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20:26: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科競賽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1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是高校構建優良學風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學科技能競賽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實際演練的機會,在實際操作中參賽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學,可以不斷地查缺補漏,認識到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營造和諧上進的學習氛圍。通過利用茶藝、插花花藝技能競賽活動的開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參與、共同訓練、在競賽體制下進行學習,通過學生間學習效率的橫向比較,無形間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的端正、競爭意識的提高,使整個高校被圍繞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之中。
2.2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90后,既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也具有探究問題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樂于挑戰不同難度的新鮮事物,解決問題的過程將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并產生強大的正能量,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這種正能量地反復出現,必然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逐漸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求學動力,激發出學生最根本的好學精神。經歷了操作學科技能競賽的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經常開展技能競賽能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運用機會,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2.3有益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畢業人數與日俱增,就業壓力節節攀升。隨著科技的發展,“紙上談兵”式的人才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綜合素質成為新時代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參與過學科技能競賽的學生,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較強的操作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各方面顯得更加成熟。調查發現參加過技能競賽的學生綜合表現能力較強,在應對就職應聘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學科技能競賽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遵守活動制度、服從相關時間安排,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還要學會處理學習工作與競賽活動的各方面的沖突和矛盾。通過矛盾沖突的解決,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組織紀律性也得到了強化,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對于高校構建優良學風是強有力的保證。
2.4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涵蓋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內容的有機整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紐帶。然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使不同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間”傳播開來。外來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沖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堪憂。茶藝和花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更具有歷久彌新的發展生機。東方式插花藝術在國際花藝界獨樹一幟,茶藝的精神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二者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強勁的生命力讓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通過插花花藝競賽和茶藝技能競賽,學生不僅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還能為優良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力量。
2.5有效地促進高校良好口碑的打造
湖南農業大學作為游離在一流大學邊緣的高校,錄取的大學生中有一些同學可能因為高考失誤未能進入理想的大學而處于低落時期,這些學生自身有極大的發展潛能。通過開展出色的學科技能競賽,提高高校的競爭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提高學校在高校間的排名,讓學生充滿自信、開心快樂的學習,形成學科技能競賽和學風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該校茶藝和插花花藝技能競賽分別從2010年與2012年啟動,每年各組織1次茶藝與插花花藝技能大賽,并積極參與全國茶藝、插花花藝專業技能大賽,與各兄弟院校同場競技,擴大該校特色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擴展學生的專業視野與心胸,增加他們專業學習的信心與動力。以此形成常態,逐步增強該校學生的參賽水平及動手能力,提高了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一步擴大了該校在全國農林院校中的影響力,打造了學校的良好的口碑。
3學科技能競賽體系的構建
3.1與時俱進,重視學科技能競賽意義
學科技能競賽既不是少數學生的事,也不是最終目的,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一種手段。讓所有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從根本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才有利于高校優良學風的建設。因此,首先要從思想上對學科技能競賽的認識走向深刻,認識到技能競賽的真正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打造和諧的學科技能競賽氛圍。湖南農業大學校、院各級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插花花藝、茶藝等學科技能競賽工作,在省級和國家級的學科技能競賽中,院校領導全程參與競賽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同時,園藝園林學院相關專業教職工每年定期召開學科技能競賽研討會,交流總結競賽工作、制定來年工作計劃,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和擴大影響,爭取使學科技能競賽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3.2持久深化,完善組織結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
完善的組織結構和健全的評價激勵機制是學科技能競賽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競賽相關文件由學校統一出臺,競賽組織指導委員會統一部署,使得組織工作都有據可依,責任到人。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由院系主管教師主導的三位一體合理架構。而評價激勵機制的構建更是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的重大舉措,從而推動學科技能競賽的健康發展。該校教務管理部門不斷規范學科技能競賽流程,及時總結表彰,并將其制度化,將競賽相關的組織和輔導工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之中。對獲獎學生給予綜合測評加分、湘農青年素質拓展學分、競賽獎金等獎勵;對指導教師給予指導獎金、工作量認定和職稱評定傾斜等獎勵,并在每年的校級表彰大會上對獲獎的優秀個人和優秀集體進行表彰,全面激發了學生和教師對學科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打造品牌,逐步形成多級管理長效機制
打造學科技能競賽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辦學特色的體現,具有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點的學科技能競賽是拔高教學質量、推動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通過推動學科技能競賽的多級管理,使學科技能競賽向規模化發展,才能實現一院一特、一校多品的精品學科技能競賽品牌的打造。該校茶藝表演隊與茶學協會于2012年正式合并,從校方管理轉向同校學生社團聯合會的合作管理;花藝協會自成立以來由園藝園林學院單獨管理。由學生與學院、學校共同參與管理工作,既能保證各項競賽活動的正常開展,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及活動的主動性,從而真正實現“學校—學院—學生”多層次高統一的管理長效機制。
畢業論文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也是對本科四年教學質量的綜合檢查。加強畢業論文管理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以及確保本科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論文管理中往往會出現學生沒有時間、精力完成畢業論文;論文選題空泛學生無從下手;選題脫離實際、論文形式單一等問題。作為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者,結合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論文現狀,對上述問題進行的思考與改革探究。
1 合理調整選題時間,優化選題內容
根據該校人才培養計劃,畢業論文安排在第8學期。同一時間段,學生還將面對實習、就業、考研復試幾座大山。近來來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考研學生規模不斷增加,學生面臨的競爭日益增大。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該校實習時間與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沖突嚴重。針對以上問題,該校應拉通畢業生第四學年時間,在第7學期8周以內學生應確立選題,遵循學生差異性原則,做到選題內容偏向性。考研學生理論知識比較扎實,選題時根據專業屬性,選擇理論性研究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選擇應結合生產實際,做到真題真做。
2 改革論文寫作模式,提升論文質量
獨立學院在開展畢業論文工作中,往往借鑒母體學校的開展形式,而母體學校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培養方向很大程度上與獨立學院不一樣。獨立學院應該憑借自身優勢,在鼓勵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同時,畢業論文也應多樣化地開展。
2.1 改變學生單人單題畢業論文形式
單人單題論文形式是我國論文寫作傳統形式,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獨立完成寫作任務,雖然以單人單題形式開展論文工作有利于學生獨立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團隊的協作能力上有所不足。該校有一部分理工科專業,對于學科性質而言采取單打獨斗的模式不利于學生畢業設計的創造。大型的畢業論文需要學生大量精力投入,學生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存在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的不足。采取團隊協作式完成論文工作,可以很好地融合小組成員的長處,在畢業論文過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攻克難題,有利于該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2 結合專業特點,擴寬選題模式
選題是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與內涵,是論文內容能否進入后續環節的前提與條件。正確而又合適的選題,對撰寫畢業論文具有重要意義。該校論文選題雖每一年在不斷更新選題,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選題的實踐性不強,實踐性論文占比不高,論文寫作脫離應用型人才培養。該校教師在擬定論文題目時,如經管類專業,可結合區域性經濟特點,擬定相應實踐性強的課題。同時學生也可依據自身的實習和就業方面來自擬題目,學生自擬題目上報指導教師由學院畢業論文領導小組審議后進行課題公布,這樣既可以減少教師的命題數量,也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根據以往實際工作來看,經管類專業文章理論性占比大,而符合專業特點的調研類論文,商業報告計劃書類的文章占比小。多樣化的論文選題,聯系生產實際,符合專業特色,滿足學生實際需求。
3 培養應用人才,開展校企合作模式的畢業論文改革
應用型高校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構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預制適應的論文模式變得尤為重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論文改革應運而生。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優勢:
①選題面向實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論文選題,企業可提供真實案例,選題與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同理,學生也可通過實習結合自身專業與實習內容,自擬畢業論文選題。
②校企聯合指導:聘請企業中技術骨干或者有豐富經驗者與學校專業教師一起共同擔任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開展論文工作。共同指導有利于學校專任教師了解社會需求,更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③共同管理:過程管理對于論文指導尤為重要,建立相應的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下的論文指導制度是明確校企雙方指導責任與義務的前提。企業專家主要負責學生調研與實踐問題的解答,專任教師主要負責論文理論指導、寫作規范等問題,保障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4 依托學科競賽,改革畢業論文
學科競賽、實習、實踐,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平臺。該校在應用型轉型過程中,不斷深化實踐教學。國家級、省級的學科競賽的組織有利于學生通過競賽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在競賽過程中,出題教師一般都是行業領域的優秀者,他們的出題往往結合實際,同時也是該行業前沿動態,通過競賽學生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又可進行系統的實現與發揮。結合競賽,擴寬選題:對參與過競賽的學生可將競賽選題作為自身的畢業論文或設計,進行延伸研究;競賽指導教師通過學生競賽接觸生產生活實際,可將競賽融入學科,找到其他契合點作為畢業論文選題。
科研素養(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是素質結構中較高層次的綜合性素質,是構筑在思想品德素質、身心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和審美素質基礎之上的高層素質,其核心是創新能力。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造就高素質人才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學科競賽是學生科研素養培養的特殊環節,是面向廣大學生開展的課外科技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意識、競爭意識、科學精神、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的提高,特別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學科競賽已成為學生成長為企業、學校和研究機構所需優秀人才的有效途徑。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各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十分重視具有團隊意識、創新思維和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畢業生。本文在理論聯系實際,總結學科競賽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學科競賽在學生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為推動教育管理和提高人才培養效應提供經驗與參考。
1.學科競賽概述
學科競賽是學生科研素養培養的重要環節,包括院級學科競賽、校級學科競賽、省級學科競賽、國家級學科競賽和國際級學科競賽等。學科競賽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筆者帶隊參加了多次省級生命科學學科競賽,在實驗設計、文獻查閱、實驗操作、綜述撰寫和論文寫作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指導,獲得一、二等獎多項,競賽成績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2.學科競賽在培養學生科研素養中的作用
科研素養是合格本科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素質,學生科研素養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通過競賽的磨練,學生在主動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實驗動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強化,學生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并且對后續的就業和進一步深造產生了積極影響。
2.1培養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科研素養的四大要素,科研意識是對科研活動的自覺反應,是培養科研素養的前提。學科競賽在提高學生科研意識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等過程中,均會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存在不足,通過資料查閱、小組討論及教師的指導,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比如學生決定以“抗病相關基因BoDFN的克隆及功能驗證”為題申報競賽,在實驗設計和詳細技術路線制訂時碰到了很多問題,在以往的課堂實驗中,實驗項目相對較小而且獨立,通常為驗證性實驗,而這一課題綜合性強,涉及到大量的在以住實驗中沒有涉及的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討論和磨合,最終明白為什么要做這一課題,對課題如何分解,預期結果是什么等關鍵科學問題。學生在學科競賽中培養的科研意識,在后來的畢業實驗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均能提出明確的科學問題,技術路線設計合理,實驗方法可行性好,預期的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2.2豐富科研知識
科研知識包括一般科學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研究方法知識,是培養科研素養的基礎。本科生的知識面通常相對狹窄,對科學和學科專業知識的了解主要來自課本,對課外及前沿性的知識知之甚少。如在“天臺鐵線蓮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課題中,學生對該物種的了解極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后才逐漸認識,并對天臺鐵線蓮及其近緣種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同樣,他們對遺傳多樣性研究的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均缺乏了解,通過基礎知識講解和文獻評述,基于實驗室的現有條件,參賽隊最終選擇ISSR作為主要實驗方法,之后還主動查閱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獻。經過6個月的強化訓練,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知識,并能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應用,知識的積累讓他們受益匪淺,為后續的“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小研究生項目”和“校立項目”的成功申請起到了積極作用。
2.3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利用科學方法探索事物本質和規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寫作能力等,是培養科研素養的關鍵。實踐證明,學科競賽能顯著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在動手能力方面,能獨立完成引物設計、試劑配制、儀器的簡單調試及故障排除;實驗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加樣方法準確,儀器使用規范。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在酶活性測定中,由于沒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參照,在實驗條件的摸索階段出現了多次失敗,通過文獻查閱,進行了近百次的嘗試,終于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經歷學科競賽的學生,在綜述寫作和論文撰寫過程中,能熟練查找中英文文獻數據庫,并加以提煉和引用,寫作較為規范,文章質量較高;近年來,學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多篇文章還獲得校學生科研獎一、二等獎的好成績。參加學科競賽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和考上研究生后,能迅速找準自己的科研方向,利用單位現有的實驗條件開展科研。
2.4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自身認識形成的從事科研工作的品質,是培養科研素養的保證。通過學科競賽,不怕苦累、不怕寂寞、嚴謹和團隊協作等方面均能在學生身上表現出來。在“天臺鐵線蓮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課題中,由于植物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中,而且數量什么稀少,在尋找這一物種時,每隔1-2天就要徒步15-25公里的山路,不少學生能夠堅持到最后,在他們的帶動下,另外的學生在后來的采樣工作中主動要求參加。省生命科學學科競賽歷時5-6個月,整個暑假需要在實驗室或者野外度過,雖然最初個別學生不理解,但最后都能留下來完成所有的采樣、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另外,經過學科競賽后,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很大提高,在后續的項目申請和科研活動中,能積極組隊共同完成課題的所有環節。
3.討論
學科競賽是提高教學教育質量的載體之一,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了高校的“質量工程”。Tian等[2]認為提高科研素養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網絡教學和基礎醫學BBS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實踐結果表明,這些新穎的學習方式能提升醫學本科生的科研素養;通過實施STARS(Scientific Training by Assignment for Research Students)項目,能培養學生學會多種與科研相關的技能,大大提高大學生課題設計和科研動手能力[3];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他們的閱讀文獻能力、動手能力和寫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時,參與科研項目后,對學生的職業決策產生了積極影響[4]。
張開洪等[5]就學科競賽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進行了論述,認為管理體系不健全、指導教師隊伍力量薄弱、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差及學生參與面小等因素,限制了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蔡葦和符春林[6]在闡述本科生科研素養內涵和培養基礎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適用于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基于項目的材料專業應用型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模式”,并在相關專業中得以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培養問題已受人們重視,其培養途徑有待深入探討。占梅英[7]通過實施“三級論文”科研訓練計劃,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有計劃、循序漸進的科研理論指導和實踐訓練,提升了學生整體科研素質。
嚴薇等[8]從教學改革、教學水平考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分析了學科競賽功能,指出了學科競賽與教育教學的辯證關系,提出確保學科競賽功能實現的保障機制。.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學生通過學科競賽可拓展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在科研素養培養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受2013年度臺州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GZ13006)資助。
參考文獻:
[1]Barnard CJ, Gilbert F, McGregor P. Asking questions in Biology: A guide to hypothesis test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presentation in practical work and research projects [M]. Harlow: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2]Tian YP, Xiao WG, Xiao L, Li CR, Liu YL, Qin ML, Wu Y, Li HL. Improvement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in histology learning using interactive web-based programs [J].CO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1,1:684-688
[3]Finn JA, Crook AC. Research skills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the pedagogical approach of the STARS project [J].Bioscience Education E-journal, 2003, 2: 1-7
[4]Gonzalez-Espada EJ, LaDue D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NWC REU Program Compared with oth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J].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06,54(5): 541-549
[5]張開洪、張穎、李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引導下的學科競賽平臺建設[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0,58(2):214-216
[6]蔡葦、符春林.項目材料專業應用型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研究[J].學術探索,2012,9:138-185
[7]占梅英.探尋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關于實施“三級論文”科研訓練計劃的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46-150
[8]嚴薇、楊天怡、袁云松.學科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 27(2): 107-109
2以學科競賽為平臺,構建競賽學科鏈,全面提高綜合教學水平
現有的學科競賽的特點是縱向投入大,橫向聯系少,學科競賽對教學諸環節融合度不夠,往往以競賽為目標而競賽。本平臺構建了學科競賽鏈,把學科競賽和課堂教學、畢業設計、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項目等有機地融合一起,形成了基于學科競賽鏈的教學各環節改革,放大了學科競賽的效應,對綜合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上的思路可以形成概念模式圖,如圖1所示:(1)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現有的學科競賽機制,普遍存在著常規教學與學科競賽相脫離的問題。師生在準備競賽過程中需要額外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競賽學生人數的限制使學科競賽指導的收益面較小。本平臺的指導老師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比如對于電子商務競賽,團隊的指導老師在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合了常規教學和學科競賽內容,以學科競賽培養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理論知識學習和思維實踐割裂的狀況。既有利于厭學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又使學科競賽的參與面擴大。具體的做法是從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向學生介紹競賽項目的目標,而且會把近幾年團隊的競賽庫獲獎作品作為范例提供給學生,動員每個學生都在較高的起點上來設計和規劃自己的項目,這樣在進行常規課堂內容時,學生因為有要理解和掌握應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內在需要,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課程結束時每個學生都提交自己的完整項目方案,然后師生雙向選擇,進入競賽平臺進一步孵化完成。通過這種課堂模式改革,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擴大了競賽學生的覆蓋面,使多數學生受益。(2)深挖學科競賽作品,力爭多面開花現有的學科競賽機制,師生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比賽,一旦比賽結束,團隊就此解散,作品往往被擱置起來,作品的后續效應沒有得到擴散。目前平臺的做法是對于已進入畢業論文階段的學生,要求學生以競賽項目為選題。這種做法有很多好處,第一是這些作品經過評審專家的提問、指點和點評,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之處。如果作為畢業設計選題,參賽學生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探索進取,不畏困難,繼續研究,會收獲更多,而不僅僅是當初參賽時為獲得獎狀和證書,心態有了調整。第二,對大學生來說,完成畢業論文之時,也正是求職、找工作的大好時機,因此很多學生投入畢業設計的時間大打折扣。而這些參賽的學生把自己先期的課題作為畢業設計選題,已有前期的研究基礎,對查閱資料、熟悉課題、如何進一步研究,都是輕車熟路,工作效率隨之提高。參賽學生通過持續的設計、修改、完善、再優化,使畢業論文的質量得以顯著提高。近幾年團隊的參賽作品轉化為畢業設計的論文,90%以上都獲得了校級優秀論文以上的獎勵,足見參賽學生的畢業設計的水平較高,得到了同行老師的一致認可。參賽作品完成答辯、評審之后,參賽學生如果尚未進入畢業論文,平臺的做法是指導學生繼續修改、完善作品,撰寫學術,積極申請開放實驗室項目、學生科研立項、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項目、國家創業創新訓練項目。一般來說由于有了競賽的前期積累,通過進一步完善優化后,立項的概率很大。據統計,團隊近三年已立項國家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1項,浙江省新苗人才項目5項,校級科研立項和開放實驗室項目30項。通過這些項目的立項,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競賽作品的后續效應進一步放大,輻射面更廣。
一、綜合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現狀
民辦高校從學術型本科教育轉換到綜合應用型本科教育,經歷了培養模式的轉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教學改革的創新等一系列舉措,在這個過程中,也凸顯了民辦高校教育資源的不足,應對措施不力,直接導致本科(論文)設計的質量不高。
1、畢業(論文)設計撰寫的時間無法得到保障。每年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開題,一般都是在第八學期初,這個時間通常和大學生求職就業、研究生復試和已找到工作的在單位實習的時間沖突,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畢業(論文)設計只能退而求其次。
2、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局限性比較大。學校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科研的起點、比重相對較低,教師缺乏科研與工程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背景[1],直接導致教師在提出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時,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論型、閉門造車型、貪大型。有的題目甚至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差甚遠、創新點不夠、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不足。同時,畢業論文的選題難以滿足眾多畢業生的需求:工作需求、研究生專業方向等等。
3、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形同虛設。為了保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高校通常都注重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但力度不足以對提高、保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形同虛設。
4、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數量不足、職稱結構失調,導致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一人帶畢業生人數超過十人以上、職稱水平多為中級職稱,難以將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提高到新高度。
5、民辦高校面臨著就業率、畢業率的壓力,導致在畢業(論文)設計答辯過程中,指導老師不會輕易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不高的學生說“不”。
6、學校對指導教師帶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缺乏有效的獎懲制度。指導教師的其他教學工作量大,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所花的精力和時間與他所得到的報酬不成比例,無論做好、做壞,結果一樣,導致老師帶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度不夠、積極性不高。
7、畢業(論文)設計經費投入不夠、教學條件不足,也是束縛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辦高校建立實驗室的原則之一是利用率要高,不容許實驗一年中只使用半年或更短。這樣直接導致實踐性、操作性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缺乏實驗場地、實驗設備、實驗耗材,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二、綜合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探究
綜合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定位,從某種角度上解決了民辦高校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特別是解決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面臨的難題。
綜合應用型的辦學模式,將學校辦學重心轉移到綜合應用上來,加強了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的力度、實驗室建設力度、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更突顯了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向。在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上實現了多樣化、項目工程化。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形式多樣化。指導教師指定選題、學生自擬題目、學生和指導教師相互商定后擬定(定制)。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多樣化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之一-省級或國家級學科競賽相關、相似題目作為題目。這類選題的特點是:操作性強、作品指標明確,合理體現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既不超出專業培養目標,工作量飽滿。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之一-校企合作項目。此類題目完全來自于校企合作的企業方,依據學生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就業方向,量身定做。
3)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之一-指導教師的校級或省級科研項目。讓畢業生參與到指導教師的校級或省級科研項目里面來。
4)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之一考研的學生與指導教師協商。針對考研學生的不同專業方向,引導考研學生根據專業方向選定指導教師。
3、針對綜合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學院相關舉措
1)加強專業教研室建設,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歸屬到不同的教研室,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的培訓、參賽作為教研室常規活動之一。提高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的積極性和比例。
2)加強專業類考研課程如信號與系統、電路、數字信號處理等課程授課教師的培養,如進修、培訓、公開課等活動。
3)擴大校企合作的規模,多方向、多專業的合作,從專業課程設置、綜合性實驗項目的強化等手段切實體現綜合應用型培養模式。部分學生直接由校企合作企業推薦就業。達到企業所需人才預先在校內培養的目的。
4)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成立由分管院長直接領導下的教學質量評估小組[2],結合學校給學院下達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監控的同時,負責選題、中期檢查、后期督促、答辯審核等過程的監控。
5)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切實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到與社會企業所需人才接軌的高度,通過畢業(論文)設計,進一步增強社會適應性。
三、結束語。切實落實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低年級開始,將畢業(論文)設計的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做到畢業設計(論文)不流于形式,真正反映學生掌握學科基礎及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用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工作目標
1.加強常態教學研討,提高教學質量。
2.優化教學常規管理,實現有效做功。
3.開展主題科技活動,創建校園特色。
二、情況分析
1.教研組概況
本組共有七位成員,大多數是多年任教科學的老教師,全體教師責任心強,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組內教師能積極交流討論。個別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理解還不到位,課堂教學能力和調控能力還需加強。
2.相關設施說明
目前,我校有兩個科學實驗室,都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有兩個小儀器室,實驗器材比較齊全,為科學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儀器室有專人負責,但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實驗儀器的管理還不是很科學,從而影響儀器的有效利用率。
3.師徒結對
培養對象:周照明 指導教師:陳建秋
四、研究專題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的教學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本學期我們科學組研究專題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擬定從全冊和單元、遠期和近期的高度出發,認真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五、學科競賽
1.開展3-6年級學生科學知識競賽。
2.參加全國小學科學教師論文和學生小論文競賽。
六、具體工作內容和措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讀懂、讀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的研討,引導教師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編寫意圖。要求每人每學期經常翻看專業報刊雜志,開闊視野,努力把握教學方向。
2.加強教師業務進修
定時、定點、定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組活動。利用每次活動,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努力提高每節課的效率和質量。高度重視科學教師的理論創新,積極撰寫教后感,反思教學得失,切實提高教學水平。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各項教學活動,借鑒先進經驗,爭取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3.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講究備課的實效,深入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形成自主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素養,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與科學實踐。平時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后進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4.開展主題科技活動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學科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老師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重視科學課教學的拓展延伸,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撰寫科學小論文,輔導學生進行科技小制作和小發明的實踐,處理好科技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七、教研活動安排表
月份
活動內容
9
1.召開教研組開學工作會議,討論制定本學期教研組工作計劃
2.任課教師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3.組建“科學俱樂部”社團
4.制訂本組校本培訓方案
5.承辦蓮都區小學科學集體備課會
6.參加麗水市小學科學教壇新秀課堂教學風采展示活動
10
1.開展“我愛乒乓球”主題科普活動
2.實施校本培訓方案
3.參加蓮都區小學科學教師團隊研修活動(一)
4.常態教研活動和教學常規檢查
11
1.組織參加全國小學科學教師論文和學生小論文競賽
2.實施校本培訓方案
3.參加蓮都區小學科學學科專題研訓活動
4.常態教研活動和教學常規檢查
12
1.組織3-6年級學生科學知識競賽
2.實施校本培訓方案
3.參加蓮都區小學科學教師團隊研修活動暨學科基地展示活動(二)
4.常態教研活動和教學常規檢查
1
1.開展期末復習研討、命題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12-04
1信息類學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信息類學科知識更新和社會需求更新較快,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新軟件、新算法不斷涌現,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時出現很多問題。如對專業和學科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缺乏足夠了解,專業面較窄,適應能力、動手能力較差;論文選題陳舊,如計算機專業的圖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類似的題目占相當比例,且每年都在重復使用,沒有發展,毫無創新性可言;避硬件就軟件,即使是硬件方面的課題,也僅是停留在設計原理結構層面上,缺乏實驗調試,與實際情況對接不上;課題脫離社會實踐,所使用的技術有些已是淘汰的技術,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幫助不大;課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虛擬課題,并沒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另外,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找工作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做畢業設計的同時,也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沖刺階段,很多大學生無法安下心來做設計、寫論文;即使找到工作,又有相當數量的用人單位要求學生進行實習。同樣,考研復試、部分學生需要完成重修考試等也因類似的原因占用了畢業設計的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重視程度和精力投入很難完全到位。有些學生畢業設計的目的不夠明確,態度不夠認真,加之有些指導教師水平有限、責任心不強,學校的監控措施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畢業設計,應付了事,甚至從網上直接抄襲論文。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質量,更不用說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進行整體優化,拓寬畢業設計的途徑,采取積極有利的措施,使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提高畢業設計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措施
2.1盡早介入教師的科研項目
目前,高校畢業設計基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但有效設計時間僅有3~4個月左右。要想在此時間內完成高質量和高水平的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顯然是困難的。因此為了實現畢業設計的目標,可以放寬畢業設計的時間限制,在不改變和影響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盡早提前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當中。
例如,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生作為教師的科研助手,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了解并熟悉科研的一般規律,從最基本的基礎工作做起,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建立起學生的好奇心,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在研究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我院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還充分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裝備制造業綜合自動化實驗室和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室等,結合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吸收部分學生參加實驗室科研活動并且在實驗室完成畢業設計工作。我院2006屆參與教師科研的學生人數為67名,2007屆為92人,分別占到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8%和25%。
良好的科研實驗環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科研工作通常在具體的領域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前沿性。教師的科研實驗室通常具備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和良好寬松的實驗環境,足以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可靠的保證。科研課題轉化為畢業設計的內容可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提前介入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精力進行思考和工作,既能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科研,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又能使科研與學習相長。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將實際科研項目融入畢業設計之中,真題真做,深入工程實際,抓住設計指導重點,教授工程設計方法,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和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升華。將這種過程持續到畢業設計過程結束,通過一年多甚至兩年的研究,無論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要遠遠高于僅用一個學期完成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取得專利。學生畢業后很大一部分人將從事這一類型的工作,這同時也使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快適應社會需要和新的工作崗位,為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打下堅實基礎。對于畢業后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也具備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能很快投入到碩士課題的研究工作。
2.2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
大學生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科競賽現在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及社會的認可,特別是國際以及國家級和省級的競賽,例如大學生“挑戰杯”、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網頁設計競賽、電子商務競賽等。一般可以從大學三年級做起,鼓勵學生跨專業、跨系、跨學院多學科綜合組建團隊,通過賽前的積極備戰,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學生刻苦鉆研的品質,培育團隊協作的精神,積極向上、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可結合已參與的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等方面的題目,不斷延展科技競賽平臺的寬度和深度,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繼續發揮創造性,提出新觀點,創新內容,把課題做大、做活。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既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又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今后走向工作崗位至關重要。通過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我院每年都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商務、通信工程等專業選取80名左右的學生,還有個別來自于機械學院等其他學院的學生,每組3~5人,組成20余個創新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以參加各種競賽為載體,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展示其取得的成果。這些學生都能非常投入,連“五一”、“十一”等長假也不休息,而平常工作到后半夜凌晨1、2點鐘則更是常事,從中鍛煉了自己,學生的能力、創造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成為這些學生畢業就業的一個很重要資本,用他們的話講,這是他們大學四年來所做的最有意義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2005屆自動化專業學生王剛、馮琦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李金峰、張義鑫組成的一個創新團隊,通過學科競賽和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取得了突出成績:設計完成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學校舉辦的CAI課件大賽上獲一等獎;研制完成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獲第三屆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二等獎以及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對競賽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作為畢業設計核心研究課題,并基于此研究撰寫的2篇論文“基于Visual C++的廣義形態圖像邊緣檢測算法實現”、“基于SPCE061單片機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設計”分別發表在核心期刊《計算機應用與軟件》和《儀器儀表用戶》雜志上;其中2人的畢業設計(論文)分別獲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和三等獎,畢業后分別就職于東軟集團、中國移動沈陽公司等,并很快成為業務骨干和項目負責人。
2.3校企合作聯合指導
我院的每個專業已經建立起2~3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每年接收部分學生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行校企聯合指導方式,一方面,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和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際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工作單位的實際課題,任務明確,要求具體,時間性強,能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校企合作開展畢業設計,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極有意義的實戰演練,這既為學生今后從事技術應用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提高了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由于前幾年一些高校連年不斷“擴招”,本科生和碩士畢業生的數量迅猛增加,就業形式愈顯嚴峻,就業門檻也在不斷提高。人才招聘的時間隨之前移,有些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前提是用人單位往往要求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到單位實習進行試工以便考察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學生為了以后的就業考慮,也往往希望在校外單位做畢業設計。如何適應這種形勢的變化,一個對學校、對用人單位、對學生都有利的做法就是允許學生到用人單位做畢業設計,這也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便于用人單位和學生較早互相了解,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盡早地進入工作角色。當然,這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學生在企業所做的內容必須與本專業有關,二是企業也要指派專人進行指導,并與學校的指導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三是學校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在進行畢業設計評定時,應對學生設計的創新之處或與生產實際關聯緊密的研究課題進行鼓勵并在成績評定時給予體現。這樣也可較好地引導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力求創新。這樣不僅做到了真題真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率,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達到了校企“雙贏”的目的。
例如,2007屆信息安全專業王歡同學,在畢業設計期間一直在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進行實際課題“基于XML企業網絡信息交互系統實現”的研發工作,設計出一個適合企業Web應用的Java通用架構,通過XML自身的安全性詮釋XML在Web應用服務中的運用,開發結果表明,整個系統具有平臺無關性,并提高了應用系統的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移植性和組件的可復用性。其設計成果得到了實際應用,該畢業設計(論文)也獲得了學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由于設計期間的突出表現,福建、上海、沈陽的多家公司希望聘用他,最終該生選擇了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在網絡安全事業部工作。近幾年來,我院每年在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比例已經占到畢業生的15%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市場的變化,以校企合作方式開展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以及具體實踐過程、步驟,還需不斷加以改進和調整。
2.4充分利用網絡優勢
一方面,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加強網上檢索能力,了解本課題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情況,增強消化、吸收和開發利用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畢業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去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做出高質量的、有創見的畢業設計(論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校園網為依托開通的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JI)光盤鏡像站點上進行中文期刊檢索,利用篇名、作者、刊名、關鍵詞、中文摘要等途徑,輸入檢索詞、檢索范圍、檢索時間段,得到所需課題的檢索結果;通過因特網在中國專利數據庫、美國專利文獻數據庫、歐洲專利數據庫上進行檢索;通過“世界科技期刊網”(WorldSciNet)、EBSCO外文期刊數據庫等進行外文期刊檢索。
另一方面,在畢業設計期間,學生與學校甚至指導教師之間往往保持一個相對松散的聯系。我們通過學院網站的建設,專門開辟畢業設計專欄,將學校、學院有關畢業設計的規定、要求、通知、選題情況、結題評分細則、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模板、答辯要求、答辯安排、公開評優原則等公布在網上,搭建學生與指導教師、學院、學校之間聯系的平臺,及時溝通有關信息,進行在線交流與研討,反饋畢業設計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這樣,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即可以有效克服學校要求的每周與學生見面次數的限制,又可以克服有些學生在外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而不能及時與校方指導教師溝通的弊端,使畢業設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提高了畢業設計工作的實際效果。
2.5畢業設計實行結題驗收
為了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同時使學生切實重視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按課題對待與管理。一般來講,在畢業答辯前2周內,學生已把主要精力放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與修改工作,以及答辯的準備工作,涉及畢業設計研究與開發的主要內容已基本結束。因此,可以答辯小組組成驗收小組,在畢業答辯前2周對每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在實驗室或設計現場進行,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設計成果進行實際演示與操作,成果根據專業與課題的性質,可以是設計出來的實物,也可以是開發的軟件等。對于結題驗收效果突出者,在評定院、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時給予優先考慮;對于結題驗收不合格者,責令限期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取消答辯資格,畢業設計(論文)成績按不及格論處,需跟隨下一屆學生重做畢業設計。這一做法,一方面對設計突出、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特別是提前介入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參加過學科競賽,以及在企業完成實際項目的學生充分展示了他們的風采;另一方面,可有效杜絕有些未認真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答辯時隨意夸大自己的畢業設計以及虛構結果等現象。我院2006屆和2007屆由于結題驗收不合格的學生分別有16人和11人,經過整改仍未通過的有7人和4人。結題驗收的實施,對端正學生的畢業設計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結束語
上述思路與措施的綜合應用,在我院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了成效,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使得畢業設計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我院2006屆和2007屆學生獲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分別為6項和7項,位列各學院之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遼寧省教育廳組織的全省畢業設計(論文)隨機抽查中,獲遼寧省同類專業評比第1名。自2005年以來,我院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學科競賽獲獎3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學院學生在學術刊物上公開30篇以上;畢業生的就業率每年都達到90%以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穩步提高。
本科畢業設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還有許多其他環節,如選題、開題報告、答辯、評優、過程監控等方面,只要我們把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保證必要的經費,同時積極探索拓寬畢業設計途徑的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就會使畢業設計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增強人才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劉繼紅. 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3):84-85.
[2] 吳盤龍,李星秀. 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04-105.
當前,我國風景園林事業正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對風景園林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風景園林人才培養過程中,畢業論文無疑是實踐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促進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提升具有顯著作用,因此,加強對畢業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研究有助于檢驗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增強專業教學效果,同時,對風景園林專業內涵的提煉與發展均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目前,針對風景園林畢業論文的研究文獻較少,主要集中在風景園林畢業論文問題與對策[1-2]、風景園林畢業論文指導方法[3-4]、風景園林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等幾個方面[5-6]。筆者通過對安徽科技學院近5屆(2016-2020)風景園林畢業論文進行分析研究,針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重點對風景園林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及能力培養進行了研究探索,為進一步提升應用型高校風景園林畢業論文質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參考與幫助。
1風景園林專業畢業論文現存問題
1.1學生做畢業論文的熱情不高
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能夠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相關崗位的工作,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還存在被動學習的習慣,求知欲不高,對風景園林行業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在少部分學生中還存在“畢業論文是一門課程、一份作業”這樣的概念,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在畢業論文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少。部分學生抱著一種能通過即可的心態,“東拼西湊”“敷衍塞責”“糊弄過關”的情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指導教師數量偏少的現狀也導致了指導教師精力投入不夠,不能做到對所指導學生及時有效地深入指導和管理,以上兩個方面可以說是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2畢業論文選題不夠科學合理
筆者對安徽科技學院風景園林專業2016-2020共5屆(416人)畢業論文題目進行統計分析,從結果來看,畢業論文選題過于集中,選擇城市公園、廣場和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作為畢業論文題目的最多,能夠占到70%~80%。很多題目都是真題假做或假題假做,真題真做的少之又少。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上比較隨便,沒有從實際項目中出發,所以導致設計內容流于形式,而畢業論文選題范圍過大的問題占比也比較高,有的規劃面積達到十幾公頃至幾十公頃,在畢業論文有限的時間內,規劃如此大尺度的場地是不可能做到詳細規劃的程度的,只能達到概念性規劃層級。綜合以上內容能夠發現當前風景園林畢業論文脫離實際情況的現象依然存在,而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將會導致畢業論文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欠缺,最終的結果會是畢業論文將成為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
1.3畢業論文標準不夠完善
目前針對風景園林畢業論文標準要求較低,且研究深度要求不夠。以規劃設計類畢業論文為例,文字部分要求不少于5000字的設計說明,圖紙部分則要求包括區域位置圖、現狀分析圖、總平面圖、鳥瞰圖、功能分區圖、交通分析圖、植物配置圖、節點平面詳圖、節點效果圖、豎向設計、意向圖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但應不少于八幅A3圖。論文標準不高導致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圖紙數量過少和深度不夠,甚至有個別學生以“總平面圖+意向圖”的方式來應付。
1.4畢業論文存在重圖紙、輕實際的現象
畢業論文流于形式,很少與實際工程項目相結合。重圖紙效果,輕實用功能的現象比較明顯。部分學生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圖紙表現藝術效果上,過于重視規劃圖紙的表現效果,從而忽視了對場地設計對象的詳細設計與分析,沒有真正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致使設計方案中存在較多不夠合理的地方。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中雖在文字上提到了“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等規劃原則,但在其圖紙表現中卻看不出這方面的考慮,重視表現及整體效果,忽略細節設計與表現,這種現象也比較常見。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設計行業的大環境相關,但作為風景園林專業來講必須要考慮實際問題,研究如何通過規劃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風景園林學科的特點是科學與藝術并存,但在規劃中不能過分強調藝術效果而忽略實際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只考慮實際功能而舍棄藝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5畢業論文專題化研究比例過少
從近五年畢業論文統計情況看,風景園林專業畢業論文進行專題化研究的比例過少,某某公園、某某居住區、某某廣場景觀規劃設計的題目比例最多,而針對于如兒童活動場地景觀設計、公園景觀小品詳細設計、風景區植物種植詳細設計、住區水景詳細設計等相關的題目幾乎沒有。畢業論文研究深度不夠,缺乏綜合性與系統性,往往停留在概念性規劃的層面。此外,圖紙數量偏少、表現內容過于簡單、規劃設計深度不夠等問題的存在也能夠反映出當前風景園林專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很不夠,與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風景園林畢業論文改革的途徑
2.1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與培養
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案中設定了學生在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需求,其中有文獻研究、規劃設計與圖紙繪制、相關繪圖軟件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能夠綜合應用理論知識,發現問題并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規劃設計的能力,從而有效解決場地所存在的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不斷修訂與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在論文指導過程中,也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實習效果與學習狀態,加強過程管理,關注學生按規范完成畢業論文的能力。在畢業論文選題指導上,要求學生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題目,能夠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如果難度過大,則不能保證畢業論文質量,在論文完成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創造性的發揮空間,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畢業后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崗位角色。
2.2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a)-0171-02
對于當今大機械類學生來說,往往過于“專注”課本,理論知識學得比較扎實,但非常欠缺實際操作能力。機械行業的大部分工作崗位對個人的動手能力有較高要求,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對于很多工作不能勝任。為此,在機械類大學生中開展學科競賽,通過整合課內課外的實踐教育資源,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將理論知識實踐化,而且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打造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
1 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概述
當今社會對實用型的創新人才需求旺盛,但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教育思想的陳舊、教育結構的不合理都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在此形式下,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是在結合課程內容、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競賽的形式把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1]。和普通課堂教學相比,學科競賽更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目前適合我國機械類大學生參加的學科競賽有: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國家大學生工程訓練競賽、新苗計劃大賽等,在這些競賽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驗證了學科競賽教學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中所起的作用。
2 開展學科競賽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1)為學生培養動手實踐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機械類學科競賽的競賽題目往往帶有項目背景,從課程內容上,大多涉及多學科課程;從人員來說,學生是參加競賽的主體,這種主人翁的感覺能充分激發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潛力與熱情,而在資料查找、對問題的分析和綜合等參賽過程,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2)為提高機械類的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了廣闊的背景。
選修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但這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起的作用不大,寄希望于通過學習選修課程來獲得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做法是不現實的。而學科競賽從形式和內容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學科競賽活動促進了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相關學科的改革和發展,相關學科的發展以及經驗的積累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科競賽水平的提高,于是形成了不同學科的良性互動、教學改革和學科競賽的良性互動。學科競賽應緊密結合機械類課程的教學環節和內容展開,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總結整理和實踐運用。學科競賽的結果能夠大致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教學體系設置的合理性程度,通過競賽評價和總結討論可以發現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教學和教改提供重要參考[2]。
(3)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基礎。
學科競賽往往結合了機械專業的特色和機械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如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是機械類大學生最具影響力的賽事,從2004年至今,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大賽都有明確的主題和內容。如2014年該賽事的主題為“幻·夢課堂”;內容為“教室用設備和教具的設計與制作”。這些內容和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態密切相關,這遠比抽象的理論知識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引起他們更深層次、更大寬度的思考,進而催生大學生對淵博知識的渴求,形成具有競爭意識而又團結協作的擁有共同價值取向和進取精神的良好氛圍。通過競賽可以豐富校園科技文化氛圍,拓展了學生的應用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高校機械類專業教師要積極參與競賽輔導工作,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勇敢的登上屬于自己的舞臺,通過大膽嘗試,不斷收獲成功,在不斷的失敗和成功中得到成長。
3 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的構建及評價
(1)以提高機械類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重點,構建學科競賽模式。
①開展實踐教學,促進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的形成。
學科競賽模式的教育導向重在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借以提高機械類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針對這種以競賽貫穿教學始終的教學方式,相關的培訓計劃和課程體系需要進行修訂和調整,使之適應實踐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延長課外的學時,減少課內的學時,以增加學生獨立思考和進行創新設計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增加諸如機械設計、綜合能力培養、工程性圖紙設計實踐活動等創新性活動;開展創新科研方法的探究;以及撰寫一些學術研究和研究報告,如專利的申請等。還可以直接選用學科競賽的參賽題目作為課程設計、專業設計、畢業設計題目,從而實現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②完成教學的主體變化,構建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簡單地看成知識的接受者,使其學習興趣不能被有效激發,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科競賽每個項目組雖然有指導老師,但是從競賽選題,方案設計,技術設計,樣機試制、調試,到技術文件的編制,每一個環節都以學生為主體完成的,充分調動了他們對學習和科研創新的濃厚興趣。通過學科競賽,促進了教學過程向自主性發展,向實踐性學習跨越,在實踐中探索,并逐漸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學生主動的查閱資料、閱讀文獻、廣泛涉獵,通過對不同方法的嘗試,不斷獲取知識、獲得成功,真正感覺到了學習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成就感,這又促進了學科競賽模式教學的順利完成。
③改革試驗教學,構建開放式學科競賽實驗室教學管理模式。
機械類大學生的試驗教學也要適應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需要,促進課外興趣型實驗室和課內教學型實驗室向機動性發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式實驗室管理模式,逐漸完成學科競賽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構建。學科競賽實驗室的設置,要求實驗室的場地、加工機床、切割機等硬件設施能夠適應學科競賽的特點、滿足學科競賽教學的需要,能夠適合競賽期間的參賽作品的設計、加工、調試對場地的需要;并且要針對學科競賽實驗室教學的特點,完善和改進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開放式實驗室值班管理制度、實驗安全操作規程等相關制度,積極做好實驗安全工作,為機械類大學生的學科競賽、課外活動、科技創新等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這樣的創新實驗室,改變了以往固定的機械設備的限制,提高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通過靈活的題目設置,學生能夠很方便的利用實驗室的設備條件,展開構思,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獨立思考或團隊協作、小組競賽等形式完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構建仿真實驗室,以此來突破實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充分的開展創新構想和創新交流。
④實施實踐教學,為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提供創新平臺。
我國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踐,積累了很多的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這些教育方法、理念經過了教育實踐的檢驗,取得了重要的教育成果,因此,把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引入到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教學之中,無疑會提高學科競賽的水平,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和學生的參與熱情,進一步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比如,設計型的課堂組織方式、開放型的應用題型設置、小組課堂的評價機制等實踐教學成果,都為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提供了創新平臺[3]。
⑤完善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機制。
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模式需要得到政策的保障、學校軟硬件設施的支持、學科競賽的制度支持等等,有了這些保障,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才能伸展創新教學的手腳,最大地發揮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熱情和主動性。保障機制是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對于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和實用性的創新項目,只有學校提供經費保障,并對研究成果進行專利保護,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的積極參與熱情,完善和鞏固學科競賽的教育成果,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⑥改革學科課堂教學的評價機制和制約機制。
評價和獎勵機制是機械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有效保障。學科競賽教學模式以實踐教學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傳統的以教學成績為評價標準的課堂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科競賽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學成績、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德育考核、師生關系、學生的適應能力、創新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的參與過程、關鍵技術的分析與實現、競賽成績等均需納入評價考核的范圍,其中創新設計、創新參與和創新成果在整體評價中占有重要比重。這樣才能體現教育的實用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創新能力,使教育和實踐做到有機的結合。評價單位也要改變傳統的學校評價的單一評價制度,形成以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綜合性評價體系[4]。
學科競賽教學中的激勵機制體現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從物質上來說,學校設立專項競賽獎勵基金,給予競賽獲獎同學和表現突出者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可以把競賽得獎和獲得專利作為評定獎學金和保送研究生的加分條件。學科競賽的獎勵機制也要把輔導教師納入其中,因為他們在競賽的指導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勞動,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指導教師,一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另一方面,把競賽獎勵和成果獎勵、專利等與其職稱評定和聘任直接掛鉤、與其評優評模掛鉤、與其職務晉升掛鉤,并納入學院年度考核中,這些具體措施是對指導教師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能夠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學科競賽教學的積極性。
(2)大學生學科競賽的訓練組織。
①建立競賽網站,加強網絡宣傳。
鑒于網絡的窗口作用和平臺作用,學科競賽網站對于學科競賽教學模式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網絡的加入無疑給學科競賽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網絡便于對競賽種類、競賽內容、競賽時間、往屆競賽的介紹、競賽的主題、競賽的意義、團隊情況、學生作品展示、指導教師的介紹、競賽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等作出積極的宣傳,使互動交流的種類更齊全、內容更豐富、學生的參與更為積極,信息的披露更及時、準確,因此,學科競賽網站將成為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重要窗口。
②開設訓練課,加強競賽技巧訓練。
參與學科競賽,選手不僅要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還需具備對信息的處理技巧、論文的撰寫能力、團隊協作意識、了解參賽程序等。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來自各個領域的大量信息使有些參賽選手無所適從,只有對選手進行相關的訓練才能加強其甄別能力,學會獲取對競賽有益的信息;每個參賽團隊都是一個整體,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能力和技巧,需要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能把團隊的能量發揮的最好;在競賽最后是以科技論文的形式提交成果的,論文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科競賽的成績。因此,參與學科競賽需要開設訓練課,對競賽程序、論文撰寫等關鍵環節進行培訓[5]。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機械類院校開展學科競賽教學是我國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學科競賽教學能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只有結合教育內容和教育實踐,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改革試驗教學、徹底完成學生的主體變化、搭建創新平臺,才能真正的把學科競賽教學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潘嵐,饒賓期.完善機制—推動大學生學科競賽的持續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09(3):140-141.
[2] 閆舒靜,張興會,李輝,等.“教學改革—科技創新—學科競賽”互動模式的創建與實踐[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12):2-5.
有學者發現,“自我”概念能夠通過學習環境適應和學習環境的中介作用影響自主學習[10]。浙江農林大學實施了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的本科生導師制。筆者在對學校部分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訪談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近年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匯報材料發現,他們都注重促進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引導過程具有明顯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體包括:①在大學一年級階段,注重對學生行為能力的測試,尤其是注重學生環境適應性的培養,通過搭建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以“傳幫帶”的方式使低年級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②在大學二年級階段,組織本科生開展“成長、成才計劃”系列活動,巧建“家校聯培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提高學生的自我勝任力;③在大學三年級階段,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學生“成長、成才方案”,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部歸因效應,使學生對學業、職業能夠科學地定位和正確地認識;④在大學四年級階段,加強對本科生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強調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輔導員是“距離學生心靈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譽為“塑造青年學生靈魂的工程師”[11]。通過實施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基礎上的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兼顧對學生思想動態和情感動態的關注,從而通過心靈的啟發和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情感觀,培育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推進學生在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學習特點、學習難度和學習性質等方面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中期論文制度是指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調查和撰寫論文,最后導師對論文質量進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論文設計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由具備資格的教師(具有講師及其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專業導師,新引進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職稱的教師必須有教授的指導才可以擔任本科生的專業導師。同時,中期論文的導師名單要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擬定。中期論文的選題策略注重多渠道,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與農林經濟相關的課題,導師在對學生進行選題指導時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延伸和知識的拓展。中期論文選題可以來源于學生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或者相關的學科競賽,也可以來源于導師的研究課題。中期論文的研究內容注重實用性。在中期論文撰寫環節方面,強調運用多樣的學習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應用工具,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中期論文成果最終以PPT講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導師還強調學生要在交流中豐富學習策略,要求所指導的學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學習匯報,并在匯報過程中進行前瞻性問題的探析、相關學術問題的交流,從而通過學生的討論及時發現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時,導師還會在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中提出問題,以提高學生在科研中的嚴謹意識、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豐富學生學習策略的形式。與中期論文制相似,畢業論文制是一項建立在中期論文制基礎之上的專業性制度,是對學生學習策略運用的梯度引導。畢業論文制度旨在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以后撰寫專業學術報告打下良好的基礎。通常,導師會在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調查和撰寫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和調節。在從中期論文到畢業論文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外在強化的學習策略也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專業綜合實習為平臺,提升自主學習中的專業應用能力筆者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體現在認知和學習策略的運用方面,還體現在與專業要求相適應的應用能力上。
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的形式主要采取農戶入戶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為此,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成立了由系主任、專業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以下簡稱“綜合實習”)導師組,對本科生開展相關的指導。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層級差異性[15],所以綜合實習的負責人在對本科生進行實習分組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層級的學生之間能夠互助合作,彼此進行智力啟迪與補充。導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求各實習小組先設計實習方案,然后在綜合考評實習方案可行性的基礎上,要求各實習小組獨立地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綜合實習小組每個成員的態度、能力和調查策略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調查成果。在開展綜合實習的過程中,各實習小組要獨立自主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每天通過電話向導師匯報實習進度等相關情況。綜合實習的最終成果以RRA報告、專題報告等形式展現,而且這些成果經過匯總、校正后最終要編制成冊,與縣(市)、鄉(鎮)相關部門共同分享。學生的綜合實習成績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工作量、實習態度、實習成果審核情況等評分。同時,導師對綜合實習的指導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記入當年的考核結果。從1996級學生開始,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每年組織一次為期半個月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迄今為止,先后有707人次參加了綜合實習,足跡遍布浙江省24個縣(市)的96個鄉鎮、192個村、3 840個農戶,累計形成30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并建立了擁有豐富的農戶調研數據的相關數據庫。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使學生在基層開展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和提高了主動發現問題、多渠道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加強。以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和專業協會活動為特色,凝練自主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心理學家洛溫菲爾德(L.Lowenfeld)認為,創造力主要包含問題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隱喻思維能力、發現缺失信息能力、注意問題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個方面[16]。這些特征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筆者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其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浙江農林大學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實施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組織開展了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廣場活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專門為參加相關創新項目的學生安排了導師,保證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生在選題、項目申報、調查、實驗、論文撰寫以及項目評審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導師的指導;同時,也為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配備了導師。導師在指導學生參賽的過程別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在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上與學生一起攻堅,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大賽、全國林業經濟論壇、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等學科競賽和學術活動的學生人數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帶頭人指導創建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三農”研究協會已成為匯聚興趣相近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培養特色人才的基層組織,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Prntrich等學者的研究,筆者從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元認知能力、學習策略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創新突破和思維訓練能力3個方面,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導師制的實施成效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開展本科生導師制提供借鑒。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提高其元認知能力內在動機因素主要包括興趣、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目標定向等,對人的行為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5]。通過實行輔導員和班主任相結合的導師制,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有利于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角色轉化,引導其適應新的環境,促使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同時,通過加強對高年級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規劃的指導,幫助其確立成長、成才的目標以及正確的職業目標和方向。元認知能力是指時間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自我監測和評價能力[17]。內在動機性因素對學生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并與元認知能力有著很強的聯系。學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時,通過主動尋求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幫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緒,從而逐漸提高情緒自我調控能力。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職業規劃,可以促使其進一步明確階段性的學習目標。通過“朋輩督導”和學生定期匯報等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監控和評價能力。引導學生使用學習策略,提高其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顯著提升。中期論文制度和畢業論文制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調查、論文撰寫等專業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閱并篩選文獻的方法;同時,在論文撰寫中強調運用邏輯思維和數學工具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以學業救助等形式靈活解決各種問題,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論文入選校級優秀論文的達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篇,論文撰寫能力顯著提高。通過實行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制度,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運用社會性資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問卷調查、訪談和二手資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獲取信息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進行農村調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層實習期間,學生掌握了與基層群眾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強了從當地相關部門收集農林類信息的能力,豐富了甄別調查信息真實性的方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先后受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參加了多次基層調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學生參加了在浙江省義烏市、江山市等5個縣(市)的農村進行項目調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績效評估”課題組分別選調18名學生擔任調研員,赴浙江、安徽、山東、云南等4省9縣市的林區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查。在上述調研過程中,學生均受到了專家、教授的一致好評。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其創新突破能力認知策略特別強調批判性策略,注重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與科研訓練項目、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等,創新思維得到不斷激活,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科研訓練項目和學科競賽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動,包括科研團隊的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難題的攻破等,需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要求學生必須注重全局和要點、凝練創新思維、運用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意識上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有多名學生獲得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論壇一等獎等榮譽。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成功申報科研、創新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項目6項,占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申請到的省級創新項目的54.55%;同時,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完成的“浙江省公眾生態服務支付意愿調查”等多個項目被評為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優秀項目。此外,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和“三農”研究協會等專業協會作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基層組織,通過開展各項活動,使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以活動為載體、以專業為特色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華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