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言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電教媒體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幼兒園教育教學領域。在語言教學中,靈活運用電教手段,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已成為提高語言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結合自己從事的電化教學實踐,談談電教手段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一、運用投影、音樂等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動力。”在語言教學中,運用投影、音樂創設情境,用于組織教學,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情緒,激發求知欲,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如小班語言游戲《誰來了》,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兒學習并運用游、跑、跳等動詞,小班幼兒由于年齡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維發展緩慢,老師直接告訴幼兒小魚是游來的、小兔是跳來的等。讓幼兒記住相應的動詞,在游戲中幼兒練習運用,這樣不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一次次減弱,而采用在教學時放上有關小動物走路、模仿叫聲的音樂,設計提問:“是誰來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很高,能很快說出動物名稱,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動物的叫聲,跟著音樂節拍模仿小動物的動作活動起來。抓住時機,適時地啟發幼兒:“小動物是怎么來的?”引導幼兒正確學說并運用游、跑、跳等動詞,幼兒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思維活躍,樂于表現,玩中學,學中玩,很快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
幼兒的注意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一方面,幼兒的注意力隨事物的性質而變化,凡新穎、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另一方面,幼兒的注意力隨著主觀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穩定性差,很難把注意力長時間穩定在一個目標上。幼兒園故事教學一般采用依教學掛圖進行講述教學,掛圖畫面單一,缺乏變化,想真正達到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組織教學很費勁,如大班故事《狐貍和兔子》,故事長有1200字,情節曲折,幼兒對故事無新鮮感時,注意力開始轉移。老師依據故事內容,精心設計,利用錄像或將投影的靜片與動片配套組合,層層銜接,巧妙過渡,可形態逼真,聲情并茂地突出狐貍的狡猾、專橫,而不畏正義的本性。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看到狐貍被勇敢的帶鐮刀的公雞嚇得發抖,最后被公雞砍死而感到由衷地高興,并積極大膽地描述故事情節,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既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運用電視錄像創設情境,突破時空限制,開闊幼兒視野,發揮語言教學的美育功能。
詩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在語言教學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浮想聯翩中感受意境美,單靠掛圖是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而錄像、錄音、投影等電教媒體,則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態性等特點,成為實現語言教學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過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如大班欣賞詩《春天的秘密》,詩歌意境優美,朗朗上口,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春天的美麗景色,在教學時,老師播放有關春天景色的錄像片,以其多彩絢麗的畫面,配有詩歌錄音,融聲、色、圖為一體,打破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把幼兒引入了一個洋溢著春天氣息的優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歡快地流著,柔軟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搖蕩,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捉害蟲……幼兒仿佛置入大自然的懷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來了陶醉在美的氛圍之中,產生了美的愉悅感,激發了幼兒喜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靈活運用電教手段,再現情境,突破教學難點,鞏固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C語言課程新的教學方案設計
(一)教學內容的重組首先,我們要選擇一本適合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的教材,該教材不是呆板木訥的傳統教科書,我們應該選取生動形象的教學材料,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C語言課程教學的質量。老師要明確C語言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關系,從而制定本課程的教學計劃,另外,要根據社會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刪除和增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有在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微調。一個對教學內容重新確定,把知識的講解和實際編程相結合,以及進行一些有趣的競賽或者互動,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C語言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本科教學中,C課程語言的教學大多開設在大一,學生基礎普遍薄弱,沒有系統的只是結構,所以教學過程的設計至關重要。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未知的好奇心,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一門課程之前,大腦中都會閃現這樣一個念頭,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有什么好處,老師在第一堂課時,應該直接明了的告訴學生學好C語言的好處,比如就業市場上對軟件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較大,學好C語言可以增加就業的砝碼,而且C語言是很多理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在以后還會學習很多后續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的為學生答疑解惑。C語言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循漸進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應該從簡單的語法學習入手,慢慢的積累知識,直到能自己獨立的編寫程序為止。
(三)C語言教學中學生和老師聯系目前的C語言教學中,比較普遍的是課堂學習和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是老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麻木不仁的聽的刻板畫面,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差,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而作為本科學生的第一門編寫程序的基礎課程,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有的學生上著上著就走神,或者就產生了放棄學習的心里。另外,在上機實驗部分,老師要求學生進行的實踐往往是老師課堂上講過或者是指定的某些課后習題,學生往往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導致學生遇到困難就放棄,尋找答案,無法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可以通過案例帶動教學,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案例入手,再到一般的案例,最后到綜合應用案例。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加強團隊合作,鼓勵學生多提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發現問題并和同學的討論中,不但可以相互幫助解決問題,還增強了對概念的理解。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之余自學以擴展知識面,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媒體投影和現在的板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手段。缺點是每頁幻燈片包含的內容有限,不便于學生對前后兩頁幻燈片知識的聯系,還有就是幻燈片變換速度快,基礎差的同學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而傳統的黑板粉筆模式教學方法可以很好的彌補多媒體教學的這個缺點,所以把二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上機操作調試的過程中,尤其應該注意學生創新和思考能力,最終獲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環節應該以鞏固知識點為主線,結合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循序漸進的任務驅動方式,達到提高自主編程能力的目的。
(四)新的成績考核制度除了在期末考試進行理論的考核外,還應該注意實際編程能力的考核,建立并執行創新鼓勵加分制度,對那些在課堂勇于探討問題,在編寫程序過程中創新做得比較好的學生加分。提高C語言教學效果還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相互間的探討,在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為中心,讓學生明白C語言課程的重要作用。這些方法使學生編寫程序的能力,上機調試程序的能力和編程習慣得到有效的改善,顯著的提高了C語言的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通過完整觀賞介紹嘉定的視頻,讓學生對嘉定生活有個大致的了解。隨后,請出外教David,在外教的自我介紹中道出他需要生活上的一些幫助,來引出本課的主線。單詞教學緊密穿插于語境中,從外教的上班路切入,引出詞匯hotel,句型Thehotelison…Road.Ourschoolison....Road./Youcan.../Ittakes....也隨之跟上。讓學生來說說David該如何從所住賓館到達學校,有幾種路線方式,將單詞,句型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將詞句與語境有機結合,達到靈活運用的教學效果。在對單詞bank,hospital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外教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正好對基本句型The…ison…/Youcan…Ittakes…再一次進行了鞏固和運用。在對單詞bakery,cinema的處理上,我采用了對話操練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及時有效地鞏固所學語言知識。整堂課中,關鍵語言點不斷復現并循序漸進。同時做到至始至終,學生都是話題中的主角,孩子們自然就成了一個個熱情的小向導。
二、構建展示平臺,整體輸出語言
語言教學的整體性還意味著"實踐性"即語言知識必須表現在語言實踐上,語言不能脫離實際,有效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是應用語言的過程,學生的言語能力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的。本單元的每個課時,都緊緊圍繞著幫外教熟悉,了解上海的便捷生活這一主題,外教體驗上海的生活貫穿始終,實現了單元的整體性。在最終的語言輸出階段,就更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語言能力的舞臺,促進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如:在第一課時中,我將語言輸出設計成讓學生完成嘉定生活手冊的形式,來描述其中一個場所。孩子們便有了如下的語言輸出:…(place)is(on/nextto…).../Thereis/are.../Youcangothereby/on.../Youcantake…at…BusStopandgetoffat…BusStop./Youcan…(activities)/It'sagoodplacefor…通過完成手冊的活動,不僅實現了學生的從懂到能,也達成了語用和情感目標。而最終的Convenientlifeinourestate環節,請學生通過介紹自己小區的周邊環境,邀請外教入住自己小區,使得語用輸出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更有了實際性的提升,為接下去的幾個課時埋下了伏筆,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便捷,使得單元的整體性設計更強。
體育教學的組織水平,直接影響體育教學效果。體育教學是由各教學部分、各教學環節組成,并在室外不同的教學場地進行,而語言是組織教學的紐帶,要使各部分教學緊密銜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秩序井然,就需要借用多形式的語言活動來加以組織和控制,如教師語調的調控、語速的變化,通過這些語言技巧的運用,教師在語言上進行煽動和誘導,就能迅速地集合、組織、調動隊伍,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興奮性,使學生表層的學習動因轉化成更高層的自主和自覺的學習,這樣就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各教學活動能省時、省力地順利展開。體育教師一節課上下來,即使他講解正確,動作到位,但如果整堂課中沒有一句生動、有美感的語言,那么他即便完成了教學內容,也只能是平淡的課,與學生很難形成有效溝通,要組織好一個情境化課堂氛圍則是很難,因而不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此外體育課的隨機性很強,教師要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選擇和組織自己的課堂語言,針對課堂出現的不同情況,及時改變原定的教學計劃,這樣的改變往往會得到學生的肯定和喜歡。
語言藝術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點之一。
教學質量的好壞是由多因素決定的,諸如教師對事業的責任感、知識水準、教學表達能力等。而我認為提高課堂中的語言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語言表達,是師生交流的紐帶,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紀律的好壞、學習成績的高低,乃至學生的成長,都同教師的教學語言密切相關。
一個有良好語言素質的老師,說出的語言會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質量自然很高;相反教師語言素養不高,則往往直接導致教學的失敗。如果教師通過饒有情趣的描述,恰到好處地概括、點撥,能將學生領進知識的殿堂;如果教師的語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就可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沖擊波,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師的語言深刻含蓄,富有啟迪,就會使學生觸類旁通;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教師用幽默、風趣、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體育教學中的要求以及技術動作的過程,正如表2所示,用符合學生喜歡的類型特點來闡述教學內容,就能創造一種“寓教于樂”情趣橫生的課堂氣氛,教學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反之,則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語言藝術是發展學生思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既影響思維,也體現思維。具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能給學生以一種正面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以讓學生從老師那里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思維分析和判斷能力。體育教師不但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在準確、生動、鮮明的教學語言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分析綜合、練習以至理解、掌握所學習的內容。因此,體育教師必須考慮怎樣才能點燃學生的勇敢之火,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為此,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恰當,批評不能信口開河,表揚必須考慮教學效果,用詞既要淺顯易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系統嚴密,含義深刻,并善于根據學生知識經驗和心理特征,結合教學實際和教材特點,恰當巧妙地運用提問、暗示、點撥、提示、比喻等語言來啟發學生思維活動展開,使學生聽后既能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又能在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上也有所得。例如:可采用“看誰領先”“看誰奪冠“”看誰最快”等語言來啟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既簡明、又有力。
3語言藝術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具之一。
現階段英語教學涉及面很廣,反映在外語學習或教學上就存在著許多看法和觀點。由于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語言習得的機制對于我們顯得既異常又熟悉,同時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學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條適合國人學習英語的捷徑,但又始終有不盡人意之處。究其原因現階段的英語教學,就自然會出現不同的著重點。本文就英語教學現階段的語言“習得”和“學得”展開一些探討。
一、現階段英語教學是外語教學
現階段的英語教學究竟是二語還是外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異問題。目前大家對此的看法比較一致(Stern,1999:16)。“二語”常常指兩種情況:第一,任何一門晚于母語而被習得的語言;第二,從掌握語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個人所講的‘弱式’語言和“次要”語言。所以“二語”指的是在本國內,人們學習并使用的某個非自己母語的語言;第二語言一般指在本國與母語有著同等地位的一種通用語。“外語”指本國語言以外的語言,自己國家以外的某個言語社區所講的、非自己母語的語言。因此,英語在我國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在我國環境里進行的不是第二語言習得而是外語學習。或者說,中國的英語教學至少在目前仍屬外語教學。
二、語言“習得”和“學得”理論
“習得”和“學得”是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監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樹最大的第二語言習得模式。大家引用“習得”和“學得”時,其內在含義大多是按照Krashen對兩術語的界定標準。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論由五部分組成,人們對其理論或假說往往也有側重,對其理論有不同的叫法。“習得”指學習者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無意識地將隱性知識內化。他認為,在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不注意話語的形式,只注意他們所要表達或理解的意義。“習得”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學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環境中)有意識的學習語言規則的過程。這種學習是系統的、正規的。學習者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自己對語法書的閱讀而了解到一些語法規則,并且能感悟和談論這些規則。有意識學得的知識只能起到“監察”作用,即在說或寫的前后監察言語輸出是否合乎語法。他認為,只有潛意識“習得”的知識(隱性知識)才能使言語的輸入和輸出達到自動化,即能自然地運用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時,“習得”看上去要比“學得”更重要。而“學得”的顯性規則(語法知識)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說,一個已經習得語言的人在交際時,他可以對書本上的語法知識一無所知,但卻能毫無障礙地進行交際。
因為我們如果用Krashen的觀點,那么我們也應該知道其他相應的條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別人,不能給別人的術語增添一些你自己強加的內容。但這并不是說,別人的理論和學說就不能進一步的發展。學術討論必須有一個前提,你所用的術語是你自己創造的?還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個術語時,加入了新的內容,就應該有所說明,或改換一種稱呼。三、討論與啟發
根據以上的討論,我們就我國國情下大學生對英語學得和習得過程的理解談以下幾點。
1.Krashen的習得或學得理論是在美國的教育環境中產生的
應該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適合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國的標準對其理論狂轟亂炸。比如,不少學者對Krashen的習得/學得區分學持批評態度,稱他的這一區分缺乏科學依據。但如果我們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語言習得過程和兒童習得L1和L2時的過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學習環境對書面測試最好……有的研究顯示非正式環境對促進真實語言的使用有優勢,對習得有用。”這一點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體會。但Krashen還說,“正式環境既對習得又對學得有促進的潛勢”等(Krashen,1981:6)。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促進那種潛勢?如何解決外語習得中的“僵化現象”或“高原現象”?這些都是我國外語教學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Krashen語言習得經驗遷移到外語教學活動中,改良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盡管母語已足以幫他們解決在一般社會活動中所謂遇到的種種困難。但隨著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異族文化的交流,學生有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需要。由此,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掌握運用外語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上,教師在言語、表情。姿態等方面都應表現出關懷、欣賞、肯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減少學習壓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3)模擬真實的語言情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往往遠離現實生活,難以創造真實的生活情景。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沒有真實性情景可依。一切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因素都是體現真實情景的語料庫。可是,這個“語境庫”畢竟有極大的局限性。教師必須在“真實性”,與“無真實性”之間作出選擇,模擬真實程度不一的情況情景,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上述“語境庫”的局限性,形成多層次情景。
(4)運用綜合的信息源和媒體。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單一媒體傳遞單源信息,結果學生難以提高各種語用能力,獲得真正的語言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各種語言軟件的開發,我們完全有條件為學生創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仿真的語言習得環境中學習外語。
(5)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外語學習同母語習得一樣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不但需要真實程度很高的活動空間,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動時間。從某種角度來說,外語學習活動經歷三個階段:理解語言材料(信息輸入);豐富語言認知結構(知識積累);運用語言實踐(加工輸出)。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是以前兩階段為基礎,以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為標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保證信息輸入的密度、語言操練的密度、實踐活動的密度。
本文從“學得”和“習得”兩個方面探討了外語教學的中心應放在學生如何學方面,教師的“教”也要以學生如何學為基礎,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優勢,提高語言刺激質量,避免語言僵化。我國的英語教學不是Krashen式的二語習得,中國沒有二語習得的環境。所以,我國的外語教學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第二語言習得/學得理論,而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逐步摸索一條適合我國特點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和習得模式。
參考文獻: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素質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素質,它包括對數學知識掌握的深度,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可能有科學的教學語言,就不可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在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時寫道:“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二是教師本身的素質,一名教師只有文化知識還遠遠不夠,教師是一個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職業。教師本身的素質包括:1.表達能力;2.教態;3.說好普通話的能力;還有最為重要的就是:必須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必須熱愛學生。
一、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科學、嚴密
數學是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是學好中學數、理、化的基礎,也是今后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科學和嚴密的。
有的教師教學語言不夠科學,也不夠嚴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當教師對三角形下定義時,說:“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這是不嚴密的,因為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可能是三條不相交的直線。這樣說才是正確的:“由三條邊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有的教師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中,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時,學生說,“相同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也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比較異同點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師不清楚,學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來教師一定要問:“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呢?”可是教師沒有問,學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長方形中。接下來學平行四邊形,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異同點,相同點是對邊相等,不同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不是直角,而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教師沒有問。為什么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認識,而不把長方形、三角形和圓放在一起認識呢?因為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包含關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又都是特殊的四邊形,還可以畫一個示意圖。而這節課教師只講了這三種圖形都是四邊形,它們各自的特點,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沒有問,也沒有講。教師只有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教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樣的知識才是完整的、科學的和嚴密的。
二、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準確、精煉
有些教師不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隨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中,復習一道判斷四個角是不是直角的題,教師出示的題目是“判斷出直角”,這話很不規范、很不準確。應該說,“判斷下面每個角,哪個是直角?”
有些教師就比較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語言比較精煉,沒有多余的話。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教師問完好以后,接著說:“先拿三根小棒,圍一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做?”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沒有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話就比較多,語言不夠精煉。問完好以后,她說:“今天,我們要在這里上一節數學課。大家看一下,教室里來了很多領導和老師,還有校長,希望同學們就象在自己班級上課一樣不要害怕,積極思考,主動發言,讓領導和老師們看一看,好不好?”沒用的話,與這堂課的知識內容沒有關系的話,請不要說,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上課的時間多么寶貴,就40分鐘啊!
三、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形象生動、有啟發性
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帶有啟發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例如:長春市第二實驗小學鞠孟賢老師,在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她把兩步計算應用題中的間接條件,用一個非常形象的字“藏”來代替,她說:“這里還有一個條件,藏起來了,誰能把它找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這一生動的字調動起來了,他們都想自己找出來。
再如教師在講“小數的性質”這節課中,教師上課的第一句話就說:“你們去過商店買過學習用品嗎?”一句話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因為買學習用品和他們的生活太貼近了。教師接著說:“文具盒5元,圓珠筆1元6角,你們會不會寫?”讓學生動筆寫,這樣有兩種不同的寫法:5元,5.00元;1.6元,1.60元。教師又接著說:“同樣的錢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們想不想知道?”這誘人的加之親切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全班學生都盯著教師想知道為什么。
我們聽過不少這樣的課,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說的話很多,而且重復的話很多,多數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只有個別幾個“好”學生才有發言的機會,全班學生沒有動起來,所以課堂氣氛沉悶。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主動的學習,主動的獲得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讓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大多數學生沒有想出來,那么可以讓學生前后桌討論一下,讓全體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課堂氣氛絕不會沉悶了。
四、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經常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例如,在講“一位數除三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出示題:428÷2,教師說:“根據這道題的特點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你有勇氣獨立完成這道題嗎?”當全班學生都做對時,教師又說:“你們真聰明!”這樣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動,而且師生的情感得到發展。“老師對我們真好,我可喜歡學數學了。”“我非常愿意學數學。”
有很多教師愿意把學生分為好學生、中等學生和差學生,這是從學習成績來分的。但是,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分,這樣會傷他們自尊心的。我們不妨這樣分:對學習有興趣的,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對學習興趣不大,但比較聽話,老師讓我學,我就學,被動學習的學生;再就是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和被動學習的學生,有時會對學習采取冷漠的態度,教師就要以滿腔的熱情去溫暖這些冷漠的心,讓他們逐漸解凍,恢復活力。
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名學生正確的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一名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把問題回答正確,教師會說:“同學們,鼓勵他!”全班同學會熱烈的、帶有節奏的鼓掌;有的老師還會用親切的語調說:“回答得非常好!”“李聰,今天表現得真好!”我想:就這樣一句話,會使這名同學全天都能愉快地學習,甚至,從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歡數學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四個組,學習同一難度的內容,第一組為受表揚組,經常受到表揚,成績扶搖直上。第二組為受譴責組,責備經常不斷,這些責備,開始起點作用,后來就“疲”了,成績就持續下降。第三組為被忽視組,只是在一旁靜聽前兩組所受到的表揚與譴責,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揚,也不遭受直接的譴責,學習成績比前兩組都差。第四組為控制組,既不給予任何表揚與譴責,也不讓他們聽到對前兩組的表揚與譴責,學習成績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結論說:“獎懲都是必要的,不給予獎懲會引起學習下降,而獎勵比懲罰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更大。
教師要善于表揚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的老師會說,這樣的學生沒有優點,怎么表揚他呢?做一個細心的教師,只要發現學生有一點點進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應該及時的表揚他,鼓勵他,使他感到我也有優點,我也能進步。如上課時,當你提出比較簡單的問題時,讓他回答,及時表揚他、鼓勵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確,進步很大。”還有的學生上課舉手發言,即使他回答錯了,你也要鼓勵他,“看他能大膽發言了,雖然問題回答得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問題回答正確。”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當然非常高興,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會認真的聽課,積極的發言,這樣他的學習成績會很快地提高。
五、教學語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克服方言
有的教師一定要問:又不是語文課,數學課為什么還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呢?我省有的地區普遍有地方口語,就是平翹舌分不清。如:14,他們發“十市”。我國很早以前就提倡說普通話,這里說的普通話是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到南方一些省市聽課,老師和學生們說的都是普通話,而且都很標準。我省有幾個地區有地方口語,要改變家鄉的面貌,首先從教師做起。教師說的不是標準的普通話,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師發音是否準確,也標志著教師的業務水平。發音不夠準確的教師,可以查字典,請教發音準確的教師,師生之間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發言時,如果發音不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及時糾正。
六、教師自然得體的教態是無聲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態一般是指,教師的外表、說話的表情以及說話的語調等等。
教師的教態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要求教師表情親切,語調適中。教師笑盈盈地面龐,親切的目光,使學生感到老師可敬可親。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遼源第一實驗小學吳敏老師的教態就是非常自然的,她的聲音也非常美,聽她講課就是一種享受。而且她和學生的感情也很好,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敢想敢說,他們不害怕老師,說錯了,老師也不會批評他們,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還有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陳曉梅老師,她的教態也非常自然得體。
在語文教育中,實踐的重要性更加淋漓盡致,同時,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也在更好地踐行了知識。讀讀寫寫,閱讀寫作就是一個學習加實踐的過程。實踐分為直接實踐與間接實踐,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實踐的間接過程,生活語文是實踐的直接體現。語文從來不像其他學科,緣木求魚式的進行生硬教學。這也就給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提高了成功性。
(三)人文性
語文課程中的材料文章是經過嚴格選擇出來的典范文章,無論是在寫作技巧,還是文化思想上都是優質兼得,這些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的,而語文課程的教學素材又是以其為基礎的,所以說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A,才有B這樣的條件邏輯。因為兩者相互滲透,且無需條件也在進行中的。語文教材本身就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反之亦然。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素質包括兩個基本的概念: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文化素質來說具有雙重益處,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時,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得到了雙重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提高學生的思維廣度,而非只是學習基礎的語文文化知識[3]。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根本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崇高理想。一個有文化而沒有道德的社會人對于社會來說,是具有危害性的,最近幾年發生的眾多知識分子犯罪的新聞事件,也驗證了曾經說過的偉大名言。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原則
(一)文道統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僅僅強調“滲透”二字,關鍵之處在于對度的把握,能否把握到一個合適的度便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素質了。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度的強調“文”的重要性,就變成了傳統語文的教育方法,說教生硬的知識傳授;如果在語文教育中過分強調“道”的重要性,那便成了本末倒置,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了語文課堂的全部那是萬萬不可的。所以,在實踐運用中,需要教師在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求統一,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是同一時態的統一,并非兩個不同時態的統一[4]。
(二)無痕原則
顧名思義,無痕原則講求的藝術關鍵在于無痕,這也是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職業素養。在運用中,切不可將其表現得過于濃重,在語文教學中,不可將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導致學生的被動的結果,就證明了教育效果的失敗。所以在實際課堂中,教師應該借助相關性、合理性的教材,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設計在其中,并無痕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與領悟,使得學生主動接受學習。
(三)實際原則
針對高等教育中的實際原則,在表現內容方面涵蓋兩個概念,一是與社會大背景實際原則,即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著社會實際,當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是內化與外化統一的過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缺乏合理性與社會實際性,那么將是教授現代人學習古代生活模式的錯位教育;二是與學生個體的實際原則,這主要是說在進行思想診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因材施教,找到合適的契合點進行教育,這樣才能使教育效率得到最大化[5]。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自我統一度差、社會適應性差、經濟壓力以及就業困難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想政治過程中要找到這些契合點,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社會實際與學生實際額原則,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的目前處境與心理狀態,做學生的指引者與解惑者,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解決自身思想等問題上創造條件。
(四)針對原則
針對性的原則也就是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是發展中的獨立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特別的,所以不能以一育百,用馬克思的話講,就是要辯證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6]。所以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在語文教育中進行運用時,也要采取這一針對性原則,具體的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對學生現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后,選取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選取合適的滲透方法,在合適的時間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使得學生感覺到及時就醫的舒暢感。
(五)以身作則
教師的言行與素質對學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學生學習的表率與領導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求語文教師在對語文教學認真細致的同時,對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則。新時期的教育要求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時身為教師必須履行了的行為準則之一,教師唯有不斷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素質內涵,只有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也會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滲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于素養方面的教育,所以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力量。成為學生可以學習的人,可以信任的人。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開展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校園應該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良好文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文化氣息濃重的校園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因為社會風氣各路熏染,現在的學生在文化上也就受到了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偏差與誤導。校園文化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具有導向、激勵的作用。所以提升校園的文化氛圍對于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的滲透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7]。
(二)作文教學教育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作為是檢查閱讀效果,寫作功底以及分析學生思想狀體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感受到學生目前的情感與思想所處在的位置,能夠分辨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高低。作文又是語文實踐的重要表現,所以通過選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審閱學生的作文來了解學生的目前狀態。為以后進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準確、針對性的方向。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其是否具有教書育人的條件。包括了專業技能、經驗素質、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具體踐行者,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關鍵的。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自覺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其次,可以進行培訓或者參加交流會,這些對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四)加強網絡教育
現在的大學中,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網絡,這是社會信息時代的大背景所決定的,因此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也要通過網絡進行教育工作。對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措施是加強學校關于思想政治的教育網站建設,在語文教學網絡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通過網絡進行積累知識時能夠獲得雙豐收。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英語則是進行國際交往的工具。隨著信息時代的蓬勃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小,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越來越多,與許多周邊國家的國際貿易交往越來越廣泛。對于即將在中國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來講,培養大批的,有嫻熟的外語語言能力,有高超的外交水平的優秀人才是勢在必行的。一個人的語言文字能力、交際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英語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把培養語言交際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把這一思想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中學英語教育的重點。
一、聽、說結合,提高語言能力
學習語言總是音感先行的,以聽、說入手是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上我用英語組織教學,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讓學生聽得明白,聽得有趣,津津樂道。在聽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理解,以說的方式表達出來。我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如復述課文,值日生報告,背誦小詩文,學生之間的相互問答等方面來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復述課文是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連貫表達的有效訓練,一開始對有的學生來說難度很大。我就反復播放課文,讓學生反復聽,直到聽懂課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為止,或用問答方式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語言復述全文,直到不加提示,學生也能獨立復述的程度。我還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選擇各種各樣的英語聽力材料進行練習,也可以將好的材料與同學們分享。互相幫助,一同提高。這樣長期地堅持聽、說訓練,學生會說得越來越流暢,讀得越來越準確,語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語言習得與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習得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克拉申認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而是習得的。”學習英語指的是學習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如果采用傳統的“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教學方法,對掌握及應用英語是無益的。不但教學效果不佳,而且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英語有負擔。習得是在自然的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的潛意識過程。習得者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掌握語言的同時,語言能力已有所提高。我在課堂上用英語教學的同時,通過大量使用手勢或動作及實物展示,進行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充分理解英語句子、對話、課文,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漸掌握語言,從而無意識地習得語言。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加入了一個對“楊利偉”——這一學生崇拜的中國英雄的采訪練習,一下子讓學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之中,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與“英雄”交流,當他們用并不熟練的英語進行采訪或是向英雄表達敬仰之情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群熱情、自信的孩子。小小的一次練習使學生們消除焦慮情緒,幫助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并能主動、大膽的發言,使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之中。學生主動接觸英語,從而達到語言習得。當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熟練地用英語與他人溝通時,語言能力也在無意識中提高。
三、創設語言情境,提供語言實踐機會
語言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實踐機會的多少,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又取決于教師在課堂和課后為學生創造的語言情境。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設置良好的情境,使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積極進入自己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中,在演示過程中,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運用新穎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1.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利用自己設計的值日生報告、講英文小故事、對話表演及課文中的片段表演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膽量。隨著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請每一位學生談談自己的理想,在樹立了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的同時,通過相互的交流,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也大大提高語言的熟練程度。
2.學生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在教室里用,更重要的是能在社會實踐中正確地運用。然而如何將教室這個小小的空間,變幻成各種各樣的場所,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在一節關于Shopping的課中,我就將教室里的講桌假設為柜臺,學生們的文具為商品,由學生來做售貨員和顧客,來操練CanIhelpyou?Whanwhuldyoulike?Howmuchisit?Isthatall?等購物用語,不僅讓學生過了表演癮,在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也讓英語真正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我經常用教室里的桌椅、黑板及準備的小道具來設計看病、借東西、問路等情境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感覺趣味性強,難度低,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積極性。
3.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技術使創設情境更真實化。我用Powerpoint設計的動物園,栩栩如生的動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斷飛入的句子,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語言交流,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多媒體技術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習效果。
4.使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聽說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多媒體能促進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提高學生對感知對象的理解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看錄像、聽錄音進行對話問答,通過聽覺、視覺直接接受所學內容,進入英語的思維過程,加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加大課堂容量和練習密度,達到最佳效果。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新目標)第七單元Howmucharethesepants?教學時,我利用幻燈片把服裝、鞋帽、水果等一些商品投到大屏幕上,讓學生直接地看到這些東西,并利用本單元所學詞匯、句型進行購物對話,輪換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如:
A: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B:Yes,please,Iwantasweater/skirt/……
A:Whatcolordoyouwant?
B:Blue/Black/White/……
A:Hereyouare.
B:Howmuchisit?
A:Tendollars.
B:I''''lltakeit.Thankyou.
A:You''''rewelcome.
直觀教學,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外語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育語言作用
1.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實行以來,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的培養.那么提起學生的興趣必須要有好的教學情境.小學的其他各科的教學活動需要和數學教育聯系起來,通過趣味性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語言設置教學情境,如果語言教學進行的順利的話,就更容易順利設置教學情境.例如,描述性語言用的好,可以很好的描述數學中的圖形、應用題等內容,減少學生的誤解.
2.利于學生的理解
小學生特別是低段的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有限,有很多漢字詞語不知道意思,這就需要語文和數學的相互補充,這恰好說明了小學教育中的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像小學教學中的“無限循環小數”.究竟是如何不循環、如何無限的?小學生可能弄不明白,如果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相互影響,小學數學教育需要老師通過學生的認識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育語言的提升策略
1.相關部門的有計劃培養
在小學階段,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搞好小學教育的語言,需要相關部門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如,小組內部的互相聽課、評課,通過內部的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同一地區的各個小學可以在教育局的統一調度下互相交流.教育部門還可以根據需要安排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培訓講座,甚至可以將教育的語言問題作為專門的講座內容.還可以舉辦教學語言提升的比賽活動,以各種形式為小學數學教育的語言培養提供機會,借此給教師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
2.教師提升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
教學可以通過教學實踐來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小學數學老師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需要保證語言的簡練、精確,時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對課本中比較簡單的內容,讓學生自己理會.比較容易弄錯的地方就要反復的解釋,多舉例子,讓學生有反復的練習的時間.在課堂中,要注意與學生交流時語言的藝術性.豐富形象的詞匯能引起的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和當前的生活熱點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增加師生交流的機會.
3.增加語言的幽默性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兒童的心理.小孩子喜歡被鼓勵,所以,無論孩子的問題是否回答正確,我們都必須用一種鼓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即使對孩子的批評也要注意語言的幽默性,如,在考試中有學生抄襲,老師如果說:“有些小朋友成了長頸鹿了.”這樣,孩子就知道錯了,減少了孩子被批評后產生的負面情緒.對不同層面的孩子要區別對待,課堂發言給予他們鼓勵的語言,結合教學內容,循序漸進,這樣更好的解答他們的疑問,引導他們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1.預習前給方法。《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說明方法的指導,在《新課標》中仍沒有擯棄。學習母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聽到的都是漢語,看到的都是漢字。孩子一出生就處于漢語、漢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學生學習語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關鍵在于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自覺拓展學習方法,進行預習指導,掃清生字詞障礙,圍繞思考與練習自學,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來,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課堂中給時間。《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語言優美,瑯瑯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所以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丑的人性,去實現心靈的溝通。只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學習,反復讀書,在讀中感悟,讀中聯想,讀中圈劃,讀中品美,讀中創造,一定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總結時給機會。善于總結,才會有提高。學生的總結,既是前一個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綜合,又是下一個學習過程的起跑點。當語文的學習中學生、教師、讀本之間的對話達到顛峰時,一些生成性資源得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洋溢萬分,教師給了機會,讓學生自主總結,在情感聲得以升華,在學法上得以概括,與讀本對話將會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自主學習才有保證。
二、變單一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合作交流能力。
1、告訴學生合作交流去學什么。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問題。在學生合作學習交流之前,教師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關鍵出作教學預設,哪個階段要解決哪些問題,選擇哪種最佳呈現方式,讓學生明確這階段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2、告訴學生合作交流怎樣做。首先要明確小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參與,然后告訴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見,讓個體在小組中動起來,最后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探索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