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3: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葉營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網絡營銷做法
綠月公司為將產品推向全國市場,僅用過去傳統的營銷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信息化時展的需求,必須大膽探索一條適應公司發展的新型運營模式。該公司自2007年開始,與百度、谷歌、淘寶、阿里巴巴等國內著名網站合作,開展茶葉網絡營銷,并取得初步成效,為公司今后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其運作方式是:
2.1百度推廣營銷2007~2008年,綠月公司在百度開展競價排名推廣,即將公司網站,用關鍵詞進行排名首頁推廣,當客戶在百度搜索“茶”、“茶葉”、“綠月茶”、“綠茶”、“安徽名茶”、“大別山茶葉”、“岳西翠蘭”、“岳西翠尖”、“野茶”、“安慶名茶”等關鍵詞,該公司網站就出現在首頁。2007年該公司在百度公司注入開戶資金3600元,然后按點擊不同關鍵詞交費,當年推廣費用合計12800元。通過推廣,來自全國各地的咨詢人數達幾千人,高峰時每天有400多人,成交客戶200多人,主要客戶群是上海、南京、山東,2007年在百度推廣成交額120萬元。2008年在百度公司推廣費用約8萬元,成交客戶300多人,成交額150萬元。百度購買流程是客戶先意向訂貨,索取樣品,待客戶確定后,打款到公司賬戶,后發貨成交。
2.2淘寶建站專營淘寶是中國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2012年綠月公司在其官方網站登記注冊“安徽綠月茶業有限公司專營店”,主要經營:岳西翠蘭、岳西綠月及土特產品,投入資金25000元,制作產品描述、細節圖、店鋪裝修,2012年6月27日上線銷售。由于新店鋪沒有知名度,公司又投入3000元推廣資金,做直通車排名推廣,并設置60個熱門關鍵詞,如:茶、茶葉、綠茶、茶葉直銷、綠茶批發、岳西翠蘭、岳西綠月、野茶、高山茶等,進行推廣促銷。同時還在淘寶站外,例如茶葉網、搜狐、網易、樂購、美食網、中國茶葉網、茶葉招商網等引入站外流量進行宣傳。網站每天訪問人數達到3000人次,知名度逐步打開,每天成交額2000元左右。上線5個月來,已成交客戶2000人次,成交額50萬元。現今是網絡時代,網上購物成為一種時尚,它的優點是客戶面廣,銷售費用較低,客戶通過旺旺聊天交流了解產品特性,然后下訂單給公司,再付款到支付寶,待客戶收貨后,確認付款。如滿意給予好評,不滿意可給中評或差評。客戶也可申請退貨,但公司這邊必須點擊同意,對方才能退。
2.3阿里巴巴店鋪批發為滿足公司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公司投資2萬元,在中國最大的阿里巴巴批發網站,一次性訂購三個店鋪,作為阿里巴巴誠信通會員,主要經營公司生產的岳西翠蘭、岳西綠月及土特產品花茶系列。目前網站已經上線,預計三個月后可在該站批發銷售公司各類產品,年營銷量可達400萬元。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大的批發商務平臺,不同于淘寶的是,它的客戶是以批發為主,量可以混批,也就是達到一定數量,如茶葉設定為5kg起批,客戶購買流程和付款方式與淘寶一樣。
2.4茶葉招商加盟公司于2012年6月在茶葉招商加盟網投入資金8600元,作公司招商加盟,并在首頁廣告頁面翻轉廣告語“岳西翠蘭,國賓禮茶,誠招全國商”。廣告刊登后,來自全國各地熱線電話不斷,現在湖北、山東、安慶成功招商4人,成交額30萬元。茶葉招商加盟的目的是進一部擴大市場的銷售份額,它的優點是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3網絡營銷的體會
傳統經營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例如:超市入場門檻高,結賬難,退貨多等,直接制約公司的發展。綠月公司多年來大膽探索,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絡營銷,這一新型模式在公司銷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約占比重為35%。公司產品銷售也由于運用該模式,走出了一條高效、快捷之路。總結該司網絡營銷工作實踐,其有五大優點:
(1)不受地域限制,直接面對全國客戶;
(2)不需勞累奔波,四處苦苦尋找客戶,變行商為坐商;
(3)免去高額入場費用;
在電力建設工程中,勘察設計的作用重大,其不僅能夠為電力建設工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而且還能夠為其市場營銷提供生產、服務支撐。尤其是在現代經濟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做好電力行業的勘察設計工作和市場營銷工作已經成為了電力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電力建設工程面臨的內外環境日益復雜,再加上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此領域的深化應用,國內的勘察設計行業與國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加,國內的勘察設計市場面臨的競爭加大。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勘察設計行業的整體水平,需要在市場經濟發展體制下,加快勘察設計行業的轉型發展速度,并盡快完善電力建設工程中勘察設計行業的各項組織機制和管理機制,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與勘察設計相關的文件,各勘察設計公司必須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改革,完善自身發展體系,為勘察設計作用的完全發揮積蓄能量。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國電力勘察設計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轉型升級策略分析報告》顯示,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重要的公用事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中國正經歷著一個以電能替代非電能源和不斷擴大用電范圍的過程,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電的比例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此外,勘察設計企業要想獲得自身的發展,就必須要結合電力建設工程的相關要求,提升自己對外部市場的適應能力,提升其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的適應性。隨著我國電力行業的信息化發展,人們對各電力建設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要求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對勘察設計企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勘察設計行業自身的發展能力,滿足電力建設工程發展對勘察設計的要求,必須要改變勘察設計企業的管理方式,突破其發展方式,并擴大其業務范圍。將其著眼點置于電力建設工程市場中,強化勘察設計行業在電力領域的專業性,提升其在此領域的水準。只有這樣才能在電力建設工程中發揮勘察設計的作用,并拓寬勘察設計行業的發展道路,實現勘察設計行業的長遠化、健康化發展。對于電力建設工程來說,勘察設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其能夠為電力工程建設提供真實客觀的地質信息,并科學設計電力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圖案。通過設計對電力體制的改革提供新的發展點,并創新其市場營銷戰略,加快電力體制的改革進程。
二、如何做好勘察設計行業的市場營銷工作
1.明確勘察設計行業市場營銷工作的特點
在電力工程中,勘察設計行業的市場營銷與其他營銷活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一致的地方。無論是什么領域的市場營銷工作都會涉及到產品、渠道、價格和促銷等因子,這是營銷活動的共同點。而勘察設計行業中的市場營銷工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電力建設工程中的勘測設計工作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勞務,其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技術文件,勘察的結果需要為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等服務[2]。二是勘察設計中的設計在市場營銷方面的含義與在科學、技術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含義并沒有什么不同,其仍然是一項純技術服務。在電力建設工程中,勘察設計實質上是一種技術咨詢服務,其與市場營銷融為一體,能夠讓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實現各項資源的共享。并增強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實現電力企業和勘察設計企業的雙向共贏發展。
2.制定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
為了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提升其對市場的適應力,做好勘察設計行業市場營銷工作,需要電力企業根據其發展戰略,結合勘察設計所提供的信息,制定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并強化各項計劃的可行性。在電力體制改革中,其面臨的發展阻力較大,比如陳舊的思想觀念,習以為常的管理制度,各管理人員的懈怠心理以及外部環境的阻力等等。為了讓其在后續發展中擁有屬于自身的獨特競爭優勢,需要重視計劃的重要性,先制定短期計劃,漸進性實現其改革目的。利用市場營銷的作用來落實相關改革計劃,為電力企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助推力,進一步發揮勘察設計的作用[3]。
3.突出營銷系統的組織領導作用
在電力企業中,無論是勘察設計還是市場營銷,其都離不開組織領導的作用。眾所周知,勘察設計主要是為電力企業的改革發展提供技術和服務,而市場營銷是電力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其服務宗旨仍然是電力企業的發展。為了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需要發揮組織領導的作用,以此強化對市場營銷人員的培訓,幫助他們習得更多的營銷技能,并將市場營銷工作與勘察設計技術和服務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二者的作用,為電力體制改革提供動力支持。為了進一步突出營銷的作用,促進市場營銷工作的有序化開展,在抓好電力建設工程生產工作的同時還要讓全員都參與營銷工作,并采用恰當的市場營銷方法,創新營銷策略,增強營銷的技巧性。為電力體制改革和持續化發展增添新鮮血液,打破其發展困境,進一步提升其發展水平。
三、結束語
在電力建設工程中,需要重視勘察設計和市場營銷的重要作用,并盡可能將勘察設計與市場營銷結合起來,做好勘察設計行業的市場營銷工作,為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增添新的發展動力,促進電力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陳傳東 單位:樂山城電電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自貢分公司
參考文獻
2.用電量過低或過高用戶的稽查監控
一般來講,一定區域內相同類型的用戶在用電量上不會出現過大的差別,同類用戶之間往往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用電差。在對用電量的稽查監控過程中,如果發現用電量較平均水平波動較大的用戶,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審核。用電量過低的用戶,是否存在偷電漏電,增容減容的情況;用電量過高的用戶,是否符合其申報的用電類型;而在限定時間內,自身用電量發生非正常范圍內波動的用戶,用電設施是否存在異常現象等等,都是稽查監控技術系統應該重視的方面。
3.對稽查監控系統內部工作的審查
在對用電用戶稽查監控的同時,我們同樣也不能忽略對電力系統內部工作人員的審查。首先,關于各基層的用電量查抄人員工作的檢查。稽查監控系統基層的工作人員是與用戶關系最為緊密的,要切實保證我們的用電量查抄人員不會因為私人的原因,在上報數據時有所偏倚或隱瞞,這也是確保稽查監控工作順利進行的首要因素。其次,對各營銷業務的辦理人員進行審查。通過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結合各區域的自身特點,針對營銷業績過低的業務員進行進一步的審查,是否由于服務態度不佳或者業務水平低下等原因,導致了業績過低的現象,及時進行內部培訓或崗位調整,切實提高用電營銷業務的服務水平。最后,稽查監控各部門管理情況的核查。所謂律人先律己,要想切實有效地實現電力營銷系統的稽查監控,稽查系統的內部管理必須確保標準化和規范化。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是其下屬業務正常運行的根本,定期進行下屬員工對管理人員的不記名調查,各管理人員季度性業績分析,以及上層領導對其工作成果的認可程度,都是監控管理層人員工作的組成部分。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實習的本科生52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在醫學院校學習醫學知識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臨床實習中需撰寫畢業論文的本科生;(2)被調查時正在從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3)愿意參與本項調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齡22-25(23.2±0.8)歲。專業:護理專業33人,占63.5%,其他專業19人,占36.5%。實習醫院等級:三級醫院42人,占80.1%,二級醫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
1.2.1通過參考有關文獻及與本科生座談資料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四個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及實習醫院。②學生所屬院校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所做工作、實際效果與學生對學校的期盼。③實習醫院對畢業生論文撰寫的影響以及實習生對醫院的期盼。④學生對撰寫論文的認識以及實際撰寫論文的能力。問題以單項選擇題為主,多選題2題,有專門標注。
1.2.2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并逐條講解調查內容,讓他們在充分理解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調查者逐項檢查,確認沒有遺漏后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
調查所得資料用Microsoft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得知,影響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因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2.1學校方面本次調查顯示:①82.7%的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論文撰寫方面的課程,但有63.5%的學生認為院校開設的此類課程少。②在實用性方面,有65.4%的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實際論文撰寫的幫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論文的撰寫格式。③只有7.7%的學生掌握了數據資料收集、統計分析方面的知識。因此,學生希望學校做如下改進工作:①學校在優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議提高教師授課技巧。如在學習統計學課程時,老師應側重實際應用方面的講解,教會學生不同的數據資料該用哪種相對應的統計方法?具體意義是什么?②在撰寫論文實際需要的能力方面,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的指導,以糾正在以往畢業論文中存在的選題過大、查新不準、設計不夠科學等問題[2]。③筆者建議學校安排學生參加論文撰寫講座和模擬演練。
2.2實習醫院方面
2.2.1指導老師本次調查表2顯示:①86.6%認為醫院非常有必要為實習生提供論文指導老師。②80.8%表示需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這說明了醫院提供論文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與某些文章的見解相一致[3]。
2.2.2實習科室的合理安排調查顯示:①73.1%的學生認為進入臨床實習初期即要求學生確定論文題目感到迷茫。②82.7%認為醫院實習科室的安排對論文定題有影響。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學校純理論性教育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實習醫院可以在統一安排科室輪轉的基礎上增加一點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論文選題那段時間,通過讓實習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室進行2-4周的專科實習,配合臨床論文指導老師的指導,進一步熟悉該專科,了解本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增加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興趣,以明確畢業論文撰寫的方向。另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舉辦的論文撰寫相關講座、論文匯報會和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等,甚至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學生個人方面調查顯示:①只有26.9%對撰寫論文感興趣。②53.8%覺得撰寫論文非常難,30.8%不知道論文的選題,覺得無從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統計分析。筆者建議:學生在大學三年級起可以梳理并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科,著重了解和掌握該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以便為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畢業論文定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后,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早期就應勤觀察、勤思考,理論聯系實際,以便早日選好、選對論文題目;并充分利用實習醫院現有的資源,例如臨床指導老師、醫院的圖書館等,要積極主動與論文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得到老師的指導,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寫論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3小結
隨著世界茶葉貿易的發展和茶葉外貿活動的增多,茶葉專業對外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茶葉專業急需一大批專業英語對外人才。茶葉專業英語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一系列茶葉常用英文知識,還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對外交流語言和詞匯,更要聽說讀寫樣樣俱全,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很好展示國家形象。
1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作用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培養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葉對外英語人才,首先是閱讀對外英文文獻的能力,對外英語人才要能夠熟練的翻譯茶葉英文文獻;其次是書寫文獻和論文的能力,這對茶學專業秘書的培養至關重要;最后是對外交流能力,茶學專業的對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術語,便于商業談判和文件的簽訂。茶葉專業對外貿易涉及到對外貿易各個方面的內容,例如:商務英語、生物英語、醫學英語、科技英語和營銷英語等。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特點:(1)茶葉專業英語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服務對象;(2)茶葉專業英語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服務內容和任務要求;(3)茶葉專業英語詞匯,根據不同行業的常用英語和句法,有不同的專用句式和詞匯,也有著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方式;(4)茶葉專業英語的對外使用上,無論是從語法單詞和句式的復雜性,還是談判和交易的靈活性,都大大的難于普通英語教學。《茶葉專業英語》主要任務是運用英文的詞匯語法和句式,進行茶葉專業的教學。通過茶葉專業英語知識、語法和句式的講授,讓同學們掌握茶葉專業英語詞匯,能夠看懂茶葉英文資料和文獻,并能進行簡單的茶葉專業英文交流,最終能夠書寫茶葉專業英文論文和進行茶葉專業英文資料的統計整理。這不僅僅要求茶葉專業英文授課教師能夠順利的完成相關課程,也需要教師能夠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時展有密切聯系的茶葉專業對外英語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書寫茶葉專業英語論文,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茶葉專業的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網絡的構建,更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聯系實際,講解和目前行業擇業就業相關的內容,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行業要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我國茶葉產量提高依賴于茶葉科技的發展,茶葉科技的發展又為茶葉教育提供相關教學資金。近年來茶葉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培養大批的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他們具有優秀的英文文獻閱讀和書寫能力,也有著良好的對外英文表達能力,為我國對外茶葉貿易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目標
茶葉專業既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教學專業,也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改進的新型教學專業。茶葉專業融合農業專業、工業專業、商貿專業、醫學專業和英文專業等多個學科的專業內容,對各個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發展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連續多年保持10%的發展勢頭。茶葉商業貿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沿海地區的茶葉貿易在全球市場上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強勁的競爭力。因此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缺少,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葉專業對外英語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相關人才有著專業的茶葉知識和對外英語知識,也要能夠了解用人單位專業發展需求。根據自我所學專業和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進行有效調整,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實力,創造可觀的企業經濟效益,并在對外貿易的談判和協議簽訂中熟練進行交流,提升企業形象。
3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3.1優化授課內容
茶葉專業英語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課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茶樹病蟲防治學、茶葉生物化學、茶史與茶文化、茶葉審評與檢驗、制茶工程與茶葉機械和茶葉營養與保健等等。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一般選用國家編寫教材和學校自助編寫教材進行教學,國家指定教材主要為學生專業知識打基礎,自編教材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強學生能力編寫。教學內容也不僅限于教材和課本,通過目前行業熱點的深度挖掘,找到行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學生能力培養。通過教材結合課外知識講解,學生分組討論,自主發言提出問題和課外口語鍛煉,書寫鍛煉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能力。專業的研究不僅僅要緊跟行業潮流,還要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國際茶業對外英語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因此我們要提倡學生閱讀相關茶葉英文期刊和雜志,探討國際前沿茶葉英語問題,提高學生專業認知力,掌握最新茶葉科研成果。
3.2改進教學方式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老師舊的教學思想。講授的內容仍舊老套,毫無新意。這樣不僅制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使教師思想和教學內容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使教學目標和企業要求發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學效果很差。茶葉英語的教學和其他專業的教學一樣,都要做到活學活用,不僅要以教材內容和教師教授為主要授課方式,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求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材與課外知識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互動交流。只有交流互動,才能加快信息傳播和知識傳遞,才能緊跟時代前沿技術和行業發展要求,才能使教學內部達到弄懂弄會、活學活用的目標。教學不僅要培養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同時也要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講授不能僅限于教材的內容講解,更要深挖教材內容的具體含義,教材和現實關聯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對行業職業的指導意義;教學方式要多元化。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知識掌握為主要目標,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發展為次要目標進行教學。教學方式可以運用課件講解、實物介紹、學生講解和學生自主討論、網絡講解和網絡作業任務布置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掌握專業的茶葉英語知識,通過課外的反復練習和企業實地的操作演練,達到企業崗位職業要求。
3.3重視教材選取
教學活動是圍繞教材進行展開和規劃,目前茶葉英語教學活動展開是依據國家規定的《茶葉英語》為主要教材,茶葉英語教材內容涉及英語專業的知識較多,與茶葉專業相關的內容較少,因此對茶葉專業英語發展會產生一定影響。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的宗旨為:在茶葉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進行相關英語知識的學習,過多的茶葉英語內容講授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所以茶葉專業英語教材的選擇,成為茶葉主頁英語學習最主要的問題之一。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應該結合市場相關專業的發展情況,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對外交流英語口語要求等等,進行專業教材的選取工作。教材編寫首先要注重格式、語言的規范化;其次根據茶葉英語專業的教學方向和知識特征,進行教材的選擇。同時要綜合多本教材和期刊來編寫茶葉英語專業教材,盡量做到結構合理,內容合理和教學方式的合理。結構合理指的是教材編寫的整體框架和課程的整體要求符合,能夠反映當前茶葉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內容合理指的是教學的內容要足夠的全面和具體,涉及的知識面要廣,細節突出主次分明,能夠完整的講授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要能夠把握茶葉專業英語教學的重難點,重點進行講解。結合茶葉專業英語領域的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兩方面內容,進行茶葉英語的教學。綜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編寫要求,我們編寫出新的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課本《茶葉英語》,《茶葉英語》將基本茶葉英語知識、課外茶葉英語拓展、對外茶葉英語研究和企業茶葉英語專業職位要求幾方面結合起來,具有注重基礎和實際操作,緊扣時展特征,反映當前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優點,是不可多得的優秀茶葉專業英語教學課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葉專業英語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變以成績作為主要考核結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出勤率、課堂發言、作業完成情況等的考核,期末成績只作為學習考核的參考條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對比學生成績好壞,而在于讓學生發現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成績;也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課堂和課外努力完成老師和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就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教學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幾種:課堂回答問題情況、課堂作業完成情況、課外預習復習情況、實地實踐操作情況、銷售演講和期末成績考核情況。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給予學生公平公正的評價。
4結語
通過對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教材建設等改革,基本建構茶葉專業英語教學體系。茶葉專業英語教學不僅要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僅要掌握基本茶葉專業基礎知識,還要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茶葉課題的書寫以及對外茶葉商貿的交流。學生的自學應該成為茶葉專業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老師提供相關的資料和適當的講解,幫助學生完成自學,使其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馮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動物詞匯的象征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15):206-206
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飲料,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增強和茶文化的興起,人們對茶葉數量、質量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與提高。茶葉已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安徽省傳統的出口創匯商品,也是黃山區山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并成為廣大山區茶農脫貧致富與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支柱產業。因此,可持續發展茶葉生產能夠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地結合,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極有前景的“綠色產業”。
1 生產現狀
黃山市黃山區三口鎮產茶歷史悠久,境內自然條件優異,有豐富的光照、水資源,終年無嚴寒酷暑,土壤肥沃,植被豐實,氣候溫暖、云霧多,種茶的條件非常優越,境內茶園良種率達30%,品種有龍井43、柿大茶系列等,境內茶園200hm2,正常年份年產茶葉70余噸,在全區占第6位,產值達800萬元,近幾年來,按照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創名牌”工作思路,三口鎮的茶葉生產和炒制技術不斷提高,主打名茶“黃山槐”被1998年中國國際名茶節認定為具有“葉大扁直、色澤翠綠、滋味鮮爽醇厚”優良品質而聞名,這幾年先后獲得了省、市名茶稱號,使三口鎮茶葉名譽大增,致使三口鎮優質茶在茶葉市場單價一直穩居全區第2。但目前的猴魁市場,形狀各異的猴魁在大量仿制和被篡改,造成了市場上猴魁泛濫橫流。這些名茶在被仿冒者嚴重透支時,消費者利益受到嚴重損失;這些篡改歷史名茶做法,對整個猴魁名茶的生存環境有著不可估量的傷害。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茶園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三口鎮優質茶園面積小,仍有2/3以上面積的茶園生產條件落后,投入不足。由于名茶生產與茶園管理缺乏成熟技術,使茶園重修剪的多,茶園郁閉度低,水土流失嚴重,茶農在春茶采摘后重剪,茶棵小,茶園裸露面積大,低產面大。重采輕管,致使茶葉內質差、產量低,同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加工設備難以迅速推廣應用,致使大多數茶園效益低下。二是千家萬戶的茶葉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經濟紐帶,沒有形成真正的共同體,賣茶難、成本大、效益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嚴重制約了三口鎮茶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是茶葉制作有待規范,不能失去傳統特色。除茶園管理粗放、原料欠佳外,生產炒制工藝不規范也是原因之一,好多茶農用理條機殺青,造成殺青不透,用網夾重壓使茶汁外溢,雖然茶葉外形好看一些,但香氣、滋味下降,色澤難看,茶葉不耐沖泡,失去太平猴魁傳統的獨特品質。四是社會系列化服務跟不上。首先三口鎮境內無茶葉龍頭企業,缺少茶葉加工大戶;其次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再者就是嚴重缺乏開發資金,從而限制了三口鎮名牌茶葉的開發規模。
3 發展對策
3.1 抓好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茶園良種比例
建設生產基地是生產基礎。在解決好生產責任制的前提下,對基地要特別重視和加強技術管理,首先要按照技術規范對基地茶園進行配套農藝技術管理,擴大良種的應用;其次要改善生產、加工設備條件,培訓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量、品質和勞動生產率,同時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3.2 發揮區位優勢,建立綠色食品茶基地
由于受地理、自然環境的影響,三口鎮現有的茶園與有機茶園的標準相差甚遠,因此要想發展有機茶、無公害茶園必須另僻捷徑。2003年三口鎮被劃為“太平猴魁”原產地保護區,利用這一契機,在三口鎮境內霧家坑山場和新明鄉三合村境內的三口山場新建2座13.33hm2“猴魁”基地;2007年相繼在汪家橋洋田丁坑建立1座33.33hm2猴魁基地。這3座基地均遠離城鎮、居民生活區、公路而且附近還有一定距離的生物隔離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具有有機茶建立的基礎,這一舉措還可填補三口鎮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的空白。
3.3 開展社會化服務推動茶業的發展
茶葉生產只有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生產才能上規模,經濟才能有實力,才能降低產品成本,保證質量,產銷銜接和具有市場競爭力,以及對市場風險有承受能力。鼓勵舉辦龍頭企業和經銷大戶,制定優惠政策,推動茶葉產銷一體化經營。積極向外拓展,爭取能與國內知名的飲料企業聯營合作舉辦茶葉深度加工企事業(如茶飲料、速溶茶、袋泡茶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參與省內、外茶葉商品交易會,以擴大三口鎮茶葉在市場的知名度,提高市場占用率和覆蓋率。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茶農科技素質,引導茶農樹立“依靠科技創名牌,依靠名牌創效益”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茶葉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之一,而浙江省是我國茶葉出口的一個重要省份。在綠色壁壘的影響下,浙江省的茶葉失去了原先的資源,價格優勢,出口前景不容樂觀.為此,浙江省只有積極應對綠色壁壘,努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茶葉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首先指出這個課題的研究目的和意義,接著在對綠色壁壘的背景,定義,表現形式,特點以及作用機制等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浙江省茶葉出口的現狀和特點,再從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和遭遇綠色壁壘的內外原因出發,研究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雙重影響,最后通過波特的鉆石理論分析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
關鍵詞:綠色壁壘、茶葉出口、影響、對策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tariff barriers and traditional non tariff barriers are constantly fall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se, People are more concerning about their life environments. And also addi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enthusiastically adopt the trade protection strategy, so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are producing naturally.
Tea is the one of biggest export agricultural product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a export province in china. However the exporting of tea products has been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green trade barrier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urce and price) are no longer obvious before .the situation of exporting is not optimistic. Only by positively reacting to the green barriers, foste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upda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n Zhejiang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tea products export.
The paper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bout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s on Zhejiang's tea export and the strategic measure. Next on the basis of its backgrounds, definition ,represent forms, basic characters and related theories research,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Zhejiang's tea export and characters, Then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Zhejiang tea product export and the reasons of suffering the green barrier, which bring the dual influence on Zhejiang tea export from green trade barrier. And at las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mond model",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KEYWORDS: green barrier、tea export、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2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狀況 2
一、國外研究狀況 2
二、國內研究狀況 4
第二章 綠色壁壘的相關概念和理論 6
第一節 綠色壁壘涵義及特點 6
一、綠色壁壘的涵義 6
二、綠色壁壘的特點 6
第二節 綠色壁壘的類型 7
第三節 綠色壁壘作用機理分析 8
一、綠色壁壘的數量控制機制 8
二、綠色壁壘的價格機制 9
第三章 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 11
第一節 中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分析 11
第二節 浙江茶葉產業基本現狀 12
第三節 浙江省茶葉出口的總體情況 14
第四節 浙江省茶葉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原因 15
一、內部原因 15
二、外部原因 16
第五節 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 16
一、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負面效應 16
二、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正面效應 17
第四章 基于鉆石理論的浙江省茶葉出口突破綠色壁壘的策略 19
第一節 鉆石理論的概念 19
第二節 突破綠色壁壘的措施 20
一、培育浙江省茶葉行業的高級或專業生產要素 20
二、進一步促進茶產品的消費需求 21
三、建立完善的茶葉產業生產鏈 21
四、加強綠色營銷,提高品牌意識 22
五、充分發揮政府對茶行業的扶持政策 23
第五章 總結 24
參考文獻 25
致謝 27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后,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各類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如配額、許可證等逐步弱化,與此同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引起了人們對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由于發展中國家具有價格優勢,占領了發達國家很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因此,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貿易,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各種披著合法外衣的、漸受矚目的貿易保護手段悄然登上了國際大舞臺,而與環境相聯系的綠色壁壘就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主要形式。
綠色壁壘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與其環保標準方面的差距,制定出各種嚴格的綠色標準,以其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方式上的隱蔽性給我國出口貿易帶來了嚴重的打擊,尤其是我國的農、林、畜、漁等農產品的出口受損尤為嚴重。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我國的對外出口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重要的農產品就包括蔬菜,茶葉等。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是日本、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環保法規也最嚴格,而我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環保水平相對來講比較低,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的方法和過程、包裝儲運、組成成分及性能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利于環保的因素。這就使得綠色壁壘的設置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準入標準,增加了出口成本,強化了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進口控制地位,導致了不公平的競爭。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 也是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之一。茶葉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市場都有著長遠發展的產業價值。據資料統計,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名茶達676種,而浙江就有177種,居全國之冠。茶葉也是浙江的傳統優勢農產品,近十年來,利用資源與技術,通過實施良種工程、綠色工程、 品牌工程等,浙江茶葉出口發展迅速, 在全國茶葉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浙江茶葉出口創匯占全國份額呈穩步提高之勢。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省茶葉產量達16.6萬噸,其中出口16.22萬噸,占全國出口量的60%以上,出口額約3.8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4.18%.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在全國24個省、市、區居首位。茶業己成為浙江省最具優勢且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為全省山區農業增效、農民致富以及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也為我國茶葉出口屢創歷史新高做出了貢獻。但是近些年來,由于農產品出口貿易不斷地遭受綠色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浙江茶葉的出口并造成了較大的損失,例如:2001年7月1日起歐盟對茶葉農藥殘留標準提高100倍,致使浙江省當年出口歐盟茶葉數量和金額分別下降41.08%和48.69%,2002年出口額又比2001年減少1%萬美元。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綠色貿易壁壘的興起致使浙江的茶葉出口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出口前景不容樂觀。對此,浙江省積極應對綠色壁壘,努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茶葉出口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論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了解國內國外對綠色壁壘的相關研究,做一個簡單的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對綠色壁壘的概念、成因,特點,現形式以及作用機制做一個理論的介紹,并總結出綠色壁壘的發展趨勢,為整篇文章提供了理論前提和基礎。
第三部分:分析我國茶葉出口現狀和綠色壁壘的國別分析,再提出浙江省茶葉行業和出口的總體現狀,遭遇綠色壁壘的內外原因和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第四部分:論文的重點部分,結合波特的鉆石模型,分析浙江省茶葉出口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
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
(1)文獻檢索法,查閱相關課題的學術資料,通過查閱大量的期刊文獻資料,學習該課題目前已經具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哪些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自己的論文方向。
(2)數據論證法,通過查閱書籍、統計資料、網絡信息資源等等來搜集相關數據,來支持和說明論文研究的內容。
(3)實地考察法,走訪茶葉外貿企業,了解茶葉方面的專業知識。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狀況
關于綠色壁壘問題的研究,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發達國家,他主要涉及到對環境與貿易的研究,最典型的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倒“U’,型關系,即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總會出現環境惡化,但一種提高環境質量的內生動力環境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產生,也就是說環境狀況先是惡化而后逐步改善 。下面分兩個方面對綠色壁壘進行研究。
第一,對綠色壁壘的定義,內容的研究
國外沒有“綠色壁壘”這個詞,而主要以“環境貿易壁壘”一詞出現,基本都從經濟學意義上的外部效應角度來對綠色壁壘下定義。Anderson(1992)提出單純的市場機制無法滿足糾正市場失效的需要,必須借助于環境貿易壁壘來實現這一目的。
Davido Ogden(2000)與Anderson 的觀點類似,認為各國管理外國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不同法規和標準,它們的表面目的是糾正與這些產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有關的外部效應產生的市場無效,實質是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貿易保護。
Bhagwati(1993) 認為綠色壁壘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由于在經濟與技術上比發展中國家擁有顯著的優勢,假借保護環境之名,運用種類繁多的保護措施,保護本國日趨衰落的夕陽工業。
Thornsburysuzanne(1998)認為貿易技術壁壘的實施是一種基于經濟層面原因基礎上的政治行為,其最終決定要取決于能夠左右政策決策的個體經濟因素、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和有效的政治力量。
Robert SandDarlene(1997)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因其阻礙進口的特征被歸屬與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Ronald Fisher和pabloserra (2000年) 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就是技術性貿易措施,即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等。
第二,從綠色壁壘的影響、應對措施的研究
Greaker和Mads(2003)認為在技術可獲得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實施嚴格的環境標準(例如嚴格的排放配額、征收高額的排放稅),以刺激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Michael Porter(2002)與Greaker和Mads(2003)的觀點類似,認為嚴格的環保標準雖然在短期內降低企業的競爭力,但在長期內,會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Anderson(1998)提出環境成本內部化使環境成本成為生產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并體現在產品價格中,使得產品的價格反映了全部社會成本,這樣“環境”便進入了生產環節,成為一個與資本、勞動等要素并列的新的生產要素,從而使國際貿易中某些產品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進而對國際貿易的格局產生影響。
BrainR.Copeland和Scott Taylor(2004)提出綠色壁壘客觀上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生態環境的改善,對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綠色壁壘也成為許多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歧視的重要措施。
Polonsky.M.J.(1995)提出由于隨著綠色運動、綠色革命的風起云涌,環境型消費者、綠色產品、綠色廣告以及綠色戰略的增加將是大勢所趨,作為企業都要學會進行環境營銷。
二、國內研究狀況
對綠色壁壘的研究,雖然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關于綠色環境壁壘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從綠色壁壘的定義,內容以及綠色壁壘的影響和應對措施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
第一,對綠色壁壘的定義,內容的研究
陳學敏(2004)在分析了國內多種綠色壁壘定義的基礎上,對綠色壁壘進行了重新定位,認為綠色壁壘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和環境,在國際上普遍適用的,對貿易作出一定限制的手段或措施 。孫敬水(2002)對綠色壁壘的定義和陳學敏類似,但與此同時,他指出環保標準總是隨著快速提高的技術水平而不斷變化,因此其不確定性很大,往往使出口國、出口商難以應付和適應,在國際貿易中會成為難以逾越的貿易壁壘。
張琦(2004)將綠色壁壘分為絕對綠色壁壘和相對綠色壁壘,絕對綠色壁壘是現代貿易規則所禁止或反對的,它借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是綠色貿 易保護主義的體現。
葉汝求 (2001)認為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是以經典的比較成本理論為基礎的資源貿易理論,只考慮到經濟效益,只包括產品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忽視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特別是沒有反映環境成本是其重大缺陷。
吳克列(2002)認為由于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了其對環保資金的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國環保標準的差異,造成了國際貿易的障礙,即綠色貿易壁壘。
第二,從綠色壁壘的影響、應對措施的研究
盧授永、楊曉光主要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分析了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靜態的角度講,綠色壁壘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動態的角度,綠色壁壘有助于提高我國出口企業改進技術生產和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綠色競爭力,從而帶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 。可以看出,他們的觀點和波特的觀點很相似,盧,楊是從動靜角度,波特是時間的角度闡述,但理論內容則是差不多的。
鄧競成(2003)提出,綠色壁壘本身具有雙重效應:一是保護國家安全、國民和動植物健康安全及保護環境;二是阻礙國外達不到“標準”的有關商品進口。
杜強和紀德法(2003)認為綠色壁壘具有雙面性,它是協調環境與貿易兩者關系的共生物,在成為新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的同時也有積極的一面,能推動產業技術結構的升級,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張文兵、葛永波(2000)從產業競爭力角度指出:綠色壁壘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產業的成本優勢,增強了發達國家產業的差異化優勢,使得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利益的分配中比環保標準低的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多得多。
冷崇總(2003)指出綠色壁壘使我國出口商品市場萎縮,削弱了我國商品的競爭能力,使我國遭受了嚴重經濟損失。他提出企業應提高對綠色壁壘的認識,積極實施標準化生產,建立合格認證體系,建立技術壁壘預警機制,全面提高解決爭端能力。
李志軍 (2002)提出了繞開國外復雜、繁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采取直接投資、間接投資等方式進行跨國經營。
第二章 綠色壁壘的相關概念和理論
第一節 綠色壁壘涵義及特點
一、綠色壁壘的涵義
綠色壁壘是指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 以保護環境、資源和人類健康為由,直接或間接對外國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措施。而所謂茶產品貿易“綠色壁壘”是指進口方以保護環境,限制茶葉進口為由,通過蓄意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以及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制度等非關稅壁壘的方式對茶葉進口設置貿易障礙、產品加以限制。
二、綠色壁壘的特點
與傳統貿易壁壘相比,綠色貿易壁壘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名義上合理合法
綠色貿易壁壘是以保護世界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義,實行貿易限制和制裁措施為實。
第二,內容廣泛性
它涉及范圍除初級產品外, 還涉及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包括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等整個過程都符合綠色標準。
第三,保護方式的隱蔽性
綠色壁壘不像配額和許可證管理措施那樣,在分配上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和歧視性,相對不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第四,較強的技術性
綠色貿易壁壘與傳統的非關稅壁壘相比較,通常采取相當高的技術標準來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行限制和影響,即對產品的生產、使用、消費、和處理過程都要求較多的技術性成分,但同時嚴格的環境標有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五,時效性
綠色壁壘一般只在某一段時間內有效,當出口商采取一系列的綠色措施后,產品能滿足進口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綠色壁壘就被克服。
第二節 綠色壁壘的類型
關于綠色壁壘的類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這是綠色壁壘初期的主要表現形式,即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它的直接結果就是抬高了進口價格,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1987年美國對加拿大、歐共體及墨西哥進口原油和某些石油化工制品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該措施規定對國內石油每桶征收8.2美分的附加稅,卻對進口石油每桶征收11.7美分的附加稅。也就是說進口的石油比國內同類產品高出3.5美分/桶。
(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綠色環境標志制度是指認證機構依據一定的環境保護標準、指標或規定,向有關自愿的申請者頒發以表明其產品或服務符合要求的一種特定標志。這種貼有“環境標志”的產品表明它從研制、開發到生產、使用直至回收利用整個過程均符合環保要求。目前全球已有50多個國家實施了環境標志制度,標志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表2-1部分國家的環境標志制度
國家 建立年份 環境標志名稱 英文名稱
德國 1978 藍色天使計劃 Blue Angel Scheme
加拿大 1988 環境選擇方案 EnvironmentalChoice Program
日本 1989 生態標志制度 Eco Mark Scheme
美國 1989 綠色標簽制度 Green Seal
印度 1991 生態標志制 Eco Mark Scheme
奧地利 1991 奧地利生態標志 Austrian Eco-label
法國 1991 NF 環境 NF Environment
歐盟 1992 生態標簽體系 Eco-label
瑞典 1992 良好環境選擇 Good Environmental Choice
新加坡 1992 綠色標章制度 Green Label Scheme
中國 1994 環境標志制度 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
資料來源:朱永安.環境視角下的國際貿易:對綠色壁壘的一項系統研究[EB/01].萬方數據資源網.
(三)綠色技術標準制度。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對環境技術標準的設立自然也不一樣.國際標準化組織1995年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都要符合綠色標準,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據聯合國一份統計資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國外日益嚴格的環境標準,我國每年約有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響。
(四)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包裝是指能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環境的包裝。如德國1991年正式通過的《包裝廢棄物處理法令》、歐盟1991年制定的《關于包裝、包裝廢棄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護和促進回收法》等。這些綠色包裝法規雖然有利于環境保護,但也增加了出口商的出口成本。
(五)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為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利益,滿足對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隱性需求,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衛生檢疫制度。例如: 2000年7月1日開始,歐盟對進口的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最高 允許殘留標準,部分產品農殘的最高允許殘留量僅為原來的1/100一1/200 。
(六)綠色補貼制度。發達國家把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對此,政府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發達國家就以這種補貼違反WTO的規定為由,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口。例如,美國就以環境保護補貼為由,對來自巴西的人造橡膠鞋和來自加拿大的速凍豬肉提出了反補貼起訴。
第三節 綠色壁壘作用機理分析
綠色壁壘的作用機理主要分為兩種:價格機制和數量機制。簡單地說,對于不符合綠色環保標準的商品將被拒之門外,進口數量減少,這就體現了綠色壁壘的數量機制;而對于不符合綠色標準的商品為順利進口就必須改進技術,從而生產成本提高,價格機制就產生了。
一、綠色壁壘的數量控制機制
圖2-1中,橫軸表示進口商品數量,縱軸表示綠色壁壘的設置水平。
當綠色壁壘水平處于X1,A由于不滿足綠色技術標準將被實施綠色壁壘的國家拒之門外,而產品B、C達到了Xl的水平,可以順利進口。
當綠色壁壘水平處于X2時,A.C都沒達到技術水平,只有B產品滿足要求允許進口。
因此綠色壁壘水平由X1提升到X2,使原先商品B也無法進口,這就是綠色壁壘的數量機制。
圖2-1 綠色壁壘的數量機制
二、綠色壁壘的價格機制
圖3.2中的橫軸表示企業的生產量,縱軸表示企業的生產成本。AC表示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凸向原點,假設規模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遞減)。為符合綠色標準,產品的單位平均成本曲線AC上移至AC’,若產量仍為Q0的情況下且保持不虧損,產品在進口國的售價就會從從P0提高到P1,這就是綠色壁壘的價格機制。
圖2-2 綠色壁壘的價格機制
當然,圖2-3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兩種機制的表現。
圖2-3 價格機制與數量機制的共同體現
橫軸代表進口國的進口數量,縱軸表示國際市場的價格;當市場價格為P1時,進口國的進口數量為Q1Q2;當市場價格上升到P2時,進口數量為Q3Q4,由此可見,綠色壁壘對價格和數量具有雙重效果,且兩種機制交替循環的過程,從數量控制一價格控制一數量控制……由于綠色標準的嚴格,首先產品的數量會減少;一旦符合標準后,因為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的上升;緊接著技術的進步數量控制又開始了,這樣一輪又一輪的延續下去。
第三章 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分析
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形勢就出現逆轉,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茶葉出口量30.3萬噸,首次突破30億大關,同比增長2%,出口金額7.05億美元,打破了近5年來始終在28-30萬噸之間徘徊不前的局面;實現了全國茶人期盼已久的歷史性雙突破。
按出口量看,摩洛哥是我茶葉出口第一大市場,出口量達5.85萬噸,同比增16%;烏茲別克斯坦位居第二,出口量2.2萬噸,同比略有下降;俄羅斯上升為我茶葉出口第三大市場,出口量達2.1萬噸,同比增28%,主要得益于在我國召開的國際茶業大會的助推;美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位居第四,貿易量1.9萬噸,同比下降13%;日本繼續呈二位數下降態勢,已跌至不到1.9萬噸。
按出口額看,我國茶葉出口最大的三個國家依次為摩洛哥,日本,美國。
表3-1 2009年我國茶葉主要出口市場比重(按出口額)
市場 出口量
(萬噸) 出口量增長幅度(%) 出口額
(萬美元) 出口額增長幅度(%) 平均單價(美元噸) 平均單價增長幅度(%)
摩洛哥 5.84 16.2 14282.50 17.7 2442.10 1.3
美國 1.93 -13.0 4019.70 -11.2 2079.00 2.1
日本 1.89 -10.3 5024.50 -10.1 2646.90 0.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茶葉》10年1期整理
1.日本。日本是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市場之一,同樣也是浙江綠茶、烏龍茶的主銷市場。2006年5月29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出臺,將進口茶葉殘留檢測項目由71項增加到276項,并采用“干茶法”檢測,這使我國對日本茶葉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2006年對日茶葉出口2.77萬噸,金額6570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了20%和17.7%。直至到2009年對日本茶葉出口量繼續呈二位數下降態勢,已跌至不到1.9萬噸。從表2 中可以看出,我國茶葉對日本的出口受到“肯定列表制度”的嚴重影響。
2、歐盟。自2001年以來,歐盟執行的茶葉農殘限量標準由118項增加到211項。2005年8月起,歐盟對硫丹(具有殺螨作用的有機廣譜殺蟲劑)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從30毫克/公斤調整為0.01毫克/公斤,檢測標準提高了3000倍。2007年,歐盟茶葉委員會公布歐盟及德國茶葉新農藥殘留標準,增加了啶蟲咪等10個農殘項目并更新了其他10個農殘項目的新限量。這讓中國茶葉出口歐洲更加有難度,歐盟市場進一步萎縮,2009年前10個月我國對歐盟27國茶葉出口1.47萬噸,出口金額4782萬美元,平均單價3245美元/噸,同比分別下降10.4%、12.96%和2.85%。
表3-2 2005年與2006年5-9月中國茶葉出口的日本的數量和金額對比
月份 2005年
數量(噸) 金額(萬美元) 2006年
數量(噸) 金額(萬美元) 同比增減
數量 金額
5 3230.4 753.9 2720.1 671.6 -15.8 -10.9
6 4329.4 1075.2 2057.9 496.9 -52.5 -53.8
7 3885.8 924.7 2103.1 553.8 -45.9 -40.1
8 3544.5 808.9 2474.1 643.1 -30.2 -20.5
9 2738.5 626.5 2027.8 458.1 -25.9 -26.9
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 mof.gov.cn)
第二節 浙江茶葉產業基本現狀
浙江省茶葉出口歷史悠久,茶葉是浙江省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之一。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浙江茶園面積達273萬畝,恢復歷史最高水平。全省茶葉產量16.6萬噸,其中,名優茶產量6.7萬噸,產值68.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5%和24.5%。浙江省以全國10%的茶地,做出了全國20%的茶產量、30%的茶產值。
2006年,浙江省已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組織195個。近年來,浙江茶葉一直堅持品牌發展戰略,涌現出了一批“浙江著名商標”和“浙江名牌產品”。浙江主產綠茶,是我國珠茶、眉茶、蒸青茶、名優茶等內外銷綠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尤其是龍井茶,正在快速崛起,它門類齊全,有扁形、針形、條形、卷曲形等,特色明顯、是一種競爭力很強的茶產品。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龍井,被譽為中國第一茶、世界綠茶皇后。此外,浙江茶文化相關的茶館也發展迅速,尤其是以“龍井茶虎跑水”著稱的省會城市---杭州,茶館的規模和經營都堪稱一流,杭州茶館的歷史 可追溯到宋代。目前杭州的各式茶館、茶藝館、茶樓、茶室、茶苑、茶藝中心和茶藝樂園有700多家,年營業額達10億元。
為應對國際的綠色壁壘沖擊,浙江省不斷引進國外新技術,加快提高茶葉科技含量,效果很明顯。2009年,全省抽檢品牌茶葉270批次,合格率99.3%,35家企業已經成為首批使用“龍井茶”證明商標的企業.。2010年,浙江將完成全省5000個初制茶廠的優化改造任務,建成100個省級示范茶廠,實現“茶廠標準化、加工規范化、產品無公害化”的目標。同時,為構建“浙江綠茶”推廣平臺,進一步推廣茶飲綠色消費理念,日前,全國首個“茶為國飲健康消費”推進委員會正式在“茶都”杭州成立。旨在弘揚茶文化,推廣茶知識,引導國人樹立“茶為國飲健康消費”理念,建立健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的行業規范和標準,整合社會資源。
但是,浙江省是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省份,茶葉行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茶葉產業化程度低。所謂茶葉產業化經營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帶動,將茶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茶葉產業經營方式。制約浙江茶葉產業化經營因素有以下幾個:
(一)經營規模小,茶葉檔次低
浙江茶業由于受自然資源和經營機制的制約,“小而散”、“檔次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小而散”表現為浙江大都是民營企業,生產、加工還是商業型茶葉企業與世界其他產茶大國相比,規模均偏小,專業化生產低。例如斯里蘭卡每戶茶園1公頃以上,印度最大茶園主有茶園2萬公頃,印尼年產茶1500噸的茶廠僅需工人26名。而浙江一般茶區戶均2~3畝茶園,分散經營,力量薄弱。100%的名優茶采摘、90%的大宗茶采摘和60%的名優茶加工都是靠手工作業。“檔次低”主要表現為除省茶葉公司的“駱駝”牌眉茶和珠茶、西湖鄉的“貢”字牌西湖龍井外,國際名牌較少,大部分企業主要散裝出口或給外商供應原料的方式出口,從而出現“出口數量增加、創匯額徘徊、單價下滑”的不利局面。
(二)利益聯結分散
浙江省一般茶區農戶均2~3畝茶園,分散經營,力量薄弱。而浙江的茶葉企業與茶農之間大部分都只是單純、低層次的買賣關系。農戶對茶葉企業的信賴程度低,雙方并沒有更好的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合體。
(三)同周邊省份相比較,浙江勞動力成本較高
茶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采茶與制茶,約占茶葉生產用工量的80%,需要投人大量的勞動力。但同周邊省份相比,浙江省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這與浙江人大都棄農從商有很大關系。
除了產業產業化程度低之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即茶葉是一個高稅賦產品。對茶葉征收源頭特產稅7%、毛茶增值稅13%和精制茶增值稅17%,經營環節特產稅12%,總稅賦超過30%。與世界高稅賦國家阿根廷相比,我國高出1.5倍,與低稅賦國家印度、斯里蘭卡相比,我國高出幾十倍,高稅賦使我國茶葉出口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下降。
因此,對于浙江省目前的茶葉行業現狀和正遭遇的綠色壁壘的情況,浙江省應調整茶葉產業結構,進行茶葉專業化生產,提高茶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茶葉的生產成本,增加茶葉出口競爭力。
第三節 浙江省茶葉出口的總體情況
浙江既是產茶大省,也是茶葉出口強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強勁態勢,無論是出口數量,出口額在全國均處領先地位。
表3-3:2003-2009年浙江省近年茶葉出口及占全國比重(萬噸、億美元)
年份 出口量(萬噸) 出口額(億美元)
全國 浙江 比重% 全國 浙江 比重%
2003 25.99 13.56 52.20 3.67 1.78 48.50
2004 28.08 15.22 54.30 4.37 2.31 52.90
2005 28.66 16.19 56.50 4.85 2.58 53.20
2006 28.67 16.75 58.42 5.47 2.91 53.20
2007 28.95 16.6 57.40 6.08 3.18 52.30
2008 29.70 16.70 56.22 6.82 3.64 53.40
2009 30.30 16.22 53.50 7.05 3.82 54.20
資料來源:浙江省茶葉產業協會相關資料整理
浙江省茶葉出口的主要特點:
第一,茶葉出口量,出口額穩步增長。
浙江省從03年13.56萬噸一步步增長的08年16.7萬噸,且出口量和出口額一直是全國第一。雖然2009年出口量與08年相比雖有小幅度下降,但出口金額上升從6.82上升到7.05,增加了4.82%。因此,總體來看,出口量和出口額在穩步增長中。
第二,出口茶葉質量顯著提高。
針對國際上日益森嚴的綠色壁壘,浙江及時將工作重心從增加產量轉到了全面提高質量上來,浙江實施了無公害茶和有機茶工程,編制了無公害茶和有機茶10年發展規劃,制定了《無公害茶葉》(DB33/290 3-2000)和《有機茶》(DB33/T266.4-2000)省地方標準,建立了無公害茶與有機茶基地。浙江已創建開化、安吉兩個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新昌、淳安、開化等36個省級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全省無公害茶園面積達到0.8萬公頃,到2003年底,有64個茶葉基地通過省“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11只茶葉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09年,全省抽檢品牌茶葉270批次,合格率99.3%。
第三,茶類結構逐漸優化,主導產品日趨突出。
浙江茶葉內外銷各占50%左右,名優綠茶、花茶等以內銷為主,珠茶、眉茶、蒸青茶以外銷為主,年出口量約占全國出口總量的5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綠茶生產、加工和出口集散地。
第四,市場擴大,跨國經營起步。
世界上將近60個國家和浙江省有茶葉貿易的關系,主要是摩洛哥、俄羅斯、日本、歐盟等,而非洲市場占有很大比例。同時,浙江省部分茶葉企業開始開拓國際市場,在國外開辦茶葉分廠或茶葉經營公司,跨國經營開始起步。
第四節 浙江省茶葉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一)浙江省企業認證意識淺薄,認證能力不高。
ISO14000環境認證體系的形成,到目前為止是世界各國跨越綠色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浙江省的中小企業對此抱著看看的態度,沒有認真研究。同時,由于浙江省大多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一方面對于綠色環境標志方面的認證,需要大量的驗證,檢測費用,使這些企業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企業缺乏檢測設備,若企業自行購買檢測設備,費用至少上百萬,中小企業根本無法承擔。
(二)對茶葉生產等的各個環節的綠色標準要求提高。
在綠色壁壘的機制影響下,無論是茶葉的生產,包裝,運輸,銷售要符合綠色標準的要求,對于投入生產的各部分原料也必須符合綠色標準,即所謂原料和最終成品都要達到綠色標準要求。這對于以小規模種植經營的浙江省企業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挑戰。
(三)政府檢測機構資源的有限性。
相對于中小企業,政府有能力投資購買檢測設備,但由于發達國家對綠色壁壘設置的條件越來越苛刻,設置的種類各式各樣,而中國政府檢測部門資源有限,對有些特殊的檢疫要求還無法實施。因此這對浙江省的茶葉經濟帶來了另一個挑戰。
(四)浙江茶葉企業缺少自己的品牌。
浙江省的茶葉主要是分散經營,無規模化生產能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外銷茶基本上以散裝為主,僅僅是充當了國外品牌的原料,難以開拓市場。
二、外部原因
(一)發達國家(主要以歐盟與日本為例)設置的綠色壁壘條件越來越苛刻。
2005年,歐盟對農藥硫丹的限量從原來30mg/kg調整為0.0lmg/kg,提高了3000倍,給浙江的茶葉出口制造了很大的困難,全省約有50萬畝茶園施用硫丹的產品,如何應對歐州市場是一個難題。2006年5月29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出臺,將進口茶葉殘留檢測項目由71項增加到276項,并采用“干茶法”檢測,這使我國對日本茶葉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二)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由于生產力水平不同, 各國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資金和技術有差距。發達國家對環境技術法規和質量認證制度的制定越來越嚴格,而我國生產力相比發達國家落后,商品質量的認證管理制度還不是很完善。
(三)保護本國貿易。
我國的農產品有較強的價格優勢,有些發達國家害怕我國的農產品擠占其市場份額,假借環保、安全等名義,對外國商品制定高于國際標準或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接受的環保標準,從而限制或制止外國商品進入,以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
第五節 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
綠色壁壘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使每個國家在茶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回收等環節上提高了技術水平,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同時也提高了全世界人們對環保,食品安全意識的加強,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面,越發達的國家,設置的環境標準就越嚴格,因此,茶產品嚴格的環境標準導致我省茶葉出口的成本增加,出口競爭力下降;以及國與國之間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擦。
一、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負面效應
(一)茶葉出口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 出口競爭力下降
浙江省的茶園主要以承包經營為主,規模小、經營分散,專業化程度低,所有名優茶的采摘加工全靠手工勞動,相對世界其他產茶國,生產成本本來就高。而綠色壁壘的實施要求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乃至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都符合綠色標準,而這樣企業的出口成本會比原先提高很多,例如要支付不菲的檢測,評估,認證等費用,綠色包裝及廣告宣傳費用等,這樣茶產品就失去了原先的價格優勢,導致茶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
(二)歐盟及日本的高檔茶葉市場萎縮,出口市場轉向非洲市場
歐盟和日本一直是浙江省主要的高檔茶葉消費市場。但自2000年歐盟開始實施新的農殘限量標準以來, 我國對歐盟的茶葉出口量在短短5年間,從2000年2.8萬噸降到2005年的1.6萬噸,累計降幅42.8%。2007年2月26日,歐盟茶葉委員會(ETC) 了第9期茶葉信息,新標準增加了10 個農殘項目,且更新后的歐盟及德國農殘項目共計227項,其中207個農殘項目的標準限量為目前儀器的最低檢測底線,所占比例為91.2%。。同樣,日本2006 年5 月29 日起正式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將進口茶葉殘留檢測項目由71項增加到276項。數據顯示2006年6~8 月我國對日出口茶葉僅6635 噸, 降幅高達43.6%。高檔茶葉消費市場的萎縮將會進一步導致浙江省茶葉的出口效益下降。而相對發展中國家占多數的非洲市場變得比較容易開發,最近幾年,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等非洲國家成為了浙江省茶葉出口的主要國家。
(三)消減茶業的國際競爭力
茶葉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具有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加上我國茶資源豐富,對茶葉生產具有天然優勢,因此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綠色壁壘的實施,使我國茶葉的出口成本不斷增加,嚴重挫傷了茶葉的出口能力,致使我國茶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下降。
(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邊或多邊的貿易摩與沖突,影響浙江省茶葉出口
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環境標準自然有著不一樣的認識。發達國家設置綠色壁壘水平抵制低環境標準的產品進口,要求WTO指定全球最低貿易環境標準。而這對于經濟處于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力承擔巨額的環保費用,這樣的環境措施又有失于貿易的公平,客觀。因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必然會出現一些摩擦和沖突,不利于我國茶葉的出口。而浙江省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出口省,影響巨大。
二、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正面效應
(一)浙江茶葉出口企業環保意識增強
據有關杭州海關部門統計,自歐盟實施新的最高殘留標準和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來,浙江大部分茶葉出口企業主動檢測茶葉農殘量,使之符合環保標準。2009年,全省抽檢品牌茶葉270批次,合格率99.3%。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是我省最專業出口茶葉的企業,對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都進行嚴格的檢測,確保出口的茶葉質量。
(二)加快了浙江省茶葉產業結構的升級
浙江省是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省份,茶產業的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主要以低價格的戰略競爭為優勢,但自綠色壁壘實施以來,對環境標準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無論是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都必須符合綠色標準,因此,茶葉出口企業必須加快引進國外新技術,提高茶葉的科技含量,開展茶產品的深加工,增加茶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我省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綠色標準的設置能促使浙江省茶葉產業結構的升級。
第四章 基于鉆石理論的浙江省茶葉出口突破綠色壁壘的策略
第一節 鉆石理論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轉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了鉆石理論,它又被叫做菱形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的鉆石理論包括四個基本因素條件,生產 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的支持狀況、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況。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鉆石體系。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變數:政府與機會。機會是無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不可漠視的。
圖4-1波特的鉆石體系圖
浙江省茶葉出口要突破色壁壘,提高國際競爭力,波特的鉆石理論為我省應對綠色壁壘提供了理論基礎。具體我們從波特的鉆石體系的各個因素出發,分析浙江省應對綠色壁壘的對策。
1、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初級生產要素),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高級生產要素)。
2、需求條件。包括國內需求的結構、市場大小和成長速度、需求的質量、需求國際化的程度等各個方面。
3、相關和支持產業的表現。波特的研究提醒人們注意“產業集群”這種現象,就是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國內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包括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支持,垂直方向主要指上游設備的支持,水平方向主要是相關相似產業的有關信息,生產合作等的支持。
4、企業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它可以是一種經營理念,戰略管理。波特認為,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必然先經過國內市場的搏斗,迫使其進行改進和創新,海外市場則是競爭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下,放眼國內沒有競爭對手的“超級明星企業”通常并不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
國際競爭力除了上面四個因素之外,還有兩個輔助因素:機會和政府。
第一,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可以影響四大要素發生變化。波特指出,對企業發展而言,形成機會的有以下幾種可能:科技發明創造,能源危機,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市場需求的劇增;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機會其實是雙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競爭者獲得優勢的同時,使原有的競爭者優勢喪失,只有能滿足新需求的廠商才能有發展“機遇”。
第二,政府的作用。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為擴大鉆石體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創造新的機會和壓力,政府直接投入的應該是企業無法行動的領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發展基礎設施、開放資本渠道、培養信息整合能力等。
因此,根據波特的鉆石理論,我們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應對浙江省茶葉出口遭遇的綠色壁壘。第一,生產要素方面:培育浙江省茶葉行業的高級或專業生產要素;第二,提高茶產品的消費需求;第三,建立完善的茶葉產業生產鏈;第四,加強綠色營銷,提高品牌意識;第五,政府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對茶行業的扶持政策。
第二節 突破綠色壁壘的措施
一、培育浙江省茶葉行業的高級或專業生產要素
高級生產要素對獲得競爭優勢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級生產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資本上大量和持續地投資。浙江是全國茶葉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全國茶學重要學科浙江大學茶學系、中國茶葉學會、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均坐落杭州。因此它對我們培養那些適應現代貿易發展需要的綠色人才有很大的優勢。
浙江茶葉生產目前處在茶產業的升級期, 基本主張都是擴種面積、提高產量, 沒有充分體現生產的質量效益, 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更無從強調農殘等的隱形指標。浙江省的茶產業需要強化技術創新意識,不斷開發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例如浙江省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主要成果:速溶茶、茶色素、茶多糖、茶多酚、咖啡堿、茶皂素、茶籽油等,還有在醫藥、保健、化工、食品和軟飲料等領域的應用。
二、進一步促進茶產品的消費需求
一方面,應該認真研究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體系,它是各個國家跨越綠色壁壘的重要跳板。同時加強對國外綠色標準的研究,建立綠色壁壘數據信息庫,收集國外應對綠色壁壘的主要案例及分析對策,了解進口國的法律,法規等。
另一方面,雖然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茶產品的綠色標準越來越苛刻,我們的企業再加快技術研究改革使符合綠色標準的同時,我省仍然要以占有市場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利用各國貿易壁壘的差異性,實施出口產品和市場的多元化戰略,努力降低對少數幾個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歐美,日本等),大力發展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因為他們的技術標準相對較低,例如我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國就是摩洛哥。
三、建立完善的茶葉產業生產鏈
從我國茶產業的橫向組織結構和縱向組織結構入手分析,從我國茶業橫向組織結構 (圖4.1)來看,我國茶樹種植以農戶小規模種植為主,初制出來的茶葉平均成本較高,附加值低,交易價格低,通過集市銷售,茶產品的盈利水平低下。
國營、集體的茶場經營的茶產品因進行半機械加工,精加工,產品的附加值高,交易價格也高,這樣大大提高了茶產品的盈利水平。
圖4-1茶業橫向組織結構
圖4-2 茶業縱向組織結構
從我國茶業縱向組織結構 (圖4.2)來看,國營、集體和民營茶場生產的茶葉主要銷往國際市場,農戶的初制品大多在內銷市場通過茶商和外貿公司等企業購買再經精制,深加工、運輸和銷售等途徑到達消費者手中,這樣大大提高了我省茶成品的附加值。
四、加強綠色營銷,提高品牌意識
綠色營銷它是一種企業的經營理念,是一種價值觀,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力求滿足消費者的一種營銷方式。首先,綠色營銷作為一個系統的工程,茶葉企業必須從源頭抓起,重視對基地茶農的“綠色培訓”,向茶農灌輸綠色營銷觀,引導農戶科學種茶和科學管理茶園,實施清潔生產、傳授綠色生產技術。其次,建立綠色茶葉質量標準,在制定茶葉質量標準時既要和國際接軌又要符合國情、省情。加強對茶葉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減低農藥殘留量,努力使出口的茶葉符合綠色標準的要求。再次,根據環保要求,采用一些陶瓷、竹筒等相對環保的綠色包裝且包裝設計要體現中國或浙江省的當地文化,又要盡量符合消費者的心理。最后,浙江省茶企業要堅持保持出口茶葉的質量,贏取進口商信任和支持。
浙江省茶葉行業必須從過去分散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從過去依靠傳統的價格優勢向產品的品牌意識轉變。分散經營的成本高且科技含量低,茶產品的生產效益水平就低,而規模化生產既可以提高效率,同時規范了生產工序。品牌戰略在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廣告媒體等宣傳,先把各地區的茶產品做成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知名 品牌。例如浙江省主要的知名品牌有御牌西湖龍井、紫筍茶、會稽龍井、駱駝牌茶葉等。再通過與著名經銷商的合作,將我省的茶產品與國際接軌,根據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
五、充分發揮政府對茶行業的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茶葉衛生質量保證體系,這包括茶葉的生產、生產資料供應、質量檢驗、流通渠道在內的整個過程。對于經過科學論證建立起來的檢測機構要重點扶持,盡快使這些檢測機構開始檢測業務工作。
2、加強對企業創新的政策引導與扶持。浙江省的企業主要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為主,規模比較小,用于科技研究部分的資金占總資金的份額很少,對于上百萬的檢測設備,中小企業沒有能力購買。因此,作為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的政府應該加強對茶行業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也可以簡歷綠色出口補償機制。由于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水平越來越高,茶葉出口的成本提高,茶農和茶企業的經濟效益收到損害,政府部門應該采用間接補貼和直接補貼的相結合方式,對涉及到具體茶農和出口企業的虧損采用生產和出口掛鉤的直接補貼方式,對用于公共設施建設和完善則采用間接補貼的方式加以扶持。幫助茶農和出口企業樹立信心應對綠色壁壘。
3、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浙江是全國茶葉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有全國著名學府浙江大學,有全國茶學重要學科浙江大學茶學系、政府應加大資金力度,促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論成果積極向實際成果轉變。
4、政府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同時建立綠色壁壘的預警機制,及時向企業提供國際產品標準信息、并聯合企業、行業參與國標準制定,積極有效地預防技術性貿易壁壘。
第五章 總結
本文通過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和對策分析的研究,得出的一些結論如下:
(1)綠色壁壘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與傳統的非關稅壁壘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較強的技術性。由于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綠色壁壘標準的不斷升級,不僅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準入標準,增加了出口成本,而且也強化了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進口控制地位,導致不公平的競爭。
(2)我國是農業大國,茶葉是我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之一,而日本、歐盟、美國等是我國茶葉的主要出口市場,但這些國家和地區較高的環保的標準。本文以歐盟和日本為例,簡單講述了兩國有關茶葉的嚴格綠色標準對我國(主要是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即歐盟及日本的高檔茶葉市場萎縮,出口市場轉向非洲市場。
(3)在討論有關綠色壁壘理論的基礎上,第三章先研究了浙江省茶葉行業及出口的現狀,可以看到作為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省份,浙江省茶葉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茶葉產業化程度低,它表現為經營規模小,茶葉檔次低;利益聯結分散;同周邊省份相比較,浙江勞動力成本較高。從出口的現狀可以看出浙江省以全國10%的茶地,做出了全國20%的茶產量、30%的茶產值,很顯然說明浙江省茶葉出口在全國的地位,這樣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接著本文又描述了浙江省茶葉出口的特點:茶葉出口量,出口額穩步增長;出口茶葉質量顯著提高;
茶類結構逐漸優化,主導產品日趨突出;市場擴大,跨國經營起步四個方面。然后,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浙江省遭遇綠色壁壘的內外原因,以及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雙重影響。
(4)面對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本文利用波特的鉆石理論闡述浙江省茶葉出口如何突破綠色壁壘,提高國際競爭力。具體從波特的鉆石體系的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的支持狀況、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況因素以及政府與機會兩個變數出發,分析浙江省應對綠色壁壘的對策。
由于本人學識淺薄,加上數據搜集方面的限制,因此對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貿易問題的研究十分有限,分析也不夠深入透徹,但我會進一步努力去研究。
參考文獻
[1]GreakerM.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eco-dumping or green strategy [J].Environmental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2003, 45(3):692-707.
. World Trade,1998,(32):3.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1999,(37):165-182.
.Tea Economic Information, 2005, 286(10):15.
[5]]BarrettS. Strategic Environment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Public Economies,1994,(1):325-338.
[6]Roberts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Harmonization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159, Washington, D.C.1994
[7]Ravi Batra, Hamid Beladi,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orld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 27(1998), 171-182.
[8]Michael J. Ferrantino,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The World Economy, 20 (1997), 43-72.
[9]Aderson T C folke,Snystron著,黃晶,周乃君,陸永琪譯.環境與貿易一生態、經濟、體制和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23-29.
[10]孫敬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32-37.
[11]鄭天虹.茶葉出口企業應對“農殘之困,’[N].經濟參考報,2007-6-25 (3)
[12]王曣.綠色壁壘對浙江省茶葉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研究所,2008.
[13]蔡軍.2005年我國茶葉出口情況淺析及展望[J].中國茶葉,2006,2:7-9.
[14]郭依金.綠色壁壘:當前國際貿易中的新障礙[J].今日浙江,2002,(3):76-77.
[15]陳柳欽.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與我國綠色產品的出口[J].北方經濟,2001,(2):19-22.
[16]楊波. 我國茶葉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 (7) :2171 ,2198.
[17]蘇祝成,童啟慶.茶葉生產經營規模對經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茶葉科學,2001,21(l):5-60.
[18]陳宗憊.今年國外茶葉農殘標準新動向[J].中國 茶葉,2003,25(2):4-5.
[19]陳宗懋.歐盟和日本頒布的茶葉農殘新標準[J]中國茶葉,2004,6:12-13.
[20]陳芳等.安徽省茶葉出口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2007,(5):128-131.
[21]廖萬有.試論提高我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的應對措施[J].中國茶葉加工,2004,(4):4-8.
[22]沈佐民等.促進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7,(5):23-27.
[23]楊濤.環境規制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3,(10):103-105.
[24]吳克烈.關于綠色壁壘的戰略思考[J]. 國際貿易問題,2002,(5):51.
[25]高彩云. 對綠色壁壘的我國茶葉貿易[J ]. 產業論壇,2003(3) :27.
. 外貿經濟國際貿易, 2004 ,( 6) : 74 -77.
[27]朱永安.環境視角下的國際貿易:對綠色壁壘的一項系統研究[EB/01].萬方數據資源網.
[28]吳荻楓.試論綠色壁壘及其法律對策[J].法學雜志,2003,(1):73.
[29]武振.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J].當代經濟研究, 2004, 5) : 31- 32.
[30]徐小義.浙江茶葉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3):30-34.
致謝
信陽毛尖雖然有著輝煌的歷史,其發展現狀卻令人堪憂:名聲在外卻一直走不出河南,想進攻卻力不從心。特別是近年來外地茶的大舉進攻,信陽毛尖一直處于守勢狀態,毫無反擊之力。其絕對市場份額每年都在不斷地攀升,但是相對市場份額卻在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2008年4月份,信陽第16屆茶文化節暨全國名優茶博覽會召開之際,有媒體報道說,網上很多關于中國十大名茶的排行里沒有了信陽毛尖,在“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中介紹的十大名茶為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而“茶網中國”顯示的十大名茶里有凍頂烏龍、云南普洱,而沒有信陽毛尖和廬山云霧。這讓許多茶農和茶商,以及許多群眾十分痛心。雖經調查證實,該十大名茶評選并沒有權威標準,但卻折射出信陽毛尖令人擔憂的現狀。曾被坡贊譽為“淮南茶,信陽第一”的信陽毛尖,為何越走越有沒落之勢?基于此,本文將從經營策略的視角對此進行分析,以企對提升信陽毛尖的市場份額提出對策。
一、市場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1.茶園基礎差,產業化水平低。目前,信陽有茶園100萬畝,實際可供采摘的僅有60萬~65萬畝,分布雖然比較集中,但多為農戶分散經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土地、資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發揮。而且建園基礎較差,特別是早期建立的茶園,重數量輕質量,造成茶園水土流失嚴重,肥力下降,土層淺薄板結,通氣和保水性不良,水、氣、熱得不到充分調節,茶樹生長衰弱。有的坡地茶園跑土、跑水、跑肥,茶樹根系、吸收根少,影響正常生長,導致茶園產出水平低,影響茶葉質量,以及機械化采摘和修剪的推廣。低下、落后的生產狀況使茶葉生產產業化水平較低,也就是當地人所謂的“不成氣候”。
2.獨特的制作工藝,制約了信陽毛尖的機械化生產、加工。信陽毛尖是需要人工一點一點采摘下來的,4斤2兩左右鮮葉才出1斤干茶,每到茶葉開采季節,信陽都會急缺采茶工。在信陽市的茶山上可以看到采茶工年齡多半在40歲以上,其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老人。一位外地茶商戲言道:“在我想象中,應是漂亮的采茶妹妹纖手弄茶,一看才發現遍地都是采茶奶奶、采茶爺爺。”現在招收采茶工越來越困難,勞動力成為信陽毛尖發展的最大瓶頸。同時,炒茶專業技術人才偏少。許多依托大型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的種茶戶,由于自己不會炒茶,加之加工企業到6月份就停止收購鮮葉和加工,一年只能采摘一個月多的春茶,靠出售鮮葉獲益,夏、秋茶無法采摘,導致每畝茶園收益相應減少。
3.茶葉產品單一,深度開發不足。信陽市的茶葉產品中,大部分仍為散形茶,其中:“信陽毛尖”約占62%左右;炒青、烘青和蒸青綠茶等“小包裝茶”約占33%左右;金剛碧綠、仰天雪綠、靈山劍鋒、其鵬碧云、申林藪北、申林玉露等地方新名茶約占5%左右。在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等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方面尚屬空白,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特別是一些縣區僅生產高檔春茶,夏、秋茶生產很少,茶樹鮮葉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4.企業整體實力較弱,缺乏帶動力大的龍頭企業。第一,茶葉初制廠上世紀70年代前的占70%、80年代后的占30%,底子薄、起點低、初加工條件差,加工工藝不規范,設備陳舊,以致茶葉產品規格不統一,品質不穩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開發能力。第二,大批新生的民營茶葉企業和加工運銷專業戶,尚未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仍處于創業期,一些企業靠政府扶持生存,在茶葉新品開發和深加工方面與國內外差距較大,茶葉綜合利用水平低。第三,企業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人才缺乏,制約企業和企業家素質提高。第四,企業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滯后,制約龍頭企業健康發展。第五,市場營銷和組織管理處于低層次初級階段,缺乏戰略協同和創新意識。而且,在這些企業中,最大的省級龍頭企業“五云”、“文新”等品牌的市場占有量也不到1%。可見,目前信陽茶企處于強者不強,平者更弱的狀態。
5.茶葉品牌創建力度不足,精品缺乏。信陽市茶葉企業擁有注冊商標200余個(包括專業銷售茶商),而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品牌僅50多個。雖然也有“文新”、“五云”等經營不錯的品牌,但其全國影響力并不大,即使在河南,很多茶葉消費者也并不了解這些品牌,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信陽毛尖沒能培養出來真正意義上的著名品牌,整個產業還停留在小商小販的水平上,既不可能對自己的企業品牌大手筆地宣傳,也不可能對信陽毛尖產業整體帶動。而云南普洱茶雖是近兩年才“炒作”起來的,之前幾十元一斤都無人問津,但后來達到天價,雖然已漸趨回落,但名聲是出去了。就鄭州市場而言,普洱茶店已占據了原來信陽毛尖很大的市場,稱為毛尖極大的威脅。
二、提升市場占有率的策略
1.各級政府積極落實扶持政策,提高茶農積極性。在解決問題、推廣信陽毛尖方面,政府的作用無可替代。首先,政府可以考慮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良種化工程、標準化建設、技術培訓、品牌建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及其他獎勵補助。其次,對發展無性系良種新茶園的茶農進行種苗補助,費用由市、縣、茶農按比例分攤。第三,借助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鼓勵企業爭創名牌,對龍頭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第四,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從更廣、更深、更高層次做好推廣工作。
2.著重基地建設,加快改造老茶園。政府牽頭,以茶農、企業為主體,加快新良種茶園基地建設,形成多方利益的良性互動。根據信陽市的氣候條件,積極選育茶樹良種,改造低產衰老茶園,同時,規范栽培技術,以適應機械化施肥耕作、采摘操作的需要,并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進行操作,按照“優質、高效”的原則規模連片發展新茶園,以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良種茶園。
3.順應市場變化,進行產區細分。曾經,為傳播和推廣整個茶產業,信陽政府曾規定凡是信陽產區的茶葉均可稱為信陽毛尖。這個規定確實起到了好的效果,然而隨著產業的逐級擴大,它反而成為制約信陽毛尖發展的瓶頸。很多外地人都知道信陽毛尖,但很少有人知道信陽毛尖的精品品牌,知道信陽產毛尖,但不知道什么地方產的。 原產地標志不清,毛尖也是有好有壞。所以,信陽毛尖要順應市場變化,必須進行產區細分,可以嘗試西湖龍井的做法,比如叫商城信陽毛尖、固始信陽毛尖等,也可以更加具體的劃分產區,比如信陽茶葉品質最出眾的“五云兩潭一寨”——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連云山、云霧山、黑龍潭、白龍潭和何家寨,完全可以成為一張區隔產品的名片。甚至,可以借鑒國外酒的級別按產區細分、按酒莊細分的方法,具體到茶行、茶樓等,以有效細分。
4.積極推進多元化開發戰略。多元化開發,是信陽毛尖復興必走之路。首先,改變過去茶葉采摘和加工以絕對春茶為主的局面,采摘潛力巨大的夏茶和數量較少的秋茶,將夏茶加工成“茶球”、“茶條”或茶磚、茶袋,從而多角度推廣信陽綠茶。其次,根據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加強茶葉深加工,加快開發速溶茶、液態茶、保健茶、藥用茶、食品茶、有機茶等多種產品,并延伸至日用化工行業、食品加工行業及其他行業中去,開發茶多酚片、茶葉保健枕頭、茶葉酒、茶葉點心、茶飲料等市場流通快、熱門、利潤空間大的東西,通過精深加工,提升茶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5.穩步實施質量推進戰略。質量推進戰略主要有兩層:第一,生產質量的推進。政府配合企業選育茶樹良種,實行系統化、標準化的科學管理,建立一套從茶樹育苗、茶園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裝、倉儲至銷售各環節與國際接軌的茶葉技術標準,推進茶葉生產科學化、機械化,利用良好的生態條件,大力發展無公害茶、有機茶,完善質量檢測和監管,保證茶葉的生產銷售符合各項食品安全衛生標準。第二,對毛尖質量認識的推進。真正體現信陽毛尖品質的應是一芽一葉至一芽四葉,而并非是單芽。但由于缺乏茶葉品鑒知識,消費者盲目追求芽葉細小的綠茶,利益驅使下的部分商家一味迎合、甚至推波助瀾地宣傳芽葉細小的茶葉品極高,致使人們對信陽毛尖的認知誤區加大。所以,信陽毛尖在推進生產質量的同時,也要不斷向消費者傳播毛尖的品鑒知識,以保證消費者對毛尖質量有一個科學的鑒別,在銷售層面上打假維權,擴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
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板談生意于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為聚集休閑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閑,達到溝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為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圣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
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著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為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11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專科學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當當網,以“茶文化”為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為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于茶藝師。茶藝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為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游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采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系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于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
農業院校可以在茶學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葉是黃岡市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已成為黃岡市當前效益農業的主要發展支柱產業。具有顯著特色和地域優勢的黃岡茶產業已成為黃岡市部分山區、半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發展黃岡市茶葉經濟已迫在眉睫。
一、黃岡市茶葉生產現狀
1、黃岡市茶葉總規模大,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
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濕度大,無霜期長,適合茶樹生長。黃岡市產茶歷史悠久,在唐代黃岡就有宮廷貢品茶,宋代朝廷在蘄州就設有專營茶葉的機構。改革開放以后,黃岡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茶葉經濟,現在黃岡市七縣二市一區均產茶葉,茶園面積共計30萬畝,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員達50余萬人,茶葉總產量6500噸,總產值5億元。今天,黃岡市正發展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的主要茶葉生產區之一。
在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導的農業生產體制下,黃岡市的茶葉產業資源被分配到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幾千余家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80%從事生產的茶葉企業,茶園面積在500畝以下,產值在10萬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積的茶園在農戶手中,從事加工的茶葉企業平均年生產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銷售以個體戶零售為主,經營分散,缺乏具有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茶葉企業。
2、黃岡市茶葉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
茶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入世對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黃岡市茶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部分地方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農戶”的管理運作模式,發展壯大了一批茶葉企業,使他們生產的茶葉占據了黃岡30%以上的市場份額,主導著黃岡市高檔茶葉的生產消費市場。盡管如此,黃岡茶葉企業的發展仍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葉企業的生產銷售人員是以農村務農的農民為主,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缺乏技術骨干,難以接觸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管理粗放,產品技術含量低,故導致黃岡茶葉在低附加值產業鏈上徘徊。
3、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提高產品知名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黃岡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名牌產品帶動戰略,黃岡市名優茶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農產品評比中,黃岡市茶葉獲得2個金獎,3個銀獎,在第五屆“中榮杯”和第三屆“中榮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有2只茶獲特等獎,5只茶獲一等獎。在實施名牌產品戰略的帶動下,名優茶生產始終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名優茶已成為黃岡茶農增收的主要來源,從而也終結了黃岡茶葉“有茶無名”的歷史。
4、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提高茶葉經濟效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顯突出。近年來,黃岡市重點培育了一批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引資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和茶葉加工廠,引進國內先進的清潔化、標準化茶葉生產加工線,從而實現了茶葉生產的規模化和加工標準化,初步形成茶葉產業化格局,提高了茶葉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了在黃岡茶農中普遍存在的“戶戶冒煙,家家炒茶,分散經營”的小作坊現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
近幾年黃岡茶葉生產雖然發展較快,但由于茶園分散在農戶手中經營管理,導致規模化程度低,茶葉生產、加工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之間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體,但聯合的緊密度不夠,輻射帶動能力仍較弱,各企業在價格上的無序競爭普遍存在。
2、茶葉市場競爭秩序不規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小茶葉加工企業為了一已私利,相互殺價,質價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葉等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黃岡茶葉中尤以英山云霧茶最為著名,而市場上假冒的英山云霧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偽,嚴重擾亂了黃岡茶葉市場競爭秩序,影響了黃岡茶葉的聲譽。
3、茶葉產品品牌化意識差,良種茶園比例小
黃岡茶葉盡管在幾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和近幾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均獲得過好的獎項,但產品的產業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葉加工中標準化意識差,無標生產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園管理和小作坊茶葉加工方式,導致技術推廣普及率低,獲得“中茶杯”特等獎的茶葉藏在深閨,沒有形成更好的經濟效益,真可謂“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時黃岡市現有的投產茶園和近幾年新植的茶園仍以群體品種為主,沒有引進良種和當家品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茶葉生產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對策
針對黃岡茶葉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特制訂出可持續發展對策,主要有如下幾點:
1、扶強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黃岡茶葉生產主要是農戶分散經營,家家炒茶,戶戶賣茶,生產規模小,成本高,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社會服務化程度低,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普及進度緩慢。同時以茶農個體為主參與市場流通,由于信息不靈而導致產銷脫節,茶農承擔風險大。所以全市茶農應在自愿的基礎上搞好聯合,鼓勵企業承包,租賃茶園,擴大規模,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路子,廣大茶農就會在這種聯合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2、搞好“雙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質
面對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管理的局面,要根據茶葉分散經營實際和生產季節性強、周期性長的特點,對基層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術培訓,對茶農采取課堂講授與田間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識,全面提高業務干部和茶農的科技素質。通過技術培訓,使黃岡轄區內的英山縣、麻城市、浠水縣、武穴市等重點產茶縣市基本達到村有技術員,戶有明白人,從而促進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