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46: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臨床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開展臨床藥學,提高用藥水平的舉措
2.1藥師參與醫師查房,參與藥物治療
藥師要深入臨床一線,通過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同時參與藥物治療,發揮藥學專業知識給予醫師合理用藥建議,以彌補醫護人員對藥物性質特點的不全面了解;還可以參與給藥方案,提供用藥咨詢服務,對患者進行合理用藥指導。
2.2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促進安全合理用藥
安全用藥是保證合理用藥的基本前提,對藥品的不良反應進行監測是保障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通過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反饋于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就能及時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發生。
2.3加強治療藥物監測,給予給藥方案
對治療指數窄、毒性反應強的藥物,不能用臨床指標進行評價,如地高辛;特殊情況要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如嬰兒。在這些條件下,以技術對血藥濃度進行監測及評價,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給藥方案并提出指導意見。
2.4建立藥品安全警示制度,提高用藥安全
開展臨床藥學醫療機構可以建立藥品安全警示制度,藥師根據整理出來的藥品安全信息,了解院內臨床用藥安全情況,查找不足與隱患,并及時向上級通報,以防微杜漸。
2.5加強藥學科研研究,提升藥學服務水平
臨床藥學機構可以在培訓藥師的基礎上,把藥學科研納入議程,堅持臨床服務臨床的原則,提倡藥師與臨床醫護進行密切聯系,并互助開展藥學科研,以共同提高服務水平。
2.6加強臨床藥師專業培訓,保障臨床合理安全用藥
藥師要時刻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培訓,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并積極參與查房,設計給藥方案,與醫護人員進行協調、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資料,給予患者對藥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藥性等方面的指導,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最大限度保障臨床用藥合理、安全。
2.7加強制度建設,保障臨床藥學工作順利開展
參照歐洲、北美的有關模式,開展“標準化病人”項目,培養出60余位標準化病人志愿者,廣泛應用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的課程與考試。由于標準化病人勝任“病史與體檢提供者”“評估者”和“反饋者”等多重教學角色,對學生臨床思維、知識掌握、臨床技能、職業化程度、人文關懷素養等能力的教學與評估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二)醫學在線考試與輔助教學系統的研發與使用
在交大生命學院的幫助下,設計并形成一套利用網絡終端的考試與教學系統。學生可以利用該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測試,并得到反饋。通過對知識掌握的評估,了解自己的程度及對知識盲點的及時提醒。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程度的醫學生,均可利用該系統有選擇地進行反饋式學習。
(三)人文類選修課醫療溝通與職業行為等的開設與發展
2006年起,關注醫學生特定能力的人文類課程納入交大醫學院的選修課:醫療溝通與職業行為課程在職業禮儀、醫療情景中的溝通、不同醫療階段的倫理特征、發聲和語言技巧等方面給學生以輔導;形體塑造課程則關注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握與理解、日常形體姿勢等內容。這些課程的開設,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形象,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設置與推廣
隨著標準化病人項目的建立,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各模塊的出科考試和畢業考試中得到廣泛應用。由于考試可以根據具體的能力要求設置考站內容與規模,因此,可以對學生進行公平、全面的評估,并且考試結果對學生和教師都起到了積極的反饋作用。
(五)虛擬教學模式的開展和應用
虛擬仿真教學(Virtualreality)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醫學教育領域的新興教學模式,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重點。相較于傳統的模具和在線考試系統,虛擬仿真有其明顯優勢,例如:高仿真可以提高操作的真實感,計算機系統可以記錄并統計操作中的所有記錄和數據等等。
(六)序貫化教學模式的架構和形成
在原有臨床實習模式基礎上,增設以診斷學和影像診斷學內容(心肺聽診、影像學讀片、心電圖閱讀、化驗單閱讀)為主的實習前培訓,并實施實習前考核;同時,在入科培訓后增設實習入科考核。
二、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效果
(一)評估模式的改變,為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提供了有效的評價和測量手段
用“結果性評價(OutcomeEvaluation)”逐漸取代“過程性評價(ProcessEvaluation)”成為醫學教育評鑒的主流,關注醫學教育“產出”的趨勢也進一步導向著對環節質量(即醫學生基本能力)的注重。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實施意見也指出,要“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樣突出了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由此,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是臨床教學單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序貫化實踐教學模式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符合臨床醫學教學規律
根據正常的學習遺忘規律和以往教學實踐的經驗,完成臨床課程的醫學生在進入實習階段時,許多在一年多前學習的臨床必須的基本知識已經生疏,直接進入病區工作會因無法迅速有效進入角色,從而減少了有效實習時間,也會對臨床醫療安全形成一定的隱患。同時,對帶教老師而言,只有學生的“基本功”扎實,才能向其傳授更多更深入的知識和能力,否則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影響到學生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在臨床期間的學習效果。因此,提升實習醫師基本能力是提高實習質量的重要途徑,進入實習前進行集中培訓,符合教學規律中的重復原則;也使學生臨床技能明顯得到提升,以更高的初始水平開始實習,也必然會實現更迅速、更顯著的成長,從而達到更高的程度,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對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學習效果的評價比較
臨床醫學專業2012級(對照組162名學生)與2014級(實驗組152名學生)生理學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發現實驗組成績明顯提高(P<0.05)。再對實驗組學生“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實施”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這種基于信息技術多層次、多方位輔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素養的提高。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學習模式得到學生認可。
三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網絡學習資源是視頻、在線測試、電子書等,而對配有圖片、動畫多媒體課件和學習導航不感興趣。但若將全部課堂授課視頻上傳網絡,既浪費網絡資源,又浪費師生寶貴的時間,最好是借鑒MOOC經驗,精心錄制微課程后展示給學生。此外,部分高職生信息素養及網絡學習積極性不高,信息通道有時不暢(網絡),網絡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師生互動不足,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滯后等,也是網絡學習中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的問題。今后需針對以上問題逐一解決,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組實習生在臨床教學中采用傳統的帶教模式,觀察組在麻醉臨床教學中采用循證醫學教育,具體如下:實習生在臨床麻醉中針對遇到的問題進行驗證,查尋證據,并分級對證據進行評價,篩選證據,最后充分的運用證據。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針對循證醫學的不同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系統的訓練。學生與教師共同診察患者,根據患者的體征、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對需要解決問題進行問詢,并給出相應的診治意見,提出問題(針對治療及依據的合理性詢問學生)將具體資料庫的使用告知學生,引導其正確評價所查閱的文獻,指導學生將相關信息運用到臨床中去,學生通過查閱課本、相關文獻及咨詢教師等,對其相類似的診斷及治療方法進行詢問,觀察其可行性及可靠性。綜合分析提出問題的答案,并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遇到上述問題能夠準確的分析及運用。兩組實習生實習結束時,均接受麻醉相關專業理論及臨床實踐的考核,分別為100分,分數越高,效果越好。
1.2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理論評分
≥90分41例(82%),60-89分9例(18%),平均分為(96.32±3.01)分,參考組患者理論評分≥90分26例(52%),60-89分19例(38%),<60分5例(10%),平均分為(80.19±2.56)分,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患者實踐評分
≥90分38例(76%),60-89分11例(22%),<60分1例(2%),平均分為(92.88±5.19)分,參考組患者實踐分≥90分22例(44%),60-89分20例(40%),<60分8例(16%),平均分為(69.65±6.78)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改變由實驗指導老師“抱著走”的傳統教學方法,我們在本次實驗改革別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驗開始前,將實驗課件掛在教研室的網站供學生提前預習,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并設計實驗方案。根據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徑和劑量,有意識地將每班分成三個實驗小組,從兩種免疫抗原———顆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學生在進入實驗時就必須搞清楚這兩種抗原的概念,促使學生不得不翻閱書本和查閱資料。在弄懂了實驗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著手實施實驗步驟,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學生在實驗時能夠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應機制等問題。本實驗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動物機體的差異,免疫的抗血清效價均不同,每一組的抗血清檢測結果均未知,這就避免了同學之間抄襲實驗報告的情況。“連貫性模塊式”教學綜合運用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動物學等實驗技術和方法;采用課堂內外相結合,學生為主體、以組為單位的項目制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部分實驗,學生對配制試劑、動物免疫、血清制備等過程都親自操作,掌握了實驗項目的整體性和連續性。開展本項目第2、3次實驗上課要連續,不能隔周,因為凝集反應中的綿羊紅血球要求新鮮配制,心臟抽取的溶血素要馬上測定效價,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試驗要在第3次實驗課完成,第2次和第3次實驗課程安排時間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實驗安排免疫酶標、金標記技術測定和細胞免疫功能測定,在第5次實驗開始前,學生繼續利用這段業余時間進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來提高抗體效價。對流免疫電泳和雙向瓊脂擴散試驗則安排于最后階段的功能檢測實驗中。本實驗項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學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協同能力,增強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實驗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點是對學生成績評定系統的改革。每個學生在完成項目教學后要求撰寫一份規范的研究小論文,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評分標準包括: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和習慣、團隊合作能力、數據記錄和分析、綜合分析和科學思辨能力等內容。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實驗討論、結果報告這一系列的項目實施鍛煉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明顯的提高。
本文作者:陳亞明工作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綜合診療科培訓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指完成了臨床碩士課程學習的二年級研究生。他們已經完成了理論課程學習,有些已經在本科室接受了短期的臨床培訓。這些研究生來自口腔內科、合面外科、正畸、修復、預防等各個科室。年輕醫生:為醫院新招聘的剛研究生畢業來我院工作的年輕醫生,來自醫院各個臨床科室,有些己經在相關科室進行了部分簡單的臨床操作訓練。帶教老師:由口腔內科、口腔合面外科和口腔修復專業資深臨床教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組成的臨床教學小組成員。
由2一3名帶教老師組成教學組,對兩類人員(研究生呢年輕醫生進行帶教培訓)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年輕醫生,由于他們絕大多數已經獲得口腔醫師執業資格證書,進科伊始,就開始加強理論培訓和全科思維的理論培訓以及規范基本操作培訓,并安排他們接診病人,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在繼續進行臨床相關知識的系列培訓的同時,老師做好示教工作,對典型的病例的診療方案進行講解討論,并按照對低年資住院醫師的要求安排門診工作,在他們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老師及時給與解答和協助解決,并對他們的臨床操作和診療計劃進行評估。對于臨床研究生,由2一3位帶教老師組成帶教團隊,定期安排各種小講座進行最初的訓練,從最基本的臨床知識傳授入手,循序漸進,進行全科+專科思維和診療的規范化培訓。
醫院給綜合治療科的定位是:普通、全科、差異化服務,具體講,就是根據年輕醫生全科規范化培訓的要求,以診治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老師適當示教一些疑難病例;對于就診病人,不僅僅解決主訴問題,而是結合主訴,在和病人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酌情進行相關的全面檢查,如全景片或口腔cT等等,制定詳細的全科診療計劃,和病人溝通后逐步實施。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流程,希望能夠做到“一椅到位,全面診治,長期服務”。目前,綜合科己經基本做到全科服務,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的不間斷服務以及節假日的診療服務,社會聲譽度不斷提高。日間診療室14張牙科綜合治療臺,剛成立時平均日門診量僅達40余人,業務量每月約40萬,目前己經達到平均日門診量100多號,月業務量突破90萬,醫療投訴率為零,我們采用不固定椅子上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椅位和各種醫療資源的使用率,科室各類人員相互團結協作,氣氛和諧,大家心情愉快在一起相互學習交流,遇到問題協同作戰去解決。為了解決人員數超過綜合治療臺數導致綜合治療臺不足的矛盾,我們采用不固定椅位上班的做法,即所有年輕醫生帶著工具箱上班,加上我們實現了中午連班、晚間門診和節假日正常上班的排班模式,這樣做,基本上實現了一人一椅操作,有效提高了椅位使用率。
對接受培訓的研究生和年輕醫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普遍感到在綜合科得到了非常好的鍛煉,彌補了過去課程設置和專科培訓的不足,全科診療思維和規范化操作技能顯著增強,克服了過去修復科研究生在修復科培訓沒有病人的弊端,也大大方便了病人,全科診療,一個病人的所有牙病都由一位醫生或同科室醫生診治,有助于醫生和病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破解實習醫生和年輕醫生病人不足這一難題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研究對象。選擇2009級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七年制)兩個班級,分為一體化醫學教育模式和傳統模式組,各30人。一體化模式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20±1)歲,傳統模式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19±2)歲,兩組學生均接受相同的課程學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二)研究方法。傳統教學組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即完成理論課的教學后,按照教學規定時間安排臨床測試;一體化模式組的教學方法如下:完成理論課教學后的第二天即進行標準化病人的練習,根據標準化病人的反映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上報理論課老師,理論課老師綜合意見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課教學。完成上述三個程序后,即安排臨床測試。測試的病例選擇: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病區患者的病史采集,要求如下:所有患者為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排除外傷,腫瘤以及結核等;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以上,能夠清晰表達個人主觀感受,并依從性較強。自2013年1至6月,共選取符合要求的患者30例,分別接收傳統教學組和一體化模式組的病史采集以及滿意度評分。滿意度評分表分為: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一般(3分),不滿(2分)和較差(1分)。分別對完成授課以及完整采集病史時間進行統計。
(三)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二、研究結果
兩組在教學時間中,傳統教學組的時間為90min,而一體化模式組為160min。所有學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時間傳統組和一體化組分別為(36±12)和(20±9)min,兩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患者滿意度量表,傳統組和一體化組分別為(2.9±0.6)和(4.4±0.9)分,兩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三、討論
目前醫患糾紛的發生率為98.5%,且多是由于缺乏良好溝通所致[4],而在醫學院校中溝通能力學習是關鍵。但由于我國醫學教育缺少醫患溝通技巧方面的課程,一些醫學院校雖然開設相關課程,但模式落后,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效果多不理想。此研究建立的一體化的醫患溝通教育模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與傳統模式組相比,一體化模式訓練的學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時間,從(36±12)降至(20±9)min,而患者滿意度評分有(2.9±0.6)升至(4.4±0.9)分,兩者相比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一體化教育模式在時間上,前后銜接;在內容上,引入了標準化病人反饋機制;在形式上,以小組為執行單位,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上述創新均有效增強學生的醫患溝通意識,并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但為完成教學目的,一體化模式組所花費的時間,參與人員和執行環節均明顯增加。這提示良好的醫患溝通教育模式的運行,需要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需要醫學院校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員配比和具體實施方案。
四、思考
(一)政府財政性教育投入。我國早在1993年就定下的戰略發展目標是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GNP總量的比重在20世紀末不低于4%,2012年財政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這一步花了近二十年時間才實現。醫學教育成本遠遠高于其他高等教育,國家在教育投入中并沒有充分體現,部分醫學院校不得不辦成“綜合院校”來維持生計,無限量擴招,無邊際發展邊緣學科,削弱了本應重點發展的醫學臨床階段的教育。
1.2重視見習、實習過程中臨床基本功訓練優先選派英語口語較好的副教授以上教師脫產教學,除了全面準確采集病史以外,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標準化培訓[3],這是見習階段的重點所在。首先讓學生觀看教學資料庫中錄制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錄像(包括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內容、方法、結果判斷及典型的陽性體征),然后學生分組(每組二人)互相練習,老師示范、指導和糾錯,最后進行總結、評價。未掌握者可借用體格檢查工具課后繼續練習,并在神經科見習結束時予以考核,力求每個學生準確掌握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的方法。
1.3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例如每單元選擇幾個神經科常見疾病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學生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收集輔助檢查結果,然后提出問題,共同對患者進行診治。在此過程中,教師從旁引導、適當解惑答疑,并做最后總結,同事重視和相關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診治方案的橫向對比。對于討論過程中有爭議的問題或疑難問題,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書籍或文獻,在隨后的見習課中再討論。這樣,不僅保證見習效果,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其臨床思維,拓寬學生的醫學理論視野。再比如,在實習階段,我們一般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其臨床導師,除了上述教學方法外,積極組織他們參加每周一次的“疑難病例討論”,由學生提前熟悉病史,查閱相關文獻后,整理并匯報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診療措施,然后由臨床導師補充、討論并做最后總結。
1.4培養神經科基本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操作能力的培養也是見習和實習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神經科常用的腰椎穿刺術,一般由見習老師帶領學生到學校臨床技能中心,使用腰椎穿刺教學模型,進行模擬穿刺。穿刺前首先由學生匯報腰椎穿刺的適應證、禁忌癥、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出現意外情況的處理措施等,老師正確示教后,學生逐個操作,直至完全掌握。實習階段,則由高年資的主治醫生帶領操作實習。而對于肌肉活檢、神經活檢、血管造影等操作,見習時由老師講解操作要領和示教,實習階段學生充當助手參與操作過程。這樣,我們通過理論學習到模擬訓練,再到臨床見習,直至最后參與操作,循序漸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專業英語應用水平的培養
在神經病學的理論教學階段,我們構建神經病學詞匯庫,包括重要概念的英文單詞、簡寫等,要求學生有目的的記憶;在理論大課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的英文版課件,不僅要講解各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還要求融合神經病學的英文經典教材和前沿信息,由教研室課前組織統一試講并審閱;視頻錄制、課堂授課都盡量用英語講解和板書,對于重點和難點,穿插少量漢語解釋。課后推薦學生閱讀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英文綜述。學期結束考試時也要求用英文答題。在見習和實習過程中,盡量安排他們和外國留學生為一組,有英語口語好的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英語教學查房,匯報病史、分析病例,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在遇到外籍患者時,首先讓他們自己用英語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和診斷處理,老師進行輔導和把關。在文獻匯報、疑難病例討論中,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臨床實習結束后還要求書寫一份神經科常見疾病的英語病歷。對于英語口語很好的同學,鼓勵他們擔任來校講學外籍專家的大會翻譯。
3臨床科研思維和能力的訓練
在案例教學法過程中,針對臨床問題,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講述該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鼓勵有興趣的學生系統查閱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組織參加各種神經病學講座,并撰寫總結報告;課堂上適當介紹本學科各個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室。在見習和實習階段,重點是結合臨床實踐,提高臨床試驗的研究水平,例如特殊病例或罕見疾病的歸納、分析和總結,要求他們進行病案檢索和文獻回顧分析,結合病例特點,完成病例個案報告或病案系列報告;同時,引導他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臨床問題,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后,對大型臨床試驗的設計、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預期的實驗結果及其研究的意義作認真分析,了解臨床試驗設計的技巧和組織實施過程,并介紹本學科正在開展的臨床試驗研究項目。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臨床科研思維。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鼓勵他們到實驗室掌握常用的實驗技術,如病理切片及其染色、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動物的飼養和繁殖等;要求他們掌握如何規范地收集和保存臨床標本(血液、肌肉活檢標本、腦脊液等);有條件者,在科研型博士的帶領下,針對相關臨床問題設計實驗,并親自完成實驗操作,讓他們在今后遇到不同問題時,知道應該使用哪些實驗手段解決問題,并熟悉具體的實驗技術。最后,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中英文的臨床總結論文或實驗研究論文。
4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2開展網絡學習活動,裨益課堂教學
認真分析高職生特點和生理學學科特點,基于網絡課程學習資源,設計出適合高職生的課堂教學和網絡學習整合實施方案,開展“全天候、無縫隙”教與學活動。
(1)方案一:結合課堂教學,用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的網絡學習活動。
根據課堂教學進度,將網絡學習資源組建為網絡學習單元,每個學習單元設置網絡學習環節:學習目標→瀏覽網上資源(網上預習)→實施課堂教學→完成在線測試、提交網絡作業→進行在線互動、討論學習心得→過程評測。①課前,學生按照學習環節,明確目標、瀏覽學習資源,對授課內容進行必要的預習;②課中,教師將授課活動與網絡學習活動相互呼應;③課后,教師布置在線測試(網絡自動評判,并呈現正確答案和解釋)和網絡作業(需教師修改);④通過師生、生生之間互動,討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學生及時反饋作業完成情況,糾正教學偏態;⑤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表現,給予客觀評價,并計入期末成績。這樣,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配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的網絡學習活動。
(2)方案二:開展網絡案例分析,節約時間成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案例教學的課堂授課確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但案例教學的準備、討論、分析和總結環節,需要花費師生大量時間,而醫學專業開設的生理學課程課時少、內容多,且大多是大班授課,實施案例教學常遇到很多困難,使得案例分析不徹底,達不到預期效果。組織開展網絡案例分析,可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授課效率。如課前,在網絡學習平臺公布課堂教學案例,要求學生檢索與案例相關的學習資源,并提交到網絡學習小組,在教師網絡引導下,經學習小組成員間充分分析、討論,形成小組意見。課上,組長代表小組提交資料,闡述觀點,教師再對案例進行總結性分析。網絡開展的案例討論資料豐富、準備充分,但也會有偏差,不深入、不透徹。如在講述“離子對生物電現象的影響”時,曾舉例“某女,50歲,秋冬季節頻發下肢肌肉抽搐,查血鈣水平較低,補鈣后癥狀明顯緩解。問血鈣降低為什么引起抽搐?”學生檢索到的資料非常豐富,網上討論也很熱烈,課堂呈現觀點眾多,包括“老人和嬰幼兒低血鈣的臨床表現、低血鈣抽搐的鑒別診斷、低鈣誘發抽搐機理、低鈣抽搐防治,”但很少有學生用生物電解釋抽搐發生的機制。課上,教師結合授課內容引導解釋:內環境低鈣,致使周圍神經鈉通道與鈣離子結合率降低,細胞閾電位下降,興奮性升高,觸發抽搐。課堂授課要達到糾正偏差、深入理解、記憶深刻的目的。
3對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學習效果的評價
比較臨床醫學專業2012級(對照組162名學生)與2014級(實驗組152名學生)生理學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發現實驗組成績明顯提高(P<0.05)。再對實驗組學生“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實施”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這種基于信息技術多層次、多方位輔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素養的提高。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學習模式得到學生認可。
4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網絡學習資源是視頻、在線測試、電子書等,而對配有圖片、動畫多媒體課件和學習導航不感興趣。但若將全部課堂授課視頻上傳網絡,既浪費網絡資源,又浪費師生寶貴的時間,最好是借鑒MOOC經驗,精心錄制微課程后展示給學生。此外,部分高職生信息素養及網絡學習積極性不高,信息通道有時不暢(網絡),網絡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師生互動不足,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滯后等,也是網絡學習中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的問題。今后需針對以上問題逐一解決,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2改革課前預習形式
課前預習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前提。學生不僅要預習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更要預習與查閱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盡管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指導教師也強調學生課前預習,并要求每一位學生提交預習實驗報告,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課前預習流于形式,嚴格地說學生只是譽寫了一份實驗指導。在指導教師示教后,學生操作過程中手忙腳亂,錯誤百出。針對這一問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在每一次實驗開始前一周布置下一個實驗內容的方法,根據學期實驗次數,把3人的實驗組合成5-6人的實驗小組,每次實驗指定一個小組準備15分鐘左右的講稿,小組內推選一位學生在實驗課上做一次講課,教師再針對學生講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和糾正。課前預習方式的改革,不但減少了實驗的盲目性,而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一定程度地促進了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規范基本實驗操作
基本實驗操作是做好生化實驗的基礎,只有規范基本實驗操作,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實驗。由于生物化學實驗涉及儀器較多,其中刻度吸管量、分光光度計、離心機等儀器設備的使用頻率較高。為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教師從網絡教學資源中搜索和下載示教視頻,在每學期實驗開課前一周內,通過播放實驗教學視頻,讓學生對實驗操作有初步了解。教師再于第一次生化實驗課堂上進行現場演示,演示結束后,隨機選擇一名學生當場演練,由其他同學指出演練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并進行矯正。通過這種糾錯訓練,多數學生養成正確操作的習慣。
4注重結果分析,改革實驗報告內容形式
實驗結果分析在某種程度上比實驗本身更加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最佳階段。實驗分析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正常實驗結果的分析,另一種是對異常或錯誤實驗結果的分析。以往采用每次實驗課后即撰寫實驗報告的方式,學生為應付作業,只是簡單地將實驗流程與實驗結果記錄式地抄寫一遍,教師要批改眾多的實驗“復制品”,不能很好地發現問題。在實驗教學改革中,我們改革實驗報告提交形式,由原先六次研究報告改為三次。三次研究報告的書寫,不僅要求書寫實驗研究的背景、實驗原理、實驗流程,更強調學生對實驗結果、實驗流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后的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等問題的分析。由于報告提交次數的減少,學生有時間對報告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實驗報告的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增開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驗證性實驗作為一種重要的實驗形式,無論是在科學研究中還是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考慮到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驗基礎薄弱,我們開設了生化實驗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計的原理與使用、蛋白質的性質實驗、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血清葡糖糖含量的測定五次驗證性實驗,在實驗中強調常規實驗儀器正確操作以及操作流程的規范。但是驗證性實驗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而設計性實驗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增開了動物組織DNA的提取與鑒定的自主設計性實驗。該內容包括了的DNA提取、分離、純化以及凝膠電泳鑒定DNA的純度。在實施設計性實驗時,提前五周向學生布置實驗題目,要求學生4-5人一組,查閱文獻并研究制訂實驗方案,制作PPT,在實驗實施前一周以小組為單位將實驗方案在班級內交流,教師對實驗方案進行審核,對實驗設計中的不科學之處給予糾正。實驗全程由學生自己動手,從溶液的配制到具體的各項操作,均由學生按照自己的設計獨立完成,教師僅起到指導協助作用。設計性實驗的開展,不但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嚴謹的科學作風,而且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6開放實驗室,增加學生實驗學習機會
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僅依靠有限的實驗教學難以保證,還需要學生通過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及提高。因此,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每周實施一次4小時的實驗室開放。實驗室的開放不僅可以為那些因實驗中操作失誤而導致實驗結果不理想或實驗操作生疏致使實驗無法按時完成的學生提供了重新操作的機會,而且還可以為對實驗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營造自行設計實驗和開展實驗的條件,為這些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