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51: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所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嚴重者可發展到下肢癱瘓。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發病部位依次為頸5~6、頸4~5、頸6~7。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在下降,有的二十幾歲甚至十幾歲即有了頸椎病的體征和比較典型的臨床癥狀,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可見,對頸椎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
1 病因及病理
頸椎病是以頸椎及椎間盤的退行性病理改變為主,使神經根、頸段脊髓、血管及其他頸周圍軟組織受壓,而引起頸、肩、上肢疼痛、麻木,頭暈、頭痛等癥狀為主的一種常見病。多發于中老年或長期伏案工作的人。但近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工作效率的提高、勞動強度增加、坐姿不正確等,使頸部受累,發病率提高和年齡段的下降。一些特殊人群(長期從事打字、微機、財會、繪圖、統計等工作)發病率最高。
頸椎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頸椎段椎骨本身或椎間盤的變性。誘因往往是頸部軟組織的外傷、損傷、著涼等不良刺激造成。頸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的變性使骨膜受到刺激,使間盤血液循環不良,慢慢形成骨贅,間盤變性,繼而突入椎間孔,椎管壓迫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而發病。
2 主要癥狀
頸部肌肉緊張活動受限,上肢竄痛、麻木或有頭暈、頭痛的癥狀,輕者勞累或工作癥狀加重,重者休息時即出現上述癥狀,甚至不能入睡。
3 早期診斷及治療
以出現上述癥狀,X線頸椎正、側片可有早期骨質改變,同時排除其他病變(如腫瘤、結核、骨折)即可基本確診。頸椎觸診一般按棘突、棘突旁、橫突、肌肉等順序進行。注意壓痛的部位、性質,有無放射,肌肉和軟組織有無硬結或條索狀,與周圍解剖位置的關系,必要時擠壓或叩擊頭部。骨折或脫位時壓痛較明顯;壓痛發生在棘突或棘突間,并有硬結,可能為項韌帶鈣化;頸肌痙攣呈條索狀,可能為軟組織勞損或急性扭傷;壓痛在棘突旁并向上肢放射,或頭部縱向擠壓痛者,考慮為根型頸椎病。對于頸椎病的治療,80%~85%的患者均可用非手術治療法治愈。比較有效的方法都采用綜合性治療方法,需要手術治療的僅為少數。治療以推拿為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療方法。
另外針對頸椎病的口服、外用藥物,理療儀的應用皆有一定的作用。手術的方法是在上述療法對頸椎病治療無效,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的情況下采用的。但因是創傷性治療,費用高,病人比較痛苦,恢復期長,偶有復發,故一般不到不得已不被采用。
4 預防
頸椎病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改變。本病的發生、發展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一定的聯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自我保健,參加各項體育運動時注意安全,避免損傷;防止頸椎超限度活動,一旦發生損傷應盡早治療。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盡早和徹底治療頸、肩和背軟組織的損傷,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注意頸部保暖,如出汗,飯后、浴后、睡后注意防范,防止受涼。及時治療落枕及頸部不適,保持正確的工作,應注意避免長時間地固定于一種姿勢,如低頭伏案工作和仰頭看電視等,如果是因為職業需要長期低頭工作的,應在工作一小時左右就適當地活動頭頸部,使頸部肌肉、韌帶得到適當休息。老年人睡覺應用硬板床、低枕頭,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適宜;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也可選平枕。應每天堅持做頸部輕柔活動2~3次,每次5~10分鐘。如頭頸前屈、后仰、左右旋轉、頭部順向或逆向轉動,長期堅持鍛煉,有利于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循環。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能,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并起到推遲關節退變的作用。
5 保健
讓病人了解頸椎病的有關知識,提高防病意識,增強治療信心,掌握康復的方法。觀察病人治療過程中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保持心理健康。正確有效牽引,解除機械性壓迫。注意牽引時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并及時發現牽引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如是否有頭暈、惡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頸部制動,就應減輕局部刺激。應正確應用理療、按摩、藥物等綜合治療,以解除病痛,正確指導病人的頭頸功能鍛煉,堅持頸部的活動鍛煉,方法為前、后、左、右活動及左、右旋轉活動,指導病人兩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非手術治療過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體麻木無力的變化按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長期臥床的病人,應注意有關臥床并發癥的預防與觀察。經常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處、內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
參 考 文 獻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及屈頸都大幅度增加,造成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不斷提前的趨勢。目前,該病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推拿療法(手法整復)、穴位注射療法、中藥治療、如牽引療法、針刀療法、功能鍛煉和藥枕法等等。頸椎保健操以其預防、輔助治療、減少復發等明顯優勢,在防治頸椎病時普遍應用。通過頸部活動和頸仲肌鍛煉為主的功能鍛煉,使得頸椎病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1.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機理研究
1.1頸椎病的發病原因:
頸椎處于頭顱和胸椎之間,其主要功能是承受頭顱重量并維持頭顱的平衡,同時為適應聽覺、視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還得有較大敏銳活動性,這些功能的實現是通過頸椎體及其各聯接結構復雜而嚴密的組織間活動來調節,以達瞬時的動靜力學平衡。由于存在椎間盤、椎體關節、韌帶等退變的內在因素,又有勞損外傷的外在因素,使組織結構間活動調節功能障礙,椎體、關節、肌肉韌帶、神經血管的相對生理活動功能失常,甚則“失動”,出現異位嵌壓、代謝堆積、化學刺激而發生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變后累及頸部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損。
1.2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主要通過頭部和上肢的活動,達到頸、肩、肘和手指關節的滑利,改善上述部分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和神經調節功能,改善肌肉及其他組織的氧化和還原過程,松懈上述軟組織的粘連及痙攣,改善和恢復頸、肩、臂和手指的活動功能。頸椎保健操不僅能讓頸、胸、腰椎在各個方向充分活動,使長期處于某些姿勢的脊椎特別是頸椎得到了全面的鍛煉,恢復了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而且還能舒肝利氣、助消化等,也有調節大腦的作用,還能夠調整椎體各關節的紊亂,解除肌肉筋膜痙攣,恢復小關節位置,解除椎動脈叢和頸交感神經壓迫刺激,解除肌肉筋膜痙攣,消除局部炎癥。
2頸椎保健操的操作方法及主要作用
2.1頸椎保健操的操作方法:
頸椎保健操,各家方法大同小異。可簡單分為經典法和自創法。
2.1.1經典法:
莊元明在繼承中華醫學和武術遺產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創編了三套“練功十八法”用于防治頸腰腿痛、四肢關節酸痛、腱鞘炎、網球肘、內臟器官功能紊亂,以及中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和心肺功能減退。“練功十八法”在配合治療頸椎病時的良好效果,被大家所公認。其中第一套防止頸肩痛的健身法主要是由頭部和肩帶的活動所組成。它包括頸項爭力、左右開功、雙手伸展、開闊胸懷、展翅飛翔、鐵臂單提等六個章節。這套體操鍛煉動作在治療慢性疼痛中既安全、簡單,不會引起其他功能紊亂,也沒有藥物治療時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1]。
2.2.2自創法:
張茂獅的頸椎保健操,由以下十步組成:預備勢、玉鳳點頭、左右側擺、左右顧盼、側轉點頭、輪頜劃圈、鐘擺下頜、雙手托天、彈繃頸項、收勢[2]。
王勝的頸椎保健操,則為:上下點頭、左右側屈、左右搖轉、上下聳肩、梳頭抓頸、搭肩打背、立式俯臥撐、擴胸運動等步驟,并報道其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總有效率為95% [3]。
湯遠興的頸椎保健操,主要分4節:項爭力式(頸部前后伸法)、哪吒探海式(頸部前下伸展法)、犀牛望月式(頸部后上伸展法)、金獅搖頭式(頸部旋轉法),自擬頸部保健操輔助治療頸椎病,總有效率97%[4]。
2.2頸椎保健操的主要作用:
2.2.1預防:
張茂獅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 例頸椎病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顯著。充分說明了頸椎保健操的預防作用[2]。
2.2.2輔助治療:
研究表明,保健操配合牽引療法、推拿療法(手法整復)、針刀療法、中藥治療等對頸椎病的治療能起到鞏固和強化作用,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能達到93%以上。
2.2.3防止復發:
劉強在頸椎病治療后進行頸部保健操,并使用保健枕、游泳(蛙泳)等,6 個月復發率為3%,而對照組6 個月復發率為40%,兩者相差顯著。充分說明頸椎病治愈后保持頸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是預防復發的關鍵[5]。
2.3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的注意事項:
2.3.1頸椎保健操耍按醫囑要求實施,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能隨性而為。
2.3.2頸椎保健操的動作、幅度必須要嚴格按照要求規范進行操作。
2.3.3精神病患者或者患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頸椎病急性期不能開展頸椎保健操。
3結論
頸椎保健操以頸部活動和頸仲肌鍛煉為主,具有預防、輔助治療和減少復發等功效,能提高綜合治療效果,值得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莊元明,莊建申練功十八法.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7
[2]張茂獅,李兆文,林俊山,等.頸椎保健操臨床應用研究.頸腰痛雜志,2001,22(3):222-224
會后,記者就一些頸椎病的常見問題采訪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
婁思權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主任委員等職。
孫宇副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頸椎退行性疾患――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病的病因學和外科治療學研究。近年來注重于對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以及脊髓損傷外科治療的探索和實驗研究。
2005年主持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應用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疾病及其相關研究。參與編譯3本骨科專著,30篇。
劉忠軍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創傷、退變、畸形及腫瘤的臨床診治與實驗研究,尤以頸、胸、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為專長。主要研究的課題: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髓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等。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頸椎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研究;應用微創手術技術治療頸椎病;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疑難重癥攻關;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柱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衛生部科教專項基金一項。
劉曉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腫瘤、外傷、微創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CT 檢測下經皮穿刺寰樞椎側塊關節植骨融合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腫瘤和頸椎椎管內病變穿刺活檢為國內外首創;在國內率先開展椎間盤病的射頻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頸椎病的經皮內鏡下手術。完成脊柱外科的多類疑難手術,完成脊柱腫瘤穿刺活檢400余例,準確率達95.4%,國內外領先。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承擔科技部重點學科題基金、北京大學“985”脊柱研究重點課題基金“微創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疾患”。
記者:資料顯示,頸椎病目前有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孫教授您怎么看這種情況?您覺得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孫宇:頸椎病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在逐漸增高,據各種統計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7.6,男性為主。其中以40歲以上的人偏多,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不斷進展,人們低頭的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使人們屈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的提升。
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頸椎病是多病的一種根源,頸椎的蛻變過程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就頸椎病來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我們的人民有健康的生活,因此也使得我們的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日益提前的狀況對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要求。同時我們也有更高的任務就是積極的宣傳健康普及的知識,來預防頸椎病。
我們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上面的一些進展。
記者:劉忠軍教授,您剛才談到一點說黃種人比國外的人發病率要高,這個是為什么呢?
劉忠軍:首先說我們黃種人得這個病多,從我們研究的情況來看,從我們西醫研究的情況來看,黃種人血管發育和白種人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黃種人普遍頸椎管發育狹窄,造成我們頸椎病本身的病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化性病變,像骨質增生這些都是。如果一個寬大的椎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的話不會有什么影響,而我們黃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就會出現頸椎病,這可能是我們黃種人出現頸椎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于哪些人群?
劉忠軍: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后患頸椎病的機會。
記者: 頸椎病有哪幾種?具體來說, 頸椎病的發病特征是怎樣的?
劉曉光: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至于頸椎病的具體發病特征,我們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這一本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像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范圍近于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肌內側,相當于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記者:頸椎病能根治嗎?目前國內有哪些治療頸椎病的好的方法?做手術安全嗎?手術的療效怎樣?做完手術還會復發嗎?
婁思權: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都是很安全的。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采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復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必須嚴格掌握微創治療(髓核溶解、經皮切吸、PLDD、射頻消融等)的適應證。
記者: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微創治療的適應癥是哪些?微創治療會成為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嗎?
劉曉光: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看適應癥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么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您能給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后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記者:如何進行頸椎病的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需要住院嗎?
孫宇: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后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并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中國的《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以阻止其發生、發展呢?
婁思權: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67-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年以來,由于工作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工作節奏的加快,依賴電腦職業的工作人員,由于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用電腦、駕車等諸多因素,使人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肌肉韌帶疲勞,從而加速了頸、腰椎疾病的發生。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后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于發生頸椎病。
1 正確認識頸椎病
人體的脊柱是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骶骨和尾骨構成。頸、胸和腰椎都是環狀椎骨組成,每塊椎骨依靠前面的椎間盤和后面的小關節互相連接,形成一個骨性管道,稱椎管,脊髓在其中穿行。脊髓分出的神經根從每節椎骨的椎間孔穿出,支配人的自主運動。人體頸椎由于勞損、受到外傷等因素導致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改變后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頸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癥狀和體征叫頸椎病。頸椎病有以下主要類型:①頸型頸椎病:頸椎病最早期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頸椎病或頸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疼痛、酸脹不適,常在清晨或起床時發覺頸部不適,部分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強迫,個別病人上肢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 此型實際上是各型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的最有利時機。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經保守治療大多數病人可以治愈。②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最多見,約占50%~60%。由于頸椎退變,致壓迫物壓迫脊神經根或被動牽拉產生神經根癥狀。表現為與受累神經一致的神經干性痛或神經叢性痛,肌力減弱,肌肉萎縮,病人表現頸肩痛,前臂橈側痛,手的橈側3指痛。③脊髓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10%~15%。由于頸椎退變結構壓迫脊髓,所以此型癥狀最嚴重。表現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精細動作笨拙,后期出現尿頻或排尿,排便困難等大小便功能礙障。脊髓型頸椎病,由于疾病自然史將逐漸發展使癥狀加重,故確診后應及時手術治療。脊髓損傷較重且時間長者,手術療效差。
2 頸椎病的預防
根據患頸椎病的情況,通過預防和保健,可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坐姿正確: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在坐姿上應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后展,兩肩連線與桌緣平行,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使目光平視電腦屏幕和黑板,雙肩放松。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屈或過度后仰,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頸部疲勞。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學生加強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
抬頭遠眺: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于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后,應抬頭向遠方眺望1分鐘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于頸椎的保健。
注重睡眠方式:枕頭選透氣性好、中央應略凹進。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能隨時調節枕頭高低,以生理位為佳,一般高度以10~15cm為宜。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避免損傷和防寒防濕:避免急性頸椎損傷,避免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寒、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3 頸椎病的保健
頸椎病是頸椎椎節退變所致,其發生率及程度隨年齡增加而日益增多,并嚴重化。但頸椎退變,并不等于頸椎病,即使是伴有癥狀的頸椎病者,也可能隨著歲月流逝而自愈。初發頸椎病癥狀者的自愈率或治愈率占絕對多數。因此,一旦出現頸椎病癥狀時,大可不必過于緊張。
在早期未出現脊髓和神經的不可逆性損害以前,適當進行康復鍛煉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松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但頸椎病的急性發作期宜制動保護。鍛煉姿勢為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具體動作為:①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后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20次左右。②前后點頭:頭先前再后,前俯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20次左右。③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30次左右,再由前向后旋轉30左右次。④搖頭晃腦: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轉10次,再反方向旋轉10次。⑤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后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后用力,互相抵抗10次。⑥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10秒鐘。⑦運動時的要點:a.盡量可能慢,防止頭暈、頭痛。b.頸部肌肉一定要放松,盡量不用力,使肌肉各關節得到舒展,促進氣血流通,加快康復。c排除雜念,專心練習,怡然自得,對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調節。d鍛煉要持之以恒,每天3~5次,每次應量力而行,練習后自我保健按摩,如捏一捏,點按風池,大椎,肩井穴,必會有滿意效果。
4 頸椎病的治療
第一:肢體的某一部位發生像觸電一樣的放射痛,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如果同時伴有頭暈、惡心、視物旋轉的癥狀,則往往伴有椎動脈型頸椎病。
第二:手指麻木,特別是兩邊手指都麻木了,一定想到是不是得了頸椎病,而且兩邊手指麻木,可能是脊髓重要的結構受到了壓迫;
第三:做十秒手指屈伸的實驗,手握拳,然后完全伸開,計算十秒鐘做二十次以上才算是正常的。
第四:沿著直線走一走,兩只腳在一條線上走,得了脊椎型頸椎病的人就走不了直線。
如何預防頸椎病
1. 坐姿正確
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
2.活動頸部
仰頭觀天。取直立,兩手下垂,兩腳與肩同寬,頭緩緩抬起,仰望天空,仰視角盡量達最大限度,眼睛盯住一個目標,保持這種姿勢15秒鐘左右。
按摩頸部。取直立或坐式,用雙手拇指按揉頸部后側,先按中間部位,后按兩側肌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按揉15次。
搖頭晃腦。將頭部進行前、后、左、右的順序搖晃。如此將頭部搖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搖動。左、右各做10次。
3.局部功能鍛煉
頸椎問題之所以復雜,很大原因在于其癥狀反復發作。要想保證頸椎的持續健康,增強頸部的抗壓性和韌性才是關鍵點。因此,有必要進行一些針對想較強的頸肩部局部功能鍛煉,如“頸椎操”、“頸椎瑜伽”等。
4.多運動
在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中,醫生往往強調“物理治療”,何為“物理治療”,通俗點說就是運動。頸椎的局部功能鍛煉也屬于物理治療法的范疇,但人體每個部位本來就息息相關,沒有脫離整體的局部健康,因此,全身運動,對于康復與治療頸椎病將會更有效。對于頸椎病患者而言,打羽毛球、游泳等,不僅運動了全身,還非常具有針對性。
5.良好的睡姿
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6.避免受寒
受寒將導致肌肉張力增高、失去彈性,從而易于損傷,張力增高也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壓縮椎間隙而惡化神經根壓迫癥狀,受寒還可能導致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加重。
頸椎病的預防需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頭部過度活動及突然發力的動作,如突然猛轉頭等。無論針對術后頸椎病患者還是健康者,此動作都會對頸椎病的穩定造成較大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勞逸結合,糾正不良的姿勢,盡量避免連續超過30分鐘的低頭或伏案活動,每次不超過30分鐘的時間盡量能夠保證抬起頭稍作休息。這也是屬于頸椎病的預防方式。
頸椎病的預防需注意睡姿和用枕要合理,使頸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睡眠及外出時要防止頸部受冷風直接侵襲。這也是可以達到一定的預防頸椎病的作用。
頸椎病的預防應始于青少年,一旦發生頸椎損傷及時治療無留后患。勿用頸部扛抬重物,直接壓力更容易發生頸椎病,如頸椎骨質增生。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9-0114-03
頸性高血壓是頸椎病的繼發病癥,也被列為繼發性高血壓范疇[1],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或頭痛、血壓升高[2],其血壓的變化與頸椎病的病情控制有直接關系,在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為8.1%~19.1%[3]。現代人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頸椎病成為臨床多發病,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且急性期治療效果也很好,癥狀緩解后往往由于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不夠以及重視不夠使頸性高血壓很容易復發。田偉等[4]研究認為文化教育水平越低,頸椎病的發病率越高,因為文化教育水平越低的人對健康的認識及保健的知識認識越少,對自身的疾病雖重視,但往往只看重治療,卻忽視預防保健,易使疾病復發。因此提高頸性高血壓患者對本病的認識、重視程度及預防保健知識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5],健康教育也逐漸趨向多元化。我科護士對30例頸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與對照組30例比較,有效降低了復發率,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60例患者均為2007年6月~2010年5月在我院推拿科門診就治者,男24例,女36例。年齡23~60歲,中位數47歲。病程7 d~27個月,中位數18個月。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高)22例,中專和高中(中)18例,初中(低)20例。診斷標準參照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會議座談會紀要[6]和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聯盟建議的18歲以上成人血壓水平分類標準[7]制定。所有病人均符合診斷標準。按首次門診就診次序排列分組,單號為試驗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30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所用患者在推拿科接受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結合傳統推拿手法治療,5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直到頸椎病癥狀消失,血壓恢復正常。兩組患者經過一定療程的治療后血壓均恢復正常,頸椎病癥狀均消失。
1.3 健康教育方法
1.3.1 健康教育材料 設立專職主管護士一位,為每個患者建立一份健康檔案,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患者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病程,第一次就診時基本情況。②一份問卷,包含20道問題,答案為是或否。題目包含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患者平時的生活工作習慣(與頸椎病發病相關)和日常相關的功能鍛煉三個方面。
1.3.2 教育內容 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包括發病機制、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預后。為患者詳細講解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工作生活習慣,指導患者認識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自我保護措施:①選擇正確的睡姿,一般選擇仰臥或側臥位,不宜選擇俯臥位,俯臥位時頸部處于向一側極度扭轉的,頸部呈持續緊張狀態,易損傷頸部肌肉、韌帶關節等。②選擇合適的枕頭,軟硬適宜,大小超過自己的肩寬10~20 cm,高度以壓縮后略高于自己的拳高,約10 cm,枕頭墊于脖子后方,以托住頸曲,不可墊在后枕部,以免抬高頭部使頸部肌肉疲勞,頸曲變直或反張。③避免長時間保持低頭動作,可每隔30 min進行頸部放松活動,不宜在床上看書、玩電腦等。④避免頸部受涼,尤其夏季時避免使用空調、風扇對著頸部吹或使用冷水直沖頭頸部等。⑤適當使用頸托。⑥加強鍛煉,攝入鈣質以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楊輝等[8]認為,頸椎病的發生與骨質疏松關系密切。認真教會每個患者做頸部保健操和簡單的自我按摩方法,頸部保健操可糾正頸部關節錯縫、移位,解除頸部肌肉血管痙攣[9],促進頸椎區域血液循環,增強頸部肌肉力量,增強頸部肌肉的耐受能力,促進頸椎穩定性,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復發。頸部保健操的方法如下:①搖擺運動:保持顏面向前,頸部緩慢向左右側屈45°,左右各停留片刻,反復做5~10次,保持頸部直立,面部緩慢向左右轉動90°,左右各停留片刻,反復做5~10次,頭頸部從左緩慢向右作環繞動作,反復5~10次后反方向運動,要注意的是,運動時以不感到頭暈為宜。②托頸運動:將右手伸向頸部左側,手指托住頸部,下頜抬高略向后靠,停留片刻,反復5~10次后再換另一側,雙手托住肩頸交界處,稍用力,下頜抬高略向后靠,停留片刻,反復5~10次。③伸縮頸部運動: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后,雙肩慢慢放松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后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雙肩放松并自然呼氣,注意在縮伸頸的同時要慢慢吸氣,停留時要憋氣,松肩時要盡量使肩、頸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復做5~10次。④前后曲線運動: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腿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下頜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該動作時,下頜盡量貼近前胸,雙肩扛起,下頜慢慢屈起,胸部前挺,雙肩往后上下慢慢運動,下頜屈伸時要慢慢吸氣,抬頭還原時慢慢呼氣,雙肩放松,做5~10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過來做5~10次。頸部自我按摩方法:取坐位,雙目平視,頸部放松,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凹陷處即風池穴處,用雙手食指中指進行點、按、揉,亦可用拇指進行揉按,按揉時頭部有酸脹感,按揉3~5 min,再用手掌然后按揉位置沿著頸椎兩側逐漸往下移,邊移邊按揉,有酸痛的位置進行重點按揉,按揉完成后,大拇指與四指相對抓捏頸肩部,抓捏10~20次[10]。通過以上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消除了顧慮,促使其進行鍛煉和自我保健。
1.3.3 具體實施 試驗組患者在治療前接受健康宣教,并完成一份問卷調查。以后每個療程結束時都要完成一份問卷調查直至治療結束。治療結束后接受電話隨訪,隨訪內容仍然是20題的問卷調查,由主管護士逐條提問,患者作答。電話隨訪時注重言談禮儀,給患者留下好的印象,使隨訪得以圓滿完成。羅忠梅等[11]認為注重電話禮儀可密切醫患關系、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更促進了“護理優質服務”的建設。隨訪中注意溝通技巧,隨訪的護士是經過正規的溝通技巧的培訓,楊利輝等[12]對護士進行溝通技巧培訓前后護理質量的比較,發現培訓后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也使護士和患者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廣泛的溝通已經成為醫療從業人員的共識[13],因此掌握溝通技巧更利于患者配合鍛煉,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隨訪第1年每個月1次,第2年每兩個月1次,一共持續兩年,這樣達到了強化階段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覺得被重視,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需要注重自己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積極性,從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堅持進行頸部自我保健操的鍛煉和頸部的自我按摩。對照組在治療前后都不接受健康宣教,治療后接受電話隨訪,只詢問疾病控制情況,所有患者每次隨訪結束都要記錄在健康檔案內,兩年后進行統計分析。
1.4 評估方法
每次電話隨訪結束時要求了解病人有無復發,如出現頸椎病癥狀伴血壓高于正常值則視為復發。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復發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兩年內不同時期復發率的統計結果見表2。
3 討論
頸性高血壓是指因頸椎錯位、失穩、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等頸椎源性因素刺激頸交感神經,導致體動脈壓高于正常值的一種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為此類頸椎病的癥狀之一,同時或伴有頭暈、惡心嘔吐、頸肩痛等頸椎病癥狀。臨床對頸性高血壓的誤診較多,一般都作為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治療,結果血壓控制不理想,但對頸椎病的對癥治療后發現,隨著頸椎病癥狀的改善,其血壓也恢復了正常。由此可見,頸性高血壓的對因治療,即是對頸椎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頸椎病的高發生率,與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工作壓力大、手機和電腦及電視的普及、缺乏鍛煉等因素,都導致了頸椎病發作的年輕化、高發病率、高復發率。同時,現代人很多都只了解高血壓,而不知道頸性高血壓,更不知道頸性高血壓的預防就是對頸椎病的預防,對頸椎病的基本知識缺乏認識,多數人只有在頸椎病發作時才想到就醫,平時卻疏于防范,不知道頸椎病重在預防,也有患者知道頸椎病需要預防,但在平時并不注重,有研究者發現目前我國社區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并不理想[14,15],可見很多人對于亞健康不夠關注,不知道需要去改變,更不知道如何去改變,更是堅持不了。本試驗過程中通過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就是要向患者普及頸性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反復進行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本病的認識,使患者對疾病的預防知識牢記在心。同時,通過每個月1次的階段式電話隨訪進行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形成對頸椎病以預防為主的意識,將這種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一種習慣,也有很多患者知道疾病需要預防,也知道如何預防,但卻缺乏監督。本次試驗我們根據患者不同的特點,有效地采用了強化階段式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重視,分階段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更利于接受預防鍛煉,分階段式的電話隨訪更起到了監督的作用,利于患者堅持鍛煉。本試驗表明,強化階段式健康宣教,在治療后半年左右即有成效,兩年內的復發率可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降低。通過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自身健康進行很好的自我管理,對自身亞健康進行自我調節,以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減少了就診次數,從而降低了醫療費用[16]。由此可見,頸性高血壓治療前后強化階段式健康教育對于降低本病的復發率有積極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洪濤. 頸椎部位與高血壓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20(9):1421-1423.
[2] 鄭勝明,張海芬,范炳華. 頸性高血壓研究概況[J]. 中醫正骨,2011, 23(4):33-35.
[3] 楊新文,朱遠熔,白躍宏,等. 上海市徐匯區頸椎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康復,2011,6(2):101-102.
[4] 田偉,呂艷偉,劉亞軍,等. 北京市18歲以上居民頸椎病現狀調查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12,32(8):707-713.
[5] 鄭淑敏,劉惠艷. 健康教育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82-83.
[6] 孫宇,李貴存.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醫學雜志,1994,19(2):156-158.
[7]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 1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25.
[8] 楊輝,郭麗新,武媛媛. 頸椎病病因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6):1152-1154.
[9] 賈松偉,齊書姸. 頸椎保健操治療早期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12):152-153.
[10] 楊會紅,李永林. 健康教育對頸椎病治療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115.
[11] 羅忠梅,邢程,朱崇桃,等. 護士電話隨訪言談禮儀的培訓與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55-56.
[12] 楊利輝,李小蘭,朱小冬,等. 溝通技巧在圍手術期訪視應用的探討[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5):748-750.
[13] 郭莉,張雪媛,趙瑩. 針對不同類患者的護患溝通技巧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9):35-36.
[14] 黃紅初.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對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活動參與積極性的效果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7):219.
[中圖分類號] R6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011-03
頸椎病(cervial spondylosis)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食管、交感神經等所引起的臨床癥候群[1],一般多見于中老年人,30歲以下特別是青少年則少見。但近年來,許多研究者發現,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趨向年輕化、低齡化,據沈爾安報道[2],我國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率就已高達10%甚至更高。由于頸椎病一般病程較長,易反復發病,且臨床癥狀表現不一,常常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帶來嚴重影響,尤其對正處于身心健康發育期的青少年影響更大。因此,青少年罹患頸椎病的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相關的研究報道也越來越多。現就有關青少年頸椎病的研究現狀作簡要綜述如下:
1 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學習壓力的加大,許多青少年也逐漸出現類似頸椎病的頭、頸、肩、臂部等各種臨床癥候群,以往常以“項背綜合征”、“電腦綜合征”、“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等不同名稱命名。1994年,張先發等[3]首先在四川省豐都中醫骨外科學術會上將其命名為“青少年頸椎病”。關于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相關的研究報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觀點和學說:
1.1 先天或發育性因素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是維系軀體平衡的重要支柱。頸曲的出現對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重力的震蕩,防止脊髓和大腦受損傷具有重要意義。而頸椎骨骼較小,上面不僅要承擔較大體積和重量的頭顱,而且還要承擔伸屈、旋轉、側屈等較大幅度的運動,因而在力學上形成了較為不穩定的骨骼結構,在生理狀態下,它必須借助堅強的頸椎骨骼和軟組織才得以保持平衡,維護頸曲的正常生理功能。王以進等[4]研究認為,維持人體正常頸椎生理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部分:①內源性平衡,包括椎體、附件、椎間盤和相連的韌帶結構,為靜力平衡;②外源性平衡,主要為頸部肌肉的調節與控制,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平衡。其中任何環節遭受破壞均可能引起頸椎穩定性的改變。青少年長期低頭伏案學習、長期保持不良姿勢玩電腦、看電視、長期不良的睡眠姿勢和頸部不協調活動等,其頸椎并非僅僅單純的處于前屈狀態,還往往伴有頸椎的側彎、旋轉等,這種復合狀態會使頸椎局部所受應力位移明顯增加,從而危及和破壞頸椎的動靜力學平衡,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同時由于頸椎椎管呈三角形,左右橫徑較大而前后徑較小,加上頸段脊髓呈橢圓形膨大,這種解剖形態上的差異使頸椎存在先天性或發育性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刺形成、后縱韌帶骨化以及黃韌帶肥厚或骨化等時易使頸髓受到刺激和壓迫。裴仁和[5]對50例30歲以下頸椎病患者研究發現,30歲以下的人其頸椎較細長、頸部韌帶和頸肌較薄弱,這可能是導致頸椎病早發的因素之一,而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其他類型頸椎發育性改變如異形椎并存椎管狹窄、頸椎失穩、骨質增生或椎間隙狹窄等時,在上述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態特點的基礎上加入其他致病原因如外傷時,亦是30歲以下頸椎病患者的重要病因。
1.2 頸椎間盤退變理論
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和上下軟骨板構成的一個完整的解剖單位,起著吸收震蕩、應力傳導、維持平衡的作用。頸椎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活動度最大,故頸椎間盤發生退變較早。椎間盤發生退變時,髓核脫水、彈性降低,引起椎間隙高度降低,椎節不穩、減弱或不能緩沖應力;纖維環纖維和基質變性,使纖維組織排列紊亂,纖維變細,容易斷裂。軟骨板發生變性時,其作為髓核和纖維環進行體液營養物質交換的半透明膜功能減弱,導致纖維環和髓核失去滋養,變性加快。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退變使椎間盤的形態和功能發生改變,破壞頸椎的應力平衡,導致鄰近的椎體、關節突、鉤椎關節、韌帶發生改變,引起頸椎各結構不能維持其正常關系,導致頸椎退行性不穩。因此,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頸椎病發病的最初病理改變。青少年長時間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和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保持不正確的姿勢,很容易使頸椎產生勞損,進而使尚未退變或僅處于退變早期的青少年頸椎間盤和頸椎關節軟骨提早發生變性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3 慢性勞損理論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的各種超限活動多引起的損傷,但明顯有別于意外傷,是一種長期超限負荷[6]。正常人頸椎穩定性是由頸部的內源性平衡和外源性平衡維持的,當這種平衡狀態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后,就會引起生物力學的失衡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湯珊珊等[7]分析認為以下幾方面因素是青少年頸椎出現慢性損傷而導致頸椎病發生的重要病因。
1.3.1 坐姿不當當青少年長時間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時,其坐姿往往長時間處于同一個姿勢,這就容易使肩膀以上部位長期保持于一個不正常的位置,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久而久之,頸肩部就會出現僵硬酸脹,頸部變硬,關節、韌帶、椎間盤因此遭受長期的負荷,頸椎間盤內部壓力就會增高,頸部肌肉就會長期處于非協調受力狀態,從而使頸椎進一步損傷,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3.2 睡眠狀態不正確青少年如長時間頭歪向一側俯臥睡覺,就會使頸項部肌肉和韌帶長時間處于扭曲狀態,枕頭高度不符合要求或不用枕頭睡覺,這些都是導致青少年頸椎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枕頭的不合適很容易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
1.3.3 體育鍛煉不足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骨骼、肌肉的生長尚未完全定型,當青少年長時間沉迷于操作電腦、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等時,戶外活動就會明顯減少,由于長期缺乏體育鍛煉,很容易使青少年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出現松弛和勞損,從而影響到頸椎的穩定性,使頸部出現僵硬和酸痛,嚴重時可導致頭昏、上肢麻木、肩背痛等頸椎病癥狀。
1.4 生物力學理論
頸椎的生理曲度是由椎體的前緣或后緣連接而成,為連續和諧的曲線,是人類站立后為適應脊柱的四維平衡而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正常的頸曲決定了頸椎的生理功能,是反映頸椎平衡的重要指標。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最早地反映脊髓、神經根、血管、交感神經等受損傷或受刺激的改變,應視為維持頸椎穩定的各種因素失去正常平衡的結果。青少年如長期坐姿不良、伏案學習等使頸椎長期固定于某一個位置,維持頸椎正常前凸狀態的各肌群長時間處于失平衡狀態,就會引起肌肉防御性痙攣,使頸椎呈扭曲狀態。這種肌群疲勞性損傷是可逆性的、功能性的,但如不及時糾正治療,由于應力作用的長期影響,頸椎生物力學就會發生改變,以至于關節突和鉤椎等關節遭受較大的應力和剪力損傷,解剖結構關系失常,就會引起骨的生長和形態學的變化,最后發生節段性退變[8]。張先發等[9]研究發現,當青少年頸椎生理彎曲度改變達到一定程度時,維持頸椎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平衡即遭到破壞而趨向于一個新的平衡,繼而就會出現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從而導致椎間盤各部受力不均、位置發生變化,椎間隙呈前寬后窄、前窄后寬或變窄,椎間孔縮小或變大,項韌帶、項肌和關節囊位置發生改變等,最終導致脊柱形態學發生改變,繼之出現組織學和病理學的變化,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2 臨床特點
頸椎病是由頸部骨骺、軟骨、韌帶及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累及鄰近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及軟組織,并由此引起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復雜,其主要癥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等。當累及交感神經時還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雙眼發脹、發干、雙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感等癥狀。也有的出現吞咽、發音困難等癥狀。如果疾病久治不愈,還會引起心理損傷,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癥狀。伍光輝等[10]結合近年來的有關文獻對青少年頸椎病的臨床特點作了分析,認為青少年頸椎病與成年人頸椎病比較,有其自身特點:①發病年齡小,年齡多在12~16歲。②致病原因較多,如長時間電腦操作、玩游戲,長時間低頭伏案學習、工作,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臥位或半臥位讀書、看報,長時間處于不正確的書寫姿勢,睡覺時枕頭高低不當等。③臨床多表現為持續性頭、頸、肩、臂部酸脹痛,可伴有頭暈、頭痛、眩暈、惡心、嘔吐或咽部異物感等癥狀,也可出現心悸、胸悶、記憶力下降和失眠耳鳴、全身乏力、視力下降、反復“落枕”等癥狀。④頸椎X線片常無明顯陽性改變,多為輕度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棘突偏斜等。⑤經嚴格休息和理療等常可緩解。
3 影像學研究
頸椎病的X線表現一般分為非骨軟骨性和骨軟骨性改變。中老年人頸椎病的X線改變多以椎間隙和相應的小關節狹窄以及各部位骨刺的形成等退行性改變為主,這些表現一般稱之為骨軟骨性改變,而非骨軟骨性改變一般是指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體旋轉、滑脫等征象。黃德尤等[11]總結156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表現,結果發現青少年頸椎病的X線表現以非軟骨性改變最為多見,其發生率明顯高于同組的骨軟骨性改變,特別是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達到91.7%,因此,認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是青少年頸椎病的重要影像學征象之一,是早期診斷青少年頸椎病的一個重要指征和客觀指標。薛藝東等[12]對6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頸椎病的X線平片主要表現為生理曲度異常、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增生、椎體前或后緣骨刺、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CT主要表現為頸椎間盤膨出。MRI檢查可發現椎間盤突出,但對脊髓(硬膜囊)的壓迫較輕,另外發現部分患者的椎間盤在T2WI上有信號減低的征象。
4 預防和治療研究
關于青少年頸椎病的治療,孫保和等[13]認為,根據青少年身體可塑性大的特點,青少年頸椎病的治療與中老年人頸椎病的治療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在對500例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出現異常的患者進行治療觀察時,發現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是完全可以校正和恢復的。眭承志等[14]認為,青少年期頸椎病的治療應以調整頸椎外源性穩定、恢復其正常的生理順應性為主,重點在于矯正其生物力學的失衡。手法的效能在于松解頸肩背部痙攣僵硬的肌群,增強衰弱肌群的興奮性,調整頸椎結構性紊亂,恢復其正常生理彎曲度和其穩定性,從而緩解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激惹,以達到治療目的。黃茂俊[15]在采用頸部牽引配合推拿、功能鍛煉治療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患者時,發現效果亦很滿意。而對于青少年頸椎病的預防,紀經和[16]提出了以下幾項預防措施:(1)糾正不良的:①嚴格正確的坐姿:當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看電視等時,脊柱應正直,頭部不可過分前傾,不聳肩,不歪頭,使頸部保持于均衡穩定而又不易產生疲勞的,避免頸椎長時間處于一種固定不變的姿勢;②糾正不良的睡姿:選擇舒適適合的枕頭,睡眠應采取側臥或仰臥;③避免長時間臥位或半臥位看書、看電視;(2)防止外傷:各種意外傷、運動損傷盡量避免。頸部受傷后,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后果;(3)體育鍛煉: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頸肩部肌肉鍛煉,以緩解肌肉疲勞,增強肌肉韌度,提高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平時多做有益于緩解因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看電視等造成頸肌疲勞的運動,以保持兩側頸肌緊張力的均衡,對于頸椎病的預防有著積極的作用。秦鴻利等[17]則建議以下預防措施:①繼續貫徹“三個一”,保持正確的坐姿,即“頭離桌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尖一寸”;②減少在電腦、電視前的時間,以不超過1 h為度;③經常參加室外活動,減少伏案時間,也可以經常做頸部保健操來緩解頸部疲勞,消除慢性損傷。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很多疾病也隨著這些改變而發生變化。青少年長時間低頭伏案玩電腦、學習、長時間看電視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因素均可對青少年的頸椎造成嚴重損傷,使得近年來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甚至有廣泛發病之勢。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生長發育時期,一旦患上頸椎病,就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發育。因此,青少年頸椎病不僅僅是醫學界面臨和急需解決的新課題,同時也是社會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58.
[2]沈爾安.關注青少年頸椎病[J].婦幼保健雜志,2005,12(12):18.
[3]張先發,沈利華,李建康,等.對兒童青少年頸椎病病名來源的探討[J].西部醫學,2009,21(2):337.
[4]王以進,王介麟.骨科生物力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156-191,232-233.
[5]裴仁和.青年人頸椎病病因及臨床特點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4):56-58.
[6]李家順,賈連順.頸椎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4:262.
[7]湯珊珊,林梅.青少年頸椎病的常見病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外醫療,2010,29(27):131.
[8]董蔚青,李鎮中.青年頸椎病的生物力學探討[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9,18(3):136-138.
[9]張先發,郭維知,葉守貞,等.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及預防[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5):16-20.
[10]伍光輝,吳佳奇,黃家駿,等.亞健康與青少年頸椎病的防治研究進展[J].西部醫學,2008,20(6):1301-1302.
[11]黃德尤,陸玉敏,李清鋒,等.青少年頸椎病X線平片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10):788-790.
[12]薛藝東,劉廣忠.青少年頸椎病的影像學特點與早期診斷[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4):497-499.
[13]孫保和,畢明君,王華東,等.青少年型頸椎病分型的商榷[J].中國醫療前沿,2007,2(21):36-37.
[14]眭承志,王彥偉,肖紅,等.青少年期頸椎病發病原因初探[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2(13):55-56.
[15]黃茂俊.推拿、牽引治療青少年頸部軟組織勞損[J].按摩與導引,2005,24(3):17.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17歲,學生。身高182 cm,體重60 kg,瘦長體型。從初中一年級起無明顯原因出現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功課緊時、久坐和疲勞后加重,假期較輕,經休息和對癥處理后癥狀減輕或緩解。多次到醫院就診,無明確診斷,僅給予對癥處理或認為不需要治療。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高中二年級后期,學習任務加重,在家長帶領下,先后到某市幾家大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經頭頸部X線攝片、CT、MRI,血沉,風濕、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HLAB 27等項檢查,均未見異常,認為不需要治療,或給予對癥中成藥治療,無明顯療效,經人介紹來我院就診。在認真聽取既往診治情況之后,仔細分析各種檢查結果,并進行相應的體格檢查,排除了頸椎病、風濕和類風濕性骨病、強直性脊柱炎及先天性脊柱疾病等,診斷為筆者自擬的“類頸椎病”。經門診電針、按摩、TDP照射等綜合治療10次后痊愈,同時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和預防措施,隨訪半年未發病。
2 討論
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者,稱之為頸椎病[3]。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伏案工作多,所以30歲左右出現頸椎病者不在少數。像本例患者年齡段出現上述類似頸椎病癥狀的也呈逐年增多趨勢,此年齡段的青少年雖然有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等癥狀,但影像學檢查卻未發現頸椎和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顯然診斷為頸椎病是不妥當的。鑒于此,筆者建議將其命名為“類頸椎病”。
2.1 類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無明顯的慢性病灶,以頸背部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不適等,而不出現神經根壓迫癥狀。不同于頸椎病的首先由頸椎間盤退變引發一系列軟組織癥狀,也不同于單純的肌肉筋膜炎(局部有慢性病灶,以頸背部疼痛為主而無頭暈、頭痛)。
2.2 類頸椎病的特點 患者多處于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年齡段,肌肉力量跟不上骨質發育,大多體質較弱,加上學習任務重、經常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平時身體鍛煉又少,造成頸背肌肉、筋膜的疲勞。
2.3 類頸椎病的診斷 以中、小學生為主,年齡大多在12~20歲(來我院門診治療者年齡最小10歲)。有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等癥狀,X線攝片、CT、MRI檢查正常,無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無手臂麻木,頸椎活動度較好。排除頸椎病和背部筋膜炎等以頸背痛為主的疾病。
2.4 類頸椎病的治療 筆者創建了“治療-鍛煉-保護”三位一體的類頸椎病治療模式。治療,是指在發病期積極治療,施以電針、按摩、TDP照射等;鍛煉,即平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應加強頸項腰背肌的鍛煉;保護,即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著涼和過度疲勞。經臨床實踐已治療該類患者45例,均取得較好的效果。
類頸椎病不同于頸椎病,治療相對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的增強,有些可不治而愈,不會留下后遺癥。在急性期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一般治療1~3周痊愈。平時注意避免頸背部疲勞,加強體育鍛煉,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悲劇發生 因忽視頸椎病所致
王老師是某中學的模范教師,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半年前的一天晚上,他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四肢完全癱瘓,大小便失禁。
也許大家都覺得奇怪,為什么摔了一個跟斗,就會導致王老師癱瘓了呢?這還得從30年前說起。王老師大學畢業后,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繁重工作的勞累,他逐漸出現了脖子酸痛的癥狀。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忍痛工作了30年。在這期間,王老師感覺到左手麻木,無力,到后來小便無力,走路時足底有踩棉花的感覺,頭重腳輕,都未引起王老師的重視,他總是在癥狀緩解后就不在意了。29年后的某一天,王老師發現自己整個人輕飄飄的,如醉酒一般。然而,這一次就診使他驚呆了,醫生的診斷是脊髓型頸椎病,CT、MRI等檢查證明,王老師的頸椎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椎管嚴重狹窄,脊髓已經受壓變形。最后,終于發生了這個不幸的故事。醫生雖然為他及時做了手術,但是,由于脊髓已經發生了損傷壞死,半年來,他的四肢感覺和運動功能仍然沒有得到良好的恢復,大小便依然失禁。
頸椎病 不只是椎間盤的問題
對于頸椎病的發病緣由,一直以來,傳統觀念將太多原因聚焦在椎間盤之上,并把所有類型的頸椎病都歸結為椎間盤惹的禍。認為只要椎間盤沒有問題,頸椎就沒有問題;認為只有椎間盤有了問題,頸椎才有問題。并且,這種觀念一直沿襲至今。
與傳統觀點不同,我們認為,頸椎病是一種多因素、多途徑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肌肉、韌帶、椎間盤、骨關節在內的組織結構發生的勞損與老化,也就是退行性改變。而且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同樣符合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的規律。因此,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于椎間盤的觀點未免牽強,尚有不夠準確之處。我們應該綜合地、動態地、整體地認識頸椎病。
日常壞習慣可成頸椎病的幫兇
在頸椎病早期,可能有椎間盤的退變發生,但是更重要的責任組織應該是肌肉和韌帶。以下原因都可能增加頸椎病的發病概率,如長期伏案、高枕而眠、沉迷于電腦桌前、強大的工作壓力等因素,這些習慣會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會發生勞損,使力量和耐力下降,再在致炎致痛機制的作用下導致頸部疼痛的發生;如果疼痛長期不愈,便形成頸型頸椎病。與此同時,韌帶也會發生變性松弛,其維系骨關節結構的靜態穩定作用下降,就會出現頸椎生理曲度的消失,甚至會有輕度的椎間不穩現象發生。
主動+被動 頸椎病防治妙方
我們可以將頸椎病所有的治療方法總結為兩大類,一類就是病人接受醫生所給予的治療,包括針灸、藥物、牽引、按摩、理療等治療方法,統稱為被動治療。遺憾的是,這些傳統的治療方法都不能提高患者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因此,這些治療方法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