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核心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國民經濟核算公共產品產品質量控制
從20世紀50年代到198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采用蘇聯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1992年開始,中國實施了以GDP作為核心指標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國際上通行的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NA)作為改革目標。針對中國的GDP統計數據,在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和學者中,有些認為中國官方統計的GDP數據偏高,有些則認為偏低。
本文主要從國民經濟核算的公共產品屬性人手,以GDP數據為例分析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質量問題,最后討論把產品質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國民經濟核算中。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公共產品屬性
相對于私人產品,公共產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產或無法生產而由政府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包括國防、公務員、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有兩個顯著的特性:一是非競爭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個人對某種產品的消費不減少或不影響其他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若增加一個人消費,該公共產品的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零。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即無法排除其他人從公共產品中獲得利益,意味著消費者可能做一個“免費乘車者”,免費享用公共產品。
國民經濟核算具有公共產品的兩大屬性,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屬于公共產品。同時,從使用范圍上看,國民經濟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國家級的;從形態上看,國民經濟核算又是一種非實物性的知識型、信息型的公共產品;從使用者數量上看,國民經濟核算對使用者數量沒有上限-1J。以上三點構成了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公共產品的特殊性。邱東(2004)提出SNA本質上屬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識,屬于全球公共品。
總之,從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講,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手段性的公共產品,它為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類別、方法、規則等。從核算的結果上講,國民經濟核算向各級政府、社會公眾和研究機構提供了一系列的統計信息產品,如GDP及其增長率數據等。
就現狀而言,作為公共產品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供給屬于“政府生產”,即通過各級統計局來核算并提供國家和地方的核算數據;從公共產品的需求來看,一部分核算數據作為“最終產品”直接提供給社會公眾,以滿足社會公眾對于統計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則提供給各級政府部門,服務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各種決策需求;從統計信息產品的所有權上看,GDP核算數據是政府利用納稅人的錢生產(調查、收集、整理、計算、分析)出來的信息,屬于全體公民所有,除少數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義務向全體公民提供;從外部性理論上分析,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具有外部經濟性或外部不經濟性,當核算數據被準確、及時地提供時,它能夠向各級政府和企業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產生較大的社會收益;否則,會誤導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決策,造成全社會的損失。
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質量問題——以GDP為例
從MPS到SNA,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無論是統計的口徑、方法,還是統計的質量都在不斷改進之中。而統計體制上的欠缺與方法上的不足是國民經濟核算質量問題的兩大原因l3_。以經濟核心指標GDP為例,其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GDP地區核算匯總數與國家核算數之間的統計誤差
1.“生產法”下國家核算GDP與地方核算GDP
匯總數之間的差異
(1)GDP總量上的差異
表1地區GDPr-總數與國家核算數的差異表
表1給出了生產法下1998~2002年地區GDP匯總數與國家核算數【J之間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在這5年中,GDP的地區匯總數都超過了國家核算數,無論是絕對差異還是相對差異,都有逐年擴大的趨勢,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過了一般統計上允許的5%的差異,到了2002年,差率已經擴大到12.63%,是1998年的兩倍多。
(2)GDP增長率上的差異
表2國家核算GDP增長率與地方
從表2可以發現,1999年生產法下國家核算的GDP增長率高于地區匯總的GDP增長率;在以后的連續三年中,國家核算的GDP增長率都低于地區匯總的GDP增長率兩個百分點左右。
(3)GDP三大產業構成上的差異
從表3中可以發現:第一、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在地區核算數與國家核算數之間的差異逐年擴大,地區核算的第一、二產業占GDP比重小于國家核算的第一、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且差異也是逐年擴大,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地區核算數一直都高于國家核算數,且差異也是逐年擴大。
2.“支出法”下國家核算GDP與地方核算GDP匯總數之間的差異
(1)GDP總量上的差異
表4給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區GDP匯總數與國家核算數之間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在這5年中,GDP的地區匯總數都超過了國家核算數,且無論是絕對差異還是相對差異,都有逐年擴大的趨勢,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絕對差異達到了10376.58億元,差率已經擴大到9.65%,是1998年的兩倍多。。
(2)GDP增長率上的差異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長率國家核算數略大于地區匯總數,1999、2000、2002年都是國家核算的GDP增長率低于地區匯總的GDP增長率1~2個百分點(詳見表5)。
(3)GDP支出構成上的差異
表6列出了各項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區核算數和國家核算數之間的差異。可以發現凈出口比重的差異并不大,但是最終消費比重的差異和資本形成總額比重的差異比較大,其中在最終消費比重上,地區核算數小于國家核算數,而在資本形成總額比重上,地區核算數大于國家核算數,其差異的程度從1998年以來有逐年減小的趨勢。
(二)國家核算GDP“生產法”與“支出法”之間的統計誤差
從表7中可以發現,在國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產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則是用生產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從兩種方法的差異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從1998年的相差不到1個百分點擴大到了2002年的2.53個百分點。
(三)地方核算GDP“生產法”與“支出法”之間的統計誤差
從表8可以看出:將全國各省的GDP匯總的前提下,GDP數據無論是用生產法核算還是用支出法核算,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大。
(四)對于我國GDP數據真實性的討論
國內外學者一直都關注于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真實性,作為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整體指標的GDP自然成了關注的焦點L5J。羅斯基認為:中國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長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個百分點[6I。國內經濟學家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認為中國統計數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國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洪水,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但令人費解的是除了一個省以外,所有省份的農業產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再者,由于中國官員政績考核與激勵方面的原因,人為統計造假時有發生,也增加了人們對中國官方GDP的數字的懷疑。任若恩(2002)針對羅斯基關于中國官方GDP的置疑進行了分析與評論,認為“羅斯基采用了錯誤的方法,錯誤地推算了中國的GDP”。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明確指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靠的是經濟發展的支撐,而不是虛假數字。”吳敬璉在《人世后的中國經濟》演講時也明確表示:“海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這些質疑并無太大根據。”另一方面,有學者從電力消耗或投資的一致性計算,認為國家統計局的GDP數據存在低報的可能。且從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的統計上看,絕對水平的低估是服務業增加值估計中的最大問題。
三、產品質量控制下的國民經濟核算
雖然國家統計部門為提高和改進核算質量,已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在我國仍存在著明顯的產品質量問題,在國外,產品質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從最初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等有形產品擴展運用到包括統計數據在內的服務領域,瑞典、芬蘭、挪威等國家統計局開展了“全面質量管理(TQM)”項目,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機制和機構,成為加強和改進數據質量的重要組織保障。國外統計數據質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經驗有:
(一)建立完善的數據質量綜合管理體系
在統一的組織框架下,對整個統計機構的數據進行全面的質量評價,如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統計機構建立了比較健全的數據質量評價和管理機制。
(二)建立單項統計數據質量管理機制
對某一具體統計項目如國民核算、消費價格指數等數據的質量進行評價和管理,如,美國的波斯金(BOSKIN)學術委員會,專門對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質量進行評估,美國商務部分析局定期評估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質量。
(三)建立專門的統計數據質量管理機構,定期進行質量檢查
美國的BOSKIN委員會,專f-IxCN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準確程度進行評價。英國皇家統計學會的統計數據質量評估工作組,每年對官方統計數據的質量情況進行獨立評估,并對外公布評估報告。加拿大是由國家審計總長負責統計局的數據質量評審工作。
2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背離
2.1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負面性。例如:我國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策略,極大程度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會產生一些社會公平問題。此外,實行部分人先富的政策會加大社會收入差距,并且使差距逐漸擴大,從而導致社會中一些群體產生不滿情緒,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性。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穩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因而導致價值取向混亂。在現階段,我國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以將社會價值放在首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社會道德水準多數情況下被扭曲,使社會淪為金錢的社會,例如:老人摔倒,而群眾到底應不應該扶起的問題引人關注和發人深省。因此,我國的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嚴重的沖擊作用。
2.2工農階層群眾對其主體地位有虛化感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的人民民主的國家,所以以工農階層的群眾為主體,保障這些群眾的基本利益和權益,進而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然而,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工人階級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群眾對自身主體地位感覺到越來越虛化:首先,我國工人隊伍壯大的速度十分迅速,我國實現充分保障每一個工人權益和利益的難度較大;其次,我國工農階層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業者數量迅速增多,給我國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最后,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各種職業角色都在發生轉換,沒有所謂的“鐵飯碗”,而更多的企業會選擇實行合同制,進而導致工人階層的許多人面臨下崗失業等問題。正是由于我國工人階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使越來越多的工人感覺到自身主體地位的虛化。
2.3群眾對社會的不公平感與日俱增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與市場經濟越來越背離。首先,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較大,窮人一貧如洗,富人腰纏萬貫,兩極分化現象十分顯著。其次,我國多數官員的腐敗不利于民生,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因此,社會矛盾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加劇,更多群眾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國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生了嚴重的背離,不利于我國的發展。
3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合
3.1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相融性首先,二者都以社會生產力為基礎,以促進國家發展和進步為目的。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為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二者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其次,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聯系。
3.2大眾實現合理回報率對二者融合起關鍵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雖然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我國經濟的兩級分化。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用法律權威和制度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市場經濟有一定的約束作用。目前,我國多數群眾對社會的貢獻與回報呈正比例,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維護社會的穩定秩序,從而大眾的合理回報率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融合的關鍵[2]。
3.3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化我國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容易產生意識形態化,而市場經濟的各種矛盾也相繼伴生,因此,要想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化,需要有效地消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其一,需要遵循矛盾中蘊含的規律,掌握并利用其自然規律以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其二,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融合。
體育經濟是以發展體育事業為根本目的的,體育經濟學是圍繞體育事業發展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聯系;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等體育實踐的特點和一般規律;人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習慣對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的影響等等;體育資金的有效利用、體育行業的投資與收益等。提高各種投資在體育實踐中的收益,使投資的效益最大化。我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績。第一,隨著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體育經濟研究者的付出,我國體育經濟研究收獲了一大批優秀成果,包括體育經濟學相關專著的發表,體育經濟學相關學刊的發展等。第二,體育經濟學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第三,高校對于社會經濟學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積極的促進了體育業的發展。當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社會在發展、體育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在不斷的擴展,只有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才能適應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1.2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在體育經濟學發展前,我國的體育業發展相對滯后,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無足輕重。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身娛樂、體育競技觀賞等的興趣日益濃厚,形成了迅速膨脹的消費市場,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使社會產業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的第二產業發展,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了更多的機遇。同時,體育經濟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就業的實現。并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體育經濟學的核心理論
2.1體育經濟學研究的現狀分析
我國體育經濟學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績。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發的深入,當前的體育經濟學研究已不能滿足體育行業發展對經濟理論的需求,體育經濟理論亦不能科學的、全面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第一,目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經濟學理論分析、解決體育行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對于體育經濟理論體育的構建研究不足。第二,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對實踐經驗的概括較為成熟,對于實踐概括的加工、提煉、升華不夠深入,體育經濟學理論對于體育經濟實踐活動的指導力不足。第三,對于國外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成功過于極端。要么全盤否定,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理論到社會主義國家不適用。要么盲目借鑒,對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真實情況考慮的不足。但不論那種情況都不利于我國體育競技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第四,對于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導致了理論研究的滯后和盲目。一部分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基本的經濟學特點,應為經濟學屬性;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體育產業、體育消費、體育投資等,應為體育學屬性;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體育經濟學具有多學科交叉屬性。像這類的分歧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并制約了體育經濟學對體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2.2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趨向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增長的物質財富為人們的精神追求鑒定的基礎,更多的人開始重視體育消費。體育經濟實踐的發展豐富了體育經濟學理論,促進了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快速發展。同時,體育經濟作物社會經濟的一部分,與整體經濟有著情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復雜化促使體育經濟的發展也日趨復雜化,這就要求研究者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拓展體育經濟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從實踐出發提高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體育業發展中大眾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市場等因素,將其作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性研究。此外,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的體育經濟已逐漸的與國際接軌,受國際一些思想、理論的影響,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以促進其對體育實踐活動更廣范圍的指導作用的實現。
2.3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
體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換而言之經濟是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反之,體育也的發展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我們一定要看到經濟與體育的內在聯系,理解二者的重疊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屬性爭執。對于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一方面,要結合實際,聯系我國的基本國情,以體育經濟實踐為基礎,科學的、事實求是的進行概況、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另一方,客觀的、理性的借鑒其他理論成果,結合實踐對相關理論進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適應我國體育業發展的體育理論體系。在體育經濟發展中,“人”是發展的核心理論,對于人力資本論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資本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我國雖以政治經濟學作為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異己”,應結合我國國情、制度以及現狀,科學的、理性的對該領域較成熟的理論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資在體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例如,對體育教育、體育保健等進行投資,提高人在體育技能、體育保健知識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獲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等。這一過程就是一個人力資本形成的過程,在我國體育經濟實踐中真實的存在過程,因此不可忽視。產業組織論是產業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體育業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拓展了第三參與,對相關的第二產業也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體育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需重視對產業組織論的研究,使這一理論能更好的指導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體育經濟業的繁榮。體育專利權、商標權、冠名權等知識產權都屬于體育業無形資產,此外,體育業的無形產權還包括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特許經營權等,這些產權的保護和利用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和體育業發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觀存在于體育行業的財富。因此,對于無形資產論的研究對于體育經濟學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無形資產形成中,“人”投入了相應的資金、智慧等成本,促進了體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提升了體育業的經濟效益。此外,體育業的無形資產可用貨幣競相計量,屬于可交易商品。同時又具有產業經濟效益、供給的有限性等特點,利用無形資產論對其進行研究,并結合體育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行分析、利用,對于促進體育業發展極為重要。總之,體育經濟的核心理論是以體育經濟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對體育經濟發展過程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發現和提煉體育業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以理論為基礎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
3.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
3.1體育經濟學定位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對于提高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效率、效果極為關鍵。在體育經濟學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幾點。首先,實踐是一切理論發展的基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中,必須重視現實中的體育經濟現象和體育實踐,通過對體育領域各種現象、實踐的總結、思考、分析獲得更高層次的體育經濟發展規律,從而利用體育經濟的相關問題解決體育利于所發生的各種問題及經濟現象,促進體育業的發展。其次,重視“人”的因素對體育經濟現象的影響,通過對人的活動、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體育活動中的各種行為、需求等變化規律,以促進體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再次,理清體育經濟發展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索體育實踐中各種因素的相互滲透、影響等,通過研究分析提煉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經濟規律,用以更好的指導體育業的發展。
3.2體育經濟學科學定位的思考
科學的定位體育經濟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體育經濟現象及實踐研究中,人們不斷的發現、總結其經濟發展規律。然而體育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體育經濟發展,也影響了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對于體育經濟學的科學定位,首先,在當前理論研究基礎上,全面的掌握、分析體育經濟發展的各種規律、特點,聯系實踐在體育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基礎上對該學科進行定位。其次,對于體育經濟學定位過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領悟,不能盲從他人觀點,輕易做出結論。例如體育經濟學的屬性定位,面對體育經濟學的“體育學屬性”、“經濟學屬性”、“多學科交叉屬性”這三種不同觀點,一方面,要聯系實際,通過對體育實踐中經濟現象的發生、體育實踐問題的解決等對其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屬性定位,以創新思想求得該學科的最有利發展途徑。再次,研究定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關鍵,對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現象,深入體育經濟發展的核心,找準影響體育業發展的關鍵進行定位。第四,人才是體育經濟學發展的動力之源,對于培養的定位要聯系社會實踐,突破學科差異、思想差異,以人力資本論為基層,培養多元化人才,促進體育業和體育經濟學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經濟核算管理系統核算單位核算單位成本獎金發放
HIS系統、醫院后勤管理系統成功開發應用后,我院又自主開發醫院經濟核算管理系統,經濟核算管理系統在多年實際應用中,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較規范的能自動執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數據歸集,提供對核算數據進行調節處理,結合科室的醫療質量、計算科室獎金和發放獎金的系統。系統的應用對優化我院醫療資源配置、降低醫院成本、提高醫療質量、增強醫院的競爭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系統功能及業務流程
1.1系統功能
醫院經濟核算管理系統是以控制醫院成本、提高醫院經濟效益、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為目的而開發的。本系統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數據字典維護、數據歸集、核算業務處理及獎金發放、統計查詢4個部分。基本數據字典維護提供核算科室經費號、核算類別與科室間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類別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項目與核算類別對照等字典維護功能;數據歸集在每月月底,系統自動歸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結算收入金額、門診科室收入金額、科室成本支出金額;核算業務處理是對核算收入金額進行科室之間的收入分成、計算科室結余,計算和發放科室獎金;統計查詢是提供核算業務相關數據查詢和報表功能。
1.2經濟核算數據流程
將醫療業務部門劃分成獨立核算單位,對核算單位編碼并分配經費號,明確醫院核算范圍,確定核算項目類別和院內服務項目價格。在記錄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細時,對每一條明細都記錄開單科室和執行科室的核算單位代碼以及核算類別;在記錄支出費用明細時,對每一條費用明細記錄核算單位的經費號和核算類別。每月月底系統按開單科室、執行科室、核算類別在HIS系統提取核算科室醫療收入,根據核算類別與科室間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計算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的收入,根據科室按核算類別提成比例字典,計算科室的凈收入;每月月底系統按經費號、核算類別在醫院后勤管理系統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統使用科室的凈收入減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結余,科室結余參考科室質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計算科室獎金。經濟核算系統數據流程見圖1。
2系統關鍵部分介紹
2.1核算單位
我院實施的經濟核算屬于部門級的成本核算,將醫療業務部門作為經濟核算對象,采用單位法。將醫療業務部門按部所、科室、實驗室等建立嚴格的分級歸口,核算單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組,對每個核算單位都分配核算單位代碼和經費號,核算單位單獨安裝水表和電表,醫院發放對應核算單位經費號的經費卡。在醫院后勤管理系統,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計入到相應的經費號中,核算科室使用經費卡進行器材領物時,系統通過科室經費卡號找出經費號對領物科室計帳,系統也可直接錄入科室經費號對核算科室計帳,月底系統根據科室經費號匯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統每條醫療收入明細都記錄了開單科室和執行科室代碼,計算并匯總各核算科室收入。通過科室代碼和科室經費號的對應關系,計算核算科室凈收入。
2.2核算單位成本
服務項目定價體系是醫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統的基礎,醫院按照院內服務項目定價原則對服務項目定價,成本核算范圍包括人力成本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修理費、器材費、保障服務類費、科用藥、其他七類費用,系統對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費用,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計費。對器材費、科用藥、保障服務類費用的被服和車輛使用費,在發生時刻、地點,系統使用科室經費卡刷卡計費;對人力成本費、保障服務類費用的水電和取暖制冷費、租賃費,月底直接錄入科室經費號對科室服務項目計費;固定資產折舊費是采用直接折舊法,在固定資產的折舊期內,平均地分攤資產的價值。
對與醫療沒有直接關系的管理費用、醫院財務費用和醫院宣傳費用,只作為醫院的支出,不對科室分攤,不計入科室成本,這樣減少核算的難度,能更客觀、科學地反映科室的收支節余狀況,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2.3獎金發放
園林景觀與藝術品相同,均需要人對其進行鑒賞。然而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文化品位低下的園林景觀作品,使得人們在鑒賞過程中難以感受到藝術之美,也難以感受到園林本應給人帶來的恬靜、舒適的感覺,反而給人一種冷淡和清冷的感覺。而究其根源:一是在設計過程中往往融入了設計人員的審美觀,二是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使得所設計的園林景觀缺乏最基本的設計內涵,使得一些低俗的景觀作品出現在人們面前。
1.2難以將園林景觀主題與周邊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
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主要是結合園林的使用功能與性質要求,將園林景觀主題與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往往難以將二者進行有機地融合,取而代之的是過分地注重創新,極大地忽視了園林的功能要求與環境特征,導致園林景觀的主題和文化難以有效地反應出來,尤其是在當前旅游市場日益發達的今天,很多園林景觀設計人員設計的園林景觀和建筑風格失去了應有的審美情趣。
2現代園林景觀主題及文化規劃策略的分析與研究
2.1嚴格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進行景觀主題與文化的規劃
在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規劃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彰顯整個景觀設計的主題和文化內涵,就必須始終遵循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即既要掌握整體設計,更好地確保細節布局的合理性。在規劃設計時雖然可以借鑒西方的表現形式,但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的文化底蘊,注重古今的有機結合,學會“洋”為中用,從而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園林設計出來。此外,作為設計人員還應具有大眾的審美感和平常心,始終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以設計和創造現代化的園林景觀藝術品。在此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的規劃,以更好地確保在注重外觀設計的同時更好地彰顯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
2.2緊密結合園林主題開展園林景觀的規劃
在規劃和設計園林景觀時,往往需要確定園林主題,且很多園林以這一主題對園林進行命名。但在確定園林設計主題時,作為園林設計和規劃人員,必須結合園林所在地城市的基礎建筑風格確定園林景觀的主題風格,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園林景觀的規劃和設計工作。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必須深入設計現場開展實地考察,結合我國園林建筑的設計風格,掌握園林所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結合氣候、植物生態等特點,針對性地確定園林主題,切勿確定多個主題,影響園林景觀的設計。
2.3致力于園林景觀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城市園林景觀主題及文化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為了確保設計的有效性,必須從文化品位方面入手,確保所設計的園林景觀的文化品位高尚和典雅,以高尚的文化品位確保景觀文化的內涵得以有效地彰顯。
2.4在園林景觀主題和文化規劃中深入生態保護意識
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設計者不僅注重景觀主題及文化凝練,也需要注重園林內種植的植物是否會對該城市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以此來保護城市所在地的生態環境。最好使用本地植物,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恢復發展,為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觀和植物景觀奠定基礎。
信息經濟學是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廣闊的交叉性學科,為了更好地促進信息經濟學在國內的發展,由國家級學會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的第28屆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學術年會暨第9屆博士生論壇于2016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大會包括中國杰出學者論壇、博士生論壇以及學術年會3個主要議程,頒發了中國信息經濟學烏家培獎、理論貢獻獎、青年創新獎和最佳審稿人四個獎項,表彰優秀貢獻個人和團隊34個。來自全國5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的200多名信息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代表出席了此次大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汪同三和國家發改委的張長春在大會上分別就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作了深刻分析,指出了我國經濟增長中積累的矛盾和風險交織呈現,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驅動力創新。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學術年會是我國信息經濟學界展示學術前沿成果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交流平臺,本屆年會以“信息經濟理論創新與中國問題”為主題,聚焦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經濟與信息管理創新研究,順信息技術發展之勢而為,應我國數據驅動型經濟而謀,體現出重塑行業結構新思路的智慧韜略。為了幫助學界了解在本次學術論壇上各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精準把握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動態,本文以“信息經濟統計測算與預測研究”、“政府管理的信息經濟學研究”、“ICT對企業管理的影響研究”和“用戶信息行為研究”4個方面為主題綜述此次論壇的研究成果,發現研究成績和存在問題,指出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
1信息經濟統計測算與預測研究
1.1信息經濟統計測算研究信息經濟學較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是關于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的研究,即通過對涉及信息活動有關的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統計測算,從宏觀上分析信息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情況[1]。中山大學的謝康、廖雪華和肖靜華利用隨機前沿非參數估計模型,分析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質量和路徑以及融合路徑對企業規模擴張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的影響,其結果指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路徑對企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總體是遞增的;同時,南開大學的李坤望基于企業異質性理論,對中國企業在地區-行業-企業層面上進行了實證研究,探尋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礎設施和企業出口績效之間的關系[2],結果表明信息化密度高的企業具有更好的出口績效,并且在其他相同條件下,這種效應會在信息基礎設施水平高的地區放大。前述兩項研究均采用了面板數據集,較好地測算了趨同和演化過程,有助于理順企業信息技術投入和企業經濟效益增長之間的結構關系。此外,重慶大學的朱安明等利用優化權重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測算了2014年39個工業行業的綜合效率和優化權重,略顯不足的是,信息化的投入指標僅用其所擁有的計算機數和網站數來表示,指標選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完整代表性,建議還可以考慮信息系統應用覆蓋率、信息資源覆蓋率、信息技術貢獻率等指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蔡躍洲和張鈞南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來源進行細致分解,以此分析了信息通訊技術(ICT)的替代效應和滲透效應[3],結果表明ICT在2010-2012年間的平均貢獻率已經接近10%,同時,ICT的使用能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提高宏觀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表明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已經非常顯著。本研究的缺憾之處在于結論中表明ICT滲透效應的體現需要5年時間,該時間周期略顯過長。前述可知,多位學者從宏觀上計算了ICT對國家或行業的經濟增長貢獻情況,為我國的信息化戰略實施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和政策制定依據。未來研究還可以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從微觀上分析ICT對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1.2信息經濟預測研究經濟預測是通過科學的理論、方法和計算過程預測經濟的未來發展狀況,從事信息經濟研究的人員積極探索“互聯網+”情景下的經濟分析手段,取得了一些較為顯著的成果。中國科學院的汪壽陽介紹了“TEI@I”方法在復雜經濟問題預測中的應用,該方法用傳統計量模型處理經濟活動中的主要趨勢,用文本挖掘和專家系統處理現實對象中的突現性和不穩定性,最后基于集成的思想,利用支持向量回歸技術對其進行非線性集成,從而獲得一個更為精確的預測結果。該方法用情境知識引導經濟預測過程,將一些難以顯式出現在預測模型中的影響因素考慮進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在發生隨機事件沖擊時預測誤差較大的難題。此外,清華大學的劉濤雄和徐曉飛提出了“兩步法”預測宏觀經濟[4],該方法先窮盡結構化數據,再引入互聯網搜索行為的非結構化信息進行變量挑選,一共使用6種模型,比較了采用不同類型信息的預測效果,經過不斷的比較和挑選過程,從而確定最優模型。其結果表明對于宏觀經濟預測而言,單純使用互聯網搜索行為數據,由于大量信息噪音的緣故,其預測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結構化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增加互聯網搜索行為數據則可以幫助改進預測效果,證實了互聯網搜索行為數據并不能替代現有的結構化統計數據,而是其有益的補充和完善。由此可見,上述兩個研究均是針對宏觀經濟總量預測的復雜問題,分別強調了不同預測方法的結合和互聯網情景下的非結構化數據與傳統結構化數據的結合。值得拓展的是,未來的研究還可以深度開發其他互聯網在線信息,用于如公共衛生、房地產市場需求預測等方面,從而進一步檢驗其預測效果。
2政府管理的信息經濟學研究
2.1政府契約設計的研究信息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有效使用并分配信息資源[5],契約是進行市場交易的前提,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屬性的差異性決定了契約機制設計的多樣性[6]。中國人民大學的聶輝華針對中國政企合謀的現象,建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的3層博弈模型,論證了從政府合謀到政企合作的路徑,該研究聚焦中國現實且敏感的話題,解釋了普遍的政企合謀和中央對地方生產活動的周期性干預現象,為合謀理論提供了新思路[7];湖南大學的馬滔構建了一個多階段動態博弈模型,探討了平臺方如何通過機制設計規制需求方行為,以解決供給方資源共享激勵不足的問題,結果指出政府平臺方通過建立保證金與保障金機制,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共享效率。委托理論運用中,重慶郵電大學的萬曉榆和龍宇運用委托理論構建了第三方公眾參與下的激勵-監督模型,結果表明政府的監督懲罰機制和公眾評價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務商的努力水平,有助于引導服務商提高信息服務水平。此外,中山大學的陳斌、北京大學的翁翕團隊等基于契約設計,分享了中國政府如何激勵創新的系列研究成果。上述可知,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共同點均是聚焦于中國的現有現象和現存問題,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從博弈論和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制度對于經濟行為的影響,優化了我國現有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政府與各個共享經濟平臺合作共治的機制,以及在政府架構的設計過程中如何平衡物權、人權、契約、效率等關系。
2.2政府社會化公眾服務研究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成果和理論成果已經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之中,催生了較多的社會化公眾服務平臺。在我國,社會治理是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多方治理主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社會化服務平臺為公眾參與治理活動提供了新思路。湖南大學的周莎和劉征馳提出了私人力量協同政府供給公共品的內在邏輯,創新了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政府職能之間的合作,充分挖掘了其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可能性,彌補了現有研究對眾籌領域社會價值挖掘的局限性,未來研究關于眾籌能否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化公眾共同管理事務的新模式,其實施的可行性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證明。
3ICT對企業管理的影響研究
3.1ICT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新常態下,“互聯網+”給實體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力,企業紛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流程再造和價值鏈重組。中央財經大學的吳溪等基于交易成本的視角,探討了“互聯網+”的企業戰略選擇、市場反應和轉型業績,對傳統企業實施“互聯網+”戰略的動因和后果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銷售費用率較高的公司更有動機選擇“互聯網+”戰略,而上市公司采用該戰略后,并沒有顯著提升公司的會計業績,由于僅使用一年的數據,忽略了信息戰略投資回報的周期性,因而研究期限過短是造成結論經濟貢獻不明顯的因素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陳猛、劉和福利用資源優勢理論和服務主導邏輯理論,通過制造業和服務的對比研究,研究了IT能力如何影響服務創新和財務績效,發現IT探索能力對利用式服務創新具有正向影響。北京大學的董小英等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從資源觀、服務觀、價值觀、交互觀和系統觀對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進行深入探討,總結歸納了共性,對比分析了企業間的差異性,區分出了互聯網企業、高轉型度企業和低轉型度企業的差異。文章略顯不足的是僅對6家企業實施了調研,其結論的普適性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進行驗證。可見,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績效研究中,學者們的關注對象從上市公司、傳統企業到企業IT能力,體現了研究對象的豐富性,研究方法既有定量的實證分析,也有定性的案例研究。未來研究可以從前述的研究融合中入手,如可以關注非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其他業績表現因素的影響,研究IT能力如何影響財務績效中,除了可以關注效用的變化,也可以從成本等其他視角去考量。
3.2ICT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研究現代市場競爭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能否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能否與供應鏈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密切聯系,因而供應鏈績效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地質大學的朱鎮分析了企業如何利用IT使能的整合能力提高分銷渠道的敏捷績效,并進一步探究了新興經濟體市場的內外部制度環境對上述關系所起的調節效應,結果顯示平臺整合和知識整合對敏捷績效的影響存在結構性差異,然而研究中采用問卷形式研究績效問題值得商榷。不難發現,上述研究均從不同角度拓展了現有ICT對企業管理研究的范式和內容,值得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和樣本數據的獲取仍需完善,如應考慮用縱向數據替代截面數據,用實驗法替代問卷法等,從而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效度和科學性。
4用戶信息行為研究
用戶行為是用戶有意為之的主體性活動[8],用戶行為的研究也是信息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周軍杰研究了老年人在虛擬社區的參與行為,具體比較了其知識貢獻和知識接受行為的異同,識別出社會氛圍、認知因素和老年人特征3個因素顯著影響老年人的知識參與行為。其研究價值在于重視了老年人群體在虛擬社區的參與行為和知識貢獻行為。中南大學的朱張祥等針對青年群體和老年群體,研究了對移動慢病管理服務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發現采納行為存在經驗距離的差異,該研究對移動慢病服務提供商的推廣實踐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中南大學的曹仙葉等也研究了在線醫療的相關行為,具體為線上咨詢的信息質量和邊緣信息對其線下就診采納意向的影響,結果指出醫生回答的相關性、信息量、簡潔性以及醫患的在線交互因素均能影響患者的線下就診決策,但研究樣本只針對少數幾種病種,也并考慮患者特征。山東財經大學的李旭和劉魯川基于心理契約的視角,研究了用戶對社會化閱讀APP的不采納行為,即忽略和退出行為,研究發現系統本身的質量對用戶的影響程度已經逐漸減弱,閱讀內容和社交性的功能則對其影響正逐漸增大。該研究對運營商采取不同措施提高用戶活躍度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華僑大學的王偉將眾籌項目的文本語言依據說服風格進行分類,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建立了語料庫,并構建了語言說服風格對項目籌資影響的計量模型[9],研究發現認知過程和心理狀態同時調節投資行為,并且語言說服性可以對這兩個變量產生影響。該研究通過向籌資者提供最適合的說服風格指導,從而提高平臺的總體籌資成功率。但研究只考慮了項目摘要的小部分文本信息,并未細致考慮詳細描述文本的語言說服風格。綜上,用戶行為是信息管理領域研究的重要領域,深入研究有助于信息服務提供方準確把握用戶行為特征,從而更好地改進系統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10]。學者們對用戶信息行為的研究更加突出社會網絡的應用情景,如眾籌、虛擬社區等,研究對象也從活躍的中青年用戶向老年用戶轉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大跨度地實現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創新和經濟共享,為科學研究人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未來研究還值得進一步拓展,如可以從多視角研究老年人參與各種社群平臺的行為特征,可以對照不同的語言平臺,探索眾籌項目發起者在說服風格使用上的差異等。但也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在量表開發上不能一味地模仿國外量表,而應針對我國現實情況,開發適合本土化的量表;在數據采集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搜索平臺等互聯網產生的客觀數據,正如清華大學的陳國青提出的大數據驅動的研究思考,即必須同時重視模型驅動和數據驅動,尤其是多源數據的融合和外部視角的引入。此外,在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等領域,本屆論壇也呈現出了一批成果。如在信息系統開發的成功因素探尋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的李高勇和毛基業采用單案例的研究方法,發現用戶的參與行為可以消除和開發者之間的各種差異,確保需求的準確傳遞,促使系統的成功開發;在電子商務服務補救質量研究方面,山東財經大學的馬良從商家和消費者的雙重視角,探究了服務補救質量對于消費者感知公平和補救滿意的影響,檢驗了消費者涉入的調節效應和感知公平的中介效應;在IT能力轉型研究方面,中山大學的劉意運用單案例研究的方法,從企業和消費者交互的視角出發,探討企業IT能力轉型的實現機制,彌補了IT能力轉型實現路徑的研究盲點。
5結論
本屆年會重點關注互聯網環境下中國的信息經濟理論創新和管理實踐創新,與會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根植于本土企業,圍繞經濟預測、制度設計、電子商務和信息管理等議題展開,許多方法和視角都極具創新,不僅深化了信息經濟學的現有研究,也開拓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思路。本屆年會呈現的諸多學術成果,其研究方法逐漸趨向規范化和多元化,并在此過程中追求理論貢獻,尤其在用戶行為研究方面,依據了豐富的理論模型,如社會心理學的解釋水平理論和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組織行為學的跨邊界理論等,豐富了信息行為情景化的研究成果;同時研究重視文獻理論與現實實踐的對話,特別強調復雜情景下的多視角和多方法的結合,特別是為大數據環境下如何處理復雜問題,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客觀數據并結合傳統的信息分析手段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指明的是,未來研究中,還要進一步注重樣本選擇、概念界定、操作化測量、數據呈現和解釋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以期提升現有的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馬費成.信息經濟學及其相關術語—與姚健同志商榷[J].圖書與情報,1995,(2):1-3.
[2]李坤望,邵文波,王永進.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礎設施與企業出口績效———基于企業異質性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15,(4):52-65.
[3]蔡躍洲,張鈞南.信息通信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替代效應與滲透效應[J].經濟研究,2015,(12):100-114.
[4]劉濤雄,徐曉飛.互聯網搜索行為能幫助我們預測宏觀經濟嗎[J].經濟研究,2015,(12):68-82.
[5]烏家培,謝康,肖靜華.信息經濟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11.
[6]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約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23-47.
[7]聶輝華,張雨瀟.分權、集權與政企合謀[J].世界經濟,2015,(6):3-21.
[8]宋雪雁,王萍.用戶信息行為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2010,(4):625-629.
小企業流動性強,財會人員不固定,兼職財會人員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幾家或十幾家企業的會計,會計基礎核算不規范,明細核算不健全,執行業主意志的多,執行本行業會計制度的少,時常發生偷、逃、騙稅行為,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導致了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小企業的會計核算不夠規范。從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業會計制度》開始實施,這就為我國的小企業會計核算行為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解決小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問題,減少乃至杜絕小企業虛假會計信息的披露。
一、小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1.1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如今,在小企業的會計隊伍中,無證上崗無人過問,有的雖有會計證,但業務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稅金的會計核算上,將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綜合基金混為一談,一起列入“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內,提取時借記“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貸記“應交稅金”;交納時借記“應交稅金”;貸記“銀行存款”。結果,將這筆會計業務應分別在“應交稅金—城建稅”“其他應交款”、“營業外支出”核算的內容,都在“應交稅金”中核算。
1.2亂提折舊。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有的只有幾萬元,有的超過百萬元,企業與企業之間提取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也不一樣。固定資產在短期提完折舊后,賬面上的固定資產原值就等于了“累計折舊”的余額。對此,有的會計認為,這兩個賬戶的余額相同,在資產負債表上,其固定資產部分的列示己沒有意義,即“固定資產原值”減“累計折舊”,固定資產凈值為零。將固定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的余額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資產凈值都為零,為了省事,會計人品干脆在資產負債表的固定資產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響此表的平衡,又能節約編表時間,可謂一舉兩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換新賬時,總賬上的“固定資產和“累計折舊”也被取消。實際上,固定資產折舊雖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業實物形態的固定資產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將總賬和資產負債表上的“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抹去,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1.3費用開支無標準。小企業,一般是老板當家,在費用開支上,一切由老板說了算,哪些費用能開支,哪些不能開支,乃至用多用少,會計人員在核算上不好監督,也無法監督,老板們也理直氣壯,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錢,會計管不了。企業內部如此,企業與企業間也是這樣,沒有統一的費用開支標準,最明顯的表現在企業的出差費、業務費和廣告費上。
1.4利潤不分配。只要我們看一看小企業的會計報表,便能知道大多數小企業實現的利潤,年復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潤”賬戶內,而“資本公積”、“盈余公積”之類的會計科目,其余額永遠為零。我們說除了虧損企業,凡是有利潤的企業,在交納企業所得稅之后,會計人員都應當按照制度規定,將企業的稅后利潤進行合理、規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業會計核算的真實情況,而且也是會計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項非做不可的工作。
二、規范小企業會計核算途徑
2.1建立小企業會計核算模式。依據《小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可以建立其相應的會計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的小企業會計核算模式后,小企業的會計人員才有可能按要求、門類記賬;按會計制度中設置好的會計科目對業務進行分類、整理,才能提高小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錄,防止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另外,會計核算模式建立后還能夠健全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監督。
2.2整頓小企業會計核算和財會人員。首先,從賬簿、憑證管理入手,嚴格規范小企業的會計核算。《小企業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會計制度》的及有關會計核算辦法的出臺,從而使我國會計核算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2.3促進小企業會計人員索質的提高。提高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索質,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強化小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其次,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認真學習《小企業會計制度》,促進會計人員專業技能的提高。
其具體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財政部門要配合小企業業務主管部門和工商聯等有關部門制定有效措施,積極組織“小企業會計制度)培訓工作,將小企業會計人員的培訓納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二是從小企業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機制,敢于推陳出新、摒棄陋習,積極為年輕的、業務素質高的會計人員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對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待遇應予傾斜,吸引會計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業去工作,逐步改善其會計人員結構。
1 核心競爭力的起源及特征
1.1 核心競爭力的起源
“核心競爭力”又叫“核心能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在1990年,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提出的。他們指出:“核心競爭力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他把一家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好比一棵大樹,核心產品(核心零部件)是樹干,業務單位是樹枝,樹葉、花朵和果實則是顧客所需要的最終產品。而支撐著所有這一切的正是企業內部能力的不同組合。具體地講,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開發獨特產品,發展獨特技術和營銷手段的能力,是企業的寶貴的戰略資源。
1.2 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1)價值性。核心競爭力富有戰略價值,不僅能提供顧客看重的價值,也為企業帶來較為長期的超額利潤。
(2)延展性。核心競爭力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需要,不僅是當前的而且包括潛在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往往是通過核心競爭力在新領域的積極運用得以實現,從而可為企業不斷創造新的利潤點。因此,核心競爭力更是一種“通用”的技術專長,而不是對應于某一兩種產品本身;核心的勝利意義遠超出單個產品的勝利。
(3)獨特性。核心信念具有很強的穩固性和持續性,這種持續的穩固可以使組織在統一的基本信念下協調運行,在同行業解決同樣的企業生存和發展問題具有獨特的企業個性和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獨有的,是基于企業獨特的歷史、文化、技能等產生的,具有稀有性。
(4)不可模仿性。核心競爭力不僅要有價值和稀有,而且必須具有不可模仿性。核心競爭力是其他企業所不具備或者一時具備不了的獨特優勢和能力,是企業的價值核心,它根植于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不可模仿性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企業占有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5)不可替代性。即使企業具備上述四個條件的能力,但如果競爭者能夠找到替代能力,還是不能構成核心競爭力。一種能力是否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般認為, 核心競爭力能夠適用于各種市場,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并能對消費者利益做出重大貢獻,它很難被競爭對手效仿,即使效仿, 也是公司最擅長的。
隨著經濟迅猛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消費趨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由數量和質量消費型發展到品牌和文化消費型。消費者不再僅僅重視商品的質量優劣與價格的高低,而是對商品的售后服務、商品品牌的知名度、購物的環境等比較關注,也就是說消費者更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內涵的附加功能。由此決定了企業間的競爭必然是企業文化之間的競爭。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之成為百年企業。比如說海爾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 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爾集團發展之迅速并長期保持著長盛不衰的狀態,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售后服務相當好,消費者信得過,是同行業不可比擬的。它的品牌名言“真誠到永遠”,也給消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企業僅通過產品科技含量高、性能優、價位低廉,企業制度完善、擁有充足的高科技企業員工,它只是構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企業的技術、流程、制度是可以借鑒的,人員是具有流動性的,因此很難成為企業獨有的持久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重點培育那種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流不掉、無法模仿、無法復制、極為稀缺的獨特的資源和能力,即優秀的企業文化,它們才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企業文化在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
企業要有自己的文化,因為企業文化能讓企業擁有個性,惟有這樣,企業才能建立衡量一切事物對錯好壞的標準體系,并保證企業沿著正確的路走下去。一旦把企業文化的個性轉化為產品的個性,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文化是形成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比戰略管理都重要。比如沃爾沃的核心競爭力是安全,寶馬的核心競爭力是豪華,TOYOTA的核心競爭力則是經濟實用。在沃而沃看來,產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它的企業文化首先就是要強調安全性;寶馬的產品文化則側重追求舒適和地位。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在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發揮的作用極其大。
(1)激勵作用。企業文化比較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人,相信每一位員工,任何事都以員工的共同價值觀為尺度,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隨著企業的發展,科技含量的增高,員工不斷的接受新的知識與技能,工作熱情高漲,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持續而穩定的發展。
(2)凝聚作用。企業文化追求一種企業整體的優勢和卓越良好的集體感受,把激勵的理論與方法落實到樹立企業的整體共同價值觀念上,著力塑造優秀的群體意識,因此必然有益于消解企業職工個體目標之間的差異,引導他們向同一目標邁進,從而在企業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業文化的這種凝聚作用,尤其在企業危難之際和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巨大的力量。
(3)引導作用。企業文化可以顯現出企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引導企業去適應健康的、先進的、有發展前途的社會需求。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將全體員工的思想、行為統一到企業發展的目標上來,使他們朝著企業的發展目標努力工作。企業最終的競爭力取決于它在一系列價值中如何進行價值選擇。
(4)約束作用。整潔有序的企業環境、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是硬的約束、有形的約束,企業精神、理念和價值觀等是軟的約束、無形的約束。企業文化建設要達成的目標就是使管理制度和行為準則潛移默化地成為員工內心信念,表現為員工的行為習慣,實現外部約束和自我約束的統一、有形約束和無形約束的統一。當員工的行為違背企業的信念時,其心理會有一種內疚感,并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
(5)塑造形象作用。海爾集團在我國企業中發展得比較好,有持續的競爭力。不但是產品質量優,售后服務好,更重要的是海爾集團的精神與文化,它在消費者心目中豎立了一個信得過的品牌。因此良好的企業形象不但能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在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吸引顧客,而且能使企業更有效、更圓滿地實現自己的綜合目標。良好的企業形象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任何企業(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圍繞產品競爭力做文章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而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競爭力所決定的,所以說技術是第一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又是由制度競爭力所決定的,制度高于技術,制度又是第一競爭力。認識到此還遠未結束,這是因為,制度無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沒有正確的理念就沒有科學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競爭力。總之,理念決定制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產品。擁有正確的、不斷創新的理念,企業才具有最強的競爭力。IBM咨詢公司對世界500強企業的調查研究表明,建立適應知識經濟的企業文化是世界500強的共同特征。它們出類拔萃的關鍵是優秀的企業文化,其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植根于它們獨特的企業文化之中。
附圖模型揭示了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聯系,指出模型的外層組成元素指企業文化的功能,模型內因元素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
其中,企業文化功能分別為指導力、推動力、改善力、導向力、凝聚力、激勵力、約束力、力、開發力與感應力;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由諸多因素組成,但最主要的還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要素,它們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
(1)第一層面為基礎層。是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礎和必要的保障。包含:理念、價值觀、形象、創新、特色、人才和信息等著力點。
(2)第二層面為載體層。是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發揮“平臺效應”和起到“支撐”作用。包括結構、機制、規模、戰略、品牌、關系和制度等著力點。
(3)第三層面為轉換層,是把企業核心競爭力實化和物化。包括服務、質量、營銷、技術和能力等著力點。
綜上分析,核心能力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企業文化也是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它和核心能力是一種互補關系。國內大部分學者重視技術、流程等核心能力的硬件部分的培養,企業文化等軟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事實上,企業文化是維持企業核心能力持久性因素,它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所在。因此,企業要想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在行業間與企業間占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必須要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基于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使其企業處于久勝不衰的狀態,成為百年企業。
參考文獻
1 侯貴松,王璐璐.影響中國企業未來的十大管理實踐[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269-02
一、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有五個特征,特征之一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因為競爭,優勝劣汰,這是市場經濟具有高效率的本原性原因,也是現代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因。我國香港特區為什么能從小漁村變成世界五大金融中心之一,因為香港是自由經濟,香港有四大自由:一是生產的自由:除、槍支彈藥不能生產以外,其他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由企業自由決定;二是貿易自由:企業同哪個國家做貿易,由企業自由決定;三是價格自由:企業產品賣什么價格由企業自主決定;四是匯兌自由:港幣換哪個國家貨幣由企業根據需要自主決定。
四大自由加一個低稅率是香港經濟快速發展體制原因。低稅率:香港沒有工商稅,只有一項利得稅,稅率為18%,政府讓利于企業,經濟就持續快速發展。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指出:要想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尊重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其一,價格要由市場決定,不能由政府來決定,政府只在必要的時候采取補貼或限價措施。其二,市場的供求關系要靠價格信號調節,而不是靠政府人員的主觀想象來引導。其三,只有鼓勵企業競爭,才能使消費者最終得利。后進入的企業可以迫使已有企業改進技術、降低成本,迫使無法改進技術、降低成本的企業退出市場,優勝劣汰。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涉及到許多問題:(1)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是市場機制能解決的,政府就不要干預,當市場失靈時,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政府來解決。經濟活動應該更多地由市場來進行,而公共物品、社會管理及市場失靈的領域應該由政府來管。(2)在資源配置,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只起輔作用。政府應該偏重于宏觀管理、市場規則的制定、市場秩序的規范、社會誠信的建立。(3)政府該退出的領域應該堅決退出,該讓出的領域也要堅決讓出,不要與民爭利,精簡機構,要建立服務型政府,要把無限政府轉變成有限政府。總之,必須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在中國,整個市場的出現是在政府主異下形成的,當前政府主異下的市場經濟呈現出市場與政府利益、權利博弈的現象,市場的力量在一些領域給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現在的行政體制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在面對市場時無力應對。政府到底是主導者,還是服務者和管理者。
現代經濟學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學中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討論貫穿于整個經濟學的實踐,從最初斯密的“廉價政府”到凱恩斯的政府干預,再到新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干預,顯示出對政府作用認識過程性和歷史的局限性。
在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各個經濟活動主體的自由和權益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市場的有效性與政府的有效性能相互配合。在認識到了“市場不是萬能的”之后,人們找到了政府存在的理論根據。從個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當人們的一些利益無法自身完成時,建立各種組織來實現共同的利益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
經濟學家成思危指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則應體現在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民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上。成思危說,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一定要互相配合才能起到“1+1>2”的結果,如果互相較勁,市場會喪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受影響。任何社會都是指令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過去的問題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場相對處于弱勢。
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2003年提出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指出要克服體制。主要表現:(1)政府支配土地;(2)政府進行價格管制;(3)政府確立GDP考核目標;(4)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不對稱(社保、教育);(5)政府對市場干預太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有五項職能:一是宏觀調控,調控在“市場失靈”和經濟危機時的各種經濟關系;二是制定法律法規,維護市場秩序;三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四是優化環境,為經濟發展打好堅實基礎;五是保護公正,保護人民群眾權益和弱勢群體利益。
政府要管好該管的事,不要在該管的問題上“缺位”和“不到位”,政府不要把本該屬于市場和企業的事“越位”,造成低效率和經濟損失;政府部門不要過多地與自身利益聯系在一起,那樣,不利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1.政府官員要轉變權力觀念,把“權力放進籠子里”,淡化權力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把“權力放在籠子里”。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和社會民間組織,增強社會的自治能力,將多余的權力還原給社會民間,縮小政府權力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夾角度。發展社會民間組織,培養社會成長的自治能力,形成扁平型服務政府,以降低社會決策風險。溫州因為民營經濟發達,社會民間組織較早發育成熟,在應對現代社會風險時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和自治能力。近年來溫州市政府在社會治理方式上積極轉型,從改革開放期小社會“無為而治”向現代風險社會的“有限作為”轉型。建設“有限有為有效”政府。目前溫州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與溫州社會發展需要之間仍存在一隙差距,總體表現為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滯后于社會發展步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層面行政體制改革進程致因,也有地方政府缺位致因。為此,我們需要深刻把握溫州社會發展新形勢,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行政道德建設,提高補位意識,增強服務能力,努力為溫州經濟轉型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簡政放權、推動政府“瘦身”,依法行政、推動政府“健身”,轉移職能、推動政府“轉身”,用政府權力的“減法”釋放市場、社會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努力營造溫州一流“軟環境”,再造趕超發展的“硬實力”。
2.優化環境。現代經濟就是環境經濟,環境優劣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與慢、成與敗。把優化環境作為推進趕超發展的戰略重點來抓,持之以恒推進政府服務環境建設,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梳理破解企業發展難題、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完善行政問責機制等措施,提高辦事效率,促進依法行政。
三、簡政放權,抓好政府轉型的先手棋、突破口、切入點
總理指出,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審批事項就有416項。更重要的是它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企業松綁、讓市場發力。結果企業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去年新注冊企業增加了27.6%,其中私營企業新增30%。這是十多年來最高的。這也表明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動、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發發揮政府作用,筆者認為,簡政放權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點。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總理指出,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我們要努力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調動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動力。可以預見,中央下巨力簡政放權,給企業松綁,讓市場發力,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是無窮的,將迎來新的改革開放春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1] .政府工作報告,溫州日報,2014.3.15
[2] .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溫州日報,2014.5.28
二、核心競爭力思維下企業并購與財務風險再認識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得以生存、穩定發展、長期存續的基礎。一般所說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指企業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穩定、最能使企業獲得高收益的企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將科學合理的經營理念以及先進的管理知識運用于日常經營中的結果。
(二)企業并購財務風險
(1)企業并購。并購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購。兼并是指具備優勢的企業吸收其他獨立公司,使兩家或以上的獨立企業合并成一家企業。收購是指一家企業獲得另一家企業的所有權或經營控制權。因此,并購即是指一家企業通過獲取其他企業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來控制該企業的行為。圖1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估值與評價財務風險價值評估風險價值與評估的財務風險融資與支付風險財務整合失敗風險(2)財務風險。其是指由于某些不可預估的原因使企業的財務狀況發生變化,甚至遭受經濟損失的不確定性。在企業并購中的資產減值、人才流失、跨文化環境等風險最終都會反映到企業的財務狀況上來,從而致使企業發生財務風險。(3)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體現,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最終都反映到企業財務狀況上來,故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也可通過分析財務風險的定義得出。基于此,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是指由于企業進行有關并購估價、融資、支付以及財務整合等方面的并購活動所引致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不確定性。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屬于一種價值風險,它是企業預計的財務狀況和并購后的價值發生偏差而導致的企業財務危機,對企業并購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4)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特征。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具有如下兩個特征:一是由與并購相關的各項財務活動所導致。企業并購活動會發生諸如估價、融資、支付以及財務整合等企業活動,這些都有可能使企業發生財務風險。企業并購從企業選擇意向企業開始,到最終財務整合截止,這是一個完整的企業投資活動。這項投資活動有時并不能僅僅依靠某一個企業來完成,這時外部融資等原因也可能導致企業發生并購財務風險。二是強調財務風險的結果。企業進行并購是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之能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占據一席之地,同時,也能增加企業收益和股東財富。但是,一旦發生財務風險,進行并購的企業就可能面臨虧損、資金斷鏈、收益下降等情況。這就使企業無法實現其既定的并購投資目標,使企業財務狀況惡化,股東收益減少,最終導致企業虧損甚至破產。
三、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估值與評價財務風險識別
(一)企業并購估價風險及其成因分析
(1)企業并購中的估價風險。進行并購時,企業會對并購后的現金流量和企業收益進行預估,這就形成了企業對目標企業的估值。而企業預估的未來現金流量和收益則是通過企業并購時的評價產生的,估值和評價一起就構成了企業并購中的估價行為。估價風險的產生就可能發生在并購時企業對目標企業的估值或評價當中,一旦估價不當,就有可能產生企業并購中的估價風險。(2)產生估價風險的成因。一般而言,信息不對稱是產生估價風險的主要原因。如企業信息披露不全面,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不完善等都可能使企業獲得不對稱的交易信息,從而不能準確評判目標企業的收購價值以及未來的盈利能力等,這就可能產生估價風險。在并購過程中,如果企業對目標企業的估價過高,則會使其需要更多資金才能達成并購交易,并有可能在將來不能獲得所期望的回報;如果估價過低,則又有可能錯失良機,無法達成并購交易。
(二)目標企業估價主要財務風險分析
企業要想實現成功并購,就必須提出一個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并購價格,這就需要企業對目標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估價。如果估價不當,就有可能產生以下三種財務風險(見圖1):(1)價值評估風險。企業并購的價值評估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一是估值不當導致收購成本提高的風險。企業對并購的目標企業進行估值是為了提出一個合理的并購價格使并購交易能夠達成。但是,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并購信息的不足,可能導致企業估價不當,使其提出的收購價格過高,這樣就會提高并購成本,降低預期收益,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二是估值不當導致收購價格過低的風險。除了上面提到的估價過高帶來的風險之外,與之對應的還有估值過低帶來的風險。低于合理收購價格的報價會使交易雙方難以達成一致,企業并購能以成功,甚至還可能使第三方企業坐享漁利。(2)融資與支付風險。企業并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并購意向達成后,企業能否根據雙方協商好的交易價格來及時籌措并交付收購價款,以及籌集這些資金可能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等。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融資與支付是并購活動的重要過程,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對并購價款進行支付時,企業應就與并購相關的雙方企業的財務結構、資產形式等進行研究,并充分考慮并購后企業的現金流量及其穩定性,然后再從中選出合適的支付方式以支付并購價款。融資不當會使企業無法及時籌措到并購資金,使并購交易無法達成;而不當的支付方式則會影響并購企業的資本結構、債務結構等,提高并購企業的并購成本,對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產生嚴重影響,最終導致企業發生嚴重的財務風險。(3)財務整合失敗風險。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鞏固企業的市場地位,企業發起了并購行為。這個并購行為選擇是以企業的長遠發展以及增加股東收益為最終目標的。因此,在企業進行并購估價的過程中,如果并購信息不對稱,就會使企業的預估與并購后的企業收益出現較大的偏差,產生并購后的整合失敗的風險。一般而言,在并購交易達成后,完成了相關價款的支付,那么并購企業就擁有了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與日常圖2影響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因素圖運營控制權,這就完成了并購后的初始階段。然后,企業還要對并購后的企業進行多方面的整合,財務整合即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如果無法實現財務整合,那么就會出現財務風險,甚至最終導致并購失敗。
四、基于核心競爭力思維的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并購成功的財務風險因素很多,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而言,主要表現在:并購信息的不對稱和交易環境的不確定(見圖2)。
(一)并購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于企業的并購交易之中。一方面,如果目標企業不是上市公司,那么并購企業就無法獲取目標企業的完整信息,如資產、負債狀況,財務報表的真實性等,這樣就不利于企業準確進行估價,從而阻礙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即使目標企業是上市公司,如果其財務報表所呈現的信息不充分,審計結果不準確,那么同樣也會使并購企業無法準確了解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未來盈利能力,從而產生并購的估價風險。另外,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并購企業不能全面了解其資產狀況、人力狀況以及產品的市場占有情況時,會使企業并購的整合風險急劇增加,嚴重時還會影響并購的結果,導致并購交易的失敗。要想達成并購交易,科學合理地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然后確定出一個交易雙方都能接受的并購價款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只有充分、全面而又準確的信息才能進行準確的估值。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信息不對稱卻是常見的,很多并購企業并不能掌握目標企業的全部信息;如果并購企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又不對目標企業進行詳細的調查,進而盲目進行并購,那么勢必會產生嚴重的估值風險。
(二)交易環境不確定
與信息不對稱類似,交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會影響并購活動的成功與否;一方面,國家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經濟周期的出現、匯率的變化以及通貨膨脹等宏觀因素會對并購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并購企業的經營情況、資產狀況、融資能力、收購后的管理能力、財務整合能力等微觀因素也有可能影響并購交易的實現。上述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交易環境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的并購活動,使并購結果與預期發生偏差。另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本身也涉及多個領域,如法律、財務、資產負債、股東權益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并購企業的財務狀況,形成并購財務風險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導致并購企業的財務風險的發生,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并購交易的失敗。
五、基于核心競爭力思維的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防范措施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是無處不在的。對于企業并購這樣一種產權交易活動,風險更是相伴而生,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影響企業并購財務分析發生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即信息不對稱和交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因此,本文就上述因素來探討防控并購財務風險的措施,以降低企業并購中的財務風險。
(一)財務風險防范措施理論分析
(1)估價風險防范分析。企業要進行合并,必須先對目標企業進行價值預估,以確定一個并購價格。所以,企業應對價值評估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一是必須重新明確價值評估的目的。目前,國內企業進行并購時,并不了解對目標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目的。因此,在討論并購中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時,必須重新明確價值評估的目的;只有明確了企業進行估值的目的何在之后,并購企業才能據此評價出目標企業的價值,從而更合理地進行估價以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二是努力提高估價信息質量。提高并購企業進行估價時所采用的目標企業的信息的質量,有助于估價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信息的不對稱是信息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企業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全面了解目標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產品營銷狀況;區分資產評估與價值評估,合理使用財務報表;注重表外資源,高度重視針對企業高管的激勵機制對企業所產生的財務影響。三是采用適當的評估方法。進行估價時,應根據并購企業的并購目的以及目標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來合理選擇估價方法,這樣可以減少由于估價方法選擇不當而產生的估價風險。(2)融資風險防范分析。進行企業并購,需要企業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資金。為了完成并購活動,并購企業通常不僅要支付并購價款,需要考慮并購的債務成本、并購費用、稅收成本以及并購完成后企業的整合成本等等。所以,并購企業不可能僅僅依靠自身來完成并購活動,通常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來實現并購。而融資風險的控制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般而言,融資風險是通過企業并購的融資成本來體現的,而這個融資成本的高低又與企業所處的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資本市場的運行體制越完善,那么企業進行并購融資時可以選擇的融資工具和融資手段也就越多,資金來源越豐富,融資結構越靈活,那么企業進行融資時產生的融資成本相對而言就會越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就越不容易發生。(3)支付風險防范分析。并購企業在完成對目標企業的估值和融資之后,選擇何種支付方式就成為其控制財務風險發生的又一重要方面了。支付方式選擇得當,可以為并購企業降低財務風險。雖然每一種支付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風險,但是并購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經營模式和財務狀況、以及目標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對支付方式進行選擇,以降低支付成本、減少支付的不確定性,從而減輕由支付方式的選擇所帶來的財務風險。所以說,選擇合理的支付方式,可以將即期風險分散并將潛在風險化解,從而起到風險控制的作用。
(二)整合前風險防范分析
在企業并購前,可以針對企業并購中可能產生的估值風險、融資風險以及支付風險等財務風險進行控制,以防止相應的財務風險的產生。(1)改變信息不對稱性以合理估值。如果沒有充分的信息,無法對目標企業進行合理的估值,那么就會影響并購企業制定收購價款,這樣就不利于并購企業降低交易成本,防范財務風險。所以,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正確的估值,就應該建立起對目標企業競爭能力、獲利能力以及財務狀況基礎上的企業總體評價體系,從而從整體上評估目標企業的綜合實力,完成對目標企業的估值。(2)合理選擇資金籌措方式和支付方式,以降低融資風險。確定了并購價款之后,并購企業就要開始籌措并購資金了。要在了解了并購企業的資金結構、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的基礎上,再謹慎選擇資金籌措方式和并購價款的支付方式,從而在保證并購企業自身經營的資金需求上,完成并購交易。(3)努力降低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由資產負債的結構失調所帶來的風險,要想降低流動性風險,可以通過調整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改善流動資產的運營與管理等途徑來實現。但在實際操作中,流動性風險的降低會使企業資產的收益率也隨之降低,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流動性資產組合等方式來平衡流動性風險和資產的收益率之間的矛盾,從而既能滿足企業并購的流動資金需求,又能降低流動性風險。(4)增強目標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穩定性。企業進行杠桿收購的特征決定了企業償還債務的主要來源是整合后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為了降低這一風險,選擇好的目標企業是十分重要的。經營風險小,產品市場需求大,有發展前景的目標企業就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收購雙方的債務方面不能有較多的長期負債,這樣才能保證預估的現金流量能支付經常性的利息支出。
(三)整合后風險控制分析
企業完成并購后,就要開始進行整合,如果整合后無法實現規模經濟,財務整合良好等狀況,那么企業就面臨較大的財務整合失敗風險。(1)并購后的整合是并購成功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合理的整合,才能使并購雙方真正實現并購的目的,使并購后的企業順利開始正常運營;從而使企業獲得較好的經營成果,實現預期收益,真正做到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最終增加股東收益。(2)企業并購后的整合策略。按是否需要整合可以將并購分為兩類:財務型并購和戰略型并購。企業在對并購厚度整合進行了合理定位后,就需要確定其整合策略了,一般而言有如下幾種整合策略:一是制定清晰的企業規劃和戰略。規劃企業的長期發展路徑是開啟企業全面整合的基礎,并購企業應該明確其并購目的,重視企業規劃和企業戰略的制定。在并購交易達成后,進行合理的企業發展規劃,并制定有效的企業發展戰略,使企業能具備一個積極進取的財務和營運目標,為企業并購實現后的長遠發展做好規劃。二是確定并購雙方的管理責任。很多并購失敗的案例表明,并購完成后,如果管理層不能迅速建立,并購企業雙方的管理人員無法及時確定各自的管理職責,那么企業就會混亂不堪。只有快速建立一個職責分明的管理層,才能避免出現管理真空,才能使每個員工明確自己的職責,最終使并購企業的整合活動能有效推進。三是消除并購雙方的文化障礙。任何新組織的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障礙所帶來的影響,如果并購企業的職員來自不同的企業文化,那么企業的管理層就必須將這種文化的沖突降低至最低,這就需要雙方進行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相互理解。四是加強并購雙方間的溝通。大多數企業并購后的整合會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障礙而受阻,不論這些障礙是文化差異、工作不夠投入還是領導權利分配不清,解決這些障礙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溝通。有效地溝通可以促進企業間的整合,從而避免不同利益主體間的沖突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