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2: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心理壓力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顯著,每年因此而退學、休學學生不斷增多,甚至出現了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與極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亞健康問題更值得社會的關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能夠主動適應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成為適應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的具體化,國外心理學家曾提出許多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有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模式和羅杰斯的“功能充分發揮者”模式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項基本標準:智力正常;善于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主動地適應和改善現實環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結合我國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界定為:第一,心理健康應表現為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第二,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豁達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獨立,寬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會適應力,思想、信念和行動都能與社會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付諸行動,有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精神。
二、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的一般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情感亞健康、思想亞健康和行為亞健康等,對心理亞健康的界定多為描述性的,例如“一種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介狀態,這種狀態未達到ccmd-ⅲ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同樣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還可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
心理亞健康狀態多表現為頻繁出現的情緒躁動、興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過分敏感或行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亞健康狀態使人們在家庭生活、人際溝通等方面產生困惑、壓抑、郁悶等心理感受,從而導致家庭生活失調、工作效率低下、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現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現:
1.人際交往弱勢心理狀態。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退縮、消極、敏感,常常難于與人溝通。由于不善于與人交往,這部分學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際交往時擔心不被別人理解,懷疑別人對自己有意見,產生危機感。此類學生自我封閉,不愿找人傾訴,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往往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們在對人處事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見,不理解其他同學的需要,經常責備別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際關系交往弱勢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著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學習焦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精神緊張、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感到學習困難,擔心自己成績下滑。還表現為放大自己的心理問題,把問題看的很嚴重。此類學生對外界的反應有極端化傾向:一種是亢奮型,另一種是壓抑型。此類學生往往過去取得過較好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狀態。表現為情緒低落、苦悶、懈怠、冷漠,對事物缺乏興趣,自卑感強烈,對事物有畏難情緒等。部分學生表現出周期性的情緒波動,情緒高漲時充滿活力,低落時則異常消極。這與大學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確的目標有很大的關系。
4.情愛挫折心理狀態。這類問題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主要是因愛情不順而產生過分強烈的情緒并走向消極狀態,但又不能自我調節的心理反應。在不同的情況下,情愛挫折心理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在情愛問題上最突出的表現是消極情緒,喪失自信,失去對人生價值的正確追求。
三、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適當。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義的教育方法,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形成抑郁焦慮、敏感多疑、偏執敵對、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質。還有一部分家長在子女進入大學后只重視對其提供經濟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長,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出現。
2.社會不良現象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諸如未通過公平競爭而贏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學生面對遇到挫折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學生價值觀。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使人身心疲憊,也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3.網絡帶來的心理壓力。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國網民數達到3.84 億,其中學生占31%,是最大的網民群體。網絡生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瀏覽網站信息,其次是消閑娛樂、與人溝通及閱讀新聞。網絡上信息泛濫,心理活動規律表明,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過人的正常負荷后,容易造成壓力和混亂,妨礙深層思考,而且上網減少了學生與現實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際情感匱乏,進而產生各種情感沖突。而學生一旦沉迷于網絡,就容易喪失自制力,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大學新生在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中,導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的大學與他們理想中的大學不一致,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都是精英,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們頭頂上的光環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這些學生或自暴自棄,或自我封閉。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5.家庭貧困。部分學生由于家庭貧困而產生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社會的援助也可能會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此外,現行的就業制度也加劇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沒有金錢做后盾,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更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四、應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的措施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大學生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要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盡早進行有效干預,具體可采用以下措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亞健康最有效的辦法是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自我調控的潛能,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近年來,各地高校大學生中由心理問題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頻發,促使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等問題的研究亦日益凸顯其重要性。
通過對一些相關先行研究的學習,筆者發現,至今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各項研究中,大多是針對心理壓力來源類型的調查與研究,而很少對大學生文理科、男女、年級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中,筆者主要在心理壓力來源基本明確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大學生中文理科、男女以及各年級分別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做出初步整理與分析。希望能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起到一些作用。本論文主要就學習壓力與就業壓力進行對比研究。
一、心理壓力及心理壓力來源
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是指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的一種身心緊張的狀態,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所體驗。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而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主要是指造成大學生一系列心理壓力及問題的原因。根據對相關先行研究的學習得知,目前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經濟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等。(如圖1所示)
二、調查方式及對象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調查問卷及分層隨機抽樣的形式,對蘇州大學文理科專業各160名,共計320名學生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問卷共發出32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320份,有效率為100%。調查對象具體如表1所示: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學習壓力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知,有78.8%的理科生及84.38%的文科生感受到了學習壓力。可以證實,學習壓力確實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第一來源。且無論文理、男女、年級差異,學業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都是最大的,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文理科角度來看,文科學生總體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比率較理科生大,但程度與理科生相比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文科生感受到的學習壓力主要在于面臨考試的壓力。由于文理科學習內容與方式的不同,造成文科學生通常不太注重平時的學習,只有在面臨考試的時候才會緊張起來,因此在考試面前大部分文科學生都會有學習的壓力。而與此相反的是,理科學生更注重平時的學習與積累,雖然日常學習壓力較大,但面臨考試反而壓力會相對較小。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文科生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比率會比理科生高,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由于理科生平時課程安排緊、學習科目難,因此理科生總體感受到的學習壓力肯定會較文科生大。
從男女生角度來看,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高年級還是低年級,女生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比率及程度,總體來說都普遍比男生要高。探求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女生通常學習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較好,且對自我的要求也較高。相反,男生自律性較差,比較貪玩,對學習成績的要求也沒有女生高。
從年級角度來看,理科生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比率越來越低,程度上除大二階段略有下降外,總體處于上升趨勢。而文科生中,大一和大四學生感受到學習壓力的比率較大二、大三高,且大一的程度最高,大四程度最低。
2.就業壓力
大學生感受到的就業壓力僅次于學習壓力,位居第二。可見就業形勢的嚴峻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壓力之大。
從文理科角度來看,理科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的比率及程度都較文科生要高。這似乎與理科生的實際就業率往往比文科生較高相悖,但事實確實如此。這可能與理科畢業生總數普遍較大有關。且據相關研究表明,文科生家庭情況普遍較理科生好,尤其是在經濟條件方面,這使很多理科生都面臨著必須通過就業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
從男女生角度來看,女生感受到的就業壓力總體較男生高。這可能與男女生的就業環境及所受待遇不同有關。雖然現代社會早已提倡男女平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確實逐步有所改善,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這就往往導致女生就業要比男生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更大。
從年級角度來看,文科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的比率及程度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可能因為文科生普遍家庭情況較好,導致在低年級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會特別在意就業問題。但隨著畢業的臨近,逐漸意識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自身今后的獨立發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感受到就業壓力的存在。而在理科生中,大三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的比率和程度最高,因為大多數理科生迫于巨大的就業壓力往往大三開始就十分關注就業信息,希望能盡早就業。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學習與就業確實是他們心理壓力的最主要來源。但從感受到這兩類壓力的程度來看,理科生要略微高于文科生。這可能與理科生普遍學習科目較難、課程安排較,且理科生每年畢業生的總體數量較大且家庭情況普遍較差有關。
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由心理壓力引發的心理問題及障礙也越來越多。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及其家庭的未來,更是關乎國家興亡的重要事情。因此,如何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能夠更加輕松地面對未來的重任?筆者認為,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社會的重視,學校的支持,老師的鼓勵,家庭的關懷,自身的排解,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此次研究對這一問題不能予以深入探討。但筆者會繼續學習與研究,探索更多解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具體措施與方法,希望能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起到一些作用。
參考文獻:
[1]拓維文化.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引言
心理壓力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緊張)等導致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有關應激的大量研究表明,適度的身心緊張狀態對有機體適應環境、應對問題是有利的。但如果緊張反應過于強烈持久,超過了機體自身的調節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導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亂而致病。
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國外研究普遍認為主要包括了學業因素、社交因素、生活與經濟因素、擇業因素等幾個方面。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研究發現,女生在就業危機、師生關系和考研壓力方面心理壓力感高于男生,男生在學業成績上的心理壓力感高于女生;車文博(2003)等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研究發現,女生在擇業和學業因子上高于男生,男生在家庭、戀愛、身體健康適應和挫折壓力高于女生。郭雙(2010)等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特點研究的結果顯示,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感高于農村大學生;而也有研究顯示,農村大學生在學業成績壓力和健康壓力方面明顯高于城鎮大學生。
本研究屬于一般性調查,相對于前人的研究來說,更為關注地方高校即將畢業的學生的心理壓力感特點,其結果對于地方高校大四學生就業管理有指導作用,有針對性的幫助大四學生正確對待和調適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一、方法
1.被試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隨機抽取紅河學院和文山學院的大四學生350人進行測試。被試的年齡為22.7±0.54歲,無精神病史,均自愿參加此次調研。
2.研究工具
采用張林、車文博等人2003年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感量表》,該量表包括兩個維度:①個人自身壓力,主要包括家庭壓力、適應壓力、健康壓力、戀愛壓力、自卑壓力和挫折壓力六個方面;②社會環境壓力,主要包括人際壓力、擇業壓力、情緒壓力、學校環境壓力和學業壓力五個方面。采用5點計分,被試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壓力越大。量表兩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分別為0.81、0.86;總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89,穩定性系數為0.59,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學生總體平均壓力感得分為2.37。按壓力程度從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擇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情緒壓力、學業壓力和家庭壓力。
以性別為分組變量,分析大學生被試在心理壓力感總量表幾個維度上的性別差異,從心理壓力感總體來看,男生的心理壓力感顯著大于女生的心理壓力感(p
以專業性質為分組變量,分析大學生被試在心理壓力感總量表幾個維度上的專業性質差異。從心理壓力感總體來看,文史類學生的心理壓力感明顯大于理工類學生的心理壓力感(p0.05);外界環境壓力感方面,文史類學生的外界環境壓力感明顯大于理工類學生的外界環境壓力感(p
以生源地為分組變量,分析大學生被試在心理壓力感總量表幾個維度上的生源地差異。從心理壓力感總體來看,來自城鎮的學生心理壓力感明顯大于農村學生的心理壓力感(p0.05);外界環境壓力感方面的專業性質差異也不顯著(p>0.05),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壓力上,來自城鎮的學生家庭壓力明顯大于農村學生的家庭壓力(p
4.討論
本研究對云南省高校大四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特點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學生心理壓力感平均得分為2.37,按問卷設計者對壓力等級的劃分,處于偏低水平,但與龔勛(2010)的研究結果比較來看,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學生心理壓力感程度比湖南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感高出很多。這主要取決于研究對象不同,龔勛等人的研究是從湖南省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壓力情況進行分析,而本研究只關注大四學生的心理壓力,大四學生面臨擇業與就業,所承受的心理負荷更重;另外,云南省多山地,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有限,這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尤其在準備就業時凸顯出來。從大四學生在各維度上的反應來看,按壓力程度從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擇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情緒壓力、學業壓力和家庭壓力,就業所帶來的影響是大四學生心理壓力的關鍵因素,其次學校環境對于大四學生來說也不同于以往,原本學生的校園生活對于大四學生有著無形的壓力。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學生心理壓力感存在性別差異。男生心理壓力感明顯地高于女生心理壓力感,與龔勛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社會文化環境對不同性別的個體持有不同社會期望。社會文化環境要求男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男性要面對來自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壓力,在個人壓力感方面男性大四學生明顯更高。從研究結果來看,男性大四學生面臨畢業時往往會把自己的職業與建立家庭聯系起來,其自身又不具備相應地經濟基礎和心理承受力,體現在戀愛壓力和自卑壓力兩方面,男性大四學生的壓力感程度明顯高于女性大四學生。女性大四學生則在家庭壓力和人際壓力兩方面的體驗程度明顯高于男性大四學生,訪談調查發現,女性大四學生首先考慮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和幫助家人,同時對于自己適應社會工作環境感到焦慮,尤其對于人際環境的適應。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學生心理壓力感也存在生源地差異。來自于城鎮的大四學生在心理壓力感總體上的體驗程度要高于來自于農村的學生,與郭雙等(2007)的研究相一致,主要體現在家庭壓力方面。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以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對其就業觀念產生一定影響,具有一定自然資源可以自食其力,且父輩對其要求也相對較低,農村學生對于就業的行業范圍也較窄。相反,來自城鎮的學生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壓力,其家庭壓力主要來源于父母的要求,而且相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更活絡,但要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多,導致在總體壓力感上的體驗程度明顯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感量表編制理論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3(4).
[2] 郭雙,王太海.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特點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4).
[3] 董振琳.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及其壓力反應的相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2007(5).
[4] 郭雙.大學生心理壓力感與應對方式的特點及關系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2007(5).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38-02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價值觀重構的時期,價值觀點日趨多元化,社會信息瞬間萬變。獨自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自幼受到過度保護、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僅如此,學習、生活、交友、就業等方面的挫折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比例占總退學比例的54%。由此可見,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從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但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本論文將考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分析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不足,并探討其改革措施。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縱觀這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筆者注),從無到有,從冷到熱,從少到多,從無序到規劃,從自發到自覺,從社團行為到政府行為,從介紹引進到深入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三個時期。”[1]
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主要介紹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今,無論政府還是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報告專門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寫入十報告,凸顯了我國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如前所述,經過政府和民間的不懈努力,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下稱《基本要求》),包括情緒管理、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計劃,整個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占2個學分,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占8個學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2.心理健康課程自身的不足。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2]。不僅如此,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規定“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3]盡管如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解、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實踐體驗環節,從而使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的傾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局限性。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括專職德育教師(即心理健康課程任課教師)、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專職德育教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盡管目前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師,但是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包括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同時還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這些咨詢師在理論的系統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心理咨詢師嚴重匱乏。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師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職責也急需加強。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的真實狀態,探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對本校某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共20道題,由受調查者對自身心理壓力的認知、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排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三大模塊組成。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學生26名、二年級學生29名、三年級學生37名、四年級學生39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在此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探討如何加強和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嗎?”這一問題,一至四年級中選擇“應該。很有必要。”的學生比率分別為48%、63%、72%和55%。由此可見,盡管目前我國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對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期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師資人員緊缺、專業性不強的現狀,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各高校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的長短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對于“您覺得您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哪方面?(多選題)”這道題,一年級至三年級中分別有84%、62%、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占據第一位。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盡管學習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據了41%。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習壓力一直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學生學業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壓力。
其次,針對同一問題,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36%、41%、59%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占據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級后“就業”則成為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所占比例為72%。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的當今,就業已經與學業并列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新生入學之際便對其進行有關人生規劃、擇業就業的指導,此后隨著年級上升逐步跟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確定恰當的職業發展目標,以便其在畢業后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4.加強生命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針對“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因壓力而自殺事件?”這一問題,選擇“理解,有過類似想法”的學生比率分別是:一年級0%、二年級3%、三年級8.1%、四年級8.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大越大,個別同學甚至出現厭世的悲觀想法。這一結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樂觀、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從知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完滿人格,提高學生對生命及生命價值的認識,使其在社會中創造生命的價值。”[7]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四、結語
本論文考察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從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等視角分析其不足之處,并從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無需贅言,大學生不僅承載了各自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更肩負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亦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3]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第24號[Z].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4]王云鵬.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興趣之間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06;
[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心理科學.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6]胡桂英.中學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大學,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劉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習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全國第13屆學術年會暨重慶市心身與行為醫學專委會第2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41―143.重慶.2007;
[8]馬勇.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其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碩士論文].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龐麗娟,洪秀敏.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自主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機制.教師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師教育研究雜志社;
[11]魏源.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與干預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12]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田.心理學報,2005,37(5);
據文獻報導,在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因心理應激而引發的案例并不少見,且呈上升趨勢[1]。因此,進行大學生應激問題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不僅有助于緩解當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壓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發展適應性,使之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然而,在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以及不同地域和經濟環境下,大學生面臨的心理應激問題紛繁復雜。為了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應激源和應對方式,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來幫助他們維護自身健康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兩所醫學院校抽取1~5年級10個班學生為調查對象,剔除資料不完整者,實際樣本348人,男生150人,女生198人;城市92人,農村134人,城鎮122人。平均年齡為(22.36±0.14)歲。
1.2方法
應激源和應激反應評定采用Gadzella編制,王欣等修訂的學生生活應激問卷(SLSI)[2]。該量表共51題,分應激源和應激反應2個維度。應激源由5個因子組成,即挫折(7題)、沖突(3題)、壓力(4題)、變化(3題)、自我強化(6題);應激反應由4個因子組成,即生理反應(12題)、行為反應(8題)、情緒反應(4題)、認知反應(2題)。每題有5個分數等級,由被試者根據自己近3個月的情況進行選擇。應對方式評定采用姜乾金編制的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2],該問卷由20個條目組成,分消極應對方式NC(10題)和積極應對方式PC(10題)2個維度。被試者對20個問題分別做出1~5級選擇回答,分數越高,預示程度越強。測試以團體方式進行,使用統一指導語。為保證測試的客觀性,問卷不記名,當場回收。
1.3統計學分析
全部資料使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醫科大學生應激事件和應激反應程度及應對方式特點
統計結果顯示,學生應激事件序位分別為自我強化、壓力、變化、挫折、沖突;應激反應為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行為反應、生理反應。女生的應激事件、男生的應激反應與樣本規律一致;而女生應激反應順位為認知反應、情緒反應、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
2.2男女學生應激事件、應激反應及應對方式比較
在應激事件中,男生自我強化因子得分明顯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應激反應中,行為因子得分男生高于女生,認知反應因子得分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應對方式與應激反應的關系
醫科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與各應激反應因子均呈負相關,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采用積極應對方式有利于降低不良反應應激反應;而消極應對方式與各應激反應因子呈顯著正相關,且生理反應、情緒反應、行為反應達中度相關,表明消極應對方式越強烈,不良應激反應程度越高。見表2。
3討論
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有著特殊的心理活動特征。該地區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主要來自自我強化、各方面壓力以及外界突然的變化等,男、女大學生具有相同規律,提示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是由其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大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性格,喜歡展示自我、實現自我,表現出完美主義特征。當主觀愿望與現實不一致時,大多數學生會強化自我、努力進取。適度強化有利于自我潛能的發揮,而過渡強化則會帶來較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導致心態失衡。此外,對前途的迷茫、經濟拮據及親人的巨大期望過高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大學生社會生活閱歷淺薄,學習生活內容單一,對突然變故缺乏合理應對能力,易遭致心理恐慌和焦慮。統計結果還顯示,男生自我強化程度明顯高于女生,這符合性別之間心理活動的特征。無論機體發生何種應激問題,都會導致作為一個整體而再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分析顯示,大學生在應對應激事件時,主要表現出情緒反應、認知反應和行為反應,且男生的行為反應程度強于女生,而女生認知反應程度強于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情緒反應是大學生應激反應的突出表現;男生應激反應多于外顯,而女生應激反應常以內隱方式表達出來。
應對方式是應激源與應激反應之間重要的中介變量,因而與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3]。從結果統計來看,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得分明顯高于消極應對方式,表明醫科大學生在面臨應激生活事件時多能理智地針對問題,積極主動應對,與一些國內研究結果一致[4,5]。但是結果也提示,仍有部分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傾向于消極。同時采用積極應對策略可使個體身心在應對應激事件時趨于平穩,反之亦然。鑒于目前大學生面臨的應激問題及應對方式,筆者認為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增強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加強健康個性的塑造;②不斷培養大學生適應環境及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③正確引導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④制定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干預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郭秀華,石英.淺談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6(2):108-109
[2]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特刊):52-54.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了機遇與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滿了競爭和挑戰,心理沖突、心理壓力成為現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有著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更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與沖突反而比同齡人更多。我國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學生2000多萬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發展與就業,同時也關系到民族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的未來。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壓力狀態是非常必要的。大學時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它是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復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而相關的科學研究都表明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生理方面的身體不適,心理方面的消極情緒甚至行為方面的過激。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年會2003年公布的大學生心理調查表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16.37%,有某種心理問題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國青年報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0%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0%的大學生出現焦慮癥狀;12.0%的大學生存在敵對情緒。由此,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文獻回顧
壓力是一個有多種內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定義的詞語。1936年,“壓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學家漢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將壓力的概念用于生物醫學領域,又于1956年將壓力的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并界定為令個體緊張的威脅性事件、突如其來的危險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關壓力的研究越來越多,不同學者亦從不同的角度界定壓力的概念。
回顧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獻后發現,這十幾年當中,西方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沒有明顯變化。西方文獻所報告的校園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社會和情緒方面,或來自于個人方面。主要的學習壓力源有考試、競爭、時間、教師、課堂環境和就業等,主要的個人壓力源有親密關系、父母關系、經濟問題、人際關系、居住條件、外表等。[2]這與我國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壓力普遍包括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三個方面。我國著名學者樊富珉等人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在校生活期間,個人前途、就業、學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經濟問題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學生壓力量表》對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進行了測試,發現大學校園壓力的主要類型為:學習煩擾、個人煩擾、消極生活事件。[4]
與大學生壓力研究的數量相比,研究生壓力的研究顯得不夠。張月娟等研究發現,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壓力是學習負擔重、就業升學壓力、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戀愛不順利或失戀等。[5]陳江波研究發現,研究生壓力由八個因子構成,即專業發展、論文要求、擔憂未來、經濟和相貌、人際孤單、學習任務等。[6]
國內外學者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類別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認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應激源,其中學習、就業、人際關系、戀愛、前途、經濟等問題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事件。但是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歸類方式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研究結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學者對不同類別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做了比較研究,主要從年級、性別、專業、生源這四個方面研究了不同類別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差異性:
(1)從年級特點分析,大多數西方研究認為一年級大學生的壓力最大。然而國內的研究結果卻和西方的大相徑庭,學者們各有所執,沒有形成普遍觀點。(2)從性別角度講,西方的文獻基本都認為女生的校園壓力要高于男生。我國的研究則發現男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明顯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壓力源存在一定的差異。[8](3)從專業角度分析,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壓力方面有明顯差別,理、工、醫科大學生在學習、交往情感及總體壓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學生。[9](4)從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顯示農村學生的感到很有壓力者超過城市學生;獨生子女比起非獨生女壓力較小,應對方式也更健康。[10]
現有的關于壓力應對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面臨壓力時更傾向于自己解決,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比較多。不太嚴重的壓力,大學生自己也能解決。但大學生進行專業心理咨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對嚴重的壓力事件,不去尋求專業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對壓力應對方式的研究方法與內容都比較單一,分類標準也不統一,大學生壓力應對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缺乏,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明顯。
從以上對國內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問題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達成統一觀點,還需要學者們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與探討。從研究視角上看,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三種學科介入,其中社會學的視角比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托,停留在個體的微觀層面,缺乏社會學角色理論、社會化理論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探析。從研究對象上看,現有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缺乏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研究,對于大學校園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層次群體的壓力也缺乏探討。本課題通過對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較研究來對現有研究作一個系統補充,以期完善現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心理壓力在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個體在環境中受到種種刺激,進而產生一種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本文采用劉克善的定義,心理壓力是個體對一定壓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壓力源、壓力感和壓力反應三者共同形成的綜合性心理狀態。[1]所以本研究主要從調查對象的基本屬性、心理壓力的來源、壓力感的大小、面臨心理壓力的身心反應、應對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二)資料收集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選取的南京某大學是一所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農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文學、法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比較有代表性。
總體為該大學所有在校學生,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獲取樣本,以學歷層次為分層屬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別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各層次樣本由多段隨機抽樣方法獲得,第一階段,以學校的宿舍樓名單為抽樣框,以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區分別抽取5幢宿舍樓;第二階段,以每幢宿舍樓的所有宿舍名單位為抽樣框,以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0個宿舍;第三階段,進入每個宿舍,以床號為1、3的兩名同學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2.訪談法
本研究將另外采取訪談法,選取10個個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別5名,以了解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群體在心理壓力上的異同。
(三)資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運用SPSS11.5軟件對問卷調查資料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2.個案編碼分析
本研究采用編碼法對10個個案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具體方法如下:第一組為學生學歷層次編碼,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組為個案編碼,用“個案”的英文單詞“CASE”的第一個字母“C”和個案排列順序的序數組成;第三組為話題的編碼,每個問題分別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個案1(C1)對問題1(Q1)的陳述或看法。
(四)實施過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的相關資料時采用了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學生為總體,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實際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回收率為98.5%。個案的被研究者是問卷被調查者中的10位大學生。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在調查的197名大學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學生12人,大二學生37人,大三學生43人,大四學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類66人(33.5%),大農類89人(45.2%),管理類42人(21.3%)。
表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三、調查結果
(一)總體狀況
1.心理壓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壓力大小
頻數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
壓力非常大,以至難以忍受
壓力比較大
一般
壓力很小
完全沒有壓力
從表2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有9名同學感覺“壓力非常大以至難以忍受”,87名同學感覺“壓力比較大”,壓力感較大的同學比例(48.8%)接近一半,這說明現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不同學歷層次的比較中沒有發現明顯差異,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群體,心理壓力的狀況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極少數學生(3.5%)認為自己壓力很小或者完全沒有壓力。調查結果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大學生已成為新的心理高壓人群。
2.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從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按順序依次為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33.7%)、學業問題(23.3%)、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18.8%)、家庭與經濟問題(12.5%)、異往問題(7.4%)、其他(4.4%)。
其中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學業問題、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是當今大學生的三項主要來源。
表3心理壓力來源頻次分布表
選擇次數選擇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
學業問題13323.3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10718.8
異往問題427.4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19233.7
家庭與經濟問題7112.5
其他問題254.4
總計570100.0
從表4可以看出,67.0%的學生把“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來源,前途問題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壓力,這和許多前人的研究結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在心理壓力來源方面有很大的趨同性,但是兩群體又具有較明顯的差異。我們從表4中發現,78.4%的研究生都把“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列為最主要的心理來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業問題當成最大心理壓力來源的比例明顯高于本科生。本人認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群體中有相當多的人當初選擇讀研這條路時,是為了逃避大四的就業壓力,在短短兩三年的讀研期間,他們不得不考慮出路問題,因為無處可逃,讀完研仍需面對畢業就業問題。在處于第二位的學業問題上,研究生群體(29.7%)中的選擇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上,研究生群體(25.9%)的比例更是明顯低于本科生(40.8%),這說明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增加,個體逐漸成熟,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適應性逐漸增強,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來說更少的人會為學業和人際關系問題煩惱。
表4本科生與研究生心理壓力的前三項排名
第一位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第二位
學業問題第三位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
3.具體壓力事件的心理壓力的均值比較分析
經統計,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壓力均值約為1.76(在0-5分范圍內),本科生的壓力均值約為1.89,研究生的壓力均值約為1.61。總的來說,本科生的壓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項具體壓力事件中,“親人過世”帶來的壓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給人的感覺都是灰暗的、悲傷的、消極的,大學生正處于生命的黃金歲月,面對親人過世這樣的事件一時總無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長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來,給生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類突發事件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尤其大,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往往會因措手不及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加強對人生事件的心理預期教育,讓大學生學會理智對待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除此,專業的就業前景(2.89)、對前途的困惑擔憂(2.94)、父母對自己的期望(2.35)、理想與現實的沖突(2.56)、人生的意義(2.09)這幾項的壓力感都相對較大。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1.14)、對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產生相對較小的壓力感。
社交與人際關系雖然是大學生主要心理壓力來源之一,但調查結果顯示該項目下列出的幾個具體事件產生的壓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認為是一大突出問題的異往問題帶來的壓力感也相對較小。筆者認為這是由于隨著當今大學生的觀念日益開放,已普遍拋棄了過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觀念,能正確看待異往,并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異往問題。關于大學生戀愛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種戀愛動機下,嘗試戀愛的情況越來越多,受挫成為普遍現象,即使有壓力,也只是階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對待。但對于某些個體來說,異往引發的高壓力感仍是不能忽視的。
我們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學業問題、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異往問題下列出的幾項具體事件中,研究生的總體壓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這說明研究生在這些事項上感到的壓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壓力的均值比較分析
具體事件本科生研究生總體
學業問題期末考試1.900.851.38
英語四六級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與同學朋友的相處1.200.801.01
與宿舍成員的相處1.080.690.89
與老師輔導員的相處1.170.941.06
異往問題失戀1.551.381.47
暗戀1.230.781.01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專業的就業前景2.773.012.89
對前途的困惑擔憂2.922.962.94
家庭與經濟問題家庭經濟狀況1.511.631.57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問題親人過世3.293.503.38
丟失財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1.161.121.14
對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義2.311.862.09
事實上,訪談的內容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
“現在當然有壓力啊,最大就是學業啊。我們課多得要死,痛苦啊。還有就是宿舍人際關系。上學期還好了,但這學期開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煩人的。”(B—C1—Q2)
“學業壓力挺大的,考研的時候感到壓力最大,這是我整個大學階段最難熬的一段時間”(B—C4—Q2)
“有壓力,但是不是特別大,和本科時候比沒很大變化,現在主要是就業方面的壓力。前途未卜的感覺。學業方面比本科時還輕松一些,沒什么壓力。”(Y—C7—Q2)
“人際方面也有些,不過是很輕微的,有些小摩擦一兩天就沒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學業和人際方面的心態明顯比本科生從容。
但是在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壓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業壓力挺大的,當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覺得讀個碩士挺不錯的,但是農業院校的農科專業就業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擔心。”(Y—C10—Q3)
“壓力肯定是有的,還比較大,還有一年研究生也要畢業了,不知道何去何從,看當初的同學現在混得已經很不錯了,自己還一無所有……”(Y—C8—Q3)
(二)大學生面臨心理壓力的身心反應
通過對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和身體反應的調查,我們發現,本科生與研究生在這方面的差異不大,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經常出現的身體和心理反應有:頭痛、頭昏、睡眠障礙(失眠睡得不穩、噩夢等)、胃口不好、煩躁、焦慮、感到孤獨苦悶、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數學生因壓力產生的不良反應都處于輕度及輕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達到了中度甚至偏重、嚴重水平。這說明現在大多數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還是較強的,但我們不能忽視了那些少數。
表6面對壓力的主要身心表現頻次分布表(%)
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
頭痛、頭昏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記憶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礙(失眠、睡得不穩、噩夢等)31.540.117.37.63.6
腸胃不適,感到惡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獨苦悶32.042.618.83.03.6
煩躁、焦慮,神經過敏,容易激動32.042.618.83.03.6
對事物提不起興趣21.353.816.25.63.0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近年來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低下,其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在10%~30%。[1]因此,要高度重視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不適和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維護個體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線。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學習能力一樣,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調查顯示,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所
承受的心理壓力日趨增大,或者說是大學生抵抗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日趨降低。心理承受力指的是個體承受或者應對壓力的能力。
二、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壓力源。壓力源是引起壓力的具體和人事,大致包括非人為的壓力源和人為的壓力源兩種。
1.非人為的壓力源及自然逆境。自然逆境給人造成的挫折有時是很嚴重的,所以心理軟弱 者對這種非人為的挫折源無能為力,表現為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低。
當然,對于心理堅強者,面對非人為的自然逆境雖然感到天災不可抗拒,但會另辟蹊徑重新開始,在絕處求生,表現出對挫折極強的心理承受力。 例如,傷殘人和絕癥病人戰勝殘疾和病魔,頑強地活著、奮斗著,甚至能創造出健康人都不能做出的奇跡。
2.人為的壓力源即社會逆境。社會逆境這種人為的壓力源對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是嚴重的,甚至有些可以置于死地。 與非人為壓力源相比,人為的壓力源(社會逆境)更難戰勝,同樣是心理堅強者,在自然逆境面前它能成為強者,但在社會逆境面前,他可能無能為力。所以,面對人為壓力源,不少人會變得麻木、冷漠、躲避,這是一種挫折心理承受力的畸變,實際上是一種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弱的表現。
(二)逆境的強度、積累度、心理失衡的程度。逆境強度是指引起逆境事物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個體的打擊程度;逆境的積累度是指逆境積累的次數;逆境的強度和積累度會導致個體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是指個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和客觀不統一引起的心理狀態。 每一次心理失衡會產生一次逆境感,心理失衡的次數多了,也就是挫折的積累度增強了,這樣勢必會造成個體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的降低或增強
一般地說,逆境的強度、積累度及心理失衡的程度與逆境的心理承受力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逆境強度小、積累度大、心理失衡的程度不嚴重,個體對逆境尚有承受能力;相反,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的程度嚴重,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會降低即承受不了打擊。
另一種情況是,逆境強度大、積累度小、心理失衡嚴重,會使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降低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是對于神經類型是弱型、心胸狹窄、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或沒有目標可追求的人來說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是對于神經類型是強型、心胸寬闊的人來說,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嚴重,也會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增強
(三)個體的氣質和性格。在人的四種氣質中抑郁質的人受到挫折易自殺,膽汁質的人容易輕生,只有相對平衡型的粘液質和多血質自殺者少。這說明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比抑郁質和膽汁質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即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
這是因為,從神經類型上看,抑郁質和膽汁質都屬于不平衡型,遇到挫折產生負性情緒,平衡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而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由于其神經類型是平衡型,所以逆境后否定情緒雖然也產生不少,但他們的神經系統自身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性,使得自身能夠調節、抑制這些不良情緒,避免了不良后果發生,表現了對逆境較強的心理承受力
性格對逆境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更是密切。尤其是孤僻性格、依賴性格、脆弱性格、抑郁性格、暴躁型性格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更差。
按照性格的分類;這幾種性格都有情緒型或缺乏意志型性格,而不是理智型性格。因為理智型性格的人比情緒型性格的人更受理智支配,會理智、冷靜地分析逆境原因,尋找戰勝逆境的對策,因而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而情緒型性格者一切受情緒去支配,遇到逆境后必然產生許多否定情緒,如憤怒、悲傷、憂郁、焦慮等由于情緒型性格的人對這些否定情緒缺乏克制能力和調節能力,必然導致對逆境的承受力較差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其人格,增強其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德育教育
的一部分,需要一種寬松、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德育過程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以及評估手段,這個過程需要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2]。因此,如何讓成長中的初中生增強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是學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徑
1.善于調節自我抱負水平。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大學生在學習等方面的受到的打擊都與自我抱負水平的確立不當有關。因此,大學生必須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正確的設定目標,調整自我抱負水平,并在前進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而且在目標實施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就應當及時的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對于遠大的目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階段的完成,在成功中體驗到愉快和滿足,逐步提高自信心。
2.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由于當代的大學生大多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磨練,社會閱歷不夠豐富,他們往往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不到位,要么高估,要么低估。因此,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成長要求,恰當地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對自己的缺點要有充分的理解,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實現自我價值。
3.確立合理的自我歸因。大學生應當學會多方面收集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難的原因所在的能力,這有利于大學生合理的歸因,避免歸因的片面性,
4.增強對失敗的認知能力。失敗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歷,大學生應該正確地認識失敗、戰勝失敗,能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使失敗向積極方面轉化,把失敗作為成功的階梯。
5.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心理防衛機制是挫折發生后人的內部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有意或無意地擺脫失敗造成的心理壓力、減輕精神痛苦、維護正常情緒、平衡心理的種種自我保護方式。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與意志力的磨練。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防衛機制容易使人產生自滿心理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心理,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6.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融洽人際關系,可以滿足人的歸屬、情誼、認可等社會性需要。因此,學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高大學生應對失敗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1.心理宣泄法。人在受挫時,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這種情緒靠堵是堵不住的,比較好的方法是在合適的場合發泄出來。這種方法一般包括“出氣室”宣泄,書寫宣泄,向人傾訴宣泄。“出氣室”宣泄法是指在專門建立的軟體房間內,
對橡膠制品類的物體大打出手。當然作為學生,沒有這一條件,找一個僻靜的角落,對樹木、石頭發泄一通,效果也是一樣的。書寫宣泄,是通過寫信、日記、繪畫等形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向人傾訴宣泄,則是把自己的煩惱、憤怒、痛苦等向老師、朋友或親人一一傾訴或大哭一場,以緩解心理壓力。一般說來,受挫時由于負性情緒的干擾,個體容易變得思維狹窄、固執、偏激,缺乏對行為后果的預見性,而通過適度發泄,情緒放松,則認知恢復正常。
2.注意轉移法。即把注意力從消極情緒的事情上轉移開來。遇到煩惱苦悶之事,可采取暫時回避的方式,去看電影、電視,聽音樂,散步,進行體育運動或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3.反向思維法。即換個角度看問題,或從光明的角度看問題。在遇到挫折時,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想,努力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從而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生活中自會有“否極泰來”、“因禍得福”之事。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9;
[2]周宏.論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關系的協調[J].中國高等教育,2008(9);
1.社會發展,競爭加劇,給大學生的學業帶來嚴峻的考驗
例如,畢業證與各類等級證書掛鉤;專業課管理、考查制度過于嚴格;畢業前各項論文、作業增加等,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壓力。
2.人際關系和戀愛不順利
走進大學校門,每個學生都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熟悉自己的同學圈,這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考驗。也許一件事做錯了,或者一句話說錯了,致使自己在新的交際圈中不受歡迎,這也可能導致學生產生較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還有一方面是戀愛帶來的挫折。很多人說大學是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學生們有充分的自主權,情竇初開的學生互相愛慕走進甜蜜的愛情。愛情雖然甜蜜,可在面臨多重考驗的時候,這些不諳世事的大學生卻不懂如何處理,這也是學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一方面。
3.高考后,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分數報考大學,選擇適專業
一部分學生步入校園后才知道,原來自己選擇的專業根本不適合自己。有的學校給予學生轉專業的機會,可是新的專業帶給學生的也是一個未知的前景。專業選擇不當,導致有些大學生在學業上得過且過,不積極主動。
4.大學畢業前夕,所有學生必須面臨求職壓力
現在年輕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想去的單位進不去,很多學生在一個死循環中糾結,因此出現了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待業的情況。出了校門不工作,時間久了來自家長、親戚、朋友的壓力增大,學生心理自然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很多人會質疑,什么樣的心態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其是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描述。但是人們普遍認為,所謂的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能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遇到困難積極面對;不會因為尋求刺激去做不符合大學生身份的事;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總之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
如何讓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下幾點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1.逐步改善教學方法,不用考核逼迫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缺乏一定的自覺性,有些考核也是學校無奈之下做出的,但是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因此,改變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喜歡的方法吸引他們自主學習,這樣在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教學效果也會有很大提高。
2.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和戀愛問題,是高校教育中經常缺失的內容
針新生多開展課外活動,引導其快速融入集體生活,指導他們學會面對困境。我國的傳統教育在戀愛方面有所規避,學校可以參考國外的教育體系,增加選修課程,讓學生們懂得如何面對戀愛中的難題。
3.對于專業選擇不理想的學生,輔導員要主動與之溝通
在學生轉換專業之前,專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每個專業的長處和短處,盡量挖掘專業樂趣引導、吸引學生,以便他們做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選擇。學生每天學的是自己選擇的、喜歡的專業,心理會逐漸變得積極向上。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幾年已達到30 %,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正在快速增長。因心理障礙而引發的打架、自殺、他殺等犯罪事件不斷出現。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一、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一)諸多矛盾排解不開。今天的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遠離社會,缺乏自立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是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學生個人的自我期望值過高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觸及個人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甚至難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軌收費增加給學生帶來一定經濟壓力;取消畢業分配制,學生擔心自己的前程會被一些不公平現象毀掉等給學生心理造成壓力。還有,學生在心理不成熟與生理成熟之間的矛盾,情緒不穩定,自制力不強等也會造成心理障礙。大學生談戀愛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因失戀給大學生造成的心理障礙是很多的。因此有許多人都提出:“大學生性道德應該補課.他們不知道與異性接觸到什么程度合適.有時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
(二)心理壓力大。一些大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單獨面對問題的時候,思想壓力大.一籌莫展。幾年來,有許多優秀的學生考入名牌大學.只因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感覺生活茫然而輟學或跳樓。去年,清華大學一名學生跳樓自殺.原因只是對于高中時代的名列前茅到現在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班級后幾名難以忍受。
(三)就業問題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近年來.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就大城市而言,前幾年.大專學歷可以進來.現在.研究生可以進來.本科學歷就很難了。一些熱門專業辦班過多導致人員過剩.加之全國大多機關、企業機構調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崗職工,無疑給就業造成更大困難。另外,學生就業過程中一些人為因素導致‘’公章不如老鄉”等現象,給大學生就業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
(四)身體健康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貧困而身患疾病的學生,因無錢治病而對疾病失去信心。覺得前途沒有希望,又給家里增加負擔,心理壓力增大而導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現。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辦法
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素質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來,而克服大學生心理障礙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支點。我想主要突出一個“全”字,即“全員參與、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為大學生就業建立起一種真企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給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之學有所用。
(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低劣的教師是很難帶出高素質的學生的。其次,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應普及心理學、教育學、美學教育,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學方法要體現多樣性、啟發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要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向實用型人才轉化。最終培養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經常的心理咨詢活動并定期做心理檢查。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跟蹤調查,配合家長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和競技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磨練學生意志,陶冶學生情操,同時,通過活動也使學生培養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