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7:11: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如何從教學手段入手,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師一直在追尋的課題。在新課改中,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竟是僅僅是課堂的引導者而并非掌控者。而課堂教學還是目前教學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促成高效課堂教學,而有效教學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四個策略:不計形式、做比講先、調節提升、激勵評價,最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一、不計形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過于計較教學形式,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一節課下來看起來好象很精彩、熱鬧,可是學生不見得真正的理解明白課堂的學習任務,學習重點難點。教師過于追求模式化的教學不見得會是真正有效的教學。中小學生由于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限制,他們的學習活動還是以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要。其實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知識的內容有很好的現實生活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入情境創設。
比如教師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異同,通過舉例的方式幫助學生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三個特征,再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可見,設置現有知識創設情境是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各種有效的聯系,是教師為學生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既有效的復習了舊的知識,又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又為學生親自得到新知識創造可能,它可以培養學生復習舊知的習慣,體驗獲得數學知識的喜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做比講先――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當前素質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最大化的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做比講先”就是教師在教學每一節新課之前根據教學內容事先設計一些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先帶著練習去預習、自學,然后老師和學生討論完成這些練習,這樣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鞏固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這樣可以看出來學生在哪些方面沒有看懂,自然而然,教師在教學中的重難點也就能真實的確定出來了,為教師后面的課堂講解講指明了方向,可真正的體現出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同時,教師的講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單獨能做出來的不講。
(2)學生單獨不會做但討論能做出來的不講。
(3)對于大部分學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去講,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
(4)超出考試范圍和學生認識水平的不講。講也包含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講。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的傳遞信息,最后總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樓,使學生真正的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思維及學習數學的方法。
三、調節提升――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必由之路
中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正處于上升發展的階段,每個階段的所學、所思、所想都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啟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年齡變化以及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變化來調節教學與習題等,幫助學生提高完善數學知識水平,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
通過調節提升練習,是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交流與總結,完成知識轉化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學生數學知識層次的必經階段,不僅學生自己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提煉和重組,達到更高一級的數學水平,更是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實際體現。達到師生雙贏的目的在這個時侯的數學教學才是最有效果的。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圖像演示 比較 知識遷移
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很多,我們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合理的選擇好教學策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很容易的接受知識,掌握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才能在數學課堂中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成長,感受到數學課堂的魅力所在。“所謂策略教學就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關注、重視學生學習的具體表征,也是檢驗學科教學效能的重要指標。”①
一、圖像演示策略
小學生獲得知識是感性的,形象直觀的,以前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沒有被廣泛運用時,我們常常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自己做教具進行教學,也能得到知識的形象直觀性。現在隨著多媒體班班通在教學方面廣泛普及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展現了它的魅力所在。例如:我在講解路程問題中的相向問題時,就用到了畫線段圖演示的方法。例:甲乙兩地相距540 千米,小麗和小明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麗的速度是每小時60 千米,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時80 千米,問經過3 小時后,兩人相距多少千米?我把這道路程問題做成了動畫演示的方法,用一條線段表示甲乙兩地的距離800 米,線段兩端表示甲乙兩地,用兩個動畫人物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從甲乙兩地分別相向而行,行走3 小時的動畫過程,一演示,又形象又直觀,學生很清楚要想求小麗和小明行走3 小時相距多少千米?必須先求出小麗和小明3 小時各自行走多少千米?60×3=180(千米)80×3=240(千米)再拿總路程減去小明和小麗三小時走到路程就是小明和小麗兩人相距的距離,540-240-180=120(千米)。
二、比較策略
比較策略是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分類比較能使學生在識同辨異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便于抽象、概括,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它能夠建立新舊知識聯系,同中求異;變換內容,設置異面;對比練習,異同結合;綜合對比,揭示規律;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通過在教學中使用,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得扎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小數加減法時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這節課的知識是建立在整數加減法筆算方法的基礎上的,首先教師要復習舊知整數加減法筆算法則,再與新知識小數加減法建立聯系,嘗試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總結出筆算法則,再進行對比比較,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突出新知識的重點難點,突出相同與異同起到強調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學得扎實牢固。又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數學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時,在新課結束后,出示了這樣幾道題如:說說4+5×7 和(4+5)×7、(72-18)÷9 和72-18÷9 運算順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就用了比較對比的方法,從而強調突出小括號的作用。算式里有括號的,要選算括號里面的,小括號可以改變運算順序。
三、知識遷移策略
知識遷移法實際上就是運用舊知識建立與新知識的聯系,把獲得的新知識自然過渡,從而使學生很輕松很容易的獲得新知。實際上它是建立新知識的重要紐帶和橋梁。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數學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這節內容時就運用了知識遷移的方法。首先復習整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再出示這樣兩組算式如:3.2+0.5、0.5+3.2 和(4.7+2.6)+7.4、4.7+(2.6+7.4)讓學生觀察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的結果相等嗎?你有什么發現?通過計算學生發現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的結果是相等的。這兩組小數加減法運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整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于小數也同樣適用”。那么學生很自然的就在腦海里建立獲得新的知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夠使整數混合運算簡便,同樣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也能使小數混合運算簡便”。運用知識遷移學生對新知識學得很輕松,很愉快,很易懂,知識自然過渡,容易掌握。
四、化歸策略
“化歸策略是數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種形式變化成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實際上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復雜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知識,將未知的轉化為已知的,實際上也就是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知識。數學的解題過程,就是從未知走向已知、從復雜到簡單的化歸過程。”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數學問題都可以通過化歸思想來解決,關鍵要考慮問題是否符合轉化,能夠轉化,如果能夠轉化成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那問題就簡單了,學生就很容易能夠掌握新的知識,在教學中經常滲透化歸思想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實際上化歸的方向應是由未知到已知、由難到易、由繁到簡。”③例如:簡便計算88×125 這道題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種方法是把88這個因數拆成兩個數之和的形式再與125相乘,(80+8)×125 符合乘法分配率的形式,然后再計算。如:88×125
=(80+8)×125
=80×125+8×125
=10000+1000
=11000
第二種方法是把88 拆成兩個因數相乘的形式11×8 再與125 想乘再利用乘法結合律計算如:88×125
=11×8×125
=11×(8×125)
=11×1000
=11000
這道簡便題就運用了化歸思想轉化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又如我們在計算圖形面積時也會用到化歸思想如:這樣一道題求下面圖形的面積,見下圖。
這道題可以通過割補法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再計算面積就簡單了。求這個圖形的面積實際上就是求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面積=長×寬60×40=2400(平方厘米),化歸策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無處不在,體現了它在解決難題時的價值。
五、驗證推理策略
驗證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思維方式。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推理驗證過程,發展學生的推理驗證能力,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推理驗證能力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就能主動的通過觀察—猜想—推理驗證,有條理的、完整的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出驗證推理的過程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例如:四年級數學《三角形內角和》這節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就用到了驗證推理策略,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度。通過讓學生猜一猜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于多少度?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然后再拼一拼,學生發現正好拼成一個大角是平角,因為平角等于180 度,所以三角形的內角是180 度。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驗證推理策略,包括計算公式的推導、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等等。又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實際上就是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由于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又因為這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所以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2,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正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是多樣化的,我們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教材教學內容合理的選擇好教學策略,才能使我們學生學得很輕松,很容易地接受知識和吸收知識,掌握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是由淺到深,有條理性,有邏輯性,有科學推理性的知識傳遞過程。
才能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參考文獻
①②焦曉燕、伏志英主編:《學習策略方法教學問題診斷與導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74
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是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的很認真,但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存在著教學效果差、效率低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求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建有效課堂。對如何在初中課堂中實施有效教學策略,筆者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討。
一、教學生學會聽課
上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數學的基本形式,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根據數學教學大綱的規定一個學生在中學上數學課的總數大約有五千多節。把每節課四十五分鐘積累起來,這將是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學習成績的優劣,固然取決于多種因素,但如何對待每一堂課則是關鍵。要取得較好的成績,首先必須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提高聽課效率。處理好聽講與做筆記的關系,重視課堂思考及回答問題,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學生必須上好課、聽好課,首先作好課前準備、知識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身體上的準備等;其次要專心聽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始終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學會科學地思考問題,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結論,要及時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師講解的條理性,要大膽設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善于多角度驗證答案;第四,學生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地記好筆記。第五,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課堂練習本要隨時準備,并要保存完好,以便復習使用。每節課都要針對所學內容,認真練習,并鞏固所學知識。
聽課時應做到以下四點:(1)帶著問題聽課;(2)把握住老師講課的思路;(3)養成邊聽講、邊思考、邊記憶的習慣,力爭當堂消化、鞏固知識;(4)踴躍回答老師提問。這樣就基本上掌握了聽課的要求。
二、加強“學案”的使用
“學案”指初中數學教師在充分調查了解學情、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依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從學習者的角度為學生設計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材料。“學案”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案”可以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供必需的實物、教具和圖片,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提供策略方法,適時地進行培養,從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輔助學生根據“學案”和教材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在教學中使用“學案”,可以將學生頭腦中存儲的陳述性知識有效轉變為程序性知識,發揮教材習題的最大功效,將教師從高高的講臺上解放下來,以節省更多的時間用于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但是,我們應明白,編寫有效的數學“學案”,需要教師精心準備,需要教師高屋建瓴地把握整堂課的系統知識,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三、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增加課堂容量,及時有效地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課堂效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改變只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使學生從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上把握數學知識結構的現狀。
比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一節中,利用對角線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在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知識之間的聯系及規律表達出來,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有效地實現認知結構的構建和重組。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知識的檢測與反饋,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合理的課堂練習、單元檢測等,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情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課堂資源,擴大師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為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是教學改革的手段和方法。還有計算機網絡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海量素材,比如數學家的故事、豐富的圖形、數學與藝術的結合等等,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加強學習效果。
四、科學合理的布置獨立作業
獨立作業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的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對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結論,不獨立思考,過于依賴教師或同學,作業不講求速度,思想不集中,作業練習效率不高,等等。針對以上現象,我們應該抓好以下幾個方面訓練:(1)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教師要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提問,引發學生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習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見解,主動探索新知,促使他們思維水平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2)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要培養學生養成先審題再做題的習慣。學生能根據問題的條件和要求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3)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做到當天布置當天完成。如果學生不能及時完成作業,學習的知識就不能及時地加以鞏固。再者,學生的作業積壓過多,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就容易抄襲別人的作業。(4)讓學生學會練后反思。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節。如果在反思中發現錯解,應追溯錯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習題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學生一旦對于一樣事物或是一門學科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投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開始,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便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結果。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改要求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心理,寓教于樂,寓教寓趣。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安排了兩個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混合運算后,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后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混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使學生感到數學真正的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于是我就說道:我們是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是10時7分,你們算算看下課了沒有?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倡導合作學習方式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使優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的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公平競爭,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四、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是缺少學生“再創造”的培養。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于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214-01
小學數學教學就是讓學生領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最終會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積極改進課堂教學策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效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打好數學基礎,達到真正的理解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果,如何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教師就必須得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得到優化。
一、認識小學數學教學的特殊性
1、小學數學學科自身的特異性:數學學科與語文學科相比,沒有生動的詞語、優美的語句、更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數字、不同的運算符號、需要記憶的定律以及煩人的公式等。數學的這些特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容易分散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必須想方設法使課堂教學方式新穎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數學知識的嚴謹性:數學知識的應用不像語文知識的應用有很寬的靈活性,如:語文知識在表達某些意思時,有好多同義詞、近義詞進行選擇,句子、段落可長可短,表明意思即可。數學卻不然,是什么就是什么沒有選擇性,必須準確的表達出來。如:用錯一個運算符號、少寫一個小數點、錯誤理解字母表示的數量和式子的含義等,都會出現錯誤的結果。
3、與生活的相關聯性:大家都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無處不在,而運用數學知識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的時候,不能盲目的照搬課本知識,而要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恰當地應用知識,正確完整地解決問題。
二、教材情境圖的深度發掘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數學教材配備了很多的情境圖,這些圖是對小學生理解題意的一個有效的補充,是對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情境圖的功效,針對題意對這些情境圖有一個詳盡的解說,引導學生去進行細致觀察,讓學生發現圖中的內在含義,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拓展。例如:有一副這樣的情境圖,畫面上是田野間有一條筆直的馬路,路上有一輛汽車。我們不能只讓學生去理解汽車以多大速度行駛在馬路上,要引導學生注意這里面所包含的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速度=路程÷時間,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路程=速度×時間、時間=路程÷速度這樣的相關式子轉換形式。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從深層去理解圖意。
三、要巧妙運用自己的行為動作
課堂上,教師會采用很多有效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教師本身就有好多可以利用的資源,詼諧的言語、多變的表情、簡單的提醒、肢體動作、小故事等都能夠喚回學生走神的意識,使學生重新集中注意力。這樣就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起來,就會在無形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我在講圓柱的認識一節時,發現部分學生不注意聽講,在課下做小動作,這時我就做出了一個簡單的提醒:誰能說出自己家都有哪些圓柱型的物體。當學生聽到我說的話以后,興趣一下子全來了,有的說自家用的做飯鍋是圓柱型的;有的說自己刷牙用的茶杯是圓柱型的;有的說家里有一個以前坐過的木墩是圓柱型的;房子的立柱、木樁、旗桿、鋼管……。學生一下子說出了好多見過的圓柱型物體,接著我又問:“大家是不是想了解這些物體”?學生的回答當然是“想”,通過一個非常簡單的提醒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課堂上,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忽視過程與方法的情況還普遍存在。下列兩種現象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
一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多地注重了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情感投入。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質、定理的應用,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探索和數學思想方法、思維品質的培養。 課堂教學是促使良好學習結果產生的主渠道。為了解決如上所說的問題,我以為有兩種教學策略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優化課堂教學的情緒,促進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1.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主導情緒狀態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緒應該是積極的。教師的情緒是極易感染學生的,當教師由于種種原因拉長著臉,或表情淡漠、憂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煩躁不安地走進教室,打開書本進行課堂教學時,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從而使得學生心理閉鎖,阻礙了新信息的輸入。而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會倍感親切,快樂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心扇敞開,思維活躍,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輸入。
2.加強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富有情感地講授內容,給學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傳遞。達到以橫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蘊的情感因素。教師在鉆研教材和設計教法。學法時,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備好認知因素方面的課(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備好情感方面的課(情感性、體驗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該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第二,可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數學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邏輯美,誘發學生聯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動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第四,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語言來表達教材內容中的情感。過去一般的教學比較重視言語的通俗易懂、簡明扼要,只求準確、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后,現在的教學言語除了準確清晰外還應追求生動活潑、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講課言語既傳神又傳情,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當然,這要求數學教師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語表情。言語表情是通過在教學中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停頓等變化來表達情感的。教師抑揚頓挫、緩急有致的講課聲,既能傳情達意,感染學生,又能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引發興趣,而且言語表情的變化還會刺激強化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來烘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氣氛、教師可配合教學內容,運用一定的數學手段,創設某種教學情境,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境,理解數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同時,對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數學知識,教師也應盡可能從外部賦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讓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時,感受到某些情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
傳統教學十分重現“知識與技能”,優秀生和后進生的區分,實際上是以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優劣來衡量的。而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優秀生和后進生”都有各自的情感優勢與缺憾,因此,我們必須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進生”課堂學習時的情感態度特點可能是:“沒有自信的、壓抑的、恐懼的”、其外現行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壞)的”,而“優秀生”,除了積極進取情感態度特點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時高度焦慮”。這些不同的情緒表現,都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察言觀色,并給予合適的處理。
對于后進生,認知上要給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給予多激勵。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傾向少數尖子生,提問提優生,板演找優生,談心找優生,相反對“學困生”歧視冷淡,引導關心幫助不夠,致使差生面不斷擴大,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必須“從最后一名抓起”,應“大搞水漲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變對差生的態度,增加對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會使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從而一改數學課的沉悶氣氛。對于優秀生,認知主要給予高挑戰,情感上要給予嚴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題目的設計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識點,集體過關,而其中蘊涵的難點,自然給尖子生以挑戰。在集體研討過程中,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吸納,學會欣賞。 轉貼于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促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維品質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數學思維品質離不開數學實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重以下幾種思維品質的培養。
1.思維的深刻性
(1)通過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滿足對概念定義的機械背誦。
(2)盡力讓學生自己發現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條件結論的邏輯聯系,能獨立作出證明,明確定理,公式與其它知識之間聯系,所處的地位與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識的邏輯結構。
(3)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深入細致地加以分析和解決,而不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解題以后能夠總結規律和方法,把獲得的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于解決其他問題。
2.思維的靈活性
(1)培養學生思維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換向,靈活調整思路以克服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2)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善于聯想,長于發散,培養靈活思考進退自如的思維習慣。
(3)強化數學語言教學,注意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加強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象語言的互譯訓練。
3.思維的敏捷性
(1)在數學語言的教學上應把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象語言有機結合,相互印證,便于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公式,通過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
合作策略是指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尤其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合作,達到某一預期的教學目標。合作策略認為,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實際上,教學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的過程,它是一種復合活動。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建立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的群體關系對學生學習和知識的掌握的影響是強有力。而合作的策略能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發揮出來,增強課堂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反饋,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課堂中合作學習的小組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小組的需要制定進行合作的小組人數。
【課例】:五年級《校園的綠化面積》
環節一:
合作之前師生、生生信息互動是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師:在計算校園的綠化面積之前我們要做些什么?
生:測量綠化的面積,拿到具體的數據。
生:要選擇測量的工具。
師:是我們全班一起進行測量嗎?
生:我覺分組好。
學生各自選擇合適的測量場地和人數,制定合作分工,討論實踐的方案。
合作:一名記錄、兩人拉線(或者卷尺)、一人報數據。學生到操場以后,很快的按照自己小組制定的合作方案進行分工和合作,很好的開始測量工作。
環節二:
師:測量得出數據以后,我們要怎樣計算出自己小組測量的綠化面積?
生:先要看看我們測量的是那種形狀的面積,再選擇計算公式。
生:老師,數據中不可能都是整數啊。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求整數。(學生還沒有學過小數的乘法)
師(贊賞)
生:先整理,再計算,這樣會精確一些。
師(同意觀點)
學生按照測量小組合作整理的數據全員參與計算面積以后交換驗證結果的正確性。最后,各個合作小組將所得數據交換審查、然后形成結果。
在學生合作中,教師將主動權和參與權交與學生,學生通過合作形成可行的實踐方法,教師相機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小組合作的成功,在之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化對方法的反思和應用的提升,引導學生將實踐的結果通過自己的想法進行整理,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二、策略二:問答對話,詮釋教學文本,促進思維生成。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答對話被稱為“詰難”,是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的獨特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可以通過發問使學生發生思維的困難,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思考獲得知識,即便是錯誤的答案,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結論。
【課例】:二年級《觀察物體》
師:觀察圖,你會發現什么?
生1:四個小朋友給小猴照相。
師:小朋友都怎么站的?
生2:小朋友每人站在一個地方照的。
師:你會用方位詞來說說嗎?
生3:在小猴的前面、后面、右面、左
面照的。
師:你能說的更完整些嗎?
生4:小紅站在小猴的前面照,小芳站在小猴的后面照,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照,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照。
師:真清楚,猜猜他們照出的相片都一樣嗎?
學生有的說一樣,有的說不一樣。
生5:不一樣的。
師:為什么呢?
生6: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一樣,照出來的不一樣。
此環節中教師層層發問,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觀察到的物體的是不一樣的結論。在對話中,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深度、難度和精度要適當的進行調控,引導學生理解教學文本,促進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
對話還可以是生生的對話,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來回答,還可以是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來回答。無論是哪種形式,教師應該從調動學生思維的入手,讓學生動口、動腦,教師從旁鼓勵、指導、釋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內驅力,從不同的角度鍛煉學生的能力和思維。
三、策略三:自學嘗試,激發能力,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性。
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的學習態度。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要考慮到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教材文本適合學生自學。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學生去自學完成,也要考慮到學習效率的問題。教師應該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幫助學生確定自學綱要,引導學生自主自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如:五年級“統計”
可以確定如下自學綱要:
步驟一:課前調查收集可以用來進行統計的數據和現象。
步驟二;
(1)明確自學目的任務
(2)出示嘗試題目
(3)了解圖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組成員進行信息反饋。
步驟三:
(1)獨立完成四張簡單統計表的數據填寫,引起思維沖突,四張分散的統計表要對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非常麻煩。
(2)出示例題復式統計表,填寫數據。
(3)比較,得出結果,分析想法。
(4)交流自學成果。
步驟四:
教學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綜合性。選擇或制訂教學策略必須對教學內容、媒體、組織形式、方法、步驟和技術等要素加以綜合考慮。第二,可操作性。教學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學原則,也不是在某種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模式,而是可供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參照執行或操作的方案,有關明確具體的內容。第三,靈活性。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并參照學生的初始狀態,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并將其組合起來,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以便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
二、如何施行有效的教學策略
教師是新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教師是否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并將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對教學將有一個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學生如果能夠憑借生活經驗,積極嘗試探索學習活動,并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但能激發興趣,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如高年級在教學“納稅和利息”這一部分內容之前,老師讓學生課前到附近銀行了解調查各種存款的利率及有關知識,了解利息、利息稅的計算方法等。可以通過具體稅務課程模擬,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探索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自主探索呢?
1. 加強實踐操作,促進主動參與。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夠幫助學生探索和發現的材料和工具,并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
2.組織評價體驗,保持參與熱情。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能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例如對學生進行自己探究合作發現等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立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情感體驗,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當學生提出探究設想和在探究活動中,取得一定進展時,哪怕這種進展微不足道,甚至帶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師應以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三、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根據職高數學本身的專業特點,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喜歡“枯燥乏味”的數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俗語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好的數學課,也需要一個精彩的開頭。因此,在數學課的起始階段,能否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數學課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和生活相聯系的內容,相對來說就越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求知欲。但這種生活不是一種隨意的日常生活,而是學生曾經感知的,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因為只有取材學生熟悉的場景,才能讓他們做到深入觀察和展開豐富聯想,最終才能取得顯著效果。
下面我以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推導的課堂教學為例,初探一下職高數學教學策略,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在教學開始,我是這樣安排的:同學們都知道在每年的夏秋季節,閩浙一帶容易受到臺風的影響,利用衛星云圖我們可以看到臺風的走向,據此我們做出相應的防臺措施。假設此時從衛星云圖上發現臺風中心正以一定速度和方向,往閩浙一帶前行,那么人民群眾必須在什么時間內做好防臺準備?此問題的拋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廣泛討論,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氣氛熱烈。隨即對學生進行提問:當速度一定時,怎么求最短時間?老師引導學生把問題進行轉化,即怎么樣求最短距離,同時引導學生把生活場景轉化為數學模型。此時可以把臺風中心看做點,閩浙一帶看做一條直線的話。此時問題就轉化為怎么求一個點和一條直線的最短距離。根據以前的知識我們知道直線外一點到直線上最短的距離即是過這個點作直線的垂線,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即為最短距離,稱這個距離為點到直線的距離。怎樣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由此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二、理清教學思路,完善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教學的效益,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育必須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將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應用能力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學生具有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親身應用所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認識,表面積、 體積概念的教學,都可以采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再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利用動畫效果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將平面上能畫的立體圖形真正立起來,突出教學重點,有效的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在體積計算方法的教學中,利用實物演示比較麻煩,且效果不好,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具,對長方體進行一排,再一層的分割再聚合,將清楚的演示出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一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準確、快速地理解掌握。
二、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小學數學教育必須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將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應用能力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學生具有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親身應用所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比如教第九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電線桿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拉等實踐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并運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使學生學得容易且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數、形隨處可見,無處不有。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三、引導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要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時間與空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積極的開展智力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比如針對下面的生活實例:兩位老師帶46名學生去公園游玩,公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兒童每張5元,公園還規定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可以實行八折優惠,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買票比較合算?根據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一般學生都能想到的,根據有46名兒童和兒童票5元這兩個信息,可以得到買票所要付的錢是5×46=230元;第二種方案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題目告訴了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就可以實行八折優惠,如果多買4張兒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老師要求學生實際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多買4張兒童票,看起來好像要多給錢,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最終還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種方案要少付30元,兩種方案相比,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逐步變得深刻而靈活,既提高了學習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重視計算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達到“熟練” 、“比較熟練”、“會”三個層次,在計算的范圍上做了“四個為主”和“三個不超過”的明確規定。要過好計算關,首要的是保證計算的正確,這是核心。如果計算錯了,其它就沒有意義了。但如果只講正 確,不要求合理、靈活,同樣影響到計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學生用湊十法和用看加算減 計算,有的則靠擺學具或掰手指、腳趾、逐一數數做加減法,計算結果都正確,但后者顯然達不到要求。又如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中,有各種計算方法,可以從低位算起,也可以從高位算起,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在三四個數的連加中,關鍵是會湊整,如果不會湊整,也影響到計算的正確度,要做到 比較熟練也是困難的。學了運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運用,即使計算正確,也達不到教學要求。因此 ,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于創造條件,讓教學準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