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8: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學探討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新課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的有效達成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課程觀念。但一些教師誤解并歪曲了評價功能,以為就是片面的知識考試,依然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的現象,一味地關注知識目標達成。
浙教版《初中科學(7-9年級)》是一門包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的綜合學科。本文是針對生命科學領域中對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的評價。從中探索出達成教學目標有效方法,有益于《初中科學(7-9年級)》教學。(調查對象是七上4個班167人、八上5個班205人、九上6個班222人)
一、教學中創設能主動建構的情境激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從以下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不難發現學得模糊、呆板。教學中應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去引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會讀圖、處理信息等能力,全面提高科學素養,落實了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物、珍愛生命的情感教育。
評價1、(八上)生物都能對環境的刺激作出反應。我們用手觸碰含羞草的葉,它會下垂,這個過程____屬于反射活動(填是或不是)52人答錯,錯誤率25.4%
評價2、(七年級上冊)對下列問題分別寫出一個名稱或例子:1-1將鴿子和狗歸為一類,將魚、青蛙歸為一類,分類根據的特征是_____74人答錯,錯誤率44.3%,學生混淆了青蛙的生活習性。導致錯答“陸生和水生”52人。1-2主要食莖的植物__89人答錯,錯誤率53.3%,學生對莖的概念模糊,導致錯答“蘿卜”24人,“白菜、韭菜、蔥”13人。為此可以發現學生欠缺關注身邊的生物及質疑精神。
評價3、(九上)下圖是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示意圖,請回答(圖中7表示肺泡,8表示組織細胞)
3-1圖中流經4到B(左心房)流的是什么血____(填動脈血或靜脈血)
3-2上題判斷理由是____128人答錯,錯誤率57.7%,錯填“含氧量多、血液鮮紅、二氧化碳減少”43人、“血液流入心臟、心房”23人。
3-3一同學肌肉注射某藥物,作跟蹤檢查,則先從心臟的哪個腔發現這藥物()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66人答錯,錯誤率29.7%。以上評價說明學生對血液循環的路徑比較模糊同時缺乏讀圖能力。
評價4、(九上)下列做法可行的是()169人答錯、錯誤率76.1%
①人體內的鹽分大部分由腎臟濾過而排出體外
②由于淀粉有遇到碘變藍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檢驗加碘食鹽的真假
③我們的呼吸作用可以在細胞內進行的。
④生物體可以時時刻刻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身體新的組成成分,貯存能量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情境創設1、“活動:學生用手觸碰含羞草的葉,含羞草會作出反應”
啟發提出問題“刺激作出反應是反射嗎?”“植物會反射嗎?”然后以反射的概念及植物沒有神經系統等已有經驗去解決
情境創設2.“按特征給動植物怎么分類”
啟發學生談談對生物的已有認識如“是否夜行?是否飛行?是否開花?是否可以食用?”等膚淺的特征進行分類。教師深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食用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形態特征怎么分類?以生活習性(如青蛙)怎么分類?”
情境創設3、“以視頻和圖表結合探究人體血液是如何循環的?”
啟發提出問題:“體循環中血液的流動情況是怎樣的?”“藥物進去是怎樣循環的”“在哪個循環中把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氣體是怎樣變化的”又如評價4中若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教學也許降低錯誤率。
課堂中讓每個學生完全沉浸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中,學生思維在碰撞、在發散,興趣在提高。一方面圍繞情境主動提出問題而急切想得到答案的欲望;一方面解決了問題品嘗成功的喜悅。尊重個性允許學生在提出、解決問題時出錯,實踐證明往往在錯誤中得到的更是終身難忘。從中培養學會競爭、學會以已有知識經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展示自我并把學習成果書面表達
以下的評價中不難發現學生學得被動、虛假。教學中要強調主體性,注重學習過程,教師給予少些。開發學生的手、口、腦等器官,讓學生積極體驗、主動地建構并且要表達出來,尤其是把學習成果寫出來,畫出來,使情緒體驗升華為情感教育。
評價5、(八上)一位建筑工人,在工作時不小心從3米多高處掉下,原來視力正常的他,現在卻看不見任何東西了,經過醫生檢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沒受傷。據此你認為受損的可能是哪一結構?___(填反射弧中的神經結構)61人答錯,錯誤率29.8%。出現神經結構與器官的混淆,引起錯答“大腦、小腦、腦干、視網膜”32人。
評價6、(七上)植物細胞的結構比動物細胞多了葉綠體、細胞壁、液泡。請畫出你在顯微鏡下看到動物細胞的形狀及結構_____66人答錯,錯誤率39.5%。其中只畫圖的26人、畫圖不規范的11人。以上評價說明學生缺乏親身體驗
評價7、(七上)平常制作臨時裝片時,欲使玻片標本不產生氣泡,應該怎樣操作___143人答錯,錯誤率85.6%。其中錯答“用鑷子拿起放下的33人、玻璃蓋輕輕慢慢小心放下71人”。
評價8、(九上)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會受哪些因素影響,實驗結論如表格。
8-1試管2滴加碘液后不變色的原因是___83人答錯,錯誤率37.4%
其中有55人錯答“淀粉(糊)被唾液分解或被酶消化”、“碘使淀粉酶消化”“唾液被淀粉分解”。尤其是寫不出“唾液淀粉酶”這名稱占21人。
8-2在試管2操作中為了要使實驗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請指出改進實驗的方法____144人答錯,錯誤率64.9%其中錯答如“升高溫度(水浴)45人”“搞不清淀粉糊及唾液量哪個應增加哪個應減少”有36人。以上后三題缺乏及時讓學生把學習成果規范書寫出來的技能培養。
評價9、(七上)觀察細胞調焦時____(填左或右)眼盯住物鏡。112人答錯,錯誤率67.1%
教學中要放足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如“設計同學間互相拍打引起縮手反射,體驗反射活動的過程并體會‘反射弧結構’及‘器官’的概念差別”。“在教學觀察細胞結構時讓學生畫出細胞圖與結構”。從中體驗發現、建構知識與技能并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發展契機,或許可以降低評價9的錯誤率。放足時間讓學生在實驗中主動建構出結論并由學生說出來、寫出來。要給學困生體驗的機會,在小組學習中不能讓優生包辦,杜絕教學成了優生演戲、學困生看戲的局面。即使有各種不成熟的表述,也要寫出來,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發動小組內及小組間進行討論比較,教師引導把正確結論定下來,杜絕教師直接給答案。這樣可以增加對學習成果的印象達到真才實學。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樂學、愛學的情感、并體現了自己在學習中的價值。
正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方法智者見智,上述兩方面僅起借鑒作用。教學評價是教學的一種反饋,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找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教師還可以參與各類觀摩課、示范課、聽課、評課等活動的評價;各屆、各市的中考評價,從中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促使自己不斷地發展與提高。
最近十來年在對素質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嘗試有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各種方法,討論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爾澄老師曾就“三國鼎立”一課和“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等問題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各地中學歷史教師還組織了對“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評價康熙”、“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和作用”、“如何看待壟斷”等問題的討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大多數中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實施討論法教學的十分罕見。除了歷史課教學內容繁重,討論法所需時間較多而難以采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討論法的誤解。分析如下:
初中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強,但思維活躍,興趣廣博,探索精神強。如能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激發其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法律課的教學中,成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的對象。而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點,有利于學生將具體、直觀的材料和經驗同法律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知識和理論。下面,我們來分析、探討法律課教學中能夠收到上述效果的幾種方法。
一、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演講
所謂多種層次,就是從正規的演講一直到不太像演講的各個層次;所謂多種形式,就是記敘、議論、夾敘夾議、感想、心得等等。這樣的演講,雖然常常會不太像演講,但可以使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到演講活動中來,因而,對于法律課的教學來說,是有其特殊功用的。
開展演講活動,應先確定一個較大的主題范圍。主題的確定應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剛開始接觸法律課的時候,很多同學認為法律是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的事,跟自己的關系不大,反正自己不去犯罪。針對學生的錯誤觀念,不妨選擇這樣的主題:法律和公民的關系。主題確定后,可安排同學預先準備。每一節法律課開始的時候,可以請兩位同學來做演講。每個同學的演講不少于兩分鐘,不超過三分鐘。演講結束后,可先由同學組成的評比小組評一下,再由教師作簡要的歸納和引伸。比如,一個同學說,他去買了一個微風扇,沒過多久發現是偽劣產品,于是去找消費者協會,可購買時忘了開發票,結果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教師引導說,法律是最講證據的,刑事方面是這樣,經濟方面也是這樣。要想維護自己權利和利益,就必須掌握充分的證據。通過演講活動,同學對法律課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僅糾正了原來的偏見,而且學到了很多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這比教師光講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二、討論
討論是一種很受同學歡迎的形式。演講有時會讓一些同學緊張不安,而討論則讓人放松自在,參與更積極。與演講一樣,討論也需要一個主題,但應具體一些,以便同學可以圍繞主題集中討論。主題最好是同學比較關注的、感興趣的,比如隱私權問題、青少年自我保護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討論可分四五組,教師參加其中的一組。每組安排一個同學做記錄,討論結束后歸納一下,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討論有利于同學交流看法,探討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同學的動態,做到有的放矢地正確引導。
隱私權問題是大多數同學都遇到過的,不少同學還因此和家長發生過沖突。將隱私權問題列為討論主題,同學們感興趣,容易展開討論或爭論。在討論中同學們發現,學生的隱私權受到家長不同程度的侵犯,主要形式為未經同意擅自拆信、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而學生發現后有一種共同的心態,那就是非常反感。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結論,既然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大家應有意識地維護。但是,在家長侵權時應如何維護的問題上,同學們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主張大吵大鬧,有的主張充分說理。通過爭論,最后大家達成了共識:首先應對家長宣傳法律知識,使其明白隱私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然后根據法律知識和家長進行討論,以理服人。有了法律知識,有了同學的共識,一些隱私權受到侵犯后忍氣吞聲的同學也準備和家長說理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討論這種課堂形式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同學交流經驗,展開討論或爭論,最后達到共識。
三、信息、資料的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列出大綱,同學在大綱范圍內按照自己的興趣收集有關信息、資料,定期在課堂上交流。收集信息、資料有多種方式:購買多種報紙,然后將有關資料剪下,分門別類地貼起來;閱讀有關雜志圖書,將所需要的復印下來;在電腦網絡上查閱,下載信息資料。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帶的是實物資料,有的同學帶的則是軟盤信息,介紹后供同學拷貝。通過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不僅開拓了視野,擴大了自己的信息資料庫,而且還學習、借鑒了其他同學收集信息資料的經驗和方法。
在課堂上進行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們的積極性高,課堂教學效果好,而且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的課外學習,使學生的自學精神得到培養,自學的方法得到提高。另外,信息資料庫的擴大也十分有利于演講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有利于組織論文寫作和課堂辯論等活動。
四、文章的交流、評論和修改
掌握了較多的信息、資料,就有了寫作的基礎。如演講、討論一樣,布置寫作時應確定一個主題范圍。主題應是較受同學歡迎且易于展開的,比如,環境保護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文章的形式應靈活自由,不受限制;可以是調查報告、專題論文,也可以是記敘文、隨筆、感想,甚至是小品、科幻,只要是同學感興趣的,都可以。文章寫好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對文章的長處和不足同學可進行自由的、充分的評論,并提出調整、修改的意見,最后,由教師作歸納總結。作者可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一次較大的修改。如有必要,可和語文教師協商,請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指導同學進行修改,并將該文章作為語文課的一次作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寫作指導,從而提高文章的水平。好文章可以刊登在黑板報上。如有條件,還可以出一個專刊,集中刊登優秀作品。
五、模擬和表演
對有益于法律課教學的一些事件進行概括,提煉出必需的要素,寫出腳本,然后由同學根據腳本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一個同學的自行車被盜,報案后,他寫了一個腳本,大致內容是這樣:失主打電話給派出所報案,警察告訴他,報案本人應該去一趟,并帶上有關的車照、發票。失主去派出所后,警察詢問了被盜的時間、地點及有關情況,記下了他的住址、電話,最后,失主將被絞斷的鋼絲鎖給警察看,警察說對調查破案可能會有幫助,將鎖留下了。通過這樣的模擬,同學們明白了報案的幾個要素:報案應該去人而不能只打個電話;口說無憑,應帶上相關的證件、憑據;應詳細提供各種有關線索。模擬生動、直觀,對于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
小品由于其高度的藝術夸張,可以創造生動活潑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下面的這個小品就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主人公去寄車,拿到取車憑證后不當一回事,隨手扔了,可是取車的時候,卻發現車沒了。他到處奔波,到處受挫,最后,只好自認倒霉。不過,他還是覺得有所收獲的,那就是明白了一個道理:法律講證據。
六、辯論
辯論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項目,對于初中生來,尤其是這樣。可以利用其他課堂形式先做一些準備工作,主要是資料的積累和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確定一個辯論題目,讓辯論雙方分頭準備。由于有勝負之分,辯論雙方的斗志被激發起來,各自的支持者熱情也很高。應給予充足的準備時間,以便每一方的幾位同學能協調起來,確立己方論點,尋找充足的論據,討論出最佳的論證方式,并對對方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進行充分的估計,以便進行有效的反駁和應變。
可見,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亦符合歷史學科的內蘊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具體起來應該:
一是情操教育培養
情操,內在的哲學涵義是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審美情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情感、志向層面上的綜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體而首要的表現。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意義、有價值,必須樹立一個適合自身和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必須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
首先,利用課堂,進行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數。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成才、成功的必備情操。美國成功學的主要創立者拿破侖·希爾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識。"他在《成功學全書》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可見良好的心態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的訓練,主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成功激勵;成功激勵主要是運用外界令人興奮的刺激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觀念,使他們獲得不斷完善自我的持久動力和信心。成功激勵法的實施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教師要確立三個基本觀念。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學習,相信一個成功能產生另一個成功。教師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最終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所學內容開展"我喜愛的名言"主題演講括動。久而久之,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們失敗的內在原因,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為很多很多學生的座右銘。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關心他人,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素質方面的嚴重心理缺陷,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須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我提出以下思考題:"西洋"指的是哪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哥倫布、達·伽馬的比較結果怎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討論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哪些事實可以題,然后共同討論,大約20分鐘,要求組內人員也都有明確的分工任務,在規定時作內完成: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就其討論題在全班匯報,大約15分鐘;同學互評,約5鄉鐘;教師點評,約5分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開拓思維,理清線索。從學習過程看并不難,但是成員間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會出現摩擦,有的同學態度不積極,影響了組內的進度:有的同學過分顯示自己,影響其他人的積極性。有的在這方面認識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齊心協力才能比較完滿地回答好問題。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學中,遇到困難時,由學生自己合作解決,使學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通力合作意識,學會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培養了競爭意識。這些好的品質,為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運用對比式教學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推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高尚情操所產生凝聚力、號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識和價值觀念無法替代的。那么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祖國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對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后代進行這種教育更為必要,對此歷史課責無旁貸。正如希臘伯利克里所說的"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個人在私人生活中,無論怎樣富裕,如果他的國家被破壞了的話,也一定會牽入普遍的毀滅中,但是只要國家本身安全的話,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私人的不幸中恢復過來。"因為國家對個體的價值至關重要,故而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種體現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應當亦必須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譬如在講到南宋抗金時,一方面講到岳飛順應人民意愿堅持抗金斗爭,他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收復建康等地,在郵城一戰大敗金軍,受到人民的愛戴。岳飛被害后,為懷念岳飛,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與此相對,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賣國賊秦燴,當地人卻制作一種"油炸燴"的食品表達痛恨之情,還將秦燴鑄成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受到萬人永久地唾棄。
如此鮮明的對比認知,不僅會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愛國者的愛和賣國者的恨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他們學會"以史為鏡"進行思辨,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意識,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愛國情懷。
最后,培養學生國際意識
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同時,面對當今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趨勢,還應培養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國際意識,這就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們也要樹立對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認同、寬容的觀念,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史的學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舉由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逐漸建向衰落給中國所帶來負面影響的實例,吸取其教訓,列舉改革開放使中國進一步走位繁榮和富強,帶來巨大變化的實例,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外激內化,培養頑強的意志力
有了濃厚而健康的興趣、動機和情操,如何去實現呢?只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識,這里的關鍵是依靠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這在現實中是千真萬確的。心理學上講,"意志既可作為心理過程影響智力活動,又可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影響智力與能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說,培養意志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結合歷史教學,在培養意志力方面應采取如下措施:
1、榜樣激勵法
古今中外歷史上凡事業有成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無不具有堅強毅力。并且他們在青年時便表現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優良素質,對自己要實現的日標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徹底性,因此,從青少年時期培養頑強意志對其整個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歷史人物和事例來教育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蒙受冤獄和遭到肉體、精神雙重折磨情況下,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寫18年才完成巨著《史記》。唐代高僧鑒真克服千難萬險,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但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是很好的榜樣激勵素材。對那些缺乏人生目標的學生,陳勝少年時立下鴻鵲之志,在中學時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事實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過諸如此類的史實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困難與挫折中吸取教訓,使意志品質得到升華。
初中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強,但思維活躍,興趣廣博,探索精神強。如能采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激發其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法律課的教學中,成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的對象。而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點,有利于學生將具體、直觀的材料和經驗同法律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知識和理論。下面,我們來分析、探討法律課教學中能夠收到上述效果的幾種方法。
一、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演講
所謂多種層次,就是從正規的演講一直到不太像演講的各個層次;所謂多種形式,就是記敘、議論、夾敘夾議、感想、心得等等。這樣的演講,雖然常常會不太像演講,但可以使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到演講活動中來,因而,對于法律課的教學來說,是有其特殊功用的。
開展演講活動,應先確定一個較大的主題范圍。主題的確定應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剛開始接觸法律課的時候,很多同學認為法律是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的事,跟自己的關系不大,反正自己不去犯罪。針對學生的錯誤觀念,不妨選擇這樣的主題:法律和公民的關系。主題確定后,可安排同學預先準備。每一節法律課開始的時候,可以請兩位同學來做演講。每個同學的演講不少于兩分鐘,不超過三分鐘。演講結束后,可先由同學組成的評比小組評一下,再由教師作簡要的歸納和引伸。比如,一個同學說,他去買了一個微風扇,沒過多久發現是偽劣產品,于是去找消費者協會,可購買時忘了開發票,結果消費者協會不予受理。教師引導說,法律是最講證據的,刑事方面是這樣,經濟方面也是這樣。要想維護自己權利和利益,就必須掌握充分的證據。通過演講活動,同學對法律課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僅糾正了原來的偏見,而且學到了很多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這比教師光講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二、討論
討論是一種很受同學歡迎的形式。演講有時會讓一些同學緊張不安,而討論則讓人放松自在,參與更積極。與演講一樣,討論也需要一個主題,但應具體一些,以便同學可以圍繞主題集中討論。主題最好是同學比較關注的、感興趣的,比如隱私權問題、青少年自我保護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討論可分四五組,教師參加其中的一組。每組安排一個同學做記錄,討論結束后歸納一下,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討論有利于同學交流看法,探討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同學的動態,做到有的放矢地正確引導。
隱私權問題是大多數同學都遇到過的,不少同學還因此和家長發生過沖突。將隱私權問題列為討論主題,同學們感興趣,容易展開討論或爭論。在討論中同學們發現,學生的隱私權受到家長不同程度的侵犯,主要形式為未經同意擅自拆信、偷看日記、偷聽電話等;而學生發現后有一種共同的心態,那就是非常反感。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結論,既然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大家應有意識地維護。但是,在家長侵權時應如何維護的問題上,同學們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主張大吵大鬧,有的主張充分說理。通過爭論,最后大家達成了共識:首先應對家長宣傳法律知識,使其明白隱私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然后根據法律知識和家長進行討論,以理服人。有了法律知識,有了同學的共識,一些隱私權受到侵犯后忍氣吞聲的同學也準備和家長說理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討論這種課堂形式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同學交流經驗,展開討論或爭論,最后達到共識。
三、信息、資料的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列出大綱,同學在大綱范圍內按照自己的興趣收集有關信息、資料,定期在課堂上交流。收集信息、資料有多種方式:購買多種報紙,然后將有關資料剪下,分門別類地貼起來;閱讀有關雜志圖書,將所需要的復印下來;在電腦網絡上查閱,下載信息資料。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帶的是實物資料,有的同學帶的則是軟盤信息,介紹后供同學拷貝。通過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不僅開拓了視野,擴大了自己的信息資料庫,而且還學習、借鑒了其他同學收集信息資料的經驗和方法。
在課堂上進行信息資料的交流,同學們的積極性高,課堂教學效果好,而且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的課外學習,使學生的自學精神得到培養,自學的方法得到提高。另外,信息資料庫的擴大也十分有利于演講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有利于組織論文寫作和課堂辯論等活動。
四、文章的交流、評論和修改
掌握了較多的信息、資料,就有了寫作的基礎。如演講、討論一樣,布置寫作時應確定一個主題范圍。主題應是較受同學歡迎且易于展開的,比如,環境保護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文章的形式應靈活自由,不受限制;可以是調查報告、專題論文,也可以是記敘文、隨筆、感想,甚至是小品、科幻,只要是同學感興趣的,都可以。文章寫好后,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對文章的長處和不足同學可進行自由的、充分的評論,并提出調整、修改的意見,最后,由教師作歸納總結。作者可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一次較大的修改。如有必要,可和語文教師協商,請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指導同學進行修改,并將該文章作為語文課的一次作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寫作指導,從而提高文章的水平。好文章可以刊登在黑板報上。如有條件,還可以出一個專刊,集中刊登優秀作品。
五、模擬和表演
對有益于法律課教學的一些事件進行概括,提煉出必需的要素,寫出腳本,然后由同學根據腳本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一個同學的自行車被盜,報案后,他寫了一個腳本,大致內容是這樣:失主打電話給派出所報案,警察告訴他,報案本人應該去一趟,并帶上有關的車照、發票。失主去派出所后,警察詢問了被盜的時間、地點及有關情況,記下了他的住址、電話,最后,失主將被絞斷的鋼絲鎖給警察看,警察說對調查破案可能會有幫助,將鎖留下了。通過這樣的模擬,同學們明白了報案的幾個要素:報案應該去人而不能只打個電話;口說無憑,應帶上相關的證件、憑據;應詳細提供各種有關線索。模擬生動、直觀,對于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
小品由于其高度的藝術夸張,可以創造生動活潑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下面的這個小品就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主人公去寄車,拿到取車憑證后不當一回事,隨手扔了,可是取車的時候,卻發現車沒了。他到處奔波,到處受挫,最后,只好自認倒霉。不過,他還是覺得有所收獲的,那就是明白了一個道理:法律講證據。
六、辯論
辯論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項目,對于初中生來,尤其是這樣。可以利用其他課堂形式先做一些準備工作,主要是資料的積累和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確定一個辯論題目,讓辯論雙方分頭準備。由于有勝負之分,辯論雙方的斗志被激發起來,各自的支持者熱情也很高。應給予充足的準備時間,以便每一方的幾位同學能協調起來,確立己方論點,尋找充足的論據,討論出最佳的論證方式,并對對方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進行充分的估計,以便進行有效的反駁和應變。
1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書中這樣寫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認為教師只有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和教學內容感染和吸引學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記單詞詞匯是英語教學中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學生感到最困難的恰恰就是單詞詞匯了。這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使學生對記英語單詞感興趣。
記單詞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幾十個單詞拋給學生,規定用多少時間給我記下來。學生一定會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醞造一個非常寬松的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記的話,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把記音標和單詞的任務完成了。
1.1指物記單詞這種記憶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則,一切皆為我所用,不必為教具發愁。方便實用,學生頗感興趣,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我就順手拿起學生的書包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嗎?李明的這個書包里面的東西,看一看誰能把他們認出來”接著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鉛筆、鋼筆、書、橡皮、直尺、卷筆刀、字典筆記本……我取一樣學生就說出一個單詞。
1.2比賽記單詞有時我就以比賽的形式讓他們來記單詞。采取寫出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車牌號以及學號等的比賽形式讓學生記住了本來枯燥無味的數字。
1.3單詞接龍在電視節目上我們經常看到成語接龍比賽,每一位參賽選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詞語供選擇,這時的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同時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所以,如果遇到單詞多而且難的單元,我就采用單詞接龍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有時候復習時也偶爾采用,效果特別好,而且學生很感興趣。
2培養習慣,強化能力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學生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學好英語的五大技能。學生學英語習慣歸納起來就是聽說讀寫譯習慣的培養。
2.1聽的習慣一位語言專家說過“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可見“聽”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習英語使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也說明聽力差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比如聾和啞往往就是相連的。光靠初三這兩個月是不行的,所以我從初一的時候起每節課都要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單詞記得多,聽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聽寫課文,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聽力的一個好方法。
2.2說和朗讀的習慣我們最怕的就是“啞巴英語”,因為中國學生大部分性格內向、靦腆有一種不愿積極參與的心理障礙,而且害怕出錯,這是學習語言最大的障礙,要排除這種心理障礙只有認真訓練學生的說和朗讀的習慣。語言這東西,讀比寫還重要,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雖然寫不出幾個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語言的表達功能,比較自由的交流。這就是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語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拳師每天要練拳,歌手每天要練嗓子。我們學習英語也要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三四十分鐘,持之以恒,就能使舌頭聽從大腦的指揮,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另外,大量的、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而廣泛的朗讀更能充分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這也是我上高中時的親身經歷。之所以我現在吃英語這門飯,就是因為我上高中時每天早上堅持讀半個小時的英語,英語才成了我最強項。
2.3培養寫作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英語學習必須以聽和讀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語,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僅靠聽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說和寫來檢驗和促進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可謂人所共知的現象,比如許多畢業大學生畢業以后,都拿到了英語6級甚至是8級,但到了工作當中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而這些年來隨著聽,說不斷受到重視,筆頭工夫,尤其是寫作成了學生的難題。所以從初一第一個學期起就特別重視寫作能力的訓練,每天都要學生寫幾句話,到初三寫整篇的文章。原來學生寫一次作文,老師都需要一詞一句的改上幾天,但最終效果不是太好,還是要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3鼓勵賞識的力量無窮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誰都愛聽好話,表揚的話。有利與學生成長的好聽的話,老師一點也不要吝嗇。不經意的一句表揚和鼓勵,一句真心的關懷,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帶微笑的責備,也許能給學生徹夜難眠的欣喜,也許能成為學生化悲痛為力量的催化劑,也許是學生一生的轉折點。我們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英語每天早上都要默寫。不管默寫多還是少,滿分都是100。為了嚴格要求學生,都是95分過關,也就是說錯三個以下過關,否則就不過關。但是我們班有幾個孩子比較薄弱,別說95分過關,就是65分他們幾個也過不了關。
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數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又是數學思維的品質。創造性思維具有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具有求異性、變通性和獨創性。這里的“獨創”,不只是看創造的結果,主要是看思維活動是否有創造性態度。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的高科技信息社會中,能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需要,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開創性人才所必須具有的思維品質。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自己十幾年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創設思維情境,誘發學生的創造欲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和發展,動機的形成,知識的獲得,智能的提高,都離不開一定的數學情境。所以,精心設計數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亞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闡述:“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數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化過程。好的問題能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啟迪思維、激發求知欲和創造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起的,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思維過程,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原有的數學水平發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在復數的引入時,可先讓學生解這樣的一個命題:
已知:a+=1求a2+的值
學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為a2>0,>0,為什么兩個正數的和小于0呢?這時,教師及時指出,因為方程a+=1沒有實數根,同學們學習了復數的有關知識后就會明白。這樣,使學生急于想了解復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數,使學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熱情被激發起來。
又如,在講解“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財主,為人刻薄吝嗇,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錢,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這個財主家來了一位年輕人,要求打工一個月,同時講了打工的報酬是:第一天的工錢只要一分錢,第二天是二分錢,第三天是四分錢,......以后每天的工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滿。這個財主聽了,心想這工錢也真便宜,就馬上與這個年輕人簽訂了合同。可是一個月后,這個財主卻破產了,因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錢。那么這工錢到底有多少呢?由于問題富有趣味性,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紛紛猜測結論。這時,教師及時點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同時,告訴學生,通過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可算出,這個財主應付給打工者的工錢應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萬元),學生聽到這個數學,都不約而同地“啊”了一聲,非常驚訝。這樣巧設懸念,使學生開始就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在課堂數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學內容,也為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了理想的環境,這是組織數學的常用方法。
二、啟迪直覺思維,培養創造機智
任何創造過程,都要經歷由直覺思維得出猜想,假設,再由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實驗,證明猜想、假設是正確的。直覺思維是指不受固定的邏輯規則的約束,對于事物的一種迅速的識別,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也就是直接領悟的思維或認知。布魯納指出:直覺思維的特點是缺少清晰的確定步驟。它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對整個問題的理解為基礎進行思維,獲得答案(這個答案可能對或錯),而意識不到他賴以求答案的過程。許多科學發現,都是由科學家們一時的直覺得出猜想、假設,然后再由科學家們自己或幾代人,經過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證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就必須培養好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而直覺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直覺猜想不要隨便扼殺,而應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由直覺得出的結論。
例如,有一位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他剛在黑板上寫上下面的題目:平面上有兩個點(t+,t-)(t>0)與(1,0),當這兩點距離最短時,t=____。有一位同學小聲說道:t=1,老師問他為什么?那位學生只是吞吞吐吐,詞不達意,說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師讓他坐下,并批評了他。實際上,那位學生憑的是直覺,首先直覺到:距離最短t+有最小值t=1。這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去仔細推敲,找出理論依據。其實“追蹤還原”出事物本來面目,便可解釋為:如圖所示,因為t+≥2,所以動點P(t+,t-)位于直線x=2的右則,(含直線x=2本身),t=1時,對應點P′的坐標為(2,0),恰好是Q(1,0)在直線x=2上的射影,P′Q的長即為直線x=2的右半面上所有點到點Q的距離的最小值。
同時,還可以從深一層意義“還原”下去:設動點為(t+,t-),將方程x=t+,y=t-兩邊平方后相減,可得方程x2-y2=4(x≥2),故點Q與雙曲線的右項點P’(2,0)距離最小,所以│PQ│min=2-1=1,這時,t+=2,t-=0,即t=1。
如果這樣講,不僅保護和鼓勵了學生的直覺思維的積極性,還可以激活課堂氣氛。
由此可見,直覺思維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抓好“三基”教學,同時要保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直覺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現結論,為杜絕可能出現的錯誤,應“還原”直覺思維的過程,從理論上給予證明,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以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機智。
三、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第二,有利于記憶。布魯納認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學習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證記憶的喪失不是全部喪失,而遺留下來的東西將使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構思起來。高明的理論不僅是現在用以理解現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憶那個現象的工具。”由此可見,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學科的“一般原理”,在數學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無怪乎有人認為,對于中學生“不管他們將來從事什么業務工作,唯有深深地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生。”
第三,學習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布魯納認為,“這種類型的遷移應該是教育過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觀念來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曹才翰教授也認為,“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觀念,對于新學習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鞏固的和清晰的知識才能實現遷移。”美國心理學家賈德通過實驗證明,“學習遷移的發生應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學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類比,才能遷移到具體的類似學習中。”學生學習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從而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習質量和數學能力。
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層次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稱為表層知識,另一個稱為深層知識。表層知識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表層知識是深層知識的基礎,是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材中明確給出的以及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層知識后,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相關的深層知識。深層知識蘊含于表層知識之中,是數學的精髓,它支撐和統帥著表層知識。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數學教學超脫“題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氣和創造性。那種只重視講授表層知識,而不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不完備的教學,它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的知識水平永遠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難以提高;反之,如果單純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層知識的教學,就會使教學流于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也難以領略到深層知識的真諦。因此,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與整個表層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逐步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三、中學數學中的主要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由于中學生認知能力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限制,只能將部分重要的數學思想落實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而對有些數學思想不宜要求過高。我們認為,在中學數學中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思想主要有三個:集合思想、化歸思想和對應思想。其理由是:
(1)這三個思想幾乎包攝了全部中學數學內容;
(2)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及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易于被他們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這些思想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機會比較多;
(4)掌握這些思想可以為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打下較好的基礎。
此外,符號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極限思想等在中學數學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體現,應依據具體情況在教學中予以滲透。數學方法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這些策略與人們的數學知識,經驗以及數學思想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從有利于中學數學教學出發,本著數量不宜過多原則,我們認為目前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方法有:數學模型法、數形結合法、變換法、函數法和類分法等。一般講,中學數學中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是在數學思想指導下,運用數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數學技能操作來完成的。
四、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模式
數學表層知識與深層知識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的辯證統一性。基于上述認識,我們給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一個教學模式:操作——掌握——領悟對此模式作如下說明:
(1)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要求教師較好地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層知識教學,即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操作”是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基礎;
(3)“掌握”是指在表層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表層知識的掌握。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數學表層知識,是學生能夠接受相關深層知識的前提;
(4)“領悟”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掌握的有關表層知識的認識深化,即對蘊于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體會;
(5)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是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往往是幾種數學思想、方法交織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具體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突出滲透與明確一種數學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摘要】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數學教學超脫“題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氣和創造性。
【關鍵詞】數學思想教學方法探討
參考文獻:
2開放實驗室,加強實踐教學
除了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也很重要。傳統的醫學實驗課內容多以簡單的重復性實驗為主,在重視基本技能操作培養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要求,我們對醫學專業的生物醫學實驗課教學進行一些探索。以病例分析為基礎進行的綜合性實驗教學是以一些疾病的病例為中心優化組合教學內容[4],將相關的幾個生化內容有機整合成一個連續性的實驗。以學生為中心,輔以課堂討論,使學生有條理和系統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整個實驗過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熟悉掌握一些常用儀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實驗操作的動手能力[5]。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和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6-7],已在眾多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教學中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應用于醫學專業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可以為培養新時代合格的醫學人員打下良好的基礎[8-9]。
3基礎與臨床相結合
傳統的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授過度地強調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容易導致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脫節,這是現行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問題[10]。學習知識的意義是對于知識的運用,因此我們在基礎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應適時、適度地結合臨床內容,由臨床醫學知識引出要學習掌握的基礎知識,實現基礎教學理論與臨床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很多臨床疾病與生化過程有關,如酶原在胰腺的異常激活可引起胰腺炎,這樣學生就記住了酶原的激活以及酶原激活的生理意義。苯丙酮酸尿癥以智力低下為主要表現,是由苯丙氨酸羥化酶缺陷引起的,這樣學生就記住了苯丙氨酸羥化酶。用75%的乙醇或碘酒消毒,其目的和原理是什么?進而引入蛋白質變性內容的學習。將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臨床的疾病進行聯系,讓學生們逐漸認識到生化的這些基礎理論也可以在具體的臨床疾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無用”理論知識[11],通過這樣的結合,既可以加深學生理論上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為今后進一步的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本文在農村小學已有信息技術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就運用信息技術,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探索農村小學學科教學內容整合的方法,作了一點初步的嘗試。
一、創設一種虛擬的現實生活情境
皮亞杰認為,小學生認知發展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此時的兒童認知結構雖具有抽象概念,能進行邏輯推理,但是這種邏輯推理是具體的,而非形式的。現有教材的靜態、線性化,易使課堂教學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超越學生思維發展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多媒化特點,創造一種虛擬的現實生活情境,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學習數學建立在一種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更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等數學能力的養成。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第一課教學時,教師通過展示精心制作的家長與子女購買文具實況的課件,采用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的方式,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進而加深對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的認識。在《購物》第三節《去商店》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再現購物超市琳瑯滿目的商品和書店里的兒童圖書,教師采用“問一問、買一買、算一算”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購物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切合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在人教版第八冊《三角形的特性》教學中,教師將應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實例,如鼎、停放中的摩托車、農村房屋的椽梁、醫用支架、無線電發射塔、實驗用的燒杯支架等制成實物課件,則有益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于社會生產實踐的能力。
二、創設一種探索研究的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必須處于豐富的教學情境之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一種生動逼真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情境,讓人仿佛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可以極大地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在“梯形面積計算”一課教學中,教師將學校一塊空地制成課件,請學生算一算“學校需要購買多少平方米的馬尼拉草才鋪平這塊空地”,并說一說“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這塊空地面積,哪種方法比較方便”。學生們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將空地分成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梯形。求梯形空地面積時,或利用三角形和長方形的面積來求梯形空地面積,或利用本梯形拼接成平行四邊形來計算。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成功的愉悅,為循從“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推導梯形面積的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很好地體現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思想,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的認識》第五節《小小養殖場》一課教學時,教師通過課件展示養殖場雞啼鵝鳴的熱鬧場面,嘗試讓學生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學習的平臺。運用信息技術,還可為學生提供一個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活動的有力工具。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汽車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并請大家為水井制作一個安全適用的井蓋。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計算機演示,對學生的猜測予以驗證,克服了無法對實物進行實驗的不足,有益于培養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利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