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3: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生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喜歡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天性,學生在玩泥巴的同時如果還能看到自己創作的成果在燒制中成型,成為永久的紀念,會感到這遠比玩弄智能手機游戲更有意義。由于很多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邊,他們使用身邊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歡的人、物,根據自己的樂趣感受泥巴那種滑溜溜、涼涼的親膚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創造的工具制作能夠讓同齡人、長輩眼前一亮的物件,這些由自己用泥巴創造事物帶來的新奇感及喜悅會讓學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動力,在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藝術自信,在逐步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形成優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質。
2.提升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任何發明,只有自己親身參與才會更好地感受其價值,真正的科學和藝術創造也是如此。陶藝作為三維空間藝術,具有開啟小學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學生通過將自己腦海中的形象變成實際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制作陶藝品的過程中也能培養做事的條理性以及循序漸進的健全的邏輯思維能力。時下的小學生接觸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經制作好的工業化產品,如果其能夠擁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難看的小板凳”,其也會充分感受到樂趣。
3.逐步啟迪學生智力
讓其張揚個性,形成創造性思維筆者認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從娃娃抓起。泥巴極具可塑性,陶藝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藝課程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張揚個性,充分挖掘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潛質。
4.陶冶學生情操
讓其形成更好的審美能力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陶藝能夠體現平面和立體的綜合,學生在對陶藝半成品的不斷觀察、思索、修正調整并最終確定的過程中會一次次反復欣賞和揣摩自己內心深處對美的感覺,這種過程是其他課程難以具備的。此外,學生對同學和制作小組的陶藝作品進行評價,在肯定與否定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5.聯系其他學科,綜合提升學生能力
真正的藝術教育絕不能孤立存在,教師在陶藝課程設計中必須認真思考,讓陶藝課程能夠融合且影響到學生學習的其他學科。如,學生對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過程的闡述,能展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立體陶藝的制作會涉及數學中的立體和比例等科學知識;制作西方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則需要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對陶制品燒制中火候的把控蘊含自然學知識;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陶藝課程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陶藝的過程中將陶藝和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其思維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
二、讓學生深入并探究生活,培養審美習慣和能力
小學生閱歷尚淺,對生活的觀察度也不夠,致使對學習美術這門學科的認識不足。因此,教師要和學生多進行思想交流,讓學生懂得并明白學好美術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美術繪畫技法和技能,還要把自己的認識、理解與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實地融入繪畫中,將自己的喜怒憂樂表現出來,在表現情感的同時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來搜集資料,探究人類勞動工具發展的美術活動或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深刻感受美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學生關注生活美的點點滴滴,從而培養審美習慣和提高審美能力。
三、讓學生接觸并感受藝術,提高審美的品位與素養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
課堂是開展小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小學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師則是將這些素材轉化成品德教育資源的重要媒介。教師要利用學科知識有效促進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品德習慣,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中重點強調:“從小做起,就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課堂上對學生灌輸大道理,并不是批評、指責與責罵,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資源,因勢利導地通過情景教學、問答教學以及游戲教學等多種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與學生一同分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務,階段性的開展“媽媽小幫手”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制作“勞動卡片”,記錄幫助媽媽分擔家務時的心理觸動,教師要鼓勵表現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們能夠相互肯定、相互學習,指導學生學會自省,學會自己“找缺點”,從而使學生將品德教育內容內化成為一種自律、自強、自謙的品質。
三、教師要以身作則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好榜樣
(一)家庭禮儀教育意識淡薄。1.家庭對孩子禮儀教育方法失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成為了家庭關注的重點,家長們喜歡將更多的財力放到孩子身上。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盡量滿足留守兒童的物質需求,對孩子過分溺愛,使他們養成了懶散、自私、任性的不良習慣,他們不懂得分享、缺少責任感,也自然會產生不文明的行為習慣。2.父母育兒觀念中缺少禮儀教育元素。農村多數家長文化程度不高,重“智”輕“禮”,認為智力發展不容忽視,而文明禮儀可有可無,等孩子長大自然會明白。家長注重智力等方面的投入,唯獨不關注孩子的道德教育與習慣養成。(二)小學禮儀教育流于形式。1.師資匱乏。農村小學禮儀教育被邊緣化,沒有授課時間的保證,也沒有師資力量的支持,禮儀教育變成了課余活動。禮儀教育刻板、無趣,小學生“被”日常行為規范約束行為,不能自主探究禮儀教育方面的知識。2.教法不力。農村學校開展禮儀教育多是為應付檢查,缺乏系統性,多是通過班會滲透,教師很少將其融入就餐、打電話等日常生活之中。沒有專門的教材,多是分散于思想與社會教學中。(三)社會環境對禮儀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禮儀教育尚未列入課程體系,未形成整體性規劃,缺少政策支持,禮儀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公眾人物的一些不雅行為產生了消極影響,沖擊了禮儀教育培養出來的良好習慣與修養。
防微杜漸生命是最寶貴的財富,生命和健康是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生物基礎。人的生命是等價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生命都應得到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護。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當然要盡一切可能保證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權益,這是人本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無論春游、秋游、社會考察,還是校園的其他活動,學校都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嚴格管理,不能麻痹大意、輕率從事,要把不安全隱患降到最低限度。只要我們時刻繃緊安全教育這根弦,認真細致地去做,許多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即使偶爾發生也能大大降低事故的傷害程度。因此,學校一定要把安全教育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制定科學嚴密、切實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讓每個教育工作者時刻繃緊安全教育這根弦,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抓實抓細、精到管理,不能有半點的馬虎與疏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防微杜漸,從根本上杜絕或大大減少安全事故。同時,要在學生中經常性地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這是提高學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但是,政府、社會和家長不能苛求學校在學生安全教育上“絕對安全”、“萬無一失”,因為“絕對安全”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是很難辦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擔心個別學生的安全就取消所有學生的一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甚至連中午和放晚學后的自由活動都被剝奪,整天把學生禁閉在校園和教室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成為沒有戰斗力的“關雞”,就會出現許許多多弱不禁風的“林黛玉式”學生,就會涌現大量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許多學生就會“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社會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就會大大降低。這樣做,學校的安全事故可能大大減少(但不等于沒有),但是整個學生群體的身體素質、創新能力、運動技能以及人文情懷等卻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危及的是整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這個潛在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更不能輕視。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綜合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教育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奠基工程,不僅應關注學生個體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知識技能,更要從大局著眼長遠計議,關注整個學生群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核心是民族群體綜合素質的競爭。我國學校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要努力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打造一支身體素質好、創新能力強、精神境界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高素質團隊。打造這支團隊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凡是有利于打造這一團隊的做法都要敢于嘗試和持久堅持,否則就必須停止和拋棄,切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學校教育不但要注意顯性安全,也要注意隱性安全
不但要注重中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安全為了避免學生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有關方面簡單地對全體學生進行活動限制和時間禁錮,取消一切“危險性”比較高的活動項目和科目,這是典型的因噎廢食,很不可取。我們都知道,開車、走路也是很危險的,公路上幾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發生,能不能為了保證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把所有公路給封了,禁止一切車輛上路?科學探索、社會實踐也有一定風險,能否為了保證科學家、社會活動家的人身安全而叫停一切研究探索和社會活動?我們沒有那樣做,也不能那樣做。取消一切“危險性”比較高的活動和項目,學生就真的絕對安全了嗎?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非也。如果我們思想上不高度重視,管理上不細致縝密,安全責任不落到實處,校園里和教室中同樣會出安全問題,如打架、斗毆、踩踏、跳樓、暈厥,等等,近年來的中小學校園并不缺少這方面的例子。如有的學生因長期得不到鍛煉,身體素質較差,跑步時突然暈倒甚至猝死;有的學生因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造成相互傷害。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時有發生。同時,長期把學生禁閉在校園和教室里,剝奪學生的自由活動權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和不安全。長此以往,學生的身體素質會每況愈下,社會活動能力下降,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學生的心理品質會出現問題,會變得狹隘、孤僻、暴躁、膽怯、抑郁等等,與人身安全事故相比,其性質和后果更為嚴重、更令人憂慮,因為它傷害的不是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而是整個學生群體,同時它傷害的也不僅是身體,還有心理。近年來,學生在學校得不到歡樂,整天悶在校園里、困在教室里、淹在書本中、泡在題海里,郁悶的心情得不到舒展和釋放,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因此走上自殺的道路。如果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輕松自在、歡快愉悅的,學生怎會自殺?
二、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現狀
由于城鄉結合部的所在的區域位置特殊性,導致其家庭教育狀況最為復雜。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傳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就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當前教育大系統工程中基礎工程。經多年的觀察、調研發現,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現狀確實存在很多令人堪憂的地方:筆者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后發現,當前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順其自然”型。這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因響應國家政策,大量獨生子女出生后,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長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無耐放棄。也有的家長是出于前面我們所談到的城鄉結合部的優越感而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具體表現為:第一,“長輩家長”現象普遍。很多家長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上輩人”。長輩們“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孫”思想,使得這些孩子多數缺乏生活自理經驗,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為和習慣,就是在“爺爺”們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慢慢滋養的。第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的能人,卻不能說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識讓很多城鄉結合部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順其自然,“我不是也沒受過多少教育嗎,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還不是混的不錯嗎?”這樣的想法使得這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但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做法。“簡單粗暴”型:這種類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長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的影響,家長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確的方法,當子女有錯誤就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學生內心封閉、心靈受損。孩子對家長持敵對態度,形成代溝,也同時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家、校、社會三位一體在工作中采取相應對策。
三、學習負擔重的主要因素
城鄉結合部的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重成因復雜,既有內在的個體原因,也有復雜的外在社會原因。大致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認的現狀是城鄉結合部學校數量和城區相比要少,優秀的教師向城市中小學流動,剩余的教師隊伍業務素質偏低,但城區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兩者之間升學率有著顯著的差異,城鄉結合部學校教師為迎頭趕上,往往忽略教育規律,拔苗助長這也是造成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試想這些教師業務能力差,課堂教學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選擇地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重復的試題訓練、低效的練習是孩子學習負擔加重的重要源頭。(2)唯分數論的高考指揮棒影響。不少學校教育是沖著成績和分數去的,是一種基于工業化的教育方式,社會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學,指揮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誰蜂擁擠上獨木橋,因此學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業化的印記。學校變成工廠,教師是流水線,學生則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3)社會、家長背后推手,是造成城鄉結合部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社會外部原因。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把殘酷的社會競爭過早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原因,已經由過去單純的學校單邊行為演變成學校和社會的雙重高壓行為。有調查稱:67.8%孩子認為讓自己參加文化課補習班是家長的意愿,根本不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都必須參加。
我們的德育教育會教給學生們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質形成的基本條件,但是,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德育的基本知識,其本身還是需要社會行為實踐的。學生們獲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來自學校的理論教育,其基本產生因素還會受到其他學校課程以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家庭、學校、社會因素來幫助我們少年兒童的德育教育的開展,并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長。我們可以向學生們講述一些很難判斷正誤、是非不明確、不好判斷的故事,可以從學生們的分析中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并且幫助他們來提高道德的判斷能力。有些故事會發生在我們身邊,其情景真實,源于生活。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進行換位思考,去體驗這種道德兩難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層面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通過各種道德觀點的比較和交流,提升學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學生們學會反省。
2.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助人為樂,為他人服務,是小學生德育教育實踐的直接經驗積累。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互幫互助,在學業上相互輔導、監督;分組進行勞動體驗;維護學校安全衛生;為低年級的學生做好榜樣等等。學生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幫助別人,從中收獲快樂、經驗,我們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實施。
二、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從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來看,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都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生成到發展成長的。事實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體驗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豐富、擴展和升華的。
1.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
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到初中去學習、生活,學生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然而,他們的生活實踐、生活經驗還是很欠缺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帶領高年級的學生走出學校,安排適當的社會實踐。在我們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社區,去發展實踐能力、獲取直接的社會經驗、增強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們在自身的實踐中,思想品質會得到完善,德育意識會有所提升。我們安排學生們進入社區“清理小廣告貼”,在清理的過程中,不僅美化了社區的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小廣告的危害,使學生們有社會公德的意識。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到社區去慰問老人,打掃社區衛生等等,使得學生們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逐步培養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質。
一懶惰心理的表現
1、思想方面的懶惰。
懶惰的人常有明日復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例如:有懶惰心理的學生在完成當天作業時,常找出各種理由拖拖拉拉,邊玩邊學,時間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點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學后,又有了新的任務,這樣明日復明日,學習成績可想而知。
懶惰的人常有依賴別人的思想。老師們經常會發現,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總是個別幾名同學,而更多的人懶得動腦思考問題。心里想:反正我不舉手,也會有人說出正確答案。這種依賴別人的懶惰
心理只會使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
2。行動方面的懶惰
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可卻遲遲不做,或硬挺過去;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
如:在我校的養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于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學校每周末的大掃除,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
或干活時拈輕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掃衛生,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
二、懶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懶惰心理的產生呢?
l、依賴性強。
如今今的獨生子女有嚴重的依賴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沒有主見,缺少獨立性,他們在家靠父母,在學校依靠老師,在社會上依靠其他人。這種依賴性就是導致懶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進心
上進心是前進的動力。缺少上進心的學生做事容易滿足,對自己要求不高,得過且過的思想嚴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質量,不求快節奏,常抱著“應付”的態度和“混過去就行”的不負責任的態度
。而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必然導致懶惰現象的產生。例如:在我校每屆兒童畫展中,要求班級中的每位同學創作一幅美術作品,在班級內展出。就有個別同學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級有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這一幅,應付過去就得了,于是懶得精心構思,懶得用心著色,草草完成了事。這種缺少上進心的表現是產生懶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關系的影響
從客觀上說,家長的過分溺愛,也是造成學生懶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大包大攬,只會使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另外,有的家長本身就
缺少時間觀念,沒有勤勞的習慣和雷厲風行,果斷利落的作風。“身教重于言教”,這樣的家庭影響嚴重影響了子女良好健康習慣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的發展,促進懶惰現象的發生。
三、矯正懶惰習慣的方法。
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習慣于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發明、拼搏、創造,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朝著預定目標孜
孜以求,才會達到光輝的項點,為此要努力克服懶惰的習慣。
l、要養成每天清早按時起床和外出鍛煉的習慣,改掉戀床不起的惡習。
2.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在家里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洗臉、洗自己的衣物。在學校認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別人,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和各種勞動、遠足活動,從而鍛煉
意志,磨練耐力。
3、制定學習計劃。所有各科作業都嚴格按老師規定的時間保質保量的完成,逐步養成不完成作業不睡覺的習慣,改掉“明日復明舊”的思想。
4.尋找榜樣。找一個學習勤奮,做事勤勞的同學做為自己的榜樣,并請這位同學多幫助和監督自己。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向成熟過渡時期,在心理素質上表現出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織共存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現為易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注意力不夠集中,理解力不強等,需要體育教師開動腦筋,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進行分析和研究。
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內涵探討上,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健康觀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兩個方面探討。健康觀教育方面,就是在體育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貫徹“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自覺性,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修養身心的重要作用進行拓展,使學生掌握現代健康觀。心理素質教育方面,就是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借助發現小學生在體育鍛煉時的表現出的各種運動心理反應和表現,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心理品質、情緒情感、自我認知、個性心理、心理適應等內容的心理教育,指導并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排除心理困擾,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與其他小學課程相比,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首先,與日常其他課程比較,體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體育運動項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堅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種情感體驗。其次,由于體育教育多為競爭性、集體性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對個人會有一個比較切近于實際的自我認識,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校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第三,體育教學中,學生們隨著教學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交流,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并樹立起自信心,促進學生人際關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時,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服從教師、團結伙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社會公約意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團體精神。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運動和其它小學體育運動項目相比,游泳教學活動是在水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小學生由于對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體驗,不了解克服水的壓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響,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進行游泳學習時就會出現呼吸困難、站立不穩,進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問題,并由此而導致怕水、厭水等心理障礙的產生,影響了游泳基礎教學的深入開展。結合多年來的體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導致小學生在游泳學習中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學生自身因素和體育教師因素三個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項目是在水中進行,人在水中運動時,正常的運動習慣明顯不適應,例如運動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這些運動方式和呼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這些客觀因素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恐懼。在運動方式方面,游泳改變了人的正常的運動習慣,在游泳運動中,身體是在水平狀態下進行運動,完全顛覆了人們直立運動的習慣,這種水平運動失去了地面支撐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進行運動,給初學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覺,進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在呼吸習慣方面,游泳時的呼吸是在動作配合下進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氣,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氣,呼吸運動比陸地上復雜許多,改變了人的正常的呼吸習慣,初學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換氣的時機,造成了呼吸困難,產生畏懼心理。部分學生有過嗆水、溺水經歷,對嗆水帶來的的劇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帶來的不安全心理反應,對水產生恐懼心理,懼怕游泳,或者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動作。
(二)學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這一時期小學生往往表現出依賴性強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學游泳的學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運動項目,尤其是游泳這種帶有一定風險性的運動,往往不能積極的面對,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極和逃避困難的態度,意志品質差,膽小畏縮。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學生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親身體驗過嗆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對自己身體安全的威脅,間接原因是看見或者聽說過游泳事故對人的傷害,因此產生怕水的負面效應心理問題。在厭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課教學中,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認為專業課是本行,游泳成績并不重要,成績及格就行,進而對游泳課產生厭煩情緒,另一方面,游泳課中,學習環境相對于其他體育項目較差,如氣溫低、水溫低、水質差等,都可部分學生對游泳課產生心理抵觸情緒,缺乏學習熱情,成為學習好游泳課的一道心理障礙。
(三)體育教師原因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也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部分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態度上較為嚴肅,導致學生對老師不敢接觸,學生對老師懷有恐懼心理,師生之間有距離感,影響了學生深入學習游泳課程。另有一些體育教師,在游泳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研究不夠深入,方式方法上簡單粗放化,一次游泳課,學生不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師教學方法簡單、語言生硬、教學缺乏循序漸進,動作不規范、水中保護不夠等,學生往往會對如何學好游泳課產生恐懼心理,影響教學效果與質量。
三、對如何消除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思考
(一)引導學生樹立現代健康觀
身體健康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無論智商有多高,身體素質不好,也難以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針對這一點,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現代健康觀。引導并幫助學生認識到未來社會既是高智能的社會,又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在個人素質培養上,不僅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更需要有強壯的體魄,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這就要求當今的學生必須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復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形成堅強、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質,為學生將來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奠定基礎。只要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學生就會明確學習游泳的目的,產生對學習游泳的興趣,進而自覺地努力克服困難,消除各種心理障礙。
(二)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培養
在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方面,體育教師在游泳教學中,針對學生怕水、厭水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傳授運動心理學知識,結合游泳項目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當練習吸換氣時,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表現灰心畏縮時,體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并教授學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堅持就是勝利”,通過心理素質訓練的開展,幫助學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礙。在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上,小學體育教師應重點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培養,結合游泳項目的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課時學生主要是恐懼水,擔心嗆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體育教師針對學生這種恐懼心理,有應積極教育學生要樹立勇敢、頑強、必勝的信念和信心,幫助學生克服恐懼,逐漸消除緊張和恐懼情緒。
(三)完善體育游泳教學的方式方法
1.聾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普通小學生相比
聾啞小學生的內心很脆弱,他們的心靈很容易被摧毀,因此,聾啞小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聾啞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和影響因素。通過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工作,對于聾啞小學生來說,真正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給予了有利的幫助。為了了解聾啞小學生心理與行為,在其發展方面的特點,在國內,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都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研究。
2.聾啞小學生的行為特點
對于聾啞小學生,較高傾向在“精神質”方面,原因可能是:“內心比較孤獨,很少關注別人的行為,不能很好適應外部的環境生活,反應比較遲緩、麻木,與他人相處不隨和,而是喜歡挑事、鬧情緒,愛做有危險的事。對于男生,大多數是內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內向,喜歡安靜、不喜歡集體活動,對一般人沒有感情很冷淡,喜歡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對于神經質聾啞小學生,其情緒、反應表現的是:緩慢、輕微,即使在高級動下,感情、情緒很快得到平穩、安靜,所以,他們通常表現的是穩重、性情溫和、自我平和。
3.調查研究對于其他研究人員
有新的發現。由于聾啞小學生,存在聽覺、生理的缺陷,不能與外界正常的人進行感情的傳遞,因此,其認知水平的發展也比較慢。又由于聾啞青少年,沒有辦法體會聲音的強弱,所以,找不到相關事物,代替其情感的變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內在意義,對于抽象思維能力更不用說,在學習語言方面,尤為困難,即很難使知覺與語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較分散,不明白口頭的指導和命令。總之,他們的感知和思維,沒有統一起來,在感知活動上,沒有思維和語言的配合。因此,他們主要借助于個體、直接的經驗,不能利用間接的經驗。對于感性知識變得“貧乏、膚淺、零亂”;被當前的情、境約束了,這樣就表現出:“思維的僵頓、固執狀態,遲鈍的思維”。所以,根據聾啞小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有其特殊性,在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關注特教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課堂教育開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明確其心理素質,培養其素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把握心理素質開始培養,這能夠提高德育的實及效果,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培養聾啞小學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質量,下面從工作的實踐中,提出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二、加強德育,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
1.認真學習、轉變思想我們把德育工作
放在學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外;還要學習教育方針、教育理論;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即重點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在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依據其特點和規律,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去培養學生,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
2.開展教育活動,滲透心理素質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學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觀念,再根據其心理的需求,來引導、激發起興趣,激起他們的感情,使得他們的個性得到發展;他們的意志得到鍛煉,從而擺脫壞的心理素質,在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正常發展。3.實行共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還是壞,學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嚴格要求;而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們要發動各方面的力量,、各種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一致,雖然,在學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兒童隱形的學校是家庭的環境,家長是兒童的第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課中心理素質因素
對于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又是獨生子、女,家長把他們看的很重要,他們要什么,家長給什么,他們要怎樣,家長就怎樣,加上,在家庭生活環境中,沒有伙伴,養成了一種“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壞習慣,這樣一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助長了自己的固執,不考慮別人,不喜歡集體的心態,在入學時,對學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歡在學校過集體的生活,而不喜歡集體的心態,養成了他們孤立的性格,在社會上,與他人不能很好相處,從而,影響了他們身心的發展。所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教育,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圍,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體,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