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2: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改革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高職會計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水平階段,沒有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及時提升教學質量在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還不多,這時接受過高職教育的會計師在市場上還屬于高素質人才。這些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承擔了大部分的會計職業工作。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本科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素質會計人才開始大量流入市場,導致高職生源的素質降低,優勢減弱。且高職院校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較弱、團隊協作能力差、知識水平較低的問題。應對這些問題,高職院校應當集中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需求變化,根據企業、市場的要求制定教學方案,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打開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才需求市場,改變社會對高職院校會計師的看法。
(二)高職院校沒有改進教學方式現在高職院校主要的教學對象是90后,舊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這些學生。這些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獲取信息的方式渠道較多,社會上流行的信息量較多、較繁雜,學生極有可能被不良信息所吸引。高職院校應該及時改進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接受優良的教育。
(三)高職院校的教育缺乏實踐性,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無論是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還是大型企業發展的需求,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首先注重的是應聘對象實踐能力的高低。而在現今的高職教育中,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注重理論的灌輸。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缺乏優勢,無法與社會上其他畢業生競爭。
(四)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無法正確評價學生技能高職會計教學期末評估中,還是采用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筆試的考試內容較死板,只注重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實踐的考核。容易使學生將重點放在課本上,忽略了實踐,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不到提高。且因為教學課本與時展不同步,這種考核方式,導致學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進行社會體驗,學習先進技能,最終使得學生出現畢業時擁有的技能較為單一,競爭力較弱的情況。而在期末筆試中,作弊、造假的現象十分常見,學生成績不真實,不能準確反映教學情況。筆試這種不科學的考核方式,在信息發展的時代,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
二、高職院校在新時期應做出的會計培養改革措施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進行會計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結合本校學生的發展實情,了解社會發展需求,增多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下面我們就上文中提到的教學問題,提出幾點改革措施:
(一)制定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會計教學注重的實用性教學,學生光了解課本知識,而不進行實際操作,這是無法學到會計精髓的。學校應當通過市場調研統計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市場上對會計人才要求,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目標,培養實用性人才。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聘請優秀會計人才、會計事務所專家臨校,指導教學,開展演講,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自己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在充分了解市場情況之后,才能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一名優秀的會計師。樹立目標使得一個人擁有追逐的動力,目標更是支撐個人發展的后備力量,因此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宣傳培訓,幫助學生制定精確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注重會計教學的實踐性動手能力是評估一個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學校在進行會計培育中,要將實踐與理論教導并舉,既要注重理論課程又要積極開展實踐學習。一般的職業院校一說到實踐教學首先想到的是校外實踐,但這種實踐需要進行廣泛組織,不僅開展難度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會浪費人力物力。除卻校外教學,我們可以從校內實踐入手,如開展相應的實訓課程、組織小型的會計實踐學習活動、開展小型會計比賽。多樣化的教學不僅帶動的學生學習氣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教學帶來了許多新方式,一些先進教學設備的引進,能充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質量。如多媒體教學就能將圖片、視頻等信息直接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更為直觀的理解教學內容。在會計教學課堂上,也有著多種教學軟件,這些教學軟件能直接的為學生傳遞信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建設高效課堂。
(四)發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考核對學生的重要性。傳統的筆試考核,不僅不能讓學生發揮真實水平,而且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思路,僵化學生學習方式。職校在進行考核方式改革時,應當將實訓計入考核的一部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平時授課時也要注重觀察學生的表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的確,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過程。對于一個數學概念,學生要先認識其特殊、具體的形式,從具體、感性的認識逐步過渡到對概念的本質的認識。然后再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鞏固和應用。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不應該局限在某一節概念教學課上,也不應該孤立地看待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而是應該用整體的觀點,把一個(或一組)具有完整意義的概念作為一個整體,從整體上認識其形成的規律和教學中所應采取的對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總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從整體上設計教學方法。下面結合“分數意義”的教學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總體把握概念的教學目標
概念教學的目標要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總目標一致,應該包括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但這并不是說在每一節課上都簡單地考慮這幾個方面的目標,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項要求,而是應該在具體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從總體上全面把握大綱中所規定的各項目標。具體的落實到某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就要在整體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層次,逐項落實。“分數意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總體上看,作為一個單元教學的內容,應該達到使學生建立準確的分數概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認識分數與整數、小數等知識的聯系,以及對學生進行包括學習目的、實踐的觀點、學習的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這就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教學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對這一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時,就要充分考慮這些教學目的,每一節課也都應該圍繞這些總目標來設計。這些目標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設計教學時,只有從總體上把握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總的教學目的得到落實。而具體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要服從于總體的目標,又應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要把總體設計的教學目標具體化,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一節課教學目標就應該是有所側重,即應突出某一個方面的內容。在“分數意義”教學中,開始認識分數意義時,重點是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從具體到抽象認識什么是分數,分數是來自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以后逐步使學生運用分數概念分析解決問題,了解分數與其他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逐步達到靈活地運用和系統化。
二、整體設計概念的教學方法
概念教學方法,一般來說要經過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系統化等幾個不同的階段。但這也并不是說每一節課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而是要從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全過程的整體上看應該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因此在設計概念教學方法時,就要從整體上思考,按照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從整體上保證學生經歷建立數學概念的幾個階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學的任務,實現概念教學的總體目標。在整體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學內容的進度,根據學生對具體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按照不同的層次,組織概念教學。一節課可能只是概念教學全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階段。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把概念的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把學生對于概念的形成過程看作是一個連續的,但又相對獨立的一些課堂學習內容組成的整體。按照這樣一個思考,具體地設計一個單元的概念教學時,就要做到整體設計、重點突出、前后聯系、逐步深入。
1.整體設計。就是把每一節課都看作是整個概念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保證概念教學的總體目標的實現。在“分數意義”教學中,總體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關于分數的概念。這應該包括對概念的初步理解,對概念的深入理解,對概念的進一步鞏固,以及概念的系統化等幾個環節。這些任務不可能在一節課里完成,在設計時要把這些任務科學地安排分散到各節課的教學中。如第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對具體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分數的概念,用恰當的語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數,以及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分數概念的鞏固、應用和系統化的任務則要安排在后面各節課中來完成。
2.重點突出。就是在每一節課中重點體現和落實概念教學中的一項或幾項具體的任務。這是設計每一節課所必須考慮的問題。每一節課都有一個重點內容。
2、課堂教學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講授教學,很多課程都是大班課程,教師用心的講,學生拼命記筆記。一般情況下,教師講完課就走,教師與學生很少溝通,有的學生教師都可能不認識,課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規的課程,教師的講解最后應該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師生之間多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3、考試方式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考試就是筆試,期末以卷子的成績為依據,這種考試模式嚴重阻礙教學改革,法律課程不應該以筆試淺析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白化秋哈爾濱金融學院摘要:在高校教學中,法學是一門基礎課,當代大學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礎知識,現在社會非常重視高校法律課程,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社會對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養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需求的法律高級人才。關鍵詞:高校法學教學改革改革構思成績為主,考試方式應該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學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對待一名學生,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法學教學改革的構想
法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法學知識的技能,如何通過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增強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提高。
1、把素質教育作為法學教學的目標定位作為一種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包括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涉及學科課程體系和內容的設計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內容,也涉及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職業品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基礎扎實、專業面寬、心理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能夠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實際工作和具有法學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改革美術教學模式
在高中美術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逐步改革美術教學模式,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提高美術教學效率。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教師可以在美術鑒賞課上引入國內外大師的美術作品,使教學素材更有影響力,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美術大師的創作理念,增強學生對美術的理解。除此之外,多媒體教學中的圖片和視頻可以使教學課堂更為生動活潑,避免課堂氛圍死板,更能使學生融入多彩的美術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應用多媒體教學,高中美術教學模式改革要逐漸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建立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機會發表對美術作品的見解,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集思廣益,共同促進美術能力的提升。教師要不斷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使學生取長補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時使學生拉近與教師的距離,便于教師對課堂進行掌控,了解每位學生的美術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增加美術教學設施資金投入
要想提高美術教學效率,學校也要不斷加大美術教學設施的資金投入,升級美術教學的硬件設施,可以選擇個別班級進行試點,與不配備硬件設施的班級進行教學效果的比較,從而合理擴大硬件設備的覆蓋率。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定期組織一些美術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給予教師一定的獎勵,從而使教師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教學改革。同時,學校可以引進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作為美術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有效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
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發現學生作業的亮點,防止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要對學生的作品提出積極意見,從而使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創作意見,增強創作能力。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從而使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美術的熱情,防止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方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保證教學效果。
一、課題研究背景、目的與依據
(一)背景與目的
21世紀,人類面臨著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由化進入到信息化社會,世界各國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國對教育的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都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并采取措施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面對這種形勢,陳至立部長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呂福源副部長也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深化教育改革,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重要的課題。
從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大多采用傳統方式教學,其存在的突出:一是課堂教學效率低,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夠;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學媒體,使某些概念難以描述清楚;三是無法及時反饋,難以實現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輕學,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因而,科學地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促進教學整體優化,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本課題實驗旨在探索科學地應用數學CAI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善數學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生數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
(二)實驗依據
1、傳播學。按照傳播學理論,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傳播現象,一切用于教學的傳播媒介,都必須從傳播的有效性出發,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領會。傳播學的有效性理論對于我們研究計算機或計算機作為傳播信息的媒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教學內容的數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另一個人,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網絡化的教學環境使本理論的實施成為可能。
3、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強、運算速度快、圖文音象并茂、及時反饋結果等優勢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自我思維能力的空間。
4、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了能應對21世紀的挑戰并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培養的應當是具有更多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應當是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而不應當是不善于創新也不敢于創新的知識型人才。
二、實驗方法、原則與內容
(一)實驗方法
1、實驗對象:本實驗選擇福州屏東中學初二(3)班為實驗班,初二(6)班為對比班,兩班人數分別為53人和54人,其數學前測成績見附表1~3。
2、教學方法:實驗班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比班采用傳統媒體教學。
3、實驗變量及其控制:(1)自變量:教學媒體的運用方法。(2)因變量:學期末兩班學生接受同一份測驗的成績。(3)干擾變量的控制: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數量、基礎、師資力量基本相當,教材、課時、作業、測試內容、評分標準完全相同;在實驗過程中,不讓學生知道在參加實驗。
4、數據處理:本實驗采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相等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并采用獨立樣本的Z檢驗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二)實驗的教學工作原則
根據現代教學理論、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本實驗要求,在實驗中我們堅持以下三大教學原則:一是效率原則。CAI的目標是解決傳統教學所面臨的低效問題。因此,必須在教學時間、精力,費用投入相對恒定的情況下,追求最好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二是與傳統教學媒體優勢互補原則。計算機具有交互性強、運算速度快、圖文音象并茂、及時反饋結果等優勢,但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用計算機,有的內容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很好解決,就不必采用計算機處理,應當運用CAI的優勢克服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實現計算機與傳統教學媒體的優勢互補;三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原則。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數學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建構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必須按照這個原則來進行教學設計。
(三)實驗內容
在教學中以《幾何畫板》為基本軟件,并教會學生使用,教師講課時可采用現有的工具軟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為輔助軟件,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流暢。根據現代教育理論及課題實驗的目的,我們構建了數學CAI的課堂教學結構,其過程如下圖所示。其各環節的基本含義和內容是:
1、創設情景:良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為掌握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其方法和途徑是:(1)在教學過程一開始,提出對一節課起關鍵作用的、富有挑戰性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以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學習新課題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求知欲。(2)圍繞教學內容的引入、遞進、深化,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能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情境。(3)圍繞教學環節的銜接、轉折延伸,創設能引起學生思考和情緒激動的教學情境。
2、引導探究:數學學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數學,進而領悟數學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須要經歷一個"再創造"的過程。CAI為學生的數學活動營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在數學CAI課上,學生可以觀看教師演示或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從動態中觀察、探索、歸納,發現,得出結論,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對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數學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3、組織交流:數學學習需要交流,這是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學生學習數學不僅需要聽,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說,有機會探究觀察,交流數學概念或原理的形成過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數學課,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而取得對知識本質共識的課。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運轉狀態,知識便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交流反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方式而獲得。
4、變式訓練:學生在探究、交流中獲得的初步概念與技能,只有通過深化和熟練,才能切實掌握和應用,變式訓練就是使之深化、熟練的基本環節。通過變式訓練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質特性的干擾、容易混淆情況的干擾和復雜圖形背景的干擾,同時還可提高新舊知識的可分辨性;二是擴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應用的范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擺脫了"示范--模仿--練習"的習題訓練單一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5、歸納小結:本環節是對已經得到的新知識或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疏理、概括、歸納和強化。即通過必要的講解或設問引導學生對獲得的新知識和新技能適時歸納出帶有一般性的結論,使其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或對原有知識系統進行改造、擴充、提高,使之包容它們,從而構建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
6、反饋調節: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反饋調節可以兩方面進行,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提問、課堂巡視、課內練習等途徑及時了解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和講解。二是學生通過網絡教室的人機交互,立即反饋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自我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糾正偏差,彌補知識缺陷,提高學習效果。
(四)實驗結果
1、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附表1~7直觀地反映了本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情況。這兩個班在前測成績相近的情況情況下,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班的優秀率比對比班提高了23.2個百分點,表6表示兩班后測分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的結果,兩班的平均分數相差7.73分,Z=3.14,P<0.01,說明實驗班和對比班在測驗的平均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比班。從表中還可以看到實驗班的標準差明顯小于對比班,這說明實驗班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成績分布相對集中,處于較好的穩定狀態。而對比班有兩極分化的趨勢,屬于不均衡。表3和表7是實驗班與對比班前、后測標準分比較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僅與對比班相比有顯著提高,而且與年級平均成績相比也有顯著提高。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計算機與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能力。實驗班學生不僅數學成績有了顯著提高,而且計算機操作水平、應用意識有很大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應用計算機與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校第四屆文化節中,我組織班級同學利用"幾何畫板"和"PowerPoint"軟件,自選課題制作課件并展示。陸娜等同學的"用運動的觀點,特殊化的手段,復習四邊形",以新的視角,創造性地對四邊形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潘仲賢等同學的"菱形的畫法",綜合應用"幾何畫板"及幾何的有關知識出菱形的六種畫法,陳耀斌同學的"多邊形內角和定理證明",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功能得到了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四種證法,這些課件均獲得了聽課老師好評。
上述實驗結果說明教學媒體對改進數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討論與思考
(一)CAI技術對教學效果的原因
CAI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CAI技術使教學更加豐富和生動。從外在形式上看,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補充說明性的圖形、圖表,而多媒體信息符號不僅有文字,還包含圖形、動畫、圖象、聲音、視頻等其他媒體信息,形成一種多媒體信息形態的結合體,具有表現形式豐富、生動的特點;從內在結構上看,傳統的文字教材及其輔導材料都是以線性結構來組織學科知識結構,順序性很強,學生一般只能在教師的教授下獲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而多媒體教材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用網狀非線性結構組織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結構由節點和鏈組成。節點表示教學內容的知識點,節點內容可以是文本、語音、圖形、動畫、圖像或一段活動影像,節點大小可以是一個窗口,也可以是一幀或若干幀所包含的數據,鏈是知識點之間的層級邏輯關系,這種非線性結構有利于學生進行擴散思維,聯想原有的知識,獲得新知識。
其次,CAI技術使教學組織形式更加多樣和靈活。CAI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的單一形式,教師可以用大屏幕或的廣播功能完成班級集體授課,也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電腦,每一臺電腦相當于一位助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控制學習進度,教師通過點對點的操作與學生交流,或通過巡回輔導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程,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幫助,使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及個別化教學得以真正實現。
第三,CAI技術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和積極。體現在:一是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計算機引入數學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聽講"、"記筆記"更多地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接受外界信息時以視覺獲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聽覺次之,占11%,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講強得多,而且還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質量的及時反饋。表明,學生記憶的半衰期一般為24小時,因而教學信息反饋的及時與否,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利用CAI交互性強的特點,學生的練習和作業可直接在計算機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正確的結果得以強化,錯誤之處得以及時矯正。
(二)開展數學CAI應避免的誤區
首先,應用數學CAI要留足師生活動的空間。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優點,改變了教師作圖、板書費時,課堂節奏緩慢的狀態,增加了教學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有的老師片面追求這種快節奏、高效率,把整節課的所有教學內容和板書都存儲在電腦中,教師在課堂上動動鼠標,敲敲鍵盤,多媒體成了"黑板",教師成了"機器操作者",學生整堂課面對著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了高效的"機灌",筆者曾聽過一節多媒體公開課《橢圓》,從定義的引入到標準方程的推導,整節課老師沒寫過一個字的板書,所有內容全部由屏幕顯示,教學速度之快連聽課的教師都來不及記聽課筆記,很難想象學生的思路能跟得上,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數學CAI教學應注意留留足師生活動的空間。
第二,應用數學CAI要注意選好切入點。CAI有許多傳統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交互性強、圖文并茂、實時計算、運算繪圖迅速準確等特點和動畫、圖形變換等功能,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企及的。但不顧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過多過濫地使用計算機,,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筆者曾見過一個輔助教學軟件演示橢圓的畫法及定義,軟件利用計算機繪圖的功能,動態地把橢圓畫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給出橢圓的定義。雖然生動有效,但實際上老師在數學課上帶上一根繩兩個圖釘,就能非常直觀地畫出橢圓,并由此很方便地導出橢圓的定義;又如立幾中柱、錐、臺概念的教學,用立幾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觀,效果更好。因此,數學CAI要注意選好切入點,應當運用CAI的優勢克服傳統教學媒體的不足,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應用數學CAI要注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CAI可通過動畫、過程演示等手段抽象問題具體化,使復雜的數學思維過程被更好地展現出來,變得易于理解,從而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問題都形象化,使學生輕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教師必須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用最佳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一個更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發動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去思考、發現、探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第四,應用數學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體"功能。開展數學CAI切忌立足于現代教學媒體的功能來設計教學活動,一味地追求視聽新異刺激。如有的CAI課,整節課幾乎充滿了影視畫面或動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答對了,就出現鼓掌聲或來一段歡快的,并出現一個笑嘻嘻的孩子的畫面,當學生答錯了,出現砸碎玻璃杯聲或一串怪叫聲并出現一個哭泣的孩子的畫面。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反而喧賓奪主,干擾學生思考,削弱課堂教學效果。
第五,數學CAI應盡量創設實驗環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數學CAI中,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多,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少,大多數課件都起著幫助教師講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計算機引入教學僅僅是用大屏幕顯示出來是不夠的,還應盡量創設實驗環境,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機"實驗操作發現提出猜想進行證明",親歷數學建構過程,逐步掌握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力,提高數學素養。
[]
1.張君達、郭春彥:《數學實驗設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2.潘懋德、唐玲、王玨:《信息技術師資培訓教材》(應用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
3.周靈:《CAI實踐中若干問題的思考》福建中學教學.2001.4
二、教師本位明顯語文教育改革
20年來的歷程大體上由“滿堂灌”到“滿堂問”。“灌”教師本位思想支配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問”說明教師本位思想雖然有了改變,但教師本位的教育教學事實仍然存在。當前為數不少的教師認識到“三為主”原則的同時并沒有真正落實到教學中,這就使語文教育走進了“重知識灌輸和技能的反復操練”的誤區,學生在被動接受教育中普遍法不得法,心理素質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其作用。
而在語文教學中,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有較高的求知欲。從而擴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品格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的發展,一切動機也隨之得到激勵,從中知道學以致用,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的:“要做到各個學生善于的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的責任。”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前提。
1.做學生興趣的激發者。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當成負擔,而且會樂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語文探究性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是很關鍵的。
2.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語文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且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方法,尋求答案。而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過程需要的便是老師的指導。要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比如如何質疑、如何提問、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過去教師習慣于居高臨下地教育學生,這樣做的最大危害是在無形中損害了學生的個性;語文探究性學習有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自主學習過程的主體,在他們主動吸收自己最感興趣或最需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鮮明的個性。
4.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探究性學習是一次教育的創新,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它不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促使教師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發生變化。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掌握指導學習的技能和方法。
5.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強調讓學生自己發現、回答他們自己提出的疑問,探究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因而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不等于教師可以完全放任學生自流,放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學習內容的選擇到學習形式的設計和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都必須從課程標準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既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要保證學生能學到知識。(2)做好教學組織安排。教師必須做到既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又有基本要求規范學生的探究過程。(3)加強教學評估。
6.加強學校、社會、家庭間的合作,拓寬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學習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其活動內容已經突破了課本的限制,活動的時間、空間已實現向全社會開放。因此,我們必須立足學校,加強學校、社會、家庭間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拓寬信息收集渠道,保證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廣泛性和多樣性。
二、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探究式學習提倡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任務。
下面以提問的教學模式解析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核心支撐,是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達。其中,獨立思考是關鍵。在大班化教學的情況下,受教學進度的約束,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留給那些反應較慢的學生思考的機會就更少了。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呢?
雙基訓練是問題意識產生和培養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缺少相應的知識經驗,問題意識必然貧乏。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要的是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引導學生觀察,提高觀察能力,對問題意識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的發現既可以由教學內容引起的,也可以由觀察大量的現象引起。觀察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開發他們的直覺思維。鼓勵和指導自學,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基本訓練。
自學往往是由求知欲驅動的,而求知欲又是從“問題”開始的,自學能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善于自學,就能活躍思維,增長見識,發展能力。鼓勵學生質疑,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適宜的環境。少年兒童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課堂教學活動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師生之間要保持平等和諧人際關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顯示靈性,展現個性,這是為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創設良好環境的重要環節。
提問時要注意學習的思路,思路是指思考問題的方式和過程。正確流暢的思路是解決問題的鑰匙。當學生思路不暢時強調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
整體引導學生談論交流,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可進行回歸課題提問,發散思維提問,以文悟道提問等,以便回到整體,獲取對整篇課文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圍繞這一程序進行疏導,課堂教學就會不僅思路清晰系統性強,而且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特點。
參考文獻
二、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注重人文素質培養和思維能力提升的教學體系
(一)詳略得當,注重人性與道德激勵。外國文學課程隸屬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范疇。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拘泥于文學史、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功能和知識系統性的傾向,降低理論難度,縮小教學范圍。各章概述部分內容壓縮課時,重點講解各文學思潮的基本特征、誕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原因和文學內部的繼承發展性,這是文學史發展的脈絡和靈魂,學生必須掌握。非一流的作家可以簡單提及其杰出的貢獻,不具有鮮明特征的則完全可以一筆帶過。重點作家作品,首先需要介紹作家和代表作品中人物的人生奮斗歷程和執著的人生追求,展現崇高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崇敬之情,促其奮發向上,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增強自信心,勇敢面對人生挫折,養成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精神。至于其他作品不必一一介紹,統歸到創作主題下說明即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品評和聯系現實問題上,這部分的訓練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打破學科界限,寓歷史、文化、哲學于文學教育中。許多教師在講外國文學史發展歷史和具體作品時,對產生的時代背景總是三言兩語交代,這種做法看似體現了文學的獨立自主性,節省了教學時間,卻得不償失。要學好文學必須有堅實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功底。文學是歷史、文化和哲學的載體之一,歷史、文化和哲學是文學產生的背景,三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學的學習不能同這三者割裂開來,否則文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了解基督教的基本觀念和宗教在西方社會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理解不了但丁《神曲》中人本主義思想和宗教思想的矛盾統一,領會不了處于時代漩渦中的人的復雜矛盾性,也理解不了有些作家濃厚的宗教情懷;如果不了解近現代西方的哲學思想,就理解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善良的拉斯科爾尼柯夫為何會殺人;如果不了解西方社會的道德風俗和婚姻愛情觀念,就無法準確評價作品中的人物。
三、利用影視劇擴大學生“閱讀量”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教育觀念發生改變
現代教育技術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沖擊,表現為人們對傳統的學校觀、教學觀、師生觀、教學媒體觀和教學方法觀在信息社會中發生改變。社會的信息化使人們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傳遞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接受優秀教師的網上教育、網上輔導,參加網上學術活動,也可以隨意查閱世界各地電子圖書館的有關信息。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可以從學校轉移到家庭和工作單位,這一轉移所產生的開放式的遠程教育模式、遠程會診,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學生和教師,同時坐在“虛擬教室”、“虛擬診室”中進行學習、討論、交流,從而打破了“學校中心”、“課堂中心”和“教學醫院中心”的模式,成為真正意義的開放大學。這就迫切需要我們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如果學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適應這種信息社會的發展。隨著教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教材的多媒體化和教育的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以及網絡教育的不斷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更加靈活多樣。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帶來了教育技術在知識表現這一基礎領域的重大突破,知識除了用文字、圖形外,還可以用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目前,我們已應用于醫學教育的多媒體課件,可使學生通過聲畫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學內容,以完美的形式達到直觀教學的目的。這樣不但使學生加速理解教學內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學媒體也由原來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既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手段。教育技術尤其是網絡教育應用于教學,不僅使自主教育成為現實,而且使教育社會化、學習生活化。互聯網使全世界學校、研究所、圖書館和其他多種信息資源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并使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識素材和教學指導,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適宜的時間、地點從互聯網論文格式上自由的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多對多的教學方式,使個別化教學模式、小組協作式教學模式、在職學習、在線討論都成為現實,打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式教學模式,從而使長期以來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為現實。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學生獲取知識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會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個性、品格等良好心理的培養,增強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主體、個性、創造性和實驗能力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建構的主體。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發生改變
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于歸納、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建構等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具有高度的創造能力、很強的自學能力、信息檢索、獲取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而不是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的繼承型人才。同時,網絡教育給學生求知和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挑戰,網上學習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對知識的探索精神,并使自己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育過程發生改變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后來的教育者們對其祖師爺孔子推崇了幾千年,遺憾的是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含意至今都未能理解,至今都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大學參加工作后,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今天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進行一個新的、大膽的解釋,也可付予它新的含意,那就是素質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那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動性,有目的有系統地給予學生有關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指導,即根據教材,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方法的因素,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訓練,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欲望,真正會學、會探究、會從事有關語文的思維和實踐,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自我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將這一目的付諸于實施呢?
首先,教師要做到不但能教,而且會教。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要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這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三,要做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吻合。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未來的探究性課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