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3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質裝備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前言
地鐵作為重要的市政工程項目,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施工難度較大,質量要求高,涵蓋了多個組成部分,如土建工程、裝飾裝修工程、低壓配電與照明系統、通風空調系統、給排水及消防系統、通信、信號系統,供電系統等等。為了促使地鐵工程項目施工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保證工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就需要科學設計,科學施工,嚴格依據相應的技術方案要求來開展機電設備工程安裝施工,對每一個環節進行有效卡控,促使地鐵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到保證。
2地鐵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根據大量的事實證明,由于我國城市地鐵市場發展迅速,市場競爭激烈,往往存在設計周期短,設計過程中,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少等情況,這樣就容易導致在地鐵設計和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經常出現諸多問題,例如:在機電設備安裝施工時,土建設計與機電安裝設計不符,建筑圖紙與機電安裝施工圖紙存在差異;土建預留孔洞、標高與機電安裝實際孔洞的位置存在偏差;設備房屋的具體尺寸、棚頂上橋架的精確位置、各種管線布置路徑、各個設備之間的安裝間距不符合最小安全間距要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機電安裝工程的順利開展。在機電安裝過程中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機電施工單位沒有及時與其他專業溝通,沒有統籌的安排,導致機電專業施工方與其他專業施工方僅僅對各自的施工專業密切關注,其他各方的施工情況遭到了忽視,造成機電設備安裝時,影響了其他專業的施工,或其他專業施工影響了機電專業施工。造成相互推諉,相互扯皮,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另外,由于施工工期緊,施工人員業務水平差,責任心不強等,在機電安裝施工過程中往往為了趕工期或其他原因而忽略了質量問題,造成設備安裝質量不滿足相關技術標準及相關要求,導致返工,浪費了人力物力,耽誤了工期。因而在工程設計以及施工過程中,各單位要充分重視,以大局為重,綜合考慮地鐵運行的安全性,及時溝通,明確各專業間的接口責任,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合理選擇施工工藝及施工方法進行施工。否則,在機電設備安裝之后,可能存在質量缺陷不能滿足運行要求。
3地鐵機電設備安裝的質量控制措施
在質量控制方面,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主動控制與被動控制;具體來講,主動控制指的是分析存在的風險因素,預測可能出現的目標偏離及造成的損失,之后對相應的預防措施科學制定,將質量監督控制工作給嚴格實施下去。而被動控制指的則是有問題出現于安裝過程中,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施工及早恢復;通過被動控制的開展,能夠有效減小施工偏差,但是之前的施工計劃無法保證。因此,需要盡量將主動控制運用到地鐵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首先,嚴格控制給排水工程及消防設備的質量;在地鐵機電設備安裝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為給排水和消防設備安裝工程,包括給水工程、壓力排水工程及消防系統和無壓排水工程等諸多內容。在安裝這些設備的過程中,需要促使系統完整性得到保證,且采取科學的方法試驗系統。此外,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需要對系統安全性綜合考慮,嚴格控制法蘭、水泵、進水閥門、排氣閥門以及試壓泵等設備的質量,在檢測系統以及試驗系統壓力時,需要對安全值密切關注,避免機電設備自身安全受到系統調試及試驗的影響,從而保證機電設備的安裝質量。其次,嚴格控制低壓配電專業施工質量;在地鐵機電設備安裝施工中,低壓配電專業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具有較多的施工接口和較長的施工周期,因此,就需要嚴格監管和控制低壓配電設備施工全過程。在低壓配電專業設備安裝中,低壓配電柜、動力電纜、電纜橋架以及配電箱和金屬軟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連接設備的關鍵為電柜和鋼槽,那么在低壓配電設備安裝時,需要科學安裝低壓配電柜,且做好基礎鋼槽的接地處理。電柜施工中,需要對低壓配電柜、電控柜充分重視,促使電源裝置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證,施工安裝質量與相關規定要求相符合。最后,嚴格控制環控系統設備安裝質量;隧道通風系統、車站小系統及大系統都屬于本方面的內容,而大型軸流風機、冷卻機組、水泵、組合式水閥等則是主要設備;在這些設備的安裝過程中,需要對各個設備之間的連通問題充分重視,促使環控系統能夠連續運行,地鐵站臺、隧道及站廳之間的排送風目的也能夠順利實現。同時,將設備吊裝及安裝過程中的空間布置給充分納入考慮范圍,因為地鐵有較為獨特的結構,且環控系統中通風設備規模較大,因此,在安裝過程中,需要將場地、吊裝具體實際情況給納入考慮范圍,以便保證能夠平穩有序的開展安裝作業。在機電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過程控制,從施工圖紙審核、施工方案,材料設備進場,施工工藝,試驗檢測到竣工驗收各個環節層層把關,實行自檢、互檢、專檢制度。對施工人員進行施工質量教育培訓,實行包保制度,責任落實到人,保證工程質量。
4質量教育培訓的開展
地鐵機電安裝的質量控制歸根結底是人的控制,是質量控制的根源。加強職工質量意識教育,引入競爭機制,采用制度辦事,使每一位員工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施工前通過授課講解,影音錄像、現場指導等對上崗職工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使其對工程概況、施工方案、施工工藝及施工方法、機電工程設備的工作原理、內部結構、設備安裝要求及維護保養、工具和材料等充分認識和理解,培訓結束后進行嚴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從根源上解決機電安裝工程的質量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嚴格的質量教育培訓,在機電安裝過程中大大降低了工程不合格率,使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工程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鐵機電設備安裝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地鐵的運營效果,因此,就需要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結合現階段地鐵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提升安裝質量,保證機電設備的正常運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個人水平,嚴格依據相關規范和要求來進行施工,控制每一個施工環節的質量,保證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整體質量。
作者:田艷召 單位:中鐵七局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鋼筋水泥的囚禁、都市的喧器和快節奏生活的壓力,使人們逐漸產生了回歸自然的情節。人們開始找機會親近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空氣和雨露,在大自然中放飛自己的思緒,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寧靜的空間。去戶外放松一下身心、鍛煉你的身體不僅僅是冒險,也不再是盲目的時尚。它更多的是讓你拋去一切壓力、充分釋放自我和回歸自然、探索自然的夢想之旅。因此,戶外運動在當今社會倍受關注,尤其受時尚青年人的歡迎。在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中,一些高等院校依據時代的要求,也在償試開設時尚的戶外運動。正如有人所言,20世紀是體育運動的世紀,21世紀將是“戶外運動”的世紀。
1戶外運動界定
“戶外運動”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根據傳統的觀點,它是對應于室內運動的相對概念,凡是在戶外所進行的體育運動一概統稱之為戶外運動。現在人們所說的戶外運動不再具有以往人們所負于的寬范含義。它特指以野營、漂流、探險、徒步穿越、溯溪探源、滑翔傘、登山、攀巖、騎車、野外定向等為典型代表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的具有探索性的運動項目。其基本特征就是崇尚自然。“戶外運動”多數帶有探險性,屬于極限和亞極限運動,有很大的挑戰性和刺激性。它以擁抱自然、探索自然、挑戰自我為主要特征。論文參考網。
2高校開展戶外運動的有利條件
首先大學生廣博的知識可為戶外運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戶外運動是個涉及廣泛的體育項目,也可以說是學科交叉性極強的體育項目。它涉及到醫療衛生、天文地理、人文歷史以及一些實用性科學知識。從事戶外運動,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學科繁多,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囊括各種學科,可以說是一座知識寶庫。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資源,根據戶外運動項目的具體要求獲取各方面的相關知識。論文參考網。其次,我國地域遼闊,地貌豐富,為戶外運動提供了無限空間。另外,由于我國南北夸度較大,氣候也相應的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冰天雪地,有的地方烈日當頭;氣候的差異使戶外運動的開展少了季節氣候因素的限制,同時,也為開展多樣性的戶外運動提供了有利的天時條件。再者,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以及各行各業的繁榮興旺,使人們的經濟條件大為改善,物質資源日漸豐富。經濟條件的改善使戶外運動的開展有了必須的財力支持。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也給戶外運動提供了必要的現化代裝備。如:高科技的戶外運動用品與儀器、現代化的通訊與交通工具、便攜式的醫藥裝備等等。這一切不僅是戶外運動得以順利開展所必需的經濟和物質保障,而且也為戶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安全保障。另外,充足的時間是戶外運動得以開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擁有各種假期之多、之長是其它任何行業所不能與之相媲美的。每個星期的兩天假期以及五一、十一長假足可以從事野外定向、野營、登山、攀巖這類時間要求相對短的戶外運動,而寒暑假期可以從事時間要求較長的遠足、騎車、徙步穿越等戶外運動。平時也有充足的課余時間為戶外運動做一些必要的身體訓練。
3.高校開展戶外運動的意義
3.1戶外運動有利于學生心身健康發展
現代體育科學研究提出適量的體育運動才有益于健康,戶外運動強度的不大,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而且可以依據個人情況調節運動量和強度。這樣的適量運動不但能夠給予機體有效刺激,而且還能避免運動過量帶來的損傷。如:徒步旅行可以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使心臟、肺和肌肉得到鍛煉。戶外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戶外運動以克服自然困難和超越自我為運動的最終目的。它能培養學生自制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忍不拔的意質品質。在戶外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領略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個體對美好事物的認識和向往,激發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優美的景致和新鮮的空氣使人神清氣爽,可以起到開闊胸襟、陶冶情操的作用。
3.2戶外運動有利于適應力的提高
戶外運動多在野外進行,不僅要求個體要能適應自然環境,并且要應對各種自然現實。從事戶外運動勢必會提高個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戶外運動的特殊性,個人出行是危險的,因此要求人們結伴而行。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和同伴一起克服各種困難,這就要求個體之間必須相互交流和同共協作。在交流和協作之中,可培養個體良好的社會勾通能力和協作能力,從而促進個體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
3.3戶外運動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
戶外運動所經過地區的地質地貌、氣候、動植物以及風土人情都是很好的活生生的實物教材,使學習者的記憶更加深刻。在戶外運動中,可以結合地理學科,了解當地的地質地貌,進行地質研究;也可以結合動植物學了解當地的自然生態;亦可以通過走訪當地歷史古跡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這都可以有效的豐富和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論文參考網。此外,戶外運動裝備所涉及的各種知識也是相當廣泛的。如:著裝、海拔儀、測距儀、指南針、凈水藥物等等都孕涵實用的物理、化學知識,學生在運用這些設備儀器中都可以從中獲取到相關知識。
4.戶外運動的開展
4.1戶外運動組織機構的建立
只身戶外或者是和朋友一起走入荒野,縱情于山水之間,在大自然這個博大精深、美麗而兇險的演練場里,以冒險的精神去超越自我,挑戰極限。這一切聽起來讓人著實動心。但我們也必須明白戶外運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從安全角度來說還是以有組織的群體活動為好。首先,要建立起戶外運動的組織機構。充分發揮集體和組織的力量,以組織的形式開展各項活動。組織的負責人應推舉是一個品質高尚、為人熱情、有責任感和豐富戶外經驗的人擔當。其次,建立、建全選拔機制和考核制度。戶外運動對身體條件有相應的要求,在隊員的選拔上,要求選拔身體條件良好的學生從事此項運動。同時,還要進行基本知識、技能的考核,以便及時淘汰不合格的人員,這是保證戶外運動能否成功開展的重要前提。再次,要建立起分工合作制度。戶外運動多以群體的形式開展,是必要求每個隊員要有團隊合作精神,擔任起力所能及的組織工作,以便協調好整個戶外運動的開展。
4.2 戶外運動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
進行戶外運動我們必需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安全常識,如:營地的選擇、行進的方法、危險動物的防范、飲食與飲水的安全等等。同時還要結合戶外運動的實踐,介紹一些實用性的戶外運動的知識、經驗、裝備、技能以及小技巧。應定期安排相應的理論學習,理論學習不僅僅指以上所說的基礎知識,它還包括一些地理、地質、生物、歷史、氣候、醫學等學科,使學生在戶外活動中多方面、多層次吸收知識,增強戶外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從而提高戶外活動層次。戶外運動多在野外進行,很多突發事件是我們意料不及的,就學習和掌所致處理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以及自救知識。戶外運動是一門實踐性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基本理論的學習過程中,還要適當地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戶外運動各項技能和技術的一系列培訓。理論聯系實踐不僅會加深學生對戶外運動的認識與理解,而且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說教,更利于學生掌握一些戶外運動的技能以及應對一些突況。
4.3戶外運動的實踐
戶外運動的實踐包括出行前的準備工作、活動過程的具體操作。戶外運動的具體實施較為繁瑣,從出發前的準備至整個活動的結束都要精心細致的安排和策劃。它包括經費預算和保險、各項準備工作、路線的選擇與安排以及人員分工。準備工作尤其重要,它包括物質裝備的準備工作、活動經費的預算以及相關地理、氣候等知識的了解。準備工作做的細致與否是成功出行的關鍵。經費預算、物質裝備要盡可能詳細,要列出明細單,并有專負責管。要充分了解出行地的自然環境,去環境復雜的地方,應購買意外傷害險。出行前對活動時間和線路做周密的安排,最好制定出方案,所作方案必須考慮到意外情況和每個人身體情況。在戶外活動過程中,要合理安排負荷、安排時間以及行進速度,并且不要草率和隨意地更改計劃。要嚴格遵守活動的操作規則和安全規則,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合理分工協作也是很重要的,合理的分工協作不僅有利于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有利于促進同伴之間的相互勾通了解,營造出和協友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萬石.戶外運動錢景無限[J].開放潮,2002.2
[2]曲宗湖,楊文軒.域外學校體育傳真[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劉偉石,趙懷東.戶外運動不完全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3
[4]仝仕勝.對高校開展戶外運動的探索[J].體育世界,2006.3
[5]周云.高校開設戶外運動課程的必要性研[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5
引言
“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的帶有探險性質和體驗的體育運動項目群。”[1]隨著戶外運動的發展很多高校也開展了戶外運動項目,來豐富大學生的體育運動內容。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了戶外運動中,親身去體驗戶外運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尋求了戶外的刺激,鍛煉了他們的體魄,放松了他們的身心。參與人數、活動次數的不斷增多,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問題的出現影響了大學生參與戶外運動。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成都市區高校中一年內參與戶外運動四次以上的在校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
通過到圖書館和網上兩種方式查找文獻、期刊、論文,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找到本題目需要的參考文獻,明確本文方面的研究現狀,論證本題目的實際應用價值,有利于本題目的研究調查及論文寫作。
2.訪談法
準備訪談提綱,通過對學校專業方向的教師以及一些一些專家進行訪問,獲取信息資料,準確把握論文的論證角度和論證觀點,為論文的撰寫提供信息。
3.調查法
在一年內參與戶外運動四次以上的人中,發放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520份,回收500份,回收的問卷經過分析能夠真實的反應出影響戶外運動的因素。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身體因素
在被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42%認為在戶外運動中身體條件是影響戶外運動的重要因素。身體條件影響戶外運動的質量,好的身體狀態不僅僅能夠享受戶外運動帶來的快樂,還能夠保證戶外運動的安全。
糟糕的身體狀態也會影響戶外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夠享受快樂。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因為戶外運動參與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態不夠了解盲目參加戶外運動造成的,或者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但是不重視,再者過分自信盲目參加戶外運動;二是在戶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身體損傷,有的是個人失誤造成,也有的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1.身體損傷
身體損傷是最常見的一個影響戶外運動的因素。“由于戶外運動的開展場所是在大自然中,因此,安全因素是此項運動項目能否順利開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影響這項運動的安全因素很多,且具有不可預測性。由于戶外運動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內容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參與者必須面對一定的風險。所以在這項運動中,經常會因為一些意外而導致損傷,這給戶外運動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2]
2.身體出現疾病
在戶外運動中,人體的運動量非常大,身體疲勞在所難免,而身體疲勞是最容易受到侵襲,這一問題也是在戶外運動中常見的。
身體出現疾病主要原因是戶外運動參與者自身造成的。在戶外運動前,對自己的身體狀態沒有去了解或者盲目參加,準備不足。身體出現疾病容易給戶外活動造成進退兩難的問題。因此,應該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加強自身鍛煉,準備戶外運動必備的藥品,防范于未然。不顧個人安危盲目參加不僅是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也給戶外團隊的帶來危險。
(二)環境因素
回收的調查問卷顯示,40%的人認為壞境因素影響了他們的戶外活動。
環境因素是在戶外運動前必須了解的,天氣變化、戶外環境是我們可以去預判和選擇的,但是大自然不是人類可以掌控的,突然的變化會對戶外運動帶來一些麻煩甚至危險。雖然戶外運動也是尋求刺激的一種方式,但是尋求刺激不等同于盲目選擇戶外天氣和環境,尋求刺激也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整個戶外團隊負責。因此,選擇好的天氣和適宜戶外運動的野外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天氣變化、戶外活動的地理環境惡劣,“戶外運動的精髓和吸引力在于其自然屬性,其與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主要區別在于依托戶外場地開展運動,由于項目既要具有挑戰性又要保障參與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戶外運動對于運動場地有極為苛刻的要求。”[3]盲目參加戶外運動,尋求刺激,不考慮天氣的變化、環境的情況,這些情況一旦發生會帶來的不僅僅是困難還有災難,危及生命。
(三)計劃不具體,不完善
有一個完善的、具體的戶外運動計劃,會讓我們在戶外運動中輕松很多,能夠體驗快樂,保證安全。但是沒有充足的準備,盲目參見戶外運櫻會是自己處于不利環境之中。填寫調查問卷的人中10%人沒有完善的計劃影響了他們的戶外活動,主要是在初次參與時出現的。
1.認識不夠
這種情況出現在初次參與戶外運動的大學生,沒有經驗,對戶外運動的認識不夠。這一問題在經常參與的大學生中出現的情況較少,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會對戶外運動造成很多影響。
2.裝備、工具損壞
大學生參加戶外運動,戶外裝備費用是一個難題,有的學校不能提供戶外裝備的情況下有的學生會去購置一些比較廉價但是質量不合格的裝備,而戶外環境會對戶外大學生的裝備、工具造成消耗,導致裝備、工具損壞裝;有的學校提供裝備,由于學校的裝備經常使用,遭到磨損或者損壞沒有及時處理,在學生自己領取裝備后沒有認真檢查,使學生在戶外活動中出現問題。
(四)其他突發狀況
戶外運動時,隨時可能發生一些不可預料與防范的狀況,雖然發生幾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還是會影響戶外運動的計劃,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一些其他突發狀況有8%的人遇到,預防突發狀況的發生也是戶外運動需要防范的重點,不僅僅是防范,還要學會處置。處置突發狀況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的處置方式,這需要參與戶外運動者要經過一些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保障戶外運動正常進行。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戶外運動是一種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戶外運動受到身體因素、環境因素、戶外計劃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
環境影響戶外運動,在參加戶外運動前應對戶外環境與天氣做詳細的調查。
參與戶外運動必須做出具體的、完善的計劃,戶外準備與計劃影響戶外運動的質量。
一些突況會影響大學生的戶外運動,必須加強防范措施和手段。
(二)建議
參與戶外運動前應該制定完備的戶外計劃,將衣、食、住、行、藥品、求救方式各個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
對戶外運動地點的天氣和環境必須做詳細的調查和準備,學習一些辨別天氣變化的方法,增強自身適應能力。
在制作運動計劃時,多詢問一些有戶外經驗的人,盡力將計劃做完善。
參與戶外運動前應該學習一些基本應急手段,包括急救、逃生、辨別方向的方法等,預防突況的發生,提前預備危險求救工具。常參與戶外運動的人群應該去接受系統的戶外運動訓練。
【參考文獻】
主管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
主辦單位:長沙礦山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2900
國內刊號:43-1347/TD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5-02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153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工程的實際使用功能和建筑外觀造型也更加的多元化以及藝術化,建筑物的混凝土結構在這樣的大環境以及建筑趨勢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容,超常規結構的混凝土結構建筑物也越來越多的應運而生,跨度大、高度高、自身重量大通常是這些超常規混凝土結構建筑物的顯著特點,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在這樣的條件下的開展有了更高難度。傳統的施工方法與技術在對施工工程的質量與安全上很難確保,對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測量管理便有了用武之地。現階段建筑工程的施工測量管理的優勢是怎么樣的,如何正確對建筑工程施工定位以及對施工高程進行測量管理應用,更好地引用實踐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的現狀
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建筑物高度的影響,使得在建筑上部分找一個精準的測量位置較為困難,在測量過程中,更多地運用了天頂模式,首先需要借助天頂儀,再根據預先裝備好的通道,使得建筑物下部分結構的測量點進入施工范圍內部,天頂模式的測量辦法一般是這樣的。這種方式最大的困難是需要設置數量較多的連接基準點,所以經常會受到設備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測量產生的誤差比較大。除此之外,數據的讀取完成的進行場所是在預先裝備好的通道內,也容易因為光線等原因的制約,導致測量工作難以完成,無法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
GPS處理技術以及RTK的操作技術在現代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也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性能穩定,操作性較強等是這些技術在人們對建筑工程的勘測以及施工的方面的應用優勢。相對定位是在實際應用RTK的具體辦法,靜態定位辦法的采用,經過大量的實驗,得出這樣的測量方法使得測量數據更加精準。
選擇視野較為開闊的測區控制點,沒有遮擋物在其15度及以上的高度角上;設置點位不會產生因重物擠壓,如車輛通行等因素導致變形現象發生;不在高壓線200米以內的范圍等方面都是在定位測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在對樓層的控制點、架站點以及放樣點等進行設置要確保能夠相互通視,GPS信號的穩定,避免被周圍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干擾,都是確保采集原始數據的準確性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二、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的技術應用
(一)定位測量技術
確保GPS1、GPS2、GPS3、GPS4這幾個在操作前從有關部門得到的數據在測量過程中與在建建筑物的距離保持在300米左右,保證施工范圍內全面數據測量的實現。
選擇GPS1、GPS2這兩個點進行外部測量,用十字鋼釘設置記號在相應的位置上,在采用GPS靜態處理的辦法的基礎上,配置GPS裝備在對應的位置上,此外,基于此后的操作要求的思考,還需要對角度進行相應的調整。配置GPS裝備在建筑工程頂部并且用十字鋼釘標記好的AB兩個位置,AB兩個位置需要事先選擇,對GPS裝備進行角度調節,確保GPS設備不超出3毫米的誤差,保證測量數據的精準。
借助計算機技術對通過GPS靜態操作得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測繪處理,對得出的數據進行基數與平差處理,對通過借助GPS1和GPS2兩點得到的AB的數據利用全站儀作處理,施工處理位置就設立為這兩個點。
(二)高程測量技術
確定放樣點。A點設置全站儀,B點配置棱鏡。通過調整角度保證全站儀在位置方面與工程地點沒有誤差,再根據柱子的中心點確定放樣點進行放樣。利用工程施工圖以及COGO軟件可以確定柱子的具體中心位置。
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精度的相關措施
首先需要對GPS相關設備做準確度方面的測試,再分析研究相關已知點的具體坐標,保證已知點具體坐標在數據上的準確性,在根本上對建筑工程施工測量數據的準確性上得到加強。
可以通過設置一級光電測距導線在網內,特別是一些建筑工程施工測量項目對精度要求比較嚴苛,對這些項目進行GPS內部檢測時,利用設置好的一級光電測距導線的閉合坐標,提高檢測數據的準確度。這種方法不但能使GPS對建筑工程測量的精度結果進行有效控制,對于已知點的精度狀況也有較為明確的了解。
除了精度與準確度方面的優勢,GPS技術在對建筑工程進行施工測量工作方面還有諸如對測量位置要求相對較低等方面的優勢,相關工作人員利用GPS技術在對建筑工程施工測量方面獲得了極大的便利。這也要求了工作人員要學習和完善自身對于GPS技術的掌握,確保對建筑工程測量數據的精度和準確度,避免延誤工期或者返工現象的出現,造成巨大的損失。
四、結語
對于建筑工程項目施工測量工作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包括地質條件、氣候因素、運輸、資金以及政策等人為因素等,管理這種難度較大的項目需要有系統的方案,也需要對建筑工程測量管理嚴格要求。針對建筑工程測量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尋找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確保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測量管理正常有序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龍飛,趙威,韓文娟.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門窗,2016(6):247-248.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1
一、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動因
轉型升級的內因來源于地勘單位的運營狀況和發展追求,更主要的是外部競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宏觀形勢、行業發展、市場競爭格局、體制機制的變化等方面。
1.轉型升級是落實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的重大任務。就地勘單位而言,必須加快轉變長期以來的傳統粗放的找礦方式,實現向依靠科技進步、先進裝備、提高勞動者素質、管理創新的方向轉變,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2.轉型升級是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的重要保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一些重要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石油、鐵礦石、銅、鋁等對外依存度超過50%,資源短缺愈加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
二、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
地勘單位的轉型升級主要包括管理工作和產業發展兩方面的任務,以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轉型升級保障管理工作提升。
1.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隨著地勘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地勘單位應圍繞加強科學管理,進一步增強市場適應能力和提升競爭力,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地勘單位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
(1)努力提高規劃的管理水平,發揮規劃管理的統領作用。規劃管理是企業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管理,發展規劃是企業資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標,規劃決策失誤會給企業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2)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切實加強和改善營銷工作。地勘單位必須以滿足市場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3)圍繞找礦核心能力提高科研體系建設,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地勘單位以解決地質找礦中的理論、技術難題為目標,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大力提高地質找礦的成功率;要建立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科技人員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評價制度,設立科技獎勵資金等各項激勵制度,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4)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現代管理水平。地勘單位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市場競爭和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必須建立起卓越的運營、管控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新的管理方法的應用。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廣QHSE質量認證、建立扁平化管理、推進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引入戰略平衡計分卡、引進大型管理軟件,從而使地勘單位的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2.地勘單位起源于地質勘查業,并隨著地質勘查業的發展逐步發展壯大,是當前地勘單位利潤貢獻高的業務;工程施工、加工制造、商貿服務業等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業務,部分業務雖然規模較大,分流了大量人員,但利潤貢獻較低,難以具備支撐地勘單位長遠產業發展的能力。
3.加快培育新業務地勘單位正在進入的新業務可分為礦業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海外業務三類。以傳統業務為基礎,不斷構建地勘單位新業務領域,有利于加快地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體現地勘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要求。
(1)礦業開發是產業價值鏈的高端領域,地勘單位以探礦權或資金、技術投入、上市融資等多種形式,進入礦業開發領域,進行礦產品開發,使礦業開發成為支撐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
(2)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大淺層地熱潔凈能源、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加大稀有金屬和稀土資源等特種礦產的勘查開發力度;加快推進海洋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積極拓展地勘單位的發展空間。
(3)海外業務要積極申請地質援外項目,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與國內大型企業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借助大型企業的資金優勢解決融資的難題,利用央企積累國際化項目運作經驗和海外人脈,降低不可預測的風險;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和工程施工三類業務要統籌規劃、互相借力、共同提升。
三、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
1.“專業化”和“探采一體化”是今后地勘單位產業發展的方向,對于沒有地質勘查條件和能力的單位,應全面退出地質勘查業務;對于專業性地勘單位,如物測隊、水文隊、鉆探隊、專業工程施工隊等,轉變成相關技術專業的勞務、技術、工程等服務提供商;對于具備實施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地勘單位,應轉變成勘查型的礦業公司,這應是大多數地勘單位的出路,也是地勘行業改革的根本方向。
2.地勘單位轉型升級必須堅定不移轉型升級是規劃管理中的高難度動作,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必須堅定信心、逐步實施,否則就成了“全盤皆輸”,地勘單位轉型之初可能帶來陣痛,甚至是業績的下滑。
3.轉型升級必須系統地整合地勘單位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各類資源同步整合、相互匹配,加強和注重技術、人才、裝備、資質、市場、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
四、結束語
轉型升級是地勘單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巨大的挑戰,更是關系地勘單位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地勘單位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性和責任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通過廣大地勘職工共同的努力,為推動地勘單位轉型升級作出新貢獻。
總體實力機構設置有待加強
測量工作總體實力有待加強:陜西省煤田地質局(公司)現有測量工作人員130多名,其中本科以上學歷53名。有兩個單位分別具有測量甲級和乙級資質,其它單位僅有丙級資質,這些單位曾經奮戰在陜西和西北地質勘探一線,為行業發展和國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地質測量工作相對于行業總體發展速度和水平還比較滯后。由于種種原因,現有工程測量人員大多忙于常規的地質測量工作,對新理論、復雜工程條件下測量工作接觸少,承擔較大工程測量的能力和經驗不足。機構設置不健全:多年來全局(公司)機關僅有1名測量主管人員,下屬各隊地質科有的設有測量主管有的沒有,各野外分隊(除測量分隊外)僅有測量人員,沒有測量技術行政管理組織,不利于單位測量工作長遠規劃和接序發展。總之目前地勘測量科研人員數量少,科技攻關能力弱,科技成果較少,難以適應公司“地勘立局,礦業興局,多元發展”的工作需要。
對策
1建立管理體系更新儀器設備
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和管理體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隊、分隊”不同層級的測量技術管理網絡,根據不同單位規模和技術要求,賦予相應的技術(行政)管理權限,以便進行技術規劃和管理、人員交流和培訓、隊伍建設和長遠發展。根據工作需要,更新儀器設備:相對于地勘其它設備,測量儀器設備投入費用并不大。只要局隊重視,根據各單位工作性質配備較先進的儀器設備,可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促使單位測量人員不斷學習,使測量能力和水平與社會科技發展水平同步。
2配足工作人員加強培訓
配備和充實足夠的工作人員:各野外地勘單位要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充足的測量人員。要把測量人才發展納入局隊專業技術人才發展規劃,從研究生、大學本科、高職、中專技校生中逐年補充優秀學員以充實隊伍和培育新鮮血液,形成測量人才在學歷、職稱和年齡上的梯隊結構。加強培訓,提高廣大測量工作者技能和水平:局隊要制定測量人員培訓提高計劃,分批次分層次逐年提高測量人員專業技術能力。每年安排適量測量人員到高校及工程單位去學習和深造,更新測量人員知識和能力體系,并聘請高校教師、技術專家進行新理論和行業發展前沿動態講座,拓展測量人員視野,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要認真落實局“5511”人才培訓工程,實行專業技術人員“導師制”,技術工人“師徒制”,簽定“導師(師傅)與學員(徒弟)培養責任書”,落實培訓內容,在工作和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培訓學習,加強對測量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技術繼續教育的培訓和考核,將培訓考核成績納入年度考核、職稱評定及工資定級等范圍,逐年提高測量人員技能和綜合素質。
3提高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瓦斯災害已成為制約煤礦安全生產和煤炭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實施了“科技興安”戰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與此同時,我國的各類科技計劃也逐步加強了瓦斯災害治理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十五”以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業以產學研結合方式開展了攻關研究,在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預測、保護層開采、順煤層瓦斯抽放及礦井通風系統監測、評價與決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瓦斯治理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2.1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
瓦斯煤塵爆炸一直是困擾煤礦安全生產的重大災害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煤塵著火機理及瓦斯煤塵爆炸機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塵云著火及燃燒過程簡化模型,得出了粉塵空氣混合物點火過程中慢速導熱燃料模式到快速輻射燃燒模式的轉變具有爆炸特征,試驗系統中點火誘導期與高溫固體顆粒燃料產物的質量分數和燃燒陣面中的熱輻射有關,在爆炸極限范圍內顆粒相濃度與顆粒點立溫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顯,輻射熱損失可能導致燃燒區域的重構,粉塵空氣混合物火焰穩態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等重要結論;通過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塵共存條件下煤塵云著火特征參數計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過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變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礦井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評價模型,用事故樹方法分析了掘進、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塵爆炸發生的影響因素擴權重、可能發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發生所要采取的途徑。確立了礦井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指標分為爆炸易發性指標和爆炸后果嚴重性指標。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管理因素和經濟因素四方面指標,后者包括煤塵爆炸指數、沉積煤狀況、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業人員、以往事故損失及礦山救護能力等。開發出了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和專家系統軟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塵爆炸的危險性評價和防治專家系統。
2.2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
采用瓦斯地質理論與物探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突出區域預測,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計劃以來,我國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取得重要成果:
(1)我國采用瓦斯地質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質理論與物探技術相結合的多技術(數字地震勘探、無線電波透視和構造軟煤測井曲線識別)集成的多尺度(礦井突出區和工作面突出帶)瓦斯突出區域預測瓦斯地質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質單元基礎的由構造軟煤厚度(H)和煤層瓦斯壓力(P)相配套的突出區域預測瓦斯地質指標,初步確定構造軟煤厚度的突出臨界值為0.90m;
(2)開發了具有信息輸入、動態管理和空間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區域預測WebGIS信息平臺,實現了瓦斯突出區域瓦斯地質方法的自動化和可視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形成了一套礦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測技術與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術、AVO技術、地震反演技術、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波形分類技術、瓦斯地質技術等構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質—地震預測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測的核心技術;
(3)采用地質動力區劃的方法,確定了活動構造和巖體應力狀態對突出的影響,并劃分出應力升高區、應力降低區和應力梯度。為此開發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識別概率預測計算機軟件,確定了活動斷裂、最大主應力、應力梯度等8個主要影響因素,并可方便地劃分突出的危險區、威脅區和安全區,開發出了突出區域預測決策分析系統軟件,實現了圖、文、聲和像的可視化;
(4)采用電磁波透視技術,成功研制出了探測煤層瓦斯災害易發區的技術和裝備,建立了電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數據庫和地質異常體的識別系統,得出了瓦斯災害易發區分布規律,提出了判定瓦斯災害易發區的敏感指標和臨界值,形成一套適于瓦斯災害易發區的判識方法。
這些技術成果的研究和應用,完善并發展了我國煤礦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體系,提高了突出預測的準確性,非突出危險區預測準確性達到100%,突出危險區預測準確性超過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進和回采過程中的瓦斯影響,顯著提高掘進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產量。
2.3煤與瓦斯突出動態預測技術
煤與瓦斯突出的非接觸式預測是通過對瓦斯或煤體本身的信號的實時監測而進行的連續動態預測技術。這種方法具有測試簡單、不與生產發生沖突、實時連續監測等優點。因此,非接觸式連續預測是目前突出預測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關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掘進工作面煤與瓦斯突出非接觸動態預測預報的需要,分別研究出了基于動態瓦斯涌出規律原理、AE聲發射原理和電磁輻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連續監測技術與裝備。
通過分析瓦斯涌出動態變化規律與突出危險性的關系、實時監測瓦斯動態涌出特征波形、提取與突出危險性相關的特征指標,建立了煤巷掘進炮后30分鐘的噸煤瓦斯動態涌出量指標、瓦斯涌出變異系數指標、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標等連續預測指標,研究確定了這幾種指標與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險性的關系及指標臨界值,以此綜合判斷工作面所處地點的安全狀況以及前方的潛在危險性,實現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動態涌出預測,為我國煤礦提供了一種新的瓦斯涌出量預測方法和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工藝技術;
開發出了一套AE聲發射監測煤與瓦斯突出的技術裝備,提出了AE聲發射濾噪綜合處理技術和方法,通過阻噪、隔噪、抑噪、濾噪和有效AE信號提取等途徑,實現了有效濾噪的目的,取得了歷年來濾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進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傳感器在內的AE聲發射預測工藝技術,分析和總結了煤巖破壞AE聲發射規律、AE聲發射與瓦斯動力災害的關系;
通過連續監測含瓦斯煤巖流變破壞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輻射信號強度和脈沖數及其變化的研究,實現了對煤與瓦斯突出等煤巖動力災害現象的預測預報,研究并揭示了電磁輻射與煤與瓦斯突出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提出了臨界值法與動態趨勢法相結合的煤巖動力災害預警方法,開發成功了煤巖動力災害非接觸電磁輻射連續監測儀,實現了煤巖動力災害的非接觸、連續動態監測及煤與瓦斯突出預警。
2.4高產高效礦井瓦斯災害綜合治理技術
加強瓦斯災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礦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重要保證。高瓦斯煤層群保護層開采、低透氣性煤層瓦斯強化抽放、巷道邊掘邊抽等技術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礦瓦斯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在煤層群保護層開采方面,通過開展了保護層作用機理的研究,利用三維離散單元法對淮南礦區保護層開采后,采空區頂、底板煤巖體應力重新分布的規律、頂底板變形和破壞特征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從理論上計算了保護層開采后卸壓范圍向頂、底板方向發展的深度,為確定被保護層的保護效果和卸壓范圍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針對首采保護層開采時,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層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點,并考慮到確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試驗成功了多種首采層瓦斯綜合治理技術措施:
保護層底板巷道+上向穿層鉆孔抽放瓦斯技術、被保護層頂板煤(巖)巷道+下向穿層鉆孔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頂板巷道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頂板走向鉆孔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工作面采空區埋管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掘進工作面邊掘邊抽技術。在試驗研究中還在實際層間距70m(相對層間距35倍)近水平煤層群的下保護層開采和80-90~急傾斜近距離煤層群的下保護層開采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順煤層強化抽放方面上,通過試驗和理論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順煤層鉆孔中運用高壓水射流擴孔和鉆擴一體化技術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術和裝備,以及對石門揭煤抽、排瓦斯鉆孔擴孔的工藝技術和方法。擴孔后鉆孔直徑達到200-300mm,為擴孔前的4.5倍,最大擴孔直徑達619.9mm。擴一個鉆孔的時間相當于施工一個鉆孔時間的1/6,而一個擴孔鉆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當于2個以上的鉆孔,明顯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評價方面,研究了根據煤層的最小突出瓦斯壓力、瓦斯含量為依據,合理確定評價預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預抽率指標和臨界值的方法。下向鉆孔及深孔預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術途徑。通過試驗研究,解決了下向鉆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術難題,取得了下向孔鉆探長度達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適合于高瓦斯低透氣性、有突出危險煤層深孔控制預裂爆破強化抽放瓦斯技術和石門快速揭煤技術;
對于單一低透氣性突出煤層巷道掘進的瓦斯抽放技術難題,通過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發現煤層巷道掘進工作面和巷道兩幫的煤體在松動和原始煤體之間存在的隨巷道向前掘進而向前移動的蠕變“u”形圈,在“u”形圈內煤層的透氣系數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層賦存參數、瓦斯抽放參數對抽放鉆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響,確定了有效抽放半徑與抽放時間的關系、抽放負壓和抽放量的關系,并據此合理布置邊抽邊掘鉆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達到30%以上,并且煤體的強度有較大增加。
2.5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與決策技術
礦井通風是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性環節,合理的通風是防止瓦斯積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災蔓延擴大的重要手段,通風系統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當,則是導致瓦斯積聚和自然發火及造成瓦斯、火災事故進一步擴大的主要原因。集約化生產的大型礦井實行一礦一面已成趨勢,要求通風系統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
我國開展了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評價指標體系和網絡仿真技術的兩種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理論體系、評價方法和數學模型,開發了智能化、可視化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支持系統軟件。
在災變風流動態模擬及虛擬現實技術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維動態模擬技術,開發了礦井災害風流流動模擬的GIS顯示系統,實現礦井災變動態模擬結果在礦井通風系統圖各巷道通風參數的動態顯示,提高模擬結果與各巷道的對應性,減少礦井災害防治及救災決策中應用災變狀態各參數的失誤率,提高決策效率。研究出了礦井火災區域內煙流流動的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和礦井巷道中火災煙流流動的虛擬現實技術。
在通風系統自動調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動控制風門及遠程控制技術,研制出了帶有卸壓窗和撞桿自動開啟裝置的遠程自控風門,實現了井下人、車信號分離,采用控制命令分級管理的方法,徹底貫徹了“生產服從救災,行人服從行車”的風門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風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為配套技術研究,將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技術、礦井災變風流動態模擬及虛擬現實技術和井下風門遠程控制技術等有機整合成一體,開發了軟件平臺,初步實現了礦井通風系統從監測、分析、決策到控制等各環節的閉環運行。
3存在的問題和急需開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煤礦安全是煤炭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瓦斯災害治理是煤礦安全工作的重點。對煤礦瓦斯災害進行監測監控、預警防治等瓦斯綜合治理技術措施,是減少煤礦傷亡事故,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礦安全工作面臨兩大的挑戰:
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高效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產塵強度大幅度上升,通風壓力增大,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事故的預防難度增大;
二是礦井生產水平的逐年延伸,地應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與瓦斯突出和沖擊地壓危險性增加,惡化了煤礦生產條件,增大了生產中的不安全性。為此,煤礦安全技術也需從兩個方面開展攻關研究:
(1)根據礦區煤層條件不同、瓦斯賦特征不同、生產條件的變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進一步完善提高現有瓦斯災害治理技術體系并進行適應性研究,如采用現代通訊技術、自控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傳感技術,解決我國現有煤礦安全監測系統相互不兼容、無法互聯互通的技術難題;
(2)不斷解決瓦斯治理技術研究中出現的新問題,如伴隨我國東部深井開采帶來了“三高”和深部礦井的延期突出問題,松軟低透氣性煤層長鉆孔瓦斯抽放技術難題。這些問題急需開展科技攻關加以解決。
4結論
瓦斯災害治理新技術在淮南礦區進行了試驗和應用,取得了經濟、社會、安全環境的多重效益。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煤礦生產條件和瓦斯災害特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具體成果表現為:
(1)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在淮南潘三礦、張集礦應用表明,評價結果準確可靠,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為預防煤礦瓦斯煤塵爆炸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2)瓦斯地質、動力區劃和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的煤與瓦斯突出預測技術是經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是減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術措施。
(3)AE聲發射、電磁輻射等非接觸連續監測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進入實用化和產業化階段。
(4)保護開采、顧煤層瓦斯強化抽放技術在聯合攻關,取得了理論、技術和試驗研究的重大進展,是淮南礦區治理瓦斯的有效技術途徑。
1 概述
瓦斯是我國煤礦的主要災害因素之一,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國煤礦的安全生產。由于災害因素多、治理難度大,礦井瓦斯一直是我國煤礦安全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目前,我國所有煤礦均為瓦斯礦井,據統計,在100個國有重點煤炭生產企業的609處礦井中,高瓦斯礦井占26.8%,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17.6%,低瓦斯礦井 占55.6%。國有地方和鄉鎮煤礦中,高瓦斯礦井和煤與瓦斯 突出礦井占15%左右。部分局礦的情況更為嚴重,如淮南礦業集團所屬11對礦井均為突出礦井,平頂山煤業集團所屬 的13對礦井也全部為高瓦斯或突出礦井。
瓦斯災害已成為制約煤礦安全生產和煤炭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實施了“科技興安”戰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與此同時,我國的各類科技計劃也逐步加強了瓦斯災害治理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十五”以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業以產學研結合方式開展了攻關研究,在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預測、保護層開采、順煤層瓦斯抽放及礦井通風系統監測、評價與決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 瓦斯治理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2.1 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
瓦斯煤塵爆炸一直是困擾煤礦安全生產的重大災害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煤塵著火機理及瓦斯煤塵爆炸機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塵云著火及燃燒過程簡化模型,得出了粉塵空氣混合物點火過程中慢速導熱燃料模式到快速輻射燃燒模式的轉變具有爆炸特征,試驗系統中點火誘導期與高溫固體顆粒燃料產物的質量分數和燃燒陣面中的熱輻射有關,在爆炸極限范圍內顆粒相濃度與顆粒點立溫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顯,輻射熱損失可能導致燃燒區域的重構,粉塵空氣混合物火焰穩態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等重要結論;通過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塵共存條件下煤塵云著火特征參數計算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過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變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礦井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評價模型,用事故樹方法分析了掘進、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塵爆炸發生的影響因素擴權重、可能發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發生所要采取的途徑。確立了礦井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指標分為爆炸易發性指標和爆炸后果嚴重性指標。前者包括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管理因素和經濟因素四方面指標,后者包括煤塵爆炸指數、沉積煤狀況、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業人員、以往事故損失及礦山救護能力等。開發出了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和專家系統軟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塵爆炸的危險性評價和防治專家系統。
2.2 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
采用瓦斯地質理論與物探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突出區域預測,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計劃以來,我國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取得重要成果:
(1)我國采用瓦斯地質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質理論與物探技術相結合的多技術(數字地震勘探、無線電波透視和構造軟煤測井曲線識別)集成的多尺度(礦井突出區和工作面突出帶)瓦斯突出區域預測瓦斯地質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質單元基礎的由構造軟煤厚度(H)和煤層瓦斯壓力(P)相配套的突出區域預測瓦斯地質指標,初步確定構造軟煤厚度的突出臨界值為0.90m;
(2)開發了具有信息輸入、動態管理和空間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區域預測WebGIS信息平臺,實現了瓦斯突出區域瓦斯地質方法的自動化和可視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形成了一套礦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測技術與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術、AVO技術、地震反演技術、地震屬性分析技術、地震波形分類技術、瓦斯地質技術等構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質—地震預測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測的核心技術;
(3)采用地質動力區劃的方法,確定了活動構造和巖體應力狀態對突出的影響,并劃分出應力升高區、應力降低區和應力梯度。為此開發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識別概率預測計算機軟件,確定了活動斷裂、最大主應力、應力梯度等8個主要影響因素,并可方便地劃分突出的危險區、威脅區和安全區,開發出了突出區域預測決策分析系統軟件,實現了圖、文、聲和像的可視化;
(4)采用電磁波透視技術,成功研制出了探測煤層瓦斯災害易發區的技術和裝備,建立了電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數據庫和地質異常體的識別系統,得出了瓦斯災害易發區分布規律,提出了判定瓦斯災害易發區的敏感指標和臨界值,形成一套適于瓦斯災害易發區的判識方法。
這些技術成果的研究和應用,完善并發展了我國煤礦瓦斯突出區域預測技術體系,提高了突出預測的準確性,非突出危險區預測準確性達到100%,突出危險區預測準確性超過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進和回采過程中的瓦斯影響,顯著提高掘進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產量。
2.3 煤與瓦斯突出動態預測技術
煤與瓦斯突出的非接觸式預測是通過對瓦斯或煤體本身的信號的實時監測而進行的連續動態預測技術。這種方法具有測試簡單、不與生產發生沖突、實時連續監測等優點。因此,非接觸式連續預測是目前突出預測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關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掘進工作面煤與瓦斯突出非接觸動態預測預報的需要,分別研究出了基于動態瓦斯涌出規律原理、AE聲發射原理和電磁輻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連續監測技術與裝備。
通過分析瓦斯涌出動態變化規律與突出危險性的關系、實時監測瓦斯動態涌出特征波形、提取與突出危險性相關的特征指標,建立了煤巷掘進炮后30分鐘的噸煤瓦斯動態涌出量指標、瓦斯涌出變異系數指標、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標等連續預測指標,研究確定了這幾種指標與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險性的關系及指標臨界值,以此綜合判斷工作面所處地點的安全狀況以及前方的潛在危險性,實現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動態涌出預測,為我國煤礦提供了一種新的瓦斯涌出量預測方法和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工藝技術;
開發出了一套AE聲發射監測煤與瓦斯突出的技術裝備,提出了AE聲發射濾噪綜合處理技術和方法,通過阻噪、隔噪、抑噪、濾噪和有效AE信號提取等途徑,實現了有效濾噪的目的,取得了歷年來濾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進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傳感器在內的AE聲發射預測工藝技術,分析和總結了煤巖破壞AE聲發射規律、AE聲發射與瓦斯動力災害的關系;
通過連續監測含瓦斯煤巖流變破壞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輻射信號強度和脈沖數及其變化的研究,實現了對煤與瓦斯突出等煤巖動力災害現象的預測預報,研究并揭示了電磁輻射與煤與瓦斯突出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提出了臨界值法與動態趨勢法相結合的煤巖動力災害預警方法,開發成功了煤巖動力災害非接觸電磁輻射連續監測儀,實現了煤巖動力災害的非接觸、連續動態監測及煤與瓦斯突出預警。
2.4 高產高效礦井瓦斯災害綜合治理技術
加強瓦斯災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礦重特大事故發生的重要保證。高瓦斯煤層群保護層開采、低透氣性煤層瓦斯強化抽放、巷道邊掘邊抽等技術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礦瓦斯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在煤層群保護層開采方面,通過開展了保護層作用機理的研究,利用三維離散單元法對淮南礦區保護層開采后,采空區頂、底板煤巖體應力重新分布的規律、頂底板變形和破壞特征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從理論上計算了保護層開采后卸壓范圍向頂、底板方向發展的深度,為確定被保護層的保護效果和卸壓范圍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針對首采保護層開采時,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層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點,并考慮到確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試驗成功了多種首采層瓦斯綜合治理技術措施:
保護層底板巷道+上向穿層鉆孔抽放瓦斯技術、被保護層頂板煤(巖)巷道+下向穿層鉆孔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頂板巷道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頂板走向鉆孔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工作面采空區埋管抽放技術、首采層(保護層)掘進工作面邊掘邊抽技術。在試驗研究中還在實際層間距70m(相對層間距35倍)近水平煤層群的下保護層開采和80-90~急傾斜近距離煤層群的下保護層開采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轉貼于
在順煤層強化抽放方面上,通過試驗和理論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順煤層鉆孔中運用高壓水射流擴孔和鉆擴一體化技術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術和裝備,以及對石門揭煤抽、排瓦斯鉆孔擴孔的工藝技術和方法。擴孔后鉆孔直徑達到200-300mm,為擴孔前的4.5倍,最大擴孔直徑達619.9mm。擴一個鉆孔的時間相當于施工一個鉆孔時間的1/6,而一個擴孔鉆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當于2個以上的鉆孔,明顯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評價方面,研究了根據煤層的最小突出瓦斯壓力、瓦斯含量為依據,合理確定評價預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預抽率指標和臨界值的方法。下向鉆孔及深孔預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術途徑。通過試驗研究,解決了下向鉆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術難題,取得了下向孔鉆探長度達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適合于高瓦斯低透氣性、有突出危險煤層深孔控制預裂爆破強化抽放瓦斯技術和石門快速揭煤技術;
對于單一低透氣性突出煤層巷道掘進的瓦斯抽放技術難題,通過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發現煤層巷道掘進工作面和巷道兩幫的煤體在松動和原始煤體之間存在的隨巷道向前掘進而向前移動的蠕變“u”形圈,在“u”形圈內煤層的透氣系數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層賦存參數、瓦斯抽放參數對抽放鉆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響,確定了有效抽放半徑與抽放時間的關系、抽放負壓和抽放量的關系,并據此合理布置邊抽邊掘鉆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達到30%以上,并且煤體的強度有較大增加。
2.5 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與決策技術
礦井通風是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關鍵性環節,合理的通風是防止瓦斯積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災蔓延擴大的重要手段,通風系統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當,則是導致瓦斯積聚和自然發火及造成瓦斯、火災事故進一步擴大的主要原因。集約化生產的大型礦井實行一礦一面已成趨勢,要求通風系統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
我國開展了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評價指標體系和網絡仿真技術的兩種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理論體系、評價方法和數學模型,開發了智能化、可視化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支持系統軟件。
在災變風流動態模擬及虛擬現實技術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維動態模擬技術,開發了礦井災害風流流動模擬的GIS顯示系統,實現礦井災變動態模擬結果在礦井通風系統圖各巷道通風參數的動態顯示,提高模擬結果與各巷道的對應性,減少礦井災害防治及救災決策中應用災變狀態各參數的失誤率,提高決策效率。研究出了礦井火災區域內煙流流動的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和礦井巷道中火災煙流流動的虛擬現實技術。
在通風系統自動調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動控制風門及遠程控制技術,研制出了帶有卸壓窗和撞桿自動開啟裝置的遠程自控風門,實現了井下人、車信號分離,采用控制命令分級管理的方法,徹底貫徹了“生產服從救災,行人服從行車”的風門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風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為配套技術研究,將礦井通風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和決策技術、礦井災變風流動態模擬及虛擬現實技術和井下風門遠程控制技術等有機整合成一體,開發了軟件平臺,初步實現了礦井通風系統從監測、分析、決策到控制等各環節的閉環運行。
3 存在的問題和急需開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煤礦安全是煤炭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瓦斯災害治理是煤礦安全工作的重點。對煤礦瓦斯災害進行監測監控、預警防治等瓦斯綜合治理技術措施,是減少煤礦傷亡事故,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礦安全工作面臨兩大的挑戰:
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高效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產塵強度大幅度上升,通風壓力增大,瓦斯煤塵爆炸、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事故的預防難度增大;
二是礦井生產水平的逐年延伸,地應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與瓦斯突出和沖擊地壓危險性增加,惡化了煤礦生產條件,增大了生產中的不安全性。為此,煤礦安全技術也需從兩個方面開展攻關研究:
(1)根據礦區煤層條件不同、瓦斯賦特征不同、生產條件的變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進一步完善提高現有瓦斯災害治理技術體系并進行適應性研究,如采用現代通訊技術、自控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傳感技術,解決我國現有煤礦安全監測系統相互不兼容、無法互聯互通的技術難題;
(2)不斷解決瓦斯治理技術研究中出現的新問題,如伴隨我國東部深井開采帶來了“三高”和深部礦井的延期突出問題,松軟低透氣性煤層長鉆孔瓦斯抽放技術難題。這些問題急需開展科技攻關加以解決。
4 結論
瓦斯災害治理新技術在淮南礦區進行了試驗和應用,取得了經濟、社會、安全環境的多重效益。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煤礦生產條件和瓦斯災害特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具體成果表現為:
(1)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性預測評價技術在淮南潘三礦、張集礦應用表明,評價結果準確可靠,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為預防煤礦瓦斯煤塵爆炸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2)瓦斯地質、動力區劃和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的煤與瓦斯突出預測技術是經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是減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P63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03-2
0 引言
應用地球物理學是一門較新的技術領域,在礦床勘探中采用專門的儀器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70年,瑞典人泰朗和鐵貝爾制成了尋找磁鐵礦用的所謂“萬能磁力儀”,標志著應用地球物理學開始形成。電法勘探工作最早是19世紀初英國人P.佛克斯在已知礦體上觀測到了自然電場,電阻率法始于1893年在已知礦體上觀測到電阻率異常,以后又相繼發展了激發極化法、電磁感應法等分支方法。地震勘探開始于20世紀初,前蘇聯在相關理論方面取得了成功。 1940年出現多道儀器,并且儀器道數在以后不斷增加,地震勘探的理論方法、技術裝備都得到了高速發展。
1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概述
1.1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以不同巖(礦)石間物理性質的差異為基礎,利用物理學原理,通過觀測和研究地球物理場的空間與時間分布規律,借以實現地質勘探和找礦目標的一門應用科學。也稱勘探地球物理(學),簡稱物探。
應用地球物理(學)是與理論地球物理學相對應的應用學科,過去被認為等同于勘探地球物理,隨著地球物理技術在礦產資源勘探以外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已擴展到工程、環境、軍事、考古等領域。
地球物理場是指存在于地球周圍(或內部)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空間,可以是天然存在,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
1.2 地球物理勘探應用
目前在地球物理學勘探中應用的巖(礦)石的物理性質(或物性參數)有六種:密度(σ或ρ);磁性(磁導率μ,磁化率χ,剩余磁性Jr);電性(電導率σ或電阻率ρ、極化率J、介電常數ε);彈性(彈性模量,拉梅系數,密度,波速);放射性;導熱性。
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前四種。
1.3 對地球物理勘探的客觀認識和評價
地球物理勘探為地質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解決許多地質問題。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在克服鉆探法缺點的同時也帶有其自身的不足及應用中的限制,因此應該對其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主要有:
(1)各種物探方法的物理前提是巖(礦)石間的物性差異,地質效能的高低與地質對象同周圍巖石間物性差異的明顯程度有關,有差異才有效果,差異越明顯效果才越好,反之,差異越小,效果越差;
(2)各種物探方法都是通過觀測和分析地球物理場進行地質勘探和尋找有用礦產的,因此屬于間接找礦方法,與鉆探取巖心提取巖石礦物成分的方法有本質的區別,可靠性降低,分辨能力降低;
(3)各種地球物理場均具有跨越介質存在的特點,可以通過物探方法研究不同深度上地質目標的信息,便于面積測量,但垂向上信息的可靠與詳細程度不如鉆井資料;
(4)各種地質情況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具體的地質、地球物理條件靈活選用適當的地球物理方法,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有可能導致錯誤的結果;
(5)某一種地球物理場的分布可以與地下多種地質背景相對應,因此,當對物探資料作地質解釋時是可以有多種合理的解釋,即反問題具有多解性;
(6)某一地質目標可能與圍巖有多種物性差異,在實際應用中,為減少多解性,提高地質效能,常采用多種物探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必要時可以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鉆井、測井等多學科的聯合應用,以便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7)應用地球物理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理論尚需發展、技術仍需改進、儀器設備也在不斷更新,這些都需要隨著其相鄰的學科發展才能實現,不能強求現有的地球物理技術解決它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2 地球物理勘探面臨的問題
(1)提高微弱地球物理信號采集與處理水平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是依據對觀測的地球物理場數據的分析來實現探測目的的。
(2)非均勻地質體的探測與描述幾何形體簡單、物性分布均勻、埋藏深度較淺且易于發現的礦產資源,今后將越來越少。
(3)綜合利用多種信息,減少地球物理反問題的多解性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過在地表、空中或井下局部地球物理場的觀測結果,去分析推斷地下不能直接觀測部分物質的性質和形態。
3 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趨勢
3.1 應用范圍將更加擴大
原有方法日趨完善,新方法不斷形成,使物探的地質效能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單純的礦產資源勘探,發展到目前在水文、工程、城市與環境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在軍事、文化等領域的應用也在研究之中。
3.2 勘探深度將進一步加大
淺層礦產資源的開發對地球物理勘探提出了尋找深部礦產資源的需求,同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理論、技術、儀器等方面的發展與更新也使之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3.3 地質效能將更趨理想
實現直接找礦是廣大地學工作者長期以來的理想,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了一些進展,如電法、地震勘探都提出了巖性勘探方法和技術,雖然還很不完善,但代表了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趨勢。
4 結束語
地球物理勘探面臨的地質任務日趨復雜艱巨,勘探目標正從構造型轉向隱蔽型,探明并評價油氣儲層、監測油田開發過程成為物探新的研究內容。一方面要對原有方法不斷完善、深化,另一方面要不斷探索新的理論。大量試驗證明,在多數油氣藏上方存在特有的物理化學異常暈帶,即“煙囪效應”產生的“還原柱”,能觀測到磁化率、極化率和地球化學異常。基于類似的原理,放射性方法勘探油氣的試驗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參考文獻
[1]于克君,湯振清.地熱勘探中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運用探討[J].2001-07-01.
[2]王興泰.工程與環境物探新方法新技術(第1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