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3: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三)管理方式帶來的問題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沿用了輔導員制,造成了管理責任不明確,只要學生不出重大事故就沒有什么責任的情況。另外這種輔導員管理學生的模式使班級活動難以開展,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加上輔導員的管理的任務多、學生多、難度大,在管理的過程中,事物繁瑣,沒有量的標準,管理的目標不明確,學生的規章制度的落實不健全,沒有做到學生的人性化管理和以法管理,只能是憑借經驗,化解問題;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對學生的管理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就業壓力的影響高校合并、新建,民營大學涌現,適齡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增加,但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多,而社會的用工需求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工作需要,這樣就出現了與就業崗位的矛盾,畢業生的競爭日益激烈。大規模的擴招和收費標準的提高,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帶來的迫切需要工作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這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又帶來一個不利因素。如何提高本校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就成為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應對措施
社會大環境千變萬化,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學生問題的出現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高校要積極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實踐,本著創新學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質量,服務學生。高校學生作為一個高校的主體力量,是高校的靈魂和主體,只有建立適合學生需求和發展的管理體系,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發展,因此,,創新管理方法,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建立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并把學生管理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一)建立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
1.不斷探索,完善制度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是比較開放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存在利益關系,使得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通過法律和法規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使得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明確。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方面一直在探索科學的、適應大學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完善管理模式,這也使得學生管理制度在逐漸完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例如,學生管理過程出現的問題,沒有具體的配套政策,這樣就導致學生管理工作中沒有管理的量度,給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另外還有一些制度嚴密性的問題,有時易受外界干擾也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了不便。
2.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尊重人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的選擇,這不僅是育人的原則,同時也高校學校管理的理念,那就是要在學生管理中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實踐。在學生管理中從實踐和學生的需要出發,改變學校管理制度與學生的對立局面,消除學生被管理的叛逆心理,充分把學生調動起來,進行自我管理。學生工作管理者要深入到學生當中,通過調查、分析和研究,從而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而使管理的方法具有人性化,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團體意識。
(二)注重管理方法促進管理實效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校園是一個大課堂,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局限與課堂,也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各種講座、論壇,以及多種社團活動等,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讓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大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參與的活動,在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的合作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學生的管理人員,可以利用網絡、談話、問卷的形式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進行及時了解和把握,從而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還要廣泛開展建立思想教育活動,并建立平臺,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走向課外,利用實踐基地作為平臺進行教育,從而創新課堂傳授的模式。讓學生充分、切實到相關思想教育陣地進行感受、參觀、學習,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感化,,讓其從思想上去武裝起自己,從而推進思想教育的成功,讓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2.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被管理者數量大,而管理者是少數的,要把多少人組織起來,統一起來,就需要有得力的幫手,學生管理者就要培養自己的管理力,而學生干部是我國高校進行學生管理的主要力量。作為學生管理者要認清學生干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其管理作用。學生干部來自學生,又服務于學生,有一定的威望,是受學生尊重的,學生干部在學校、老師及學生中起著一個承上啟下、上傳下達的橋梁的作用,在管理不可替代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管理者不可能及時的掌握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學習及生活等情況,這時就可以通過班干部了解信息,對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和解決,從而提升管理的實效。因此必須重視班干部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特別班干部的選定,應該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并經過實踐考驗的,這樣才具有凝聚力和影響力。在學生中間,既會起到團結同學,又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凝聚力,特別在集體事務中發揮帶頭和統籌作用,使周圍的同學積極參與,共同提高。學生來自不同地方,思想、素質也是不盡相同,學習成績參差不齊,這樣就會導致學生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問題的復雜化會加劇矛盾,單純依靠老師去管理和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班干部吸引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協作管理,參與其中,發揮其干部的帶頭和示范作用,從而才能提升管理的實效。
3.利用信息化管理拓寬管理渠道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為高校學生建立電子檔案,完善管理系統,掌握學生各個方面的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從而有效的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防患于未然。管理者可以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如可以利用飛信、校園網、QQ群等,通過對學生認證后,可以利用這些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縮短了與學生時空距離,從而使大學生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現實的需求,需要學生管理的工作的創新,這就要求學生管理者要善于觀察和思考,并進行深入的研究,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與學生實時、有效的溝通交流,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朋友。發揮校園網成為師生交流的情報站的作用。利用SNS模式網站,讓學生管理者及時發展問題,深入學生內心,縮短時間,掃除局限,從而形成相對平等的交流方式。QQ群也是交流的平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隨時交流,管理者可以布置任務,信息。大家在群里,對問題或某種觀點進行討論。例如,考研問題、就業問題等都可以集體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愿意與老師進行溝通。使用飛信,也是師生交流的主要途徑,輔導員一般情況要面臨幾百人的學生,可以利用飛信就能與這些學生進行聯系,傳達信息或布置任務等。這比平時通過班會等傳統的模式,更快捷、方便,同時也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實效得到提升。
(三)加強學生管理隊伍的建設
1.明確職責,積極配合面對當前學校的擴招,就面臨著新的問題,要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一種高水平的學生管理隊伍,從而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具有高素質。學校就要把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并加強學生管理隊伍的建設,從而對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學生管理人員,有明確的分工,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并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讓高校管理工作實效科學化、人性化,從而發揮管理的實效。
2.加強學習,提升素養當前,我國高校一部分學生管理隊伍素養參差不齊,缺少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又加上管理的學生數量大,事物繁瑣。這樣要求管理人員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也要具備管理的能力,這才能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使,做到及時,高效。因此,要加強對管理工作者的業務培訓,可以通過自學的形式,也可以到外校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并結合自己學校的情況進行實踐與研究,從而實效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從而及時、高效的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棘手問題。
當前,大學生中很多人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卻缺少一個發揮的平臺。這就需要學生管理人員在對學生管理時不要一刀切,要充分分析學生的自然情況與發展空間,確定學生的基本狀態,指導學生的未來發展。對于能力強,能夠組織管理他人、組織活動的學生,要給予他一個平臺,讓他在高效管理自己之余進行班級管理、學生會日常工作、課外活動的組織策劃與實施,部分院校通過“學生輔導員”的方式讓學生嘗試著進行低年級學生輔導員工作,讓他們通過管理別人理清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的能力。當然,教師對于這一層面的學生一定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多給他們的工作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教導他們管理的藝術與方法。既放手讓他們去做,又能夠很好的掌控效果是最佳狀態。
1.2樹立典型
全員動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樹立典型,在管理中,我們要讓一部分學生通過努力脫穎而出,然后再以他們為典型去激勵其他學生。例如為學生創造條件參加地區、市、省以至國家層面的專業技能競賽,一部分學生在比賽中獲獎,將會對另一部分學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讓他們也有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動力。再通過進行一對一幫扶的方式,讓全員共同提高。當然,學生的能力各有不同,對于管理來說,在各方面都要樹立典范讓學生以此為目標進行努力。例如,文藝活動的典型、體育活動的典型、管理工作的典型等,各方面都通過典型來確定班級的整體風氣,使班級在正能量的帶動下不斷前進。
1.3制定科學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對于學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有明確統一的管理制度,這其中即包括學校層面的,也包括班級層面的。例如,學生日常量化怎樣管理,要確定標準的評分體系,然后按部就班地實施。對于違反制定的學生,嚴格按照規定來進行處理,這樣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制度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做到依法育人。再如,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的評定,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這里一定首先明確操作規范,然后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將其做得公開、公正、透明,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明確的參照目標并為之積極努力,又可以避免很多茅盾。
1.4科學指導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管理教師,應時刻關注社會各方面的需求,著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國家優秀的建設者,并引導他們成為國際新型人才。當代大學生有著他們自身的特點,他們是這個時代與社會的產物,但最終他們必須要服務于這個社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上去實現他們的價值。學生管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指導他們客觀正確地評價當前形勢,同時啟發學生放眼未來,做到厚積薄發。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每一個大學生都承載著父母的期望,每一個年輕人都要力爭成為中華民族振興的脊梁,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為世界的和諧與發展而奮斗。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指導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情緒的復雜多樣性
情緒是人對外界的客觀事物或事件行為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體驗或外在的表現形式。能帶來這種態度體驗的東西既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進入大學后,新的生活環境、新的交際對象、新的學習內容、新的希望和目標使大學生的需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這些需求在不同階段、不同的學生身上體現出不同態度感受,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特點,情緒在大學生身上體出了復雜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特點給學生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給學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復雜性。
2.情緒的不穩定性
現階段的大學生正處于理智與情感的發育階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生活在一個更加寬松、更加開放、信息源沖擊力更強、更復雜的環境下,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地發生調整甚至變更,這種環境下的情緒不僅僅受外界環境的控制,而且極易受到個人心境的影響,心境好時,情緒就會表現出積極、亢奮、善于言談;心境不好時,情緒就會表現出消沉、低落、悶悶不樂、不愿跟別人交流,體現出大學生情緒的極不穩定性。
3.情緒表現的隱蔽性
隨著大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深入了解,社會閱歷的不斷豐富,人生經驗的不斷積累,心智逐漸成熟,各種能力都有所增長,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問題時,不論是自己滿意的還是自己不滿意的,當面不去做過多的評論,把自己對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應隱藏起來,比如近來出現的新名詞——陽光抑郁癥。這種情緒不易被別人覺察,有時,面對不滿意的事情反而會表現得更加高興甚至是非常滿意,給人造成一種假象,這種表現會因個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現出一定的持久性,會對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比如:近年來在高校頻繁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這些自殺學生平常在老師的眼里是表現較好的學生,有禮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課曠課、跟學生之間的關系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這樣的學生不善于發表意見,常表現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讓同學或老師察覺他真實的內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這類學生的內心世界非常困難。
4.情緒表現出的易沖動性
易沖動性是大學生情緒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由于大學生正處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來的過渡階段,情緒活動表現出極不穩定性,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往往不假思索,情緒的表現像疾風驟雨般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個特點可以通過具體案例進行說明。案例:在一次校運動會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級的紀檢部部長在檢查學生到場情況時,發現被安排的一年級某班的學生沒有按時到場,于是就找到該班班長,并告訴他,你班的學生今天沒有按要求到場,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長一聽惱了,立刻反擊:昨天我班的學生到場了,你給加分嗎?你只知道給自己加分,并煽動本班學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紀檢部長立馬惱火,在眾目睽睽之下給了班長一拳。這一拳在其他學生當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本案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論紀檢部長還是班長在處理問題時,都沒有能夠平心靜氣地去商談出現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從各自的觀點出發,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在學生中間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明顯體現了學生情緒的易沖動性,造成這種沖動性的根源是他們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對學生個人和老師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以上情緒特點如果不能給予及時和正確的引導,非常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不良情緒產生,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同時也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困擾。
二、造成大學生情緒多樣性特點的因素分析
由于現代的大學基本上都是開放式的,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往往是分開的,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會造成學生的情緒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長期的學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對學生的情緒教育管理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只要成績好,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生的個人感受和表現出來的反常情緒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導師的學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紀律、學習成績作為對學生好壞的衡量標準,很少有老師在管理學生時考慮用一種藝術的手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去關注學生的情緒感受。在大多數的高校學生管理中,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卻忽視了學生的情緒管理教育,情緒表現又是個人心理活動的重要表現之一,能從中體現個人的心理素質,在人才素質整體結構中具有基礎和核心的作用。這是學校教育長期存在的一個嚴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才的培養模式。
2.所學專業影響著學生情緒
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情緒,如果學習的專業是自己喜歡的,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起來就感覺很愉快,沒有壓力感,學習視野也會不斷擴充,心情自然就會放松,狀態就表現良好;如果所學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是家長的意愿,學習起來就被動,沒有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整個的學習生活會產生厭倦情緒,同時也會感染到個人的生活當中去,尋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脫學習帶來的厭煩情緒。
3.家庭教育方式嚴重影響個人的情緒
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基本單位,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生活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生活環境,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下生活,培養出來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樣的,甚至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在家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管理過于嚴厲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內向的性格特點,經常表現出憂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過于保護、過于干涉、拒絕甚至否認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點,表現出對人對事不信任、消極、松散懈怠的態度;如果父母過于嬌慣孩子,對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會形成飛揚跋扈、自私、唯我獨尊的生活態度,稍有不順就會大發雷霆、不顧及場合,認為一切都應該圍繞他一個人轉;生活在一個和諧、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較活潑、開朗,給人非常陽光的感覺;生活在一個四分五裂、整天家里烏煙瘴氣的環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較孤僻、自卑、往往帶有暴力傾向。這些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后期的性格養成都有很重要的影響,當然這些也會影響到個人情緒的表達。
4.理想與現實生活及個人的自我認識度影響著個人情緒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習俗影響著個人的情緒,一般高校的學生生源地域較廣,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城市,來自農村的學生遇到城市的學生時,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會產生自卑的情緒,感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才藝不如人,生活質量不如人,知識面不如人等。這方面的認識會嚴重影響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性格內向的學生就容易形成自閉癥。從農村來到城市,對大學充滿著幻想和期待,但面對現實時,又會發現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這時如果不能正確認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擺正,生活在這種種矛盾沖擊的心理下,大學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緒,所以,對大學現實生活的滿意度會影響學生的情緒。針對大學生的情緒特點及成因分析,作為高校學生管理者來說,應該全面分析問題,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管理。
三、大學生情緒管理的對策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人生觀和世界觀確立的重要階段,面臨著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課題和抉擇。穩定、積極、健康、向上的情緒是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保障,也對高校學生管理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保證大學生很快適應學校生活并適應社會需要的重要基礎。為更好地管理大學生的情緒,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大學生的情緒引導教育
情緒引導教育就是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內心深處引發學生積極的、愉悅的情感體驗。在情緒引導教育的過程中,引導者要注意尊重和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品性,培養他們的情緒調控能力、正確認知自我、悅納自我的能力,加強大學生與同學、老師的交流互動,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校園活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促進他們對學習、學校生活和周圍事物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及認識到作為大學生應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培養出情感豐富、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新時代大學生。
2.不斷完善學校情緒管理設施、提高學生管理人員的情緒管理水平
學校設施對學生的情緒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硬件建設比較完備的學校,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課程學習來滿足對現實大學生活的不滿情緒,軟件建設方面,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培訓和教育,也可以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提供展示大學生不同類型才華的舞臺,給學生提供適時釋放學生內心壓力的環境和對象;其次是選擇中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學方面能給以學生引導,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經驗,自身有較好的情緒掌控能力,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能給學生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進行溝通。最后在校內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配有專職心理咨詢師,一旦遇到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及時提供疏通和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和途徑,避免事情向縱深方向發展。
3.努力營造寬松、和諧、健康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質和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心理發展,鑒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更應該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長學校,學生在校時,應及時跟父母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從深層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另外,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時的表現,在學生管理上,與父母達成一致共識,雙方協作,共同做好學生的情緒管理工作。
2、傳統的規章制度具有明顯的“家族式”管理作風。當前高等院校學生管理機制將同學們定位成被監管的對象,其個性與潛質常常無法被激發,思維被限制,“家族式”管理作風的管理理念居于主導地位,形式太過片面。并且如今的教育體制,同學們極難盡情展現自身的想象力,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挫。過去許多老師對于同學們均有式的管理風格,將同學們視為監管的對象,與服務相反。如此境況下成長的學生極難變成人格完備、具備創造性思維的人。“嚴禁”、“不準”等使令式的口吻并不讓人陌生。此種家族式的管理風格,讓同學們的主觀意識受到壓抑,沒法把自身的優點盡情展現出來,因而沒法凸顯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機制。
3、形式大于實際的管理實況。人性化管理雖是被宣傳了好多年,然而在許多高校,人性化管理仍是駐留在表層,許多對于人性化的管理僅是駐留在最基本的表層,沒法真切地領悟到人性化管理的本質。許多高校現在的工作系統與工作內容極為繁雜,高校學子學習時間長、狀況百出,再者,高校持續擴招,同學人數激增,一個工作職員要面對幾百名同學,在此種情形下,學生工作職員完全變成同學們生活的后勤,沉浸在事務中,常是被動應對。這些繁雜事務動用了很多的精力,讓大家無暇靜心研討學生工作規律、特性與思想動態等問題,更別說站在同學們思想的角度去解析、處理問題了。
二、在高等院校實施人性化管理的幾點意見
1、注重情感溝通,展現人文關懷理念曾有位著名學者說過,理解并關懷對方的情感是鼓勵對方、團結彼此的高效方法。在學生工作上,需增強與同學們的心靈溝通,采用換位思量的方法,站在同學們的立場上去想問題。由這個層面來講,人性化管理亦是一種情感關懷。身為學生工作人員,應當立足于同學們的視角,思考什么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由源頭上滿足他們的需要,學生工作人員需走進同學們群體中,緊密關注他們的不穩定情形,弄明白緣由之處,快速進行處理。學生工作人員是人性化管理的實施者,唯有工作人員把大學生人性化管理策略納入平常工作里面,方可以得到最佳的管理成效。在筆者的學生工作生涯里,問題與狀況可謂層出不窮。舉個例子,對于大學四年級的同學來講,首要面臨的問題則是就業壓力,所以很多同學都會在大四的第一學期就已經出去參加實習工作了。那么這不可避免地會和學校的課程發生沖突,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實習而來找我請假的時候,我意識到該是時候讓大家明白:選擇、責任與尊重的時候了。所以,我會召開班會,向他們說明白,在課程與實習工作之間要慎重選擇,而不是命令他們一定要選擇課堂。因為當你選擇逃課的時候,相應地,就要承擔由此而可能被任課老師給你很低的“平時分”甚至你可能會掛科;最重要的,不能用其他的理由來去搪塞逃課的事實,因為這是對任課老師的不尊重。我本人當然會尊重他們在有富余精力的情況下參加實習,但是他們應該溝通的人是任課老師,而不是我。作為學生工作人員,我僅僅是給他們一個好的建議的人。
2、提倡同學們進行自我服務,提高他們行動的積極性自我教育才能特指同學們積極自主地將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理念在心理做出理解,如今的社會不僅要求學習才能好的科班型人才,學生工作人員需非常重視同學們的權利,信任他們,充分重視同學們的主體地位,激勵他們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要求同學們在高校經過人性化管理,并且更為注重高風亮節的新時代人才,而且經過實踐轉變成較為平穩的自覺行為的才能。使同學們感覺到高校所做的全部均是給自身服務,進而鼓勵其對學習、對校園的熱忱,經過實施人性化管理,能夠讓同學們由各方面完備自身,在更專業的層面來表現自身的才華,讓其得到更好地發展。需盡情發揮團學、團委與班委的職能價值,使同學們自行自發管理,經過自身自發管理,經過親身管理有關的職能機構,包含學生干部的任用、考評、評比先進,還有對班級老師進行可觀的評價,真切達成師生交流的效果。以學生為本位的人性化管理能夠讓同學們在人文關懷、彼此理解的互助環境下成長,使同學們和高校在彼此尊重,在此種環境下培育出來的同學會是人格完備、擁有創造新思維的素質型人才。學生工作人員需發掘各個同學身上的優勢與特質,讓大家實現自我控制的目的,養成自我約束的習慣。使普通的同學參加學生管理的進程中,學會自己發覺問題,處理問題,經過人性化管理,持續觀察與改變自身的劣勢,提升同學們行為的自主性。
1.2大學生管理觀念傳統陳舊,缺乏創新大學生管理工作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模式,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需求.傳統的管理理念缺少“以人為本”的思想,過分強調群體的作用,而沒有考慮個體的內控因素,忽視大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得管理工作變得僵硬缺少彈性.在目標的設定上,大學生管理的目標一直是以維持學校的平穩發展為主,旨于管好學生、管住學生,沒有設定更加長遠的目標.學生管理工作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一個安定有序的環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其目標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而不僅僅是學校.此外,在事件處理的方式上,傳統思想是采用懲罰、道德教育的方式,大多依靠特定的規章制度進行處理.學生在學校的各種條條框框中經常感覺缺少自由,外在的束縛使得大學生缺乏突破創新的勇氣.
1.3專業的管理隊伍欠缺,結構較不合理輔導員是大學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在高校中,對于輔導員的選擇和培訓都沒有一個既定的規章制度.管理人員的欠缺,使得高校的管理力量較為薄弱,其管理的效果也無法真正達到實效.其次,在高校輔導員當中,專職的輔導員還是比較少的,有一部分是通過擔任短期的輔導員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還有一部分是由在校教師兼任的.因此輔導員群體中普遍存在流動性大,業務能力不足,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
1.4缺乏管理理論知識學習在國外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具有高度專業性地職業,教師需要具備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而從事這項職業的大部分都是碩士、博士等高學歷的人才.在工作經驗以及理論研究方面都有所欠缺,特別是在管理員方面,大部分從事管理員職業的都是各高校的教師,在數量上都很難達到要求,更不用說在專業水平達到很高的標準.由于數量較少,高校輔導員一般身兼數職,不僅要負責學生的管理,平時還要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學生管理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理論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國內在學生管理方面相關的系統的理論有所缺乏,大部分輔導員都是受到傳統經驗主義的影響,在管理上缺乏理論的指導,僅憑借自身經驗完成管理任務.
1.5大學生自身問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興趣愛好多、接受新興事物能力強,經常走在時代的前列.但是個人主義現象較為普遍,獨立意識較強,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管制.受到外界物質社會與快節奏生活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開始變得浮躁,一旦失敗就會變得萬分沮喪,質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變得自暴自棄.加上“90”大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挫折的應對經驗上有所欠缺,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落差,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學生都是來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人匯集在了一起.由于飲食習慣、地域文化、家庭環境、性格方面的差異,這些學生在交往交流中經常會出現矛盾.
2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影響因素
2.1高校擴大招生引起大學生整體素質降低擴招一方面為更多人提供了繼續深造接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更多在文化或思想素質上有所欠缺的學生進入了本科院校,這部分學生常常是最難接受管理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人生缺乏清晰的規劃,不喜歡他人的管制,常常帶有逆反心理,這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此外,本科院校的錄取標準都是學生的文化分數,較少關注學生自身的思想行為表現.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教育作為未來工作的敲門磚甚至于是綠卡,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對學生的文化成績異常關注,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這也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2.2高校教育體制對于學生管理的影響高校教育體制本身對于學生的管理工作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大學,班級、年級的概念被弱化,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漸退到了幕后工作者,除了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外很少會肩負起學生管理的工作.相應的管理工作落到了輔導員的肩上,不同于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的日常聯系較少,也很少有利益方面的聯系,因此輔導員的管制效果相對而言較弱.另外,由于班級概念的弱化,大學生的集體意識逐漸降低,在一個班級中,往往會出現多個小團體.而大學的學生管理工作大部分還是以班級為主的,其實際效果因為班級內的分化而被削弱.另一方面,高校教學體制的變革也對學生管理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例如對辦學體制的改革,大課程制度,教學模式的創新等等,也給管理工作造成了新的問題.
2.3社會變革影響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網絡以及高科技產品的普及.隨著經濟基礎的進步,社會上層建筑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革.特別是在教育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關鍵又是教育.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高校擴招成了必然趨勢.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家庭能為下一代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在“全面教育”、“終身學習”觀念影響下,更多的人需要高等院校的入場券.受此影響,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增,人才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目前很多大學生的職業技能都無法滿足社會工作的要求.因此,現狀是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很多職位卻找不到人才.大學生在就業上受到了挫折,轉而會對大學的教學模式產生懷疑.再者,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成長在一個較為和平安逸的環境中,缺乏對困難挫折的抵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當代大學生的困惑表明了目前大學生管理工作,無法滿足社會與時展的要求.
2.4互聯網發展對大學生思想觀念變化的作用互聯網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但是與此同時,網絡也是引發大學生思想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過度依賴,學生自身的學業能力有所降低,因為很多人形成了一遇到問題就上網求救的習慣,缺乏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鍛煉.在大學期間,相對于中學時代,學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閑時間,由于缺乏規劃時間的能力、自控能力又較差,很多大學生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了網絡上.網購、微博、網絡聊天、網絡游戲占據了大學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很多大學生會在畢業前夕抱怨在大學時代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卻沒有學到從事社會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時,網絡上還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如果對信息的判斷能力不足,對有害信息的抵制力不夠堅定,有可能會導致學生遭遇詐騙、誤入歧途,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犯罪.因此互聯網的發展,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強化措施
3.1加強大學生思想行為考核評價力度在大學生的綜合評定中需要加強思想行為方面的考評力度,在以往的綜合測評中,學科成績仍在占據主導地位,對于學生思想方面的評定力度不夠;在方式上多采用班級內學生互評的形式,頻率為一個學年一次.思想道德修養的考評不管在權重上還是評測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建立一個專業系統的學生綜合評定制度對學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考核的內容上可以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對集體的貢獻、遵紀守法狀況都包括進來.在分數的權重上也要加以調整,要消除一邊倒的現象.同時將思想道德的評分直接與獎學金或其他榮譽的獲得相關聯,提高大學生對個人思想素質的重視程度,促進大學生自我管理.此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獎勵制度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對學生的進行量化的考評,建立檔案,對一些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的考核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2開展學生自我管理,加快學生工作隊伍建立傳統的學生管理都是以學校的強制性管理為主.在這種管理制度之下,一方面由于學校管理人員數量的缺少,其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學生一直處于一個被管理者的地位,無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且大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已經有了較為強烈的獨立意識,因此對于校方的強制性管理,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新形勢下的學生管理應該是把學校的管制與學生的自我管理結合起來,高校管理者為學生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避免其逆反心理,充分調動起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積極性.學生自我管理有很多的益處,首先學生是最了解自身這一群體的,對于學生的時實際狀態與思想情況都能很清楚的把握,因此能對癥下藥,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學生之間都是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因此能較少地體驗到管理中的壓迫感;其次,學生自我管理還是大學生鍛煉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在這過程中,通過自身參與能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培養團隊意識,也有利于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最終從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內在的道德準則.
國內目前的地方院校中,學生管理工作仍然表現出很明顯的重管理、輕服務階段,仍然將管理者看成是整個管理工作中的決定性主導地位;認為學生處于輔助地位,只需要在管理活動中服從管理者的管理;仍然以控制學生,達到學校穩定為管理目標,忽略學生的發展需要。受傳統學生管理觀念的影響,管理者總是不自覺的認定學生為單純的工作客體,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管理中強調以經驗為管理依據,管理方式以問題式管理為主,不注重事先管理,對學生實施統一標準和要求,限制了個體的個性化,評價時仍在沿用以往的標準,對于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不夠重視,降低管理成效。
1.2管理難度增大
新形勢下的高校擴招造成了大學生數量的迅猛增長,從而導致了精英化教育朝著大眾化教育轉變的趨勢,生源質量很大程度上下降。上學費用造成了更多的學生經濟困難;承受來自學習、生活、交際、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使學生壓力巨大,增加了心理障礙率;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以及后勤社會化改革都加大了管理實踐過程中的困難度,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不言而喻。
2、理念的創新
2.1思想觀念以人為本
大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自身的情緒變化、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自身特性等。因此管理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信任學生,真正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者來看待,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行為,肯定學生的自身價值,信任學生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為其傳遞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訊息。
2.2方法手段以人為本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灌輸方式進行,偏重道德規范、法律知識的全面掌握和記憶,通常是通過強硬的制度、規定來約束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言行舉止,沒有做到切實站在學生立場考慮,以學生身心發展為目標,強調學生的思想感情等,過于重視外在的硬性控制。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才能塑造出完整的人。所以,管理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提高管理中對管理方式以及人性化管理的重視。
2.3行政建設以人為本
若不具備完善的組織建設、系統的制度建設、有效的隊伍建設做基礎,是無法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的底線是組織規定和法律標準,如果人本管理沒有這兩項行政性建設做支撐,那么,這種人本管理是毫無原則可循的。由此可見,應在強化相關行政建設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3、提高工作質量的對策
3.1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管理者以學生視角思考問題,全免掌握學生需求,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需求,即使是同一個個體,也會因為時期的不同、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需求。只有通過有效的溝通,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才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為其開展積極正向的引導,消除不合理需求,指引其不斷提高自身合理需求你,深層次激發學生的活力與動力。
3.2引導學生參與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生自主的想法十分重要。應引導學生共同開展校園管理,為學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給予他們更多的自和決策權,提倡學生對校園管理進行建議,賦予他們適合的、相當的決策權。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一個準確的評估,提高自信心,激發學生創造性。
3.3培養競爭意識
強化學生競爭意識,實施競爭激勵,刺激學生潛在能力的發揮,最大限度挖掘其聰明智慧,提高激勵效果。為了幫助學生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學生的競爭意識非常重要。通過競爭使學生意識到優勝劣汰,能夠加大學生的危機感,進而激發起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競爭過程中能夠使學生自信、堅毅等良好品質的加強;感受到來自競爭目標的刺激,學生會出現一種正向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能夠刺激其創造性的發揮。
1.管理理念滯后,大學生的被動性較強受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影響,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管理理念比較滯后,難以符合時代與教育的發展規律。當前,我國高校在大學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視管理、輕視服務,忽視了大學生管理的服務職能,導致大學生管理工作過分強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將大學生作為管理中的客體,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能動性,直接導致大學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單一,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被忽視管理手段的單一化,是制約大學生管理功能發揮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管理模式類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強制性較強,人性化較低,對大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規劃出條條框框,并強制性地要求其行為符合規范標準,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針對大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進行面面都需要學校予以關注及支持,這就導致大學生的需求難以被滿足,使得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較差。
(二)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的價值表現
1.能夠明晰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地位,實現雙方的地位平等主體間性之所以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被運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對主體間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強調,在大學生管理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于物質條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可以使管理者與大學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從而將兩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的對等交往,反對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這就為大學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從而增加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將雙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夠構建合理的溝通渠道,實現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理解交往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管理不僅要求管理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還激發了處于主體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將大學生管理中的內容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保證了理論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同時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實施力度。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要求大學生管理中的管理者與大學生構成對等交往性的關系,強調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體與被大學生主體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實現雙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夠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實現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與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種需求,如此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更容易具備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理論要求管理者關心大學生生活及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強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提倡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及創造力,如此更容易實現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大學生管理新思維———主體間性特征在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一)主體制約性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的交往有賴于他們共有的客觀世界,客觀世界不僅為他們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對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起著制約的作用。因此,以主體間性理論看待大學生管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交往活動的內涵、特點、性質等都與其所處的客觀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協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體系為物質基礎,在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潮流、文化環境下開展并進行的。這就制約了大學生管理中的主體,對他們的各種行為進行了規范。
(二)地位對等性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與主體間的對等交流,反對工具理性極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將交往雙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雙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過協同配合實現共同利益。在大學生管理中,地位對等性為每一個主體都提供了均等的機會,并要求每一個主體都必須對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進行表達,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主體間性強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獨立人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大學生管理中,主體間性對管理者與大學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管理活動的內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馬斯曾經說過:“人類的存在并非以一個獨立的個人做基礎,而是以‘雙向理解’的交往做起點。”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是交互的,不僅體現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時也體現在交往的內容上,雙方的思想、觀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過程中相互傳遞著,唯其如此,才能保證交往雙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可、相互包容,為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提供基礎保障。因此,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管理中,促進了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交往的相互性,豐富了雙方的交往內容,并加深了雙方的交往程度。(四)溝通主動性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是以主動性為前提的,如果主體之間任何一方處于被動或者消極的狀態,主體之間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義與動力,因此,主體間性理論要求各個主體必須以主動并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可以提高管理者與大學生雙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管理者充分運用激勵、引導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促使大學生主動向管理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意愿與建議,如此不僅拓展了管理者與大學生的交往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學生管理的新路徑———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體的轉變———由單一型轉向多元化現階段,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了教育行業的繁榮,對大學生管理造成影響的因素增多,導致大學生管理所處的內外環境復雜且多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管理目標的實現與問題的解決需要高校內外部的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認可、達成一致,促進共同利益的實現。而傳統大學生管理的主體過于單一,在傳統大學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學生管理僅僅限于內部系統,安排一些管理人員對大學生進行管理,管理主體過于單一化,不能順應當前教育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更不能滿足大學生管理的內在需求。借鑒主體間性理論,大學生管理的主體應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在大學生管理中各個管理主體不僅是一種共生的狀態,同時還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學生管理的主體不僅要包括傳統的大學生管理職能體系,還必須包括科研、教務、生活保障等職能部門,除此之外,企業、社團、家長等其他相關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學生管理中的主體,還需要使他們充分發揮管理的功能作用。這就需要高校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交流,使各利益相關者充分認識到大學身管理與他們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關系著他們的長期發展與未來,從而使他們在大學生管理中充分發揮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大學生管理的管理主體由單一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才能符合時代與教育的發展規律,滿足現階段大學生管理的內在需求。
(二)管理內容的轉變———由針對學習成績轉向重視日常生活管理現階段,國家與社會急需全面型與綜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大學生全面化的培養方案,不僅要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豐富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提升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素養、思想內涵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國家及社會輸送綜合型人才。然而傳統的大學生管理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忽視了大學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視大學生課余時間與日常生活的管理,導致大學生管理的內容單調,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在大學生管理中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大學生管理內容需要由針對學習成績向重視日常生活管理過渡。因此,高校必須引導大學生構建自己的生活結構,包括認知學習、能力培養、文化娛樂等,并關注大學生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等因素,指導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及體驗,并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培養正常、健康的行為方式,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環境,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健康、舒適的空間。
項目驅動式:這種模式是指企業與院校互派人員到對方任教與培訓,通過具體的項目制定與完善大學生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這種模式也幫助企業員工提高員工職業素質與能力,形成一種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機制。
工學交替式:這種模式一般是指學生進行一個學期的文化理論的學習知識,一個學期進行企業實習。這種半工半學的模式適合勞動力密集的企業,像一些機械制造業等。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嚴格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執行,并進行考核。
引企入校式:這種模式是指在學校內部建立大學生實訓基地或生產車間,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化生產,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實現理論與知識有效結合,育人與用人的有效銜接。
頂崗實習式:頂崗實習式是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的方式,把學生畢業頂崗位實習期與企業試用期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工學結合模式。這種簽訂頂崗實習協議使學生行為規范符合企業的管理規定,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
校企融合式:這種模式是前幾種模式的深化,將企業的培訓中心與學校的相關教研室融為一體,共同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大學生。校企雙方交叉兼職、專業共建、師資互通、資源共享。是現階段高職教育比較理想的培養模式。
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淺析
通過對工學結合六種模式的分析,并結合伯頓•克拉克的“協調三角形”理論,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企業的密切配合來提高工學結合的開展有效性,提高大學生管理水平,具體如下。企業首先要轉變觀念,逐步承擔辦學主體的角色,培養,選拔,儲備以工學結合的技術型人才。其次,企業有義務接納學生和教師到企業實習,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從而實現整合優化學校資源,實現共贏。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觀念與服務于學生的心態,配合企業,與企業融為一體,基于工學結合來培養大學生,實現育人與用人的有效銜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機制。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高等院校必須建立創新型全力服務于學生的觀念
明確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并把“工學結合”模式作為一項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改革創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學結合”模式作為我們思考高等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問題的重要依據,并據此來轉變與創新辦學思想,辦學模式,辦學機制;把“工學結合”的開展作為一種科學的人才觀,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職業技能與自身的價值,從成功走向成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2.高等院校必須建立為全心全意學生服務的心態
高等教育的本質培養目標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心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務,幫助學生就業,提高職業素質。為學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興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進行合理的課程改革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往傳統的課程都是在課堂中進行教學,但“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在企業中進行教學。這種創新型課程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使課程與實踐操作緊密相關。形成一種不以書本為主,而是以項目為主的技能型課程。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也達到培養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雙師結構隊伍建設中的工學結合
基于“工學結合”大學生培養模式具有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特點,高校的師資隊伍不僅需要課堂授課,還需在教學實踐場所進行現場技術性指導。也可在學生頂崗實習的用人單位聘任兼職教師,對其進行教學管理培訓,按照學校的管理條例對學生學習實踐場地嚴格監督與指導。
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淺析
通過對工學結合六種模式的分析,并結合伯頓•克拉克的“協調三角形”理論,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企業的密切配合來提高工學結合的開展有效性,提高大學生管理水平,具體如下。企業首先要轉變觀念,逐步承擔辦學主體的角色,培養,選拔,儲備以工學結合的技術型人才。其次,企業有義務接納學生和教師到企業實習,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從而實現整合優化學校資源,實現共贏。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觀念與服務于學生的心態,配合企業,與企業融為一體,基于工學結合來培養大學生,實現育人與用人的有效銜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機制。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高等院校必須建立創新型全力服務于學生的觀念
明確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并把“工學結合”模式作為一項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改革創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學結合”模式作為我們思考高等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問題的重要依據,并據此來轉變與創新辦學思想,辦學模式,辦學機制;把“工學結合”的開展作為一種科學的人才觀,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職業技能與自身的價值,從成功走向成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2.高等院校必須建立為全心全意學生服務的心態
高等教育的本質培養目標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心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務,幫助學生就業,提高職業素質。為學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興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進行合理的課程改革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往傳統的課程都是在課堂中進行教學,但“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在企業中進行教學。這種創新型課程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使課程與實踐操作緊密相關。形成一種不以書本為主,而是以項目為主的技能型課程。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也達到培養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雙師結構隊伍建設中的工學結合
基于“工學結合”大學生培養模式具有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特點,高校的師資隊伍不僅需要課堂授課,還需在教學實踐場所進行現場技術性指導。也可在學生頂崗實習的用人單位聘任兼職教師,對其進行教學管理培訓,按照學校的管理條例對學生學習實踐場地嚴格監督與指導。
二、學生參與管理意義
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更是大紅鷹學院特色之一,自辦學以來,在學生工作方面形成了許多特色及品牌。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是寧波大紅鷹學院“參與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實踐平臺,是青年大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服務學校師生、提升個人素質的有效載體。通過學生參與校園管理,可以幫助學校和學生個人做出調整和改進。
1.參與校園管理可以提升大學生自我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學生活中,學生是學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員,離開了學生這個成員,就談不上學校的教育。這種主體性不僅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參與校園管理促進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自身是真正的參與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而非客體或者旁觀者。所以,充分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更是自我意識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2.參與校園管理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是課堂教學環節的友誼延伸和補充,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鍛煉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闊視野,學習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是虛心發現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之處,不斷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優質成才、全面成才。
3.參與校園管理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封閉,缺乏對外界的了解。參與校園管理可以展現大學生的個人能力,提高綜合能力。在書本之外,增加對校園管理各個方面的了解、明晰自身的能力傾向、興趣、性格等,更合理地安排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4.參與校園管理可以促進了高校的發展
高效益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為目的,參與校園管理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高校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為校園管理工作注入生機和活力。在校園管理中大學生充分發揮知識和智力優勢,服務于學生,服務學校、回報學校、傳播了校園新風尚,有效推動了學生工作特色和品牌建設。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為例,學生助理團和軍訓教導隊是學校“參與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兩大重要實踐平臺,對于我們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助理團在指導老師的直接帶領下,積極參與學校各項事務,在校院兩級各類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學生軍訓教導隊除了軍訓任務的成功開展,軍訓教導隊也承擔了“軍事訓練員、安全保衛員、義務消防員、輿情信息員”等工作,也在日常生活上得到了領導、老師們的肯定,成為了一支“靠的住、拉得出、打得贏”的學生骨干部隊。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強和改進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增強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認識并支持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努力方向。
三、對策與建議
1.讓每一位同學意識到自己就是管理者
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大學生,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學校、父母來制約和監督不當行為,更多的是應該進行自我管理。不能對自己的言行持無所顧忌或抱無所謂的態度,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要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應經不再是一個需要依靠別人管理束縛的孩子,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以管理者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一切,知道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2.發揮集體作用
讓我們每一位同學都真正融入學校、班級這個大集體中,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為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班級中、學校里每個學生都應有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像少數人那樣那么優秀,可以做到學生會會長之類的高度,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少數人甚至只是自己的管理者。學校也可以幫忙安排學生都有事情做,為大家服務,同學之間關系融洽和諧,更有利于增強我們自我管理的信心。特別是班干部、學生會的干事,一方面自我管理的同時,另一方面帶領全班同學開展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能力,尤其是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3.調整并保持自我期望
要管理好自己,應對自己有一個定位,確定目標,比如近期的學習成績,遠期的職業規劃、人生理想等等。對這些我們雖然不是很具體的明確,但是要有思考,要有一個大概的規劃。我們并不用確立太高的目標,因為太高的目標反而會適得其反,當然,太低的目標會讓我們失去努力的動力。不高不低的期望值更能激發我們的積極性,而且對于目標需要保持修正,并不斷克服挫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