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3: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業道德培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21世紀,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生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服務。那么,這一切取決于什么呢?我想莫過于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是職業道德素質的表現,是從業者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事業獲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綜合素質。人的綜合素質是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變動性的整體,各個因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欠缺,都會造成人的整體素質的降低。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注重培養自己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一、高職大學生就業現狀
1.供過于求。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于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于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于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無論是從結構看,還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過于求。
2.缺乏勝任力。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希望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儲備一批中高端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干,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后的新的發展。而大學生沒能在這一轉機中受到青睞,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畢業后,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的反思也愈發深刻。學校也在積極尋找教育改革途徑,雖然每個學校每年都在做著就業率統計和報告,但是有些學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經在好幾年前就開始了,比如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等好幾年前就成立了實驗室,引進了實訓的教學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實習工廠,現在又在積極探討本身引進企業的教育產品和模式。企業首要考慮的不是職業道德行為教育問題,卻間接地促進了職業道德行為教育的改革和對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應該說已經開始思考教育本身的問題、解決途徑和自身的價值了。企業一開始考慮的是如何能獲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勝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業在相關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養班,按照自己企業的要求和實踐培養大學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業工作,比如機械工程系的遠大班、中聯班、博世班等。這是解決目前問題的途徑之一,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是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問題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逐步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高職學校教育中不同階段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
1.打好基礎。為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做準備
順利就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長期規劃。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需要大學生們在大一學期間就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大一是“培育期”,學生應多與學長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來想從事職業的情況,利用網絡進行輔助學習。
在各類招聘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對于高職高專類畢業生企業普遍表示更欣賞他們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務實的工作態度據了解,參加招聘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產集團、酒店、IT行業等等,顯示出民營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業“人才高消費”的觀念有所改變,有不少企業就表示:“能用大專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這說明,學得一技傍身的高職高專畢業生正逐漸以過硬的專業技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企業也開始轉變用人觀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學歷,而更加推崇“實用的才是最好的”擇才理念。
因此,大一時期最重要也是最實際的事就是要端正學習態度,不要以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每學期為了考試而學習要知道我們現在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是為了今后就業打基礎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大一正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要在職場上擁有過人的實力,必須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為最終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打好基礎。
2.扎實專業知識基本功,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基石。
大二為“定向期”,學生應考慮未來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開始嘗試兼職和社會實踐活動。我院推行一張文憑多種證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希望學生積極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相關證書考試,在畢業時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招聘會上,參加應聘的人成千上萬,用人單位憑什么選擇你呢?在同等學歷下,你怎樣才能脫穎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優勢,展示別人沒有而你擁有的東西。作為大二的學生,不妨利用業余時間,根據自己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根據自己的興趣培養一項專長。它會為你今后就業增加一項砝碼。
高職畢業論文是對學生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的一次綜合檢驗,是對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技能開展科學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所以,做好高職畢業論文工作尤為重要。
“工學結合”是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養重要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對2007級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開始實行“2+1”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2+1”的“工學結合模式”,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一個學年,進入專業相應對口的企業和單位參加生產實踐,從而實現“工”和“學”的輪換。之后又根據專業特點對2010級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開始實行“1+0.5+1+0.5” 的“四段遞進、學訓交互”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縮短了學生的在校時間,增加去企業鍛煉的時間,使學生在已經具備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及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去企業頂崗實習工作,提高適應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有效和更好地完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而這種縮短在校時間的培養模式卻給高職畢業論文的管理和考評本文由收集整理帶來了很多問題。
1 畢業論文指導存在的問題
(1)畢業論文指導不充分。在工學結合的大背景下,縮短了學生的在校時間。無論是“2+1”還是“1+0.5+1+0.5”的工學結合模式都出現了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時間與頂崗實習時間相重合的問題。而學生的實習單位分布范圍比較廣,而且學生的分布也非常分散,使得指導老師與學生很難有機會面對面地指導交流,師生互動少,教師催要論文繁瑣,甚至出現了在學生答辯前指導教師才看到學生論文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畢業論文指導難的問題。另外,雖然有一系列的畢業論文指導管理辦法,但是由于學生分散,教師教務繁忙等客觀因素,使得很多考評辦法也流于形式。
(2)論文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所屬的專任專業教師人數較少,但每年都要承擔90名左右的同學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人均指導學生達到了15人左右。在承擔正常教學管理工作之外,還要負責這么多學生的論文指導,也影響了論文指導的效果。
(3)教師年輕化,實踐經驗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的專業教師主要是年輕教師,雖然都是研究生學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素養,但是普遍缺少企業一線工作實踐經驗。高職畢業論文跟普通高校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相比,又有它的特殊性。高等職業教育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的道路,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職畢業論文更要突出它的實用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目前物流管理專業的師資情況要很好地完成這一目標還是比較困難。
(4)學生論文寫作能力比較差。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系統的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對于論文的寫作技巧、數字資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學生的電子資源都是通過百度獲得,對于學校圖書館里提供的中國知網等數字平臺基本不會使用。在論文寫作方面,很多學生還是停留在資料堆砌的層次上,通過各種資料的疊加來達到論文寫作的文字數量要求,但對于整體結構、邏輯順序、自主思考等方面做得比較欠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學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5)論文審核和考評相對較寬松。學生論文的審核主要是通過同事間相互評審,以及論文答辯的形式完成。面對這么大量的審核和考評工作,指導教師很少有精力做到認真細致地評審,最終也就導致了論文審核的時候相對比較寬松,再加上同事之間的相互間的個人關系也會導致最后審核會出現不客觀因素。而論文答辯由于時間比較緊,學生比較多,答辯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最后的考評也不夠完善。
2 提高畢業論文指導質量的建議
(1)強化入學教育。現在的高校一般在入學的時候都會進行入學教育,主要是介紹所在專業,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認可所學專業,對所學專業就行職業規劃的介紹。但是對在校期間的學習方面的教育比較少,特別是對于如何獲取畢業資格等方面介紹得不多。學生對于畢業論文缺少概念,很多都是聽上一屆的學生說的“小道消息”,容易使學生產生一些誤解,比如說畢業論文很簡單,畢業論文基本上都給過等等,使得學生從一開始就不夠重視畢業論文寫作,所以基本沒有學生去注意這方面的資料和資源的積累。只有在入學的時候就介紹清楚了畢業的條件,介紹了如何去撰寫畢業論文,才能從一開始就引起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
(2) 加強畢業論文寫作方法的指導。每個學期安
排一次與畢業論文寫作有關的講座,從如何擬定題目、如何收集資料、如何架構文章體系等。把功夫用在平時,避免出現臨近畢業頂崗實習的時候學生趕畢業論文,指導不充分的現象出現,也可以讓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畢業論文。
(3) 強化教學實習的功能。在學生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學期的教學實習,這段時間學生將離開教室,深入企業一線,去感受和體驗物流行業,去接觸和學習物流知識,去認識和結交企業基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這個過程也可以為學生的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通過這個過程,應該讓學生去解讀實習企業的物流運作情況,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問題,為將來畢業論文撰寫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能夠與基層的工友,領導處理好人際關系,既可以鍛煉交際能力又可以為將來論文撰寫尋找企業指導老師,更加方便寫作。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5
1 前言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要“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可見,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教育。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關鍵,因此,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各種因素和存在問題,如何在高職院校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2 大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創業與就業能力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2.1 大學生職業道德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豐富社會物質或精神生活的一項工作。職業本身已經包含了標準化的專業知識、職業聲譽和從業者的行為準則等內容。其中標準化的專業知識則構成了職業技能,職業聲譽與從業者的行為準則就體現為職業道德要求。因此,職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內在的就包括了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是一般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補充。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在范圍上,它存在于從事一定職業的人中,是家庭、學校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在內容上,它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在形式上,它具有具體、多樣和較大的適用性。職業道德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它不因歷史條件的改變而在方向上發生移易,但將隨著本職業的技術進步而在內容上不斷深化。
2.2 大學生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即指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技術和能力,是大學生從事職業勞動和完成崗位工作應具有的業務素質。職業知識、職業技術、職業能力三者有機聯系,密不可分,共同構成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的素質體系。在職業教育中,技能與技術是一個相互聯系又存在差別的概念。技術是一種外在人的客觀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技能則是一種內在于人的主觀能力。技術是一種已經將人的才能、智慧內化為客觀的知識,但這種客觀知識也是人的精神觀念的直接體現,勞動本身是技術應用的過程,是技能的具體化。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是就業創業的根本,大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是能否順利就業創業的前提。
2.3 大學生就業能力
就業的含義就是指在法定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愿望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進行的活動。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是單純指某一項技能、能力,而是學生多種技能、能力的集合,是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而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就業能力不單單是指畢業生所具備的實現就業的能力,還應該包括保持工作、變動工作以及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它不僅是畢業生短期的求職就業能力,更是一個社會人長期的職業發展能力。
2.4 大學生創業能力
創業是指創業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來創造一個新企業,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組織新單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以實現創業者的理想的過程。創業能力就是創業主體所擁有的有利于創業成功和創業企業成長的技能和能力的綜合。
從大學生尋求職業的角度來看,創業可以歸類于就業之中,但從創業的內涵來看,創業有別于就業。“創業”中的“創”字有開創、創新、創造之意。就業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職業選擇的概念。創業可以從屬于就業,但又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就業的概念,它是一個較就業具有更深層次的職業選擇概念。
2.5 大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與創業就業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
(1)職業道德是基礎是保障。國發[2005] 35號文件《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決定》和《規劃綱要》都將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充分體現出職業道德為首位,反映出德育是基礎是保障的思想。首先,職業道德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等,這一切都是學生掌握嫻熟的職業技能的基礎和保障,任何職業技能都必須建立于職業道德之上,缺乏職業道德的職業技能是不合格的。其次,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可以促進職業技能的提高。社會的進步,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從業人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強化自己的職業技能。最后,職業道德是就業創業者的立業之本,大學生職業道德水平對其畢業后順利求職、成功就業與創業起著決定性作用。
(2)職業技能職、職業道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職業技能不能與職業道德完全割裂開來,職業技能的運用影響著職業道德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技能在實踐過程中的提高必然會對從業人員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產生影響甚至改變。職業技能達不到要求,不可能真正做到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職業道德的要求。人們往往也是從過硬的職業技能中,體驗到高尚職業道德的情操。可見,我們在加強職業技能建設的同時,應將職業道德的培養作為加強職業技能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強化職業技能訓練與提高,促進職業道德的建設。
(3)職業道德、職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職業道德水平不高,職業技能不過硬,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創業的競爭力,缺乏職業道德的職業技能會行不正、走不直,而缺乏職業技能的職業道德,只能是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實質性問題。高職學生具有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可較好的適應就業創業需要,幫助就業創業者在任何工作環境中調整自我、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及人際關系,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的重要條件。因此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全面發展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客觀要求。
3 推進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與就業創業能力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職業道德是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靈魂,是學生“做人”的方向、標準和前進的動力;職業技能是學生“做事”的技術和能力,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能夠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都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離開了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就沒有了載體,必然空洞乏力;脫離了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會失去服務社會經濟的目標和方向。因此,高職院校應以職業道德為先、以職業技能為重、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推進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職業道德為先,就是堅持立德樹人,把“育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把職業道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職業道德是高度崗位化和職業化的道德,職業道德的養成不是靠教師簡單說教就可以實現,必須在日積月累的職業實踐中磨煉養成,只有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領悟、體會,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專業實習實訓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在職業道德課的實踐教學中,可根據專業課教學的特點,把職業道德教育融于專業實訓、實習中,引導學生在專業實訓、實習中開展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勞動紀律、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認真負責、職業操守、協作精神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境和實踐活動中,深化對職業道德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職業道德意識,養成遵章守紀、誠信、敬業等良好職業行為習慣,提高職業道德素質。
以職業技能為重,就是堅持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社會所需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以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在實踐中完成職業技能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教高[2006] 16號文件)。職業技能培養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掌握過硬的職業技能,是學生順利就業創業的途徑之一。
眾所周知,導游是一種對人文素質要求很高的工作。如何有效培養中職導游服務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這已經成為該專業教學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在此,筆者結合近年來所在學校該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具體舉措和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為學生搭建一個人文素質教育的平臺
要重視對導游專業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筆者所在學校專門開設了旅游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編校本教材旅游特色語文。旅游與中國傳統文化課重在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學生人生成長與職業生涯的需要結合起來,完成從感性到理性、從審美到認知的提升;而旅游特色語文課重在從“美育”與“情感教育”“人文關懷”的角度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陶冶情操,促成其良好的德行。兩門課程要求與導游專業課保持一致,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遵循教學中循序漸進的規律,代替了以往類似課程開講座的形式,持續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里去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說這兩門課程的開設從求美、求真、求善的角度為導游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搭建了基礎平臺。
二、讓人文素質培養延伸到課外活動中
在圍繞導游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上,學校精心規劃設計出一系列課外延伸活動。比如:每月導游專業各班級出一期“傳統文化簡報”;每學期舉辦一次詩文配樂朗誦比賽、不同主題的征文活動和演講比賽;紅土書香每月“讀一本好書”活動;結合鄉土文化,導游專業學生每學期還要求學會唱兩首客家山歌。以上活動,改變了以往單一封閉的課堂講授方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豐富了學生的人生感受,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加強地方特色文化的系統學習,培養學生知家鄉、愛家鄉的情懷
導游專業除了開設旅游美學、旅游地理、山水詩鑒賞、民歌學唱等極具人文色彩的課程外,考慮到導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是留在本地從事導游地接服務,因此,學校將原先作為導游選修課的地文特色文化課程調整為一學期的正課,并對原先的地方特色教材組織當地旅游專家學者進行了修訂,提高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利用寒暑假組織導游專業的學生外出對當地景點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以近距離探尋感觸區域文化的主要特色,在拓展地方課程的時空領域,滿足了即將在本地從事導游工作的學生發展的需要,培養了學生知家鄉、愛家鄉的情懷。
四、創新教學模式,讓人文素養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他們的心靈
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要讓學生時刻感受到人文素養帶給他們的快樂,全力激發出他們的興趣,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傾力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在教學和實踐環節,筆者嘗試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專題探討、案例分析、情景再現、角色定位、圖片旅游、場景模擬等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組建了客家民俗興趣小組、山歌演唱小組、客家美食興趣小組、客家土樓古民居興趣小組等,各小組開展專題討論、現場演示、深入交流、同學老師點評。此外通過精心組織一些案例,采用多媒體技術去呈現民俗文化現象,與學生們一起來分析其中蘊含的人文要素,幫助他們不斷攀登人文素養的高峰,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五、導游專業校外頂崗實習是人文素質培養的最佳時機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職院校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培養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證,對于保證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新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應堅持與時俱進, 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確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認為要從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育理念、實踐教學、考核辦法等方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高職大學生群體思想道德的特點
高職學生生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反映出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思想特點。
1、思想活躍,觀念超前,是非評判能力比較薄弱。高職學生大都是80或90后,生長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且獨生子女較多,他們有較好的受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開放的環境和傳播媒介使他們接受了各種大量信息,他們思想活躍、信息來源靈通,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高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在和人交往過程中,往往隨大流,人云亦云、“重義氣”,對評判事物的標準不清楚,往往憑義氣辦事,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缺乏正確評判是非的能力。
2、個體意識強,但自我控制力較差。高職學生本能的個體意識的膨脹,表現為更注重個人發展,關注個人的榮譽,忽視他人、集體利益,甚至把社會、他人與自我對立起來。不愿接受學校和老師的教育,而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往往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學習、生活上依賴老師的督促。
3、情緒浮燥,逆反心理較重。高職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青年階段初期,在這個階段當中生理發展超前于心理發展。他們活動范圍廣,遇到問題較多,但認知水平、社會閱歷積累與其活動的范圍不相適應,因而出現急燥、不嚴謹的情況,在待人接物中與正常社會道德規范不相協調。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因高考失誤,有強烈的失落感,心態不平衡,總認為是被迫到高職院校來的,看不上學校、看不上老師、看不上同學,抱著混日子的態度來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
4、價值觀趨于功利與現實。大多數還是缺乏對社會的真正了解,缺乏他人、社會、國家做貢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多的是強調個性張揚、自我價值、自我利益的實現,表現出注重個人實惠,個人利益至上,這些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高職院校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道德教育既有社會原因,又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學校應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一)高職學生的特點,使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具體表現如下:
1、自我目標定位的差異。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以及學生自我目標定位的不同,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重點使學生正確認識什么是成才,怎樣才能做到對社會更有用,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特別要樹立學好職業技術、 崗位成才的價值取向。 2、心理素質的不同。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他們要么有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視感,要么有相互歧視心理,要么有逆反心理,調皮、不受管教、不成熟是他們的典型表現。心理素質的不同,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切合學生的思想特點。
3、學生層次的不同。目前,各種主客觀因素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報考高職高專的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線的高中生和職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降低層次的壓力使他們內心自卑,情緒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動較大。學生層次的不同,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消除學生的自卑感,使他們堅定完成學業的信心。應當激勵他們正視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較好地完成學業。
4、社會認知度的不同。社會對高職有些偏見,不僅不利于高職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由于社會認知度不高,他們往往也對自己認識不足,或對自己的認識發生偏差。社會認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高職,堅定自己的選擇。
(二)、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高職學生注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影響高職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因素主要有市場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體制有利于進取、平等、競爭等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強化,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利益原則、等價交換原則又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對社會風氣和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巨大沖擊。
1、現行的學校德育有的存在實質和形式上問題的。許多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不重視對職業道德的培養。據調查,26%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職業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養也不遲。有的學校領導、德育人員尤其是輔導員也認為:“職業道德只有同人們的職業摘要在職業實踐中慢慢實現。有一部分教師和行政人員對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持否定態度,認為學生課很多,考試很多,職業道德教育會加重負擔;等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再學習可以節省教育資源。論文格式,創新。論文格式,創新。
2、很多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沒有落到實處。論文格式,創新。論文格式,創新。目前,大部分高校還是把職業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或就業指導課上,職業道德教育方法過于簡單、流于形式。論文格式,創新。在教學方法上多以灌輸理論條款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這種授課形式利于職業道德知識體系的傳授,但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的效果不夠理想。
3、教導太過狹義。高校職業道德教育主要以具體的職業道德知識為切入點,以職業道德的傳授乃至灌輸為主,有的學校還停留在黑板加粉筆的程度,把狹義上的知識當做職業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對職業道德情感、職業道德行為的培養,沒有讓學生在生產中實踐職業道德的原則與規范。
三、高職院校實行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能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壞。因此,高職院校的每一位員工,上至領導、下至教師及具體工作人員,都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都要注意“言傳身教”。同時,注意調整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和人員結構,要使多數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達到“雙師”標準,要鼓勵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參加繼續教育。
2、把職業素質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職業素質,應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創新素質等等。這些素質直接制約和決定著職業能力的水平。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十分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尤其加強學生的與從事各種職業有關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教育。
3、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貼近學生心靈。教育專家提倡“ 蹲下來與學生說話”是很有道理的。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 逐個解開其思想上的疙瘩,進行特色化的教育。論文格式,創新。
4、著眼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學生的個性發展。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的實際出發, 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 虛功實做, 虛實結合, 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可以幫助正處于迷茫時期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5、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開展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校報、刊物、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其關注興趣,拓寬心理教育渠道。還應引導高職學生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自主開展自身思想品德、道德規范和精神文明等教育,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健全高職學生自律組織機構。
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理論上的宣傳,思想上的疏導,又把思想教育同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緊密結合起來,及時為他們在學習、生活、心理、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困難排憂解難,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學校的溫暖和老師的愛心,這樣才會大大地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號召力。
四、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具體的工作,要認真堅持原則,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根據時展的要求和學校實際,不斷在理念、載體和方式等方面改進創新。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重點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
1、轉變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新理念。為高職生的創新、實踐、成人、成才提供廣闊的舞臺和空間,讓廣大學生能夠適應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環境,應對日趨激烈的時代挑戰,進一步增強社會生存能力。
2、建構以班級活動為模塊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及班級之間的文體活動,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要加強班級間的交流與協作。可以以班為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文藝競賽、體育競賽,開展班際交流活動或研討會、舉行班際聯歡或座談,展示班級整體形象,調動各班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增強班級的整體凝聚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建構堅實穩定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①以校園文化為模塊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園氛圍、校風校訓、校園精神等校園文化的強大力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育人的良好途徑。②以網絡文化為模塊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通過網絡,一方面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幫助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另一方面,將學生的思想狀況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向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反映,使網絡成為學校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③以公寓社區和宿舍文化為模塊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學生的主要交流場所由教室轉向公寓或宿舍,公寓或宿舍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居住休息之地,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需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使其認識到盡管每個人的職業崗位不同,還要加強實踐環節的作用, 在實踐中完善的,應該讓學生在親自實踐中培養競爭意識,養成職業習慣,學生只有在進行實習、實踐過程中真正承擔崗位任務,才能切身體會到自己角色的變化,適應職業環境,才能把這種職業習慣逐漸地內化為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道德認識水平。要更新觀念、倡導學校道德教育開放的精神、倡導學校道德民主作風。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道德環,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養與管理,發揮學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總結語:科學發展觀下,高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承擔著培養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通過多樣化、開放式的靈活性教學,使得思想政治工件既有理性的啟迪,又有實踐的思考,只有我們敢于實踐,勇于探索,才能夠不斷地創造和積累經驗,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適應社會環境變化要求的高職政治思想教育新體系,開創高職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職教育健康、有序、穩步地發展。必須運用科學的發展觀,與時俱進積極地探索真的為社會與學生所需要地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規范,努力培養新世紀所歡迎的道德新人。要根據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與時俱進,努力改進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呂遂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5 .(4):31-32.
[2]丁娜,郭玉剛.對高職院校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 ) , 2006 . (5) 58~59 .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擔負著重要的教育職責。教育者主要包括輔導員與任課教師,兩者的角色既相異又互補。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并非單純行政人員,從崗位職責看,輔導員更加偏重管理服務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負重要職責;任課教師主要包含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均屬于教身份,專業課教師的崗位職責更加偏重專業課程教學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工作,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分別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相關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開展具有學科特點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
2教育者協同作用發揮現狀研究
本論文將研究范圍聚焦在職業道德教育領域,查閱了相關研究資料,開展了調研和訪談,圍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發揮問題展開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結論。
2.1教育者對職業道德教育認知度不高
通過查閱國內相關研究資料可見,當前關于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如何發揮教育者的作用的問題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參考價值較高的研究資料不多。一是現有研究大多關注點在于強調教育者不但要教書還要育人,不論是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協同作用,還是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協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談育人理念,強調教師有育人的職責,專門針對職業道德教育展開教育者協作體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成果少,主要表現在操作方案過于理論化,可操作性不夠強,歸根結底在于教育研究沒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載體,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科學的工作機制。
2.2教育者作用發揮未形成合力
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可見,當前教育者之間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職業道德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單獨斗的現象較為嚴重。不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與職業特點的緊密結合,較少涉及職業道德認知、道德理論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課教師僅在專業課教學中偶爾涉及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主要集中在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等普遍性的職業道德規范教育,較少通過案例教學等方式開展較為深入的職業道德教育分析;輔導員則更多從職場禮儀、職場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談職業規范。總體而言,當前教育者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既缺乏與專業特點的緊密結合,又無法滿足職業道德教育的深層次需求,系統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學手段較為單一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在關于教育形式、教學手段的調研中得出相關結論可見,絕大多數師生都更加青睞實踐體驗為主、課堂講授為輔的教學形式,更加認可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演講討論法、模擬教學法等教學形式,但這些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應用,被調研師生一致認為當前的教育形式較為單一。
3教育者協同機制研究
3.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培養
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不論是輔導員還是任課教師,都應該成為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的重要成員,明確育人角色,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教書育人是大學教師的天職,教書和育人兩者不可偏廢,要正確處理教學、研究與育人之間的關系,教學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育人服務,不能將三者割裂而行。在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在德性需求和未來職業發展,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過程中。
3.2協調發揮教育者在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的作用
構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協同配合機制。顯性課程,諸如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都包含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論是輔導員還是任課教師,都應該結合自身所承擔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顯性課程的教育活動中也包含著隱性教育的元素,教師在課程教學準備、研究、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隱性課程,諸如校園文化、職業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滲透著職業道德的元素,同樣需要教育者們形成合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活動。以校園文化為例,不論是輔導員還是任課教師,在文化育人環節肩負了重要使命。校園文化滲透在校園的每一個細節,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反映,輔導員和任課教師都應當熟悉和認同本校的校園文化,通過個人的行為表現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達到育人效果。為師者應當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學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養等等。
論文摘 要:為了提高衛生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的養成,需不斷探索適合我國特點的衛生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的途徑,從多個層面、多種方法和途徑,分階段、有計劃和目的、循序漸進地實施。
衛生職業院校教學中職業道德養成教育是學生教育工作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貫穿于學生整個教育的全過程,要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質,需從多個層面、多種方法和途徑,分階段、有計劃和目的、循序漸進地進行。
一、衛生職業院校職業道德培養是多重性的
衛生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教育,首先是理論上的,要明確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價值體系。職業道德理論課是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種最主要、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務是在理論的層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樹立醫學生的職業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體驗到的,通過日常教學活動的滲透、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體會到的職業精神。再者是實踐上的,在學生實驗、實訓課教學中,在臨床見習和實習過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職業道德水準,自我約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職業道德不斷得以升華,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二、衛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基本途徑
1.在具有專業特色文化氛圍中熏陶
要有意識的營造衛生職業院校人文文化環境,處處體現醫學特色、醫學文化,使學生自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就被濃濃的醫學人文文化所包圍,要讓衛生職業院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園里可以有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邀、李時珍的雕像,有雕刻著歷代醫家醫德格言、歷代名醫醫療活動及醫學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發揮校園現代網絡的強大作用,開設“名醫名家”、“醫學科普”“大醫精誠”等相關網站。
2.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
在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善、喜、好、惡等言行和情緒直接影晌學生的認知水平。醫學實驗課有很多是由動物代替人做實驗,如闌尾切除術,教師在實驗中把動物比擬成病人,對它的呵護關愛,會深刻的印記在學生腦海中,直接決定和影響學生的行為。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學活動中職業道德教育的滲透,具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特點,更易于學生接受,更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3.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
開展專項教育和專題講座,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前集中對學生進行醫療行業的服務宗旨、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實習規則的教育。請醫務工作者勞模、科研帶頭人及醫療服務明星暢談愛崗敬業的思想,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義務獻血活動、為敬老院老人體檢、為社區人群做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中了解人民群眾所需,切身體會醫者的責任,服務社會,培愛心,培養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在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等活動中通過前輩們的言傳身教,自己的親身實踐,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為職業生涯的職業道德養成打好基礎。
三、衛生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的方法
1.入學教育
衛生職業院校學生入學教育是醫學院校常規議程,旨在倍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對醫務職業的了解,樹立職業崇高感和責任感,對自己將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這一職業要求有一初步認識。
2.醫學生誓言
醫學生入校宣誓儀式,是衛生職業院校獨特的入學儀式,體現了醫學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諦,涪養了醫學生的職業神圣感和職業光榮感。通過入校宣誓儀式首先培養的就是他們對生命的重視、對病人的關愛。熱愛生命是學生職業素養、醫學道德品行的核心,關愛生命和維護生命是學生人文執業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3.專業滲透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如語文課中的“仁”、“愛”教育,德育課中的儒家仁愛倫理思想,專業課中舉例示范醫家學者的高尚情操…..。醫心仁愛表現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道德責任與道德境界。因此誠信教育、科學世界觀教育等都是衛生職業院校學生應具有的職業道德修養。
4、結合臨床實踐
醫德教育需要醫院和社會的積極參與才能更好地促進醫學生良好醫德的形成和發展,確保醫德的實際效果,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醫學實踐的起步階段,也是其醫德醫風形成的開始,通過積極倡導和組織實習生加入到醫院創建醫德醫風示范活動,實習醫院應該選派品德好醫術精的醫生任教學老師,教師的高尚醫德潛移默化地塑造醫學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們在實習中得到深刻的啟發。對醫德優秀的醫務人員應給予表彰,樹立榜樣,使學生耳濡目染,促使他們在實習過程中逐漸培養“救死扶傷、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滿腔熱情、開拓進取、精益求精、樂于獻身、文明行醫”的良好職業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職業道德素質是學生就業、發展的良好保障。2006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職業道德就是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思想和行為規范,包括道德規范,依法從業的職業品質,對個人,對單位,對社會的事業心和進取心等。不同職業的從業人員應當具有其獨特的職業道德,職業責任感、職業自律意識和敬業精神。
一.中職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必要性
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這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導,即要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文化知識,同時也要開展從事職業工作的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如果只重視前者,合格的勞動者則從何而來,同樣也不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以我校(吳江中專)為例,很多學生在平時行為習慣不好,遲到、曠課時有發生,學校后來開展了后進學生“一幫一”活動,持之以恒,現在以上情形很少發生,學生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為他們將來就業打下了基礎。
(二)素質教育決定中職教育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著眼于全體,服務于受教育者長遠發展,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職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主要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從事專業所應掌握的技術技能;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第三,思想品德、職業道德。中職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意識,懂得怎樣做人、如何學習、勞動、生活,遵守政策法規,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責任。我校每年都要為新生開展法制教育,讓學生提高思想意識。
(三)教育規律決定中職教育需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中職學生在生理、身體上發育由半成熟的時期逐步走向獨立性和自覺性的成人化關鍵時期,適合各項運動技能學習。心理上有著好勝心強的特點。但在與人交往、合作、共同相處中能力欠缺。
學生接受良好的道德習慣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是一個長期需要堅持的工作。中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養成教育,讓學生通過不斷學習逐漸改變已有的不良行為習慣,逐步朝著合格的就業者邁進。中職生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應接受職業禮儀和職業道德教育,初步地培養起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循序漸進培養出道德品質高尚的合格人才。如開設體育課時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力求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鍛煉學生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樹立直面挫折,不斷進取,挑戰自我的積極人生觀。
二.中職教育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現狀
(一)中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在中職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職業道德對將來自身發展所處的重要位置被廣泛認可。但在充分肯定職業道德重要性的同時,中職生往往自律性不足。例如有些學生學習沒有目標,對所學知識沒有建立興趣,平時不遵守校紀校規,遲到、早退屢有發生。在社會實踐中用人單位對中職生的團隊意識、服務意識、事業心、責任感也不是很滿意。但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學校都在改變這種狀態,意識到職業道德教育對中職生素質培養的意義。此外中職院校其職業性的特點,又使其職業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職業道德教育受到重視的這種態勢將持續并發展下去,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脫離實際,缺乏實踐性
人才培養應該以用人單位要求實施,目前的職業道德教育在教育途徑方法上大都比較簡單、單一。政治課、禮儀課就承載者一所學校所有的職業道德教育,這明顯不足。有的學校增加日常管理、行為規范來約束學生、教育學生,但由于缺乏應有的懲戒,效果也不甚理想。職業道德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關鍵需要觸動學生內心,讓他們自覺接受。我校每年都要安排新生觀看普法節目,參觀監獄生活,參與法庭審判等活動,學生往往觸動很深。
三.培養中職學生職業道德的具體實施
(一)創設“校園環境”
中職學生可以通過保持良好持續穩定的心理狀態,認識自我、樂觀、積極向上,對待事情有自制力,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用尊敬、信任、友愛、寬容、諒解的積極態度與人相處。這些目標的達成都需要學校創設良好的氛圍。要充分發揮學校硬件設施,多設立立志的文化標語,偉人的名言警句。加強校園網絡管理,通過對校園網絡道德宣傳力度,讓中職學生在網絡社會中道德規范,明白是非,養成良好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讓校園網絡成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認識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吉尼斯”“成人儀式”等。學校要調整好課程結構,多增設些人文素養的課程,培養學生情感。另外在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把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如在體育課教學中開設游戲“”練習,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精神等。
(二)加強教師師德教育
我以前教學的時候碰到一個學生,只要教師一批評他就極力反抗,脫口而出“天下烏鴉一般黑”。我當時很驚愕,為何學生對老師存在如此大的看法。事后了解學生在初中時一直受到老師“關注”,教師批評非常直接,導致學生對教師沒有任何好感。在職業學校教師往往需要付出更多來關注“問題”學生。如何感化,教師自身的道德規范至關重要。教師作為學生的師長,需不斷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無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學生。良好師德風范的形成,將會在職校職業道德教育中顯現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樣作用。
(三)加強企業與學校合作交流
搭建校企雙方在人才供需上的平臺,促進校、企在技能人才培養、輸送、使用上的交流與合作,縮小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建立雙方制度化、長期可持續的合作機制。要增加中職院校學生的實踐鍛煉機會,我校每年都安排一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通過實習很多學生改變了自身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認清了自身發展目標。
此外需要企業幫助學校完善“實習制度”,評價方法要細化,在考評指標的設定上,要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讓學校、教師清楚學生通過實習之后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如何改進。讓學生發現自身不足之處,深刻體會職業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結束語
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不僅僅只依靠學校,更需要社會各界積極配合,把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論文摘 要:在我國社會呼喚誠信與道德的同時,建筑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成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種類之一,這對將來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大學生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學院素質教育平臺將道德教育生態體驗論融入其中,對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新途徑進行了探討,力求在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面對城市中不斷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建筑,許多專家學者在思索: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建筑?而社會在疑惑: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建筑師?在我國社會呼喚誠信與道德的同時,國際上建筑師的道德標準與各行業的標準卻是一致的。1998年,國際建筑師協會職業實踐委員會通過了《關于道德標準的推薦導則》,作為各會員的精神和行為約束[1]。不難看出建筑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成為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最基本的環節。學生對建筑活動充分的理解,應先基于以強烈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來先行辯識。
在全國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對我校建筑學專業評估全票通過和歷年畢業生就業、還貸率雙100%的成績下,我們不難發現德育教育,特別是對學生職業道德的高要求是社會衡量建筑學專業學生素質的標尺,是衡量學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標尺[2]。為了將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近幾年來,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在學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論,從“吸收、反饋、回歸”三階段完成對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學,而學院院學生屢次在國際、國內設計大獎賽上獲獎,形成了畢業生供不應求的良好局面,這其中職業道德素質養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
一、注重生態體驗論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導引者”轉變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生態體驗培養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應從知性論到生態體驗論。“生態體驗論是將體驗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態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之運行規律,經歷內心感動的過程與狀態。” [3]生態體驗論將“職業道德教育者”改為“職業道德導引者”,把“職業道德受教育者”改稱為“職業道德體驗者”,導引者亦是體驗者并參與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大環境中,主動和被動的去影響周圍的學生和與環境形成共鳴。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性影響,讓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達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斷轉化從而獲得不斷向前的動力。知性論中強調“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態體驗論則強調“導引者”引領“體驗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將讓師生都得到健康發展,將不斷提高體驗者和導引者職業道德素質和誠信品質。
二、將第二課堂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人文底蘊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文化活動是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有效載體,是師生平等輕松交流的生態體驗平臺。針對建筑學專業的特點和高低年級培養目標的異同性,狠抓低年級的職業理想滲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級的職業理想引導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學初,精心組織和開展以職業理想教育為主題輔以心理引導教育的校園文化活動。教育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定,使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和文明意識,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做文明守紀的大學生。針對高年級學生自主性較強的特點,結合學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總體規劃,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良好平臺和優質教育資源,注重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活動的引導性。每學期組織的文藝晚會、設計競賽、職業道德教育專題報告等活動,引導學生去感受專業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過人文藝術的熏陶,使學生經歷職業道德教育的生態體驗三階段,而觸發內心的感動,體驗生活的美好。
三、將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將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和諧校園生活,開辟教育學生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無私奉獻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學生志愿服務的形式為載體,以“三下鄉”支教活動、科技扶農等系列主題為主要表現方式,讓學生融入社會群體活動中,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職業理想。在黨員幫扶活動中,建筑學院社會實踐隊憑借學院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開辟了大學人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徑。以建筑學、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設計專業組合而成的實踐小組,對因工業建設而失地的農民住所進行農家樂改造設計,使失地農民成功轉型成以經營商業為主的城市居民,此舉改變了農戶經濟收入模式,使農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創建了科技扶農的新途徑,而搭建學生專業實踐的新平臺,也激發了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時,建筑學院還積極建立一系列的大學生實習及就業推薦機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實習,將學生的課業進修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與用人單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設計師接觸。同時,學院利用自身資源,廣泛與國內外著名設計單位合作,廣泛的給予學生實習和工作的機會。通過學校的德育教育與實習單位的實踐性教育相結合,將學院學生培養成在理論、實踐和道德等諸多方面均有所發展的優秀學子。
高校會計類專業的學生,是會計隊伍的預備人員,如果學生缺乏應有的會計職業道德,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必然會導致其為謀取個人或單位利益而肆意造假。有調查顯示,目前會計犯罪呈現高學歷、年輕化的趨勢,這與會計學歷教育中缺乏職業道德教育有直接關系,因此對會計專業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校會計專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
一個人的知識和才能能否造福人類,往往取決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會計專業學生是會計法規未來的貫徹執行者,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德才兼備。高校必須順應這一時代要求,從戰略的高度去培養既具嫻熟專業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二)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理念
每年高校為社會培養大量的會計人員,已是會計隊伍的最主要來源。所以,在高校會計專業將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內化為會計職業道德品質,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遵守職業道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著名會計大師楊紀琬說過:做人是做會計的根本,所以更應強調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為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有利于加強會計學生畢業后的自我保護意識
我國現階段多數經濟案件都有會計人員牽涉其中,從而使會計成為“高風險”的職業。從學生時期就使他們熟練掌握相關的行為規范,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意識,實現自我監督和自律,是會計學生在以后工作中實現自我保護的最佳途徑。
(四)有利于會計隊伍的健康發展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由于會計人員承擔了重大的社會責任,所以在會計教學中必須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專業會計教學體系,使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在學校期間就能夠得到培養。
二、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一)會計專業缺乏職業道德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本要素知識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不僅限于具備會計專業知識與能力,更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國家教委提出,高校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在目前我國各大院校的會計教材體系中普遍存在著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輕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
(二)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認識不夠
雖然絕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教師是兢兢業業的,但我國會計專業教師主要是基礎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而很少有專門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法規、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所以,講授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缺少實際業務的經驗,很難從深層次來理解和把握會計職業道德在實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針對會計專業的各種考試,如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職稱考試等都主要是考查學生所具備的會計專業知識,而較少涉及有關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以致會計專業課教師自然把授課重點放在會計專業知識上而忽視會計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三)教學內容缺乏、教學方法單一
從現有的會計教學體系來看,高校會計學教材很少涉及到職業道德教育,而專門的配套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實施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缺乏理論依據。另外,有關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如《會計法》、《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內容比較枯燥,簡單的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產生了學生不愿意學、甚至厭學的情況。
三、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建議
(一)重塑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學目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應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所以現階段高校的培養目標并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教育,而更應注重人文素質、品德等教育。
(二)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學習
高校會計專業應把《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列為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理念。由于職業道德的要求需要內化為職業理念,所以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教師只有通過平時細微的量的積累,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于各門課程之中,才能培養出綜合的職業道德水平。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在講授審計、基礎會計、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中,結合現場需要可適當增加職業道德內容。
(三)豐富會計職業道德教學內容
由于現有教學內容的缺乏,需要會計教師及時地將雜志、報紙、網站等所報道的各種案例和新聞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實踐知識的不足,增強學生識別虛假會計信息的能力,從而起到強化職業道德理念的作用。
(四)聘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
在當前的會計教學中,我們的專業教師對實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往往知之甚少,從而在職業道德教學中顯得說服力不夠。所以,高校可以通過聘請法律界、財稅部門、會計師事務所、企業會計主管等學識豐富的人員做講座,這些專家學者、行業名家對會計業界的動態了解的非常清楚,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工作實踐或經驗教訓向學生講述會計行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方向,宣傳遵守職業道德的模范,讓學生間接了解我國會計道德現狀,認識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達到在校期間培養自己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董麗英.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設計[J].財會通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