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4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冶金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以焦炭煉鐵開始的近代冶金業的技術創新在工業革命時期對人類文明影響巨大,因此在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受到普遍重視。如英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啟動了歷史遺跡保護項目,鋼鐵工業歷史遺跡作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個影像資料和70個文件的檔案記錄。[4]在英國所有與冶金工業有關的遺址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爾福德(Telford)地區的鐵橋峽。近代冶金工業遺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影響,其根本上是鋼鐵冶煉新技術及其大規模普及所帶來的,從這一意義上,我們認為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概括:一是核心技術的發明或引進;二是新舊技術體系的交替;三是冶金產品如鋼鐵及其重要景觀的形成;四是新技術及其生產系統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而鐵橋峽遺址具備了上述四種技術史價值的全部要素,圍繞這些要素,相應的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實踐得以展開:第一,焦炭煉鐵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是鐵橋峽成為工業革命主要發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為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所在。鐵橋峽之所以成為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源地,是因為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煉出生鐵,這一技術創新使煉鐵業擺脫了對木材的依賴而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也拉動了煤礦業的進一步繁榮。以鋼鐵為原料的動力機械、工程建筑和鐵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規模發展,人類開始進入“鋼鐵時代”。[5]基于焦炭煉鐵在技術史上的意義,鐵橋峽成為了英國工業遺產保護的首要對象之一,1959年,達比的焦炭煉鐵高爐也因此成為首個被挖掘和保護的對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紀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鐵橋峽博物館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創立,負責對方圓6平方英里的鐵橋峽地區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研究,鐵橋峽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由此全面展開。第二,焦炭煉鐵試驗成功后,鐵橋峽地區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新舊技術系統交替的時期,這直接體現在高爐動力系統的變革上,這是焦炭煉鐵系統得以最終確立并使這一地區成為工業革命搖籃的又一因素,也成為鐵橋峽工業遺產保護和展示的主要內容之一。達比的高爐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動力來鼓風的,為解決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問題,最初是通過修建馬車軌道來輸送水,1742年,紐可門蒸汽機代替了馬車,用于水的提升,高爐鼓風的動力仍然來自水輪機。直到1776年,直接將博爾登-瓦特蒸汽機用于鼓風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機才在高爐煉鐵中取代了水力鼓風[5]。在鐵橋峽,達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間的運水軌道被保存下來,成為體現新舊動力系統交替過程的主要景觀。科爾布魯克代爾鐵博物館(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圖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該地區新舊高爐技術系統的變遷過程,達到了更清晰地再現工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鐵橋,作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鐵建造的橋,是工業革命時期新煉鐵技術所帶來的鋼鐵新產品和新景觀,構成了鐵橋峽技術史價值的另一重要內容,這是煉鐵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直接產物。而人們如何首次用生鐵來建造這樣一座大橋,本身就是另一項很重要的技術創新。針對高爐和鐵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鐵橋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以下兩點評價:1)科爾布魯克代爾高爐使亞伯拉罕•達比一世在1709年發明焦炭煉鐵的歷史得以永存。鐵橋作為第一座生鐵構建的大橋,同樣是體現人類創造天才的杰作。2)科爾布魯克代爾高爐和鐵橋在技術和建筑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見,正是因其在技術發展史上的意義,鐵橋和達比的高爐成為鐵橋峽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鐵橋本身的建造技術的復原也成為了工業遺產的重要研究內容。1997年,瑞典畫家伊萊亞斯•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畫在斯德哥爾摩曝光,這幅畫描繪了鐵橋建造的方法。隨后,大衛(DavidDeHaan)等人進行了詳細的考古學、歷史學和圖片的研究,為了驗證畫中描繪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鐵橋峽地區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館的運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鐵橋使用18世紀的材料和技術建造起來,這一成果成為了展示鐵橋建造技術的景觀之一。第四,新技術引發的工業化導致運輸、生活方式和城鎮景觀的改變,是鐵橋峽地區在整體上作為工業遺產的價值體現,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鐵橋峽價值評價的第3條稱:“鐵橋峽提供了近代工業地區發展的一個極具魅力的縮影。采礦區、運輸業、生產企業、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網絡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形成了一個非常協調的整體,具有顯著的潛在教育價值。”如果說煉鐵爐和鐵橋承載著技術本身的歷史,那么因冶金業的興盛而形成的工業社會,則屬于“外史”范疇。對這一層面的歷史價值進行挖掘,可以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提供更廣闊空間。鐵橋峽現有的10個博物館中,BlistsHill維多利亞城鎮(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參觀人次最多的景觀,19世紀后半葉的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峰端,通過BlistsHill維多利亞城鎮的重建,鐵橋峽地區還原了19世紀經過工業革命后的英國人的生活狀況,這個露天景觀包括維多利亞時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銀行、公立學校、藥店、食品店、糖果店、鑄鐵廠、蠟燭廠、印刷廠,以及火車站和鐵路等。這些展示也使鐵橋峽地區作為工業遺產景區,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
二、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特征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和使用生鐵最早的國家,然而土法煉鐵技術是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并未導致工業社會的誕生。近代西式鋼鐵技術在中國的興起始于19世紀80年代。相對于西方工業化國家而言,中國近代冶金技術與工業化歷史有其自身的特點,使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的技術史價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特殊性:第一,中國近代冶金技術史是一段單向的技術轉移過程,且這一時期的技術引進并未帶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達,這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技術史價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貴州青溪鐵廠、漢冶萍公司等鋼鐵企業在中國創辦(見表1),主要設備和技術全部來自英、德、美、比利時等國,其中漢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鐵一體化企業,其煉鐵和煉鋼設備的產能超過中國鋼鐵企業總產能的2/3,1926年隨著漢冶萍公司冶煉設備全部停產,中國近代冶金工業化走向了谷底,中國所需的鋼材回到了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6]雖然中國近代冶金工業最終走向衰敗,但這一時期的冶金工業遺產有著不容忽視的技術史價值。首先,漢冶萍公司等企業的遺存作為中國冶金工業近代化的起點,見證了中國最初的技術近代化的努力,無論其成敗以否,意義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觀還原這段艱難而曲折的技術引進史應成為中國早期冶金工業遺產挖掘和保護的主旨所在,對中國來說,這段充滿挫折的記憶或許更值得珍視,這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與英美等國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近代中國廣大的鄉村仍然長期存在一個土法冶煉系統,為人們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國早在春秋以前就發明了生鐵冶煉,幾千年來,鐵是支撐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系統的主要技術要素之一。明清時期,山西因坩堝煉鐵的發展和豐富的鐵礦資源,逐漸成為鐵的最大產地,(圖3)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對于歐洲,中國近代新舊冶煉技術的交替顯得更為艱難和特殊。在對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存進行挖掘和保護時,我們不能將目光僅僅鎖定在新式冶金工業遺存,還應該重視逐漸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煉遺存的價值。正如下塔吉爾所說:“許多舊的或廢棄的生產工藝中人類的技藝,是極為重要的資源,一旦失傳無可替代。應當被詳細記錄并傳給后代。”而目前中國對在工業化進程中逐漸消失的傳統冶煉遺存的關注遠遠不夠。第三,近代新冶煉技術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是這段并不成功的工業化進程給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中國近代冶金工業遺產技術史價值另一重要內涵,值得工業遺產價值保護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隨著漢陽鐵廠等現代工業的興起,以農民和鄉紳兩大社會階層為基礎的傳統社會關系逐漸改變。首先,部分農民從鄉村手工業者轉變成了新式產業的工人。其次,鄉紳階層也發生明顯轉變。以漢冶萍公司為例,地方鄉紳參與到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開發中。此外,為培養技術人員,士紳的后代被公司選派出國攻讀采礦冶金等專業,成為中國第一批本土鋼鐵工程師。[6]從工業遺產的角度來說,中國目前保留下來的近代冶金設備、廠礦建筑等實物留存已經非常罕見,但我們在現存的企業檔案文獻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術與社會變遷極具價值的遺產。例如我們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找到的漢冶萍公司送培英國的留學生的檔案。借助對相關文獻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國冶金工業遺產的內涵更豐富,也更具講述歷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單位:中國科學院
二、金融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金融在寧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雖然發揮了不少作用,但是離高新技術快速發展對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相差甚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科技與金融相互脫節。科技人員只在自己的專業馳騁,不懂市場,也不懂金融;金融領域也不知道科技領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規律,不清楚科技人員在干什么,沒有正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臺,各唱各的調的局面。2.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終存在。我們知道,科技創新活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存在許多變數的,即風險與機遇并存,挑戰與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資本如何為科技創新活動保駕護航,在承受科技創新活動風險的同時分享科技創新成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而就目前來說,金融資本游離于高科技產業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由于缺乏金融資本的支持,不少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往往胎死于企業創新活動啟動之初。3.高新技術企業資產估值難。一般來說,高新技術企業在起步階段規模都比較小,有形資產不多,但就成長性而言,其技術含量高,發展勢頭迅猛,擁有不可低估的無形資產。因此說,高新技術產業資產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但是目前金融部門在發放貸款時,只認可高新技術企業的有形資產,并不認可無形資產。由于得不到金融資本的支持,許多成長性極好而有形資產偏低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緩慢,甚至夭折。[3]寧波高新技術產業在政府主導、民間資本推動下,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金融方面還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資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1.寧波現有區域金融結構不甚合理。這種不合理表現在:一是金融組織機構分布不均。就金融組織機構來說,在區域內銀行是老大,占據壟斷地位,其他非銀行金融往往是配角,發展相對滯后。而就金融機構性質來說,國有及國有控股金融占據主導地位,非公金融機構少之又少,嚴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場結構呆板、單一。高新技術企業籌措資金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即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通過股票、債券市場等籌措企業所需資金;間接融資是指通過向銀行貸款方式籌措企業所需資金。直接融資減少了企業籌資成本,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間接融資不僅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銀行金融風險。因此,高新技術企業應當以直接融資為主,以間接融資為輔。但是,由于寧波現有區域金融市場失衡,導致寧波高新技術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資,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2.銀行信貸資本向高新技術企業投放不均衡。銀行向來有“嫌貧愛富”的傳統,在向高新技術企業投放貸款問題上同樣如此。企業規模越大獲得的貸款越多越容易,企業規模越小獲得的貸款越少越難。高新技術企業得到金融部門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就更加難上加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銀行也是企業,企業的趨利性迫使它把資金投放在風險小、盈利能力強的產業和項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術企業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規范、運作不到位、經營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機構不敢向其投放資金。三是國有銀行尤其是國有四大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門檻相對較高,標準不統一,加大了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度。3.金融創新不足。一是面對眾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層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服務有限,幾乎都是幾項傳統的信貸業務,主要包括發放貸款、匯票承兌、信用證等。二是在新的形勢下,面對新情況、新市場,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創新精神,仍沿用老傳統、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務呆板,品種單一,從而制約了金融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有效支持,阻礙了企業的快速發展。4.風險投資供給匱乏。目前風險投資在支持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上雖已有一些進步,但仍存在資本結構單一、資金規模較小、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風險資本退出機制不暢、專業人才匱乏等瓶頸。5.金融環境有待優化。一是從國家整體的金融法律環境上看,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是寧波區域產業帶內的市縣協調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統一的協調制度和組織形式,難以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監管及金融保障需進一步改善。
(一)測算模型與變量設定鑒于土地要素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將上述模型的函數形式設定為。結合廣東省農業發展實際,對相關變量的確定如下:(1)農業總產出,直接選取《廣東省統計年鑒》中農業總產值的原始數據。(2)農業的資本耗費,采用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衡量指標。(3)勞動力耗費,經濟學中常用勞動者工資、勞動時間或勞動人數等統計指標衡量(李子彪,2006),若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計算時采用農業生產實際投入的勞動力數量較為合適,但因缺乏相關統計資料,借鑒周端明(2009)的做法,選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作為計量指標。(4)土地耗費,考慮到廣東省農村土地撂荒的普遍性,采用農作物播種面積代替常用的耕地面積變量。采取同樣做法的有全炯振(2009)[12]、趙芝俊等(2006)[13]。
(二)參數估計本文選取廣東省1982-2011三十年的統計數據擬合生產函數,測算出各投入要素的參數。為避免多種共線性對參數估計的影響,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則有α+β+γ=1,生產函數式(4)可變為。由表2可知,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達到了0.941499,同時方程本身和各參數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另外異方差和自相關檢驗均能通過,模型的解釋能力強,可用來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由上述結論可知,1982年至2012年間,廣東省農業資本投入的彈性系數α=0.3517,土地投入的彈性系數γ=0.25,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β=1-α-γ=0.3983。即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及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分別增加約0.35%、0.25%和0.40%。可以看到彈性系數最大的是勞動力投入,意味著目前廣東省農業產出相對更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增加,屬于典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某些省份相比②,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相差不大,可粗略認為目前廣東省農業發展處于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密集型的過渡期。
(三)廣東省農業技術水平測算結果及分析根據上文所得參數估計結果,結合(5)式,對廣東省1982-2012年農業技術進步水平進行測算。可以看到,30年間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甚至有些年份出現負值(圖1)。這一方面與廣東省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總值波動較大不無關聯;另一方面,所測算的農業技術進步為廣義全要素生產率(TFP),不僅包括科技進步本身,還受資源配置效率和其他隨機因素的影響。如1992年,資本投入增長率達到153.51%,而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僅為12.57%,出現了投入多而有效產出少的情況。在剔除生產要素投入之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現負值,但這并不能說明農業科技進步對廣東省農業經濟增長沒有發揮積極作用。1998年以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的波動幅度開始趨緩,自2007年基本保持著向上趨勢,說明資金配置效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觀,但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二、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與數據說明金融發展水平提高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金融資產規模相對于國民經濟財富的擴展。對于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考慮到目前廣東省農村金融結構相對簡單及數據的可得性,擬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效率兩個維度進行考量。金融發展規模指標方面,鑒于廣東省農村金融以存貸業務為主,結合一般做法,選擇農村存貸款余額之和與農業GDP之比為金融發展規模的衡量指標。但因1990年前后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的統計口徑明顯不同,而1995年后統計年鑒重新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進行了劃分,導致城鄉居民儲蓄存貸款余額與研究所需數據口徑相差太大,故而采用農業存款余額和農業貸款余額替代農村存貸款以反映農村金融狀況。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方面,參考王志強、孫剛(2003)的做法,選用農業貸款與農業存款之比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14]。采用這一指標還基于以下考慮:首先,農村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服務農村實體經濟,這一比值越大,越能反映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其次,該指標可以衡量農村金融機構將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能力,顯示農村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農村資金外流狀況。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直接選取上面測算出的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為實證變量。以上三個變量分別用RGM、RXL和TFP表示。由于銀行資金來源項目自2011年起使用新的分類,廣東省統計年鑒不再提供農業存貸款余額等相關數據指標,故截取1983-2010年度樣本數據,樣本數據均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及《廣東省農村統計年鑒》。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變化趨勢如表3和圖2所示。在這里主要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和效率指標進行分析,由表3和圖2可看到:(1)農業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盡管在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整體上呈增長趨勢,尤其在1992年之后上升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0年末,該比值達到0.67,相比1982年增長近1.5倍,說明廣東農村金融資產比例不斷提升,農村金融規模不斷擴大。(2)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的變動趨勢:1998年以前,農業貸款占農業存款的比值呈現較大波動,在1983年達最大值后,1994年降至最低點。這是因為1983年農村經濟體制率先改革,眾多資金流向農村;但隨著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轉向城市,農業貸款占比急劇下降,且在1998-2000年間出現大幅度回落。大量資金流向城市,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3)2006年廣東省開始逐步推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改革,但從圖2可以看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持續下降趨勢并未因此明顯改善,相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出現了近10年來少有的大幅度波動,這意味著目前新型金融機構改革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二)單位根檢驗由于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往往都是非平穩的,若直接將其引入模型進行經典線性估計,很可能出現偽回歸現象,因此,有必要先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Eviews5.1進行ADF檢驗,各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原有時間序列數據的ADF檢驗值均大于5%的臨界值,即三組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穩的,而對其取一階差分后,序列D(TFP)、D(RGM)以及D(RXL)的ADF值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現為平穩序列。換言之,原有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故可進一步檢驗三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由于上述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因此可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法是一種基于VAR模型的檢驗方法,在檢驗之前需要確定VAR模型結構,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滯后階數的確定,運用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進行選擇,同時基于數據生成過程特征,選擇帶有截距項并帶有趨勢項的VAR模型,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顯示,無論是AIC還是SC甚至其他如LR統計量等,均認為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即VAR(1)模型較為合理。另外通過單位根檢驗對VAR(1)模型的穩定性檢驗結果顯示,全部根的倒數都位于單位圓曲線內(圖3),即VAR(1)模型是穩定的。協整檢驗模型的滯后期等于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故確定為0。表6為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均衡向量進行標準化后,可寫出三個變量的協整方程如下:TFP=0.421947RGM-0.188170RXL(9)方程(9)表明1982-2010年上述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可以發現1982-2010年農村金融融發展規模與農業技術進步正相關,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業技術進步存在反向作用關系。亦可看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取值每增加1%,農業技術進步會同向變動0.42個百分點;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取值增加1個單位,農業技術進步會下降0.19個百分點。另外進一步對TFP與RGM、TFP與RXL兩兩分別進行協整檢驗,同樣發現它們之間也存在協整關系,說明廣東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技術進步間確實保持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VEC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上面的分析給出了VAR(1)模型中的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協整關系的結論,但這種均衡關系在短期內如何調整,需通過建立VEC模型進一步探討。根據AIC、SC準則,確定VEC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1,所得VEC模型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到,VEC模型中TFP與RXL的誤差修正項分別為-0.555930和0.962618,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說明系統內變量間如果在短期內出現正向非均衡狀態,RXL會同向修正而TFP會出現反向修正,相比而言,RXL的修正幅度較大,即長期穩定關系對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調節效應分別為55.59%和96.26%。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了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尚不明朗,因此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驗證變量間的因果聯系。格蘭杰因果關系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項對另一變量是否有預測作用,也即如果一個變量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項影響,就稱這兩個變量間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對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以滿足格蘭杰因果檢驗所要求的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由表8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均不是農業技術進步的Granger原因。
棉籽殼40~42.5千克、麩皮7.5~10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0.5千克、水65~67.5千克。
二、生產技術
1、裁袋:將用于栽培用的塑料筒袋裁成30~35厘米長的小段,一端用繩子綁好,使之成袋。每噸料需袋12~13千克。
2、拌料:將原料拌勻后堆成70~75厘米高的料堆,堆悶24小時后裝袋。
3、裝袋:裝料時要邊裝邊用手沿袋四周將料壓實。待料裝至17~18厘米高時,將空袋部分沿料頂層平面往中間折成束狀,并用力往下壓,擠出袋內空氣,最后用塑料繩將袋口扎成活結。這樣的料袋可裝干料0.4千克左右、濕料1千克左右。裝好的料袋放于100℃溫度條件下滅菌14小時。
4、接種:選擇又白又密的金針菇菌種備用。菌種瓶與料袋比以1:25為宜。將滅過菌的料袋放入接菌箱內,菌種瓶在放入接菌箱前要先用濃度為3%的來蘇爾液,或濃度為0.2%的高錳酸鉀液擦拭瓶外壁;接種前要用濃度為70%的酒精棉球擦菌種瓶口。然后按比例將菌種接入料袋。接種時菌種要盡量撒滿料袋表面。最后放入氣霧盒密閉熏蒸20分鐘滅菌。每接完1瓶菌種,取種用的工具必須消毒1次,避免交叉感染。
5、溫濕度調控:菇棚使用前應通風。排菌袋前每立方米面積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8克熏棚24小時,然后打開通風口換氣。菌袋排好后一定要保持菇棚通風干燥。發菌階段棚溫控制在20~25℃,并經常通風;當棚溫低于16℃時,可晝開夜閉。濕度一般控制在65%左右。催蕾階段棚溫控制在13~20℃,濕度增加到85%左右,微通風,給予散射光。出菇階段棚溫控制在6~8℃,濕度保持在80~85%,不通風,造成黑暗的環境。
三、病蟲害防治
純白金針菇主要有綠霉、白毛和菇螨、菇蠅等病蟲害,其防治方法分別如下:
1、綠霉:該病菌發生后,菇體呈淺綠或綠色。它可污染培養料,與子實體爭奪營養和空間農業論文,通過分泌霉素殺傷、殺死金針菇雜志鋪。當綠霉菌絲接觸到金針菇菌絲時將金針菇菌絲纏繞切斷,抑制菌絲生長,嚴重時,綠霉可長滿整個料面,使金針菇無法生長。防治方法:培養室、栽培場所應保持低溫,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并保持清潔衛生,通風良好。一旦發生綠霉為害,立即挖除帶菌的培養基,在處理部位上撒施石灰粉或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等,也可用多菌靈、施保功、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防治。發生嚴重的要將整個菇袋帶出棚外銷毀,同時立即通風降濕,注意不要把水噴到菇體上。菌筒感染初期,可采用2%甲醛溶液或3~5%的石碳酸注射,抑制綠霉的擴張。
2、白毛:該病病原菌菌絲棉絮狀、白色,菌絲發達,病原菌主要來自培養料,其次是空氣中懸浮的孢子落在料面或灑水時帶入。在溫、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孢子萌發侵染料面,菌絲迅速蔓延形成白色菌絲,在金針菇基部侵染,菌柄變褐并腐爛,進而向上發展覆蓋整個子實體,并長滿整個出菇的袋口。被害處呈水浸狀,并逐漸變成褐色軟腐。防治方法:菇房在進料栽培之前要用65%代森鋅粉劑噴灑。當局部發病時,立即停止噴水,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摘除局部病菇,在患處撒生石灰。嚴重的將整個菇袋帶出棚外銷毀。患病區繼續擴大時,立即噴灑65%代森鋅600倍液、40%多菌靈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苯菌靈1000倍液防治。
3、黃湯:侵染初期在培養基表面,菇叢中浸出白色混濁的液滴,使菇柄很快腐爛,褐變成麥芽糖色,最后成黃褐色,發粘變臭。發病原因主要是把帶菌的水直接噴到菇體上,由于菇叢密,表面面積大,呼吸作用很強,水分不能及時散失,產生熱量,病原菌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生長,形成腐爛。防治方法:禁止水噴到菇體上,一旦發病,立即采收農業論文,加強通風,降濕控溫,并用0.1%多菌靈或農用鏈霉素處理。
4、黑筋:子實體染病后,先從單個菌株開始,輕者產生斑點,使商品價值降低,重者整叢變黑腐爛,失去食用價值。該病發展很快,菇房內一般從上向下傳染,水是其傳播的主要媒介,病株上的水滴滴到健康的菌株上,健康的菌株會很快發病。防治方法:選用抗病的金針菇品種,合理調控菇房溫濕度,出菇期間菇房溫度應控制在15℃以下,發病后立即將病菇袋帶出棚外銷毀并用農用鏈霉素噴施防治。
二、陶唐氏入主晉南與稻作農業技術的選擇
參考對陶寺城址2002年的浮選結果所進行的分析,其結果顯示,陶寺城址中浮選出的稻谷數量很少,只占到0.3%,出土概率也較低,僅占17%,但是,如果結合時代因素加以考慮的話,問題便不那么簡單,浮選樣品來自下層貴族居住區的全部屬于陶寺早期,來自宮殿核心區的樣品屬于陶寺中期,而普通居住區的樣品則屬于陶寺文化晚期。[6]由這一結果,也可以得出以下推論:在陶寺文化早、中期,只有貴族才能夠食用稻米,而到了晚期,普通社會成員也會食用。此外,同一分析結果還顯示,稻米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遞增趨勢的,而晚期的增幅尤為顯著(見圖1)。[6]重要的是,通過對陶寺遺址出土的植硅石進行分析,結果證明,這些浮選出來的碳化稻米是當地出產的。[3]在晉南地區早于陶寺文化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中,并沒有發現稻作農業遺存,說明稻米在晉南地區的出現,應該始于陶寺文化時期。一種全新的農作物在晉南地區突然出現,而且,一出現便首先在貴族階層獲得認同,并在隨后的時間里得到極大發展。這并只是一種偶然的歷史現象。在原始社會里,技術的傳播當以人口的流動為媒介,因而,這一現象應該暗示著當時有一支外來勢力,進入了晉南地區。陶寺文化遺址,被認為是上古帝王堯的。陶寺文化的形成,也應當與陶唐氏的遷徙有很大的關聯。《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司馬光所著《稽古錄》記載:帝堯“初封于陶,后改為唐,故曰陶唐氏。”《逸周書•史記解》又載:“昔者西夏,性任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而晉南地區素有“夏墟”之稱。《左傳•定公四年》載:“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些史料說明,陶唐氏并非起源于晉南地區,而是由“陶”遷往晉南,并擊敗了當地的夏族,迫使夏族遷往別處。而“陶”之所在,根據王守春先生的意見,當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的定陶縣境內。[9]定陶縣位于黃河以南的魯西地區,根據前文所敘述,在新石器時代,當已出現稻作農業。陶唐氏入主晉南之后,在政治上屬于勝利者,因而在政治地位上,陶唐氏部落中的人民,在當地屬于貴族階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結合在陶寺文化早期,浮選的稻米樣本位于下層貴族的居住區,可以認為,稻米在晉南的出現,很有可能是由陶唐氏部落在向晉南地區遷徙的過程中帶去的。從大的環境背景和土壤條件而言,晉南地區并不適合大規模地種植水稻。在整個唐虞早夏時期旱作農業也依然是該地區的主導性生業。利用碳十三技術對陶寺遺址出土的人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陶寺人百分之七十的食物來源于碳四植物,即小米,而非屬于碳三植物的稻米。[10]然而,晉南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依山傍水,除去正西方向為黃河之外,其余方向全是崇山峻嶺。有著名的呂梁山、太行山,以及中條山為其各個方向上的邊界,還有舜王坪、稷王山、塔兒山等小山位于區內。這些因素使得晉南地區在地形上顯得極為復雜,擁有多元地貌。從氣候分布的角度來講,晉南地區既有水平分布帶來的區域內部差異,又存在垂直差異。通過對陶寺遺址出土的木炭進行分析鑒定,出土有一部分極為少量的典型亞熱帶及熱帶樹種。[4]這說明,在晉南地區存在一種適宜稻作農業進行的微環境因素。晉南地區有被稱為山西母親河的汾河的下游河段穿過,向西注入黃河,還有涑水河等多條河流以及很多著名的古湖泊存在,水文條件十分優越。加之在陶寺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密度相當集中,深度高達14米左右的水井,[11]說明水的利用在晉南地區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或許出現了灌溉農業。這也為水稻種植提供了便利條件。因而,即便在唐虞早夏時期的晉南地區,總體的氣候環境與土壤條件并不太適合水稻的大規模種植,也不適合水稻種植技術的自然產生,然而,伴隨著史前農業部落的遷徙,以陶唐氏入主晉南為契機,晉南地區的社會環境發生改變,為晉南地區帶去了水稻種植技術,然而,從微觀區域上來講,晉南地區多元的地貌條件,也為當地在小區域內出現稻作農業提供了必要的場所。比如,姚政權等通過對陶寺遺址出土的植硅石進行分析,便得出了陶寺遺址中存在南高旱北低濕的微環境差異的結論,而且,還進一步指示出了陶寺遺址中稻田的可能位置。[3]陶唐氏入主晉南使得晉南社會環境發生改變,為晉南地區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而晉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又為水稻種植技術在該地區的生根成長,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支撐。
三、氣候變遷與稻作農業的發展
盡管晉南地區的宏觀環境并不適合水稻在該區域內的種植,但是,上文圖1中所顯示的結果卻可以說明,在陶寺文化晚期,即早夏時期,稻米的產量在晉南地區是有所提高的。如果認為在陶寺早期種植水稻的人群是陶唐氏部落中的下層貴族,那么,到陶寺文化中晚期,種植水稻的人群卻已不再是陶唐氏部落的人民。根據對陶寺遺址出土的人骨進行種系分析,結果顯示,陶寺中晚期與陶寺早期的人群,其來源是有所差異的。[12]說明,從陶寺早期到陶寺晚期,水稻種植在晉南地區經歷過一個不同農業族群間進行技術交流的過程。簡言之,原先不會種植水稻的人,到了早夏時期卻開始嘗試著去種植水稻。此外,水稻種植的推廣,并不是在陶寺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陶寺文化中期,而是在陶寺文化走向相對衰落的晚期,變成了夏文化一個地方類型的時候,才開始得到推廣應用。這一點可以證明,晉南地區水稻種植的推廣,并不太可能是源于政治上的鼓勵,而是源于一種當地人自覺地歷史選擇。因而,稻作農業在早夏時期的發展,其原因不太可能是源于人事,而應有別的契機。相關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以后,氣候與環境較前改善,文化遺址的數量猛增;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中國的氣候一度惡化,出現史前特大大洪水。[13]確切的來講,是在距今約4200年前后,一次氣候的明顯干冷逐漸來臨。[14]162而正是這次干冷氣候結合地球軌道因素的變化,引起了全新世東亞季風的長期變化,使東亞季風降雨帶北撤南移,形成東亞季風區南澇北旱的格局。[15]正是這次異常氣候事件的來臨,使中國上古時生了大規模的洪水災害。晉南地區在陶寺文化中期,即堯舜禹時代,并沒有遭遇到洪水的襲擊,而是充當了治洪大本營的角色。《尚書•堯典》載:帝堯之時,“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又《孟子•滕文公上》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按照徐旭升先生的意見,洪水發生在兗州、豫州東部以及徐州的小部分,像豫西山地以及晉南地區,地貌條件多元,地勢又較高,不太會受到洪水的侵襲。[16]但是,在考古學上發現的河南嵩山王城崗遺址中,卻清晰的發現了被大水沖毀城墻的跡象。說明洪水的發生,其范圍可能波及到了豫西山地。在堯舜時代,洪水并沒有波及到晉南地區,相反,晉南是堯舜指導治水的大本營之所在,實際操作治水工程的鯀和禹,其施政地點也并非晉南。而與未受洪水波及的情況相對應的則是,在陶寺文化中期,碳化稻米的樣本只在宮殿核心區內有所發現。說明此時水稻種植的農業產出,還僅僅供給王室貴族享受,其產量也并沒有多大的提升,即水稻種植并沒有于陶寺文化中期的時候在晉南地區得到實質性的推廣。然而,晉南地區最終也并沒有逃脫洪水災害的襲擊,只是洪水來臨的時間稍晚一些、規模較小一些。考古發掘中,同樣發現了陶寺遺址遭受洪水襲擊的遺存,在山洪堆積物中含有陶寺文化晚期的陶片以及其上覆蓋有陶寺晚期陶片的文化層。[17]說明:陶寺遺址的洪水發生于晚期偏早,即早夏時期,而且此次洪水的規模并不是很大,洪水過后,人們便可以繼續在當地生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洪水過后,人們很難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山洪堆積物之上,也就很難再出現陶寺晚期陶片的文化層了。而正是在這個時候,晉南地區的水稻種植卻出現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因而,洪水的出現與水稻種植在晉南地區的發展,應該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講,以晉南地區北部的臨汾盆地為例,自中更新世以來,便在經歷了三次地質構造抬升運動,形成了五級沖湖積臺地或階地。[18]臺地表面平坦,不利于排水,在低洼地帶容易形成積水。當洪水來臨之際,降雨量有所增加使得原本不適宜稻作農業的山間臺地,能夠支持水稻生產所需要的水分。而原先的旱作農業,卻在這樣的條件下無法繼續進行。加之水井在當地的出現,可以看出當地先民對水的使用技術已經相當嫻熟,足以滿足進行水稻種植的水分條件。正是因為史前的異常氣候事件,使得晉南地區在進入早夏時期以后,遭受到了洪水的小規模襲擊。而洪水的來臨,局部性地破壞了旱作農業生產的條件,卻陰差陽錯地為稻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促使晉南地區的稻作農業在早夏時期有所發展。
[“十五”時期,江西有色金屬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417.18億元,工業增加值90億元,利稅總額59.17億元,其中:利潤38.17億元,經濟總量躍進為全省第一大行業。在“十一五”規劃中,江西有色金屬工業提出了沖擊千億元的目標。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倍受關注。江西有色金屬工業要實現下一輪的大發展,只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現內涵發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一、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從江西具有比較優勢的有色金屬礦種來看,資源形勢并不樂觀。江西探明的銅資源量占全國的1/5,列第一位。按現有的保有儲量計算,礦山服務年限約為25-30年。中國鎢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鎢資源量在全國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鎢資源量在不升級儲量的情況下靜態服務年限約為10-15年。中國查明的稀土儲量占世界儲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儲量56萬噸,其中可采儲量31萬噸,以離子型稀土為其特色。以現有產能計算服務年限約為12-15年。
(2)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決定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十五”期間,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巨額的投資推動。“十五”期間,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4.97億元,基本相當于建國以來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計投資總額。2005年,生產電銅43.21萬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1.23倍。生產鎢精礦44744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69%。生產單一稀土氧化物5512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屬工業從整體來看,呈現出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資源的不足成為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中的“瓶頸”。
(3)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當前江西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廢棄的廢石和尾砂堆積成山,山洪爆發時順流而下,有的尾礦庫甚至出現決堤,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廢水就似一條“黑龍”,污染了整個水系,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為江西有色金屬工業企業樹立了典范,成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楷模。江西銅業集團在資源利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僅“變廢為寶”一項,2005年多收30億元。江西銅業集團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工程。
(1)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形成了新的產業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江銅就拋棄了“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觀念,引入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來,江銅一直致力于運用高新技術“以廢治廢,變廢為寶”,建立了多條新的生態產業鏈,已形成以銅的提取與加工為龍頭,貴金屬提取與加工、硫化工和精細化工、稀貴金屬提取與加工三大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2)依靠科技進步,銅資源利用率上了新的臺階
江銅所屬的德興銅礦,原設計采礦選礦的邊界品位是0.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江銅就進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巖銅礦床采選綜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邊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興銅礦原本當廢石丟棄的含銅品位在0.25%-0.3%的礦石(約占總儲量的20%,共1.48億噸)全部得到利用。僅此可多回收銅金屬量38.3萬噸、黃金28噸,使日處理量10萬噸的德興銅礦延長服務年限4-5年。
(3)注重轉化,廢渣利用實現了產業化
江銅礦山探明的銅礦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錸等二十多種元素,在采選銅礦后,廢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費資源,還會對土壤、水質產生嚴重危害。江銅立足技術創新,在廢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條“科技成果—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產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江銅集團貴溪新材料公司經過7年的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形成了年產2噸錸酸銨的生產能力,年創造利潤達5000萬元以上,而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僅300萬元。如今,江銅正在開發高純化硒、碲、鉍等高新技術產品,以延伸產品鏈條,實現江銅稀貴金屬產品的新一輪升級。
(4)注重環保,“三廢”實現了再利用
江銅在生產過程中十分注重復水利用,現在企業每年重復用水量達2.9億噸,復用率為85%以上。此舉不僅減少了廢水對原排放流域農作物和生活飲水的污染,每年還為企業節省取水資金2000萬元。為了減少廢氣排放污染空氣,江銅建成煙氣制酸系統,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萬噸,增加產值3億多元。面對目前較為嚴峻的能源形勢,江銅所屬的貴溪冶煉廠,利用閃速爐冶煉時產生的余熱發電,每年可發電1億Kwh,相當于該廠外購電的11%,通過提高對余熱的綜合利用率,江銅在兩年后耗煤將不超過3萬噸,比現在減少7萬噸。冶煉過程中的廢渣也通過二次選礦,每年從中提取銅8000噸。
二、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循環經濟的理念還未確立
在發展思路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輕內涵,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不符合當前的實際,為時尚早。習慣于傳統的粗放經營,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工作重點。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不強,破壞資源、浪費資源現象在一定范圍內還大量存在。
2.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技術力量比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屬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有近200戶,省屬企業51家。除省屬企業外,多數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比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紀70、80年代水平。技術投入不足,資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廢物處理率都比較低。
3.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缺乏
除《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原國家經貿委出臺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之外,沒有具體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對政府的考核僅強調GDP,對企業的考核僅強調經濟效益,缺乏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考核評價,以“三高”為代價的增長方式仍占主導地位。
4.監管機制缺位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各部門的齊抓共管和組織協調,但至今尚未統一規劃,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管理,政府各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工作中職責不清,行動缺乏協調性。
5.發展循環經濟,缺乏政策支持,企業的積極性不高
發展循環經濟,對企業而言,需要在生產工藝和技術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動該項工作時,要制訂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對企業技改、治污的稅收扶持方面要有具體措施。否則,企業就不會主動去考慮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問題。
三、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
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資源環境意識,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加強教育與引導,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變為企業的自覺行動,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
2.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組織管理機構
發展循環經濟,要發揮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建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機制,做好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工作,及時解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
3.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指導編制有色金屬工業“十一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原則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大事來抓,明確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動江西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4.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規,形成必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抓緊制定不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完善有色金屬行業市場準入制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力度,對有條件而又拒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實施嚴格處罰,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5.落實相關政策,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把國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費收繳中安排不低于10%的資金用于試點清潔生產工作啟動和污染治理項目”,以及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稅收減免等有關扶持優惠政策落實到位。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專項基金,對關鍵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給予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并利用該基金開展相關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
6.加大江銅集團示范推動作用
在全行業組織學習和推廣江銅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重點要以節水、節能為重點,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潔生產為重點,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再上新臺階。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點開發二次有色金屬回收過程拆解分離技術、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冶金技術、二次資源稀缺貴金屬回收技術、尾礦綜合回收利用技術、有色冶金廢渣資源化技術、資源循環過程中環境治理技術、資源循環自動控制及檢測技術等,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
8.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
按照布局區域化、發展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抓好銅、鎢和稀土工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積極發展深加工,提高資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地基處理
根據參考地質報告,本場地屬于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濕陷等級為Ⅱ類,采用強夯法,消除濕陷提高承載力。計算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基礎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JCCAD2010版。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或條形基礎及獨立柱基。
3上部結構設計
1)A,B,C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D,E,F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2)結構設計。地震作用按8度0.2g進行計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進行設計,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D,E,F區框架等級為二級。抗震計算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結構整體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軟件》SATWE2010版。采用總剛分析方法,計算結果如下:A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1~表3。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3。B區: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2。C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7~表9。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5。D區:振動周期見表10。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5。E區:振動周期見表11。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1。F區:振動周期見表12。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3。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相應要求。3)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mm):a.基礎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鋼筋:有墊層40;無墊層70,上部鋼筋40;b.地下室外墻:外側50,內側20;c.柱:地下與土壤接觸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縱筋直徑;d.梁:室外露天環境35,室內潮濕環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縱筋直徑;e.在一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15,梁為20;在二a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0,梁為25;在二b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5,梁為35;f.梁板中預埋管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間設置抗震縫,主體長度超過規范要求時相應部位設置后澆帶,減少混凝土收縮影響。5)材料。混凝土:A,B,C區柱、墻:1層~2層頂為C40;3層~4層頂為C35;5層~6層頂為C30;D,E,F區柱:C30。梁、板:C30。基礎:C30。樓梯、女兒墻、雨篷、挑檐、構架等露天構件:C30。圈梁、構造柱:C25。填充墻:±0.000以下采用MU10頁巖燒結磚,M10水泥砂漿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氣混凝土砌塊(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漿砌筑。鋼筋:采用HPB300級,HRB335級和HRB400級鋼筋。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146-1
0 前言
農業技術推廣是指農業科技工作者將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民群眾中去。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可利用的傳播渠道以及推廣方式來推廣農業技術,使之能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在這個經濟發展與科學進步的今天,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是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面臨的新要求和挑戰。
1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現狀分析
1.1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靈活
根據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分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傳統縱橫交錯的管理層次大大增加了技術推廣的管理難度,農業主管部門肩負著較重的負擔與壓力。這種體制上的弊端直接造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多辦事少的現象。這樣的體制下工作效率低下不說還造成了資金的浪費,嚴重影響著推廣體系的生存與發展。
1.2 缺乏推廣意識以及推廣人才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人員意識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根本地位與重要作用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不夠深入;推廣人員在基層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時間不足,推廣不及時,導致農民群眾不能及時的、準確的把握相關信息;現有的農業技術的專業培訓機構太少,推廣人員缺乏正規的培訓與指導;普遍存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待遇相對較低,基本生活也沒有保障等問題。
1.3 經費投入少,推廣渠道不順暢
我國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的支農資金數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投入到農業技術推廣上的資金就會相應的更少,資金不足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嚴重滯后,引起的配套設施不健全,甚至必要的辦公條件、工作手段方面都是十分缺乏的。在經費上的問題使得公益性推廣服務職能的發揮也嚴重的受到了制約,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擴散推廣方面都受到了不同層次的阻礙。
1.4 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客觀原因限制
在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推廣項目單一、不能滿足市場的變化等問題。由于客觀上農民群眾文化素質有限,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也有限,這些都是推廣渠道不暢通的體現。
2 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議
2.1 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改革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盡人意,體制的建立不科學嚴重的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由于推廣農業機制的創新改革涉及的是多部門整改,農業部門也不能夠獨立決定,所以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的體制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在長期的農業技術推廣實踐工作中的不停調整,不斷適應農村現狀,了解農民需要進行完善。
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改革就是對機制進行創新,建立科學的科技工作導向機制,引入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觀念,積極有效地開展科研、教學和推廣活動,培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新技術的推廣。
2.2 引入高校大學生參與,組建實干推廣隊伍
在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中,必須擁有一支分布廣泛并且具有實干精神的農業技術推廣隊。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實干家,同時從高校引進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充實到這支實干農業技術推廣的隊伍中來。這樣,農業科技推廣的隊伍就強大起來了,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中就比較全面了,其推廣效果肯定是能明顯提高的。
2.3 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網絡推廣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要點是對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合理規劃。制定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運作方法,加大透明度、監督力度、執法力度明確財政。制定相關措施,引導社會各界主動增加農業技術的資金投入,保證資金能維持農業技術推廣活動正常運作。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來推廣農業信息和農業技術,建立農業技術的推廣網絡渠道無疑是與現代化接軌的有效途徑,在充分的利用通信公司、電視臺媒體、網絡媒體來共同建立與農業市場化相適應的新型推廣網絡,能夠全面開發農業科技技術推廣作品在農村中普及。
3 總結
綜上所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以及如何讓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發展等問題,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積極分析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發展的歷程,總結其中好的經驗,吸取那些走彎路走錯路的教訓,同時將眼光放開闊多借鑒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科學、穩妥地推進改革與發展。并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需要的是不斷創新,在建立高效運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之后,還應長期完善整個推廣體系,做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金會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任重而道遠[J].吉林農業,20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of metal of the era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the hardware environment for office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 combination, and spiritual image design requirements view excerpt, understanding, combining work to the office building and are indispensable to build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in this paper. As metal enterprise design, the main points of key can b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Keywords: metal; Design; Space aesthetic feeling; cohes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緒論:金屬集團企業,是中國專項企業中的領軍者。在金屬制品產業上發揮著基礎、先導性作用。企業長久深遠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共現的文化精神亦是彌旬不歇。新大樓的竣工,標志著外觀形象由單一過度到現代氣度。整體工作環境的改觀,是企業成長為國際先進化集團的體現,是企業在經濟物質與文化精神上的雙贏,是文化精神的立現,最直觀的表達在空間設計上。金屬集團文化背景的豐厚,是企業綜合實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新世紀實業企業家的處事方式,引領集團核心凝聚力,“開拓、求實、團結、進取”的企業精神。知人性達、以人為本,以恢宏大氣的室內設計聯接建筑物本身的空間美感,是本設計的主要設計精神。
一、行政樓一樓設計要求及要點
行政樓一樓,需要用設計在第一時間傳達出集團的宏渾氣魄,所以設計主要秉承了建筑概念上的中軸理念,以方正、嚴謹、宏大的氣質展現。
原始建筑對于大廳通道的設計考慮了整體結構的統一性,在考慮不改變原本建筑氣質的前提下,將通道略作調整,分割出貴賓通道和員工通道。大廳格局上的變動,將空間的功能性規劃清晰。大廳主要采用米洞石色,采用自然天光作為建筑物本身的光源補充,以黑金花色作為色彩上的點綴,來襯托空間高貴質感。大廳的銅雕,采用金屬集團自產鋼材,大篇幅的裝飾設計,寓意頂天立地并具現精神。
貴賓通道緊連著貴賓廳,貴賓廳兼具貴賓接待、新聞公關室等功能。貴賓廳采用米色、紅色、金色為主要色彩,大型水晶吊燈、LED燈,屋頂噴金等設計元素,讓貴賓廳俱得其禮。
展示廳是企業對外形象的一個窗口,設計上呈現了金屬集團產品的多元性、金屬企業凝聚性、輝煌的文化性。在空間上,采用順時針的導式,吊頂不規則橢圓型燈組象征企業的成長的腳步,采用多媒體演示方式,背景墻以及六大實物展示柜,都用LED燈做燈光補充。紅色為主色調,體現企業的蓬勃發展。
洗手間除去最常規的洗漱功能外,也是整體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秉承設計統一性,洗手間也以米洞石色、黑金花色作為主要基調。明亮、干凈、整潔是洗漱空間必備條件。
電梯間留有足夠大的空間范圍,沿襲了主要的米色、咖啡色、黑調,直線條的設計,讓空間頗具現代感。電梯空間墻面以留有企業文化展示區域,隨時傳達文化元素。
二、行政樓會議中心設計要求及要點
多功能報告廳、會議中心、中型會議室等功能區域也是一個企業的重要文化體現方式。設計上多出運用高科技智能材料,通過會議文化與時尚文化的結合,附載的是高品位的會議功能環境,創造一種新概念的會議空間。
多功能報告廳,其一在隔局上改變原來的方正規矩,內部頂面設計采用弧形設計,座位采用弧形階梯式設計,在空間上增加人員容納的同時,使空間顯得大氣開闊。墻面、地面的吸音處理,讓與會氛圍莊重、安靜。頂面柔性拉展天花的運用,則開闊了視覺高度。LED燈的運用,讓會場的照明有足夠光亮的同時具有節能作用。多功能報告廳內部的放映室,單獨設置在主舞臺二樓閣樓,獨立空間成為所有多媒體手段的集中控制地,不需再另設控制室。米色、咖啡色婉轉的抑制了多功能廳的沉悶。其二,根據企業報告廳,不能單一的定性為報告廳,應作為員工精神文化表現的場所來體現,在功能設計上要考慮的特殊因素如下
因為報告廳兩底的高度的局限性不能按照標準的劇院要求實現報告廳所需的燈光定位高度。,故采用定點定位的電動傳動方式進行布置,結合室內裝修進行配合,具體詳見設計建議圖;
根據現有設計舞臺的面積,遠遠不能適應于表決類型會議要求和各類中小型演藝要求,建此在原舞臺的基礎上,增設一套升縮升降型機械傳動舞臺,使舞臺面積擴大三分之一,這樣使用于各類會議和演藝的基本需求;
報告廳舞臺臺口上方吊頂應設立電動會標桿便于各類演藝與會議所用光的需求。舞臺區域上方應具備演藝區域燈光的鋪設區和會議燈光鋪設區域的需要。注:(上方應設立4-5道燈桿,1-2道景桿,在舞臺的底側LED屏設有一道金絲絨底幕,這樣起到保護LED屏,其次也能適用各類莊嚴莊重的會議要求使用。
在報告廳兩側出入門邊上)對應兩側因加筑一道電動吊桿作為耳光吊架長度為3米,同時包括現有舞臺的現設計定位的音控室、智能化控制室上方應設有固定的側光架(對應架設),其次在靠墻的上側(對應)設置電動吊桿傳動電機設備固定支架(主要安放傳動吊桿電機用)。
假如根據以上第2條設計,原設計的主舞臺設立高度應設為90-110公分(離地面),這樣便于升降舞臺安裝與使用,同時根據現有的跨度要求一定要符合這樣的高度。
根據現場設計圖紙直觀分析建議報告廳后側兩端的放映室設為音控室和燈光控制室,這樣能使音控與燈控直觀演藝與會議所需進程。
在舞臺的臺沿處應再設立一道基本會議的會標吊桿(電動傳動形式),這樣能適用各類會議的需求;
音響系統應分成二個系統
會議音響系統“以語音傳輸為基礎,表達出人最清晰的語音要求”,用專業的形式講就是人聲,會議音響的音響能保障整個報告廳的均勻度;
演藝的擴聲系統“以演藝活動傳輸為基礎,使演藝的演繹人員,能充分的展現出演繹的激情,達到演繹的最高效果”;
會議中心,在原先兩個空間的基礎上,合并為一個大空間。大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員,另外亦兼做開放式宴會餐飲大廳(行政樓二樓同餐飲樓相通)。云石燈為主要光源設計,空間不顯沉悶。整體環境配置拾音器,讓每個角落都能清晰的聽到主講人的發言。多媒體配置,也使得空間的科技含量提升,企業集團的科學先進性與國際接軌。
三、行政樓辦公區域設計要求及要點
員工辦、領導辦公區域、高層決策者辦公區域,是企業集團人本文化集中體現地,和諧、嚴謹的辦公空間剛柔并濟。
為給員工創造人本化的辦公環境,以普通員工兩人一間。用乳膠漆(可用有色乳膠漆)做墻面主要材料,吸音地膠板做主要地面材料,減少辦公環境的聲音污染。LED節能燈為當前國際化辦公環境最為常用的燈具,明快的色調讓空間不顯陳舊。走廊材質的變化,現空間靈動不落俗套。
高層決策者辦公區域,設置在行政樓九樓,九五至尊當顯王者風范。設計遵循總決策者的品質,環境空間仁智俱現,沉穩低調的空間品質,兼具中式與歐式的的經典元素,內斂亦霸氣。還嚴肅一個深闊氣度,和諧予決勝千里的開拓。尊貴稀有花梨木墻面,保持了自然紋理,顯君子之道。大型天然玉石,其紋理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化,智者的氣息影響玉石圖案。木色,很好的表達了沉淀的智慧。高科技系統同時運用于此空間,開辟高層決策者通過視頻與各員工及會議中心緊密有效的e道路。正是要說明在經濟的浪潮中,弄潮兒行走在各個現代化領域的尖端.
四、餐飲樓員工學習、培訓中心設計要求及要點
對員工學習、培訓的重視,是一個國際化集團的必備文化條件。此項區域的設計,是對辦公環境的補充,也是企業對員工人文精神的體現。
開放式圖書館,讓員工感受到集團的文化魅力。引入國際化學習環境,做24小時開放式。每個閱讀桌前配備閱讀燈。
[“十五”時期,江西有色金屬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417.18億元,工業增加值90億元,利稅總額59.17億元,其中:利潤38.17億元,經濟總量躍進為全省第一大行業。在“十一五”規劃中,江西有色金屬工業提出了沖擊千億元的目標。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倍受關注。江西有色金屬工業要實現下一輪的大發展,只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現內涵發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一、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從江西具有比較優勢的有色金屬礦種來看,資源形勢并不樂觀。江西探明的銅資源量占全國的1/5,列第一位。按現有的保有儲量計算,礦山服務年限約為25-30年。中國鎢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鎢資源量在全國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鎢資源量在不升級儲量的情況下靜態服務年限約為10-15年。中國查明的稀土儲量占世界儲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儲量56萬噸,其中可采儲量31萬噸,以離子型稀土為其特色。以現有產能計算服務年限約為12-15年。
(2)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決定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十五”期間,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巨額的投資推動。“十五”期間,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4.97億元,基本相當于建國以來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計投資總額。2005年,生產電銅43.21萬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1.23倍。生產鎢精礦44744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69%。生產單一稀土氧化物5512噸,比“九五”末期增長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屬工業從整體來看,呈現出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資源的不足成為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中的“瓶頸”。
(3)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當前江西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廢棄的廢石和尾砂堆積成山,山洪爆發時順流而下,有的尾礦庫甚至出現決堤,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廢水就似一條“黑龍”,污染了整個水系,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為江西有色金屬工業企業樹立了典范,成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楷模。江西銅業集團在資源利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僅“變廢為寶”一項,2005年多收30億元。江西銅業集團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工程。
(1)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形成了新的產業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江銅就拋棄了“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觀念,引入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來,江銅一直致力于運用高新技術“以廢治廢,變廢為寶”,建立了多條新的生態產業鏈,已形成以銅的提取與加工為龍頭,貴金屬提取與加工、硫化工和精細化工、稀貴金屬提取與加工三大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2)依靠科技進步,銅資源利用率上了新的臺階
江銅所屬的德興銅礦,原設計采礦選礦的邊界品位是0.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江銅就進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巖銅礦床采選綜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邊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興銅礦原本當廢石丟棄的含銅品位在0.25%-0.3%的礦石(約占總儲量的20%,共1.48億噸)全部得到利用。僅此可多回收銅金屬量38.3萬噸、黃金28噸,使日處理量10萬噸的德興銅礦延長服務年限4-5年。
(3)注重轉化,廢渣利用實現了產業化
江銅礦山探明的銅礦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錸等二十多種元素,在采選銅礦后,廢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費資源,還會對土壤、水質產生嚴重危害。江銅立足技術創新,在廢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條“科技成果—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產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江銅集團貴溪新材料公司經過7年的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形成了年產2噸錸酸銨的生產能力,年創造利潤達5000萬元以上,而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僅300萬元。如今,江銅正在開發高純化硒、碲、鉍等高新技術產品,以延伸產品鏈條,實現江銅稀貴金屬產品的新一輪升級。
(4)注重環保,“三廢”實現了再利用
江銅在生產過程中十分注重復水利用,現在企業每年重復用水量達2.9億噸,復用率為85%以上。此舉不僅減少了廢水對原排放流域農作物和生活飲水的污染,每年還為企業節省取水資金2000萬元。為了減少廢氣排放污染空氣,江銅建成煙氣制酸系統,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萬噸,增加產值3億多元。面對目前較為嚴峻的能源形勢,江銅所屬的貴溪冶煉廠,利用閃速爐冶煉時產生的余熱發電,每年可發電1億Kwh,相當于該廠外購電的11%,通過提高對余熱的綜合利用率,江銅在兩年后耗煤將不超過3萬噸,比現在減少7萬噸。冶煉過程中的廢渣也通過二次選礦,每年從中提取銅8000噸。
二、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循環經濟的理念還未確立
在發展思路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輕內涵,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不符合當前的實際,為時尚早。習慣于傳統的粗放經營,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工作重點。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不強,破壞資源、浪費資源現象在一定范圍內還大量存在。
2.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技術力量比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屬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有近200戶,省屬企業51家。除省屬企業外,多數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比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紀70、80年代水平。技術投入不足,資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廢物處理率都比較低。
3.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缺乏
除《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原國家經貿委出臺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之外,沒有具體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對政府的考核僅強調GDP,對企業的考核僅強調經濟效益,缺乏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考核評價,以“三高”為代價的增長方式仍占主導地位。
4.監管機制缺位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各部門的齊抓共管和組織協調,但至今尚未統一規劃,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管理,政府各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工作中職責不清,行動缺乏協調性。
5.發展循環經濟,缺乏政策支持,企業的積極性不高
發展循環經濟,對企業而言,需要在生產工藝和技術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動該項工作時,要制訂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對企業技改、治污的稅收扶持方面要有具體措施。否則,企業就不會主動去考慮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問題。
三、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
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資源環境意識,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加強教育與引導,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變為企業的自覺行動,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
2.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組織管理機構
發展循環經濟,要發揮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建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機制,做好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工作,及時解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
3.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指導編制有色金屬工業“十一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原則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大事來抓,明確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動江西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4.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規,形成必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抓緊制定不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完善有色金屬行業市場準入制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力度,對有條件而又拒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實施嚴格處罰,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5.落實相關政策,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把國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費收繳中安排不低于10%的資金用于試點清潔生產工作啟動和污染治理項目”,以及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稅收減免等有關扶持優惠政策落實到位。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專項基金,對關鍵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給予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并利用該基金開展相關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
6.加大江銅集團示范推動作用
在全行業組織學習和推廣江銅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重點要以節水、節能為重點,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潔生產為重點,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重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再上新臺階。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點開發二次有色金屬回收過程拆解分離技術、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冶金技術、二次資源稀缺貴金屬回收技術、尾礦綜合回收利用技術、有色冶金廢渣資源化技術、資源循環過程中環境治理技術、資源循環自動控制及檢測技術等,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
8.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
按照布局區域化、發展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抓好銅、鎢和稀土工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積極發展深加工,提高資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