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3: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生哲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研究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從儒道釋開始。道家,追求清靜無為、修養身心的性命之學,以孟子的“達者兼濟天下,退求獨善其身”為代表。在道家看,兼濟天下是進取的目標,獨善其身是失意后的無奈之舉。儒家思想重在修身,即無論何時都應該堅持“獨善其身”,而“兼濟天下”則是當擁有機遇后,可以努力去爭取的。釋教追求的是內心的覺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見儒、道、釋三家皆是修身養心之學,殊途同歸。儒、道、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經過一千年的融合,已經三位一體,以道行、儒禮、佛法為靈魂影響著每一位華夏子孫。其與西方哲學的最大區別,就是關注的是人自身的修身養心,通過內省,提高自身境界,達到與世界萬物的和諧。這構成了中國式的人生哲學。
二、修煉太極拳,體味中國式人生哲學
太極拳,以“心為令”,無疑是與儒道釋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思想一脈相通的。太極拳的宗旨,是修心為本,練體為用,恰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太極拳的修煉,講求的是內心清靜,以柔軟的姿勢去搏弈拙勁和蠻力,以無欲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中國式的人生哲學莫過于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國人要得到一樣好東西,會在思想上把它看淡,而不是老去想一定要得到它。太極拳的“無欲”,不是讓人“心無所思”,而是恰恰相反,“柔”可帶來“極剛”,這種“無欲”帶來的是平和的心態。
“大智若愚”。世人都想得到的、都去爭的東西,你不要去爭,這就是“大智”。太極拳的“柔緩”是修煉的手段,不是目的。雖然凡夫俗子認為你很愚蠢,其實不然,我們做事要的是最后的結果,而不是講求手段。做事情,要因人而異、因智而異的選擇方法,不人云亦云,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大道似水”。太極拳講求從“柔”入手,待人處事也應當以“柔”待之。天下柔之莫過于水,但滴水可穿金石,也可繞道避之。修煉太極拳,以“柔”為本,通過身體放松,動作柔緩,去硬求柔,在追求至柔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客觀規律。
二、“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
僅僅找到亂世之中通向生存的第一把鑰匙還不夠,還必須有第二把鑰匙。“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便是莊子所找到的第二把鑰匙。這把鑰匙是從楚國貴族葉公子高和魯國賢大夫顏闔的經歷中找到的。葉公子高要被楚王派去出使齊國,但齊國對待使者的態度一向是“甚敬而不急”,因此他擔心此次的使命如果不能夠完成的話,“則必有人道之患”,如果此次的使命能夠完成的話,“則必有陰陽之患”。而且他早上接受了使命以后,晚上就飲起了冰來,可能已患上了內熱癥了。他擔負的使命剛剛開了個頭,就已經有了陰陽之患。他已經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無論使命能否完成,他都將會有災禍,但孔子在接下來的話中,還是為葉公子高找到了一把打開生存之門的鑰匙。針對葉公子高的情況,孔子首先勸導他說,人生于天地之間,事親與事君是無可逃脫的責任。對于事親來說,只要“不擇地而安之”,也就是不論身處何地,只要能把父母安頓好即可。這對于葉公子高來說自然不需費太多的事情即可辦好。而事君,則要“不擇事而安之”,也就是不論什么事都要為他辦妥,才稱得上“忠之盛也”,這就對臣子是一個極嚴峻的考驗,如眼下葉公子高就遇到了這樣一個考驗,他到底該怎么做呢?莊子又借孔子之口對他說,要做到“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孔子告訴葉公子高,既然這是為人臣子的固不得已的事,那么就應該將生死置之度外,這似乎與前面孔子勸顏回的態度不太一致。其實不然,顏回游說衛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葉公子高則是無可逃脫的。孔子在為葉公子高分析了外交中的“溢美”、“溢惡”的嚴重后果之后,以“法言”的形式向葉公子高指出了外交的原則是“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然后又分析了外交中憑借智巧角力時出現的“陰與陽”、“治與亂”、“諒與鄙”、“簡與巨”等復雜狀況,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奇巧”、“奇樂”的結局,最后仍然以法言的形式告訴葉公子高在外交中一定要做到“無遷令、無勸成”。告訴完葉公子高這些以后,莊子將這些生存哲學精辟地概括為:“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而且還說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就是“至矣”,也就是相當完美了。這實在令我們為他拍案叫絕,正是在這種生存哲學的指導下,莊子為當時的一大批伴君如伴虎的官僚貴族們又找到了一把打開生存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適合魯國賢大夫顏闔。顏闔將要成為衛靈公太子的師傅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但是他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要傅的這位太子的品性是“其德天殺”[,而他的智慧正好能夠識別出別人的過失,而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所以如果對他不講究治國原則的話,就會危害衛國,而如果對他講究治國原則的話,又會危害自身的生命。顏闔應該怎么做呢?莊子這一次則借蘧伯玉之口提供給他的生存哲學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也就是說讓顏闔外表上最好多接近衛靈公太子,內心里最好多順從他。即使這樣,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還應該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也就是外表上接近他時又不要過分陷進去,內心里順從他時又不要太顯露,要做到“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涯”[,這樣就可以做到“達之,入于無疵”[的境界,從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蘧伯玉對顏闔的這番教導,不正是莊子借蘧伯玉之口對“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的生存哲學的生動闡釋嗎?為了能更清楚地表達這一生存哲學,莊子接下來又連用了三則寓言來進一步闡述:螳螂因“積伐而美”而怒其臂擋車的不智之舉;老虎雖然兇猛,但因為養虎者能夠“時其饑飽,達其怒心”,因而它不得不乖乖地向飼養自己的人獻媚討好;而養馬者因為馬身上有“蚊虻仆緣”,但他由于“拊之不時”而終于導致了馬“缺銜毀首碎胸”的嚴重后果,這三個例子,兩反一正,進一步說明了在利用“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這把打開通向生存之門的鑰匙時所要把握好度的重要性。
三、樹立“無用致福,有用招禍”的生存觀念
一.哲學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義是: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卻說: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兩者的論述不同是因為角度不同。前者是從哲學的構成方面來說的,后者則強調了哲學對人生意義。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馮友蘭先生的觀點。學習哲學的目的是指導人生,只有學以致用才是哲學最高的境界。
二.比較各哲學流派,我覺得,哲學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最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將簡單論述哲學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哲學開宗明義,他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物質。他要求我們的實踐活動都要堅持物質第一性,客觀看待我們的世界。可以說,馬克思的唯物論思想是對唯心主義最徹底的打擊。他對人們的思考方式,實踐方式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人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實踐的前提是認識我們的世界。有人把實踐建立在“想當然”的基礎上,因此有了空中樓閣這樣的鬧劇;有人把實踐的成敗寄托給“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這樣的社會毒瘤。可見,認識的偏失直接導致實踐的失誤。好在,用強有力的證據向我們展示了科學的認識方法,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神仙魔法,要改變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實踐。因此,我相信,一個頭腦清醒的人,才會有能力科學的規劃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標準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質,正確認識自我。可以說,唯物辯證法是哲學的精華。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聯系,還提出了科學的方法論。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辯證法有著科學的本質和驚人的魅力。對人生而言,辨證的看待人生,規劃人生也極為重要。比如,眼下正處于高中階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對的主要矛盾是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要學會抓住知識的重點;學科之間要統籌兼顧,清楚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還要有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勿容置疑,生活里處處都是哲學,處處都有辯證法。
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可以理解并運用這些辯證法,按規律辦事,勢必會有所斬獲的。錢學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說,哲學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由此可見,一個懂得規劃人生的人,就要辨證的看待自己的人生,為人生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目標,在不同人生的環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發展。
另外,哲學對人格塑造也極有幫助。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歷史也證明,任何違背人民意愿,傷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會被人民的力量所消滅。因此,教會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如何去實現人生價值。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為這個國家的一員,我很欣賞里根總統的那句名言:不要問祖國給了你什么,先問問自己為祖國做過什么。是呀,當我們這樣或那樣抱怨我們的社會時,我們問過自己的責任嗎?問過我們為國家貢獻過什么嗎?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這樣的人生還算有意義嗎?古往今來,死去的王侯將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記起的又有幾人。能被人們記住是大義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獻的正人君子。
三.哲學是賦予人生以目的和意義的世界觀。
哲學是人類心靈深層的偉大創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地升華,在精神境界的升華中崇高起來。哲學的修養與創造,是人們追求崇高的過程,也是使人們自己崇高起來的過程。
參考文獻:
哲學領域關于天人關系的上述見解勢必會對傳統養生文化產生深刻影響,這一方面是由于養生學直接以人體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則在于傳統養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學作為自己的深厚底蘊。事實上,天人關系也確實在中國養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視為傳統養生文化賴以生成的哲學基礎。
早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的奠基作《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經水》)又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可見古代養生家在天人關系學說的影響下,已經直觀地感覺到人類處在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只能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也就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一種相通相應的關系。所謂“人與天地相參”,強調的正是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這種統一關系在傳統養生文化中,至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得到充分印證。
1.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靈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這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活動會隨著四季的交替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素問?金匱真言》還認為:“東風生于春,病在肝”;“南風生于夏,病在心”;“西風生于秋,病在肺”;“北風生于冬,病在腎”。意思是說,人的內臟的生理功能分別與四季不同的風向相聯系,不同季節的風向往往會引起相應的內臟器管發生一定的病理反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體的生理過程是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相同步的。
(2)人體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并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對此作了詳盡的闡述:“人身法天象地,悉與天地造化同途。《素問》:‘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已閉。’又云:‘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故天地有晝夜晨昏,人身亦有晝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間寒暑之推遷,陰陽之代謝,悉與天地胥似。’”上述觀點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視為一個大宇宙,把人體當一個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息息相關的對應關系。
(3)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我國古代哲學家大多認為“元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物質。《老子》稱:“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指陰陽二氣沖蕩而化合成萬物。人類作為自然界的萬物之一,同樣也是由“元氣”化生而成的。《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正強調了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事實上,在傳統養生理論,特別是《黃帝內經》中,人的生命過程,包括生、長、壯、老、死等各個階段,都被歸結為“氣”的發生和聚散的必然結果。
也許正是因為古代養生家充分認識到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統一關系,所以無論在養生理論或實踐方面,他們都極力主張把研究人體與探討自然統一起來。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舉痛》),正是上述主張的典型概括。
科學發展史曾經一再告訴人們,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認識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學認識方法的性質又會對該學科的理論及實踐產生深刻影響。考察中國養生文化史可以發現,“天人合一”的觀念幾乎滲透到了其中的每一個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事是相通、相類和統一的。也就是說“天人合一”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貫通的;二是天人相類,認為天人在形體性質上都是相似的。如《呂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陰陽所化生,故天人同類而相應。這便是古代養生家探討人體奧秘的理論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養生領域一般轉化成一種關于天地與人體各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彼此對應的所謂“天人大小宇宙”理論。古代養生家往往依據這種理論,從觀察宏觀的外在大宇宙入手,來指導探索人體的內在微觀“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參同契發揮》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虛吾心,運吾神,回天關,轉地軸,上應河漢之昭回,下應海潮之升降,天地雖大,造化雖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環列,皆為吾攝入一身之中,或為吾之鼎器,或為吾之藥物,或為吾之火候。反身而觀,三才(日、月、星)皆備于我,蓋未嘗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黃帝內經》對人體構造的認識,更是明顯地帶有“天人合一”哲學觀念影響的烙印。《靈樞?邪客》稱:“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總之,在《黃帝內經》作者看來,自然界這個大宇宙有什么,人體小宇宙也就必然會有一個部分或一種機能與其對應。這種對人體奧秘的認識,今天看來盡管包含了不少牽強附會的主觀臆測成份,但它的產生對于傳統養生理論和實踐方法的確立,無疑提供了一種直觀的理論依據。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2010年的高考作文題,那就是“辯證”。需記住,中國的高考作文盡管有“萬變”,但“不離其宗”――“辯證法”和“正確人生觀”。在總共20道作文題中,有居安與思危的辯證、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辯證、發展與可持續的辯證、點與面的辯證、光明與陰影的辯證、幻想與現實的辯證、舍與得的辯證、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等。
北京的《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與湖北的《幻想與現實》實乃雙胞胎,把關鍵詞一換就可以到對方那里交卷。山東的《光明和陰影》、遼寧的《大與小的選擇》,僅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它們的核心是一樣的。這種現象還可以上溯到早幾年的題目“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人與路”“銘記與忘記”等等。這些命題有兩個意圖:一是要會擺道學面孔,十七八歲的毛孩子得學老人說話,要正兒八經說人生哲學,要像個哲學家,哪怕是穿開襠褲時的事情也可以拿來證明一種人生道理;二是要學會兩面看問題,要知道哪面都有道理,看問題要全面,要中庸,兩方不得罪。
除了考試,平時學生們寫的這類題目也很多。在體裁上,如果是寫議論文,就堆積論據,把自己背過的名人名言往上加;如果寫記敘文,就寫一個能說明主題的經歷。總之,寫出滿篇“辯證法”和“正確人生觀”,把“上意”體現出來就行。所有的血氣之軀與鮮活生命都換作了一副老邁樣子。
這樣就完成了作文考試的一個完整的流程:出題者彎彎繞――主題先設定――學生揣摩圣意――編故事或拿名人名言來證明圣意――培養出會說空話套話的假把式哲學家――作文教育大行其功。其中的價值和意義,我不知道是出題者本來的意圖,還是能力不行,打著關注生活的旗幟卻畫虎不成反類犬。
我不知道于丹等人怎么會把2010年的高考作文題稱贊為“國際性、社會性、開放性”的。開放的是什么?國際性在哪?社會性又如何體現?她可能是講《論語》講得太入神了,希望每個學生都帶著《論語》的面孔,那就是國際性、社會性、開放性了。
這是一個鋒利、粗糙和驚心動魄的時代,即便回望過去的一年,我們也有太多讓人感喟甚至潸然淚下的公共話題,但遺憾的是我們所有的作文題沒有一個觸及了這些驚心動魄的現實。即便像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乃至于凝滯的戶籍改革等等宏大敘事,我們同樣也看不到高考作文有所涉獵。除了假把式的人生思考,正確到了廢話程度的“辯證高腔”,不會有什么可觀處。興許這也就是于丹們最大的安慰。言及其義或者言不及義的假把式正確話一說,在許多人看來,這就是成功的教育。都《論語》中人了啊,又是“一代新人”。
想想很痛心,十七八歲的青年男女學生,真情可以不要,實感可以不要,真知說不上,灼見更枉談,甚至不去關注生活,都被逼著去做人生哲學家了,難道這就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嗎?
《當代漢語詞典》中就“舍得”一詞,解釋為“愿意割舍,不吝惜”。《馬克思哲學大辭典》中明確表述人生哲學是以人生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其內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以思考人生哲學為其探討的問題,諸如西方的孟德斯鳩、叔本華、康德,東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學派、老子的道家學派、墨家的兼愛非攻、韓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說無不涉及人生普遍規律的探尋,人生意義的求取,人生價值的甄選,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學術派別,如幸福主義人生哲學、理想主義人生哲學、功利主義人生哲學及其實用主義人生哲學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學實質上不是純粹的哲學,而是沿用哲學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問題,哲學中的絕對與相對、偶然與必然、因果關系等均可解釋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這看似饒口令的詞句包含著“舍得”人生哲學的大智慧。舍和得,互為因果,其間關系既有絕對定數,又有相對運動變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關于“舍得”的人生哲學本文由收集整理觀較為經典的論述,時至今日仍閃現理性的思想光輝。儒家學派第二代傳人孟子在恩師孔子的“殺身成仁”思想基礎上,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為確保“舍得”之間的人生實踐,倡導“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即“夫唯不爭,故無尤。”反之亦然,“名與身孰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這既是老子倡揚的基本人生態度,也堪稱對“舍得”人生哲學的經典注解。而墨子則己施愛與己被愛來闡釋“舍得”的人生哲學,“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夭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面對物欲的滿足與精神的給養,法家的韓非子則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悅)情而損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來警示后人對“舍得”的抉擇。
二、“舍得”的正誤甄選
“舍得”是否存在正誤呢?當代年輕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與“得”之間的關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證偽。時下一些媒體節目為博取收視率,屢屢有年輕的紅男綠女們發表駭人的“舍得”宣言:“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窮過才知錢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則別理我”。語出驚人,引發當代年輕人關于“舍得”的正誤甄選。世間事物分為陰陽兩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選亦有正誤兩分,而非單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關鍵的是為了得到而舍棄,是否知道舍棄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棄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學并非一味地舍與得,有些底線永遠是不能逾越的,諸如道德底線、法律底線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實則偽舍得,正誤之間的選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舍得。學術造假事件屢見不鮮,尤以井岡山大學教師短短兩年,瘋狂炮制70篇sci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予以揭發,現出冰山一腳,震驚學界。逾越學術道德底線之時,舍棄是人之為人的起碼尊嚴,暫時得到的是虛弱不堪的名和利。這樣的“舍得”很難茍同是正確的“舍得”,功利主義的陰霾欲蓋彌彰地離合著真正的“舍得”。無獨有偶,時下在當代年輕人中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現象,這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緊迫信息,也是千軍萬馬就業大軍中個體的無奈舍棄,可另一方面卻凸顯出對勞動力價值的漠視和對勞動法的背離。中國青年報曾評論零工資就業現象是對勞動力社會價值的踐踏,暴露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則。如此舍棄道德、舍棄法則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嗎?這一點需要我們當代年輕人好好思慮。“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擔、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悅,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現實哲學選擇。人生如棋局,落子無悔,人生之難莫過于對舍與得的選擇,而影響我們選擇的最大障礙莫過于名利與世俗。名利影響我們的判斷力,世俗言論擾亂我們的價值觀。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無可厚非地會有太多的欲望。當我們用理智與道德去控制欲望,駕馭欲望的時候,欲望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一種動力。但當欲望脫韁而出無法掌控的時候,欲望又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劇。有人越是想要獲得,卻越是獲得不了;有人終于獲得了,卻大受其害。有人發覺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時候,懵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語
轉貼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對現代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他的相對論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的哲學觀富有獨特的個人魅力,他的科學哲學觀、社會哲學觀、宗教觀、教育觀和人生觀等方面,對后世的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愛因斯坦的哲學觀比較龐雜,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唯物論者,在認識論上卻搖擺于唯理論和經驗論之間;有的學者認為,他的哲學是自發唯物論和懷疑論的結合;有的學者認為,他的哲學思想超出了唯物論的范疇,在認識論上達到了自覺......在此,筆者暫且撇開這些爭論,以《愛因斯坦文集》為基礎,就愛因斯坦追求真理的真誠態度、獻身人類和平事業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富有魅力的人格特性三方面,從一種人生哲學的視角來試分析愛因斯坦的人生哲學觀。
一、為真理而追求真理
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與生存》一書中說:“佛說,誰想要達到人發展的最高境界,就不可以追求占有。”人們都會關切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動力促使愛因斯坦能夠在科學的研究道路上長期不懈,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筆者認為,除了基因遺傳這種偶然性因素以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愛因斯坦追求真理的真誠態度,為真理而追求真理,而不是自命不凡的占有真理。愛因斯坦就是這種真理追求的踐行者,從不被謬誤和謊言嚇到,也從未宣揚占有了真理。他認為,追求真理的欲望必須優先于其他的一切愿望,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并為之奮斗,是人類為之自豪的最高品質。那種出于個人功利的目的進行科學研究的人,不承認追求真理和知識是人類最高和永恒的目標,是不值得受到人們尊重的。
在廣義相對論完成和證實之前,愛因斯坦幾乎全身心投入于科學研究之中,甚至疏忽了對親人和朋友之間的觀心。而在面對一些科學家的對其相對論的反駁和批判時,愛因斯坦坦然面對,他在1920年的召開的德國科學家年會的報紙結尾建議,屆時召開一場關于相對論的辯論會,他說:“任何敢于直面科學討論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提出他的反駁。”并且愛因斯坦在堅信自己的立場的同時,對于相對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相對論的基本思想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嗎?自然界各種性質不同的場之間有沒有相互聯系性?這就是愛因斯坦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廣義相對論完成之際,他就提出,“特別是電磁場理論同引力場理論一起是否能為物理理論提供一個充分的基礎,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同一場的探索,耗費了愛因斯坦大半身的精力,直到晚年,他仍然堅信:“我完成不了的工作,在將來會被重新發掘的。”事實證明許多科學家在他提出的設想的基礎上取得了某些進展。
由于他所獲得的成就及對世界做出的貢獻,使他成為世界的焦點,無論是新聞媒體、達官貴人以及那些對其理論一竅不通的人們,都想目睹愛因斯坦的風采。愛因斯坦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對此極度厭惡,他曾向朋友抱怨說:“被媒體窮追不舍,我幾乎喘不過氣來,更不用說抽出時間做任何有價值的工作。”就前面所舉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到,愛因斯坦對科學抱著一種不懈的追求,將真理當作是自己內心真正的偶像,對大自然和科學抱著一種謙卑的態度。這種力量來源于他所奉行的“宇宙宗教情感”。這種宇宙宗教觀不是對人格化的世俗的上帝的崇拜,而是一種超越事物性的信仰,他傾向于從理解自然和我們自身方面的弱點上保持敬畏、謙卑的態度。這種信仰賦予了他在科學研究以形式和靈感。只有那些在科學上付出巨大努力,表現出無私奉獻的人,才會理解這種力量。“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合格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
二、獻身人類和平事業的人道主義精神
愛因斯坦在專心致力于科學研究和真理追求的同時,對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愿為人類正義和幸福英勇斗爭,事實也是如此。他主張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對法西斯主義無比痛恨;反對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提倡民主平等與和諧,贏得了“世界公民”的美譽。
愛因斯坦有著復雜的公民身份,他曾經調侃說:“我的真正國籍是瑞士,如果我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那么德國將為我是偉大的德國人而歡呼,法國將稱我為世界公民。如果是錯誤的,法國人將稱我是德國人,德國人將稱我是猶太人。”然而對于一個熱愛世界人民,將自己視為國際公民的人來說,人道主義比公民的身份更加重要。愛因斯坦總是站在人類長遠的利益和幸福福祉的角度來關心世界,為世界和平奔走呼號。
原子彈的誕生和軍事上的運用,更加強化了愛因斯坦長期以來對某種世界聯邦的支持。愛因斯坦認為由于進攻性武器的破壞性越來越大,建立一個世界組織來保護人類的安全也就變得愈來愈迫切。在生命的最后幾十年,他熱情地提倡在世界建立一個統一的政府組織。他所要建立的是一種“超國家”的“世界政府”,而不是一個充當著各個國家調停者身份的“國際”組織。這個世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嚴格的控制,限制在軍事和國際關系上。只有在人權遭到嚴重侵犯的地方,這個超國家的政府才有權介入國家的內部事務。同時為了防止世界政府變成暴力組織,必須定力相應的國際法規,并且民主決策權應該由世界政府人民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
由于愛因斯坦一直以來的世界公民的身份,以及一種對全世界人民的認同感,促使其對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厭惡。他認為真正的民主者很少將國家視為神圣,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能為人類文明事業做些什么,而不是去考慮能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什么?對于法西斯的那種極端的國家崇拜和國家主義,以及科學家們在政治問題是明哲保身態度,他都進行著堅決地、無畏和嚴肅地斗爭。同時,他對于受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斗爭持支持的態度。在1922年底,愛因斯坦來到中國上海,看到辛勤勞動的中國人正飽受著沉重的災難,“男男女女為每天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這是多么的一副悲慘的景象,他譴責歐洲人在中國的壓迫統治,呼吁被壓迫的中國人站起來,用手中的武器來為民族正義而戰。
愛因斯坦這種反對民族壓迫的情感集中體現在他所從事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的反猶太主義開始抬頭,愛因斯坦更加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猶太血統和歸屬。1922年德國外交部長拉特瑙慘遭暗殺,這個事情沉重打擊了愛因斯坦,由此他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邁出了實際步伐。然而愛因斯坦所支持的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主張,被認為是一種民族主義。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我們從愛因斯坦人道主義思想情感中進行簡單分析并可知曉。愛因斯坦對于深受壓迫的民族和人民抱有一種同情和憐憫之情,對壓迫少數民族的行徑無比痛恨,如果我們拋開愛因斯坦猶太人這個身份外衣,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愛因斯坦所提倡的猶太復國運動,也只是對于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深切關懷,他甚至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否認自己存在“猶太人的觀點”這樣的事。他在巴勒斯坦重建的演講中說,我們并不是企圖建立一個政治社會,我們的目的是創建一個文化社會,為在許多國家里連生存都處于危險的猶太人取得自由權力而戰。這就如同他對中國人民以及黑人的關懷是一樣的。
三、富有魅力的人格特性
愛因斯坦為真理而追求真理,使他在科學事業上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為世界和諧正義而奔走,使他成為一名著名的人道主義這。如果說,他將宇宙奧秘的探索和世界和平的呼號,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和目標,那么,他富有魅力的偉大人格特性并是其獲得成功,讓人敬仰的基礎。他的獨立人格個性,幽默詼諧的生活態度就是其人格特征的典型表現。
在1934年出版的文集《我的世界觀》上,愛因斯坦在通過對社會和個人關系的分析中,提出了具有獨立人格的重要性。“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沒有供給養料的社會土壤,人的個性發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樣。”由于當時的軍國主義和國家崇拜主義以及經濟上的壓迫,許多科學家迫于權利的壓力,在物質上甚至是精神上失去了獨立個性。愛因斯坦深深地知道這種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他認為,希臘、歐洲、美洲文化的興盛,個人得以在全人類的服務中自由的貢獻自己的力量的前提就是個人的獨立和自由。而愛因斯坦本人在追求這種個人思想自由和獨立的表現形式是向往“孤獨”。他總是喜歡扮演孤獨者的角色,時常關顧思想的許多角落,卻回避了心靈的內室。為何他對一般人會那樣的和藹,而對周圍的人卻顯得有些冷漠,他似乎完全超然于他的環境。筆者認為,這種孤獨于外界的超然狀態是愛因斯坦一種科學研究的需要,這種孤獨特性,能使他拒絕一切傳統科學的束縛,回避親密的情感關系而雜亂無章,所以他才能在打破傳統的束縛中創立相對論。李醒民先生這么評價道:“孤獨使他超脫于世俗,有一顆寧靜的客觀的立足點和觀察視角,從而獲得高度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
此外,愛因斯坦人格特性中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他的詼諧幽默。他深邃的眼神中視乎在用滑稽的眼光在看待周圍的事物,他的談笑有時像個天真的孩童,他簡樸的生活、隨意打扮的穿著以及蓬松的發型,這一切都充滿著詼諧的氣氛。愛因斯坦的家庭受法國理性主義傳統的影響使得他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保持著一種超然的態度,在遇到不快和挫折的時候,他可以避免過分的悲傷,而以一種超然心態來避免過分傷感。同時,他擅長于自我嘲諷,當其出名的時候,他認為人們對他過分贊揚和尊敬,對于反對個人崇拜的他,坦然面對,以一種自嘲的態度來化解這種無奈的情緒。他在一封信中寫道:“自從出名以來,我變得越來越笨,當然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卻不得不以一種詼諧幽默的心情接受這一事實。”
愛因斯坦的人生哲學觀為他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信念基礎,他對科學事業的重大貢獻和他在社會正義事業上所做出的卓越成就以及追求自由、詼諧幽默的人生觀,就其價值來說是可相提并論的。愛因斯坦的這一人生哲學觀,對于當代知識分子來說也是一種深刻的啟示和鼓舞。
參考文獻
[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F.赫爾內克,楊大偉譯.愛因斯坦傳[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79.
當患者被確診為消化系統癌癥后,出于對腫瘤的恐懼,以及高水平的心理應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此外患者還將面臨生理、心理、經濟、家庭、社會、人際等壓力。盡管癌癥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消化系統癌癥患者仍然面臨一系列生理不適,如食欲減低、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大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消化道癥狀;進而引發自卑、孤獨、與家人關系轉惡,頻發各種心理沖突等,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消化系統癌癥作為威脅患者生命的一種疾病,伴隨而來的各種治療,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和腫瘤對身體的損害,使患者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2]。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包括常見的焦慮、抑郁,也涵蓋了悲傷、自我價值感降低等;還出現精神與社交方面的功能失調,包括擔心復發與轉移、死亡焦慮、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動、人生無意義感及家庭關系的緊張等[3],這些社會心理方面的困擾反過來又進一步導致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況惡化,在癌癥患者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4]。
1 心理因素與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生
現代研究證明心理因素,如人格特征、情緒狀態以及各種生活壓力事件在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1980年英國學者Morris、Greer發現癌癥患者有著某些易患癌癥的個性特征。1985年美國學者Temoshok和法國學者Baltrush通過回顧性研究提出C型性格(type C),是癌癥高危性格。岳文浩等調查發現:胃癌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在焦慮、抑郁、憤怒、壓抑等方面得分較高,有C型行為傾向[6]。Sultan等對636例結腸直腸癌患者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情緒支持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幫助[7]。美國心理學家Cohen的研究發現,高社會支持的患病個體較少產生抑郁[8]。隨著心理社會腫瘤學的發展,人們對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癥的發生關系有了進一步認識。研究顯示,壓抑的個性特征、不確定感、負面情緒因素以及消極的應對模式等能促進癌癥的發生。
2 消化系統癌癥患者心理狀況的臨床表現
在消化系統癌癥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引發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消化功能和免疫力下降,從而促進腫瘤生長加速,機體功能衰退。臨床調查表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中,放療、化療毒副作用大,機體損傷嚴重,容易導致患者痛苦、抑郁、失去治療信心等。而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大多需要進行部分臟器切除,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對患者造成痛苦。如胃癌根治術后及結腸癌手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是明顯下降的,突出表現在切口疼痛、進食受限、體力減退及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等[9]。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面對術后排泄方式的改變,不能很快適應,有的極為抵觸和反感,會計本科畢業論文排便失去控制、臭味、皮膚刺激等窘迫情況使患者感到自卑,擔心親人和朋友嫌棄自己[10]。化療給患者造成創傷,抑郁情況更加嚴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國內外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憤怒、壓抑情緒在消化系統癌癥患者表現明顯。王玉丹通過對35例胃癌患者化療3個周期后的抑郁情況調查,發現抑郁發生率為 32.11%[11]。殷英等對130名TACE術后肝癌患者的抑郁情況及與生存質量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TACE術后肝癌患者抑郁發生率為 53.6%,且抑郁程度越嚴重的肝癌患者生活質量越低[12]。研究表明,消化系統癌癥患者所產生痛苦的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使其生活質量降低,并有可能促進腫瘤的復發、轉移、惡化等[13]。
3 身心靈整體干預在消化系統癌癥治療中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個體抵抗力,緩解負性情緒和心身癥狀,對癌癥轉歸和預后都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患者除給予及時正確的臨床治療外,心理療法是必不可少的[14]。
生理與心理是息息相關,癌癥患者的某些不良情緒出現也是由于身體狀況所改,而改善身體狀態可在短時間內將負性情緒調整過來。因此在身體干預中,加入身體鍛煉的內容如太極拳、六字訣、穴位按摩、冥想放松是必要的。這些身體鍛煉活動在調節身體機能的同時可以釋放負性情緒,進而調節免疫能力,增強患者康復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消化系統癌癥往帶來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損害,導致身體消瘦若強行給予高能物質補給,機體不但不能吸收,僅而增加了消化系統負擔,若給人清淡,易消化飲食,則有助于機體康復。
患病過程可能導致病人出現憤怒、恐懼、傷痛或其它的負性情緒也會令病人與家人,朋友和他人關系轉變,若能加以靈性的轉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借助靈性轉化幫助病人接納腫瘤為生命的一部分,與癌癥和平相處,少一些恐懼,多一些平靜和坦然。在經歷中體驗人生的意義,重構生命意義和目標,無論生命長短,均能體驗豐富人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這些平和的靈性改變,能減少病人的負性情緒、心理癥狀,改善家庭和社會的緊張關系,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從樂府民歌汲取養料,滋養自己的創作。他們有感而發,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決無虛情與矯飾,更無著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
《古詩十九首》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它的分析歷來是見仁見智。不少文章認同馬茂元的觀點,認為《古詩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婦之詞”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中下層文人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他們離別相思的感傷、人生苦短的惆悵,知音難遇的悲哀和對世態炎涼的憤慨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
不少論文偏重于對“感時傷志、相思離別”兩大主題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運的把握、心理活動的推測、藝術特色的品評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陳陳相因的居多。能夠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論文,沒有滿足于對詩中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詩歌格調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對《古詩十九首》作者內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內蘊的闡釋。他們相繼提出了生命哲學、生命價值、生命形態、人性復歸等嚴肅命題,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研究的特點:復歸人性,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生命哲學論”。王利鎖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的哲學內涵,它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先聲蘊藉了豐厚而深沉的哲學精神和對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現出的深層心理意識即深沉的憂患意識,對人生短促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是這一哲學精神的核心。劉琦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認為它“真實地展示了漢末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歷程,表示了他們生命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表現了儒家人生價值觀被現實擊碎后的精神空虛和道家消極人生觀的抬頭,在中國文學史上拓寬了文學的生命主題”。解德楓對《古詩十九首》精神內蘊的發掘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強烈而集中地表達生存與死亡的命題,面對人生觀、人生哲學、個體生命等問題作出的人生抉擇,體現在他們對時間、節序的敏銳感和驚懼。對由永恒的時空構架中人的渺小和無所憑依所產生的漂泊感、虛無感,以個體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體認和觀照匯成了詩的主旋律。使個體生命的自覺成為一個時代的普遍意識,成為一個世紀的主題歌。
致謝: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便是大學畢業時節,秋云,聚散真容易。離校日期已日趨臨近,畢業論文的的完成也隨之進入了尾聲。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一直都離不開老師、同學、朋友給我熱情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說心里話,作為一個本科生,在最初試圖以《周易》為題材進行研究時,還是頗有顧慮的,最大的難題在于自己對《周易》缺乏足夠的了解,面對神秘瑰麗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幾經醞釀思索,最后在文學院不少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最終確定對《周易》的人生哲學進行嘗試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開此論文的撰寫工作。
本學位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陳松青老師的親切關懷與細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課題的選擇到論文的最終完成,陳老師始終都給予了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導論文之余,陳老師仍不忘拓展我們的文化視野,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的美妙與樂趣。特別是陳老師借給我的《周易美學》一書,讓我對《周易》中神奇瑰麗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與神往,雖然與論文不甚相關,卻為我將來步入學術研究的殿堂打開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門。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宅心仁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對學生認真負責,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學者的嚴謹和務實,這些都讓我們獲益菲淺,并且將終生受用無窮。畢竟“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希望借此機會向陳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此外,本文最終得以順利完成,也是與文學院其他老師的幫助分不開的,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我的論文指導,但在開題時也給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議,他們是李生龍老師,吳建國老師,王建老師等,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后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他們不僅培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的興趣,讓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使心靈有了虔敬的歸依,而且也為我能夠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與幫助。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不辜負父母對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會好好孝敬和報答他們!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二
本論文是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老師為論文研究思路的設計和文獻資料的選擇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使得論文在成文階段少走了很多彎路。同時,程老師嚴謹細致的治學態度也令我受益匪淺。在論文完成之際,謹向××老師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三
經過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畢業設計已經接近尾聲,作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沒有導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學們的支持,想要完成這個設計是難以想象的。
在這里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xx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畢業設計的每個階段,從外出實習到查閱資料,設計草案的確定和修改,中期檢查,后期詳細設計,裝配草圖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我的設計較為復雜煩瑣,但是俞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圖紙中的錯誤。除了敬佩俞老師的專業水平外,他的治學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并將積極影響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其次要感謝和我一起作畢業設計的xx同學,她在本次設計中勤奮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來完成此次畢業設計,并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沒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設計的完成將變得非常困難。
然后還要感謝大學四年來所有的老師,為我們打下機械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還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此次畢業設計才會順利完成。
最后感謝工學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業大學四年來對我的大力栽培。
本科生畢業論文致謝范文四
歷時半年之久的論文寫作,終于結束了。從最初的選題、寫開題報告,到后來的初稿、定稿, 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期間,有很多人給我幫助,給我建議。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在我沒能及時跟老師聯系,討論論文問題的時候,老師打電話提醒我,給我提出問題,讓我及時改正。老師誨人不倦的精神,治學嚴謹的態度,讓我無比欽佩。還要感謝大學期間遇到的其他老師,謝謝你們讓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如何做人,你們的言傳身教將讓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