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系統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學生學習態度和動機欠佳。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決定了其行為,部分學生對于臨床醫學這門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覺得自己是英語專業的學生,而且醫學知識晦澀難懂,因此不愿意學習該門課程。
(3)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多年來,在應試教育下,大部分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4)課程設置時間短、開設時間晚。臨床醫學概論開設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每周5學時。臨床醫學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多門學科,每周5學時的課程顯然不夠。同時,大四上學期很多學生選擇考研,而英語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并不包括醫學知識,因此很多學生忽略了該課程的學習。
(5)學生實踐機會少,不能學以致用。英語專業(醫學方向)的學生沒有去醫院實習和見習的機會,單純靠課堂上對書本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
(6)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后對教育效果的判斷,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學生關注的只是最終的考試分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與途徑
2.1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建立生態師生關系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重視知識的輸出,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而在生態課堂中,教師要做好角色轉變,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創設情境以及情感上的交流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堂進度安排上,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質疑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僅準備所講知識點,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準備不同的引導方式,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筆者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采取以下3種不同的引導方式,效果甚佳。(1)圖片引導。以直觀的視覺效果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概念。例如:Osteoporosis(骨質疏松),首先在幻燈片上放一張健康骨骼的圖片,然后在該圖片旁邊放一張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骼圖片,通過兩張圖片的直觀對比,讓學生自己找出兩者之間的區別,推斷出發病原因及機制。(2)視頻引導。突破視覺的限制,聲情并茂、圖文相搭、立體展示,有助于學生對機制的理解和對方法的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尿液形成的過程,學生很難憑空想像出血液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在有效濾過壓的作用下形成原尿,經各級腎小管和毛細血管網濾過和重吸收,最終形成尿液的過程。因此,課前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尿液形成的三維動畫視頻,形象立體地把這個過程展現給學生,然后輔以視頻為學生講解,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語言描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情境引導。通過分析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物或病例來引入某疾病的特點(癥狀、體征、發病機制等),讓學生由已知推未知,對所學疾病印象深刻。例如:Tuberculosis(肺結核),課上首先引入學生都很熟悉的文學人物:《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讓大家討論她的特點:多愁善感、郁郁寡歡、不思茶飯、性格善妒、消瘦、面色蒼白、經常咳嗽、咯血,這些都是肺結核患者的常見癥狀和體征。
2.2創造生態課堂環境,開展體驗式教學
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認為,任何一個系統都是開放的,在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及互動中,生態系統才能不斷發展。生態課堂強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環境中的和諧互動關系,因此采取workshop形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分組教學的特點是:以實踐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在workshop中通過實踐掌握新的知識和技巧,培養其自我思辨能力,同時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教師的“導”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以消化系統常見疾病:gastriculce(r胃潰瘍)為例,教師在回顧完胃和小腸的正常生理解剖后講解胃潰瘍的病因、病理及發病機制,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胃潰瘍會導致什么癥狀,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出現該癥狀的原因,每組指定一位學生整理大家討論的結果。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闡述本組的觀點,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后由教師點評,給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在有限的時間里,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把基礎和臨床結合到一起,做到學以致用。
2.3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氣氛,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臨床醫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診斷臨床常見疾病。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強調知識的輸出,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記憶,久而久之,學生對于課堂失去興趣,與教師毫無互動,這樣的課堂沒有生機,違背了生態原則。因此,將學生的學習置于開放的生態系統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所提供的便利條件,創設出輕松、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法適用于講解復雜的生理機制和臨床操作,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從而彌補醫學英語專業學生解剖課程和醫院實習的缺失。同時,可以在課上或課間插播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美劇片段,例如:EmergencyRoom(急診室的故事)、Grey’sAnatomy(實習醫生格蕾)、HouseM.D(豪斯醫生)等,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醫學的學習興趣,而且劇中的對白包括大量的臨床常用語,可以豐富學生的醫學詞匯、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2.4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自主學習的網絡平臺
應充分利用豐富便捷的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網絡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建立激勵及評價機制,及時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出評價和意見,并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指導和支持的作用。將課內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為學生提供成長的自由空間。我校采用的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BB平臺)是一個支持百萬級用戶的教學平臺,它不僅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而且能夠協助教師實現教學內容數字化、課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教學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學生營造一個符合學生需求的生態教學環境。利用BB平臺,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實時溝通,及時對學生的作業做出反饋并開展病例討論。同時,教師還可以上傳與課堂講授內容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還可推薦一些國外專業的醫學網站。
2.5建立科學的教學評估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采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客觀評估。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估,既評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評估他們的平時表現、學習策略和學習態度等內容。形成性評估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3個方面。例如,在分組病例討論中,不僅僅教師有權力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估,學生也可以對自己、他人及整個團隊進行評定。合理的形成性評估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責任感。
1.1在培養模式上,重視整齊劃一,輕視個性發展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體制化的統一要求太多,如教學大綱、課程安排、教材、教學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模式等。這使學員在教學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如何在戰場或訓練中應用軍事訓練醫學理論缺乏興趣,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突況既乏于應對也無心理會,只關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數通過考試,這勢必造成人才輸出規格單一化、結構簡單化。
1.2在素質培養上,重視學科素質,輕視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生命意義的關心、維護和追求。對于戰地軍事傷病員來說,不僅需要傷病治療,更渴望得到身邊戰友或醫生的真正關心。這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學不能單單局限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要提升人文素質。一個專業素質全面卻對別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關心的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1.3在教學設計上,重視主觀臆斷,輕視客觀實際目前部隊在教學設計上,仍較多地從主觀角度考慮學生需要什么,部隊需要什么以及我們能做什么,真正認認真真地深入部隊、組織畢業生座談、歸納教學知識與實際需要中存在問題,或者與其他院校探討教學經驗及教學內容可以改革的地方,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師仍把灌輸式作為主流的教學方法,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教學設計。
1.4在測評結果上,重視考卷成績,輕視應用能力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取代考試的測評手段,但是,也應該摒棄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員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統論的觀點,考試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更充分地發揮其反饋功能,既有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也有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重點教授和解惑的回應。現行的考試雖然也要求教師進行考試情況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對學生答題中反映出來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視,不利于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2以系統論為指導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系統論的任務不僅要認識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為此,針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中與系統論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培養目標要兼顧學員現在與將來工作發展的需要武警訓練醫學從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2個方面來確立其培養目標,實現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辯證統一。社會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部隊建設需要;個人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學員個人身心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在軍隊服役期間的發展需要,也要考慮終身發展需要。在設計培養具體目標時應依據學員來自的工作機構層次,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具體方向、側重點和課程體系等,應根據其所屬部隊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適時、適當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2課程內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學員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系統論強調系統與其子系統之間,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和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還要考慮教學內容與部隊、學校和社會等大環境之間的關系。立足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訓練執勤任務的特點,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順課程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訓練生理生化特點-體能訓練實時監控-科學體能訓練方案的制定-訓練傷病的防治,形成從機制到應用,從基礎到臨床的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第二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實踐教學,實施“組合式教學”,通過大量的實踐課程來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戰術素養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2中醫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的契合點
系統是指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組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總體,其共性特點可以概括為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預決性。而中醫學理論具有強調整體觀念、遵循陰陽五行規律、重視臟腑經絡聯系等特點;因此,體現我國古代醫療實踐經驗和規律的中醫學完全具備系統的特點,可以成為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就理論實質而言,兩者亦十分相似。
首先,就系統的整體性而言,是指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功能,即“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構成,各部分有機配合,共同實現人的形體完整和功能正常。并且,人體還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構成一個系統,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其次,系統的關聯性,是指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和其環境之間具有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并且這種系統的關聯性決定了系統整體性的存在。不難理解,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都不是獨立的,比如脾與肝雖功能各異,但相互影響,情志不遂,肝氣郁滯乘脾,形成肝郁脾虛證,就是很好的例證。人體中的氣、血、津液等物質可以將各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相互聯系、促進和滋生,共同決定人體的整體功能水平。
再次,系統具有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動態性是從時間的維度來觀察系統,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變化,不存在絕對的靜態;而有序性則是系統關聯性在空間上所表現出來的結構層次,以及動態性在時間上所表現出來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統具有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質。總結起來,即是系統的整體和各個部分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這種運動越是有序,其組織化程度也就越高。人體的生理功能變化和病理演變過程都充分體現了這種動態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比如,中醫理論中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人體的動態特性。而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人體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都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則是人體有序性的真實反映。
最后,系統的預決性表現為系統的有序性能夠使其自動導向它的終極狀態,這一特性在生命和生物系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生理學中的正反饋概念,就是對人體系統這一特點的真實反映。不僅如此,人體的預決性在中醫學理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比如"久病入絡"的理論,就描述了人體久病必然導致病邪逐步由外向里,由淺入深,最終導致絡脈損壞、臟腑衰竭的病理變化規律。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到中醫理論中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六、七情致病理論,以及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過程,這些都無不強調了人體的整體觀和人體與環境、社會的整體觀,也就是系統的觀點。因此,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開展中醫學的結構化和規律性研究是可能的。前面提到,醫案是中醫名家臨床經驗的結晶,是傳承中醫學術思想和經驗理論的重要載體;因此,醫案的系統研究就是應用系統科學開展中醫研究的重要內容。系統科學理論的引入,使我們能夠從宏觀的角度,透過極其復雜的醫案信息表達,把握中醫辨證論治的總體發展變化趨勢,以及醫案中各要素間的內在有機聯系;從而能夠確定宏觀的醫案結構,并且細致地描述醫案中各信息的發生規律;因此,系統科學思想為中醫醫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觀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學習觀。目前建構主義理論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主流思想,是改進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有利途徑。它在認識論、學生觀、意義論以及教學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對我國大學外語教育與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以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或者說,它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相互合作,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建立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是通過新舊知識與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斷擴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教育的諸多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對教育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通過對比,本文闡釋了傳統學習觀的缺點與不足,揭示了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優勢所在,從而為更好地利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礎。
一、建構主義及其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起源于18世紀哲學家維柯的思想。20世紀90年代后,建構主義開始作為一種主流學派在美國興盛起來,并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領域。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相對于傳統教學理論來說,是一次教育思想領域的革命。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教學理論及其模式越來越不利于教育教學的發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對學習者能動性的開發與學習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誕生是教學理論上的新突破。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傳統教學理念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學習觀的不同。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重組與建構;教學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知識和構建意義的過程。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的背景知識緊密聯系。建構主義又強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新日知識的互動,從原有經驗世界中重組教學內容,通過假設、提問、探索、驗證、自我反饋等方式,進行知識的重新建構。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與傳統學習觀比較
(一)傳統學習觀的局限性
傳統學習觀是人類長期教育教學經驗的結晶,歷史上曾經對教育教學產生過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和多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大量應用,傳統學習觀的不足越發明顯,越來越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其局限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是知識的被動接受。傳統認識論和認知科學認為,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學習是學生通過教學過程獲得現實映象的過程。歷史上曾經流行的“白板說”和“空桶說”是這種學習觀的始作俑者。傳統學習觀只注重知識本身,而忽視了學習主體的能動性,導致了教學活動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它使得學習成了同一性和統一性的集中表現,而不能體現學習者學習中的個體差異。這既不符合認知發展的規律,也不符合學習者自身發展需要與要求,更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2.學習是“教一學”的單向過程。傳統教學理論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種知識的傳授與接受的認知過程。傳統的教師觀與學生觀又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具有權威性;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在這種單向線性教學關系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忽視,甚至壓抑、壓制,學生作為主體所具有的獨特思想、情感、個性等不能得到教師的尊重,教育主體勢必不能產生雙向流動。教與學雙方具體、生動的關系得不到體現,而且使得教學成為按照某種套路進行的功利性活動.
3.學習方法過于單一化、程式化。由于過分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權威角色,傳統教學理論過分強調知識的教授方法,嚴重忽視了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習以“教”為中心,學習過程中完全漠視學生的認知背景和學習自主性,結果造成了學習方法的簡單劃一、按部就班,程式化色彩嚴重。這樣既抹殺了學習的個性化差異,又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違反了學習的本質規律,勢必造成教學效果低下,課堂氣氛毫無生氣。此外,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現代教育教學新技術的突飛猛進的形勢,傳統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權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不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必會對教育教學造成嚴重的影響。
4.學習活動缺乏體驗性。由于傳統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的接受過程,它否定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結果造成教學過程中對學習者的認知體驗的嚴重忽視。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往往是把所學的知識簡單抽象化,排除無關緊要的信息,突出事物的關鍵特性和規律性,而不與知識的具體情境相聯系,缺乏知識與情境的互動。這些簡單化的知識處理以“教”為中心,既沒有考慮到學習主體的認知特性,又沒有考慮他們的社會交往屬性,這往往使得學習者無法靈活地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使得學習者常常難以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難以從抽象走向具體,學不能致用,因而難以適應快速、多變的現代社會。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是在康德的理性主義、杜威的進步主義和皮亞杰的認知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建構主義更關心如何以原有的經驗信念、心理結構和認知結構為基礎來構建知識。現實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現實、解釋現實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不同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而對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取了非客觀主義的哲學立場,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更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建構主義把學習定義為主體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習不僅是要理解和記憶新知識,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從而形成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學習不僅是新知識經驗的獲得,同時還意味著對既有知識的改造。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可以主動建構知識,他們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幫助來達到建構知識的目的。
現階段的遠程教育,必須滿足不用用戶的不同需求,要能夠根據用戶的學習目的和方向,制定針對性的學習方案。移動學習系統在遠程教育中的構建,首先應該在系統的結構設計上努力。文章認為,結構設計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項工作:第一,不能局限于單一的課程學習資源,應充分聯合網絡教育資源,為用戶配備更多的教育課程和資源,實現自主選擇。第二,系統結構的設計,必須結合多項子系統,包括教務管理體系、課程學習體系、考核系統等等,要提供全面的教學服務,就好像是在課堂學習一樣。第三,移動學習系統必須通過多種終端來應用,換句話說,其適應性要強一些。現階段的手機、平板都擁有較多的系統,移動學習系統的軟件,不能與終端出現沖突,應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1.2移動學習系統的功能設計
相對而言,移動學習系統在遠程教育的構建中,還應該在系統的功能設計上努力。由于目前的軟件發展速度較快,而移動學習系統又是社會上比較關注的工作,因此其功能設計,必須符合現實的教學工作,既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又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并且在一段時間的應用后,應給人持續應用的動力,而不是用完就丟棄的沖動。文章認為,遠程教育體系下的移動學習系統的功能應主要體現在移動學習的內容版塊,但是在開發更多更好的移動學習的課程資源的同時,也要加入遠程教育的簡單教務管理、教學支持服務等功能模塊,方便教師參與管理和教學輔導。在模塊劃分上,移動學習系統按用戶類別主要分為:學生模塊、教師模塊和管理員模塊。另一方面,由于移動學習系統中的部分功能與基于Web的網絡教育平臺有重復,在功能版塊的設計上應該更注重移動性,課程學習資源的開發要更多地考慮移動通信傳輸速度的局限性等具體困難,將提交作業、課程學習資源的、論壇交流等數據量較大的業務交由基于Web的網絡教育平臺來完成。
2移動學習系統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2.1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進行選課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時候,很難實現自主選課。由于學校課程的安排相對固定,因此部分偏科的同學,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成績追上來。為此,移動學習系統在遠程教育中應用后,專門為學生設計了選課的功能。第一,學生通過手機、平板等一些終端,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或者是自己薄弱的課程,根據現有的學習水準,定制相應難度的講解習題和針對性的課程安排,在自己時間充裕的情況下,為自己安排相應的課程學習,實現較大的成績提升和能力進步。第二,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進行選課的時候,系統可以根據學生所提供的信息,包括成績、愛好、科目等等,為學生推薦相應的課程內容,學生可結合自己的情況和系統的推薦,決定最終的選課,而不是單純的從主觀上選課。
2.2課程學習
在遠程教育中應用移動學習系統時,必須對學生的實際學習創造出較大的積極影響。為此,課程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當下的系統情況,課程學習融入了較多的技術和功能,實現了學習上的更大進步。以“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應用”課程為例,本課程的移動學習資源由“課程公告”“課程學習”“我的任務”和“在線提問”四個部分組成。第一,“課程公告”主要向學習者告知本課程近期的教學動態信息,方便學生安排學習任務;第二,“課程學習”主要包括本課程的文字、音頻、視頻等學習資源,由于流量資費問題,一般建議在WLAN(無線局域網)中瀏覽音頻、視頻資源;第三,“我的任務”可以提醒學習者近期(例如一個月內)的學習任務;第四,“在線提問”可以方便學習者及時向任課老師或者同學提問,解答自己的疑問。
2.3課程學習的評價反饋
關鍵詞:
多元系統;文學翻譯;策略研究
一、多元系統論視角下對文學翻譯的概述
所謂“多元系統”就是指由社會各種相關系統共同構成的多元化系統模式,其中包括文學系統以及與文學相關的其他系統。在多元系統視角下,國內外的文學翻譯事業對其有了更好的應用,并且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為翻譯研究工作帶了有利的幫助。在多元系統理論的視角下,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方面具有強勢的地位,這就屬于強勢文化,而翻譯文學就相應的處于弱勢地位,在進行文學翻譯工作時多采用歸化式的研究策略,相反的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處于弱勢地位,那么在翻譯文學中的強勢地位,要求翻譯人員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
二、多元系統論視角下關于文學翻譯策略的探究
文學翻譯策略針對翻譯工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翻譯工作中應當遵守的翻譯原則和規范性方式,翻譯策略對翻譯工作有著一定的積極性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學翻譯策略也是一種行為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實現較好的翻譯效果,需要采取多樣性的文學翻譯策略,歸化式的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不是文學翻譯策略的全部,但卻占有較強的地位。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歸化式翻譯策略和異化式翻譯策略。以《簡愛》為例,由于這本著作的優秀,先后被多個國家翻譯,但是不同的翻譯版本,形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來列舉兩個翻譯的不同版本,通過對比說明多元系統論對翻譯策略的影響。首先我們來說異化式的文學翻譯策略,這種翻譯方式主要側重于譯文的貼切程度,使用這種方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大量的保留了原本歐式風格,翻譯工作人員在注重原文語言風格的情況下,為讀者提供了一種來自異國的語言風格和情調,讓讀者有更貼切的感受;接下來我們說歸化式的翻譯策略,相對異化式翻譯方式,這種翻譯方式與其有很大的不同,它側重于行文的流暢程度,貼近中國文化中遣詞造句形式,這樣方便讀者進行閱讀,不僅看著舒服還有順暢感,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化式翻譯策略。
三、多元系統論的不足之處及對文學翻譯策略的啟示
以上我們對多元系統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們來闡述一下多元系統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西方文化具有強勢的地位,然而我們的中國文化卻處于劣勢的地位,在整個世界化的大系統內,中國文化沒有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在佐哈爾的提出的多元系統論中,中國的翻譯文學理應處于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匯的中心位置,翻譯工作者也應當相應的采用異化式的翻譯策略,但是就實際的情況來看,多元系統論存在自身的不足之處,它忽略了文學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較好的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作用。為了更好的促進文學翻譯工作的發展,下面我們講述幾點針對翻譯策略的啟示:
1.2兩兩比較時檢驗水準的重新調定χ2檢驗或秩和檢驗3組以上整體比較有差異時,需應用分割法進行兩兩比較,這時檢驗水準應由原0.05調定為0.0167,否則會增加第Ⅰ類統計學錯誤的發生率。特別當P值處于0.0167~0.05時,按照P<0.0167的標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按照P<0.05的標準,卻有意義,與事實相悖,出現假陽性,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這種分割法有時很保守,當行列表資料分組多且為有序時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檢驗,也稱線性趨勢檢驗(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檢驗(Linear-by-Lineartest)[2]。統計路徑:用SPSS進行計數資料的趨勢檢驗,在輸出結果中讀取線性關聯檢驗統計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0.05可得出隨著病種級別的升高,檢測指標逐漸升高的趨勢。
1.3臨床診斷試驗中的統計學方法應用在臨床診斷試驗研究中,經常選取單項計量指標或者聯合計量指標以診斷某種疾病,若僅用初級統計學方法如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時應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評價。ROC曲線分析基本原理是通過診斷界點的移動[3],獲得多對靈敏度和誤診率(1-特異度),以靈敏度為縱軸、誤診率為橫軸,連接各點繪制曲線,然后計算曲線下的面積,面積越大診斷價值越高。ROC曲線很直觀,能根據敏感性與特異性之和最大化原則自動產生最有效的診斷臨界點。具體路徑可以參考相關統計專著[3]。統計學處理一般描述為:采用SPSS(版次)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對單項及聯合檢測結果作圖繪成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UC)和標準誤,其中聯合檢測結果變量即預測概率由Logistic回歸產生(也可以用判別分析得出)。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及LSD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0.05。具體內容可據情而定。
1.4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誤用拆分文件的t檢驗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設3組,每位患者在3個時間點均查某項血指標,部分作者在處理此類數據時,常誤將縱向(同一時間點3組的比較)與橫向(同組3個時間點的比較)數據均應用拆分文件的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來處理,結果導致統計學第Ⅰ類錯誤發生。此組數據實質是重復測量資料,應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統計路徑:數據-分析-一般線性模型-重復度量。研究者可以參考相關書籍進行處理[3]。
1.52×2析因設計及析因方差分析實驗是2×2析因設計時,分組有兩個因素,A與B,故分組為A、B、O、A+B,這個設計在析因設計研究中很常用,但常會出現分組設計正確,卻沒有用析因設計方差分析。析因設計與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療效果中處理因素的單獨效應和主效應,還能分析因素間的交互效應,并能提高檢驗效能。非統計專業的研究者進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難度,可參考相關統計學書籍提供的統計步驟進行此類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證醫學系統評價常用的方法[5],應用時需注意統計學處理中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R)作為效應變量。具體路徑:先進行異質性檢驗,當P>0.05時,認為同質,選擇固定模型;P≤0.05時,不同質,此時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層分析等異質性處理,使之達到同質后再選擇固定模型;若采用異質性處理仍未達到同質,則采用隨機模型,以上統計路徑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結果是以“森林樹”體現的,審校中我們經常遇到作者繪制的“森林樹”左上角“文獻、對比、結果名稱”等內容顯示為“?”,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軟件不能輸入中文,此時可以考慮省去,或用Photo-shop軟件添加相應中文。Meta分析作為一種高級統計方法,專業性要求較高,作者可參考循證醫學類權威雜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國循證醫學雜志》中“論著•二次研究”欄目的循證文章。
2科技論文中統計學處理的相關表述
模型中醫學是從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研究中醫理論形成、發展和演進的一門邊緣性學科[1]。中醫診斷學是以統一的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用于人體不同部位的醫學診斷,例如:舌、脈、眼、耳等,它們都是診斷疾病的窗口,是用來觀察人體內在變化的,即中醫所謂的“司外揣內”[2]。同理,中醫以診脈為主要診斷特點的脈學理論,亦產生于一種模型思維,如太極、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維。脈學理論恰恰是嫁接了這種思維模型,并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脈學理論體系。今論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脈學的太極模型
太極模型,反映的是表達整體意義上的“基元”演化思維。它的基元性,決定了從每個基元部位均可反映著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發生的模型表達。一節脈,就是一個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著全身或每個其他基元部位潛在的脈象模型表達。
中醫脈學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潛含著全身任何相對獨立生命單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與太極思維相吻合。所謂太極,極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極”端處,陰陽混元一體,陰陽高度統一,陰陽屬性在此“極點”并且顯示不出來。這正是太極思維模型的原初意義。每一段相對獨立的一股脈,均對應著“太極”思維模型。它反映著人體生命信息完整意義上的泛指代。
2.脈學的三才模型
所謂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極模型演化的第二個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著一個表達“基元”整體意義上的太極脈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為三)演化出與該模型對應的三大脈位表達。三才模型,使中醫脈學太極模型的“基元”脈位,遞演出“寸、關、尺”三部拭脈法。這為將人體或器官按模型論從上到下進行“三位”機械定位,打下了基礎。反映了脈學理論從太極模型,向三才模型演進軌跡。
3.脈學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的一個解值,一個比三才還要完備、細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著三才模型再進一步的演替和細化,成為與五行思維模型相匹配的所謂“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脈法。五行,在傳統中醫學里機械地代表五臟。其實,只是代表五大類脈勢功能態。而兩手的“寸、關、尺”合二為一,就構成了更高級的五行模型脈學定位法。中醫用五臟,來代表人體五大功能態的生命意義。如“寸位”表達上焦肺心,“關位”表達中焦肝膽、脾胃,“尺位”表達下焦腎。其實,“寸、關、尺”只是腕部“基元”脈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脈位,與太極模型相對應。只是兩手的子代“寸、關、尺”合和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脈法。太極、三才、五行,反映著中醫脈學理論“按模塑理”的演變。反映著中醫理論本質上就是模型中醫。
4.結論
中醫的脈學理論博大而精深,她根據模型思維的“太極、三才、五行”演變而來。并將生命學上,完整意義上的人體,機械地與這些模型思維對應,產生了脈演診斷。先有模型思維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創造中醫脈學理論。反映出了中醫脈學演化模型高度統一。這正是中醫模型診斷學的奧意,將有另文發表。
1.1.1不同屬性的CML患者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分析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1.40:1;CML多發生于18歲以上人群,且多為退休或在職人員,記錄中CML患者大多為本地城鎮戶口。不同屬性類別的CML患者人均就醫次數相差不大。
1.1.22006年~2012年各年間CML患者人數變化情況分析患者人數及就醫次數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例數及就醫次數情況,見圖1。如圖1(a)所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18例、33例;CML屬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化療、放療等屬于門診特定項目范疇,因此從2009年開始,患者逐漸通過門診特定項目進行付費,患者例數從2009年的104例增加至2012年的185例,就醫總次數從2009年的651次增加至2012年的2907次,就診人數及就醫次數遞增趨勢明顯。
1.2CML患者醫療費用增長趨勢分析結果對CML患者各年的總醫療費用及藥費支出進行分析的結果,見圖2。CML患者的總藥費用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此部分含門特數據),逐年增長趨勢更為明顯,與此同時,總醫療費也伴隨著總藥費的增長而逐年增加。2009年及以后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90%以上且逐年增大,而2008年及以前CML患者的藥費比例均在50%~60%的范圍內波動。說明門診特定項目的實施使CML患者真正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院外長期藥物支持治療。CML患者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年人均藥費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09年及以后的年人均醫療費用及人均藥費的遞增趨勢更為明顯,各年人均藥費逐漸接近人均醫療費用,藥費比例成了影響CML患者醫療費用的決定性因素。
1.3CML患者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對總醫療費及藥費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CML患者的總醫療費(偏度系數1.42,P=0.000;峰度系數5.13,P=0.000)、藥費(偏度系數1.47,P=0.000;峰度系數5.38,P=0.000)數據呈明顯偏態分布,經對數轉換后依然為偏態分布(轉換后的總醫療費的偏度系數為-1.62,P=0.000,峰度系數為5.37,P=0.000;藥費的偏度系數為-1.61,P=0.000,峰度系數為5.38,P=0.000),無法利用方差分析等參數檢驗法進行統計推斷,因此利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P25~P75)等指標及非參數檢驗等方法對CML患者費用數據進行分析。
1.3.1CML患者醫療費用總體情況分析通過對2006年-2012年期間廣州市640例CML患者7年間的總醫療費進行分析,共計產生醫療費用1個億之多,人均費用支出約為12萬元,其中藥費所占比例為94.42%,可見藥費是總醫療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1.3.2不同屬性的CML患者的醫療總費用情況分析不同性別的CML患者的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94,P=0.046),可以認為男性CML患者的總醫療費是高于女性CML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總醫療費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2.959,P=0.005),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醫療費用最高,戶口性質不同的CML患者人均醫療費用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9.551,P=0.049),外地城鎮的CML患者人均費用相對最高。
1.2.3不同屬性的CML患者醫療總藥費情況分析由于表2中表明藥費在CML患者醫療總費用中占有決定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對藥費進行分析。與醫療總費用分析結果相似,不同性別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969,P=0.049),可以認為男性患者的藥費是高于女性患者的。不同年齡段的CML患者藥費支出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4.052,P=0.003),其中46~60歲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藥費最高。
2討論
慢性髓系白血病作為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雖發病隱匿,進展緩慢,慢性期CML患者預后較好,但一旦進入進展期,預后極差。目前國內外CML患者多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并輔助以院內的對癥治療。羥基脲等化療藥物治療效果差,無法控制疾病進展;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治療CML效果雖佳,但價格使患者難以承受且需長期服用,導致患者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支出。本次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患者的藥費占總醫療費的90%以上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說明藥費是醫療費用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09年及之后CML患者的藥費支出逐年增加且藥費比例逐年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及抗腫瘤藥物多為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結果必然會導致CML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在目前尚未能合理實現相關腫瘤藥物國產化之時,對患者藥費進行有效的醫保基金補償才是降低CML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關鍵。
首先,增加藥費特別是靶向藥物費用的報銷比例,使靶向藥物成為CML患者真正能夠用得起的藥物。相關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表明,靶向藥物伊馬替尼的成本效果明顯優于羥基脲等一般化療藥物及其它姑息療法。雖然CML已進入門診特定項目且伊馬替尼已進入醫保報銷范疇,但實際應用時仍面臨諸多限制;特別是療效更好的第二代靶向藥物達沙替尼等尚未進入醫保報銷范疇,因此建議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出發點,高效、合理的使用衛生資源。
樣本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發行的醫學專業期刊共有25種,占浙江省科技期刊總數(115種)的1/5。涉及基礎醫學、內、外科等13個學科,數量最多的為綜合類(4種),其次為學報類(3種)。刊期以月刊為主(12種),其次為雙月刊(11種),半月刊和季刊各1種。
1.2統計方法
以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版)為數據源,統計2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等3項反映期刊影響力的指標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同時,為客觀評價期刊的水平,對以上指標用本期刊的指數/學科平均指數來進行縱向的比較,比值>1表明該指標高于學科平均水平。
2結果與分析
2.1浙江省醫學期刊影響因子與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顯示度,與期刊影響力、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直接關聯,是目前公認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類期刊影響力大小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表2顯示:浙江省醫學期刊總體的影響因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影響因子/學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僅有5本:中國醫學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1.612),護理與康復(1.243),肝膽胰外科雜志(1.203))和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1.190),其余都在本學科的平均水平之下。從以上結果來看,除了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外,其余4本雜志均具有鮮明的專業學科特色,表明專業特色對提升雜志的影響因子具有較大的幫助;而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雖為綜合類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學雄厚的科研背景,使雜志的成長有了有利的環境。總被引頻次可以顯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評價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浙江省醫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均值為1201次/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82次/刊),說明浙江省醫學期刊在學術交流過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學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僅有4本期刊:中國高等醫學教育(3.659),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1.581)),浙江預防醫學(1.187)和中華急診醫學雜志(1.162)。有學者認為總被引頻次與載文量相關,本文總被引頻次/學科平均>0.6的13種期刊中只有2種是雙月刊,因此浙江省醫學期刊整體的總被引頻次較高是否與其載文量較多有關,有待探討。
2.2浙江省醫學期刊基金論文比情況
基金論文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技期刊吸收學科前沿和高質量論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的基金論文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與學科平均比值>1,分別為: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溫州醫學院學報,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浙江醫學和口腔材料器械雜志。一般來說,高校學報或者由高校主辦的雜志依托高等學府,基金來源豐富,擁有較高的基金論文比的幾率比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雜志》和《浙江醫學》,其余6種雜志均由浙江大學或者溫州醫學院主辦,這2所大學均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值得關注的是《浙江醫學》作為一本地方性的醫學雜志,擁有較高的基金論文比,充分說明其在浙江省醫務工作者中的地位。
3討論
3.1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體評價
目前,期刊的評價指標有10余種,其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基金論文比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指標,雖然這些指標各有局限,但還是能夠基本反映期刊的總體狀況。本文通過對浙江省醫學期刊以上3種指標的統計分析發現: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體水平偏低,影響力較弱,雖然在學術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學科和高質量論文的能力與國內的優秀期刊相比還有待提高,這與浙江省期刊的總體情況相似。但是也不乏亮點,一些期刊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等在其自身的學科領域內名列前茅,具有較高的學術質量。
3.2提升浙江省醫學期刊影響力的建議
3.2.1找準定位,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隨著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要在國內的眾多雜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準自身的定位,尋求鮮明的特色和學科優勢。從本文結果可以看出,有著自身特色或者學科優勢明顯的期刊影響力均較強,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各項指標名列前茅,這與其是為數不多的醫學領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雜志密切相關,獨特性和稀缺性導致了高影響力。另外幾種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學學報,其余幾種也都具有明顯的“小而精”專業特色。因此,找準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不僅需要編輯部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方向,同時也需要管理部門在政策層面上給予引導和支持。
3.2.2探索集約化的發展之路
2011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已明確科技期刊出版體制的改革的”路線圖”,期刊的集約化發展已勢在必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集約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如國內中華醫學會的“中華”系列雜志,在醫學領域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浙江省主辦的3本“中華”系列雜志中,除了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因辦刊時間較短,一些指標略低之外,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和中華急診醫學雜志在本學科領域中名列前茅,充分顯示出“中華”品牌較強的競爭力。因此,今后可以結合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特色或者學科特點,逐步整合橫向和縱向資源,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醫學期刊集群,通過集團優勢提升期刊整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如刊名帶有“浙江”的地方性醫學期刊,因其強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響力偏低的現象,而且一些雜志的學科和內容也趨于雷同,這些雜志是否可以嘗試聯合經營,優化配置,取長補短,通過團隊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進一步帶動期刊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