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課標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上課時只是引導,要求學生在上課時要動手動腦互相討論,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效果呢?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告訴我,利用情感教育是實現這一目的的用有效途徑。
首先,教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可親可敬的形像。教師在平時要做到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經常進行繼續教育學習,多聽其他教師的課,吸取好的教學方法。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經常進行總結,再應用,從而達到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使學生覺得自己的老師可敬;有學生生病了,就及時送到醫療點治療,天氣熱了提醒學生不要在烈日下爆曬,沒有大人的帶領不要在外面去游泳。告訴學生要愛清潔,才會少生病。經常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煩惱,和學生本人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象自己的親人一樣在關愛自己。
其次,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師對學生要象對自己的子女一樣,隨時跟學生講為要努力學習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學習不但是自己的權利,更是自己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從而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注意培養學生做事的信心和恒心,教育學生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學生做事要認真思考其后果,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做事要有責任心,做人就要做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學生在家里要多做家務活,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建議學生遇到不開心的事時,要換個角度、調個角色去想問題,搞好周圍的人際關系。這樣,天天都擁有好的心情。
再次,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在上課時,難題就抽優生做,簡單的題就抽中等生和差生做,每節課抽學生做題率要達80%以上,學生的作業、試卷要做到教師自己全部批改,不能讓學生批改,也不能只批優生或只批改差生,更不能把學生的作業、試卷給學生批改,這樣就消除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矛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在班上大力宣傳“學雷峰,樹新風”,長期堅持搞“一幫一”活動,這樣學生的課堂作業、家庭作業都自覺地完成。
在教育、教學中利用了情感教育,教師工作起來輕松,學生學習起來快樂。新課程、新課標就能順利推行。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一)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案例教學的基礎是案例,不同于傳統教學的灌輸式教育,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案例把學生帶入到教學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能集中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就是給他們講故事,孩子從故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比批評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一堂課中,如果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述,很容易讓學生覺得厭倦、乏味,從而不能集中,如果穿插一些妙趣橫生的實例,很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典型性案例,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興趣,讓學生能較快的進入到課堂中來,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從中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容,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熱愛學習。
(二)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方法,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案例為中心分組討論,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針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得出結論。讓學生親自參與,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發揮,通過與小組成員協作討論及其他小組間的競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及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三)案例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案例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結論也是開放并多元化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學會的是運用概念解決問題,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學生提出的其他見解也不能被認同,學生學會的是背誦、機械記憶,從而固化了學生的思維。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案例教學中,案例里的問題沒有所謂標準的統一的答案,學生只要通過思考及廣泛調查,圍繞案例中的問題提出自己有理有據的觀點及解決方法即可。各小組中得出的答案可以不盡相同,把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教師再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一般而言,都能得出一個大家公認的、最合乎情理的答案。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語文知識探索意愿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讓學生有意識、無意識地對教材內容、問題進行合作、自主學習,從而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在學習《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的母親一生的基本道路是怎樣的?這與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何聯系?”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而且也能夠讓學生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加強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交流思想、合作學習的意識,還有利于課堂氣氛的活躍。問題的引出,激發了學生對原作的探索,深刻體會到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
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讓學生和教師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夠使得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互動是師生相互尊重、理解的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把教師與學生的課堂教學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的對學生說“對”、“錯”,回到“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當讓學生自主地思考,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這有利于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針對某一問題的討論中,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結果,這樣不僅發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情感,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重視課外學習,拓展學生視野
課堂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能力、思考能力,教師必須展開課外實踐活動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課堂外的學習樂趣,結合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外實踐中進行各種聽說讀寫的訓練,例如:組織學生制作手抄報紙、進行社會公益活動采訪,編寫新聞稿件等等,教師要把課外實踐當做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每一個方面來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2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的主要特征
2.1教學方法出現較大轉變。
新課標重點強調運動興趣的培養、激發,終身體育運動意識的培養,這說明不管是體育教學內容,還是體育教學方法,中學體育教學都以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及體育素質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因為只有對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給予重點關注及培養,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教學課堂當中,從而達到提高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2.2教學主體發生轉變。
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主動性作用,強調體育教學課程要盡可能的滿足學生自身的實際需要及情感體驗,重視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為只有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潛能給予重點關注,才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采取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
2.3指導思想更加具體化。
學校體育是體育教育最為基礎的一門學科,是保證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因此,在實際的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有效的貫徹落實相關體育指導思想,并堅持健康為主的指導原則。盡管體育指導思想并未專門針對學校的體育教學,但健康為主的指導體育思想卻是面向全部學校教育而提出的。體育教師只有轉變過去唯體質論的落后思想,才能逐步向現今科學的健康唯上論靠攏,充分發揮出體育教學的作用。
3傳統中學體育教學與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的比較分析
3.1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的多樣化及信息化比傳統中學體育教學強。
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適當、合理的室內體育教學課程是必須的,但是在上課時,體育老師要比室外體育更加用心,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中學生較為活潑、好動,對于已經習慣室外體育的學生來說,突然進行室內體育教育,必定會出現坐不住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借助教室中的多媒體來播放一些精彩、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賽事視頻,并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趣聞、體育資訊進行交流,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但在傳統中學體育教學之中,室內體育的課程雖然比較多,但是教師卻并未對室內體育的相關課堂計劃進行積極、有效的改進及執行,從而使傳統中學體育教學呈現出死板、單調及不懂變通的現象。而在新課標之下,中學體育教學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氛圍更加和諧,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指導作用也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3.2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中學體育授課模式。
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盡管教師將體育形容的淋漓盡致,但是學生仍然難以親身感受體育的魅力。在新課標下,要求教師將課堂讓給學生,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及互動,認真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體育教學計劃,以便促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堂,而這正是傳統中學體育教學所不具備的。
3.3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比傳統中學體育教學更為活潑靈動。
傳統中學體育教學呆板、靈動性較差,難以有效的激發出學生學習體育的欲望,導致許多學生不愿真正參與到體育課堂當中,從而難以達到鍛煉學生身體的目的。但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不嚴格按照教學任務開展教學活動,脫離了傳統中學體育教學的死板模式,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這時教師在加以相應的輔導、訓練就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課堂中,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2新課標下歷史多媒體教學中的誤區
誤區一:過分強調多媒體,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在新課標下,多媒體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教師不得不按照學校的要求,增加多媒體教學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比例,幾乎形成一種沒有多媒體參與就不能代表一節課的成功的誤解。就連最基本的板書,都被省略掉了。多媒體教學采用的PowerPoint、Flash等都是教師自主設計、自己制作的,無一不包含了教師的心血和智慧。過多地依賴多媒體,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誤區二:教學方法上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因此,一些歷史教師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度量,不敢放開手腳,在課堂上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采取放任的態度,生怕因為自己的參與而造成喧賓奪主的情況。
誤區三:過分注重學生的創造性,不能夠對學生做出有效的價值引導鼓勵學生提出新穎的觀點固然是好的,但是學生由于青春年少,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都比較少,對社會對歷史都不能有全面的客觀的理解,常常會因為自己的主觀沖動做出錯誤的價值評判,對某歷史現象或結果做出絕對的非好即壞的評價。而歷史教師雖然有著豐厚的閱歷,卻不敢在課堂上對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做引導,對學生的任何觀點都表揚和肯定,生怕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探索的動力。教師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遵從歷史新課標的要求,反而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的。
誤區四:教學內容仍以課本知識為主,對非考試內容不重視雖然新課標中多次強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加強學生的“經歷”“體驗”“感受”“愿望”“獨立”“興趣”等主觀經歷,但是迫于升學壓力、家長期望、社會輿論等多重壓力的束縛,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還是以書本上的知識為主要內容,對于“非考點”的內容,在課堂上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有興趣的學生還去看一下,沒興趣的學生根本不予以理會。
誤區五:歷史課堂評價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在歷史課堂上經常出現“舊瓶裝新酒”的矛盾現象,采用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卻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新課標多次強調要對學生實行多種評價方式,不能只注重考試成績。傳統上只以成績高低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標準早就為人們所詬病,因此必須采取多元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學生成績時,既要注重學生在歷史課上的學習結果,又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之處。在教學目標評價上,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情況,表現為考試成績形式,又要關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情況。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肯定他們優秀成績的同時,勸告他們還得謙虛謹慎,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驕傲不前;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要表揚他們正面的進步的地方,發現閃光點,使他們重新拾回學習歷史的信心。
3新課標下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對策
鼓勵學生的合作探究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在一些探索性或條理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把一些由教師講解演示的內容分配承包給合作的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的合作意識。有時候學生合作探究會浪費一些課堂教學時間,但是這種形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探索能力,在合作研究中體驗教學內容的快樂,增進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全班學生都積極參加,把成績落后的學生也按興趣分配在內,而不是少數優秀生的表演。探究不僅要真的利用時間去搜集資料,去歸納整理,去反復驗證,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探究成果,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矯正,而且要認真做好,不能流于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歷史學科是一個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學科,因此應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固然是好的,但是也有其不足,因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歷史基礎、學科興趣不同,自主學習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青春期的學生,心智發展欠缺成熟,雖然有著獨立思考的愿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礙于青春期強烈自尊心的特點,有時候遇到難題時不愿主動向老師請教,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反饋信息,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師要選擇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句話表明一堂成功的歷史課,通常是教師慎重地選用幾種教學方法,遵循科學性、創造性、靈活性原則有機地組合起來,而不是隨機地把幾種教學方法進行簡單拼湊,隨意搭配。因此,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出發,精心選取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而不是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濫用多媒體教學。
二、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高中生物教師都深入探究新課標的要求,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具備了主動探究生物知識的意識。但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趨于表面化。
在新課改中,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使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才能敞開心扉對教師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教師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時,很多時候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阻礙了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
2.課堂教學沒有進行延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各種生物情境來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在課下教師沒有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引申到他們對生活中生物現象的探究中,沒有從實踐中鞏固學到的知識。
三、對轉變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的實踐
1.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校領導都認為生物學科在高中教學中占據的地位不重,甚至可有可無,教師從思想上對生物學科不重視,這種情緒和認識會直接感染學生,使他們在進行生物學習時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興趣。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模式發生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改變。在素質教育中,高中教育不僅僅是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要對生物學科重視起來,轉變教學方式和態度,并開展一系列的生物教學活動,使學生對生物知識充滿探索的欲望,在他們積極主動地深入分析下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斷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些生物知識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和圖片來進行講解,很難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其中的發展過程,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演示這些過程,通過具體直觀的感受,讓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課時,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觀看細胞分裂的圖片,很多學生對這個過程很難理解,而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使他們對這一節課知識內容的學習很清楚地掌握,同時直觀的畫面和動態的過程都能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不知不覺中對生物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使生物知識蘊含量更加豐富。
3.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師在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時,還要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通過在實驗中的具體操作來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生物是一門能夠拓展思維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課本去按部就班地給學生灌輸理論,這樣只會禁錮學生的思想,使他們思維的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作為理科學生,需要教師拓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將自己的能力去毫無限制地釋放出來。在如今的考試中,試題越來越開放,許多都不是課本上的死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個生物實驗,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探索來獲得答案,獲得對知識的感悟。我經常在課下給他們布置一些小實驗,比如,讓學生分組去記錄幾種種子的胚芽形成過程,然后對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們在課下都為自己的實驗做了相應的記錄,并且自己提出疑問,自己尋找答案,都做了詳細的記錄,這對于他們的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個良好的鍛煉過程,創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置教學的方式和內容,使學生從易到難,逐步深入地學習生物知識。高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初中的學習狀態進入高中學習中,由于高中生物知識的含量較大,內容比較抽象,在他們還不適應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時,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開始,讓他們逐漸地走近生物學科,對生物知識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究。而對于高二、高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并且掌握了學習高中生物的方法,這時教師就要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延伸到課外知識中,使他們在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引導下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對生物問題的解決能力和生物思維的創新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不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在主動對生物知識探索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使他們主動去充實自己的生物知識,提高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加強探究教學,提高學習質量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提出假設,驗證結論,最終獲取知識。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僅能多角度積極地回饋和反應,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例如,在教學“力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三腳架為什么是世界上最穩定的結構?學生根據問題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并提出使三腳架穩定的結構,學生根據課本的步驟探究知識,聯想三角形最穩定的原因,從力學角度解釋三腳架穩定的原因。學生經過自我探究的形式獲取知識,不僅積極性高,而且對力學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運用物理模型,提高教學效率
物理模型類似于數學建模得出的結論,它是通過對物理事物進行抽象化處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通過簡單科學的處理簡化得出的。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教學的工具,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具體方法。所有的模型都有公式和方法、程序與之相對應,這都是格式化和一成不變的,具有極強的程序性特點。如,點電荷、質點、平拋及自由落體運動等。很多物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物理模型的幫助,而要想用好它們,我們必須先清楚這些物理模型是怎么來的,理解并掌握它們的含義與適用條件,并借助訓練不斷提高熟練程度。
四、強化思維訓練,鼓勵學生實踐
高中物理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趨于成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物理的知識進行歸納,建立起易記憶、邏輯性強的知識結構,并對每個年級的物理知識按照力學、電磁學、光學等分類歸納知識,這樣學生更容易學習,當然,這個過程最好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去建立,這本身就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光的傳播”時,我們設置這樣的問題:光源S經過一個平面鏡反射出n、m兩條光線,請確定光源路徑,并分析光源S和它的像S′的位置。學生對這樣一道難度不太大的試題,反而有些不知所措,為什么?這是因為學生對物理原理和實際問題聯系較少,不能將實際問題抽象為物理原型,也就是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強化學生思維訓練。同時,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實踐,注重學習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創新能力。為此,物理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并通過大膽猜想,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
1 閱讀教學自主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于“放縱”,把張揚等同于“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說什么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
情感體驗閱讀方法要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自主體驗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察情感體驗方法應用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后,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語言,展示出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挖掘學生心靈深處的想法,對文本主題進行升華,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參與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并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摯情感走進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只要學生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在朗讀時適當點撥,指導,學生便能比較準確地讀準語句的語氣,找準感情基調。
3 重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感悟中成長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體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更多的是“體驗課程”。知識是靠自己在實踐中獲得,情感要靠自己在實踐中體驗,理念要靠自己在實踐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實踐中掌握。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演講課、討論課。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比如,教學《特殊的考試》時,我要求同學們自由組合,建成一個個演出小組,利用課間的時間進行排練,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一故事,上課就是一場匯報演出。學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須熟悉課文,切身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理解文中角色的個性,理解作品的魅力。通過表演,使學生理解到小熊、小猴、小狐貍只關注了自己衛生,而忽視周圍的環境衛生。學生在活動中將本課所要告訴大家的道理理解了,大大增加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4 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的一切成果都要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發展來體現,而學習者自身的發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師更是不能越俎代庖,要把課堂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因此,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便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理解課文。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去學習課文,有的學生則采取反復誦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并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有的學生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把自己在閱讀中對部分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書上。我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環節的安排,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絲毫沒有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享受了讀書的快樂,享受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實踐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感受確實是獨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學生特別喜歡第一節,并在邊上批注。從這一小節的描述中,我發現作者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陳凋謝,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感的材料。
一、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處理“教”與“導”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貴在引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創新的教學方法要落實到創新的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現代心理學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利于發揮主動創造性,釋放巨大的潛能。過去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讓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需要通過創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設疑、質疑、求異,這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在自我表現的過程中增強自信,提高創新能力。
2、實施培養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
要營造出良好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能促進創新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教育規劃綱要》中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這些教學模式雖然組織形式各異,但本質上都是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發現、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識。教師作為“導演”,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培養。
二、改進教學手段,融入創新教育
教師授課一直是四尺講臺、三寸粉筆。近年來又多了小黑板,稍微豐富了一點。伴隨著教改的轟轟雷聲,又增加了投影儀,配了錄音機,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總吃菠菜豆腐也會膩的,因為投影是永恒不變的幾種顏色,時間久了,也索然無味了。隨著信息技術的大沖浪,電腦逐漸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它幾乎無所不容,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的有趣了,學生們走進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清晰的知識結構,都激起了學生極濃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接收與創新,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讓學生愛創新樂創新,變成勇于創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教學方法,調動創新主動性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抓住教材的特點讓他們演一演,不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在表演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更能彌補課文的空白。如《小猴子下山》,讓學生帶上頭飾,扮演頑皮可愛的猴子。當它來到玉米地,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便拍手叫好:“哦,好大的玉米,我得掰一個拿回去給伙伴吃。”順手掰一個,美滋滋地邊走邊哼著歌。來到桃樹下,滿樹的桃子讓它直流口水,不由得吸了吸鼻子:“這桃子真香!我可得用篼子盛幾個回去。”扔了玉米掰桃子。走著走著,到了西瓜地,這只小猴子不認識西瓜,左瞧瞧右看看:“嗯?這東西又大又圓是什么呀?小伙伴們一定沒見過,搬回去讓它們開開眼。”撇下桃子抱起一個大西瓜就走。忽然,一只漂亮的小兔出現在小猴子的面前,多可愛的小兔呀!就扔了西瓜追小兔,可是小兔跑得太快了,小猴子累得滿頭大汗也沒抓到,只好放棄。空手而歸的小猴子耷拉著腦袋,連喊后悔。那情形讓大家哈哈大笑。想象是創造性的源泉,根據課文創設表演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情趣,而且在表演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創新求異的思維。
一、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新課標如此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這是由審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有機生命個體,審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種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實現學生的完滿人性,審美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審美有助于學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課標的一個最偉大之處,便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理念。特別是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被應試的功利意識所屏蔽,呈潛在狀態;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想象力的遲鈍和貧弱,審美能力還待提高,審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強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審美活動有一個規律:即閱讀是作家——作品——讀者雙向交流的一個動態過程,文學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越高,就越能釋放更多的審美信息,對讀者形成的審美心理張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包括感知、想象、聯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內的、對作品進行完形、對意味進行充分體驗的能力。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張力成正比,審美心理引起的張力越大,審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經常得到一定強度的實踐鍛煉就會增強素質和有所發展,反之就會衰老,會遲鈍或萎縮一樣,學生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接受一定強度的審美實踐活動,詩歌閱讀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它為學生審美實踐的有效鍛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教師雖然也可以采用藝術方式請學生欣賞圖像文本提高審美能力,但是這些直觀性、淺白性、受控性很強的表現形式留給學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創造的空間明顯要小得多,主體審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當電視屏幕直觀而又固定化地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之時,一種規定性的現實存在替代了無數個心靈的創造,審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盡管表面看來,聲、光、色、樂樣樣都有,似乎具有很豐富的審美信息,但它給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狹小的。詩歌以其淺白性、直觀性、受控性特點成為一種最高的藝術,而詩歌教學這一以最高藝術為教學內容的詩歌教學,無疑是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路徑。
(二)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審美意識與一般意識有很大的差別,它是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需要。審美需要的客觀性,但是審美需要并不總是浮現于人的意識上層,很多時候人們關注的是實用、科學、倫理的領域,忽略了審美活動。詩歌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它所展現的美恰恰是通過學生的審美實踐付出一定的審美勞動得來的,所以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甚至終身難忘,從而使學生“嗜美上癮”,其審美意識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強化。詩歌教學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詩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它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教精致。詩歌教學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詩歌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級走向高級、由麻木遲鈍引向敏銳豐富、由悅耳悅目的低級層次走向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高級層次。所以,要養成和培養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詩歌教學是最好的途徑,詩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二、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教學建議中又強調: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詩性智慧作為一種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類的各個歷史階段因被賦予不同的內涵而使之顯現出不同的風格和風貌,但是一直以來貫穿始終的想象性、創造性卻亙古未變。詩性智慧是一種以想象為形式的創造性思維,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結果是創造。想象力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因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基礎上的一種表象運動,它不是物體的復現,而是對物體進行重組與再造。想象在其本質上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在想象運行的過程中,由于頭腦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會生發出許多新的變化,這直接帶來思維的創新。
(一)從詩歌的本體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離不開想象,情感性、音樂性、想象性是詩歌的三大本體特征。想象是詩歌的本體,必不可少。詩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反映,但絕非是生活的如實描寫,而是一種想象的描寫,雪萊說過:“詩使它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形。”這指的就是詩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詩歌把生活表現得過于實在,太像生活的實際,這種照搬現實、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稱不上詩歌的,比如說“這個少女很美麗”就不是詩,“少女如花”這一帶有想象性的言語便具備了詩歌的質素。因此,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浮想聯翩,離不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總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創作出激情澎湃、瑰麗多姿、光焰萬丈的詩篇。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郭沫若的《鳳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滿了優美、奇異、豐富的想象。
(二)從詩歌的閱讀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欣賞詩歌的過程是一個展開想象的過程。詩歌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是其基本構成單位,上至原始詩歌,下至當代詩歌,都離不開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導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詩味的成分也就越濃,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別。沒有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也就不成其詩。讀者閱讀詩歌,也就是閱讀這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要閃現、組合,都必須依賴于讀者的想象。因為意象的存在形態是人腦中的一種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繪畫、雕刻、舞蹈、戲劇等藝術所塑造的形象,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人們無需想象,只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就可以直接獲得審美感受。詩歌中的意象,無論是人神鬼怪、飛禽走獸,還是鳥魚花香、湖光山色、人間仙境等等的呈現都必須借助于人們的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映現出來。通過想象,詩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疊合,直至成為意境。所以,要欣賞到詩歌的內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須借助于想象,對詩歌的意象進行閃現、組合、轉換與再創造,才能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畫面,把潛在的意象浮現出來,最終享受到詩歌的意象美、領略到詩歌的意蘊美。
(三)從詩歌的語言特征看詩歌教學容易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詩歌語詞的一個基本特征。可感性語詞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經驗和感官感受的那一類語詞,是對人類五種感官所領受到的內容的描述,這些語詞以形象戰勝抽象的方式,強化語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喚起能力的媒介物,誘導讀者展開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語詞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這一可感性語詞就容易激發起讀者的想象,使讀者想到芳草萋萋、繁華似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的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不僅讓人想象出杏花爭先恐后開放的情景,還讓人想到芳香撲鼻、蜂飛蝶舞之類。總之,詩歌與想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詩歌教學可以通過詩歌閱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詩歌教學是培育學生詩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詩歌教學能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新課標之所以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因為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生命意識,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動力資源;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文情懷,為人的發展營造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背景;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超越品格,為人的發展創設了一種高遠的人生理想境界。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生意識在精神沙漠的風暴影響下,拜金主義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強大的物欲刺激氛圍中,學生出現了所謂的“四無主義”現象,即無氣魄、無關心、無感動、無責任。這樣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建構健康向上、充滿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養人文精神。
(一)詩歌教學能夠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
詩歌教學離不開偉大的詩篇,而偉大的詩篇之后站立著的正是偉大的詩人。詩人從自然的天籟和靈魂的啟示中把傾聽到的聲音傳達給人們,用心血譜寫生命和靈魂的樂章。當我們年幼無知、或少壯有成的時候,我們從不感到生命正在一點點地走向末端。而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滄海一粟,正因如此,每個人都必須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珍惜生命,詩歌向我們敲響生命的警鐘。當學生們閱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夜苦短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和“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橫落兮雁南飛。……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漢武帝《秋風辭》)等詩句時,他們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暫,何不珍惜?詩歌還為我們提供活著的理由,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理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的理由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二)詩歌教學能夠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
詩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懷的反映。首先,國身通一是詩歌史上貫穿始終的一條情感大動脈。詩人們將自己的整個身家性命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纏在一起,這也就是平常為人稱道的愛國情懷。詩人們所寫的詩篇往往是在國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奮起而抒發的一種激情,讀來感人淚下,催人奮進;其次,詩歌中還滲透著濃濃的家園情結。家園情結就是對故土、對親朋的深沉眷念和無限熱愛之情。通過詩歌教學可以讓學生們知道:世間除了金錢之外,還有一些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卻讓人動心的東西,那就是親情、友情、愛情;再次,山水情懷也是詩歌情感的一大內容。它體現的是一種對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熱烈歌頌和贊嘆之情。詩人們贊美吟誦自然,從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山水詩篇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詩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超越品格
詩歌內蘊著奮發向上、鍥而不舍、執著奮進、不竭奮進的人生態度和生命理念,詩歌是一種理想,它激勵著學生不斷進入超越之境,揚棄舊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狀態發展,逐漸抵達理想。它使人確信,人的前途和命運應該能夠而且應該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邊鏗鏘作響,它往往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即使身處嚴酷的現實困境,也能升騰起生活的信心,奮起追求心中的目標。詩歌中包含的這種超越品格,使人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