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47: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物理概念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只有理解了內能與很多因素有關,才能知道為什么“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一定大”是錯的,只有知道了熱量是過程量,才能明白為什么“高溫物體含有的熱量多”是錯的,只有知道明白熱傳遞的實質,才能明白為什么“高溫物體吧熱量傳給低溫物體”是錯的,因此精心設計了內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學內容,通過課件呈現大量的事實、數據和模擬動畫等,為學生理解內能的內涵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后的一道反饋題也具有較好的典型性、針對性。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學生如果沒有理解內能的概念,單純地從文字去理解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從教學效果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內能概念的學習上顯得很生澀,對概念無從談起。如果老師引導學生從物理概念本身來分析,內能是指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這個概念的外延即泛指物體內的一切能量,那么它的外延明顯就寬于熱能。熱能本質上指物體內部所有無規則運動的動能,熱能屬于內能范疇,但內能不光包括熱能。從概念間的關系看,內能和熱能亦是一種從屬關系。引導學生認識了概念的外延,就加深了對概念本身的理解,更容易辨析其他相關的易混淆的概念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四、了解概念與有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概念與概念之間既有聯系,又要通過比較,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避免概念之間的混淆不清,這對于學生正確地理解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本節課內能與機械能,溫度、熱量、內能幾個概念之間既有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概念,學生只有認清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能準確地理解以上的概念.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加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其中對比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所述,內能的概念可以概括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兩部分的能量,而機械能可以概括成宏觀上的物體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本質上內能是微觀層面,機械能是宏觀層面;內能本質上是狀態量,而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的過程量,所以不能說“具有多少熱量”;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狀態量,溫度不能“傳遞”和“轉移”,但兩個不同狀態間是可以比較溫度高低,反映溫度差的,存在了溫度差,就會發生熱傳遞,在這個傳遞過程中,吸收或放出熱量。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類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運用概念并不斷地發展與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知識是由許多概念組成的體系,而概念是形成體系的單位,因此,可以說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基礎知識的基礎。只有切實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才能起到擴大、加深基礎知識的作用,才能使學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礎知識的主動權。
物理概念是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一門學科,如果沒有一些基本概念作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的出發點,就不能揭示這門學科的客觀規律,也就不能使這門學科應用于實踐。物理學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較簡單,如物體、運動、路程等概念,是不難掌握的,而有些則比較復雜,如力、慣性、速度、加速度、電勢、電動勢等概念,學生較難掌握。對于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學生真正理解,直接影響到某一章乃至整個物理學科的教學。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動手、動腦、動筆、動口等活動,特別是需要經過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反復的相互作用和結合的過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形成清晰而準確的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準確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識的前提,是進行正確推理和判斷的基礎。如果對物理概念沒有透徹的理解,就不能牢固地、深入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有關的基本技能,就不能使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而培養各種能力。不少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很大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不論從掌握物理知識還是從發展能力來看,都必須十分重視物理概念的教學,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物理概念的教學,除了具有一般教學所共有的特征外,還具有它本身的特點,如邏輯性、概括性、抽象性等。要使學生形成概念確實是一件十分重要、復雜而困難的工作,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物理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下面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充分運用實驗,加強直觀教學
一切認識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中學和中專物理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間接認識的多。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運用實驗和其他直觀手段來增加學生的感知機會,不斷擴大他們的知識積累,這樣就會為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形成前提條件。
當然,直觀教學只能反映個別事物的外表特征與外在聯系,它只能是認識的開端。教師必須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及時引導他們正確思考,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從現象到本質地去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如“機械運動”概念的形成,可以列舉人在地上行走,汽車在馬路上行駛,船在水中前進,木塊沿斜面滑下,雨點下落等這些學生司空見慣的直觀材料,經過比較、分析后,讓學生認識到它們的表面形式雖然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然后,把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來,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機械運動”的概念,即:“一個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在選擇實驗和直觀材料時,應根據有關概念,選擇本質聯系明顯的,包括具有典型性的以及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如果不注意選擇,那么所用材料就很可能是一些零碎不全的東西,這就很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加強直觀教學,除了采用實驗,還可以通過實物、模型、圖表等。特別是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運用教學課件,可以將許多不能直接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非常直觀地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概念。突出概念的關鍵,明確概念的物理意義
教學中學生對有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得出結論后,一般來說,對有關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為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使學生著重理解其物理意義。
要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表述物理概念,再“翻譯”成數學表達式。這使學生對有關的概念獲得明確的完整的認識是必要的。應注意的是,用文字表述概念要適時。對概念下定義,須在學生對有關物理問題的本質有相當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切不可在他們毫無認識或認識不足的情況下“搬出來”“灌”給學生,然后再加以解釋和說明。須知,在此之前這些概念對學生來說,完全是空洞的東西。同時,由于這種做法顛倒了認識事物的順序,因而不僅不可能使學生知道概念是怎么得來的,還會使他們產生“頭腦制造概念”的錯誤想法。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質的規定性的概念,如運動、靜止、固體、氣體等;另一類是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功、能、電場強度等。這后一類物理概念又稱為物理量。前者,要使學生明白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哪些屬性;后者,不僅要明確它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質屬性,還要明確量值是怎樣規定的、量度的單位是什么。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不斷從概念的“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加深理解其意義。
二、類比導入,水到渠成
類比是物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物理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開展對比,從而發現知識的異同,尤其是物理概念,我們要教給學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在類比中實現思維的過渡,在類比中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引出電勢能的時候,教師與學生熟悉的重力勢能類比;在教學電場概念的時候,與磁場概念進行類比;將電流與水流類比,幫助學生建立電流的概念;將抽象的電壓與學生直觀感覺到的水壓進行類比.在這樣的類比中,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從而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建立新概念,既水到渠成,又容易理解。
三、設疑促思,深化概念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給學生制造懸念,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對物理概念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學全反射的概念時,我將一束光線從水中斜射到空氣中,逐漸增大入射角,學生觀察到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折射光線消失了,而反射光線的強度變強了.此時,教師抓住這一現象,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的現象?學生仔細思考后,都試圖通過一句準確的語言闡述這一現象,教師在學生分析探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全反射的概念,從而使學生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理解了全反射的本質.
四、原有知識,豐富拓展
物理學科的知識具有嚴密的系統性,知識之間相輔相成.同樣,物理概念的建立也大多需要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相關概念.通過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巧妙得出新概念,理解新概念.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舊知識的作用,幫助他們建立對新概念的認識,這實際上是物理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如在教學能量概念時,可以事先借助初中階段學過的對能量的粗淺認識:一個物體具有對外界做功的本領,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在此基礎上,和學生討論如何定量確定能量是怎樣變化的,從而得出可以用做功的多少來衡量能量的變化,從而再借助列舉事例,討論分析得出能量的準確概念.
五、物理學史,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形成了對知識濃厚的興趣,他們便會自覺主動地鎖定注意,全身心地參與課堂去探究新知.物理學是一門神奇而又充滿趣味的學科,其探索的對象是豐富多彩的自然萬物的運動和變化.而在探索宇宙萬物的過程中,有許多能引發學生昂揚激情的趣聞軼事,在教學中,呈現給學生,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培養他們面對困難,永不放棄的信心與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六、豐富外延,曲徑通幽
物理概念是用最精煉的語言對物理本質的高度概括,而越是高度概括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越大、越不容易接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對概念外延的拓展入手,從而巧妙引導學生來理解認識概念.如力的概念,本身抽象空乏,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先從人對物體,然后物體對物體之間的推、壓、拉、提等作用,借助這些外延,引導學生拓展,從而總結提煉出力的概念,學生有了這樣的外延基礎,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一、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題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通常觀念中,習題教學中很難進行創新教育。以前的習題教學是單一模式----課上老師講例題,課后學生搞題海戰。因此,若能把創新教育運用到習題教學中去,優化習題教學方法,必將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更好地推進創新教育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埋怨學生做過多次也講過多次的題目,仍然考不出來,老師把這一問題簡單地歸納為學習不踏實。學生有時會覺得上課是聽懂了的,課后卻不會做。老師卻把這歸結為學生上課聽不懂。這些認識是不全面的。物理學習本身不是看懂、讀懂的,也不是聽懂的,而是“悟懂”的。
因為這些學生平時做題只是機械性記住了過程,沒有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時間長了,忘記了也就考不出。上課聽懂的也只是過程,僅僅是知道步驟而已,每一個結論都不是學生想出來的,在頭腦中沒有任何深層次印象,上課教師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動腦時間,打出問題后,匆忙給出解題過程和答案,沒有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為體的能力。長此下去,大部分同學可能就是“花了很多時間,但卻學不好,講過的會,沒講的不會,剛講的會,時間長了就不會,甚至是早上講,晚上就不會”,老師和學生都在不斷地重復勞動。
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變老師講例題為以學生為主體,探究式尋找問題答案,給學生留足動腦動手時間,老師只做必要的引導,排疑解難。例如我在《摩擦力、平衡力》一章的教學中安排了這樣一堂習題課:“如何一題多變?”
1、簡單問題引入: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A、B疊放在一起,受到10N的水平拉力F作用時可以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所示),那么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fA為N,物體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B為N;若將物體A從B上拿來下來,再用細線與B連在一起后,再放在該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那么需要的拉力F3應為N。
2、問題探究:
(1)若物體A單獨放在與上題條件相同的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所需的拉力為5N,則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為多大?
學生回答:因為物體A在水平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受到平衡力作用,所以f1=F=5N。
教師再問:與A相同的物體B在水平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時所受摩擦力為多大?
學生回答:與A相同即:f2=F=5N.
教師再問:那么上述問題的第一空中fA又是多大?此時學生難以回答。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題中A與B一起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而A在水平方向上又未受到任何拉力,所以A是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下作的勻速直線運動,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知fA=0N。
(2)若將A、B兩物體疊放在相同的地面上,
要使它們能一起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則所需拉力F2應為多少?(如圖所示)
學生回答:F2=2f1=2×5N=10N。
教師再問: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這是因為此時B對地面的壓力已是A、B兩物體的重力之和,所以摩擦力就變為原來的兩倍。
(3)若將A、B兩物體用線連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如圖所示)則所需要的拉力F3應為多大?
(4)拓展訓練:
如圖所示若不計滑輪自和轉軸之間的摩擦,則當B物體受到水平向的拉力F4的作用時,B也恰好能作勻速直線運動,求拉力F4的大小。
學生回答:(1)先對A物體進行分析:因為A物體作勻速度直線運動,所以T=fB---A
(2)再對B物體進行分析:因為B物體也作勻速直線運動,所以
F4=fA----B+T+f地-----B=5N+5N+10N=20N
3、問題結論:(1)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只可能在物體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時候。(2)物體在有摩擦的水平地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水平方向上受平衡力的作用;(3)物體在作滑動摩擦時,若接觸表面的粗糙程度不變,則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
4、思維方式:從學生已熟知的知識開始分析,層層逼近,逐步拓展。
在整個探究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僅僅起了向導作用,學生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循序漸進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輕松解決了一個難點問題,提高了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潛移默化促進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這樣一種探究性學習,讓每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結論,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了結論進而得到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
達到融會貫通,效果非常好。
二、通過實驗操作來分析習題,構建手腦并用的活動情景。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作思維的操練直接制約著物理思維的發展。在進行抽象的物理過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構建學生操作實驗的活動情景,并以學生操作中獲得的結論去理解習題中所遇到的難點,形成猜想----驗證----應用的活動模式。
在初三電學入門教學時,學生對于“短路”問題理解不透,習題中經常出錯。把短路問題穿插在較復雜的串、并聯電路中,學生在遇到如此類型的習題就束手無策了。例如:在下面兩幅圖所示的電路中,燈泡均完好,當開關S斷開時三燈全發光,那么當S閉合時三燈的狀況又如何?
在未用實驗操作驗證時,學生認為:
中燈泡L3因被開關S短路而不發光,L1和L2可以發光。
中燈泡L2被開關S短路不能發光,L1和L3串聯發光。
為什么會出現以上錯誤呢?歸其原因是學生只從直觀的電路圖上觀察哪個用電器被導線或開關并聯,而未真正分析電流的路徑。這時若用傳統的習題教學法去講解的話,多大數學生難以信服,認為這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結論。為此教師可借助于常用的電路示教板進行先實驗操作后理論分析的辦法。通過小燈泡在電路中是否發光這一直觀現象,來解釋以上兩種電路中電流的流向及局部短路問題。在實驗這一“鐵”的事實面前學生很快弄清了“短路”這類習題的分析方法。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借助實驗分析有關習題的興趣,教師還專門設計了一些習題讓學生在實驗課上進行實驗驗證。
三、根據考試要求,自行編撰開放性習題。
開放性綜合題是如今中考的熱點,求解開放性問題需要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同時要注意活學活用物理知識。題目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條件,它們常常是巧妙地隱藏在物理概念、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公式的適用范圍、答案的實際意義等的背后,很容易被忽略,從而誤認為題目缺少條件,造成解題錯誤。因此挖掘物理習題中的隱含條件是解題的關鍵。下面是一道表格類型的開放性綜合題,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
請參照電動自行車主要技術參數表回答下列問題:
(1)、一位體重為55kg的工人騎該電動自行車上班,按正常車速勻速行駛時,該車所受阻力約為人和車總重的()
A、0.01倍;B、0.1倍;C、0.03倍;D、0.3倍
(2)、該車蓄電池充電時的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3)、該車行駛時的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4)、若該車一次充電4h,則充電的電量是多少庫?一次可蓄能多少焦?相當于多少KWh的電能?
(5)、從理論上講,該車充電一次可行駛多少km?
(6)、該車在正常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欠壓燈發光,這就提車主必須
充電了,由此說明此時電壓V。
(7)、電動車轉向燈電路是用一只單刀雙擲開關來控制的,開關S撥向左邊,左前燈和左尾燈亮,開關S撥向右邊,右前燈和右尾燈亮,開關S撥在中間時,前后燈均不亮(每燈正常工作時的電壓均為36V)請按上述要求完成電路圖。
多年的物理教育主要重視知識與技能教學,輕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忽視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脫離科學技術、社會生活。這種現狀致使課程的三維目標大有缺失,即“一強兩弱”,課程目標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僅僅是灌輸知識,訓練解題的現象。為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物理、身邊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使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有機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整合課程三維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從上到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闊步向我們走來,而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1]。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概念下實施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種種矛盾問題,需要教師逐一解決。
一、關于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問題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始終占主導地位。具體體現在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控制者,同時是成績的評判者,是絕對的權威。教師的教學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按照固定模式預習,上課講解,分析例題,讓學生做習題;實驗教學則按照教材給出的實驗步驟亦步亦趨地驗證既有結論。而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對于以上的傳統教學觀念能否在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得到轉變,更好地融入到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中,即是從教學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么該如何實現這個觀念上的轉變呢?首先是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作為中學物理教師,我們應積極面對物理新課程帶來的挑戰,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以便適應物理新課程的實施。具體而言,新課程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及專業素質三個方面都需要教師有質的提高。就需要教師不斷在廣闊的知識領域中遨游和探索,向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素質、全方位的能力素質及健全的專業情意方向提升自己;其次,就是能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渠道,讓農村中學的老師們到課改區經驗成熟和豐富的學校多學習、多交流、多對比,讓他們多學習、多了解新課程概念下課堂教學各項基本功,更好更快地轉變教學觀念;最后,就是學以應用、不走模式、完善自我。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還是以接受學習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但很多地方還是體現出了新的教學理念,能看到教師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例如:第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已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多次留時間讓學生思考體會,分析問題時努力使學生思維超前,題目求解只進行分析,不包辦到底……可見,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并試圖凸顯出來,但出于多種考慮,教師在許多環節上還是包辦了,這體現出中學教師在傳統與現代、求穩與求變中痛苦的抉擇。第二是探究式學習的開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重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體驗中努力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教學行為在教學中得到有效開展和落實。第三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教師不再將書本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自身經驗的聯系,力爭提醒并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在系統介紹陳述性知識的同時,注重程序性知識的內化。第四是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這一點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體會,鼓勵相互討論上可以體現出來。
根據上面實際課堂情景來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但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行為還是體現了新觀念的影子,雖然這些新的理念在教學中還處于嘗試與探索階段,但正是這些嘗試與探索,逐步實現了教學觀念的轉變。
二、關于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問題
興趣是激勵學生樂于學習、創造和成才的催化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楊振寧博士說:“成功的秘訣是興趣。”這些至理名言說明了興趣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對于中學生,興趣往往會成為他們入門時的向導,使他們在學習中心情愉快,探索時入迷“著魔”,從而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于是在設計物理課堂教學時,努力創設物理情境,將學生引入一種與物理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制造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向往探索的欲望,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這樣做能使物理學習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確定出自己的階段性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相應指導和分析,使學生的能力與學習的內容相配合,學起來簡單明了,懂得應用,這樣就容易取得預期的成績,心理產生了成就感,興趣自然就會產生,然后不斷深入地學習,疑難問題就會逐個解決。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將學習物理的心得體會及時地表達出來,也是培養學習興趣的一條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平臺和途徑讓學生將心得體會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受到其他同學的關注、重視和肯定。從而樹立學生的自尊心,這會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還有就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不應只局限在教科書內,應伸出觸角,廣泛接觸前沿的、邊緣的相關的知識和成果,感受物理科學的價值,提高對物理學的興趣。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每一節課必須思考及實施到教學中的問題。
三、關于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
新課程目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與技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示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構建教學目標體系,必須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這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的目標。為了更容易實現以上目標及配合相應的教材,可設置以下幾個環節開展教學。
1.注重課標。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每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使同學們明確努力的方向和應達到的程度,便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2.自主學習。根據每一節課的知識點,提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同學們在預習過程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帶著問題思考,大膽質疑,然后由表及里,逐步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梳理,重點或關鍵的地方讓學生自己書寫出來,加深理解和記憶,這不僅符合從具體到抽象的知識規律,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問題意識。
3.合作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找出本節課的相關疑點、難點問題,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和探討,達到突破難點、解答疑點的目的,同時本著“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理念,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
4.研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實踐與創造能力。
5.創新學習。運用本學科發展的前沿及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資料,或能體現本節課知識的學科史料、奇聞逸事等,要求針對這些內容設計問題或給背景材料寫出相關結論等,為學生展現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以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
6.達標評價。首先是當堂訓練,主要是用于消化教材,鞏固“雙基”,注重基本題型的訓練。同時以中檔題為出發點提高突破,幫助同學們更深刻地領會相應知識點,逐步養成靈活的解題能力與應用能力,從而檢驗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高低。
對于現在中學生物理教學,廣大的教師和教育專家都進行了深入研究,教學的理念和教學的模式已經開始逐步成形。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模式,學習何種教學理念,物理課堂教學的目標始終是圍繞幾個本原問題:為何教、為誰教、教什么、怎么教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并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學過程,但一般都要經歷概念、規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應用等四個環節。根據教學實踐,針對以上四個環節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從感性世界中來的。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的運動變化及概念間的本質聯系進行歸納、總結,就形成了物理規律。為此,教師必須從有關概念和規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選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典型事例來教學,從而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何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呢?教師要充分利用板書、板畫、掛圖、演示試驗等手段,充分發揮電化教學的優勢,充分結合多媒體技術,使物理課堂教學形象生動,讓學生在一個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來探究物理概念和規律。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比較抽象的。在進行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時,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來描述物理情景。通過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邏輯推理、邏輯思維對其進行分析、概括、歸納、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在電場和磁場的教學中,用“電場線模型”來描繪電場,用“磁感線模型”來描繪磁場;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對水池中水量變化的影響來體現感應電流的磁場對引起感應電流的原磁通量變化的“阻礙”作用。
二、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忽略影響問題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和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和規律。
例如在動量的教學中,就是通過創設物理情境進行探究來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過演示“靜的粉筆”與“動的粉筆”和“靜的錘子”與“動的錘子”的運動情況,比較發現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所產生的機械效果不同;再通過“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動的你”與墻相撞和籃球、鉛球以同樣的速度落地比較可知影響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又通過質量不同、速度不同的兩輛小車運動的有關分析與計算引導學生發現質量不同、速度不同的運動物體也可以產生相同的機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體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必須相同。顯然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是由質量和速度的乘積決定的,至此,引入動量來反映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了。
三、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化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被學生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后,才能進一步靈活地運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之后,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知識,鞏固知識。
3.1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的理解是關鍵。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體速度改變的快慢,而速度則反映了物置改變的快慢,弄清了它們的物理意義,就可以避免“速度為零,加速度也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錯誤的認識。
3.2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討論地球公轉問題時,它可以被視為“質點”,但在討論地球自轉問題時,它又不能被視為“質點”;電場強度E=kQ/r2僅適用于點電荷所形成的非勻強電場;牛頓第二定律F=ma只適用于慣性系中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問題等。因此,只有明確了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來主義”的奴隸。
3.3物理概念間、規律間的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較是確定概念間、規律間在不同條件下的異同的一種思維過程。物理學中,概念間、規律間在空間上、時間上都存在著差異性和統一性,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作空間上、時間上的比較以辨別概念間、規律間的異同和了解它們的發展過程,才能做到正確運用。以動量和動能為例,它們相同的是,都是物體的狀態量;不同的是,動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轉化,而動量的增量則表示機械運動的轉移。既然已有動能來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為何還要引入動量呢?原因就是動能的變化是力在空間上的累積效應,而動量的變化卻是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應,二者從不同側面來表現同一物理現象的本質特征,顯然,非如此不能滿足全面描述物體狀態的客觀需要。:
另外,既要重視概念、規律的縱向聯系,又要加強它們的橫向聯系,以活化學生的思維。如以加速度為中心,與速度相聯系,可使學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變化率的含義;抓住加速度產生的原因,可以聯系到力、質量、慣性以及牛頓第二定律;根據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基本物理量這一點,可以聯系到常見機械運動的分類;根據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量,可以聯系到物體做功的快慢、磁通量變化的快慢等。
四、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在學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在運用它們來說明和解釋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在運用概念和規律的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精心選用一些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師生的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使學生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組織學生進行運用概念和規律的練習,在練習的基礎上,要幫助和引導學生逐步總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總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深入鉆研教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意教學的階段性,把握概念、規律的四個教學環節,逐步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從而達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那么,教師怎樣才使學生真正掌握概念呢?
第一,必須讓學生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應,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懂得事物的特有屬性,比如,學生在形成機械運動的概念,可舉一些這類現象,比如鐘擺的擺動,水上浮標的浮動,蒸汽機活塞的往復運動,在微風中樹梢的擺動等,讓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具有的共同特性。讓學生領悟到它們都在某一中心位置的兩側往返運動,然后給他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再比如對質點概念的教學,學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質點的物理意義,認為不可能在一個只有質量而沒有形狀、大小的點。那么可以從書本上磁帶盒的平動,擴展到天空中的飛機,大海上的輪船,從滑梯上滑下的小孩,因為它們都
在作平動,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都一樣,那么可忽略一些無關因素,用一點的運動情況就可以說明問題,而且這也是一種科學的抽象。所以,對概念的理解,首先必須讓學生掌握它們的物理意義。
第二,要讓學生懂得概念的適應范圍,我們從所下的定義出發,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它的適應范圍。比如,已知速度是表示物體的運動的快慢程度,就由此引伸,使學生了解到不論物體作什么形式的運動,不管是直線、拋物線,圓周運動或振動,都可以運用速度概念,這樣,學生在接觸線速度時就不會感到茫然了,也可以擴大學生對物理概念應用的眼界。
第三,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以及適應范圍,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有關聯系,進一步加深對本概念的研究與認識。例如,力的概念就在研究物體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質量的概念就是在研究作用于一切物體的大小不同的力與相對應的加速度比值恒定之中形成的。壓強的概念也是在研究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的大小的比值中形成的。
教師對概念的教學,并不是要學生在黑板上抄定義,背定義,或者把物理概念的重點擺在要學生單純做題目,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使學生對相鄰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從而感到物理枯燥無味,越學越難。所以有了上面三點的準備,教師對物理概念的教學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可以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用一些比較直觀的實驗或例子,比如在聲源概念的教學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用音錘敲音叉的音股,學生確實聽到了音叉發出的聲音,但為了說明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可憑肉眼觀察,現象并不很明顯,那我們可以用一個輕質小球,靠近音叉,發現小球被彈開,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很快地掌握了聲源的概念,再比如,對波的衍射,干涉概念的教學中,如能利用投影儀,把小波的衍射或干涉現象投影到銀幕上,學生對親眼目睹的現象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于是就能輕松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衍射和干涉的區別學生也很好地得到了理解。
其次,讓學生自己在已有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抽象的物理意義,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分類等。比如,引入速度概念時所舉的實例,各物體的形態千差萬別,學生怎樣比較呢?可以把它們都質點化,才可以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電子商務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業供應鏈運作方面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此類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從實際角度出發,對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探尋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電子商務;供應鏈;概念;聯系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5-0146-02
當前時代是信息化時代,電子商務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活,電子商務現在開始由時尚化日漸向生活化方位轉移,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開始涉足電子商務。但是電子商務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廣泛應用,后臺供應鏈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通過應用計算機技術,以電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內進行且完成的各類商務活動和交易活動以及金融活動。簡而言之,電子商務便是借助計算機網絡平臺,集產品買賣和付款以及服務等于一體的經濟活動。
對于企業而言,電子商務總體目標一共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創設銷售網絡結構體系;二是企業可以提供不同類型商務活動全面數據信息內容,處理企業生產以及銷售環節中的信息收集困難等問題;三是減少企業進入市場的若干環節,助力企業拓寬本體市場,從根本上提升商品銷售效率;四是降低企業銷售成本,科學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為交易雙方提供便利,以網上談判形式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為企業一方提供堅實的質量支撐;七是方便顧客網絡檢索所需商品種類與詳情。
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主要是指由供應商和制造商以及倉庫和配送中心等所組成的物流網,其類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是基于客戶需求的供應鏈,二是基于銷售的供應鏈,三是基于產品的供應鏈。供應鏈管理則是指調整和完善供應鏈活動,供應鏈管理對象便是供應鏈組織以及期間產生的“流”,集成和協同是核心應用手段,最為主要的目標便是滿足客戶需求,之后在此基礎上強化供應鏈整體競爭水平。供應鏈管理的實質便是深入供應鏈體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選項,將客戶所需產品在正確時間點,根據正確的數量和優質的質量、合理的狀態,最終送達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經濟成本。
1.供應鏈管理將所有節點視為統一整體,然后達成全過程戰略性管理。老舊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將企業職能部門作為基礎,但是由于企業和企業間、職能部門與職能部門間的目標迥異,所以就會相繼產生諸多矛盾和沖突,企業和企業間、職能部門與職能部門間此時便不能有效發揮功效、履行職能,所以難以達成整體目標。供應鏈管理,會將物流和信息流以及業務流等方面的管理貫穿于供應鏈始終,整個物流囊括在內,從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直至產品運輸以及儲存等,這些都涵蓋其中。其間,處在各個節點上的企業一定要實現信息共享和風險承擔、利益共存,要站在戰略層面去掌握供應鏈管理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方可達成整體高效管理。
2.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點甚是突出。需知,供應鏈關鍵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從供應商端開始,會經由制造商和分銷商以及零售商、客戶這些全要素和全過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樣態,這是一種新型管理手段,會將不同企業統統集成在一個供應鏈里,然后提升供應鏈水平和質量,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最為關鍵。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全局最優化發展局面。
3.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庫存”愈加明顯。傳統庫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庫存是保障企業生產和企業銷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種必要成本。所以說,供應鏈管理讓企業和其他企業在不同市場環境下達成了庫存轉移,企業庫存成本得到科學合理的降低。此時,要求供應鏈上的各企業成員間要通力合作,形成戰略互助關系,要做出快速反應,從而更好更優地節約投入成本額度。
4.供應鏈管理遵循“客戶至上”的原則,此為供應鏈管理的經營方位。無論是供應鏈節點中企業數量多少與否,也無論企業類型如何、參與程度深淺,之所以形成供應鏈,客戶和消費者需求始終都是核心導向。正因為客戶和消費者需求的存在,供應鏈才會應運而生。唯有讓廣大客戶和消費者需求得到有力滿足,供應鏈的發展空間才會變大,未來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內在聯系
當前,全球每天都會有數以億計的交易活動產生,每筆交易均為供應鏈體系中緊密相連的業務活動,最為常見的就是虛擬市場和跨過客戶需求分析、資源供給、科學安排、新產品研發、策略型資源獲得、產品加工生產,諸如此類,均會被納入到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范疇中。由上可知,由此所產生的信息量之龐大、之繁雜,管理難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應鏈管理更高。
1.電子商務是供應鏈管理的集成驅動器。電子商務讓供應鏈上的成員方可以緊密合作、積極交流,將供應鏈概念合理地進行延伸,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客戶的客戶都會從中受益。這是一種全球化的協作樣態,所涉內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預測內容和產品設計內容以及商品外購、服務客戶等內容,為進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發展平臺,使得供應鏈管理朝向變得愈加動態化和柔性化以及虛擬化,供應鏈管理持續競爭力倍增。
2.供應鏈管理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理論依據。企業建立電子商務模式,供應鏈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應鏈管理理論作為核心依據,之后在此基礎上使用新型技術模式進行嶄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將供應鏈管理視為和電子商務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運行環境,并且要將供應鏈管理看作是與電子商務密不可分的發展平臺,這樣才能實現全球化的電子商務發展。
3.供應鏈管理和電子商務之間的整合。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立足于全球性的供應鏈體系,這給基于全球化發展方向的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優異的管理平臺,讓供應鏈管理不僅僅被限制在企業內部和區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種供應鏈體系,最終形成一種跨企業合作模式和跨區域合作模式。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提升競爭實力的法寶,需要在不斷探索發現中去找尋滲透渠道、整合辦法,最后漸入佳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化電子商務系統建立是大勢所趨,以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為根基,面對全球化供應鏈的信息溝通、處理的低投入、高產出的新平臺出現,信息交流矛盾和資源共享問題才能夠被一一化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也會變得愈加融洽,存貨效率會得以提升、資金流動也愈加流暢。不僅如此,業務處理速度和客戶需求響應速度也會雙向提升。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實力的“法寶”,實踐階段,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主要關系。
電子商務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的企業物資管理分析論文
摘要:利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物資采購和管理,采購信息準確、全面,方便決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購效率,增加效益。
關鍵詞: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物資管理
電子商務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基于信息化市場的擴張,憑借其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與延伸,逐漸成長并成熟,成為當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營銷模式。很多傳統企業從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更快的成長速度的立足點出發,將原有管理模式和銷售業務與電子商務進行互補結合。
一、企業物資管理的特點
目前,信息化是物資采購管理業務的基石。傳統物資采購方式不僅采購效率低,而且供應商也難以滿足采購部門的要求。而電子商務模式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企業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動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內部網絡,從而實現統一管理資源共享。隨著行業規模逐漸壯大,隨之而來的是與日俱增的物資管理與監管成本。在業務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確保對物資信息進行保密處理之外,還需要實現電子商務價值最大化,簡化采購流程,降低采購成本,從而真正提高采購電力物資的效率。
二、采購環節
2.1采購申請和審批流程
采購環節最初需要進行編制需求(采購)計劃和提出采購申請。采購部門主要參照采購計劃進行物資采購,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若編制的采購計劃偏離實際需求造成物資短缺或過量,甚至無法跟上生產進度,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為避免這些問題出現,可從三方面著手加強管控:第一,生產、經營、項目建設等部門,應參照實際需求編制采購計劃。第二,基于年度生產經營計劃和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現有庫存量,通過物資管理平臺合理布設采購計劃,避免過量采購或物資短缺。第三,采購計劃應納入采購預算管理,經相關負責人審批后,作為企業剛性指令嚴格執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資采購和管理具有它的優勢所在,但是真正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所以怎樣運用電子商務進行物資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僅不能方便物資的管理工作,還有可能因為管理混亂引起物資供應和管理問題,造成工程因材料供應不及時而發生問題,釀成大錯。所以,加強網絡物資信息收集、網絡詢價議價、采購運輸、到場配發等環節,是企業和物資采購人員應當加強的。若企業缺少一套相對完善的物資請購制度和審批流程,就無法合理控制采購量,可能會破壞企業的生產經營秩序。采購申請指的是企業生產經營部門基于物質需求和采購計劃提出采購申請。主要管控措施為:首先,確立物資請購制度,依據購買物資或接受勞務的類型,授予相應歸屬部門請購權,厘清各關系部門的權責范圍,明確請購流程;其次,請購人員和部門必須根據成本預算和市場行情提出采購申請,依照規定辦理請購手續;再次,負責審批請購單的管理部門必須按成本預算嚴格審查請購單,檢查采購申請是否與采購計劃和生產經營需求相符,采購內容是否健全,物資量是否超預算等,如采購申請超預算或與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審批。
2.2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采購方的生存和發展與供應商的實力、行業信譽和產品質量息息相關。為了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且與其保持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企業要堅持完善供應商準入制度和相應的評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適當給予優秀供應商一定的優惠,確保供貨源穩定可靠,促進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可持續發展。
2.3控制采購價格
第一,完善采購定價機制,通過協議采購、招標采購、詢比價采購、動態競價采購等途徑,對所采物資進行合理定價。第二,采購部門必須深入剖析大宗物資的成本構成,通過市場調研,時時關注其價格波動情況,并根據其市場價格波動規律分析其供求關系和市場行情,構建采購價格數據庫。
2.4建立采購合同內部審查制度
一是審查采購合同的內容。檢查合同內容是否嚴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如當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價款或報酬;雙方約定的地點、期限、履行方式;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等。二是審查采購合同產生的過程。合同產生過程的審查實際是對合同產生的必要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如審查采購方式是否符合企業實際;審查采購計劃、物資定價和資金分配過程;審查供應商選用及開標過程。三是審查采購合同的履行情況。重點審查驗收環節和結算環節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審查采購標的物的數量和質量是否與采購合同中的具體要求相符,是否根據規定預留了質量保證金等。
三、驗收環節
健全采購驗收制度,規范驗收流程,是該環節的主要工作內容。首先,采購、驗收兩大部門必須相互分離。其次,規范驗收流程。指派專人或指定驗收部門對照請購單和合同條款逐一核查物資規格、品種、質量和數量,審核通過后編制計量報告、驗收報告及驗收證明,并辦理接收手續。再次,及時上報存在問題的物資,深入調查問題根源并妥善處置。最后,健全退貨管理制度,明確告知退貨的條件和手續,規定貨物出庫、退貨款回收等相關內容。
四、付款環節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某類現象在不同情況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的過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確定事物(現象)之間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凡是比較,都是在一定關系上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的。
由于比較法很適合于初中生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慣性、比熱、密度、壓強、等等,都是用比較法引出的,這種方法的作用應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夠重視。本文就比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的突出作用,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比較法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實驗的方法,然后對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加以比較進行的。比熱概念的引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教材為了研究物體的吸熱多少跟物質種類的關系,就將不同物質水和煤油的吸熱現象進行比較;由于比較必需在同一標準下才能進行,就對實驗的條件進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質量相等,初溫相同,吸收的熱量也相等,以實現“單因子”實驗;這樣,排除了質量和溫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擾,突出了吸熱和物質種類的關系,通過水和煤油在同等條件下吸熱情況的比較,為“比熱”的引出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又如:在“電磁感應”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先點明,在以下實驗中,使用的靈敏電流計、導線、開關、磁場及磁場中運動的導體都是完全一樣的,現在,按下述步驟進行演示:(1)電路閉和,當導體在磁場中不運動或平行于磁場線運動時,電流計指針不偏轉,表明導體中不產生電流。(2)電路閉和,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場線運動,電流計指針偏轉,表明導體中產生了電流。(3)在前步實驗的基礎上,分別取磁場線方向相同而改換導體運動方向,再取導體運動方向相同而改換磁場線方向,觀察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有何不同。(4)電路斷開,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線運動,觀察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1)、(2)兩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電磁感應這一現象的感性熟悉,比較(2)、(4)兩步的差同,可以使這一感性熟悉深化,即明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比較(3)步實驗的不同條件,不同現象,就可以理解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兩個因素。最后,教師指出聯系:左手定則。類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來解決感應電流方向、磁場線方向、導體運動方向這三者的關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則,并通過例題讓學生練習使用這一定則。這堂課,學生較牢固地把握了電磁感應這一重要物理現象,并能用定則分析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又一次體會到比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按比較法來編寫的,如歐姆定律、電功、凸透鏡成像等等。這既符合發現物理定律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熟悉事物的規律。我們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傳授這一思維方法,并提醒學生注重:有些現象中,條件的改變,只使這一現象發生量的變化,如歐姆定律中,電壓、電阻的變化,只是使電流發生數值的變化;而有些現象因為一個條件的改變,將發生質的改變,如交、直流發電機模型,就因為銅環和半徑的差異,導致外電路得到的電流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二、比較法可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隱蔽在非本質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易使學生混淆,影響著學生對所學概念深刻、準確地把握。突出比較法,可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對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壓力,是學生極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學生常將壓力和重力間的某些非凡情況下的關系一般化,往往認為“壓力的大小總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認為“壓力就是重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能暴露和糾正學生這一錯誤的比較性例題如下,通過做題,將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收到了明顯效果。
例1:在下列各圖中,物體A重15牛,力F=7牛,求物體對各接觸面的壓力各是多少?這樣,通過該題中對各種情況下壓力的求解,能夠從定義、力的三要素角度對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使它們間的區別和聯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見,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比較是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較法可使學生靈活運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個物理概念的表達式中,包含了定義方式、物理意義、及單位等內涵。將表達式間進行橫向比較,能促使學生記憶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達式V=S/t和功率的表達式P=W/t相比較,它們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們的單位都由另外兩個物理量的單位復合而成。另外,象密度、電阻率、比熱等概念,從公式上都可看出,對同一物質來說,它們的比值都一個“常數”,反映著物質本身的屬性。這可消除諸如“電壓為零時,導體的電阻為零”、“一杯水比熱(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熱(密度)大”等之類的錯誤。
四、通過比較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例如:把兩只標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樣的白熾電燈分別進行并聯或串聯后,接入220V的電路中,判定這兩種情況哪個燈泡較亮?根據平時的經驗都是100W的燈泡較亮一些,即使老師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出串聯時40W較亮,并聯時100W的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對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們通過可控實驗來進行對比,學生就會信服了。
五、利用比較法可以防止知識的負遷移
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物理現象不同方面的精細比較,為概念的正確應用提供了出發點,正確的概念應用建立在對不同物理現象比較的基礎上。例如,用慣性概念解釋圖2所示,當忽然拉動小車時,木塊向后倒的現象時,思維的起點和要害,就是要通過比較拉動前后,小車狀態的不同之處,揭示小車拉動前后,木塊上部和下部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就在頭腦的記憶中搜尋以前經歷過的相類似問題,通過某些同方面的比較,擬定解題方案,這是學生在物理練習中思維廣泛采用的一種比較方法。
假如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新舊問題不仔細地進行比較,既看到它們間的相同,又看到它們間的相異點,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盲目代換,就會出現概念僵化,形成知識的負遷移。如:許多學生在判定圖3所示,當小車忽然向前移動時,瓶內液體中的氣泡向什么方向移動的問題時,會照搬前面圖2中小車忽然向前時,木塊向后倒的結論,得出氣泡向后移動的錯誤結果。可見,對概念的靈活應用離不開比較思維。
又如:在學習動滑輪之后,學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的影響,他們認為:只要用一個動滑輪,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利用如圖的練習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了結論的適用條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識的負遷移。
六、將物理概念與生活相比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奧難懂,若將其與一些生活常識相比較,則能起到化難為易的較果。如:由于“電壓”和電場力做功的概念有關,一般初中課本中對電壓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這對學生把握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學生學了“電壓”這一課后,仍然模模糊糊,說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義。所以說電壓的概念,是初中學生感到最抽象、最難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階段還無法講清,對初中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愛好。因此,我就采用這種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水流的形成,讓學生觀察實驗,得出要使水能夠流動必須要有水位差(水壓),然后再設問:要使容器中的水長久地流動而不是瞬間流動應采取什么方法呢?這樣一設問,學生紛紛討論,氣氛很活躍。最后,教師總結產生水流的條件是有水壓,提供水壓的裝置是抽水機。這樣,就為類比埋下了伏筆。
(1)元件的類比:把電流形成中的各個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個裝置相類比。小燈泡如同小渦輪,開關如同閥門,電路如同水路
(2)形成過程的類比:從水流的形成過渡到電流的形成。
(3)作用的類比:從水壓的作用過渡到電壓的作用,從抽水機的作用過渡到電源的作用。
化學概念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舉足輕重,學生只有清楚地、準確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學好化學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及化學計算等有關內容。本文分析了造成初中學生學習化學概念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一些策略,目的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化學概念和其他化學知識。
一、重視對概念的導入
1.在化學實驗的協助下,實現對化學概念的引入
(1)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化學實驗,化學知識會非常形象!直接地被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觀察了化學實驗之后,懂得了實驗背后的化學知識,了解知識的本質。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引導學生正確掌握化學概念。
(2)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課程的最初階段。因此,對化學概念的學習彰顯重要性。對化學概念的引入形式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及學習熱情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借助教材上的例子,抑或是讓學生死記化學概念,那么就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利于化學概念的理解,還會激起學生的厭煩心理,負面影響極其嚴重。相反,如果采用化學實驗的方式進行化學概念的引入,那么就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為了引入“化學變化”的概念,可以將其與“物理變化”進行對比。先準備兩只火柴,一支折斷,另外一支進行燃燒處理,此時對兩支火柴不同處理前后進行對比,會發現,那只被折斷的火柴只是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物質本身沒有發生變化,而燃燒后的火柴卻發生了形狀的變化,同時灰燼產生,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學變化”的概念,使得學生對這一概念實現了深入的掌握。又如,為了實現對#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香水的味道,使之在整個教室彌漫,這樣就可以向學生提問,詢問他們是如何感受到香水的存在的,此時,分子的概念就自然地被引出。
(3)采取直觀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直觀的教學手段能夠形成鮮明的教學資料,杜絕心理障礙。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實踐做為教學的材料。例如,在講解溶液的飽和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在12毫升的水中加入4克硝酸鉀,而后進行攪拌,再加入4克硝酸鉀。而后,將溶液進行分份,其中一份加水,另一份加熱4再對加熱后的溶液進行冷卻處理,觀察實驗效果,再往冷卻的飽和溶液添加1.5克的氯化。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仔細觀察實驗效果,記錄結果,強調概念中涉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試劑的數量、溫度等因素,從而獲得更加充分的例證。畢業論文
二、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提煉出概念中的要點
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并為學生指明在運用這個概念時有幾個必需的要點。例如,在講“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與“化合物”(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中心詞“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提煉出兩個要點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也就是要判斷某物質是否是單質的要點必須滿足:①一種元素;②純凈物。要判斷某物質是否是化合物的要點必須滿足:①多種元素;②純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將概念運用錯。例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錯誤的原因就是不滿足以上選項要求點中的第二點(因為它們雖是由同一種元素組成,但不是純凈物)。
三、突出對概念的關鍵字句的理解,加強學生記憶
一些化學概念層次較多,給學生記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對組成定義的關鍵詞句重點講解。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強化記憶效果,例如,在“催化劑”概念中強調“變”和“不變”。 在酸堿定義中強調“全部”這兩個字,等等。只有理解這些字句的意義,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四、注意分析概念間的相互聯系
初中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分散在不同章節!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在教學中要善于總結。歸納各部分概念的體系和結構。使之系統化、條理化。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礎知識的能力。
五、多角度訓練使學生鞏固并應用化學基本概念
學習的目的最終在于應用,只有適當地練習,才能達到鞏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弱點的概念,教師要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練習題,先讓學生自行分析或分組討論,教師再講評,以求落實。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一些實際問題,是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在習題訓練中應用化學基本概念,從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學完“緒言”中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后,可以列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判斷屬于何種變化,并說出理由。
六、注意概念的鞏固,深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