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1: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理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進行家庭投資理財選擇的必要性
家庭在投資時,首先面臨的就是投資方式和領域的選擇,一般應以資產的收益與風險以及相互制約關系為考慮基本點,選擇某種或某幾種資產,并決定其投人數量與比例。改革開放以前,在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眼里,“投資理財=銀行=儲蓄所”,個人金融投資給老百姓帶來的僅僅是“存錢生利息”。今天的老百姓不但有能力“穿金戴銀”,個人可支配的收人也達到了數萬元。新的投資品種逐漸成為個人投資理財的重筍組成部分。諸如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新興的個人投資理財工具層出不窮,對現代個人理財投資組合影響很大。在眾多的資產選擇方式中,及時引導家庭利用資金市場的不景氣,以較低的成本籌措社會游資,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進行理性投資,就是一種不景氣市場條件下的資產選擇策略。
如2006年前的中國股市十分低迷,有不少頭腦清醒,有遠見的投資者,敢以兩分的利率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借錢和籌集未到期的銀行定期存單,他們將存單用于銀行的抵押貸款,并將貸款和借來的資金存入銀行用于購買股票,由于投資機會把握準確,投資方式選擇合適,結果不到一年,2006年下半年股市興旺,他們購買股票的收益率達到100%,獲得了令人咋舌的高回報。理論與實證分析表明:家庭對資產的選擇標準大都是以帶來近期新的收人或收人相對量的增加。根據財力和能力使投資多元化,但要避免盲目從眾投資、借錢投資。金融投資工具大體分為保守型的如銀行存款,成長型的如債券、基金等;高風險高收益型的如期貨、外匯、房地產等;精專業知識的如郵品、珠寶、古玩、字畫等。盡可能地使投資多元化,但切記不要盲目從眾投資,要發揮個人特長,盡可能多元投資,獲得最大收益。
(二)、家庭投資理財的品種
當前,新的投資品種逐漸成為個人投資理財的重筍組成部分。諸如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新興的個人投資理財工具層出不窮,對現代個人理財投資組合影響很大。現在家庭投資理品種主要有:
1.銀行存款。對普通百姓來講,存款是最基本的投資理財方式。與其它投資方式比較,存款的好處在于:存款品種多樣、具有靈活性、具有增值的穩定性、安全性。在確定進行儲蓄存款后,投資者面臨著存款期限結構的選擇。投資者選擇的主要是活期還是定期,在定期存款中,是只存一年還是更長的時間,這主要看將來的收人和支出狀況,以及對未來其它更好投資機會的預期和把握。
2.股票投資。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股票(普通股)可以說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工具之一,特別是從長期投資的角度看,沒有一種公開上市的投資工具比普通股提供更高的報酬。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為籌集自有資本而發給股東的人股憑證,是代表股份資本所有權的證書和股東借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己成為家庭投資的重要目標。
3.投資基金。不少人想投資股市,但是不懂得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股票,最理想的方法是委托專家代做投資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便是基金。投資基金是指通過信托、契約或公司的形式,通過發行基金證券,將眾多的、不確定的社會閑散資金募集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信托資產,交由專門機構的專業人員按照資產組合原則進行分散投資,取得收益后按出資比例分享的一種投資工具。與其它投資工具相比,投資基金的優勢是專家管理、規模優
勢、分散風險、收益可觀。家庭購買投資基金不僅風險小,亦省時省事,是缺少時間和具有專業知識家庭投資者最佳的投資工具。
4.債券投資。債券介于儲蓄和股票之間,較儲蓄利息高,比股票風險小,對于有較多閑散資金、中等收人家庭比較適合。債券具有期限固定、還本付息、可轉讓、收人穩定等特點,深受保守型投資者和老年人的歡迎。
5.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是指房產與地產,亦即房屋和土地這兩種財產的統稱。由于購置房地產是每個家庭十分重大的投資,所以家庭要投資于房地產應該做好理財計劃;合理安排購房資金并隨時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以便價格大幅度看漲時,賣出套現獲取價差。在各種投資方式中,投資房地產的好處是其能夠保值,通貨膨脹比較高的時候,也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時期;并且,可以房地產作抵押,從銀行取得貸款;另外,投資房地產可以作為一份家業留給子女。
6.保險投資。所謂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按規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險費,建立專門的保險基金,采用契約形式,對投保人的意外損失和經濟保障需要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方法。保險不僅是一種事前的準備和事后的補救手段,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投保人先期交納的保險費就是這項投資的初始投入;投保人取得了索賠權利之后,一旦災害事故發生或保障需要,可以從保險公司取得經濟補償,即“投資收益”;保險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只有當災害或事故發生,造成經濟損失后才能取得經濟賠償,若保險期內沒有發生有關情況,則保險投資
全部損失。家庭投資保險的險種主要有家庭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目前,各大保險公司推出的扮資連結或分紅等類型壽險品種,使得保險兼具投資和保障雙重功能。保險投資在家庭投資活動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最必要的。
7.期貨投資。期貨交易是指買賣雙方交付一定數量的保證金,通過交易所進行,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某一特定品質、規格的商品的標準化合約的交易形式。期貨交易分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兩大類,對期貨交易的選擇要謹慎行事。
8.藝術品投資。在海外,藝術品已與股票、房地產并列為三大投資對象。藝術品與其它投資方式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投資風險小。藝術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具有極強的保值功能,其市場波動幅度在短期內不很大,所以投資者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安全性強。二是收益率高。藝術品的不可再生性導致藝術品具有極強的升值功能,所以藝術品投資回報率高。但同時,藝術品投資缺陷也較突出:一是缺乏流動性,一旦購進藝術品,短期內不一定能出手,其購人與售出之間的期限可能長達幾年、幾十年、上百年,對于資金相對不太寬裕的一般家庭是不現實的。二是一般情況下藝術品的鑒別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不具有鑒定能力的家庭和個人還是謹慎行事。
二、家庭投資理財的組合
不管是金融資產、實物資產,還是實業資產,都有一個合理組合的問題。從持有一種資產到投資于兩種以上的資產,從只擁有非系統性的單一資產變成擁有系統性的組合資產,這是我國家庭投資理財行為成熟的重要標志,許多家庭已經認識到具有實際經濟價值的家庭投資組合追求的不是單一資產效用的最大化,而是整體資產組合效用的最大化。因為資產間具有替代性與互補性,資產的替代性體現在各種資產間的需求的多少。
相對價格、大眾投資偏好,甚至收益預期的變動均可能呈現出彼消此長的關系。資產的互補性表現為一種資產的需求變動會聯動地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投資品的需求變動,如住宅和建材、裝修業的聯動關系等。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不難證明,過多地持有一種資產,將產生逆向效應,持有的效用會下降,成本上升,風險上升,最終導致收益的下降。這不利于家庭投資目標的實現,而實行資產組合,家庭所獲得的資產效用的滿足程度要比單一資產大得多,這經常可以從資產的持有成本,交易價格、預期收益、安全程度諸方面得到體現。比如,市場不景氣時,一般投資品市場和收藏品市場同時處于不景氣狀態,但房市、郵市、卡市、幣市、股市、黃金首飾、古玩珍寶的市場疲弱程度并不相同,有的低于面值或成本價,有的維持較高的價格,也是有可能的,這時頭腦清醒,有鑒別能力的投資者,會及時選擇上述形式的資產中,哪些升值潛力大的品種進行組合投資,也會獲得可觀的效益。我國已有不少家庭不僅可以較自如地運用資產組合的一般投資技巧,在投資項目上注重資產澡的替代性和互補性,做到長短結合,品種互補,長期投資與短期投機互為兼顧,并且在市場的進人與退出技巧上亦能自如運用。自有資金與他人資金互相配合,從而使家庭投資理財的效益大力提高。這是效益較佳的資產組合方式。
資產投資需要組合,才能既有效益又避開風險,許多家庭已懂得這一道理,并付諸于自己的投資活動中,但通過大量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有不少家庭,只是單純地將增加幾種投資品種,缺乏內在聯系的“湊合”在了一起,并不考慮資產間如何組合才能做到有比例地相互聯系和相互結合。其實資產組合是優化家庭財產結構和資產結構,變短期的低收益資產組合為長期的高收益資產組合的一系列活動。有一部分家庭,以中老年家庭為主要構成部分,他們的資產組合中,投資意識不強,保值的意愿使其資產過份向低風險低收益的品種集中,比如儲蓄可能占銀行與金融資產的85%以上,證券投資的比重過小,其家庭的實物資產多選擇有較強消費性質的耐用消費品,是一種較典型的低效益資產組合方式;也有的家庭,以年輕夫婦為重要構成部分,其家庭投資又過份向高收益高風險的品種集中,帶有明顯的追求投機利潤的家庭投資組合,如過份投向股票、期貨、企業債券、外匯等形式,甚至為貪圖高利參與各類社會集資,一旦失手,往往可能血本無歸。這也是一種低效益的資產組合方式。還有的家庭雖然也認識到了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道理,并開始按多品種,多期限組合投資項目,但對投資與投機的雙重功能,相互關系,對投資項目的市場分割與轉換認識不足,以及自有資產與他人資產的關系處理上容易失誤,這也是低效益的資產組合方式。
三、家庭投資理財的調整
資產的組合要長期且經常處于效益最大化的狀態,資產的組合就不能只是短期的靜態剖面,而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過程,是對各種市場因素進行合理預期后,不斷修正完善已實施的資產組合方案的過程。所以資產組合實際是一系列變動因素組成的函數,不斷進行合理地有效地調整的依據是決定這一函數的基本變量是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家庭在占有信息并不充分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組合,信息的無限性與信息占有的有限性間的矛盾始終存在,資本市場的不均衡是經常的,均衡是偶然的瞬間的,這里存在市場預期的困難,此外,政府的干預更具有不確定性,我國投資市場的政府干預力度較大,有時干預的依據不足,隨意性的主觀存在,使家庭關注客觀經濟運行走勢的同時,經常要揣測政府對資本市場的政策干預,以此來決定投資組合與調整,比如我國股市的大起大落和其基本運行趨勢,經常與政策的干預有關。
資產調整基本反映出家庭對自身擁有資產的均衡預期的要求,家庭在投資調整過程中,決定各種資產相互依存關系并合理構筑自己的資產需求函數時,首先要考慮資產構成的均衡狀態,是以市場上供求關系,所決定的資產偏好,收益支付能力為依據,從中發現最優的資產構成及實現方式,其次是對資產變動進行合理預期,使效益不僅在短期內符合收益最大,風險最小的原則,而且在長期運行中,也要使資產的效率最大,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資產選擇
與調整理論:資產的組合順序是,先選擇無風險資產,再選擇風險和收益都一般的資產,最后追加風險和收益都較高的資產投人,這樣的資產調整是按照風險收益的要求進行的,符合資產組合的層次性,系統性要求,這樣的資產調整是高效合理的。
確認家庭是投資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體的地位,認識其投資行為正不斷趨于成熟,賦予他們更多的投資品種的選擇,尤其是從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不同方面拓展渠道和品種是政府從宏觀角度應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以金融資產的多元化提供為例,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在普通股之外,能否考慮增加優先股等種類,能否在現有國債的基礎上增加品種,擴大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股票期貨,指數期貨,債券期貨等也不應持拒絕排斥的態度,衍生工具有投機性強、風險大的一面,但管理得法,規范得當,還有降低風險的一面,發達國家對衍生工具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四、家庭投資理財如何獲取收益:
現在,不少家庭投資理財收效不理想,有的甚至因投資失誤和理財不當而造成嚴重損失。那么,家庭投資理財,到底如何進行,才能取得預期收益呢?筆者進行了探討:
(一)、制訂投資理財計劃堅持“三性原則”—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所謂安全性,將家庭儲蓄投向不僅不蝕本、并且購買力不因通貨膨脹而降低的途徑,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首要原則。所謂收益哇,將家庭儲蓄投資之后要有增值,當然盈利越多越好,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根本原則。所謂流動性,即變現性,家庭儲蓄資金的運用要考慮其變成現金的能力,也就是說家里急需用這筆錢時能收回來,這是家庭投資理財的條件,如黃金、熱門股票、
某些債券、銀行存單具有較高的變現性,而房地產、珠寶等不動產、保險金等變現性就較差。
(二)、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和學科的知識。在進行家庭投資理財過程中,將涉及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保險計劃等組合投資,因而,首先要了解投資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據個人的投資偏好和家庭資產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風險大小不同的儲蓄、債券、股票、保險、房地產等投資工具,制定有效的投資方案,最大限度的規避風險、減少損失。了解國家的時事動向,掌握宏觀經濟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家庭投資離不開國家經濟背景,宏觀經濟導向直接制約投資工具性能的發揮和市場獲利空間;同時,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使得投資合法化,不參加非法融資活動,在可能的情況下通過合理避稅提高收益。
(三)、家庭投資理財要有理性,精心規劃,時刻保持冷靜頭腦。
科學管理如何妥善累積人生各階段的財富,并且將財富做有計劃有系統的管理,是現代家庭必備的理財觀。(1)建立流動資金。流動資金的規模通常應該等于3個月或6個月的家庭收入,以防可能出現突發的、出乎預料的應急費用。流動資金的合理投資渠道應是銀行的常規性儲蓄存款、短期國債等可變現資產。(2)建立教育基金。當今高等教育的成本有著顯著的上升趨勢,如果現在預測的資金需求在十幾年后可能會與實際的需要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要達到這些目標就得進行長期的資產積累,并保證資產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目前很多理財專家都推崇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您可以選擇一股只有增長潛力的股票或偏股票型基金,每月定期購買相同金額,通過時間分散風險。(3)建立退休基金。在開始為退休做準備的早期階段,投資策略應該偏重于收益性,相對也要承擔較高的風險;而越接近退休,退休基金的安全性就越發重要,保險方面也要進一步加大養老型險種投入。
(四)、計算“生活風險忍受度”,量力而投。所謂“生活風險忍受度”是指如果家庭主要收人者發生嚴重事故,家庭生活所能維持的時間長度。因而對家庭主要收人者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大人身保險投保力度,尤其是家里有經濟上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員,要為其做好一段時間的計劃,以免在主要收人者發生意外時他們無法正常生活;此外,在正常生活過程中也要預留能維持3個月左右的生活開支,然后再選擇投資,以備急需之用;同時,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而過度投資。
五、家庭投資理財風險及其規避:
凡是投資都有風險,只是風險的大小不同而己,家庭投資亦如此。家庭投資理財可能遇到的風險: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從而對投資過程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一旦不利的影響或不利的結果產生將會對投資者造成損失。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主要由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引起,如國家政策的大調整、經濟周期的變化等;非系統風險主要由企業或單個資產自身因素導致。家庭投資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指因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的出臺實施或調整變化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法律風險,指因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進行金融投資而形成的風險。市場風險,指因市場變化而造成的風險。機構風險,指因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不善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詐騙風險,指家庭在投資過程中被人詐騙而形成的風險。操作風險,指家庭進行金融投資的過程中因操作不當而形成的風險。
(一)建好金融檔案。在家庭金融活動頻繁的今天,眾多的金融信息已經很難僅憑人的大腦就全部記憶清楚,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有的銀行存單和其它有價證券被盜或丟失后,卻因提供不出有關資料,無法到有關金融機構去掛失;有些股民股票買進賣出都不記賬,有關上市公司多次送股后,竟搞不清帳上究竟有多少股票,以至錯失了高價位拋出并盈得更多利潤的良機;有的將家庭財產或人身意外傷害等保險憑據亂放,一旦真的出了事,卻因找不到保險憑單而難以獲得保險公司理賠,等等。
只要建立家庭金融擋案,這些問題就完全可以避免。建立家庭金融檔案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入檔內容。(1)各類銀行存款和記賬式有價證券存單姓名,賬號、所存金額和存款日期及取款密碼;(2)股票買賣情況記錄;(3)各類保險憑據;(4)個人間相互借款憑據;(5)各種金融信息資料,如銀行分檔存款利率、國庫券發行和兌付信息、股市行情信息等;(6)家庭投資理財方法和增值技藝的資料。其次,掌握入檔方法。家庭投資額不多的,可專門用一個小本子記載即可;如投資較多,則應建立正規賬冊,區別類型,分別將家庭金融內容逐一記入,并將每次金融活動內容一筆筆記清;家庭有電腦的,則可發揮這一優勢,將個人家庭金融檔案存入電腦,以便隨時檢索。再次,把握重點問題:入檔要及時,不能隨便亂放導致金融資料散失;內容要全面,應入檔的各種金融內容,都要完全齊備地進入檔案;存檔要保密,對存單(身份證、個人印章、取款密碼等有關家庭金融安全的重要檔案資料,要分別存檔,電腦建檔還應設置密碼;資料要納新,定期清理老資料,存入新資料,使檔案任何時候都有投資參照價值;應用要經常,堅持常翻閱,常研究,籍以提高理財本領,提高投資效益,同時,防止存款到期忘記支取,避免家庭投資利益損失。
(二)從產品種類上分析美國個人理財產品受限小,靈活性高,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創新組合及產品設計都要優于國內個人理財市場。以花旗銀行為例,理財業務主要側重于理財顧問和代客理財服務,客戶可以通過同一個賬戶,最大限度地實現各方位的理財需求,其中包括儲蓄、保險、養老、教育及投資等業務,業務交叉性較強。由于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加之實行分業經營的限制,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的理財產品相對較少。在資本市場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除少數銀行推出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服務外,其他的理財產品都缺乏增值,個人理財產品設計也較為單一。以上因素影響和限制了我國個人理財產品種類的創新,導致我國個人理財產品品種少,層次低。
二、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局限
(一)金融政策方面目前,我國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督的管理體制,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于證券和信托等有關的業務,只能以第三方平臺的形式進行銷售業務。由于金融政策的硬性規定,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受到了較為嚴重的限制。目前,個人理財業務不能根據客戶實際情況和理財目標進行多方位結合和設計,只停留在建議和咨詢方面,不能為客戶進行理財投資組合。這限制了我國個人理財需求者在產品的多樣化和持有度,也限制了銀行個人理財的增值業務的發展。
(二)人才隊伍方面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綜合型服務,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人員不僅要有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基礎,還應該擁有較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因此,由于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發展時間較短,個人理財業務對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目前個人理財市場普遍缺乏個人理財方面的綜合型人才。由于個人理財業務人員代表了理財機構的整體形象,多數投資者都很重視辦理個人理財業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及綜合素養。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國內推行國際金融理財師(CFP)認證制度,截至2012年6月底,CFP人數為14152人,雖然在近幾年人才數量有所增長,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依舊比較缺乏。
(三)客戶管理方面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以客戶為基礎的服務,客戶信息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國內個人理財市場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在最大范圍內宣傳理財產品的營銷信息,吸引潛在客戶群體。國內金融機構應該意識到對于客戶群體的細分和定位的重要性。一方面,現有大部分理財產品主要在個人信貸、代收代付、信息服務等基礎的理財服務上不斷增加,并沒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層面客戶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有些理財產品門檻較高,缺乏針對普通理財需求者的理財產品,大大局限了個人理財市場的發展。
(四)理財產品種類方面我國理財機構由于受到外部政策因素和內部創新意識不足等影響,缺乏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截至2013年11月30日148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37943款,全年理財產品發行量方面同比增長超過30%。雖然理財產品呈現快速增長,但大多集中在少數一些商業銀行基礎性理財服務方面,對于理財產品的創新層次較低,理財產品同質化的現象較為嚴重。
三、完善措施
(一)對于金融政策方面的建議從國家層面來說,要逐步改革現有金融體制,創新金融政策,逐步實施適度的混業經營。可以借鑒國外個人理財市場的有益經驗,制定并完善個人理財市場的法律法規,為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大力推進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的發展,使個人理財市場逐步從單一業務平臺模式改變為綜合業務平臺模式。從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各金融機構角度來說,在分業管理的大環境限制下,應該積極拓展理財思路,廣泛開展跨行業間的業務合作,從原先的業務轉變為業務融合,創新現有理財產品和營銷模式。
(二)對于人才方面的建議我國應該加強復合型金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提高客戶經理的專業素養。第一,提升現有理財人員素質。應加強個人理財業務市場人員的培訓,制訂系統的培訓方案,促進理財業務人員之間有針對性的良性業務交流,保證對金融信息有暢通的宣傳渠道。第二,嚴格執行資格認證的準入與退出制度。監督機構應制定明確的資格認證系統,促進理財人員自發提升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嚴令禁止違法違規的理財行為。第三,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理財機構應明確對于理財業務的績效考核,可以將關鍵指標考核體系、客戶滿意度和客戶信息收集與反饋三大方面與薪酬掛鉤,進一步激發理財人員的業務積極性。
[1]曹淑杰.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創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趙叢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王文蕾.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創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4]羅旌倍.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同質性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5]陳兆松.中國個人理財產品創新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7.
[6]毛春國.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創新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
個人理財論文參考文獻:
[1]張麗.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2014.
[2]符娟.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4.
[3]徐亞飛.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4.
[4]林琳.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5]易世明.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個人理財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6.
[6]蔡逢敏.生命周期理財理論在個人理財業務中的應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7]徐凡.基于生命周期理財理論的個人理財投資策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9.
[8]張展.中國城鎮中產階層家庭理財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個人理財論文參考文獻:
[1]范平平.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外資,2014(4):30,32
[2]袁雅莉,張惠蘭,魏冬.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4(9):72
[3]丁皓忱,任飛霞.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改革對策[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0-62
[4]吳玉梅.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現狀、挑戰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4(6):93-95
[5]劉迪.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4(8):189-190
[6]柯君行,焦薇薇.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3):48-52
[7]李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問題及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14(S1):56-59
[8]邵志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4(22):342-343
[9]劉旖旎.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工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之鑒[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11):88-89
[10]陳曉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4(6):33-35
[11]羅伊恒.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4(31):132-133
[12]鄒祥文.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創新發展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3):312-313
(一)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薄弱
長期以來,許多企業注重會計核算,并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核算上,在核算的規范、準確、及時、全面等方面下了不少的氣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卻忽視了財務管理,將財務管理的理財工作變成了核算的一個輔助成份,處于次要地位,將企業資金管理僅僅理解為對資金使用的合法性進行監督,至于有效地調度資金,運籌資金,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內容卻未真正納入其職責范圍。使財務部門的職能還停留在對經濟業務的事后反映、核算上,或是對經濟業務的事后監督上。
(二)市場定位不明晰。業務特色不突出,過分注重規模擴張,缺乏戰略計劃
資金是企業經營必不可少的原動力,是企業經營賴以依存的物質基礎。資金的多少決定了企業的實力。因此,不少企業把理財的重點放在千方百計地籌資上,總以為只要有了資金,企業經營就會如魚得水、效益日長。但事實上,很多企業的資金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營運資金及運用資金的能力,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資金。隨著資金的不斷籌集,將必然導致優質資產少,劣質資產多,資產流動性差,變現能力不強。
現金是企業中普遍可接受的、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可滿足企業日常業務的現金支付需要,可防止意想不到的支出,可用于投機性的購買機會。因此不少企業總以為手中現金資產越多越好。但是殊不知,流動性強的資產,其收益性是最差的。如果置存過量的現金,會造成資金不能投入周轉,無法取得盈利而遭受損失。一個企業應置存多少現金,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最佳現金持有量,在現金的流動性和盈利能力之間作出最佳選擇。
現實中,有些企業總是把資金緊張掛在嘴上,并常為籌資金而疲于奔命。似乎企業的理財目標便是籌資,似乎只要籌到資金便是見到效益。如果企業沒有好的支出項目,沒有科學、有效地使用資金,使取得的資金不能產生效益,或產生的效益低于籌資成本,這樣企業苦苦籌集的資金越多,其效益會越差。
(三)企業普遍具有利潤追求偏好
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具有利潤追求偏好,將利潤視為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講核算、講利潤逐漸成為人們經營企業的法寶,因此利潤表也成為我國企業界人士最為關注的一張財務報表。然而,人們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它所帶來的負向作用,即容易導致短期行為、容易導致數據失真等等。80年代我國的“承包制”已經證明,追求利潤勢必會嚴重傷害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四)產品創新和開發能力、科技開發和應用能力、人才儲備不足
加強對財務人員,特別是財務管理人員理財知識的更新重視財務人員的后續教育。盡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務知識進行了不斷地更新,但是財務職業似乎是--fl手藝,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流傳;企業和財務人員又不注重后續教育,造成財務人員學習不夠,知識更新不夠,整體素質較差,頭腦中還是計劃經濟的那種多要錢、多籌資金,忽視資金管理的觀念,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理財的要求。外國產品、資金和管理方法不斷涌入不僅對我國企業的產品、質量、技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且對我國企業現有的財務管理觀念和方法也產生巨大挑戰,理財中的誤區逐步顯露出來。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立于不敗,必須掌握和運用科學的理財方法,進而降低企業的成本。因此企業要定期組織財務人員培訓,學習新的會計制度、財務準則和財務管理知識,學習外國先進的理財觀念和科學的理財方法。同時財務人員,特別是財務管理人員要積極、主動地自學并要在實際工作中得以準確地實施和運用。
二、“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是中小企業理財定位的理性選擇
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后。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將屬于地地道道的小企業。這就決定了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其自身存在的地域設置局限性和天然的諸多不足,只要得不到體制和機制上的解決。只要對市場進行細分,找準自己的目標市場.同樣能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因此,中小企業的理財業務就必須服務并服從于自己的市場定位。
資金管理與配置需要理性和冷靜,特別是中小企業。作為一個能夠指導企業財務總體活動的管理目標,應該具備以下四點特征:
一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標。從資本保全、資本保值增值。利潤和經濟效益四者的關系來看,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關鍵、是核心。因為沒有經濟效益就沒有資本保全,更談不上資本保值增值。
二是要體現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如果一邊是報表的高利潤,一邊是大量的呆滯的應收賬款,就體現不了有效增值。
三是要體現在能不斷提高企業的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上。
四是要體現維護整體利益的目標,即要正確處理好企業與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它們的合法利益。而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的基本含義是在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形成規模經濟,達到資本的有效增值,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并且各利益主體都能從中得到實惠。
五是要制訂理財計劃。制訂理財計劃,實際上是對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狀況進行總結、分析,制訂出未來一個時間段內的財務目標,并對兩者進行結合找出達成方式、實施步驟的過程。找出失誤和不足。
三、當前中小企業的理財策略
(一)資本存量管理
資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現有資本得以充分利用,潛在經濟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謂潛在經濟效益是指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企業實際經濟效益與最大可能經濟效益之間的差異,在資源(或生產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實際產出與最大可能產出之間的差異。潛在經濟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業資源存量沒有充分利用造成的。從資本存量角度看潛在經濟效益存在主要是資本閑置和資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資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現是: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開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資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針對資本閑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盤活存量資本,包括在基建投資管理方面縮短建設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產經營領域凋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搞好資源重新配置,降低廢品率,提高產品質量,壓縮庫存產品等。
(二)資本增量管理
一個持續經營發展的企業,僅有資本存量管理是不夠的資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問題。資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優化企業經濟規模,取得最大規模經濟效益;二是加快技術創新與改造,提高技術進步的經濟效益。資本增量管理關鍵在于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資本增量管理要實現上述目標,從企業理財角度,必須搞好以下四方面的管理:第一,企業規模管理,即處理好資本投入與企業經濟規模的關系,確定合理的企業規模。在現階段特別要注意搞好企業擴張和組建集團的財務管理。第二,技術進步管理,搞好技術選擇、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從財務角度搞好項目可行性研究,正確處理收益與風險的關系。第三,企業籌資管理,選擇籌資渠道、籌資方式,優化籌資結構,降低籌資成本。第四,企業投資管理,摘好財務預測,選擇科學的財務決策程序與方法,提高投資收益率。
(三)資本配置管理
資本配置問題是資本經營的核心問題。其實,無論資本存量管理還是資本增量管理,實質上都存在資本配置問題,即存量資本配置與增量資本配置。資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資源配置經濟效益。所謂資源配置經濟效益,是指由于資源配置結構變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資源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資源使產出最大;二是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資源使投入最小。從資本資源配置看,提高資本配置經濟效益就是要解決:一是一定量的資本如何在不同產品或不同用途之間進行配置,使投資收益率最大,如多項目組合投資決策等;二是生產一種產品如何優化配置各種資本資源的結構,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結構優化,固定資產內部結構優化,流動資產或原材料內部結構優化等。另外,從企業權益角度看,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結構的優化,也屬于資本配置管理的范疇。
{四)資本收益管理
資本經營從一個周期看,往往始于籌資,終于收益分配;從持續經營角度看,資本收益分配既是終點,也是起點。因此,資本收益管理是資本經營的重要環節。資本收益管理從廣義看應包括資本收益過程管理、資本收益業績管理和資本收益分配管理。
【參考文獻】
[l]張向青.企業卓越理財[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前言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光輝路程,既有風雨也有成果,最為世人所矚目的就是中國取得的巨大的經濟成功。在這30年中,中國GDP年均增長達到9.5%,成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中產階級和豪富階層在中國迅速形成,并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財觀念從激進投資和財富快速積累階段逐步向穩健保守投資、財務安全和綜合理財方向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個人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各種理財產品、理財服務層出不窮,人們的理財觀念有所轉變,理財需求日益旺盛,理財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開始發展起來[1]。然而與全民理財大趨勢所不協調的是,我國專業理財人員的大量缺失和專業素質的不完善。作為為客戶提供全面理財規劃的專業人士,理財人員應該是一位知識豐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藹、待人誠懇、可以向客戶提供全面與建設性意見的咨詢專家。從這一角度而言,高職院校培養的理財專業人員,應該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了解中國國情與中國金融市場特點,具備實踐與理論雙軌、道德素養與職業操守兼備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這里所說的“綜合素質型”主要包含四點要求:一是道德素質,包括對理財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的觀念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二是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體魄、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競爭意識與應變能力等;三是業務素質,包括廣博的知識面、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質,包括資金管理技能、財務分析技能、風險防范技能、產品組合技能、理財建議與規劃技能等[2]。
從以上素質能力培養出發,高職理財專業人員的培養應是一個全面立體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體系重在突出四大職業模塊。
首先,高職院校的理財專業學生的主要學習地點仍然是校園,主要學習技能的手段也是課堂教學。因此,理論教學要符合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就必須設計合理、計劃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養綜合素質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必須構建新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來抓;強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專業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明確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種素質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培養思路;將就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專業教育的全過程,特別體現職業認知、職業準備、就業和創業引導的新理念。
據此理念,新構建的理論課程體系,由四大職業模塊所構成:職業素質能力模塊(即職業思想道德)、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一)職業思想道德模塊。
主要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市場經濟理論教育、理財規劃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等。
(二)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是學習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使在校學生獲得在投資
理財領域內從事第一個工作、從事幾種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識、必要技能,為在校學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專業準備的、形成現實動手能力的知識和技能,如基礎會計知識和技能、經濟學知識和技能、運籌學知識和技能、財政學知識和技能、經濟法知識和技能、商務談判知識和技能、現代金融學知識和技能、國際金融知識和技能、公共關系學知識和技能,以及為本專業提供基本支撐的大學英語、專業英語、高等數學、財經應用文、計算機基礎、數據庫、計算機安裝維護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三)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本專業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如公司理財知識和技能、個人理財知識和技能、投資學知識和技能、證券投資知識和技能、期貨投資知識和技能、理財實務知識和技能、財務會計知識和技能、以及統計與調查預測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四)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能使在校學生具備在其未來職業生涯各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所需要的能力、知識和態度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理財咨詢實務、實用合同范例、市場營銷實務、公共關系實務、管理心理學、普通話、口語藝術、社交禮儀等[2]。
通過理論課程的四大模塊設計、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合理完善的人才培養構架。這就如同建造房屋時,要先搭好腳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樓,此處的模塊理論課程設計就如同腳手架,理財專業學生由此接受培養,猶如高樓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
二、技能訓練重在構建“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最大的特點是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多,為了使學生在求學期間盡可能與社會同步、與專業掛鉤,校內的技能訓練可以采取“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三層雙軌制”,是一種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以綜合素質為基礎、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專業技能培養新模式。“三層”是指按課程間內容的依存關系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技能三個階段;“雙軌”是指理財能力訓練和投資能力訓練同步進行。
第一層:專業基礎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學》課程;訓練內容主要是理財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財和個人理財基礎知識。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投資學》課程;訓練內容:投資學概述。
第二層:專業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實務》課程;訓練內容為課程單元訓練等。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證券投資》、《期貨投資》等課程;訓練內容主要為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期貨交易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
第三層:職業綜合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的培訓課;訓練內容主要是根據風險計量判斷風險大小、掌握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和個人所得稅籌劃策略、個人養老規劃、個人財產分配與傳承、財務計算器的應用等。
投資能力訓練訓練:基于校內《投資理財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生產實習;實訓內容為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證券交易的各種技巧、證券市場運行、期貨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種管理條例等。
通過三層雙軌制的教學,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明顯得到系統地提高。
三、教學方法創新,將課堂教學變為場地教學。
課堂教學是最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學生不僅能夠聽到老師在講什么,還能夠感受到老師肢體、語氣、表情等等帶來的信息,而且有了問題可以當場提出得到即時的回答,做到了零距離的溝通。然而課堂教學也有它不容忽視的弱點:首先,也是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教學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其次,學習內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訓練特點非常強的課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為實踐操作性極強的投資理財學課程,如果一味地在課程教學上下功夫,一來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二來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根據教學課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場地教學的方式,比如設置證券大廳,定制電子顯示屏,將股票市場的大盤波動即時顯示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理財工具的變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場地教學既克服了課堂教學的缺點,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優點。也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角色進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畢業論文強調專業論文學分制。
作為具備專業技能素質的理財人員,對于專業的財經用語表述應該是相當熟練的。然而兩年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財訊息和理財用語還是有些難度的。為了盡快讓學生掌握這項技能,以及增強理財專業觀念。鼓勵學生撰寫各類財經論文,通過論文的撰寫,一是增強
了學生關于社會經濟的關注度,二是加強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三是為學生的就業申請增添籌碼。對于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學校予以承認相應學分,并作為理財專業的重要教學成果。
五、畢業實習要求證書與經驗并重。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后能夠獲得畢業證書,同時還要求專業學習過程應與國家技能考證、國家職業資格考證要求接軌,實行多證書考核管理制度,以彰顯職業教育辦學特色,體現綜合技能素質。理財專業學生應獲取的證書有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證書、英語三級證書(或英語A、B級應用能力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等。
同時,作為理財專業的學生又要注重實際經驗的累積,要在畢業實習期間通過專業實踐,將所學置于所用,用工作檢驗理論。投資理財專業所面臨的行業局面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更具有變化性和挑戰性,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實踐經驗是對于培養真正的理財專家來說,是必經之路,也是攀巖捷徑。
綜合素質型理財人員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時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培養方案。其重點是理論著眼全面、實踐落在實處。高職教學應服務于國家全局,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浪潮,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
(一)投資者“主業突出”偏好學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業界盛行多元化發展思路,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地占領市場,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實踐表明,這種思路是行不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非本行業的業務領域缺乏經驗,盲目擴張的結果是原有的主營業務優勢也不復存在,整個企業集團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為認真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許多企業有計劃地放棄了一些與本行業聯系不甚緊密、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缺乏成長潛力的業務和資產,收縮業務戰線,培植主導產業和關聯度強的產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營業務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突出”的強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學說企業特別是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總量(企業規模)及資產結構(業務多元化)擴張的內在沖動。管理效率學說表明,當資產總量擴張和多元化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存在著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臨界點,并將產生一定的負協同效應。分拆則可以消除企業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過對母公司和子公司業務的重新定位,在確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可以使它們更加集中于自身的優勢項目或產業,有利于增強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三)選擇權學說認為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是投資者的一種選擇權。企業分拆后,股東擁有了兩種選擇權,而且只對兩個企業各自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分拆后形成的兩個企業之間也不存在連帶責任關系,投資風險降低,投資價值就隨之提高。企業分拆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品種,而分拆后的兩企業擁有不同的財務政策與投資機會,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資者。兩企業采用不同的分紅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資本收益平臺,使投資者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
(四)債權人的潛在損失學說認為分拆企業的股東財富的增加來源于該企業債權人的隱性或潛在損失。企業分拆減少了債權的資產保證,由此導致的債權風險上升相應減少了債權的經濟價值,而企業股東卻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許多債權人都會與企業或股東訂立有關股利分配或資產處置(包括企業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約,以盡可能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
上述學說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揭示出企業分拆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觀性。有意義的是,這些研究成果與西方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在“規模經濟”、“速度經濟”方面的論述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艾爾弗雷德·錢德勒指出,新經濟時代是“速度經濟”代替“規模經濟”的時代,在追求速度經濟的條件下,規模小而靈活、專業能力強大的公司要比傳統的巨型公司擁有更多的比較競爭優勢。錢德勒的論斷也表明在規模經濟向速度經濟轉變的背景下,大公司分拆也是其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尋求新的發展途徑的有益選擇。
二、企業分拆模式的應用前景預期
(一)企業分拆的市場需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發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企業板正式掛牌交易,成為當時我國上市公司中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堪稱中國大陸企業成功運作企業分拆模式的經典案例。人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走上企業分拆之路,企業分拆帶來的諸多利益或優勢也將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和推崇,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之初為了加快證券市場的發展,擴大證券市場規模,提高公司上市的籌資力度,政府鼓勵一些企業在進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時,采取將整個企業改組上市,甚至將多個公司組合成一個集團來上市的操作方式。這些整體上市的公司雖然在上市之初可以募集更多的資金但卻損害了這些上市公司的發展潛力和后勁,如不良資產多,公司人員多,負擔重;總資產大凈資產小,負債比率高,凈資產收益率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子公司經營不善或投資失誤影響其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從而使上市公司喪失配股權和進一步進行資本經營的能力。上述選擇“整體上市”模式上市的老上市公司將構成對企業分拆模式的主力需求,因為這些企業在進行資產重組時應用分拆的方法可以較好的解決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分拆的方法有兩種: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可將其目前存量資產根據產業結構和經營結構調整的需要,進行全面調整和重新組合,將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結構和經營結構調整目標的優質或潛在優質資產留在上市公司,而將那些影響企業發展、拖企業后腿的劣質資產或剝離或與優質資產置換,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經營環境,增強上市公司的發展后勁,為最終恢復上市公司的融資權創造條件;其二,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可將其下屬效益好、有成長性的子公司或某項業務、資產獨立出來另行招股上市,讓優質資產免遭原公司的拖累而喪失擴張能力。這樣,在原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的情況下,可通過單獨上市的子公司進入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來投資原公司難以籌資但效益較好的項目,并通過子公司的反向投入來刺激并改造原公司的經營,達到調整原公司的資產存量,進而使原公司與子公司齊驅并駕、共同發展。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擁有良好的項目,但項目尚處在在建時期或初創期,為保持該項目的持續發展仍需不斷投人巨額資金。若公司資金匱乏就會影響該項目的建成;若該項目成本太高,靠目前利潤水平難以消化而又影響上市公司的整體效益和投資者信心,如果因此而影響該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并使其最終喪失配股資格,則對上市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重公司資金的緊缺和導致公司經營效益的下降,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企業分拆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這類公司可將該項目分拆出去,改組為上市公司,獨立在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不再依賴母公司的資金輸入,待日后項目進入成熟期具有穩定利潤回報之時再予回購。
(二)企業分拆的價值分析企業分拆能產生較多價值,其主要內容包括:
(1)企業分拆上市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融資渠道。分拆上市的首要價值在于其對融資渠道的拓寬功能。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種資產,兩次使用”的效果,因而它將被許多上市公司用于再融資的工具。當上市公司的股本總規模達到一定水平時,其資本運作能力、股本擴張能力都會受到較大限制,而分拆可以為其騰出空間。首先,上市公司將某些資產或子公司獨立出來,進行上市,優質資產可以不受整個上市公司的拖累而喪失擴張能力。其次,分拆后上市公司將比較優質的資產逐步轉移到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中去,并進行再生改造,合法規避管理層對配股提出的業績和數量限制:分拆后上市公司可以比較靈活地進行資產重組和利潤分配,并在條件成熟時,將分拆出來的子公司出售變現或進行上市融資。
(2)企業分拆有利于提升企業股票的市場價值。一般情況下市場并不總是能夠準確地反映和評價一個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特別是一些實行多元化經營的上市公司,其業務范圍常常涉及廣泛的領域,使得潛在投資者或證券分析人士對其繁雜的業務無法做到正確判斷和理解,并因此低估其股票的市場價值。企業分拆后有關子公司的持續披露信息可能會對子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正面影響;而且其作為一個獨立于母公司的經濟實體,也更容易得到客觀的業績評估。企業分拆帶來的全部收益大約等于被分拆出來的子公司的價值和剝離出的資產價值。母公司的價值經過重組后實際上并未改變,而子公司卻具有了新的市場價值。
(3)企業分拆可以彌補并購策略失誤或成為并購策略的組成部分。在我國乃至全球的企業并購熱潮中,有關并購的成功案例不計其數。不少企業由此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將競爭對手變為戰略同盟,但也有許多不明智的并購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雖然被并購企業具有盈利機會,但并購企業可能由于管理原因或實力不濟,無法有效地利用這些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將其分拆出售給其他有能力有效發掘該盈利能力的公司,無論對賣方還是買方,可能都是明智的。另外,分拆往往還是企業并購一攬子計劃的組成部分。許多資產出售等分拆計劃,早在并購計劃付諸實施前就已經納入收購方的一攬子計劃中。因此,從并購企業的角度,被收購企業中總有部分資產是不適應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甚至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虧損。在某些收購活動中,將被收購企業進行分拆出售資產變現成為繼續進行并購活動的資金來源。
(4)企業分拆使企業管理層與股東利益緊密結合。目前困繞我國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對企業管理層進行激勵,使其利益與股東保持一致,進而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近年來采取的公司股份、股票期權以及與股票價值相關的業績獎勵等措施來激勵企業管理層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些方法在驅動和激勵分支機構的管理人員時效果則并不明顯。因為在一個多部門企業或多元化發展的企業中,基于整個企業價值之上的股權或期權激勵措施實際上并不與處于分支機構內的管理人員的決策或業績密切相關,導致對這些管理人員激勵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分支機構管理人員和企業核心管理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和經營偏好的差異,可能導致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及公司整體經營戰略的操作偏差。如果此時進行企業分拆,將分支機構或子公司獨立出來的,使其直接進入資本市場,接受資本市場的審視與考驗,讓子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的報酬計劃與公開交易的股票的市場表現聯系在一起,強化子公司的激勵機制,從而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管理人員的激勵制度與其直接從事的活動及其效益聯系起來,降低成本,形成更為有效的激勵機制。
(5)企業分拆是企業擺脫監管束縛實現管理創新的手段。企業生存于政府和市場所構成的經營環境之中。政府對企業的管制伴隨著企業的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成為企業管理創新的直接誘因。因為政府管制實際上對企業的一種成本附加,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必然要擺脫這種局面,通過創新來規避政府管制。企業分拆為此提供了技術保障。在一個企業里,如果子公司從事受管制行業的經營,而公司從事不受管制行業的經營,則一方面母公司常常會受到管制性的檢查的連累,另一方面如果管制當局在評級時以母公司的利潤(充分競爭背景下利潤率水平較低)為依據,受管制的子公司可能會因與母公司的聯系而處于不利地位。
(6)企業分拆是企業退出投資的重要通道。由于分拆上市往往伴隨著控股權的稀釋,因此它將被一些企業用于逐步退出非核心業務的重要通道。在通過資產拍賣或協議轉讓等方式退出有關業務的情況下,業務單位的價值往往被低估,有時甚至低于其凈資產價值。而分拆上市則可使企業通過股權出讓以市場認可的價值來套現,而且由于上市資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企業更可在退出的時間上搶得先機。
三、企業分拆的風險與控制
(一)企業分拆應以企業持續性發展為目標企業分拆無論具有何種重要的職能和意義,在本質上只是一種資產經營的手段,是企業走向市場規范化經營的開端。企業只有切實搞好經營,并致力于提高經營績效,才能為市場或投資者所接受,企業分拆的價值方能得以體現。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雖然可以通過分拆以股權為紐帶達到以少量資產控制大量資產的目的,但它同樣對企業的債務產生放大效應,即使母公司的名義負債可能很低,但如果分拆子公司負債較高,母公司的實際債務也可能放大到奇高的地步。若企業只希望通過分拆上市重施“圈錢”之計,而不顧負債的控制及分拆后企業的持續性發展,最終可能適得其反。廣東粵海企業集團的興衰歷史為此提供了佐證。該集團曾因分拆制革、啤酒等業務上市積聚了大量資金而實力大增;更因一時之利及疏于管理而債臺高筑、難以為繼。
(二)企業分拆應以不動搖母公司的經濟實力為前提企業分拆對母公司而言是一種資產收縮策略,它無疑會影響到母公司的業績;對于資產規模和業績一般的公司來講,這種影響就更大,甚至會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分拆上市固然可給母公司帶來超額投資收益,但由于監管當局對發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嚴格的規定(即股份鎖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這種收益也只能是帳面收益、“紙上富貴”。為了避免分拆對母公司經濟實力的根本削弱,國際市場一般都對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給予嚴格的限定。根據現行規定,母公司須使上市審核委員會確信在新公司上市后,母公司保留有足夠的業務運作及相關價值的資產,以支持母公司分拆后持續的上市地位。
(三)企業分拆應以市盈率廈現金流量為考核重心企業分拆除了基于剝離或逐步退出非核心業務的戰略考慮之外,其出發點在于確保在可預見的一個時期內分拆業務的市盈率應高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僅無法獲得超額收益.而且還勢必造成巨額虧損。另一方面,企業分拆后如何保持母公司與子公司現金流量的平衡,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分拆上市的一些案例中,“母貧子貴”或“母貴子貧”等母子公司現金流量不平衡的情況時發生。一部分公司視分拆為“圈錢”工具,使分拆后的子公司難以得到正常發展;另一部分公司由于將處于發展或成長期的資產單位分拆出去后,為避免公司控制權轉移而不斷投入大量的現金或優質資產,結果導致“母貧子貴”。因此,對于分拆過程中市盈率和現金流量狀況的考察,將成為企業分拆運籌與策劃領域的一項核心內容。
(四)企業分拆應充分考慮股權稀釋帶來的外來威脅企業分拆上市幾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權稀釋,那些原本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業務單位在分拆成為上市公司后將導致控制權的分散,客觀上造成外來企業對其收購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此時,如果公司分拆這些業務單位并不是基于退出投資的顧慮,也不是僅以“圈錢”為目的,而是視其為公司未來持續性發展的基本戰略。那么,公司管理層就應當早做防范,避免收購。這對企業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業經營機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業不能在其資產經營方式創新之時進行企業管理創新和經營機制轉換,那么,企業分拆就是顧此失彼、后患無窮。
參考文獻:
[1]徐凌峰:《企業分拆上市的意義及監管》,《證券日報》2001年7月18日。
[2]JacquesR.Bughin:《分拆與整合的均衡》,《IT經理世界》2001年8月27日。
[3]陳崢嶸、張宗:《分拆的現實選擇》,《資本市場》2001年6月5日。
[4]揚興君:《從收購兼并到分拆上市》,《中國證券報》2000年10月28日。
[5]曹鳳岐:《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艾爾弗雷德·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7]孫洲霞:《企業集團規模經營的限制條件》,《青海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構成是以財務管理環境為起點構建起來的,因此,研究知識經濟對財務管理的影響應從該起點入手。財務管理環境又稱理財環境,就是指對財務管理系統有影響作用的一切因素的總和。財務管理環境按其包括的范圍,分為宏觀財務管理環境和微觀財務管理環境。本文重點探討知識經濟對微觀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
財務管理的微觀環境包括許多內容,如: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市場狀況、生產情況等。知識經濟對財務管理微觀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企業組織結構形式的影響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共享的信息技術網絡遍布全球,標準化的財務、勞資信息可以通過計算機實時處理和提供共享,非標準化信息可以通過信息網絡由人腦決策,這樣,以集權為特征的金字塔型分工細密、管理環節復雜、成本高、效率低的縱向層次組織結構,就必將為以分權為特征的管理層次少、結構緊湊、高效率的橫向網絡型組織結構所取代。以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為例,它給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帶來了猛烈的沖擊。它打破了傳統職能部門依賴于分工與協作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形成了并行工程的思想。在電子商務的構架里,除了市場部與銷售部和客戶打交道外,其他職能部門也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網絡與客戶頻繁接觸。原有各工作單元之間的界限被打破,重新組合成了一個直接為客戶服務的工作組。這個組直接與市場接軌,并以市場的最終效果來衡量流程的組織狀況。企業間的業務單元不再是封閉似的金字塔式層次結構,而是網絡狀的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的網狀結構。這種結構使業務單元廣開信息交流渠道,共享信息資源,增加利潤,減少摩擦。在電子商務的模式下,企業的經營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出現了一種類似于無邊界的新型企業———虛擬企業。它打破了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地域之間的一切界限,把現有資源組合成為一種超越時空、利用電子手段傳輸信息的經營實體。
2.對企業市場環境的影響
(1)市場模式的變化。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電子商務的普遍應用,將促使經濟由迂回經濟向直接經濟過渡,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即由以依靠中間物、分離生產與消費、浪費資源為特征的工業經濟向依靠網絡,使生產與消費直接見面,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網絡經濟過渡。其實質就是減少中間費用、庫存和流動資金,使生產“直達”消費。如果買賣雙方都上了電腦網絡,那么在電腦上就可以看樣品、談價格、簽合同、付價款。據國際數據公司的調查:利用因特網作為廣告媒體,進行網上促銷活動,結果是銷售額增加10倍,而費用只是傳統廣告費用的1/10。
(2)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以技術革命為推動力的知識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迅猛發展,另一方面,使廣大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并使消費者需求發生如下變化:一是消費者需求趨于個性化。由于知識經濟使消費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獲得普遍的提高,從而促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趨于個性化。同時由于科技與知識的創新轉化為大量新產品,消費者面臨更多的產品選擇,從而為消費者實現消費的個性化提供了可能。二是消費者行為趨于理性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消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能夠借助發達的信息網絡,全面、迅速地搜集與購買決策有關的信息,從而為理性決策提供了條件。三是消費者的需求從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層次需求轉變,即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四是消費者面臨更多的產品選擇。知識經濟促進因特網迅速發展,從而使國外市場沖破地區界限、行為界限和時間界限,購買者可以在任何地區、任何時間通過網絡搜尋及選擇理想的賣者,銷售商之間發生激烈的競爭,從而使購買者能夠自由地選擇國內外的賣者。
3.對生產環境的影響
(1)產品制造模式和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知識經濟中,產品制造模式轉向創制知識密集型即高科技含量的知識產品。知識產品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競爭力的產品,知識產品同以前產品的區別在于其價值同制造成本沒有必然聯系,也不隨制造成本上下波動,知識的重復使用使產品生產中的物質消耗在產品價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產品的價值主要依據產品和服務中所含知識量來決定。據有關資料,二戰后產品的科技含量(用產品單位重量的價格表示)每隔10年增加10倍。上個世紀50年代,代表性產品是鋼材,每公斤不到1元;70年代,代表性產品是微機,每公斤為1000多元;80年代以來,代表產品首推軟件,它的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科技含量卻極高。隨之而來的是生產方式的變化:首先,由于可以靈活地生產各種產品的柔性制造系統的出現,原先那種大批量的標準化的剛性生產方式變成了小批量的柔性生產方式,這不僅縮短了從設計到生產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迅速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生產或轉產,及時滿足市場對產品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其次,生產方式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大規模集中型的生產方式向規模適度的、分散的生產方式轉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個人擁有計算機和計算機進入家庭,使人們能在家里從事和完成原先必須到企業的車間、辦公室才能從事和完成的工作。現代信息傳輸系統把分散在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的工作聯結為某種生產過程,這種獨特的新型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多地被采用。
(2)減少了企業庫存。知識經濟時代,并不意味著不再需要傳統的物質產品生產,只是知識經濟時代有了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產品。知識產品的價值依據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量來決定。工業經濟時代存貨管理的目標是為了保證生產或銷售的需要,以及處于價格方面的考慮。知識產品一經企業擁有,其包含的知識就可為企業所用。另外,知識經濟時代,由于電子商務的普及,網上洽談、網上交易方便而快捷,這就使零倉儲(JIT)管理成為可能。例如,IBM個人系統集團從1996年開始應用電子商務高級計劃系統。通過該系統,生產商可以準確地依據銷售商的需求來生產,這樣就提高了庫存周轉率,使庫存總量保持在適當的水平,從而把庫存成本降到最低。
走進國內的每家銀行機構,我們都可以見到VIP客戶貴賓室、理財室,最差的都有個大戶室負責接待這些VIP客人。可是基本上所有銀行的客戶經理們類似于路邊商店的銷售員,每天吆喝著銷售,對每個可能的對象推銷著各種銀行產品,而不管該客戶是否有需求購買這些產品。有研究表明起步階段的本土理財應以咨詢為驅動,確實現階段的理財只能為客戶提供象征意義的咨詢服務。國內商業銀行為提高理財服務質量、培養理財經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現在銀行內擁有AFP、CFP認證的理財分析師越來越多,但實際工作中沒有充分的平臺讓他們去做。而且真正優秀的理財分析師應了解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房產、外匯、票據債券等等眾多領域,需要具備廣泛而又系統、專業的金融知識,通曉各種金融商品和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綜合專家,很多現有工作人員的知識操作水平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對高收入階層的理財服務在本土的金融市場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上面提到的商業銀行的VIP的服務,二是針對富豪中富豪的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在中國做的怎么樣呢?
“我希望能有值得信任的、專業的私人銀行家為我提供理財服務,幫我進行復雜的金融產品投資,最好還可以幫助我照料一些私人事務,這樣我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我的時間。但是很遺憾,目前在國內我還沒有看到哪家銀行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某高財富凈值客戶在接受采訪時做出的表示。他的這番話也代表了國內私人銀行客戶的共同心聲。中國本土銀行在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經驗少,業務水平較低,無論從金融市場成熟度、金融產品種類,針對富裕人群的專業化財富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為客戶提供相對完善財富管理服務,協助其得到財富的高增長,等好的理念下,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
二、如何平衡銀行利益與客戶利益
理財是個與客戶自身聯系緊密的高風險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有很高的要求。金融理財師執業道德準則中包括:正直誠信、客觀公正、專業精神、恪盡職守等。但階段商業銀行只是通過監管機制來制約風險,對職業道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拼金融產品,這樣有利于產品市場的成熟,而理財經理們就在拼命賣產品。每個月每季度理財經理都有很重的任務要完成,理財經理間也講業績排名,這雖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最大程度的為銀行謀取利益,但對客戶利益就有受損的風險。商業銀行作為企業來講努力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無可非議的,但在激勵和提高自身產品銷售的同時,還應多考慮一下客戶利益。現在的商業銀行一般會要求VIP客戶填寫風險測評表,以此為依據來向客戶提供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但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會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僅憑此一點是不夠的。職業道德準則中客觀公正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應誠實公平地提供服務,不得因經濟利益、關聯關系、外界壓力等影響其客觀公正的立場;還要求金融理財師在為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時,應該從客戶利益出發,做出合理謹慎的專業判斷。但現實工作中理財經理們在壓力面前很難放下自身的利益和聲譽去維護客戶的利益。一位理財經理曾風趣地說:“職業道德是上層建筑,我現在還吃不飽,沒有能力考慮那么多。”
然而只有堅守職業道德才能真正的熱愛一個行業,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對于理財業也是一樣。職業道德準則中專業精神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應該有職業的榮譽感;恪盡職守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為客戶提供服務時應及時、周到、勤勉。以客戶的利益增長為自己的喜悅,以客戶的滿意度作為自己的成就。社會一直在追求理財經理的高素質,但人們把注意力大多都放在追求專業的金融知識上而忘記了追求過硬的職業道德。如果只求第一點而不求第二點,那中國的個人理財業很可能會赴中國保險業的后塵。很多理財經理都說中國客戶市場不同國外,中國人不愿敞開自己,這樣理財很難作。但客戶的信任度是可以培養的,而信任度的培養需要以理財經理的真誠、守信、保密為根基。商業銀行作為以利民、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不可能要求它做到向非營利組織那樣無私,但也應該嘗試為客戶搭建一個增進信任的平臺,以平衡銀行利益和客戶利益。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搶占個人市場,通過各種方式擴充VIP渠道,但真要留住這些客戶還是需要把理財工作做細做好。三、金融市場、產品的不完善讓理財很難駕馭
中國的金融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幾年推出了很多新的金融政策,給金融市場注入了不少活力,但不可否認股市的動蕩不安,讓人心有余悸。覆巢之下無完卵,股市的不穩定,也讓理財面臨尷尬的境地。市場的走勢很難預測,有很多經濟學家、證券專家的分析都不甚準確,理財經理們的分析更是有局限性。在股市蒸蒸日上時,有很多人入市,人們突然開始關心起投資,有很多客戶主動來找理財經理做咨詢,并讓其幫助預測。但這次股市大跌三分之二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錢被深度套牢,這些客戶要怨的除了市場的不穩定,還會怨理財經理的不及時提醒。但理財分析師也未必能給自己理好財。今后隨著融資融券的發展、股指期貨的推出,金融市場的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大,防范風險的必要性顯得越來越重要,這給現今的理財經理們充分的警示。理財是和客戶的錢打交道,錢的盈虧對于任何人都是比較敏感的,要真正的做好理財,就需要取得客戶的認可,但在越來越活躍的市場形勢下,很多風險都是前所未知的。理財分析師必須常常學習新的經濟政策,給客戶提供綜合的分析才可能減少失誤。
隨著各家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的不斷創新,極大的豐富了產品市場,但對于現今的理財產品銀監會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不知道潛在的客戶是誰、盈利的方式甚至連風險的平衡點都不知道在哪,就把產品推向市場,這樣的理財和創新只會給今后的市場帶來新的不規范和危機。”確實當今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在設計銷售中確實存在不少弊端。眾人都知理財不是賺錢,理財只是為了保證客戶能有穩定的相對高的收益。但現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的越來越多。比如,前一段時間各家銀行都在發售具有較高收益率的澳大利亞元理財產品,但如今澳元已貶值20%,購買這種產品的客戶都蒙受了不少損失。銀行的客戶都是廣大的存款人客戶,存款人之所以到銀行不去PE、風險投資公司,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銀行能夠提供給他們穩健的產品。因此銀行應該了解自身是否具備開設某項業務的能力以及此業務可能帶來的風險后再決定是否推出產品。而在理財經理方面,他們應該對推介的金融產品有深入的分析而不是表面的了解,在向客戶營銷時要充分揭示產品的風險。但即便如此客戶還可能會對銀行產品失去信心。
四、市場發展初級的頑癥
理財市場發展的舉足難行,不可否認受到當今金融市場的不發達、高素質金融人才的缺乏、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監控體系的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在國外流行的理財服務在中國未必可行,如在中國嚴格的外匯管制下,個人資產的全球化配置就很難實現。
一、發展銀行理財業務的重要性
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將客戶關系管理、資金管理與投資組合管理等結合在一起,向客戶提供的綜合化、個性化服務產品。理財產品是資本市場的晴雨表,是商業銀行向全能銀行轉變的第一步。麥肯錫公司在對2020年銀行業預測時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將是理財”。
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我國銀行業正面臨著以理財業務為核心的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一方面在于銀行業務轉型所帶來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中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理財時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擴大的同時,理財需求與理念得以提升,帶來了巨大的外在推動力。內外雙重推力,成就了中國高速增長的銀行理財市場。
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現狀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總體發展特點
據統計,2005年我國人民幣產品才121只,外幣產品566只;2006年理財產品實現了幾345只,外幣產品744只;2007年產品的發行數量和規模都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各大銀行在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劇增,可以說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和理財市場的全面繁榮,充分體現了我國居民經濟活動的活躍。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呈現了三個方面的整體特點:第一,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顯著高于外幣產品;第二,股票、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高于其他類別產品;第三,中資銀行的人民幣股票、混合類產品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中資銀行以數量取勝,外資銀行更注重產品設計和適銷對路,中資銀行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明顯落后于外資銀行。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不足之處
據近期數據顯示,受次貸危機影響,國內理財市場面臨的難題日益顯現: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不僅中資銀行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的缺陷,外資銀行的產品也表現出結構設計越來越復雜,產品的投資價值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具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以下問題:
1.銀行理財產品多為較為初級的重復性產品,設計缺乏差異化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同質性很強,且真正適合理財服務的品種不多。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把握市場脈搏能力相對較弱,尚未成立一支專業化的團隊系統深入地研究整個資本市場、理財市場和客戶的產品需求,因此缺乏設計差異化并富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在許多理財產品開發中,銀行只是運用網絡優勢、營銷優勢和政策優勢,與合作方進行對接,是理財產品業務鏈中下游的關系,只是一個管道和平臺,產品附加值極低,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他方,而銀行只從中獲得極低的費。
2.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由于國內銀行市場化運作的時間較短,加之市場上金融工具相對缺乏,使得現階段商業銀行對復雜金融產品的對沖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銀行在發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時,并沒有將產品結構拆開,自己到金融市場中獨立操作,獲取更大的利潤,而是連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結構產品打包一起與外資交易對手平盤。結果,不論我國商業銀行推出何種理財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只相當于外資銀行的零售終端而已。由于我們商業銀行未能直接參與市場,組合衍生產品的能力與外資銀行相比較弱,因此只能被動的接受外資行的報價。
3.理財產品的信息不對稱,對產品風險的提示不夠
雖然產品說明書中均對可能面臨的風險作了比較詳細的揭示,然而銀行許多營業網點沒有在明顯的位置張貼風險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營銷人員只強調收益不強調風險的行為更會導致客戶的不滿,引發許多糾紛,對銀行聲譽造成負面影響。此外,許多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舊不到位,產品售后服務跟不上,無法定期給客戶發送理財產品對賬單和公布理財產品凈值,缺乏相應專業人士對產品進行分析,因此,當理財產品收益低于儲蓄存款稅后收益時,投資者存在普遍的不滿情緒,投訴等情況經常出現。所以在鼓勵銀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要做好投資者風險教育,投資者應當根據個人的風險偏好,理性選擇相應產品。三、進一步深化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建議
銀行理財業務經營發展過程實質應該是從過去的依靠物理網點資源轉變為依靠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實現規模、質量、效益三方面動態協調和優化平衡的過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用創新思維構建銀行的核心業務模式,因此,建議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經營觀念,樹立營銷意識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體制的變革,傳統的金融結構在不斷改變,金融服務的對象和內容已發生質的變化。過去那種銀行與客戶之間單純的債務人與債權人的關系已不適應新的金融形勢。為此,商業銀行必須轉變經營觀念,努力開拓理財服務業務。
(二)科學設計理財產品,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理財業務最大的風險來自于投資的信托產品的資金運用風險。對銀行來說,產品出現任何問題,商業信譽都將受到嚴重的損害。無論是產品的設計研發階段,還是產品存續期間的托管階段,都應加強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這就要扎扎實實地提高自身的資產管理能力和投資盈利能力,進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風險管理能力。
(三)理財業務應該向集成化、專業化發展
集成化是指一個理財產品通過對多種金融工具和技術的組合,構造復雜的結構性產品。專業化是指理財產品的開發基于專業的人才和技術平臺,這就需要大量的專業化人才。商業銀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轉變觀念,從尋求政策保護過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場競爭能力,從中間商轉變為生產商。
(四)加大創新力度,拓展理財業務品種,避免重復性產品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同質性很強,且真正適合理財服務的品種不多。所以筆者認為,首先,商業銀行可以在不違反現有政策的前提下創新業務。這方面銀行應是有潛力可挖的一是加強理財產品和服務的整合。近幾年中資銀行在零售產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點仍是把信用卡構建成銀行零售業務各子系統融會貫通,集存貸匯、消費、繳費、理財于一身的理財產品。二是加快理財新產品的創新。重點是適應資本市場的發展,條件具備時創新更多的投資型理財品種。三是拓展“網絡理財”。
(五)提高服務質量,分層次細化服務
分層次服務是指針對不同顧客的金融需求,結合他們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度,為不同層次的顧客提供有區別的服務,它有利于個人金融業務的開拓和銀行收益水平的提高。雖然我國的優質客戶層還沒有完全形成,但是現在已經涌現出很大的一批人,他們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有較先進的理財理念,對資產安全的保值、增值有著尤為迫切的需求。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該在這個方面進行嘗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根據客戶評價標準,采取分級別服務的形式,不同等級的客戶由相應級別的理財機構和理財師提供服務,由他們根據不同客戶的偏好和需要,進行最有成效的營銷。
走進國內的每家銀行機構,我們都可以見到VIP客戶貴賓室、理財室,最差的都有個大戶室負責接待這些VIP客人。可是基本上所有銀行的客戶經理們類似于路邊商店的銷售員,每天吆喝著銷售,對每個可能的對象推銷著各種銀行產品,而不管該客戶是否有需求購買這些產品。有研究表明起步階段的本土理財應以咨詢為驅動,確實現階段的理財只能為客戶提供象征意義的咨詢服務。國內商業銀行為提高理財服務質量、培養理財經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現在銀行內擁有AFP、CFP認證的理財分析師越來越多,但實際工作中沒有充分的平臺讓他們去做。而且真正優秀的理財分析師應了解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房產、外匯、票據債券等等眾多領域,需要具備廣泛而又系統、專業的金融知識,通曉各種金融商品和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綜合專家,很多現有工作人員的知識操作水平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對高收入階層的理財服務在本土的金融市場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上面提到的商業銀行的VIP的服務,二是針對富豪中富豪的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在中國做的怎么樣呢?
“我希望能有值得信任的、專業的私人銀行家為我提供理財服務,幫我進行復雜的金融產品投資,最好還可以幫助我照料一些私人事務,這樣我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我的時間。但是很遺憾,目前在國內我還沒有看到哪家銀行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某高財富凈值客戶在接受采訪時做出的表示。他的這番話也代表了國內私人銀行客戶的共同心聲。中國本土銀行在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方面經驗少,業務水平較低,無論從金融市場成熟度、金融產品種類,針對富裕人群的專業化財富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為客戶提供相對完善財富管理服務,協助其得到財富的高增長,等好的理念下,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
二、如何平衡銀行利益與客戶利益
理財是個與客戶自身聯系緊密的高風險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有很高的要求。金融理財師執業道德準則中包括:正直誠信、客觀公正、專業精神、恪盡職守等。但階段商業銀行只是通過監管機制來制約風險,對職業道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拼金融產品,這樣有利于產品市場的成熟,而理財經理們就在拼命賣產品。每個月每季度理財經理都有很重的任務要完成,理財經理間也講業績排名,這雖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最大程度的為銀行謀取利益,但對客戶利益就有受損的風險。商業銀行作為企業來講努力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無可非議的,但在激勵和提高自身產品銷售的同時,還應多考慮一下客戶利益。現在的商業銀行一般會要求VIP客戶填寫風險測評表,以此為依據來向客戶提供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但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會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僅憑此一點是不夠的。職業道德準則中客觀公正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應誠實公平地提供服務,不得因經濟利益、關聯關系、外界壓力等影響其客觀公正的立場;還要求金融理財師在為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時,應該從客戶利益出發,做出合理謹慎的專業判斷。但現實工作中理財經理們在壓力面前很難放下自身的利益和聲譽去維護客戶的利益。一位理財經理曾風趣地說:“職業道德是上層建筑,我現在還吃不飽,沒有能力考慮那么多。”
然而只有堅守職業道德才能真正的熱愛一個行業,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對于理財業也是一樣。職業道德準則中專業精神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應該有職業的榮譽感;恪盡職守一條中要求:金融理財師為客戶提供服務時應及時、周到、勤勉。以客戶的利益增長為自己的喜悅,以客戶的滿意度作為自己的成就。社會一直在追求理財經理的高素質,但人們把注意力大多都放在追求專業的金融知識上而忘記了追求過硬的職業道德。如果只求第一點而不求第二點,那中國的個人理財業很可能會赴中國保險業的后塵。很多理財經理都說中國客戶市場不同國外,中國人不愿敞開自己,這樣理財很難作。但客戶的信任度是可以培養的,而信任度的培養需要以理財經理的真誠、守信、保密為根基。商業銀行作為以利民、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不可能要求它做到向非營利組織那樣無私,但也應該嘗試為客戶搭建一個增進信任的平臺,以平衡銀行利益和客戶利益。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搶占個人市場,通過各種方式擴充VIP渠道,但真要留住這些客戶還是需要把理財工作做細做好。三、金融市場、產品的不完善讓理財很難駕馭
中國的金融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幾年推出了很多新的金融政策,給金融市場注入了不少活力,但不可否認股市的動蕩不安,讓人心有余悸。覆巢之下無完卵,股市的不穩定,也讓理財面臨尷尬的境地。市場的走勢很難預測,有很多經濟學家、證券專家的分析都不甚準確,理財經理們的分析更是有局限性。在股市蒸蒸日上時,有很多人入市,人們突然開始關心起投資,有很多客戶主動來找理財經理做咨詢,并讓其幫助預測。但這次股市大跌三分之二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錢被深度套牢,這些客戶要怨的除了市場的不穩定,還會怨理財經理的不及時提醒。但理財分析師也未必能給自己理好財。今后隨著融資融券的發展、股指期貨的推出,金融市場的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大,防范風險的必要性顯得越來越重要,這給現今的理財經理們充分的警示。理財是和客戶的錢打交道,錢的盈虧對于任何人都是比較敏感的,要真正的做好理財,就需要取得客戶的認可,但在越來越活躍的市場形勢下,很多風險都是前所未知的。理財分析師必須常常學習新的經濟政策,給客戶提供綜合的分析才可能減少失誤。
隨著各家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的不斷創新,極大的豐富了產品市場,但對于現今的理財產品銀監會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不知道潛在的客戶是誰、盈利的方式甚至連風險的平衡點都不知道在哪,就把產品推向市場,這樣的理財和創新只會給今后的市場帶來新的不規范和危機。”確實當今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在設計銷售中確實存在不少弊端。眾人都知理財不是賺錢,理財只是為了保證客戶能有穩定的相對高的收益。但現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的越來越多。比如,前一段時間各家銀行都在發售具有較高收益率的澳大利亞元理財產品,但如今澳元已貶值20%,購買這種產品的客戶都蒙受了不少損失。銀行的客戶都是廣大的存款人客戶,存款人之所以到銀行不去PE、風險投資公司,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銀行能夠提供給他們穩健的產品。因此銀行應該了解自身是否具備開設某項業務的能力以及此業務可能帶來的風險后再決定是否推出產品。而在理財經理方面,他們應該對推介的金融產品有深入的分析而不是表面的了解,在向客戶營銷時要充分揭示產品的風險。但即便如此客戶還可能會對銀行產品失去信心。
四、市場發展初級的頑癥
理財市場發展的舉足難行,不可否認受到當今金融市場的不發達、高素質金融人才的缺乏、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監控體系的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在國外流行的理財服務在中國未必可行,如在中國嚴格的外匯管制下,個人資產的全球化配置就很難實現。
但我們還是對中國理財的未來充滿信心。雖然目前問題重重,但用三、四年的時間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已實屬不易。理財市場的一些研究機構在不斷的改善自身的研究角色,更多地注重市場變化,并不斷引進外來理財模式和開創新的理財方式。相信在未來幾年,在先進的理財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理財市場會逐步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