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1 18:22: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糧食安全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樂清是一個比較發達的縣市,應該認真對待糧食問題。“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確保糧食安全任重道遠。樂清市存在著“人增、地減、糧食消費水平提高”的變化趨勢,隨著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大量外地來樂務工的人口流入,糧食需求量越來越大。國際國內糧食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全市糧食購銷工作就會陷入被動,120萬人民有飯吃、吃好飯就難以保障,就會影響全市社會發展和穩定。所以說,確保糧食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二、樂清市糧食安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糧食產量減少,糧食消費劇增,產需缺口擴大
近幾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和經濟建設的加快發展,農業結構調整,樂清市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由于種植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比種糧的經濟效益成倍提高,于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隨著城鎮擴容和流動(旅游)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量日益擴大,按人均日消費成品糧0.3公斤計算,凈增1萬人口,年凈增原糧消費110萬公斤。即使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重視、鞏固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糧食產銷缺口仍逐年增大。預計“十一五”未全市糧食總產將低于15萬噸,總需求為35萬噸,需求缺口將達到20萬噸。雖然通過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能力有所增強,但不確定因素很多,糧食安全仍是樂清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二)本地糧源缺乏,外購困難多,儲備糧源不穩定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本地無糧收購。外購糧食,糧源緊、價位高、損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國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引起產地早秈谷價格大幅上升,樂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購的早秈谷價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漲到95元/50公斤。同時,外購糧食不確定因素多,遇到糧食趨緊,交通瓶頸制約和地區間相互封鎖,會導致應急狀態下糧食流通受阻,影響或加劇縣域糧食供應安全。因此,樂清市的儲備糧源存在著不穩定性。
(三)儲備糧規模小,缺乏糧源基地,宏觀調控能力偏弱
樂清市還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糧食基地,與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邊縣、市等糧食產區雖有糧食產銷合作關系,但缺乏穩定性,這對彌補本市糧源不足,造成被動。與此同時,縱觀全市的倉儲和儲備糧狀況,倉儲條件薄弱,儲備糧規模偏小。除中心糧庫外,其他糧庫設施陳舊,已經不很適合儲藏糧食。全市縣級儲備糧只能保證3個月的口糧銷量,根本不足國家規定的銷區6個月銷量的儲備要求,明顯不適應全市經濟發展。而且,儲備糧食均以原糧形態保管,且品種結構單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廠,無法直接控制的糧食加工能力和供應條件,缺乏應對突況和自然災害確保糧食有序供應的有效手段。
三、確保糧食安全構建和諧社會應采取的措施
(一)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一是認真落實糧食工作行政領導責任制,強調行政領導對糧食生產負總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二是認真落實十七大精神,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守住淳安縣17萬畝耕地,依法加強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三是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水稻品種,不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糧源。
(二)依法管糧,促進糧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糧食產銷合作機制,擴大調控糧食供應渠道。加大糧食購銷的對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樣的產銷協作模式,不斷延伸和完善合作領域和機制,積極探索糧食產銷合作新思路,爭取在主產區建立收購點參與主產區的糧食收購和調運,用于儲備糧輪換或本縣市場供應。二是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工商、物價、質監、糧食等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大對糧食市場的監管力度。及時掌握糧食市場動態,超前分析、科學預測、宏觀調控,保障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加強對糧油質量的監測,防止以次充好;在糧價波動時期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行為,以規范糧食市場。
(三)奠定調控物質基礎,提高糧食調控能力
一是加強儲備糧管理。糧食收儲公司是地方儲備糧食的“蓄水池”,不僅需要引活糧源“收得進”,更需要保質保量“儲得好”。同時,適當增加地方儲備糧食規模,按照國務院“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地方儲備糧規模的要求,充分考慮城市化進程和外來人口增長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儲備糧規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糧庫擴建工作。擴建中心糧庫是走“建倉引糧”之路,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客觀需要。積極主動爭取中心糧庫擴建工程建設資金,抓緊上馬工程,確保儲備糧在需要時拉得出,用得上,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三是做好應急大米加工廠及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根據《樂清市糧食安全應急預案》要求,評審幾家資質高、信譽好的糧食經營企業作為應急加工及供應點,常年保持一定數量的周轉庫存。四是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要及時監測市場動態,研究市場行情和出臺一些調控舉措,進一步落實應急加工,供應,運輸網絡。組織實施糧食應急預案演習,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增強社會危機意識。
(四)強化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調節功能。
1國內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分析
目前,國內對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儲備等各個環節,其指導思想就是在出現糧食不安全時,立即啟動系統中相應的調控措施,確保糧食市場安全、社會穩定。當然,系統采取的措施應當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是應對糧食不安全警報而建立的,用來消除、防范、抵御糧食不安全,實現糧食安全。本文分別以上海、河北、福建為例介紹。
(一)上海市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
上海是一個特大型的糧食消費城市,一個由市場檢測、信息收集、數據分析、先兆預警等環節有序銜接的糧食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在上海已經逐漸成型。這個預警監測模式的特點是能夠即時應對糧食市場的供求波動。上海信息監測網絡涵蓋了九個大型糧食批發市場、五個糧油加工、銷售骨干企業以及19個區縣的糧食市場。其中有33個監測點,這些監控點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將各自的進貨量、銷售量、價格等數據上報匯總。糧食預警監測體系就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監測。
隨著上海糧食流通市場的發展,監測點的數量和檢測網絡的規模都將不斷的擴大。除此之外,上海還密切關注周邊地區和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的市場走勢,以及國際農產品現貨、期貨的市場行情。業內人士認為,在廣泛監測和信息收集的基礎上,糧食預警監測體系將對糧食市場的供求情況進行分析。判斷糧食市場的變化趨勢,進而實現先兆預警,然后即時采取應對措施。
(二)河北省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
建國以來河北省的糧食生產得到了穩定的發展,1949年河北省糧食產量僅為469.5萬噸,到1998年河北省糧食產量已經達到2917萬噸,50年來增長了521.96%。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糧食生產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07年河北糧食產量為2841.6萬噸,與1978年相比河北省糧食年產量增長了68.3%,增加了1153萬噸。但是河北省糧食增產速度時快時慢,有時甚至出現負的增長,由于種種原因河北省糧食產量在年度間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還存在品種結構不合理,因而需要生產預警系統來對其進行監測和預警。目前,河北已經研究出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它的特點是把經濟波動理論、經濟預警理論運用到糧食安全預警監測分析之中,并運用灰色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計算手段,以及擴散指數法和預警燈圖法對河北的糧食生產進行了實證和預警。這種模式的建立已經成為河北省研究糧食安全預警監測體系的一個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
為了確定糧食生產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它的特點是研究福建省糧食總產量與影響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以糧食產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方程。福建省對糧食生產一直持積極支持與鼓勵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糧食生產尚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應選擇主要投入要素作為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變量,諸如農業勞動力X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X2、化肥使用量X3、農機動力X4等,用這4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數據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建立方程,經參數估計和檢驗后發現,由于我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充足,農業機械雖然在提高產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關鍵的作用,因而農機勞動力在方程中并不顯著。重新建立模型,計算結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為參數估計值的標準誤差,第2行為對應參數的T的檢驗統計量值。R2為較正可決系數。模型1的參數估計值0.734074,0.18669分別為播種面積,每畝化肥使用量的產出彈性。即播種面積增加1%,產量增長0.734074%;每畝化肥使用量是這樣的:播種面積增加1%,產量增長0.18669%。所以模型1通過經濟意義的檢驗。類似地,模型2也通過經濟意義的檢驗兩個模型的方程和變量都很顯著,擬合優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兩個模型的隨機干擾項都不存在一階自相關。由于未采用截面數據作樣本,且觀察值全部為實物量單位,兩個模型隨機干擾項的異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兩個模型都是較理想模型。
(四)糧食安全預警監測體系相關研究
盡管國內的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是根據不同的省份來設計的。不過它們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模式。這種共同的模式可歸納如下: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由信息網絡、信息處理、信息、預警指標、發出預警信號等子系統構成。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信息網絡,它能借助現代互聯網工具將遍及全省的糧食信息網點相互連接,并有效且及時的將收集到的信息傳遞到預警系統進行處理。這種預警監測系統,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早作防范,然后信息處理。信息模式的特點是將信息處理形成信息網絡,加強對糧食市場監測,及時收集、分析監測省內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根據信息處理結果,即時將這些信息定期提供給政府及有關部門,作為糧食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的參考,采用適當的渠道定期向社會,使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有關政策法規,調整生產計劃或經營策略,以期達到調節市場供求平衡目的。預警指標,建立靈敏、準確提供信息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進行糧食安全預警。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預警指標,因為從這些指標中可以判斷糧食安全與否,如糧食生產、需求、進出口、儲備、糧食價格等方面的指標。所以要建立某省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就要根據該省糧食生產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對系統進行設計。
2國內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的啟示
通過對以上三個省份的具體分析,以及對國內研究的歸納,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種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都是根據各自省份的具體情況來設計的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我們不能盲目的借鑒。但是可以借鑒別人好的經驗。其中適用于湖南省的可歸納成如下幾個方面:
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指標體系的設置是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的關鍵,國內對有關糧食安全的研究比較多,但對地區糧食安全預警的研究較少,分省尺度上的糧食安全預警監測不僅受國家整體水平上的糧食安全的制約還受各省具體糧食安全影響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設計湖南省糧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時考慮的警情指標較全國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國際糧食供需變化的影響,同時重點考慮涉及湖南地區本身的指標。
本文認為可以將預警指標設置如下:糧食畝產增長率,受災面積增長率,播種面積增長率,食品工業產值增長率,人口增長率,化肥銷量增長率,農藥銷量增長率,役畜擁有量增長率,農民與非農業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比例增長率,財政支農資金增長率,有效灌溉面積增長率,農業商品率增長率,農業生產資料零售價格指數,糧食收購價格指數,糧食經濟作物比價,農用機械動力增長率,化肥價格指數,另外,農資價格是一個重要指標,由于受農民本身貨幣購買能力的限制,農資漲價對農民的購買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監測好農資價格是影響農民投資積極性的關鍵因素。
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一套自動的預警監測系統。網絡不僅可以提高預警監測的準確性還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利用統計信息和遙感估產信息動態分析區域糧食的年度和年內供求狀況,對湖南省糧食供需總量和結構平衡進行預測和預警。這將為我省糧食宏觀調控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為各糧食部門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參考發揮著重要作用。
3湖南構建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的思路
從湖南糧食生產的實際出發,把經濟理論、經濟預警理論運用到湖南省糧食生產中,進行糧食生產的監測預警研究,根據監測、信息收集、數據分析、先兆預警等有序的環節建立湖南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從糧食生產增長率的角度去發現湖南糧食生產中潛在的問題。
從湖南糧食生產的實際出發,運用預警的有關理論,進行糧食生產的監測預警研究,構建湖南省糧食生產監測預警系統。這種系統從邏輯上講應包括這樣幾個階段: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預報警度。這里,明確警情是大前提,是預警研究的基礎,而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屬于對警情的因素分析,預報警度則是預警的最終目標。湖南糧食生產監測預警是根據糧食生產所出現的嚴重偏離正常的狀態,在未造成糧食生產災害之前進行預測、預報及調控。湖南糧食安全監測預警模型就是依據宏觀經濟預警的邏輯過程,即確定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預報警度,并對湖南省進行糧食生產預警研究。通過探索建立湖南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做到有備無患,加強對湖南省糧食市場供求形勢的監測和預警分析,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科學分析市場走勢,確保湖南省糧食安全。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穩定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預警就是對事物發展的未來狀態進行測度,預報不正常的時空范圍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糧食生產預警系統是為了防止糧食生產運行偏離正常發展軌道或可能出現危機而建立的報警系統。湖南是農業大省,自然條件優越,水稻產量居全國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2000年湖南耕地面積為507.98萬頃,而到2003年耕地面積只有452.98萬頃,平均下降13.75萬頃年,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耕地面積少有回升,但是增長速度緩慢。
參考文獻:
1.法律與政策不夠健全,缺乏有力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缺乏全國發展生態農業的綱領性的文件,全國性生態農業建設法規條例還未制定,僅依靠《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規范》等指導性文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激勵機制不健全,傳統生態農業建設無法取得獨立的財政扶持,資金渠道有限,建設項目難以全面展開,長期處于初級階段。而以糧食安全為發展主題的生態農業則更是缺乏規范、政策與相應的激勵機制。近年來,國家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實施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又實施了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訂單獎勵、農機購置和作業補貼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種糧農民的收益,但是,隨著土地承包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種糧效益仍然很低。如以杭州市蕭山區普通的糧食承包大戶為例,如承包100畝大田,種植一季春糧和一季晚稻,一年的凈收入一般只有4萬元左右,收入不但低于其他產業,也低于農業中其他如花卉苗木、養殖等行業。同時,對于糧食生產實行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由于政府沒有額外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經濟效益難以保障,因此農戶對生態農業與糧食的協調發展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2.理論技術體系不夠完善,缺乏農業技術人才
要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協調起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嚴密的理論支撐與深入的研究、實踐。要將農、林、牧、副、漁業各大類、以及個小類綜合起來,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而且我國領域廣闊,地理環境各不相同,不能簡單的將一個地方、區域的經驗搬到另一個地方的經驗。同時,我國農業勞動人口科技素質偏低,農村科技人員嚴重缺乏。如杭州市蕭山區江東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核心區面積2萬畝,有農業企業32家,這些企業普遍反映科技人才難以留住,主要原因是農業工作辛苦、報酬低,企業偏小職業發展空間小,位置偏僻、生活艱苦等。因此,要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有機結合的效益發揮出來,難度很大,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與創新。
3.農業經營規模小,市場化水平不高
農村實行,農村耕地平均分配到農民身上。耕地分配到戶后,在保證了農民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時,也影響了土地的規模經營與經營效益。雖然經過一定程度土地流轉,但流轉畢竟數量偏少,農戶經營規模依然偏小,如經濟較發達的杭州市蕭山區,到2009年已流轉的占總耕地面積的48.2%,其中50畝以上的大戶數只為1.1%。與此同時,我國農業市場化水平還不高,表現為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因此,農業生產整體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水平不高,制約著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規范化、規模化與社會化發展,難以體現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協調發展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4.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技術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與廣大農民的服務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經費投入不足,如基層工作經費保障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開展試驗示范、檢驗檢測、技術培訓、進村入戶的日常工作費用在很多地方還沒有落實;條件建設投入不足,設施設備缺乏,服務手段落后。二是運行機制不規范,如一些地方管理體制不順,鄉鎮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主要精力從事鄉鎮其他工作,業務工作難以開展;一些地方責任機制不健全,沒有把公益性職能細化到每個崗位和人員,很多工作沒有落到實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三是人員素質亟待提高,基層農技人員隊伍老化,專業人員進不來,新生力量補充慢,部分地方已出現人才斷檔;現有人員培訓跟不上,知識更新不及時,業務能力與生產需求有較大差距。因此,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力度不夠,在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發展中的技術培訓、指導力度也欠缺,已很大地影響了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思路與措施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以及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的現實壓力下,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今后一個時期,既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也是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由各自發展向協調發展轉變。為此,我國要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健全法律與相關政策,完善理論與技術體系,培育農業生產主體,推廣應用農業技術,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四化”同步發展。
1.健全法律、相關政策與激勵機制
我國在糧食生產上的法律、法規與激勵政策相對比較健全,但在生態農業發展上還相當欠缺。為此,我國要參考國際上發展生態農業成功的做法,借鑒確保糧食安全的一些有效經驗,在深入的客觀分析和農民意愿研究基礎上,完善推進生態農業以及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法規體系,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規范農業生產者、管理者的行為。要將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的有機結合,與一般的農業相比,具有更強的正外部性,承擔著更大的機會成本,彌補的辦法就是實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有力的政策扶持、項目推動和保障措施,提升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經濟效益。
2.完善相關理論與技術體系
要持續快速地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相支撐。為此,需要從學科上加強對生態農業以及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理論的重視,加強跨學科和跨領域的探討和研究,發揮各門相關學科和理論的優勢,促進生態農業這一系統工程的綜合發展。基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研究相關理論與技術體系時,不能照搬國外,更不能閉門造車,要與各地的實際相結合,要加強產學研三者的結合,要關注實施中所面對的具體問題,加強理論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要通過科技發展促進經濟進步,通過經濟效益的提升推動理論的發展;以實踐為指向推動理論的完善,以理論為指導推動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實踐的深化。
3.積極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
要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注重提高農業人員、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加強專業素質和科技素質。一方面要發揮農村現有培訓機構、基地作用,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到農村一線開展培訓和技術推廣,通過系統性和針對性農民素質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專業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農業企業要出臺政策、改善環境,讓專業人才愿意到農業企業去就業、創業,使專業人才在農業企業中有較大的鍛煉空間和發展平臺。此外,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村實用人才的示范和傳幫帶作用,使農業生產人員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并涌現出一批有理論、有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推廣、應用農業科技、促進農業企業更好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4.積極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和節水技術
要加強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集成技術的科技攻關,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創新農作制度;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和設施化處理等先進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減少煤電消耗,促進節能減排。同時,要提升農業水利設施水平,完善田間排灌體系,推廣應用微灌、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推進農業用水循環利用。
5.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要嚴格執行
保護基本農田、標準農田以及林地、濕地、水域、海島、灘涂等各項規定。加強耕地地力培肥,深入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強化新墾造耕地和圍墾土地的改良和培育。規范農業生產過程,科學評估農業生產及投入品對土壤、水、大氣環境的影響,加強耕地質量定位監測點建設和動態管理,開展耕地質量狀況監測和評價,建立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和耕地質量長效管理機制。要強化農業執法監管。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6.提升農業市場化、產業化水平
要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發展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流轉、完善市場體系尤其重要。一是要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原則,發展壯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大戶,積極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強土地流轉的財政扶持力度,落實有針對性的激勵與優惠政策;健全市場化運作的土地使用流轉機制,改善土地流轉的環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業自愿向生態農業、糧食生產集中,提高生態農業及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三是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流通,特別要發展規范綠色市場,促進生態農產品批發、流通,通過綠色產品市場來提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民的“收入安全”與“糧食安全”互相制約,沒有農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達到“糧食安全”。現在很多農民種糧沒有什么積極性,關鍵在種糧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達到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農業投入252.5億元,直接補貼給農民,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三次提高農資綜合直補標準,兩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戶農民甚至連自己的補貼是怎樣算出來的都不知道,很多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糧農種糧積極性下降,導致技術推廣不暢,種糧效益難以提高,所以有關部門還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礎上,扎實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如何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保證糧食補貼落實到每個農民手中。
有的人認為:按農民向國家交售糧食的數量對農民進行補貼,更有利于調動那些真正種植糧食的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國家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也有人認為:改成了按交糧量來發放補貼,腐敗的空間會猛增,有糧的農民可能一斤糧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關系的糧販子與有關部門官員,勾結起來狼狽為奸大食其利。農民可能連現在僅有的一點糧食補貼都拿不到,種糧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還是得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與農民簽訂能體現保護農民利益的收購訂單。只有這樣才能免除糧農的后顧之憂,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是搞好糧食收購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農政策的宣傳、貫徹實施及監督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坑害農民利益的腐敗現象的發生,確保農民多種糧多收入,從而真正得到政策補貼的實惠。
二是如何穩定農資價格,使大多數農民得益。
穩定農資價格,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調控機制。
第二方面:強化農資成本監審工作,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實農業生產用電、用油的優惠政策,降低農民種糧成本。
第四方面: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農資經營中的牟取暴利及價格欺詐行為,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二、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儲備糧是政策性的計劃管理物資,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物質保證。儲備糧在國家需要時,必須要從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確保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不發生任何問題。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國家擁有充足儲備量
丁聲俊說:按照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我國糧食儲備數量應該在8500萬噸~9000萬噸之間,而我國糧食儲備數量的安全警戒線應高于國際糧農組織確定的17%~18%的標準線,以相當于全年糧食總消費量的25%~30%為宜。我國糧食年總消費量大體為5億噸,按此標準計算,國家糧食儲備量應保持在1.25億噸~1.5億噸。國務院總理在今年兩會時指出,我國目前的糧食儲備在1.5億~2億噸之間。我國經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災等多次特大自然災害的考驗,就是充足的糧食儲備在糧食流通和宏觀調控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2.進一步加大綠色儲糧力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儲糧損耗和污染,延緩糧食的陳化速度,保證儲備糧的品質。
進一步加大綠色儲糧力度,不僅可以使國家儲備糧在儲藏過程中的數量損失和質量安全風險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國內外糧食市場較為順利地實現輪換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綠色儲糧力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實施糧食標準化生產,切實從源頭上確保國家儲備糧收購的原糧質量安全。
第二方面:進一步研究開發和推廣綠色儲糧技術,限制使用各種殺蟲劑。
第三方面:確保糧倉及配套機械設備和材料不污染糧食
第四方面:重視研究有毒有害物質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檢測技術,特別是快速檢測技術。
三、減少農戶儲糧損失,開發無形糧田
據統計:全國60%的糧食儲存在農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忽視了農戶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相對于糧食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村糧食的儲藏技術落后,農戶儲糧狀況令人堪憂。據調查,每年僅農戶儲糧損失達1500萬噸至萬噸,造成經濟損失180億至240億元。因此,做好農戶儲糧工作,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相當于開發了無形糧田,增加了糧食產量,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強市場宏觀調控,確保糧食流通的良性循環
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合理調整儲備糧品種結構,拓寬輪換糧源市場,增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手段,提高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發揮儲備體系宏觀調控載體作用,保證市場供給,確保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抑制通貨膨脹,確保糧食流通的良性循環。
五、阻斷糧食能源化道路,保證糧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為例:最近幾年,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時間號稱東北萬噸級乙醇生產企業達百家之多。這加速了玉米等糧食的工業性消耗,刺激了玉米價格的飆升,不僅如此,現在的玉米加工產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發酵、精細化工產品過渡,目前由玉米生產的產品已有200多種,這些產品被廣泛用于食品、紡織、汽車、電子、醫療等領域。因此,可以說玉米價格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場上造成“蝴蝶效應”。由于能源緊缺,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物能源,但應把重點放在發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術,以及以小桐子、黃連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產技術,并積極發展以纖維素等物質為原料的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而盡快阻斷糧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說這是保證糧食供求平衡,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有效對策手段。
六、保證原糧及糧油食品衛生安全
近年來,我國對食品安全問題非常重視,頒布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和“三綠工程”、“放心糧油工程”以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等保障糧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構建了“從土地到餐桌”的技術、質量、認證全過程質量監督標準體系,使得糧油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國際聲譽不斷提高。但是隨著新技術和化學品的廣泛使用,糧油食品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糧油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為了保證原糧及糧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建康,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糧油食品市場管理和監督體系,不僅要在糧油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全面、嚴格、高質量地實施haccp質量管理體系,而且在儲藏、運輸及經營過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潛在的危害因素。
2.堅決打擊不法生產和銷售食品的黑窩點和商販,進一步開展“放心糧油工程”。
3.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大力培養食品安全領域專門人才以適應科技的進步和檢驗技術的發展。
4.提高糧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優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確的糧油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并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術。
5.大力加強糧油食品生產企業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體系和gmp、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
新的經濟背景下,我國農業面臨著諸多挑戰,農產品質量問題也備受關注。食物必須無毒、無公害才算的上是安全食品,我國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后,農產品質量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1.1農產品污染問題
長期以來,農產品投入不合理,收獲不科學,市場監督不善,農產品餐桌污染現象比較嚴重。市場上流通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可引發中毒事件,危害公眾健康。有學者指出,農產品的化學投入數量較多,每年應用的農藥中,有30%的農藥含有有機磷。有機磷農藥對消費者健康影響重大,應合理控制其應用比例。現代醫學研究結果顯示,80%的癌癥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在環境因素中,因有毒化學物質造成的污染占8%,農藥引起的食物污染可直接增加疾病發生率,目前,我國癌癥發病率、病死率日益增高,并出現了諸多怪病、奇病。
1.2化學添加劑濫用
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可增加食品種植時間。為促使瓜果蔬菜早日上市,多數農民不顧農產品質量濫用化學劑、激素、催生劑,以上舉動不但降低了農產品的食用口感,還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有研究顯示,每年衛生部均會接受大量因農藥污染引發的中毒報告。此外,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安全性要求、營養性要求日益增高。目前,農業有著集約化發展趨勢,集約化農業環境下,一旦發生病蟲災害,就會導致大片農業面積受損。為應付病蟲災害,種植者必然會大面積施肥,大量應用農藥產品,而農產品的大量應用不但會增加種植者種植成本,還會降低農產品安全性。
1.3食品污染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污染問題也愈演愈烈,燃燒煤中的氟,重金屬鉛、砷、農藥等有害物質污染可長期在機體體內蓄積,嚴重時可引起急性中毒,影響機體生命健康。具體而言,鉛中毒可影響小兒智力發育;氟污染食物可導致氟骨癥;有機汞污染可引發肝、腎器臟損傷,增加胎兒畸形發生率。
2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關鍵點分析
2.1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關鍵控制點
2.1.1在農業生產中不斷融入新技術
新的科技技術能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農產品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政府應加強地區科技建設,鼓勵農民選用良種播種,合理控制農產品栽培密度,做好農作物保護工作,此外,政府還應適當進行資金投入加強農產品科技建設,不斷引入高科技人才,對科技創新進行支持、鼓勵。農戶應在農業生產中不斷融入新技術,比如農業航化作業技術、大農業機械化栽培技術、抗寒良種繁育技術等,不斷推動農業健康發展。
2.1.2改造低產農田
部分農業生產地塊因低洼、干旱、交通不暢等因素容易發生病蟲災害,致使農作物不能健康成長,單產水平較低。為提高農作物生產量,應對低洼、干旱、交通不暢地塊進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農產品產量。
2.2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點
2.2.1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
若想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首先應向農產品種植者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農產品安全意識。筆者認為,可借助電視媒體、村委會講座、農產品安全生產傳單等形式開展安全教育,教育過程中應注重應用趣味性語言,并通過實例分析吸引公眾注意力,提高公眾認知水平。
2.2.2制定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相關法規
為保證農產品安全,促使我國農業朝著高效、高質量、國際化、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國家應制定相關法規,并嚴格執法,提高公眾對農業安全生產法規的關注度,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和意識。
2.2.3健全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
行政主管部門應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做準備,建立農產品質量專家評審體系、質檢機構安全認證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進行認證,對知名農產品進行管理,與此同時,適當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安全監測和管理。
中圖分類號: F3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1-6604(2012)01-0083-06
一、 糧食安全概念、范疇與標準
(一) 對經典定義的理解與完善
近30余年來,學界一直沿用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定義,即糧食安全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具體可從四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保障范圍上涵蓋了任何人,包括懶漢、乞丐甚至死刑犯;二是保障時限上涵蓋了任何時候,這是基于生命過程的連續性提出的要求,所以糧食安全保障在個體和代際兩方面都要求可持續性;三是保障方式上是廣義的獲得(acquisition),強調食品安全保障形式與途徑的多樣化,包括農戶生產和儲備、市場購買、親友饋贈及社會援助(國際援助、政府和社會救助)等;四是保障水平足夠,包括數量足夠和質量安全可靠。數量上既能滿足生存需要,還要保障其基本的健康需要,質量和安全性方面要盡量避免食品消費給民眾帶來身心傷害。
該定義雖然全面、深刻和準確,但保障標準過于苛刻,很難實現,因此,筆者建議將糧食安全定義為: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間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基本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這并不是對主流定義咬文嚼字般地吹毛求疵,而是基于學術嚴謹性的考慮,至于什么是“絕大多數”,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居民收入水平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理念。
(二) 糧食范疇劃分
學界習慣性把糧食劃分為“小糧食”和“大糧食”,“小糧食”即淀粉類的狹義食品,如谷物、薯條等,“大糧食”即“小糧食”之外的蔬菜、肉蛋奶魚等廣義食品。筆者認為,這樣的劃分并無必要:一是現代生活不僅水平高,而且豐富多彩,無論是“小糧食”還是“大糧食”,都不可或缺,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舍“小糧”而取“大糧”;第二,如果“小糧食”的生產和供給不安全,說明食品的生產、儲備、流通、進出口與分配系統出了大問題,比如大的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和嚴重經濟危機,那么,“小糧食”以外的其他食品供給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小糧食”和“大糧食”同處一個自然經濟系統,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人為切割,對糧食安全實質與初衷的理解,對糧食安全保障目標的確定和水平衡量,都沒有好處。
(三) 糧食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
學界把“糧食安全”英譯為Food Security和Food Safty,很多人不加區別地混用。筆者認為,前者主要指數量保障,即“吃得飽、吃得好”,后者則側重于質量尤其是安全性保障,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近30余年來,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所關注的主要還是數量保障,這可以從公開文獻中看出。這是基于糧食短缺的基本背景提出的概念。但數量和質量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還可以相互轉化。人類進入了21世紀,質量和安全性問題如果不能說比數量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食品質量安全危機頻頻爆發的時代[1]。
在國人的印象中,食品質量和安全性問題往往發生在“大糧食”上,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肉、化學火鍋、農殘蔬菜、地溝油等等。但“小糧食”的安全問題同樣突出:首先是重金屬污染。目前我國污染土壤已占到耕地面積的1/5參見秦勇、張啟《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其中10%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而“珠三角”地區至少40%農用地重金屬超標。全國僅重金屬污染就導致糧食每年減產1 000多萬噸,每年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 200萬噸,合計損失200億元以上參見謝慶裕《我國每年重金屬污染1200萬噸糧食電池業成禍首》,?%25D7%25B3。。
要控制糧食產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從理論上講,并不是糧食產量和供給量越高越安全,過分追求糧食產量會加大土地負荷和資源環境壓力。如:過于頻繁地復種造成地力難以恢復;過多地使用化學合成物加劇土壤板結、污染和農產品不安全;過多的坡耕地開發加速水土流失;生長調節劑(如激素)、轉基因品種的大量使用會直接危害糧食和農產品安全性;等等,這些都必然損害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潛力與能力。從實踐上講,過分追求糧食產量會導致農民“賣糧難”和“谷賤傷農”,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或者是棄糧務工,或者是種懶莊稼,自己夠吃就行,或者種樹、撂荒,或者挖成魚塘,從根本上動搖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而控制糧食產量就能主動調節糧食供求平衡,并實現產量、收入及生態的有機協調。控制糧食產量主要應利用經濟杠桿控制糧食產量和供給量,如保護性收購的數量和價格調控及補貼標準的調整等。
(三) 推進糧食生產的區域專業化和集中度
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客觀上存在糧食的優勢產區或最適產區,比如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劃定了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個水稻優勢區;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東北5個小麥優勢區;北方、黃淮海和西南3個玉米優勢區;東北(高油)、東北中南部(兼用)和黃淮海(高蛋白)等3個大豆優勢區;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南方5個馬鈴薯優勢區。
糧食生產的區域化和集中化既有利于增加糧食供給總量,增強糧食供給的穩定性,改善糧食和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性,又有利于提高優勢產區內糧食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區域競爭力,有利于完善糧食安全的區域分工與合作體系,實現產區內外雙贏,有利于提高糧食補貼的效率,實現增產與增收的統一。經過5年(2003―2007年)的優勢產業帶建設,我國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13個糧食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參見科技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http:∥most.省略/yw/20081114 65334.htm。。九大糧食優勢產業帶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85%,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別達到98%、80%、70%和59%,品種優質化率分別達到72.3%、61.6%、47.1%和70.3%參見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http:∥省略.cm/policy/txt/2008-09/12/content 164415713.htm。。
筆者認為,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與優勢產區劃分口徑過于寬泛有一定關系。主要糧食品種優勢產區包含的重點縣是:水稻739個,小麥558個,玉米575個,大豆117個,馬鈴薯393個根據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整理計算而得。。以全國2 862個縣級性質區計,分別占25.82%、19.47%、20.09%、4.09%和13.73%。主要糧食品種的優勢產區占了全國縣級行政區的一到二成,這個比例已經不小。再扣除某些品種在很多縣都不生產,比如北方的多數縣都不產水稻,還有多數的大中城市郊區糧食生產已經轉移或者萎縮。這樣的優勢產區比重將更高,從而失去了優勢和集中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中國的糧食優勢產區還需要進一步凝練,真正體現優勢和集中。
確定了真正的優勢區域后,就應該認真經營這些產業帶。從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角度講,建議把政府糧食安全扶持政策與資金,包括糧食補貼、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糧食研究與開發資源、糧食倉儲、物流、加工等資源主要投放這些地區。運用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財政貼息、擔保等經濟桿杠,引導國內外糧食加工企業進駐優勢產區。通過中央的宏觀調控,如轉移支付和大幅度提高補貼標準,使種糧農民和產區政府都不吃虧。更為關鍵的是,把其他不具有糧食生產優勢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地區從“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沉重包袱中解脫出來,在不適宜糧食生產的地方發展工業和加速推進城市化,或者退耕還林(草、水)等,為徹底解決中國城市化、工業化與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生態平衡的矛盾提供契機。
(四) 進一步加大對農民補貼的力度
鑒于目前的糧食補貼存在針對性偏差、瞄準性偏差和激勵性衰減等問題,筆者建議在現行“普惠制度”原則、既定受益群體及其補貼標準的基礎上把增量補貼全部用于糧食優勢產區的種糧農民、全國的種糧大戶和種田能手,明確補貼的唯一目的就是增產,按實際種植面積補貼,大幅度提高主產區或者優勢產區糧食補貼標準。
(五) 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
筆者認為,我國應以商業眼光看待糧食進出口問題,淡化其政治色彩;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相機行事,視國際糧價情況逢低吃進,逢高賣出;低調入市,避免在購買之前大肆渲染,自己把國際糧價喊上去。
參考文獻:
[1] 吳鈾生.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J].農村經濟,2011(2):104-107.
[2] 雷 宇.轉基因食品是天使還是魔鬼[N].中國青年報,2010-05-18(6).
[3] 曾向榮,關家玉.袁隆平: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有難度[N].廣州日報,2009-04-08(A19).
Theoretical Issues on Grain Security
Liu Chengyu
1.1源頭環節
通常,農產品種植是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源頭環節,其種植質量對整體供應鏈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農產品種植仍存在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工業污染嚴重等問題,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埋下禍根,引發社會潛在食源性疾病,威脅公眾身心健康[1]。
1.2生產環節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食品生產市場存在大量的小規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產質量與生產環境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規定。小規模、技術水平低、管理混亂等是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生產環節主要面臨的問題。
1.3流通環節
當前,我國食品流通體系較為標準、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國家投入力度較大,市場回報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國食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現為食品運輸機械設備專業水平低,大多為干線運輸,濕度、溫度、運輸時長等問題嚴重影響食品質量;部分食品生產企業為了獲取最大利益采用非專業運輸方式,運輸操作不符合標準流程,缺乏專業的運輸設備[2]。
2加強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管理的對策
2.1加強立法、執法力度
中央政府應集中監管我國食品安全立法、執法環節,以法律威嚴約束食品安全。首先,應統一管理食品質量安全立法,有效規范質量安全供應鏈。鑒于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有218項[3],涉及食品安全生產、運輸等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統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關部門應統一管理食品安全執法監督,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再次,我國立法、執法部門應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也在相應變化,在此基礎上,相關人部門應統一食品質量安全標準,提高安全質量檢驗標準,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從行業角度出發,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快解決同一食品監管標準多重化問題,引導食品企業盡早適應國家統一食品安全管理與檢測標準。
2.2加強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力度
我國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備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加強行業協會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組織協調力度。食品行業協會是一種處于食品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自律組織,有效溝通政府、市場與企業,協調食品供應鏈多方利益。中央政府應聯合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政策,為食品行業協會合理監控食品安全供應鏈提供政策支持。同時,應不斷提高食品行業協會的自律意識,提高其服務意識,指導食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為有關政府部門發展食品產業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再次,食品行業協會應自覺提升協會綜合價值,引導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在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中的領頭、示范作用。當前食品行業協會仍存在規模小、數目少、現代化水平低[4]等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規劃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進一步實現全面覆蓋食品行業協會,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我國食品企業應從自身做起,貫徹落實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質量管理水平,完善企業管理制度,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發展戰略。食品企業應認識到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均對企業食品安全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應當加快完善供應鏈管理制度。食品企業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嚴格篩查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問題,保證從原料采集到成品運輸銷售,每一環節均符合國家食品生產安全標準,創新企業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學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業發展的方法及時解決生產、流通環節中的問題。同時食品企業應重視提升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以及職業道德素養,強化員工對食品生產安全的責任意識,加強企業自身檢驗能力,健全食品生產管理體系。
3結束語
食品質量安全與消費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影響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業以及食品行業協會應協同合作,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加大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為人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質的食品消費環境,推動我國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管理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羅麗純.食品安全保障:從質量標準體系到供應鏈綜合管理[J].食品安全導刊,2017(36):8-9.
[2]黃彩霞.食品供應鏈環節的企業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J].現代食品,2017(17):43-45.
(1)原材料的質量控制
施工前加強對產品及原材料的質量合格檢驗,這是一道最關鍵的質量管理程序,拒絕任何不符合設計或技術規范要求的產品或原材料進入施工場地。進場材料構件的質量對交通安全設施的質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標志牌、波形梁護欄、隔離柵等的質量隱患往往不是出現在安裝過程中,而是出現在進場構件的質量上,安裝的檢驗比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較容易發現和糾正,但進場材料的質量問題,往往不易及時發現,通常在使用過程中才能逐漸暴露出來,因此,進場材料和構件的質量檢驗十分重要;
有關人員必須到進貨的生產廠家檢查和確認其生產設備能力、工藝水平及其質量保證體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貨過程中,不定期地進行巡查,以保證生產廠商提供的產品合格,產品進場后,技術人員要依據規范的規定試驗和檢驗,確認后方可用于安裝,發現疑問時,還可以增加相應的檢測項目和頻率。
主要手段有檢查產品質量合格證和工地試驗室進行抽驗兩種,每進一批都應嚴格履行該程序,必要時,應到產品加工生產廠家進行原材料及加工工藝的檢查。例如成品波形梁,進入施工現場后,先檢查是否有生產合格證及各項技術指標,并進行抽檢,包括外觀尺寸檢查、厚度檢查、防銹處理檢查、基底鋼材機械性能檢查等,重點抽檢波形梁鋼板厚度及鍍鋅厚度、均勻性,因為波形梁鋼板厚度每相差0.1mm,其防撞性能則大打折扣;鍍鋅層的厚度及均勻性則直接影響到波形梁的使用壽命。
如果發現有嚴重的情況,必須立即檢查生產廠家的加工程序;對標志板先檢查底板材料是否符合有關規定,再測試其色度性能、光度性能、逆反射系數、發光強度系數、耐侯性能、耐彎曲性能以及防腐處理等。對標線主要檢查標線材料的反光性能、附著性等,對隔離柵主要檢查外觀尺寸及防腐處理等。
(2)加強對工序流程的控制,
把好質量關,消除工程中隱含的不合格工序的發生,如波形梁鋼護欄施工工序為:放樣-打樁-護欄安裝-護欄線形調整;防眩板施工工序為:放樣-支架及防眩板安裝-防眩板線形調整。隔離柵及防拋網的施工工序為:放樣-挖坑-澆基礎、立柱安裝-掛網;標志的施工工序為:基礎定位放樣-基坑開挖-基礎混凝土澆筑-標志立柱安裝-標志板安裝;標線施工工序為:放樣-清掃路面-劃底漆-劃標線。
(3)對專業人員的控制
專業人員是運用廣泛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工作經驗加強工程質量的重要基礎,在高速公路蓬勃發展的今天,從事交通工程的專業人員十分緊張,必須認真審核進場專業人員的資質和能力,必要時可以抽調相關人員進行短期培訓,不合格者不得上崗。教育項目部的工程技術人員,使他們認識到創精品工程最重要的是先從達到合同要求的質量目標做起,認真自覺地履行監理程序,從最基本的施工要素做起,嚴把質量關。
(4)建立合理的質量管理體系
建設工程都是*一個好的管理體系來支撐,依*機制來運轉的,作為施工項目管理層,項目總工程師為整個項目質量的負責人,制定該工程質量的總體方針、政策,質量檢驗工程師及試驗人員定期地對施工中的工程質量進行檢查,發現不符合規范的,要求施工隊立即進行整改,直到達到規范要求,才能進入下一道程序的施工,項目專業技術人員或專業工程師在現場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監督,及時解決現場出現的問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橫向從自建到各專業的管理體系,使工程質量得到好的保證。
2.交通安全設施工程建設質量控制的具體措施
交通安全設施工程建設質量控制的重點環節在于工程建設的施工過程中,對于一般交通安全設施而言,有防撞護欄、防撞護欄、標志、標線及周圍環境安全等具體控制因素,因此對這些具體因素采取科學而有效的措施是保證交通安全設施完工的必然保障,其具體措施分別如下[4]:
2.1防撞護欄
國內高速公路廣泛采用的是波形梁護欄,是利用土基、立柱、橫梁的變形來吸收能量,并迫使失控車輛改變方向,恢復到正常的行駛,防止車輛沖出路面或穿越中央分隔帶,以保護車輛和乘客,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
2.2防撞護欄
在高等級公路上,為了防止與公路無關的人和動物進入,保證車輛高速行駛的安全,防止非法占用土地等,而設置禁入隔離柵,隔離柵最常見的問題是由于隔離柵強度較差而時有被盜,不僅給管理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給安全行車帶來不利影響,必須加強現場的安裝質量。
嚴格按照設計圖進行施工放樣,先從路兩側的邊溝向外定出中心線,保證公路用地范圍的準確性,然后再在中心線上定出立柱位置,并在每個樁位做出標志;在放樣和定位工作完成的基礎上,根據設計圖的要求開始挖坑,平面尺寸和深度不能小于設計要求,坑底要清理干凈;連接網片,先在地面上將網片用立柱連接起來(連接螺栓不能擰緊),連接完后按照每個基坑的位置豎立起來,并用臨時支架進行支撐,根據設計圖和現場地形進行調整,確保線形的平順美觀;隔離柵的線形經監理檢查合格后,即可向坑內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標號的80%以上時方可拆除臨時支撐,并擰緊螺栓;
2.3標志及標線
交通標志在整個交通安全設施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就象一座無聲的廣播電臺,24h為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確、及時和足夠的信息,引導和組織交通流,交通標志直接關系到交通運行狀況和道路使用者對道路的認識與理解[4]。
首先,應嚴格按照設計圖的要求進行標志基礎的放樣,保證標志的里程位置和凈高符合設計要求;標志基礎的幾何尺寸及埋深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保證標志基礎的穩定,待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以上時,方可進行標志的安裝;
同時為了確保標志板面的平整度,監理必須嚴格控制標志背面的加固,增強標志結構的整體性;在標志的安裝過程中,要精確控制標志安裝基準面的平行度與垂直度,這樣才能為標志安裝后的合格提供必需的技術保證。
對于標線,交通標線對車流的渠化、分道行駛及導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著美化道路的效果,因此標線涂劃工程必須確保線形流暢,并與道路線形相一致,保證良好的晝夜視線誘導作用,同時還需做到標線幾何尺寸規范,與路面有足夠的附著力。
3.結論及展望
交通標線是交通安全設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通安全設施與服務設施、管理設施、土建工程是一個綜合的有機系統,必須通盤考慮,同步設計,一方面可避免相互干擾與矛盾,另一方面各個專業可以在總體設計指導下開展設計工作;
在交通安全設施的成功工作中,一條公路的交通安全設施工程不得由一家施工單位來承建,而是全過程引入競爭機制,可以提高承包單位的競爭性、危機感和責任心,有效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同時應將交通安全設施的內容按功能再細化,逐步走行業系統化、專業理論化的道路,成立行業專營公司;
另外,完善而合理的交通安全設施能夠美化環境、協調景觀、活躍視覺,為司乘人員提供舒適、安全、快捷的服務,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對環境安全的宣傳和控制,防止對已完路面的污染和損壞,對施工廢棄物嚴禁亂丟亂棄,否則就會造成交通安全設施工程的遺憾,成為美中不足。
總之,交通安全設施在國內的發展尚不成熟,需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相互借鑒各自好的技術措施和經驗。
摘要:本文在闡述交通安全設施工程建設質量控制的管理手段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并對設施工程建設進行了總結及展望,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工程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看法。
關鍵字:交通安全設施,質量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1]JTGB0122003,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2]JTJ07429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及施工技術規范[S]
二、橋梁工程的質量保障措施
1、機械設備方面的保障。機械設備是是橋梁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器材,其質量好壞、應用效能直接關系著工程進度和質量,所以,在施工之前,應檢查機械設備的使用性能與安全性,不符合標準的一律不準入場;在施工過程中,應做好機械設備的日常保養與養護工作,避免過度使用而造成機械損傷。只有保障機械設備具有良好的性能,才能保障橋梁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工程人員方面的保障。此處的工程人員包括與橋梁工程相關的所有人員,堅持一切按照合同辦事的原則,避免額外的無效的干擾;堅持嚴抓管理的工作作風,按照施工流程安排工程作業;重視技術與監理的作用,嚴格按照施工標準監督檢查施工質量。
2.建筑材料方面的保障孫志強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第二公路工程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710016對建筑材料的保障,必須從供貨源頭抓起,根據工程施工標準所需,尋找合格的材料供應商,簽訂供貨合同,按照檢驗程序對每一批次的材料進行全檢、抽檢。對初加工過的材料也要做質量檢查,比如,鋼筋的直螺紋連接之后,要檢查其連接能力和承重能力,觀察螺紋的深度,長度和螺距。做好建筑材料的現場存儲、分配、配制、發放等工作,做好統計工作。工程測量方面的保障。在工程測量方面,應多次審核路線放樣,確認其質量是合乎標準的;對于構造物的寬度、長度、曲線半徑等關鍵尺寸的測量必須嚴格。諸如此類關鍵部位、關鍵環節的測量工作,施工工藝方面的保障。橋梁工程建設的復雜性,表現在施工工藝的復雜性方面。因此,要格外關注施工工藝的完整性、安全性,與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做好溝通工作,科學計算材料配比,科學分配各個工種的施工順序,嚴格按照施工規范進行施工。
三、橋梁工程的安全保障措施
1、制定并落實安全細則。橋梁施工現場人員多、部門多、設備多、電線多、材料多,各種不同類型的施工匯集成復雜的工程施工現場。在這種情況下,責任主體團隊必須制定出詳細的安全管控細則,對各種施工行為都要做出詳盡的安全規范,按照科學易行、實事求是的原則,逐一討論、補充、通過。然后在施工過程中,定人定崗,逐日監督檢查,嚴格貫徹執行。緣于橋梁工程施工的復雜性,再細致的細則也不可能涵蓋全部,所以要加強巡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緊繃安全防范意識,遵守安全規范,有效控制工程安全。
2理論基礎
2.1綠色食品供應鏈
綠色食品供應鏈是對供應鏈內容的豐富,指從綠色食品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各個環節有機組合的整體。綠色食品供應鏈主要是以各個供應鏈環節的協調組合,實現整個供應鏈成本最小化目標,推動相關策略、預測生產為主,以采購、生產及物流配送的穩定來降低綜合成本。綠色食品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差異不大,但是其內涵也存在一定差異,包括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商、綠色食品物流商、綠色食品專賣店及超市等主體,具體如圖1所示。
2.2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時間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綠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戰,特別是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綠色產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戰,在相關政府報告中也指出必須抓好綠色產品認證體系、檢驗檢疫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等,為進一步發展與優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提供了借鑒。國內外針對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方法研究較多,本文結合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簡稱HACCP)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具體如圖2。針對綠色食品安全監控點的把握,主要從法律、檢測、認證、市場準入及信用等五個角度展開,但是需要從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四個環節展開,形成立體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3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現狀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現狀
(1)推動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創建國內綠色食品原材料生產基地55個,總面積為754萬畝,總產量達到939萬t。同時成功創建有機農業示范基地3個,種植面積25萬畝。全省種植覆蓋至1226個鄉鎮,綠色食品種植農戶300萬戶,為農戶戶均增收500元。(2)完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質量安全追溯是其關鍵控制點,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很大發展,覆蓋范圍達到93個縣、203家企業、820個產品,其中綠色食品企業為93家,占比為45.8%;綠色食品類別為545個,占比為66.5%。綠色食品的安全追溯體系得到很大完善。(3)優化綠色食品營銷方式。營銷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營銷工作,并不斷擴寬綠色食品營銷范圍,組織四川省知名企業參加了莫斯科國際食品展、2013年中國青島綠色食品展銷等活動,成功舉辦“四川省阿壩州‘川藏高原’綠色農產品推介會”,使四川省綠色產品營銷環節的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4)加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為了提升四川省綠色食品的市場地位,提升市場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綠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檢或專項檢測綠色產品達到1291個,合格率達到99.3%,其中防腐劑、三聚氰胺、標準化基地產品、甜味劑等專項抽檢都實現了100%的合格率,對于抽檢過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違規行為給予嚴格處理,在維護四川省綠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面臨的困境分析
(1)綠色食品生產供應環節。四川省綠色食品起步較晚,作為農業大省,在綠色食品生產供應中存在巨大的優勢,包括土壤環節、江河水質、空氣指標等。但是在實際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對綠色食品種植環節的重視程度較低,部分綠色食品生產種植基地使用化學元素、農藥利用存在很大問題,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農藥超標,如砷、鉛、鋁等重金屬超標問題時有見諸報端,是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也是面臨的困境之一。(2)綠色食品加工、物流環節。從加工環節來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達到343家,但是龍頭綠色食品企業在四川省農業產業化中占比卻相對較少,僅在20%左右。數據顯示四川省綠色食品企業數量較多,但是具有國內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優勢的綠色食品企業卻相對較少,僅有得意綠色食品集團、巴三娃綠色食品集團等少數綠色食品加工集團,大多數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與此同時,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精加工企業較少,大多數企業綠色食品加工均為初級加工,品牌意識較弱,綠色食品生產規范程度較低,綠色食品加工技術落后,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學元素的污染,從而引起四川省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的問題。物流環節也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綠色食品對物流具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凈、耐腐蝕、干燥等。但是在實際物流過程中,四川省綠色食品的物流工具嚴重匱乏,缺乏專用的綠色食品物流工具。與此同時綠色食品容易腐敗的特性對物流技術要求較高,但是當前冷鏈技術發展與運用還相對滯后,四川省大多數綠色食品運輸都在常溫下進行,導致綠色食品在物流過程中就發生腐敗變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四川省綠色食品的質量。(3)綠色食品營銷環節。根據四川省商務廳及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數據,四川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有三大產品,分別為機電產品,輕工紡織品和農產品。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采取的綠色壁壘直接引起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滑。資料顯示全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上述三大產業中,農產品出口企業近九成遇到過綠色壁壘,每年直接損失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報中,對四川省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最多的是歐盟、日本、美國,占95%以上,在這其中歐盟為42%,日本為30%,美國為23%,可以看出我省農產品雖然在總出口額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卻是遭到國外綠色壁壘最多的產業。與此同時,綠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國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也諱莫如深,如果難以形成良性營銷環節,綠色食品遭遇化學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費者的忌憚。
4應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困境的對策分析
4.1完善綠色食品供應鏈生產種植環節監控
生產種植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起點,必須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環節的監控力度。首先,提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者綠色種植理念,提升綠色食品意識,在生產種植過程中合理利用農藥化肥,合理選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模式,提升綠色食品種植技術,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建立科學的綠色食品種植保障,實現綠色食品生產生態化,從源頭上監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其次,引導綠色食品生產者參加綠色食品發展與生產種植技術培訓講座,不斷提升生產種植者的素質,在生產種植過程中自覺控制相關環節,把關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綠色食品標準開展生產。再次,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的組織力度,將發展綠色食品的效益與綠色產品生產種植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讓生產種植者享受到綠色食品帶來的市場效益,從而引導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最后,積極聯合工商、質檢等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進行檢測,禁止高殘留高進入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并強化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的環境檢測,嚴格控制管理投入,實現生產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控。
4.2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
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因此企業是該過程中的關鍵,那么如何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就成為必然,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從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環節監控來講,首先在綠色食品加工過程中采用清潔無公害生產方式,要求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加大環境的檢測力度,嚴禁工業有毒污染物對加工環節形成傷害,對加工過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進行監管。其次引導企業加大綠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投入,不斷提升加工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綠色食品加工的技術含量,打破現有的初加工問題,形成深加工、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實現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形成健全的產業監控體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技術,在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與國際先進質量安全檢測標準接軌,形成有效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從綠色食品供應鏈物流環節來看,首先引導物流企業加大綠色食品技術創新,引進冷鏈物流技術,在綠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體系,降低綠色食品腐敗變質的幾率,形成技術監控機制。其次,建立綠色食品物流監控中介機構,收集綠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饋到各個物流企業,形成特定的綠色食品物流機制,形成行業監督標準,實現對物流行業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