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3: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消費市場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膠州市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12年膠州市全市人口達110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939元,農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消費市場體系的日益完善,特別是“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深入發展,為農村居民消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價格的相對穩定,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和走親訪友等節日習俗更助推了農村消費增長。2011年2月份,膠州市農村居民購物消費達到1.4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其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銷售額超過3500萬元,增幅達到12%。由此可見,膠州市農村具有很廣闊的消費市場,具有很強的消費空間,消費潛力巨大。
1.2農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長,消費能力不斷增強
《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2013年膠州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8.1%、13.2%、11.8%。由此可見,膠州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收入增長意味著農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從而也不斷提高了其消費水平。
2膠州市二里河村農民收入和消費狀況
2.1二里河村農民收入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膠州市二里河村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務工收入為主,占84%;以個體收入務農收入子女供養和政策收入為主的農民所占比例較小,分別為8%、6%、1%、1%。這說明膠州市二里河村農民大多數通過打工賺取生活費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膠州市農民收入大多數是通過務工所得。據調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萬~3萬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萬元左右的占5%。大多數家庭都擁有了必備家電,農村生活條件正逐漸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農民消費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膠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選擇將收入用于子女上學;31%選擇將收入存起來;有11%的家庭選擇購買家電;選擇建房裝修、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都占4%;有3%選擇購買交通工具。由此說明,子女上學還是農村家庭主要的消費領域,農民對子女教育投資比重大。此外,農村居民儲蓄水平較高。由圖3可以看出,膠州市農村家庭的年花費額大多數是在10000~20000元之間,所占比例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為16%;沒有年花費額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說明膠州市農村家庭的消費支出一般,大多數人還是不太舍得消費,當然基本上沒有入不敷出的家庭。從表1可以看出,各年齡段的農民純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學方面,其次是存起來。其中30~40歲農民選擇將純收入用于子女上學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歲、50~60歲,比例分別是61%、47%、45%,而60歲以上將純收入用于子女上學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齡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學與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選擇。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農民都將子女上學作為純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將收入存起來。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農戶將收入用于子女上學的比例最高,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農戶,為45%;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農戶收入用于子女上學的也占到了40%。說明現在膠州市農民對子女上學方面的投資消費比較大,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輕的消費購買力不足
二里河村調查樣本中,處在41~50歲年齡段的人數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歲年齡段,有11人;處在31~40歲年齡段有8人,而60歲以上的有3人。說明了膠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相對較少,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而與年輕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費購買能力比較低,消費欲望不是很高,從而說明了中老年的消費購買力亟待提高。
3.2農村市場缺乏高質量的商品,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
從圖4可以看出,被調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認為農村市場缺乏合適的商品。由圖5可以看出,膠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數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齊全。筆者調查了解到,對于農貿市場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選擇質量太差,有40%的人選擇價格過高,有13%的人選擇了規劃不正規。農村市場的商品質量問題成為制約農村居民積極消費的重要因素。
3.3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比較傳統,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費方面略顯不足
由圖6可以看出,膠州市農村的精神文化消費大多數是以看電視為主,所占比例為63%;其次是購買書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從中可以得出,膠州市精神文化消費結構比較單一,以看電視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費并不是非常廣泛。由表3可以看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對精神文化消費的方式都是以看電視為主。男性除了看電視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購買書籍。而女性除了看電視之外,則選擇以購買書籍作為精神文化消費的方式,幾乎沒有選擇去KTV。由此可見,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觀念要比女性開放一些,但是膠州市整個農村的消費觀念還是有待改善。據調查顯示,對于去KTV、足療、網吧等消費行為,54%膠州市農村居民認為“不太值當、不會花這方面的錢”;認為這些“是比較新奇的消費,有錢可以嘗試”的占46%。由此可見,膠州市農村精神文化消費觀念需要再開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積極健康的消費理念,這樣才有利于膠州市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4膠州市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對策建議
4.1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惠農政策,緩解農村老齡化問題
調查顯示,膠州市農村中老年人居多,這極不利于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擴大內需。因為中老年人的消費能力相對薄弱,購買消費品的欲望不如年輕人強烈,這樣對于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張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對農村的扶持力度與農民的生活、消費息息相關[1-4],所以,需要政府部門采取相關的措施,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讓年輕人不再為養老養小而發愁,讓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費。
4.2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只有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才能使農民有能力消費更多的產品,才能使農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膠州市農民的收入還是比較低的,膠州市的農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賺取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所以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加快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發展新型農業,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5]。
4.3豐富農貿超市的產品種類,提高商品質量,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需求
目前膠州市農貿超市的產品種類還不是很豐富,并且質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對農民日益增長、不斷變化的需求,農村市場中產品的種類必須多樣化,這樣農民才會樂意去消費。并且要提高商品質量,農村消費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產品,要時刻關注市場信息,關注農村消費者的需求,以此來改善農村的消費狀況[6]。
4.4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農民的消費權益不受侵害
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農民作為消費者的一部分,其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屢見不鮮。雖然膠州市大多數農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要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但是目前我國的消費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所以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來保護農民的消費權益,讓農民消費得到保障,讓農民覺得消費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費。
二、低碳營銷模式的實現路徑
1.改革企業文化
首先創造新的企業文化,在原有的企業文化基礎上融入低碳理念,并且將低碳貫徹于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之中,這就是低碳企業文化。企業以低碳理念為核心進行生產經營和銷售,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讓新的企業文化環境下企業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企業堅持低碳的原則,有利于創造更高的未來收益,推動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增強低碳營銷方式的透明度
公開公正的企業營銷制度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因此建立透明的低碳營銷體制,讓消費者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對企業營銷進行全方面有效的監督,這是低碳營銷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在推銷本公司的綠色產品時,不僅僅要保證產品質量,還要從產品生產全過程以及整個生產環境方面對消費者進行相關說明,比如產品的原料屬性、生產過程中的排放量,產品的使用能耗等等,消費者不但能從這些信息中知道這個產品的相關功能,還能進一步了解購買和使用該產品所應承受的代價,這樣消費者對企業更加信任,也會主動購買這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在一切產品營銷方式中,舉行各種活動進行宣傳和營銷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企業應該將其要宣傳的服務或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以編故事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企業文化,生動活潑的視頻形象往往更能打動消費者,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共鳴。而且以網絡為媒介的營銷方式不僅成本不高又低碳環保,還有廣大的目標群體,無形中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2利率與消費關系的研究
我們用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月度數據來建模研究利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設Δcons=βΔrt-i+λ1ar(8)+λ2ma(1),其中,Δrt-i為一階差分存款基準利率的I階滯后項,不同的i表示存款基準對消費存在一定的滯后影響,β為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的系數,Δcons為消費的一階差分,之所以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和消費進行一階差分是為了消除方程的自相關,λ1、λ2分別表示ar(8)和ma(1)的系數,其中ar(8)和ma(1)分別表示方程存在8階自回歸和1階移動平均現象,我們一共滯后了2期的利率,進行了3次回歸,回歸后的結果見表2所示。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利率與消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滯后期大約為2個月,從可決系數上看,方程擬合程度均比較好,滯后1期和滯后2期的t值也說明擬合方程的系數比較顯著,β值為正,說明利率的提高對未來消費有促進作用,這符合跨時期消費模型中,利率對未來消費影響的情況,即若假設利率提高產生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則隨著利率的提高,未來消費是增加的,我們回歸分析的結果符合經濟學意義。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出當利率滯后2期時對未來消費產生的影響最大,為2.208,而當期利率提高對消費產生的影響最小為0.309。
3結論
經過實證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研究結論:首先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與云南地區CPI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沒有證據表明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能夠抑制CPI的變動,也沒有證據能說明利率的變動對CPI的變動具有前瞻性;第二,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對CPI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且該滯后期比較長;第三,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對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反向作用,而且與工業增加值相比,存款基準利率的變動更能引起固定資產投資的大幅度變動;第四,存款基準利率變動與未來消費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利率變動對消費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滯后期大約為2個月。
一、“小非”解禁后之利好
“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的推進,使中國股市最艱難的日子過去了,最大的制度即將清除。”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出席國際金融論壇時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全流通之后,市場走向利好是必然的。
股改的意義就在于,它解決了中國股市多年來糾纏不休的死結——國有股非流通的股權機制。充分的市場流動性使金融資產的市場定價和風險定價日趨合理化,有利于資源配置的有效發揮。股價由市場來決定,只有股本的增長與業績的增長同步的企業,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和考驗。
同時,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也將為國內外的投資者敞開,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后,外資可以借由資本市場自由進出,這會使中國股票市場一片生機盎然。QFII看準中國市場,爭相到境內投資,而投資者的多元化,使中國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日趨合理,機構投資者日益成為市場的主體,有利于避免因小散戶的盲目跟風的不理性投資行為而帶來的市場劇烈波動,有利于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的運行。
其次,發生重大變化的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由于股改以前國有非流通股的存在,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并沒有統一的利益基礎,再加上以凈資產為目標的考核體系,使得公司的股價和業績難以對大股東以及管理層產生市場化的激勵和約束,頻頻出現惡意轉讓非流通股權和流通股的競價交易。
但是現在,小非上市流通,公司的大股東可能會時刻關心自己公司的股價;再加上而且現在又有了市場考核機制,股價與業績的密切關系是他們更加注重公司的經營。公司的股權完全通過市值或市盈率來計算,外來的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二級市場的買賣收購其公司的股權,這種隨之而來的并購壓力也使得公司的治理結構得到改善。股權的性質正在改變,國有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權一旦轉入民間投資者之手,公司的治理結構也會變得越來越透明,公司信息的披露也會越來越公開。
再次,由于流通之前,國內股票質量良莠不齊,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質量的有好有壞。這時候,只有像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人壽和中石油,以及會相繼回歸A股市場的中海油和中移動等收益相對比較穩定、股價波動范圍比較小的大型公司的股票,才能受到市場的追捧。所以,這些優質公司“小非”的流通、IPO的發行是最佳的買入時機,使得近兩年來出現了市場資金圍追阻截“打新股”的現象。
二、解凍之后的盲點
第一,價格機制的盲點。在上市之前,大股東的股權一般是按照凈資產來定價的,即1元凈資產折為一份股份。在股票IPO上市的時候,由于新發股份都是一家發行的,大股東的溢價空間可能會高達700-1200%之間。因此,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大股東當然有操縱股價的沖動。同時,大股東自身憑借原有的持股優勢,自身也可以成為莊家。憑借信息的優勢,它們更有條件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來操縱股價。
后股改時代,原來的莊家控制著大部分的原有流通股,大股東控制著大部分的新增流通股,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也憑借著股權激勵機制同樣對股價密切關注。相同的利益關系,就有可能使上市公司高管、大股東、莊家形成群體合謀,從而對股價進行長期的系統的操縱。這樣,由于信息的完全不對稱性,嚴重的損害了中小投資者或者叫散戶們的利益。所以,有人就說,IPO恢復以后市場就有圈錢的了,這可能會造成中小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現象。2008年初來掙扎在“牛熊分界線”間的A股市場,遭遇了中國平安千億元再融資方案后開始雪崩。
第二,監管機制的盲點。從對大股東的監管來看,后股改時代大股東作為新股份的擁有者進入到二級市場,由此可能引發公司大股東非法集中持股或高價出售股份的套利現象。到頭來,持有重股的還是公司的大股東,“一股獨大”的弊端十分明顯,股權的高度集中加大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雖然我國公司法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制度,但卻是“有名無實”;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獨立董事的選拔機制,曾被寄予厚望的獨立董事制度也收效甚微。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山東省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還是處于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平均水平,嚴重制約了居民總消費需求的增長。同時由于近幾年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增長低迷,導致大部分居民對經濟發展前景抱有消極的態度,因此消費處于相對保守的狀態。
1.2消費者更認可本地企業和品牌
山東省的消費者除了對一些國內中等價位的品牌比較親睞外,更多地是對自己當地品牌的認可,尤其是山東省的一些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居民很熱愛自己的家鄉,認同當地的文化傳統,信賴并支持當地的品牌和企業,他們更偏愛國內或本地明星代言的品牌,較之國外明星代言的品牌更具吸引力。
1.3傳統消費觀念仍是主流
山東大部分城市的消費注重節儉,計劃性較強,消費者一般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例如山東威海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旅游城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旅游業,人們生活節奏較慢。因此,當地的人更注重的是傳統家庭概念,對品牌產品的了解并不多,也沒有了解的趨向,消費觀念還是處于傳統觀念的階段。
1.4消費者處于逐漸熟悉各品牌的階段
濟南、青島等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可能對于品牌是很熟悉的,但是山東省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尤其是當地的一些年輕人,當他們的城市有新的品牌到來,他們就會蜂擁而至,普遍希望嘗嘗鮮。在這樣的前提下,消費者就會通過電視、雜志等途徑了解品牌產品的詳細信息,但他們大部分只是熱衷于了解,并不熱衷于購買。
1.5價格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消費者最注重的還是商品的價格,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人們在消費決策中首先考慮的就是價格因素。雖然好友和家人的意見在消費決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產品的性價比始終是評判是否購買一件商品的第一標準。
1.6消費者獲取品牌信息的來源單一
消費者獲得品牌信息的主要來源還是電視廣告,途徑比較單一,也讓消費者產生品牌距離感,認為和自己的生活沒有關聯,導致消費者對品牌信息的缺乏。
二、基于消費者行為的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
2.1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
首先,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將產品的銷售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在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們的消費心理決定了消費行為,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又決定了商家營銷策略的制定。其次,要抓住消費者追求的熱點動態。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關注的熱點是不一樣的,企業在制定營銷策略時要抓住消費者購買的心理,考慮到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對于消費行為的影響。比如近幾年人們關注的是低碳環保,企業就可以根據這個熱點制定“綠色”產品營銷策略,可以成功地吸引消費和的注意力最后,要細分市場,鎖定目標消費人群。企業要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對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抓住消費者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市場的變化,確定企業的營銷計劃。
2.2根據消費行為確定產品質量、功能、價格、外觀方面的營銷策略
在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的基礎上,分析消費者行為特點,從而確定對產品質量、功能、價格、外觀方面的營銷策略。以山東為例,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山東的消費水平整體不高,消費者在消費時更看中價格,所以企業在制定產品營銷策略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價格因素,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產品價格;其次,產品質量也要有保證,追求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是每個消費者都看重的因素,所以質量必須保證,這也是積累口碑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當然,在質量保證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提升價格,以保證企業的效率。
金融危機爆發前,女性消費市場的特點比較突出:在新的消費品出現時,對于原有消費品的沖擊并不明顯。近二十年的女性消費熱點從服裝、化妝、美容,到瘦身、整容等不斷發展,但是新熱點的出現,對前者并不會產生沖擊,甚至有著相輔相成的效果。比如最先興起的美容業,并未受到后來風生水起的瑜珈館的影響,有的店鋪甚至合而為一,為顧客提供多種選項服務,生意可謂一個好字了得。但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女性消費市場與其它消費市場的差異性減少,美麗產業深受打擊:過去烽煙四起的減肥大戰,現已偃旗息鼓;化妝品市場雖然把概念炒得風風火火,但依舊難以像過去般吸引美女們的關注。美麗產業隨同家電產業、汽車產業等等一同陷入了從未有過的低迷,商機飄渺轉瞬而去。
(二)女性作為家庭消費主力呈現疲弱乏力
女性在消費市場中的地位比較特殊,比如已婚女性,她們除了關心美容化妝減肥瘦身產品之外,柴米油鹽牙膏洗滌等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也與她們緊密相關。與此同時,對于今時今日的女主人來說,也參與了家用電器、小轎車、商品房等這些家庭耐用品的購買(甚至有部分女性掌握了這些家庭耐用品的購買決策權);另外,她們還是兒童用品、老年用品甚至是男士用品的主要購買者。對于未婚女性而言,她們也是消費群體的主力。因為年輕女性消費者有可能是一人花多人掙的錢,從自己到父母,再波及男朋友和其父母。可以說女性消費在整個消費市場中處于主力地位。在金融危機的經濟環境下,作為消費主力的女性消費者,她們勤儉持家的消費心理占據了上風:美麗產品篩選貨比三家,日常用品選購精打細算,家庭耐用品的購買追求質優價實。這種心理牽制了購買行為,由此導致女性消費市場疲態加劇。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金融危機在對女性消費市場和美麗產業予以重創的同時,城市女性現代服務需求卻呈現增長趨勢,健康服務、咨詢服務、
教育服務、婚慶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已悄然成為目前城市女性現代服務消費呈現擴展的5個新領域。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女性消費市場營銷的戰略思路
(一)在營銷體系中分析研究不同年齡層次女性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二)營銷戰略從品牌效應回歸到產品品質
金融危機以前,企業對女性消費市場的營銷策略主要是“品牌效應”:廣告輪番轟炸,明星處處亮相,與此同時把高昂的廣告費用直接打入產品價格。在金融危機經濟環境下,女性謹慎的消費行為,導致女性消費市場的品牌推廣策略受阻,產品的品牌效應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企業的營銷策略必須從品牌效應回歸到產品品質上來:把原本用于廣告制作的費用轉投入到提升產品的品質當中,通過產品的品質贏得市場,這才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新思路。
(三)充分提升產品性價比
1.在產品價格和產品質量方面多考慮消費者的利益。產品不變,價格上給與消費者更多的實惠;或者價格不變,但在產品品質方面給與消費者更多的利益,如加大產品規格等。總之,圍繞如何提升產品性價比做文章,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銷售量,提高目標顧客的忠誠度。
2.促銷注重實用性。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焦點主要在產品本身,所以,充分提升產品性價比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最直接方法。即使需要進行促銷,在贈品的選擇上一定要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比如選擇生活必需品作為贈品,這樣就可以幫助消費者減少其他開支,更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四)大力開展社區服務,拓展女性市場空間
盡管金融風暴抑制了部分女性的消費欲望,但是消費剛性需求仍然存在。比如,小區健身、教育輔導服務以及社區醫療門診等。因此,根據城市女性對于社區服務的多種需求,大力開展社區服務,拓展女性消費市場空間。
三、笑傲危機開拓女性消費市場的營銷策略
(一)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戰略
金融危機對女性消費市場雖是“寒冬”,但是企業不必對此反應過度,而應潛下心來冷靜分析目前的經濟環境、經營風險;分析女性顧客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制定能有效規避金融風暴并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營銷策略;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進行重新評估合理配置。在女性消費市場疲軟的特殊經濟環境下,企業亦可適當放緩腳步,以靜制動,適時出拳。
(二)打破傳統思維,將“三八婦女節”演化成“美女月”開展營銷活動
按照以往商家常規的營銷思路,盡管女性是商業消費的主力,但“三八婦女節”一直被視為排在“春節、國慶、五一”等“一線節日”之后的“二線節日”。然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面對內需不暢、市場低迷、女性消費市場“保增長”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應該打破傳統,將單一的短時間節點型促銷的“三八婦女節”賦予更多的內涵,比如將“婦女節”演化成“美女月”來進行主題促銷。將過去處于“二線節日”的“三八婦女節”升格為“一線節日”展開營銷活動,也不失為金融風暴下女性消費市場的突圍之道。
(三)實施兩大新型營銷模式
1.體驗營銷模式
(1)社區體驗模式是指企業在社區開辦產品的顧客體驗連鎖店,免費給顧客體驗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后根據顧客需求銷售產品。該營銷模式主要是讓顧客充分接觸產品,在親身體驗產品的基礎上產生購買欲望。所以,即使產品價格不菲,消費者的購買欲仍然很高,甚至令消費十分謹慎的女性消費者在有意無意間成為產品的廣告傳播者。比如“喜來健”、“國康”等企業成功營銷。
(2)家庭體驗模式是指以家庭作為體驗產品單元的營銷模式。該模式整合了社區體驗銷售模式的優點,避免了社區體驗營銷成本高的缺點。比如對家庭保健類產品的銷售,企業可以通過在社區開辦服務站篩選目標顧客,然后以超低價用租賃的形式讓顧客把產品帶回家體驗。這就等于將產品體驗活動由企業體驗中心搬到了顧客家中,減少了建店費用和員工工資等成本。企業每月只需舉辦一場主題會議,有機結合會議營銷的現場效應,即可充分調動顧客的購買積極性。
2.健康管理營銷模式
該模式最早產生于美國,是伴隨保險業的發展而產生的行業管理模式。在我國,這種健康管理營銷模式可以運用于女性消費市場的美麗產業中,使其成為金融危機環境下女性消費市場的有效營銷方式之一。女性消費者特殊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她們在任何經濟環境中,包括經濟環境極不樂觀的金融海嘯中,她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注重美貌注重健康,尤其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知性女性。所以企業應該緊緊抓住這一很有潛力的消費群體,根據她們的消費心理,在美麗產業中加入保健產業元素,使女性消費與健康檢測、健康療養、健康指導、健康產品、健康服務等有機結合。企業在營銷形式上也要注意整合其它營銷比如會議營銷、體驗營銷等形式的優點。
參考文獻:
[1]女性消費五領域擴展危機當前擔憂五件事.工人日報.
[2]華坤女性指導中心與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我國(城市)現代女消費新趨勢——2008’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
作者:于志濤 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重大發展戰略以及政府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諸如實行、取消農業稅、糧食保護價收購、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等,使得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進而帶來農村消費市場規模的壯大。200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為85133億元,同比增長15.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為40210億元,同比增長15.7%。如圖1,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3993.45元,是1978年116.06元的34.4倍,而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2008年下降0.7%,較之于1978年的物價水平上漲5.19倍。雖然物價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被迫性提升,但上漲幅度距消費支出規模相差甚遠。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年底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從中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農村消費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例如電視機,1985年每百戶擁有量為11.74臺,彩電僅有0.80臺。到了2009年,電視機擁有量則已經達到每百戶116.59臺,彩電也已經實現戶均一臺。另一方面,高端與現代化耐用消費品,如移動電話、家用電腦等,也逐漸步入農村家庭。地區間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差異較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到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狀況。東部地區由于經濟起步早,發展程度較高,也促進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既造就了一批現代化城市也成就了很多富裕的農村地區,如江蘇華西村、山東南山村等“百強村”,發達的農村地區則相對集中于東部地區。我國遼闊的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基礎、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水平偏低,也導致了農村消費市場發育不成熟,消費規模偏低。消費支出呈現季節性變化。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也表現出鮮明的特性。農村消費的獨特爆發周期主要存在于麥收與秋收以后,包含生產性消費與非生產性消費,這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農民不同于城市的工人大部分是按月領取報酬,農民是季節性的領取報酬[2]。此外,農村消費市場與城市消費市場一樣都有強烈的節日性消費特點,但農村表現更為突出。
農村居民消費觀念落后,存在不科學的消費行為。由于小農經濟長期存在,小農消費心理也使農村居民消費觀念落后,影響了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農村的傳統消費觀念根深蒂固,“量入為出”的傳統生活方式,“攢錢養老”、“積累為后”的消費心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態度普遍存在,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能自己種的不買,能湊合用的不換,能不花錢的不花”的消費思想[3]。另一方面,農村深厚的傳統習俗心理,導致農村家庭對結婚、喪葬等過于重視,存在不理性的過度消費行為。公共服務落后,市場消費環境亟待提高。首先,農村公共服務較為落后。特別是公路、電力、供水等方面基礎設施不完備,不能滿足各種商業機構進駐農村,也限制了農村市場對家電、農用機械的需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農村居民為了保障未來有錢就醫、養老而降低了現期消費,從而維持高儲蓄。其次,市場消費環境較差。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著商業流通網點少、規模小、選擇少的問題,市場供給完全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多樣化需求[4];同時,對農村市場監管不力也影響了農村市場消費環境的改善。
才能激發潛在的消費欲望與消費需求,農村消費市場才能蓬勃發展。首先,堅持執行政府支持農民增收的各種政策措施,穩定農產品價格,探索建立農產品價格補償機制,不斷提高糧食收購價。政府財政逐漸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其次,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化。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給予政策傾斜、金融支持等。再次,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產業結構,各地區要有針對性的發展優勢農業項目。下大力氣推動商貿零售、物流、農村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既能提供各種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也能繁榮農村消費市場。第四,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新型農民成長。不斷促進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提高城鄉統籌水平和城鎮建設水平,切實維護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各種合法權益。加強科技下鄉、教育下鄉活動的組織、宣傳,著力培養一批能帶動農民致富的村干部,培養一批有文化、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最后,提高扶貧開發質量和力度,政策制定與資金支持應傾向于農民收入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加大宣傳引導,促進農民建立現代消費觀念,養成科學消費習慣農村居民原有的一些消費觀念和消費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市場的開拓[5],所以要通過大力宣傳,努力轉變農村居民傳統的消費觀念,倡導科學、合理的消費習慣。首先,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等媒介宣傳,提高農村居民對現代消費觀念的理解和認可度,引導其處理好現期消費與預期消費的關系;其次,加強對農村居民的公益培訓力度,可以通過舉辦“現代消費觀念指導”講座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逐步改變落后的消費觀念和消極的消費習慣,改變農村居民對合理投資的認識;最后,政府通過設立“轉變傳統消費觀念,培養科學消費習慣”試點村,加以政策、資金支持,并向其他地區推廣。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市場消費環境首先,提高政府財政轉移支出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村公路、水利、電力建設質量。促進農村公共服務資金來源多元化,適度改革以政府財政為主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合理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次,改革現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著力建設面向城鄉的較為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現階段最為重要的是,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解除農村居民看病、養老后顧之憂。再次,改善農村市場消費環境。一是進一步通過“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形式,真正把消費實惠讓與農民,鼓勵商業企業,特別是國有商業企業增開農村網點;二是有關部門應根據有關消費市場的法規與措施,嚴厲查處假冒偽劣商品,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的現象,嚴厲懲治損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不法分子。
前言
2007年中國GDP增長11.4%,其中消費、投資、出口的拉動分別占4.4%、4.3%、2.7%,表明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正在加大。但在農村由于消費不協調,消費水平低等特點。從而使得農村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率貢獻份額下降,制約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一、制約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是總體水平偏低,二是內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約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張。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擴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絕對差距是7283元,相對差距是1∶3.22,城鄉差距較改革之初增長了66%。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盡管農民收入同比增長,但占全社會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農村市場消費能力明顯偏弱。
2.農村家電消費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
目前,中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商品供應體系還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工業消費品的設計、生產、供應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特點的家電產品開發嚴重滯后,有效供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家電消費市場市場的發展。況且在工業消費品生產領域,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較為普遍,現在市場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針對城市消費市場,而適合農村特點的家電產品不多,從而影響整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發展。
3.農村家電消費環境較差,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積極性
農村消費環境的落后是制約農民消費需求實現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國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影響著農民消費的實現,限制了農民消費的更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農村市場網點少,購物環境差,商品的品種和款式也單調,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限制了購物選擇面。
其次是缺水缺電,嚴重制約了家用電器的普及。絕大部分農村的生產、生活消費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布局、規模方面,還是在檔次、質量、科技含量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懸殊。一些地區供水、用電、道路、電視信號接轉站等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好,家用電器等商品的普及嚴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了“買回的冰箱變成了碗櫥、洗衣機變成米缸”的笑話。目前,全國自來水受益村只有4381個,普及程度仍較低。農村形容說:“電動洗衣機,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雖然消除了無電村,但是供電時間限制、電壓不穩等問題也一直影響著電器商品進入農戶;電訊基礎設施因農村資金短缺、點多面廣、鋪設線路投資太大,一時難以滿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使用費用遠高于城市。據一份關于農村電價情況的調查報告:除了山西每度電在0.40元左右外,相當一部分省、市、自治區為0.60元~0.80元,高的達到2元~3元,遠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電價水平,農民購頭家電買得起用不起現象較為普遍。另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住戶的調查反映:農村電話費偏高,也是制約電話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暢,制約了農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不能及時換回貨幣影響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工業品不能順利運過來,加大了工業品成本、抬高了價格,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二、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策支持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的環境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正處于升級價段,以“老三大件”為主要耐用消費對象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以彩電、冰箱、收錄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和農業作業器械、運輸機械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業投入不足,供電、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已不能適應當今農村經濟和農村市場發展的需要。因此,促進農村家電需求的增長,當務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費配套的基礎設施。其中關鍵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滿足消費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礙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鑒于此,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農村的基礎設和科技的投入,確保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保證農村水、電、交通、通信、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到位。而農村地區電網、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不僅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水果蔬菜的流通、水產養殖業以及非農產業中的交通運輸業等的發展作用更為突出,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對電話、電視、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據有關專家測算,電價下降40%,并提高信號接收質量,每百戶彩電擁有量將新增11.5臺。如果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洗衣機每百戶擁有量將新增22.6臺。
(二)組織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現階段農村融資渠道有限,正規金融缺位,資金市場運作極不規范。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乃當務之急。農村要探索建立一個由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樣化金融機構組成的、具有相互競爭、內部互補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要探索建立農民貸款擔保體系,分散農民貸款風險,健全融資渠道,進而啟動農民長期抑制的消費需求。比如,農民的住房消費、家庭耐用消費品消費、教育消費等。
其次要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在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農業銀行農村網點的撤并,管理權限上收;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只承擔糧、棉、油收儲貸款業務,不與農民個人發生信貸業務,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無暇顧及;農村信用社自身難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這種金融供給抑制,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服務戰略應進行調整,特別是對農村信用社體制的改革,發揮其支農主力軍作用。通過農村信用社來推行小額信貸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新的特殊的信貸方式,專門為具有一定潛在償債能力的收入較低的農民提供信貸服務,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
2.企業的支持
首先企業要樹立先進的市場營銷觀念,明確發展方向。企業要面向農村,重視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開發,深入農村家電消費市場調研,在商品的品種、功能、價格、款式以及包裝上要符合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開發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的產品,同時還要做好相關的產品配套服務,形成品牌比較優勢,爭取在服務三農和本土化經營中實現雙贏。企業進農村不僅能帶動農村小城鎮建設,激活鄉鎮經濟,還能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和自身素質,改善城鄉居民的購物環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商貿企業,近幾年來,在江漢平原的鄉村刮起了“超市旋風”,到目前已經有160多家連鎖店,其中79家設在鄉鎮甚至是村里。其設在鄉鎮和村級的超市經營狀況良好,沒有一家虧損,平均每1000平方米純利潤在10萬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縣城[4]。
其次企業要建立、健全農村各營業網點的維修服務網絡。據調查得知,很多農民消費者提出農村家電維修網點太少,維修費用太高,維修技術人員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購買欲望。因此,維修服務網絡的健全程度,決定著品牌的市場占有率。
3.農村居民的支持
長久以來,農村的消費觀念就是輕消費,重積累;再加上農村信息不靈,農村盲目消費、盲目攀比,婚喪嫁娶講排場、鋪張浪費、搞封建迷信等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地區農民即使有錢,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現代消費方式,對名優商品的了解較少,致使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的銷售比較旺盛。因此,要激活農村家電消費市場,就要通過輿淪宣傳工具,通過“電視村”、“電話村”等示范作用,通過補貼、賒銷等手段,加以正確引導,引導農民購買名優商品,提高消費的質量,讓農民要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從而促進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發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貨幣儲蓄動機之一就是預防性動機。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健全,農民預防性動機較強,導致農民寧愿手持貨幣,也不愿即期消費。因此,國家應積極、穩妥地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促使農民放心消費。而針對農業生產的雙重風險約束,政府還應該站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的角度上,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適度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
2.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加強對農民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教育
農村消費者的利益不容侵犯,農村家電市場雖然前景廣闊,但這個市場尤其是農村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將農村當成城市淘汰家電產品的收容站,這樣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受損的將是整個家電產業。
3.制定相關監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財政部與商務部聯合宣布,旨在擴大中國農村消費的“家電下鄉”工作將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試點。三省農民將可以買到專為農村市場生產的限價家電產品,同時還可以從財政部門申領“家電下鄉”補貼。如何確保該政策落實到農民身上,這就要國家有關部門指定相關的監督制度以保證農民享受到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內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中的消費經濟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185-19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今天,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同時還是一個不斷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已撲面而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想搶占中國市場;更多的中國產品要走向世界,國際文化流通也正在形成,面對新的形勢,包裝設計者應著眼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新情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樹立市場意識,才能設計出適應當前中國市場經濟形勢發展需求的包裝,使我們的包裝設計能夠為產品增加附加值,為企業贏得市場。
一、包裝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市場意識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依據市場需求明確設計方向
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包裝設計離不開一定的市場意識,因此學生在進行某種產品的包裝設計之前必須了解和研究分析與此產品相關的市場背景,即,此項設計的委托方是否有整體的營銷策劃,是否有統一的企業識別系統,產品的功能特點,材質檔次,主要面向的消費群體,銷售面有多大,此項產品的同類廠家市場情況如何,消費者對此類產品的認同程度等等;通過市場來了解人們的需要、需求程度,哪些消費群體需要這種產品,然后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設計。這樣市場就為學生提供了設計的方向和目標,使學生的包裝設計更加有針對性。
2.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市場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在目前的包裝設計教學中,存在著值得我們大家高度重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學生的市場意識淡薄,設計中存在嚴重的主觀唯美傾向,只考慮和注重畫面的美感,而忽視了市場的存在,脫離了市場實際,從而使自己的設計變成了一座空中樓閣,只能供自己欣賞。這也必然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后不能適應設計實踐的需要,很多觀念意識與市場脫節,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就業困難。而另一方面,人才市場上又急需有市場意識的包裝設計師。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應對學生強化和傳授一些與市場密切相關的知識,幫助和引導學生從學習基礎型向實踐應用型轉化,并真正理解包裝設計后面的市場關系,將包裝設計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包裝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市場意識的途徑
1.要鼓勵學生走出畫室,走進市場
因為設計不同于繪畫,學生在繪畫中可以任意地展示個性,跟著感覺走,而從事設計工作除了應具備良好的造型基礎和設計表現力外,還應了解市場。只有走進市場才能了解市場和把握市場,才能從市場中發現新的亮點,才能從市場中找到與自己所要設計的對象的共同語言,才能使自己所設計的作品緊跟市場。
如果想走進市場,該怎樣走進市場,又要走進哪些市場呢?這就要看你所從事的是哪個方面的包裝設計了。如果所從事的是食品包裝方面的設計,最好走進食品超市、商場、專賣店、雜食店以及批發市場。你要到擺滿各類食品(包括酒水、飲料)的貨架上去看一看,摸一摸哪種是最能吸引你的商品及其包裝,因為是它最先吸引了你的視線,要琢磨一下這吸引你視線的哪一點有什么特別和與眾不同(當然,這要排除擺貨員人為地把貨擺在最顯眼的地方的因素)的地方。這些吸引視線的是構圖的原因,是造型原因,是色彩的原因,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其中構圖反映的是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其表現的風格是傳統風格,現代風格,還是西方風格?在表現的手法上是堅守一定規則的,還是有所獨創的?
除了自己親眼看和親手摸以外,最好還要在購貨現場進行一些隨機的調查,看一看消費者為什么選購這些商品,是品牌的影響,包裝設計的影響,還是價格的影響?是習慣消費的影響,還是導購員介紹的影響?
除了解了上述情況以外,還要通過商場的營業員或導購員了解此種商品銷售的情況,以及這種商品銷售得快還是慢,原因是價格,是包裝,還是內在的質量?在這一類產品中,對每個月的銷售情況以及每個品種的銷售情況等都要有個大致了解,這對于搞包裝設計的人員來說都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同樣的道理,如果從事的是化妝品方面的設計或者是藥品方面的設計以及服裝方面的設計,那就要分別走進它們各自不同的市場中,和以上的方法一樣,去觀察,去了解,去感受。
2.要讓學生走進企業或走進客戶(即所服務的對象)
走進的目的就是走進生產的現場去看一看。看一看產品的特性和產品的質量,以及產品的形態(或造型),有些食品還必須親口嘗一嘗才好。只有對所要包裝的產品有個基本了解后,你才能對自己設計的包裝,如何確定色彩和圖案,做到心中有譜,使你的設計不脫離實際,才能受到生產廠家和消費者的歡迎。
當然,有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走進生產現場去了解產品的情況,那也要想法通過服務的客戶對象,爭取了解一些產品的情況或者對方的要求。只有把他們的要求吃透后,才能使你的設計更靠近你的服務對象。當然,不可否認我們會常常遇到一些不懂行的服務對象,對這類對象也不能完全一個勁地按他們的要求辦,以免使自己設計的作品太離譜。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講道理,并說明其中的原因,然后把你所構思的意圖向對方解釋清楚,達到雙方的溝通。這樣,同樣可以保證設計的作品成為雙方都滿意的作品。
3.要讓學生關注新聞載體
這些新聞載體應是一種可視的新聞載體,如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從這些載體中,我們會通過其中的廣告畫面及信息不時地看到一些產品和新的產品包裝。尤其是不少載體上直接打出的“新產品、新包裝、新款式、新口味”的字樣。這些產品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少可用的信息和一定的參考價值。這個信息渠道,有時會比商場更直接、更迅捷、更具有專題性和沖擊性。所以說關注新聞載體也是走進市場的一種補充。
三、包裝設計中體現市場意識的方法
在包裝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市場意識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包裝設計中體現市場意識,即如何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包裝設計。這里,具體歸納了以下幾種方法:
1.通過消費者定位的設計方法
由于不同的消費者對產品包裝的需求不同,所以在進行包裝設計時就要考慮消費對象在性別、年齡層次、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例如:美國克同利耐克斯公司生產的衛生紙的包裝設計,就是依據不同的消費對象分成不同的品種,其中一種是針對男性消費者,一種是針對女性消費者。針對女性消費者的包裝設計采用淡粉紅色底,上邊有卷草花紋,字體纖細、秀麗;而針對男性消費者的包裝上安排了英文字母作底紋,26個字母像26個積木塊似的,字形十分粗放,紅與黑的包裝基色,對比強烈,標題字也很硬。這既使得不同的消費者都有充分的選擇余地,滿足了各種不同的消費者的需求,又為企業贏得了市場。
2.通過生產者的商標牌名定位的設計方法
通過生產者的商標牌名定位的包裝設計的含義是,向消費者表明“我是誰”。要求在包裝畫面的處理上主要突出商標牌名,色彩上多是選定一種或幾種組合使用的顏色來表現商標的形象,例如:可口可樂汽水、萬寶路香煙、雀巢牌咖啡等的設計均是突出商標牌名。其優點在于有較強的識別性,便于記憶,并能在市場中樹立企業的形象和擴大企業的知名度。
3.通過生產者的產品定位的設計方法
通過生產者的產品定位的包裝設計旨在使消費者知道“我生產什么產品”。一般主要從產品的產地、原料、用途、用法、特點、檔次等各方面來進行定位設計,例如:奶粉的包裝有的就是采用產地定位,強調產地的特點,畫面多是綠茵茵的草場和奶牛,使人覺得該產品來自清新的大自然,可以放心食用;有的則采用產品特點定位,著重突出該產品冷水速溶的特點,畫面可以是一杯牛奶,后邊襯托一只冷水瓶等等。其優點在于能夠方便消費者選購,進而達到宣傳和促銷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必須滿足市場的需求,以市場為基礎。因此,一個優秀的包裝設計師除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還應具備一定的市場意識。由此可見,在包裝設計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根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只有把專業技能與市場意識結合起來培養的學生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藝術設計學》凌繼堯、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增長受到市場需求不足的制約.盡管各部門投資仍以一定的速度增長,但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卻不容樂觀.中國2001年的最終消費率為60.6%,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很多發達國家的最終消費率超過70%甚至80%).[1]居民消費率偏低,又反過來影響到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郭惠英(2002)的實證分析認為,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時間序列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而且2001年的截面數據同樣顯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時間序列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2].中國消費的增長似乎陷入一個怪圈.對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者進行了許多分析.袁志剛等人(1999)從預防性儲蓄理論的角度進行了闡述[3].柳思維(2000)認為,中國經濟市場化水平較低、經濟泡沫成分比較多、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消費信貸難以開展等,是中國1996年以來消費難以啟動的原因[4].尹世杰(2002)認為,消費率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近年來出現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等因素,使平均消費傾向下降,影響到消費需求的擴大[5].
上述分析基本涵蓋了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原因的各個方面.關于股票市場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研究者也進行了探討.劉建江等人(2001)主要從消費函數理論的角度,對股票市場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6].文雪冬(2002)主要以美國為例研究了股市財富效應對家庭消費行為的影響[7].劉振彪(2002)則對股票市場啟動國內消費進行了實證分析[8].上述研究對于驗證股票市場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很有意義的見解,但它們偏重于探討股市財富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刺激作用,對股市的其他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則較少分析.筆者認為,股票市場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機制,除了股市財富效應的作用外,還應該包括乘數效應(包括加速數效應)和指數效應的影響.本文從上述三個效應的角度論述了股票市場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促進消費的兩大障礙,并提出了通過發展股票市場促進消費需求的幾條對策.
2股票市場影響消費需求的理論解釋及其實證檢驗股票市場影響消費需求是綜合效應作用的結果,經濟理論對此有多種解釋.
2.1股市財富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股市的財富效應,是指股票的價值上升,使股票所有者的財富增加,增加股票持有者的短期MPC(邊際消費傾向),導致即期消費增加;同時,由于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穩中有升,使股票持有者形成一種收入穩定增加的預期,從而提高其長期的MPC,使消費支出的比重上升的一種現象.西方經濟學對此解釋的主要理論是,M.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說和莫迪里亞尼等人(1954)的生命周期假說.弗里德曼認為,消費不僅依賴于當期收入,更主要地是取決于其他各個時期的預期收入.其理由如下: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于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兩部分,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于暫時性消費和持久性消費之和;其中,暫時性消費和持久性消費不存在固定的比例關系,暫時性消費與暫時性收入也不存在固定比例關系,只有持久性消費和持久性收入存在固定比例關系.根據這一理論,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的過程中,必須對股票市場和經濟發展形成一種預期,從而對收入的暫時性和持久性做出判斷.當現期收入高于平均值時,消費者傾向于把這個差額儲存起來,從而減少消費;而當現期收入低于平均值時,他們往往會動用儲蓄或借債消費(例如,美國).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消費者進行理性決策時,會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來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從而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當股市繁榮時,公眾的財富增加,從而刺激消費增加;反之,公眾財富減少就會造成消費支出降低.由上可知,股市財富效應是通過改變股票持有者資產的市場價值和提高消費傾向,對消費者的即期消費產生影響,從而達到影響社會總消費需求的目的.
2.2股市乘數和加速數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股市的乘數和加速數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可以通過國民收入的決定模型進行解釋.首先考慮三部門模型的情況.股票價格上漲,除了促使居民增加即期消費外,還會刺激企業和居民部門增加投資(包括政府投資和引致投資),從而增加就業和推動經濟增長,使實際國民收入增加.在國民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不變的情況下,會使消費呈一定的比例增長.如果股票市場的這種變化是長期和穩定的,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均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股市的這種效應對消費的刺激作用將更加持久和更加明顯.這是乘數效應的作用.同時,總需求的增長會刺激投資的增長,更進一步促進國民收入的增長,從而使經濟增長產生波浪效應.這是加速數效應的體現.在四部門模型的情況(在三部門模型基礎上增加外貿部門)下,股市的乘數和加速數效應通過股票市場得到增強.股市這兩種效應對消費需求促進作用的大小,取決于該國股票市場和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程度,一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程度越高,股市這種效應對消費的影響就會越明顯.
2.3股市指數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股票市場對消費的影響,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這是因為股票市場的變動往往被看成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會普遍影響到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消費者的信心.因此,那些沒有股票資產或者股票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很小的消費者也受到股票市場變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股票市場的消費指數效應.綜上所述,股票市場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是多種效應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財富效應和乘數效應是一種可以由其他資產形式引起的效應(如債券),而指數效應則可能是股票市場所獨有的.指數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貫穿到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乘數效應中,從而形成了股票市場的綜合消費效應.
2.4股票市場影響消費需求的實證檢驗股市的這種綜合效應對消費的刺激作用得到了經驗數據的驗證.在美國,股票收入被當作是持久性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股市一直持續穩定發展.1983年道瓊斯指數為1000多點,從那時到1999年間,幾乎每年都以1000多點的速度上升.美國家庭股票市場價值,1998年達到107700億美元,1999年則達到135000億美元[9].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斷增強,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上漲提高了家庭消費的水平和刺激了部分奢侈品的消費.股票權益價值每增加一美元使消費在下一個季度上升2%,而當非股票市場的財富每增加一美元時,下一季度的消費只增加1.4%;股市財富增加一美元的長期效應是使消費增加4.2%[10].這說明,股市財富效應對消費的促進作用要高于其它非股票資產價值變化對消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是顯著的.從中國情況看,股票市場綜合效應對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也可部分地看到.1999年“5.19”行情啟動后,有60.85%的被調查股民認為即期消費支出有增加,其中17.7%的股民消費支出增加的感覺特別明顯[11].但是,由于中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規模仍然有限,加之中國股票市場波動較大(有人稱之為“政策市”),股票市場對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還有待發揮.
3中國股票市場促進消費需求的兩大障礙通過上面分析,可以認為股票市場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股票價值特別是居民的股票持有量要達到一定規模;二是股票市場要穩定趨上的發展,從而給消費者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使股票的暫時性收入轉化為持久性收入.對照這兩個條件,中國股票市場促進消費需求的障礙主要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3.1股票市場不利于消費者形成長期穩定發展的預期
3.1.1中國股市行政干預成份較多,股市發展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預期中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太多,介入太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股票市場的內在機制.當前,盡管實行了“通道”管理,但證券發行的行政選擇機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導致一些不合格和不規范的公司上市.證券市場的隨機干預也扭曲了市場預期機制,并且使股市政策成為不可預測的“黑箱”,投資者無法根據市場規則來進行資金投向的選擇和投資時機的把握.
3.1.2政策是中國股市波動的重要因素以國有股流通和減持為例.1994年以前,國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多次傳聞就曾經使股票市場產生了價格下跌和股市“低迷”現象.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凡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包括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該《辦法》開始執行后,中國股市指數出現了大幅下跌的現象,甚至出現了一些主承銷商增發的大部分股票賣不出去的情況,股票發行節奏明顯趨緩.滬市綜合指數從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持續暴跌,直至10月22日收于1514點,下跌700多點.在這種情況下,2001年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款的執行,國有股配售流通告一段落.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6月24日滬市綜指跳空40點開盤,當周最高達1748點,成交量也急劇放大(以上數據見中國財經信息網.2002年7月1日國有股減持專欄).市場對國有股減持的動向進行了及時的反應.可見,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很大,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股市的預期.有資料顯示,中國從1996年以來消費需求就一直沒有啟動(柳思維,2000),這與股市的波動是有一定聯系的.超級秘書網
3.1.3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不理想,并呈現下降的趨勢,消費者無法產生好的預期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嚴重不完善,導致企業經理人員的行為不能受到有效的約束,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逐年降低,對股東的回報也逐年下降.從1992年到1998年的各年間,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分別為:0.23元、0.35元、0.35元、0.24元、0.23元、0.25元、0.20元;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1.15%、14.72%、13.19%、10.66%、9.34%、9.82%、7.79%[12].近年來,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也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已經不能讓投資者產生合理的預期收益.即使存在盈利的上市公司,能夠進行分配尤其能夠進行現金分紅的是少之又少.人們除了在二級市場上去套取股票差價外,似乎已別無選擇.
3.1.4國有股流通和減持是股票市場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管理層決定不再討論國有股減持的具體方案,但是從中國股票市場一體化和國際化進程看,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它仍將是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個“定時炸彈”.從現在實行的“統籌結合”的社會保障模式看,它存在巨大的轉換成本,這個成本究竟由誰來支付和彌補,也將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是高懸在股市頭上的“達摩斯克”利劍,增加了中國股市的不確定因素,必須在考慮國家和各投資者等所有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加以解決.
3.2股票的市場價值占居民資產價值和GDP的比重較小
3.2.1股票的市場價值占居民資產價值較小股票市場之所以能夠對消費需求產生影響,是因為股票形式的資產已經在全社會總資產和居民資產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從美國看,1990年代,美國人增加的財富中有超過60%的部分是由家庭持有的股票價值的上升而引起的,股價的上漲使得美國擁有百萬美元財產的家庭數在2000年超過了500萬.這種上漲推動了美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對奢侈品的消費.從美國家庭的資產凈值組成來看,股票資產的名義價值在逐年上升,其在家庭資產凈值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1989年12月為14%,1995年12月為22%,1999年則達到了32%[13].在中國,股票形式的資產價值占居民個人資產的比例與美國相比則要小得多.1995年中國金融資產占城鎮居民個人資產的比例為17.06%,其中,銀行存款之外的金融資產所占的比重為4.58%(包括股票和債券等)[14];而2000年中國居民所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占城鄉儲蓄存款的比例則為12%(中國統計年鑒:2001).因此,中國需要大幅度增加居民持有股票資產的數量和比例,才能通過股票市場對促進消費需求發揮明顯作用.
3.2.2股票的市場價值占GDP的比重較小
1999年中國股票總市值為26471億元,占GDP比例為32.9%;股票流通市值為8214億元,占GDP比例為10.2%.2000年中國股票總市值為48091億元,占GDP比例為54.5%;股票流通市值為16088億元,占GDP比例為18.2%(中國統計年鑒:2001).而美國1993年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就達到了83%,中國兩中口徑的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大大低于美國的水平.由于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情況,而美國股票市場是全流通的市場,中國只能使用股票流通市值的口徑才能與美國進行橫向比較,而中國這個比例與美國比較則更加低.2001年中國股票市場由于加強了規范和監管,其股票流通市值相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2001年GDP則在增長,故2001年該指標與美國1993年的指標相比會更低.因此,要充分發揮股票市場對消費的推動作用,中國必須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股票的發行量和居民的股票持有量.
4發展股票市場促進消費需求的幾條對策
4.1創造股市穩定的預期創造股市穩定的預期,除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條件之外,還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并健全有效的法治制度.這些制度應該包括:改制或設立股份公司制度、公司發行上市制度、內容明確的輔導制度、公司上市申請反饋制度、發行審核制度、發行上網和交易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等.要通過規范的制度,來減少政策對股市的隨意干預,從而減少政策變化而引起的股市波動
現象.第二,建立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逐步消除行政手段對股市的干預.首先在發行上市制度方面,要逐漸取消額度管理.現在實行的對券商進行“通道”管理的辦法,仍然是一種額度控制的措施,以后要過渡到真正由市場來挑選上市公司的辦法上來.其次,在股票交易方面應該健全各種交易規則和稅收制度,并避免這些制度的頻繁修改.第三,加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培育出一個至少滿足弱型效率條件的市場,使股票市場價值能夠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和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使股票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得到充分發揮,為消費的擴大和穩定增長創造條件.第四,改進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為上市公司的穩定發展和經營業績的提高打下基礎.
4.2擴大股票市場規模應該真正打破所有制界限,繼續探索和推行股票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的市場化改革,使符合條件股份公司成為上市公司,擴大股票在居民資產和GDP中的份額.同時,逐步推行資產證券化,為股票市場的發展尋求一條更為廣闊的途徑.由于中國尚缺乏進行大規模資產證券化的現實基礎,因此要通過漸進式的方式,逐漸進行資產證券化的試點,首先在房地產、企業不良債務等方面先進行嘗試,探索經驗,再逐步向資本市場推廣.同時采取措施盡快實現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促進股票市場的統一.
4.3減少國民經濟相關部門的瓶頸約束要使股市的乘數效應及加速數效應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要求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能夠順利地實現其職能.在當前情況下,主要是要克服個別部門對整個經濟形成的瓶頸約束.這些部門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和能源產業.為此,政府應該通過產業政策和財政投資,引導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投資向這些產業轉移;可以利用股票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的兼并組合,還可以利用股票市場,對籌集資金盈余部門的資金和資源進行再配置,把稀缺資源配置到這些產業中去.
4.4促進股票市場的國際化股票市場的國際化有利于擴大股票市場促進消費的綜合效應.促進股票市場國際化可以有多項措施:設立證券投資基金,在條件成熟(如人民幣實現可自有兌換)和股票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逐漸放開對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股市的限制;加強股票市場國際化的監管;塑造股票市場規范的微觀主體,鼓勵券商之間的兼并重組,使券商走向規模發展,增強國內券商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尹世杰.再論積極鼓勵消費[J].消費經濟,2002,5.
[2]郭惠英.中國居民消費演變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2,5.
[3]袁志剛.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變異與我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1999,11.
[4]柳思維.我國新一輪消費品市場啟而難動與再啟動的再思考[J].消費經濟,2000,3.
[5]尹世杰.再論積極寫作論文鼓勵消費[J].消費經濟,2002,5.
[6]劉建江.股市擴大消費需求:理論上的詮釋與啟示[J].消費經濟,2001,2.
[7]文雪冬.股市財富與消費的經濟學分析[J].消費經濟,2002,3.
[8]劉振彪.股票市場啟動國內消費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02,5.
[9]劉建江.股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美國案例[J].世界經濟,2000,6.
[10]文雪冬.股市財富與消費的經濟學分析[J].消費經濟,2002,3.
[11]梁宇峰.股票市場財富效應實證研究[J].金融與保險,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