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2: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品低下,不能夠針對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認知規律來組織安排教學,有的忙于事務性工作沒有時間研究教學環節設計、課后反思等活動。缺乏對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教法的研究和學習,總體來看教學認知理論乏善可陳。
(二)缺乏深造學習機會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師忙于課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類教學、教案的檢查,不去對教學進行反思,不去參加深造學習,不去撰寫科研論文,更不用說去通過教學科研來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素質提高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素質的培養
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英語專業的文化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掌握轉化知識的能力素質。在以下論述中,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討論為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素質的培養,即普通能力素質和專業能力素質。
(一)教師普通能力培養
筆者將英語老師必備的教學能力素質稱為普通能力素質,包括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
1、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用語的的使用要有一貫性,要簡單明了、規范準確,要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觀摩示范課教學、英語教研討論和教師素質競賽等多途徑和手段來進行。教研組要有固定時間集體備課,“統一口徑”,規范課堂用語,互相聽課,互相指正、互相學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外教來指導。
2、教學科研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應對的策略和解決的方法。要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用理論進行思維并將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的能力。
(二)教師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
專業能力素質包括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技能兩個方面。
二、承擔教育教學之責
高深知識既要靠一代代人發現,也要靠一代代人傳承。高校既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更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把學生培育好是高校教師的天職。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①教師的教育教學之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導學生心靈成長。高校對學生而言,不是知識的加油站,也不是為職業競爭補充能量。“他們希望和有思想的長者們——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發展個性的教師——進行有意義的接觸。”②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在學生心里播撒正直、善良、求真、好學、自由、獨立的種子,歷經生活磨煉后在人生之旅中開出絢麗之花,結出豐碩之果。第二,展現學術之美,培育學術志向。北京大學教學名師張祥龍認為教學的要點在于“以教學內容和材料的原真性、內在豐富性來形成難度、高度、突破學生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它們還原,同時以這樣高難度中展現的學術魅力來吸引學生;還要以多種手段來幫助他們涉水渡灘,激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奮發努力來克服困難,入深山探寶藏,得到終身難忘的學習和思想經歷;此外還要通過多重的考核來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逼他們去跳‘龍門’,讓他們在大學學習的一開頭就明確學術的優劣之別,將深刻的聽課體驗和思考體驗落實為有形的能力,并且讓有些學生形成攀登學術高峰的志向。”③目前不少學生對閱讀經典不感興趣、對實驗和研究也不感興趣,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準備各種各樣的證書考試,爭取畢業后靠這些證書增添就業競爭力。作為教師有責任通過精湛的教學藝術,展現知識之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術志向。因為知識要靠年輕人傳承,知識也要靠年輕人去發現。第三,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教育存在于師生關系中,尊重、信任、平等是師生關系的基礎。著名的對話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Buber)在他的代表作《我與你》中富有開創性地構建了對話哲學思想,其核心就是“我—你”關系。在“我—你”關系中,師生雙方都作為整體的、獨特的個人而相遇與交往,在相互對話與理解中接納對方。雙方都不是把對方看作對象,而是與對方互相承認、共同參與、密切合作,享受著理解、溝通、和諧的對話人生。①然而,現實生活中,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背地里稱導師為老板,這反映了師生關系的不平等,揭示了導師為了自己個人利益剝削學生的現象。第四,對學生負責。當教師在科研與教學方面存在時間競爭時,需要教師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毫不吝嗇地把時間、精力、心血花費在學生身上,隨時回應學生課業或非課業方面的咨詢和疑問,精心設計每項作業,批閱作業,并給出令學生信服的評語,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學得怎么樣以及繼續努力的方向。同時,還需要時常反思教學行為,把學生作業、學生評價、同行評價作為自身改的重要依據。“對學生負責是大學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師的主要學術職責。”②
三、高校教師質量要素
關于教師質量的概念和構成要素,從國內外研究文獻看,學界并未達成一致意見,學者反而認為教師質量的概念界定是不確定和難以捉摸的,③教師質量是一個多維和難以具體化的概念。④筆者認為,既然質量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總和,那么高校教師質量就是教師在滿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知識、能力和個人特征的總和。從高校教師承擔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學職責角度而言,教師質量指教師能促進自我學習,并改善他人學習的特性總和。這些特性具體表現在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情感、個人的學養和教學行為四個方面。
1.教育理念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①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現,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教育教學行為的本質是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促進學生的思想、行為、情感產生積極的變化。高校教師的使命不僅是傳承知識,授業解惑,更是傳承人格,明道正志,教師的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道德修養、治學方法、言行舉止等方面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應樹立以高尚的品德、寬廣的胸懷、嚴謹的治學作風、謙虛好學的態度、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等開啟學生智慧、滋潤學生心靈、傳承社會文明、幫助學生成才的理念,只有高尚的理念,才能外化為高尚的行為,塑造高尚的心靈。
2.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存在于師生關系中,好的教學一定是通過人與人的交往,產生思想和行為的變化。現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交流、互動的關系。教師只有常懷有愛學生之心,才能盡到教師的責任。教學不只是講授,它還包括啟發和友愛(philetic)的方面。②當教師把自己的心交給了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產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而且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好教師會主動地與學生分享求學經歷、人生理想,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和挑戰,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與學生建立情感聯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對師生關系有過這樣的描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今走在大學校園里,學生認識老師,但大部分任課老師并不認識學生,教師與學生成了陌生人。教師在課題申報、獎項申報、職稱晉升方面忙得分秒必爭,而對學生的課業詢問卻擱置不理。教師為何變得如此冷漠?因為高校中教師承擔科研課題、發表文章的期刊級別與數量決定了教師的學術地位、經濟收入以及職稱晉升中的競爭優勢。“科研是投資,教學是負擔”已成為高校中不言自明的現實。
3.個人學養學術研究貫穿教師整個職業生涯,所有的教師在職業生涯中都應該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習者。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波伊爾所說,高校教師必須繼續學習,并認真地、不斷地為拓展知識而工作。③只有自己不斷學習,善于學習,才能改善他人學習。所以,潛心學術研究,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領域,強烈關注學科發展中的前沿問題,發表研究成果等既是高校教師的學術志趣,也是高校教師培養人才的必備條件。只有親身從事科研實踐才有可能將學科前沿成果引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從多學科和跨學科視角分析問題的復雜性,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鼓勵學生質疑,開拓知識邊界,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師只有通過研究才能使其教學更有內容,更有創造性之發揮;同時,也只有通過教學才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靈上之沖擊。”①布魯貝克認為,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只能兼顧一方的兩難說是虛設的。這兩種活動相互促進:一方面,因與知識前沿的難題搏斗興致勃勃來到課堂的教師,能夠為學生帶來第二手資料決不可能給與的某種東西;另一方面,對一個探索真理的人來說,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術語向一個聰慧的外行闡述他的發現,這是一種有益的訓練。②所以,研究促進教學,教學促進研究。具有深厚學養的教師善于將深刻的理論從實驗或自然現象中演繹出來,揭示事物的本質,發掘和傳授滲透在課程內容中科學的思維方法,用問題的提出和探索,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知識傳授者與開發者的雙重角色,不僅傳遞現有知識,同時還需要傳遞自己通過科學研究而發現的知識,并建立知識與當前現實問題的聯系。因此,教師的學術能力直接決定了所教授課程的質量,決定了課堂教學活動的創新程度。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張楚廷曾說“學識水平(或學術水平)與教學水平是教師業務能力的兩翼,須兩方面同時提高自己。我們的教學藝術是靠這兩翼齊飛而翱翔的。教學藝術的花朵是在教師廣闊而豐富的學識土壤上生長、開放的。”③
4.教育教學行為教學并不是靠盲目的一股腦熱情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規律安排教學內容、設計課程模塊或教學單元,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合理分配教學時數,理論聯系實際,課內外有機結合,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講課是師生間的對話。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反應,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教師不僅知道教的方法,還要知道學生學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將教法與學法進行統一設計和安排,使學生獲得與教法相適應的學習方法。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
(一)授課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陳舊
在持續多年的實習教學指導工作中,感受最為強烈的是“90后”大學生和即將退休的“60后”老教師授課幾乎無區別。雖然教改、課改不斷在改,但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卻依然固化。雖然學生、課標不斷在變,但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的授課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96%的授課學生依舊按照傳統固定模式進行講授。基本授課“格式”不外乎三類:之一是教師先領讀一遍課文,然后讓一個學生讀第一段,另一個學生讀第二段……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讀,按性別分讀,按小組分讀,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之三是把課文內容復制到多媒體課件上,一個或一列或一組或男女分讀課文,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這三種教學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學理念、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無質性變化。只有不足4%的實習學生在“教語文”的同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啟發小學生思考小蝌蚪為何有尾巴、小蝌蚪為何長的和媽媽不一樣、小蝌蚪為何先長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為何要找媽媽等問題,來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輸式”教學盛行,課堂啟發誘導不足
隨著教改和課改的持續推進,教育理念在不斷變革,原本“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廣受詬病,取而代之大為提倡的是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反對“滿堂灌”式的講授法,倡導“師生互動”,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還課堂于學生是當前教改的主旋律。諸如大力推廣的杜郎口中學“10+35”模式(教師用10分鐘分配學習任務和予以點撥引導,學生用35分鐘“自學+合作+探究”),就是傳統教學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專業學生自己反對甚至反感的教學方式,實習教學中卻頻繁出現在其身上。調查結果顯示,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90%的學生反對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式;93%的學生贊同還課堂于學生,師生互動、討論和探究;92%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缺失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95%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缺乏真正的師生互動;82%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滿堂灌”或者“變相滿堂灌”。
(三)教學過度依賴網絡資源,學科專業素養亟待提高
當前我們處于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電腦和智能手機幾乎成為人人必備之物,利用電腦、智能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上網瀏覽信息、收集資料或者學習,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便利的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現成的、可供參考的或者直接可拿來用的資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利弊共存體。不可否認,便利的網絡資源也讓今天的大學生養成了過度網絡依賴癥。教學資源“拿來主義”盛行,甚至已嚴重到無網絡不能授課的程度。筆者多年觀察發現,學生實習教學授課用的教案或者教學課件多是從網上下載,有的甚至照單全收,不做任何改動。因此,導致很多教育專業學生在實習授課過程中高度依賴多媒體,一旦多媒體出現故障問題,便手足無措不知或者不會講課,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斷授課。實習教學授課成為網絡資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觀點和教學特色的教學普遍存在。當前小學教師學歷層次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來20世紀90年代中等師范學歷到高等師范專科學歷,再到今天高等師范大學本科學歷及以上,較短時間經歷了一個快速提升的過程。雖然大學生學歷提高了,但是學科專業素養仍然不容樂觀。例如,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語文專業實習學生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95%的實習學生不知道宙斯為何不讓普羅米修斯把火給人類?宙斯為何不希望人類更好地生活?講不清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做了好事,為何會受到宙斯的懲罰?97%的實習學生照本宣科講解。95%的小學生聽老師講完該課后一頭霧水,仍然不知為何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做了好事會受到嚴酷的懲罰,有的甚至誤認為做好事要慎重,因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價。這樣的結果,從根本上背離了本篇課文的本意,甚至對小學生構成嚴重誤導。
(四)課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溝通能力有待提高
沒有良好有序的課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作為實習教學指導教師,通過多年觀察發現,當前實習教學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小學生的課堂管理問題,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現普遍態勢。有的實習學生甚至必須請班主任老師坐鎮課堂,才能順利完成正常的授課任務。調查結果證實上述觀點,實習學生中92%的認為其在教學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對小學生的管理;89%的認為對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感到束手無策;85%的學生認為在小學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相比無明顯優勢;35%的學生實習教學中請過小學班主任教師輔助維護課堂秩序。
二、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習教學的問題成因與建議
(一)問題成因
通過對高校教師、實習學生、和小學實習指導教師三類人群的調查,發現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程設計比例失當,部分課程缺失,教師教育理念僵化
當前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部分課程的開設和教學,與當前教改課改相脫節。課改和教改的理念、內容未能及時充實到高校的教學內容中,理論教學內容比重過大,重教育理論學習,輕實習教學實踐問題依舊存在。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師教學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實習學生認為,高校教師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實習學生認為,小學實習指導教師教學理念和方式陳舊;80%的實習學生認為,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的缺失是導致其課堂教學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實習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面窄,專業素養低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和發展的特殊階段,社會功利心態和浮躁之風客觀存在。“90后”大學生浸溺其中難以獨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師認為,當前在讀大學生學習態度較以往大學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現實;83%的小學實習指導教師認為,其指導的學生知識面窄;86%的實習學生認為,專業知識薄弱、知識面過窄是導致實習學生教學照本宣科,難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實習學生認為自身專業知識素養有待提高。
3.基地學校實習制度不健全,指導教師缺乏專業培訓和認定,指導隨意性大
據筆者觀察發現,當前大多數實習基地學校沒有針對實習學生的實習制度。實習指導教師的選擇和安排隨意性大,實習指導教師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資格認定。多數實習指導教師對實習教學任務、內容及考核標準不明確,致使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時隨意性增大,以致出現同一所小學同一批實習學生實習教學情形大相徑庭之怪現狀。96%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教學能否授課及授課時數主要取決于指導教師;90%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成績的給定主要取決于實習指導教師與自己關系的和諧程度;85%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指導教師對其教學的指導主要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指導效果差異性大。
(二)建議
1.調整和修改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致力于課程
培養體系和培養方式的改進。增設小學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增設課改和教改內容;加大實習教學課時和學分比重;增強教師對當前教育教學熱點、焦點及改革發展動態的關注度;設法降低教師教學的惰性和慣性;加快高校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師小學教育專業應
加大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考核力度,拓寬在讀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學生課堂學習和考試的管理,努力營造和創設優良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最大限度降低社會浮躁和功利心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和干擾。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我國高校的主要目標。為順應這一需求,在國家教育部的倡導下,各高校紛紛推出一定比例的雙語課程,積極探索如何開展雙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成功與否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其中教師教學魅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有必要對目前高校雙語教學中教師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雙語教師教學魅力的構建。
1當前國內雙語教學中教師因素問題分析
在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其目標定位包括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通過使用外語進行學科教學,增加學生運用外語機會,從而使他們能用外語進行交流。(付承英,2004)國外雙語教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雙語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力爭在3年內開出5%~10%的雙語課程。2005年《關于進—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規定:“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指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雙語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雙語教學,但是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其中包括雙語教學師資、教學理念和模式、雙語教學教材、學生外語水平等問題,制約著雙語教學的開展。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如下:1.1雙語教師師資不足,水平良莠不齊。對高校雙語教學的資料調查發現,中國雙語教學面臨的嚴峻現實是,師資嚴重不足、教師水平良莠不齊。一些具有國外留學經歷的專業課教師能用流利的英語給學生講授專業課知識,在雙語教學方面相較于其他雙語教師更有優勢,他們擁有漂亮的英語發音、深厚的專業知識、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說他們是一批魅力無窮的老師,讓學生從心里感到欽佩。然而,許多院校專業教師外語表達水平較弱,或發音不夠準確,或英語和文化知識掌握不牢,雖然基本能夠用英語向學生傳授課程內容,但是卻難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及時互動溝通,無法吸引學生,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由于專業知識不足,很難真正達到雙語教學的目標,其結果是學生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1.2雙語教師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國高校中進行的雙語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雙語教學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統一的認識。例如有的教師課堂教學中采用母語進行授課,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師在授課中只對部分術語用英語解釋。也有一些院校的雙語課堂是由兩個教師組成,一個中國教師,一個外籍教師,中國教師在課堂中是一個口譯員,給外籍教師進行現場口譯。雙語課堂中漢語與英語的比例分配有明顯差異。當然這與學生的外語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關系,同時也反映出雙語教師對于雙語教學的理念比較含糊。1.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雙語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多元化課程,是教師魅力發揮的場所,教師應該盡自己所長,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師采用語法翻譯法給學生進行授課,說一句英語然后翻譯一句漢語,課堂枯燥乏味。還有的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授課模式,既沒考慮學生的互動參與,也沒考慮這樣的授課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學魅力是指在教學中由教師綜合素質產生的并能夠吸引學生努力完成任務和積極完善自己的一種感召力量。(李建忠、劉松年,2009)雖然雙語教學的成功開展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師教學缺乏吸引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學魅力對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推動高校雙語教學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2高校雙語教師教學魅力的構建
雙語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學魅力不僅是優秀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影響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對于教師魅力的構建,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論述。美國學者D.Lanston認為構成教師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識、技能及運用能力,個人特質及運用能力,對工作、對人、對自己的態度三部分。美國學者喬第12期(總第084期)2017年12月瑟夫•紐曼認為影響教師教學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識、教學技能和品德。雙語教學對高校雙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扎實而全面的知識結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嫻熟的教學技能以及個人魅力四個方面融合成教師的教學魅力,直接影響著雙語教學效果。構建教師的教學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提升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2.1知識結構。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其全面素質的重要體現。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僅影響著教師自身素質的完善與提高,同時也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未來的發展。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雙語教學不同于外語教學,它是以語言教學為手段讓學生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因此,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而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同時兼顧外語語言知識。扎實而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的知識結構的核心,豐富的外語語言文化知識和運用能力是教師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兩種語言組織教學,把相關學科的概念、理論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雙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業務水平,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理念和最新發展動態。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注重專業詞匯和課堂用語的積累,在課堂中盡量做到用地道的英語表達,給學生足夠的語言輸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2.2教學理念和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關鍵。目前廣大雙語教師對于雙語教學定義的認識是“用外語主要是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學科教學”,這就使得雙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之間區分開來。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的雙豐收”。(俞理明、袁篤平,2005)然而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差異,師生外語水平和學生接受程度的不同,雙語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操作還是存在很大不同。據調查,雙語教學的授課方式有三類:第一類課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英文講課;第二類課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講課課時占50%以上,其余課時用中文講課;第三類課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講課。(劉紅、熊麗萍,2006)要想真正實施雙語教學,雙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理清教學理念,樹立學科專業知識第一的教學理念,將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同時重視英語能力與學科知識的雙向滲透,確立英語作為媒介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漢語與英語的比例分配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摸索嘗試,積累教學經驗,尋求適合自己本學科的教學模式。2.3教學技能。作為教師教學魅力的重要方面,雙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包括良好的中英文表達能力、各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掌握運用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Baker(1985)指出:“雙語教師除具有本專業知識外,他們必須具備授課的語言能力,這不僅包括語言水平,而且包括具備原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雙語教學模式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具備融合兩種語言的能力和豐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識,能用流利地道的雙語傳授知識、表達思想。教師魅力還體現在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學內容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技術。一個有魅力的教師還要注意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包括教學方法手段上的反思,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借鑒和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營造雙語教學環境,把學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學的中心,真正實現學科知識獲得和語言能力提高的“雙豐收”。2.4個人魅力。雙語教師的個人魅力也是教學魅力的一個方面。教師需要在敬業精神、個人品質、性格氣質、情商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塑造自己的個人魅力。作為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把美帶給學生是教師應盡的職責之一,要讓學生每天看到一個具有敬業意識、注重個人修養和外表形象,把樂觀儒雅帶到課堂的教師,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吸收知識的精華。教師也要意識到,個人魅力不等于單純的外表漂亮,它要具有扎實的英語和專業基本功來支撐。在性格、氣質、知識基礎之上,雙語教師還要利用情商來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情商主要體現在教師是否風趣幽默、是否積極樂觀、是否自信等。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沒有帥氣的外表,但他用自己的經歷和閱歷以及高情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擁有超級個人魅力的教師形象。
3結語
作為高校雙語課教師,我們承擔著改革的重任,肩負著國家的囑托和希望,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通過構建自身教學魅力來提升雙語課堂魅力,從而使我們的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實現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贏,讓他們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投入到各種工作崗位,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創造財富。
參考文獻
[1]付承英.從學生調查表中分析雙語教學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對策[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3).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1.
[3]教育部.關于進—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2005.
[4]李建忠,劉松年.教師教學魅力研究述評[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5]劉紅,熊麗萍.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在新的課程要求下,學生將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老師的作用則是引導。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成了主要的教學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學語文教育也面臨巨大變革,情境教學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了。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語文教學的精髓在于寫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創作的源泉,善于觀察生活的人才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來,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人。課堂上創造出與課文相關聯的情境并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制作相關道具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理解虛擬的事物是比較困難的。有時候課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但在學生看來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這時候,教師拿出相應的道具,讓學生可以直接觀察,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利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美好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過音符展現出美麗的畫卷。科學研究表明,舒緩的音樂有助于記憶,在課堂上,適當播放一些符合課文情境的音樂,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精力集中于課文上,更能加深其記憶,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設情境,讓學生做課文的主角
對于小學生來說,能讓其參與的活動往往更能引發其興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導演一部由學生主演的課文情景劇,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在表演的同時,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心情和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并且自主地去學習課文,自發地去探尋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因為受著應試教育影響,過分注重書面訓練,忽視口語表達訓練。這種教學上的弊端顯而易見。有識之士呼吁,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良好的口語表達訓練。人教版教材強調要注重口語表達的訓練,在教材中許多地方都為教師留下了語表達訓練的廣闊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此加以充分的利用,多給學生創造口語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口語廈與別人交往的能力,扎扎實實地讓學生得到口語表逮的良好訓練,為學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深刻認識口語交際能力教學的重要性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小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在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從語文課堂入手。學生口語能力不高,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不受重視的原因。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掌握母語這一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聽和說的本質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活動信息、情緒、情感等活動,所以從小學開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口語交際是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反映,口語交際能力強弱也是衡量小學生綜合素質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不但要會聽,會說,而且還得講究文明禮貌。
二、全面剖析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口語交際課教學,要構思精巧、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在交際態度和即席發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訓練,而且十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十分重要。但是,教學中我們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淡化口語交際訓練中的交際性。口語交際教學中,通常一人講,眾人聽。教師常常忽視交際雙方的交流。這一做法將動態的、互動式的口語交際活動置于了一種靜態的、單向式的個體性的語言實踐。弊端就是忽視交際對象在交際活動中的變化和反應,從而大大削弱口語交際中的目的意識、角色意識,影響學生人際間的交往和溝通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見,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其教學內涵.才能確保口語交際教學收到實效。
2.忽視口語交際訓練中情境的創設。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能否創設一個和小學生現實生活、認知實際相似的交際情景,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交際內容的剖析上,忽視交際情景的創設。大大削弱學生參與交際的熱情。脫離實踐活動,學生交際中的角色意識也就無法確立,交際能力也就無法形成。
3.口語交際訓練中學生積極性不高。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發現,在家里經常活蹦亂跳、能說會道的學生,到了學校之后很少說話,到了課堂上更是一言不發,這是明顯的對語言接觸、口語交際的恐懼心理,這也導致了他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加大,久而久之,他們越發不愿意張口說話,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海通交流,這也就是為什么有很多學生出現在考試中表現好、成績高,但平時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高的現象。
三、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教學顯成效策略
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階段,這一任務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應著力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交際主體,創設交際情境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著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樂于交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學習上產生莫大的愉悅和積極的情感。從而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探索。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口語交際中,教師應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使學生想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方法很多:實物演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等。交際的話題應來自生活,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進行這樣的訓練.具有一定的直觀性,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愉悅情感。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長久保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著力突出交際主體,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確定交際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口語交際教學的立足點。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以滿足所有學生的交際需要,讓學生學會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同時,還要將口語交際教學滲透于各學科以及學生課余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全體學生在動態的、生活化的、實用化的氛圍中大膽進行口語交際,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協調能力。除此之外,還要讓每個學生承擔具體的交際任務。長期以來.口語交際教學往往是善于表達、樂于表達學生的殿堂,他們總是在侃侃而談,老師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口語交際教學就變成了少數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而大多數學生則充當了“忠實觀眾”。針對這種現狀.教師要把交際的任務交給每一個學生。以小組或同桌為單位。采用討論、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小記者采訪、實話實說、演講會、畫畫解說、自我介紹、問答等多種交流形式.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從而積極參與到交際活動的過程中,達到訓練的目的。
3.著力創設交際情境,發展口語交際能力。一是通過教師語言創設情境。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在課堂合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勢必作用于學生的心理。教師自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的伙伴,努力營構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輕裝上陣,敢于表達并樂于表達。二是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材料感興趣了,才會激起情感,情感又會觸發語言動機,提高語言技巧,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會對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動物故事等表現出極大興趣。三是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口語交際訓練生動化。畢竟學生和老師一起的時間多在課堂上,受時間和空間條件制約,有時無法創設情境。但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將教師無法描述,學生沒看過的東西或景象,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更激發了學生興趣,對口語交際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口語交際課往往空洞、乏味,因為學生的語占積累不夠豐富,語言表達、思維能力都不完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巾,無拘無束地交流,使每個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口語交際的自信心和勇氣。
“教師的言語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那么面對一群可愛而又天真的孩子,他們的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處在逐漸提高的階段,在此情況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規范的語言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運用規范純正的普通話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使學生體會到漢語的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從而學習普通話。上課時,語文教師要力求做到語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力戒方言、土語混雜,南腔北調并存;二要口齒清楚,吐詞流暢,戒含糊其詞,疙里疙瘩;三要抑揚頓挫,節奏適宜,力戒語調沉悶,快慢適度;四要表意嚴密,言出意達,力戒茫無主題、東拉西扯。無數教學實踐證明,只有教師運用語言規范化,才能使學生的語言逐漸趨向規范。
二、形象的語言
形象的語言指老師的語言要力求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的表達,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從而喚起他們的想象與聯想,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即在課堂上善于把握教學的語言技巧,運用比喻、排比等修飾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師生雙邊互動的效果。教師應瞄準文學作品的精彩處,乘勢而入,或稍微加工后進行描繪,或美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聯想翩翩。
三、感人的語言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講好每一堂課,如果帶著麻木的表情授課,其語言或者呆板,或者聲嘶力竭,這樣的課堂缺乏感染力不說,還會使學生反感,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一位高素質的語文教師,只有把飽滿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課中,語調要多變,抑揚頓挫,或激昂或感傷、或親切溫和、或歡快流暢。形成她獨特的教學風格,用以激勵、誘發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隨著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自然而愉快地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課文的基調就是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的同情,以悲傷的感情講解課文。當講到“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還有 “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帶著低沉而悲傷的語調,隨著小女孩的悲慘死去感情由弱到強,從而感染學生,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從而體會到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脫的殘酷現實。對小女孩產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為小女孩所處社會黑暗表示憤慨。同時為自己的幸福生活由衷感謝偉大的祖國,珍惜現在的生活。
四、幽默的語言
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教師要善于運用雙關、借代、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使學生在發出愉快笑聲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許多教育家、優秀教師都主張課堂語言要盡量風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堅持“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不僅使優秀學生因成功而發出笑聲,也使后進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受到鼓勵,獲得克服困難的興趣和信心。
追求教學語言的生動風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調劑課堂氣氛,而是為了造成良好的學習心理,更好地傳授知識,發展思維,讓師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從而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五、激勵的語言
激勵的語言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言行進行評價的語言。課堂中,教師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此后學生的聽課情緒,甚至一生的命運。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學習的快樂感。
2.優化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單一的實踐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反感,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優化環節設計,為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一,教師應當采取“拋錨式”與“范例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拋錨式,即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同或相似的情境將語文學習現實化,在學習情境的創設中,要選取與課文主題或學習主題緊密相關的場景,選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這一過程就是拋錨。之后,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解決問題線索,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對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思考與探討,最終找到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范例式教學,即通過教師對于范例的分析入手,向學生講解原理與規律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歸納,最終實現對于知識的遷移與整合。第二,開設內容豐富的社會調查以及見習課程。例如,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考察與參觀,真實的感受參觀單位的工作情況,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深入基層,更好的認識社會,在實地調查結束之后,學生應當依據調查實際,對調查進行分析討論并提交可行建議。社會調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觀察發現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彩的課外活動進行語文實踐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書法比賽,看看誰的識字量大,誰的書法更漂亮;開展讀書比賽,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開展模擬辯論賽,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合作協調能力;開展演講比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
發掘美感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使學生由“知學”進入“樂學”,教師的備課過程非常重要。首先,教師在感知教材時,要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根據詩意,讀詩作畫,化靜為動,再現詩的畫面,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將古詩的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詩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直觀感受,深入體會。其次,教學貴在引導學生利用情境,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舉一反三。再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反復推敲,細心挖掘,努力實踐,以自己的審美經驗引導學生透過表象,站在不同角度觀察,領悟內涵,調動學生的審美體驗,進而去分享這種美,獲得美的享受。這樣,學生的審美心扉就會洞然開啟,帶著熱切憧憬和審美情感,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再欣賞、再觀察,把古詩以及自然、社會、自我等都作為學習的資源,從而更深入地領悟古詩的藝術真諦。
(二)披文入情
動之以情詩,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學習古詩少不了一個“情”字。在審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靈魂。語文審美教育活動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動之以情,是課堂教學揭示美、傳輸美,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致力于引導學生通過吟誦古詩去感受其美,享受其美,汲取其營養,領悟其真諦。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韻味無窮的藝術境界,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通過古詩教學,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以讀為本,體會詩情,體會詩境,自我思考,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在更高的層面上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啟發想象
切身領悟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發揮想象,領悟意境美,應重視以理解為基礎,由意象感知到情感體驗,再到理性升華的過程。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獨具匠心,發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使學生切身領悟,感受到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由表及里,見微知著的能力,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課文在頭腦中有聲有色地活起來,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四)循循善誘
師生共鳴教師要善于以情激情,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這樣可以使學生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動情,進而增強美感效應,達到作者、教師以及學生之間共鳴的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在教授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方式,把無形的語言變為直觀的畫面,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向古詩的深處。其次,通過講述、朗讀等教學手段,設境傳情,引導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再次,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都要富于感情,切忌無動于衷的一般講解,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詩中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體會到詩人寫詩時的情感,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整體感知詩意,從而把古詩情、教師情、學生情這“三情”融為一體,師生之間迸發出強烈的美感共鳴,產生共振效應。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索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朗讀,是把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的情感環境,它是語文學習的中心軸,是閱讀感悟的催化劑,是情感體驗的磁性石。“朗讀是品語文之味的最好方法”。而在基本形成以“讀為主線”的共識之下,課堂教學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泛泛而讀的現象經常出現。要使朗讀真正馥郁留香,沁人心脾,體現藝術指導的智慧,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用心靈閱讀文本,用智慧捕捉生成,用藝術指導朗讀,由此走向智慧教學的境界。
一、簡單與深刻
簡單是指方式單純,不要花哨,杜絕浮華,一切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學生的有效發展,充分感受語文的情趣和魅力,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充實,這是朗讀教學所要追求的原則。多一些簡約,少一些繁瑣,多一些樸實,少一些華麗,朗讀教學應在簡單的理念指導下讓學生發出原生態的聲音。光有簡單沒有深刻是膚淺的朗讀教學,簡單是朗讀教學的外在形式,而深刻卻是它的實質所在。教師用本真的方法,發揮自身的資源,或用語言渲染氣氛,或用語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想,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悟更深刻。
二、朗讀與感悟
對文本的解讀離不開朗讀教學,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語言美,領略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加深對重點句段的理解,體會作者的寫作匠心。在《槐鄉五月》的教學中——(屏幕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的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師:讀了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態很美,抱在一起像圓球,掛在枝頭的像小辮兒。
(練習朗讀)
生2:槐花開的很多,從“抱”、“一條條”、“掛滿”看出。
(再次指導朗讀)
師:這美麗的槐花還像什么呢?(出示畫面,想象說話)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飄蕩在空中,像風鈴。
生6:有的槐花綻放枝頭,像蝴蝶。
師:讓我們用朗讀再現這千姿百態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句子,讀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學中,教師緊扣“抱”、“玉雕的圓球”、“一條一條”、“滿”等詞,鼓勵學生想象表達,用自己的方式讀出槐花的多、白、美、香,在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的朗讀激情四溢,讀出了感受,讀出了情味,讀出了智慧。
三、想象與創新
語文教學重積累,重運用。《新課標》理念倡導要學會“用教材教”,閱讀教學應把積累語言、學會讀寫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體描寫了三種不同形態的荷花,課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這一關聯詞將幾種不同形態的荷花展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還要合理地運用教材,善于發掘教材潛在的資源。
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想象與創新的訓練: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課文中姿態各異的荷花圖片,感受荷花的美,并結合課文相關詞句反復朗讀,從這些優美的語句,恰當的修辭手法中體會每幅圖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態美,再模仿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將幾種不同姿態的荷花連起來說一段話,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態”這句話作為中心句,使段落更加完整。在這一環節的訓練中,學生的朗讀、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展現,語言的表達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學生這樣描繪:荷花真是千姿百態啊!有的全部盛開了,雪白的花瓣舒展開,層層疊疊,炫耀著自己的美麗;有的荷花被碧綠的荷葉環繞著,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親密的姐妹,挨挨擠擠地靠在一起;還有的花兒含苞待放,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在綠葉叢中若隱若現學生在看圖想象說話和創造性地表達中,既學會了運用“掛語言文字,展現荷花多姿多彩的美,又學會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體現了朗讀教學的智慧和真諦。
四、共性與個性
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獨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經歷,對文本、現實、社會的理解有著多元認識和主觀感受。朗讀教學要關注學生對文本的個性體驗和主觀表達,使課堂呈現出多彩和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從人文關懷出發,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閱讀環境。其次,要給學生提供表達自我觀點的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思辨的時間和朗讀的體驗,在關注共性的同時,要體現個性的魅力。第三,對于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和贊賞。學生的閱讀不應全是呼聲一片的“大合唱”,有時也可以是張揚學生個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學中——課文中有這樣一句:“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其中“冒”字用得特別傳神。教學中要抓住這一關鍵詞語仔細揣摩,體會“冒出來”一詞的妙處,先引導學生感悟出因為荷葉長得“挨挨擠擠”,大而圓的荷葉間沒有絲毫縫隙,所以荷花必須使勁長,才能冒出來。在反復朗讀中,再次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還能用什么詞來替換“冒”字,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用“跳”,因為“跳”字采用擬人化手法,能表現出荷花的活潑可愛;有的說用“擠字”,更能表現荷葉的茂盛和荷花出來的不容易;有的說用“鉆”字……學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據,豐富多彩。最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斟酌后選用的那個詞再帶到句中去仔細朗讀體會……教學中,教師沒有以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體驗作為衡量學生是否感情朗讀的尺度,而是尊重學生們的獨特感受和獨特見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文字中的內涵和情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有著非凡的魅力。愿“課標”引領下的充滿“情感”的朗讀教學走出平庸,擺脫技巧,向著智慧的藝術之路前行,在學生、老師和作者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繽紛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