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8:11: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歷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引言
語言在人類勞動過程中產生,是社會交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并不總是有話直言,言無不盡,出于共同的知識背景人們會自動遵守經濟原則,導致“惜語如金”的結果,或為了獲得特定的交際效果比如委婉、回避、幽默等,而是采用間接策略,話里有話。如果對這些語言現象視而不見,必然會導致交際的失敗,甚而影響人際關系。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及后人對此理論的發展為分析語言的藝術和人們有效的言語溝通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2 研究綜述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Grice)于1957年發表的《意義》一文中從語言交際的本質出發,把意義分為“自然意義”和 “非自然意義”。在言語交際中,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在此基礎上,1975年格萊斯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意理論及人類會話活動的一條指導原則——合作原則, 對解釋人類的語言交際活動起了重要作用。英國學者Leech 從社會學、心理學、修辭學的角度回答了人們為什么要違反合作原則,他提出人們出于“禮貌原則”人文歷史論文, 常常不愿坦率明言或者常常故意聲東擊西,解決了“合作原則”難以解釋的話語現象(索振羽 2007:87)。隨后Levinson(1987)的會話含義三原則——信息、數量和方式原則對會話含義理論進行了修正補充。徐盛桓的《會話含義理論的新發展》(1993)等多篇文章中探討了會話含義理論的內部機制,給出推導會話含義的一般規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沈家煊把列文森《語用學》一書的各章先后譯成漢語, 內容涉及指示現象、會話含義、言語行為、預設和會話結構(高航 2004)。冉永平(2007: 56)嘗試運用非單調邏輯的推理形式來分析話語中的含意,彌補Grice含義推導的不足,為會話含義的語用推導提供不同的視角。熊學亮(2007)綜合前人的研究,進一步構建出會話含意的推理模式,使對會話含義的理解變得具體形象化。
國內研究者還探討分析了二語聽力中對會話含義的理解狀況。尚曉明(1996)以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為基礎,指出“含意否定”、“語用移情”和荷恩等級概念對英語教學的指導作用。楊連瑞,張德玉(2004)撰文會話含義理論有助于對語境中話語意圖的正確理解。倪秀英(2008)的研究發現中國學生對于理解言外之意的題目,正確率很低,學生的會話蘊涵推理能力普遍較弱。
3會話含義理論及應用
3.1合作原則
在所有的言語交際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或溝通信息、咨詢意見或要求索取等等。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提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 說與聽者雙方存在著一種默契, 一種兩者都應該遵守的原則,即“合作原則”(何兆熊,2000:154)。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概括而言:數量準則即所給信息不多也不少;質量準則即說真不說假;關聯準則即說話要切題;方式準則即表達簡潔忌晦澀。Grice認為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下四個準則中的一個或多個準則,就會產生特殊會話含義,聽話人根據這些原則, 結合語境,經過語用推理,得出多于字面意義的會話含義,即“言下之意”。 在合作的基礎上交際才能順利進行,但是真實交際中或出于禮貌或委婉等因素有太多“話中有話,弦外之音”等違反準則的現象,事實上這些都是說話人基于“愿意合作”的前提下違反準則而產生的特殊會話含義。熊學亮在?語用推理?一書中根據會話含意理論的合作原則,構建出會話含意的推理模式(2007:25):(A)話語+語境→含義 ;(B)違背準則→特殊含義。
如下是一個真實有趣的生活場景片1:
A: 誰把草莓全吃完了?一個不剩!
B:好像C很滋潤嗎!(B, C竊笑……)
B并沒有回答誰吃完了草莓,是違反了關聯準則,聽者應該究其原因,得出C吃了草莓,生活中B和C是兄弟,B覺得直接告狀有那么點不夠意思,又覺得不說不快或不答也不對,所以選擇了這種違反合作原則的方式,即維護了自己“不是小人”的面子人文歷史論文,又小小的“挑釁”了兄弟C。無論是當事人還是旁聽者一定能感受到這種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語言幽默感,至少弱化了矛盾。試想如果硬生生的直言,會有這種交際效果嗎?說不定還會有言語沖突。
3.2 Levinson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
Grice的四準則主要研究特殊會話含義,并且其特殊含義的推導也常憑感覺經驗而來,沒有給出具體的推理模式,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修正和補充。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信息、數量和方式原則是在Grice會話含義基礎上發展而來,被稱為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不再以遵循或是違反準則來推理特殊會話含義,而是以常規關系為支柱,以研究一般會話含義為核心,并且建構出會話含意的具體推導機制。這使新格賴斯語用推理機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普及運用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概括而言,根據⑴數量原則—說話人陳述信息上要不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聽話人則以弱否強,即“說弱不聽強”;⑵信息原則—說話人只提供不多于交際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語言信息,聽話人則擴充理解,即“說少含義多”;⑶方式原則—說話人不要無故使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聽話人則根據表達方式的異常推導特殊含義,即“標記意深長”。
應用量原則進行推導,有關的句子應該含有可以比較其信息強度的詞。Levinson利用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級關系”。如下列各組詞的“荷氏關系”:<certain that p, probable that p, possiblethat p> <none, not all><love, like> <all, most, many, some,few> <always, often, sometimes> <must, should, may> <cold,cool>……
在荷恩等級關系中,強項蘊涵弱項,弱項否定強項。句子里有能夠進入“荷氏關系”的詞,就可以根據它們的信息強度進行推導。如生活場景片段2,媽媽到校了解孩子的表現情況:
媽媽:這孩子最近表現怎么樣?
老師:還可以吧,……
根據數量原則及荷恩等級關系,<表現不好,還可以,好,很好>,媽媽可以做出“說弱不聽強”的推斷,這孩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象或期望的很優秀。相信這個場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老師的委婉表達避免了尷尬局面,家長聽了這句話也做好了思想準備討論孩子的問題。
Levinson還表明三原則的運用中人文歷史論文,數量原則>方式原則>信息原則,并且如果并存兩種(或多種)意義相同的表達式,無標記的用信息原則推導其會話含意,有標記的用方式原則推導出無法應用恰當的信息原則推導出來的會話含義。如2009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對話理解:W: I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Baltimore well. I’mtold you lived there.
M: Oh, but I was really young atthe time.
Q: What does the manmean?
男士的應答應與女士提出的告知巴爾的摩的情況相關,但是他既沒有回答是否告知,也沒有對巴爾的摩進行介紹,而是說“我那時很小”,聽者根據“說少含義多”的推理方式和話題關聯性,擴充說話人的信息內容,推理出言外之意“現在對那里不熟悉”。事實上此處也就是把他的話與話題聯系起來,補充完整成一個清晰的因果關系“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soI can provide little useful information”。
4 結語
語言交際中的會話含義現象處處可見,所謂“聽鑼聽聲,聽話聽音”,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語用學知識,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共建交際和諧,促進人與人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同時使我們的語言更加藝術化、生動化。
參考文獻:
[1]高航、嚴辰松.語用學在中國20年綜述[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 (4).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倪秀英.聽力訓練中培養推理能力的實驗研究[J]. 外語教學, 2008 (4).
[4]冉永平.語用學縱橫[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尚曉明.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與外語教學[J]. 外語學刊, 1996 (3).
[6]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7]熊學亮.語用使用中的推理[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8]徐盛桓.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語用推理[J]. 外國語, 1993 (1).
二、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歷史教育所承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也就是說,相對于哲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思維邏輯,而文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情感體驗。而作為人類以往實踐的集體記憶的歷史,它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累積經驗就更加全面和綜合。在歷史上發生過由于價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這里主要是指社會發展的失衡,人們由此產生了極為深刻的教訓。學習這樣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了“以史為鑒”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歷史教育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人文素養教育,其具有綜合性。學史有助于明智,歷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現代價值就是能夠讓人們站在更高的起點,繼往開來,高瞻遠矚,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三、歷史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政治意識。”[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傳統。歷史教育中關于本國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對本民族形成和發展歷程的學習來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和進一步強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增強,從而增強其對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責任心。歷史學科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在學校課程中被重視起來,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響應那時興起的民族主義號召。可見一國的歷史也就體現了一國國民的意志。通過歷史教學便能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使其成為“國民理想”的擁護者。就道德意識的培養而言,歷史一直以來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體現了對歷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發揮。杜威認為歷史學科作為促進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學科來說,無疑使最優良的。他始終相信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是有歷史可以追溯的,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中都涵蓋了類似的典范,同時得出了歷史是永恒的道德遺產的結論,并且是具有建設性的。歷史學科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豐富的內容。歷史教科書中蘊含了豐富的材料,尤其是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關于其品格高貴、情操高尚、意志堅強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來借鑒,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美好、高尚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是較強的感染力。歷史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道德形象是生動具體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同時也更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
雙邊市場是Armstrong2004年提出的產業組織理論,定義為:兩組參與者需要通過中間層或平臺進行交易,而且一組參與者加入平臺的收益取決于加入該平臺另一組參與者的數量,這樣的市場稱作雙邊市場。由于市場雙邊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賴性,雙邊市場中的平臺企業要解決雞蛋相生的問題,主要有定價戰略、進入戰略、差異化戰略等。專業是高職院校的基本單元,擁有兩個不同的客戶群體:學生和企業。從需求方面講,對內可以提高學生能力,提供培養服務,對外用于聯系企業,提供合格人才,并通過就業撮合企業和學生,實現功能性互補。如果學生增加,就業競爭就越激烈,企業可以付出更低的工資,選擇更加優秀的人才,間接實現效益增長;如果與高職專業合作的企業數量越多,學生就業的機會就越大;兩個不同的客戶群體存在交叉網絡外部性特征。同時,學生只能選擇一個學校專業主修,而企業可以選擇多個學校專業合作,符合單邊臺接入的特征。從供給方面講,學校專業通過招生就業,連接企業和學生的相互作用,對學生收取學費,對企業免費,實行非對稱定價,學校專業向企業和學生提供服務時,邊際成本很低,但固定成本和一次性成本較高。綜上所述,高職專業發展的雙邊市場特征較強,適用雙邊市場理論。
(二)基于雙邊市場框架的高職專業發展分析
學校專業的雙邊用戶學生和企業之間不存在直接的交易,高職專業向學生收取學費,對企業免費提供人才就業服務。本文將以Armstrong(2006)雙邊市場分析框架為基礎,結合學校專業的特點,構建專業定價模型,分析影響學校專業發展的因素。學校專業雙邊只存在兩個類型的參與者:學生(s)、企業(b)。學校專業設置的目的是效益最大化,學生和企業間存在直接網絡外部性。學校專業提供培訓和就業服務,給學生帶來能力和技能價值,體現為人力資本提升,用t表示,它與學生人數無關,只與學校專業課程設置及發展有關;學校專業給企業帶來人力資源,用OB表示,它與學生和企業的數量無關;學生和企業通過人力資本相互聯系。在網絡外部性方面,as表示學生對企業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參數,學生越多,企業可供選擇的人才就越多,學生間競爭越激烈,企業需要付出的工資等就越少,因此,企業收益越大;ab表示企業對學生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參數,反映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和對學生能力的影響,企業越多,盡管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過于寬松的就業環境,不利于學生個人成長和人才培養。an表示學生對自己的網絡外部性參數,反映的是學生數量增加,給教育質量、就業等帶來的影響。ns和nb分別表示加入學校這個平臺的學生和企業的數量,因此,asns和abnb分別表示學生數量對企業、企業數量對學生的單個效用,anns表示學生內部之間的效用。學生和企業參與學校這個平臺,有其邊際成本,學校一般向學生收取學費,用ps表示;企業雇傭學生,獲得新的人力資源價值,付出的是工資等福利,用pb表示。
(三)高職專業發展的進入戰略分析
雙邊市場的特性決定了學校專業的生存和發展,解決生源和就業是首要問題,要盡可能地拉攏學生和企業加入學校專業這個平臺。由雙邊市場分析框架推導出來的⑤式()表明,要增加學校專業生源,主要取決于學校專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和聲望,而這又與學校專業教育質量和同企業用人之間的契合度有關。⑥式()表明,要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學校這個平臺,需要契合企業用人和提高教育質量,同時,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克服因學生數量增加帶來的管理松散、整體教育質量下降等影響。這再一次將教育改革方向指向面向市場,加強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四)高職專業發展的差異化戰略分析由于企業可與多個高職專業聯系,建立人才培養合作關系,因此他們在不同高職專業之間轉換的能力增強,對特定專業的需求彈性增大;另一方面,高職專業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高職專業間的競爭體現在三點:一是生源的爭奪,二是教育資源的競爭,三是聲譽的競爭。波特提出了三大一般性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專一化。對于高職專業來說,差異化更有效率。差異化體現在同其他學校相比,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就高職專業而言,可在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等方面作文章。
二、宜昌市酒店管理專業發展分析
為了客觀反映宜昌市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發展現狀,選取了宜昌市30家酒店進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抽樣調查》,調研主要內容為:宜昌酒店產(行)業發展對人才的市場需求分析,對職業能力的要求;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是否適應產(行)業發展的要求,存在哪些脫節的地方,如何改進。抽樣調查樣本量為管理層120份、基層180份,回收量為管理層104份、基層162份,回收率分別為87%、90%,有效率為100%。
(一)企業用人需求
在對企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1.酒店行業企業錄用人才更加看重職業操守、實踐操作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職業禮儀規范。
2.熟練掌握基礎理論、酒店實務、職業禮儀規范,有實踐經驗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能力的學生,將擁有更多職業發展機會。
(二)專業發展現狀
1.人才培養目標
調查結果表明,宜昌市高職院校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為中基層管理者,同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區分開來,鼓勵和引導學生做懂管理的技能能手,拓寬學生的發展空間和就業渠道。
2.專業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專業生存發展的核心,也是用人企業關注的重點。酒店管理專業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多數用人單位認為酒店市場營銷學、前廳與客房服務管理、餐廳服務與管理、酒店服務禮儀等課程很重要,而調酒與酒吧管理、康樂服務等課程的必要性較小。該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銜接了企業和個人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但太注重于專業素養,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3.職業技能培訓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三證”(餐廳服務員資格證、客房服務員資格證、前廳服務員資格證)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力資源管理師、市場營銷師、心理咨詢師、調酒師等相關服務行業的職業資格培訓,基本涵蓋了酒店管理行業所需技能。同時,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國家、省、市級技能比賽中獲得佳績。
4.校企合作
宜昌市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注重雙向溝通,一方面,委派教師、學生頂崗實習實踐,了解行業的實際情況,以促進教學改革;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企業對專業實訓建設提供部分資金支持和贊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雙邊市場理論表明,學校專業若要發展、獲取更大效益,需從學生個人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出發,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同有競爭關系的學校專業間形成差異化、優勢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比企業用人、個人能力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停留在專業技能層面,存在三個不匹配:一是與培養中基層管理者的專業定位不匹配;二是與企業對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不匹配;三是與學生個人對實現職業目標的要求不匹配。
三、高職專業發展的建議
1.把握社會發展脈搏,準確人才培養定位調研發現,相當多的行業有許多工作找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去做,但又有相當一部分高職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做。這就表明,高技能人才從數量到質量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存在著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種種問題。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應順應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強化專業人才市場定位與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對應關系。一是培養層次定位:側重于培養具有高技能的酒店等企業管理人才。二是服務區域定位:主要面向宜昌市及周邊區域經濟和行業需要。三是適應性定位:通識教育和綜合素質既是專業人才得以可持續發展的要素,也是社會的需求所在,是未來需要加強和完善之處。
2.圍繞職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設置要圍繞職業崗位的需求,從“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兩個層面,體現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企業用人的專業性。應讓學生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重點培養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開發服務本地行業發展的地方課程、服務企業的訂單課程,構建課程體系。第一學年開設公共基礎平臺課和基本技能平臺課;第二學年開設工學結合課程和地方課程、訂單課程;第三學年是頂崗實習。此外,酒店管理從業人員因面向的顧客不分職業、不分國籍,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因而應該開設酒店英語、旅游文化、客源地概況、酒店服務禮儀等課程。
3.開發學生個體優勢,提高人才就業能力高職專業教育,一方面,既要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保證學生具備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和技能素質,又要深入掌握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挖掘學生自身特點;另一方面,既要教會全體學生共同的道德規范和統一的職業知識,也要教會學生自我認知、自我開發、自我選擇。職業導師制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每位導師負責3-6名學生,自大一入校至畢業期間,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針對個體特點及發展目標引導式培養其職業能力,提供專業能力培養與鑒定、職業指導服務、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頂崗實習或就業機會等。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應以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這一主線,制定多方向、多模塊的教育體系,如會展服務方向、宴會策劃方向、西點設計方向、酒品調制方向等。這些專業方向的建立,為培養技能人才開辟了靈活廣闊的天地。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天使,需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第一,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作為的表率。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造這些美。
其次,打開學生視野,加強課外閱讀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是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生只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走向課外學習。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課堂學習,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閱讀活動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處處留心皆學問”。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閱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閱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沖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瑯滿目的“開放生活大書櫥”,去體驗復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閱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閱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的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語文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其三、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諧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做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想教育雙豐收。
最后,在語文教學中有創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
二、高職院校圖書館開展教師職業教育理論閱讀學習活動的對策
高職院校圖書館如何為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閱讀創造條件,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施:
1、設立職業教育學科館員,專人負責職業教育教學
相關圖書文獻的采編與參考咨詢工作為了針對性地為教師教學、科研活動提供幫助,高校圖書館設立“學科館員”。專職與某一個院系或學科專業建立聯系.以其作為服務對El單位,在院系、學科專業與圖書館之間架起一座服務橋梁,相互溝通,主動為服務對象有針對性地收集、提供文獻信息服務。高職院校按照往往按照專業大類設置“學科館員”,如我校設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學科館員,而針對于教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理論學習研究需要的“職業教育”學科館員。則很少去關注。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閱讀是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也是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應該重視“職業教育”學科館員的設置與培養工作,與教務處、科研處、高教所等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職能部門建立聯系,為教師職業教育教學點改革與研究提供信息服務。學科館員應熟悉所負責的職業教育教學相關館藏資源的分布情況,深入各教學單位與教育教學研究部門開展調查,收集意見,并積極推動藏書資源建設,并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定題檢索與參考咨詢服務工作。
2、做好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理論研究
圖書資料的采編與導讀工作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關圖書資料。高職院校要制訂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的圖書采購計劃.不斷跟蹤職業教育研究的動態,通過網絡圖書電子商務平臺檢索采購相關的圖書資料。不斷豐富館藏資料。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的內容具有個性化,圖書出版信息的來源也呈現多元化,圖書館要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可以開展“教師點購圖書”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鼓勵教師自由點購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學研究書籍,并享受優先借閱的權利和樂趣,“職業教育”學科館員負責收集讀者的點書要求,采購教師所需的圖書,一旦圖書采購送達后及時通過電話通知點書者來館辦理借閱手續。要做好職業教育文獻的收集工作。職業教育研究的許多文獻除了通過書店采購渠道獲得外,更多的是通過學術團體的會議材料發放途徑獲得大量灰色文獻,包括一些會議論文集、院校信息資料以及相關的教學改革光盤等。學校應該出臺教師參加學術會議的相關規定,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學術會議,另一方面應要求參會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傳達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信息,并將會議材料遞交圖書館。高職院校參加的各個學術團體數量很多,各個學術團體定期組織舉辦學術研究活動。如論壇、學術年會等。每年各個部門教師參加學術和等獲得的會議資料匯總起來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因此學校圖書館應在教師巾聘任職業教育文獻征集員,聘請一些校內的學術團體聯絡員擔任文獻征集員,征集職業教育相關的會議資料等灰色文獻。圖書館要積極宣傳文獻征集采編工作,形成文獻資源共享的良好氛圍。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是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活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關于職業教育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論著數量不斷增多,各學術期刊刊登的職業教育研究的學術論文數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職業教育文獻中,良莠混雜。需要進行知識導航;另一方面處于改革期的職業教育的相關研究發展也比較快,不斷涌現許多熱點問題,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職業教育立交橋問題、高職院校招生改革問題等等,如何讓老師們能夠關注職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質量的學術文獻,是高職院校圖書館導讀工作的重要職責。高職院校圖書館及學科館員,要主動與學校教務部門、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門以及教育督導(質量監控)部門等合作,聘請教育研究人員定期研討,跟蹤職業教育研究動態,定期編輯出版《高職教育動態》。將最新的職業教育研究成果的相關文獻以及職業教育政策介紹給教職員工,引導教師閱讀學習。要根據學校辦學實際情況,為學校教育發展以及教師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題檢索與咨詢參考工作,服務學校的教育改革重點.服務教職員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為教師的重大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文獻檢索,通過圖書館館際交流、互借系統獲得更多相關文獻。
3、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一、分析學生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能力的充分發揮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結構上也有差異,有的長于想象,有的長于記憶,等等。因此,教師首先應因學生能力的個別差異而教。其次,應多用心觀注學生,觀察他們的行為,并監控他們的發展過程且適時糾偏。因為學生的行為是記憶力、興趣和愛好、反響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種行為特征的綜合反應,哪一種行為的偏差都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所以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最后,作為老師,應該了解“鼓勵和強制”這兩種手段中哪個才是使學生“樂知”的法寶。因為有的學生天賦反叛心理,強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這類是少數;但大多數人是需要鼓勵和強制一并實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著進入了知識的殿堂,但他日后終究會嘗到知識的美味,待那時自然水到渠成地成為“樂之者”了。
二、備好教材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進一步明確所要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做到把宏觀教材與微觀教材統一起來,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識。而備課,就是要鉆研教材,掘其內在的思想、意義,正確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當地設置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依據上、中、下各層次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確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諸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努力做到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置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學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很多環節,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此來適應不同學生的愛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上課熱情。有研究表明,當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時,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比如,對于喜好圖像表征的學生,可運用圖式來講解概念;對于好動并樂于表現的學生,可以設置些討論的環節。但無論是哪一種教學環節,都應該具備一個明確的訓練點,以及一個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要知道這個環節是為何而設。所以,每一節課,教師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結合學生的特性,展開具體的學習,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
三、作業和測試
2.教學相長的原則。課堂教學是師生和諧共建、交往共生的過程,筆者認為生成性課堂也要講究效率,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生成知識、掌握經驗和方法,需要教師精心預設,并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予實時的引導。師生交往與對話是促使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的動力所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過程,在學生思維出現困惑或是價值觀出現偏差時及時地予以引導與矯正,提升知識生成的質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選修3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面有個“探究活動課”,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就話題“世界大戰的啟示———戰爭給人類帶來了什么?”進行探究,從編者的目的來看,學習高中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認識歷史,對于戰爭史也是如此。讓學生討論對戰爭的看法,從討論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意義,促使正確的生命觀、戰爭觀與和平觀自然生成。當然,為了促進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筆者將教材中的內容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這節課的內容進行重組,讓討論的主題更為明確———“對二戰的反思”,同時為了方便討論進一步分解為如下幾個小的課題:
(1)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2)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交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影視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錄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緒論…………………………………………………………………4
1.1引言………………………………………………………………………4
1.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4
1.3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和意義………………………………………………5
1.4本論文的組織結構………………………………………………………5
第二章影視教育的基本內涵………………………………………………6
2.1影視教育的定義…………………………………………………………6
2.2影視教育的特點…………………………………………………………6
第三章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8
3.1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學語文教育與影視教育關系……………………………………………10
4.2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保障機制的構建……………………………11
第五章總結與展望……………………………………………………………13
5.1總結………………………………………………………………………13
5.2展望………………………………………………………………………13
參考文獻…………………………………………………………………………14
致謝………………………………………………………………………………
原創性聲明………………………………………………………………………
參考文獻
[1]陳宇鍇,王志敏.大學美育電影鑒賞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黃海昀.高等學校應加強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顯.審美教育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12]李燕.簡論巴拉茲視覺文化;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視:讓語文教學從平面到立體[J];中小學電教;2005第7期
語文教學改革的情況怎樣,主要看教學效果。檢驗教學,目前還主要看測評成績。高中語文教學,則主要看高考成績。高考語文成績無疑成為檢驗語文教學效果的檢測儀。于是,人們便在高考這根指揮棒所畫的圈子內,探測著、研究著、品評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考評制度也相應地出現了。
國家教委雖曾三令五申不準片面追求升學率,可具體到教育業務部門的教學評估,卻又往往失之偏頗。每年高考各中學甚至每個畢業班都有具體而明確的升學指標,所教學科也有明確的目標要求。譬如,所教學科成績與地區、縣、鄉同類學校相比,位居哪幾個名次可以獲獎,位居哪些名次將要受到處罰。且高考所教學科成績直接與年終評優、晉升職稱、入黨提干掛鉤。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外,一些地方和學校又相繼出臺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試。諸如:第一輪摸底考,第二輪質量檢測考,第三輪競賽評比考,第四輪綜合測試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檢測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是衡量教師工作成績的唯一標準。不論語文教學進度如何,教學活動怎樣安排,一切都要為考試讓道。我們并不懷疑測試對教學質量具有評估作用,也不懷疑測評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督促作用,但這種名目繁多的考試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語文教學工作?是否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為了應付各級各類考試,不少語文科老師不得不改變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要我的學生考高分,就說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現狀出現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內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義詞、近義詞的辨識,那么我在授課中就教這方面的知識;高考考文段關鍵詞語、關鍵語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冊基本篇目課文中關鍵詞語、關鍵語段挑出來,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識記,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讓學生背誦。近些年來,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圖作文,那么我就重點訓練學生材料作文、看圖作文。至于與高考干系不大的內容也只有束之高閣了。為了對付考試,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授課只重視考試的內容,不重視非考的內容;只重視基本篇目,不重視非基本篇目;只重視課內,不重視課外。原來以指導閱讀、寫作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變成了以做題、解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來使用的引導式、啟發式的思維訓練方法,代之以填鴨式、點劃式的訓練模式。君不見,為了使學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績,語文科老師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出題考查的知識范圍、能力范圍,研究不同內容、不同題型的應對策略;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翻閱資料、匯編試題、刻印試卷。并美其名曰:增強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孰不知,針對性加強了,而學生負擔加重了,閱讀面、見識面卻變狹了,讀的內容、識的內容也變少了。
更有甚者,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在老師的眼里,也分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進生之別。高分生自然是教師的掌上明珠,百般嬌寵,可給開小灶,給加餐;低分生一時半時難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視無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證重點。結果“重點”是保證了,卻忽略了大部分學生。這樣的應試教育何談“有教無類”?何談提高學生素質?怎么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呢?
中學語文教學怎樣才能實現“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大目標?怎樣才能培養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光靠課堂上讀那幾本語文教材,光靠課堂上做那些無窮無盡的語文練習題能行么?光靠培養班內為數極少的幾個尖子生,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嗎?在這種“應試教育”下,即便有些學生的語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讀,但又有誰能保證他的語文素質就一定能好?誰能保證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工具。”《教學大綱》明確地闡明了語文的性質,闡明了語文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葉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就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的責任。”葉老從語文工具性的角度出發,明確地闡述了語文教學的任務。如何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語文科承擔了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師必須努力教會學生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學會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學會閱讀文章,準確地獲得信息;學會寫作;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且以此為工具進而學好、用好其他學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責任”。那么,目前的語文教學,能盡到這樣的“份內責任”嗎?光靠讓學生死讀那么幾本教材,死記那么若干條文,怎么能使學生“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僅讓學生學會一些應試文章的寫法,怎么能使學生一輩子隨時隨地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呢?可見,中學語文的應試教育再也不能“濃化”了。
通過1993年以來的"3+2"的新高考語文試卷,可以較好窺視出淡化中學語文應試教育的新動向。
首先,不從課本中出題,其本身就是對“應試語文教學”的巨大沖擊。你死摳課本,死記教條,知識面狹窄,缺乏實際運用的能力和思維應變能力,是絕對答不好考卷的。
二、在“平淡處”顯示“英雄本色”,滲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歷史新課改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歷史新課改在關注政治史之外,也把關注的目光放到了經濟史與文化史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歷史事件并不見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也是能夠顯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說,在中國近代史當中,教師除了要講到屈辱中的自強以及奮進中的愛國之情外,也要講述一些文化環境的保護,讓學生也能夠在細微處見愛國之情——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經濟建設的發展與曲折》這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關愛生態的討論賽。_的就是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科學觀念,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也要讓學生意識到愛國的途徑有很多種,并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這樣,學生既會主動學會生活,時刻關注生活中的環境,而且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便于學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三、注重把德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加快素質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學生要從細節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時刻提醒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實踐,去解決從知道到能辦到的轉化。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教師其實一直都是在扮演著“保姆”的角色,大多數教師并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參與活動,對活動積極分子的培養也是不夠的,這也就使得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與發展。教師要苞意識地為學生們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都能夠主動地參與進來,主動地承擔、分享活動的失敗或成功,要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磨煉他們的意志、加深情感體驗,讓學生們都能夠在愉快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熏陶,進而為實現優化德育滲透冃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