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2: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形式政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在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逐年增大,因此,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采用有效的引導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確保大學生順利就業,成為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現狀以及其影響因素,指出改善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的有效對策,以期能夠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心理 現狀 因素 對策
目前,在市鼉赫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①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長遠發展,而且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有效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及時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成為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必要途徑。
1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現狀
1.1就業期望值較高
長期以來,大學生都被認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驕子,因此,這種社會意識使得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心理優勢,認為與社會青年相比,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所以其就業期望值很高。
1.2存在自卑心理
雖然與社會青年相比,大學生有文化、有知識,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其在求職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深受打擊,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工作技能等,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諸多不順,從而使得部分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②這種自卑心理,造成大學生缺乏就業的信心,就業競爭力不足,進而影響到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1.3具有從眾心理
在就業過程中,很多大學生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未能認真考慮自己的就業需求、就業方向以及適應能力,盲目跟從其他同學的就業方向,從而給自己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4具有焦慮心理
應聘是就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應聘過程中,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表現,沒有給用人單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就業競爭中,一些大學生可能缺乏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焦慮心理。③另外,一些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盲目參加招聘會、投簡歷,并且看到其他已經順利簽約的同學,從而產生焦慮感。
1.5具有攀比心理
在就業過程中,一些大學生會有意或無意地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例如,比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如果感覺自己找的工作沒有其他同學好,就會放棄自己的工作,這種攀比心理,給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造成不良影響。
1.6具有依賴心理
目前,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讓父母幫忙找工作,希望父母能夠花錢、托關系幫助自己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學生會讓父母幫自己投簡歷找工作,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
2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主要因素
2.1就業形勢嚴峻
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再加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④同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擴招規模不斷增大,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增加,而就業崗位有限,供需之間的矛盾致使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
2.2就業觀念不合理
雖然在原則上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專業,但是由于受到傳統的社會文化制度、就業形勢以及家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專業,從而給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⑤在家庭方面,許多父母可能會以工作穩定、工作地點以及薪資情況等來要求大學生選擇工作,在社會方面,受到拜金主義、人情關系等不良影響,許多大學生過度重視薪資待遇、工作條件等,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合理。
2.3缺乏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
目前,由于受到戶口指標、跨區域就業等政策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不能順利就業。⑥雖然國家已經頒布一系列的政策來突破以往政策的限制,但是,由于各級地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貫徹程度不同,大學生的自由流動存在著諸多問題,進而導致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
2.4自我認識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生畢業人數逐漸增加,以往的精英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大眾教育,而大學生也從過去的“天之驕子”淪為普通勞動者,但是,在實際就業過程中,許多大學生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種轉變,盲目高估自己的身價,過高期待就業條件,沒有正確定位就業方向,從而影響到自己的順利就業和長遠發展。
3改善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的有效對策
3.1制定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
就業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國家應該根據目前的社會形勢,制定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⑦政府應該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就業規劃,不斷增加就業崗位,以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同時,政府應該努力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不斷增強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大學生到經濟落后地區就業,以緩解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競爭壓力。另外,政府應該制定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嚴厲打擊虛假招聘信息,建立良好的就業環境,合理優化配置人才資源,以實現經濟健康發展。
3.2積極改革高校專業結構
就業形勢與高校專業設置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會給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高校應該積極與時俱進,合理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以提高教育的科學性和時代性。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高校應該立足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等,合理O置專業,夯實大學生的理論基礎,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對實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3.3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在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充分考慮就業形勢和發展需求,合理選擇職業,以實現自我的長遠發展。實踐能力較低,工作經驗不足是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努力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深入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準確定位就業方向和就業目標,及時把握就業機會,以確保順利就業。
3.4大力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應該制定專門的發展策略,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支持,以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⑨同時,大學生應該改變就業觀念,努力克服依賴心理、自卑心理,樹立自主創業的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以實現靈活就業。
4總結
指導老師: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確立了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這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由以前的政府財政獨立負擔轉變為由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共同負擔,即由政府、個人等共同負擔高等教育經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試行高等教育收費。1995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均學雜費為800元左右。其后幾年,高等教育收費漲幅很大,到2004年,全國高校生均學雜費上漲到了5000元左右,進入新校區的學生的學費則在6000元左右;住宿費從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費開支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4年大學需要4萬多元。這種大幅度上漲的收費是否合理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高校向家長或學生收費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夠帶來個人收益。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高等教育是否能夠給個人帶來收益、帶來多少收益?目前個人承擔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個人收益是否能夠彌補個人成本?
與此同時,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的激增,2005年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2006年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413萬,比2005年增加75萬,增幅達22.2%。隨著本科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其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不少高校本科畢業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這樣的聲音:上大學真的有用嗎?。要解決這個疑問,也必須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
本文將在具體分析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成本和個人收益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擬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資成本是指培養每一位高校畢業生所耗費的全部費用,也即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直接或間接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總和。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成本就是指個人或家庭為了培養每一位大學生所消耗的全部資源。它主要包含兩類: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發生的直接費用支出,主要有學費以及學雜費(包括住宿費)、交通通訊費、書籍文具費以及由上學帶來的其他任何額外生活支出。但在個人支出的費用中,獎學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學金必須從個人成本中扣除,因為它代表了一種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只是購買資源力量的轉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資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機會成本。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間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個人因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機會成本、隱形成本、風險成本等組成。
接下來將以一個案例來說明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的計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獲得的,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資的個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對個人收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為個人直接收益和個人間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獲得的種種好處。這一部分將首先說明受教育程度與收入的一般關系,再具體介紹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大學本科教育的接受者還可以獲得種種貨幣以外的好處。具體表現有:獲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崗位,更好的發展前途和更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受教育者個人由于較強的能力而實現的消費支出的節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經濟效益分析
在企業當中,對投資項目的財務評價,主要是通過一系列財務評價指標來進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鑒企業當中的財務評價方法對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簡單介紹四種高等教育個人投資經濟效益的測度方法,分別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凈現值法、內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數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收益的實證分析(以大學本科生為例)
這里主要引用上海財經大學于2001年暑假進行的兩次調查結果中的數據,對高等教育投資個人成本收益進行實證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法、統計分析、數量分析、實證分析、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大量閱讀有關書籍,收集相關的資料。
四、計劃安排
2
參考文獻
[1] 楊林.就業還是就學家庭因素對畢業生選擇影響的成本-收益函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龍.農村職業教育的個人教育成本及其影響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 2004
(28):50-52
[3] 馮梅,馬寧莉.基于成本收益數學模型的個人教育投資問題的思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61-63
[4] 趙海利.從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看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合理性[J].財經論叢, 2003(1):43-47
[5] 張屈征,曾樂元,王慰.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及其成本收益關系[J].西安聯合大學學報,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資個人收益率計量方法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96-100
[7]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報告,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實證研究[J],2002
[8] 于謹凱 單春紅.博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成本收益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顯琪 宋小敏.從個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問題[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54-57
[10] 曾建權.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J].龍巖師專學報,2001(1):14-16
[11] 胡玲琳.關于教育收費與個人教育投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瑤.洪熒教育投資收益率計量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 1998(2):54-58
[13] 賴德勝.中國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資料,1997(9):28-29
[14] 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資本[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諾依編著,閔維方譯.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奧多W舒爾茨. 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滿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維譯.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33-162
[21] 閻達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駕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達.教育經濟學[M].臺灣三民書局印行,1984:71-79
[24] 國家統計局編.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
[25] 毛樟龍.《高等教育階段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15-20
[26] 李宏艷.《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與管理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6-24
3
[27] 龍舟.《中國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成本收益分析》[D],武漢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13-24
[29] 徐愛萍.《高等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1:31-42
[30] 羅剛強.《中國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資為主的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收益法開題報告篇二 學位級別:博士 碩士 ■工程碩士
學 號:
研究生姓名:
指導教師姓名:
專業名稱: 項目管理
所在學院: 經管學院 開題報告時間:
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況及報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寫,碩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為5號宋體、單倍行間距排版,A4紙雙面打印裝訂。
開題報告評價部分分別由指導教師及專家組書寫。開題報告會結束后一周之內將報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學秘書處。
一、基本情況
報 告 正 文
(一)選題依據與研究內容
1、選題依據(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等)
研究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現代航空運輸服務企業逐漸向多元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其后勤基建領域的投資金額不斷擴大,日益凸現出其對公司發展運營的重要性。就新設立的基地航空公司來講,為滿足龐大的行政人員辦公和空勤人員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需求,究竟是購買、租用、還是投資新建寫字樓、住宿酒店,是擺在經營決策層面前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國際機場即將通過規劃的大背景前提下,這筆基礎設施投資因其數額較大,考慮其在時間價值上與企業發展存在的的函數關系變得非常有意義。如果該項投資測算得準確、宏觀控制得高效,不僅會因辦公和餐飲住宿場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給企業帶來后勤費用的節省,而且也會因固定資產的升值給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中,企業希望能采用科學的項目管理技術,測算出合理的辦公和餐飲住宿使用需求,依之進行投資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資控制措施來保障項目資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運用項目投資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通過對項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邏輯關系,采取資金時間價值和運籌學決策論測算,構建科學的項目投資模型,并通過項目施工前預控進行動態的管理和控制,保證了項目建設投資目標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內容對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的基建項目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國內的基礎設施投資管控提供參考、借鑒:
(1)有利于確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按公司發展需求完成任務,避免投資浪費。通過對影響工程投資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響因素,在投資控制時采取相應措施,使工程投資按計劃進行,從而確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為企業利潤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成本,提高項目經濟效益。時間價值計算和運籌學決策論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投資控制上的應用可以實現公司對自用基建投資的組合與合理優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費,從側面降低項目建筑成本,實現成本目標,完成決策階段、乃至整個項目建設期的投資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對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決策階段的投資測算與控制研究,總結項目管理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積累同類型工程相關管理經驗,并且通過運籌學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時間的線性模型,將企業由服務效益型向綜合管理技術型轉變,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資,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得到發展和壯大。 國內外研究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建設項目的前期決策工作影響工程建設投資的可能性為35% - 75% , 而在工程實施階段影響工程建設投資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見, 建設項目的前期決策既是項目投
[1-2]資的首要環節, 也是影響建設工程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方面。
在國際成熟市場,投資者衡量固定資產投資的價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銷售比較法、總租金乘數法、直接資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貼現現金流法(包括內部收益率法和凈現值法)。其中直接資本
[3-4]化法和貼現現金流法是國際成熟房地產市場(如美國)普遍采用的。而國外工程建設領域進行投資
決策比較權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項目從擬建開始到項目報廢終結全部生命周期內總的周期成本最小為評判標準,從各個備選方案中進行項目決策。這種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導人們自覺地、全面地從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出發, 綜合考慮項目的建造成本和運營維護
成本(使用成本) 費用, 從而實現更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
[8]國內企業進行工程項目投資決策主要采取財務評價的方法與原理。財務評價方法是應用資金時間
價值原理,采用折現方式,把建設期總造價和未來運營期總成本按預先確定的折現率換算成當期的
[9]投入資金,再按照一定的評判標準, 來進行項目投資決策的方法。財務評價是在國家現行會計制
度、稅收法規和價格體系下, 預測項目的財務效益與費用。編制財務報表和計算評價指標, 進行財
[10-11]務能力分析, 據此判別項目的財務可行性的方法。進行財務評價時涉及的基礎數據很多。 按其
作用分為計算用數據和參數以及判別(基準) 參數。計算用數據和參數又分為初級數據和派生數據
[12-14]。初級數據是通過調查研究、分析、預測定或由相關人員提供的。如產品產量、人員工資、折舊及各種費用、各種匯率、利率等。判別參數是用于判別項目效益是否滿足要求的基準參數,如基準收益率、基準投資回收期、基準投資利潤率等。這類基準參數決定著項目效益的判斷, 是項目取
[15-18]舍的依據。就企業項目投資決策來說,綜觀國內外相關文獻,可以將項目評估與投資決策理論、方法的變化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現金流貼現(DCF) 方法及在此基礎上的決策樹和Monte Carlo 模擬方法,我們稱之為傳統的項目評估與投資決策方法;第二階段是隨著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權定價理論的出現并由Myers(1977)首次將其用于實物投資決策而形成的實物期
[19-20]權方法; 第三階段為期權博弈理論與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權定價理論思想方法基礎上, 對包含
實物期權的項目價值進行評估的同時, 利用博弈論的思想、建模方法對項目投資進行科學管理決策的理論方法, 是項目投資決策方法的最新發展。其基本依據是擴展的凈現值最大化, 考慮競爭性企業的行為后, 投資項目價值將下降, 不確定條件下競爭的投資項目價值可以表示為: 投資項目價值= 傳統凈現值+ 實物期權價值- 競爭的影響。影響投資項目價值的因素主要有3 個: 項目未來收入的現金流( NPV) , 投資機會的價值( 即所說的實物期權的價值) , 競爭者之間的交互博弈作用對項
[21-22]目投資價值的影響。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近年投資決策的分析已經逐步向綜合性、動態化發
展。國網能源研究院的陳武于2011年在企業投資決策方法中就運用了四維決策框架體系。在企業項目投資決策四維框架體系中,四個維度分別為投資項目的特征、市場競爭的特征、外部環境的特征和
[23-24]企業自身的特征。一個科學合理的項目投資決策, 首先項目本身必須達到預期的投資效益和目
標; 其次市場競爭環境必須能夠有效地容納該投資項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間, 再次就是外部環境因素允許項目的實施和存在, 最后它還必須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要求, 同時企業自身還必須具備相應
[25-26]的投資實力。只有在這些條件依次滿足的情況下, 企業的投資決策才能滿足科學合理的要求。
對民航機場區域而言,它作為航空運輸的重要基礎和依托,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航空運輸的規模和水平。 同時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機場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根據國外統計, 投資于民用機場建設, 機場本身的經濟效
[27-29]益和社會效益之比至少為1:10, 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這個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數。因此,
[30]在機場區域等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決策上,我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國民經濟分析和社會評價體系。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礎設施項目,這類項目屬于民航機場區域總圖規劃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開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辦公和后勤住宿場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內,每年的租賃綜合成本約1400萬元。在北京市正在規劃首都第二國際機場、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將遷建的大背景下,新興的航空公司面對著投資額巨大的基礎設施究竟是該繼續租賃、去購買還是新建的決策問題。針對此問題,以上投資決策測算方式要么過于宏觀,要么是僅著重討論客觀的工程經濟和財務指標,未能充分考慮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相對的主觀因素。本文在時間價值計算的基礎上,結合決策論對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相對主觀意見進行了分析,彌補了其中的不足。 [5-7]
2、選題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等
研究內容:
(1)項目可行性研究相關理論基礎:通過對當前公司發展預測、項目需求測算進行闡述,為本論文
的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
(2)影響項目投資的原因分析: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決策階段可能影響項目投資的原因進行了挖掘和分析,為該工程的投資管理提供參考。
(3)項目投資收益的分析:通過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項目投資的收益測算,采取資金時間價值計算方法和運籌學決策論,提供了可供比較的收益測算。
(4)項目投資計劃的控制管理:對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項目投資進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項目投資控制中有效的實施策略和原則。
研究目標:
(1)根據使用需求測算,探討項目在決策階段的投資控制,對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項目投資進行決策分析和管控。
(2)通過對項目投資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為現代航空企業自用工程項目投資決策和管控實踐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案例。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運用資金時間價值計算和運籌學決策論測算投資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決策。
(2)運用精細化管控思想對建筑工程項目投資計劃進行控制與管理。
3、擬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術路線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項目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2)對該工程項目投資方向進行測算,并運用運籌學相關理論進行優化。
我國高等教育雖然逐步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申一位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但大學生就業畢竟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大學生就業指導是高等學校的義務。高等學校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有利于大學生的發展與成才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等學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因此加強和做好就業指導與服務是高等學校就業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高等學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關鍵。
一、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土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在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推動卜得到促進和發展但是總體上就業指導工作還比較薄弱在高等學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較小仍未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卜幾個方而。
一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尚未形成
山于我國高等教育還屬于稀缺資源受民期的計劃體制影響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近幾年高等學校中才逐漸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但大多數機構人員少工作量大就業指導工作大多為簡申一粗放式的。高等學校普遍沒有完全建立起以學生為木的教育理念和市場競爭意識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工作不得力。新形勢卜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真正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另外就業指導機構在人員配備、經費、設備等方而的缺口較大觀念落后、認識偏差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力的思想根源。
一就業指導人員職業化、專家化的程度較低素質有待提高
當前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學生管理工作系統的教師在做他們大多是黨政干部不僅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而日‘關于就業指導方而知識欠缺很少接受過就業指導方而的專業培訓有的雖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有的有理論水平但實際工作經驗欠缺距.’z’}就業指導工作的職業化和專家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指導內容和方式上也比較申一1}‘隨意性較大無法滿足學生就業的多樣化需求。因而造成就業指導工作的釗一對性差工作效果不夠理想。
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力量薄弱
目前有些高等學校還沒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而開設就業指導課的學校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師資短缺就業指導課教學力量不足教學內容還不夠豐富教學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教材C乏教學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2尤其實踐經驗與具體技能方而的內容史顯不足難以滿足指導大學生就業的實際需要。
四就業指導的形式、內容和對象有局限性
山于各種原因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工作指導隨意性大形式和內容比較申一基木上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收集需求信息、傳授擇業技能、調整擇業心理、做好擇業準備等方而。大多數就業指導人員把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順利就業看作惟一目的使得就業指導工作成為重服務、輕教育的短視行為。山于過分強調了就業指導的實用性和專門服務功能而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這一核心使得就業指導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應付日常的事務性工作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教育的深入開展及其大學生就業拓展功能的有效發揮3。
四樹立服務觀念拓展就業指濘服務職能
1.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畢業生能不能充分就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就業需求信息。就業信息服務是最重要的就業服務而信息化于段是最重要的就業服務于段之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信息高速公路已成為所有行業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加強就業信息網站建設自然而然成為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5。為此各高等學校應盡快建設就業信息網站充分利用就業網站宣傳學校推薦畢業生開展就業工作信息化服務平臺使就業信息網站成為完善學校畢業生無形就業市場的信息于段之一。少}二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在網上及時、準確和快速公布進一步擴大就業信息量少}二通過各種途徑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就業信息提高就業信息的時效性、及時性及利用率。
2.積極開展擇業心理咨詢服務目前許多大‘學生在擇業心理上存在攀比、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自卑、自負和依賴等問題”。而科學而適宜地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各種心理咨詢對學生宣泄不滿、排解郁悶、尋求慰籍、健全身心等起到了很好的調劑作用。通過開展心理輔濘和心理咨詢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自我積極迎接就業的各種挑戰。做到正視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放眼未來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幫助畢業生做好擇業上的各種心理準備使他們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投人到就業活動中去直到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去努力工作。
3.開展職業評價和自我測試服務從大多數畢業生求職中存在問題看首要的問題是畢業生難以對自己作出客觀、真實的自我評價和價值定位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適合于l一么樣的職業申一位、從事于l一么樣的工作一些畢業生因而在與用人申一位簽訂就業協議時心中無數、猶豫不定有時會因此錯過一個很適合自己的申一位的機會。
例如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開始試行的‘學生職業心理傾向測量使用I+}際流行的一套量表結果發現2/3的‘學生的測量結果與自我估價差異明顯’a這說明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就業指濘是非常必要的。高等學校應釗一對畢業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對畢業生開展自我測試和職業評價服務。采取集體座談、個別輔濘、電話、網絡等形式接待畢業生咨詢開展職業興趣、綜合能力和氣質性格測試為畢業生提供其人格特征、行為風格、社會能力、職業定向等方而的素質綜合評定報告回答如何進行自我認識和職業評價幫助他們客觀地評價與定位自我使畢業生就業獲得最佳的“人職匹配”最終找到理想的職業。
4.開展擇業技能培訓服務通過開展擇業技能培訓使廣大畢業生明確如何獲取史多的用人信息如何而對眾多的人才招聘會如何準備令用人申一位青睞的求職簡歷如何在招聘而試時充分展現自己的各種才華如何在眾多的求職者而前脫穎而出等方而的知識和技巧增強畢業生的求職信心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幫助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揚氏避短少走彎路避免盲目性走出各種擇業的誤區從而達到順利就業的目的。
五開設就業指濘課建立科學的就業指濘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對待就業指濘課要和其他專業課和基礎課一樣重視要從社會需求和木校畢業生實際出發遵循教育規律與人才市場需求相結合科學選擇教學內容改節教學方法和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提倡和鼓勵教學和科研J}二重的思想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建立科學的就業指i課程體系全而提升大學生就業指濘課的教學水平和層次充分發揮就業指濘課在大學生就業和擇業中的積極作用。
六就業指濘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
新形勢卜高等學校的就業指i應山“臨陣磨槍型”轉變為“氏期備戰型”就業指i從畢業班向低年級較射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到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各個方而即推行大學教育全程化的就業指.r全程化的就業指濘不能主次不分輕重不分而是具有明確的釗一對性。釗一對不同年級和不同階段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各有側重。具體來說大學新生應著重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主要進行適應性指濘和修身養成教育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將未來的就業壓力轉化為在校期間的學習動力樹立目標意識確立職業理想規劃好大學生活對于一年級學生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加強對職業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能力完善自己為將來就業掃一牢基礎對于二年級‘學生引i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理想幫助他們根據各自個性特點確定職業發展方向設計職業發展計劃進一步拓寬知識而夯實專業知識有釗一對性地提高各方而的能力。
對畢業生重點進行就業政策、方釗一的宣傳和形勢宣傳開展擇業技能培訓和指濘等。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土作展望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大學生就業指濘體系少}二廣泛應用于實踐中。國際上流行的職業指濘理論主要有“職業指濘之父”美國帕森斯的“特性—因素論”、美國職業指i專家霍蘭德的“人格類型論”、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與職業指濘專家羅恩的“需要論”、美I+I職業指濘專家金斯伯格和薩帕的“職業選擇發展論”以及“行為論”和i+決策論”等’2。其中職業指濘理論中的“特性—因素論”和“人格類型論”是人職匹配中最受重視的理論。這一理論的要點是認知自我了解職業對人的要求尋找人的特性與職業要求相一致的職業從而達到人與職業的最佳匹配。
山于受氏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指濘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要研究和借鑒國外職業指,,_理論發展的成果和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就業指,,_體系、模式和運行機制構建科學的“大學生生涯發展,,_航系統川3旱日形成以專業化就業工作隊伍為根基的以科學研究為先濘的服務學生發展服務社會發展的大學生就業指,,_工作新格局實現就業指,,_的制度化、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促進}i=實現大學生的有效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五就業指導工作績效評價缺少科學性
評價就業指導工作的績效好壞目前只是通過一次就業率增民多少來衡量2 003年9月《關于“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科學體系”的研究》課題組專題展開的一項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表明473%的學生掃一算先就業后擇業表示如果有合適機會會在一年之后.離開現有工作崗位。65%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所學專業與自己理想的職業有較大出入。這說明即便就業率較高的畢業生群體其就業的穩定率與就業的滿意率也是極低的這就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產生大學生一而簽約一而毀約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因此一次就業率是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績效必不可少的指標但不應是惟一的指標因此科學的就業指導工作績效評價應該綜合考慮不應采用中一的評價指標。
二 、做好新少巨勢卜大學生就業指導土作的主要對策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使就業指導工作持續而有效地開展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刁必修課應該轉變就業指導觀念樹立以人為木的理念拓展就業指導服務職能積極探索新形勢卜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
一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
高等學校要認真落實教育部教學2002 18號等文件精神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為就業指導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各個高等院校成立山學校主要領導掛帥集教育、管理和服務職能于一體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形成一個學校領導重視主管部門支持各個學院積極配合的就業工作新局而5。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學校應該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和各項工作到位6。建立健全就業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合理配置資源逐步實現就業指導的制度化、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
一建立起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和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
1.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勝利召開后,全國高校更加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與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作為培養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搖籃,其科學管理水平對于學校乃至國家的體育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體育教育已經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成為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1]。運動隊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約運動員成才的重要決定因素,是獲取優異比賽成績的必要條件,是提高競技水平的充要條件[2]。目前,從我國體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及國際競技體育發展趨勢來看,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面臨著諸多挑戰,整體上沒有滿足高校體育發展的需要。眾多高校雖然很早就創辦了高水平運動隊,但其管理和運行水平較低,仍然處于成長期[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下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弊端逐漸浮出水面,如何更加有效的管理運動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通過研究北京工業大學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與管理,總結出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成功模式,從理論上豐富了現有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理論,以“體教結合”和“人本管理”理念,探索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可持續發展之路,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2.北京工業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現狀
北京工業大學自1984年開始創辦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的運動項目主要包括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等,并于1987年被國家批準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試點學校。為能在全國高校體育比賽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自1994年開始,北京工業大學與北京市體育局聯合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先后與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和木樨園體育運動技術學校簽定了聯合辦學協議。通過全國統一高考,當年招收了18名現役田徑運動員,取名為健將班。在1998年和2000年又先后招收了第2期和第3期健將班,項目擴大為2個,分別為田徑、游泳項目。經過多年的建設,健將班學生在體育競賽中多次取得較好的成績。
目前,已培養出國際級健將28人、運動健將84人、一級運動員152人。健將班學生100﹪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傳統項目班95﹪以上本科畢業、90﹪以上獲得學士學位。
3.北京工業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模式分析
3.1訓練模式創新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北京工業大學逐步形成兩種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模式。一種是“體教模式”,招生對象是現役運動員,其目標是培養參加世界級體育比賽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其特點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現為運動員學生,他們在籍(北京工業大學的注冊學生)、在學(攻讀工商管理專業)、不在校(在體育局訓練)。根據運動員學生的培養目標等情況,“體教模式”又分成兩種運作方式,即“冠軍班”運作方式與“健將班”運作方式。冠軍班招收的運動員學生都是世界冠軍,將來退役后將成為專業運動隊的領隊、教練員或其他類體育人才。每周2個上午、3個晚上加上雙休日安排文化課學習(課程設置由運動員學生本人、運動隊和學校三方共同研究決定),其余時間為運動訓練。
健將班有自己單獨的培養計劃,有獨立的學籍管理檔案和畢業資格審查要求,其他方面的管理延續專業隊管理制度和模式。為保證訓練和比賽質量,在文化課學習方面采用靈活、彈性的學習時間,學籍管理方面實行學分和學年制相結合的管理方法,學制6年。另一種是“教體模式”,其目標是培養參加全國體育比賽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特點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現為學生運動員,他們在籍(北京工業大學的注冊學生)、在學(攻讀工商管理或其它專業)、在校(在學校訓練)。根據參加體育比賽任務的不同,“教體模式”也分成兩種運作方式,即五人制足球運作方式與傳統項目運作方式。
運動訓練方面,每個隊每學年、學期都能認真制定訓練計劃與總結,并由主管領導負責監督訓練計劃的執行。對高水平體育人才嚴格管理,制訂了《運動訓練課成績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運動員獎勵制度,從各方面激勵運動員為北京市、學校爭光。校內外訓練密切結合、統一思想、優勢互補,確保運動員競技狀態。盡量多參加全國高水平大賽,以達到鍛煉隊伍,豐富比賽經驗,提高競技水平為目的。加強與重點運動員、教練員的交流和溝通,及有針對性地加大經費投入,力求教練員、運動員全力以赴投入競賽與訓練。
3.2 文化教育模式創新
為了便于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北京工業大學針對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區別于其他學生的培養計劃。根據運動員的特點,選擇工商管理(體育)為運動員在大學期間的專業,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制定了適應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教學計劃以及學分激勵機制;實行了靈活的學籍管理和教學組織形式;實行了訓練周期制,打破了學校的學期制和寒暑假制,按照訓練競賽周期安排教學周期。各運動隊高水平運動員基本上集中在經管學院,在文化課學習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經管學院為主。對體育班的管理實行“雙班主任制”,即體育部和經管學院各派一名班主任,體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負責訓練、比賽等方面的管理,同時起到同學生所在學院及時進行溝通的作用。對高水平運動員的智育培養,首先抓學風,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派教練員查課,檢查學生出勤及遵守課堂紀律的情況。從體育部主任、主管領導到普通教練員,都與任課教師、班主任、所在學院的主管領導、工作人員有密切地聯系,相互溝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問題及時解決。
3.3管理方式創新
學校領導歷來重視體育工作,特別關心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在主管校長的主持下,每年9月份召開一次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總結前一學年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匯報新學年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工作計劃。對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予以研究和解決,保證了高水平運動隊的日常經費、訓練場地、學生住宿、訓練競賽的時間協調、文化課學習等方面的正常運行。于2001年11月制定了《北京工業大學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和管理辦法》并在2002年正式開始試行。
為實實在在辦隊,讓運動員獲得真才識學,“體教模式”在學籍管理方面,采取延長學制方式,單獨編班,實施“2+4”的教學方案,即前兩年全部學習基礎課程,后四年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執行“邊學邊補”的教學方針,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教學計劃以增加學時、放慢進度、保證質量為原則。選聘有高級職稱、有經驗、學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老教師給高水平運動員授課,他們既教書又育人,教學效果好,深受尊重和愛戴。“教體模式”培養方面,高水平運動員基本上集中在經管學院,在文化課學習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經管學院為主。對體育班的管理實行雙班主任制,即體育部和經管學院各派一名班主任,體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負責訓練、比賽等方面的管理,同時起到同學生所在學院及時進行溝通的作用。
4.關于進一步提升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與建設的對策建議
4.1 創先理念,規范招生渠道,堅定不移地推進“體教結合”
提高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水平是國家提出“體教結合”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高校參與體育競技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舉措。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提高運動素質不可忽視文化素質,提高競技能力不能以犧牲文化教育為代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應貫穿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始終。為進一步提高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與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和科研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引起管理層的重視并給予足夠的支持。其次要規范招生渠道,完善競技體育機制,同時要關心運動員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再次要突出體育鍛煉與教育相結合的功能,對運動員實行全方位的與普通大學生統一的教育目標管理,保證“體教結合”落到實處,通過推進“體教結合”的管理模式,把運動員培養成既具有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又具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體育人才[4]。
加快建立一套完備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體制,把體育與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高水平運動員在成材過程中既能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又能根據個人特長不失時機地挖掘自身的運動才能,在運動領域表現自己的價值。體育與教育有機結合的培養體制是以奪標育人為中心、以訓練與教育為支柱、以優化管理為橫梁的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新體制。保證培養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具備高超的競技運動能力、學術水準;保證道德規范均衡與同步發展;保證他們接受大學教育、身心健康、參與競技、完成學業,能成為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
4.2 加強對教練員的分層次、多形式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
針對目前部分教練員直接從體育院校畢業后便從事教練員工作,雖然有扎實的理論,但缺乏高水平運動經驗的積累,業務能力還不能很好的適應現代化運動訓練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水平運動隊健康快速的發展,必須有效地提高教練員業務水平,應盡快制定教練員培訓方案和實施計劃,通過分層次,采用出國培訓學習等多形式的方式對教練員進行培訓,加快提高其業務水平,滿足高水平運動隊快速發展的需要。
4.3 積極響應體育競賽制度改革
借鑒國際上先進的健全的高校體育競賽制度,應該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在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競賽制度的基礎上,使其與全國競賽制度相銜接,通過增加運動員比賽次數,使訓練與競賽結合起來,以此提高運動隊的訓練水平[5]。另外,積極響應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參與制定高校體育競賽制度,并納入國家體育競賽計劃。總之,要加快推進高校體育競賽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把競賽搞活,通過舉辦高校聯賽和各種單項賽事,與兄弟院校共同推動體育競賽制度改革。
4.4 多方籌措資金,為高水平運動隊奠定物質基礎
經濟體制決定體育體制,經濟體制的轉軌方向也決定了體育體制的轉軌方向。目前,北京工業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學校撥款,外助和贊助資金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充足的經費是辦好高水平運動隊的物質保證,解決訓練經費不足和改善訓練條件,除教學經費中體育經費部分外,還可以如下籌措途徑:(1)可借助學校高科技的雄厚實力與個人、企業掛鉤,使其在財力方面給予支持;(2)爭取更多的企業、社會和個人等贊助;(3)爭取地方財政給予更多的投資。
4.5 加強體育科研工作
普通高校不像體育院校科研單位以及體育工作隊那樣,在競技體育的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專長,由此制約了高校體育競技的發展通常來講,高校在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與建設方面的最大優勢在于擁有大批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優勢。但對全國高水平運動隊管理方面的科研論文分析發現,目前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專業科研隊伍并不多,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潛勢尚未轉化為現實優勢。這要求必須加大投入,想方設法引導體育專業的科技人員利用自身學科優勢,積極介入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與實踐中來;另一方面,加強與體育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爭取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劉錚,赫忠慧.北京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實踐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06(05):66-68.
[2]巨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戰略方策論.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02):165-167.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1-0013-06
一、大學課程定義的回顧
“大學課程是什么”的問題規制著大學課程研究的起點與取向,因而常常被認為是“大學課程論的中心和基調”。自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在我國興起以來,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課程進行了界定。總的來說,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計劃方案說
建國后,由于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學課程一詞很少在教育文本中出現,即便是在出現的地方,也往往是在教學計劃下進行探討,呈現出較強的規定性和框架性。在計劃的層面上,大學課程意味著政策和方案。如有的學者指出,高等學校的課程,可以定義為一種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計劃[1]。還有的學者認為大學課程是組織和展開具有合社會目的性與學生發展合理性的知識體系的方案[2]。作為計劃框架的大學課程,強調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和教材,作為一種靜態的、可操作的、為實現特定教育目標的工具而存在。
(二)科目總和說
由于受凱洛夫(N.A.Kaiipob)教育學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把課程看作是科目或科目的總和。如有的研究者指出,課程一般指教學科目的設置,如某年級或某專業全部課目或一組教學科目[3]。有的研究者認為課程是教學科目的總和,包括科目的類別、排列順序和時間安排等,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體系[4]。當然,這里的“總和”的概念已經從靜態的組合向動態的“進程”傾斜。有的學者認為“科目總和說”是一種狹義的課程概念。如謝安邦教授認為,狹義的課程是指被列入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及其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開設順序的總和。廣義的課程則是指學校有計劃地為引導學生獲得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付出的綜合性的一切努力[5]。有的學者指出,大學課程是大學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6]。常思亮在《大學課程決策論》中提出,狹義的大學課程即微觀課程,是指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廣義的課程,或稱宏觀課程,是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也即作為某種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總體或結構,它包括了大學所教的各門學科、專業、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等[7]8。
(三)系統體系說
科目總和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大學課程的范圍,但是它仍然是在相互隔離的狀態下談論大學課程的各個因素。隨著歐美大課程論在國內的介紹,“大學課程系統說”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大學課程系統說”強調課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大學教育目的達成的價值。潘懋元先生和王偉廉教授認為,根據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并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研究狀況,“課程”這一概念采用這樣的定義是比較恰當的:大學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分解為課程目標的確立與表述、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和課程的實施與評價[8]。在這個廣義的課程概念之下,高等學校中的許多起著中介、手段和途徑作用的有目的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活動都可以稱為課程[9]。大學課程是一個旨在適應與促進社會、大學生發展的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在內的有機的、動態的體系[10]。大學課程是大學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也即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在內的有機、動態系統[7]10。
(四)經驗進程說
隨著人們對校園文化等其他隱蔽載體價值的認識,隱性大學課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大學課程的外延更加擴大。與此同時,由于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日益凸顯,大學課程的界定逐漸由對計劃和內容的強調向學生的體驗傾斜。我國最早從經驗進程的角度對大學課程進行界定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王良志,他在1995年發表的《大學課程的文化選擇》一文中明確指出,大學課程是大學生在大學這個環境里所獲得的全部知識經驗[11]。
(五)實踐說
基于對學生的經驗在大學課程中地位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有研究者認為,課程不是一種用來實現某種特定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種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活動,是師生生命價值的創造和完善活動,是主體與主體的雙向對象化、動態的、開放的、創造的生成過程[12]。有研究者指出,作為“公共框架”和“教學計劃”的課程概念,把課程視為在課堂之外先于實踐決定的固定的框架,顯示出凝固性和局限性的特征。大學課程不是“公共框架”和“教學計劃”,大學課程應該包括動態的教和學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它既包括教師“教”的制度性特征,也包括學生“學”的成長過程[13]。總之,把大學課程看作是實踐的存在,把大學課程定位在實踐中,反映為課程實踐主體的實踐活動,突破“計劃”和“框架”的制度性課程范疇,強調對現實中問題的把握和尋求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14]。
(六)文化說
張楚廷教授認為,課程概念內涵的三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方面核心的內涵是文化,而且還必須是積極意義上的文化。第二方面是習得或學習,必須是學習活動,不能將生活中甚至工作中所涉及的內容也看作課程。第三方面是在學校里,這一限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課程也就是學生在學校里習得的文化[15]。
二、傳統大學課程定義的困境
應該說,從橫向擴展的角度來說,上述關于大學課程的界定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大學課程某一方面的特征;從縱向發展的角度來說,上述對大學課程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理論界對大學課程認識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但是,這些繁雜的關于大學課程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礙了我們對大學課程的本質的認識。正如索爾蒂斯(Jonas F.Soltis)指出的:“那些尋求課程定義的人,就像一個真誠而又誤入歧途的騎獵手,他和供給充分的狩獵遠征隊一起,攜帶子彈上膛的獵槍,卻永遠不需要標本制作者的幫助。”[16] 大學課程到底是什么呢?當我們執著于對大學課程的外延進行界說的時候,恰恰陷入了忽視其本質的形式主義的困境。換句話說,正是對大學課程 “現象集合與歸納分類”的界定方法的執著,使得我們對于大學課程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首先,現象描述的方法,是從外延入手的,這種外延式課程定義,使得人們對課程的認識從未超出羅列標志的階段。從這個視角出發,隨著人們對課程認識的逐漸深入,這種外延式的課程定義便日漸其多而紛繁不一。這種隨認識的深入而日漸擴充的大學課程界定清晰地呈現在我國大學課程的發展歷程中。在我國,最初由于對蘇聯大學課程的國家控制模式的模仿,大學課程沒有自身地位而主要是在教學的框架下進行探討。因此,人們對大學課程的理解便只能指向相對靜止的學習內容、計劃和框架。隨著課程論獨立地位的獲得以及對蘇聯課程模式弊端的認識,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開始關注大學課程的實施過程,在這種狀況下,“進程”進入了課程研究者的視野,大學課程也從靜態的內容進入了動態的進程和總和。隨著對大學課程關注范圍的逐步擴展,研究者發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前預定的學習內容和計劃,畢竟只反映了計劃制定者和教育者的某種理想,并不代表這些理想真的就能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得以實現。實際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那些無計劃的教學因素反而在很多情況下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在這種狀況下,伴隨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的日益凸顯,規劃、計劃性的課程最終的合理性就只能由學生的實際收獲來檢驗,大學課程作為學生的經驗就成為課程界定的另一個維度。我們知道,學生在高校中獲得經驗的途徑是多樣的,經驗概念的提出注定使得大學課程的外延無限的擴大,在這種狀況下,那些隱含于校園的大學精神、觀念、信仰、文化,也即隱性課程,自然成為了大學課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課程外延的又一次擴充最終使得大學課程成為了大學中的文化。總之,從以上對大學課程界定的歷史發展進程的描述中,我們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新的課程現象仍然會繼續出現。這種外延歸納的界定大學課程的方法,根本不可能窮盡生生不已的課程現象。
其次,這種外延式的大學課程界定存在著定義之間的相互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消解了大學課程的本質。廖哲勛認為課程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因此,必須從教育看課程。大學課程的上位概念是大學教育,從大學教育的角度看,大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內秉著一種規劃的維度,是一種可以計劃或應該規劃的東西,具有一定的價值指向性。而經驗的“大學課程”觀強調的是學生的個體性、主觀性的經驗。這種經驗的大學課程聽起來很有吸引力,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效用性,但卻不具有操作性。因為不同的學生對課程有不同的體驗,即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下也會有不同的體驗。也就是說,同樣的課程對有些學生可能產生很好的發展效果,而對另外的學生可能只有很小的效果甚至沒有發展效果。在這種狀況下,這種強調經驗的課程就只承認對人產生了發展效果的東西是“大學課程”,而那些被人們當作課程規劃和組織但沒有產生發展效果的東西就不是“大學課程”。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學課程就成了一種不可計劃也無法計劃的神秘的個人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課程經驗性的過分強調造成了對大學課程計劃與規劃維度的忽視,最終消解大學教育的本質。
最后,這種現象描述的方法,只是在單一的平面上,去收集大學課程的實證。隱藏在這種單一的平面化現象描述的定義方法背后的是這樣的預設:大學課程是一個與人無關的“實體”性的客觀存在。在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對于研究者來說,大學課程就是一個外在于主體的、等待我們去發現、去認識、去探索的客體。這種主客二分的界定模式,使得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到大學課程在整個教育結構中的位置,不能解釋大學課程和人之間的動態的功能,更不能揭示大學課程和人的發展之間真正的本質的意義關系。這種現象描述的界定方法,重心往往局限在對大學課程所包含的成分的分析,重在強調“大學課程是什么”而相對忽視“大學課程為什么”。但我們知道,離開了大學課程本身的目的和意義,這些成分不過是一堆沒有靈魂的材料而已。此外,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當我們強調從外延的角度理解大學課程時,隨著我們對大學課程外延認識的擴展,我們常常習慣于在大學課程中秉持添加的理念,缺什么課程就增添什么課程,什么環節以前沒有重視到就著重強調什么環節。這種單一強調外延組成的大學課程觀使得高校課程呈現出“拼盤化”的趨勢:高校課程的增加和擴充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三、大學課程本質功能定義及其意義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其《人本主義研究》一書中指出:一個真正的定義要恰如其分,確乎牽涉到對被定義之事物的性質的全面認識[17]。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上從描述和歸納的角度對大學課程進行界定顯然不能窮盡大學課程的所有性質。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必須從新的角度對大學課程的本質進行審視。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認為,透視一個深層且棘手的問題,最為關鍵的辦法是“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這一變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打個比方說這就像從煉金術的思維方式過渡到化學的思維方式一樣。難以確立的正是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一旦新的思維方式得以確立,舊的問題就會消失;實際上人們很難再意識到這些舊的問題。因為那些舊的問題滲透在我們的表達方式之中,一旦我們采用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它們就會隨著舊的語言外套一起被拋棄”。[18] 雖然我們并不贊同對舊視角的完全拋棄,但是課程現象的生生不已已經迫使我們必須提出一個非現象集合而是本質分析的、非外延而是內涵的、非實體而是功能的、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非共時的而是歷時的大學課程定義。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本質的角度思考大學課程。什么是本質呢?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認為:“根據就是內在存在著的本質,而本質實質上即是根據。”[19]大學課程的本質也就是大學課程存在的根據。作為大學中功能性的存在,大學課程的真正內涵遠非一本學生手冊里的學分規定那樣簡單。課程傳達的是一所大學對教育本質的詮釋[20]。因此,對大學課程本質的探討自然需要從對大學教育本質的探討入手。
大學形成于中世紀,種子卻埋在古希臘的土壤中。在《理想國》中,柏拉圖(Platon)認為高等教育的實質就是尋求理念,尋求概念,尋求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理想狀態[21]。高等教育在于對人的理性進行培植,使得激情和欲望能在理性的指揮下成為真正的人。維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把教育(包括大學教育,筆者加)概念建立在教化(peideia)之上,強調教育是一個富有人性和使人具有人性的過程,這與只是學習和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截然不同[22]。康德(Immanuel Kant)在《實用人類學》的序言中明確提出“人用來構成學問的文化的一切進步都有一個目的,即把得到的知識和技能用于人世間,但他能將之運用于其上的最重要的對象是人,因為他是他自己的最終目的。”[23]36在康德這里,文化就是教育,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24]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認為,人被看作是有理性的感性生物,就是達到人的終極目的,達到完全自相一致的最終和最高手段[23]179。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認為,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靈魂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25]3。“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25]4大學,就是一個人們必須被允許通過真正的思考和生活來發現自我的地方[26]12。“如果說大學是服務于科學和學術的,而科學與學術又是只有在它們作為整個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時才是有意義的,那么,這種精神生活無疑就是大學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26]26加賽特(Jose Ortega Y.Gasset)指出,大學是傳授“文化修養”的場所,這種文化修養是關于世界和人性的一種思想體系,這種體系是那個時代的人所固有的[27]。一所不進行普通教育的大學是不可想象的,大學通過普通教育致力于發掘我們共同的人性要素,發掘種族的品質。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人的完善同樣是大學從事高深學問的根本價值取向。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的學問傳統向來有三大系統:第一系統是“人統”,其系統中心是一人。也即所謂的“學問,學做人也。”一切學問,主要用意在學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理想有價值的人。第二系統是“事統”:即以事業為其學問系統之中心者,此即所謂“學以致用”。第三系統是“學統”,此即以學問本身為系統者,近代中國人常講的“為學問而學問”即屬此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系統,即“人統”[28]。總之,在迄今的任何時代,人們不僅規定了人究竟應該怎么樣,規定了人的理想狀態,而且也在不斷尋找有助于人盡可能逼近所設定人格理想目標發生影響的手段和方法[29]1。大學正因這樣的尋找而存在,大學是培養“成人”的地方,“成人”在中國古代特指完整的人,在西方世界里就是哲學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大白天打著燈籠在人頭攢動的大街上要找的人[30]119。正如張應強教授所指出的,大學在變化中所保有“不變”者,大學在演進中之所“承續”者,是大學的精神傳統。而這個精神傳統,也就是大學的使命,在于“完善人格、教化社會、澤被人類”,其中提升人性是大學之使命的核心和根本[30]28。從大學教育的人性培育本質出發,大學課程存在的根據只能與人的需要、人的發展、人的完善聯系在一起,只能從本質功能的角度進行界定。換句話說,與描述性定義旨在描述一個用概念來指稱的對象,或者說明一個專業術語的實用方式不同,本質功能的定義追隨了一個道德目標,并包含了相關行動的計劃[29]44。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所謂“大學課程”,乃是不同個體在大學場域中發生的個體總體生成的動態過程。在這里,“不同個體”指不同角色身份、社會階層、文化背景、種族傳統、受教育程度等的參與者;“個體總體生成”指人類本質的形成與發展。從本質功能的角度界定大學課程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一)意義性
關于意義的界定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指出,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整個語言里,對“意義”這個詞,你想找出它的意義恐怕是最難的了。在現代漢語中,“意義”一般有兩個義項:一是含義與意義,大體相當于英文的“meaning”,指“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所表達的內容”;二是價值與作用,大體相當于英文“significance”,指某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價值、影響、重要性等[31]。筆者認為,大學課程自然具有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表達的內容層面的意義,但價值層面的意義應該是大學課程的核心,也是所有課程問題的指向和歸宿。因為大學課程的上位概念是大學教育,而大學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教化活動。大學課程,作為一種本質功能的存在,其最終目的是要解答“人為什么要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等與人關系緊密的意義問題,最終指向“完滿人”的生成。從本質功能的角度界定課程,可以使我們從對文本層面的課程意義的強調轉向對價值層面的課程的強調,可以使我們正本清源,從大學教育的本質來看大學課程,確立人的完善在大學課程中的目的指向作用,使得大學課程最終實現提升學習者的精神意義層面,促進個體的“靈魂轉向”,從而真正實現大學教育培養完美人性的最終目的。強調大學課程的意義性,重新確立了大學課程和學習者之間的關系,使得大學課程不再是獨立于學習者之外的等著學習者去占有的客體,而成為學習者探尋生存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的載體。我們知道,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范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范人的價值之學。與其追問大學課程包括什么,倒不如追問大學課程對人有何意義,怎樣的課程才是合理的,什么樣的課程才有利于促進完人的培育。而這種價值意義性的追問,只有在本質功能的界定框架下才能進行。
(二)整體性
在傳統現象集合與歸納分類的大學課程界定的思維模式下,大學課程往往呈現為單元化、碎片化和分割化的狀態。這些單元化和分割化的大學課程在分化的學科規訓制度的強化下,往往步步為營,困守在自我的天地中而忽視甚至無視整體的大學教育目標的統整作用。這種無視整體性的大學課程觀致使大學課程設置隨意,課程體系散亂有余而整體凝聚不足。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課程門類的增加并未使得學生素質明顯地得到改善。赫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推行課程改革時強調指出,包括大學的整個教育系統,首要的問題是認清自己的目標,目標是配置的原則,目標具有指引和限制的作用,其根本目的使課程具有整體性[32]。博克(Derek Bok)強調,大學無論開辦多久,如果沒有明確的為達到一定目標而開設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課程,本科教育就可能辦得很糟糕[33]。而從本質功能的角度界定大學課程,所有的大學課程就可以在培養“人之為人”的價值指向性上予以統一。在價值統整的作用下,大學課程本身就成為了有機的整體;在價值統整的作用下,任何一門課程的開設都需要在是否實現或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大學課程的價值指向上審視自我;在價值統整的作用下,大學課程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實現著完善人性的價值取向。從完善人的視野去組織課程,從而使得大學課程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三)反思性
我國研究者葉信治把大學課程實踐分為常識、科學和哲學三種水平[34]。實際上,對于大學課程的認識同樣存在著這樣的三個階段。傳統的現象描述、歸納分類的大學課程界定方式往往對應著在常識水平和科學水平上理解課程。在這個層面上認識課程,僅僅強調大學課程的內容、大學課程的實施和大學課程評價的客觀性,更多地關注外在目標的完成,具有外在指向性而缺乏內在的反思性。缺乏反思的課程設置的一個危險之處在于:它暗示學生有選擇的差異性并不重要,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差異不大,在重要性和價值之間,它們是沒有區別的。而哲學水平上對于大學課程的認識,正是從價值的層面上來探討大學課程,這種層面的探討具有反思性的特點。反思,是對思想的思想,即人的思維反過來以其自身為對象加以思維,但也可以引申為人能夠立足于自身之外對自己的行動進行批判地考察。通過反思,主體不僅可以使自己的行動更加合理,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走向成熟。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 )指出,教育過程很大程度上包括一種能力,即通過反思自己的思想從而以某種方式將自身與自己所知道的區別開來[35]。一方面,走向反思的大學課程能夠審視自己的理念、批判自己的目標、追問自己的前提,不斷克服被動、機械和片面的觀念和行為,增強觀念和行為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關注課程與人之間的關系,關注完人培養的終極的大學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大學課程本質功能的界定方式的反思性還體現在促進學習者個體成長上。在大學課程本質功能的價值指引下,學習者在通過大學課程的學習而達致精神普遍性的基礎上,能夠返回自身,在對大學課程的個人反思的基礎上,成為獨特的、主體的存在。而不會像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下,強調對大學課程的把握和占有,從而使得主體迷失在課程所構建的知識的海洋之中。在價值關系的大學課程中,學習者經由自己對課程的價值層面的反思,“在精神上走出自身的局限性而獲致普遍性,同時又返回自身的雙向歷程。”[36]
參考文獻
[1]王偉廉.高等學校本科課程編制的層次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4-68.
[2]樸雪濤,劉旭.現代大學教學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53.
[3]吳泠.高校課程建設芻議[J].江蘇高教,2005(3):59-61.
[4]冷余生.大學課程論初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4):1-9.
[5]謝安邦.高等教育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5.
[6]彭波,胡弼成.論“一主多元”的大學課程生成機制[J].現代大學教育,2004(2):3-36.
[7]常思亮.大學課程決策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8]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l.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
[9]王偉廉.高等學校課程研究導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5.
[10]周海濤.大學課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9.
[11]王良志.大學課程的文化選擇[J]. 江蘇高教,1995(4):54-57.
[12]葉信治.大學課程的“實踐觀點”[J].江蘇高教,2003(1):33-36.
[13]朱曉剛.重建大學本科課程――基于從實踐出發的理論探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42-44.
[14]朱曉剛.大學課程理解――從實踐出發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52-54.
[15]張楚廷.教學管理與文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6):50-54.
[16]馬什,C.J.理解課程的關鍵概念[M].徐佳,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
[ 7]席勒,F.C.E.人本主義研究[M].麻喬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0:10.
[ 8]維特根斯坦,L.文化與價值[M].許志強,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54.
[19]黑格爾,G.W.F.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80:259.
[20]劉易斯,H.R.失去靈魂的卓越[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
[21]杜蘭特,W.西方哲學的歷程[M].劉睿銘,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23.
[22]維柯,G.B.論人文教育[M].王楠,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3.
[23]湖北大學哲學研究所,編.德國哲學:第二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4]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5.
[25]雅斯貝爾斯,K.T.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26]雅斯貝爾斯,K.T.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27]加賽特,G.O.大學的使命[M].徐小州,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55.
[28]金耀基.大學之理念 [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16.
[29]布列欽卡,W.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胡勁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30]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3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171.
[32]李建強.大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大學――赫欽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00:23.
[33]博克,D.美國高等教育[M].喬佳義,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