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7: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師道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提高責任意識,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自己
曾幾何時,高校是一片理想的凈土,與社會有著天然的聯系卻又顯得十分遙遠。而今,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甚至已經完全融入其中。在這種環境里,教師未免會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其價值觀產生了扭曲,急功近利成為教師這個神圣職業中揮之不去的敗筆。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利用職務便利,把利益的魔爪伸向學生。比如在期末考試,一些學生自知很難過關,不得不去找教師,而他給出的上上策是金錢交易。作為一名教師,應當視錢財、名利為糞土,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職責和任務,自己的天職就是為了培養優秀的下一代。其次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自己,不為誘惑所動,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損害自身形象的事情不做,只有這樣才能當一名受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二)關愛學生,為人師表
在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時常會在報紙上看到一些老師的負面新聞,其中不乏一些讓人觸目驚心安全,甚至連普遍人都大大感嘆,現在的教師都是這樣的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精神的熏陶者,思想道德是一名教師的根本。若一名教師連最起碼的疼愛都沒有,那么就妄為一名教師,不配做一名老師。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應當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同,也是和諧師生關系形成的基礎和根本。愛是這個世界最美麗的音符,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愛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教師愛的表達,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的形成,也影響著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可以說,愛是一種看無形的強大魔力,蕩滌著學生尚且稚嫩的心靈。教師應把愛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潛移默化地灌溉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用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學生們能夠生長的快樂、舒心的教學環境之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天下最無私的“愛”,它不僅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表現,同時它也是指路的明燈,能夠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
(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思想道德修養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續不斷的積累才行。正如韓愈所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是其最根本的職責。這也要求教師應當具有高深的學識,能夠為學生開題解惑,而且更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因此,高校教師不應當局限于自身專業的狹小空間之內,應當開闊見識,廣泛地學生其他專業的知識,不斷充實自我,尋求新鮮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令自己的學識、才能、品德去熏陶和感染每一位學生,要做到為了供學生“一碗水”,自己時刻準備滿滿的“一桶水”。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有了對知識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教師才能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才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而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
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指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應當具備的道德品質,以及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規范的總和。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質及道德修養等。所謂道德理想,就是指人們依據并結合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要求,激勵人們向往、追求并力求實現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謂道德品質,是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并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傾向的個人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總體的根本屬性,主要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為;所謂道德修養,主要是指個人在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方面,自覺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為活動,以及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對于教師來說,是指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所進行的鍛煉、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達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我國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道德的進步和發展。在教育領域,廣大教師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學識、能力、寶貴時間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忠于黨的教育事業,致力于教育教學改革,無私奉獻的好教師。但是,也有一些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基本道德大相徑庭。
首先,缺乏學術誠信,剽竊別人科研成果,學術腐敗。一些教師缺乏嚴謹治學的態度,缺少求真務實的學風,為了評職稱,出成果,竊取別人的科研成果,濫造學術論文,這些剽竊別人勞動成果的行為,是當前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之一。如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論文造假、抄襲他人實驗數據。
其次,以教謀私,搞“有償家教”。有些教師利用本專業的優勢開辦各樣的輔導班,此舉本應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本是課堂上完成的內容,卻變成了教師課外輔導獲取經濟收入的手段,影響了正常的教學。
再次,亂收費,接受賄賂。有些教師自編講義、自擬習題、試卷,高價向學生出售,增加額外收入。還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學生索要賄賂,如在獎學金的評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現象等。
第四,缺乏愛崗敬業,進取之心,得過且過。在市場經濟大潮影響下,“跳槽熱”“第二職業熱”沖擊著校園,教師不認真教學,教學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學生。有的教師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批評不顧場合,損害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自尊心,不易被學生接受。
諸如此類教師的行為,極大影響了教師隊伍的形象,給教師光榮的職業蒙上了陰影,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勢必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三、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
教育是根本,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教師的道德建設尤為重要。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須與科學的法制化管理相結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作保證。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對教書育人成績突出者予以表彰和獎勵,并在教師年度考核、職務晉升等方面加以體現。建立和完善考核機制,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各單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設及教育教學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到師資管理的政策導向中。建立和完善監控機制,制定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對違反師德師風的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批評和相應的處罰,對情節嚴重并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
第二,師德建設還應取得社會的支持。新聞媒體要積極報道教師師德的先進事跡,形成尊師重德的社會輿論,批評教師中不良的道德行為,并建立社會監督機制,揚善懲惡,形成師德風范與文化氛圍,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惡揚善機制,創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教師的道德狀況,是教師行為的反映和表現。在教師職業活動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時和應有的褒揚,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而逍遙自在,不受譴責,那么違規者會越來越放肆,還會引起其他一些職業道德自律意識不強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惡性循環,污染社會風氣。因此,建立抑惡揚善機制,創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對我國社會道德風氣的根本好轉至關重要。
第四,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師德師風建設中,要注意歸納、挖掘、提煉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傳師德師風先進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經驗、好方法,努力營造尊重先進、學習先進、追趕先進、爭當先進的校園氛圍,進而帶動校風學風的建設。要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把樹立典型與培育優秀的教師群體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體,以典型帶群體,以群體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動局面,達到宣傳一個人,帶動一大片的效果,從而樹立正氣、凝聚人心,使整個教師隊伍形成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第五,完善職業道德的載體建設。職業道德教育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實現,沒有一定的載體,活動難以開展,教育難于落實。這種載體包括場所、設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師不準打麻將,應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就必須有教工俱樂部、歌舞廳等活動場所;不隨地吐痰、亂拋亂扔,就應設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載體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為大家喜聞樂見,容易收到實效,避免形式主義。
第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教師自覺進行道德修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對擔負著“振興教育希望”的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顯得更加重要。我們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會議、板報、墻報、廣播等),大力宣傳教師職業道德知識,像掃除文盲、法盲那樣掃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對初登講壇的新教師進行必要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講座、介紹先進人物的師德經驗、專題演講等活動,倡導職業道德新風,使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深入人心,自覺成為廣大教師行動的指南。
參考文獻:
就現代性思想家的設計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應該是現代性道德的命運如此.不是不道德應當成為現代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的標準或所謂的底線.就象有人講的.我們無法要求別人崇高但不能允許誠如霍布斯所說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權利.我們又有什么權利要求他人放棄自我保全之權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別是.道德崇高本來就是一種偶然性的東西.更不是某種經由理性規劃而得以培養起來的東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種偶然性的東西來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動呢?
在現代性條件下.現代道德已經放棄了何為對錯與好壞的追問.普遍承認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說,道德不是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而是實際上如何生活的問題這是馬基雅維利開創的現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實現的可能性.始終探討何為美好生活的問題:而現代道德完全背離了這些:現代道德用權利置換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來的社會.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與光輝。其實,柏拉圖當然知道一個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運氣.正因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個樣板而不是一個理想我們現代人誤把他的樣板當成理想或烏托邦.所以我們連運氣也不相信。現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標下的集體平庸如果現代道德還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虛無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據。
道德的現代性境遇或者說現代性道德對古典德性的背離并不完全在于現代道德完全放棄了對好壞與對錯的追問.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認代替實質內容的考慮.還在于現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現代社會美德用社會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現代性與古代性之間最為重大的決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圖意義上的哲人美德的內涵。柏拉圖的《理想國》被稱為哲學戲劇.其形式也是其實質的最大特點在于文本展示了兩種聲音.一種是哲人的.一種是政治家的或大眾的柏拉圖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眾面前獲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對“美好生活”的追問柏拉圖為我們確立了一個樣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統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圖展示了一個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達不同的說辭.真的是因為在理論上無法探討清楚嗎?恐怕不能這樣說。我們需要注意柏拉圖的寫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區別兩種聲音或公開的教誨和隱微的教誨.即搞清楚哪些是“謊言”哪些是“真理”閘從柏拉圖確立的樣板城邦來看.對于大眾而言.美德難教:但對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勞斯看來,古代經典確立了一個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會樣板.但他們知道由于人性的軟弱或有限性.這個樣板的實現要靠運氣:而現代人則試圖確保實現最好的社會秩序.為此它必須降低人的目標于是.現代人把原屬于少數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體民眾.把原屬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體公民現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數人的德性卓越與多數人的平庸之間的區隔,而寧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眾性社會。所以,現代人在道德領域只用道德與不道德來分類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謂“更道德”在現代性條件下實在是個虛假的命題。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個真實的命題。
二、兩個錯誤的前提性假定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與附加在教師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這樣一種認識有關。而這種認識存在兩個前提性的假定:一個是道德可以分層次.大致可分為道德水準高和低兩類.或者社會上一部分人道德水準高.還有一部分人道德水準低;一個是道德水準高的人有利于養成學生的道德情操與道德行為因而更適合擔任道德教育者身份這兩個前提在現代性方案中是頗成問題的。
先看看第一個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準上分層次或者有無水準之說?以往都把大公無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錯,大公無私的行為確實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為最為道德的品性。因為這樣一種行為本身是一種偶然的行為.因而不能把一種偶然性的行為當作一種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謨就把道德的基礎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們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發出來的道德顯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康德也不承認一種偶然性的行為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因為在康德看來.任何經驗或情感的東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只有合乎純粹的實踐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
從道德的特性來看.道德是一種非理性下的行為按照康德的觀點.真正的道德價值在于.道德是超脫于任何功利和經驗的,或者說,道德既不是理性的產物,也不是非理性的產物因為道德行為有了理性的考慮必然就有了經過計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經驗下的道德行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價值看作是純粹的實踐理性的產物但人何以具有純粹實踐理性呢?或者說.人何以預先知道某一規范必然會成為眾人共同遵守的規范呢?康德給出了一個絕對命令.但他沒有回答人何以具有這種能力的問題所以.康德要為道德奠定~個基礎的努力實際上是失敗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為道德的基礎.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為道德的基礎。最終,純粹的實踐理性因為無法謀求“他人的行動規范同時成為你的行動規范”這樣的命令而轉向為一種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為了一種偶然性的行動結果。
從康德的觀點來看.道德可以區分為具有真正道德價值的和沒有真正道德價值的兩種所謂沒有真正道德價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種道德。由此我們可以用道德與不道德來區別某種道德上的行為.而不宜用道德與更道德或對道德做出水準上的分層。從實踐上看,我們也無法準確地區分出有德之人與更道德之人.事實上.我們在選拔教師之時并沒有把最有德之人作為首選。因為在理論上很難做出道德水準上的分層.因而也無法找到具體的考量標準。所以,第一個假定是存在問題的。
第二個假定也相應地存在問題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種偶然性的東西.我們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規劃必然與這種偶然性相沖突:換言之。道德無法通過知識的傳授直接獲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獲得。如此的話.我們學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養這種籠罩學生周遭的自學的神秘氛圍.而貶低教師的任何公認的貢獻。”網至少.是否可以培養道德崇高之人無法在理論上找到確鑿的根據從經驗上看.任何一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可以分為有道德之人與不道德之人兩種,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與無德之人都不是學校教育的必然性結果.換言之.我們不能把有德之人歸結為學校教育之結果.把無德之人歸結為其他因素影響之結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復雜的影響因素.正如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推斷道德水準高的教師必然培養出道德水準高的學生所以.第二個假定也存在問題。但是,反過來說,不道德之師肯定不適合擔當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師職業需要有一個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進一步考察.所謂道德與不道德都不能成為某種品性的判別.而只能成為具體行為的判斷物這意味著一個人很難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的或都會做出道德的行為我們}j常對一個人進行道德上的考察時.通常只是依據他人有限的既往過去做出一種暫時性的、同時也是大體上的判斷。因此.某人是否適合擔當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沒有科學的考量標準.因而對教師提出的道德要求應該是針對教師的專業行為而不是針對教師的個人品性對教師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論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來.對教師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論上是沒有說服力的.或者說還有待于從理論上做出合理的解釋所謂的“底線倫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道德與不道德兩分法都是現代性道德的真實定位與理論辯護換句話說,在現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與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標實質上就是一個“合乎道德”的問題.所謂“更道德”在現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現代性道德理論無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為教師專業的道德標準
三、回到現代性中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從教育學上看.人們對教師專業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盡管有德教師不一定培養出有德的學生但在現代性條件下.人們對教師專業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臨著理論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著眼于現代性,用道德與不道德兩分對教師專業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視野.相信一個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會.惟此才可能對教師專業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現代性條件下教師無法承擔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現者.在重返古典之時.“教師”也同時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師古典哲人教師顯然與現代的大眾教育不相稱所以.回歸古典德性視野恐怕很難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現代性的設計方案.以道德與不道德(非道德領域除外)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定的分界標準.以合乎道德作為教師道德規范的根本要求為此.要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必須嚴格遵守規范所具有的邊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審察現有的教師專業道德要求.我們會發現一些不合適的、甚至是虛空的加在教師身上的道德信條。不錯,教師專業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為教師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現代性條件下.教師專業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論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對教師專業的道德要求來說.也必須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處.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規定教師專業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專業看來是非道德的東西.但對教師或教師專業而言則是一個道德的問題比如.在危機關頭,一般人自顧逃生并非是一個道德問題.但對教師而言則可以成為一個道德問題然而這也僅僅是一個合乎道德的問題而不是“更道德”的問題因為“更道德”是在比較的意義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沒有一個比較的坐標以合乎道德作為教師專業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師專業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虛空或脫離人性.同時也可以依此對不合乎道德的教師行為進行令人信服的批評。
在現代性條件下.以“合乎道德”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總體要求并不反對我們對教師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們甚至可以把教師的道德追求界定為道德崇高,但這僅僅是一種口號或者說是人們的期望所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特別要注意口號與規范的區別。
參考文獻
[1]泰西托雷.亞里士多德對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釋[A].劉小楓陳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與滿足[C].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60.
[2]施特勞斯.馬基雅維里[A].施特勞斯.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c].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勞斯.重述色諾芬《希耶羅》,旌特勞斯.科耶夫.論僭政——色諾芬《希耶羅》義疏[C].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1;施特勞斯.現代性的三次浪潮[A].賀照田.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97.
[4]潘希武.學校道德教育的路徑轉變與作用界定[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報告.2008.
[5]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472E—D.
[6]施特勞斯.迫害與寫作的技藝(節譯)[A].林國榮譯,賀照田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江勤 單位:泰州電化教育館
年輕教師只能熟練掌握其中1-3個教學軟件,基本都能用的少之又少,中老年教師在使用教學工具方面就更有困難,甚至還出現他們會認為年輕教師離開教學軟件和多媒體就不會上課,而年輕教師則認為他們掌握信息技術能力差的現象。少部分的教師自己能獨立制作教學輔助課件,大部分的教師從未或者請本校的信息技術老師幫忙制作教學輔助課件。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認識,建構起正確的現代教育技術觀首先,教育技術工作人員只有充分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深刻認識教育技術的本質、研究領域和范疇以及它的理論基礎等,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技術工作。其次,增強各級領導和學校各個學科教師教育的現代化意識,充分認識“要想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依靠現代教育技術的參與和支持”。再次,多開展一些現代化教育教研的活動,組織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讓廣大教師從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能力。加強與師資、教研、基礎教育等幾部門的協調和合作泰州市電化教育館包括電教中心、網絡中心、教育技術裝備中心,負責全市教育技術工作的實施。
已經設立了三個科室:(1)網絡科:主要負責教育城域網規劃、建設、安全管理和運行維護。(2)裝備科:主要負責教育裝備發展規劃和建設。(3)教育技術科:主要負責信息化規劃、管理、應用項目策劃、實施和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和新技術應用推廣。筆者認為應增設綜合協調科,加強與師資處、教研室、基礎教育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定期對全市中小學各學科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特別是要重視農村教師的培訓范圍越大涉及面越廣越能加速提高教師教育現代化技術應用水平與能力。在培訓中注重對教師思想的引導。(1)教師課堂角色如何轉變?現代教育技術呼吁教師課堂角色轉變。多年來,一直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都是在充當“主演+導演”的教師主導下,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傳統的課堂重結果,輕過程,忽視了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過程和應用過程。學生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那么,應該引導什么,怎么引導,引導到什么程度呢?幫助教師轉變課堂角色成為必然。(2)教師如何變信息的提供者為信息的咨詢者?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論壇、博客等雙向交互的發展,促進了學習者積極參與和自主學習。教師不應該都提供結論性的信息,而是承擔網上實時雙向交互的咨詢者、非實時雙向交互的信息資源設計者和在線顧問的角色,給學生一定的宏觀引導和幫助,對學生的學習進展給予一定的檢查、評價,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分析教師現有技術水平和教學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對教師進行分層次的培訓,按學科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培訓內容,采用案例教學,對教師進行分層次的培訓。
培訓內容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上的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使用技巧、多媒體素材庫的編輯和使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電子白板的應用技術等。重點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其信息獲取、分析、創新、利用和交流的能力。為了配合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確保投入足夠的資金城市和農村的學校之間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優化教育資源農村地區的學校教育技術在經費來源、信息獲取、設施配備、人員素質各方面都比城市學校滯后,通過開展網絡結對活動,校與校之間開展教師教學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去農村偏遠地區支教,與相關政策聯系起來,以先進帶動落后,從而促進教師之間的流動。
(1)記錄考勤,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
及時掌握未出勤學生的原因,讓學生明確老師點名的意圖,避免學生曠課。對于初次實訓的學生要進行實訓動員,此時學生的心態是十分復雜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對實訓有著美好的憧憬與期待,另一方面實訓課程對今后所從事職業的崗位要求、工作環境比較模糊。實訓動員中要介紹專業的特點,宣講專業在工作中的作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既是選定了專業,職業便有了一定的穩定性,所要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也具備了一定的穩定性,學生就會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之形成自身習慣。
(2)對學生進行安全文明生產和紀律教育,保證實訓教學順利進行。
(3)檢查學生的著裝是否符合要求
做到讓學生“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與企業生產實現“零距離”接軌。使學生在思想上、物質上,都做好實訓的準備,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2講授新課環節
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為實踐操作奠定基礎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精神飽滿,教態自然,語言親切,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講解中應多給學生以實例,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合理的工藝方案及工藝過程,合理的操作方式、方法和如何防止操作中易出現的問題等要向學生講清講透;同時,還要向學生強調安全文明生產,突出講解的針對性、邏輯性和指示性。通過老師的講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來激發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3示范操作環節
通過老師的表率作用感染學生,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所以該環節教師要以規范的動作、正確的操作演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聯系起來。教師在演示過程中一定要把各個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給學生解決透徹,同時要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逐步提高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
4巡回指導環節
創設真實的職業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巡回指導是實訓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環節,在該環節教師應多給予經驗傳授,多提示、多啟發、循循善誘,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多結語,靈活掌握操作方法或進行操作技術革新,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指導過程中老師多鼓勵多表揚,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在巡回過程中,從設備、技術、管理水準以及質量安全等方面創設職業環境,讓學生按照專業崗位對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有意識地從實訓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加強該階段的指導既是職業院校專業訓練的需要,也是職業道德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一、中學教材中的古詩文蘊藏著倫理道德的內涵
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倫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以愛人為核心,是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道德學說中最基本和最高的德目;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是倫理道德的基礎。這種道德在社會生活中進一步推廣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從而形成了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的情懷和安老懷少的社會風尚,形成中華大家族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教材和讀本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捕蛇者說》、《項脊軒志》、《祭妹文》等課文,輻射著這種倫理的精華。
2. 精忠愛國。幾千年來,是什么力量把中國疆域里如此眾多的民族緊緊地集結在一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偉大的愛國主義傳統;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無數內憂外患,幾乎瀕臨絕境,是什么力量使其維系不墜?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戰國詩人屈原,雖遭排擠冷落,一心報國,甘愿與祖國共存亡;南宋詩人陸游,年近七旬,“尚思為國戍輪臺”;巾幗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萬里赴戎機”,保家衛國——課文中這些仁人志士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感和“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的衛國行動,值得我們效仿和弘揚。
3. 謙和禮讓。禮,是中華倫理道德的突出精神。作為待人接物的“禮節”,作為個體修養的“禮貌”,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禮讓”,都是人的修養文明的象征。禮之運作,又有“謙和”之美德。中國人自古就提倡謙以待人,虛懷若谷的品德。“禮”之所以流傳至今,乃至傳到周邊國家及海外,是因為它能促進團結,有利于治國。正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包容一切的情操和廉頗痛改前非的精神,幻化成銳不可當的巨大力量,使強秦不敢“加兵于趙”。
4. 勤儉廉正。中華民族歷來就以勤勞節儉,廉名正直著稱于世。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教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宋代司馬光以“儉素為美”,平生所為正如他在《訓儉示康》中所言“吾性不喜華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明代王翱,廉潔奉公,疾私如仇,寧傷夫人不傷法度,此等正氣,令人肅然起敬。勤儉廉正是中國人共同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和各種困境中能不斷發展,與此是分不開的。
5. 勇毅力行。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懼”。凡有仁德之人,必是勇敢的人。同時,“勇”往往和“毅”聯系在一起,中國自古就注重堅毅品格的培養,“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就是對“毅”的提倡和贊揚。文天祥,在元人的百般引誘和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忠貞不渝,舍生取義;譚嗣同,變法失敗,放棄出逃的機會,慷慨赴難,殺身成仁。在他們身上,勇毅力行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此外,誠信知報,見利思義,尊師重教,崇尚節操等倫理道德,在中學古詩文中都有反映。
二、學習古詩文應幫助學生確立道德觀念,陶冶道德情感,磨礪道德意志,從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
1. 確立道德觀念。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如果對道德觀念缺乏了解,就談不上道德行為的形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發掘和利用課文中所蘊涵的道德觀念,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進行說理教育。如,《愛蓮說》教育學生“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岳陽樓記》教育學生以公為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師說》教育學生尊師重教;《涉江》教育學生堅守節操,不隨俗沉浮等等。同時,要利用課文涉及的名人逸事進行教育。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2. 陶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培養,是促進人們踐行道德義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對于真理的追求。”特別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法律規章日趨復雜無情,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這種情況需要高情感加以平衡。否則,人人厭煩不安,從而種下人際沖突的新種子。因此,培養道德情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是歷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教師要把學校、學生、教材實際和課標要求結合起來,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適度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歷史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科學合理,準確、具體體現三維目標,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二是恰當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必要條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助于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都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但也都有其內在的局限性。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及歷史學科的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始終處于良好的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具實效性。三是設疑,即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的提出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不僅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更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開拓思維,增強學習動力。四是信息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及時在課堂和課后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反思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查漏補缺并改進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實效性的突破口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1.1愛國守法、敬業愛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意思是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育和教學能力是學生評論的重點。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教學效果能得到學生和同行的肯定和好評,同時希望學生愛學習,成績好,守紀律,全面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習成績來自教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教學效果,而教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教學效果源于教學經驗、知識水平和備課。教師能夠得到學生和同行好評的唯一方法,就是作為教師的同時,也把自己當作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行。“誨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師教育學生要有愛心和耐心。教師在遇到學生聽課打瞌睡、開小差、作業馬虎或完不成、不認真做實驗等問題時,首先要仔細地調查,找出真正的原因。如果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問題,那么教師要在專業知識上、管理方法和備課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教學方法,把課講得生動活潑,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確實是學生的問題,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學生,而應該理解和寬容,應該耐心地、誠懇地、從愛的角度去指出學生的缺點,有的放矢地與學生交談,共同討論上課開小差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商討改進的方式,而且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地給予鼓勵。
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的含義是教師要處處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出表率。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要采取潛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情操給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周圍環境。可以這樣說,教師是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的。特別是那些住校學生,遠離父母家人,在學校里教師就是他們最親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教師的道德、人品表現會對學生在校期間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由此看出教師以身作則是多么重要。“言傳身教”即教師通過榜樣去教育學生,以自己的行動帶動他們,以自己的做法感動他們,以自己的表現啟發他們。教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恪守“身教勝于言教”的信條,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鼓舞、激勵、影響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