時間:2023-05-17 16:51: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創造能力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116-02
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幼兒成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個性鮮明、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創造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質,是時展的需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關系到國家興亡、民族振興。21世紀是一個以創造性為特征的世紀。在新世紀里,高科技得到迅猛發展,知識經濟也在蓬勃的發展,人的創造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幼兒時期是創造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6歲的幼兒好奇、好問、好動、好模仿、好探索;思維十分活躍,想象豐富、大膽;可塑性強,是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期。能否抓住這關鍵期開發智力,將關系著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人的創造能力是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起的,特別是在學校的學習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那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怎樣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呢?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 鼓勵幼兒自主學習
幼兒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有自己的種種需要的權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幼兒教育要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要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要讓幼兒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以實現幼兒的主動發展。
例如,在組織幼兒參加科學小實驗游戲――“有趣的沉浮現象”中,讓幼兒把泡沫板、小石塊、小釘子、橡皮泥、塑料勺子、鐵勺子等物品放到水里,看看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有的小朋友說:“看到泡沫板、橡皮泥和塑料勺子浮在水面上。”有的小朋友會問:“老師,泡沫板這么大,怎么會掉不下去呢?”有的小朋友就會說:“泡沫板很輕,所以浮在水面上。”幼兒七嘴八舌紛紛議論起來,幼兒在小實驗過程中,興趣很濃,主動進行實踐和討論,這就是主動學習的體驗。
又如:在大班一次科學活動時,教師讓幼兒學習嘗試怎樣使物體移動。通過教師的鼓勵,幼兒的嘗試,他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的幼兒用手推,有的幼兒用腳踢,有的幼兒用嘴吹,還有的幼兒想出了更獨特的方法用磁鐵吸……就連平時大家都覺得“笨”的小朋友也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方法:用水沖。教師對這個想法予以表揚,并且當場演示,結果真的成功了。大家都很開心,這位小朋友更加開心了。這次幼兒主動地探索學習,他們除了獲得了物體怎樣能移動的經驗外,還產生了對這類現象的興趣,學習了探究的方法,學會了表達交流的方法,更是一次成功的體驗。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創造的喜悅,從而也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
幼兒的思維正處于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定式少,有利于形成創造性思維,進行自主性創造性學習。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鼓勵并幫助幼兒主動地學習,使他們獲得有益于終身發展的樂學、會學的體驗。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其目的在于發展幼兒不斷學習的動力。有句諺語說:“不好的教師是在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展真理。”
二 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創造的基礎和先導,因為沒有想象便不能進行創造。想象力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級心理功能。有了想象力,人類不僅能認識當前的事物,而且能認識過去的和未來的事物。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但想象力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以感知的材料和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一個缺乏知識和經驗的人,是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的。為了有效地發展幼兒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發展幼兒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賞詩歌《春天的顏色》時,教師可以問:“春天是什么顏色的?”有的幼兒說:“春天是綠色的”;有的說:“春天是黃色的”;有的說:“春天是紅色的”;還有的說:“春天是藍色的”。教師接著問:“春天的這些顏色像什么?”有的說:“綠色的像小草,紅色的像玫瑰花,黃色的像”;還有的說:“藍色的像天空”。這樣通過老師的提問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豐富了幼兒對春天的認識。又如詩歌《雪地上的小畫家》,教師可以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了解冬天的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在屋頂上、樹上、草地上,把大地掩蓋成白茫茫的一片;又通過多媒體演示雪地上的不同形狀的小腳印,讓幼兒發揮想象力,說說這些腳印像什么?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如:小雞的腳印,有的說像竹葉,有的說像小草,有的說像一座小山;出現小鴨的腳印時,有的說像扇子,有的說像樹葉,有的說像一朵美麗的花等;出現小貓的腳印時,有的說像梅花等。這樣的活動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了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我們應當接受幼兒那些“胡思亂想”的念頭,容忍那些“搗亂破壞”的行為,發現和支持那些幼兒的超常規行為,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越強烈,想象能力也就越強,想象的內容也就越豐富。幼兒喜歡問這問那,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這是想象力豐富的表現,教師應當理解、支持、保護、鼓勵。
三 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說:“思維――這是打開一切寶庫的鑰匙。”創造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思維。創造思維是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加以構思,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能根據問題的要求,使用一種新的、非同尋常的方法去尋求答案。創造思維人人都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只要有意識地培養發散性的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主動性水平,就能逐漸發展創造性的才能。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都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我的成就應當歸功于精心的思索。”創造思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教師的培養。對幼兒來說,首先要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在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可能產生創造。
例如,數學活動,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活動,幼兒往往對抽象的數字不感興趣,在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來制作學具,設計活動,促使幼兒動腦筋,打開思路,啟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在設計數學活動時,往往把計算題畫成一幅生動有趣的故事圖片。在幼兒學習7的加減時,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生動的圖片進行學習。如圖片上畫著3個小朋友在拍皮球,4個小朋友跳繩,請問圖片上一共有多少人參加體育活動?又如,草地上有花和蝴蝶的圖片,圖片上總共畫7朵花,從顏色上分,紅的2朵,黃的5朵;有7只蝴蝶,有1只黃蝴蝶,有6只花蝴蝶。根據圖意,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編出不同形式的應用題。
又如,教師在教學9的加減時,可以側重鼓勵幼兒大膽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創造性的自編應用題。有的幼兒編:“星期天,我家上午來6個客人,下午又來3個客人,我家一共來幾個客人?”有的幼兒編:“小河里有9條魚在玩兒游戲,后來游走了2條魚,問小河里還剩下幾條魚?”有的幼兒編:“樹上有5只小鳥在唱歌,讓遠處的小鳥聽到了,一會兒又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有幾只?”
1.幼兒審美的特點
1.1幼兒注重對一些鮮艷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比較容易產生美感,并且喜歡有趣的,特別是小動物富有故事情節的事物。對于文藝作品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的欣賞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1.2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培養,只有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興趣,因此,在審美的過程中,情感的活動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孩子在郊游時,看到花草、小動物,就會高興的又蹦又跳,有的幼兒還會直接在地上打滾,表現出極大的審美興趣。
1.3在對幼兒的美術活動教學中,幼兒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他們的作品往往是造型夸張。繪出的圖形也是很具奇特,有的幼兒可以將魚畫成游在天空中,把太陽小鳥都畫在地上,對于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審美觀點,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隨之審美想象在創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2.培養幼兒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重要性
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在幼兒對其美的事物接觸時,在審美的活動中積累了各種知識的經驗,同時在審美的過程中,他們的直覺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活躍,對于那些抽象事物的理解也會快速有自己的想法,開發了幼兒的智力。在不斷的教學整合中表明,如果學生在幼兒時期經常參加審美活動,他們在上學以后對于學習的固定知識也有很強的感悟能力。想象力更加豐富且動作靈敏協調。
3.培養幼兒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策略
所謂審美能力就是指人們對美的事物或著藝術的欣賞,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因此,對于幼兒來講,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3.1引導幼兒發現美并去感受美。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幼兒去發現美和去感覺美,只要有發現隨之就會有感受美的機會,讓幼兒去發現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的事物和現象,讓幼兒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比如,常帶孩子深入到大自然中,讓幼兒學會在大自然中去尋找自己喜愛的色彩,以及去發現世界的美,蔚藍的天空、白云,自由自在飛在天空中的小鳥,這些都是美妙的大自然所帶來的美。在春天,孩子在綠綠的草地上奔跑,孩子與草地間形成了一種色彩斑斕的美,這是一副多么富有情事的畫面啊。在此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作一副自己喜歡的畫,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富有特點的作品,對于幼兒形成了色彩的美感。
3.2通過藝術作品來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激發其創造能力。幼兒時期是發展語言的關鍵時期,幼兒在對事物觀察時,還要通過語言對其觀察進行描述,因此,要充分發揮老師的語言能力,以此來通過表情、語氣和語調來描述出所要表達的意向。這主要是因為,相同的一句話如果帶上表情和語氣把它表達出來,那么它的效果肯定會很好,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幼兒進行意思表達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語言魅力,在語言表達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表達要規范,注意適當的語言修飾,讓語言真正表現出美感。進而讓學生去領悟其有的內涵,激發其幼兒的創造能力,通過創造能力的發展,來表達審美能力所帶來的興趣。
3.3讓美育貫穿于幼兒的生活中。對于幼兒來講,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須要將美育具體化,豐富化,才能真正讓幼兒感受到美的存在。這就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幼兒接觸大的藝術作品,讓幼兒從作品中去感受藝術的美,并通過審美去激發自身的創造能力。另外,教師在對幼兒教課時,必須在創設環境的同時與幼兒教育結合,讓學生真正在審美的同時接受到教育,比如,教課時,教師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課堂,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想像與喜好去布置教室,讓孩子真正置身在美的環境中,以此來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并在學中玩,從而讓學生去懂得審美,并發現美。比如,在教授這堂課時,可以先通過圖片的形式讓幼兒先了解云彩,然后教師通過講解,讓孩子明白云彩是由風帶來的。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把自己想成是一片云彩,想像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此時,教師可以伴隨著鋼琴曲,讓學生在此優美的環境中去深深體會,充分發揮其想像力,他們有的會說:我要成為小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等等,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另外,在生活中,幼兒喜歡看電視模仿,在這時我們要讓孩子自由去尋找美,去發揮美。這就要求,在審美教育中,教師要多采用圖片、媒體進行教課,讓孩子易于接受,讓孩子參加到審美活動中。
3.4經常為幼兒提供審美的機會,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在生活過程中,要經常為孩子提供一些審美的機會,不僅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還要培養其創造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幼兒教師要多引導幼兒參加一些審美活動。比如,讓孩子作畫、折紙、制作小玩具等,提高孩子的創造能力,還有就是讓幼兒多參加一些歌舞表演等。讓其在活動中去發現美,讓幼兒真正感受到不同活動帶來的美感,讓幼兒在美的教育過程中,不斷發展其審美素質和創造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通過對幼兒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研究發現,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創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讓幼兒在審美與創意活動中去開拓視野,欣賞美、發現美并創造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提升幼兒整體素質的發展,同時,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參考文獻:
[1]樓必生,涂美如 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不斷實施,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重視,美術教育活動影響著幼兒個性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在活動過程中,授課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為幼兒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并在創設的環境中使幼兒感官得到充分的剌激,培養了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去感受美、表現美。如,我在《可愛的動物》美術教學活動中,先為幼兒布置一個動物園,這一環境給幼兒一定的視覺刺激,幼兒對各種動物有了印象的地方,并通過利用廢舊報紙進行撕、貼、粘等技能,塑造自己喜歡的動物。在活動中,有的孩子撕出可愛的小花狗、小蜜蜂、小蝴蝶,有的還撕貼出了大象、長頸鹿等。又如,傳流的美術欣賞活動是教師坐在中間,幼兒圍坐成半圓形,教師出示一幅畫,讓孩子看一看、講一講。這種呆板的組織形式使美術欣賞活動,變得枯燥、單調,而且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因此老師在組織美術欣賞時應注意形式多樣化。例如,老師可以把幼兒平時較好的作品收集起來,在教室走廊開設“小小畫家展覽館”,每月舉行一次,并組織孩子們一起去欣賞作品,也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作品等。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既便有些孩子講的與作品的本意不相符。當幼兒講述時,教師要耐心傾聽,不必拘泥于創作者原有的創作意圖,更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當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可以用開放性的問題,啟發性的語言給以引導。教師可以問:“畫家或小朋友為什么要這樣畫?”“你感覺有什么不同?”“你看到這幅畫時想到了什么?”“請你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可見寬松的教育環境,多種材料的應用,以及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都能發揮美術活動的綜合教育。
二、營造快樂氛圍,培養幼兒合作能力
組畫是由幾個幼兒或全班幼兒共同合作完成一副作品的繪畫形式。它彌補了當前美術活動偏重于以個體為主的不足,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大班組畫《海底世界》,活動中我們老師先在一張大大長長的圖畫紙上畫了兩條熱帶魚,孩子們有的添畫烏賊,有的添畫烏龜,之后,有的幼兒認為水中要有水草、石頭就畫上了;有的幼兒說魚要呼吸,水中會有泡泡,就添畫了許多圈圈;一名想象力豐富的幼兒認為大魚會吃小魚就畫了一只黑乎乎的、張著鋒利牙齒的大魚,要吃老師畫的熱帶魚;一幼兒說:“海水是藍色的。”最后就刷上了藍色的背景……當我們把長長的海底世界張貼在走廊時,孩子們無不歡呼雀躍,這是通過腦力激蕩的形式逐步完成的,這種合作方式最有趣、最快樂,孩子間相互啟發,相互促動常常使組畫作品內容豐富且呈現新意,蘊含較多的創造力,從而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培養了幼兒合作能力。
三、與其它領域活動的有機整合,發展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
美術操作活動是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是通往邏輯認知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段,例如,將美術操作活動與數學活動有機整合,能有效發揮兩者的互補作用,為幼兒自主構建知識提供一個有利的平臺。如在美術活動有趣的圖形中,幼兒利用彩色幾何拼塊貼各種圖形,在擺弄中比較不同圖形的特征,在創作中學會運用圖。幼兒在美術操作中有了充分感知,再結合教師適當的引導,幼兒很快理解了圖形概念,明白了什么是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并且用這些圖形拼出房子,三角形或半圓形的屋頂,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圍墻等,實踐證明,美術操作活動與數學知識的整合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有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發現內隱的數學規律,從而發展了幼兒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
四、轉變觀念,張揚個性
《福建省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有自己獨特個性,他的畫也就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有的富有想像,有的敢于寫實;有的工整細膩,有的粗獷大膽;有的造形生動,有的色彩絢麗……成人應善于發現幼兒作品中的精華所在,仔細品味其中稚拙的審美情趣。每個幼兒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改變以往以范畫為主的陳舊模式,摒棄教學形式的模式化,不受物體的固有形式所限制,不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充分注重幼兒繪畫發展的心理特點,運用“不教而教法”去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幼兒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充分挖掘兒童的天性,使其盡情表現自我。例如,《遨游太空》美術活動中,教師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小朋友想在天空自由飛翔嗎?”“那怎么樣才能在天上飛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孩子們思緒飛揚,有的畫宇宙飛船飛上天,有的畫飛機,有的借助翅膀,有的運用火箭等,這樣孩子能在美術活動中自由發揮、創作,盡情表達情感充滿自信。
五、建立科學的、合理的教育評價氛圍
2主要專題
2.1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數學教育質最的關鍵
美國教育研究協會主席、著名數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舍費爾德教授通過數學解題過程的研究,認為“元認知”是決定解題活動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具體地說,學生解題時,對自己在卜什么,特別是為f}‘么要這樣l幾始終缺乏明確認識.獷卜往不能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淆醒的評估并作出必要調整,直至最終陷人任局。而數學家解題時、在其體選取方法或解題途徑前,要對各種可能性進行仔細考慮,對自己正在一卜什么和為什么這么干有著清醒意識,并能通過自我評估作出及時調整。因此,盡管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能步人一個合理的解題程序,從而導致成功,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數學家具有較高的元認知能力J元認知是影響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舍費爾德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生如何去思考問題比教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要。上海教科院副院長顧憐沉教授以上海普陀區現場觀察的60節課為基礎,利用國際流行的全息性客觀描述技術,選擇觀察技術,問卷調查和訪談技術,對典型的幾何教學課進行了分析。主要結論是:邊講邊問正在取代灌輸式講授;課堂提問以推理性尤其是記憶性問題為主,提問技巧比較單一;課堂練習由低到高安排,以小步、多練、勤反饋為原則;教師主導取向的教學方式占有絕對優勢;探究、創造動機有待加強。由此引發的深層思考是:在東方教學中主導取向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西方教學中學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學習,二者之間要尋求平衡,按照本國的傳統進行整合。斯坦福大學助理教授波樂對英國兩所學校的數學教育進行了歷時3年的跟蹤研究。她在發言中分析了研究傳統教學與活動教學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認為活動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嚴士健教授指出,數學與計算機的密切聯系,對社會進步和技術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現代數學的應用比以往廣泛得多,許多數學問題來自實際,希望我國的數學教育擔負起把西方傳人的現代數學融人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責任。無論基礎數學教育還是高等數學教育,培養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他強調學生必須受到數學應用和建模訓練,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首都師范大學王尚志教授介紹了在中學開展數學應用和建模活動實驗情況,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應用數學的能力,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解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難題。
2.2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使數學教育發生革命性變化
全美數學學會主席、布朗大學教師班喬夫指出:在幾何課堂教學中,抽象與具體、邏輯與直觀是永恒的矛盾。太簡單的教學例子不能說清問題,有意思的例子和好的圖像,又因復雜和費時講不了,造成理性與感性脫節。由于數學過于抽象、枯燥,又難于理解和掌握,學生往往失去學習興趣,網絡教學正好彌補了這種缺陷。首先,教師在網絡上演示問題,讓學生觀察現象、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自己動手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探索某些理論或應用課題,他們新的想法也可借助網絡迅速得到反饋,有利于保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種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參與,在成功與失敗中得到真知的方式,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學習數學的思維過程與學習語言有很大不同,個性差異比較大。以往的班級教學不容易照顧全班學生掌握知識的進度差異,而網絡教學使學生能自己調整節奏而不增加教師負擔,通過網絡與同學、教師充分交流,有利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將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3高質量的數學教育取決于高質量的數學教師
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司丁格勒主要介紹在國際比較研究中利用教師教學錄相代替教師問卷進行調查的方法。他認為,由于受語言、文化背景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教師教學進行問卷調查會有很大差異和局限性,難以真實地反映教學水平。通過專家對教師教學活動錄相進行詳細分析,可以更為準確地抓住教學的共同特點,判斷存在的突出問題,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數學教育整體水平。北京教育學院教授王長沛結合建構主義理論,談師資培訓中如何理論聯系實際,指導教師轉變觀念,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而并非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即重新認識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州伯克利大學馬立平博士對中美小學數學教師進行了個案比較研究,認為中國教師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水平好于美國教師。雖然美國基礎教育強調理解數學,但一部分教師本身對數學的理解不夠到位,當然也不可能讓學生理解數學和學好數學。因而,她認為美國基礎教育理論研究很好,但與教學實際相脫節,教學過程還需進一步改進。
3若干啟示
會議期間,中美代表還分別到北京大學、北大附中、景山學校和上海復旦大學、格致中學、蓬萊二小分別觀摩了課堂教學,并與校長和教師代表圍繞以下問題進行了探討。
第一,關于中學數學教育合理內容的確定。中方教師代表提出,目前中國中學數學教學內容龐多,有些比較陳舊,而美國的內容又過于簡單,確定教學內容有無最佳的判據?舍費爾德教授說,這正是此次來華考察的目的,美國在九年級以上數學列為選修課,許多學生不選數學而選人文學科。目前,我們特別關注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這方面,美方要向中國學習,兩國數學教育優勢互補,希望找到確定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合理平衡點。至于中國學生是否天生喜歡數學,有的專家認為,一方面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用,另一方面不容小視的是制度因素,很強的動力就是數學始終作為必修課,在升學考試中比重很大。同樣,美國把較難的數學列為選修課,制度彈性過大也是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借助于傾聽來感知音樂美,借助歌唱來表現音樂美,借助表演來發展音樂美,它對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音樂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養具有個性化創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音樂的學科特點在于它的情感性與形象性。音樂教育是憑借審美感受來進行的,而這種審美感受是在輕松自如的情境中通過教師和學生用音樂進行情感交流方式來完成的。音樂充滿著想象,學生在藝術欣賞、演唱、演奏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創造心目中的音樂畫面形象及內心感受,如果沒有想象力的話就無法聽懂音樂。音樂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由于音樂表現手法豐富且多變,由于音樂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決定的。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學內容及表現手法的分析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豐富、變化、發展離不開創新。通過音樂課教學,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給學生創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欣賞二胡曲《賽馬》中好象是騎手們在搖鞭催馬;弱奏的連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連貫而均勻,猶如群馬奔馳時的馬蹄之聲。兩個相同的重復樂句,使人感到馬群跑過了一批又一批,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第25至32小節的四分音符樂句運弓要寬闊,發音要飽滿,表現了人群中粗獷的吶喊聲,從這幾小節來看形象思維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聽后讓人久久難以平靜,這是《賽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強,學生能學會。經過聽、唱之后,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萬馬奔騰圖。教師要能根據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為學生創設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對其深入一步的進行創造性意識的培養
二、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如今每年的春節晚會,均有很多優秀的歌舞節目,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加這些節目欣賞,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如,在欣賞《運動員進行曲》、《玩具兵進行曲》、《軍隊進行曲時》時,可讓學生隨著音樂做踏步,感受進行曲音樂的風格特點。從學生熟悉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恒》引入,讓學生聽出“風笛”這件伴奏樂器;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從生活入手,尋找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音樂,激發他們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平臺,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教師必須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其主體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尊重學生意愿,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創新中去。從即興開始的教育正是真正體現創造性的教學,它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先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之中去探索聲音,去嘗試用字詞、語言、用自己的動作、即興地做些什么,用即興的敲打一些節奏開始自己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探索式的學習在音樂方面就是以即興的創作表演作起點的教學方式。
三、在學科綜合中,拓展學生的創新范圍
音樂教學的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它包含著唱歌、律動、欣賞、節奏、旋律寫作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而節奏創作、旋律改編、即興歌舞、創編歌詞等,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感能動作用,拓展學生的創新范圍。
心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曾聽說過這樣一句廣告語: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做不到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或許壓抑了學生許多的創造靈感,他們也只能跟著老師的腳印一步一步走來,不敢有什么大膽的創新。所以導致我們的學生在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上遠遠不如國外的學生。教師要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在教學中,不妨在老師的指引下,多讓學生創造,多讓他們參與,使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創造的成功感與喜悅感。在音樂課上,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我還經常采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拓展廣闊的教學空間。
創新能力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一種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音樂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束縛,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提供機會,發揮音樂學科教學在聽覺、感受、聯想、表現、創造等方面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借助于傾聽來感知音樂美,借助歌唱來表現音樂美,借助表演來發展音樂美,它對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音樂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養具有個性化創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音樂的學科特點在于它的情感性與形象性。音樂教育是憑借審美感受來進行的,而這種審美感受是在輕松自如的情境中通過教師和學生用音樂進行情感交流方式來完成的。音樂充滿著想象,學生在藝術欣賞、演唱、演奏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創造心目中的音樂畫面形象及內心感受,如果沒有想象力的話就無法聽懂音樂。音樂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由于音樂表現手法豐富且多變,由于音樂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決定的。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學內容及表現手法的分析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豐富、變化、發展離不開創新。通過音樂課教學,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給學生創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欣賞二胡曲《賽馬》中好象是騎手們在搖鞭催馬;弱奏的連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連貫而均勻,猶如群馬奔馳時的馬蹄之聲。兩個相同的重復樂句,使人感到馬群跑過了一批又一批,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第25至32小節的四分音符樂句運弓要寬闊,發音要飽滿,表現了人群中粗獷的吶喊聲,從這幾小節來看形象思維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聽后讓人久久難以平靜,這是《賽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強,學生能學會。經過聽、唱之后,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萬馬奔騰圖。教師要能根據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為學生創設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對其深入一步的進行創造性意識的培養
二、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如今每年的春節晚會,均有很多優秀的歌舞節目,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加這些節目欣賞,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如,在欣賞《運動員進行曲》、《玩具兵進行曲》、《軍隊進行曲時》時,可讓學生隨著音樂做踏步,感受進行曲音樂的風格特點。從學生熟悉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恒》引入,讓學生聽出“風笛”這件伴奏樂器;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從生活入手,尋找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音樂,激發他們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平臺,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教師必須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其主體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尊重學生意愿,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創新中去。從即興開始的教育正是真正體現創造性的教學,它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技能先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之中去探索聲音,去嘗試用字詞、語言、用自己的動作、即興地做些什么,用即興的敲打一些節奏開始自己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探索式的學習在音樂方面就是以即興的創作表演作起點的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21-02
創造,是提出新觀點、新發明,形成新事物的過程。創新,是創造新事物的過程。創造與創新能力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評價指標之一就是創造能力的強弱。如何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擺在社會、學校的一道難題。從創造活動的過程出發,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構成要素,繼而形成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一種可行的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
思維是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是人類在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與改造過程中產生與發展的。創造思維,又稱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高度發展的人類思維形式。創造性思維作為思維的高級形式,不僅具有人類思維活動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表現為思維發展的突變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維突變,亦即不是在現有概念、知識基礎上的循序漸進的邏輯推理,而是依靠靈感、直覺或頓悟的非邏輯形式。創造性思維往往超越慣常的思維模式與方法,給人以“特立獨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論知識體系、在傳統思維模式下所不能解決的難題,創造性思維就顯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時,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下所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恰當運用創造性思維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果。
應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具體問題的表現因人而異,但是作為人腦的高級思維形式,產生于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實踐的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有效運用這種思維的能力,即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種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個性心理特征。因此,創造思維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加以培養的。
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培養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知識與技能等三方面的內容進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與技能在創新活動中表現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機結合形成創造思維能力。
二、創造思維能力構成及其關系
創新,一般是指創造新的事物。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法、創新知識與技能是創造過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機結合,引發、促進創新的產生與發展。在創新活動過程中,這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地發揮作用。
(一)創新意識
意識,在哲學意義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維學中,意識是人腦認識活動的保持和認識結果的保存狀態,是一種思維狀態。創新意識,指的是在創造過程中指向創新結果的思維狀態。正如匠人所依賴的手感、音樂家所依賴的樂感、球類運動員所依賴的球感、翻譯家所依賴的語感一樣,創新意識是在大量的客觀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是從事各種具體實踐活動的經驗積累,是主客觀互動的產物。創新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創新欲望、創新思維模式或方法、觀察及分析問題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幾種心理活動的綜合,是對創新活動過程、創新思維狀態的整體把握與思考。有時,創新意識直接表現為直覺、靈感、頓悟等。
在創造活動過程中,創新意識起著導向性作用,是創新的關鍵。創新意識喚醒創新者的創新欲望,形成創新動機,開始創新活動。在創新過程中,創新意識不斷激發、鼓舞創新者去探求、思考,運用不同的觀點、角度觀察與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途徑以及思路,直至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將問題解決,從而產生新發現、新發明。
(二)創新思維方法
創新思維,或者說是創新思維方法、創新思維模式,是創新活動過程中表現為不同于傳統思維模式的思維方式、思維方法。例如,輻射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等等。
創新思維方法在創新活動中起著工具性作用。通過不同的思維模式選擇與運用,創新者尋找可行的問題解決思路、評價與檢驗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創造活動,實現突破。從方法論的角度,創新思維方法本身就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的變革,所以,創新思維方法就是一種創新。但是,與創新意識相比,創新思維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種思維工具,在創造活動中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體現在創新具體方向、方式的選擇,不是創新意識貫穿于創造活動全過程的導向性作用,而且,創新意識還有啟動創造活動、激發靈感的產生等作用。
(三)創新知識與技能
創新知識與技能指的是創新者在創新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知識和技能。它在創新活動中產生著基礎性作用。創新者運用一定領域的專門知識與技能,往往又是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在創新過程中是一種基礎性作用。
創造思維能力三要素的關系可見下圖。
創新意識處于創造思維能力的頂端,是最為重要的導向維,貫穿于創造活動全程,是創造活動的方向性選擇;創新思維方法是工具維,在具體的創造活動中,選擇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同的解決問題思路;創新知識與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礎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都需要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的知識與相應技能。
或者,以三維坐標的形式表達為如下的關系:創新知識與技能和創新思維是基礎性能力,創新意識是高級能力。
在這個三維坐標系中,創新意識是關鍵維,沒有創新意識,創造活動無法開展。創新思維方法、創新知識與技能是基本維。
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法、創新知識與技能在創造過程中的作用
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為》中提出了創造活動的“四階段模型”。 創新思維過程分為:第一階段,準備期——明確問題狀態。在這個階段主要的活動是發現問題、搜集資料、從前人的經驗中獲取知識和啟示。第二階段,醞釀或潛伏期——初步進行研究。運用傳統的知識和方法對問題提出各種試探性方案。第三階段,明朗期——問題得到解決。在這個階段往往需要擺脫既有的知識和思維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運用創造性思維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階段,驗證期——檢驗所有結論。
在這創新四階段中,我們可以發現創新意識的作用軌跡:準備期是創新的起始階段,是創新的出發點,創新意識帶領著創新者從普通思維狀態進入創新思維狀態。這是一個轉折點,創新者從慣常的、工作的一般狀態進入創新狀態,進入一個高度緊張的思維狀態,即創新思維活動狀態。第二階段,創新意識指引著創新者進入研究或發現過程后的初步思維活動。第三階段,是創新活動的最為關鍵、最為艱難的時期,在創新意識的作用下,創新者不斷思考、觀察、發現、提出解決方案,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選擇適用方案,摒棄不可行方案。一般地,當靈感或頓悟出現時,問題得到解決。這一反復尋找可行方案的過程,是創新意識在發揮導向性作用。
最后階段,創新意識的作用仍然繼續,只是沒有在第三階段中明顯、強烈。在驗證期,創新意識結束創新行為,舊的創新行為消退,創新者回到正常的行為狀態,或者,問題解決方案導致產生新的創新行為,或者進入新一輪的創新活動周期。綜上所述,創新意識引發創新活動,指引著創新結果的產生,在創新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
創新思維方法所產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創新中期,在醞釀或潛伏期和明朗期創新思維通過變換、選擇不同的思維方法、思維模式指引著創新方向及選擇。醞釀或潛伏期是對問題進行初步研究,選擇問題解決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運用不同的創新思維方法,尋找恰當的突破口。綜合不同的思維方法、解決方案,在創新意識的帶領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后方案。
創新知識與技能所發揮的作用是基礎性作用。在創新初期,創新知識與技能是運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明確問題,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接下來的階段里,創新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對問題進行初步研究,尋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領域、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經過艱苦的探索與思考,選擇、評價可行方案,最后確定解決方案并進行驗證。
四、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法、創新知識與技能三者作為創造過程的創新三要素,是創造能力、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內容與途徑。
(一)創新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在創新的過程中,對創新問題的認知、分析問題、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識與技能的儲備,這是基礎性環節、必要環節。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獲得,通過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獲得。另外,創造性思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往往是多學科的知識,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并用。因此,應該堅持“通才”培養,培養擁有復合型知識與技能的人才。
(二)創新思維方法的培養
創新思維方法可以通過學習創造學、創新思維課程,同時加以必要的實踐。培養創新者多方面的興趣,增廣其見識,培養多角度、多層次、不同方式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三)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在創造活動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創新的關鍵,但是,它的形成也最為復雜。創新意識與道德、意志、思維方法有關,來源于實踐活動,它是一種素質,是一種縱觀全局的能力,是創新知識與技能、創新思維方法的有機結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種能力素養。所以,創新意識的形成與培養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礎上,建立在堅強的意志上。同時,培養創新精神,鼓勵實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形成創新意識。在以社會利益為先的前提下,創新才有源頭,才有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田 運.思維辭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漢中中學擁有深厚的人文積淀,引領和昭示著歷代學子非同凡響的文化追求。學校將圖書館、閱覽室、書畫室、心理咨詢室設在書院明倫堂各教室。老師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坐在古人的位置,打開書頁,與先哲對話,聆聽古圣時賢的諄諄教誨。師生經常在這里舉辦“桂園讀書會”、“凌霄文學研討會”、“紅楓詩會”、“讀書沙龍”等活動,邀請國內外文化大家、各領域專家、教授學者及校內名師在此開辦文化大講堂和學術報告會。每年舉辦的“校園藝術節”活動,也在此展出師生書畫作品及其他藝術作品。學校憑借漢南書院的文化設施,依托漢南書院的文化氛圍,經常舉辦各種高品味的文化活動,讓全校師生在此感受濃郁的文化熏陶、受用精粹的文化食糧、享受醇厚的文化滋養,在這種無形的文化陶冶中,頤養身心,積存學養,提升境界。
提高讀書品位 升華精神境界
在經濟全球化、資源市場化、信息全球化、文化產業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并行的時代,多元文化的交匯與碰撞,多層次文化的交織和雜糅,使不少人在文化選擇和教育訣擇中深感無所適從,良莠難辨。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書籍對學生進行心志激勵、心靈啟迪、心性陶冶的深遠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學校經常開展“我為大家薦好書”活動,除教育部《大綱》指定的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書目外,學校又讓師生共同作主、民主推薦,編制適合中學生成長需求的勵志類、文史類、科普類和高雅藝術類的書籍和期刊目錄,引導學生閱讀。學校開展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好讀書,讀好書”活動,舉行“我讀名著的感受”為主題的讀書演講會。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加大閱讀量,將自己寫的讀后感、書摘和書評,貼在教室和墻報專欄里展示和分享。學校每周一次的“讀書交流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各班建立的“班級圖書館” 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
學校開展“讀好書、做名師”贈書活動。每到新學年伊始,教師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制訂本學年的讀書計劃,寫讀書筆記、書評或隨筆;他們利用零星時間,走近經典,品味名著,進行自我充電,提升綜合素養。每學期期末放假前夕,學校征求教師意見,選購教師需要的教育書籍,送給每位教師。學校盡力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各類文學書籍、學術論著和報刊雜志以供閱讀;提供各種工具書、教學資料和方志匯類以供查閱;提供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案和教學參考以供借鑒;還向教師推薦教育名著、教育名家論著及其他論述師德、教學和教育的文章,讓教師在閱讀中體悟,在欣賞中成長。
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每個正常的幼兒都能看見東西,但還不能說每個幼兒都會看東西,這就是觀察力的問題。幼兒的觀察能力決定著他們的知識水平。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認為,差生的普遍特點就是觀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應有的求知欲。
畫畫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畫畫之前,首先總是要通過視覺觀察所要表現的對象。如:形態、結構、色彩、比例、空間位置等,使之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憑著記憶、想象去動手進行表現的。這種觀察力的培養,對幼兒美術,乃至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兒的知識經驗很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他們在觀察時不能進行分析比較,還不能區別事物細小差別和復雜的空間關系。因此我們應教給他們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觀察物象的比例、結構、動態,近大遠小及空間位置等,使他們的觀察能夠逐步深入,能夠通過觀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間的關系,辨別出異同,從而使幼兒知道,要描繪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稱、形狀、顏色、大小、空間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帶孩子觀察小白兔時可以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順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長著兩只長耳朵,紅紅的眼睛,三瓣嘴,身體不大,有四條腿,前腿短,后腿長,還有一條短短的尾巴。帶孩子去百貨商店時可以參觀不同的柜臺,問孩子柜臺里有什么東西,這些東西是干什么的?售貨員是怎樣賣東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的確,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幻,美不勝收。如朝霞似錦;旭日東升;新月如弓;星閃燈明;飛泉如帶;青山巍巍;春雨如絲;桃紅柳綠;以及湖面上悠閑的天鵝;森林中機敏的猴子;翠竹下溫順的熊貓;山嶺間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態,不同色彩的美,對幼兒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我們要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觀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種形狀、顏色;昆蟲、小鳥的動態特征;尋找燕子與麻雀、蝴蝶的異同;觀察秋天的樹木,引導他們看看葉子發生的變化,葉子的各種形狀,聽聽在樹葉上走動時腳下發出的沙沙聲,采集美麗的落葉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兩種或三種物品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異同。如:桔子和蘋果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手表和座鐘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寶寶和媽媽的鞋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水壺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我們可以讓幼兒看大師的畫。例如:讓幼兒欣賞鄭板橋的翠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張樂平的三毛。讓幼兒聽畫的故事,使幼兒感受到美,從而大膽想象、創造。
教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有方法的培養幼兒觀察力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穩定,只有通過觀察活動,逐步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使之達到比較集中,穩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時間長了,才可能使幼兒的觀察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我們可以給孩子讀一組詞,讓他認真聽,當聽到屬于某一規定的標準詞時就拍手。
興趣是美術的動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點。興趣和愛好象催化劑一樣,能不斷地促使幼兒去實踐、去探索,不斷開辟智慧發展的道路。幼兒對畫畫有一定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加以培養,使之保持持久。當幼兒一旦以極大的興趣參與畫畫時,他們必然以更大的熱情積極而努力地完成作業。
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應注意幾點:
1、教材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戲性。
2、教材難度要適中,教學要求要注意針對性。
3、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要濃厚,輔導的態度要親切,輔導要注意啟發性。
4、教師要同家長密切聯系,不斷溝通情況,注意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一個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三個環節。沒有記憶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保持,也就無法對經歷過的事物進行再認或重現。可見,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重現的前提。許多人都認為孩子很善于死記硬背,因而不注意給孩子很好地講解事物,只要求他們記憶。
事實上,孩子理解后的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對常見的物品、樹木、理解了的詞、有聯系的事物更容易記住、記牢,而記憶沒有意義的圖形、事物、音節要花更長的時間,鞏固性也較差。孩子對自己的記憶行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識,我們可以用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記憶、訓練他們的記憶。如:挑選15—20人,讓孩子們圍坐一起,并記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將一個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兒一起說:“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們念完歌謠之后,任意選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間屋子里,最后讓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這里少了哪個小朋友?或是將桌上的實物位置調換,請幼兒憑記憶說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想象是繪畫學習的中心
對頭腦中已有的印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就是想象。這方面的能力就被稱為想象力,如果離開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豐富多彩,生動離奇了。對于孩子來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生活。
幼兒的想象水平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創造性的成分很少,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范圍密切相關,但幼兒的想象力,發展水平是有個別差異的。有的幼兒只能想到自己周圍的一些簡單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兒則能想到自己見過的、聽過的和自己經歷過的許多事物,他們的想象比較大膽,不受具體現實環境的約束。
一個聰明的孩子面對一個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對一個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開動腦子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組裝。如斷臂的維納斯,以其斷臂曾經讓多少人也正讓多少人為之傾倒。
在繪畫中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發揮想象余地的命題。啟迪、誘導他們以同一主題為出發點,打破思維定式,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尋找藝術表現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興的事”,可能有的畫“看花燈”;有的表現“看馬戲”;有的表現“捉螃蟹”;有的表現“天上”;有的表現“地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從小訓練未來的美術家,不在于對美術技能技巧的機械訓練而在于啟發
幼兒的想象和促進其創造性。 在繪畫教學中,我采取這樣的方式進行:先畫出大致輪廓,讓幼兒猜猜要畫什么。如:“畫不倒翁”,先畫一個圓形,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師要教孩子學畫什么,最后肯定猜對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藍天上飄著的朵朵白云像什么?舊房子里班駁的墻皮像什么?下雪時屋檐上掛著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著大風,呼呼的聲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紙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針能干什么?用鉛筆能干什么?用繩子能干什么?……。
3、讓孩子處于一種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設想會有什么結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沒有了光人們將會怎樣?如果你有了許多錢,想干什么?如果你原來是一條只會爬行的蟲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樣站起來走路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會做什么?
4、什么東西能有這種用途
如:什么東西能照明?什么東西能游泳?什么東西能解渴?什么東西會發聲?
5、接著說話
由成人先說一句話,請孩子接著把話說完,而且說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里玩,忽然聽到劈啪什么東西摔碎的聲音……;豆豆和媽媽上大街,看到一個小弟弟站在哪兒大聲地哭……。
6、你變我也變
成人和孩子玩這個游戲時應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規律。如:成人說:“我變成水”,孩子就說:“我變成杯子”。成人說:“我變成盒子”,孩子可以說:“我變成火”。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系,在教學時,教師要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條件,使新知識轉化為舊知,從而順利實現遷移。如在教學“小數除以小數”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復習鞏固。先計算:15.6÷12,3.64÷52,學生獨立解答后簡要復述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利用教材給出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求7.65是0.85的多少倍,用除法計算,列式為7.65÷0.85。與復習題比較,不同之處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3.回顧過去,創造方法。我們學過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除數是小數的應該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新的計算方法。
(1)將單位“米”轉化成“厘米”來計算: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765÷85=9。
(2)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7.65和0.85同時擴大100倍,765÷85=9。
然后問學生:你們是怎么發現創造的?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我們已經學過了,今天出現了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我想:只要把小數變成整數,我們不就都會做了?因此我們就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765除以85的商與7.65除以0.85的商是一樣的。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我繼續追問:1.26÷2.8又該如何計算呢?學生經過比較馬上發現,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效果最好。
從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舊知識)到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新知識),經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再加上自己的自主創造,逐步理解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尋找共性促創造
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特別是是否有處于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為創造提供最佳固著點,是促進積極遷移的基本保證,也是進行創造的首要因素。為此,教師要善于找到新問題與原有經驗的相似性,找到生長點,并合理利用和巧妙引導。
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遷移長度的測量經驗,創造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通過比較,引發創造需要。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兩個憑眼睛不易直接看出大小的角,讓學生自主選擇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想到讓這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哪個角就大。再追問,較大的角究竟比較小的角大多少呢?假如需要精確地比較,該怎么辦?從而激發認知沖突,引發測量需要,催發創造胚芽。
2.通過回顧,喚醒已有經驗。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回顧長度單位的產生過程和測量方法。一般地,人們先統一地以固定的一段長為標準(如1厘米),用它去量較短的物體;但在測量較長物體時,發現用1厘米這個標準去量太麻煩,于是,人們就創造出1分米;當用1分米去量更長的物體時,發現又比較麻煩,人們于是創造出1米。經這么一梳理,學生領悟到:度量在本質上就是先選定適宜的度量單位,再以此為標準去測量物體的長度,看被測量的物體上包含多少個這樣的單位,進而得出測量結果。當測量結果得不到整數,需要更精確的測量時,人們又把這個單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當然,其他份數也行)從而得到一個個更小的度量單位,再用這些更小的單位去度量,直到得出比較精確的測量結果。這樣,就將“角的度量”這一新知置于“量的度量”整體的認知結構中,促使學生由長度度量遷移到角的度量上來。
3.通過尋找共性,逐步創造工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想:現在,要比較角的大小,你能不能從長度單位及其測量工具中受到啟發,自己也來動手創造一個量角的工具呢?經過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終于有學生提出:我們也可以先選定一個角,把它作為標準。生活中最常見的是直角,可以把它平均分成10份,這樣就得到10個小角,再用這些小角去度量其他的角。筆者認可了這一創意,進而師生合作,創造出量角工具——直角器。
然后進一步引導,當用這些小角測量有些角得不到整數結果時,怎么辦?學生認為這時就把每個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100份……從而得到一個個小小角,再用這些小小角去測量,直到量出比較精確的結果為止。最后,利用課件展示了這一精細化的過程,同時指出為了便于度量和比較,數學上統一規定:把一個直角平均分成9個小角,然后把每個小角平均分成10份,并規定這時每個小小角的大小為1度,寫作1°,就把它作為角的度量單位之一。
然而,這樣的量角器畢竟還嫌粗糙。于是,我又引導學生嘗試評價直角器。有學生指出:這個直角器能直接量出銳角的度數,但不能方便地量出比直角大的角的大小。然后再創造出平角器、周角器。經過一番探索和類比,師生合作,終于創造出常見的量角器。這時,我再介紹量角器的產生背景、構造特點、設計原理和度量方法等,學生就會有意義地接受,并會欣然接受。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角的度量這一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深刻理解和主動建構,增強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度量意識。
三、類比推理促創造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的若干屬性相同,已知其中一個或一類事物還具有某一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也具有某一屬性的思考方法。小學數學中,新知識一般是舊知識的延伸或組合,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屬性。新舊知識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實現知識遷移。
如在教學“整數加(減)法”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和在計數器上撥珠等方式,使其明白算理:只有在計數單位相同時,才能把計數單位的個數直接相加(減)。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仍要讓學生繼續領悟并強化這種觀念,使之越來越穩定和清晰。這樣,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學生才有可能遷移算理。學生從中深刻領悟到,分數加法的算理與整數加法、小數加法是一樣的,都是把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直接相加。這樣,學生對加(減)法算理的理解就會達到概括化的程度,即使暫時遺忘了算法,也能自主創造出來。
此外,在引導學生探尋乘法分配律中的算理時也可以這樣做,如簡算47×78+53×78時,用(47+53)×78,其實就是把“78”看作一個單位,原式就變成47個78的和加53個78的和=(47+53)個78的和。我還讓學生嘗試簡算4.7×78+53×7.8,許多學生覺得困難,但有學生把原式轉化為4.7×78+5.3×78=(4.7+5.3)×78,即先統一用“78”做單位,再根據積的變化規律變形,于是得到4.7個78的和加5.3個78的和等于10個78的和,從而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律遷移到小數乘法的運算中來,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
在教學中,要努力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盡力創設類比情境,凡是學生能在已學的基礎上類推的,盡量引導他們自己類推出應學的新知識。
四、運用矛盾促創造
事實上,舊知對于新知的影響并非只有正遷移,有時也會有負遷移。如果已有的經驗在知識探究中產生負遷移時,就讓學生在矛盾中探索,創造出新知識。
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先復習2和5的倍數的特征,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3的倍數的特征的猜想。
第一次探索:讓學生舉例驗證猜想,學生發現依據判斷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經驗,不能運用于3的倍數的特征的猜想。
第二次探索:讓學生從若干張數字卡片隨意摸出幾張,組成不同的數,看是不是3的倍數,發現有的是,有的不是。
第三次探索:(1)是3的倍數的數:讓學生借助計數器,在撥一撥、數一數、比一比、換一換的過程中發現3的倍數的特征。
(2)不是3的倍數的數:變換數學卡片的位置,形成新數,看是不是3的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