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47: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林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首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實現現代林業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新發展新理念,把實施林業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堅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根本出發點,人才要打破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省市之間的界限,實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發揮最大創造力一種人才資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進,也包括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單位利益情況下,對人才能力充分發揮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網,就必須大力發展“數學林業”。信息化是當代林業現代化的標志,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林業現代化的方面,而電子信息技術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管理和發展持續林業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只有通過全局性、整體性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才能直接為林業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與智力保證。其次,加快整體性林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利用創新型人才,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發揮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人才開展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讓科技人才自覺參與國家林業創新體系建設,在林業領域保持技術優勢,促進部分學科、專業有重大突破。讓知識資本參與分配,知識經濟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知識為資本將高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技術成果可作無形資產參與項目產業化投資,依據效益應獲得相應的股權收益。開發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吸引人才為林業經濟建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堅持以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市場為依托,以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合理調整人才結構與布局,既保證人才分布的動態平衡。人才要堅定不移地穩步推向市場,以實現人才資源市場化,優質化。加強對人才的宏觀調控與科學管理,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及基層對人才的需要,兩種手段結合并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再次,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養林業各類(含短缺學科)專業人才。要加強繼續教育法律法、規范化管理,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圍繞創新能力建設,認真搞好高層次次林業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年輕創新型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敢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
林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大任務。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認真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國家重大環境建設,努力擴大森林資源。知識就是經濟,要創知識經濟之業,要探索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拓展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領域,開創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益,為四化建設提供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多學科,多專業的各類人才資源,促進生態環境,林業經濟有一個快速的發展與提高。
論文關鍵詞:林業資源;林業經濟
論文摘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知識和占有知識的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本。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資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建立全國人才信息網,以期利用這一電子人才信息平臺,使林業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2機制方面
針對較為嚴重的荒漠化區域,我們總是可以大概的發現有發展畜牧業的痕跡。有些地區在發展畜牧業上沒有進行嚴格控制,任其隨意擴大發展,導致破壞了植被,日常月久,逐漸出現了的山石,造成了沙化出現。所以,我們應該在政策和體制上做出有效的調整,因為制度相對于人為治理來看,更有利于綜合有效的治理荒漠化。在蓄養牛羊的地區,我們應該控制好河畔、林場、山場和草場的環境,宣傳鼓動牧民在喂養羊和牛時使用玉米桔稈的氨化技術,大肆杜絕那些處于恢復植被區的地方放牧牲畜。大體來講,防止荒漠化并不與發展畜牧業生產相矛盾,事實上,只要我們處理好政策和制度上的問題,就可以實現互相作用、互相激勵和互相促進的功效。比如黑龍江省的一個養牛大縣,其在蓄養黃牛時采取的手段就是玉米秸稈氨化,如此一來就輕松地處理好了黃牛上山吃草的問題。制度就是發展,是一種調整,同時也是一種約束。在我們防止荒漠化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科學技術的含量,同時也應該重視機制方面的影響,我們應該借鑒鑒定機制和專家的評估,力求科學合理的指導預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工作。
3技術方面
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存在的矛盾之一就是荒漠化,在防止荒漠化的進程中我們采用的技術方式主要是種草治沙、種樹治沙,大多依靠的樹木和草禾。最近這些年來,很多從事林業科技的人員主要是力求革新新品種,廣泛培育并引進了許多新的草種和樹中。改變了治理荒漠化的方式,利用了很多頗具綜合性的技術方法,比如高效節水技術、保護森林技術、抗旱種草造林技術、水分平衡技術和植被覆蓋技術等,運用此種科學技術來進行治理,有效的阻礙了沙塵暴的發生概率,同時在防治荒漠化較好的區域,已經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的危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4理論方面
眾所周知,荒漠化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所以,從事林業科技的工作者都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和研究,刊登了許多頗具科學價值的期刊論文,同時還利用媒體公之于眾。這些文章都具有比較新穎的見解,涉及了廣泛的內容范疇。現今,根據網絡搜索顯示的這些論文結果大多是探討環境監測、利用保護、治理途徑、漸進機理、演化規律、發展趨勢、形成機制和荒漠化的具體危害情形等,其給預防和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理論性的建議。理論先行,防重于治。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荒漠化進程,假若我們不采用合理和科學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綜合治理,那么我國大范圍的國土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荒漠化,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警惕。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精確林業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遙測系統)、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3精確林業的源頭
由于精確林業依賴于3S系統,而3S系統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因此精確林業在發達國家嶄露頭角,發展較快。精確林業的概念和實踐,起源于發達國家林業生產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業生產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產出率、發展優質高效林業的要求以及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要求反映了人類的共識,既要經濟效益和快速發展,又要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精確林業的構想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這個概念的基礎,是當時微電子技術發展推動了智能化監控技術,同時又結合了作物生長模擬、栽培管理、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由于GPS技術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大顯身手,此后美國將這一技術應用到林業生產領域,開創了精確林業技術體系的雛形。到了1992年4月,美國召開了第一次精確林業學術研討會,精確林業這一概念才逐漸被人們廣為接受。
精確林業最基本的技術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衛星。后者主要是針對林地面積、林木生長情況等因素的差異而指導人們分別采用不同的經營管理措施等。
4精確林業現狀
在我國,精確林業的理論框架逐步完善,技術體系初步建立,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產業部門逐漸形成。
3S技術及其他高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森林資源清查、林地面積實時測量、林界劃分、護林防火、飛播造林、荒漠化監測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類調查和數字生態都使用3S技術,林業信息管理系統不僅是林業資源管理的工具,同時也可以為用戶創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總之,有如下3個優點:一是節省經費。制作一張林相圖或林業規劃圖,從勾繪草圖、小班求積、清樣、標注、描色、數據分析、統計等都可以實現計算機化,與人力相比在總體上可節省50倍的經費。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內業制圖速度,縮短了林業資源數據更新周期;提高各類林業專題調查,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劃、森林資源分類區劃、森林資源分類經營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經營決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業數據,從而達到了林業決策的適時性。三是使林業經營管理更趨科學化。將空間數據作為不可缺少的因素與屬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改變了單一屬性數據分析缺陷,使制作的決策方案更加合理;對森林資源的空間屬性數據進行動態管理,一旦資源發生變更,即刻對資源數據進行更新,從而準確掌握資源狀況,做出有效的決策;制作與生長模型、決策模型等有關的專題地圖提供形象化決策分析方案,為經營方案準確、有效地實施奠定了基礎。
目前,全國精確林業建設已經啟動,這標志著精確林業的研究進入了系統集成與平臺建立階段。隨著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精確林業示范地的建立,我國精確林業將由實驗轉向生產,由技術形成產業,必將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5精確林業之路
精確林業是一種基于知識的林業技術體系,是知識經濟在林業中的最好體現,也是林業創新體系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次世界性林業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更為重要的是,發展精確林業是有效利用生態資源,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地大物博早已成為一種過時觀念,因為多年來的粗放性和掠奪性開發早就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匱乏,再加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氣候異常、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嚴重,致使自然災害愈加頻繁。
在此情況下,實施精確林業必然可以優化資源,保護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這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但是,在實施精確林業上還有很多困難,如實施精確林業技術必須使計算機控制的林業技術與土地狀況的空間差異精確匹配。我國疆域遼闊,林業生產條件復雜,林業領域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等技術應用較少,基礎設施還不先進。所以,一方面,購買精確林業軟件并不實用;另一方面要自行開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土壤土質、適應不同氣候的精確林業軟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比如,要創建識別樹種、林齡、斷面積、蓄積量等的3S軟件需要測取大量數據,需要若干年的各個地區、地塊的投入、氣候變化等歷史數據,但各地區在這方面都還沒有基礎。此外,如果能建立適合不同地區土地情況的精確林業軟件,林業工作者的操作和認識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5結束語
精確林業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超前性的林業新技術,是信息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國情、省情,研究發展適用的精確林業技術體系、運用體系是必要的。精確林業的研究與發展,將有助于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重大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林業環境保護。GIS作為精確林業的核心技術,也應適應精確林業需要,作技術上的改進與深入。
前言
城市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它是以人為主體并與周圍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聯系,以人類的技術和社會行為為主導、生態代謝過程為經絡,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所供養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鎮1700多個,城市人口已約占總人口的50%,雖然城市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但在沒有強有力的控制的條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地區生態的退化,各種環境困擾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環境中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樣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數城市是在人為活動劇烈的地域成型發展的,這樣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發揮森林特有的生態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
一、城市林業的概念及其內涵
“城市林業”第一次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這一偏向系統管理的概念主要為了解決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效益如何達到最佳結合點的問題。1962年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業這一名詞。1965年美國林務局向美國政府提出城市林業發展計劃,同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指出“城市林業并非僅指城市樹木的管理,而是指對受城市居民影響和利用的整個地區所有樹木的管理,這個地區包括服務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區,也包括行政上劃為城市范圍的地區。”
美國林學家協會于1972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其為城市林業下的定義為:“城市林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是一門研究潛在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福利學的城市科學。目標是城市林業的栽培和管理,任務是綜合設計城市樹木和有關植物以及培訓市民,其范圍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動物棲息地、戶外娛樂場所、園林設計、地面污水再循環、樹木管理和木質纖維的生產等。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林業手冊》中把城市林業定義為:城市林業是林業的一個專業化分支,是對樹木和森林進行培育和管理,以對城市社會居民的心理健康、社會福利和經濟繁榮發揮作用的一項高尚事業。[3]
迄今為止,有關城市林業的重要研究來自北美,上述定義都強調了城市樹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業的重要內容,其目標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989年中國林科院開始研究城市林業。1992年在天津召開了首屆城市林業研討會,1994年中國林學會設立了城市林業專業委員會。我國林業工作者在城市林業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對城市林業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定義:
城市林業是由林業和園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設、經營和利用城市林業的事業。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圍內與城市關系密切的,以樹木為主體,包括花草、野生動物、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設施。
城市林業是建筑在城市森林體系的資源基礎上,以喬灌草為主要成分,與城市建設布局相適應的,支持城市持續發展的城市森林體系的建設與管理體系。
城市林業是全方位為城市服務的林業體系,是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由點、塊、帶、網、片相結合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景觀系統。[4]
上述這些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強調城市林業是為城市服務的,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城市林業的研究對象是城市森林,較側重從系統角度下定義。
總結對城市林業的各種詮釋,現代城市林業內涵至少體現四點思想內容:一是體現了服務城市、帶動周邊農村地區,取大林業、園林之所長,補其之所短,達到持續發展、共同進步;二是體現市區、郊區及近郊區一體化綠化體系的指導思想;三是體現了有別于大林業和鄉村林業的不同特點,特別是融合了園林、園藝的優勢與長處;四是體現了大都市林業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態性、服務性的特點。因此,城市林業作為現代林業的一個重要專門分支,是為城市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的生態林業;是園林與林業融為一體的多功能林業,是城郊一體化、林園融為一體的高效林業。它即是園林的擴大、又是林業的提高與升華。
二、城市林業的三大效益
1、生態效益
城市林業在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生態效益來實現的。它具有調節氣候、阻隔和銷納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殺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效益。
2、社會效益
城市林業對人類的影響非常深遠,其社會效益廣泛。美化城市、活躍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業在美化市容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綠、秋天的果、冬天的枝,無不展示其豐富多彩、姿色秀麗,是居民心情舒暢。道路兩旁的綠色行道樹,調節光線并減少光線直射,使司機和行人減少疲勞。同時可以把樹種的變化作為標志,以減少交通事故。
公園、街頭綠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鍛煉、交談、娛樂交流的場所,可以展示文化修養、風俗習慣、衣著款式、相互觀摩、增進友誼。森林是綠色文明,能激發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科研人員思路活躍,產生創造靈感。有人觀察發現:生活在廣植樹木花草地方的人,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癥。科學家解釋,由于花草樹木周圍空氣特別新鮮、陰離子積累較多,人們經常在新鮮空氣中活動,會得到更充足的氧氣,對心肺功能很有益處。加之樹木花草多為綠色,綠色能給人以溫柔、舒適、寧靜之感,可以鎮靜神經、降低血壓、解除疲勞及增加精神歡娛作用。這樣就會促進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復的效果。
3、經濟效益
據美國林務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從長遠來看,在城市和郊區植樹能節省大筆開支。報告還說,1991年,5000多萬株樹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氣中的顆粒物質,而給杜配奇縣和庫克縣創造了920萬美元的財富。他們研究發現,種植位置得當的三棵樹每年可以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節省50-90美元的取暖費和降溫費。例如,在房西側和南側植樹可以遮蔭降溫。即使光禿樹枝也能使太陽輻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區,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樹木則可以抵擋凜冽寒風,從而降低取暖開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區中9.5萬棵樹的費用和30年的養護費共計約2100萬美元,而可節省費用3800美元,即每棵樹創造環境價值可獲402美元。另外,在美國紐約周圍有樹木的房屋,房價提高5%;在公園、公共綠地附近的住宅價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業可創造直接經濟效益,如公園的門票、經濟樹種的果實等,為生產經營單位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
三、我國城市林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林業研究起步較晚,但城市林業的建設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視,并已取得了較大成績。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城市林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城市林業建設資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業的經濟效益不像其他行業那樣明顯,所以許多地方都被投資到有直接經濟效益和高額利潤的行業,城市綠化費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環境不斷惡化,從而間接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林業的經營管理粗放
由于我國技術設備落后,機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業務的管理人才,導致我國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現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狀況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城區的內環綠網樹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養分供給上受到限制,枯枝落葉被清掃、營養元素不能循環,又沒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導致林地養分銳減,影響樹木生長。同時,城市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使樹木生長緩慢,更容易滋生病蟲害,造成防護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國城市林業尚屬起步階段,城市森林資源和經營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業特色的法規和法令。特別是由于我國體制上的特點,城市林業涉及林業、環保、城建、土地等多個部門,在關系及職能協調上尚存在一些問題。這也給城市林業有序、穩定和持續的發展帶來了障礙。
3、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有的領導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將僅有的一點城市綠地也大搞開發區建設,使人口愈來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綠地面積不斷下降,城市環境進一步惡化。
4、現有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難以保障
由于歷史原因,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城市林業缺乏合理的整體結構,以北京、杭州、桂林這些歷史名城為例,由于興建了為數不少的污染型工廠,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質、規模、結構與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礙了城市林業的發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綠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毀壞,同時也對形成整體規模的城市林業規劃建設帶來困難,導致城市林業局部的結構松散,特別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各地開發區不斷涌現,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鎮的擴建使城市規劃發揮不了作用,給城市綠化帶來困難,尤其是對市郊林業建設影響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結構松散,部分城市綠化覆蓋率呈下降趨勢,就全國而言,城市綠地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
5、城市林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技術和認識上得滯后,我國城市林業總體質量不高,生態、社會及經濟綜合效益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對環境壓力的承受力還很有限。長期以來,用來衡量城市綠化的指標是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導致綠化工作錯把手段當目的,盲目追求綠地數量而忽視質量,樹種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規模的防護林體系,經濟林建設沒能得到足夠重視。特別是在樹種選配上的樹種單一,使許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樹”的單調景觀,立體綠化效果差,因而難以充分發揮三大效益。
6、市民愛護環境認識不足
由于市民對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視,從而出現各種破壞城市綠化現象。如采摘花草、踐踏草坪、在行道上錠釘、拉繩晾衣等,使許多城市綠地遭到不幸。城市綠地面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逐年減少,森林環境也不斷惡化。[7]
四、發展城市林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趨嚴重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城市的污染日趨嚴重。城市由于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向大氣排放各種污染物,如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這些排放物已超過環境所能允許的極限,使大氣的質量發生惡化,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工作、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建筑物以及財產設備等方面,直接或間接的發生破壞性惡劣影響。除了大氣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聲污染也十分嚴重。水污染已是供水問題日益嚴重,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資源畢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造成飲用水緊張。城市噪聲污染主要來源于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噪聲對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影響。所用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著城市人民的生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引起人民關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綠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磚瓦和泥漿的連接物,使鋼鐵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們運用先進的技術知識在城市里創造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卻使城市中的生物界嚴重退化。在當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臨絕跡,現在的綠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斷退化,說明城市環境對生物生存的不利,這個現象引起人們的警惕。
3、城市綠地普遍較少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城市中的建筑物與綠地的競爭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綠地面積普遍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水平遠遠落后,這與現代化的都市發展是不相協調的。
五、我國城市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城市林業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由口號變成實際行動的生態工程,也是21世紀城市園林綠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業是城市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作為陸地生態環境主體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為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城市林業肩負著綠化城市環境與促進城市發展的雙重使命,如何實現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呢?
1、合理規劃、統一布局。
有關部門應在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搞好城市林業規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發展戰略,而城市發展是對自然界綠色空間的最主要威脅,因此要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城市發展與城市林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把城市林業納入市政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在擴大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時要堅持貫徹普遍綠化與重點美化的原則,見縫插綠,把凡是能夠種樹、種花、種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在綠地較少的老城區要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以增加城市綠色覆蓋率和綠視率;最后,要協調好林業、園林、環保、城建、市政、國土、交通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確保規劃的實現。
2、保護第一,開發利用第二。
因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結果,且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護,將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東流,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為此,我們要加強宣傳,提高全民對城市林業重要性的認識,要扭轉在城市建設中,有森林更好,沒有森林也可以的舊觀念;要研究當代人的生活規律,讓全體民眾充分認識到城市林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僅要把他們從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從技術、實際知識予以掌握,成為既是城市林業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業的設計者,樹木花卉的種植和養護管理者,提高他們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環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參觀游覽之中,以確定市樹、市花、植樹節綠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業知識,提高“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意識。
3、建立城市林業建設基金,實行補償使用制度。
城市林業的發展于城市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會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城市林業屬于社會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以成為當代人民的普遍共識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8]為了把城市林業建設真正落到實處需要集思廣益,調動全社會各種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城市林業建設基金。為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增進后勁,要實行公益林補償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護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制度,使生態林區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持城市林業的發展。
4.科學地經營管理城市林業
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的總目標使改善城市環境,具體講要達到美觀、安全和高效。這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實行高標準的養護管理,集約經營。同時,要理順體制,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國在管理體制上形成了園林部門管理城區、林業部門管理城外,而且分屬兩個管理系統的經營方式,這種方式不利于城市林業的建設和發展,如果把園林部門和林業部門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就容易解決矛盾,有利于我國城市林業的健康發展。
5.加強城市林業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我國城市林業建設尚在起步階段,缺乏專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科研隊伍,因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和科研隊伍的建設。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城市林業的有關課程,使園林、林業、以及城建規劃專業的學生都能了解城市林業的內容,培養大專以上的專門人才,健全科研機構,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專家學者共同協作攻關,研究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發新技術、新設備,并與決策部門通力合作,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林業體系。[9]
六.對城市林業建設的幾點建議
1、規劃城市總統綠化目標
作為一個現代文明城市,應有一定的綠地面積,以及人均占有綠地面積,不能低于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線,所以各城市在總體規劃和發展目標中,應將城市綠地面積作為重要內容規劃進去,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按城市實際財力分年度實施,使城市逐漸改變為“林中只城”。同時,把這項總體綠化工程作為領導政績考核項目之一,作為文明城市或文明單位達標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進取。
2、提高全社會對城市林業的認識
由于對城市林業內涵、作用和功能認識的不足,導致了解決城市問題方法的偏廢,對城市林業認識上的不足,導致了資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當;對城市林業認識上的不足,導致城市綠地經常成為城市建設蠶食的對象,遭受人為破壞。[10]
3、開展全民植樹活動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樹節期間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讓每個市民都參加到這項工程上來,增強市民的知綠、愛綠意識。開展一些紀念林、紀念樹的栽植活動,還有結婚紀念樹,學生畢業紀念林以及某些重大節日紀念樹的栽植。另外還可以通過社會的力量讓市民自愿成立“文明護綠”“社區護綠”等自愿工程,開展多樣化的植樹護綠活動,人人懂得“人建設環境,環境陶冶人”的辨證思想,這樣才能使城市逐漸綠起來,變成“房在林中,人在綠中”風景優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得到保證。
4、城市林業規劃設計思想應是生態觀與人文觀相結合
城市林業的規劃和設計是城市林業的重要內容,其規劃設計理念影響城市林業的布局,有助于城市問題的解決,城市問題實際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建立生態城市被認為是擺脫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徑。[11]生態規劃在當今方興未艾,要針對的正是傳統城市規劃不太重視城鎮空間的綠色效應,過分強調城鎮發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續惡化而提出的,強調的是城市各系統之間的協調而非單因子的最優控制。其次城市作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城市林業的建設目標是為人創建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景觀舒適度。因此城市林業規劃應以人文關懷為原則,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中華民族“以人為本,天人和一”的傳統觀點在現代社會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木林.城市林業的研究與發展.林業科學.1995(5):460-466
2、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3、李秀芹,張國斌.略談現代城市林業的發展.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8(4):48-50
4、李增祿,雷向東.城市林業的興起與發展.河南農業大報.1995(3):317-322
5、從日春,李吉月.試論城市林業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學學報.1997(4):1-10
6、張慶費,徐絨娣.城市森林建設的意義和途徑探討.大自然探索.1999(2):82-86
7、劉森茂.關于城市林業的幾點認識.林業經濟問題.1999(5):40-43
8、許正亮.城市林業概述.貴州林業科技.2002(2):56-59
9、李永芳.建設城市林業,保護生態環境.
10、李鋒,劉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進展與發展戰略.生態學雜志.2003(4);55-59
11、孫冰,栗娟,謝左章.城市林業研究現狀與前景.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7.21(2):83-88
12、關景芬.我國城市林業持續發展研究.林業經濟.1995(2):26-33
13、丘國棟.試從可持續發展看城市林業發展問題.96年廣東省第二屆城市林業研討會論文.
14、楊士弘等.城市生態環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96’
15、王詳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中國園林.1998(2)
16、王永安.城市林業新認識.林業資源管理.1995(6):19-21
17、李永芳.城市林業之我見.綠化與生活.1992(6):2-3
18、趙義廷.城市林業發展(綜述).林業資源管理.1998(4)
引注:
[1]馬世駿,王如松.1984.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4(1):1-9
[2]李鋒等.城市森林研究進展與發展戰略.生態學雜志.2003(4):55-59
[3]涂慧萍,顏文希.關于城市林業幾個問題的思考.世界林業經濟.2001.10(5):63-68
[4]王木林,繆榮興.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類型.林業科學研究.1997(5)
[5]、[7]李秀芹,張國斌.略談現代城市林業的發展.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8(4):48-50
[6]李增祿,雷相東.城市森林的興起與發展.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3).317-322
[8]陳炳超等.城市林業與城市生態平衡.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經濟林樹種一般對水分養分的需求比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較寬,栽植區的面積宜大一些,其寬度一般在1.40~2m,長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決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闊葉樹因根冠較大,一般栽植區寬度在1~1.60m,長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則整地寬度可適當加大;薪炭林、護牧林等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區面積可適當小一些,一般寬為0.60~0.80m,長度可依據地形條件而定。
1.2集水面積
在確定栽植區面積的大小,即徑流滲蓄與水分消耗區面積大小之后,即可確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積的大小主要根據栽植區面積大小、降雨量、地表的產流率、栽植區水分消耗需求、樹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來確定,其目標是所產的徑流水能彌補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由栽植區的水分虧缺量與進入栽植區的徑流量來確定,總的原則是所虧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徑流補充的水分。在定西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000mm,據此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對于經濟林一般為4:1~8:1,對于防護林一般在2:1~6:1,具體的比例要考慮當地的立地與樹種來確定。當然,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可以通過水量平衡計算出較準確的比例。
1.3蓄水工程
集水面:集水區應當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較結實、平整、不易產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為坡面和梯田等平緩地兩種情況。在整修過程中應當注意不要破壞植樹帶,集水面坡度不要過小,整地回填時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預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證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樹帶有足夠的蓄水容積。通過集水面所產生的徑流直接流入栽植區滲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較強的降雨發生,徑流量太大徑流來不及滲入土壤中,有可能沖毀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與集水面相配套,在徑流滲蓄區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規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證有一定的攔蓄暴雨的能力,保證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斷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等形式,在平緩地有穴狀、條帶狀等形式。在修筑時要考慮本地區可能暴雨量、暴雨強度及所產生的最大徑流量,同時還要考慮幼林無覆蓋時地表土壤侵蝕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積損失量。
蓄水工程是栽植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修筑與栽植區整地同時進行,按照整地的斷面形式,外埂要達到的一定高度,特別是反坡梯田時,一定要在外側修加固埂,頂寬為20~30cm,高度在40cm左右。為了使徑流能均勻地分配到各個林木,在整修外埂時應與等高線垂直,每隔一株或幾株樹木修一橫檔,以起到防止因徑流滲蓄區過長不水平而使徑流水向一側過分集中沖毀蓄水工程。一般可以每隔3m左右修一個,橫檔的高度與外埂平齊,頂寬30cm。
1.4集水整地施工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由于土壤瘠薄、緊實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長不良,不僅影響成活率而且也影響到后期的生長發育。通過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的土壤環境條件,減少幼樹生長的阻力。在進行整地施工時,一定要達到預先設計的長、寬、深的標準。如果是經濟林,則結合整地可以施足底肥。同時在回填的工程中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綠肥、有機肥、復合肥、土壤改良劑、蓄水保墑材料等,以增加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結構。施肥的數量與種類主要由所選的造林樹種確定。為了減少地表蒸發的損失,栽植區表面的形式以在陽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陰坡為較理想,可以降低夏季的土壤蒸發;在陰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較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溫,促進林木根系的生長。
2集水面防滲措施
提高小雨、強降雨的產流率是增加旱季林木水分供應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黃土地區年降雨、中小雨、強降雨,分別占總降雨次數和降雨量的80%和70%以上,一般很難引起地表徑流。因此,通過一系列的地表防滲技術對集水區進行處理,不僅可以增加降水的利用率,減小土壤的無效蒸發,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
2.1壓實拍光處理
壓實拍光是一種以緊實地表土壤,減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黏結力,形成一層高密度入滲阻力層為特點的地表防滲措施。表土層壓實拍光的程度與土壤機械組成、有機質含量、施工時的土壤含水量、壓實力大小與均勻程度等因素有關。表層土壤密度越高,水分的入滲阻力大,降雨產流率也越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強壓實力,提高表層密度。在整修時,先把地表的雜草連同干燥土層一起鏟除回填到栽植區,出濕土,按預定的形狀整修好集水面后,根據需求即可進行壓實拍光處理。
2.2防滲劑處理
在極干旱或林木需水量較大的情況下,依靠壓實拍光已不能滿足林木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求,必須對地表進行適當的防滲處理,以進一步提高降雨的產流率,增強對降雨的空間分配強度。目前國內外常用的防滲化學材料有鈉鹽、乳膠、蠟狀物、瀝青及YJG-1、YJG-2、YJG-3和生物材料如地衣等。對要進行防滲劑處理的集水區應事先仔細地壓實拍光,除去浮土,平滑表面,而且一般應在苗木栽植后再進行處理,這樣可以避免栽植時人為的破壞集水面。在集水面壓實拍光并整理好后即可進行防滲處理。如使用YJG-1,可取YJG-1原液加水按照1:10~1:15的濃度配制好噴灑液,裝入噴霧器內備用。噴灑時應選在無風晴朗的天氣進行,否則因風吹散、霧化的噴灑液會造成材料浪費而且很難噴勻,如果有雨時噴灑還沒有等膜形成與土壤接觸牢固而被雨水沖失。
2.3生物防滲處理
與化學防滲劑相比,生物防滲處理有其無法比擬的優點和更廣闊和應用前景。在對集水效率要求較高的地方可以使用化學防滲劑,但在對徑流系數要求不高時則可以用生物材料來代替,此外,在壓實拍光的集水區表面也可以使用生物材料,對集水面起到保護作用。
對集水區地表進行處理的生物材料,經過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觀測,使用了一種自然存在于黃土高原地區的地衣-石果衣。這種地衣緊密貼生于土壤表面,耐干旱,在合適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可以進行營養繁殖。繁殖好的地衣營養碎片,噴灑在集水面上,利用夏季的有利條件,經過1~2年即可形成地衣保護層。石果衣的集水效果雖然不如化學材料,但它是一種純生物材料,又具有極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對促進全林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
2.4其他處理方法
2對林業經濟創新管理的構建林業經濟的發展
對于人類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因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涉及到林業資源的量、生態環境、經濟狀況、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確定林業資源的多功能作用的發展道路,就需要對現存的林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資源發展逐漸轉變為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充分的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證林業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生物系統的穩定及生物的多樣性等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的創新工作較為復雜,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林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實現林業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其次還要加強林業環保監測。在進行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時要做好環保監測工作,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資源利用或者是開發不會出現過度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在具體的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會出現邊開發邊污染的狀況。對于一些對林業資源產生威脅的因素要進行及時處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災隱患都要進行及時的排查和處理,以確保事故隱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業經濟稅的征收力度,加快林業經濟虧損的恢復度。
2.2加強林業經濟產業的優化
從云南林業經濟管理的長期發展來看,對與林業經濟相關的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將是未來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支點。但是想要實現產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術的革新,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現有技術的改善將是林業經濟發展中工作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必須要政府部門做到對林業資源整合,發展核心技術以保障林業經濟產業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業經濟產業化管理的實現需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將科學技術作為主導的模式。以市場效益獲得為中心實現以實現林業經濟生產化和生態化。同時不僅要做到林業經濟在國內的良好發展,還要保障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實現林業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大力推行林業經濟的進出口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實現第三產業的發展。
2.3轉變林業經濟管理方式
實現林業科技管理的創新想要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將推動生產的規范化以提高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目標。林業經濟要想突破當前發展狀況較差的局面就必須要加強企業核心形象的樹立,不斷的帶動相關林戶的發展,為其提供合適的生產計劃,實現產業化生產,從而不斷的拓展林業增效的途徑。
3林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形式
3.1重視林業管理知識的創新
在科學技術急需發展的今天,知識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性日益凸現出來,有知識本身所演變出的附加產物的價值也在日漸上升,成為產業經營的重要戰略。由此可知,林業經濟的發展與林業經濟的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林業經濟的管理者需要加強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變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為林業經濟管理知識的創新做出應用的貢獻。
3.2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
林業經濟的發展也對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應調整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改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打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狹隘性,從廣義上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其作為主體。這種思想和實際操作的轉變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這要求人們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優秀的人才,實現人才的有效汲取。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轉變成實戰經驗,在應用中不斷的優化理論知識結構。對隊伍進行不斷的優化,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不斷的完善,充分發揮高技術人才和知識生產力的作用,提升全體林業經濟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3.3強化制度創新
在管理創新中的基礎位置林業經濟想要在管理和發展上實現創新和超越就需要強化其制度的創新。制度是經濟發展的保證,只有在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們才有可能實現其他職能的創新,制度創新和完善是基礎,是客觀的保證。林業經濟制度要創新就要現在生產權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因為林業經濟承擔著經濟效益、生產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實現制度的現代化,將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多重所有制經濟并存是制度創新的必然趨勢。
多年來,在生態林業的建設中,資金的投入仍然還是以來財政來源,外國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占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態林業在建設過程中,難以符合金融信貸要求,面對融資困境,只能依靠建設者來積累再投資,但是單純依靠建設者自身資金的累積來促進生態林業建設發展是不現實的,要依靠社會投資發展。可是由于生態林業管理難和本身產業的特點,很難準確地計算投資回報率和判斷風險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資收益保障,因此投資生態林業回收比較困難。而生態林業在我國的整個建設過程中,還沒有建立適應生態林業產業特點的、滿足生態林業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資金來源,它決定了在國內對生態林業建設來源的單一性即財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會資本流向生態林業建設,生態林業產業資本積累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林業建設資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態林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造成了影響中國生態林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瓶頸。
(二)林業保險發展滯后,林農抵御風險能力弱,導致生態林業建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
林業的生產周期長,又受天氣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同時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為的破壞,還有面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機制。在我國,對林業進行保險意識較弱發展很遲且發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約,再加上對林業保險的認識不夠,種種原因導致保險推廣不開。此外,對于林業進行保險的險種非常少,又是一個高損耗率的險,加上在國內理賠頻繁風險加大影響了保險公司進入的積極性。在現在眾多的保險公司中,也僅僅剩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有在開展類似的業務,其他保險公司很少涉及,且這一業務目前還處于虧損狀態。
(三)林業信貸保障體系不健全,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在農村信貸運營中利率偏高影響了其成本因素。同時由于不確定性的風險如氣候、自然環境、市場和其他因素影響,使擔保、抵押貸款困難的問題更加突出。首先是對林業進行擔保抵押困難,林農可以用來抵押的資產很少,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難以轉讓土地使用權,因此很多小農戶的貸款需求通常難以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其次,很多農村地區沒有信用擔保機構,也沒有完善的金融服務和評估中介機構運作,它就使得金融機構難以進入這一信貸發展領域。如今已退出了林業權的抵押金融服務、林業利息貸款和其他針對林業的金融產品,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農林業融資發展需要,其申請的手續也很麻煩,這樣就使得財政對林業發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業融資信貸服務與林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不相適應
目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現狀嚴重阻礙了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主要原因是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單一、金融服務措施不足。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把大部分網點業務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優勢產業,逐步退出基層市場,網點覆蓋率的下降直接導致林業相關業務減少,嚴重影響了金融業對林業的服務支持。而且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的信用評級管理系統,農民很難獲得貸款支持。單一政策性金融服務機構的如現在的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水平落后,整體競爭力還偏弱,導致其對生態林業的發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對加強林業金融財政扶持的構想及對策
(一)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保護,支持生態林業建設
財政對于林業生態建設發展的補貼力度近兩年來不斷加大,2011年,中央財政全年安排林業投入1207億元,比2010年增長27.3%。2012年,中央財政逐步擴大造林補貼規模,不斷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2013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70087萬元用于林業項目建設。同時我國第一個生態文明示示范試驗區將落戶福建,財稅、金融改革和林業改革等諸多政策也將示范實驗。這一次對我省的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財政設提供的國家生態文明示范試驗專項基金、農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護體制改革、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林下經濟發展試點、森林經營示范區等。
(二)鼓勵林業建設利用外資,并制定適合的政策措施
生態林業建設,是一個回收投資過程長、且具有很多難以預測的因素存在的長期發展事業,因此要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建設生態林業。外資參與建設的生態林業項目要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如實施稅收減免期延長,對專業林產品、林業機械和設備的進口應降低關稅和免除其他進口增值稅。其次,對外商投資林造林項目需要的土地也給予政策支持,例如從事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費。林業技術開發項目,可以給予土地租金優惠或者延長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經開發的土地,可以依法轉讓、租賃、抵押、繼承等等。
(三)以林業產業集團為載體,通過股份制上市募集資金
生態林業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生態效益,發揮森林的調節生態功能。生態林業主要是注重生態和社會價值,有時經濟效益會較差。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和發展一些大中型林業企業集團,以這些大企業集團為主體吸引社會投資。據現有的林業政策,由一些大型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體共同建設生態林業,共同開發林產品加工和貿易,開展林業科研研究,為生態林業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持。
(四)充分發揮國內金融服務機構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的作用,完善國內金融服務機制,激發林農創業積極性
商業金融應拓寬林業信貸擔保的范圍,提高林業企業貸款的能力。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放開林權抵押貸款、林業集團貸款業務等小額信用貸款。充分利用財政貼息政策,增加貼息貸款和對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補貼,對經過改良的茶林油林這些林木經濟類品種,金融機構要大力給予信貸資助。在此基礎上,積極介入資本市場,從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基金市場直接融資,通過市場實現金融資源的配置優化,把社會資本引入林業產業。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適宜的林業金融政策措施,由專業的信用擔保和融資機構,為客戶提供服務支持。并根據銀行現行金融政策,為林業債務融資擔保提供一些優惠貸款,做好服務中介,支持林業創業者吸納社會投資,幫助他們不斷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緊缺的問題。
(五)開發新品種林業保險,為生態林業建設提供保障支持
2常見營林造林方法
我國幅員遼闊,森林的分布不均,營林造林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播種造林。
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肥沃,地理條件較好,比較適合采用播種造林的方式。所謂的播種造林就是將種子播撒在造林地里進行造林。這種造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撒播和穴播,撒播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拋撒種子,穴播就是在平整過的土壤上開穴并均勻地播下種子,然后覆土輕壓。種造林這種方法程序簡單,施工便利,應用比較簡單,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造林方式。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對土地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在植被茂密、死地被層厚的地方播種的幼苗不易成活,幼苗成活率比較低。
2)植苗造林。
造林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就是將生長好的小苗木進行移栽的方法,因此,又被稱為栽植造林。這種造林方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移栽的苗木帶有根系,栽種后能夠很快的適應環境的要求,生長快,成活的幾率很大,尤其適用于干旱、雜草繁茂或土壤貧瘠的地方。這些地區采用播種造林效果不明顯,植苗造林是最好的選擇。然而這種方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需要提前培育苗木,這項工作費時費力,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3)分殖造林。
通過利用樹木的枝干、根系作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的過程,能夠有效地節約時間和成本,林木的生長速度很快,成活率也比較高,是一種經濟有效的造林技術。但受造林地條件、材料來源的限制,這種造林方法應用范圍有限,得不到廣泛的應用。
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顧名思義,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樹種組成的一種造林技術。這種方法既可以將樹木在行內彼此隔株進行,也可以隔行進行混交,還可以把樹種栽植成塊狀,與另一種樹種的塊狀依次進行混交。樹木的混交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獲得多種木材原料,而且還能夠調節樹種之間的平衡性,增強林種的穩定性,實現樹種的速生豐產。但是混交造林要嚴格樹種的選擇,確保混交出來的樹種具有較好的抗病抗災能力,這樣質量才能過關。
3林業營林造林技術探討
1)整地技術。
造林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整地,它是營林造林的基礎。整地技術就是在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或植被,翻墾土地的生產技術措施。造林整地可以通過帶狀整地、魚鱗坑整地、穴狀整地、高臺整地等方式開展。在山地緩坡、丘陵地區可以用帶狀整地的方式;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質山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坡地營林造林可用魚鱗坑整地的方式;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帶可以運用穴狀整地的方式;而對于間歇性積水、輕度鹽堿地的平整則可以用高臺整地的方式。整地能夠使土壤變得松軟,增加含水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利于苗木根系的自然伸展,能夠保障造林施工的有序開展。
2)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是營林造林最核心的一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是樹種選擇總的原則。樹種的選擇適當與否關系到造林工作的成敗,關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慎重選擇。在選擇樹種時可以從適地適樹適種源這方面考慮,意思就是看看所選的樹種能否適應造林地的自然條件。有的樹種喜歡濕熱的環境,適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長,適合在南方地區種植,比如樟樹,它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耐寒性不強,耐水濕,不耐干旱,適合在南方生長。而有的樹種抗旱能力比較強,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西北干旱地區就比較適合種植這種樹種,例如胡楊,它木質纖細,樹葉闊大,耐旱耐澇耐鹽堿,生命頑強,能夠適應干旱的環境,它就比較適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種植生長。當然,如果不確定該地區到底該種植什么樣的樹種,最好就選擇適應性強、抗性好的鄉土樹種。樹種選擇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各種條件,比如氣候環境因素、土壤環境、樹種對光照的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優良樹種,確保選好、選對樹種。
3)移植補栽。
不是所有種植的樹木都能存活,樹苗有一定的成活率。因此,營林造林工作結束后,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檢查,看看樹木有沒有不長或者死苗的現象,如果有,要及時移植補栽。造林結束后,要及時給樹木澆水灌溉,為樹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若遇到大雨天,要及時做好苗木的保護工作,保證存活率。在移植補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般苗木所帶的吸收根越多,成活的幾率越大,因此要盡量保護吸收根,在運送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保護土球的完整。此外,要把握好樹苗移植補栽的時間,一般秋季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移栽最合適。地區不同、環境不同,移栽的時間也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后期養護。
營林造林過程中,整地技術是基礎,樹種選擇是核心,后期養護是關鍵。樹木不僅要種好,而且要管理好,林木的養護可以通過適當澆水、施肥、對樹葉進行修剪、自然災害的預防、病蟲害的防治等方式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養護工作的重點,小樹苗的抵抗能力比較差,極容易感染病蟲害,需要采取更多的保護措施。噴藥法是防治林木害蟲最常用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極易造成環境污染,且對一些頑固性害蟲的防治效果不佳。防治害蟲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樹干涂白法,就是將栽種完的樹木局部涂白,這樣能夠防止害蟲在樹干上產卵,并防止日灼。其次還可以用農藥埋施法,在樹木的根部挖坑、打孔,放入農藥,根部將農藥輸送到樹木的各個部分,害蟲吸取后中毒而亡。這種方法比較直接,且藥效持久,不受溫度、降水的影響,效果較好。
林業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其對保險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林木在漫長的生產周期里,既易受到火、風、雪、水、病蟲害等自然災害襲擊,又易遭到亂砍亂伐、毀林開荒等人為破壞。據統計,2004年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13466起,比2003年增長28.7%,其中: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災分別為6894起和6531起,分別比2003年增長23.5%和34.4%;重大火災38起,比2003年增長171.4%;特大森林火災3起,比2003年增長57.1%。森林火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人員傷亡看,公傷亡252人,比2003年增加110人,全國撲救森林火災共出動179.92萬個人工日,比2003年增長1.1%;出動車輛11.67萬輛次,出動飛機575架次,共投入撲救森林火災經費13278.5萬元。此外,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災害也很嚴重,2004年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945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6.3%,其中:森林蟲害744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3.6%,病害76萬公頃,與2003年基本持平;鼠(兔)害125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32.3%,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蟲發生152萬公頃,有害植物45萬公頃。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林業自身具有巨大的風險性,且有增大的趨勢。如此大的林業災害給林業發展造成的巨大損失是林業經營無法承受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對災害造成的損失主要依靠國家補償,林業擴大再生產的投入和各種災害的預防、救災、恢復等責任均由國家承擔,團也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林業生產市場化后,這些風險責任轉移到林業經營者身上,而林業生產流通規模小、分散化的個體林農承擔風險的能力很弱。要增強林業風險抵御能力,降低林業投資的風險,使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并能在損失后給予必要的補償,這就離不開林業保險的支持。
(二)林業保險發展滯后子林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林業保險出現較早,但發展十分緩慢。早在1982年就開始了森林保險和森林災害共濟方面的研究,從1984年開始森林保險試點,其后幾年發展比較順利,至1988年已經有勸多個省、市、自治區先后開辦了森林保險,承保面積達133多萬公頃。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森林保險卻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業務萎縮的現象。隨著林業市場經濟的到來,林業保險越來越重要,尤其是一些較為注重效益的商品林。林業保險研究一直進行著,當前我國林業保險有四種類型:一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主辦、林業部門業務,如廣西的桂林、湖南的會同等地;二是林業部門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共保,如福建的邵武;三是林業部門自保,如遼寧的本溪;四是農村林木保險合作組織自保,如四川、山東。
目前我國林業保險發展嚴重滯后。一方面,林農的收入偏低、保險意識薄弱,投保率過低。他們覺得保險增加了其經濟負擔,不愿保險,因而林業保險的需求有限;而保險從業人員少,沒有合適的林業保險機構,主要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且保險險種單一,造成林業保險承保率低。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近3年來其森林保費收入年均減少21%,2004年該地區森林保險保費收入19萬元,比上年減少42%,承保面積0.93萬公頃,不到南平市所有林地面積的0.5%。另一方面,林業保險經營效率較差,虧損嚴重,供給主體嚴重不足。由于承保面小必然帶來風險的相對集中,導致森林保險者經營風險集中,保險企業賠付率高。福建省南平市2004年其森林保險賠付率高達796%,近3年的平均賠付率也達176%,造成林業保險業務經營效益差,虧損嚴重。這就使得保險公司提高保險費率或限制責任范圍,從而加大了投保人的經濟負擔,抑制了投保需求,進一步限制了承保面的擴大,形成惡性循環,我國的林業保險一直處于這樣一種“兩難困境”。由于林業保險經營效益低下,虧損嚴重,國內的商業保險都不輕易進入林業領域。目前,國內市場上就只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開辦森林保險業務,且業務量在急劇萎縮。這種現狀可總結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費率、高賠付和低保障、低覆蓋、低投入。
總之,林業保險發展呈現出一種矛盾狀態。即林業本身存在巨大的保險需求與林業經營者投保率低下矛盾;林業保險公司的林業保險業務市場巨大與其承保率低下矛盾;發展林業保險意義重大與林業保險的政策法規和相關配套措施滯后矛盾。
二、當前我國林業保險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一)林業保險供需雙向不足
1.投保人收入低下,保險意識薄弱
林業本身的高風險性,決定了林業發展對保險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然而,林業經營者在林業經營過程中對林業保險需求不足,投保率低下,存在這一矛盾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營林者的收益低下,森林投保增加了林農經濟負擔,他們心存僥幸,缺乏對保險的認識,認為投保是亂收費,不愿意投保。二是,營林者的保險意識薄弱。雖然林業保險對林業生產尤其是木材資源培育的積極作用已為政府、營林者所認可,在經濟較發達的林區,已被一部分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林農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在更多的林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林區,森林保險的意義還沒有為林農所接受。
2.經營效益低下,供給嚴重不足
林業保險公司有著巨大的潛在林業保險市場,而林業保險公司沒有積極地開拓這個市場,增加林業保險供給,相反表現出林業保險供給不足,這一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林業保險的特殊性;因其與商業保險不同,使林業保險公司效益低下。一方面,保險的數理原理是概率論中的大數原理,有大量的風險保單才能夠分散風險。而林業本身是個高風險的產業,又加之承保面小,這就使得林業保險公司的風險相對集中,保險公司的賠付率必然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林農生產規模小,保險標的分散,保險公司經營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風險管理的難度大,導致經營林業保險的成本高于一般的保險,森林保險的經營收益就相應低于其他保險。最后,支持林業保險的相關政策法規和相關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林業保險公司技術有待提高,賠付率有待優化等問題,使得以盈利為目的的保險業不愿意從事收益低甚至虧損的林業保險,導致林業保險的供給不足。
(二)林權制度不完善制約林業保險發展
林業保險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現為林權不清,林業產權人的權、責、利界定模糊,這種制度上的弊端更加阻礙了林業保險業務的開展。一方面林區的產權主體不明,往往簽保險合同找不到對象。國有林原則上屬于國家,但實際經營者是當地的林業主管部門,如果大面積的投保,權利與義務的實體都難以界定,例如,大興安嶺是國有林區,其實際經營者是黑龍江森林工業局,由于現在林區內天然林禁伐,該局經濟困難,根本就無力支付保費。另一方面,產權不明使得一些林業部門根本就沒有森林投保的意識,責任相互推諉。因此,林業產權不明,從保險的投保和承保兩個方面阻礙著林業保險的發展。
(三)林業保險政策不明,法律法規不健全回
森林保險業務帶有明顯的公益性,其發展必須依靠政府立法保護、政策支持和各項措施的配套建設。然而;我國森林保險到底實行什么樣的政策,是單獨成立農業保險公司,還是由商業保險公司兼營?是由政府參與實行補貼,還是由保險公司自負盈虧?這些政策方向多年來一直有人提出看法,但到如今,仍沒有得到解決。林業的弱質性和保險公司的盈利性,使得兩者完善結合較困難,需要政府的介入,那么,政府是直接補貼還是間接支持以及以何種方式支持等政策并不明朗,這不利于保險業務的開展。此外,我國森林保險缺乏法律規范,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森林保險的法律法規,對森林保險的性質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森林保險的組織機構、業務經營方式和會計核算制度等都按照《保險法》中對商業保險的規范來實施,森林保險始終被包容在商業性保險體制中,但由于林業保險的特殊性,其和商業保險有著很大的差別,使之難以完全取得自身發展的業務空間。
(四)林業競爭力薄弱、林業保險技術不高
林業的弱質性及林業保險技術的薄弱不利于林業保險發展。一方面林業先天的弱質性對投保者采說,其營林收益低下,高額的保費使得部分營林無法承擔,即使能夠承受,由于收益低,保費占收益的比例較大,使得林農不愿投保,從而抑制林業保險的市場需求。對保險公司而言,林業市場競爭性弱,盈利能力低下,風險高,導致其賠付率高,經營成本高,開辦林業保險比其他保險的收益率低,甚至出現虧損。另一方面林業保險技術十分薄弱,主要表現在:森林資源價值(涉及森林面、年齡、投入標準、當地市場價格等因素)和賠付率這兩個森林保險的核心內容至今還沒有科學的計量、測算模式,這阻礙林業保險險種的拓展以及實際保險業務的運作。
三、加快發展林業保險的對策
(一)加大林業保險投入
應從供需兩方面加大對林業保險的投入,提高林業投保者、承保者的積極性。
1.提高林業保險意識、加大投保補償,刺激林業保險需求。一方面要對林業經營者普及林業保險知識,加強林業保險意識,鼓勵其積極投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實行林業保險的補償機制,對營林者投入的保費按一定的比例給予補貼,補貼的形式可以多樣,依據林農的需要,可以直接補貼資金,也可以是營林投資品、技術指導、稅收優惠等方式。以此減輕林農的經濟負擔,使其從林業保險中獲益,從而意識到林業保險的意義,提高投保的積極性。
2.提高保險公司的林保收益,促進其進行林業保險供給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促進保險公司林業保險的供給:一方面對于大型的林場,由于其風險巨大;保險公司對其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巨險證券化的措施來分散風險。做法是(圖1)保險公司發行巨險證券,讓全社會來分擔林業的風險。當投保的林業遭受巨大的風險時,保險公司可以用保費和巨險證券融到的資金對林業災害進行補償,此時巨險證券的投資者就失去了其本金及利息;當投保的林業沒有發生災害時,巨險證券投資者和保險公司共同受益。這樣既可以承擔巨額的風險,又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對保險公司直接進行資金補貼,也可以通過出臺林業保險相關的優惠政策來間接支持保險公司,如政府可以減免保險公司開辦林業保險所得收益的稅費,從而激發保險公司開辦林業保險的積極性。
(二)完善我國的林權制度
完善的林權制度能促進林業保險業務的開展。林業保險牽涉到林業產權關系,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林權制度,建立明晰的林業產權關系,是林業保險業務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加快林權改革,建立明晰的林權結構體系以及規范林業產權流轉體系,使得林業產權主體明確,林業經營者的權、責、利對等,這樣使得林業保險的主體明晰,且投保的責任和利益關系明確,能有效促進營林者的投保積極性。
(三)加強林業保險的政策法規建設
積極出臺林業保險相關政策,加強林業保險的法制.建設,是加快發展林業保險的保障。當前,我國開辦林業保險的僅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其實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專門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這樣可以簡化操作,提高效率,也便于政府出臺林業保險相關政策。此外,林業保險的實施還需要法律作保證,有關森林保險方面的專門法律當前還很少,有些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且部分林業法律滯后于林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加快林業保險方面的立法,部分法律要依據新形勢的需要修改,為林業保險發展和運·行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
(四)加強林業和保險業的自身建設
1.加強林業自身的建設,提高其盈利能力
加強林業自身的建設是促進林業保險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林業的弱質性制約了林業與保險業親密接觸。因此,要加快林業保險的發展,首先要加快林業自身的發展,提高林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使其對保險有吸引力。
2.加強保險業自身的建設,提高林業保險的技術能力
1林業育苗技術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工業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所以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必須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為了讓林業育苗的技術順應時展的需求,必須要不斷提高和創新相關技術,采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傳統的育苗技術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現狀,所以要加大改善育苗的技術管理。
2林業育苗技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先進的育苗技術
就目前來看,我國在林業育苗過程中,采用的技術是比較落后的,基本上都是采用傳統的育苗技術。因此相應的栽培水平并不是很高,很容易出現問題。目前國際上的育苗技術水平較高,但我國并沒有重視這方面的技術研究。與此同時,我國在林業育苗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林業的發展。
2.2育苗技術管理觀念落后
我國很多地方育苗的管理觀念只看重育苗技術,不看重育苗過程,這種狀況嚴重限制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管理人員,并且目前的管理人員不具備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進的管理技術。
2.3資金短缺,缺乏技術型人才
雖然我國大力發展林業,但相關的資金投入并不是很多,因為樹木生長的周期比較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消耗很多資金,并且想要依靠林業的發展來獲取收益是比較漫長的。所以不會有很多企業投資林業,導致相關工作嚴重缺乏資金。在傳統的育苗管理工作當中,育苗工作都是以粗放形式進行管理的,嚴重缺乏專業水平高的技術人員,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技術指導。造成林業方面的發展受到嚴重了限制,幼苗的存活率特別低。并且,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從事育苗技術管理工作,大多都是因為沒有太高的酬勞,而且工作比較辛苦,所以很難吸引到專業的技術型人才來參加這項工作,導致專業性人才嚴重缺失。
2.4育苗設備落后
我國現在的育苗采用的容器基本上都是塑料袋和蜂窩紙。當幼苗成長到一定程度后,再對其進行移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蜂窩紙或者塑料袋有很強的封閉性,并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長,會大大影響幼苗的存活率。
3解決林業育苗技術管理問題的策略
3.1樹立科學的技術管理理念
為了更好地管理林業育苗技術,要從觀念上進行創新,必須要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融入新的管理觀念。讓相關工作者們認識到管理觀念的作用,是相關的技術人員在觀念上進行創新,并傳播創新的思想。
3.2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我國缺乏完善的育苗技術管理制度,所以相關部門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要根據實際的生產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相關的技術人員必須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指導工作,保證落實制度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想保證相關工人按照制度工作,必須要劃分好每位工作人員所要負責的工作范圍,將育苗的技術管理工作分配給每個人,將所有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然后再針對每個問題,制定相應的措施。
3.3提高育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