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8: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工商管理系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實證研究發現[5],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對論文質量有顯著影響。徐海成等[2]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論文指導因素,包括學術水平和指導方法等,在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影響中具有0.3的權重。因此,提高指導水平和方法對有效實現畢業論文環節的目標具有重要影響。
本文從分析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入手,剖析當前該類畢業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基本方法和改善指導績效的對策。
2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要求
真正發揮技能培育功能和學業評價功能,這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最根本的要求,具體可以從選題、內容、寫作和格式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2.1選題
選題是具有方向性意義的第一步,關系整個論文的成敗[6]。
首先,選題要有一定的學術性,這是專業教學目標決定的。畢業論文應該聚焦于某個理論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展開分析。其次,畢業論文的選題要有很強的實踐性,這是專業教學效果的一個最終衡量指標[7]。畢業論文應該通過分析某個企業存在的具體管理問題,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建議。本科生不具備很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必須具備較強的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因此,畢業論文的實踐性要求比學術性要求更高。第三,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要足夠小。要避免大而空泛的選題,一方面使得學生有可能針對性地展開理論分析,另一方面也使得結論具有可操作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管理問題的能力。最后,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應該與學生的畢業實習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避免紙上談兵。
2.2內容
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至少應該包括:文獻綜述,體現學術性的要求;某企業的管理現狀和問題描述,體現實踐性的要求;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分析問題,體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最后,提出管理對策和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使得論文的結論具有可操作性。
在內容的要求上,一方面要避免學生將畢業論文寫成膚淺的理論文章[4],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畢業論文不能是對一般性管理問題的老生常談式的重復分析,而應該鼓勵學生發現新市場和新技術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商業模式中的最新的管理問題,從而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觀點和結論。
2.3寫作和格式
大學本科教育的通識教育功能越來越得到強化,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寫出規范和符合實踐要求的管理報告是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畢業論文必須在寫作和格式方面具有較強的要求。畢業論文一方面要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論點清楚、論據準確、論證完整嚴密,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另一方面,根據專業特殊性,畢業論文還應該貼近實踐中管理報告的要求,文字流暢、語言準確、層次清晰,符合格式要求。
3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質量不容樂觀,根據筆者論文指導經驗和相關調查,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四個方面:
3.1態度不重視
由于各高校普遍對畢業論文采取高通過率甚至是完全通過率,學生不存在壓力。而就業壓力增加,使得學生更關注找工作。因此,學生對畢業論文往往敷衍了事,態度不夠重視,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加上很多高校在畢業論文環節上注重程序而不重視質量,在學生心目中畢業論文成了一樁不得不應付的差事。
3.2選題不合理
很多學生的選題較大而空泛,脫離實際。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學生與實踐接觸較少,對實際管理問題沒有深入地認識,往往憑主觀臆斷選題;二是小而有深度的題目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接觸企業,而理論性的論題的相關資料較易獲得。
3.3內容無創新
多數學生的畢業論文內容沒有創新,缺乏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相當一部分的論文重復討論往屆學生的論題,沒有展開實質性的研究。從學術性角度看,很多論文簡單堆砌網上的資料,沒有梳理已有研究的脈絡,更沒有提出創新性的觀點。從實踐性角度看,很多論文只是對企業現狀的膚淺描述,無法分析實質性問
題,更沒有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3.4寫作不規范
很多學生沒有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法,表現在:邏輯層次不清晰,標題同級而內容在邏輯上不同級;論文結構不完整,沒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文章結構性;基本表述不過關,很多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尚有欠缺,表述不清、缺乏論證等現象常有發生。另外,論文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包括字號、字體、行間距、標題規范等。很多學生在格式初審時就不能通過,表現出較差的行文和工具操作能力。
4指導方法分析
4.1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
根據上述分析,要達到畢業論文的要求和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首要的措施是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實證研究也說明,態度是造成論文質量差的最重要因素[5]。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提高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是畢業論文指導過程最根本的問題,也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
4.1.1科學精神的培養
指導老師是學生大學四年接觸時間最長的老師,要充分利用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機會多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客觀性和辯證性的認識,樹立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和寬容精神等,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研究的重視程度。
4.1.2與實習相結合
整個指導過程應該與學生的畢業實習解密地結合在一起。指導老師要跟著學生一起了解實習單位,共同分析實習中遇到的問題,探討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習單位的存在的問題等。通過與實習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的興趣,也增加學生對畢業論文研究問題的感性認識。
4.1.3減少指導學生人數
過多的指導學生人數,造成老師精力不足,無法對每一個學生都指導到位。而學生也會根據老師指導人數的多少來判斷老師的重視程度和決定自己精力的投入程度。因此,要使學生重視畢業論文,首先必須學校和老師重視,每個老師指導學生的數量不宜超過5-6個。
4.1.4重視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畢業論文的第一個環節,決定了論文選題、內容和研究方法,必須高度重視。很多學校僅僅將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的一個程序性工作,學生開題的狀況較差,后續的質量就很難獲得提高。因此,指導老師要將開題報告過程正規化,對不合格的開題要退回去讓學生重新準備。幾個回合下來,不但質量可以提高,學生也會對整個畢業論文持更嚴肅認真的態度。
4.2采取正確的指導方法
指導老師在具體指導過程中還應該采取正確和恰當的指導方法,包括:
4.2.1結合實踐選題
必須要求學生結合畢業實習進行選題,否則不予開題。事實上,隨著新技術發展、國際合作加深,以及我國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嶄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也帶來了很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論文選題必須要求理論聯系實際,以促進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具有微觀應用價值和可操作性。
4.2.2重視資料準備
目前我國的大學本科教育還以知識傳授為主,較少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學生對如何收集和梳理相關學術資料尚較為陌生。在論文指導過程中,老師要耐心細致地講解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特別是要重視資料的收集和準備工作,指導學生文獻資料的使用方法,對研究論題在整個研究體系中所處位置有一個基本認識。這是保證畢業論文學術性要求的關鍵因素。
4.2.3適當降低研究深度
要重視畢業論文與現實管理問題的探討與分析,適當降低研究深度。絕大多數學生還不具備綜合性和創造性地運用理論知識能力,整個畢業論文時間也不是很長,學生還承受著就業的壓力。過多強調研究深度反而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后續的指導工作也較難展開。只要能針對某個管理問題的某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見解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這樣的論文就是合格的。
4.2.4團隊指導和個體指導相結合
指導老師要通過面向整個團隊的指導課的形式來傳授和指導共性問題,如研究方法、論文結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發揮團隊精神,也讓學生們有一個參照體系。指導老師也要針對每一個學生展開具體的個體指導,解決針對性的問題,如實習單位管理問題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設計和研究結論的討論等。只有把團隊指導和個體指導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和效果。
4.2.5增設論文寫作課程或專題教學
工商管理類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管理和企業管理方面的綜合知識,接受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的基本訓練,具有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再學習能力,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能力結構而言,這類專業不僅要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掌握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來觀察、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意志堅強的心理素質以及較強的科研、寫作和表達能力,也就是動手、動嘴和動筆的實際操作能力。理論知識的獲得,完全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但對于實際操作能力,就需要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習教學獲得。
一、認識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認識實習是培養應用型工商管理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可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可能面向的就業方向有一個初步了解,讓學生初步建立起專業概念和專業感覺,獲得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性的增強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高校在長期的認識實習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實習地點、經費和效果等因素,從時間、內容及方式等多方面著手進行了系統的改革與實踐,建立了相應的新模式,規范了認識實習工作。
1、建立優質規范的認識實習基地
認識實習的首要問題是實習基地的建立。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不愿接受非畢業生實習是事實,聯系實習基地成為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應該認識到實習基地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學習的態度。一個管理先進的企業會使學生實習時處于興奮狀態,除能學到更多知識外,還能激發其學習的激情,促進其創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業只能更多地讓人悲觀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應該花大力氣選擇先進、就近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認識實習合作單位。如為了保證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得以正常進行,我校與建設銀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團公司、大華進出口公司、紅星美凱龍集團公司、中天鋼鐵集團公司以及常州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區的全國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認識實習伙伴關系,并經過較長時間的運行,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合作模式,確保了每次認識實習的順利進行。
2、完善實習過程安排
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與實綱擬訂實習計劃。實習前一個月,指導教師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商量確定實習時間和內容的安排。實習前一天,召開實習動員會,請學院相關負責人做動員報告,強調實習的作用以及實習安全注意事項。進入實習單位后,首先由單位領導介紹企業情況,并強調企業相應崗位對工商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其次,組織學生聽專業人士講座,指導教師詳細介紹與現場有關的理論知識,并根據實習計劃提出相應的要求,著重介紹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參觀現場,由專業人士和指導教師現場介紹和回答相關問題。通過嚴密地實習教學組織,使學生的認識實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嚴格要求、加強考核
安排好實習流程后,還要制定實習成績評定辦法,對學生的認識實習進行跟蹤評價,客觀地評價學生經過認識實習后所達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現場考核,一般采用現場提問和查看日記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實習態度和知識掌握程度。二是評定實結報告的質量,包括全面系統性、撰寫規范與質量、問題探討以及知識的總結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匯報情況,即對所獲取的知識的掌握與表達能力的鍛煉與培養進行考查。將理論講解與企業實習兩者相結合評出最后的成績。
二、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是應用型工商管理類本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增強勞動觀念、事業心與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過去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高校必須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實行“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
1、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的弊端
所謂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就是由學校指定實習基地,學生完全按計劃集中實習的模式。這種實習模式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學校通常是與實習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簽定實習協議,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門將實習生分配到所屬企業去實習。這實際上是實習單位在執行其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接收實習生的指令,實習單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實習的組織形式上,先由學校落實每個學生的具體實習單位,安排好他們的食宿生活,把學生分成2—3個小組,由老師帶隊集中實習,并由帶隊老師全面負責學生的實習工作。這種實習模式的優點是便于對實習生的統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是學校對實習工作包得太多、統得太死,整個實習過程都由學校負責包攬,學生是被動實習,缺乏主動性。二是由于實習地點過于集中,少數企業要被動地接收大量的實習生,勢必會對實習生采取應付態度,實習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實習難以解決食宿問題,實習費用很大,學校難以承受。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企業的自不斷擴大,主管部門不愿也不能象過去那樣直接下達接收實習生的任務。客觀形勢的變化和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使得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顯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的運用
所謂“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就是由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分散各地實習,而少數確有困難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學校出面落實實習單位的模式。在實踐中經過總結,該實習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學校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制定實習教學大綱,對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內容、目的與要求都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制定實習計劃,按計劃提前兩個月左右時間召開實習動員會,以加強同學們對實習的重視,同時發放實習聯系單(學校公函),學生憑實習聯系單自行聯系落實實習單位。實習開始前一周,學生要交回實習單位蓋章接受的聯系單,指導老師在收到聯系單后,對每一個學生的實習單位詳細信息及時進行審核整理。在學生聯系單位過程中,指導教師和班主任隨時關注聯系情況,對到時間可能找不到單位的同學,指導教師事先進行指導并幫助尋找落實相關實習單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按時到崗實習。實習期間,采用電話檢查和實地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與監控。在實習第一周里,對每一位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電話聯系,了解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到崗情況,及時督促學生到崗實習。在實習期中階段,指導老師對學生較為集中的地區進行實地檢查指導。在實習結束階段,與實習單位進行聯系,查看學生是否仍在實習的同時,對實習單位表示感謝。學生實習返校后,上交實習手冊。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評價與實結的情況,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會和座談會,讓同學們積極發言談經歷、談體會,并經過一定的答辯程序,最終評定實習成績。
3、兩種實習模式的比較
盡管“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但與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相比,其優點也是十分明顯的。第一,聯系實習單位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提高了社會活動能力。第二,個人單獨全面接觸社會的過程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價值觀和人生觀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三,與單位個性化的對接使許多學生為實習單位作出了貢獻,受到實習單位的高度評價。第四,加強了單位與學生的了解,為學生就業的雙向選擇創造了條件。第五,為學生職業定位與畢業論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高校在實施這種自主分散的實習模式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實習單位分布面廣,學生自由度大,難以形成必要的制約力。二是部分學生自我約束力不一致導致實習效果不平衡。三是實習單位的情況對實習效果也有很大影響。四是一些學生對實習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特別是對畢業實習缺乏目標等等。
三、實習教學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1、切實依靠專業指導委員會
高等院校普遍設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借助專業人士豐富的經驗來促進專業的發展。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方案的制定應該從職業技能分析入手,由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并讓其參與實習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實習教學體系更加符合畢業生任職崗位的實際需要。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作用,建議所有專業委員在所在專業兼職授課,以便隨時了解專業情況,保證專業發展不偏離軌道。
2、建立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制度
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來說,應當盡可能地安排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比如辦公室文員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銷售工作等;不能進行實際操作的崗位以學生參觀和咨詢為主;總的實習時間至少應當有一個月。一個學生到一個企業進行認識實習,要了解企業基層的一些情況,僅僅一個崗位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多個崗位的認識來匯總成專業認識,所以時間不能過短。參觀考察的對象應該是多種行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所設置的工作崗位是不相同的。當然,一個學生不可能把每一個行業都涉及到,可事先組織學生根據自身愛好來報名選擇行業、企業或公司,當把所有學生的材料匯集起來,就得到了對各行各業的相關需求信息。然后教師按實習行業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兩個星期之內了解到相關崗位的基本信息及該崗位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最后,學生要寫出本次認識實習的實習報告。比如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到工業企業進行認識實習的學生,需要其在實習報告中完成以下內容。首先,畫出該企業的組織結構圖,包括上至最高層管理機構,下至每一個班組和科室的構成。其次,從結構圖中找出自己能夠從事的崗位,最少四個。詳細了解這些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從事該崗位應該具備的計算機水平、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課程知識,如寫作知識、管理基礎知識、人力資源知識、市場營銷、市場調研、資料分析和會計知識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綜合起來寫一份實習報告。
3、構建校內模擬實習平臺
學校可以嘗試在校內構建工商管理類專業模擬實習平臺,營造企業經營管理情景,依托實驗中心開展實習。通過這種模擬實習的平臺,把企業真正的“搬進”學校,讓學生在實驗中心完成模擬實習,掌握企業運作的規律,熟悉企業運作的流程,體會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提高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可以全面提高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管理水平、信息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當然,這個模擬實習的平臺從業務流程安排、工作崗位設置到企業情景設計,都應當盡可能地貼近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實際,突出模擬實習的高度仿真性。環境的設計應使學生有一種仿佛置身于企業實際環境中的感覺。
4、對學生的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實行一體化指導
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大三時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由學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教師,實行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一體化指導。這種指導方法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指導學生,也便于學生幫助教師收集資料、參與教師的研究工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生可以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有計劃地安排實習時間,明確專題調查的主題,從而使實習目標更為明確、內容更為充實。同時,這樣還可以克服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和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學術研究、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此外,還有利于學生尋找工作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實施21世紀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積極參與社會、加大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手段,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貫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輸送優秀人才的客觀保障。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需要高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斷構建和創新大學生實習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一) 調查研究方法。為了全面地了解畢業生實習的情況,主要以實習單位的地點、實習的時間與步驟、實習的能力要求、實習的效果等方面為基礎,分別從實習單位、實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實習效果評估等方面用SPSS 統計軟件、EXCEL 繪圖軟件等進行處理,采用頻數分析來總結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改進和完善實習管理,為工商管理本科畢業實習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這些方法具有實用性、簡潔性等優點。
(二) 調查樣本的分析。為了比較系統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畢業生實習的狀況,我們對調查問卷進行了劃分,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已經畢業的學生,正在實習的畢業生,實習單位,實習指導老師。在此基礎上我們采用相互控制配額抽樣的方法,其比例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樣本分布情況類別已畢業學生實習畢業生實習單位實習指導老師樣本數80 120 50 50樣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確定樣本的時候,主要是對正在實習的畢業生進行調查,同時也選擇26. 6 %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采取調查人員到學生宿舍、實習單位、學生工作單位等地方,以填寫調查問卷這種方法完成調查。本次調查從2007 年6 月15 日持續到9 月5 日,共發放問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為81 %。經過對問卷的嚴格審核,有效問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對調查樣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大多數是正在實習的畢業生,已經畢業的學生有80 人,實習單位有50 份,實習指導老師有50 份。從實習結果來看,這樣的分布比較合理,因為正在實習的學生感受最深,對實習的過程了解比較透徹,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結果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推薦閱讀: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課程畢業論文
下面我們主要從正在實習的畢業生入手,對他們實習的過程、實習的效果、實習的感受進行全面的分析。
二、調查內容的分析
(一) 實習問題的分析。
1. 實習指導。我們從老師對學生指導情況以及學生向老師匯報兩個方面來分析。老師對學生的指導次數,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月指導一次占了48. 90 % ,幾乎沒有指導的有40. 40 % ,這兩者之和為8913 % ,占了絕大部分。說明老師對學生的指導還是比較少;從圖2 學生向老師匯報實習情況的頻率來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沒有匯報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總數的13. 80 %;可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信息互動交流是比較少的,對學生的實習過程了解不是太多。
(1)財務激勵。在與供應商發展關系的過程中,財務績效代表了雙方最關心的利益指標,它包括了關系績效利潤在企業之間的分配,也包括由于進行了供應商伙伴關系管理所產生的額外收益或損失在雙方企業之間的均衡。采購價格的重新制定、月結方式的改變、短期資金的籌措等都可用來對關系雙方的激勵。
(2)訂單激勵。獲得更多的訂單份額對于供應商來說是一種直接的激勵方式,但是客戶在運用訂單激勵方式時應適當控制以免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
(3)商譽激勵。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供應商訂單量即其收入的多少大部分取決于過去的運營質量及合作水平,一個企業有很高的商譽就意味著他會獲得更大量的訂單。對信守合同、注重信譽的供應商,頒發獎牌給予激勵,大部分企業都看重自己的商譽,他們為著自己的聲譽和未來利益,努力提高自己的合作水平,已達到關系雙方的一致滿意。
(4)淘汰激勵。淘汰激勵是負激勵的一種,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對于供應商的關系管理也不例外,雖然我們強調盡可能維系供應商伙伴關系,但能夠使整個體系的整體競爭力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聯合團隊必須建立在有效的淘汰機制。通過淘汰機制,可以在供應商關系系統內建立一種危機激勵機制,讓供應商產生危機感,從而實現承諾來發展伙伴關系。
(5)投資激勵。通過讓供應商合作伙伴參與新產品的研發和新技術的研制,并在其中占有相對合理化的股份,可以更大地調動供應商的積極性,并形成穩定的伙伴關系。客戶企業還可以對供應商的專用設備、流程設計、人員培訓、新產品研發、技術更新等方面進行投資,以維系合作伙伴關系。
(6)信息激勵。在信息時代,信息對企業意味著生存,對信息的占有量及信息獲取的及時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業績及發展前景。客戶企業相對供應商更接近終端市場,而且可能有專門的情報部門,這樣就比合作伙伴掌握了更多的情報信息,這些信息對于該行業內的任何企業都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客戶企業為供應商提供這些信息,供應商將會對關系的發展表現得更積極。
(7)長期合作的激勵。供應商伙伴關系的發展使關系雙方都獲得了相當的好處,如果這種關系不將繼續下去,則供應商面臨著更換伙伴關系,已經建立的伙伴關系帶來的收益不將再有,而重新建立新的伙伴關系將產生巨大的費用,并且具有一定風險。延長合作關系協議,無疑對供應商是一個莫大的激勵。
2、人的激勵
對人的激勵是必要的,所有的具體實施都必須落實到具體人員,關系實施的好壞很大程度由他們決定,其工作情緒、技能發揮和態度都對工作有一定影響,人的激勵方式在組織學里有很生動的描述,這里不再贅述,聯合團隊制定人的激勵解決方案時,應考慮不同的激勵主體,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分為五種激勵情況:客戶企業對客戶員工的激勵、供應商企業對供應商員工的激勵、客戶企業對供應商員工的激勵、供應商企業對客戶員工的激勵、關系雙方對聯合團隊的激勵。
客戶和供應商企業不但要對自己企業內在供應商關系實施中有優異表現的員工進行獎勵,還可以相互對對方員工進行激勵,對對方員工的激勵讓對方企業感到被前所未有地重視,一定會再接再厲,被激勵的員工應該感到自己不僅為自己企業做出了貢獻,還為合作伙伴關系企業做出了貢獻,這樣被激勵的效果遠遠大于對本企業員工的激勵效果。聯合團隊也值得重視,他們本身的工作就是極其有難度的和挑戰性的,任何成果都是來之不易的,關系雙方都應該給予肯定和獎勵。在適當的情況運用負激勵對整個關系管理有積極作用,懲前毖后,對違反公司規定,應該對阻礙和干擾整個變革進程的員工進行適度的處罰。
(二)完善供應商關系的評價機制
1、供應商關系的評價體系
企業的成功需要供應商和采購商的協同發展。供應商選擇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對供應商的評價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供應商評價管理的目標主要是為了獲得符合企業總體質量和數量要求的產品和服務;確保供應商能夠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產品及最及時的供貨;力爭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優的產品和服務;淘汰不合格的供應商,開發有潛質的供應商,不斷推陳出新:維護和發展良好的、長期穩定的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
影響供應商選擇的因素很多,根據具體情況,其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具體有時間、質量、成本、服務、物流管理、創新能力、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企業管理水平和企業文化等因素。一般說來,供應商的選擇評價標準可以分為短期標準和長期標準。
選擇、評價供應商的短期標準一般包括商品的質量、價格水平、交易費用、服務水平、交易及時性等幾個方面。在這種評價與選擇中,只要是商品質量合適、成本低、交貨及時、整體服務水平較高、信用較好、具有履約能力的供應商,就可以納入到采購方的供應體系中。
選擇、評價供應商的長期標準則主要考慮供應商能否提供長期而穩定的供應,其生產能力是否能配合公司的成長而相對擴展,供應商是否具有健全的企業體制、與公司相近的經營理念、其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否符合公司的需求,以及是否具有掉期合作的意愿等。基于供應鏈的供應商管理,其選擇、評價供應商主要以長期標準為主。
2、供應商關系的評價的原則
(1)系統全面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全面反映供應商企業目前的綜合水平,并包括企業發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標。
(2)簡明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大小必須適宜,指標體系的設置應有一定的科學性。如果指標體系過大,指標層次過多、指標過細,勢必將評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細小的問題上;而指標體系過小,指標層次過少、指標過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應商的水平。
(3)穩定可比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還應考慮到易與國內其他指標體系相比較。
(4)靈活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以使企業能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對指標靈活運用。
(三)重視供應商的選擇機制
對于企業,供應商的選擇是供應商管理的目的,選擇一批好的供應商,不但對企業的正常生產起著決定作用,而且對企業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1、供應商選擇的基本原則
(1)合作伙伴必須擁有各自的可以利用的核心競爭力
只有當合作企業擁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并使各自的核心競爭力相結合,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從而為企業帶來可觀的貢獻。這些貢獻包括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快速高效的物流,新產品研制速度的加快,高質量的服務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等。
(2)擁有共同的企業價值觀和戰略思想
這一點對供應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企業價值觀的差異化表現在:是否存在官僚作風、是否強調資金的快速回籠、是否具有長期的戰略目標等。戰略思想的差異化表現在:市場的競爭策略是否一致、對質量和價格的關注程度等。
(3)合作伙伴的數量必須少而精
企業應當根據對自己業務的影響程度的不同,把合作伙伴分為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作伙伴兩種類型。重要合作伙伴與企業的關系密切,對合作關系的影響很大,數量少而精;而次要合作伙伴與企業的關系不是很密切,對合作關系的影響甚微,數量相對較多。本文所研究的合作伙伴實際上是單指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其數量要求少而精。
2、選擇供應商的基本程序
選擇供應商的基本程序如下:(1)新供應商的加入條件包括:需經批準;財務部門調查;如果是客戶指定的,需出具確認函件。(2)調查由供應商自己提供的信息,包括: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資信等級,注冊資本,經營范圍;行業資質和資格證書;產品,技術,設備,人員,質量;資源:工廠分布,運輸,技術支持,服務等級;客戶名單;強項與戰略計劃。公司認為必要時由資信調查公司對供應商進行財務狀況、信用等級調查,也可以安排專門項目小組進行市場調查。(3)供應商的審核與審計:信用等級,公司誠信,財務健康狀況。(4)列出供應商的名單:核心供應商與歷史有劣跡的供應商黑名單等。(5)選定供應商。
筆者認為,企業在選擇供應商問題上,不應該存在“越復雜越好”的心理,而應該選擇那些適合企業的方法。選擇方法主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大小,自身在討價還價方面的能力等方面來考慮的,不能照搬照抄,人云亦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追求企業的長久進步和長遠發展。
結語
企業與供應商之間主要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企業為了向顧客提供滿意的服務,要努力爭取讓供應商降低供應價格,同時提供高質量的供應與服務。但由于供應商是獨立的經營主體,為了其自身的利益,必然謀求高價銷售。供應商的這種策略有可能對本企業的贏利力以及顧客服務能力造成負面影響。供應商關系管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良好供應商關系的建立同時還有賴于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社會誠信機制等等的建立等,因此對于供應商關系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將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陳兵兵:《供應鏈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成,劉慧,趙媛媛:《供應商管理業務精要》,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4、陳兵兵:《管理與供應商的關系》,《IT經理世界》2002年版。
5、盧洪:《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石油化工設計》,2002年版。
6、蔡國平:《淺論供應商管理》,《機械管理開發》,2002年第7期。
7、廖曉聲:《淺談供應商的管理》,《梅山科技》,2002年第5期。
8、沈厚才,陶青:《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方法》,《中國管理科學》,2000年第3期。
9、廖春良等:《供應鏈企業間戰略合作關系探討》,《企業經營與管理》,2002年第8期。
(一)現代公共關系的內涵
公共關系分內外兩種:即縱向、上下隸屬的關系和橫向、平行協作的關系,內容包括:指導性、宣傳性、交際性、服務性、公益性、征詢性等多種形式。公共關系工作的對象是大量的、不確定的社會公眾。要使少數的社會組織(商業銀行,公共關系主體)同大量的、不確定的社會公眾(公共關系客體)保持長期的、良好的關系,就必須采用社會公眾能普遍接受的傳播方法和手段,進行真實的、有效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對內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對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事實證明,商業銀行要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主動,必須從根本上改善銀行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公眾顧客和內部員工的關系,從而得到來自各個方面包括社會輿論的理解和支持。
公共關系學是以研究社會各種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智力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新學科。具有自己明顯的特點。第一、公共關系是一種“雙贏”關系,其前提條件是:交流合作必須是真實、誠懇、相互信任、持續不斷的。第二、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組織管理的職能具有目標導向十分明確等特點,而且強調整體運作,其追求的目的是社會組織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的一致性,不是為了滿足小集體和個人的私益。第三、公共關系學研究的是一種真實、公平、透明、各方認可的正常的社會關系。公共關系為了樹立本組織的最優形象,在廣泛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內部協調、指揮管理、決策應變、形成共識等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手段,圍繞著本組織的目標主動開展各種真實、公開、合法、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傳播溝通活動,增進本組織與公眾的相互了解,進而影響輿論,取得政府、社會公眾、新聞媒介等社會組織的支持,創造出與本組織發展目標和諧的社會環境。第四,公共關系在社會組織的發展中發揮著長期的、持續不斷的作用,基礎是牢固的、穩定的。
(二)開展現代公共關系管理的作用
根據WTO協定中有關銀行方面開放的承諾,人世5年后,中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一直以經營國內業務為主,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規則、經營方式、產品研發、客戶結構、客戶需求等還缺乏更多的了解。通過開展公共關系,主動進行各種傳播溝通交流活動,一方面可以廣泛收集國內外信息,掌握談判技巧和主動權,了解市場需求和制定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分銷策略、促銷策略;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導我們采用外國人的行為方式來宣傳介紹中國、提升商業銀行的形象,并以外國人的傳播方式和他們進行交往,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經營特點,消除國外顧客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偏見和無知,拓寬經營渠道,擴大影響范圍,加快商業銀行結構調整和金融產品的開發創新,滿足市場和公眾的各種需求。公共關系是近代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連續每年保持7—8%的高增長速度,2003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3562億元,同比增長9.9%。以此伴隨的是居民對信用卡、住房汽車貸款、抵押和財富管理等金融產品的巨大需求。商業銀行應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加快自身發展,第一、應主動采用現代公共關系等先進手段對市場進行全面地調查分析,提出決策計劃。第二、迅速調整經營策略,明確市場定位,轉變銀行經營理念并進行持續不斷地協調、完善銀行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活動。通過銀行和顧客的交往、溝通,將公眾的需求和利益等信息及時地反饋到銀行的經營服務過程中,成為銀行新的增長點,在滿足市場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實現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
二、商業銀行開展現代公共關系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商業銀行發展公共關系,通過開展真實、公開、公平、合法的競爭合作,可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堅持以雙方利益為紐帶,促進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和兌現各種承諾,增強組織和員工的信用觀念,提高企業和公眾的信用程度,加快我國誠信體系的建設。公共關系具有以下傳播原則:第一、傳播過程中所有的信息和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必須是真實、公平、透明的。既要實事求是地宣傳自己,又不損害和貶低他人。第二、傳播交往中堅持組織利益和公眾利益的一致性。堅持以良好的銀行信譽、優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質量來贏得市場,把提高信譽、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作為銀行兌現承諾的標準。第三、整個傳播交往過程始終密切圍繞組織的總目標。第四、傳播活動必須符合經濟高效率的原則。第五、持續不斷地長期進行。
(二)密切公眾關系,滿足客戶日益增長需求
銀行要擴大金融市場占有率和市場份額,必須與公眾顧客建立一種長期牢固的戰略伙伴關系,主動將資金買賣關系和服務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顧客至上”是商業銀行不可動搖的經營理念,要使銀行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保持長盛不衰,銀行就必須以市場和公眾利益為導向,積極開展市場和公眾需求調查研究,加強消費管理和消費引導,使銀行的決策和行動同公眾的心理需求相吻合,從而影響和改變公眾的態度,讓其產生有利于銀行的行為,將“顧客就是上帝”的口號賦予實際行動,從心理上、行動上說服和征服公眾。同時運用公共關系原理還可以妥善地處理好顧客的投訴和其他反饋意見,通過雙向溝通交流了解公眾需求和建議,并及時修正銀行的決策,使之更加完善,真正與社會公眾建立起一種以雙方利益為紐帶的傳統關系。
(三)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提升商業銀行形象
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將傳統的營銷傳播手段與網絡等新型媒介加以整合,頻頻發動全方位的宣傳攻勢,積極宣傳推廣“CS”(“顧客滿意”戰略)、“CI”戰略,使公眾得到更多的關于商業銀行經營理念、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最大的范圍內達到與公眾溝通的目的,利用傳播媒介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提高銀行的“知名度”、“美譽度”。
三、商業銀行加強現代公共關系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責任,內外聯動,提高效率
商業銀行制定內部規章制度,應根據現代公共關系理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形成團隊精神。只有組織和所有員工的目標利益達成一致時,銀行才能真正營造出團結的氛圍,并形成戰斗力。這種團結精神是建立在真實、信任和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是現代金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二、協調銀行內部決策者、管理者同員工之間的關系。堅持一切工作從維護銀行和員工利益出發,真心實意為銀行、為員工辦實事。良好的員工關系的主要標志是員工對組織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圍繞組織整體利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協調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疏通關系。堅持一切工作從大局出發,尋求互利互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協調和互相支持的良好局面。第四、積極協調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五、盡最大努力地協調同廣大公眾的關系,滿足公眾的需求。
(二)培育公關隊伍,搭建傳播平臺
商業銀行應根據現代公共關系理論并借鑒國內外先進公關實踐經驗,制訂出一系列適合本組織的公共關系策略、計劃和措施,把公關工作貫穿到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當前,銀行組織員工開展公共關系活動,應遵守以下幾條社會交往原則:1.嚴格按照公共關系的標準和要求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不采用任何庸俗方式拉關系;不受不正之風的腐蝕和影響。2.既熱情主動,又不喪失原則,以全面提升銀行形象為目標,努力為銀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3.要有明確的組織目標,要引導員工將個人利益同銀行的形象和聲譽聯系起來,不以個人利益進行任何交易。4.在交往過程中依靠組織作后盾,堅持各組織、個人都是平等的原則;共同搭建銀行與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的傳播溝通平臺,努力提高公關水平。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其無論是在體系上還是在理論范疇上,都達到了可以揭示規律的程度,工商行政管理是一種管理行為,其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有效的實現行為與規范之間的高效統一。現階段,工商行政管理理論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獨立體系,然而其卻在不斷的升華和改進,在社會市場經濟以及社會政治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前提下,其也在進行不斷的改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工商行政管理理論就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門類。工商行政管理理論中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概念、范疇以及基本的體系等,這一理論主要是在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所發展得來的,因此,其具備公共行政學中的一些要點。針對工商行政管理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從市場以及其自身的管理職能等方面入手,深入到市場中,對市場中的一些行為進行監管和控制,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依據市場準入原則對商品進行有效的質量檢查,實施產權保護等,在這一系列的范疇內,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理論的作用,針對工商行政管理理論的解釋以及規律的揭示,可以從工商行政管理行為以及規范的統一范疇內來進行解讀。
二、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
要想清楚的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理論,就需要對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的關系進行入手,而所謂的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的關系,也就是政府與經濟的關系,可以說,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的關系就是經濟與政府之間關系的一個具體層面。政府對經濟有著宏觀調控的職能,其對經濟進行調控和干預的時候,需要遵循相應的價值和經濟規律,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在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工商行政管理的有效開展,從而對市場進行合理的監督,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只有市場在失穩的情況下,政府才有理由干預市場經濟,而造成市場失穩的主要在于公平和效率,市場自身雖然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卻無法有效的克服來自市場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干預,市場外部的干擾只能夠通過政府來進行消除和調整,政府利用其干預手段,對市場中的競爭秩序進行合理的維護,合理分配收入,調節市場準入份額,實現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穩定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是尤其必要性的,然而,政府卻不可以過多的干預經濟,其只能夠做到適可而止。其余的經濟就需要市場自身進行調節和干預。總而言之,政府與市場之間既不是放任自流的狀況,也不是完全干預的狀況,兩者在權利上是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政府以及市場對經濟都具有調節的作用。
三、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中管理與服務的關系
1.引言
“商務模式是網絡中討論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過,它卻是幾乎所有的網絡公司新秀在爭取風險資金時,風險投資公司考察的核心內容之一”。網絡的迅速傳播使得電子商務企業的商務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對于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來說,如何堅持商務模式的創新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前提。同時,信息不僅可以為其他行業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甚至還能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商務模式的創新是打造出色的電子信息服務的關鍵所在。
在現有的研究理論中,學者就電子商務、電子信息服務及商務模式的定義及分類已做了較充分的研究,但是對于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的理論模型卻研究甚少,或者模型維度建立的標準不明確、實際應用效果不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電子信息服務的商務模式進行分類和創新,力求實現對網站的現實指導意義。
2.文獻回顧
2.1基本概念
電子信息服務,即以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電子信息技術為主要處理手段的信息服務。商務模式(businessmodel,也譯作商業模式)應該能體現企業內部資源結構和外部競爭表現形式,即把企業的內外要素看作一個整體,協調和創新的整體組合是成功商業模式的關鍵。
2.2電子商務模式分類研究
要想對電子商務模式進行本質上的研究,就要先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因為商務模式分類框架可以為創新提供一個方向或思路。現階段主要有如下幾個對電子商務模式分類方法的理論。基于交易雙方的分類——最常用的分類方法,基于控制方的分類方法(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1999),基于價值鏈的分類(PaulTimmers,1998和李建忠,2007),基于Internet商務功用(CrystalDreisbach和StaffWriter,2000),基于新舊模式差異的分類(PaulBambury,1998),混合分類(“77種網絡經濟創新模式”,2000,MichaelRappa,1999和呂本富、張鵬,2000),基于組成要素的分類(徐迪、翁君奕,2004)。現對以上六種方法進行比較(表1):
從對比可以看出現階段對商務模式分類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個問題:(1)劃分標準不一致,盡管詳細但導致交叉或覆蓋不完全;(2)分類過于簡單,對于模式的創新指導來說沒有實際價值;(3)標準和概念抽象,難以用于實際操作。所以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3.電子信息服務商務模式矩陣的構建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將價值鏈的思想和PaulTimmers的分類思想結合可以組成更好的商務模式分類綜合指標。
3.1理論基礎
價值鏈,即“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它包括基本活動(進貨后勤、生產作業、出貨后勤、營銷、銷售和客戶服務)和輔助活動(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和企業基礎結構活動)。但在電子商務背景下電子商務活動的基本價值鏈環節要根據電子商務的特性進行修正。
PaulTimmers提出的分類體系是基于價值鏈的整合,同時也考慮到了商務模式創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多寡。他以價值鏈為矩陣(見圖)的一個維度,;而另一個維度,即“創新程度”,是對企業服務內容新穎性的評價,是一個企業和其他對手競爭的焦點,可以看作企業“外部聯系”的反映,從而可以和價值鏈從內外部結合起來。
然而,對于PaulTimmers設立的兩個維度,Timmers并未給出具體標準。這樣抽象的標準使一個企業難以用此矩陣去定位自己的商務模式,更難以去挖掘新的模式。因此,本文結合價值鏈和Timmers的思想,嘗試運用更加具體的分析手段去定位和發掘電子商務模式。
3.2電子信息服務商務模式矩陣的構建
我們選取了國內外二十個有代表性的電子信息服務網站進行研究。國內的8個網站是從2008年“中國100個電子商務網站”中選取的,而8848作為一個失敗的案例選取進來,組成10個國內的網站;國外的10個網站,3個從荊林波的《電子信息服務模式》一書中選取,3個從PaulTimmers的《六大電子商務戰略》中選取,還從GOOGLE上搜選了4個小網站。本文把電子信息服務按交易主體分為C2C、B2C、B2B三大類,因為這三大類各自的特點比較明顯,利于分析和比較。
3.2.1矩陣維度的確立
1.價值鏈的集中程度
Timmers的思想是以功能的整合范圍來確定其中一個維度,包括從單一功能商務模式到完全整合的商務模式,但沒有說清如何從功能到價值鏈的演變。而且“功能”的加入反而讓定義更加復雜。因此,本文只把把價值鏈的集中程度作為第一維度。本文將電子信息服務的價值鏈基本活動分成生產、信息、交易、支付、物流、服務六個環節,代替傳統行業的價值鏈。六個環節的定義如下:
現在我們將篩選出的二十個電子信息服務網站的價值鏈集中程度總結如下(√表示涉及該價值鏈環節):
2.內容的創新程度
根據大部分電子商務企業對其信息服務網站的發展歷程,我們把Timmers的創新標準具體化,將創新程度由低到高分成了七個階段:模仿、網站設計、普通服務升級、產品市場拓展、個性化服務、虛擬社區和全面創新。盡管虛擬社區近幾年來發展迅速,較為普遍,但它仍是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的重要趨勢,我們將它和全面創新歸為高度創新。各個階段的定義如下:
我們采用時間順序來判斷創新程度的高低,有以下幾點依據:
(1)電子商務模式也是隨時間發展變化的;(2)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競爭激烈化的加深,使不同的電子商務模式在競爭中衍生出新的、更高水平的創新模式;(3)此創新過程,既是單個網站的發展,也是整個電子商務行業商務模式的發展。從實踐中發現,盡管個別網站的創新順序和我們從理論上整理的順序相悖(如“一大把”,虛擬社區為第一步),但是此創新程度排序從總體上能夠表示出電子信息服務網站的創新階段和創新程度高低的趨勢。
3.2.2創新商務模式矩陣的構建
根據前文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把“價值鏈集中程度”和“內容創新程度”兩個維度結合起來,構建出新的商務模式分類矩陣。各網站的商務模式標準選取如下:(1)價值鏈集中程度以當前的情況為準;2)對于內容創新程度來說,虛擬社區和全面創新為高度創新,只要該電子信息服務網站涉及此類創新,不論是第幾步都看作其創新程度;而非高度創新的內容,以主導的創新模式,或出現次數最多的模式為準;若沒有主導的創新模式,則以最新出現的模式為準。
以此為標準,我們把之前分析的二十個網站在矩陣上列出,標出其訪問量。因為訪問量可以體現該網站的受歡迎程度,進而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其運行情況的成功與否(見圖2)。可以看到,整個矩陣共有6×7=42種模式組合,這就是以“價值鏈集中程度”和“內容創新程度”兩個維度對商務模式的新分類。我們叫這個矩陣為“創新商務模式矩陣”,因為它不僅是對商務模式的一個分類,它還能指導商務模式的創新。
4.電子信息服務商務模式的特點
通過矩陣可以看出:
(1)C2C網站的商務模式差別不大,都涵蓋了信息、交易、支付、服務四個環節,并且創新程度都很高;
(2)B2B網站,價值鏈集中程度有高低兩種趨勢:能提供有形商品的網站(如Marketresearch和艾瑞咨詢可以提供研究報告等有形商品)覆蓋了價值鏈的全部環節;但是只提供信息的網站只覆蓋信息和服務兩個價值鏈環節;
(3)B2C網站中,價值鏈集中程度和內容創新程度商務模式差別很大;
(4)從整體上看,當今電子信息服務商務模式的發展有三個趨勢:一是價值鏈集中程度越來越高,如Yahoo!,艾瑞咨詢;二是越來越注重價值鏈的專業化,如Alibaba、環球資源網;三是創新程度越來越高。
5.結論
本文在MichaelPorter和PaulTimmers的理論之上,創建了創新商務模式矩陣:(1)此矩陣給出了進行商務模式分析和創新的空間和一般思路。可以看到,在42種商務模式組合中,有很多是空白的,這代表了創新的可能;(2)本矩陣的維度標準都是按照電子信息服務網站的商務模式來選取的,其他電子商務網站的商務模式創新也可以仿照此矩陣進行,但是需要調整。
在這個方向上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分別將C2C,B2C,B2B三類網站各自的創新特點和問題進行研究。我們由矩陣可以看出三類網站之間有很多不同點,而內部又有很多共同點。分類研究能夠使商務模式創新的方向和方式更準確和明朗;
(2)矩陣的維度細分需要進一步的檢驗和改進,并隨商務模式的發展而變化,使之具有實際性和指導性。
參考文獻:
[1]王刊良、萬映紅,網絡經濟中的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第6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商務模式也許是網絡中討論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過,它卻是幾乎所有的網絡公司新秀在爭取風險資金時,風險投資公司考察的核心內容之一。”
[2]李玉蘭,我國信息服務業研究綜述[J],圖書與情報工作,1996(2):36-37.
[3]李振勇,《商業模式》[M],新華出版社,2004.
[4]彼特•莫拉斯,贏利模式:電子商務成功之路[M],馮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PaulTimmers.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ElectronicMarketsJournal,1998.
[6]李建忠,電子商務核心價值鏈研究——模型構建與實現,電子商務,2007,(3).
[7]王刊良,萬映紅,網絡經濟中的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第6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8]PaulBambury.AtaxonomyofInternetcommerce,FirstMonday.1998,10,(3).
[9]匿名,77種網絡經濟創新模式,IT經理世界,2000,5.
[10]MichaelRappa.Businessmodelsontheweb.(Webdocument),1999.
[11]徐迪,翁君奕,介觀商務模式:管理領域的“納米\"研究,中國經濟問題,2004,(1).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從宏觀上給出了5點政策建議,[1]其中,有四點都是如何突出辦學特色。本文從微觀上探析如何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教育。
二、目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實驗時間不足。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有些高校缺乏實驗室,沒有專門實驗教師;有些高校有實驗室,但對實驗課重視不夠,沒有相應的實驗教材,實驗時間不足;學生很少有機會使用大型企業軟件。目前學生對計算機應用能力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即可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實際并非如此。企業、政府等用人單位不是需要會考試的人而是需要能干實事的人。許多學生通過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但不會使用企業常用軟件、不懂數據庫的基本操作。
2·外語學而不用。中國大學生外語學多從小學或初中開始,共十年之久,從課時安排上看外語學習時間占總課時的20%左右,在學生業余時間中這個比例還更高些;然而,外語能力差,幾乎是中國非外語專業學生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測試辦法不科學,僅重視語法和詞匯的測試,不重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因為測試方法導致教學環節設計不科學。教學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為了達到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標準。語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僅憑一張試卷考察學生的語法、詞匯、閱讀能力,并不能測試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很多非外語專業學生,不會利用所學外語進行口語交流和書面交流,許多學生連本專業外文文獻都看不懂,更談不上用外語寫作專業文章。三是沒有營造學習外語的環境。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啞巴外語”永遠提不高外語的應用能力。然而,目前外語教育并不重視語言環境的營造,有的學校外語課堂不能實現全外語教學,有的甚至是漢語占了大部分時間,學生缺乏用外語交流的機會。
3·通識教育未達目的,人文教育弱化。“傳統上,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會科學教育、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等。在當今信息技術日益發達,全球化和國際化愈益加強的時代,通識教育的范疇也相應地得到了拓寬,很多大學都將信息技術應用、外語、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進去,并在通識教育中融入了跨學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識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確定性。”[2](P243~245)韓玉志[3](P53~55)對中外工商管理類本科培養模式比較發現:從通識教育課占總學分的比例看,中國大學一般為33%,美國一般為46%以上,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學一般為25%以上,課程設置除“兩課”(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外,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人文歷史、語言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而中國“兩課”、外語、計算機、體育一般占通識教育課的71.45%,所以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思維訓練的課程明顯不足。人文教育是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對人的改造、塑造和培育”。[4]目前的人文教育具有明顯的知識化、科學化、工具化傾向,存在明顯的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傾向,[5](P140~142)人文教育課時不足、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
而通識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6]其培養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6]中國的通識教育總體來看沒有達到目的,這是造成大學生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探究學習。其一,長期以來,大學教育仍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系統的訓練。其二,大學難以為工商專業提供專門的實踐平臺,而目前高校和企業缺乏聯系,難以通過企業管理實踐開展探究學習,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囫圇吞棗,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華的過程。然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面對的大多是企業、政府等部門中非程序化決策問題,更需要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5·缺乏有效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高校和企業缺乏聯系的現狀造成了學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學校缺乏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學校得不到企業經營的數據和案例,企業得不到需要的人才等后果。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引導企業向學校捐資,引導企業向高校提供研究實踐基地。另一方面,高校沒有主動走出去,與企業、政府接觸,了解彼此的需求,畢竟,高校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占主導地位。
6·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育部規定了工商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一般為專業基礎課,目的在于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專業方向課的設置上高校享有自,而高校沒有結合自身辦學的優勢,盲目跟風,專業方向上未能突出特色,導致學生培養的“趨同化”。
三、特色教育探析
根據上述問題分析,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教育。
1.重視試驗課程。建立專門實驗室,編寫專門的試驗教材,保證試驗課時,配備專門實驗課教師,提高實驗課的質量,嚴格實驗課的考試考查制度。
2.強化外語應用能力培養。提高外語教師的師資水平,改革外語的考試考核辦法,營造外語交際和外語寫作等強化外語應用能力的的良好學習氛圍。
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李曼麗[6]給出了中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政策建議,我們認為,除此之外,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務的管理,其專業課中就包含有通識教育內容,管理心理學、管理溝通、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成長、變革管理、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7](P56~63)等,因此,專業課和通識教育課程能夠有機地融合,需要研究的是,考慮二者融合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地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的教材如何改革,使二者互為補,充,從而強化通識教育,為學生打下廣博的通識基礎,使之成為高級管理人才。
4.改革教學方法。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因此必須從教學方法上改革以強化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能力,具體包括:第一,轉變教師學生角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努力改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現狀,使學生占主導地位、教師起引導作用,創造多種機會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第二,開展探究學習。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適合于探究學習,我們面臨的問題大多來自于實踐,且具有非程序化問題的特點,這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差異性,顯然,僅限于課堂講授的知識遠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要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使用已學知識、獲取新的知識、靈活應用各種知識。第三,小組團隊學習。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考評單位,小組內互助合作,小組間競爭合作。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團隊精神。
5.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通過稅收政策及行政管理手段,引導、鼓勵企業為高校捐資、提供試驗實習基地,鼓勵“定制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對行政相對方人身及財產自由、行為等采取的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總和。包括日常行政管理需要采取的行政手段、對涉嫌違法行為采取暫時控制性的強制措施、對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等。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拒不履行法律規定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和行政決定設定的新的義務,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強制執行的特征:
1、行政強制執行的前提:行政強制執行以行政相對方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和行政機關依法設定的新的義務為前提。
2、行政強制執行的主體: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的主體有兩類,一種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的授權對行政相對方直接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另一種由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申請,由人民法院執行。
3、行政強制執行的客體:行政強制執行的客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還可以是人。
4、行政強制執行不允許進行執行和解。所謂執行和解就是指在指執行過程中,申請執行人和被申請執行人自愿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爭議,從而終結執行程序。在民事強制執行中,執行和解是法律允許的,但是行政強制執行,法律則不允許執行和解。
行政強制是推進行政監管的重要手段,行政強制執行是實施行政強制的根本保障,我國現行的行政強制制度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為主,行政機關自己直接執行為輔的制度,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直接強制執行只有加處罰,有條件地將查封、扣押財物拍賣抵繳罰款,個別規章規定對拒絕、拒絕行政監督行為實施處罰等少量的措施。
二、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強制執行中的困惑和問題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肩負著監管市場的重要職責,為預防、制止或控制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的發生,必須確保其行政強制行為的有效實施。筆者作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基層執法人員,在實際的執法中,感到行政強制執行難,困擾著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履行,行政強制執行在制度上和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
1、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權不明確。設定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強制措施的有法律、法規和規章,在部門規章中設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比較多,行政機關的權力是國家賦予的,行政強制措施作為行政機關重要的職權,在部門規章中自我設定行政強制措施顯得有些尷尬,如國家工商局頒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暫行規定》第四十三條第二款關于對拒不執行有關暫停銷售,聽侯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有關財物命令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視情節給予處罰的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就感到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在這樣一部規章中的條款能否作為執罰的依據尚待商榷。對拒絕、抗拒工商行政管理的給予直接制裁,具有少數部門規章中有規定,法律、法規一般都沒有給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設定該項權利。這種由部門規章自行設定行政強制執行措施做法,使行政機關行政強制權大打折扣。
2、行政強制的設置零亂。工商行政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市場管理部門,涉及法律法規多,工商行政管理的行政強制措施的設定散見于多個法律、法規和規章,由于不同法律、法規、規章制定的時期和背景的不同,貫穿了不同的立法理念,因此而造成對違反市場秩序的行為,因主體的不同,違反的法律不同,而依法能夠采取的行政強制措施不一致。這種不一致不但沒有必要,而且又易造成實際運用的差錯。如屬于《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范登記管理的企業,如抗拒監督檢查,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則可以依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給予處罰,對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處罰不自覺繳罰沒款的,可以依據該細則通知銀行,予以劃撥。其他性質企業的登記管理法規無此類規定,現在按《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登記的企業已很少,更多的是公司類企業,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卻沒有似的規定;《打擊投機倒把暫行條例》設定了查封、扣留、凍結銀行帳號、強制劃撥銀行存款等行政強制措施;《無照經營取締辦法》、《產品質量法》、《商標法》設定了查封、扣留的財物的行政強制權,《反不正當競爭法》設定了對抗拒執法的處罰權,但對拒絕監督檢查的予處罰的規定不全面。大量其他法律、法規很少有查封、扣留、凍結銀行帳號、銀行劃撥、對拒絕和抗拒監督檢查行為給予處罰等很有必要的行政強制權的設定。《銀行法》實施后,實際廢止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由規章賦予的銀行凍結、銀行劃撥的強制執行權。面對如此零散、零亂的行政強制權的設定和或強或弱的行政強制權,執法人員容易憑經驗、憑感覺、憑需要而不是根據法律、法規采取相應的行政強制措施,造成亂作為。
3、行政強制行為缺乏應有的法律的保障。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有關當事人應當接受和給予協助,但在實踐中拒絕檢查、抗拒執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實際中登記保全、封存、查封等行政強制措施無法正常實施,對此有關法律沒有賦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抗拒監督檢查行為直接給予制裁的權力,面對這類情況的違法行為,執法人員束手無策、望洋興嘆,使監管無法進行。雖然法律規定對抗拒、阻礙依法執行公務的,可以移送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條例處罰,但在行政執法實踐中行政機關感到這種“移送”是那么的“遙遠”,只能是“望梅止渴”。對沒有實施暴力的拒絕、抗拒監督檢查行為,如其移交公安機關處罰,不如同時賦予行政機關直接處罰權力,由行政機關直接依法制裁。另外,現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直接強制執行的手段軟弱,很難實現行政強制執行的終結。
4、行政強制的“軟”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政強制的“濫”。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強制執行的局限性和客觀因素造成的行政決定的執行難,行政執法人員為了實現行政目的,正門行不通,走偏門強行推進,這種做法在我們這樣一個人治氣氛較濃的國家的實踐中顯得十分湊效。這就可能造成了行政執法人員行政強制思想上的錯位和手段上的不規范。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經常參加的地方政府慣用的組織多個行政機關(甚至包括非行政機關)開展的集中整治行動,就是因為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的手段有限,只有靠多部門、多人員的氣勢強力推進行政監督,在這樣的整治行動中,往往強調的是結果,而不顧過程,其中的方式和手段能否確保依法行使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行政強制的“軟”使行政處罰變成“行政協商”,處罰也流行了“折扣”,因而行政執法中常常出現討價還價的場面,失去了法律的尊嚴。
如果投資戰略不能與企業的總體戰略相協調一致,就會出現重大的投資失誤,影響企業的發展,嚴重的甚至使企業破產。以某集團公司為例,在“八五”期間,企業的投資戰略偏離了企業的總體發展方案,急功近利,結果投資方向多為與企業急需發展的主業無關的其它產業,不僅難以實現規模效益,而且由于投資過于分散,投資的效果也不好。而企業急需發展的主業,卻因為資金不足,技術改造遲遲不能執行,產品技術含量低,規模上不去,市場份額不斷縮小,錯失發展良機。因而在“九五”期間,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舉步維艱。
由于投資戰略是進行投資管理的重要基礎,因此加強投資管理就需要科學合理地制定投資戰略。而投資戰略的制定又是在企業總體戰略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只有在準確分析企業內外環境,科學制定總體戰略的基礎上,才能合理制定企業的投資戰略,才能真正管理好企業的投資工作。
企業的投資戰略管理
企業的投資管理工作主要是圍繞投資戰略進行,而投資戰略又要緊密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此,企業在進行投資管理的時候,隨時需要根據企業的戰略部署,對投資項目進行監管,以保證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集中到企業急需發展的關鍵產業上去。
在進行投資戰略管理的時候,主要依據的對象就是企業的投資戰略。企業的戰略發生了變化,企業的投資戰略就需要隨之調整,具體的投資業務也就需要隨之變化。如投資方向、投資重點、投資金額等等。投資戰略管理的實質就是根據企業的戰略不斷對企業投資業務進行調整。
實證分析
(一)企業基本情況
某集團公司是由一個地方小企業發展而來,在企業發展中,集團領導層的集權傾向明顯。通常投資決策由企業領導層作出,較少通過職能部門參與。1994年集團有下屬法人企業300多家。但是在進行投資多元化的時候,由于對投資對象缺乏足夠的了解,缺少科學的可行性研究,加上政府行為的干預,造成大量的不良資產,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由于投資分散,在主業上的投資急劇下降,造成技術投入嚴重不足,多年沒有新的技改項目,主業競爭力下降,發展后勁嚴重不足。以后逐步開始進行調整,收縮產業,使投資集中到主業上來。1996年有60家,2000年壓縮為不到10家,現在主要集中在主業上。
集團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為:集團公司作為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產投資主體,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依法對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產進行價值形態的經營與管理,對所持股企業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和產權轉讓等權利。集團公司作為母公司,不直接參與下屬子公司具體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公司法》,母公司委派董事或委派股權代表進入子公司董事會,參與決策,進行調控,并以集團章程和制度的形式對各子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
集團子公司的權利與義務為:集團公司下屬的子公司享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依法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對經管的法人財產負保值增值責任。對集團公司現有存量資產,按專業化和市場化原則進行重組,組建股份公司。
根據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執行機構相互獨立、相互制衡和權責明確的原則,建立集團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或管理機構。集團公司是國有獨資公司,依照《公司法》由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組成其法人治理結構,不設股東會。董事會是國有資產授權的代表,是公司的決策機構,并按授權行使股東會的部分職能。董事會下設決策支持機構(戰略管理委員會和投資委員會)和日常辦事機構(秘書室)。決策支持機構主要職責是根據董事會的要求,對董事會決策的集團發展戰略、重大投資方向和項目、財務預算等問題進行事前審議并提出方案和意見,以備董事會決策。
(二)企業總體戰略
(1)戰略指導思想。按照社會主義主市場經濟模式及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本經營為核心,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爭取把集團公司建設成為“中國一流,世界著名”的國際化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2)戰略目標。計劃到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爭取比“九五”期間翻一番,集團在全國百強企業中的排位躍居前列,企業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實現國際化經營,成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財團,步入世界大公司行列。
(3)戰略重點。為了確保上述戰略目標的實現,集團在今后的發展中將突出三個戰略重點,即資本運營戰略、科技進步戰略和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三)企業投資戰略
集團圍繞形成和加強焊接材料、輸變電設備、電子及金剛石、機電產品等四大支柱產業的需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對現有主導產品的生產設備更新改造達到1/4以上,集團公司技改投入不少于10億元,集團各成員企業的技改投入原則上不得少于固定資產原值的1/3,同時要加強重點技改項目的管理,確保集團的產業和產品發展目標的實現。技改項目的預算總額為18.871億元,資金的來源如下:企業利潤及折舊4.871億元;銀行貸款8億元;債券和股票3億元;引進外資3億元。
(四)企業投資管理
集團公司投資管理體制是以集團公司為母公司而投資形成的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為子公司的母子型投資管理體系。
(1)集團計劃投資部負責核心企業的投資管理工作,各子系公司設立專管或兼管投資的管理部門。
(2)投資形式可以用固定資產、存貨、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商譽、資金投資,也可以用產權換產權的形式進行投資。
(3)在集團內部實行計劃管理。集團各投資單位及時將投資方案報送集團計劃投資部立項。集團領導依據國家政策、集團發展方針,對該投資項目進行綜合平衡、協調和決策。計劃投資部根據集團發展計劃下達年度投資方向和項目的框架。
(4)集團內的各投資企業和投資機構對規劃投資的項目,先作好可行性調查研究,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報送集團計劃投資部,并聯合組織經濟、技術等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項目論證和風險評估。
(5)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包括下列內容:投資單位概況及其經營狀況;投資環境是否優良,主要包括:投資地區政策法規是否有利;市場環境是否能有利于投資,如資源條件、交通運輸、產品銷售網絡,產品是否有競爭優勢等;開發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是否能占領市場,其開發潛力如何;工藝及工程的基本設計方案;投資收益預測及風險分析;投資數額及形式(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貨幣資金);組織機構及勞務安排。
(6)各部門參與項目論證,除對上述投資條件進行充分論證外,還應對投資的資金來源進行平衡,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擇優投資。參與項目論證會的人員在結論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