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5:18: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高中地理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點,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地理學科傳統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地理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出靈活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其將所學知識準確、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觀察、創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優化高中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增強實踐意識
加強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主要是因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對地理活動的設計、開展能夠否順利、高效也進行有著直接影響,為此,教師首先就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觀察、實踐調查,以及熟練、準確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者與引導者,要想讓學生輕松、快速地掌握所學知識,就必須要準確把握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與時俱進,積極設計出新穎、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并通過實施科學有效的設計策略來不斷提升活動質量,從而不斷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水平。
2.結合教材設計實踐活動,注重應用鞏固
教材是教學及設計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設計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圍繞教材內容,設計出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地理實驗、調查、實地考察等,讓學生通過參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對相關技能有更靈活的掌握,促進其地理素養的不斷提升。比如,在講解完交通運輸布局、地形和氣候等方面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我愛畫地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手繪來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歡的地圖,如,世界地形圖、中國鐵路干線圖、氣候分布圖等。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相關地理知識,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
3.結合環境問題組織綜合實踐活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加強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將傳授知識、德育、智能教育與鍛煉進行科學整合,促進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其中環保教育內容對滲透德育教學有著重要作用,而環保意識的培養與提升又與地理學科有著緊密聯系,如。“水圈與水循環”知識的講解,就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節約、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重視起環境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比如,旅游環境問題。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首要選擇。但是在旅游中,亂刻亂畫、隨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現象也是層出不窮,給旅游地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地實際開展關于生態旅游的專題討論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針對“何為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為什么會有益于環保”“若你是旅游者,會選擇怎樣保護環境”等問題,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開展更生動、有趣、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與探究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豐富的知識。
4.強化活動方案設計,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就必須要對活動方案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在開展“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實驗課程時,為了讓學生對海陸間的溫度差異,以及季風形成的原因,教師就可以利用沙子與水的熱力性質差異的實驗來對相關知識進行模擬,從而讓學生對地理知識間的密切聯系有進一步的了解,獲得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這個實驗活動的開展,往往需要學生逐漸地默契配合,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中應注意的幾點
1.應緊緊圍繞課程改革與時展趨勢
進行時展需要的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新課程理念也強調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穎、科學的教學模式,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鍛煉與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學則可以作為良好的切入點,教師應通過整合地理知識,通過采取科學、新穎的設計策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地理綜合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認知和操作技能的協調發展。
2.應充分考慮鄉土地理內容
每個區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實現區域的可持續關于高中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策略的分析葉先流(福建省大田縣第一中學)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相關教學活動時,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識的新穎、豐富,還應重視學生實踐與發展也必然要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所以,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充分結合本區域的地理特征,設計切合鄉土實際的綜合活動,從而全面鍛煉和培養學生嚴謹務實以及積極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同時,作為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重要載體,鄉土地理也能夠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重要的研究平臺。
3.應兼顧學生、學校的具體情況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講,為了確保相關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高效地開展,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全面了解和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其認知特點與規律,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以此來確保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鍛煉與實踐。同時,針對活動的開展還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整合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如,學校的各種活動、圖書館、校園網、地理園等,進而為各種綜合實踐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過不斷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來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總之,高中地理教師應認識到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培養和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應深入鉆研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實際需求,結合鄉土實際,設計出新穎、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艷花.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探究[J].學周刊:A,2011(12):62-63.
新課程改革的快速實施,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更新。在教育發展新時期,開發創新教學方法,更新地理教學模式,能激發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更能讓高中地理教學發展方向發生改變。
一、改革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營造自由學習氛圍,讓學生輕松參與課堂學習。輕松的課堂氛圍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學習,而且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教學氛圍死板,會影響教學活動效果的發揮。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興趣是學生最有力的老師。學生喜歡地理,才會積極學習地理知識,對課本內容與教師講解感興趣。要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教師首先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優化課堂開端,在一開始就激活學生思維,有利于課堂氛圍輕松化。
如講解《地球的圈層結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層彩虹蛋糕結構分析導入。蛋糕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而多層彩虹蛋糕較為美觀與新奇,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讓學生對多層彩虹蛋糕的結構進行描述,再用蛋糕與地球圈層結構進行對比,讓學生對地球圈層結構進行分析。趣味性導入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將更多個人精力放在本節課學習內容上。
二、改變地理課堂教學模式,促進知識合理傳遞
向學生傳遞地理學科知識,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傳統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及地理學習水平,根據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地理知識進行教學。重視地理知識的傳遞固然沒錯,但教師要積極選擇合理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地理知識體系,明確個人地理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高中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活用地理知識,促進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本質。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知識與生活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如講解《城市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收集一些自己所在城市的老照片。課堂中利用學生尋找來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對比現在城市與多年前城市,從建筑、人口及經濟水平等多個角度分析不同,了解城市化的特點。與生活相近的教學過程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有利于知識傳遞。
三、改革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地理學習能力指學生學習與應用能力。要促進學生地理綜合能力提高,就不能將教學重點單一放在課本內容上,更要引導學生了解有效的地理學習工具,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獲取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地理現象與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講解《農業的區位選擇》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進行教學,讓學生對某一農業區位的自然環境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農業區位的選擇要求,讓學生選擇區位地址。用地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地理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學習活動
多元地理課堂活動能讓高中地理課堂更充實,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改變單一課堂活動現狀,是讓高中地理教學滿足新課改需求的實踐。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對地理課堂的期待,組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活動。開展更多實踐活動,加強高中地理學習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學創新。
如講解“綠色食品知多少”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次社會調查活動。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活動分享他們了解的綠色食品知識并列出想知道的東西。其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下時間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大眾對綠色食品的認知程度,以及他們想要了解的問題。將問題匯總在一起合作解決,制作實踐學習報告。這樣的活動不僅將課上學習與課下學習完美結合起來,而且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豐富知識。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需要教師營造全新課堂氛圍,豐富課堂活動,重視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思維運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更能彰顯高中地理學科的魅力。創新教學模式,讓地理知識更形象,便于學生記憶與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高考文綜地理綜合試題,以文字材料、圖表構建真實情景,信息呈現方式較為新穎,同時也切合中學地理應貼近生活、“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新課程目標,以地球上某一區域為切入點,分別考查區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主干知識,對學生地理邏輯思維和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學生在答題中生搬硬套,抓不住答題要點。現就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Ⅲ第36題,分析學生在復習訓練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例題展示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游客從馬瑙斯出發,乘船沿內格羅河(見右圖)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發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呈一黑黃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繼續前行,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簾……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①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②試對“河上很少有橋”這一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③你是否贊同在該地區拓展旅游觀光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①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
②人口稀少,跨河運輸需求量小;水網稠密,水運便利;河面寬,水量大,修橋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對環境破壞大。
③贊同理由:熱帶雨林旅游資源獨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開發與運營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增加當地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不贊同理由:對熱帶雨林環境造成破壞,產生污染;對當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帶來沖擊;來自自然的威脅(瘧疾、野生動物襲擊等)較大。
二、學生答題反映出的問題
1.基礎不牢固,準確作答能力不強
大部分學生不能提煉準確簡潔的語言作答,主要是用詞不嚴謹,不能用專業術語描述;面面俱到,主次不清;思路清楚,但表述不清;泛泛而談,內容空洞;書寫不規范,錯別字較多。如:題③出現“熱帶雨林風光,價值高”,“發展旅游業,增加經濟收入”等空泛答案;題①出現“布朗庫河流經地區坡度斗(陡),河流流速快,含沙量大”這樣答非所問、不嚴謹的語言。本題是考查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容易出現亂答現象。
2.審題不夠仔細,理解設問不準
高考地理試題的設問一般會有明確指向,在答題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審清題目,抓不住關鍵詞,會出現跑題、偏題、多答、少答、亂答現象。如題②出現“河流流量大,可運輸大型輪船”,“居住著印第安人,對運輸需求量不大”等答案。應該主要抓住“河上很少有橋”,從橋梁建設的難度、資金、技術,以及該地區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修建橋梁造成環境問題等方面作答。
3.地理區域圖判讀有誤,解讀信息的能力不強
地理試題是以材料圖表呈現,基本是有題就有圖。要在考試中取勝,就必須準確判讀地理圖表。很多學生不注重從地圖情境中提取信息,或讀圖用圖能力較差,就造成答題混亂。如題①可抓住“兩岸植被繁茂”,圖中的緯度、等高線、沼澤信息,從流域的氣候、地形、外力作用等方面回答。
4.邏輯思維混亂,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強
試題第三題是開放性試題,應先表明觀點,再說明理由。理由可從該區域發展旅游觀光業的有利條件(贊同)和不利條件(不贊同)及發展旅游觀光業給該區域可能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影響等方面回答。但有些學生不表明觀點,把發展旅游業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籠統羅列作答,抓不住區域特點,丟失分數多。
三、備考教學建議
1.重視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中地理知識需要高中三年的積累。相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信息量大,難度大,很多學生初中地理成績不錯,但上了高中以后成績就下降,其中原因很多。有些學生沿用“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的思想觀念對待高中地理學習,也沒有調整相應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課上做筆記、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做得不好,這樣是學不好高中地理的。高中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空間思維能力和各類圖表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地理學科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這是取得優秀成績的保證。
2.重視審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強化學生的閱讀是基礎,有利于幫助學生審清題目。審清題目才能明確解答方向。針對審題不清的問題,要注重平時的訓練,即認真閱讀地圖、表格、文字材料,標注重要的字、詞、句、符號等信息,特別是地理圖表中的圖名、圖例、坐標、刻度及單位等容易被忽視的信息,同時解讀要回答的問題,標注其中的關鍵詞,找出限制性條件,明確問題指向,避免答非所問。
3.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強化學生課堂專注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認真聽取課堂上教師的試卷評講,積極參加討論。引導學生尋找自己解題的誤區,逐步提高解題的能力;重視對試題中圖表、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讀,訓練全面、快速、準確獲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正確理解所獲地理信息的能力。要通過有限試題的訓練,培養解答無限試題的能力,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就必須提煉解題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后,要學會反思,歸納已做過的類似題目,并歸納同類問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靈活運用,從模仿到創新,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快樂模式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對教學各個流程環節進行優化,對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整合,使其更適應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充滿積極的情感,快樂地開展地理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一教學模式具有四方面的顯著優勢。
1.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快樂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受快樂,熱愛地理學習。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會因快樂模式的氛圍營造而學得更有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整個教學活動更生動活潑。
2.有助于提高地理學習興趣。在快樂模式運用的過程中,學生的消極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學生能在地理學習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尤其是對于中后位置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更能提高其地理學習興趣。
3.有助于緩解地理學習難度。快樂教學模式側重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以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演示手法,對知識難點進行分解與突破,學生的理解更直觀形象,學習也更具技巧性。
4.有助于提高地理綜合素養。運用快樂模式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不僅強化了課堂的分析研究,而且注重了課后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地理綜合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學“快樂模式”實施要點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增強學生積極情感為抓手,對教學流程進行全面優化,并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聚合優勢,讓學生不僅學得快樂,而且學得高效扎實。筆者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有效實施快樂教學。
1.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情感快樂起來。積極的學習情感對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意義重大,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以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一方面,保持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面帶笑容、語言親切,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倡導同學之間平等互助,讓地理課堂成為最和諧的課堂。另一方面,筆者在地理教學中始終注重以積極的正面評價為主,多發掘學生學習活動中出現的進步與閃光處,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與表揚,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情感系數。
2.運用信息手段讓教學演示快樂起來。制約高中地理教學成效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演示手段的匱乏,掛圖、投影等靜態演示手段無法完全滿足高中地理課堂的實際需要。隨著各級教育部門投入力度的加大,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已經成了基本配置,教師可以運用這樣的信息手段提高地理教學成效。例如在《自然災害與人類》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演示洪水泛濫、颶風肆虐等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主觀感知,對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必要性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媒體手段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有效運用,可以極大地拓展課堂信息容量,讓教學活動演示操作更便捷,融生動性、形象性與豐富性為一體,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效果明顯。
3.借助專題研討讓思維交流快樂起來。地理學科的許多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較密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感知較近的內容,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專題交流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教學中,筆者以江部沿海某市為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沿海港口的區位優勢,適宜發展哪些產業,同時其存在的丹頂鶴保護區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哪些產業不能在此落戶,以及鑒于這樣的狀況,應當如何確定產業發展規劃與思路,更好地定位地區發展的方向。這樣的討論活動與學生的生活感知聯系較緊密,他們討論起來更有興致。結合教材所講述的內容,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揚長避短、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有效控制污染產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的專題討論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4.組織自主探究讓學習過程快樂起來。
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始終是整個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平臺,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師生互動之中,讓他們在學習中快樂起來。例如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事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討論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穩定四大發展戰略的具體內容、實施背景場面意義,并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闡述。這樣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習小組完成,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積極開展討論分析。通過數據對比、資料分析、討論研究等多種方式學習,課堂氛圍非常活躍,是以往教師單向灌輸模式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并由全班同學進行補充完善,整個學習過程既讓學生有了認真思考、相互討論的空間,又有了積極發言、補充完善的機會,地理課堂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快樂指數明顯提升,知識能力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
筆者認為,應把教學、教師以及學生三方面聯系起來。即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深入“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的情感、魅力等非智力因素作為引導,配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情促趣,以思激趣,從而發展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進而力求從平時教育過程中去維系與提升地理教學的學生認可度與興趣感,最終打破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以及學科發展劣勢。
一、把握教學重點,設計教學趣點
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應當課前進行完善的備課,確立教學重點,設計教學趣點,如此,才能引起學生對于地理章節內容的學習、討論以及思考。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維創新性的趣味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發性的思考與聯想。例如,在世界氣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用典故“諸葛亮借東風”,從中假設學生是諸葛亮,到底是憑借什么條件以及因素來“借東風”,主張學生大膽想象、舉手發言與激烈討論,盡量讓教學有“交流”,有“爭論”,如此,不經意間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在潛意識中培養其學習興趣。
二、幽默教學語言,調劑學生情趣
學習,不僅僅是興趣的培養,更是情感的交流。綜合二者,教師既是主導者與組織者,又是參與者。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提升其教學語言能力,豐富其風格、個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識化以及通俗化,讓教學內容精簡化,構建生動、趣味的教學課堂,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常見的做法如:(1)利用諺語,精簡教學重點與趣點;(2)采用謎語,提升學習趣味以及學習參與感;(3)巧用古詩文,豐富學習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學綜合性;(4)歌曲聆聽,引發學習興趣以及思維創新能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綜合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求學狀態,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082-02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圖片越來越多的被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信息傳遞。在地理中,圖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載體,可以說,學習地理必須要學習識圖,會看地理圖示并不是一項拓展能力,而是必備能力,地理圖示往往包含著很多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人們進行地理定位、地形分析等工作的開展。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呢?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意見,供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參考。
一、地理教學者要具備繪圖能力與表達能力
要教會學生識圖,地理教師必須會畫圖。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地理的主要內容涵蓋了自然、人文、區域三大塊,其基本知識更是包括了民俗、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學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有一定的學問功底。為了向學生盡可能詳盡地進行知識闡述,很多時候要求地理教師進行繪圖說明,較之于文字,圖片更具有直觀性與簡潔性。要畫出讓學生看得懂的圖,能清楚準確表達知識內容的圖,地理教學者還需要對其他知識有所涉獵,例如地理美學、地理心理學等,這樣就可以在課堂上從多個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識圖指導。
與此同時,表達能力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教學者的教學水平,要讓學生會看圖、看得懂圖,能提取圖片中的關鍵信息,地理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圖片分析,這是最能考驗教學者表達能力的環節,繪圖水平再高,不會表達,不能清楚準確地進行表述亦是枉然。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者要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與表達能力,不僅要會畫圖,還要會“講圖”,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分析地理圖形的能力,參與到分析的過程中來,從而學會識圖,提高自身的地理綜合素質。
二、充分利用地圖的直觀性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包含的內容很多,與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涵蓋的內容更豐富,涉及的知識面也更廣,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例如關于地球,高中地理教材一開始的內容就是宇宙中的地球,這部分內容不僅僅只是讓學生了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還包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之間的關系,根據其運動特征判斷地方時和區時、進行光照圖的判讀等一系列內容,這些內容如果完全通過語言文字講解,學生可能無法有一個具體準確的印象,此時,利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便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只有看過很多圖,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迅速地將文字轉化為空間上的影像,從而準確理解文字描述的含義。
在進行圖文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圖上的內容,不能光顧自己說,而忽視了帶學生一起參與,更不能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自己研究圖,無法將圖中的信息與知識準確、詳略、得當地告訴學生。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識圖時,要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自己摸索,得出結論。
三、指導學生對地圖進行簡化處理
簡化地圖實質上是一種信息的提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合理簡化原本復雜的圖形,讓關鍵信息能更清楚、更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通過簡化地圖,學生對圖形所傳遞的信息有更明確的認識,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方便記憶。在解題過程中,簡化圖也是常用的解題方法。例如在2013年江蘇高考地理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一艘海輪從上海出發駛向美國舊金山。當海輪途經圖1中P點時正值日出,圖中EF線表示晨昏線。讀圖回答1-2題。(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B.15°S,135°W;C.23°26’N,0°;D.23°26’S,180°。(2)下列現象發生時間與海輪途經P點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區正播種冬小麥;B.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梅雨季節;C.北京一年中晝長最短;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學生在做這道題的時候,可能會對給出的圖形有些迷惑,此時只需要將原圖中的經緯線去掉,將圖形進行簡化,對北京的位置,E、P、F三點的經緯度和赤道的位置在圖形上進行簡單標注就能順利解題,由此可見,讓學生學習簡化地理圖形,準確提取有用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時間相對較長的過程,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與分析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導其進行讀圖。高中地理教學者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識圖氛圍,讓學生始終有圖可讀,能在生活中主動識圖,逐步培養學生對地理圖形的敏銳觀察力與分析能力。讓學生對地理學習充滿興趣,產生想要探索與求知的欲望,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從而最終達到使學生具有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能自如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1]羅輝,何娟.高中地理新課程案例教學探索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一、抓住關鍵問題,設計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綜合思維時,教師要抓住關鍵問題,巧妙設計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清晰的教學目標作為地理課堂教學和學習的重要依據,教師一定要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其加以綜合分析,從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眾所周知,地理綜合思維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及尺度綜合,教師在教學目標和關鍵問題確定時,要從多尺度、跨時空及多要素這幾方面入手,使地理的各個部分聯結成整體。
二、把握內容整體,構建地理要素的綜合思維
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進而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教師在教學時,緊抓地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將綜合思維意識灌輸給學生。首先,教師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作為平臺,氣、水、巖石、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間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及巖石循環等過程進行能量和物質遷移的交換,從而形成了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整體。教師講授各地區自然環境時,先讓學生列舉該地區各要素的特征,再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各要素特征加以綜合分析,進一步發現各要素特征所體現的整體特點,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其次,注重空間認知和區域綜合,提升學生區域綜合思維,由于人文要素特點和不同區域存在不一樣的表現,彼此之間的組合和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區域綜合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對人地關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把握地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有效喚醒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從而利于地理的整體教學。
三、融入鄉土地理,擴展學生地理的綜合思維
一、高中地理教學的意義
作為高中教育的具體課程形態,高中地理課程的特點是由地理學的固有屬性、社會發展對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要求、高中相應學段的學生特點三方面綜合形成的。為區別通常將學科特點理解為地理學特點的狀況,這里將它稱之為課程特點。新課程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課程特點以及實施要求的具體體現。實施“有用的地理教學”,從現行國家高考科目設置和課程教學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點科目,課程目標旨在公民必備地理素養的培養,因此,地理課是生活課、常識課、綜合課,要實施“有用的地理教學”。與傳統地理課程希望培養地理專業人才的課程目標比較,新課程地理教學以高中整體素質教育目標為準繩,著眼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努力促使學生通過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適應時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課程關注學生地理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
1.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在思維方式上差異較大
高中的地理學習跨越了知識與能力兩大臺階;高中的知識內容與知識結構與初中相比出現了兩個飛躍,即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學習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自學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題強調能力立意,這就更需加強能力培養。高一學生在短時期內無法轉變思維,難以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2.教材結構由簡到繁,知識跨度較大
由課程改革教材到非課程改革教材的變化,高中知識則強調系統性、邏輯性、研究性,越來越接近科學體系,難度增大,內容拓寬、加深,因此,高中學習強調理解學習、自主學習與應用,學習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為明確。其中,如何做好“學習”銜接這一步,尤為重要。
3.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差異性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師對學生素養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學生能很快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有的學校地理課甚至是由非專業教師教授,教學方法不免簡單機械,也更注重基礎的記憶和掌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難以適應新環境。另外,學生熟悉以前的教師、以前的學習方法、以前的學習要求,進入新校園后,書本要求變了,教師也不同了,新的學習內容有新的學習要求。對于這些變化,要使學生盡快適應,就必須做好銜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學對策
1.有效溝通高中各課程知識的聯系
引導學生運用高中所學的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解釋和理解大氣、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環境等自然地理現象,有效地將人口、交通、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整合。地理課程教學需要高中有關學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橫向知識、交叉知識、綜合性知識,有利于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解釋地理事物,說明地理問題,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溝通橫向學科領域,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學習地理和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新課程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要求。
2.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品質
綜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學實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學不能將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兩個孤立的系統,而應該根據自然與社會本身的綜合特點,依據人地關系主線作出相應的教學處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礎知識為主的章節,刪除與人類活動關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內容,有意識地加強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組合與人類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識為主的章節,要刪除與“人地關系”聯系不緊密的人類活動內容,真正體現地理綜合的味道、綜合的特點,努力呈現地理課程綜合的本質,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品質。實施“科學的地理教學”地理是一門科學,高中地理課程要體現地理獨特的教育價值及不可替代性,體現地理科學綜合性、
地域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地理課是科學課、人文課、信息課,注重反映地理本質,體現課程的文化價值;科學是發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3.引導學生認識地理科學的本質
地理科學的本質在于“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地域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是地理科學的基本特點,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都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學最獨特和有效的學科工具。引導學生認識地理科學、技術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地理測量、資源探測、災害檢測和預防預報等的積極影響。引導學生開展地理探究。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課程實施應當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數據,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和綜合,并以地理的圖表方式表達探究的結果;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展地理調查活動,獲得第一手地理數據等。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地理的科學方法。
地理教材并沒有實行課程改革,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仍是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進行運轉。從課程改革到非課程改革,學生適應新的教法、學法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銜接。
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決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在這種形勢下,認識地理教學,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認識始于觀察。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理論的概括和創造性的思維。地理觀察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對各種地理現象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對象典型物品或模擬制品的觀察和各種地圖、示意圖、圖解、地理畫片、照片、圖表及其圖像的觀察。地理教學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如講到高中地理礦物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對常見礦物進行觀察和鑒定,從礦物的形狀,顏色、硬度、透明度、條痕、解理、斷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進行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可通過對有關地區的自然、經濟圖表、圖片、電視錄像等觀察,讓學生分析比較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地理的特征,從而使學生在分辨事物異同點的基礎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區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多讓學生觀察,使學生逐步學會觀察的方法和養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他們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圖圖轉換、圖文轉換、圖文結合、以圖導學,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學會對地圖信息加以分析運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地圖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地理知識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讀圖、解圖的能力和地理綜合分析能力,這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讀圖時,開始階段呈現給學生的圖,應比較簡單明了,讀圖要求應比較單一,逐漸的,開始疊加圖的練習,如:通過地圖分析某個區域的地理特點時,先展示出位置輪廓圖,讓學生觀察其所在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再疊加地形圖、氣候類型圖及農業分布圖,再礦產資源分布圖、工業分布圖,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農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工業分布與資源的關系。然后,繼續疊加人口城市分布圖、交通分布圖,最后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能夠顯示這一地區所有特點的綜合圖,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有層次地分析,綜合圖時,學生也會把一個復雜的圖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圖一一解決,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問題為基礎,更能有效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問題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選擇恰當的地理問題,引導學生科學參與地理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
PBL教學模式能突出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特別是灌輸式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參與地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時,教師可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探索地理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教師可提前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學生感興趣的PPT課件或者微視頻。筆者以“西雙版納”的教學為例。首先,筆者為學生播放了西雙版納迷人的自然風光的視頻,時間約3分鐘,在視頻中展示了西雙版納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動物,并提出問題:“這段視頻中一共有幾種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個要素中是如何轉換的?”其次,筆者給學生5分鐘的討論時間,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通過主動搜集資料、反復觀看視頻等方式,深入探究這個問題,使得學生準確掌握生物、土壤、大氣、水、巖石等地理要素,讓學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恰當的語言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PBL教學模式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
根據相關教學數據可知,學生的自學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科學發揮引導作用,合理運用PBL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帶領學生探究地理知識,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識。
如在教學“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時,教師可設置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基礎性問題。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三種技術的優勢與運用范圍是什么?第二,提高性問題。如三種技術的聯系是什么?第三,優秀性問題。如在GPS汽車導航中,信息在汽車、衛星和服務中心之間是怎樣傳遞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共同討論,查閱資料,引導學生了解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之間的關系,梳理好地理知識結構。此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每位學生的參與情況。當學生遇到專業問題時,教師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討論,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強化其自學效果,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知識。
三、合理運用合作項目,樹立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為充分發揮PBL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應合理運用小組合作方式,使學生在共同探究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團結協作意識,增強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如在教學“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林為例”時,首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地理知識掌握情況,把學生分成人數均勻的學習小組,并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名組長,由組長與組員討論確定“區域森林保護”的項目,并根據組員的優勢,明確小組探究的任務;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區域森林資源的分布與使用情況,并利用圖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數據,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選擇恰當的時間,匯總學生的資料,并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匯報。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其他小組提問的機會,以集思廣益,幫助學生梳理地理知識結構。同時,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探究情況,從而實現知識共享,達到既定探究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項目時,教師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教學目標等因素,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斷創新探究項目,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合作探究過程中。
四、理論聯系實踐,梳理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
高中地理是一門以自然為基礎的學科,其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所以在運用PBL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梳理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自主運用地理知識。如在教學“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之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觀察周圍的社會現象,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如“某個工廠的選址是否合理?”“某條河流應當如何治理?”等,將理論知識合理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理論,從而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創設可參與的地理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此外,教師還應借助恰當的合作項目,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在實踐中提升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地理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地理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