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0 15:30: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品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以生活為舞臺,再引領,再關注
魯潔教授認為: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一)引領學生關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學“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時,先讓學生課前去收集小時候用過的衣物等,問問爸爸媽媽自己小時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課始,在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聲中,學生拿出收集來的兒時穿過的衣、褲、鞋、襪,試著穿一穿,再說說感覺怎么樣?學生們紛紛拿起衣服往頭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進去,褲子只拉到膝蓋處,鞋襪就根本不用說了,只能鉆進兩三個腳趾頭,學生們紛紛嚷著:“太小了,根本穿不了!”從收集到試穿這一過程,學生們顯而易見地認識到:自己長大了!接著,又讓學生來說說,在自己成長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里,家人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照顧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撥動了孩子幼小但真摯的心弦。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著孩子視覺和聽覺,構成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精神洗禮,把學生日常的、知覺的生活納入課堂學習中,并作為師生平等對話的內容,引發價值沖突,引導道德思考,進行道德判斷,逐步形成學生個體道德價值,從而萌發感恩之情。(二)引領學生踐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旨在告訴學生不同職業的人們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我們要尊重并珍惜勞動成果。課堂中,讓學生說說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生活,同時引導學生:各種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的。還讓學生當當小記者,去采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了解各行業的特點,再談談采訪后的感受,并在現場模擬其中一些勞動場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既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辛苦,又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向往。由此可見,把生活中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價值沖突,作為教學的資源組織來開展教學活動,才是最寶貴的道德教育時機,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與確定。
二、將課本中的理論實踐化小學《品德與生活》
更多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中的實例來明白一些小道理,學到一些小知識。但這并非課本的全部內容,還有一些內容相對來說理論化比較強,那么,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處理,我們采用了情景模擬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并為自己所用。例如: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尋路與行路”,在學習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們通過場景設置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帶到鳳凰公園中去,首先跟他們講明白這一堂課這樣學習的目標和規則,然后借助公園里的迷宮,進行一個分組小游戲,學生通過走迷宮的過程,就逐漸掌握了尋找路線的要領和方法———會看路線平面圖,識記東、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線上的標志物,在行路的過程中注意做好標記,并且要注意避開路上的危險地等等。一堂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可,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中收獲了很多。另外,在講授“做一個誠信的小公民”的時候,讓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并且還通過現場情境模擬的方式:如一次課堂小測驗結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較優秀的成績,有的孩子成績不是太理想,老師要求將檢測結果回家反饋給家長,有一些檢測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礙于自尊心的表現,不想告訴家長真實的檢測成績,面對這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選擇結果統計出來之后,老師進行點評,學生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華。
一、“循序漸進,知行統一”的原則
培養品德集中到一點,就是要落實到道德行為上。道德行為總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正確的行為方式才會帶來良好的行為效果,小學生特別是低幻兒童對行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體性和情境性。教師、家長必須對其進行具體的指導,細致地加以評價。對高年級學生,除了讓他們明了道德行為的一般要求、規則和步驟外,還要使他們具有獨立地靈活地選擇道德行為的能力。
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必須針對各年級道德認識的能力,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由概念到行為制訂出不同程度的評價標準(我們稱它為“思想品德評估導向標”),為他們創設道德情境(條件),有計劃、有目的地使他們得到道德行為反復訓練的機會,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二、“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
小學生品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非意志行動向意志行動轉化的過程,小學生的道德言行內容簡單,表現刻板,直接與外界(教師、家長等)的褒貶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評價時要做到確切、合理,把不斷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做為出發點,在設計“評估導向標”時對不同年級的評價標準應有側重點,有適當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復,允許學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當然,評價小學生的道德行為,既要以激勵為主,也要給予必要的處罰,但一定要講清道理,使其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應該怎樣去做才對。在使用“評估導向標”犑輩患欠鄭瑺對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處罰就是引導他限期(下次自我評價前)改正錯誤,重新做起,然后給予登記。再讓其多次反復去做,這樣就給了他改正的機會,激發和保護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好勝心。有時在引導小學生改正錯誤的時候,應該有目的地組織他們反復練(為他們創造改正錯誤的條件),培養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調節能力,從而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則,以情感人”的原則。
一個人的情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感染別人,使對方產生相同或與之有聯系的情感,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進行思想品德評價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對學生高度熱愛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他“親其師,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豐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對學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評價中要嚴格作好教師的自我評價,(我們為此在教師中開展教師工作評估,實行教師工作積分制)要求每一個教師用教師的職業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行為,注意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評,誠心誠意地、民主地接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做好學生的表率,不愧“為人師表”,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起到感染、教育學生的作用。
由于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往往受教師、家長和社會評價的影響,所以教師和家長在平時各項活動中對學生的評價要準確、恰當,要有激勵性。特別是對待道德行為差的學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培養他們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剛剛蔭芽的思想火花能夠越閃越亮。
2.當教師運用案例分析法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會隨著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討論,這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評價剖析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這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極有好處的。
3.實際教學中,總是會出現學校所學知識與社會脫節的現象,而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正是一種減小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案例是社會問題的具體體現,它可以將課堂與現實接軌,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思考,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只是單純地傳授理論知識,不僅使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而且很難調動起其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就不同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5.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質疑,及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學法中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往往不設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與原方案相違背,也應該予以肯定。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約束得過死,教師成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教材、參考書及標準答案成了學術權威而不可懷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不敢也沒有信心和意識對教師的講解和教材中的問題提出質疑,就更談不上什么創新了。有關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養出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業人才,在教育過程中就必須采用民主、科學的教學方法,而案例教學法完全可以說是一種民主、科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法
1.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經過仔細的篩選,這些案例一定是與當堂所學的知識是相對應、相聯系的較為典型的案例,因為這些案例是為了教學目標而選定的。
2.教師在上課時候,要用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這些案例,運用正確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對于事件的關注,這樣所要學的知識才可以融會貫通被學生吸收而達到教學目的。
3.當學生對案例產生興趣后,一定會進行深層次的思索,一旦他們遇到無法理解的問題,其第一反應會是找尋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解惑。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有條理的列給學生讓他們進行接受與思考,如果還是無法理解,教師就可以進行進一步講解。這是理論知識最好的導入時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會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產生抵觸情緒。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進行分析討論,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自主學習能力。最后,再將疑問反饋給老師進行解決。
4.在案例教學法的實際運用當中,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或是預習得到的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這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當討論過程中出現狀況時候教師要以正確及時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得討論活動順利進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學法教學的課堂上,最后教師一定要對所講內容進行總結。教師對討論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的優缺點進行分析總結,對學生的疑問進行收集,有針對性地對案例進行剖析,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要運用廣闊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得知識內化。
二、體驗生活,激感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可以說“情”是通向“理”的橋梁,“情”和“理”又是促進學生“知”“行”統一的紐帶。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更多的親身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帶情入境,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現教材中的生活場景
教材在編排上非常重視生活素材的選入,為了實現學生對教材的真正對話,帶領學生走進教材,以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將靜止的文字教材直觀而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入情入境,這樣更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與感受,從而“快!快!不能再快點嗎?”讓學生與教材進行直接對話,在表演中將之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更可以讓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更深的體會與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來展現真實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門植根于生活的學科,通過角色表演讓學生將學科學習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用表演來再現生活,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親身體會,自主探究。如在學習《尊敬老人》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走進敬老院來幫助老人,并讓學生將這些生活片斷進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現出來。這樣通過學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讓學生對其行為的動機與結果有更深刻的認知,并能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之中。
三、評析生活,升華認識
思想品德教材所選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與一般性,雖然在編排時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畢竟具有相對的局限性與滯后性,只是反映學生的一般性,無法兼顧學生的差異;并不能將社會的時事熱點話題及時編入教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時事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評析,從而使學生明理更深刻,行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義和社會效應。如“碰瓷”現象,如果你遇到這類問題,你會如何解決。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升華學生的認知,這樣就不會是學生機械的記憶,卻無法用于指導行為實踐,而是將理論與行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分析中提升與內化,從而形成自身的自覺行為。四、拓展生活,規范實踐知行統一是教學的最高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這也是新課改的重要教學理念,也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運用生活來輔助學生的認知,加強學生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生活行為中自覺規范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開展我為媽媽(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動,讓學生盡自己所能來幫家長做事,如給爸爸媽媽倒水,洗衣服,做飯等,讓學生從中了解到父母為女子所付出的,從而讓學生在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對自己愛的深沉與無私,從而會更加地關心與孝敬父母。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堂中所無法體會與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學從生活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同時又回歸生活,讓學生將所學用于指導行為實踐,這樣的學習過程遵循了學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認知規律,更能促進學生道德準則的內化。為了提高生活化教學的實效性,在運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生活化教學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簡單堆砌
生活化教學是重視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用生活來引導學生認知,規范學生行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生活素材,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素材中進行信息的提取與分析,進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
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學的實施中也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要從學生的視角來審視生活與教材,在二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引入新知的學習。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互動,在互動探究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讓傳統的教堂成為學生的學堂。
(三)與其他教學手段穿插運用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問藝術等來將生活與教學聯系起來,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愉悅而開放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
二、加強學生道德行為培養
小學生是我們的未來,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德育教育,讓孩子們在未來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優良的道德行為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世界最終還是他們的,只有他們具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具有了優良的道德行為,才會在未來的生活學習過程中擁有這個世界。為了加強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在我校先后組織開展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活動、“浸潤經典、立德樹人———踐行《弟子規》”活動、“德育十大快樂套餐”活動,并且申請了國家三育九養研究課題,根據我校實際德育教育情況結合現今小學生生活學習特點,編制了《三育九養課題研究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生成長規劃活動》校本教材,為加強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廣大學生體會到了勤儉節約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弟子規》中蘊藏的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奠定了堅定基礎。
一、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
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就是,要求我們在設計品德課堂導入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不同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欲望,保持對學習主題的高度關注,積極主動學習。
1、以“趣”入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是指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親身經歷,非常感興趣。這類課堂的導入,設計時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現潛在的教育導向意義,以“趣”入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自然的對教育主題感興趣。
例如《走進市場》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盡早的學會一些選購商品的知識,培養他們獨立選購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課始,老師問學生:“喜歡在超市購物嗎?”(學生雀躍)
再問:“為什么喜歡在超市購物?”(學生紛紛說了自己的感受)
(隨即播放超市里人們購物及一位顧客在仔細挑選商品的情景。)問老師:“這位顧客購買物品時在干什么?”
“在挑選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產品使用說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學生回答踴躍。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處處可見超市。在超市購物較為熟悉。用“超市購物”情景來導入,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導入的趣味性,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以“思”入境
“學而不思則罔”,從反面說明了思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導入時,結合內容,創設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導入設計。提高認識,引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現行品德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課堂導入時,應更多的考慮,在導入環節中以“思”入境引發學生對課堂教育主題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課堂主題教育進行的更為深刻。
《誠實是金》讓學生懂得說謊的危害,只有誠心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說謊話,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課始老師講述故事:
在德國,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到德國大公司尋找工作,可是一連20多家公司都沒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眾,找家小公司應該沒有問題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絕了。
同學們,為什么德國的公司都拒絕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懸念一擺,學生都積極猜想)
想知道真實原因嗎?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訴他,不錄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在德國期間乘公共汽車曾經逃過三次票。留學生很吃驚,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德國老板說:“是的。我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您惟獨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兩個字!”
此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你有什么感想?”
感觸學生心里,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體會到說謊的危害。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語言、情節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如果課堂品德教育主題,主要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導入時,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獻老人》的教學關鍵是激發學生體貼老人,關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來導入是觸動學生心靈的基點。課始,老師出示兩幅漫畫: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孫子兵兵在給奶奶捶背,奶奶很高興。旁白:真懂事。問學生這畫面在講什么?
學生一看就能夠清楚把圖意說上來。回答后,老師過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人曾經為家庭,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現在年紀大了,該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們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的養育之恩,要懂得匯報。畫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給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你看,孝順的孫子給奶奶那輕輕地捶背,奶奶就一點兒也不覺的疲勞了。那臉上洋溢的笑容,多么開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在老師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都為之動容,在其心頭激起情感的漣漪——老人很需要我們的關愛啊!帶著這樣的情感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怎么會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
1、為突破重點作好服務
有些品德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在課堂學習開始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課程教育意圖則有困難,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鑒與這樣的考慮,我們要在課堂導入環節把問題解決好。
(1)、事實說話導入補認識
用事實說話:就是采用社會上出現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現象,來安排課堂導入。由于它的真實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類課堂導入的設計對與那些學生感性認識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學主題特別合適。
例如《保護環境》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境。現實生活中,學生知道身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他們并沒有覺得環境污染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水污染了,他們覺得現在有自來水;電池亂扔,對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脅認識就較為欠缺。因此,在導入時,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變質,魚兒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飛舞……”隨著畫面的切換,學生臉上的表情變的嚴肅了,雄辯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那么“我們要保護環境”的意識立即萌生出來。接下去的課堂學習實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現導入溫經歷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無時不刻都享受著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謝謝你們,我的父母》的重點是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現,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有的還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溫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溫這些每位學生都經歷過的生活小事后,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3)、親身體驗導入強感受
由于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對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殘疾人生活上的困難,一般健康的人都不會有什么體會和感受。看到殘疾人遇到困難,好大一部分學生會嘲笑他們。《關心殘疾人》課堂導入時,如果老師選擇“一位盲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腳殘疾人走樓梯”的情景來導入。希望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那么,肯定會有部分學生最先關注的是盲人摔跤,腳有殘疾的人走樓梯的情形。這情形在他們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時的狼狽,走樓梯時的滑稽。
有位老師的導入很巧妙。設計一個生活情景:在講臺上放本書,旁邊再放些其他的東西,過道上也擺些凳子或物品,設置些障礙,讓學生蒙上眼睛,獨自去取書。然后在同學的幫助下再去取回書。在課堂導入時,請大家談談取書的感受。這樣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現的尷尬場面,同時讓學生親身來感受一下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那種心理,效果就不一樣了。
2、為解決難點做好服務
有些品德課的教育主題盡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的貼近,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是很大,但是這一教育主題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較抽象的道理,認知上有困惑的現象。這些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需要處理的問題,可以考慮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先行解決,從而為課堂學習打好一定的伏筆,促進學生對課堂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為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
(1)、形象感知導入釋概念
現行的好多品德課的主題涉及到概念,這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遇到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概念進行解釋吧,學生聽不懂,再說對小學生講概念也沒有這個必要;不解釋吧,課堂上出現這樣那樣的混淆,弄不明白。對與這類主題的教學,在課堂的導入時,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體擺出來,學生在大量的具體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這個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這課的難點是,學生對職業這個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做職業來看待。如果要引導學生把哪些是職業,哪些不屬于職業分辨開來,有些難度,因為什么叫職業這個解釋,小學生理解不了,也沒有理解的必要。怎么辦?仔細想想,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醫生、老師、工人、農民、護士、警察、售貨員”等等應該都認識。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可以直接采用“職業”的具體形式來說明。
在導入時,展示“不同職業人員的勞動場面以及模仿各種職業的典型動作,讓學生來猜猜他是從事什么職業的人?”這樣形象感知導入的效果真的好,學生興趣很濃,而且對各種職業的名稱很快有了清楚的認識。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再也沒有出現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作職業來看待。
(2)、類比感悟導入滲道理
品德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所遇到的難題。我們可以在導入時,用比較形象的、例子進行類比,讓學生對抽象的道理有個較為感性的認識。
《集體的力量大》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集體的力量的無比。一個人辦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辦到。難點: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團結一致,力往一處使才行。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可以通過課本中的《運水果》的故事來突破,但是總覺得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在導入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能類比說明問題的“折筷子”的游戲來作好相應的鋪墊。先請一位學生上前來折筷子,給一根,輕而易舉折斷了,再給兩根,有點費力,但還是折斷。作后給一把筷子,結果怎么也折不斷。整把筷子請其他的同學也來折,可……游戲結束后,老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游戲,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討論后,然揭示課題。
這個游戲中蘊涵著團結,力往一處使,力氣就大的道理。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斷了。這是對道理的最為樸素的認識。在課堂中《運水果》的故事學完后,再讓學生說一說對“折筷子”的游戲有什么新的認識。這時學生對道理的認識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體悟導入揭困惑
筆者在思品課教學中,圍繞著思品課一般的課堂結構,采用“目標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在激趣引課中,揭示總目標
這一環節是實施目標的開端。它要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處 于心理上的最佳狀態,然后揭示出總目標。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為》一課目標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驟:1、讓學生聽自讀課文《誰勇敢》的錄音故事。2、當學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節之后,提出思考題:① “小松敢捅馬蜂窩,人們為什么不稱贊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馬蜂窩,并且被馬蜂蜇了以后還哭了,而人 們為什么稱他最勇敢?”3、讓學生充分討論并發表意見之后,教師順勢揭示目標:以上這些問題,就是我們 今天要學的內容--《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為》,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要懂得判斷勇敢行為的方法,還 要能夠判斷我們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為,哪些不是。
這樣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課題,并且揭示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總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為分目標的實施打下了基礎。
二、在學習課文中,感知分目標
思想品德課課文一般都以故事蘊含基本的道德觀點,學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道德形象、 道德行為、道德動機、道德效果及道德評價的具體感知,而逐步樹立起道德觀點的,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感知分目標,是實施總目標的關鍵,是目標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例如:《愛惜糧食》一課,總目標 是教育學生愛惜糧食,從小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課文也正是圍繞著總目標,以8幅圖和課后習題來分解 目標并實現總目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內容 分目標 總目標 圖1 一家人吃飯 揭示 總述 所以 圖2-7 糧食的生產過程-糧食來得不容易 要 圖8 糧食的用途--糧食是個寶 愛惜
習題二:看圖說說--節約糧食作用大 糧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聯系判斷中,論證分目標
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指導教學
數學教材具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優勢。教師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分析、研究教材,設計教學,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熏陶,逐步領悟認識來源于實踐,事物是互相聯系、運動變化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指導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數學的本來面目來引導兒童認識數學,轉變重計算輕概念、重結論輕過程、重灌輸輕探究、重教輕學的傾向。例如,教學“數的認識”時,指導學生通過數不同的實物來認識自然數,通過度量物體的長度、分東西等實踐活動來認識小數和分數,以此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就是從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數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又如,基于運動、變化的觀點,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剪拼拼,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再通過進一步推理讓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獲得新知識。學生在剪拼中完成了從圓到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轉化,也在其中體會到了事物是相互聯系的,是運動、變化的。教師要從教材內容與實際的聯系以及教材間的相互聯系出發,來設計教學,由實際事例引出抽象的概念,從中揭示出數學知識的聯系和區別、發展和轉化,這些過程都充滿了辯證思想。因此,教學的過程也正是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熏陶的過程。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數學課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結合數學的特點,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的。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教學的各環節之中,使“道、文”渾然一體,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師要緊密結合教材來確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要緊密聯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便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一)緊密結合教材確定教育內容
數學學科的教育任務,是數學教材所固有的。數學教材的編排、闡述都非常符合唯物論辯證法;教材的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生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有的側重于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有的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的則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初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應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為宜,由一步題引入兩步題,把一個已知條件改為間接條件,由此使其變成兩步計算的題,使學生從中體會到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和發展變化。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品德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結合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際,談幾點嘗試與體會:
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讓品德課堂充滿活力
兒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而,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品德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如:教學《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一課,我先用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創設了“危險無處不在”的生活情境,給孩子敲響安全的警鐘,所用的圖片與錄像都來自于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讓孩子有一種真實感。九頃小區活活燒死五歲小女孩,新華小區一位一年級女生在假期被鄰居殺害等。然后讓孩子尋找身邊的危險,孩子們從家庭、小區、路上、學校等生活場景中列舉一些危險實例。從這些身邊的真實案例中,我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只有樹立安全意識,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險。我又設計了一個小品表演環節:我們要遠離危險,但是遇到下面危險我們應該怎么辦呢?(1)家里著火。(2)放學途中遇壞人。(3)有人落水。通過生活情境表演來鞏固所學知識,體會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正是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動機,使學生對安全的認識提高了,自我保護與防護能力也增強了。
又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我啟發學生: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小學德育論文,在家中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愛表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夠體現父母關愛的地方很多,通過尋找,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了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中,都蘊藏著父母深深的愛。如在炎熱的夏日里,母親為自己扇風;在過生日時,父母準備豐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禮品;在自己生病時,父母守候在病房里…當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件件小事都凝聚著父母的愛時,真實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有了這些真實體驗,當教師要求學生講述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時,孩子們躍躍欲試。孩子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二、以游戲活動為載體 ,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大特點。遵循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來組織活動,能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第五冊品德教材中從“自畫像”“猜猜他是誰”到“為父母過生日設計活動方案”,處處閃爍著游戲的魅力。教學中,我們經常組織兒童開展比較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兒童在“做中學”、“玩中學”中國。如教學《我不耍賴皮時》,我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孩子們親身參加“擊鼓傳花”游戲。游戲前老師提出規則,鼓聲停,花在誰手里,誰就要表演節目。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規則,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進同學間的友愛。
三、以角色轉換為途徑,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我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如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我讓學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換角色: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擔多少事情?通過這么角色轉換,學生突然覺得當個父母真的不容易,現在的我應該做父母的小幫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煩惱”。一位同學充滿深情地說:“我體會到了父母每天燒飯菜很辛苦,而我有時還嫌菜難吃。我真是太不對了。以后,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開心快樂,多和父母換角色,讓他們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激發學生探究與表現的欲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評價就是一種激勵性的評價,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尋求進一步探究與表現的欲望。
1.教師評價
對學生品德學習的評價應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重視學生活動的態度小學德育論文,情感和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思考和創意等。其次,可適當采用延遲性評價。因為學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內化,因此,教師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不要過早地輕易地就給學生下定論。
2.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從而發揚自身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評價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激勵、調節作用。如:讓學生自己評價在家中幫助父母做家務情況等。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如上《自畫像》時,在讓學生“畫畫、寫寫我自己”后,可以讓同桌兩人互相評價對方畫得怎么樣,寫的個人特點是否符合實際,從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4.家長評價
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過程性評價,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如學完《家庭樹》一課,讓學生回家畫畫家庭關系圖,可以請家長聯系實際,如實予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