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3: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風險管理機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在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在不斷借鑒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經驗,國內不少銀行借助外部中介力量,引進中介知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軟件,改造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和業務流程等;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如制定了包括授權授信、審貸分離、崗位制約、內部審計等大量的內部控制制度,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風險管理方面還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1公司治理機制尚不完善
隨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崛起,原來銀行業內部的利益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意義上的公司治理方面,國內商業銀行雖然有許多有益的實踐,但整體效果和個體實效都不甚理想,無論是公司治理的組織架構、制度安排還是治理機制,都處在新舊控制體系交錯的狀態下。
1.2內控管理機制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
根據新巴塞爾協議的定義,合規風險指的是:銀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規則、自律性組織制定有關準則、已經適用于銀行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表明,銀行業在經營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被風險所困,甚至被壓垮。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違規案件頻繁發生,給銀行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2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風險管理戰略不健全,導致商業銀行的激勵機制的導向出現偏差,銀行的宗旨和價值無法得到體現。由于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使得商業銀行無法通過政策和程序的持續修訂去傳承許多有益的風險管理經驗,制約了商議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的發揮。
2.1缺乏全面的風險意識
首先是全面風險管理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重視不夠。其次是忽視了不同業務、不同地區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差異。不僅不能管理好業務風險,反而容易產生新的風險。最后是不能正確認識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關系,認為風險管理會阻礙業務發展,同時又不能認真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通過否定業務逃避承擔風險,業務不但發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2.2對管理層缺乏有效約束機制
國家作為所有者和社會經濟調控者的雙重角色,對國有商業銀行提出的經濟目標在事實上也是雙重的,這就使得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實際經營狀況難以進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評估。同時,由于缺乏人格化的產權和清晰的選擇標準,管理人員的選擇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運用制度。此外,國有商業銀行的員工薪酬體系類似于公務員,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確定的,與業績水平的相關程度不明顯,對其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
2.3激勵約束機制與銀行文化不相融
銀行文化是指銀行在長期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經過全體員工認同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心理預期,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預期就是銀行的目標和企業信念。績效考核機制體現了銀行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思路,對于銀行風險管理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并且,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跟銀行員工的切身利益相關,對員工行為有重要影響。
3健全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途徑
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發展較快、銀行貸款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尤其要加強風險管理。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外部環境比較復雜,銀行業發展還不成熟,風險管理形勢嚴峻。增強我國銀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成為國有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之—。
3.1強化公司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提高銀行發展能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所在。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就普遍存在產權模糊、產權主體虛置、產權約束弱化問題,導致銀行的所有者與經營者激勵不足和風險軟約束。這一問題國有商業銀行最為突出,在其他銀行也同樣存在一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或者國有企業為大股東或控股股東的商業銀行。產權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而直接影響了銀行治理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的效能。從風險管理機制的角度來看,股份制是商業銀行組織形式的最佳選擇。
3.2構建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
二、內部審計風險表現形式與動因
廣義的內部審計風險包括審計職業風險和審計工作風險。后者是內部審計主體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審計時,由于不確定因素影響或者由于審計人員能力所限,作出不恰當的審計判斷或是對存在的錯弊未予揭示,從而造成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部分風險是不可控的。而前者是指對內部審計職業界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與環境總和。影響內部審計風險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部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國家審計有《審計法》,社會審計有《注冊會計師法》,而內部審計僅有審計署出臺的內部審計規定,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層次明顯偏低,權威性不足,從根本上導致了內部審計從業風險。組織對內部審計不夠重視。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不盡合理,部分單位將內部審計設在財務部門或將其與經委、監察合并,沒有把它有機地融入到企業的管理體系中,加大了內部審計風險。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不強。我國內部審計是在政府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其行政性太強,審計人員與被審單位的各種利益密切相關,使得內審機構及其人員獨立性不強。內部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增加了審計職業風險。內審人員總體素質不高,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相適應,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內部審計對象的復雜化和業務范圍的擴展增加了審計職業風險。現代企業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業務的日趨復雜,使得內審對象逐步擴展,為內部審計帶來了更多的風險。企業經營風險導致的審計職業風險。企業改制,外資引入,收購、重組、租賃、關聯交易等新問題不斷涌現,經營風險加大必然導致內部審計職業風險的增加。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風險管理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建筑工程項目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風險管理意義重大。建筑企業要想確保建筑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要對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明確的分析,對建筑工程中經常出現的風險類型進行準確的識別與評估,通過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與風險控制對策實現建筑企業的快速發展。
1、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風險的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工程項目涉及的因素變多,風險也隨之多。所謂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通常是指對建筑工程項目建設中的各種風險進行科學管理從而降低甚至消除風險不良影響的過程。通過風險管理的方式不僅大大降低了項目的管理成本,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項目安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風險,是指建筑工程項目在施工階段,所有影響施工目標實現的不確定因素的集合。即,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中影響工程施工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集合。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地震、風暴、水災等天氣現象何時發生、何時結束以及造成的后果都是不確定的。另外,除了天氣因素,不同的施工項目及施工環境,也會造成施工風險的不確定性。如,在地基施工過程中,測量不準確,或是夯實不合格造成的地基承載力不符合設計要求等,輕則影響分項工程施工質量,甚至影響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誘發嚴重的安全事故,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到重大損失。因此,管理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風險至關重要,加強對建筑工程中的風險管理能夠使得企業盡可能的降低經濟損失,降低生產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
2、建筑工程施工風險管理的現狀
2.1管理機制的不健全
項目的風險管理是必須要建立在一套科學有效機制的基礎上的,是需要借助風險控制機制來實現對項目風險的有效控制,而企業在執行中最薄弱的環節往往就是機制。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單位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缺少準確的定位,導致建筑單位內部的很多部門設置沒有完全的按照崗位的責任要求進行,而且也忽視了在施工現場的風險管理工作,導致風險發生時抗擊風險的能力嚴重削弱,進而影響到工程的施工進程和施工質量。
2.2施工人員風險管理意識的缺乏
建筑施工企業受行業影響,該行業的從業人員,尤其是基層建筑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缺少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知,使得整個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在意識上忽視了這方面的管理,對施工的各個環節沒有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導致施工別是關鍵部位的施工中出現很多的漏洞,給下一施工工序的正常_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從意識上加強對施工人員的風險管理就顯得十分的有必要。
2.3缺少專業的風險管理人員
施工方承擔整個工程的施工過程,無論是參與施工的管理人員,還是操作人員,都可能是造成工程損失的風險源。施工單位在意識上的認知不足,直接導致在人員的安排上出現散漫現象,除此之外,沒有了專業管理人才的支持,在具體的風險管理工作研究上也就不能順利的進行,這樣就會造成風險管理的惡性循環,始終處于不利的狀態。
3、加強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對策
3.1提升風險管理的意識,實現有效防范
由于建筑行業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并且作業難度較高,因此建筑行業的風險發生率較其他行業來說普遍較高。加強風險管理可以幫助建筑企業正確認識項目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幫助管理層和決策層了解風險管理對項目管理的重要意義。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部門應當重視風險管理工作,認識其重要性,對施工人員進行風險教育與宣傳,進行相應的風險分析和管理培訓,加強他們對施工過程中的風險認知。從項目部管理人員到施工操作工人,都必須具有風險管理意識。遇到施工風險可以采取科學、有效地措施來規避風險。通過對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能夠促進企業提升對項目風險的重視程度,使得企業的領導層能夠對風險管理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進而加大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在建筑工程的項目施工準備階段,需要風險控制的管理人員能夠對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準確的分析預判,并且對風險事故發生幾率較大的風險因素進行科學的測評,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此外,還應明確的是只有全面、系統的了解了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才能夠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準確的判別,進而實現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
3.2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各項風險管理制度,從制度上進行強化,確保風險管理的各項措施有制度上的保證,并對管理制度進行高效的貫徹執行。 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是風險管理的核心要素,一套有效機制的建設是需要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參才能實現的。在具體的建制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先參考一些在施工項目風險控制方面做的比較成功的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再結合企業自身現狀修改調整形成適合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機制;另一方面,在風險管理機制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對實踐中暴露的制度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將風險管理貫穿到整個建筑工程項目的全部階段,即從工程的項目確定階段直至最后的竣工階段全部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預測與評估,對其發生的過程進行監測,并對風險進行評價。對風險實行全方位的管理,要全面的落實風險控制責任,建立完善風險控制體系。這就需要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風險之中,通過對某一風險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得出其對于工程項目管理的各個方面的具體影響,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針對工程項目的每一個階段要對風險進行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以及風險的評價,盡最大的可能縮減因風險所帶來的損失,確保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和預期效果。最后還應完善公司的獎懲機制,通過建立標準明確的獎懲機制不僅能夠對工作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經濟上的獎勵,以此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還能夠對工作出現問題的人員起到警示的作用,讓他們加深對工作失誤的印象,減少出現失誤的可能性,進而促進工作質量的提升。
3.3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將提升建筑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也必然對項目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對促進建筑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素質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對其進行利用 ,促進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的提升,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也應如此。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需要將項目施工的各個環節都納入系統建設范圍,需要項目內部建立完善的財務管控制度、倉庫物料、施工設備管理制度、項目施工管理制度等等。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不僅能夠提升對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蘊含的潛在風險進行準確的識別以及分析,進而提出科學的處理措施,而且還能夠實現對項目的各個階段實行實施動態檢測,將風險的變化情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并將其限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4、結語
施工項目風險管理作為建筑施工中施工管理的重要部分,關系著施工的質量和進程,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應充分認識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項目管理的技術水平,通過風險管理的手段將潛在的風險因子消除在萌芽階段,逐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實現建筑工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二、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所處的環境也是險象環生,因而需要更為專業有力的審計和風險管理團隊來協助企業的管理層規避風險。它們已經成為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有助于審計部門發展勢頭更勁。內審部門在資金安全管理上責任重大,因而對企業的風險管理極其關注。內部審計在參與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根據本企業的文化及其發展策略等情況評估它在制定某策略上或在某時期存在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制定出相應的風險防御,風險降低,風險消除等可行措施,保證企業的損失減到最低,這樣風險管理同內部審計在企業的安全工作中地位也有提高。另一方面,內部審計作為以審計為主的獨立部門,不參與企業內部的管理調控,因而具有更清晰的視角來觀察企業潛在的風險,在有效針對企業運行的薄弱環節,對提出的改進措施進行新的評估認定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風險管理由于審計在其工作過程中的介入,賦予了內部審計在企業中新的生命,也使企業的安全因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如何協調和整合企業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
(一)建立一個合理的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體系作為企業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建立一個合理的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體系對企業而言絕對是利大于弊的,這對企業能否具有競爭優勢尤為重要。企業的內部審計管理體制的完善,風險管理的不斷優化都可以是審計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企業管理人員本身需要加強各部門的團結,使得企業經營得到更好的控制,進一步深化內部審計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監督控制,保證各項風險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實施。
(二)建立風險導向審計的工作模式傳統合規性審計采用的是“撒大網捕魚式”作業流程,即一張大網拋出去,捕到什么是什么。其基本流程是:內控—問題—風險。風險導向內審要求采用“阻擊手式”流程,即阻擊手先瞄準一個重點,一擊必中。其基本流程是:目標—事件—風險—內控。在傳統合規性審計下,往往是到一大堆帳簿及交易資料、操作或管理記錄中去尋找,看是否存在違背制度規定的問題;而在風險導向內審下,是先根據采集到的各種信息,識別并評估風險,找準重點,然后對重點進行追蹤檢查,看是否控制過度或缺乏控制。總而言之,合規性審計是查問題、提建議;而風險導向審計是查問題、查風險、查成因、查盡職、查整改、提建議。
(三)建立對審計人員內控審計效果或管理建議的考核制度內控出現問題,表明內審的監督職能未能充分發揮,內審為此承擔責任有其合理性。但內控效果或建議的增值效果都很難評價。往往風險提示和管理建議都不是結果,其產生的影響才是結果。沒有風險提示量或管理建議量,不論現場檢查多少項目、時間持續多長,審計人員都無績效(嚴重一些,反而可說其檢查是在浪費資源。)
(四)加強對審計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合格的審計能力更需要具備較強的風險分析能力,除此之外還需涉獵經濟、管理、法律等相關知識,在理論基礎之外,實踐能力也不能弱,在面對突況時需要冷靜思考,迅速找出最優解決方案。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相應企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應對這種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其相應企業發展更為流暢有效,必須要重點圍繞著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工作進行不斷優化優化,有效規避當前可能存在的各類問題和隱患。在現階段各個企業發展中,雖然其越來越重視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但是因為其復雜性越來越突出,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此也就更加容易表現出較多的風險隱患,需要在未來進一步研究和控制。
一、企業會計管理風險問題分析
結合當前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其作為其中正常發展中比較核心的一個環節,必須要得到較好重視,但是因為其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并不高,進而也就很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隱患,其中比較常見的企業會計管理風險問題如下:(1)管理目標不明確。在企業會計管理中,其存在的主要風險問題就是相應管理目標不夠明確,如此也就必然很容易導致其整體企業會計工作的落實存在明顯的缺陷和障礙,還極有可能會帶來較多的資源浪費和資金損失。結合這種管理目標方面的不明確而言,其主要表現為模糊化問題較為突出,相應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不能夠較好明確各個風險問題,對于一些不良影響無法做到及時發現,如此也就無法形成較為理想的控制和規避。此外,在具體管理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其往往還存在忽視企業自身實際狀況的問題,不能夠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和未來戰略需求進行分析,最終同樣很容易導致一些會計管理威脅問題的產生。(2)管理秩序不規范。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其往往還對于相關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臨著現階段企業發展中越來越復雜的會計管理風險問題,更是需要采取較為理想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明確,促使其管理秩序較為流暢,避免出現混亂問題。但是在當前企業會計管理風險的控制過程中,其在這種管理秩序方面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隱患,很難結合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類風險問題進行有效管控和約束,進而也就必然極有可能會帶來一些明顯制約因素,影響企業未來長足發展。除此之外,當前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在具體落實中還會因為個人私利而存在一些違規操作行為,比如挪用公款或者捏造賬目等,都極有可能會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落實產生明顯威脅,最終也就形成了較大的風險問題,對于企業的整體發展帶來的損失是比較突出的。(3)管理手段滯后。對于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實,相應管理手段的滯后性同樣也是威脅較大的一個方面,這種管理手段的滯后主要就是指相應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很多依然沿用傳統管理模式進行處理,進而也就很容易導致其相應管理工作的執行存在較多的缺陷和漏洞隱患,最終也很容易導致其出現明顯的失誤,造成風險很難得到控制。此外,這些傳統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手段的應用還容易導致相關工作人員的任務量增加,處理難度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最終必然也就會導致相應企業會計管理風險問題形成較大威脅和后果,整體運行經濟效益受損。
二、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改進措施
結合當前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的執行中存在的各類隱患問題,為了保障相應風險控制工作能夠得到較好改進優化,必須要促使其相應風險因素得到全方位解決,其中較為有效的措施手段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強化會計管理風險控制意識。對于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要首先從意識層面進行強化,促使各個管理人員都能夠有效承擔起相關職責,明確自身在該項工作中的任務目標,如此也就能夠切實保障相關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能夠具備較強效益。當然,在這種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一時的提升中,必須要營造濃厚的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氛圍,促使各個管理人員都意識到風險問題的危害性,對于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能夠提升自身重視程度,避免存在任何的僥幸或者是忽視問題。當然,這種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意識的優化提升不僅僅是針對重視程度而言的,還需要促使相關企業會計管理人員能夠對于自身企業具備清晰認識,了解自身管理工作的目標和具體任務,提升其相關工作的適應性,避免脫離自身企業實際狀況談風險控制,尤其是針對企業未來發展中涉及到的償債能力、盈利狀況以及發展潛力等,都需要進行詳細分析判斷,進而才能夠促使其相應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落實到實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價值。(2)提升企業會計管理人員素質。在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實,確保其相關管理工作人員能夠具備理想的素質和能力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這也就需要重點加強對于企業會計管理人員的有效培訓和指導,尤其是面臨著當前新形勢發展下存在的各類問題,更是需要進行及時指導,促使你能夠適應于自身的工作狀況,較好解決后續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偏差。比如對于當前“營改增”政策的有效落實推進,就需要會計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研究,確保自身工作能夠做出適應性調整,結合法律法規要求進行改進,避免可能出現的各類不當做法。當然,對于相關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同樣也需要進行較好培養,加強教育管理,確保其能夠明確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相關制度,促使其自身相關工作能夠較為規范,杜絕違規操作行為的產生。(3)健全內部審計制度。為了有效規避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隱患問題干擾,還需要重點加強對于內部審計制度的有效構建,這種內部審計制度的健全和處理應該切實圍繞著相關工作實際需求進行展開,促使其能夠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形成有效約束,最終保障其標準化和規范性效果。結合相應企業會計管理工作中風險控制工作的落實,審計工作需要切實做好各項資料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促使其能夠對于企業會計工作的各個報表以及其它數據進行詳細全面計算校驗,分析其準確性效果,對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偏差問題進行及時指正,要求相關工作人員給予解釋,進而也就能夠促使其發揮出應有的監督作用效果,對于可能存在的各類違規問題或者是人為失誤進行控制。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重點加強對于相關職責的明確,促使其相關內部審計制度的執行能夠明確到人,并且將審計對象的責任也進行明確,充分保障相關會計審計工作具備理想約束性。(4)創新企業會計管理技術。從具體技術層面進行創新優化也是較好規避當前企業會計管理中可能存在各類風險問題的重要手段,其也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結合這種企業會計管理風險控制工作相關技術的落實,相關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表現出較強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緩解企業會計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促使其相應企業會計管理工作落實更為準確,各個人員之間也具備理想的協調性關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風險控制可以說是當前比較核心的一個方面,這種風險控制也是解決當前企業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應該切實圍繞著各類風險問題從意識、人員、制度以及具體技術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優化,提升風險抵御能力。
作者:薩仁托婭 單位:內蒙古財政監督檢查所
參考文獻:
[1]孫愛紅.企業會計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及解決措施探究[J].中國市場,2016,(03):139-140.
[2]辛潤克.當前企業會計管理中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完善[J].福建質量管理,2016,(01):113-114.
[3]姜彬.淺談企業會計管理風險與控制策略[J].低碳世界,2014,(13):185-186.
風險投資是通過向極具增長潛力的未上市新興企業進行權益資本或準權益資本投資,并通過提供管理服務參與企業的發展過程,在企業創業成功后通過權益資本轉讓,實現高資本增值收益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金融資本運作方式。從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來看,風險投資是包括融資、投資、投資后管理和退出四個主要環節的一種循環運作過程。因此,風險投資的微觀運行機制由風險投資的籌資機制、投入機制、投資后管理機制與退出機制構成,形成了風險投資微觀機制的循環過程。由于風險企業成長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信息的高度不對稱性,任何風險投資活動都可以說是不完全的,都不可能預見到風險企業將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包括風險投資家與企業家將來可能發生的分歧與沖突。因此,風險投資家參與風險投資后的管理,比風險投資前評價和合同的設計更為重要。Kaplan和Stromberg(2001)認為,投資前審慎調查、簽署投資協議和投資后管理是風險投資家降低成本的三項主要措施。所以,在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的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分析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的創新之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的涵義及內容
“機制”一詞的運用十分廣泛,對其涵義也有不同的理解。“機制”既可以用作描述事物構成狀態,即將描述對象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并確定其子系統構成與相互關系;“機制”也可以用作描述事物運行規律,將描述對象的內在機理,包括宏觀與微觀的理論解釋與分析;另外,更多的是“機制”可以被用來描述人們對事物運行的制度安排,并由此而形成各種功能,這體現出人們對事物運行客觀規律的認識與運用。而投資后管理是風險投資家控制投資風險、實現投資收益的重要環節。在投資后,為了促使風險企業經營的成功,風險投資家在力所能及的各個方面對被投資企業進行扶植和培育。風險投資家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包括以下幾方面。
1、常規性管理。主要指風險投資人在風險企業日常運作過程中,通過各種常規性手段把握企業的經營動態,并按照合法程序與權力,及時解決存在的各類問題。常規性管理的實質就是根據被投企業經營信息的動態反饋,對其進行監控和管理的過程。
2、決策性管理。是指風險投資人通過派出人選出任被投企業董事、監事或其他高管人員,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過程。由于風險企業的特點,決策管理過程通常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作出的,因此派出得合格人選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提供合理可行的決策建議,便于風險投資人作出正確決策。
3、增值。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風險企業的價值增值。增值服務貫穿于常規性管理和決策性管理全過程之中,它主要包括協助組建管理團隊、提供財務和融資服務、提供信息支持服務、提供法律顧問服務等內容。因而,增值服務已成為風險投資人對投資項目后續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價值發現的過程,更是一個價值創造的過程。
二、風險投資后管理的動因
任何投資活動的動力都來自于對利潤的追求。但是由于投資過程中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客觀存在,風險投資既有可能增值獲利,也有可能遭受損失。那么,價值增值的最大化、風險的防范和人力資本的充分應用是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產生發展的主要動因。
1、價值增值最大化的要求。風險投資后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風險企業的價值增值。風險投資家的風險投資后管理可從三個方面創造價值增值:為創業者提供合適的投資機會;為風險企業確定最佳戰略或者如何最好地執行戰略;為風險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源。
當風險企業在風險投資家的幫助下獲得投資機會、化解企業風險以及減少不確定性和作出最佳決策時,企業就創造了最大的價值增值。
2、防范風險的要求。風險投資的對象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家不僅要承擔技術開發和市場開拓的商業風險,還有由于風險投資的特殊性,承擔著風險與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商業風險是基于風險企業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由于商業風險無法完全預測,風險投資家只能隨著風險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狀況來調節他們的后續管理水平。一般情況下,風險投資后管理的水平與商業風險呈正相關,與風險企業價值增值的預期呈負相關,但是當風險投資后管理的強度與水平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風險投資家就可能會改變初衷并撤回投資。
在委托框架下,風險企業家與風險投資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于簽約投資前的項目評估階段,也存在于后續投資階段。簽約前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主要問題是逆向選擇,投資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主要問題是道德風險。因此,當的風險越高,風險投資家進行風險投資后管理的程度就越多。風險投資家通過投資后管理識別風險,收集信息,加強對于投資資金的監管,增加與管理團隊的溝通機會,從而幫助風險投資企業實現價值增值與風險防范。
3、人力資本充分應用的要求。在風險投資中,人力資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投資家的經驗,二是風險企業家的素質,二者都極端重要,而且是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的。首先,風險投資家的經驗是決定風險投資后管理所產生的價值增值量與風險防范成效的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其次,風險投資后管理對于風險企業家素質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風險企業家在風險企業中有特殊的重要性。與成熟企業相比,風險企業面臨著極度不確定的市場,具備極少的創業資源,并面臨高度的風險。風險企業家必須依靠自己的洞察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等在不完全信息情況下作出決策。但是,在委托與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必須依靠完善的管理機制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通過風險投資后監管,對風險企業家進行激勵與約束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創新性分析
1、管理對象的深化: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為核心。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不僅具有一般人力資本的特性,更具有特異性,這是風險投資后監管機制涉及的核心內容。概括而言,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異性主要包括:企業家人力資本的低擔保性;企業家人力資本的高專用性;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強顯示性;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可抵押性。由于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征和風險企業的特殊性,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對風險企業家的激勵,而且還要對其嚴格的約束與監控。
在風險投資后管理中,應該根據風險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基于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雙方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因素的考慮,來進行機制設計。對處于早期階段的風險企業,一方面企業家如果擁有相對較大的股權,其邊際努力產生的邊際收益中的較大部分將歸自己所有,其將受到足夠的激勵;另一方面,由于早期階段中風險企業家的擔保能力相對不足,風險投資家為了減少投資風險和損失,必須持有較大的最終控制權,并使公司的利益凌駕于企業家之上,甚至在必要時有權解雇企業家。隨著風險企業的發展,企業價值不斷提高,風險企業家的能力逐步顯現,聲譽不斷提高,風險企業家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與價值也在提高,使得風險企業家擔保能力將不斷得以提高,而風險企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則可能相應降低。與此相對應,企業家對企業的最終控制權應當增加。因此,風險企業的治理機制應具有一定的動態可調整性,即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和運營狀況以及企業家的能力是否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權,也就是說,企業家的能力和企業的經營績效及潛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與風險投資家之間的談判能力。風險企業治理機制的核心是對企業家進行良好的激勵、嚴格的約束與監控,并體現動態可調整性。
2、管理手段的創新:對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安排。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實質上是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的治理機制,是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之間長期重復博弈后最終會形成的一個最優博弈結果。因此,對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安排是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中最核心的手段。Kapla和Stromberg(2000)實證研究表明風險投資家通過合約將剩余索取權、投票權、清算權以及其他控制權的分配分開進行,而這些權力的分配取決于企業在某一個階段的可觀察或度量的指標所顯示的企業經營狀況,因而控制權的相機轉移也是逐步的、多層次的。
為了解決風險投資中風險資本家和風險企業家在企業經營發展各個階段相應的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安排問題,對風險投資中人力資本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進行了諸多創新,其手段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以可轉換優先股為主要融資工具的控制權約束與激勵。可轉換優先股為主的融資結構實質上是對風險企業家一種控制權激勵,促使風險企業家將人力資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企業中去,努力把企業經營成功,實現風險投資收益的最大化和風險企業家個人效用最大化。
(2)分階段投資并保留中止投資的權利。一旦風險投資家發現任何有關未來回報的負面信息,下一階段的融資可能被終止,風險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價值也就無法實現,這種方式也減少了風險企業家試圖對企業剩余索取權進行重新談判的機會主義行為。
(3)以股票贈與和股票期權為主要形式的激勵性報酬計劃。通過上述方式,將風險企業家與企業的未來經營狀況緊密聯系起來,風險投資家與企業家利益實現了高度趨同,降低了委托關系中的道德風險。
(4)投資者退出權約束。當風險企業業績低于預期目標時,風險投資家為減少損失,將其前期投資以某個事先確定的價格回售給被投資企業。這種行為不僅會導致風險企業實質運作資本數量的減少,還會通過資本市場的信息傳遞效應影響風險企業家的后續階段的籌資,從而提高了風險企業家的努力程度。
3、激勵方式的組合:對風險企業家的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相結合。在風險投資中,對風險企業家的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方式的運用,也是與風險企業家的人力資本特性緊密聯系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契約的不完備性,企業內部協調總是有限的,需要市場從外部來進行推動,這種由外部競爭機制產生的對企業家的激勵稱為隱性激勵。單純的顯性激勵或隱性激勵均不能夠對風險企業家產生最有效的激勵,二者的結合設計會取得更大激勵效果,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信息不對稱與不確定性的程度。
在風險投資的顯性激勵機制中,風險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以及薪酬結構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而風險投資中的報酬契約的創新在于按照經營業績連續支付風險企業家的薪酬,而不是在風險投資退出完全時集中支付。這種連續支付激勵機制對風險企業家的激勵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風險企業家的努力水平,為風險投資家和風險企業家雙方帶來更高的收益,也可以為風險投資家激勵與監管風險企業家提供更多的手段。但是由于風險投資中信息的高度不對稱以及風險企業成長的高度不確定性,顯性激勵模式對企業家特殊人力資本的激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風險投資的隱性激勵機制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隱性激勵機制主要包括風險企業相對業績激勵機制與聲譽激勵機制。在相對業績激勵機制中,由于風險投資家所關心的風險企業家的努力程度、智力因索、誠實和創新能力不易被觀察到,所以企業家的報酬不能直接與這些因素掛鉤,必須將報酬和可測量的工作績效掛鉤。由于使用相對業績比較能將風險投資中對企業家不可控的經濟環境變動影響進行過濾,評價出企業經營績效水平,能使企業家的努力水平接近最優。在聲譽激勵機制中,由于風險企業家的人力資本具有逐步顯現性,風險企業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將其人力資本潛能挖掘出來,不斷提高其人力資本價值,并提高其聲譽,使其在下一輪風險融資時,可以擁有更有利的競爭位置和更強的談判力量。所以聲譽激勵機制也為企業家人力資本提供了較好的隱性激勵機制。這二者事實上又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在聲譽激勵機制下相對業績比較有利于解決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完善投資契約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四、結論
風險投資后管理是風險投資循環過程中的核心環節,隨著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成熟,風險投資后的管理支持越來越重要,對于風險投資的價值增值,風險防范和人力資本的充分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風險投資后管理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適應風險投資的特殊運作方式與管理需求,必須要對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進行創新。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創新的核心在于以風險企業家人力資本為管理核心,以對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安排為手段,通過對風險企業家的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風險投資后管理機制的良好運行。
【參考文獻】
[1]KaplanS,PStromberg.VentureCapitalistsasPrincipals:Contracting,Screening,andMonitor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2).
[2]HarryJ.Sapienza,SophieManigart:Venturecapitalistgovernanceandvalueaddedinfourcountri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6(11).
[3]MacMillanetal:EthicalConflictsinaProspectivePaymentHomeHealth[J],EnvironmentNursingEconomics,1985(4).
[4]ChanA.V.:Thakor.Collateralandcompetitiveequilibriumwithmoralhazardandprivateimforrmation[J].JournalofFinance,1987(42).
[5]KaplanS.andStormbergpP.:FinancialContractingtheorymeetstherealworld:anempiricalanalysisofventurecapitalcontracts[R],NBERworkingPaperNo.W7660,April2000.
[6]艾耕云、徐晉、余祎:風險投資聲譽激勵機制下的相對業績比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
[7]崔景晨、王鍵:風險投資中對企業家激勵模型的研究[J].價值工程,2006(10).
一、內部審計評估內部環境
董事會各委員會之間持續的交流和聯系;在公司層面和分支機構、小組層面分配治理責任和活動;闡明橫向及縱向的監督事項;持續可靠的、有效的信息流動可以上達董事會各職能委員會;對包括但不限于治理,道德規范和監督政策的總體政策進行清楚地描述和溝通。只有組織存在一個經過仔細考慮的結構良好的治理環境,公司治理的流程和程序才能有效。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政策應當反映組織的法律、經營和報告體系及其組成部分,而且必須在各治理事項間清楚地分配責任。在結構和政策方面,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努力證實組織是否真正擁有這樣一個公司范圍的十分完整的治理、風險和合規環境,并評價其有效性,以幫助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如果企業沒有完整的治理方法,內部審計可以幫助其建立。另外,內部審計還可以幫助促進與其治理目標、活動及發現有關的信息在治理結構的各要素之間(如各委員會)持續和無障礙的交流。要實現上述目標,內部審計首先評價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及其章程的結構,以保證組織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恰當政策。這些政策應當一方面保證董事會具有實質上的獨立,而不僅僅是名義上的獨立;另一方面為組織的其他部分建立一個良好的道德規范和公司治理。內部審計在公司尚未建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應積極向管理層提出建立風險管理過程的相關建議。如果公司尚未建立風險管理過程,內部審計人員應該提請管理層注意這種情況,并同時提出建立風險管理過程的相關建議。內部審計人員長期立足于本企業的具體崗位,比較熟悉公司的業務并能夠隨時深入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去了解掌握具體情況,通過周密詳細的審前調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中發現存在風險的隱患問題,并對其構建以內部審計為基礎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進行風險分析,從而制定出全面且符合實際的審計工作計劃,提高工作效率。并了解了企業風險管理內部環境中公司治理結構的情況。
二、內部審計評估目標設定的合理性
企業的管理層和董事會決定企業的目標、實現目標的戰略、商業模式以及實施戰略的經營流程。核心及輔助的經營流程與組織的供應商、員工、資本提供者、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相關問題研究客戶及競爭者共同促進了戰略的實施。除了決定這些外,管理層和董事會還要決定為實現其目標愿意接受多大的風險。對于某些組織而言,因為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管理層和董事或為組織本身,或為其他相關目標,愿意承擔相當大的風險;對于另外一些組織,管理層和董事則不愿意承擔過多風險。這種對風險的態度可稱為“風險偏好”。戰略及經營計劃中隱含的整體組織風險為風險管理其他六個要素的運行提供了一個總體框架。這些目標及風險偏好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總體標準。內部審計人員就是要系統地將組織戰略和商業模式與對其實現構成威脅的風險聯系起來,評估組織的戰略目標、經營目標、財務目標、各個部門的目標的合理性。
三、內部審計評價風險事件識別的充分性
COSO概述的風險管理方法是以識別可能威脅組織目標實現的風險事件為基礎的。事件識別以環境為基礎,并需要針對可能的風險詳細描繪所處的環境。內部審計人員針對現有內外環境(壽命周期、經驗戰略等)與經營過程,采用各種分析方法獨立地推斷所有潛在的重大風險,為評價企業是否合理制定風險管理策略與決定風險方案提供充分根據。風險事件的識別就是要將比可容忍風險更加嚴重的次要風險從主要風險中分離出來,并提供數據以有助于風險的評價和處理。我們把所有潛在的重大風險定義為風險征兆,風險征兆是風險因素與風險事故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可能形成風險損失的各種現實跡象。內部審計人員利用壽命周期分析法,SWOT分析法,KSF分析法,DCCS法,盈虧臨界點分析法,財務、會計、統計指標分析法等捕捉風險征兆。
四、內部審計評價風險評估的合理性
經過風險事件的識別后,必須對風險事件量值(貨幣損失或事件發生可能性帶來的負面影響程度)以及給定量值時不利事件發生的概率予以計量,為確定風險管理戰略、政策與程序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重要的是,對于以前風險戰略決策、政策與程序通過與實際業務的結合的評價,可以檢查其設計是否合理、適當,執行是否有效,尤其是要找出需要修正、完善之處;對于實行風險預警機制的企業,經過風險評估后,能進行合適的預警;對于己經變成現實的風險,需要對風險的處理進行評價,以便檢查控制執行的差異,找出原因,明確責任。
五、內部審計評價風險反應措施的恰當性
在風險管理戰略方針和策略指導下,風險反應措施有規避、控制與抑制、接受、轉移四種,每種措施的實施都經過了風險與收益的權衡。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的風險反應將風險劃分為三種風險收益類別。一些風險的風險收益關系在現有的量值和概率水平下是可接受的,這類風險可以完全接受。另外一些風險的量值或概率非常大,以至于不能接受且無法經濟有效地加以抑制,因而超出了組織的風險容忍度,必須通過放棄有關計劃從而避免受風險的影響,或通過在源頭上預防風險來消除這類風險。還有一些風險是企業經常遇見的,風險收益的權衡可接受,但如果管理層不采取一定的行動,則不可接受。一些風險可以通過保險、套期保值、衍生工具轉移給別人,或通過合營、聯盟和定價手段來分攤。內部審計人員判斷風險管理措施是否恰當,最好結合對管理層風險偏好判斷來進行:第一,欲避免某種風險也許不可能;第二,采用規避風險方法最經濟,以使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相關問題研究收益小于控制成本;第三,避免一項風險可能產生另外新的風險。對于風險控制與抑制的評價,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對內部控制設計的健全性、執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而評價。對風險轉移措施的評價應當考慮各種風險轉移形式的優缺點。如果企業采用風險接受措施,內部審計人員則可根據三個條件來判斷企業管理層采用的合理性:處理風險的成本大于承擔風險所付出的代價;估計某種風險可能發生的重大損失本身可以安全承擔;不可能轉移于他人的風險或不可能防止的損失。
六、內部審計評價控制活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許多風險可以通過經營過程的規劃來控制,這些規劃限制或減少所面臨風險的可能性或量值。許多對交易和資產保護控制的內部控制程序或控制活動都是企業風險控制活動的例子。內部控制的時間一般應該針對總體和具體控制而言,因而分為一般(總體)控制和具體(應用)控制。總體控制從控制環境角度對組織業務進行總的控制;而具體控制則針對具體的程序和活動。如對采購業務進行控制,總體控制在設計時將這項業務分為招標、核定供應商名單一覽表、對采購發票與合同一一核對、驗收入庫等具體活動,要求各活動間職責分離,而通過招標選擇供應商只針對購貨這一業務,這就是具體控制。內部審計人員應該從如下方面評價控制活動的科學性、合理性:一是審查相關交易過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必須保證每項交易都備有證明文件,保證拒絕非法的交易,保證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夠被正確地處理。二是總體控制與具體控制。總體控制的缺乏會使具體控制失效。設計具體控制時,必須同時考慮相關的風險、報告的風險和發生的頻率。三是多重控制。為防止一項控制措施不能發現和糾正錯誤的可能性,應設計多重控制。這里包括授權、職務分離、憑證、接觸、實物清查等幾個方面同時或交替的控制設計。四是對成本與效益原則的考慮。內部控制的設計應該遵從成本與效益原則,即將缺乏控制導致的損失與建立和實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較,在尋求內部控制的獨立性、有效性的同時,力求簡潔與低耗。
七、內部審計評估信息與溝通的有效性
作為一個充滿了生命跡象的有機體,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牽涉到它的“健康”問題。影響組織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對于當前大多數企業而言,溝通機制的缺乏或低效率是影響組織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組織內部存在著溝通的位差效應,即領導層的信息一般只有20%-25%被下級知道并正確理解,從下到上反饋的信息更是不超過10%;而平位論文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相關問題研究交流的效率則可以達到90%以上。組織中的信息不通暢、員工的情感或情緒問題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回應,天長日久就會沉淀淤積,導致組織有效運行障礙和日后組織病變。因此,有效的溝通機制可謂是企業的安全閥,當企業內部不利于組織的能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它能以適當的通道來釋放這些能量。從而始終保持組織運行中的動態平衡。在一個組織中最重要的是:高層管理者的戰略、目標意圖能否自由、迅速、通暢地傳遞給下級,并且下級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級的意思表達,并將意見充分反映到上級。而管理層對員工意見的獲取和采納程度,以及組織是否有多種溝通道都成為內部審計人員關注的焦點。企業內部有多個主體都需要獲得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過程的相關、可靠的信息。管理層想要獲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證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管理層也希望員工能夠適當獲取其所面臨風險的信息,并將日常經營中出現的例外事項告知管理層。履行監督職責的審計委員會及外部董事通過確認風險得到恰當管理而得到安慰,他們也可以利用內部審計部門的確認報告作為其已經履行職責的證據。在一個組織中最重要的是:高層管理者的戰略、目標意圖能否自由、迅速、通暢地傳遞給下級,并且下級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級的意思表達,并將意見充分反映到上級。而管理層對員工意見的獲取和采納程度,以及組織是否有多種溝通道都成為內部審計人員關注的焦點。企業內部有多個主體都需要獲得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過程的相關、可靠的信息。管理層想要獲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證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管理層也希望員工能夠適當獲取其所面臨風險的信息,并將日常經營中出現的例外事項告知管理層。履行監督職責的審計委員會及外部董事通過確認風險得到恰當管理而得到安慰,他們也可以利用內部審計部門的確認報告作為其已經履行職責的證據。除了那些直接負責規劃和實施企業風險管理的人外,其他人也有興趣獲知風險和風險管理的信息。供應商、消費者及員工都希望獲得關于組織的風險及風險管理過程的確認信息。另外,投資者和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及負責管理企業的管理機構也都想獲得確認信息,作為減少意外信息及資產損失的一種方式。上述所有主體都對風險及風險降低的過程感興趣,并且都想得到高質量的風險管理正在發揮作用的確認信息。但是他們的具體需求不同。因而,內部審計驗證信息的準確可靠性時需要予以權衡,要評價信息能否被適當主體獲取。
八、內部審計評估風險監控的有效性
引言
此次發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無異于一場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地震,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損失。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在反思:一向自詡擁有世界最健全市場經濟制度的美國為何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時至今日,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金融監管的缺失為此次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而美國的監管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無疑為我國金融監管再次敲響了警鐘。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所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全球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尚未能夠深入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僥幸躲過一劫。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很重視金融監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金融監管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將越來越明顯。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市場準入的限制導致國有資本為市場主導的局面
市場準入監管是金融業監管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確保金融業安全的第一道關口。在我國,一個穩健有序的金融體系應是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國有金融機構、民營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是在我國,不管是開拓相關金融新業務,還是設計新金融機構等,都必須要經由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執政部門擔心機構的過度準入會導致無序和失控,從而不斷提高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壟斷地位不斷加強。
(二)退出機制不完善使得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不斷積累
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應是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并重的市場。目前,我國在金融法規方面日趨完善,并且出臺了多不的金融法規,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對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上,還缺乏相應的推出機制。所以,當金融風險暴露的時候,金融監管部門職能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關鋁來解除金融風險,而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也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舉措不僅加劇了主要債務人的道德風險,還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累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
(三)監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在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上的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在監管制度上的可操作性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并且相應的懲罰措施單一;在存款保險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銀行評價制度上還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現象,并且監管的透明度相對較低;監管的信息化程度低,監管軟件開發不足的現象也非常突出。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的完善
(一)加快建立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腳步
(1)建立正確的合規性監管理念和方法。金融監管部門應轉變傳統的合規性監管的方法與理念,充分發揮監管的導向作用,積極音帶和督促中資銀行風險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建設,促使監管與合規產生有效的互動。首先要明確重點,將監管重點轉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評價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狀況,引導銀行積極的參與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二是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及時的向銀行提出改建意見,督促銀行進行改進。
(2)制定出臺“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相關監管部門要根據中資銀行的實際情況,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以進一步明確銀行內部的合規責任,以及相關合規部門的地位、作用、職能結構等等,從根本上保證銀行合規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并實施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首先是,完善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以便為商業銀行的退出奠定相關基礎。銀監會應該在借鑒國際銀行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我國銀行的風險評預警體系,要確定問題銀行和重點的銀行監控對象,并且建立這些問題銀行的風險管理檔案,以強化對整個銀行體系的監管。
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過程中的作用,改變現有的行政強制干預。銀監會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市場為基礎的處理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的作用,逐步減少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直接干預。
(三)完善金融監管方式和多樣化監管手段
(1)由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為合規性監管與風險監管并重。風險監管與風險控制不能適應金融創新發展的要求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風險監管是中國金融體制不斷進行市場化和國際化前進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的金融穩定以及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當前中國金融機構的具體情況,此種金融監管轉移的過渡,可以從完善金融法規制度,填補法律漏洞,通過行政手段規范金融機構經營著手,并逐步通過市場調節預防,分散或轉移風險。
(2)提高銀行監管手段技術含量。改變現階段計算機僅運用在辦公自動化和支付清算系統,要加大對監管操作方面運用的投入;重視監管軟件在監管工作中的運用,并加強監管軟件開發;加大投入,提高跨地區、跨國境共享監管信息的電子化程度。
三、總結
對金融金球化的發展未來和金融監管創新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尚不清楚未來的正確方向。但是,只要充分尊重金融發展規律,形成以金融創新為主導的金融監管理念,按照金融創新的發展規律,完善各種對策,就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健康快速發展,確保我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更穩更快的良好發展。
引言
此次發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無異于一場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地震,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損失。人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在反思:一向自詡擁有世界最健全市場經濟制度的美國為何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時至今日,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金融監管的缺失為此次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而美國的監管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無疑為我國金融監管再次敲響了警鐘。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所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在此次金融危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全球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尚未能夠深入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僥幸躲過一劫。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很重視金融監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金融監管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將越來越明顯。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市場準入的限制導致國有資本為市場主導的局面
市場準入監管是金融業監管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確保金融業安全的第一道關口。在我國,一個穩健有序的金融體系應是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國有金融機構、民營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是在我國,不管是開拓相關金融新業務,還是設計新金融機構等,都必須要經由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執政部門擔心機構的過度準入會導致無序和失控,從而不斷提高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壟斷地位不斷加強。
(二)退出機制不完善使得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不斷積累
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應是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并重的市場。目前,我國在金融法規方面日趨完善,并且出臺了多不的金融法規,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對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上,還缺乏相應的推出機制。所以,當金融風險暴露的時候,金融監管部門職能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關鋁來解除金融風險,而在救助和關閉金融機構過程中的個人債權也通常由政府墊付,這種舉措不僅加劇了主要債務人的道德風險,還有可能誘發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累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
(三)監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在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上的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在監管制度上的可操作性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并且相應的懲罰措施單一;在存款保險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銀行評價制度上還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現象,并且監管的透明度相對較低;監管的信息化程度低,監管軟件開發不足的現象也非常突出。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的完善
(一)加快建立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腳步
(1)建立正確的合規性監管理念和方法。金融監管部門應轉變傳統的合規性監管的方法與理念,充分發揮監管的導向作用,積極音帶和督促中資銀行風險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建設,促使監管與合規產生有效的互動。首先要明確重點,將監管重點轉向外部督促和外部評價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狀況,引導銀行積極的參與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二是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及時的向銀行提出改建意見,督促銀行進行改進。
(2)制定出臺“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相關監管部門要根據中資銀行的實際情況,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導手冊》,以進一步明確銀行內部的合規責任,以及相關合規部門的地位、作用、職能結構等等,從根本上保證銀行合規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并實施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首先是,完善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以便為商業銀行的退出奠定相關基礎。銀監會應該在借鑒國際銀行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我國銀行的風險評預警體系,要確定問題銀行和重點的銀行監控對象,并且建立這些問題銀行的風險管理檔案,以強化對整個銀行體系的監管。
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過程中的作用,改變現有的行政強制干預。銀監會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市場為基礎的處理手段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的作用,逐步減少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直接干預。
(三)完善金融監管方式和多樣化監管手段
(1)由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為合規性監管與風險監管并重。風險監管與風險控制不能適應金融創新發展的要求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風險監管是中國金融體制不斷進行市場化和國際化前進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的金融穩定以及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當前中國金融機構的具體情況,此種金融監管轉移的過渡,可以從完善金融法規制度,填補法律漏洞,通過行政手段規范金融機構經營著手,并逐步通過市場調節預防,分散或轉移風險。
自改革開放以來,交通一直是我國的重點行業,公路作為拉動內需的重點行業,給我國公路施工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對建筑企業應對工程風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橋梁在交通建設中處于重要地位,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公路橋梁施工面臨的各種事故和潛在風險日益嚴重,所以公路橋梁施工風險就成為公路橋梁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潛在橋粱施工風險隨著跨徑的加大,公路橋梁施工的作業環境越來越復雜,施工的難度也增大。公路橋梁在施工階段的事故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由此橋粱施工風險的管理問題也日益得到重視,因此開展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的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橋梁工程施工論文對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1、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研究現狀與問題分析
1.1風險管理意識不強沒有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公路橋梁施工企業管理者的風險意識還比較淡薄,對于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其作為橋粱施工管理的重要內容。盡管有一些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的措施,但僅局限于在公路橋梁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技術方案中編制的一些在工程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措施,缺乏系統性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目標,沒有正式的公路橋梁施_亡風險管理方案。公路橋梁施工管理人員只注重業務量,缺乏爭業風險管理。沒有建立健全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機制。國內多數公路橋梁施工企業由于風險意識的不強。對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沒有明確的定位,因此,在企業組織結構設置上未考慮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職能,缺乏專職人員來進行風險管理。公路橋梁施工企業內部風險機制不健全,增加了組織結構的運行風險。
1.2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不完善
不具備良好的橋粱施工風險管理技術和能力。絕大多數公路橋梁施工企業未能建芷起全面完善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這主要表現對千公路橋梁施工過程中的變化控制不得力,對于公路橋梁施工中不斷發生的各種變化不能做到充分考慮,造成當公路橋梁施工風險到來時,由于缺乏全面可靠數據支持,不能及時做出應對措施,管理成效低。不具備良好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技術意味著以較低的項目成本獲得利潤的增加,我國公路橋梁施工企業普遍存在缺乏系統的風險管理技術和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不高,不具備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
1.3公路橋梁施工風險評估理論體系不完善
對于風險評估還處于方法研究和對大型公路橋梁進行風險研究,公路橋梁施工風險因素識別的層次不統一,不便于分工協作。雖然目前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風險在一哆公路橋梁施工中得到運用,但系統和實用性強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的風險理論相對抽象,理解的難度大,不便為大多數公路橋梁施工一線的技術管理人員所運用。我國公路橋梁施工企業對風險管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知識的匾乏,使得我國公路橋梁施工企業整體對駕馭風險的能力較弱。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公路橋梁施工企業不能回避的問題,需要找的一種符合目前風險發展水平且易于公路橋梁施工掌握和操作的實用風險評估方法。
2、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問題的策略探討
2.1建立起全面、完善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經驗數據的積累,對公路橋梁施工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做出科學估計,當風險到來時及時做出有效的反應。建立和完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機構和機制。對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明確定位,設置上考慮風險管理部門和職能,配備專職部門和人員來履行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職責。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增強公路橋梁施工企業組織結構的運行效率,增強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意識,把風險管理作為公路橋梁施工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技術方法的學習,并能自覺應用。
2.2加強公路橋梁施工中的風險識別,為了直觀地表現風險,按公路橋梁施工目標的實現程度,可將公路橋梁施工風險分為進度風險、質量風險和費用風險,分別從這三個角度對風險進行識別,影響公路橋梁施工進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公路橋梁建設環境、設計、施工等多個方面,要從大量的因素中尋找公路橋梁施工的風險因素,對于可能轉化為工期風險的因素要做比較詳細地識別。另外要注意對公路橋梁施工中的風險估計,公路橋梁施工中的風險估計是對公路橋梁施工中的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發生時間等的估計。風險估計的對象是公路橋梁施工單個風險。可分為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發生的概率估計。這些風險包括設計變更頻繁、施工管理水平低、違反施工程序、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技術不完善、建筑材料費用漲價、投資或成本控制措施不力等因素。
2.3梁施工風險與施工合同不嚴密和不完備密切相關。要提高合同管理質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預防機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強施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簽訂管理、合同履行管理、書面資料管理等措施。公路橋梁施工企業要重視安全生產,必須取得安全行政主管部頒發的《安全施工許可證》后才可開工,各類人員必須具備執業資格才能上崗,新員工必須經過三級安全教育,安全檢查不能放松,施工現場安全設施齊全,并符合國家規定,公路橋梁施工機械必須經安全檢查合格,并建立安全施工責任制,制定和完善公路橋梁施工安全操作規程和公路橋梁施工安全技格執行。在公路橋梁施工工程實施過程中,要對各項風險對策的執行進行查,檢查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風險對策的執行效果。除此之外,還需要檢查是否有被遺漏的公路橋梁施工工程風險,開始新一輪的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過程。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要在公路橋梁施工整個實施過程中要對風險進行持續的監視,從而保證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計劃得以很好執行,需要說明的是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相關研究較少,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多,國家也尚未頒布工程風險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今后對公路橋梁施工風險管理企業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機構和機制,增強風險管理意識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從而更好的保證公路橋梁施工工程建設順利實施。
3、結束語
公路橋梁建設的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其工作牽扯眾多部分和單位,但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其關系到公路橋梁建設的最后質量及完成的時間,因此,企業應該認真策劃,科學安排,合理調度,確保公路橋梁建設工作按預期完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