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8 19:15: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教版數學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例1、例2(第8-9頁,第11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中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問題解決:
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常識和已有的經驗,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情感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環節,發現數學的魅力,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同伴之間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樂于與同伴進行合作探究。
4.數學思考:
滲透遷移。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ppt課件、糖、糖形紙片,橘子形紙片、盤子形紙片、籃子形紙片、信封。
一、自由談話,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了一個神秘的禮物,就裝在這個袋子里,老師準備把它送給本節課最愛動腦經,最愛回答問題的三個同學。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呢?
生:想。
師:看,這是什么?
生:糖。
師:想不想要?
生:想。
師:現在老師想請三位同學協助老師來分一分。我找三位做的最端正的。
好啦,同學們,老師要分糖啦。(我舉起三塊糖),同學們,看,這是幾塊糖?
生:三塊。
師:我分給這位同學。同學們再看,這是幾塊糖。
生:兩塊。
師:我分給這位同學。同學們再看,這是幾塊糖
生:一塊。
師:我分給這位同學。分完啦。(靜止一會)
同學們有什么想說的嗎?1、(預設:這樣分不公平)
2(答不出引導回來,你們看到這樣的分法,有什么想說的嗎?)
不公平,同學們都這么認為嗎?
生:對。
師:為什么不公平呢?那你說怎么分公平呢,你來說,老師來重新分。
老師按這位同學的方法分完啦,現在公平了嗎?那為什么這樣就公平了呢。
生:每個人都有兩個。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每個人都同樣多,就公平了。
我們就把每人分的同樣多這樣公平的分法,起一個名字,就叫,平均分。
每人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那我不分給人啦,我分到盤子里,你還會平均分嗎?
那么同學們你們會平均分嗎?
生:會。
師:那么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讓我們來分一分。
同學們,來看多媒體。
二、小組合作探究
活動一:
小組合作,每個小組1號信封有不同數量的糖果,請把他們,平均分到3個盤子里
要求:1、先數一數一共有幾個糖果
2、說一說,要把糖果分到幾個盤子里。
3、再數一數,每個盤子有幾個。
最后,找小組上來按要求內容,邊給大家介紹,邊展示平均分。
師:讀完題目啦一塊來說一說,活動要求我們第一步要做什么,第2.。。
哪個小組分完啦,用坐姿告訴老師。看來大家都分完啦。哪個小組想上來給大家展示一下。
上來后,問一下,你一共分了幾個糖果。(生回答)
老師這里要強調一下,再這位同分的時候大家仔細觀看,他分的對不對。1、(如果他邊講邊分,分完后問同學們,這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2、(如果他沒有講過成,請先面同學按要求來說一說,誰能按要求,來說一說他是怎么樣分的。可以提示,那么他這樣分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對,每個盤子都有幾個。
師:看來這個同學分的是平均分。
還有其他小組跟他分的糖果數量不一樣嗎?
你們組派一個代表上來展示。
大家仔細觀察,他是平均分嗎。(這個過程重復三遍)
在三個小組展示中,都提到了,每盤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那么回想一下,剛上課的時候我們說每人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現在是每盤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那老師讓你們分到,碗里,籃子里,你們是不是就要說,每碗分的同樣多,每籃子分的同樣多,這樣太麻煩了,我們可以用一個字來表示,份,每份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那你能用剛總結的這句話來說一說,這一組,為什么是平均分嗎?
如果老師將盤子里的糖果,移動一下,看一看,這還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哪有請這位同學,再把它變回到平均分。請同學回答一下,他調整之后是平均分了嗎?為什么?
看來,同學們都會分辨是不是平均分了,那么在剛才幾位同學平均分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他們是怎樣分的?
帶著這個問題。
我們來看下一個活動
三、探索平均分的多樣化,教學例2
活動二:
小組為單位打開2號信封,把18個橘子,平均分到6個籃子里。
要求:1、先思考幾個幾個得分
2
、然后再動手操作。
讀完要求,我們開始操作吧。
完成的用坐姿告訴老師。哪個小組想上來展示,,好同學們在他展示的過程中,仔細觀察他是怎樣分的。
找同學來說一說,他是怎樣分的?
(回答錯誤引導,你的意思是他一直一個一個分的,大家同意嗎?找另一個同學,那他說的他家同意嗎?)
如果讓你來選擇,你想怎樣分(三個三個)為什么?(快)
若果老師改一下橘子數量,把六個橘子分成六份,你想怎么分?(一個一個分),為什么?
分完后,看來,平均分,分的方法有許多,大家平均分的時候,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發。
看來平均分的方法有許多,分的時候,不同情況下可以選擇不同的分法。
四、聯系生活,運用平均分
剛才的兩個活動都難不住大家,老師這還有三個習題,大家敢不敢挑戰。
請看習題。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P107-10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借助“形”來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系,體會有時“形”與“數”能互相解釋,并能借助“形”解決一些與“數”有關的問題。
2.培養學生通過數與形結合來分析思考問題,從而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數”“形”之間的關系,解決相關問題。
2.使學生在初步了解、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同時,體驗到數學的極限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利用教材習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舉一反三地運用所學,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培養。
學情分析:
數形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把數與形結合起來解決問題,可使復雜的問題變得更簡單,使抽象的問題變得更直觀。小學生思維的抽象程度還不夠高,經常需要借助直觀模型來幫助理解。而數與形結合的例子在小學數學教材與教學中比比皆是。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數”“形”之間的關系,解決相關問題。
2、體驗到數學的極限思想。
教具準備: PPT課件
學具準備: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紙卡若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初步感知數與形。
回憶以前學過的數、形知識。
預設:
生1: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
生2: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菱形……
數與形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數與形》。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數與形有關的數學知識,使學生關注圖形與數學的關系,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二、實踐操作,發現圖中蘊含的規律
教學例1
(一)動手實踐
1、先擺出一個黃色小正方形
師:一個小正方形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2、再增加幾個這樣的小正方形,就能擺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形?
預設:再擺3個,就能擺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形。
師:可以用算式1+3=4來表示。
3、再增加幾個這樣的小正方形,就能擺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形?
預設:再擺5個,就能擺成一個稍大的正方形。
師:可以用算式1+3+5=9來表示。
【此環節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踐,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擺的位置,為了便于觀察和發現,引導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律去擺并注重交流。】
(二)探究規律
1、觀察、討論
師:?仔細觀察,用算式表示出每個圖中小正方形的個數。能否用其它方法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預設:
1????????????????????????????????????????????????????????????1=(1)2
1+3=5??????????1+3=(2)2
1+3+5=9????????1+3+5=(3)2
觀察算式中的每個數,在圖形中表示哪一部分?誰來指一指或說一說?
根據規律,請同學們猜一猜第四個正方形需要再增加幾個?并仿照黑板上的算式,說說等式怎么寫?
預設:需要在增加7個小正方形,可以寫成等式1+3+5+7=(4)2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看圖與算式,總結發現
①觀察、討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個等式,你有什么發現嗎?
預設:
生1:左邊的數都是奇數;
生2:后一個數與相鄰的前一個數都相差2;
生3:從1開始,并且是連續的奇數;
生4:有幾個加數就是幾的平方;
……
②數形結合,驗證規律。
發現一:算式左邊的加數的個數與對應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個數相同;
發現二:算式左邊的加數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圖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個數之和。
發現三:算式左邊的加數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個數的平方。
【體會在小正方形增加的同時,圖形的行數和列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匯報總結:算式中的規律。
小結:算式左邊的加數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圖形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個數之和,也正好等于是每個正方形圖中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個數的平方。
【教師強調:從1開始,幾個連續奇數相加就是幾的平方】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師:你能利用規律直接寫一些嗎?如果有困難,可以通過畫圖來幫忙,也可借助學具擺一擺。
①1+3+5+7+9+11+13=(
)?2 (1+3+5+7+9+11+13=7?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9?2 (1+3+5+7+9+11+13+15+17=9?2)
師:看到9?2你想到什么圖形?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三、體會極限思想,感受圖形的直觀性。
教學例2
(一)課件出示例2。
1、觀察算式中規律
觀察算式中加數的特點,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從第二個數開始,每個數是前一個數的?1/2。
2、試算、猜想結果。
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分數的結果分子比分母小1;
發現加下去,等號右邊的分數越來越接近1;
……
3、如果繼續加下去,猜一猜結果會怎樣?
(二)數形結合,驗證猜想。
①引導驗證:你發現的規律成立嗎?請結合圖示進行驗證。可根據分數的意
義,任選一個圖形折一折、畫一畫、試一試。
②驗證猜想。
③匯報、交流。
a.結合圓的面積驗證:用一個圓的面積表示1。
b.結合線段圖驗證:用一條線段表示1。
c.結合正方形的面積驗證:用一個正方形的面積表示1。
……
④動態展示,閉眼想象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分數不斷加下去,總和就是1。
當這個過程無止境的持續下去時,所有的扇形和線段就會把整個圓和整條線
1.
通過觀察、交流等活動認識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及“互為倒數”的含義。
2.
經歷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3.
在交流的活動中,培養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
理解1、0的倒數,理解“互為倒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口算下列各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積為1的分數乘法,學生利用知識間的遷移,為本節課學習倒數奠定基礎。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倒數。
師:觀察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規律。
生1:兩個數的乘積都是1。
生2:相乘的兩個數的分子、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
師: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和互為倒數,就是指: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師:你能像這樣說說其它幾組數字嗎?
生1:,和互為倒數,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生2:,和互為倒數,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生3:,和互為倒數,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師:非常正確,想一想,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
生1:如果兩個數都是分數,那么這兩個數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生2:如果一個是整數,那么另一個分數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該整數。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計算、觀察、交流等活動,歸納出它們的共同規律,引出倒數的定義,在學生發言中進一步理解“互為倒數”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特點。
2.
認識1和0的倒數。
師: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生1:和互為倒數。
師:為什么呢?
生1: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所以和互為倒數。
師:沒錯,這就是交換了分子、分母的位置來找倒數的方法。
生2:,所以和互為倒數。
生3:,所以和互為倒數。
師:我們找到了三組互為倒數關系的數,那么1和0有倒數嗎?
師:1的倒數是多少?
生1:1×1=1,所以1的倒數還是1。
師:完全正確,1的倒數就是1,也可以說1的倒數是它本身。
師:0的倒數是多少?
生2:0沒有倒數。因為0乘任何數都得0,不會等于1,所以0沒有倒數。
師:沒錯,0沒有倒數。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找倒數的活動中,初步體驗找倒數的方法: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總結在求倒數時的三種情況:求分數的倒數;求整數的倒數;1和0的倒數問題,使學生理解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三、鞏固練習
1.
寫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設計意圖:本題鞏固求倒數的方法,即交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2.
先計算出每組算式的結果,再在里填上“>”“<”或“=”。
設計意圖:本題通過幾組乘、除法算式的對比,讓學生初步感知除以一個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奠定基礎。
3.
下面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設計意圖:本題鞏固倒數的意義,其中第(2)使學生明白倒數是兩個數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一個數或多個數之間的關系。
4.
小紅和小亮誰說得對?
設計意圖:本題是對倒數意義的進一步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兩個數的乘積是1,那么這兩個數就互為倒數,與這兩個數是整數、分數還是小數無關。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的描述,在示意圖中確定物體的位置。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在經歷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根據距離和方向確定位置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在經歷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根據距離和方向確定位置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可以用方向和位置表述一個點的位置,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位置與方向。
師:如圖所示,臺風到達A市后,改變方向,向B市移動。受臺風影響,C市也將有大到暴雨。
師: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離A市200
km。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距離A市300
km。你能標出B市、C市的位置嗎?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際情境入手,帶領學生回顧例1,可以用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一個點的位置,并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引出新的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探究新知
1.
找到C點的位置。
師:我們先來找出C點的位置。題目中寫到,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C市位置的描述是相對于A市的,所以A市就是參照點。
師:接下來要確定C市的位置,還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
師:沒錯,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用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一個點的位置。讀題,C市位于A市的什么方向?
生:正北方。
師:找到正北方,在這里。(課件展示)
師:那距離呢?
生:距離A市300
km。
師:那我們在正北方向上找到距離A市300
km的位置,(課件展示)這里我們可以用1
cm的線段表示100
km的長度。這就是C市所在的位置,我們在圖中標示出C市的位置,畫上點,標上名稱。這樣就找到了C市的位置。(課件展示)
師:回憶一下,我們剛才是怎么找到C市的位置的?
生:首先確定A市作為參照點,之后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C市的位置,最后標示出C市。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例1的學習基礎上,圍繞確定位置的兩大因素方向、距離,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出確定位置的一般方法。
2.
找到B市的位置。
師:通過剛才尋找C市的位置,我們已經掌握了畫圖的具體方法。
師: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離A市200
km。請你獨立思考后在圖中標出B市的位置。
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獨立完成本環節,完成后全班交流做題過程。
師:以誰為參照點?
生:A市。
師:之后做什么?
生:確定B市的方向,在A市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怎么確定角度?
生1:可以用三角板30°的那個角來畫圖。
生2:可以使用量角器。
師:距離是多少?
生:200
km。
師:你是怎么表示出200
km的長度的?
生1:我用1
cm表示的100
km的長度。
生2:我是用1
cm表示的50
km的長度
師:如果是在一個圖中完成的題目,注意要統一標準。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上一環節的已有認知完成本環節,進一步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尋找點的位置的一般方法,最后在教師提問中對方法進行梳理,進一步感受做題步驟。
3.
臺風幾小時后到達B市?
師:臺風到達A市后,移動速度變為40千米/時,幾小時后到達B市?你能列出算式嗎?
生:200÷40=5(小時),所以5小時候到達B市。
設計意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與例題建立自然的情境連接,在學生學習新知的同時復習有關路程、速度、時間的數量關系。
三、鞏固練習
1.
在平面圖上標出校園內各建筑物的位置。
(1)教學樓的位置。
(2)圖書館的位置。
(3)體育館的位置。
2.
請你在平面上確定油井的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總共四小題的設置,讓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掌握“在方位圖上找到一個點的位置”的方法,其中第(2)題、第(3)題和第2題中角度的確定已經不能使用三角板了,所以教師在講解時還要帶領學生回顧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一說如何在方位圖上找到一個點的位置?
1.
確定參照點。
2.
用量角器確定角度(確定方向)。
3.
確定距離。
總課時數:12課時
第一課時
分數乘以整數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韋宏鳳
預授課時間:第1周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例1、例2及練的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運用“先約分再相乘”的方法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方(式)法:講授
指導
學法:學思結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復習題。
(1)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因數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
9個11是多少?
8個6是多少?
二、新課
1、出示例1: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導學生看圖,理解“人跑一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離即這一整條線段看作單位“1”。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離。
(2)?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就是求3個是多少?
×3
=
(3)分數乘以整數的法則。小組討論,比一比看哪一組的話語更精煉。總結出法則: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板書)
2、教學例2
(1)出示×6,學生獨立計算。
(2)根據計算結果,學生觀察討論:乘得的積是不是最簡分數?應該怎么辦?
(3)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的來約分:A、先約分再計算;B、先計算得出乘積后約分。
(4)對比,讓學生體會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比較簡便,同時向學生說明先約分的書寫格式。強調:能約分,要先約分;結果是假分數一定要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三、鞏固練習。
1.第9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集體訂正。
四、課后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每個學生給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
五、作業布置:練第1、2、4題。
板書設計
分數乘以整數
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
和的簡便運算。
法則:分數乘以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能正確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數位。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概括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把下面各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師:我們學過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說出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那么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出示教材第52頁例1情境圖。
師:對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樣理解的?為什么會出現上面不同的結果呢?
“豆豆的身高是0.984
m”,是測量時精確到mm得到的。
“豆豆高約0.98
m”,是保留兩位小數得到的。
“豆豆高約1
m”,是保留整數得到的。
師:取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用到的方法是什么?(四舍五入)
師: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
1.由0.984
m是如何得到0.98
m的?它是如何取的兩位小數?
把一個數保留兩位小數時,要看千分位上的數,如果千分位上的數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進1;如果千分位上的數小于5,就舍去。0.984≈0.98(保留兩位小數),因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2.“豆豆高約1
m”,這里的1
m是把0.984
m保留整數得到的結果。一個小數怎樣才能保留整數呢?
一個小數,如果保留整數,就要看這個小數的十分位上的數,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
m≈1
m。
3.如果0.984
m保留一位小數,結果又是什么呢?
把0.984
m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百分位上的數,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進1,十分位上是9,9+1=10,接著向個位進1,個位上0+1=1,所以0984
m保留一位小數是1.0
m。
思考: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寫嗎?
小結:在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鞏固練習
教材第5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想的,再在全班交流、訂正。
五、拓展提升
一個兩位小數精確到十分位后約是4.8,那么,這個兩位小數最大可能是幾?最小可能是幾?
4.84
4.75
六、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作業布置
課本練習十三第1、2、5、6題。
學生完成后,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小數的近似數(1)
教學反思
復習內容:教材第43~44頁相關內容。
復習目標:
1.進一步鞏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能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系統梳理
1.回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整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二、針對練習
1.出示教材練習九第4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并獨立解答,匯報時說說要解決這道題需要哪些數量關系。
2.完成教材練習九第5題走迷宮,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變式練習。
(1)明確游戲規則:每走一步都要先算出算式的商,所得的商是下一個算式的除數。
(2)比賽:看誰第一個到達出口,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九第8題。
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填寫,再指名說說是怎樣確定符號的。
(得數比其中一個數小的試一試減號或除號;得數比其中一個數大的試一試加號或乘號)
2.完成教材練習九第6題。
(1)學生討論并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根據條件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決的問題。
四、拓展延伸
1.小明和3個好朋友一起去玩卡丁車,他們租了2輛車一共花了24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
3+1=4(人)
24÷4=6(元)
2.一條56米長的彩帶,剪了7次,平均每段長多少米?
7+1=8(段)
56÷8=7(米)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鞏固了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還解決了很多數學問題,你還有別的問題嗎?
六、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九第7、9題。
游戲比賽,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
教學反思:
復習內容:教材練習十一相關題目。
復習目標:通過復習,讓學生對100以內的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能夠靈活運用數的組成解決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能夠靈活運用數的組成解決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夠靈活運用數的組成解決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系統梳理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理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也可以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針對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以競賽的形式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對做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5題。(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并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學生對本單元知識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通過練習進行鞏固提高。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8題。
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數的組成,比如“25是由2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6個十和幾個一組成62”等,啟發學生思考,再讓學生獨立填寫,集體訂正。
2.小熊哥哥摘了多少根玉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你再摘8根就和我一樣多了”是什么意思,再獨立解答。
四、拓展延伸
小美和班里的每個小朋友都拍了雙人照,一共拍了20張,班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20+1=21(個)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新的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六、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十一第6、7題。
學生梳理知識的過程就是復習整理的過程。
教學反思
1.掌握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
2.用豎式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兩步式題,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觀察、比較、分析能力,養成認真審題、書寫工整和格式規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能正確的使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乘坐過公共汽車,乘車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說給同學聽一聽。
前面我們學習了連加和連減,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3。
(1)出示情境圖: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有25人下車,又上去了28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2)提問: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算式?
指名問答。
板書:67-25+28
(3)比較: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所學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4)歸納:這個算式就是加減混合算式。那么加減混合算式應該怎樣計算呢?
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獨立計算。并指名板演。
(5)匯報算法。
方法1: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
8
7
方法2: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
2
8
7
(6)小結。
加減混合筆算時,和計算連加、連減一樣,可以寫成兩個豎式,也可以寫成一個豎式。寫成一個豎式簡便些。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寫出豎式。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觀察這個式子有什么特點?看看它的運算順序是什么樣的?
(2)提問:這道題該怎么算呢?
先同桌交流,再動筆試試。
(3)學生發言,教師補充。
(4)小結:這道題中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教師板書筆算過程:
4
7
+
11
6
6
3
7
2
-
6
3
9
(5)小組交流:有沒有更簡便的寫法?為什么?
(6)師生共同交流小結:這道題沒有更簡便的寫法。混合運算時,如果有括號先算括號里面的。此題先進行的是后兩個數的運算,再用第一個數減去前次運算的結果。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8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9~30頁練習五的5~8題。
四、歸納新知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相同,也是從左到右計算的。如果有括號,就先算括號里面的。
五、板書設計
加減混合
例3: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1
8
7
簡便寫法
6
7
-
2
5
4
2
+
21
8
7
例4:72-(47+16)=9
4
7
+
11
6
6
3
2
-
6
3
9
簡便寫法
2
-
4
7
5
-
1
6
復習內容:教材第45~46頁內容。
復習目標:
1.通過整理算式卡片,經歷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2.通過口算比賽,進一步熟練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3.通過購物情境,運用知識遷移,會用除法的含義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熟練地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能綜合運用乘、除法的相關知識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系統梳理
1.整理算式。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律寫出學過的除法算式。
(2)展示學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組織學生說一說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整理的。
(3)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整理的算式,發現其中的規律。
(每一橫行的結果相同,每一列的除數都相同)
小結:既可以按除數相同的規律進行整理,又可以按商相同的規律進行整理,還可以按乘法口訣表的形式進行整理。
2.回顧、整理用乘、除法的相關知識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二、針對練習
1.口算比賽練習:組織學生根據寫出的卡片進行下面的活動。
(1)同桌兩人合作,一人舉卡片,一人說結果。(互相交換進行)
(2)小組內,一人說一個得數(1~9內),另外幾名同學找出相應的所有算式卡片。
2.完成教材練習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再指名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第1題。
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對算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
2.完成教材練習十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排列,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練習十第4題。
小組合作討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拓展延伸
1.二(1)班學生收集的舊電池比30節多,比40節少。如果5節裝一袋,正好裝完;如果6節裝一袋,最后一袋少1節。二(1)班學生收集了多少節舊電池?
5×7=35(節)
6×6=36(節)
36-1=35(節)
35節
2.一根絲帶長36厘米,對折后再對折,然后沿折痕剪開,平均每段長多少厘米?
36÷4=9(厘米)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寫出了所有用乘法口訣列出的除法算式,還運用乘法和除法的含義解決了實際問題。你還有哪些問題?
六、作業布置
《陽光同學》配套練習中的相關題目。
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
教材第45頁除法算式表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