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47: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教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答案是唯一的:課程。只有課程這座橫跨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才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結合點。因為課程是一切現實的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軸心,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理論及其思想和觀點,包含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須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課程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因為課程具體體現著培養目標的要求,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更加具體體現了各行業對各類人才知能結構的客觀要求,這種特定的培養目標也只有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教事業在規模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辦學質量方面仍與社會需要相距甚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我們未能牢牢地抓住課程這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從當前職教課程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如課程設計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課程內容及結構安排不夠合理且時有偏離培養目標的現象,必要的課程評價與課程管理制度也還遠未形成……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開展。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課程”不就是指“教學內容”嗎?否,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狹隘。過去我國長期受前蘇聯教育學理論的影響,總習慣于把課程當作教學理論的一部分來研究,但事實上隨著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課程理論已從教學理論中分離出來而直接成為教育學理論的下位理論。因此,從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來看,課程應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這樣,就應將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理解為是培養社會生產第一線所需職業技術人才而設計的所有教育活動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亦即學習某一特定專業或工種的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包括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及社會培訓部門)的指導下所應取得的全部經驗。
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牽涉到教育行政部門,更與廣大企業和學校負責教育培訓工作的管理和教學人員直接有關。因此,我們每一位職教工作者都應在思想上自覺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更新職教課程觀念,積極地投入到現代職教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去。由于我國當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現實問題和具體困難,人們為了擺脫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職教的外部,希望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以始終保持對職教的強烈需要,希望職教立法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希望上級部門增撥經費以滿足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僅有這樣的想法還不夠全面,也不夠現實,因為它缺少了對職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對職教課程發展現狀的檢討和反思。其實,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更為根本的措施還在于職教自身的不斷完善。所以我們不僅要在理順體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應注重對職教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改革。
如何切實地做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呢?筆者認為,我們首先應運用現代課程論的思想來更新職教課程觀念,樹立起一種職教“大課程觀”。這里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其一,就現代職教課程的內涵而言,我們不能將課程觀念局限在正規的顯在課程之上。現代意義上的課程代表的是整體的學習概念,它并不僅限于教學計劃表中排列的各門學科,也包括規定科目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但在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只注重那些嚴格按計劃組織的教學科目,而普遍忽視了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支配學校師生集體價值觀、態度、行為方式等的校園文化之類隱蔽課程的建設。事買已經證明,在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方面,這類非正規的隱蔽課程是比任何正規的顯在課程都來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們在揭示現代職教課程內涵時,一定要把顯在課程和隱蔽課程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如果這種非正規課程的作用發揮得好,既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又能夠增強現代職教課程的總體效應。
二、黨校教學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堅持理論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眾所周知,思想是指導一個人行動的指揮棒,通過政治理論課教學讓學員認識并具有的正確主導思想,并不失崇高的理想與信念是考查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考查和了解學員的思想現狀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例如,通過與學生談話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及時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知其道德素養和道德品質。也可通過詳細的問卷調查及隨堂小測試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于正確的主導思想,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于錯誤的思想認識,教師則要給予糾正,雖然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思想認識和判斷水平,但教師還需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與交流,把正確的主導思想及時傳達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中。
三、黨校教學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堅持口頭面授與課件教學相結合
通過對教學理念的新認識,教師應該知道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只是簡單的口頭傳授,還需要教師運用先進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政治理論的部分教學內容不易于理解與掌握的特點,教師可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進行傳授政治理論知識。一方面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及貼切的語言和具體的實例來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多媒體視頻教學也開創了政治理論學習的嶄新領域。對于有些易于理解與掌握的理論內容,教師可通過口頭面授的方式,而對于一些略顯枯燥且不易理解與掌握的內容,則可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學來向學生講授。
1.案例政治理論教學的方法
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法是指運用案例來培養和訓練學員的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而言,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經驗與能力培養”和“以學員為主”。在整個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學員自己尋找現實資料,閱讀政治時事案例,進行分析和小組討論,最后完成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法的作用非常突出:第一,開拓學員視野,增長學員政治理論知識。第二,通過交流和實踐經驗,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第三,達到更好的理論聯系實踐的政治理論教學原則。第四,培養學員自主學習和分析政治理論的能力。
2.“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法
有理論將學習依據效果的不同,來劃分成為了機械學習以及有意義學習這兩種不同的形式。而所謂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實際上就是形容:“符號本身所表示的某些觀念,能夠通過非任意的方式來和學員實質上已經知道的某些內容進行聯系。而非任意主要就是形容這部分觀念與學習者之間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有了固定的聯系。”也就是說,要達到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就必須要真正的學習到知識本身的意義,即通過學習的方式,來獲得能夠對某些事物加以反應的規律以及關聯性認識,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務必要在目前學習的知識、概念中與以往原有的內容構建起實質性的內容。
3.啟發式政治理論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要對于學員本身的積極性思維加以引導,良好的發展學員自身智慧,實際上就是一種完善的理論教學措施。同時注入式政治理論教學措施是與啟發式實政治教學措施完全相反的,必須要加以避免。而該教學方式的基本精神,實際上就是要對于學員自身的內在動機進行激發,最大限度的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以調動,良好的促進學員本身的積極性思維體系,有效的對于學員主動動腦、動手去對知識進行獲取的方式加以提倡。該教學方式實際上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來作為根本基礎的,也就是說,啟發式政治理論教學方式是對于教學上所進行的實際運用。
4.討論式政治理論教學方法
討論實際上就是師生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互相探討,達到對于信息進行交換的目的,有效的擴大了信息以及思維體系的容量,最大限度的謀求一種能夠對于問題進行深化認識和解決的措施。討論課程本身實際上就是一種在現代政治理論教學理念,利用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所進行的交流、討論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方面的措施恰恰也是對于政治理論教學中最為根本性問題加以解決的有效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學員自身所具備的主體性作用,充分強化學員思維深刻性、廣泛性,促使思想政治課程能夠煥發出全新的生命活力。
職業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范差等原因而經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啊!”是的,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二、職業規劃是發展舉措
職業規劃也叫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由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構成。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人中國,它是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教師的職業素質、能力、成就等隨著趕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過程。教師職業發展階段研究的先驅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師關注問卷》中提出了四個階段:任教前關注、早期生存關注、教學情境關注、關注學生,使人們認識到教師是由關注自身、關注教學任務,最后才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能及自身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發展階段。
在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研究過程中,比較成熟的是費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動態模式,他把教師的職業生涯劃分為八個階段:職前教育階段、入職階段、能力形成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職業受挫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職業低落階段、職業退出階段。教師職業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國際標準職業分類》第一次正式認可教師職業,將各級各類教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這一大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6年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文件中,明確提出:“應當把教師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應經過嚴格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眾所周知,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主要包括:職前知識、技能的準備階段、在職實踐階段,而專業化發展的重點是在職的實踐階段。
繼續教育的重點就是,提升中職教師在職時的知識、情感、技能,這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們只有認清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規律以及專業化教師隊伍的要求,才能針對性的開展繼續教育,做到科學合理的安排,對于剛入職的年輕教師,要實施“青藍工程”重在培養引領教師全面業務達標;對于中青年教師要加大扶持力度,實現質的飛躍,通過專家引領、校企合作培養“頂梁柱”;對于處于穩定性和停滯階段的中老年教師而言,要通過“傳幫帶”形式激發其積極層面。由此可見,認清到職業生涯理論中的普遍規律,對繼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生利主義是師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義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能生產出有利之物,如農業生產出谷物、工業制造出各種器具等;二是指能生產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過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顧客互通有無、醫生為人們解除病痛。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生有利之物”與“生有利之事”,就是生產出有利于社會與人群的物質財富,培養出服務于社會與人群的技術本領。“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這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認為建設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師資隊伍,是辦好職業教育的保證。在對“生利主義之師資”的論述中,他指出要成為職業教育的合格教師,第一,必須具備“生利之經驗”,也就是必須具備從事職業的實際本領或者專業實踐技能。第二,必須具備“生利之學識”,也就是必須具備職業教育的專業知識,沒有學識作為經驗指導,便會固步自封,不求進取。第三,必須實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專業各不相同,職業教師應該熟悉學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質,教、學共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職業教師的培養途徑和方法的論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種方法:
(一)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生利的經驗、學術與教學。
(二)收錄職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學術與教學。
(三)延聘專門學問家與職業中有經驗者同室試教,使其互相砥礪補益,成長為職業教師。
不同的職業學校,可以根據自己職業的特點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一支生利的師資隊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經驗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踐,對于中職專業課教師而言,每年都有50個學時的企業實踐要求,這一規定較好的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意圖,達到了培養生利之師資的目的。因為專業老師進入企業,深入生產第一線,參與企業生產與研發,能帶動與加快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改革,便于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快速成長。其次,企業的技術專家也可以走進校園,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企業骨干還可以參加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參與研討、制訂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計劃。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設計出高質量的、實用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對于培養合格的中職畢業生是中職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還可以解決職校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通過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實現設備的資源共享,老師可以接觸到先進的教學設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對于今天的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來說,我們要在做好技能大賽、課堂教學大賽、創新大賽的同時,重點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對企業進行對口培養,讓更多的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專業教師的生利之經驗,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的要求,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
四、結束句
隨著經濟的不斷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承擔職業教育的教師而言,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我國中職教師的繼續教育相比西方發達國家而言,起步晚、發展遲,這些因素讓我們認識到,只有不斷加強理論研究,遵循教師發展的規律,才能探索出科學有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師培之路。
【參考文獻】
[1]金林祥,胡國樞主編.陶行知詞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國家頒布的有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相關文獻中明確提出,青少年只有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和人民提供服務,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延續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戰略思想,嚴格把握通過體育教學提升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這一重要途徑。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體育教育是新時期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內容,并且也是促進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與此同時,作為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素質教育與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學也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奠定終身體育觀念打下良好的基礎。
1.2體育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高職體育僅僅圍繞著教學特色,將整體目標定位、作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有效地服務于學生專業的特點和職業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職業崗位工作的群體技能和特殊性的崗位技能,將工作任務定為終身體育鍛煉和職業綜合素養的發展。在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工作時要嚴格地按照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以社會崗位需求而設置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理念,體現出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創新與特色。
2項目教學理論的基本闡釋
項目教學課程理論是指教學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來順應崗位能力設計需求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項目課程理論中明確規定了高職課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會需求來設置專業、以職業崗位的能力來設計課程,并且要對工作崗位的知識點、能力點、技能點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最后一再進行課程的體系安排,將課程模塊和課程內容設計地更加高效、合理,實現項目課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項目理論的教學要緊緊圍繞高職體育的本質特征,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彌補傳統體育教育中教學分離缺陷的統一整體。其次,高職體育教學要體現出其在學生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中的不可忽視作用,激發學生們的熱情與學習興趣。
3項目教學理論下教學內容的構建與實施策略
3.1教學內容的構建
3.1.1教學內容構建的依據
國家相繼出臺了貫徹《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法律政策,明確地提出了要開展新一輪的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并且要科學地轉變原有的教育理念,將高職教育的特點轉移到體育課程改革上,在構建教學體系時要考慮到職業崗位勞動的特點與技能,將體育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3.1.2教學內容構建的原則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一線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性人才的使命,而體育教育承載著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身體健康和專業技能素質的重任。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必須積極地進行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順應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技能的特色課程,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體系的優化,規范項目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職業技能培養的課程,逐步提高高職體育教學的質量。同時,在改革教學課程的方法與手段時,要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養與職業能力,將高職體育的教學特色與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
3.1.3教學內容構建的終身性
相對于其它體育教學來說,高職體育教學充分地將學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有效地銜接在一起,保留了體育教學中的統一性、連貫性和完整性特點。高職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在不同專業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基礎之上來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體育需求,讓他們能夠樹立強身健體的意識與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在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基本知識和方法之后,不斷提高和健全學生的體育道德和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實現個人的終身發展。
3.1.4高職院校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和職業崗位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例如,對手腕、手指以及關節靈活性與觸感能力較強的崗位學生,可以進行高強的乒乓球、射擊、按摩、體操等體育項目的鍛煉,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關節的靈活性與精確觸感,提高人體的耐疲勞能力;可以通過長跑、爬山、障礙跑、攀登等體育項目來加強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能力,在培養吃苦耐勞的基礎之上能適應高空作業、困難條件作業給人帶來的影響;通過射擊、籃球、武術等項目來培養學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實際的崗位操作中能夠具備隨機應變的靈敏素質與良好的視覺能力;還可以通過學習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項目來大幅地提高學生穩重、細致、耐心的習慣;其次,在航天航海類的職業崗位中,往往需要特別高的味覺感受穩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這就可以通過學校體育項目中的跳水、體操、鐵餅、花樣游泳、特殊設備空間的定位練習等,幫助學生克服恐懼的心理以及身體協調性。當然,培養學生在實際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體育項目還有很多。
3.2實施策略
3.2.1為職業崗位技能做好技術準備
在進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規劃時,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專業的特點以及各技術崗位的職業要求,再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特性進行有針對的職業選擇,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們在實際的體育課程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為自己所用,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主動練習的習慣。
3.2.2為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做準備
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定時,要充分考慮到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體要求,例如手腳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并且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應激能力來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為以后的崗位實踐做好充分的準備。與此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氣功等放松性的體育項目學習,讓學生們懂得在經過高強度的學習與勞動之后,能夠有效地進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勞。
4.2.3優化職業體能訓練路徑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功能所在就是為了強化學生的職業體能,通過具有針對性的體育項目鍛煉來有效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價值閾理論和身體機能恢復原理來進行合理的訓練,通過創設合理的職業體能訓練路徑來選擇高效的訓練手段。
3.2.4確定教學目標與考核評價
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目標,在經過系統的學習研究和調研了解之后再進行不同專業和不同崗位職業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并且要充分地體現出教師對知識核心體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價值觀的掌握。
3.2.5強調終身性
教師在進行日常的體育知識、技能的指導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耐心地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在進行選擇時一定要經過認真分析,挑選符合自己專業特點以及身體素質的項目。在確定了自己的體育項目后,要根據自己專業以及身體條件的變化來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和運動方式,提高自我鍛煉的能力,并且要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編排和掌握有效地預防職業病的保健方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為知行、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縣,終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1914年,陶行知從美國學成歸國之后,就一直從事于舊中國的教育改造。1946年7月25日,積勞成疾的陶行知病逝。陶行知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并創辦了曉莊、工學團、育才等新型的學校。幼兒教育理論是其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現代幼兒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2主要觀點
1.2.1生活教育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與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系,人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所以,幼兒教育應該建立在幼兒原有生活的基礎上,將這種生活經驗與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同時,幼兒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范圍應該拓展到社會,讓全社會成為幼兒教育的基地。另外,陶行知認為,有效的幼兒教育應該是教學做合一,即將幼兒教學、幼兒自我學習與教學實踐融為一體,從而全面提高幼兒教育教學水平。
1.2.2創造教育
陶行知指出,有效的幼兒教育必須以相信兒童為前提,相信兒童的創造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解放兒童的頭腦,讓幼兒自己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幼兒自己動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讓幼兒自己去觀察;解放兒童的嘴巴,讓幼兒自由地發問;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幼兒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讓幼兒自由支配時間,從而培養其創造力。
1.2.3科學教育
陶行知指出幼兒教育應該科學、全面,讓幼兒教師與幼兒一起“玩”,玩科學的把戲,促使幼兒以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在教育過程中,陶行知認為科學小實驗是推動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幼兒教師應該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向大自然和社會獲取知識,通過自制玩具與教學環境,為幼兒提供優良的科學氛圍。
2陶行知幼兒教育理論的具體實踐
2.1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
陶行知指出,幼兒教育應該盡可能地利用活的環境,而盡量不用或少用死的書本。根據幼兒園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知道幼兒園體育活動旨在培養幼兒的體育興趣與習慣,從而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過長期的體育鍛煉,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其綜合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的體育活動目標。幼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制定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并按照不同發展層級的幼兒適時調整體育活動目標,從而形成網格式的目標體系。二是豐富體育活動的各種形式。幼兒的體育活動主要包括晨間鍛煉、戶外游戲、體育教學課的相關活動三個主要的方面。在幼兒進行體育活動之前,教師應該自制器械,促使幼兒能在使用各種體育器械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給幼兒足夠多的空間與時間,讓幼兒根據自身需要參與丟手絹、跳繩等游戲活動。另外,幼兒教師還應該根據體育教學課活動的情況,不斷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和身體發展需要做出調整,從而推進教學改革,完善體育教學課程的各項活動。三是科學有序地開展體育活動。一方面,幼兒教師應該優化戶外體育活動環境,開發各種有助于提升幼兒能力的場所,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器械,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選擇與制作合適的體育器材,探索創新,優化體育活動器材。
2.2促進各年齡段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根據陶行知的理論,兒童6歲以前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幼兒教師應該充分發展幼兒的社會性能力。為促進各階段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我們主要應該做好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活動傳授幼兒生活方法,提高幼兒生活自理的愿望,強化與鞏固幼兒生活自理的行為與能力.二是將幼兒園環境、各領域教育、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與道德教育相互結合,促進中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三是制定良好的班級班規,注重環境的熏陶,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升、促進和鞏固幼兒規則意識,推動大班幼兒身心發展。
2.3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一是完善幼兒一日生活。一日生活是幼兒每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一日生活,幼兒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將得到顯著的提升。二是在談話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為更好地解放幼兒的嘴,幼兒教師應該在晨間活動和生活活動中與幼兒交談,從而拉近師生關系,了解幼兒的發展動態,引導其參與談話,促使其將心中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并形成有意義的話語。三是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區域活動是幼兒參與社會、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應該給幼兒大膽講話的機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其與同伴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關系;另一方面,幼兒教師也應該根據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征,對其進行啟發式地提問,促使其參與到交流與討論中去。四是在領域教學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領域教學是幼兒教育教學的主要模式,良好的領域教學總是以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培養幼兒的各種興趣為主要目標的。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將語言訓練滲透于各領域教學中,把音樂欣賞、游戲體驗、思維發展等與幼兒語言提高結合起來,全方面地提高幼兒的能力。
2.4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發展
按照陶行知的幼兒教育理論,幼兒的科學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中心,充分利用好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將其作為科學探索的主要對象,發展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能力。一是從自然、社會等多角度選擇合適的科學內容,將科學教育與幼兒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幫助幼兒通過科學感知周圍事物。二是明確科學教育各階段的目標,即緊緊圍繞幼兒的情感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經驗的積累三個方面,全面規劃小、中、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長遠目標。三是設計恰當的活動,解放幼兒的雙手與大腦,促使其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交流解決問題,從而得出結論。四是材料的選取應該遵循多樣性、嚴謹性、探究性、恰當性的特點,使幼兒能在通過有效的材料完成探索活動,并保證活動效果最優化。第五,幼兒教師應該細心觀察幼兒的各項操作,鼓勵幼兒進行探索,及時解決幼兒難題,歸納與提升幼兒結論,靈活調控整個活動過程。
2.5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
一是踐行行知思想,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教育,提高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與創造性。一方面,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一日生活建立健全音樂區,并在規定時間內播放音樂,使整個幼兒園都充滿了音樂的氛圍,讓幼兒每天都沉浸在音樂的環境中,從而培養其音樂感知力。另一方面,鼓勵與引導幼兒用心感悟音樂、創造音樂,促使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孩子們熱愛音樂。二是引導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其美術能力。幼兒教師應該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讓幼兒參與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在繪畫中體驗美術的樂趣,從而積淀豐富的美術經驗,形成良好的美術感知能力與美術創造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每個高校生的必修課。其授課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觀點和立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以后堅持黨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由于該課程的內容和性質的特殊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太過于束縛和阻礙學生的創造性發揮,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應對考試而學習。因此,勢必要通過新的教學方式來改變這種現狀,比如教學案例法。通過引進案例,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討論和思考,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對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討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性質的有效選擇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并不完全類似于做思想工作,學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會經驗的影響,也有自身選擇和設定的部分,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有機結合,也是學生意志和社會意志的綜合體。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學方式和方案,很難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聲有色的案例教學法是根據該課程內容和性質而做出的有效性選擇。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相關政治思想基礎理論等知識,引導學生設立問題情境,并將已掌握的理論知識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準中并加以運用。幫助學生用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達到汲取教學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原則
2.1主體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案例分析和討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效率的高低。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課堂上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中,發展學生主體性更能激發學生對知識追求的渴望,也是學生促進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從案例的選擇到案例的分析、討論再到教學評價等都需要發揮學生的選擇性、參與性和自主性,從而真正體現出案例教學的真正價值。
2.2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本質需求,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目的性原則要求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和性質,針對性的選擇案例、使用案例,根據具體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來引導學生發現、討論并解決切實可行的問題,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與此同時,在案例教學的組織和評價體系的建設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標。
2.3實踐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是最具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之一。所謂的“實踐性”并不是真正的讓學生去動手實踐,而是根據案例的具體情境來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來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案例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它能夠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體情境中,同時,促進他們去探索和理解新時代的思想道德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針對性的案例教學可以鍛煉和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達到教學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注意事項
3.1協調好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關系
在案例教學法的使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關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學習。作為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單純的“傳道以授業”,而是在發揮學生主體的基礎上,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作為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從一位“傾聽者”轉變為“參與者”,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教師和學生間達到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才能更有效的發揮案例教學法的真正作用。
3.2協調好傳統教學模式與案例教學模式的關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教學目標是系統化的理論,通過學習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即要系統化的講解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價值觀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協調好傳統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系。對傳統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學前引導性的開展小段時間的傳統教學,或者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穿插著傳統教學,類似的方案可根據具體的授課情況而定。
作者:李軍 單位:江蘇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科學系
通過抑制和學習無關的思緒和行為,這樣學生的興奮點遷移到相關的任務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投入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作為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的任務任務情境,通過適度,新鮮有趣,引人入勝的任務條件,學生學習的興趣被強烈地激發,學生將會有積極的認識傾向,強烈的動機去學習,使其具有濃厚的興趣,并讓學生始終具有這樣的心態,始終處于這樣一個積極學習的狀態中。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用于分析和解決問題。任務驅動教學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任務分析到找到答案,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性,主動積極建構外界強加的信息,對教學內容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在意義建構過程中,學生認真思考,主動收集和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借助新舊知識的聯系,探索學習過程中所用的方法,從而發現建構意義。③改善提高學生人際關系技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通過小組互動教學,學生學習與人溝通,傾聽,自我控制和與他人的和諧相處,提高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是這一進程的重要目的。
實施步驟:精心的設計任務。教師準備充分的具有典型的真實個案,運用多媒體工具,導入任務情境,指導學生思考。設計解決方案。學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務,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出解決爭端的方案。例如,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明確任務后,使學生明晰完成的任務要找到哪些材料信息,如何解決爭端,讓學生提出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最大化建議的計劃。然后,根據學生在執行任務的角色學生合理分組。小組討論。全班分組,分配到一組的學生應該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學業水平和合作技能,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優勢互補。以10人為一組,每三人為一小組分別代表權利方、侵權方和中立方對案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各組確定一名組長,分配角色,明確小組成員的任務和職責。該小組確定一名組長,分配角色,明確團隊成員的角色和職責。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做到以下幾點:(1)收集信息,查找有關法律,法規的信息,整理資料。(2)解決方案的分析。(3)呈現各組的結果。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流,討論,發現問題,回答學生的疑惑,鼓勵每個學生表達他們的意見,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解決方案確定。每組學生根據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法理分析,提出不同的解決糾紛方案,各組將處理過程和結果予以展示,最后由教師引導合理的法律糾紛解決方案的形成。學生利用有效的學習情境,通過再次分析任務,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識結構。同時,引導學生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必須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其成果通過教師的適當的點撥,進認知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得到提高。評價綜述。對學生的任務進行評價,以及在類似情況下,解決相類似案件的步驟總結。當學生完成了任務,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群體之間的相互評估,修改完善完成任務情景中的不足之處。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注,學生可以更清楚的對完成這項工作的有效途徑的明確。重新分析任務,利用有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思考的方法,新的知識結構的構建起來。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自評,學生之間互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施效果通過任務驅動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自我探索參與學習,不僅掌握了民法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學習方法,學習,探究的欲望的激發。學生解決了“任務”的實際問題,學會探索,解決了“為什么要學,學了有什么用”的問題。例如,關于民事權利變動這一情境中,對于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止、中斷和延長所產生的后果如何認識和把握,將內容轉化為6個知識點問題,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點進行搜集整理;并將其運用于解決實際案件中。同時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比如把中止、中斷、延長比作是給訴訟時效的優惠期間,把延長比作是中止、中斷的救濟空間,這樣使得學生聽起來生動,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自己總結出中止、中斷的區別,教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實際案例,并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最后再進行案例分析討論,作歸納總結,使整個訴訟時效的內容形成“鏈條”,便于學生整體識記,又能靈活運用。總之,教師的教學設計,仔細權衡每個已知的任務知識點,綜合分析,為學生設計,建構的典型操作任務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其任務的完成。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二、案例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案例教學形式要具有多樣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案例的不同內容,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一是“廣播式”,即教師口頭介紹案例。其選材容易,使用方便。這種案例多半選取歷史故事、人物傳記。通過講歷史、講故事、講經歷,開展案例教學,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案例。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呈現各種文字、聲音、圖像、場景、活動、動畫等進行教學。這種案例多選擇先進事跡,如感動中國人物視頻、身邊的感動、道德力量等。三是“討論式”,即每一個案例介紹完后,都要給學生留一定的討論題,通過案例討論、案例點評,使學生深刻理解其中蘊含著的深刻道理。
三、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
案例教學的實質是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實現師生雙向信息交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采用適當激勵機制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真正從學業、生活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討論式教學有利于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可根據討論的目的,班級人數的多少,學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種討論形式,如全班討論或小組討論等。其中,教師是集體討論的組織者,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最后作討論總結。為了保證課堂討論效果,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及時引導討論的內容和方向,把握討論的時間進度。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實施計劃要做到心中有數,至少對以下的問題要有思想準備,討論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開始?哪些學生在課堂上發言?討論一個問題需要多長時間?討論的結果是什么等。在討論中教師應把發言中提出的問題,分析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建議寫在黑板上,用以掌握討論的思路和結果。
四、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