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3 15:40: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語交際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言測試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其目的由逐項測試學習者對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系統知識的掌握,擴展到了測試人們對語言能力的運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交流思想情感、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成了被測試的對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應用語言學家所倡導的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基礎上,LyleBachman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應運而生。
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認為語言的交際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發生在情景、語言使用者和語篇之間的動態交互。語言測試應測量包括語法、語篇、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內的語言交際能力,同時它還以真實為準則,使受試者能同時處理清晰的語言信息和隱含的言語意義或功能意義。Bach-man(1990:81-110)認為語言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組成5。
這一理論的優勢和意義在于它不僅考察了傳統語言測試所覆蓋的語言知識,還考察了受試者在語言交際語境中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它把語言的使用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突出語言能力不僅是指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有效的交際。這就意味著測試時要把涉及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結合成一個整體加以測試。基于答辯的過程和本質,筆者認為它對評估學生在畢業論文答辯中的表現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畢業論文答辯中蘊涵的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就學生而言,本科畢業論文答辯的基本過程包括5分鐘的陳述和10分鐘的問題答辯(時間長短各校有異)。陳述(presentation)是學生對自己所做論文的選題、研究意義、論文主要結構和觀點等做出簡明扼要的口頭展示,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手段提綱挈領地突出論文框架和觀點,增強直觀性,有效濃縮論文要點,讓評委和聽眾對其論文迅速產生整體的印象和興趣。陳述時盡量脫稿以體現流暢和對論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階段是教師提問,學生或答或辯。通常教師會針對論文提出一些知識性的基礎問題或學術性的探討問題供學生回答和辯論,通過對問題的認真傾聽、正確理解和快速反應及清晰表述,學生不僅深層次上體現自己對所研究課題的深入理解、判斷、分析、歸納、邏輯思辯等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際語言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
答辯是審查論文寫作質量的一種補充形式,通過學生的陳述和回答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立論依據及處理課題的實際能力3,就其本質來講是一個復雜的口頭交際過程。在這個動態的交際過程中,學生要和教師、聽眾以及論文之間形成有效互動,教師根據事先制定好的細致科學的評估參照標準體系,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機制,這種對受試的整體考察以及主觀評估方式正是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的一大特點。因此,畢業論文答辯中蘊涵著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
三、根據評估參照標準,制定答辯應對策略
交際法語言測試將受試在完成測試任務時的表現同事先制定的評估參照體系進行比較,據此判斷受試在測試中所達到的程度。同樣,答辯時教師在評判學生的表現也參照著一份評估標準體系,雖校際之間的具體標準在細節上有差異,但總體覆蓋的幾個層面大致相同,個人陳述和回答問題兩部分納入答辯評估的參照標準有所側重。答辯學生可參照評估體系的各項能力要求,制定相應的答辯策略。
1.陳述主要考察論文的結構、主要觀點、論據的說服力及邏輯性。本部分是整個答辯的開篇,簡明扼要的論文總體介紹,鮮明的觀點以及充分有力的論據無疑會給教師及其他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們對答辯學生的關注和對該論文的興趣。答辯前的計時對鏡演練或同學間的相互陳述,可以?
及時發現不足,強化時間觀念,熟悉陳述內容,直至現場的完全脫稿。
2.問題答辯部分的考察項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能力正確的理解是回答問題的前提。對于英語專業的答辯學生來說,這是對其聽力理解能力的檢測。學生接受教師問題的語言信息到理解問題的過程實質上是其心理生理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即語言交際時的一種神經和生理過程,如在接收語言過程中使用的是視聽技能;而在產出語言的過程中使用的是神經機能2。這一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學生對論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語聽辯能力,抗高壓的心理素質,聽力條件和外界干擾,提問老師的語音、語調、語速、口音及有個性特點的語音群等。要獲取信息理解問題,答辯者必須沉著冷靜,圍繞論文主題的大語境,把握關鍵詞,對問題的語義進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煉出重要的語言信息,快速做出反應。
(2)反應速度論文答辯是由答辯委員會的教師和答辯學生為主體構成的一個學術互動的語言交際情景。在這樣的口頭交際中,教師的問題雖圍繞論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確定性,學生聽到的信息稍縱即逝,因此,答辯和口譯一樣,具有很強的現場性和即時性,對答辯學生的快速反應和敏捷思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學生在聽到教師提問之后的幾秒之內,要迅速做出反應。否則就會出現冷場,學生的表現也會因此大打折扣。答辯現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基于平時的專業基本功和答辯前的充分準備,英語聽力、口譯、演講等技能的訓練不僅可以強化記憶,而且對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有一定幫助。對論文關鍵詞、主題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讓答辯學生在聽到問題之后迅速激活大腦中儲存的記憶信息,做出反應。
(3)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際語言能力中被分為組織篇章能力(如詞匯、語法、句法、銜接、組織等)和語用能力(如言語知識和社會語言知識)。表達是交際的產出階段,作為答辯的最后一個環節,語言能力體現的是答辯者的專業水平、心理素質、邏輯思辨等綜合素質。
在弄清了教師所提問題的確切涵義后,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要充滿自信地以流楊的語言和肯定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講述出來。因此,回答問題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簡明扼要,層次分明,具有針對性;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要謙虛誠實,盡量回答,爭取得到提問老師的啟發,不可強辯,避免東拉西扯,答非所問,邏輯混亂,沒有內在連貫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認為策略能力即指具體情景下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心理能力,是一種綜合運用已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與知識結構和交際情境的特征聯系起來,補償語言能力出現障礙的不足,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2。
答辯的本質就是一個復雜的口頭交際過程,其現場性和即時性等特點使答辯學生難免在理解或表達的過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難,如沒聽懂問題,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換時的短路等等。此時恰當使用策略無疑可以降低由此對答辯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答辯的順利進行。沒聽懂問題時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請老師重復或簡化問題;為爭取思考時間,避免冷場、停頓,偶爾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際填充詞;肯定教師的問題,希望得到啟發和引導時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詢問、求助的眼神,手勢等身體語言的使用也可彌補語言的乏力,緩解答辯出現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辯者的臨場發揮和應變能力。臺上的答辯委員會往往由3至5位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組成,臺下的聽眾有老師和同屆或下屆同學。在這樣一個高度嚴肅緊張的學術氛圍中神情自若地陳述觀點、快速機敏地回答問題對答辯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滿滿的自信,洪亮的聲音,得體的著裝和禮儀,恰如其分的身體語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答辯學生的緊張情緒。當然,自信心來自于事先充分的準備4,熟悉論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課題的研究現狀,文獻引用,立論依據,論點的支撐例子,試驗數據,問卷調查等,并科學預測專家提問,答辯時才能冷靜沉著,不至于被臨時的難題嚇慌手腳,腦中一片空白,出現怯場的局面。
四、結語
從中世紀的歐洲人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所產生語法翻譯法起,在外語教學方法上已經歷了語法翻譯法(腳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聽說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認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際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講oach)的演變。在現階段筆者認為,高校的外語教學應從語法翻譯和交際法兩項入手,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語法翻譯法是用本族語講解,強調語法的作用,強調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和背誦,側重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長處在于利用文法和學生的理解力著重閱讀,著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有思考力的外語學習,者的方法。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為什么母語學得這么好》的文章中曾對學語言的嬰幼兒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在孩子這方面無論孩子有多愚笨,對語言都有一個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無論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賦有多高,大多數情況下,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確的。如果從這個結果看,我們似乎應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本族語的方法,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音習慣。講述中只用外語加手勢、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兒童語言和成人語言的不同。一個兒童頭腦的“知識”含量是絕對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長期思考習慣的養成,已難以象兒童一樣運用直接法,因此,針對成人的教學法與針對兒童的教學法不應相同。
對于學外語的成人來講,使閱讀理解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而語法翻譯法恰恰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成人可以利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謂賓的結構來分析一個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候,就會發現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理解的難度減弱了。可是,我們光能理解是不夠的,還要進行書面或口頭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須培養由漢語再翻譯成外語的能力,才可以說對外語有了初步的掌握。應用語音學家H·G·Widdowson在談到“語法”和“學會”時說:“對學習者而言,欲知曉語意,則應知曉語法在單詞與語境之間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氣how腳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見,語法翻譯法忽視了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的教學,過分強調翻譯而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法產生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既要求語言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求學會具體運用,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說新聞報導、廣告、通知、表格、新聞廣播、電話談話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因此,交際法可以彌補語法翻譯法所帶來的口語練習方面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直觀教學帶來的各種好處,列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所學與他們每日的活動息息相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交際中的語音,知道怎樣去說,說什么,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會語言學的任務“誰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講話(從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謂交際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從交際能力到交際語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職eped眼。盯)》中所說,是“知識和技巧:在交際能力的運用過程中,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語音和交際語音運用的其它層面的自覺和非自覺的認識;技巧指的是人們在真正的交流中對這種知識運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見交際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要以人們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礎。同時,我們在學習中還要分清語言和語言知識的內涵,語言內涵是指能夠與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的某種法門;而語言知識則不同,語言知識是指系統的規則,這規則可以使一句話聽起來語序正確,合乎這種語言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來講,僅僅靠淺層次的交際是無法在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語法翻譯的語言知識,才能弄懂深層次的交際內容。
專科英語的教學目的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內,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同時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并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教學目的的實現需要借助一定教學方法的實施。近些年來,我國開始風行實際法教學,而忽視強調語法知識的傳統教學法,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認為只有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搞好英語教學。
一、教學現狀
近幾年,由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使英語師資緊張,加之現代化教學設備不足和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等情況,給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采用單一、固定的教學法是行不通的。為了研究適合專科英語學習的教學法,對32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多向選擇),部分問卷內容如下:
1.你學習英語的近期目標是:a.通過各類英語考試;b.提高口語,聽力水平;c.提高閱讀水平;d.提高寫作水平。
2.你學習英語的遠期目標是:a.與外國人交流;b.出國;。.找好工作;d.熟練掌握英語。
3.你認為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是:a.個人有強烈的興趣;b.學習方法得當;。.教師的教學質量;d.能持之以恒。
4.喜歡的教學方法:a.教師講解為主;b.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加以輔導;c.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加以解答;d.師生共同討論。
5.口頭表達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a.詞語貧乏;b.害怕拼錯;c.平時缺乏訓練;d.不夠流利。
調查發現,在第一題中有68%的學生選擇a,說明大部分學生目前仍有較大的考試壓力;在第二題中有89%的學生選擇了d,看來學生們已經普遍認識到了英語學習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第三題中有85%的學生認為“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是興趣和恒心;在第四題中,b選項占65%,而a選項只占21%,可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進行引導和輔助的教學模式已得到學生的認可;在第五題中,有70%的學生選擇c項,它提醒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造使用語言的機會。從此次問卷可知,學生已經普遍意識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并努力嘗試各種學習方法,希望通過學習英語,擴大知識面,增加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提高自身競爭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改進英語學習,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從教學方法上人手。
二、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法有助于鞏固英語基礎知識,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語言技能的形成,容易出現“啞巴”英語。因此,近些年我國的外語教學風行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交際法教學,逐漸忽略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事實上,專科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夠扎實,如果不顧實際地一味追求交際法教學,學生則很難準確理解并進行表達,所謂的交際活動也很難順利進行下去。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英語教學法在《實用英語》教材中的應用。根據教材編制,把專科英語課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基礎階段,側重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日常交際能力。學生剛人校時英語基礎較差,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法來鞏固基礎知識。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過渡到交際法教學,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如“語法翻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交際法”等方法的綜合應用,而不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為業務英語階段。它是對第一階段學習的提高,培養學生對科技、經貿、管理等方面的閱讀和翻譯能力,加強學生在涉外業務活動中的交際能力。訓練方式以對話樣例和套用練習為主,采用敢說一說得出~說得流利~說得準確一說得得體的步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不同的教學階段,不同水平層次的教學對象決定著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英語教學沒有靈丹妙藥,根本不存在能適用于各種教學環境的固定的教學方法。將傳統教學法和以交際法為代表的新教學法結合起來,才能搞好英語教學。
三、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研究,結合教育心理學,改進專科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以《實用英語》第一冊第十單元“廣告”(Advertising)一課為例。
1.預習檢查:通過聽寫或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背誦單詞的情況。
2.課文導人: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內容上。例如:
(1)Whatorledoesadvertisingplayinourlife,
(2)Whathaveyouboughtanythingadvetrised,
(3)Whatbusinessdoyouthinkadvertisingis,
然后教師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廣告的歷史,功能及分類;最后介紹一些英文廣告詞,比如:
(1)ThingsgobetterwithCoca一Cola.
(2)Whenitrains,itpours.-MortonSalt.
(3)Wonderwheertheyelowwent.-Pepsode.
請學生給出相應的中文廣告詞。這些活動可以很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
3.閱讀訓練: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劃分文章段落,用英語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由老師總結。
4.課文講解:在詞匯方面,主要對efective,ex-pand,erspond等重點詞語進行講解。在語法結構方面,重點復習虛擬語氣和特殊的反意疑問句。在內容講解上,抓住“anintorductiontoad”和
“thehistoryofad”兩條主線,再分別進行細分:
(1)a.Advetrisingispatrofourdailylives;
b.Advetrisingisabigbusiness;
c.Thepurposeanddeifnition.
(2)a.Advetrisingisveryold;
b.Thedevelopmentofadvertising.
5.角色扮演:將學生分為4-6人的小組,組員分別扮演客戶和廣告公司的職員。先由客戶描述產品,然后公司職員為產品做出宣傳計劃并設計廣告詞。請1-3組進行表演。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應變能力。
6.小組討論:將全班按每組5-8人分組。根據中國在“世界廣告大賽”上選送的幾十部廣告作品竟無一獲獎的現象,討論他們的看法。:
7.雙向提問:教師關于課文內容和語言點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總結中心思想或復述課文。然后由學生對教學中的不明之處向教師自由提問。
高等繼續教育是天津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繼續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辦學類型,天津各類高等繼續教育學歷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廣播電視大學遠程開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1.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構成分析
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設的各種培訓部門,承辦函授、夜大和成人脫產班,以及攻讀在職研究生學位。二是成人高等學校,主要包括職工高等學校、管理干部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規普通高校。以2011年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設的繼續教育學院以及各種培訓部門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人數占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總數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僅占總數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職工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最多,占88.04%。從縱向上看,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培養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人才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97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總數都有明顯下降,而在職研究生學位的人數持續增長。
2.天津普通高校網絡教育構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院校,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特別是教育部辦公廳于2000年7月28日《關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之后,發展更為迅猛。至2003年底,試點高校達到68所。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作為天津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經過十幾年的試點發展,在軟、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校生規模也迅速擴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網絡教育本專科在校生持續穩步增長。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數總數增加了37832人,增長了327.07%。
3.天津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構成分析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業務上隸屬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全國44所省級電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遠程高等學校。學校現下轄9個二級學院、17個分校和19個工作站,覆蓋全市18個區縣和主要行業。學校擁有萬兆校園網、廣播、電視、衛星數據廣播接收系統、雙向視頻遠程教學系統,應用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電大在線教學平臺、教務平臺和辦公平臺,建有功能完善的遠程教育服務中心,形成“天網地網融合、三級平臺互動”、集網上教學、管理和學習支持服務為一體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學校辦學規模穩步發展,在校生數持續保持在5萬人。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構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正式創立,天津成為首批試點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開考自學考試專業159個,其中本科專業84個,專科專業75個,在籍考生達到104萬人,畢業生人數204余萬人,在為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進公民素質的提高,促進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9年以來,自學考試年度報考科次出現明顯下滑趨勢,2011年總報考科次僅為2009年的67.26%。
(二)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分析
隨著各類人員學習需求的增長和日益豐富,高校越來越重視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的非學歷教育包括各種進修、培訓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預科、自考助學等類型,內容涉及各類學科進修和各類崗位證書、資格證書培訓以及能力和素質提升的其他培訓。非學歷進修及培訓是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最主要類型,占全部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的90%以上。
二、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規模偏低
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補償的功能日趨降低。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人數規模偏低,相對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顯下降趨勢,難以滿足天津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升級變遷的需要。
(二)非學歷繼續教育亟待提高
相對于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還比較薄弱,尚未引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充分重視,人們對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及繼續教育的認識也還未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三)遠程教育迅速發展
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自學考試出現萎縮的情況下,以天津廣播電視大學為主體,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網絡教育為重點,覆蓋全市城鄉,面向成人的現代遠程本、專科學歷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已經成為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從目前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繼續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體系中比較薄弱的一環,還不能適應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級政府必須把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特別是加快發展高等繼續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進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以提升繼續教育服務天津發展戰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對策
(一)擴大高等繼續教育規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總量1413.15萬人,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總量達392.79萬人,增幅為13.91%,成為拉動全市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因。16歲及以上外來就業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國家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斷增長的實際情況,必須努力擴大高等繼續教育規模,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第一,積極推進繼續教育辦學機構與政府、國內外企業和社會團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合作辦學;第二,鼓勵并支持高校申辦網絡教育學院,發展現代網絡教育;第三,實施品牌戰略,拓寬繼續教育特別是非學歷培訓的渠道,提升繼續教育參與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提升繼續教育辦學層次。
(二)明確高等繼續教育發展定位
高等繼續教育是天津市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濱海新區建設的重要力量。要切實把加快發展高等繼續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明確其發展定位,這是實現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發展,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應逐步轉移到為在職成人提供學歷或非學歷的終身化繼續教育上,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探索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各種繼續教育之間的溝通、銜接、融合機制,探索如何面向行業、企業、社會、農村,實現開放式辦學。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發展定位應是:穩步發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推進網絡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發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
(三)創新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天津各類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基本沿襲了校內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具有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和網絡學習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革創新。繼續教育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建設為目標,優化人才知識能力結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上,要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突出繼續教育的職業性,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以成人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為中心,適時進行課程的開發和調整,處理好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使繼續教育課程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現代遠程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教育中加以運用。
(四)建立高等繼續教育管理體制
建立全市高等繼續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統一宏觀管理體制。建立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在天津市教委的領導下,根據國家和天津市關于高等繼續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工作進行業務指導、政策咨詢、教學督導、立項研究并協助天津市教委開展相關工作。其主要職責:一是指導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與改革工作;二是為制定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工作相關政策提供咨詢;三是參與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管理水平的檢查與評估;四是通過科研立項等方式推動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除此之外,還應充分發揮學術性社會團體的作用,如天津市終身教育學會、天津市高教學會等,協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繼續教育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五)實施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改革與發展試點項目
1.籌建天津開放大學
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掛牌。以此為起點,全國各省市紛紛將本地開放大學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項目加以推動。天津開放大學建設,應在天津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和開放教育試點的基礎上,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網絡教育資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遠程教育資源,建立天津開放大學,打造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龍頭示范基地。同時,以天津開放大學為基礎,建設天津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天津繼續教育提供優質的學習支持服務。未來的天津開放大學應是一個開放的新型辦學實體,它將在社區教育、職業教育、農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許多領域大顯身手,還將在社會特殊群體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積極貢獻。
2.開展天津繼續教育學分銀行試點
建設并實施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積累經驗。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建立各類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的學分銀行制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不同類型繼續教育間的學分積累與轉換工作。選擇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展校際間繼續教育溝通銜接的研究與試點”。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是在繼續教育范圍內構建并實施的一種學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學分制改革試點,首先建立區域型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逐步推廣全市不同類型繼續教育間的學分積累與轉換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委員會,制定統一的學分認證標準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證學分認證、積累和轉換工作的順利進行。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手段較為落后、陳舊,粉筆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學工具,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手段中很少體現。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幾十年來幾乎沒有什么改進,仍然以課堂講授法為主。教師的任務是讀講義、做演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記筆記,做練習。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作用;制了課堂的信息量,教師在課堂上難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識傳遞給學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上課忙于記筆記,無法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因此,要注意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將現代媒體諸如投影、錄像、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技術等運用于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二、高校教育技術的定位及特色
教育技術的應用劃分為三個領域,即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培訓中的應用和作業技術方面的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新技術都應用到教育領域之中,教育技術的應用模式呈現出多樣性,選擇哪些應用模式,對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術領域中以媒體應用的教學模式:基于傳統多媒體(幻燈、投影、電影、電聲系統和語言實驗室系統等)的“常規模式”,基于多媒體計算機的“多媒體模式”,基于廣播系統的“遠距離教學模式”,基于Internet的網絡模式,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虛擬現實模式”。其中常規模式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術應用的主要模式。多媒體模式在我國尚處在實驗性的階段。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重視常規應用模式的同時,積極選用其他教學模式,為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進行大膽的探索。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的風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個性。高校教育技術的特色是指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在促進高校教學改革與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并為國家和社會所承認的風格和鮮明的色彩。從功能上說,主要表現在教學設備電子化和數字化、電教教材形聲化、教學媒體多樣化、教學手段先進性、教學系統整體性、教學技術綜合性等方面。從實力和水平上,體現在建立了具有軍隊特色的教育技術學科;在理論與實踐中,硬件設備設施已具一定規模;電教教材的品種多、質量優、門類齊;電教理論水平高、專家學者多、力量強;隊伍的整體素質好,事業心和責任心強。這些實力和水平推動了軍隊院校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三、高校教育技術工作堅持以教學為中心
1.更新觀念和轉變職能是前提
更新觀念就是要以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徹底擺脫束縛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一改過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寬我們的工作領域。樹立起現代教育的觀念、開拓創新的觀念和質量效益的觀念。轉換職能就是要擺正位子,要從單純的教學服務型提高到以教學為基礎的教改型,促進教學教改和課程建設。
2.堅持開展“三深入”的教學活動是重要途徑
堅持開展教育技術“三深入”是高校教育技術置身于教學之中的重要體現。教育技術“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而優化又必須通過教學設計才能實現。教學設計是用科學的方法,對教學全過程的諸多要素進行規劃和安排。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再進行每段每節甚至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括了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教學方法與媒體、教學效果評價四個要素。
3.處理好與其他工作的關系是重要保證
高校教育技術是一個大系統,包含教學在內與教育有關的若干項工作,高校教育技術必須適應這個大系統中各種工作的需求。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必須是個綜合性很強的教學單位,不僅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還要兼
顧其他工作。許多實踐證明,要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必須處理好與其他工作的關系。
四、高校教育技術的內涵發展
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應當以系統思想為指導,以現代教育媒體研究與應用為核心,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側重點,作為教育技術體系的現實基礎。本著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高校教育技術的內涵發展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以培訓為龍頭,加強隊伍建設
高校教育技術能否適應未來形勢持續發展,其關鍵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的素質。現階段隊伍建設可采取兩種方式。通過引進和培訓要逐步提高電教人員的教學設計、軟件編制、教學培訓、應用開發、理論研究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教育技術人員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硬、軟件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媒體教學方法),能夠指導專業學科老師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從而實現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水平的目的,為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2.以教師為主體,促進教育技術發展
教育技術工作的出發點及歸宿都應落實在實現教育過程最優化和提高教學質量上,所以必須有廣大教員的積極參與,因為教員是教學的主體。如果離開了教員的參與,教育技術將成為一句空話。調動和發揮教員參與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證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實政策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21世紀將是一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高校教育技術必將順應時代的發展。作為軍隊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電教只有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才能把一個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高校教育技術帶入21世紀。
[摘要]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面前,高校教育技術工作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找準自身的位置,并把握機遇,促進軍事教育技術事業的大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著重從高校教育技術的定位、特色及發展三個方面,對高校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健詞]高校教育技術定位內涵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就必須把教育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術的平臺上,運用教育技術對教育內容、方法、體系進行改革。作為任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教育技術,理應為高等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服務,提供更多的教育技術支持。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是崗位任職教育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世紀之交,電教者的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1998,(1).
開發智能是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近10多年來,國際上研究并推廣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
在數學教育中,問題是學生面對一項任務時才出現的,這項任務通常是由教師或教科書布置的,而且往往沒有給問題規定解決方法。當學生在問題中找出一個適當的“模式”時,他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把問題解決作為數學教育的核心,是美國數學教師協會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國國界,被英國、日本等國引進。美國數學課程把“解決問題的數學”作為第一項標準,認為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中心,是全部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所有數學活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一標準強調,在鼓勵和支持解決問題的課堂中,要進行廣泛而豐富的解決問題的探討。學生應與其他同學以及教師分享他們的思考和探討,應學會用幾種方式表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另外,他們應該像評價問題答案那樣,學會評價解決問題的過摸。當兒童通過幾年的發展,他們應遇到較多的完全不同類型的復雜問題,這些問題產生于現實世界和數學內容本身。
重視問題解決已成為發達國家數學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日本最近公布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十分重視將數學活動全部納入“問題解決”的視野。德國在數學的跨學科目標中,將“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列為五大目標之一,并指出:“促進這兩種能力的首要條件是安排以解決問題為方向的教學。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最佳可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和推測答案。”
2.強調數學應用
強調數學應用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共識。他們的課程從一年級開始就將數學知識和應用相結合,作為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各年齡階段安排了相關的內容,如錢幣的兌換和計算,價格和購物計算,各種購物方案的確定和評估,時間和行車時刻表的使用,長度、面積、體積、容量與重量的估計和測定,旅游中的問題,居室與建筑問題,出版印刷中的問題,說話頻率的測算等。
3.促進數學交流
美國學校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之二,就是作為交流的數學,認為:如果學生想要進行數學交流,并且經常地應用數學,就可以把數學作為一種語言。數學交流即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多用游戲的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將自己的數學思想用動作的、直觀的形式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交流可以幫助兒童理解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的聯系。描述、交流、傾聽、書寫和閱讀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助于構建知識,學習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維。當教師提出要探索的問題,并要求學生解釋他們的想法時,教師就推進了交流的過程。
教學中的交流過程,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社會的交流。特別重視創設情景,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去動手、去講、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別人的表達。因而課堂中教師要十分注意學生小組活動和大組交流。
4.加強數學思想方法
當前和21世紀很少會有人用那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去解決問題。現代社會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從小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和啟迪,以便為將來能夠解決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打好基矗這也是一直將發展數學思維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的原因。
一、繼續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知識的急劇膨脹和衰退周期加速。社會勞動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遠不夠終身享用,知識經濟社會迫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觀念。勞動者在一生中可能會從事多種不同的職業,只有不斷地接受適應新工作的知識,迅速掌握新技術,才能在市場經濟社會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取勝。
(二)提高社會適應性的需要
為提高社會適應性,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應確定為是對在職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技能的補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上,促使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理論水平、業務技能和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繼續教育,不斷給勞動者以新的知識與技能,創造一個機會均等的競爭環境,這就要求繼續教育的內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以要滿足各階層社會人員的需求。
(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我國的繼續教育缺乏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競爭機制和約束機制,主觀能動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成本核算概念還沒有形成、市場導向機制還沒有建立,學校辦學與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有脫節現象。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化和規范化經濟,主張的是社會成員之間公平競爭,自主經營,效率優先。就舉辦繼續教育而言,就是要建立市場營銷的理念和市場開發的意識。
二、繼續教育的現狀
(一)對繼續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
通過實踐探索,我們對繼續教育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工作目標;提出了建立有規劃、有制度、有組織、有經費、有考核及科學化、制度化、經常化的體系,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實效的培訓原則。
(二)形成了較完善的管理格局
逐漸形成了以各行業、系統為主管,以高等院校為主體,以各企事業單位和黨政、群團體機構為主陣地的繼續教育體制,依據有關政策和法規,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改革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三、目前我國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體制不順
目前,政府統籌、部門負責、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繼續教育體制尚未形成,行業或專門協會的參與度不高,企業、單位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缺乏有效合作,各行業也缺乏對繼續教育的明確要求和政策導向、保障措施。這些都客觀上造成了繼續教育難以落到實處。
(二)部分領導對繼續教育認識不足
企事業是繼續教育的主體,但一些地區和單位對繼續教育仍然存在模糊認識,缺乏應有的敏感性,更缺乏對繼續教育工作的足夠重視,直接導致了繼續教育工作的嚴重滯后。一些領導只重視屆內政績、屆內工程,忽視了事業發展的持續性,特別是有的企業領導,為降低近期成本,采取撤并繼續教育機構,擠占繼續教育基地,壓縮繼續教育經費的違規行為來提高單位的短期效益,在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上,只注重人才量的積累,忽視人才質的升華;注重前期學歷,輕視后期培訓,造成一些人才長期的智力透支,以至于現有知識與能力無法滿足事業發展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三)部分專業技術人員自身對繼續教育缺乏認識
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尚未真正樹立終身教育、終生學習的觀念,對單位安排的培訓只是被動應付,存在為了培訓而培訓的心理。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下部觀念還比較陳舊,接受繼續教育僅僅是為完成組織培訓或輪訓任務,完成繼續教育的規定學分,以便能評優晉級,他們大多數缺乏對繼續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真學習,對繼續教育重要性和本人應承擔的責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從主觀上導致了繼續教育流于形式、收獲甚微的后果。
(四)許多人是受機構改革和評職稱等外因的影響,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在這種因素的支配下,所學專業跟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不一致現象非常嚴重,因而就出現了所學非學用。
(五)培訓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繼續教育深入發展的瓶頸
按照有關規定,“繼續教育經費由國家、企事業單位、個人等多渠道解決”。許多地區受財政收入的影響,通常情況F培訓費用由單位承擔或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甚至有的部門或單位不承擔任何費用,全部由個人承擔。從而加重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應對措施
(一)企業真正成為繼續教育主體
企業是繼續教育的主要陣地,是主戰場。要圍繞企業科研、開發、技術進步、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開展繼續教育,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技術創新人才、高素質的營銷人才,為企業服務;要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開展繼續教育。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決定著企業的成敗。通過創造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教育培訓,促進觀念創新、戰略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創新;要圍繞企業再就業工程,開展繼續教育。再就業工程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繼續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生產實際需要和職工個人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活動。
(二)積極推進企校結合
企校結合,產學研融合,這是國際繼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充分依靠大學科研條件也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捷徑。企校結合、產學研協同發展,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進步,也可使高校在合作中得到發展。要通過各種形式、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攻關,做好重大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工作;培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突出高新技術和高技術產業;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使繼續教育成為企業生產、科研、教育的結合點。要認真總結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繼續教育經驗,下大力氣研究具體形式和途徑,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
(三)確立繼續教育是競爭手段思想
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使得當今世界各國間的競爭,演變為以人才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才開發利用的較量。經濟競爭,說到底的人才、智力的競爭,學習的競爭。在國外,已把學習培訓放在了在世界經濟中保持競爭力的高度。在國內,培訓開發人才資源已成為國家興旺發達,生產力高度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關鍵所在。對個人來說,繼續教育是使自己能夠保持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是適應競爭的學習競賽。誰先學到,誰先掌握,誰就具有贏得勝利的可能,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站得住腳。
(四)加大投入
課堂教育教學是系統、單一、集中傳授法律知識的主渠道。階段性的法律教育教學通常集中在一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的某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強化式的教育,是將普遍、明確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原理傳授給學生,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接受只能是規范化的、生硬的。盡管如此,課堂教育畢竟是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被實踐了幾千年,是短時間系統全面地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一個比較可靠的途徑,同時獲得的法律知識是牢固的、扎實的,也是培養學生法律素質的主渠道。為了使這個階段性的學習行之有效,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階段性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正確地利用好多媒體、社會熱點和法律案例,以此加強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和印象。注意法律教育教學的專業針對性。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能力和法律學習的重視度是不同的,針對這樣一種狀況,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法律教育教學方法。首先要尊重差異,充分認識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從學生的專業需求出發,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根據學生的專業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使我們所傳授的法律知識和學生的專業特色有一個很好的對接,從而使我們的法律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專業之間產生一個特定的連動機制,以此獲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另外,“基礎”課教科書的設計是前半部分為道德修養教育,后半部分為法律素質教育。在法律部分的階段性教學中涵蓋了大量法律內容(法理學部分、實體法部分、程序法部分)。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圓滿完成對大學生的法律基礎教育,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師必須處理好教材。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切割和穿插,并在邏輯上進行嚴格的把關,避免造成道德教育前重后輕,法律教育前輕后重,過分偏重于思想道德修養的教學和實踐,過分輕視法律部分的教學和實踐。在道德修養部分的一些必要的教學環節中對法律作必要的提及和解釋,使法律教育教學能夠在“基礎”課教育教學中前后一貫,循序漸進,輕重有序,加深大學生對法律的印象。
2.強化實踐性教育教學方法,實行引進來走出去
為了更好配合課堂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能夠和法律實務工作者進行一定接觸是大學生法律實踐教育教學的一個好方法。首先,我們可以聘請律師來到學校,走進學生的視野。因為律師的日常工作就是為人們提供法律服務,在日常的法律服務中,其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適用的理解更深刻,更有說服力,更能讓學生能在各種法律實務中感受法律的生命和力量。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到法律實務單位(監獄或少管所)游學。在階段性教學中有計劃有質量地進行這樣幾次教學實踐活動,能夠最大化地豐富階段性法律教育教學內容,實現階段性法律教育教學目標。總之,在階段性“基礎”課法律教育教學中,教師既要處理好教材使法律教育教學前后一貫,又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盡可能達到法律教育教學階段性的效果。
二“、基礎”課長期性法律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
“基礎”課教育是素質教育而不是技術教育,而素質教育不像技術教育在某個階段就可以完成,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慢慢吸收,才能真正實現法律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作為大學來說這個長期性就是學生整個在校期間,都應該接受法律教育,為此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長期接受法律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高校校園法律文化建設是大學生接受長期性法律教育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大學是通過文化培養人才的,因為“對大學生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不是某一門學科、某一種知識,而是學校文化,一種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團體意識、精神氛圍”。高校校園文化就會產生這樣的影響并將會對大學生的一生產生影響。建立校園法律文化機制是“基礎”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長效機制。因為校園法律文化機制比較容易克服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產生對法律的情感,這種法律情感可以使學生產生對法律的特別心理機制。大學生這樣的心理氣候需要一種長期的法律氛圍的影響才能夠形成,而只有法律文化才能制造出這樣的氛圍。既然高校校園法律文化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念的長效機制,那么我們就應該為大學生法律信念的形成創造一個良好的高校校園法律文化環境。首先,我們要在學校日常環境中,在各式各樣的宣傳欄中不斷留下法律文化的影子,設立校園法律文化角。每周設立法律文化日,在法律文化日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這樣的法律環境的長期影響下,使法律意識慢慢滲透到廣大師生內心,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發生質的飛躍,形成法律信念。這樣,大學生在法律實踐中,就會形成尊重法律的習慣,也將更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在網絡信息中尋找法律文化資源。現代社會網絡是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有計劃地引導大學生從網絡中獲得法律文化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一個重要方法。通過案例信息與法律規范的有效整合,以網絡信息平臺為中介,可以實現案例與規范交互,實現法律規范的生活化過程,增加大學生對法律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理解。網絡信息紛亂復雜,通過分類引導,可以提高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性和自主性,降低學生在一般性網絡學習中被其他信息吸引而降低了對有效網絡文化學習的可能。在每年的高校校園文化節中將法律文化作為一個必備的部分加以演繹。圍繞法律文化主題舉行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娛樂中對法律產生感情。這樣可以有效拓寬大學生的法律文化視野,了解世界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和人文素養。社團組織是活躍于大學校園里的學生自主組織。當前,在社團林立的校園組織中法律社團組織較少,學校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一些和法律相關的社團并指導其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文化修養,更好地影響他們周圍的學生。有效地發動教師、學生將自己的一些法律社會資源引到社團中來,使學生社團的法律活動和社會法律資源能夠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情操為目的,從法律存在的多個角度加強學生的法律思想建設。學校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法律社團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適當撥一些經費,通過校園廣播、圖書雜志、板報標語等打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文化宣傳輿論環境,利用豐富的社會法律資源輔助課堂法律教育教學。
1.1 計算機專業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高校的計算機教學中,教學設備陳舊,教學理念落后,在實際的教學中計算機課程所占的課時較少,教師一般都比較注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由于課時的不足,而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所以教師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就會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教師自身素質在教學水平上也有一定的限制,計算機技術的信息更新比較快,教師很難迅速掌握比較新的技術,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信息的滯后,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興趣。
1.2 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當今電腦幾乎成為現代家庭中的必備品,學生已經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但是學校在理論的學習方面,對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更新比較緩慢,無法適應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式,有一定的滯后性,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的時候,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安排的,這樣就會與社會對計算機人才需求有所出入,這樣就使得學生進入社會后不能學有所用,無法適應工作的需求。另外學校計算機設備的不足,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操作空間,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象。
1.3 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資源缺乏
在高校的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實踐。在計算機教學的課程中,由于缺乏教學資源,使得教學的質量受到影響,比如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學生一般只是照搬教材中的內容,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素材,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是很不利的。
2 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的策略
2.1 注重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在高校計算機教學中重要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高校的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實踐性的題目,選擇一些與生活日常相關的話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使學生在實際完成的過程中,既能運用到學習到的理論,也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力,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增加實際案例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關鍵有在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拓寬資源渠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2.2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教學資源
高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要切合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手段,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體現以學生為主的現代教學觀,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構建有效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提升計算機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水平,要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計算機知識,也要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的內容,不僅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素質,也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也要積極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使學生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積極開發網絡化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環境,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2.3 完善教學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實踐的課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重要角色,不僅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也要加強在學生實踐過程中的有效指導。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判斷力,給以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教師對于學生的提問要及時給予幫助,對學生完成的作業及時的給以評價。傳統的評價都是通過考試進行的,這種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忽略實踐的重要性,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完善教學的評價方法,不僅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也要對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這樣既能夠激勵學生在平時努力學習,也能夠避免出現學生為追求成績而死記硬背的現象。
2.4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學水平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計算機技術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高校要重視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批適應時展的教師隊伍。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也要時刻關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促進自身知識的不斷更新。另外學校要多提供學習和進修的機會,為教師提供更多去企業研究學習的機會,使教師水平不斷提高。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進行教學最重要的保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也可以促進學校計算機教學的改革,使其與時俱進。
懲罰要講究方法,沒有懲罰的教育是殘缺的;科學的懲罰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手段,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加速器。可是現在的學校普遍提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少用懲罰性處罰手段,認為處罰只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喪失上進和改正缺點的動力。現在的學生真的就不能懲罰嗎?難道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就只能睜只眼閉只眼,束手無策?下面是筆者對懲罰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懲罰”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過:“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么都應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必要的懲罰將有助于學生在將來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失敗。在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失敗。所以,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有了缺點或錯誤,就要正確地面對,接受處罰和教育,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進行反思和借鑒,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懲罰可以使兒童的某種違禁行為與焦慮或恐懼聯系起來,兒童自己進行這些行為時就會導致焦慮或恐懼反應,為避免這種焦慮或恐懼反應就不得不終止那些違禁行為。由此可見,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必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懲罰不等于“體罰”
現在有很多人存在著一個誤解,認為“懲罰=體罰”。心理學上給懲罰的定義是:當有有機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以后,隨即呈現一個討厭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之為懲罰。而體罰不同,體罰是對學生給予身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并造成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的侵權行為。它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即“體”罰和“心”罰。體罰是我國現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為。而懲罰以“施罰使犯過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為原則,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產生后果上都與體罰有本質區別,其中最關鍵的在于體罰者的身心健康。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規定了五種懲罰方式:①為別人或為集體做一件好事以補償歉疚心理。②輕微“違法”,如當天作業不夠500字,則為大家唱一支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強自覺學習的意識。③寫一份說明書。④寫一份心理病歷。⑤寫一份個人“法院”審判程序。這些都是他懲罰學生的方式,并不是懲罰就得打學生,或者體罰學生。因此,與體罰只有一字之差的懲罰,是學校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宗旨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它能有效防止學生從違紀到違法,從違法到犯罪。而體罰卻是一種違法行為。
三、“懲罰”是一門教育藝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現在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弱,自律意識較差,犯點錯誤在所難免。但犯了錯不及時幫助、矯治,就會滑向錯誤的泥潭。懲罰對這種錯誤行為起著幫助、修剪的作用。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懲罰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育人,也可以毀人。”要使用好這把雙刃劍,使其真正達到教育和挽救學生的目的。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對懲罰的使用既要講究策略,更要講究懲罰的藝術性。
3.1“罰”是為了愛,要“讓愛做主”
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鐘梁先生曾說:教育成功的秘訣——愛心。懲罰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其出發點和終結點都應出于愛。當教師批評學生的時候,一定切記要心存有愛。罰以愛為中心,它不是諷刺、挖苦,讓學生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勇氣,它猶如春風,催人奮進,它要求以情動人;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罰得無奈,老師也正為他著急,不安,難過。罰不僅僅是指出不足,更要給予學生以希望,應該避免說這樣的話:“你太讓我失望了,我對你缺少信心……”這些話猶如利劍,會刺傷學生的自信心。罰中要多這樣的勉勵和期望:“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你能改正,老師相信你……”這些話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從而振奮精神,激發自尊自強,奮發向上的情感。罰的目的是為了矯治學生的缺點錯誤,而不能打擊,甚至是傷害學生的自尊。可見,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實施處罰時一定要心中有愛,打心里愛著學生,立足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些班主任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卻深受學生愛戴,就是學生們體會到了老師心中的愛,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3.2思想開導為主,懲罰教育為輔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我們的教育學生的原則。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被老師的“情”“理”所打動,理解老師的苦心,自覺改正錯誤,應為首選的教育方法。但對被我們認為是“刺頭”、“冷血動物”、“沒治”的學生,在實施懲罰時,也應先講清道理,告訴孩子他的錯在哪兒,為什么要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純的懲罰效果要好。心理學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單獨講清道理比單獨使用懲罰更有效,但都不如兩者結合使用時的效果好。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強度愈大則人們想要減輕或消除不協調關系的動機也愈強烈。說理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受懲罰者進一步體驗到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增大態度轉變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懲罰教育時要注意思想教育和懲罰的相互結合,并以思想開導為主,輔以懲罰教育。
3.3懲罰應精心設計,講求藝術性
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應“三思而后罰”,精心設計處罰方式。
首先,罰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藥到病除,不得其方,適得其反”。懲罰一定要講究藝術,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公正無私,獎懲結合。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十分講究懲罰的藝術,他規定了五種懲罰方式:唱歌、做好事、寫說明書、寫心理病歷、寫個人“法院”審判程序。這些懲罰方式無一不是教育家們精心設計的結果。
其次,罰之有度。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凡事都有一個“度”,把握好懲罰的度至關重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懲罰是在關愛的前提下教育學生的方法。一定要適度處理,不可感情用事,否則帶來嚴重后果,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再次,罰之有情。“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把學生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犯了錯誤,就應該該管則管,該罰則罰,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蘇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懲罰中,有罰學生“畫畫”的,有罰學生“寫作”的,與其說是一種懲罰,倒不如說是一種特別的關愛。要讓學生明白老師為他著急,老師希望他盡快改正錯誤,轉入正確的軌道上來。
懲罰也好,賞識也罷,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彼此兼容而并非對立的,關鍵是必須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教育。一個教師,要了解懲罰,還要學會適當的、正確的、藝術性的運用懲罰,要罰之有理,罰之有據,罰之有度,罰之有情,這樣的懲罰才合情合理,深入內心,觸及靈魂,這樣的懲罰才有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龍永干.懲罰何妨藝術些[J].師道,2005.12.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