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多元文化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即提高人的文化品位[1]。近年來,多元護理文化作為全新的文化形式展現在護理教育工作者面前,護理教育必須以深刻的思考、適當的方式和積極的態度做出主動的回應。隨著護理職能的轉變,現代護士的角色也向多元化發展,如何培養出更全面優秀的護理專業學生是護理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1 多元文化護理
1.1 多元文化護理的概念
由于人的職業、地位、民族、信仰、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輕重也不同,要使千差萬別的人都能達到治療和康復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由此也體現出了護理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護理是指對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進行探討并分析,重點研究其不同傳統生活方式、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人民的信念和價值觀,并運用這些知識為不同民族的人民進行共性和異性的護理[2]。其內涵是將多種文化滲透到護理實踐中,對服務對象施以全程整體的護理,以維持健康。
1.2 多元文化護理的特征
1.2.1 學科理論體系多元化護理學是一門以醫學、人文、社會等諸多學科領域知識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應用學科,其理論體系具有多元文化特征,且呈動態變化。
1.2.2 護理對象多元化隨著國內大中型城市的開放性加大,外籍人員來華的數量越來越多,護理工作的對象將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他們的文化背景、個人經歷、等方面的特殊性,護患雙方在健康與生命、尊重與褻瀆、熱情與冒犯等方方面面會存在觀念上的差異。
1.2.3 多元護理文化與時俱進性當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化,護理模式由功能制護理向整體護理轉化的時候,護理文化也將被賦予了新的內涵[3]。同一切文化形態一樣,護理文化必須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相適應。因此,一定時期的護理文化,應該是這一時期護理職業或護理人員文化觀念、服務理念、價值、護理水平和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這一時期護理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護理工作的行動指南。
2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多元文化
文化的多元化形成了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影響,但在變異中,仍然保留著各人種、各種族在思想意識深層次中所特有的語言與文化的意志性與完整性。文化的差異,影響著護理教育,也影響著臨床護理。盡管西方文化中有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迷信等腐朽庸俗的成分,但也包含著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奮斗精神等有益的成分[4]。護理教育者要熟悉和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主流部分,并把這些觀念傳授給學生,而對那些頹廢的、腐朽的文化成分,則要引導學生去識別和抵制,真正做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積極成分。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文化,建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涉外多元化護理服務模式。
3 護理教育工作中如何應對多元文化
我們已處于一個多元文化時代,這種時代背景要求護理教育者必須在思維和行動上進行從一元到多元的轉換[5]。而目前護理教育者仍舊處于準備不足階段。現代護理教育應在這種日趨多元化、全球化的格局下,搭建多元文化護理操作平臺,形成多元文化教學與實踐體系,從全方位、多維度去展開,去應對。
3.1 護理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多元文化意識
護理教育者要首先對多元文化護理教育進行構思,將多元文化護理納入護理教學課程體系,使教育對象認識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其同護理實踐的關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掌握多元文化護理的內容和方法。
3.2 將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為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一部分
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提供的多元文化資訊,喚醒學生的交流意識,獲得有效交流的能力。需加大雙語教學的力度,因為雙語教學是解決語言教育問題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形成語言內部機制,并能使學生從其他文化的“內部成員”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觀念,從而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文化感性認識。
3.3 護理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
設定強化護理專業素質培養目標,構建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建立注重學生綜合平衡發展的評價體系及護理學科創新體系。
3.4 加強與國際護理的溝通
護理教育機構與國外護理部門建立關系,創造請進來走出去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關于多元文化護理的感性認識。同時與社會形成具有合力性質的機制,開展多元文化研究,豐富內涵,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涉外多元文化護理服務模式,促進多元文化護理服務的發展。
研究新時期的護理文化,發展多元文化護理理念,是社會多元文化發展所向、醫藥模式轉變所迫。所以,護理教育者有責任使護理人才從走上崗位起,就對多元文化護理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為今后擔負高質量的護理,采用歷史、哲學、社會及行為的干預措施,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輝,宋麗萍.護理文化建設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3,17(1):43-44.
[2]漆俐紅,趙桂林.多元文化護理中的人際溝通[J].護理學雜志,1996,11 (5):305.
[3]朱念瓊,曹和安.試論護理文化的內涵功能與建設[J].中國醫師雜志,2002,12(4):1303.
1.評價目的模糊。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無論是管理者、教師,還是學生,對考試的導向性作用認識模糊,學業評價往往以課程考試所代替。結果教師批改試卷只是為了評價學生的成績,學生學習是為了考試,管理者不能有效地通過考試深入了解學校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正因為評價目的的模糊,成為了改革教學評價進程中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2.評價主體單一。教師掌握著評價的絕對主動權,評價過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傳統教學的考試試卷由教師出,分數由教師定,而且一旦分數確定就是一錘定音,即使學生有疑義,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查卷和變動的,學生在評價中處于被動地位。更忽視了用人單位醫院的參與,使得評價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這樣一來教師傾聽不到學生的意見,不利于教學相長,傾聽不到行業專家的意見,也就談不上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3.評價內容片面。整體護理思想要求護理工作者在護理實踐中以人的生命過程為軸心,綜合生物醫學科學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認識人、理解人、關懷人,為人類健康服務。然而傳統護理學生學業評價往往以技術操作為中心,脫離“以人為中心”的醫學護理模式,過于注重護理技術操作程序的精確性、操作動作的規范性,而忽視了護生臨床實際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考評方式往往導致學生操作時只注重完成操作技術,卻忽略了病人的感受,甚至有的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機械地完成操作步驟。
4.評價方式單調。我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方式仍主要采取紙筆形式,即便是護士資格證書考試,也主要應用紙筆測驗,這種評價模式過于偏重學術性學習的結果,很少顧及被評價者的實際工作能力,其缺陷十分明顯,那就是所評價的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狀況,而不是技術實踐能力。學生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甚至考時抄筆記,最終導致只會理論不會操作,這與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相背離。
5.評價環節松散。過分強調評價的總結,評價反饋作用微乎其微。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評價方式把評價僅僅當作教學管理的一種手段。在考試過程中學校教師往往重視命題、施考、監考、成績評定等前序環節,忽視對考核結果的分析、講評等收尾工作,使得整個考試過程前緊后松,內緊外松,漏洞甚多。缺少了考核結果分析、講評,管理者、教師就無法知道現行考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進方向,學生也無法通過考試來改進自己學習上的不足,提高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
二、多元化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建設
1.構建基于“學做一體”的課程體系。我院圍繞醫療衛生改革及護理科學的發展,秉承“人本關懷,全程照護”的服務理念,構建“院校融通、學做一體”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在全面分析護理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的基礎上,以護理工作過程為邏輯主線重構課程體系。充分利用臨床的教學資源和“仿真醫院”護理實訓基地,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或進行模擬實訓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3]。課程體系包含五個課程模塊即文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人體結構與機能、護理用藥、病原生物)、通用技術課程(基礎護理、健康評估、護理人文、護理心理)、專業課程(婦嬰護理、兒童護理、圍手術期護理、成人護理、老人護理、精神護理、社區護理)、拓展課程(口腔護士方向課程、涉外護理方向課程、ICU方向課程)等。
2.確立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在分析傳統護理專業學生學業評價各環節和方法基礎上,圍繞護理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和臨床護理職業能力需求,由教學指導委員會、學校和用人單位(醫院)共同參與制定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等[4]。對于不同類別的課程其學業評價的具體指標將不全相同:(1)文化課程,評價體系包含平時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和討論、布置作業、小論文等組成部分,以形成性考核為主;(2)專業基礎課程,評價體系包含平時考勤、提問和討論、布置作業、小論文、實驗考核、書面考試等組成部分,不采取技能測試的方式;(3)專業課程評價體系包含平時考勤、提問和討論、布置作業、小論文、技能考核、操作考核、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組成部分,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4)拓展課程以學生自選為主,包含提問和討論、布置作業、小論文等,以調研報告、社會評價為主。
3.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施。構建“學生+教師+臨床護師+患者”一體的評價體系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學業評價標準。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筆試考核和面試考核、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到一起,全方位對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并以此為依托全面規范和標準化相關教學過程。附表為基礎護理課程評價方案[5]。
4.評價結果分析及反饋制度的形成。學業評價既是一個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過程的終結,更是下一個同樣過程的開始,具有一定的診斷和鑒定作用,通過全面科學的評價結果分析獲得的信息不僅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指導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同時對提高教學質量、改進評價設計和提高考試命題質量都大有裨益。增加評價的可控度和操作的可行性做法是建立評價信息反饋系統,以進一步加強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和應用。
三、多元化學業評價體系特色
1.評價的職業導向性。將學業評價與護理執業資格證書掛鉤,使學業評價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也可選擇與主干課程相關的職業技能鑒定項目,加強職業技能訓練,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多元化學業評價的主體不僅涉及到高職院校中的任課教師與學生,還涉及到諸如醫院醫師、護士等,評價主體由原來的一元變成了多元評價。主體的多元既體現了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評價的主體性,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了評價的社會性,凸顯出評價的全面性、公平性、民主性與客觀性。
心理科作為我療養院的特色專科,主要接收患有各種心理障礙和輕度精神障礙的患者。精神科患者具有其特殊性,精神疾病的臨床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異于常人,意識障礙、缺乏自知力,甚至可呈現精神運動性興奮或抑制,嚴重者可有自傷、自殺、傷人、毀物等特殊行為危及社會[1]。作為開放式護理的科室,研究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對科室的發展至關重要。自1999年建科以來,我院心理科參照醫院精神專科的護理模式,結合自身療養院護理模式的特點,通過工作實踐積累,摸索出一套規范的護理模式,并且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方法
1.1改進病房管理環境要求保持安靜、整潔、安全,同時在病區出入口及附近擺置一些綠色植物及熱帶魚、烏龜等小動物,讓患者感受到自然的親近和溫暖,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每間病室設2張床位,只收住一位患者及其陪員,以減少患者之間的相互不良影響。我科病房為全開放式病房,患者進出比較頻繁,我們要求護士在出入口不間斷值守,對患者去向做到完全把握,并且我們也要求家人陪同,鼓勵其盡量讓患者多與家庭、社會保持聯系,增強互動。
1.2調配護理人力資源心理科有床位32張、護士4人、護工2人、護士長1人。以往護理上總感人手緊、任務重,有時連基礎護理與生活護理都需陪員代勞。目前則主要強化日班護理力量,在工作量大時,靈活調整班次,并且培訓出固定的2名護工,使其充分了解療區的各項功能,承擔起衛生工作之外力所能及的事務,減少了護士外出取藥、陪同結賬等雜務,讓護士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患者。即使現在科室不斷發展壯大,患者不斷增多,護士仍普遍感到工作較前更為有序、有效。
1.3改善護理理念
1.3.1重塑護理文化,規范護士行為禮儀護士禮儀不僅體現在統一潔凈的服裝、整齊的發式和獨具特色的燕尾帽,也體現在其語音語調的溫婉和禮貌,舉手投足的端莊和優雅,迎來送往的親切和溫馨上。護士不僅要有高水平的科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也應具有良好的儀表、儀容,做到懂禮節,知儀式,有修養,真正成為美的化身、美的天使。我科通過組織多次禮儀培訓、護理技能培訓來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通過樹立現代護理服務理念,加強護理文化建設,為打造新的護理服務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進一步通過樹立護理服務品牌,為患者提供了更高水平、更高品質的服務。長久以來,我科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護理文化,樹立了和諧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從而贏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內增強了凝聚力,對外樹立了科室的良好形象。全科上下不斷加深對“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重點”理念的理解,為患者提供全程一流的服務,使我們的護理事業邁上一個全新的臺階。
1.3.2落實護患溝通責任制心理科護患之間的交流溝通非常重要,只有溝通良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才能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建立了溝通責任制,將溝通融入各班護士的工作職責,列入護理服務質量考核之中。目前所有護士都能熟練運用自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姿勢去影響和改變患者,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1.3.3開展多元文化護理提升多元文化護理理念是指根據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用相應文化來影響他們的生理及心理,使其處于良好的身心狀態以利于從疾病中康復。它的開展能從深層次上引導護士進行“以人為本”、“因人施救”的護理實踐。在臨床中,多元文化護理要求護士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采用移情、傾聽、證實等方式了解患者健康狀況、心理感受及其文化、信仰和習俗,進而實施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治療而異的個性化護理服務,進一步提升人文護理理念。
1.3.4確立護理教育的人文理念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疾病護理型的教學模式,使每個護理人員從接受護理教育的第1天開始就懂得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為患者服務是護士永遠追求的目標,并要將這一目標植根于她們的心中。在教學計劃中應本著“突出護理,加強人文”的原則,著重學習社會、心理、行為護理學等課程。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人文教育不只是講述人文知識,更不在于背誦人文教條,唯一真正要做的是讓人文理念在日常護理活動中體現出來。因此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論文設計或社會實踐等方式使被教育者進行情感體驗,讓她們感受到護理事業與生命全過程的密切相關。我們最終的職責不單單是掌握技術操作,而且要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要與他們進行語言的溝通,還需要心靈的交融。
2效果與體會
2.1增強了護士的工作責任心體制的完善,使護士明確了工作重點,增強了工作責任心,同時在業務水平和服務理念上,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提高了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護理工作中,護士少了取藥跑腿的雜務,把更多的時間還給患者。對于心理科的護士來說,溝通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年輕護士往往業務不熟練,溝通不擅或者不敢開口,導致護理滿意度下降。通過多層次護理禮儀、護理理念的學習,使得護理人員不但敢于開口,更能積極地與患者及其家屬主動地溝通,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2.3提高了護理質量護理質量是體現護理人員護理理論知識、技術水平、工作態度和護理效果的總和[2]。護理工作不僅是被動執行醫囑和完成各項護理操作,更重要的是主動為患者服務,我科的護理人員都能主動地與患者溝通、為患者服務,得到了患者的好評。隨著護理診斷地不斷完善,與醫生的溝通能力的不斷加強,主管護士與主管醫生大量的溝通使護士更加了解患者,更多地想患者之所想,從而及時、全面、正確地完成護理程序,并形成完整的護理文件,針對不同患者的需要,實現護理服務程序化、規范化,使各項護理工作符合質量高要求。
參考文獻
從開設專科護理教育(associatedegreeinnurs-ing,ADN)的美國5所院校的官方網站中獲得課程相關的詳細資料。選取的5所院校包括東部的北艾塞克斯社區學院(NorthernEssexCommunityCollege)、西部的圣巴巴拉城市學院(SantaBarbaraCityCollege)、南部的阿爾文社區學院(AlvinCommunityCollege)、北部的麥洛米尼民族學院(CollegeOfMenomineeNa-tion)、中部的圣查爾斯社區學院(SaintCharlesCom-munityCollege)。從院校的描述中可知該5所院校提供了較高質量的ADN教育和培養高質量畢業護生的課程,注冊考試通過率高于國家及所在州的平均水平,有良好的聲望。
2美國護理學高職教育核心課程現狀
2.1核心課程設置
2.1.1核心課程類型核心課程是根據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確定。美國的護理課程(nursingcourse)即專業課程,5所院校護理課程設置自主、靈活,類型差別較大,名稱各異,故將各院校的護理課程均作為核心課程。護理課程為5門~14門,非常重視相關課程的整合、合并,多數院校沒有獨立的護理心理及各專科方向護理課程,而是將這些內容都整合到基礎護理、各臨床護理課程中。課程設置反映現代護理理念,包括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課程,如健康概念、健康改變、護理中的健康促進及家庭護理、生命過程照護[6-8]。多數院校均開設了精神衛生護理。此外,課程專業特色明顯,開設了專業發展及護理職業指導課程,如專業護理中的問題、護理臨床轉變[6,9]。幾乎所有的護理課程都有相應的臨床實習,與理論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或單獨開設。5所院校實踐學時均多于理論學時,其中有3所院校兩者之比大于3∶1。2.1.2核心課程理念美國的護理核心課程以了解及滿足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護理理念、核心概念及護理核心價值引領課程設置,內容體系依據護理的實質(護理理念)、專業核心概念內涵、專業價值[6-8],此外,課程還整合已經建立的專業標準、指南、州的勝任力標準,幫助護生取得規定的學習結果[10]。課程類型及內容設計反映現代護理理念,強調護理對象的廣泛性,包括個體、家庭、社區、社會的護理,強調包括社會、文化的全方位護理,突出“以家庭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等理念。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持續評價與更新,以保證課程內容準確,與當前的護理實踐及最新知識一致。2013年美國護理聯盟教育評估委員會(AccreditationCommis-sionforEducationinNursing,ACEN)在ADN護理教育評估標準[10]中提到,教師應定期審查課程,以保證內容準確性、與時俱進。2.1.3核心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均貫穿護理程序,貫穿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按照生命周期及健康-疾病動態變化過程組織,培養護生持續性照護理念。護理實踐包括對經歷身體、心理、精神等各種健康問題病人的照護,包括對慢性疾病或普通的、常見的健康問題病人的照護,對非緊急的、中等復雜病情病人的處理,對復雜的各個系統健康改變、高危的、緊急的狀況的處理,并關注對阿爾茨海默氏病、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群體的照護。課程內容包括家庭護理,強調疾病預防、潛在健康危機處理及健康促進與維持,強調針對護理對象的包括社會、文化的全方位(整體)評估與護理,重點評估護理對象對疾病的反應,識別功能、行為、健康的改變及具體的健康需求,目標是促進文化適應、精神及社會康復,恢復健康至最佳水平。課程內容涉及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如種族、文化、社會差異的概念,及對發展中家庭、病人家屬及相關關系的他人的護理。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水平。專業知識強調護理與社會、跨學科團隊、家庭及護理對象本人的多元化共同協作,突出符合倫理與法律的護理實踐。課程內容還包括信息技術及循證實踐、護理領導及協調、護理程序應用及病人結局的評價、護理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持續評價和更新,課程提供了最新護理概念、準則、流程及技能、知識[10],反映不斷變化的衛生保健和護理服務,并增加了對社會因素的關注。美國核心課程中介紹的特色內容有很多,這些內容在國內課程中未涉及或涉及很少,如:文化評估與護理;評判性思維、循證護理及護理理論在具體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包括艾滋病病人、種族差異的個體和群體、家屬及其他利益相關人群的照護[7,11];教學內容的相關研究;不同衛生保健場所如護理院、衛生保健中心中的護理照護;護士的實踐標準、專業界限及ADN護士角色范圍內的領導及任命;在護理對象健康恢復中護理對象、跨專業醫療團隊、家庭、社會的角色及與護理的共同協作;持續性照護;反思性評判護理程序的應用及多學科合作評價病人結局;專業發展及護理職業指導,如評判性地審視影響護理實踐的當前及歷史問題、護生向新畢業護士轉變、繼續教育準備。
2.2教學實施
2.2.1教學理念教學宗旨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是一個有導向的、有目的的、持續互動的過程,“教”與“學”雙方合作、互動。以具體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學。強調護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突出其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護生為學習負首要責任,教師的角色是護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角色示范者、信息資源提供者,非常鼓勵學生向教師尋求幫助和支持,運用所有可獲得的資源學習。可見,美國非常注重培養護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責任感及發現學習需求的能力、學習能力。提倡根據護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個體化、多樣化教學策略。在能力培養上,強調安全、有效、高質量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護理程序應用、評估、干預等實際職業技能,此外,教學活動還重視對護生多種綜合能力及更高層次、更復雜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評判性思維、臨床決策等高層次認知技能,及有效溝通與合作、領導及協調管理、終身學習等多種通用能力,此外還融入了跨文化護理能力的培養。2.2.2教學形式及方法美國在教學中小組教學應用非常廣泛。注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護生學習興趣,以護生為中心,鼓勵其積極參與,教學方法豐富多樣,以小組合作式教學、討論法應用最廣泛,此外,護生匯報、讀書指導、情景模擬教學、視聽材料展示、作業法、網絡教學應用也較多。非常重視護生的課前準備,通過安排多種課前學習任務如指定材料閱讀、資料查詢等讓護生做充分的課前準備。注重通過多種方法引導護生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如病人訪談、社區內服務性學習)、論文撰寫、討論報告及案例分析報告書寫應用廣泛,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讓護生在課余自主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發現學習需求的能力,拓寬其知識面及視野。在理論教學中,教師重視通過多種方法強化課堂與臨床實際的結合,除了病例分析外,情景模擬、研討會、實習作業法應用也較多。在臨床教學中,最常采用經驗學習法、目標教學法、臨床實習討論會、研討會。
2.3教學評價
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均突出過程評價,重視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采用全程測定、多元化主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全程、綜合、動態的考評護生的學習表現。過程評價形式豐富多樣,除了常規的階段性測試外,研究性文章及論文寫作、案例分析報告書寫、討論參與、小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如小組匯報等)也常作為考核方法。評價主體除教師外,同樣重視護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還重視用人單位對畢業護生質量的評價。
3思考與啟示
3.1引進先進課程理念,靈活設置核心課程
目前,國內核心課程設計依據崗位要求,以職業能力為本位,重視對知識系統的教學,強調理論內容的“實用性”“必需”“夠用”,側重對護理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實際職業能力的培養,著眼點在“護理崗位”,缺乏從護理對象出發的服務理念、現代護理理念的滲透。此外,核心課程類型高度一致。國內可借鑒美國先進的課程設置理念,以護理理念、核心概念及護理核心價值引領課程設置,內容體系依據護理的實質(護理理念)、專業核心概念內涵、專業價值設計,增加現代護理理念的滲透,改變過去以“病人為中心”在“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中心”指導下設置,突出“生命周期照護”“文化差異護理”、最佳健康理念。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除了重視實際實踐能力的培養外,還應強調多種綜合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等更高層次、更復雜能力的培養。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更新,保證與最新的護理進展一致。此外,國內各院校可依據現代護理理念及自身的辦學理念,靈活的設置核心課程。
3.2優化、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國內護理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門類多而全。各學期專業課程、各門專業課程間相互獨立,開設順序上也無明顯邏輯關系。建議按照生命周期設置課程,核心臨床護理課程劃分為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將心理學、倫理學等護理人文知識與專業課程整合,提高人文課程的專業貼合度與實踐性,培養護生整體護理能力。將多門專業課程進行多種綜合,如內外科護理整合成以病種、以系統為單位的一門課程,專科方向護理課程與核心臨床護理課程整合,如傳染病護理、口腔護理、五官科護理、康復護理等整合到各核心臨床護理課程中,提高課程體系的綜合程度。課程的開設順序也按照生命發展過程。此外,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踐學時。
3.3豐富課程內容體系
國內核心課程內容仍以“疾病為中心”的相關知識為主。對評判性思維、護理理論等知識停留在理論性、概念性的介紹,未與專業知識融合。課程內容未充分體現整體護理的全部內涵,側重對護理對象生理、心理方面的評估及護理,弱化了對文化、精神、社會方面的評估及護理。健康促進與維持、家庭護理內容介紹較少,未涉及文化差異護理。為促進與國際護理教育的接軌,國內課程應填補與美國課程相比缺如的內容,融入護理對象的廣泛性,包括對個人、家庭、社區、群體、社會的護理,關注護理對象具體的健康需求,增加對護理對象文化的評估及護理,將評判性思維、循證實踐、護理理論融入具體的臨床情境,拓展相應護理知識、技能的循證指南或相關研究,增加家庭護理內容,介紹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與維持的策略,介紹國外文化及先進的倫理知識,將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及新知識、新方法及時體現在課程內容中,增加護理實踐范圍、實踐標準、專業界限,突出護理質量與安全。
實習護生培訓是指在完成護理專業院校基礎教育后所接受的護理專業化培訓, 使實習護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實踐過程[1]。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醫院,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依托,圍繞護理崗位的要求,研究構建了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崗位職業化培訓體系,以適應現代護理模式對護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對實習護生進行職業化培訓。對象112 人,均為女性,年齡20~25歲,中職生52 人,高職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訓時間均為一年。
2 方法
對所有入選對象開展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職業化培訓,現介紹如下。
2.1 系統化崗前培訓
2.1.1 崗前醫院概況介紹 上崗前由人事處、醫務處、護理部等職能科室人員介紹醫院基本概況、科室設置,醫院的理念、發展前景,護士行為規范,崗位紀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護理質量標準等,使實習護生盡快熟悉職業化環境,較快地進入角色。
2.1.2 崗前專題教育講座 崗前培訓期間,舉辦專題教育講座。講座內容主要有護理服務文化新理念、護士服務禮儀規范、護患溝通技巧、護士職業化風險意識及防護能力等。
2.2 輪崗培訓 對實習護生,我們安排每3 個月輪轉一個科室,一年內輪轉內、外、婦、兒各科。在輪崗期間,實行一對一的臨床帶教模式。帶教老師首先讓其熟悉科室環境及各類物品的放置,講解各種規章制度、專科護理技術操作、護理質量標準等,并培養他們與其他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漸進地適應護士角色的轉變。本培訓體系通過崗前技能訓練和系統化輪崗培訓,在知識與具體工作要素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2]。
2.3 特色帶教隊伍建設 帶教老師是執行培訓任務的“細胞”,選好帶教老師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3]。帶教老師競聘上崗,提高教學質量。帶教老師若缺乏嚴格規范的培訓,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則,還常把不規范的操作教給實習護生,埋下安全隱患。本院從2007年開始,實行帶教老師競聘持證上崗,優化了師資力量,保證了教學質量。
2.4 考核評價 利用護理部制定的輪轉實習護生手冊,評價實習護生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擬定理論知識考題,完成對實習護生的出科理論測試。
3 結果
通過系統化培訓,我院實習護生在進入臨床后,很快適應了護士角色,護理職業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實習護生認為我院的特色培訓對提高護理職業能力有幫助;培訓效果和實習護士的工作表現受到護理部領導、護士長、臨床帶教老師及護理對象的肯定。
4 討論
實習護生崗位培訓是培養實習護生職業能力的關鍵時期。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職業化培訓體系的構建,較好地體現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護生護理從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希望今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實習護生培訓是指在完成護理專業院校基礎教育后所接受的護理專業化培訓, 使實習護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實踐過程[1]。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醫院,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依托,圍繞護理崗位的要求,研究構建了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崗位職業化培訓體系,以適應現代護理模式對護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對實習護生進行職業化培訓。對象112 人,均為女性,年齡20~25歲,中職生52 人,高職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訓時間均為一年。
2 方法
對所有入選對象開展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職業化培訓,現介紹如下。
2.1 系統化崗前培訓
2.1.1 崗前醫院概況介紹 上崗前由人事處、醫務處、護理部等職能科室人員介紹醫院基本概況、科室設置,醫院的理念、發展前景,護士行為規范,崗位紀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護理質量標準等,使實習護生盡快熟悉職業化環境,較快地進入角色。
2.1.2 崗前專題教育講座 崗前培訓期間,舉辦專題教育講座。講座內容主要有護理服務文化新理念、護士服務禮儀規范、護患溝通技巧、護士職業化風險意識及防護能力等。
2.2 輪崗培訓 對實習護生,我們安排每3 個月輪轉一個科室,一年內輪轉內、外、婦、兒各科。在輪崗期間,實行一對一的臨床帶教模式。帶教老師首先讓其熟悉科室環境及各類物品的放置,講解各種規章制度、專科護理技術操作、護理質量標準等,并培養他們與其他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漸進地適應護士角色的轉變。本培訓體系通過崗前技能訓練和系統化輪崗培訓,在知識與具體工作要素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2]。
2.3 特色帶教隊伍建設 帶教老師是執行培訓任務的“細胞”,選好帶教老師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3]。帶教老師競聘上崗,提高教學質量。帶教老師若缺乏嚴格規范的培訓,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則,還常把不規范的操作教給實習護生,埋下安全隱患。本院從2007年開始,實行帶教老師競聘持證上崗,優化了師資力量,保證了教學質量。
2.4 考核評價 利用護理部制定的輪轉實習護生手冊,評價實習護生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擬定理論知識考題,完成對實習護生的出科理論測試。
3 結果
通過系統化培訓,我院實習護生在進入臨床后,很快適應了護士角色,護理職業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實習護生認為我院的特色培訓對提高護理職業能力有幫助;培訓效果和實習護士的工作表現受到護理部領導、護士長、臨床帶教老師及護理對象的肯定。
4 討論
實習護生崗位培訓是培養實習護生職業能力的關鍵時期。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實習護生職業化培訓體系的構建,較好地體現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護生護理從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希望今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286-01
一、適老化設計的要點
(一)安全
安全是人生存在的首要條件,設有安全性尤其重要,在社區設計中需要注意的有:①社區內部的交通道路應盡量避免人車爭道,盡量能夠人車分流;②戶外公共設施盡量設置在社區步行距離內,并做好步行系統的安全設計;③各種設施應盡量滿足對應的服務人群,尤其是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提高安全性等級。④有公共空間中,通過調控空間領域性和開放性程度,可以在心理哈桑有效預防罪惡發生,加強可防衛性。
(二)舒適
社區的舒適性是指社區公共服務系統使用上、環境視覺上的感覺。從老年人的角度,要求舒適性的方面講,配套設施齊全、環境舒適、使用方便、精神優美祥和為原則。
(三)便捷
便捷性是每個社區規劃當中重要考慮到的問題。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衰退,體能也在下降。在合理的距離設計住宅空間,提高無障礙設施,為老年人和殘疾人創作便利的環境,以促進老年人獨立生活。
(四)健康
社區健康性包括環境綠化的健康和居民的心理健康。環境健康型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衛生等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對于老年人來說,健康、延長自理自立年齡是積極養老最必要的措施。安靜而富有生機的環境,足夠的日照,適合各種活動鍛煉的設施和場地是非常重要的。
二、適老化社區的交通規劃
在適老化社區的交通規劃上,應注重人車分流,減少不必要的車輛在社區中穿行,以保障老年人和兒童的步行安全。在本方案設計中,參考C.A.佩里的鄰里單位理論,以城市干道包圍社區,城市道路不穿過鄰里單位內部。在社區東面、北面、南面分別設置地下層入口,將原本地面的交通道路引至地下一層,同時在地下層設置超大停車場,滿足社區停車需要。地面交通則以綠道為主,營造溫馨、綠色的社區環境。社區內部各項公共服務設施設置在步行時間10分鐘以內的距離。減少車輛在社區中穿行,有效保障到居民的安全。同時,合理的社區尺度能夠促進居民交往,形成和諧的社區環境。
三、適老化社區的功能配置
(一)社區中心的功能配置
在滿足基本服務設施的基礎上,住區應當增設一些專業化服務設施或專業化設施。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應根據需要建設一個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飲、健康檢查、協助洗澡、幫助進行機能訓練、組織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社區老人服務中心,可以承擔上門護理、日托服務、短期入住的需求。這種社區老年服務設施能滿足近景老年各種服務的要求,以確保居家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小規模的建筑形式,能夠給人帶來家庭式的護理氛圍,老年人既可以繼續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社區中,而且還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交往活動,避免與社會隔離,也方便親人看望與照顧。
(二)社區住宅的戶型設計
適老化社區強調的是居民的年齡結構、各級階層的交錯組合,對比老年社區,其居民組合更加豐富。由年輕單身居民、核心家庭、二代或三代居家庭和空巢老人組成,在社區住宅戶型中,依照不同家庭的需求設計出豐富多元的戶型。
在本方案規劃中,住宅類型主要分為護理型老年公寓、看護型老年公寓、自理型老年公寓、兩代居(兩代人同在一個單元里,但通過花園分割,又相互獨立)、普通單元和青年單身公寓。
老年公寓的設計中,主要減少了墻體的間隔,將屋內門洞開放,使整個房間的動線形成一個回路,以便老年人或殘疾人的輪椅通行,減少了夜行的危險性。護理型和看護型的老年公寓在功能上減少了廚房、洗衣房的空間,由社區中心提供膳食和洗護服務。
四、結論
通過對老年人的社區模式生活狀態的調查,立足國內,以社區老年人為中心的城市開展規劃和設計,得出社區應該多元化發展的結論。
(1)社區人口年齡結構多樣,住宅分為青年公寓、普通住房、兩代居住房、老年公寓和全日制養老院,保證社區具有多層次的居民結構。
(2)社區服務多樣并分散于社區各街道間,將服務核打散,融入社區,伴隨社區的擴大而擴展。
(3)社區中心配備多種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功能。如干凈的超市提供了安全舒適的購物環境;老年大學提供了豐富老年人休閑活動的方式;社區飯堂提供安全、便捷、健康的就餐環境等。
(4)適老化社區最強調一點是安全,因而本文提出在一個合適的社區范圍內,建設地下交通。讓主干道包圍社區或從社區內部地下交通路網中穿行,減少機動車在社區中穿越,保障社區內的行人安全。地面道路則可全面建成綠道,美化社區環境。
1.常見原因
1.1與壓力有關:壓力是人們在社會中所面臨的種種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由于刺激來源不同,我們所說的壓力主要包括社會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和文化性壓力源[1-2],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們的調查結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護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處于學生向護士的角色轉變中產生的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對護理實習生今后的從業道路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本科生多為獨生子女,正處于特殊的時期[3],受其年齡的影響及文化結構、邏輯思維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約,容易產生主觀和客觀的反應,而這可能是大多數本科護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1.2與理論教育和臨床護理的差異有關:羅先武[4]認為:其心理問題可能與理論教育和臨床護理的差異所致,并分析了4個原因:護理技能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滯后,護理技能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對技能的遷移能力;部分帶教老師的操作不嚴謹的負面影響,使本科護生在臨床中不能盡快適應而產生心理問題,此類問題的產生與前期臨床護理教學的質量影響有關,造成護生在實習中目的不明確,角色定位不準,理論與實踐脫節;同時不可否認與個體的受教育程度有關。
表面看來心理問題與個人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有關,實際上是我們教育存在的問題所致。
2.對策分析
2.1緩解壓力。心理問題的產生相當一大部分來自于教學的死板,使我們學生不能靈活地面對多變的世界,面臨壓力時不能正確處理,從而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Lindop研究指出英國在1981年~1986年間有30%的人因為壓力而中斷護理學習,我們擔心初期的臨床實習生因為壓力和心理問題最終放棄護理職業,造成護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們實行多元化護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而,緩解學生心理壓力,須從剛入科開始,護生剛到科室實習時,由于環境的陌生,對帶教教師個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擔心教師、患者責怪等因素,會出現緊張與恐慌,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因此,作為她們的帶教教師,第一印象的好壞會給護生帶來很大的影響。端莊大方的儀表、整潔得體的著裝、和藹親切的語言、溫文爾雅的舉止及親切真誠的微笑,會一下拉近師生關系,在最短時間里消除護生的緊張心理,快速地緩解了心理壓力,愉悅地跟隨教師開始臨床實習。
得益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教育部對職業學校教師人才培養的契機,以及學校對教師繼續深造的重視,筆者有幸來到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參加國家級中職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回顧兩個月的培訓學習,感受頗多。
1 學習收獲
1.1 理論學習
西安交大給我們安排《護理研究》、《護理教育與導論》、《多元文化與護理》等理論知識學習,還安排了專業知識講座、到各所醫學院校參觀和臨床實踐等活動,使我們學習的老師開擴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參加此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下面簡單說說我所學到的知識:
(1)護理研究,主要講了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從中我學習到,對于中職院校的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探求知識,深入學習的表現,同時還有利于學校硬件的提高。但是對于課題研究還需要校方的大力支持,因為對于一個研究成果的產生也需要很多的試驗,所以也需要一定的經費。參加此次學習的老師中有申報校級課題研究和國家級課題研究的,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去學習。
(2)護理教育學。我首次接觸到了布魯姆教學目標的運用,將其研究的教學目標(認知領域、運動技能領域、情感領域)即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運用于教學。
(3)多元文化與護理的學習,主要講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護理發展趨勢,具有關調查2003年我國醫院護士中,中專學歷占64.5%,大專24.3%,本科學歷占11.2%。在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提出,2015年醫生與護士的比例應達到1:1,每千人口醫護人員比例均為1:5,護士達到232.3萬,需要凈增103.6萬。從數字可以看出,我國護士缺口很大,所以,對于我們中職學校培養護士的前景是樂觀的。筆者也首次接觸到了循證護理(EBM)。
(4)學校聘請了幾位很有知明度的教授研究員給我們作講座,還組織我們參觀西安市的西安醫學院和西安交大附屬衛校,學校的實訓基地規模都很大,將護理學的理論與實訓學習相結合,實訓模擬病房充足,實訓用物完備,如外科的手術模擬病房、ICU,兒科的模擬病房配有嬰兒床、早產兒保溫箱、洗澡池、嬰兒秤等,對們的他教學環境參觀學習。
1.2 實踐學習
(1)在西安交大附屬醫院兩周實踐學習,醫方安排筆者參觀了醫院的相關科室、靜脈藥物調配中心、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室。
(2)踐習于循環內科,工作人員的工作太度熱情、謙和、敬業、知禮。對待病人一視同人,親切溫各,同事之間團結合作,共同為患者服務。
(3)技術操作。靜脈輸液新技術PICC(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的應用及護理,由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7天至1年).
(4)門診換藥中心。現代傷口愈合理論:傷口濕性愈合=適度濕潤的環境+密閉的環境。 于2006年3月試運行,9月開始獨立核算。完成門診的常規換藥,完成住院部內科病房的傷口換藥及手術科室延期愈合傷口的換藥。1項院基金結題。獲醫院新醫療新技術成果獎2項、立項2項。共發表專業論文16篇。衛生部視聽教材一項。
(5)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滅菌質量的高低與院內交叉感染有密切聯系,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10個工作流程: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躁、檢查、裝包、滅菌、儲存、發放。運用先進的消毒設施對醫療器械消毒滅菌。
2 教學改革的學習
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的五個方面:1、主要是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提高教育質量,3、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5、重視提高師資水平。各所學校都在提倡教育改革,但是教學改革也同樣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么才能將陳述性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還要將過程性知識傳授學生,讓學生的思維與行動相結合,形成多元智能,在生活中學習中有新見解和主張。具體的教學改革還應根據老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情況來實施。
3 學習生活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173-03
隨著21世紀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衛生的迅速發展,老齡化社會對護理的剛性需求,人們對護理品質的期望,社會急需高品德、高智能水平、創新精神強的應用型護理本科人才,而這些正是精英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中國本科護理教育自1983年得到恢復,至今已有30年,護理本科畢業生數量已得到了大量補充,而護理研究生數量有限,他們大多成為護理教學的師資,因此在護理實踐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可見當下在第一批護理本科院校中開展精英化教育的探索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護理本科畢業生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原因分析
當前,護理本科生中缺乏精英化應用型人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目前護理本科教育的培養體系陳舊僵化:我國招收第一批本科護理專業的學校大多擁有國內一流的臨床醫學專業,并且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專業的基礎醫學教育在師資和教學模式上幾乎是完全重疊的,這種在臨床醫學框架下開展的護理本科專業培養模式,尤其是早期沒有體現護理特色的基礎醫學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作為一級學科的護理學學科發展,培養體系落伍于“全人護理”的現代護理理念,因而導致了護理本科畢業生知識能力優勢不顯著,達不到精英化人才的要求。第二,護理畢業生大量流失:高考后進入第一批本科院校的護理生大多為專業調劑生,因此專業思想極度不穩定,加之社會對護理專業的偏見[1],家人對專業的認識不足等等,使得她們的專業認同度低,因此畢業后很多學生通過報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者通過在其他行業就業等方式,達到改變未來職業門類的目的,最終導致了護理畢業生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通過教育改革將這些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培養成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在工作中發揮其領軍性人才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以人為本”設定人才培養目標
發達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即以“以人文本”為靈魂開展教育改革[2]。“以人為本”必先尊重學生的選擇和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同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高要求,即以學生的素質、需求為基礎,針對市場中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匱乏的現象,結合學校教學資源設定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他們對未來職業價值的認可,使他們未來能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成為護理骨干。
三、以有用教育和專業情意培養結合的教育理念,構建“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所謂的有用教育就是不僅教授學生現在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傳授學生未來可能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也是精英化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之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正如愛因斯坦指出的:“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在教育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給予他們人性的關愛,關注護生的身心發展,認識護理職業價值,感悟“恪盡職守、關愛、奉獻”――護理專業情意。構建以有用教育和專業情意培養融合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體現護理教育整體觀的課程體系,社會活動和課堂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融知識、能力、情意于一體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平臺建設,師資的一體化建設。
(一)體現護理教育整體觀的課程體系,加大教學改革幅度
打破傳統的基礎-專業-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通過課程知識整合,教學方法改革,加強醫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護理專業課及實踐環節的聯系。早期教育注重促進學生專業主體意識的萌動和主體能力的發展,后期教育注重促進學生的專業主體意識的強化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專業知識能力循序發展中,同時經歷專業認知、專業認同、熱愛專業的思想歷程。
1.優化整合基礎醫學課程知識,凸顯護理特色。通過基礎醫學和相關護理專業課程的整合,增強基礎知識的有用性[3]。將解剖學和護理學基礎進行部分整合,開設護理應用解剖學;在生理學教學中融入護理理論,將生理活動與整體護理概念相結合,并和護理學基礎、健康教育部分課程內容整合,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知識、康復指導、保健等活動與內容[4]。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在提高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專業認知、對職業價值的認可。
2.建立綜合實驗實踐課程群,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情意。從1―4年中,在每門課程開設的綜合實驗或綜合實踐課基礎上,開設高度綜合的形態學和機能學實驗[5],以及臨床護理綜合技能訓練、專業創新思維訓練、護理人文社會素養等綜合實踐課程。機能學實驗緊緊圍繞護理專業能力與專業情意教育特點設計實驗,形成生命體征的評估與生命活動、肝、腎損傷及治療、急救與護理等專題。綜合實踐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項目為依托,在學校、醫院、社區中開展社會服務、護理實踐、護理研究。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且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習、研究、創造、主動實踐的潛能,同時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從知識、能力、情意全方位對學生進行一體化的精英化培養。
3.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改革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目標,以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為手段,課程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PBL學習、合作學習、小組討論、項目學習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構建系統傳授與探索研究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社會活動與課堂教育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體系,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優化學習過程[6],促使學生內在知識的建構,以成就感促進專業認同感及專業熱愛的培養。另外,通過節點教育和課堂人文環境的塑造,切身感受人性的關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專業價值和態度。科學地評價教育結果,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肯定并鼓勵他們的付出與學習結果,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科普小論文、知識競賽、學生講課等。在學年綜合測評分中充分體現學生課外的學習成果,如、專利申請、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等,形成結果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融知識、能力、情意于一體的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保障平臺建設(見圖2)。
1.課外個性化培養平臺。學生根據自身的設計,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特色方向。通過開設國際護理的全英文課程,邀請美國注冊護士授課,為有志于國際護理的學生提供發展平臺;開展職業道德、前沿護理理論和技術、老年護理、長期照護、麻醉護理等專科護理課程的系列講座;通過國際交流項目,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參加港澳臺校際間活動,上述措施為學生成為精英化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培養平臺,并且拓展了學生對護理的認識,提升了專業認同感,更對未來職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2.健康校園活動和校內開放實驗室制度。針對群體人口健康,倡導健康促進校園,開展校園的健康教育活動;以項目為載體參加市級各項與健康有關的公益活動;利用所學知識理論,借助教學標本,通過每年“5.12”國際護士節進行健康宣教、優生優育宣傳活動。課余開放實驗室,提供學生實踐創新的場所。學以致用,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培養了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情意,而且專業價值得以體現,提升了護生的成就感。
3.搭建學生實踐、科技創新的平臺。服務社會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與周邊社區合作,搭建以老年護理、社區護理、慢性病護理為特色的社區服務、社區實踐平臺;借助教學、實習醫院的病源、病種資源,搭建臨床護理實踐、研究的平臺。以課程的課外訓練任務、畢業論文為導向,鼓勵學生在社會服務、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中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并在臨床實踐的教學管理中,采用實踐任務管理模式,課間見習和集中見習相互補充的實施策略,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創新的空間和時間,提高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
(三)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培養人才的保障,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結果,只有在基礎醫學師資和護理專業師資在護理教育整體觀、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樹立精英化應用型護理本科人才的培養理念,并將該理念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精英化應用型培養體系實現預設的培養目標。
1.師資隊伍的融合。打破基礎醫學教師和護理專業教師間的學科界限,同進共退,組建相互滲透的教學團隊,護理專業教師早期就參與如生理學等課程的教學活動,基礎醫學教師在后期也參與實踐課程、畢業論文等教學活動。這種共同參與基礎醫學課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使教師間取長補短,得到了共同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相互銜接、延續性及課程整合。
2.科技創新導師制、畢業論文導師制、課程課外訓練導師制。①畢業論文導師制:國內大部分護理專業沒有畢業論文的要求,10年前我們將護理專業畢業論文納入了教學計劃,學生在第四年進入臨床實習時就配備論文指導老師,實習中期確立論文內容,實習結束后進行論文交流和評比,優秀論文推薦發表。②課外課程訓練導師制:學生通過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程的課外訓練任務配備專門的輔導教師。③科技創新導師制:根據1~4年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設計了不同級別的創新活動(見圖2),而且創新活動的難度呈階梯式提高,創新活動的原則是提升專業主體意識和綜合能力,形成了學生間的循環接力運行流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專業實踐中形成自主科研項目。在教師指導下,以具有護理特色的項目為載體,組建以高年級為主的大學生創新團隊,開展創新活動。創新團隊成員帶領低年級的學生開展與項目相關的活動,引導低年級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設計和興趣。周而復始。
四、結語
高質量人才培養應符合三個基本要求:即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構建的培養體系最終是為學生服務的,只有獲得了社會、學生共同認可的培養體系才有存在的價值,只要讓護生在我們構建的體系中享受學習、享受實踐、享受創造的感覺,讓社會得到真正需要的護理“人”,才能實現高等護理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玉梅.護理人才流失的分析與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08).
[2]席成孝.從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看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3,(01).
[3]楊艷艷,楊桂染,閆瑞霞,趙文濤.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
[4]邱麗穎.通過解釋生命現象,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5]李英.開發醫學綜合實驗對護理本科生專業素質的培養[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