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0 15:30: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漢語言文學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結構體系不合理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創建經濟實用的課程結構體系,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但是,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結構體系還存在很大的缺陷,課程內部的要素結合很不合理。這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影響,無法充分提高學生的專業和知識水平,無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3.課程教學的理念模糊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注重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技能,忽略了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領悟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理念,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際意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師當中,絕大多數教師對漢語言文學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不能準確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培養方向,無法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上培養學生的文學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1.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觀念,重視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積極探索新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課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比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分組去研究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然后在課堂可以通過話劇表演,多媒體課件演示,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研究結果做出評價和總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知識內容。
2.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結構觀念,建立起完善的課程結構體系,從大的角度思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積極優化課程的教學設計,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課程結構體系的重心,通過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實踐探究,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3.深入領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中,高職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創建活躍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分注重對漢語言文學課程專業技能知識教學,這和漢語言文學重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沖突。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出現錯誤,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深入去領會漢語言文學在當今社會的教學理念,把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本質,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是由語言、文學等元素組成的一門課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工具的應用,更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運用漢語言文學的知識能力。
現在的漢語教學課堂上,時常感覺到缺少了點優化的教學過程。課堂上要么是教師僵化的老一套的詞語教學模式,要么是眼花繚亂的教學形式:比如有的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多樣化,課堂氣氛雖然熱熱鬧鬧,卻不見有多少實際可學的內容;有些教師不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內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識信息輸入的內涵。一堂課下來,黑板上只寫寥寥幾個漢字,學生也很少動筆;還有一些教師沒有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現概念偏誤,給學生輸入錯誤信息還渾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師把自己還沒有弄懂的問題拿來讓學生討論。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由于漢語教師缺失了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課堂上缺乏靈動的活力,教法呆板,學生不積極配合,思維被抑制;教師按部就班,學生亦步亦趨,缺乏創造性;教師只顧復制教材內容,然后粘貼給學生,使學生缺乏創新的空間和土壤,這樣的課堂必然呈現出冷清的思維流動,教材便成了束縛學生自由靈性的鎖鏈,大量的詞語、語法、課文、閱讀、寫作等課程便成了許多民族學生不可逾越的障礙,學生感覺乏味就在所難免了。
二、把人文關懷滲透在教學中
怎樣上出充滿趣味的漢語課?有人認為漢語課就應該做到室中書聲朗朗,教室熱熱鬧鬧。我認為:這只是課堂的表面形式。實際上好的漢語課應是教師情感投入,學生積極參與,充滿討論氣息,充滿人文關懷。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不僅是漢語知識,而且在雙向互動中情感得到交流,運用漢語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課文而悟道,由悟道學做人,真正達到教書育人完美結合的境界。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對人的培養,對個性的張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趣味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不能處處依賴課本,而要對課本內容做出獨特的解讀和情景創設。不同側面地引導民族學生琢磨、體會、領悟,掌握。同時,教師還要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例如剛初中畢業進入中專學習的學生,已經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對愛這個詞非常敏感。當老師講到愛這個詞時,學生的反應往往是:有的羞澀,有的臉紅,有的竊竊私語,通過觀察我發現同學們對愛的理解比較狹窄,一談到愛就會聯想到情愛。為了引導民族學生對愛有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便啟發學生讓他們說說什么是愛,愛都有哪些?并且圍繞愛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再讓學生把列舉的每一種愛都用一個事例來進行說明。學生踴躍參與,積極發言,列舉了各種不同的愛。通過這種方法,同學們懂得了愛的博大,愛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斷地為他人為社會付出愛,才能贏得更多的愛,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請學生把這些感受寫下來。多做類似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累語言,更能吸引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華的效果。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而又跟隨時代步伐的專業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既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來服務社會,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也能通過塑造自身的優秀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來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是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問題,其課時顯然不夠,授課形式也不夠先進,從而導致了漢語言文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難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實踐課時間不充足而使得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不足;當前很多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卻能順利畢業,這充分說明了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和紕漏,教學過程過于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還有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雖然選擇了該專業,但是,他們并不真正從內心里喜愛這門課程,導致了他們缺乏強烈的課程認同感,影響了學習興趣,也使得他們缺乏對傳承偉大文化遺產使命的光榮感,從而他們的專業文化素質并不高。
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具體措施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必然會涉及到文學作品,而我們知道,閱讀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收錄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說是他們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濃縮”,對于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呢?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和實踐:
1.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學作品中展示的藝術境界,挖掘各種審美因素。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美進行鑒賞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注意其外部結構的表現形式和內部結構的情感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體會作品意境美。一般來說,文學作品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這種特質來引導學生發現作品本身美的魅力,產生深切的情感體驗,進而逐漸形成審美感受、審美意向與審美品位。
二、建立健全的培訓與考核制度,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
與課程體系改革及思想教育相配套的還有具體的培訓與考核制度。因為只有建立健全而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將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這一目標落到實處。目前,我系學生的“三字一話”訓練,教學實踐訓練還處于一種自發、無組織的狀態。雖然系里會偶爾舉行一些常規比賽(如粉筆字、普通話、說課等)激勵學生,但并沒有建立相應完整的培訓和考核機制,所以,盡管個別學生的能力較為突出,但整體水平仍然相當堪憂。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教輔部門首先應該制定必要的考核規則,譬如規定本系部學生必須通過普通話技能、三筆字技能、多媒體運用技能、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項目的考核,方可進入教育實習階段,最終完成學業。當然,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這些技能的考核,教輔部門和全體教師還應采取課內課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培訓。譬如,在課內,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通過講課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加強某些技能方面的訓練。課外的話,可以依托學生文化社團、興趣組織、寒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據了解,目前很多學生教育教學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是興趣不足,動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依托學生文化社團和相關的興趣組織,將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和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目的。尤其是時間較長的暑期“三下鄉”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帶領學生到偏遠貧困山區進行義務支教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也能讓其教育教學技能在充分的教學實踐中得到切實提高。總之,在課堂內外,學校都應高度重視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培養。力爭通過一些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從大學課堂延伸到鄉村基礎教育領域,真正實現師范生就業的無縫銜接。
三、實行導師制,在教育實習前對學生逐一進行輔導與培訓
根據我校情況,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第5學期,2012年前為一個月,現在為期半年。無論是之前的一個月,還是現在的半年時間,我認為都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正式實習前的準備工作相當不充分。從本人指導實習生的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流利、完整地上好一堂課。緊張、局促,教態不自然,從頭至尾對著教案念,詳略不分,板書凌亂,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以八年級的議論文教學為例,三位實習生竟無一人能透徹的理解議論文這一文體,導致在上課過程中,知識性錯誤頻現。將議論當成描寫,事實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說成是修辭方法,找不到文中的分論點,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在缺乏基本的教學指導和教學技能的狀況下,匆忙登上講臺,其效果必然是不盡人意的。針對此,我認為學校有必要實行導師制,選擇教學經驗豐富,尤其是具有中小學教育經歷的老師,在教育實習前一個月左右對學生逐一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培訓。每個老師可以指導5個左右的學生,從上課的體態、語速、板書、策略、課堂掌控、重點難點分析等各個層面予以詳盡指導,通過學生的反復說課實踐,讓他們發現并改正自身的問題,從而為正式的教育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結合漢文化挖掘教學內容,啟發漢語思維
在給學生講解語言點時,要時刻注意到漢語與其他語言的異同。喀麥隆學生精通英語和法語兩種語言。因此,我們在講授漢語知識時主要還是強調漢語與英語的異同,要預先充分設想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理解困難。漢語作為一種綜合性語言,虛詞和語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會導致有些問題學生不太好理解。如漢語中的修飾語,不論長短,都放置在被修飾成分之前。如學生會說“我喜歡杭州非常”“我想家很”等等。這就需要耐心地向學生解釋,漢語是“流水式”的語言,中心語和修飾語往往同時出現,而且修飾部分一定位于中心語之前。應該說“我非常喜歡杭州”“我很想家”等。然后再讓他們自己組織幾個類似的句子,有錯誤及時糾正。經過反復講解和訓練,學生們加深了認識并成功掌握這一現象。提到漢語語序,漢語的時間表達方式也不同于英語。漢語的語序是從整體到個體,如“2013年3月28日下午3點20分”“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下沙學源街998號”“每周五晚上我都要在學校教學樓旁邊的花園里坐一會兒”等,這也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時間順序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現象,是人類認知結構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漢語中,往往是先發生的事先講,后發生的事后講,從無到有,逐步展開,語序與時序有較高的象似對應性,兩者往往自然合拍。這說明漢語的語序結構直接反映現實的時序結構,漢民族的認知猶如對現實生活的臨摹一樣。然后讓他們體會現實生活中順序的特點,再反復操練,他們會在認知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并掌握這一語言現象。
(二)遇到難的知識點,盡可能運用恰當的理論
來啟發教學在漢語學習中,詞匯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漢語有的詞匯,如“量詞”,仔細分析之后我們會發現,實際上英語中是沒有專門一類量詞的。而漢語中有一類詞專門只做量詞,沒有其他用處,所以說“形形量詞的大量使用”是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就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例如:為什么說“一顆米粒”,而不說“一顆西瓜”;為什么說“一條黃瓜”,而不說“一條西紅柿”。這就需要教師對“顆、條”等量詞的詞義做形象解釋,以便讓他們理解并掌握。要理解“顆”,先看其形旁“頁”。“頁”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像個人頭,所以《說文》“頁,頭也”[1]4355。因此,“顆”在《漢語大字典》中被這樣解釋:《說文》“顆”,小頭也。從頁,果聲[1]4378。發展到后來引申為量詞,僅與體積比較小的物體搭配。“米粒”較小,用“顆”;而“西瓜”較大,不用“顆”。而“條”則是《說文》“條”,小枝也[1]176。因此,它的本義是“細長的樹枝”,引申為量詞,用于細長的東西。這樣講解他們既了解了漢字文化,又較深刻地理解了這些量詞的用法。方塊型漢字的書寫和認讀對于留學生來講也是一大難題。首先要學習的是筆畫。學生曾提出“筆畫‘’(提)和‘丿’(撇)為什么寫法不一樣,但寫出來看起來是一樣的啊”,我便帶了本毛筆字帖來,告訴他們,漢字最初都是軟筆來寫的。可以看到,這兩個筆畫的運筆方向及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硬筆寫出來有時看著一樣,實際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筆畫,漢字就是由這些各不相同的筆畫通過空間組合形成的。這樣他們就知道了這些筆畫的來歷以及具體的運筆方法,也可借機向學生介紹漢語書法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然后我送了他們每人一本字帖,一支毛筆,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去學習中國書法。這樣,既有效地講解和學習了漢字的筆畫,也成功地向他們推薦了一門中國文化,可謂“一石二鳥”。語言學習離不開學習者對如上一個個語言點知識和技能的逐步掌握。教師需要在恰當時間精心組織關于中國文化的主題活動,鞏固和升華學生對漢語特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三)創設多種體驗模式,促進內化漢語思維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兩種。物質環境指在學習者的生活環境中精心布置漢語標識、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飾物符號,多看漢語書籍,多聽漢語歌曲、多看漢語的影像資料等。人文環境指創設一個有利于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交往、學習與生活的環境。對于在我國學習的學習者,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多結識中國朋友,多參加本地的一些活動(如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踢足球、打籃球等),盡可能增加接觸和運用漢語的機會。在本研究中,我們共創設了如下一些體驗模式,效果還不錯。1.在具體情境中體驗。真實的語言情境對學習者學習語言非常重要。漢語學習也不例外。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營造更多符合真實生活場景的情境。例如,買東西、問路、打電話等。在我們學習買東西這一節時,提到了一些表達,如“請問,這個怎么賣”“這個多少錢”“蘋果多少錢一斤”“蘋果一斤多少錢”“多少錢一斤蘋果”等等。課堂學習后做練習還是有點生疏。下課時告訴學生,課后可以自己去練習買東西。接著又安排一次實習課,帶他們去菜市場和數碼市場這些真實的情境中,去和老板練習買東西用語。經過一上午的走訪,他們已經能流利地使用有關詢問價格和商量價格的用語,如“可以便宜/少點嗎”“太貴了”“很便宜”等等。每到一個柜臺或攤位前,會很自然說“你好,請問這個怎么賣”“可以便宜點嗎”等。同時還學會了很多蔬菜以及電子產品的中文名稱,如蘿卜、紅薯、玉米、白菜、山藥等,還有移動硬盤、手機外殼、內存條等。這樣看來,實際的生活情境對于學習語言來說,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習者身處這樣一個環境,親身體驗到了語言的語境及表達方式以及是否對錯等。總之,我們應該就不同話題多多開展學生合作互動的活動,多到現實情境中去體驗,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多媒體互動中體驗。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多渠道的輸入學習內容,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各種感官,特別是視覺和聽覺,能使學習者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有關研究也同時表明,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有其自身的規律,他們已具備了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知的能力,缺少的只是第二語言的表達能力。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的作用,利用形象直觀的圖形圖像作為橋梁,使學生盡快地建立起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關系。例如,學生最初學習拼音和聲調時,看些較為夸張的口型發音訓練的視頻資料很有幫助。非洲學生有些發音分不清楚,如“b”和“p”,“z”和“c”等等,另外聲調也比較難。通過多媒體視頻反復播放口型的變化,講解發音技巧,讓他們互相看彼此的口型與視頻里的是否一致,聽自己的發音和準確發音是否相同,反復訓練。課后練習的時候注意口型的準確性,平時上課的時候遇到錯誤的地方就糾正。一個學期結束,發現他們的發音和聲調的準確性大大增強,而且也比較自然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規范的語音、語調,還可提供真實的語言使用范例。如我們講到幾個能愿動詞(如“可以、能、會、要”等)的區別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多選擇幾組體現這些詞匯不同點的真實語境,讓他們真正體會其中的差異。然后再自己多設計幾組對話,多造幾個句子,反復訓練,最終效果還是不錯的。
(四)采用多種操練方法,養成漢語思維習慣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可否認大量的語言材料輸入是學習外語不可缺少的環節。成功掌握9門外語的語言學家斯蒂夫•考夫曼在總結他學習漢語的經歷時就提到課堂學習之外自己大量的密集學習。就漢字而言,他每天都要加大自己識記漢字的量,后來,每一天都差不多要掌握30多個生詞。所以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料輸入,不斷練習,也是學好語言的必經之路。除了課外的大量聽說訓練外,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筆者所嘗試過的教學法有快速回答法、復述法、概括法等。快速回答法是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用簡短的語句快速回答的一種思維教學法。多用于初級階段。筆者所帶的班級正好是零起點,所以此類教學法就是重點。課文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內容比較少,逐步加快回答速度,可以逐步強化他們的漢語思維,以免總是通過翻譯成英語再來理解漢語。通過將近半個學期的訓練,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學生基本可以用漢語思維來直接理解課文內容。復述法是讓學習者把讀過的課文內容和情節簡略地復述出來的思維教學法。本學期學生進入了第二個學期的學習,逐步要求他們用復述法來回答問題。學生在復述課文內容時,既可以用書中的語句,也可以摻進自己的話語。因為是剛剛讀過的課文內容,學習者無須用母語幫助思維,用漢語直接來表述大意,多少帶有一點兒創造性,所以是培養、訓練漢語思維的好辦法。實踐中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概括法是要求外國學生對課文或閱讀材料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進行概括的思維訓練法。要求學習者在對課文內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重新組織和創造語句。這是在培養、訓練、檢驗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更能促進學習者形成漢語思維的習慣。但是由于學生還只是第二個學期的學習,所以這種方法還沒有正式實施。這些操練的方法都有助于學生在體驗漢語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逐步養成直接用漢語來思維的習慣。實際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五)選擇恰當“體驗”方式,注重學生的語言輸出
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能力的培養,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更好的語言交流效果,即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輸出。因此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及時修正語言知識,鞏固并提高漢語表達技能。當然,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對于初學者而言,語言訓練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他們練習的對象應該是教師或同學。練習中要以鼓勵為主,注意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使他們越來越敢說。到了高級階段,則要鼓勵他們走向具體情境,大膽地與漢語使用者進行交流和溝通,有錯必糾,能夠準確大膽地使用漢語。
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象征,體現了從古至今中華人民的思想思維,人文精神。以古漢語文學為媒介,文人墨客將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維、精神面貌、智慧結晶等種種重要的歷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供現代人參考與查證,真實的還原歷史的面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文化以及文學,提高學生們的文學素養,加強對自身、他人、集體、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的思考及認識,對于人生意義以及價值觀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2.提高思維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學習具體的技術與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學科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漢語言文學專業被一些群體誤解為極不利于就業,也沒有用處的學科,這是十分錯誤的觀點。提高思維擴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現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洞察力以及反應力,對于古漢語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還應該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約束力和善于思維的能力等等。思維包含有兩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借助形象思維分析的散文一漢語言文學等;也會讀到需要抽象思維的議論文和說明文。這說明語言文學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現實性,二者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對提高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現狀
1.以文學經典作品為載體,彰顯充實學生人文素養的魅力
在漢語言文學的課堂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文字和語法的運用,教師從字到詞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講授,是以五千年中華民族生發史中所積累的經典文學作品作為“樣板”來學習和領悟的。學習古今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品讀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華民族的古老的和時尚的語言文化中增加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了解、認知和品賞能力。豐富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加強自身對于文字的運用,增加文學底蘊,增長知識。從字里行間中體會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養。
2.以文學理論研究和品賞架構教學模式
從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本身特點以及一直以來及至現在的教育模式來看,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依靠教材的組織和提供,課堂教學中有教師講授教材中所規定的知識和分析文章,學生通過聽課和記筆記做作業的形式來習得。對于學生學習狀況的考評依賴于卷面考試所取得的成績,考試時學生的準備也是背誦筆記,一死記硬背的形式來掌握老師講授的東西,很少有機會進行實踐應用的操作,這種教學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學生只會理論知識,只會書本上講解到的知識,離開書本就變得茫然,缺乏實際應用能力,往往是空讀了文學理論,卻自己難得能動手寫出好的文章,這也是一些漢語文化專業的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學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更阻礙了人才的發展。由中文專業派生出來的新聞傳播、公共管理等專業的畢業就業方向鮮明,對比之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似乎更失去了它的優勢。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強調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文字的理解與感悟能力,造成學生社會適應性不強,無法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對于一些基本的辦公設備不熟悉或應用型寫作不擅長都造成了學生工作時的困擾。中文專業就業的嚴峻性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其向應用性專業的改革,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增加自身修養的基礎上,另外再掌握一種適應于社會需求的技能,無疑會緩解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因此,為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漢語言文化專業的改革是必要的。
二、教育學專業蒙古族大學生厭學現象的學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學們在經歷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后變得不愛學習,通過對某大學教育學專業部分在校大學生厭學情況的訪談調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對于造成教育學專業大學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學院忽視對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和激發
絕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或者不了解的領域,特別是冷門專業,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學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當屬冷門,而教育學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被調劑過來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學生們對于教育學專業也始終持懷疑態度。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后,學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對學生學習目標、計劃的制定以及對學生的鞭策上,卻忽視了在此之前應首先對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當多新生在較長時間內仍在想著“這個專業到底怎么樣”、“要不要轉專業”的問題,遲遲未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最后導致蒙語漢授大學生的厭學狀態,輕則在學習上盲目、被動,重則不愛學習專業課,甚至根本不學習。
(二)學校、學院劃一型的培養模式,不適合教育學專業的學習
首先,在我國,每一所含有教育學專業的高校,在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上都大同小異,整齊劃一。學校沒有特色,專業沒有特色,導致教育學的畢業生們也沒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會需要的是多種多樣的人才,但我國高校培養的教育學人才卻是一個模式,這樣的劃一性教育難免使同學們感到厭倦。其次,從學院管理制度方面來說,對于那些逃課缺勤同學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夠,加上任課老師也不聞不問,使得部分同學有縫可鉆,助長了同學們逃課的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學生越來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長越來越對學習不感興起,逐漸厭學。總之,學校、學院的培養模式過于死板守舊,幾十年來都是用同一種模式,缺乏新穎,作為民族地區的師范類院校沒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區特色,很難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語漢授生對于學習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學專業本身的局限,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處于社會邊緣位置的教育學科地位不高,教育學專業甚至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謂,并不時地遭受著社會各界鄙視與懷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學專業的學生也備受排擠,對教育學專業有厭學情緒,也是無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學課程的內容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和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條條框框,傾向于接觸新鮮事物的同學們自然對這種枯燥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再次,在課程設置上,教育學專業過度重視理論課而忽視技能課和實踐課,使教育學專業畢業生在教學中很容易脫離實際。這樣的結果一定程度上為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懷疑、厭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再次,教育學專業在辦學上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沒有很好地解決教育學專業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教育學專業招生人數的急劇增加,使教育學專業更加難以維持。教育學自身的危機尚存,同學們對其的不滿和厭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師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的缺乏,很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的學習氣氛,影響到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擁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素養且有較強教學能力的教師往往倍受同學們的歡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師是同學們難以接受的。在針對身邊出現的“專業選逃課”現象的訪談中了解到,同學們有這樣一種觀點“枯燥無味的專業理論課本來就很難使人產生興趣,有些老師卻只是照本宣科,那與其去聽倒不如自己看書呢!”足見同學們對于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方式的麻木與厭惡,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敷衍態度很容易引起學生們在學習上的敷衍行為。鑒于教師的素質、授課的態度與學生們學習的氛圍、興趣的培養息息相關,故教師素質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將會引起教與學的矛盾,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信心。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授課方法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大學教育學專業教師教學多采用漢語講授,部分語言又過于學術化,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許多蒙語漢授生來講不但乏味更是難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排斥教師,對教師產生反感。教師在課堂上顧慮蒙語漢授生的基礎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來回答問題,對蒙生的態度只是能夠老老實實聽課就好,不要求蒙生積極回答問題,所以課堂上出現了回答問題的總回答,不回答的永遠都不會主動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的往往又都是漢生。同時任課教師的檢查和要求不嚴也容易導致蒙語漢授生懶散學習態度的形成。蒙語漢授生本身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加之教師的放任就更加助長了學生懶散學習態度的形成。
(五)學校、學院不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學生的學習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對于教育學專業的特點來看,走科研之路是該專業領域的一種傾向。因此筆者對于同學們是否有參與科研的愿望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學生們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們是有參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過一番努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由于參與科研的道路不暢,同學們得不到良好的指導,而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學校、學院不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致使學生們參與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同學們在學習之余不能通過適當的途徑來發掘自己的潛力,就很自然地進入了無所事事的大軍中,形成了不良校園風氣。總之,產生這一現象和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學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師及專業本身出現了問題,因此解決這一問題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三、解決教育學專業蒙語漢授大學生厭學的學校教育改革思考
厭學情緒的產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由于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對學校教育進行改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厭學問題和原因做如下對策性思考。
(一)明確學校、學院的辦學宗旨,為學生打造專業學習的平臺
作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歸根結底是教書育人,一切工作都為這一宗旨服務。第一,學校、學院要重視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擺脫劃一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打造專屬于自己的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減少教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阻力是同學們一直期待的。第二,學校、學院在新生入學時要加大對部分學生高考挫敗感的疏導力度,降低并逐漸消除高考給同學們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使學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學的生活和學習中。針對學生們對于即將涉獵的專業不甚了解的狀況,要指導學生們明確所學專業的背景及前景,讓學生在對本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不至于使同學們在懷疑和模糊中盲目學習,最終造成更加迷茫而難以自拔。第三,學校、學院創造條件讓學生適當參與科研活動。學校有必要拓寬科研渠道,打通學生們參與科研的道路。學校要努力為同學們提供很好的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科研,挖掘同學們的內在潛力,提升同學們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學們在日后繼續深造的過程中因為缺少科研鍛煉而喪失學習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專業學習
蒙語漢授生的厭學,通過以上分析,其中與教師的,特別是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密切相關。蒙語漢授生與漢生不同,他們通常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嚴重不足,而且教師又因為蒙語漢授生的基礎差、語言溝通困難,不想難為他們,怕他們站起來答出丑,而忽視這部分群體在課堂上的存在。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面面俱到,應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師應該給予蒙語漢授生適當的回答問題的機會,如果他們在回答問題時缺乏主動性,教師可以采用點名回答的方式。點名回答問題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有些同學不回答問題并不是因為不會,而是認為自己不應該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現。此外,點名回答問題還可以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課堂問題的討論當中來,而不是感覺課上討論的問題與自己無關。第二,如果蒙語漢授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出現困難,教師不能急于讓他們坐下,而是要給予適當的啟發誘導,教會同學答題的方法和思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賴于老師和其他同學。第三,教師可以向蒙語漢授生提一些難度適當的,符合他們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蒙語漢授生通過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決的問題,從而可以樹立他們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和勇氣。為此,學校應根據當前的專業需求,在重視學歷的同時,更加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對教師們進行經常的師資培訓,鼓勵教師們外出學習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
(三)對教育學專業進行必要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
拯救教育學的命運,無疑要以重塑教育學學科形象為前提。教育學專業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溝通、交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學科地位。第一,加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育學專業理論課程與科研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必須在課程體系中切實加強科研實踐環節,做到理論課程與科研實踐的結合。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教育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學之所以遭受歧視,主要是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乏力。其實,教育學有很深厚的實踐淵源,比任何學科更能指向并服務于實踐。教育學欲走出困境,則需要聚焦教育實踐、關注教育實踐、參與教育實踐。進一步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溝通,做到理論結合實踐。第二,協調社會需要和專業發展的關系。依據社會需要確立培養目標,是高校專業設置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對于教育學專業來說,其改革須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依據社會發展需要確立培養目標與招生規模。做到專業辦學與社會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學專業畢業生的周期性過剩而陷于“發展-調整”的循環中不能自拔。第三,處理好課程內容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教育學專業必須對課程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教育學作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員,其教授內容應該是先進、靈活的,故教育學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從而不斷地為學生們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動態。教育學的教學視野不能僅僅局限于本專業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交叉性、邊緣性及跨學科綜合領域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趨勢也應是教育學學習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學專業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學科課程。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2.1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2.2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
以就業的觀點指導教學改革,就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現代“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以強化[2]。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五個方面: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信息調研能力等。學校和教師必須精心設置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塊,通過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的設置,以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提高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論*文*網]
3用創新的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創新包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維創新等。本文強調:
3.1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
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較廣,但往往不精,競爭力上不如其他專業學生。鑒于該專業的特殊性,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分拘泥于語言與文學本身,而可以結合漢語言文學的歷史發展與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事實上很多新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在保證專業根基扎實的前提下,應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如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秘與公關、社區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塊,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3.2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要求學生具備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該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征,其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對漢語的感情,對東方文化的親合及從中汲取創新精神動力,并影響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漢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3]。首先,教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教育意識,思想上要勇于開拓,力求提出獨特的、新的教育活動思路,行為上善于探索,潛心實驗,不斷總結和不斷進取。在教學中不能滿足做文化的傳聲筒,要適當的通過文化評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如博客,新媒體等多種文化傳播方式都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問題。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以其豐富的知識做背景,在教學中不斷拋出新觀點,給學生以震撼,激勵他們也去發現、思考、創新。可以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必須在不訥于言的同時,還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該專業的個性,只有言行結合,才能讓學生讓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動力。
絕大部分的高職學校的教學宗旨都是“就業為向導”,這無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職學校太過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僅僅注重提高學生的各項應用技能,而不重視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這導致漢語言文學在高職學校的教學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職學校還未曾設置漢語言文學課程。
1.2不夠健全的課程結構體系
創建實用性和經濟性的課程結構體系,這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趨勢和發展方向,目前形勢下,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不健全,這亟需更加深入地優化漢語言文學課程的要素,不然,就較難體現高職學校課程教學的綜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質量和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力就僅僅是空談。為此,在新的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師創建比較健全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就變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漢語言文學的內部結構,最終促進課程的優化設計和最大程度地體現高職教學的綜合效益。
1.3教學模式太過傳統
在高職的漢語言文字教學中,傳統意義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常常是廣大教師所實施的,這未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并且,在漢語言文字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常常不夠靈活,這跟實際的教學需要不相適應。當然,在現代化教育技術不斷進步的影響下,不少的教師借助多媒體實施教學,卻不注重輸入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內涵,這使得學生常常是走馬看花。
1.4教材與考試存在的缺陷
相對來講,漢語言文學的教材知識較為死板和固定,跟社會熱點的聯系不夠緊密,不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下,教師的講解難以實現理想的效果。在考試的過程中,常常設置比較多的客觀題,這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2.1學校領導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高職學校,特別是對于理工類的高職學生而言,他們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學修養,并且大部分學生感覺只要學會了專業技能,就無所不能,這樣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高職學校的領導需要充分地認知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大意義,不管是在設計教學方面,還是在建設文學課程上,都需要做出嚴格的要求,并且貫徹實施,不可以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看成是可有可無的事情。
2.2建立和健全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
我們應當結合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持續地健全課程結構體系,從而保持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的先進性。在創建學生道德理論基礎與體系的基礎上,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觀意識,貫徹漢語言文學的實用性,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視角。漢語言文學的價值不是說能夠創造一定數量的經濟效益,而是能夠創造難以通過數字進行統計的社會效益。我們應當以優化課程結構各要素的形式,讓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變得更為科學與合理,只有創建這樣的課程結構體系,我們才可以從整體上和宏觀上把握課程的內部結構,進而提供理論根據服務于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計和優化。在建立和健全課程結構體系的時候,我們需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并且設置課程的核心是學生漢語素質的提高,建構課程應當盡量地給學生創設足夠大的學習空間,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不斷地拓展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積極性。事實表明,建立和健全漢語言文學的結構體現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的知識結構,進而使得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綜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學能力和塑造學生的個性。
2.3完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在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關鍵方式是完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仔細地思考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漢語言文學課程的特點,通過引導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探究語言的深層規律。像是教師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學課堂出現一種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良好教學氣氛,最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這讓學生在持續地探究當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和滿足感,且在師生的一起學習中增進彼此間的情感。
2.4重視教學的實用性
重視改革教材,以及優化教學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在設計教學課程方面,能夠設置一部分文字編排、簡歷設計、應用文寫作、名著鑒賞、讀者賞析、寫作實踐等一系列較強實用價值的漢語言文字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課程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對于高職學生來講,他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就業。因此,教師的講解應當注重實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跟社會相適應。教師的備課應當積極、認真、充分,把握跟課程有關的新內容,從而對教學知識進行設計,使得課程結構得以優化,根據課程發展目前形勢下的嶄新高度思考課程的基礎,設置課程的知識體系,以及重視編寫活頁講義,對各個課程的知識進行整合。并且體現集體任課及時的力量,大家共同備課,一起獲得提升,有效地統一學生的語言技能和教學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漢語言文學內容,最終實現學生自身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常口語。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著很強的歷史繼承性。現代漢語中活躍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不必說句法結構的基本格式“主—謂”和“動—賓”貫穿古今,也不必說“天”“地”“山”“水”“生”“死”“上”“下”這些基本詞匯活躍始終,單是具體的表達方式就很多。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騖伏矣”中的“犬坐”“蟄伏”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天地之間”“為語言的純潔而斗爭”中“之”“而”的意義和用法與古代漢語完全一致,這樣的表達式仍然非常能產。就連作為現代漢語一般詞匯的大量雙音詞,其詞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漢語的詞匯。
從這一特點出發,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們的現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那些文言文讀得多學得好的人,在運用現代漢語時,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蒼白和飄浮;多一份精練和輕靈,少一份蕪雜和笨拙。教材的選文,如果說現代文應當多選優秀時文,那么文言文則應當多選傳統名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提倡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精神境界,領悟孔孟的莊重與熱烈、老莊的智慧與灑脫、墨家的思辯與求實。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可進行對聯鑒賞和屬對練習。屬對是一種充分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匯、語法于一身、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
作為漢語書面符號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與漢語少形態變化、多同音詞的特點有關。表意文字的根本特點是字形有意義。從符號的編碼系統來說,漢字符號是多碼的。它不僅有音碼、義碼,而且有形碼。符號的編碼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給人的刺激和聯想就越多;同時,掌握的難度也越大。漢字的多碼性至少決定了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初學難,另一方面是對于漢語書面語的易解、多解和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