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7: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經濟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經濟數學中的導數不僅具有邊際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彈性,簡單來說彈性研究就是對函數相對變化率問題進行探討的手段。例如,市場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為Q,其價格則為p,彈性研究就是對兩種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Q與p之間的關系公式則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
從以上的彈性關系公式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價格處于某個價格段位時,需求量與價格之間的彈性范圍將會得以縮小,但是當價格過于高時,需求量的彈性范圍將會急劇增大。經濟最優化選擇是導數在經濟分析中另一個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經濟學當中還是金融經濟,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就要進行經濟最優化選擇,這也是經濟決策制定時的必要依據。其實最優化選擇問題在經濟學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進行考慮,包括最佳資源、最佳產品利潤、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優化選擇中所使用的導數,不僅利用到了導數的基本原理,還使用了極值的求證數學原理。例如,X單位在生產某產品是的成本為C(x)=300+1/12x-5x+170x,x單位所生產產品的單價為134元人民幣,求能讓利潤最大化的產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經濟數學的一個解法。
2微積分方程在經濟實際問題中的運用
一般的經濟活動就是量與量之間的交往過程,在這個交往過程當中函數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從實際的經濟問題上看,其函數之間的關系式比較復雜,導致量與量之間的種種關系也不能快速準確的寫出。但是,實際變量、導數和微積分之間的關系確實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積分方程的基礎定義為,方程中包含自變量、未知函數和導數。由于導數和函數的出現,所以說微積分方程在經濟數學當中的用途也是很大。
在實際的經濟問題當中,微積分方程中函數可能會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這點就不同于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對于處理這種問題作者也是大有見解。當微積分方程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函數時,我們可以先將其中的一個函數當中常變量,然后使用單變量經濟問題來進行單獨解決,這是我們就需要用到導數的偏向理論知識。不僅是微積分方程,在處理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還可能使用到全積分、微分等一些基層理論知識來供我們參考。
因此,虛擬經濟中的“觀念”與行為金融學中的“感受與情緒”都是經濟行為人“心理”要素的反映。虛擬資本的發散價格波動體系與行為金融學對金融產品的研究中引入“從眾心理”等命題所得出的定價結果有相通之處,所以,在虛擬經濟的研究中,行為金融學的與之結合是有空間的,二者有共同作用的平臺。
一、虛擬經濟研究的理論框架簡介
遵循虛擬經濟的研究線索,其內容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以金融業與房地產業作為突破重點,沿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虛擬資本”的概念進行研究;廣義地看,利用虛擬資本,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進行交易活動(如信貸、股票、債券、商業票據、房地產市場、郵票、收藏品市場無形資產等)所引起的各種經濟形態,以及經濟中的名義變量與實際變量之間的差距(如貨幣)等內容均可被納入虛擬經濟的研究框架中。可以這樣講,整個虛擬經濟的研究框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發展沿著“資本化定價”的經濟范式。凡具有這一特點的經濟活動均可視為虛擬經濟的具體表現。我們將經濟發展中這些虛擬的部分統稱為“虛擬經濟”而將虛擬經濟的膨脹速度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的現象稱為“經濟的虛擬化”。主要體現在貨幣的虛擬化與價值增殖的虛擬化。
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既對立又密切聯系的,虛擬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形態,而各種形態都有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與之相對應。從二者的關系上看,虛擬經濟脫生于實體經濟,但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化,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虛擬經濟可以為實體經濟動員儲蓄,提供融資支持;虛擬經濟有助于分散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傳遞實體經濟的信息,提高實體經濟運行的效率;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效率,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益;通過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拉動實體經濟的增長。同時,虛擬經濟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減少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降低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出現經濟泡沫,增加實體經濟的運行不穩定性和投機風險等。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評述
作為一門新興的經濟學科,行為金融學的興起為傳統金融學在解釋現實的經濟世界中所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為金融學基于心理學的原則,把金融投資過程視為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他的研究對象集中體現在對資本市場產生的系統性風險的研究中,這與虛擬經濟的研究領域有重合之處。眾所周知,主流金融學建立在馬柯維茲資產組合理論、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套利定價理論、夏普一林特納一布萊克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以及布萊克一斯科爾斯一默頓期權定價理論(opt)的理論基石之上的。主流金融學之所以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個似乎能夠解決所有金融問題的理論體系。在capm中,所有投資者均被假設為只關心投資回報和投資組合的協方差(風險),二者的均衡便導出結論。行為金融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改變capm的假設,使其更接近現實。和主流金融學一樣,行為金融學也由許多有用的工具構成。這些工具有些為主流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共有,有些則是行為金融學獨有,如人類行為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認知缺陷(cognitiveerrors)、風險偏好的變動(varyingattitudestowardrisk)、遺憾厭惡(aversiontoregret)、自控缺陷(imperfectself-control)以及同時將理性趨利特性和投資者情緒等價值感受作為自變量納入分析框架,等等。一些人認為:行為金融學不過是將心理學引入了金融學。但是,心理學從來沒有離開過金融學。盡管行為模型不一樣,但所有的行為都沒有超越心理學。主流金融學又何嘗不對投資者的行為(指導行為的是心理)做出假設呢?只不過主流金融投資者的行為被理性(rational)所模型化,行為金融投資者的行為則被置于正常(normal)的模型之中。
行為金融學基于心理學的原則,把金融投資過程視為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認知過程往往會產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過程可能會導致系統性或非系統性的情緒偏差;意志過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又可能受到情緒偏差的影響,這些個體偏差加上金融市場上可能的群體偏差或羊群效應,可能導致投資或投資組合中的決策偏差。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而資產定價偏差往往會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與情緒偏差,這就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如果這種反饋機制受到市場其他因素的激勵或強化,就會形成一種不斷放大的效應,形成泡沫或者破裂。下圖描述了這一過程:(圖略)
在相應的金融理論中,典型的投資者應被稱為“行為投資者”——而非“理性投資者”:理性投資者的效用依賴于財富或消費的絕對水平;行為投資者的“效用”則反映在預期理論的價值函數中,是一條中間有一拐點的s形曲線(橫軸的正半軸表示盈利,負半軸表示損失)——在盈利范圍內通常是凹的、在損失范圍內通常是凸的,且曲線的斜度在損失范圍內比在盈利范圍內要陡。
均方差組合投資者將資產組合看成一個整體,他們在構建資產組合時只考慮不同證券之間的協方差,并且他們都是對風險的態度不變的風險厭惡者。由于風險投資者的個性差異,經歷的不同等原因。行為金融組合者則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結構的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金字塔的每一層都對應著投資者特定的投資目的和風險特性(方差)。一些資金投資于最底層防止變得不名一文,一些資金則被投資于更高層次用來爭取變得更富有。
作為主流金融學中capm的對應物。bapm將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informationtraders)和噪聲交易者(noisetraders)兩種類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下的投資者,他們從不犯認知錯誤,而且不同個體之間表現有良好的統計均方差性;噪聲交易者則是那些處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資者,他們時常犯認知錯誤,不同個體之間具有顯著的異方差性。將信息交易者和噪聲交易者以及兩者在市場上的交互作用同時納入資產定價框架是bapm的一大創舉。在行為金融學的分析中,由于證券市場中噪音交易者,因此bapm的證券預期收益中存在行為β,即正切均方差效率資產組合的貝塔。這與市場組合是有區別的,因為存在著噪音交易者對證券價格的影響。行為β比傳統的β值估計更為困難。原因是正切均方差效率資產組合隨時都在變化,就好比虛擬經濟研究中的“觀念”變化一樣,這一期還在起重要作用的行為因素到了下一期可能微乎其微,在精確進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相當的難度。bapm涵蓋了包括理性價值特性在內的價值特性的諸多因素,例如,人們的觀念中對具有較好聲譽的公司有明顯的偏好,在進行投資選擇中,他們的這種觀念中的“偏愛”已經明顯超越了理性預期回報的解釋能力。所以,經過事實證明:受“觀念”支撐的價值感受理應成為與理性趨利的假設一樣,應該成為決定預期收益的參數。
三、虛擬經濟的理念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互動效應分析
虛擬經濟的研究與行為金融學一樣,都對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了重新地審視。二者都對傳統的模型中的“資產價格由供需雙方決定”、“信息的充分性”、“理性的經濟人”等前提假設發起了挑戰。在虛擬經濟的研究中,“觀念”定價被視為資本化定價的基礎;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中,假定了投資者對資產有不同的“期望”,存在信息交易者與噪音交易者,因此在確定資產的定價時存在差異。“觀念”與“期望”是同一出發點的不同表述。“觀念”的差異導致了投資者不同的“行為規范”,即投資者意向的“規則”,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投資行為。行為金融學研究中投資者的“避害心理”、“從眾心理”、“減少后悔”等心理因素都對投資決策產生影響,這些心理特征都被虛擬經濟研究中的“觀念”二字所涵化。
在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市場中,舊有的“理性價格”是指風險與收益對稱時的價格,主要由預期收益模型確定。但是,一直以來的各種預期收益模型均無法驗證其完全的有效性。在資本化定價中,不是僅對投資者所耗成本進行定價,關鍵是對所有者的投入的贏利能力定價,這種贏利能力的定價是資本化定價的關鍵。在虛擬資產的定價過程中,這種贏利能力體現在虛擬資產帶來的預期收益,這種預期收益集中了各種影響要素,直接內化于人的“觀念”與“心理”之中,影響著經濟主體對可選擇項目的主觀評價,從而進一步影響資產的價格與收益。但是,在目前對虛擬資本的各相關領域,定價模型還缺乏行為金融學所提出的“偏好”、“認知偏差”、等有限理性的解釋變量。所以在行為金融學中認為不存在純粹的“理性”價格。
以股票市場為例,傳統的金融理論認為股票的價格取決于公司的賬面價值,但隨著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有關學者對股市的暴跌進行了反思,提出了:“股票的價格會由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價值。”給予經驗的觀察,凱恩斯更是提出了投資的需求受“資本的邊際效率”的影響;“股票的價格是代表證券市場的平均預期”,而這種“預期”就由人們的“心理”因素的所決定。在他看來:股票價格=資本的邊際效率+風險補償。隨后的各種資產定價模型都試圖對影響資產價格的各種因素作出準確預測,從而正確定價啊,以減少投資中的不確定性。但事實證明,這些將現時條件進行簡化的模型所得出的結果僅僅是理論上的結果,而以股票為代表的虛擬資產的價格變動往往是非線形的,實際的虛擬資產市場受多種因素的影。這些“不確定性”集中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促使投資者以“觀念”要素對投資品進行定價,這使虛擬資產逐漸脫離實體經濟的運行方式,這種定價關系充分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價值關系”的本質。
再看貨幣。在傳統的經濟學中,貨幣只是為了簡化交易,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貨幣是至關重要,貨幣作為一種信用關系,與資本構成了競爭性市場經濟的核心。這在實體經濟的研究中是重點,在虛擬經濟的研究中更是重中之重。在經濟虛擬化的過程中,貨幣的虛擬化伴隨著黃金的非貨幣化與貨幣的非金屬化過程,貨幣的符號化最終實現。貨幣的出現主要解決了資源的跨期配置的問題,導致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分離。由于貨幣的供應與貨幣的需求經常性地不相一致,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經常性地發生。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加深,人們的心理因素就會對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凱恩斯將人們對貨幣持有的需求分為“消費性需求”與“投資性需求”,從而使貨幣的需求直接受貨幣持有者“投資需求”的影響,而投資需求與資產價格密切相關,而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投資的需求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對股票、期貨等虛擬資產投資的研究中,人們“觀念”中的預期利率至關重要,由于以貨幣供應量為重點的貨幣政策密切關注貨幣需求,所以投資者的“心理”因素也會通過“集群”效應影響對資產的“投資性需求”進而影響貨幣需求。從現實看,許多政府中的專家已經意識到貨幣的供應量與資產價格密切相關。近年來,許多國家的央行都將穩定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金融市場作為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以持幣者手中的貨幣流向為基礎,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中,其關注的目標不僅有實際資本,而且必須關注虛擬資產,例如將股票價格等作為重要參數引入貨幣政策的目標函數,這首先要考慮股票等虛擬資產價格的評估,虛擬資產的價格受“觀念”定價的影響,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中考慮虛擬資產對貨幣流的吸收效應時,必須注意對投資主體“心理”因素的關注,正如格林斯潘的觀點:貨幣政策必須迎接大量的“觀念資產”的挑戰。行為金融學發展為我們研究這一實際問題提供了思路。
四、總結
經濟的發展,呈現斑駁的繁榮。在每一個經濟轉型的時代,習慣性因襲的力量需要破壞與重建,新生的未加控制的力量需要質疑與糾正。通過對虛擬經濟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共生性進行的一系列分析中,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對虛擬經濟的研究而言,其理念的提出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掃清了理論的障礙。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其“價值系統”的特性越來越明顯。以資產“觀念”定價為研究范式的虛擬資產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作用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加大。在這一大背景下,一些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已經不適應新形式的需要,許多固有的經濟問題需要重新進行定義與解釋。在具體的研究中,行為金融學研究資產定價過程中對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視無疑與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其理論框架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不僅是我們理論研究的突破口,也對我們相應的微觀投資行為,中觀生產計劃,以及宏觀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書目: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中譯本,525-670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
米什金著,李揚等譯:貨幣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成思危劉駿民:虛擬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柳欣:資本理論爭論,經濟學動態2003年
林兆木張昌彩:論虛擬經濟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
劉曉欣:虛擬經濟運行的行為基礎——資本化定價,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
李大勇賀京同:虛擬資本的擴張與貨幣政策的困境,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
kahn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vol.47,no.2(march):263-291.
kahneman,d.,p.slovic,anda.tversky,1982,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二、客戶維護對營銷服務的影響
1.客戶維護有助于增加資產收益。
由于消費行為、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科技環境的影響,金融機構在不斷地調整地經營方式。隨著金融市場逐步細化,客戶可以根據收益大小自由選擇金融投資方式,從而達到資產收益最大化。例如,房地產行業的迅速崛起,導致房價陡然上升,專業的房地產金融隨之產生,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人們薪資的上漲和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的社會需求量增加,汽車金融機構應運而生。金融市場細分進一步滿足了客戶的金融需求,使客戶享受專業化服務,維系了客戶關系,同時增加了金融機構的利益。
2.客戶維護有利于增加企業利潤。
在新的發展環境下,金融機構大多轉變了營銷側重點,由傳統的營銷額轉移到與客戶發展長遠的合作關系,改進了一次性買賣給公司帶來的收益損失。這種發展觀念適應了現代消費者的要求,有利于優化金融交易市場結構。金融機構不僅注重提高服務質量,而且還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優惠,建立更加長遠的顧客鏈條。另外,金融企業注重通過對客戶生命周期中大事件產生影響,來調整他們的消費行為。例如,開設生育、失業、退休等保險種類,降低意外風險對個人產生的經濟壓力,已達到擴大投保范圍的目的。金融機構的價值營銷宣傳點必須與公眾對價值的理解相符合,以及實現與產品相關服務的延伸,滿足客戶的需求心理。總之,在不同時期,根據社會流行的價值主張,及時更新服務形式,使顧客享受到更加貼心的服務。持續發揮客戶維系效應,不但能使消費者的資產價值最大化,還能保證金融機構獲取長期價值。
3.客戶維護有助于降低營銷費用。
在交易過程中,金融機構將企業服務形式介紹給客戶的過程,需要消耗雙方的時間和精力。首先,服務中蘊含的大量信息,金融機構對每位客戶都要進行關于的商品詳細講解,需要投入眾多的人力、物力。而客戶在認識商品的過程中也要耗費較多的精力。由于眾多金融機構的商品屬性、業務流程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差異較大,加大了客戶對業務的認識成本。如果客戶改變交易對象,就要重新對合作單位的業務進行了解,增加了交易成本。其次,通過對關系專用資產性質的研究可知,如果資產所有者要轉變原交易中資金的用途,必須對資產做出變形處理,否則,無法運用到新的關系中。關系專用資金包括物質資產的專用性、地點的專用性、人力資產的專用性和貢獻資產的專用性四個類型,在金融行業,人力資產專用性更為明顯。客戶維護能夠有效地提高專用資產的價值,降低營銷費用。
4.客戶維護有助于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
功能利益、關系利益和流程利益是客戶購買商品時的綜合衡量指標。其中,功能利益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客戶的基礎需求;關系利益是指客戶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與金融機構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而流程利益是指客戶和金融機構共同對購買行為產生的一種滿足感,對快捷、簡單、省錢過程的交易模式感到滿意。由于購買雙方比較固定,客戶對金融機構的產品屬性、內部規定和業務流程比較熟悉,節約了協商時間,促使交易順利完成。同時,客戶維護提高了企業的辦事效率。為了更深層地維護了與客戶的關系,金融機構根據交易頻度,設置VIP客戶群,定期開展重要客戶聯誼會,并提供一些附加服務。例如,免費贈送禮物和服務,為客戶提供理財方案,提供他們的金融消費能力。通過以上形式的活動,客戶享受到了商品的基本功能,企業也達到營銷的目的。此外,客戶獲得了情感上的照顧,贏得他們對企業的信任感。
三、增強客戶穩定性、提高金融機構的營銷效果的對策
1.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有利于打造企業品牌,維系客戶關系。例如,金融機構與客戶建立必要的財務關系。企業在銷售信用卡時,附加積分功能,當客戶消費額達到規定的標準時,給予相應的贈品和服務,金額越高附加品越豐富。但是單位要注意避免財務關系的弊端,即競爭對手的模仿和顧客的疲憊心理。金融機構要不斷創新財務關系方式,刺激客戶的消費欲望,利用現有的客戶網絡,建立健全客戶增長機制。另外,提高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保持與客戶的良好互動關系,是維系客戶關系的有效手段。
2.實行差別化服務策略。
通過劃分客戶等級,有利于增加客戶。對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客戶可采取“一對一”的服務方式,增加他們與企業的親密度;也可將家庭結構、收入情況、興趣愛好和家庭成員文化程度相似的客戶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提出個性化服務。例如,成立會員俱樂部,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與客戶的感情交流,密切客戶關系。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強化社會關系的方式,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營銷效果。
3.完善服務結構。
金融機構應根據顧客的消費特點,提供全面的理財服務,內容包括財務優惠、投資建議、稅務籌劃、退休和保險安排等。借助現代化網絡信息系統,經常為客戶提供財經資訊或理財建議,幫助他們掌握豐富理財知識,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從而穩固合作關系。
她認為之所以經典線性回歸方程仍然在計量經濟學論文中占主導地位,直觀原因是這個方法比較容易直觀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相當多的論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對研究的變量產生顯著影響程度,而這背后的經濟理論是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模型假定為線性回歸方程的形式。
二、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應用啟示和展望
1、在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以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為主從以上綜述中得知,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應用研究最為廣泛的是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這兩類模型從需求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兩個方面解決我們面臨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需求性上來說,例如金融市場時間序列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與協調分析等,都是經濟研究中的熱點;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說,一手數據的是否容易獲取對研究的成敗起決定作用。
一、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文獻回顧及分析
產業集群作為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受到廣泛關注,理論界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與探討,其中也不乏對集群競爭力的研究。縱觀現有文獻,目前對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研究集中在產業集群競爭力內涵、來源機制及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評價模型構建上。
1、 產業集群競爭力內涵
從現在學者研究觀點來看,目前,產業集群競爭力解釋存在著三種觀點:一是因素觀點,該觀點認為各種因素的質量水平決定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強弱;二是結構觀點,該觀點強調產業集群的關系導向和產業集群競爭力由內到外、由低級到高級變化的動態過程。三是動態觀點,該觀點強調產業集群的功能導向。
縱合上述三種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種觀點,本文認同產業集群競爭力是以產業集的各種資產要素(包括企業、資源、基礎設施及技術條件等)為基礎經濟學論文,以企業間的動態網絡關系及其層次遞進為運行方式,具有對環境的利用和規避能力,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能為產業集群的整體績效帶來實質性功效的競爭優勢。
2、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模型
對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評價是一個新領域,近年來,雖然許多學者試圖在基于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盡力探討評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模型,但較有代表性的評價模型主要有兩個,即鉆石模型和GEM模型。
波特的鉆石模型:波特的鉆石模型主要是用來評價國家競爭力的,認為產業集群競爭力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支持產業表現和企業戰略、結構、競爭狀況,結合政府與機遇兩大變數,得出“鉆石模型理論”。“鉆石模型”的構架主要由四個基本的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競爭)和兩個附加要素 (機遇和政府)組成(見圖1)。
圖1:波特(Porter)的國家競爭力分析模型(鉆石模型)
后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對鉆石模型進行了補充,增加了另外幾個因素:國內資源、國外資源、機遇和政府,形成了新鉆石模型。該模型評價集群競爭力的基本思路是:將焦點集中在產業集團內外部和產業集群之間的聯系上,分析地區生產結構的競爭力,并最終規劃為宏觀層面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范圍的專業化模式。在新鉆石模型中,各個因素組成一個相互增強的體系,各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國家要想在某一產業集群取得成功,產業內外部環境的動態性和競爭性是不可缺少的論文提綱怎么寫。新鉆石模型:
圖2:改良后鉆石模型
GEM模型是由加拿大學者Padmore和GiUson在對波特的鉆石模型進行修改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評價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模型。他們把前述影響集群競爭力的六個因素分為三對:因素對Ⅰ―基礎,包括資源和設施;因素對Ⅱ―企業,包括供給商和相關輔助行業和公司的結構、戰略和競爭;因素對Ⅲ―市場,包括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該模型以世界范圍的集群競爭標準給六個因素分別打分經濟學論文,他們把各個指標分為1到10這十個等級,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各指標進行打分,然后按照以下經驗公式計算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總得分。GEM模型
圖3:GEM模型
GEM模型把握了產業集群的關鍵癥狀,并提供解決這些癥狀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業之間的網絡協作關系,而企業之間的作用恰恰是集群獲取技術創新、外部經濟、降低交易費用、區域品牌等競爭優勢的關鍵。同時,GEM模型缺乏總得分的明細評價標準,難以評價和比較大量不同種類集群的競爭力(蔣錄全等,2006)。另外,投入產出法(input/output)在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方面的應用也比較廣泛(Gerold等,2001),但該方法對統計資料依賴比較重,在傳統產業統計資料支持下的投入產出法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劉恒江,2004)。
二、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已有文獻中,對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較多地鎖定在集群內部,而與集群外部的經濟發展等關聯度指標較少地涉及,如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等的聯動性指標等。對指標權重取值和數據預處理的方法討論較少。對集群競爭力評價進行了較多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較少,應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對集群競爭力進行評價。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缺乏創新。這表明對集群競爭力評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些也給后來的學者留下了極大的研究空間。
基于產業集群競爭力文獻綜述和目前產業集競爭力評價研究的不足經濟學論文,本文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六大類:集群企業、輔助機構、市場、資源、設施和政府,每個大類又包含若干個小類(見表1)
表1 :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集群企業
生產專業分工
集群區域根植性
集群產業鏈
垂直合作關系
水平合作關系
企業間競爭
生產要素可獲能力
集群輔助機構
行業協會服務能力
教育培訓機構服務能力
研究開發機構服務能力
金融機構服務能力
管理咨詢機構服務能力
信息機構服務能力
市場
市場應變能力
市場拓展能力
市場營銷能力
市場規模
市場前景
資源
傳統技能
資源稟賦
社會網絡關系
本地經濟狀況
基礎設施
生活基礎設施
通信基礎設施
交通基礎設施
科研基礎設施
政府
[1]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鄭長德.世界不發達地區開發史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7
參考文獻
[1]王緝慈.我國制造業集群分布現狀及其發展特征.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6):29-33.
[2]魏守華,邵東濤.論中小企業集群的區域營銷.商業研究,2002:113-115.
[3]宋醫生.中國農業生產專業區發展的分類研究[J].臺北農業探索,2004,(l).
[4]劉春玲.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J].創業技術2005,(6).
[5]梁海燕.農村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農村經濟.2005,(6).
[6]劉厚良,全勇.上海金融產業發展的鉆石理論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劉穎琦,呂文棟,李海升。鉆石理論的演變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華.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08(6):12-16.
[9].高峰,朱景麗,王學真.基于垂直供應鏈的農業產業集群競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巖,孟憲忠.論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的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6(2):340-342.
[11].龔學琴,張洪吉,農業產業集群最新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8(18):124-125.
[12]豐立祥.區域生態產業鏈的形成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13]尹慧軍.邯鄲市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9.
[14]王建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15]李建平。岳正華提升我國農業市場競爭優勢分析——基于鉆石波特理論的啟示[J]財貿經濟2004(5)
[16]張建華.產業集群識別標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6)
[17]李廣志.產業集群識別與選擇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東亞,韓國巨.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建業[J].現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寶坻區發展立體種養-實現社會、經濟雙贏.華北日報,2011-11-10.
[20]王大郅.東北郊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1]王昭君,趙破曉.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構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2-74
[22]肖興志,張嫚.產業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農業產業集群識別及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14.8.
參考文獻:
[摘要]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方宏觀經濟學不僅對世界的經濟理論產生影響,同時也對中國化改造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對于西方宏觀經濟學來說,主要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分別為就業問題、經濟增長問題以及通貨問題。西方宏觀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將其引入到中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選擇性借鑒的曲折過程。基于此,文章主要評價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中國化改造,以供參考。
[關鍵詞]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國化改造;發展;理論建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對于現代西方經濟學而言,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和領域,通常被分為兩個分支學科,分別為研究經濟資源最佳配置的微觀經濟學以及研究經濟資源最佳利用的宏觀經濟學。在宏觀經濟學中,其將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并將國民的收入作為核心決定理論。因為宏觀經濟學的視角為整體化的經濟運行,所以,其具體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就業問題、長期經濟穩定與增長相關問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以及匯率問題和國際收支問題等。同時,因為宏觀經濟學主要考察與國民的生產總值、總投資和收入、國民收入以及物價水平等在國民經濟中的變動法則相關的內容,故也將其稱作為總量分析,其主要解決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應該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運行規則、理論構成以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確保其可以在中國化改造中得到正確的借鑒,期望能夠為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宏觀經濟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對于經濟學來說,其產生的目的就是為更好地解決與研究人們自身的無限性需求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形成的一種理論學說。在經濟學中,其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人類無上限的需求和資源的稀缺。對于人們的無上限需求而言,及時不斷地更替和變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輕重緩急,稀缺資源也具有被選擇的特點。在經濟學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內容不是資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針對因資源稀缺所引發的對資源選擇、利用與合理配置的相關問題[1],換句話說,就是正確選擇、配置與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所謂經濟學,其主要是從資源稀缺性的視角進行研究,如何對稀缺資源進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將經濟學分為資源利用與資源配置兩個獨立的學科,分別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指的就是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觀經濟學指的則是資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觀經濟學下的中國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觀經濟學已經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國的經濟市場中,在此過程中,其也經歷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選擇借鑒的曲折歷程。對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后不難看出:首先,因為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均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基本理論和指導思想,而西方宏觀經濟學作為“后來者”,其若想得到整個經濟學界的接受,則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次,在中國,長時間以來實行的都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計劃經濟體制,這與西方的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已經實行了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型發展,但是這種經濟體制的成熟運行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后,西方經濟學自身具有雙重性質,也就是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性進行宣揚,又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客觀性總結。總體來說,其本質就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另外,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具有比較大的相同點,根據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進行客觀總結,也反映出了經濟社會中所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是值得我國借鑒與吸收的地方。因此,對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態度應該是在吸納的基礎上,嚴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應消化與學習其有用的部分,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當、合理的將西方宏觀經濟學引入到中國化改造中。
對于政府行為,其往往表現為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市場功能往往表現為供求、價格自發調節和自由競爭,兩者緊密關聯、相互交織、缺一不可。因為政府行為不可能完美無缺,市場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兩者都有弱點,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協調互補。這就需要以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為核心,圍繞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金融體制,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能夠揚長避短、有機結合,都得到有效發揮,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立足于市場經濟運行的性質進行分析,無論是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還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調控理論,都是對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一種總結,兩者的目的都是通過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宏觀調控方法和措施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量能夠保持平衡,從而優化經濟結構,使國民經濟可以得到平衡、持續、健康、快速以及穩定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中國的宏觀經濟學或者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其手段和措施也越來越趨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鑒與引入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成功經驗,可以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就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其進行建設與完善是首要任務。所以,應該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上,將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來說,其需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相關經濟制度進行有機融合,確保國家干預力度的一種現代化市場經濟。一方面,政府應該在一些特殊領域內避免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進行過多干擾;另一方面,政府應正確的調控市場的自由度,避免市場經濟發展失控。為了實現這一局面,必須將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與市場手段進行融合,體現其優越性,只有確保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落實,才可以確保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發展。
總之,我國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后,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由國家對企業進行直接調控和直接的資源配置轉向為調控市場,從而直接調控對市場產生影響的主體,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二是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方面,從原先的供給調節,轉變成為需求調節;三是在調節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從直接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利用經濟杠桿對市場需求的規模進行調節;四是從原本借助國家計劃進行調控轉變成為國家計劃、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協調的新機制。
4結論
總而言之,在世界經濟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融入到全球化的經濟市場中,同時也表明了中西方經濟理論互補與交融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將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精華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結合,從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國市場經濟特色的宏觀調控手段,積極參與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技術,實現合作共贏,從而更好地抵御經濟危機,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樹立我國經濟強國的形象。
宏觀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的投資理論及其最新發展論文
摘要:宏觀經濟學關注經濟的整體結構、行為和表現。宏觀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分析商品和服務的總生產(GDP)、失業、通貨膨脹以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一般經濟動向的基本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通過宏觀經濟分析GDP短期波動(經濟周期)的原因和影響,并長期預測GDP趨勢(經濟增長)。宏觀經濟事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福利,因此宏觀經濟問題非常重要。在宏觀經濟管理上取得成功的經濟體,必須有低失業率、低通脹、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等特性。現代宏觀經濟投資理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向投資理論。本文將對現代宏觀經濟學中三個投資理論的具體內容以及優缺點進行闡述和比較,并對其最新發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投資理論;理論發展
一、引言
新古典投資理論、q理論、不可逆投資理論是現在宏觀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新古典投資理論以產出和資本的使用成本為主要變量,揭示了理想資本水平在穩定狀態下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Tobin提出的q理論是第二階段的形成標志,q理論將對未來的預期作為投資依據,并且這一理論將對未來預期收益的評價與金融股市的估價聯系了起來,所以相較于前一階段的新古典理論,它更具有一般性。第三階段的形成標志是不可逆投資理論。經濟學中的投資主要指的是投資工廠的規劃設置與設備安裝成本,這些投資含有沉淀性成本,即未來改變計劃或決定時無法收回的投資,這就是投資不可逆性。這三大理論的具體內容將在下文進行詳述。
二、新古典投資理論
新古典學派包括劍橋學派(馬歇爾學派)、洛桑學派(巴拉學派、帕雷托學派)和奧地利學派(mengel學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基礎,它用于解釋各種經濟問題,如購買者的購買行為在面對不同價格時,市場參與者的反應價格和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優化配置。新古典主義學派深化了古典主義學派的投資理論。其貢獻是新古典主義學派把邊際原理和數學方法引入投資分析,運用數學函數、機械平衡和原理,把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和機會成本的概念量化。
是否投資、何時投資、投資多少是投資理論最基本的問題,此外,當市場情況惡化時,還要考慮何時停產。所以,產業均衡、總體均衡、均衡的動態性質、總體波動是經濟學對個體優化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馬歇爾的長期與短期均衡分析回答了傳統投資理論中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的問題。要回答是否投資和何時投資問題,就要對價格和長期平均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高于長期平均成本時,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就會開始投資;要回答何時停產退產問題,就要將價格和平均可變成本進行比較,當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時,企業就會暫停生產甚至退出這一產業。但是,現實與理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企業常常用折現值來估計一個項目的現期價值,企業為這項投資所投入的成本遠遠小于對這一項投資所預期的長期收益;還有的企業在長期處于虧損的狀態下仍繼續營運。這些現實的問題使傳統的投資理論陷入困境,下文的不可逆投資理論將解決這些難題。
三、q理論
新古典理論解釋的是穩定狀態下的一個特殊情況,為了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研究投資問題,經濟學家創立了q理論。q理論可以描述投資決策的可塑性過程。q理論引入了投資的調整成本函數,在理論模型上實現了逐步調整固定資本水平的思想,彌補了申報前理論中關于投資調整過程的簡單假設所造成的理論缺陷。
根據數學模型的q理論的一般推導:假設企業的生產函數或收入函數為資本kt和勞動Lt,表示為yt=F(kt,Lt),F是連續可微分的凹函數。假設Pt為投資商品的實際價格,wt為實際工資水平,C(It,kt)是固定資產的調整成本,那么C(It,kt)是二次公式中對It可微的嚴格上升的凸函數,也就是說,投資額的上升會導致邊際調整成本的上升。所以可以在短期內進行大額投資,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投資的調節成本也會劇增,所以分階段調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投資的最好辦法是投資物品的價格加上投資的邊際調整成本,等于資本的最低價格。
q理論的核心方程表明,固定資產凈投資,即不含折舊,是資本的基本價格qt的嚴格遞增函數。投資量與qt正相關,而且股票和債券市場將提供評估企業資本價值和未來潛在收益的直接依據,否則很難想出其他客觀評價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價值的方法,尤其是潛在的未來收益。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Tobin定義的qt被稱為“平均q”,因為他定義了qt=Vt/(Ptkt),即在t時刻,企業的價值Vt除以固定資產的價值,這是研究實證中常用的q。其中的q值顯然可以從實際數據(如金融市場數據等)觀察和測試中得到。但是,q理論的q是“邊際q”,也就是一個邊際投資單位在當前時間內能夠產生的所有未來邊際收益的現值,這個變量連金融市場也難以觀察和推算出來。因此,在q理論和其他相關實證研究的測試中,經濟學家常常使用平均q(或根據需要)替換邊際q。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是探究平均q和邊際q相等的條件。已有研究給出了更一般性的條件:F(kt,Lt)和C(It,kt)都是齊次線性函數,Pt、wt和D(t,s)都是外生變量,企業值Vt和kt呈線性正相關。因此,dVt/dkt=Vt/kt,或一個單位的邊際的價值qt=dVt/(Ptdkt)=Vt/(Ptkt),即邊際q等于平均q。
在經驗統計調查中,使用平均q來替換或近似邊際q是非常普遍的,但測試結果并不令人滿意。事實上,平均q說明投資的能力非常有限。關于這個狀況的理由有很多爭論。更普遍的討論是強調平均q和邊際q的區別。也就是說,上文設想的條件實際上有可能得不到滿足。因此,平均q不能代替邊際q。更有力的論點是財政會受到健康的財政制約。例如,用內部資金投資要比籌集外部資金容易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各企業的融資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平均q與警戒線q沒有什么不同,即使企業通過金融市場評價的平均q高,也可能得不到相應的投資。
最后,讓我們看一下q理論和新古典投資理論的關系。第一,新古典主義中不能調整成本。也就是說,C(I,k)=0。第二,如果生產函數為y=F(k,L)=kαL1-α),0<α<1,那對k的偏導數為F’k(k,L)=αkα-1L1-α=αy/k。因此,新古典主義投資理論是在穩定狀態下確定理想資本水平的方程式,這也是q理論的一個特例。
四、不可逆投資理論
生產和投資的產業特性決定了投資的不可逆性。形成特定生產的投資,難以轉化為其他行業的生產和投資。如果不得不進行改變,原有的投資就會失去意義。不可逆投資理論強調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把不可逆和不確定性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比傳統的投資理論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投資理論。
在傳統的投資理論中,馬歇爾的理論回答了兩個問題:是否投資、什么時候投資。但是,由于現實和理論的差別,馬歇爾的理論沒有很好地解決投資問題。馬歇爾認為,如果一個產品的價格高于其長期平均成本,或者投資預期總收益的貼現價值大于投資成本,則應立即進行投資。但實際上,企業不會馬上進行投資,而是保持觀望和等待。我們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一次性成本為k的投資來構建一個生產系統,假設一旦構建,該系統將永遠維持下去。Rt表示單位當期投資收益,假定Rt為一個時間單位內從該項投資中得到的收益,計算未來預期收益時用1/(1+ρ)來表示折現率,那么在t時間內未來預期總收益的折現值為Rt/ρ。根據馬歇爾的理論,一旦Rt/ρ>k,或者凈利潤Rt-ρk>0,就要立即開始投資,我們稱ρk為馬歇爾投資的觸發值。因此,當Rt略高于ρk時,等待率高于0,仍然具有價值,它將大于預期純利潤的直接投資化為時間t,因此,馬歇爾的投資原則Rt-k>0不是投資者的最好選擇。
摘要:隨著“互聯網+”前沿的信息技術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成了必然趨勢。因此,本研究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切入點,總結出該課程目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傳統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問題,并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聯網+”作為一項行動計劃正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意在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高等教育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本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環境,“互聯網+”的引入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教育雙向互動、實時互動的模式,推動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高校打造更科學、合理行業生態。“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真正做到以學生核心。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解讀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并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我國后,迅速得到我國經濟學界的認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廣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此后各大高校廣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
1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課時量不足。《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經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經濟理論為導向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既要求學生學好經濟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熟練運動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經濟關系,大概需要70個課時。但經過調查發現,國內各大高校安排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學課時最高,設置68學時。而一些農業院校計量課時設置更少,如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本科計量教學課時平均僅為48學時。課時量的限制給學生學習該課程帶來重大阻礙。
其次,課程銜接困難。《計量經濟學》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學三方面基礎。經調查發現,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課程,各大高校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是比較重視的;而數理統計作為《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統計指標、數據的收集、計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釋經濟問題的一些數量關系,為今后寫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部分高校在數學課程設置與《計量經濟學》脫節,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在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習中,側重講解概率部分的知識,對數理統計知識講解甚少;再如《線性代數》這門課,各大高校在該課程中講授矩陣及其特點,并未將其與多元回歸的分析相結合,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沒法將其與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課上得花時間講解有關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因而大量減少對《計量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各大高校的基礎數學課程教授內容過于簡單,與經濟學結合不夠緊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
1.2教學模式傳統
其一,課堂教學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這種單一傳送知識的授課方式,會在短時間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難度。并且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熱情低、依賴性強,學生也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
其二,重理論輕實踐。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理論知識所有側重的闡述說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理論知識。《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需要學生掌握從選擇研究的經濟問題、構建模型、到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這些過程。因此,對本科生而言,要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這門工具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論知識。
1.3考核方式不科學
大多數高校對《計量經濟學》考核,70%-80%的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測試出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能構建理論模型,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修正,還要求對估計結果進行合理的經濟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期末考試只能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路徑
基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改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
首先,合理安排學時。自克萊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到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講學班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開始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階段至少要掌握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經典模型的基本應用,并適當引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在本科階段需要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學會熟練運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所學的內容較多。但是從調查的資料看,目前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難以保證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講授,更無暇顧及學生應用的指導。因此,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課時,保證基本教學所需。
其次,加強相關課程的銜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處理,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沒有扎實的統計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掌握會很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經濟類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對而言,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更多的課時。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無法達到理想數量時,應加強數理統計的教學,并在課程內結合經濟現象進行基礎的經濟數量分析,提升學生對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計量經濟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課程內容。在開課初期,教師針對導論和一元、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章節進行講授,讓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開設“超星學習通”,將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更加多樣化。具體每節課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拓展學習材料以文檔、視頻等形式放在“學習通”上,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其次,課中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專題和討論等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四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布置課后作業,針對任務點設置練習題和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及學習材料,還可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從而使得學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測驗。
其次,還應優化實驗教學。課時量的限制使大多數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建立線上案例教學庫,案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為主,比如將熱議的話題轉為案例分析,將這些案例與每一章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適當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另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選題開始,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踐調查、收集數據、建立模型最終形成學術論文,讓學生真正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實施過程化多維考核制度。“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可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提問或上機演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分,避免搭便車現象。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學習通”上的學習、階段性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綜合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績可設置成:平時表現(10%)+實驗報告(20%)+課程論文(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超星學習通”上課程視頻的學習、的小節作業以及簽到;實驗報告布置兩個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建立理論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完成建立經典模型和非經典模型的全過程;課程論文按學術論文的要求,考察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可采用師生互動評價法,學生自評(30%)+教師評價(30%)+同學互評(40%),從而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4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為《計量經濟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讓教師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互聯網+”的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其知識視野,并有效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可以讓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計量經濟學》的任課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前沿信息技術,探討“互聯網+”與《計量經濟學》教學整合的有效方法,促進該課程教學的最優化,從本質上改善教學效果。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評價論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266名在校就讀本科大學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項目問卷為數據來源,對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進行評價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1.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2.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能達到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學生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3.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相結合的認可度均較高。課程建設以后改進的方向:應進一步優化線上教學方式,將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對計量經濟學教材進行修訂,并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
關鍵詞:金課;混合;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課,杜絕水課”正成為近年來中國大學教育的新的教學理念,金課要求課程內容體現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而把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和當前大學教學改革相結合,其主要實踐方式就是將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由此引發了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國內教育界一些文獻基于金課理念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陸恩(2019)在金課視角下對高職國際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進行了考察;張熙悅和王懷祖(2020)以《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為例,在“金課”建設背景下,對“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法”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對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進行效果評價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從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在線課程平臺等四個層面實施聯動,每個層面都要依據自身的核心目標加以改進;楊學坤(2019)基于線下“金課”建設聯動機制,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體驗式教學改革的模式、思路與實施方案;錢瓊(2019)基于金課視角,對商品流通企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學和管理學本科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課程,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成為各經濟類院校必開設的重要的應用經濟類專業課和學科基礎課。馬越越(2019)、趙海濤(2019)和張敏(2019)對高等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是一所以教學型的“二本”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于2012年6月重點課程建設結項,2012年11月計量經濟學試題庫建設完成,2013年精品課程建設結項,2018年6月教材《計量經濟學》編寫完成,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獲得校一流本科在線金課建設立項。計量經濟學課程正一步一個腳印建設完善,我們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例,于2019年12月啟動了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大學生評價調查項目,通過問卷星電子問卷調查,考察大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評價,從而作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課改革教學工作方面提供建議和參考。
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開展研究:
1.本課程采用網絡教學方法,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線上全面使用學習通APP進行網絡教學,網絡簽到,網絡課堂測驗等內容,并將教材、實驗指導書等相關教學資料上傳至網絡,供師生使用,線下采用啟發式教學理念,將課程計量模型設計和實驗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為每堂課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幻燈片,并配合案例及計量教學支持軟件操作演示。我們將對線上線下的教學方法從大學生角度進行考察。
2.對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從大學生角度進行綜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問卷設計,第三部分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第四部分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第五部分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第六部分是結論。
二、問卷設計
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問卷,基于個人基本信息,對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調查。問卷設計的具體內容如下:個人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戶籍、年級、所在學院、目前擔任職務、目前的學分績點在班級排名、每月生活費);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設計評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實驗項目);對課程教學資源評價(教程、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對課程教學方法評價(已有項目、未開發項目、課后作業、實驗課程);對課程考核方法評價(平時成績、總評成績、期中考試難度、線上期中考試);對課程實踐創新評價(課程案例、實驗項目、學生科創項目積極性、計量建模型知識作為一項工具對分析事物幫)。
數據來源于我們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使用問卷星對266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266份。
三、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
此問卷填寫成員半數以上為在校大三本科學生,這是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在第三學年開設,需要學生先修相關的數學、統計學和經濟學相關課程。樣本大學生中,34%擔任班長、班委和學生會部長等職務,績點在前20%的學生比例為47.37%,約半數來自于一線城市(具體參考19年城市類型劃分),90%月生活費在3000元以內。
四、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設計(見表2)
從教學設計的五個方面(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來看,大學生的認可度均在94%以上,說明計量經濟學現在的教學設計對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是基本合適的,能夠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和大學生的要求。其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認可度更高。
(二)教學方法(見表3、表4)
現在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教學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學習通APP,進行學習通簽到、學習通ppt演示、學習通測驗、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和線上視頻課前預習,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近乎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并對學業起到積極幫助效果。計量經濟學的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我們還沒有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仍為線下傳統的教學方法,認可度也較高,但大學生對其評價認為幫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線上教學方法,說明對于線上教學方法大部分大學生是持歡迎和認可態度的,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國內教育界打造金課,進行線上教學方式改革是受大學生歡迎和支持的,也是課程教學團隊進一步加強、優化線上教學方式的動力。
五、教學資源、課程考核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資源(見表5)
當前的教學資源已經全電子化,并已上傳至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教材、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能達到較好效果,但在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仍有近4%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課程教學團隊需重點對教材和實驗指導書仔細進行改進,計量經濟學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編的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國內大學使用一年多,我們準備依據教材在校內外使用中教師和大學生反饋的意見,對教材進行修訂,計劃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計劃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提高教學資源的認可度。
(二)課程考核(見表6)
對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考核方法為考勤、作業、實驗報告與期中成績各占25%,總評成績考核方法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認可度高達近99%,我們將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逐步完善線上教學。
(三)實踐創新(見表7)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均較強的一門課,近85%的參與調研大學生認為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可以有效結合,而認可度約為99%,說明課程案例和實驗項目對大學生使用計量建模型知識分析事物有較大幫助,也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科創項目的興趣。
一、引言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特點,其發展不可能主要依靠股權融資(直接融資),多數只能依靠銀行貸款及其它間接融資方式獲得流動資金。因此可以說間接融資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撐。近年來,中國政府陸續頒布多項法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例如2003年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2005年至2006年銀監會等部門出臺的一系列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放寬政策,這正是本文研究的興趣點所在。本文關注的是融資放寬措施是對國有中小型企業更有利,還是對私營、外資企業傾斜更有利?同為中小企業,受益于逐漸寬松的間接融資環境,非國有中小型企業是否遭到了歧視。
許多學者將所有制歧視作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①],但是國內學術界使用的數據證據多是來自局部地區企業的問卷調查,或者中小企業板塊企業年報。例如,徐洪水(2001)經濟學論文,郭斌和劉曼路(2002),虞群娥和李愛喜(2007),都以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都較為成熟的浙江地區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也都選擇了問卷調查。梁冰(2005)選擇了全國東、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六個城市的1105 戶中小企業進行入戶問卷調查。田東霞(2005)等專門對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做了經濟與法律等多方面的論述。此外,2002年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調查系統及國經中小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的“中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聯合專題調查項目”(IFO等聯合項目)獲得的數據也被很多研究所使用,例如康立(2007)。以上的研究方法是企業個體層面的調查,能夠獲得第一手詳實數據,但是仍然存在有兩個缺點:首先,問卷調查準確度難以保證。問卷調查高成本與低收益的特點決定了獲得樣本量的有限。多數只能得到各種間接融資渠道選擇比例,并不能獲得實際間接融資變動的精確數字。其次,問卷調查方法難以實現持續性,并且抽樣方法也因人而異,造成無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持續統一的關注中國。也有學者使用資本市場的數據進行研究的,比如劉建勇和楊浩(2008)就對2006年一年的中小企業板塊企業數據進行統計比較,得到規模歧視大于所有制歧視的結論。康晶(2007)選擇了單個上市企業進行融資研究。趙英軍(2006)從單個城市信用社角度出發,研究中小銀行的貸款業務。還有一部分研究建立在銀行貸款流向的統計分析上,例如李凱慧(2003)就研究了國有銀行對非國有企業貸款占全部銀行貸款的比例問題。但是簡單的統計比較具有很大的局限,難以對各種因素綜合考慮。
針對以上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考慮采用中小企業面板數據對所有制歧視的存在進行驗證,對近幾年來的政策效果做一個實證分析。目前國內使用面板數據分析的文獻極少。陳曉紅和劉劍(2006)的截面數據回歸分析是有意義的嘗試工作。他們主要考察的是銀行貸款余額,這一點與本文的關注點不同。凌智勇(2004)對上市公司的多年平均數據做了相關回歸分析,其中使用到了短期貸款、長期貸款、流動負債率等變量經濟學論文,并控制了貸款額度增加額與總資產之比為因變量,這一點和本文有相似之處。本文采用面板數據無疑會給研究帶來很多好處,尤其是調查數據時間上的持續能夠反映各年度政策效應的趨勢,并且由于統計口徑一致從而能夠被不同研究者驗證研究成果。
本文以下安排為:第二部分介紹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第三部分是文章的計量模型分析和估計結果,第四部分按照實際控股類型重新定義企業所有制,做了穩健性的檢驗,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總結。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②]處理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使用面板數據進行政策分析,分析對象是2001年至2006年間有關促進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具體有兩個關注事件:2003年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銀監會2005年7月的《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指導意見》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銀行等金融業的間接融資放寬政策,比如國家開發銀行開展的“兩臺一組”中小企業貸款模式等等。以這一段時間的政策效果為研究對象的國內還有應展宇(2004)等,但是這些主要是用文字論述政策變遷的影響。
表1:中小型企業劃分標準
行業
指標
單位
中型
小型
建筑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資產總額
人
萬元
萬元
600~3000
3000~30000
4000~40000
6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交通運輸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人
萬元
500~3000
3000~30000
500以下
3000以下
工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資產總額
人
萬元
萬元
300~2000
3000~30000
4000~40000
3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郵政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人
萬元
400~1000
3000~30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人
萬元
400~800
3000~15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零售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人
萬元
100~500
1000~15000
100以下
1000以下
批發業企業
從業人員數量
銷售額
人
萬元
100~200
1987年,我在美國讀書,選修實驗經濟學大師之一、現任教于哈佛大學的羅斯(roth)教授的課,當年36歲的羅斯風華正茂,其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思維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令我印象深刻,使我對實驗經濟學有初步了解,并涉足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領域。1995年,羅斯與我的另一位老師合編《實驗經濟學手冊》,以史密斯的體系為主線,囊括實驗經濟學的前沿成果,是迄今最權威的專著。
實驗經濟學發展史實驗經濟學的目的,是想通過設計或模擬實驗環境,探求經濟行為的因果機制,驗證經濟理論或幫助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無人知曉第一個經濟實驗始于何年,但可以肯定,自1930年代始,經濟實驗便不斷運用,且方法論逐漸完善和發展,最終成為經濟學的一個活躍分支。
大體說,實驗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30~1950年代,共有三大標志性的經濟實驗類別。第一類是為驗證個人選擇理論所設計的實驗,力圖通過實驗手段,了解影響個人效用偏好的因素和規律。第二類屬于檢驗博弈論假設的實驗,這類實驗的研究范疇很廣,涉及信譽效應、公用品抉擇、議價過程等。第三類是產業組織方面的實驗,主要特征是構建虛擬市場和組織形式,在不同的信息和市場條件下,研究人的行為和組織結構的變化,尤其是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第二個階段是1960年代至今,這期間實驗經濟學飛速發展,設計和構思不斷創新,方法和工具日趨完善,結論和證據層出不窮,很多證據與經濟學常識南轅北轍,向傳統經濟理論(像金融學中的市場有效性假說)提出了挑戰。
主流經濟學家從最早拒絕實驗經濟學,到有選擇性地接受一些實驗證據,這表現為實驗經濟學論文數量的急劇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各類領先期刊共發表了150多篇實驗經濟學的文章。其特征是,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類別繁多的實驗課題、實驗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已初步建立。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實驗經濟學體系仍有不少問題,某些方法頗具爭議性,受到許多反對者毫不留情的批評。
實驗經濟學目的與方法史密斯1982年的開拓性論文,統一了此前許多經濟實驗所采用的個別方法,界定了經濟實驗應遵循的步驟,建立了一套標準的研究設計和分析系統。他認為,每一個實驗都應由三大元素組成:環境、體系和行為。環境給定了每位參加者的偏好、初始的貨品稟賦和現有的技術水平,而體系則界定了實驗術語和游戲規則。環境和體系乃可控制變量,他們會影響最終所觀察到的行為。但要在實驗中控制環境和體系變量,須滿足一些先決條件,史密斯總結為五個:
第一,非飽和性,指人們對商品或金錢的欲望永無止境,“多多益善”,即常言所說“多比少好、少比無好”;
第二,突出性,指個人的回報只取決于其行為和策略,清晰透明、勿庸置疑;
第三,支配性,指實驗結果應盡量客觀,不被參與者的主觀成本或效益所左右;
第四,隱私性,指每位參與者只被告知他本人的回報程序,對他人一無所知,以避免互相影響、操縱結果;
第五,平行性,指實驗得出的結論在非實驗室的現實世界中和在同樣環境下也成立。
實驗經濟學家認為,盡管上述特征有異于其他傳統經濟學分析,但這種用簡約的微觀經濟過程模擬外面的大千世界、在實驗室中培植“溫苗”之舉,仍不失為一種權宜好計。言外之意,勿庸置疑實驗的平行性,其放之四海而皆準。
實驗經濟學的局限實驗經濟學家認為,只要認真對待和仔細設計實驗程序,控制變量的問題不難解決。原因是,只要設計得當,支配性和隱私性可隔離實驗中的微觀經濟實體,使其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擾。即實驗環境和體系設計愈精細、愈苛刻,實驗結論便愈準確。惟有如此,實驗室所得的結論方可用于現實世界。
殊不知事實并非如此。按精細原則構建的實驗反而可能事與愿違,即實驗環境和體系設計愈精細,平行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小。即是說,苛刻的實驗室條件會偏離真實世界,其結論無普遍性和實用性也就不足為奇了。批評者認為,這是實驗經濟學最嚴重的缺陷,其原本目的是通過實驗來指導實踐,但無法重復實驗。而支持者卻認為,上述指責言過其實,舉例拍賣和投資心理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就比較準確,實驗的具體設計乃技術問題,并非致命的方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