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3: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量化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是任課教師結合林化生產企業的實際情況給定設計任務、學生每人一題完成課程設計的過程。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根據給定的設計任務,學生首先要查閱參考資料,選定所用的生產工藝;然后進行物料和熱量衡算,并根據物料和熱量衡算選擇所用的設備;最后編制設計說明書,并使用CAD軟件繪制所設計工廠的平面布置圖、流程布置圖,以及畫出一個處理單元的工藝流程圖(包括平面圖和立面圖)。近幾年來,學生完成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出現了質量下降的趨勢,具體表現為設計說明書的頁數變少、設計的物料衡算和熱量衡算不平衡、設備選型與計算不符,以及設計圖紙的排版格式不當、尺寸標注不正確等。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還存在抄襲現象。
(二)課程設計缺乏創新性
在“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了省事,要求任課教師提供相似的設計樣本。如果沒有設計樣本,學生不會做,也不愿意去做。然而,一旦有了設計樣本,學生就不會自己動腦筋,只是年復一年地重復著上一屆學生的設計。不下功夫,自然也不可能有創新,所以學生完成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的創新性很差。
(三)課程設計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判標準
現行的“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考核通常是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給定設計任務,然后根據學生上交的設計說明書和繪制的圖紙評定課程成績。雖然有的任課教師會將學生的設計答辯成績納入課程成績,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不同的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設計的要求不一樣,評判標準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任課教師,對不同學生群體的課程設計,評定成績的標準也存在差異。課程設計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判標準,課程成績的評定不規范,都勢必會影響“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所面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觀念的影響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強調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填鴨式教學方式仍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林化專業課程設計”這樣的設計類課程在高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隨著高校教師工作量量化考核的推行,設計類課程教學的工作量被人為地打了折扣,賦予的分值較低。這導致教師對設計類課程教學缺乏積極性,不愿花費大量精力去精心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
(二)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
工科學生不能脫離工廠的實際,課程設計是工科類本科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例如,“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工廠設計能力為目的的。然而,一些學生認識不到課程設計的重要性,認為課程設計很好完成,加加班做幾天就能完成;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設計無關,既然以后用不著,了解一下過程就行了,所以就不想用心學,根本不愿意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
(三)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不合理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最后2周。在這個時間段,本科生其他課程的考試都已經結束了,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做課程設計了,但是實際上這一時間安排使“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首先,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本科生找工作的時間不斷提前。大學4年級第1學期,學生已經開始在找工作了,有的學生還要到就業意向單位實習。其次,在這一時間段,有些學生已開始做畢業論文實驗,有些學生已經著手準備考研了。而且,學生會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作業都集中到這個時間段完成,所以除了要完成林化專業課程設計之外,往往還要完成其他的課程設計或課程結業論文。此外,有些學生為了早些回家對課程設計應付了事;或者哪個任課教師要求嚴、抓得緊,哪門課程的作業就完成得“早”和“好”。在上述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精力不集中,花費的時間少,更缺乏創新的動力,這都勢必會影響課程設計的質量。
(四)課程設計的資料欠缺、內容老化
“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松香生產車間、單寧酸生產車間、活性炭生產車間的設計等。由于松香、單寧酸、活性炭這些產品的生產規模較小,設備一般比較落后,現代化的企業很少,所以生產車間的設計內容更新周期很長,這導致課程設計內容一直存在老化的問題。同時,學校圖書館中有關林化專業課程設計的資料很少,有的圖書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所以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可查的資料不多。即便學校圖書館有一些比較新的設計類參考資料,如化工工藝設計手冊等,但是由于庫存冊數很少,所以不能滿足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需要。此外,現在網上可查的相關資料也不多。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課程設計的創新。
(五)教師對課程設計的審查不嚴
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工作實行的是量化考核,由于量化考核對設計類課程教學工作量賦予的分值較低,所以難以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同時,我國對高校的排名、對教師職稱的評定和工作業績的考核等都更注重科研成果部分,對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也導致高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不夠。此外,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在完成課程設計的一些環節時基本是走形式。但是,如果設計類課程考核不及格,不及格的學生還要在大學4年級第2學期補做課程設計,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而且會影響學生找工作,進而影響學校的就業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任課教師往往不敢對學生的課程設計過于嚴格要求。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導致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設計審查不嚴的原因。筆者曾對林產化工專業2008級和2009級本科生開展有關“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目前“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所下滑;同時,在對教學質量下滑進行歸因時,32.1%的學生認為是自己不重視、覺得以后不一定用得上,28.6%的學生認為是課程設計資料欠缺、內容老化,21.4%的學生認為是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與找工作、準備考研、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其他事情的時間有沖突,14.3%的學生認為是由于課程設計很容易通過考核所以不需要太認真,3.6%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原因。問卷調查結果基本可以印證上述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提高對課程設計的重視程度
大學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特別是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生產一線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針對當前高校對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的關注度下降、任課教師缺乏用心指導課程設計的積極性等問題,建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提高對設計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從課程教學工作量核定、課程設計經費投入、課程設計質量評價等方面入手,加大對設計類課程教學的投入和監控力度,以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加大教育力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程設計的重要性
在學生開始“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學習之前,林化專業的專業教師要加大對課程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對設計類課程的重要性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之初,任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事工廠生產設計的能力,并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工科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其次要通過課程設計應用典例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即使現在看也許將來的工作用不到,但并不意味著一直都用不到,使學生認識到通過課程設計有利于提高其綜合專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三)切實保證課程設計的教學時間
原來將“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安排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最后2周,主要是考慮這個時間段其他課程都已經結束了,不會因為課程設計影響到其他課程的進度,從而有利于保證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課程考試、找工作、畢業實習、考研準備、畢業論文實驗以及學生想早日回家等諸多因素都影響到了“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無法得到保證。為了突破這一困境,首先,任課教師要在大學4年級第1學期的中間時間段提前布置課程設計任務,甚至可以在學生開始專業實習之前就布置,讓學生帶著設計任務到工廠實習。這樣,學生就可以提前對課程設計的原料情況、產品銷售、選廠地點、工藝流程、設備型號、污染控制等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再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設計方案的考慮,為完成課程設計作好準備。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的課程設計富有創新性。其次,為了避免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時草草了事、提前回家過年,任課教師要安排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答辯,并且要求學生只能在設計周的最后2天上交設計說明書和圖紙。通過采取這些保證課程設計教學時間的措施,不僅使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實際時間加長了,使課程設計時間得到了保障,而且有利于促進“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豐富課程設計的內容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程設計離不開大量相關資料的支撐。學生只有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種方案的比較,揚長避短,才能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也只有通過探討各種工藝的優缺點,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針對目前可供“林化專業課程設計”使用的資料嚴重短缺的情況,筆者建議一方面學校要加大相關資料的采購力度;另一方面,學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強教務處與科研處的合作,推動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的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使科研成果能夠為教學服務、能夠為教學所用。例如,可以將學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如新型工廠設計、工藝設計等納入“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豐富課程設計的內容;可以將學校開展科學研究所需建立的工廠基地作為學生的課程設計樣本,等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林化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從而避免課程設計內容的老化,進而實現科學研究與教學的一體化。
企業質量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質量為中心,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為目標,致力于企業質量績效建設的所有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企業價值理念的一種體現,企業質量文化的形成和培育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是企業在長期進行質量改進、質量提高的過程中,逐步積淀形成的質量觀念和質量意識,是企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運行狀況和發展方向具有決定作用。現就如何加強質量文化建設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充分認識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著名的質量管理大師菲利浦?克勞士比(Philip B.Crosby)說過,“質量不僅是免費的,他還是一棵貨真價實的搖錢樹”。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質量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在今天,企業質量文化建設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因為質量文化可以持續的作用于企業質量活動的全過程,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產生長遠的影響。它能夠通過從事質量活動的人員的行為,被周圍的員工所感知和傳遞,從而影響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它還能通過激勵、規范員工的行為,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來改進產品質量,從而提高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因此,對于企業來說,自身的質量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從煙草行業來看,特別是卷煙工業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提出了“質量興企、文化興廠”、“支支追求零缺陷”、“包包質佳”等眾多與質量密切相關的文化理念,充分體現了煙草人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對質量文化的高度重視。另外,牢固樹立國家利益、消費者利益至上的共同價值觀,是煙草行業企業文化的精髓,它對煙草行業的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這就要求煙草行業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培養良好的質量觀念和行為規范,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二、質量文化建設要樹立共同企業文化價值觀
“維護國家利益、維護消費者利益”是實行煙草專賣的目的,并把“兩個至上”作為全行業的共同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作為煙草企業文化中的質量文化,更應當充分體現“兩個至上”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消費者是構成市場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市場主體之一,也是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所指向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所在。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存在依賴關系,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參與越關鍵越有價值,企業對它的依賴性就越大,在產品市場上其主要利益相關者就是最終服務的消費者。所以,在樹立質量文化意識的同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消費者利益至上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共同價值觀。
三、質量文化建設要推行全面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與壯大具有明顯的作用,質量管理水平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競爭能力,還能反映一個企業的綜合管理和技術水平,也能反映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狀況。因此要培育一個好的企業質量文化,提高全員質量意識,必須要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全員參與,強化質量技術基礎,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圍繞市場變化,自覺運用PDCA循環,走追求卓越的質量經營發展之路。
標準化工作是加強質量管理的前提,是實現管理規范化的需要,只有通過規范人的行為、規范人與人的關系、規范人與物的關系,健全質量管理機制和約束機制,強化質量觀念,才能提高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目前,以6西格瑪管理為核心的精益質量管理正成為質量管理新的發展趨勢,它以實現提高企業質量績效為目的,在對關鍵質量數據的定量化分析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對關鍵質量指標持續系統改進,引導員工追求卓越。隨著這種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消化與吸收,將提高企業綜合質量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為質量文化建設增添活力。
四、質量文化建設要不斷創新
遵循質量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必須要不斷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企業質量改進的基礎。
質量創新是產品質量不斷改進的根本保證,是消費者權益最大的保護,是企業質量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增強企業質量創新能力,就要提高員工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推動群眾性質量改進活動,倡導和宣傳優秀質量改善成果,消化吸收先進質量管理理念,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動員和引導員工崇尚自主創新的良好風尚,推動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1.1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使用統一的數據庫,或者在多個數據庫之間實現數據信息的實時交換更新和共享,各相關管理部門可隨時方便地獲取所需設備完整、準確的信息,為其管理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例如,建立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信息系統后,在購的設備就可以在管理系統中建立檔案信息,由使用部門或信息化主管部門等對其進行信息完善。設備管理部門通過管理系統就可直觀地了解在用設備的使用策略,了解設備處于閑置或使用狀態,通過設備狀態對設備進行再分配以避免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
1.2節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一體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展現強大的數據和信息處理功能,根據各管理部門的工作需要,對各種設備管理數據和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快速生成各種統計報表,省時省力,大大節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3杜絕管理漏洞,提高管理績效建立一體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后,各職能部門可以通過該系統隨時了解設備的狀態,部門之間可以相互提醒、監督和協同工作進度,保證管理流程中不出現盲點和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績效。
1.4權限分配,動態管理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通過集成各類審批流程,記錄相關提交、審批信息,讓獲取管理權限的相關部門參與設備信息的動態管理。
2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實現
2.1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結構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統采用基于模型-視圖-控制器(MVC)模式的微軟應用開發技術平臺(P.NET)框架下的系統應用模型。系統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結構,根據用戶角色及權限決定用戶頁面顯示內容。所有用戶通過IE瀏覽器就能夠實現對數據的訪問和對系統的操作和使用。系統數據層采用微軟開發技術平臺專用數據庫訪問方式(ADO.NET)連接SQL2008數據庫。通過ADO.NET來實現對數據的增、刪、查、改操作和對數據的訪問。圖1反映了該模式下用戶與數據交互的過程。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圖2表現的是基于圖1實現的信息系統的結構圖。
2.2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具體的管理功能根據圖2中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結構設計要求,在業務環境層,通過在專用服務器搭建SQL2008數據庫供系統使用;在業務邏輯層通過集成域內用戶身份,不需要用戶每次采用輸入用戶名及密碼的方式登錄系統,此外,用戶還能自動獲取流程相關消息推送,使用戶獲得更優質的用戶體驗;而在業務應用層,包含以下七方面內容。
2.2.1臺帳管理功能臺帳數據是進行設備優化配置管理的基礎,反映企業設備基本信息及其資產狀況,主要有設備編號、名稱、型號規格、廠商信息、所屬單位等等。該功能在系統后臺,普通用戶無訪問權限,管理員進入后可對臺帳進行導入導出操作,管理員也可對臺帳進行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確保臺帳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圖3所示為局部臺帳信息截面圖臺帳。
2.2.2狀態管理功能記錄專用計量測試設備的啟用、停用、閑置、報廢等的管理,為管理決策層準確快速地提供設備當前狀態。該功能與臺帳管理功能集成在同一界面,管理方式與臺帳管理方式相同。
2.2.3運行狀態管理功能記錄專用計量測試設備日常運行信息、相關設備變化情況、操作員信息等。該功能通過臺帳管理界面關聯進入,臺帳管理界面中每臺設備設有唯一編號,通過該編號可以獲取設備運行狀態以及該設備的相關操作歷史記錄,如圖4所示。
2.2.4維修管理功能記錄專用計量測試設備維修管理情況:管理人員根據設備關鍵部件維修情況對設備維修分類,維修管理包括維修申請,記錄維修信息,核算維修費用等管理內容。
2.2.5審批流程功能合法用戶通過提交申請,可啟動相關設備內容的審批流程,實現審批信息與設備關聯,并進入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統,如圖5所示。
2.2.6報表輸出功能可根據設備各項指標及綜合狀態,針對不同管理需求提供不同的報表輸出。包括設備分布表、審批信息等。通過各種報表輸出,使管理者全面、快速、準確的了解當前企業設備資產及使用情況,如圖6所示。
2.2.7系統維護功能對系統進行維護,保證系統良好運作。系統維護主要是管理、創建和調整系統的角色、用戶及其權限,并進行系統操作權限分配;設置和調整系統的實時信息反饋;完成操作日志、數據備份及數據恢復操作。
本工程自220kV某變電站110kV側門架起,至110kV某變電站止,全線單回路架設,電壓等級110kV,線路全長約15.5km。本工程計算用氣象條件可組合如下: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40℃,平均氣溫15℃,最大風速29m/s,最大凍土深度:91cm;年平均雷暴日數:30.5d;全年主導風向:ENE,驗算地線支架強度時覆冰取15mm。導線采用LGJ-185/30型鋼芯鋁絞線,經濟電流密度J=1.15A/mm2(負荷利用小時數3000-5000)時,其經濟輸送容量為41MVA,最大輸送容量為98MVA。全線架設雙地線,地線一根采用GJ-55鋼絞線(220kV某變出線1.5km處采用GJ-80鋼絞線),另一根采用OPGW復合光纜。工程性質屬新建。
1設計范圍:新建220kV某變電站-110kV某變電站線路;對鄰近通信線路及無線電設施的影響及防護設計;編制本期工程投資概算。
2線路走廊清理設計:線路所經過地區為市規劃區內,線路廊道規劃充分考慮市規劃區道路,合理利用市規劃區道路行進。
3主要技術經濟特性
3.1線路路徑長度約15.5km,曲折系數1.46,桿塔數量60基。其中直線塔為30基,轉角塔為27基,鋼管桿為3基。
3.2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和交通概況:根據對線路沿線踏勘和調查資料,線路全段途徑的主要地貌單元為沖洪積平原,地層為第四系沖洪積物,微地貌主要為農田地。全線自然海拔高程在690~784m之間,地勢開闊,地表植被發育情況良好。全線有簡易路相連,交通條件良好。
兩型三新”應用情況
全壽命周期建設管理目標是實現輸變電工程全壽命周期內功能匹配、壽命協調和費用平衡。在深化理解其理念的前提下,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和新疆自治區電力公司的文件要求,結合線路工程的特點,提出了本線路設計安全可靠、可維護、可擴展、節約環保、可實施、可回收、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優的建設目標。
1建設“兩型三新”輸電線路的目的:貫徹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和差異化設計的要求,集成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現輸電線路功能可靠,節約建設和運行總體成本,推進基建標準化建設,又好又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輸電線路,實現公司電網建設方式的轉變。
2建設“兩型三新”輸電線路的總體要求是:技術創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節約資源、環境友好。本工程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上,吸取近年來成熟適用的成果,防污閃、防覆冰、防雷擊跳閘等提高運行可靠性,落地抱桿、塔式起重機、索道運輸等安全高效的標準化工器具和施工工藝。
3“兩型三新”的應用“:兩型三新”的核心指導理念是全壽命周期管理,在全壽命周期管理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更加適合輸電線路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意見。在設計理念上,推行全壽命周期最優化設計,貫徹標準化設計和差異化設計,確保安全可靠,提高輸電線路建設的效率和效益。在設計標準上,應用近年相關理論研究、科學試驗和工程實踐經驗的成果,使新一級的電網建設更好更快更可靠。在設計壽命上,綜合論證導地線、絕緣子、金具、桿塔、基礎等各部分的壽命配合,研究線路各組成部分和整體的壽命指標評價體系,實現全壽命周期內的協調。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上,桿塔設計采用高低基礎、原狀土基礎等保護環境技術。
工程設計
1線路規劃:擬建某變電站110kV進出線共規劃兩回,根據本工程可研報告中的進出線規劃,本線路在變電站出線段均采用雙回路終端塔出線,這樣減少了變電站出線段占地,減少施工造成的停電時間。
2線路選擇:線路應盡可能避讓自然保護區、森林、果園、經濟作物區,本工程在灌木林保護區內避讓困難,考慮樹木自然生長高度,按跨越設計,對塔位附近的灌木減少樹木砍伐,施工完畢需對植被進行恢復,本工程全線定線定位測量將采用RTK設備GPS技術。
3電氣部分:工程全線采用預絞式防滑型防振錘。由于工程位于29m/s風速區,工程中使用的耐張、轉角塔型跳線串采用加重錘的防風措施。
4桿塔:本工程全線采用1A3及1D5系列鐵塔。
5基礎:根據本工程地質、水文報告并結合各種塔型基礎作用力的特點確定本工程鐵塔基礎型式只選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柔性直柱基礎、現澆鋼筋混凝土臺階式剛性基礎、掏挖基礎及卡盤式基礎。
6走廊清理:線路所經過地區大部分為農田,在規劃區局部由于廊道問題存在跨越房屋等情況,跨越房屋處需滿足規范要求,需砍伐楊樹,考慮樹木自然生長高度,按跨越設計,對塔位附近的楊樹減少樹木砍伐,施工完畢需對植被進行恢復。
7導、地線選型:本工程導線截面積在選用185mm2的基礎上,全線架設雙地線,將以GJ-55型鍍鋅鋼絞線為基準選用地線。根據系統通訊要求,本工程還需架設一根16芯OPGW光纜。地線一根為GJ-55型鍍鋅鋼絞線(220kV某變出線1.5km處采用GJ-80鋼絞線),另一根為OPGW光纜。
8導、地線防振:導線年平均張力的上限值為16080N,導線上安裝2個防振錘,導線防振錘采用預絞絲式防滑型防振錘;地線的平均運行張力為破斷拉力的25%,地線防振錘采用預絞絲式防滑型防振錘。
9防雷設計:沿線雷電日數為30.5天,工程全線架設雙地線作為線路的防雷保護措施,地線一根采用OPGW復合光纜,另一根采用GJ-55鍍鋅鋼絞線(220kV某變出線1.5km處采用GJ-80鋼絞線)。
10接地設計:接地裝置材料除同鐵塔接觸處采用50×185熱鍍鋅扁鐵外,接地引下線與接地體采用Φ12圓鋼。所有桿塔均逐基逐腿接地,埋設接地裝置。
中圖分類號:F253.3文獻標識碼: A
1石油化工工程建設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1.1管理體制不順,質量監管工作不夠
目前中國石化集團對各工程質量監督分站由質量監督總站(代表總部)負責監督各分站的業務,而分站的其他管理則由所在企業負責,這種模式被稱為“雙重領導”。過去,此模式在工程建設監督管理體制下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現在已無法滿足中監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個別分站不愿意或不主動去發現工程質量問題,處于一線的個別質量監督分站的作用弱化。
1.2建設工程監管力度不夠,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
由于建設工程制度、措施落實不到位,監督管理力量薄弱,直接影響公平、公正、公開、有序競爭的市場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導致工程監督工作不能夠規范運作,發揮不出監督作用。
1.3監理受到建設單位的制約多
由于受到某些建設單位的制約,監理其職責不能完全到位,監理作用發揮不出來,監理行為自然不規范,工作程序不嚴格,旁站到位不扎實;與建設單位的管理職責劃分不清,導致工程質量監督檢查時互相推委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對工程前期工作不能很好的參與,對施工中的關鍵環節、關鍵部位、關鍵工序不能進行嚴格的全程監理。
1.4設計標準不達標,勘察設計缺漏項較多,施工圖紙設計不完善
工程開工建設后,設計修改較大,變更較多,既影響施工質量和進度,同時給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增大了工作量。
1.5實體質量方面經常出現一些低老壞問題,如焊縫咬邊、混凝土厚度不夠、飛濺清理不凈、成品管線護不好,等等。
綜上所述,以上已成為近些年石化工程建設質量管理中主要問題,項目執法的監督職責與其他參建責任主體的質量管理職責分拆不清,導致某些質量行為違法違規不能及時被查處,建設過程違反程序規定不能及時被制止,檢查驗收不按規范標準執行不能被及時糾正等現象。
2加強石油化工工程建設的質量管理措施
按照國家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根據中國石化工程建設管理改革的需要,對石化工程質量監督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理順組織機構,明確監管職責,延伸監督范圍,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和創新工作理念,完善公共財政保全機制,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完善的工程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
2.1建立石油化工建設工程監督管理體系
要確保石油化工工程質量,就要使質量監督部門相對獨立。具體的來說,應將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改變性質,與生產管理單位區別開來,科學地將其界定為行政執法機構,成為為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綜合性執法組織,賦予獨立的執法主體地位,并且在機構、職能、經費,編制等方面達到相對的獨立,以方便日后監督工作的開展。剝離國有企業的“工程質量監督”職能,實行工程監管統分結合、條塊結合基礎上的屬地管理;同時,積極推進組織機構改革和調整,變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設在各單位的分支機構接受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總站的垂直領導。
2.2質量行為和實體質量監管并重,強化雙重職能
雙重職能是對現代質量監管部門的新要求。除此之外,國家對工程質量監督還有其他具體的要求,主要為:以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為依據,對各參建主體的質量行為進行監督。質量監督總站通過對靜態質量行為(如各參建主體和人員的資質情況及各種質量管理和檢查制度的建立等)和動態質量行為(如各參建主體各種質量管理和檢查制度的執行情況等)的有效監管來構建良好的工程建設質量環境,從而保證石化工程建設項目的實體質量。具體到石油化工的建設,質量監督部門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要堅持對工程項目實體質量與參建責任主體質量行為并重的監督管理原則;第二,要采用日常監督管理與綜合質量大檢查、專項質量大檢查相結合的監督管理模式;第三,要強化對項目實施過程的質量監管。通過這三個方面的提高,進一步提高中石化質量監督部門監管和檢查的職能,并確保工程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
2.3加強企業的質量管理基礎工作
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檢測、監督等單位都要加強質量管理基礎工作,促進質量管理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每個單位都要動起來,每項政策都要落實到位。
2.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對于施工企業起來,做好工程施工項目的質量管理,人才是根本,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才能夠使各項措施、各種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才能夠有效的保證石油化工工程建設的質量。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上,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養,在全面考察其工作作風、思想覺悟的同時,還要對基本素質、思維能力、知識素養、工作能力和社會經驗進行全面的了解。同時,要進一步的加強培訓工作,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對所有員工來說,培訓工作至關重要,要對各個崗位的人員進行培訓,全面提高人員隊伍素質,與此同時,要不斷的完善培訓系統,形成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對于表現突出的員工,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給予獎勵,提高其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能夠有效的為工程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2.5完善石油化工工程監督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體系
要是制度得到順利執行,必要的法律法規必須完善。具體到中國化工工程建設上,應抓緊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全面修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使其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適應政府職能和行政許可制度的改革,明確執法主體及各方面的責任,和工程建設標準的體系和地位,進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規章制度,加強標準體系的建設,為工程建設管理提供技術經濟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還有要積極研究制定《工程質量法》、《化工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法律法規在石油化工建設工程監督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2.6開創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新模式
要依法行政,除了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外,客觀上還要求我們轉變觀念,在服務中監督,在監督中指導,在指導中執法,盡量運用事前告知、事中抽查、事后審查和懲治違法的工作方式,通過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用市場的力量解決市場的監管問題;改變原有的對不同企業、不同工程均實施單一的、無區別質量監督模式,應集中資源解決影響最突出的問題,抓住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實行差別化管理;為確保石化工程建設質量,石化質監總站的質量監督檢查范圍在現階段應逐步做到向煉化的大檢修、工程建設安全管理體系、設備制造過程三個方向延伸;同時,大力發展預警機制,建立預見性的質量監督模式,做到服務與執法有機結合。
結束語
總之,做好石油化工工程的質量管理工作,必要從行業的實際出發,針對容易出現問題的關鍵點有針對性的完善相關措施,同時,積極發揮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的完善相關手段,應用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提高石油化工工程質量,這樣就能夠有效的保證企業的利益,實現長遠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0月25日
一、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企業文化又是一種實踐性文化,是企業經營管理實踐活動的總和,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也是人們認識、探索、肯定和發展自身的一種方式。學習型企業文化,是指在企業文化發展過程中導入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引領和支撐企業成長為學習型企業的一種組織文化,它是對企業文化的創新性延伸,也是整個企業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企業在長期業務經營和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綜合。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為:以系統思考為主線,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這兩項理念的突變與團隊學習這項組織制度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動力機制,并以此形成一種長久生存、發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個企業充滿創造性,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自覺地、不斷地修正自己,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學習型企業文化的本質
(一)學習型企業文化鼓勵個人學習和自我超越。學習型企業的學習包括三個層次: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和組織學習。個人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基礎,只有通過個人學習,組織的學習才成為可能。同時,倡導員工必須有一種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過自我超越,敏銳地認識到自己知識力量的不足和學習的需要,將學習作為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這樣,企業就以個人追求不斷學習為起點,不斷提升組織的智力水平和創造力,使企業在飛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取得競爭優勢。因此,倡導員工個人學習和鼓勵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的基礎。
(二)學習型企業文化強調開放、創新、應變。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文化應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鼓勵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的開放、交流和學習是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同時,在顧客需求和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具有能夠快速改變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的又一特點,它要求組織必須有一種創新應變的人文精神,使企業能根據顧客需求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組織的知識基礎,讓員工不斷地更新觀念,開闊視野,積極參與組織變革和企業文化創新,增強組織的應變能力。在競爭日益加劇、商業模式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培育一種開放、創新、應變的企業文化是保持強大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關鍵。
(三)強調整體的企業文化。學習型企業文化強調整體觀點的重要性。這里的整體觀點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企業員工特別是領導層要把整個組織看成是一個“智能生命體”,即要讓組織具有整體意志與整體傳力;其次,領導者應以整體、系統的眼光看待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員工的錯誤,對于出現的問題應結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慮,避免決策失誤。
(四)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一種展開全方位“學習”的企業文化。它始終把“學習”作為其重要特征加以強調。“學習”精神主要從四個方面體現:一是“終身學習”的精神;二是“全員學習”的精神;三是“全過程學習”的精神,即要求“學習”貫穿于每一環節,使組織的每一步都打上學習的烙印;四是“團體學習”的精神,即以“團體學習”促進個人成長,達到完善企業文化的需要。
(五)學習型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自我精進的企業文化。人是企業中最重要最活躍的資源,企業文化的各個部分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的本質。每個人都有渴望自我精進的內在需求,企業文化鼓勵員工們相互交流、持續學習,實現自我超越,從而使員工們的工作熱忱得到充分激發,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創造性。
三、當前我國建筑設計企業在ISO9001質量體系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在80年代初引進質量管理,逐步在全國大中型企業開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標準正式,1994年又代號GB/T19000 idt IS09000族標準。2000年12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將2000版GB/T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質量體系――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標準作為我國國家標準,經不斷改進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過對自己所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的全過程具體參與,深入觀察IS09001標準監督審核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過程以及通過走訪調查其他類似企業,發現當前我國建筑設計企業在ISO9001質量體系管理過程存在以下問題:
(一)實施IS09001標準的目的存在問題。很多建筑設計企業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對企業包裝的考慮,在同行競爭、市場宣傳時可以謀取便利,為獲取認證證書而突擊認證。當要接受監督審核時,建筑設計企業組織幾個人突擊準備資料,應付認證監督,這就使文件規定的方法不能指導實際的操作,給實際執行造成困難,這樣突擊的效果使企業的最終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水平并沒有明顯變化。企業拿到證書后,各項工作仍沿用傳統做法。這樣的短期行為,無法保證設計產品的質量,也難以糾正和預防質量上的問題。這與質量標準的精神背道而馳。
(二)建筑設計盲目選擇認證機構和咨詢公司。只要能獲得證書就行,有的建筑設計企業干脆找咨詢公司全權代勞,將實施認證方面的所有任務與工作全交給了咨詢機構,要求咨詢公司根據所掌握的企業情況文件,代作內審。另外,建筑設計企業不注重考察認證機構的背景,有很大的隨意性。誰能夠保證該企業通過認證,就和誰家合作。
(三)質量目標不具體。一般建筑設計企業都有相對明確的產品市場定位,但卻沒有明確的質量定位,雖然企業規定質量方針為“質量第一,用戶至上”這樣口號式的不具體、未量化的質量目標,員工在生產過程中不知道如何達到這樣的質量目標,也就相當于沒有質量目標了。
(四)建筑設計企業本身質量管理體系審核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者代表隨意選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人物,有的建筑設計企業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時卻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時間與精力去應付文件編制和現場審核,但與企業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聯的人員,要么委派沒有質量管理經驗與專業知識,無力潛心鉆研ISO9001質量標準的人員。這都會造成管理者代表無法制定合理而明確的質量方針或目標,無力自行領導編制企業質量文件,只能憑空想象或盲目抄襲,最終不能適應建筑設計企業的需要。
2、對領導層的審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設計領導層建立運行質量管理體系的目的是獲取認證證書,沒有上升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為保住證書,建筑設計內部審核只能流于形式。
3、內審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由于內審員常常得不到被審核單位的配合,內審工作甚至被抵觸,部分領導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積極從事內審工作的內部環境。另外,內審工作缺乏激勵機制,內審員均是兼職,建筑設計企業沒有建立對內審員合理的補貼制度,內審員缺乏從事內審工作的動力。一些建筑設計企業對受審核單位在內審中所發現不符合項的獎懲規定不合理,使得內審員與受審單位的關系受到影響,給內審工作帶來壓力,使建筑設計企業不能通過糾正及預防措施來進一步提高質量管理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員素質較低。建筑設計企業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業主管人員關心的首要問題是建筑設計企業的近期效益,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及戰略考慮,沒有對和企業質量管理有影響的所有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和素質培訓,很多員工對此不熟悉,甚至一無所知,導致認證工作無法開展和執行,更談不到體系的持續改進。
(六)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問題。建筑設計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質量意識都較薄弱。質量意識、科學、規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沒有深入到管理的各個層次中。如出現不合格品時,不敢公開,私下處理,使問題無法暴露在監督審核的過程當中;質量記錄以臨時補充為主,平常在設計管理過程中不重視整理和收集;統計技術停留于作一兩張圖表應付認證審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視有效性和經濟性。
四、建筑設計企業建構學習型企業文化的思路
通過當前我國建筑設計企業在ISO9001質量體系管理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來看,企業只重視短期效益,忽視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是在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建設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為有效提高企業軟實力,結合建筑設計企業特征和學習型企業文化的有關理論,在構建學習型建筑設計企業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組織和制度建設為核心,促進學習型建筑設計企業文化發展。建筑設計企業的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建立應該以組織和制度的建設為基礎,這也是企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將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建設組織化、制度化是企業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建筑設計企業除了創建相關的制度、組建學習型組織外,在具備了一定的組織結構基礎后,還要著重塑造組織的學習型企業文化,培養組織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氛圍,管理者應從頂層設計、帶頭學習、模范執行等方面開展。
(二)實施適當的人力資源政策,構建和改善學習型企業文化氛圍。除了提高員工素質外,建筑設計企業還要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用人政策,為構筑先進的建筑設計企業文化創造有利條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國花旗設計企業,已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聲譽最響的全能建筑設計集團,可以說是學習型建筑設計企業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養和教育,鼓勵員工加強學習,用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親情化企業氛圍,實現了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也造就了獨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識管理體系。企業要形成知識共享、協同發展的企業文化,必須要建立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管理體系,通過采用信息系統,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體系,在技術層面上為營造學習型企業文化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技術平臺,以保障和促進集體學習、信息共享、合作解決問題以及創新的實現。知識管理強調知識分享的重要性,知識管理策略的重點是對基于特定任務的專業知識的獲取、解釋及傳播。通過各類知識管理項目、活動及系統的開發和運作,可以將基于特定任務的專業知識顯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從而形成一種知識共享的文化。知識管理的過程可分為需求分析、建立、分發、使用、評價和更新六個階段,每個階段有相應的技術提供支撐。知識管理技術就是指能夠協助人們生產、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知識的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它是一個技術體系,涵蓋了知識生產、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的各個環節;同時,它又是多種信息技術的集成,這些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整體的知識管理系統,為企業提供知識管理服務。
(四)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促進和激勵機制。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促進和激勵機制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對為建立學習型組織作出貢獻的員工給予肯定,使他們得到相應的利益;二是要進一步激勵員工從企業的發展出發,為企業進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學習和創新作出更大貢獻。學習型組織的促進和激勵機制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建筑設計企業物質激勵的著眼點應是在組織內部拉開不同知識層次和學習、工作能力層次的報酬檔次,并將員工的報酬和他們與同事的合作關系掛鉤,以鼓勵有效的學習和團隊溝通。建筑設計企業的精神激勵主要是要通過營造鼓勵學習、祟尚創新的文化氛圍,給予員工信任、理解、尊重、繼續學習和發展機會等方面的激勵。建筑設計企業通過建立這些激勵機制,為培育學習型組織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構建知識型企業文化應該以人為本,提高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學習型企業的建設要以人為本,無論是提供建筑設計服務、開發建筑設計產品還是進行建筑設計創新,其行為主體都是建筑設計企業的員工。建筑設計企業除了傳統上的不斷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員工操作技能等崗位教育外,還要注重提高員工的各項素質,鼓勵員工開拓創新,這也是建設學習型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編.企業標準體系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2003.11.
[2]宋俊超.淺析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其創建[J].前沿,2007.11.
[3]楊永根.中小企業如何推行IS09000標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1.11.
大學畢業,總得有考評方式來檢驗所學知識吧?于是寫論文就應運而生了,因為這種方式最簡單也最直觀,還能進行量化。但這樣一來,還是先生所謂的“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嗎?川大這次對畢業論文的“多樣化”規定,也許初衷就在于要打破這種桎梏。其實,對學生的考評并非一定要以寫論文來衡量。據了解,《大學語文》通用教材的編者、著名學者徐中玉先生上世紀80年代主持華東師大中文系時,就曾規定:凡創作上取得成績的學生,畢業論文可用文學作品代替。于是,趙麗宏的畢業論文是詩集,孫颙則是出版長篇小說《冬》,華東師大中文系因此還出現了全國知名的“華東師大作家群”。
既然已有前車之鑒,為何川大此舉竟然引起了如此激烈的爭論呢?其原因在于大家已經認同了畢業論文這種考評方式,是作繭自縛的固化思維方式在作祟,就像郎咸平常說的那樣: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2畢業設計指導工作
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是決定整個畢業設計質量好壞的關鍵。基于專業導師制畢業設計指導工作的實施,有利于密切師生關系、促進教風和學風建設,有助于解決指導環節存在問題。專業導師負責制,即從大三開始,每位學生都選擇一名專業指導教師,由專業導師指導專業課程學習、專業技能訓練,由專業導師布置和指導其畢業設計。實施專業導師負責制,專業導師來自于科研教學骨干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學生和導師雙向選擇,建立專業導師制度;其次,三年級學生即可進入畢業設計環節,在導師指導下,確定專業方向,學習專業知識。
3畢業設計質量管理
3.1建立畢業設計規范制度
建立畢業設計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畢業設計大綱、指導教師職責、評閱教師職責、成績考核標準、答辯工作規范、工作流程、論文格式規范等系列文件制度,從過程管理上形成選題、指導、中期檢查、評閱、答辯等環節的規范和標準。
3.2選題規范化管理
制定科學、合理、規范化的選題申報制度,畢業設計選題實行一人一題、題目不重復。嚴把指導教師質量關,選派有教學和科研經驗、具有講師職稱或博士學位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
3.3畢業設計過程監控
畢業設計質量監控機構有學校、院(系)及專業建設組(或教研室)三級,采取院(系)自查和學校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明確各級監控崗位職責。監控環節分為初期檢查階段,包括指導教師資格、選題、開題;中期檢查階段,包括教師指導、設計進度、學生工作情況等;末期檢查階段,包括設計質量、答辯資格審查和答辯情況,整個監控環節形成了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閉環。
3.4畢業設計量化考核
畢業設計工作的量化考核應以畢業設計規范制度為依據,對質量監控過程進行量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質量監控、題目選擇、論文或設計質量),二級指標(組織領導、質量監控、選題、成績評定、總體水平)及主觀觀測點,最終達到對畢業設計工作的量化考核。
3.5畢業設計網絡化管理
畢業設計網絡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教師網上出題、開題下任務、中期檢查、論文審閱的全過程指導,提供師生互動平臺,為教學管理人員的組織立題、中期檢查、答辯分組、論文評審、歸檔全過程監督管理提供了工具,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畢業設計管理水平和畢業設計的質量。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為《課程要求》)(2007年修訂后正式),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學者們(夏紀梅,2005;陳堅林、谷志忠,2008等)對兩版《課程要求》進行解讀,并以不同視角對大學英語教學展開了大量研究。適時回顧《課程要求》頒布以來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有助于分析情況、發現問題、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綜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以往研究成果,描繪相關領域研究全貌。根據Cooper(2010)對研究綜述的分類,筆者認為近年來涌現的有關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綜述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大綜述”,對涉及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學改革的研究進行綜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過對有關大學英語教學的論文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總結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趨勢;趙慶紅等(2011)統計、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證研究文獻后指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證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類是“小綜述”,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諸要素的研究進行微觀梳理和總結。近年來學界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要素的研究綜述集中在教學內容方面,包括聽力(如:程京艷,2009)、口語(如:蔣超等,2009)、閱讀(如:方英,2008)、寫作(如:秦朝霞,2009)、詞匯(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麗霞,2007)等;針對其他教學要素的研究綜述較少,張森等(2012)綜述了有關學習者學習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針對教師發展研究進行了綜述,唐進(2012)的綜述有關自主學習研究,曹超(2009)的綜述是關于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研究,此外還有黃建濱等(2009)和蔣顯菊(2007)分別針對教材和測試研究進行了綜述。閱讀、分析這些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為視角探討相關領域研究現狀,但缺乏對各類主題研究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要詳盡描繪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脈絡,需要從課程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整體把握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1 調查方法與過程
本次調查依據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語言學外語類期刊的論文數據。首先,查閱《“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錄來源期刊目錄》確定語言學外語類期刊共計11種(見表1)。其次,分別以“大學英語教學”、“大學外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等為篇名、關鍵詞和摘要檢索詞進行單獨檢索和交叉檢索,檢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種期刊上發表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相關論文844篇(不含有關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研究論文)。剔除會議講話、會議述評、著作介紹等文章,通過分析論文內容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相關性,選定其中786篇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論文數量、研究類型、研究等不同維度對這些內容文章進行分類和梳理,并運用EXCEL工具進行詳細數據統計,總結研究歷史,分析研究現狀,以圖把握研究趨勢。
2 統計結果與分析
2.1論文數量
相關論文數量、所發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圖1所示。總體來看,論文數量趨勢變化不大,其中,《課程要求》于2004年試行的當年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井噴之勢,之后兩年數量略有下降;2007年《課程要求》修訂后正式,該年此領域論文數量最低,之后幾年相關數量平穩上升;2012年該領域論文數量上升明顯,說明國內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繼續升溫。
2.2研究類型
本文將786篇相關論文按照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進行分類。
表2和圖2顯示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489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為37.8%。兩種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劃歸類別。盡管從總體上看,使用上述兩種方法的研究論文數量存在較大差距,但觀察近兩年論文研究類型的變化可以看出,兩種研究方法使用數量的差距在縮小,這說明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即從以質性研究為主轉向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趨向平衡。以質性研究剖析和論述外語課程宏觀發展規律,以量化研究驗證外語教學微觀層面的效果或比較不同微觀教學層面的優劣。
2.3研究內容
近年來,國內語言課程設計研究領域借鑒了國外的相關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被廣泛認可,他認為外語課程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非線性、相互調整和適應是常態”,如圖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由三個核心環節組成,分別是planning(規劃),enacting(實施,即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eval-uating(評估),三個環節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處于動態發展狀態,而不是線性發展狀態。在動態課程設計觀看來,enacting是整個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為指向并與之緊密聯系。同時,課程設計的這三個環節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處于這些情景中的相關人員來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是當前語言課程設計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們的語言課程設計模型由三個外環和一個內環組成(如圖4所示),內環以教學目標(goals)為核心,關注教學內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學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與教學評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環關注原則(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環境(environ—ment),內環加外環構成了課程,并以評估(evaluation)貫穿整個系統,調整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最終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得整個課程設計系統更具靈活性,這也反映出課程設計的動態觀。
筆者認為,Graves(2008)的語言課程設計動態系統模型與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有相通之處,都是由許多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層次和結構所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都是“以課程規劃為起點、以課程實施為核心、以課程評估為保障”的循環而完整的系統(如圖5所示)。
本調查以Graves(2008)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中的三個核心環節為基本框架,結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對所統計論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概括歸納,將其研究主題劃分如下(見表3)。
文章主題內容分布情況如表4和圖6所示。2004—2012年間國內學者比較注重對外語課程實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論文總數的72%;關于外語課程規劃和評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論文總數的15%和13%。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者對外語課程規劃研究愈加重視,這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圍繞著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課程設置、語言教學“綱”與“目”之定位等角度展開;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如何構建立體式外語課程/教學綜合評估體系等已成為外語課程評估領域研究的重點。而傳統的有關語言教學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學習環境、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培養、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漸減少。
3 對研究現狀的思考與展望
以課程論為視角審視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及其研究,可以使我們在課程本體論研究的指導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如何更加有效地為體現外語課程的性質、實現外語課程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課程標準,進行課程評估,從而對外語課程本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以教學為主線”走向“以課程為主線”,更多關注外語課程規劃和設計。大學英語教學是教師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語言教學和學生進行有意義、有質量的語言學習的過程,對它的研究應在外語課程整體觀、動態觀視閾下進行。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的計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等環節之間存有連貫關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非線性整體;另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各環節并非任意地組合,是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中不斷生成新的理解和認識,是個人知識結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作為以師生雙方以及師生與外語教學環境之間的互動行為為基礎生成的動態系統,大學英語課程的整體化存在形式和動態化發展過程體現了語言課程獨有的過程性。因此,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參與者,大學英語教師要以課程為研究主體,重視對“課程規劃”和“課程評估”的研究,為在規劃和評估的影響機制下不斷調整“課程實施”以順應學習者和教學環境的要求并發揮師生的創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2)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以質性研究為主體”走向“以量化研究為主體,質性、量化研究有機結合”,更多關注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從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質性研究(62%)與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重理論、輕實證”,質性研究占主導地位。但從2011年起,二者逐漸均衡,這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外語教學研究的實踐性很強,需要大量數據使研究更具說服力的結果。以實證的方式獲得數據,再與理論研究相結合所得出的結論會更加科學與準確,更能解決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問題從而有力地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與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變化趨勢一致,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正在向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對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選擇是實現研究方法規范化的關鍵。
(3)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單一學科研究”走向“跨學科和綜合化研究”,更多關注外語教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問題。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過多地注意了外語課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語課程的人文性,因此許多研究的重點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上。我們應充分考慮外語課程的內容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緊密聯系,充分認識外語課程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語言技能的學習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標。因此,研究大學英語教學有必要在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等學科之外加大與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化學、哲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跨學科研究論文的數量在逐步增多,但還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與外語教學結合緊密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更多地被研究者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其他學科較少涉獵。構建以跨學科教育為導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變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模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發揮學科之間的并聯性,互相滲透,提高教學效率和科研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9-0079-04
畢業論文是高等院校學生為完成學業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就所學專業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后對成果加以系統表述形成的具備一定理論和實踐價值的學術文本。它是我國高等院校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基本科研和實踐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畢業論文評價工作越來越受各院校和教育界學者重視。筆者對國內研究的檢索表明:1998年至2014年,研究論文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1]然而,與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有關的論文僅有兩篇,簡要談及了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及評價原則。加強畢業論文評價工作的科學化是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國際高教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趨勢。鑒于此,筆者擬從該項工作的現狀出發,基于其特征設計一套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希望推動該項工作的科學性、標準化和公正性。
一、我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工作的現狀與不足
1.調查發現
筆者對國內30所各層次外語專業院系[2]的畢業論文評價工作進行調查后發現:
(1)大多數院系都采用了科學的工作流程:指導教師評閱―交叉審閱―答辯評審―綜合評分。
(2)大多數院系都采用百分制量化評價方式。
(3)總體上,學校層次越高,工作過程也越科學越嚴謹。
此外,現代信息技術在該項工作中得到了良好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順應了當代社會對低碳環保的追求。
2.缺陷和不足
(1)忽視評價工作的模糊性
標準的籠統性和評價的主觀模糊性導致作為主觀決策過程的畢業論文評價本質上不能做到精確量化,但絕大多數高校均要求參評教師給出精確分數,這與評價工作的模糊性相背。
(2)評價維度不全面、指標不完善、權重分配過于主觀
雖然多數院系采用了多元評價,涉及語言表達、論證過程、格式規范、答辯表現等,但諸如選題價值、外文資料翻譯、開題答辯、工作態度等與論文質量密切相關的指標都未涵蓋。評價成績主要由指導教師、交叉審閱教師和答辯小組評分等三或兩部分成績按主觀比例如4:3:3構成,甚至僅由指導教師或答辯小組判定論文成績。
(3)缺乏過度主觀評價防控設計
評價工作固有的主觀性加上師生之間因種種原因產生的人情關系容易導致教師對評價對象作出過度評價,導致評價結果失去公正性。遺憾的是沒有院系在評價步驟中加入針對此缺陷的防控設計。
二、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工作的基本特點、原則與方法選擇
1.基本特點
(1)主觀模糊性
畢業論文評價工作本質上屬于主觀決策過程,它要求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作出盡量客觀公正的評價,但評價標準及過程固有的模糊性導致評價主體無法作出精確的量化評價。此外,作為群組決策,不同評價主體的心理標準難免存在差異,加重了評價的主觀模糊性。
(2)系統綜合性、指標及權重差異性
評價工作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盡可能涵蓋各相關評價維度。就某一維度來講,指標設計也必須具備科學性、差異性和明確性,方可讓評價主體有章可循。此外,各指標貢獻率并不相同,必須盡可能賦予合理權重。
(3)評價結果量化要求
盡管評價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但為了確定畢業論文的優秀率和合格率,絕大多數院系均要求為評價對象打出百分制分數。因此,在進行系統設計時必須將模糊定性操作轉化為精確的定量操作。
(4)嚴肅性和公正性
畢業論文評價是對學生四年學業能力的終極評定,不僅關乎學生能否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等切身利益,而且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控與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必須確保嚴肅性和公正性。
2.基本原則
(1)專業性原則
外語專業畢業論文不同于理工科論文,如表達符號為外語、更注重邏輯推理與系統建構等。其評價體系構建必須考慮專業特殊性來設計評價指標并為其分配合理權重。
(2)靜態與動態評價相結合
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階段性動態過程,評價體系既要涉及對論文的靜態評價還應包括對工作過程的動態監控性評價,即做到靜態與動態評價相結合。
(3)公平公正原則
鑒于評價工作的主觀模糊性及評價主體可能作出的過度主觀性評價。評價步驟設計必須想方設法減少種種主觀隨意性,盡最大努力保證評價結果嚴肅公正。
(4)可操作性原則
指標設計必須具備可測性、精細性和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要素交叉。同時,具備經濟可操作性和信息化優勢,以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效率優勢和綠色環保等特性。
3.方法選擇
據此,筆者整合了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來設計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體系,并加入了過度主觀評價防控設計。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塞蒂于上世紀70年代創立的一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決策方法。該方法充分利用專家級決策人員的豐富經驗和精準判斷力根據問題性質和決策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結構要素,并按照要素間隸屬關系和相互作用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合為一個遞階模型,從而將決策問題歸結為指標層對目標層的相對權重值定量化。模糊綜合評價法(FCE)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整合主觀邏輯分析與客觀精確運算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從而對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現象做出評價。前者能有效避免畢業論文評價體系設計不夠全面、指標權重分配過于主觀的缺陷;后者可以將主觀模糊評價轉化為量化評價。整合兩種方法系統性強和結果明晰等特點可有效解決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系統的步驟設計
1.建立評價遞階模型
該模型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組成。目標層是對評價對象題的概述,準則層是隸屬于目標層的具體描述,指標層則是各準則層下屬的細化評價內容。
2.建立專家判斷矩陣并檢驗其隨機一致性
(1)根據遞階模型相鄰層次間的隸屬關系,請K位行業專家依據兩兩比較法對各層指標的重要性比較標度進行打分,構造出判斷矩陣。設矩陣有i個元素,則判斷矩陣為Pk(1)。
(2)檢驗各矩陣的隨機一致性。由于判斷矩陣易受個體認知模糊性及評價系統復雜性的影響,必須對各矩陣的隨機一致性進行檢驗。計算過程如下:首先計算各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鑒于該計算過程比較繁瑣,此處建議直接在Matlab7.1中輸入各矩陣Pk后,調用最大特征值計算函數max(eig(Pk))即可獲得各矩陣的最大特征值;計算各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查詢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對應的RI值,計算各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CR=CI/RI。當n=1或2時,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當n>2時,若CR
(3)計算各指標權重。計算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和積法、最小對數二乘法等方法。合積法計算過程如下:歸一化各矩陣[1],將歸化矩陣按行相加[2]后再次進行歸一化處理[3],計算各個專家的權重[4],組成專家權重矩陣后將之歸一化[5],然后計算各指標的最終權重[6]。
3.設定模糊評語集及對應評語分值向量集
設評語等級集E={e1, e2, …, eh}, h為評語等級子集的個數。與E相對應,令評語分值向量集F=[f1, f2, …, fh]。
4.構造模糊評價矩陣并檢驗其離散程度
請R位評價主體按遞階模型為評價對象打分構造出各指標的模糊評價矩陣Ri(2),由于評價結果可能受評價主體特定情感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檢驗Ri的離散程度。令E={5, 4, 3, 2, 1}。依次計算R位評價主體對各指標評價結果的離散系數CVi(i=1, 2, …, n)[7]及其平均值AVG(CVi)。經過計算,在評價主體少于10人時,若AVG(CVi)>0.15,則說明各評價主體對該指標層的評價存在不公正極值。計算各分值與均值之間的標準差,標準差最大者即為極值,更換該評價主體重新評價,直至評價結果滿足要求。
5.計算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向量
若模糊評價矩陣Ri通過離散程度檢驗則將之歸一化后計算評價對象在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向量Ai[8]。
6.計算評價對象的最終模糊評價結果
綜合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向量Ai,建立針對目標層的模糊評價矩陣A(3),然后利用準則層的權重矩陣計算評價對象的最終模糊評價結果G[9]。結合不同評語分值向量集F計算評價對象的最終精確得分S[10]。本段提到的矩陣和計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應用實例
1.構建評價遞階模型
根據層次分析法原理,筆者整合了國內已有畢業論文評價體系研究成果和校內外專家和專任教師的意見,構建出如下外語專業畢業論文綜合評價遞階模型,如表2所示。
2.建立專家判斷矩陣并檢驗其隨機一致性
請校內外8位專家和教師對各層指標打分構造出判斷矩陣,因篇幅所限,筆者僅對準則層U5對應的矩陣Pk=8為例演示計算過程,如表3所示。
運用Matlab7.1計算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依次為{3.0092, 3, 3, 3.0092, 3.0092, 3, 3.0037, 3}。計算P1的一致性指標CI=(3.009200-3)/2=0.0046,各專家矩陣的λmax依次為{0.0046, 0, 0, 0.0046, 0.0046, 0, 0.0019, 0};據公式CR=CI/RI,各專家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值依次為{0.0079, 0, 0, 0.0079, 0.0079, 0, 0.0032, 0},均小于0.1,通過檢驗。
3.計算各指標的最終權重
本節以第一位專家的判斷矩陣為例演示計算過程。首先歸一化P1;按行相加得M1=[0.2678 1.7608 0.9713]T;再次歸一化得1=[0.0893 0.5869 0.3238]T。其他各專家的打分歸化矩陣依次為:2=[0.1111 0.2222 0.6667]T、3=[0.1667 0.1667 0.6667]T、4=[0.1638 0.2973 0.5390]T、5=[0.1066 0.1935 0.6999]T、6=[0.1000 0.3000 0.6000]T、7=[0.1299 0.1381 0.732]T、8=[0.1429 0.1429 0.7143]T。計算第一位專家最終權重W1=1/(1+10×CR1)=1/(1+10×0.007931)=0.9265;其他專家的最終權重依次為{1, 1, 0.9265, 0.9265, 1, 0.9691};歸一化各專家權重組成矩陣k=[0.1196 0.1291 0.1291 0.1196 0.1196 0.1291 0.1251 0.1291]T;計算U5各指標的權重值為:W1=k*k=[0.126441, 0.253472, 0.620088]。其他指標的計算結果請見表2。
4.模糊評價過程示例
下面說明運用該遞階模型對某位英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進行模糊評價的過程。因篇幅所限,此處以準則層U1為例演示計算過程。
(1)設定模糊評語集和對應評語向量集為:V={e1, e2, e3, e4, e5}={優,良,中,合格,差},F=[f1, f2, f3, f4, f5]=[5, 4, 3, 2, 1](五分制)或[100, 85, 70, 60, 40](百分制)。
(2)由3位老師對U1各指標按V打分,構造出隸屬度矩陣R1;計算該矩陣離散程度AVG(CVi)=0.0787
[11]
(3)歸一化矩陣R1,計算該論文在準則層U1下的評價結果為:
A1=WT
1×R1=[0.3223, 0.2239, 0.2749, 0.0977, 0.0308, 0.0505]T×R1=[0.2858, 0.4563, 0.2579, 0, 0]
A1可解讀為:所有評價主體認為準則層U1為優的概率為28.58%、良為45.63%、中為25.79%、及格和差的概率為0%。其他各層評價結果依次為:A2=[0, 0.6667, 0.3333, 0, 0]; A3=[0.1751, 0.4075, 0.4174, 0, 0]; A4=[0.0327, 0.2925, 0.6748, 0, 0]; A5=[0.0845, 0.5822, 0, 0, 0]。
(4)構造總目標下模糊關系矩陣A,利用準則層權重計算最終模糊評價結果G。
[12]
結合不同評語分值向量集F計算評價對象的等級分或百分制分數: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5, 4, 3, 2, 1]T=3.637133≈3.64;S∈[3.5, 4.5)。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100, 85, 70, 60, 40]T=79.187≈79.2。
必須指出,運用本法求得的論文最低分為1或40,即本法對質量更差的論文不具備區分度,但這并不影響其適用性,不達標的論文必須退回修改,對學位證發放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
五、結束語
本文從我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工作的現狀出發,討論了該項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工作原則,在整合AHP和FCE優勢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具備良好操作性的評價體系。該體系能有效地解決該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調動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該項工作的科學性、標準化和公正性。此外,鑒于本系統計算過程的數學規律性極強,可以設計基于大型數據庫的網絡系統,實現全部計算過程的自動化,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為創建節約型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