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2: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普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1園區概況
調查顯示該園區所在地屬于太行山脈,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溫帶半濕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園區規劃山下面積約366668.5m2,山上面積約166667.5m2。種養植規劃如下:山上種植酸棗樹、山楂樹、柿子樹、花椒樹等;山下種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糧食作物等;園區防護林由梧桐、楊樹等構成;畜禽養殖園主要養殖豬、牛、羊、驢、蛋雞等。在整個園區中,蚯蚓是實現廢物資源化的主導者,其可以將動物糞便、植物秸稈等轉化為自身蛋白和蚯蚓糞,巧妙地把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地聯系起來。以蚯蚓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為生態鏈條,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4],有效地解決畜禽規模養殖糞便污染問題,基本實現園區物質循環。
2.2園區科普教育價值挖掘
整理園區種養物種的馴化史、生物學特性、種養管理要點、用途、相似物種地區分布等知識,通過制作解說牌、園區物質循環流程圖展示牌、科普宣傳欄、導游解說等,結合實物向參觀者進行系統的科普教育宣講,介紹循環農業的定義、循環農業前景,讓參觀者了解農業中的動植物、農業發展史、現代農業技術等。例如在畜禽養殖園可以參觀了解不同生長階段動物的行為與管理要點;在果園內可以向參觀者講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護技術,到金秋時節還可組織參觀者進行采摘;在大棚種植園向參觀者介紹白色農業、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等技術。園區后期還將設立DIY園和農業科普中心,如DIY園可以傳授用山上柳條或荊條編織盛物筐、簍的技術,或者讓城市參觀者有機會承租園中小塊土地進行種養管理實踐等。農業科普中心可以設置各階段農耕用具展區、現代農業科技展覽區、虛擬農業展示區等,讓參觀者身臨其境,了解植物播種、發芽、生長的過程,常見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等。此外,還可以在供參觀者休息的長廊內設立科普宣傳欄,使參觀者在休息的同時了解農業發展歷史以及本園區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鮮明對比。
2.3園區科普教育方案設計
2.3.1園區科普教育游園路線的設計根據游覽目的、興趣、時節不同,規劃了三條路線。
1)循環農業觀光路線:林木深處—田園灌溉—畜禽糞便沼氣發酵—蚯蚓園—大棚種植—農業科普中心,主要了解循環路徑、觀賞循環農業景觀、現代農業技術、自然景觀等。
2)農俗體驗路線:林木深處—采摘樂園—DIY園—農業科普中心,主要可以識別常見農業物種、干農家活(根據時節不同組織參觀者采摘等),了解綠色、循環農業。
3)特色專題路線:主要有春季踏青節、盛夏狂歡節、金秋采摘節、重陽登高節以及以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專題旅游。
2.3.2以解說系統為基礎的科普教育方案的設計解說系統分為向導式解說系統和自導式解說系統。向導式解說系統,也稱導游解說系統,一名合格的農業示范園專業導游既要具備農學、生物學相關專業素質,又要懂得教育學、旅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方可抓住參觀者的心理,熟知參觀者的需求,更好地進行農業科普宣傳。自導式解說系統由圖文、語音、聲像導游等設施、設備向參觀者提供靜態的、被動的信息傳遞,可通過園區設立的各種解說牌、科普宣傳欄、音像制品等傳遞科普信息。
1)針對兒童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兒童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寓教于樂對兒童至關重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要采取以“導奇式法”為主,走農俗體驗路線。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應注意:路線不宜太長,考慮兒童身體、心理狀況,內容上要控制難度,專業內容要淺,主要目的使兒童了解與生活相關的農業常識,建立環保意識和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2)針對青少年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青少年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有一定的農業常識。針對青少年采用PBL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為基礎[5],挖掘青少年潛力,逐步引導青少年關注農業、了解農業。游覽路線以循環農業觀光路線為主,講述現代農業技術,以識別物種為輔,糾正青少年的錯誤認識。如在蚯蚓園,可以讓青少年們動手挖幾條蚯蚓來觀察,說出蚯蚓的生活習性、用途等,根據蚯蚓的生活習性還可以延伸到利用菌渣、畜禽糞便養蚯蚓的技術,而蚯蚓糞還可以作為生物肥;在果園中通過青少年們提問交流讓學生了解水果生長對日光、溫度等條件的需求及果樹的管理。
3)針對成年人、老年人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對這一群體可以采取參觀法,即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成年人、老年人對具體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驗證已有知識。針對成年人、老年人主要是農俗體驗路線,輔以循環農業觀光路線。
4)針對成年、老年人的自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成年人、老年人生活閱歷較豐富,也可以采取自導式解說系統游覽循環農業園區,園區科普教育中心可以制作針對性的自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指導書、語音、聲像等資料提供給參觀者。其中解說牌要重點研制適宜本園區物種特色的科普教育解說牌、現代農業技術解說牌、文化長廊宣傳欄等。為了達到較好的科普宣傳效果,根據參觀者年齡不同還可具體設計系統的科普教育方案材料供自導式解說系統的參觀者選擇。
2現行達標考核標準存在的問題
目前鄭科院所用考核評分標準是在專科學生田徑普修課達標考核標準的基礎上,參考省內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田徑普修課達標考核標準制定的,經試用發現不符合鄭科院學生實際情況。據調查統計,鄭科院2012-2013級學生入校時體育專業成績平均為88分(滿分150分),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相對較差。表1顯示:在對現行田徑普修課術科達標考核標準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女各項目達標成績的均值對應的評分除有一項在70分以上,4項在70—60分之間,而7項處于不及格分值,說明現行的考核標準制訂的過高,以至出現分數偏低,甚至過多的不及格現象,現行考核標準不論男子還是女子的考核成績都呈現出偏態分布的趨勢。可見:現行的達標考核標準不能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各項目達標成績對應的分值不能準確反映達到某一成績的難易程度,缺乏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達標評定的結果(成績)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客觀規律,也就不可能使各個項目的評分標準相對地等價統一,不能客觀地反映和評價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缺乏應有的科學性。[2]此外,一個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除了評分結果應符合正態分布,還應體現出達標分數的增加應與成績提高的難易程度相適應。[3]而現行達標標準分值的遞增不能合理地反應出成績遞增的難易程度。依現行達標標準,男子110米跨欄從20S(60分)到16S(100分),每提高0.5S都是得5分;女子鉛球從6.5米(60分)到10.5米(100分),每提高0.5米也都是得5分;還有女子標槍、跳高等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可見:現行達標標準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學生學習努力和付出程度,現行達標標準缺乏評價的合理性。因此,建立一個符合民辦本科體育系學生現狀的田徑普修課術科達標標準已是目前田徑教學急待解決的問題。
3制定新田徑普修課術科達標標準
根據體育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剔除可疑變量后,利用SPS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單個樣本的K-S檢驗(見表3)。結果顯示(見表2):顯著性概率都大于0.05,可以認為樣本服從正態分布,[4]由此可得,樣本來自正態分布的總體育運動中,許多項目成績的提高與分數的增加不應是正比例的關系,而應是分數與成績提高難度相對應的曲線關系。[5]利用累進計分法對學生術科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結合其他院校的標準和專家訪談意見,制定新的田徑普修課術科達標標準。
4新達標標準的驗證分析
利用2014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第一學期100米跑、跳遠的成績對照評分標準,經過統計分析,各分數段的人數分布合理,基本服從正態分布曲線,能更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新考核標準分數的制訂符合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特點且與田徑基本規則相適應。徑賽項目成績都精確到1/100秒,田賽成績跳高每次升桿2厘米,跳遠、鉛球、標槍則是以厘米去計算成績,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體現了新達標標準的相對科學性和合理性。
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文化教育是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此后,社區文化教育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現代國際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注普遍增強。世界各國也都日益重視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國現代意義的社區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閘北區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率先成立,使社區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及和發展。2002年,遼寧省沈陽市首創“社區科普大學”。十多年來,沈陽社區科普大學不斷發展壯大,迄今為止已創辦分校275所,市級重點分校總數已逾百所,在校學員1.3萬人,講師團教師1200名,組織課堂教學8.9萬課時,培訓學員222.6萬人次,開展第二課堂科普活動3000余次,參加科普活動人數達60萬人次。志愿者教師隊伍也越來越壯大,社區科普大學已經成為全市學習型社區建設的有效載體。2011年6月1日,“沈陽社區大講堂———百萬市民數字化在線學習惠民教育工程”啟動。此次活動著力打造十個國家級學習型社區示范點,建設百個網站,實現了同時視頻學習1000人,在線學習10000人的工作目標,每年社區教育覆蓋百萬人次。通過社區大講堂,沈陽將構建全市社區教育體系,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鞏固沈陽文明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成果,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素質。
2.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在我國推進科普文化教育的進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學校教育范圍內的課堂教學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為主的各級各類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其具體內容是通過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課外學習計劃、非正規教育項目、科技館活動、科學調查體驗、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形式開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動。而全國各級各類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作為主體承擔了關于青少年的各種科技創新和科普教育任務。(1)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動中心)是中國科協所屬社會公益性機構,從事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傳播科學,開展示范性、導向性科學普及活動,組織青少年科技競賽的工作,是中國科協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眾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愛,使他們樹立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的科學素質。(2)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是遼寧省科協所屬的社會公益性機構。該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在青少年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是遼寧省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進行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設置專門機構,常年組織“大手拉小手”、百名專家進社區、科普大篷車巡展,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科奧林匹克競賽、航模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科普知識內容。
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科普教育的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公眾接受科學階段;公眾理解科學階段;公眾參與科學階段。我國目前尚處于“公眾接受科學”階段。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基本處于專家對公眾的科學知識傳播普及,公眾被動接受的階段。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著種種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競賽類活動多,科技活動缺乏創新形式
從目前來看,我國對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動除了學校課堂教學設置的科技課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類競賽。國際國內的科技創新大賽、夏令營、冬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形成了一些效果顯著的品牌活動,但科技競賽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科技競賽活動以國家科技部門主導、各地科技部門承辦實施的形式在激勵青少年科學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國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傳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較顯著的問題是:一是太過于依賴這種形式,難以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多種科普形式有效銜接、形成系統;二是缺乏創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動數量多,但多數活動方式雷同,形式陳舊,大多是學科競賽、科普展覽、科普講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較強,學校和學生參加競賽往往帶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反倒沒有突出。
2.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對象傾向于中老年人群體
我國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活動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沈陽市首創的科普大學10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陽市科協與沈陽市科技局對市民科學素養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沈陽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5.8%,比沈陽2001年的2.4%增長了3.4個百分點,比2004年增長了1.93個百分點,呈快速增長態勢。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實踐參與活動,如在“節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中,沈陽市有150個活動小組,5萬多名青少年在中國科協網上申報體驗數據,申報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但通過劉嬌在2009年針對沈陽市大東區黎明社區等兩個街道五個社區的一項社區科普調查數據來看,在207名調查對象中,41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人數占91%,25歲以下的占2.9%,說明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主要是中老年群體,青少年群體基本被忽略。這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但如何把社區科普大學的教育資源利用到青少年群體,是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
3.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銜接機制
在當前我國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一方面是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轟轟烈烈,而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難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競賽如火如荼,卻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的學校與校外相關機構的活動。兩者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沒有形成整體科普教育系統,導致社區科普教育的資源青少年群體無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針對青少年的社區科普教育活動,也隨意性較強,缺乏長效機制。雖然在有些地區出現了由學校牽頭組建的社區文化教育委員會,參與學校課外科普活動的協調與管理,形成了學校主導、社會參與的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學校在調動社區資源方面存在組織層面的不便,難以調動社區各方面資源的積極性,究竟以學校為主體還是社區教育為主體,需要有關部門予以協調和平衡。
4.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內容上缺乏針對性與目標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教育過程,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更利于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形成。在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上缺乏針對性。社區科普文化教育的內容大多數都集中在醫療、飲食、公德以及休閑娛樂等方面,圍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階段特征的比較少。二是內容上缺乏目標性。由于對象的不同以及對象接受科學技術普及的途徑和方式的差異,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標上,有不同的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
從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問題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個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國家科技部門為主導的統一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科學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時成為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擔負組織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活動的任務,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領域。這些活動在全國范圍產生了很大影響。從國家層面來看,現在已經把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的活動領域擴大到所有社會公眾,而不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群體。因此,應該建立起一個統籌協調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體系。
2.完善社區科普大學教育模式
從2002年開始,社區科普大學作為開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僅在沈陽市區內得到迅猛發展,還開辟了沈北新區等分校,在鐵嶺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社區科普大學,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但目前社區科普大學的對象性太強,難以兼顧其他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因此,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與發展就必須完善已有的社區科普大學模式。比如社區科普大學的活動對象、活動內容、活動群體應有意識地兼顧整個群體,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體。社區科普大學也應該是分類、分階段的教育體系,可以擴展成為社區科普學校,分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間資源共享、活動與課程有針對性,做到協調統一、相互提高、共同發展。
3.針對青少年群體建立家庭、學校和社區三位一體的有效銜接機制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處在學校教育的發展階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首先要抓好學校科普教育,利用學校的師資、課堂、各種實驗設備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學校資源,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達到對科學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識的訓練;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強對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導,建立現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區文化教育系統,把社區科普文化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大力深入開展青少年社區科普文化活動,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帶動其他群體,共同促進社區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統性思維,將家庭、學校和社區整合起來,如青少年群體要利用社區科普大學的資源,老年人群體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區內的所有科普場館要共同利用等。總之,要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既不重復,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機的教育體系,完善“校外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即校外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的終身教育機制。
4.在科普內容上分類,做到針對性和目標性相統一
科普內容由于對象群體的不用,其目標自然不相統一,事實上在當前的科普文化教育過程中,老年人群體雖然與青少年群體有所不同,但僅僅是從受眾的接受內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對象特征不同的基礎上。比如在青少年群體中科學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相比,科學知識反倒不是那么緊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體掌握的科學知識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體中,應著重對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弘揚,然后才是科學方法的運用;在青少年群體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學校教育,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會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學知識,青少年社區科普教育應著重對其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判斷。這樣才能與學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銜接,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科技園;科普教育;北農科技園;都市型農業;輻射帶動
為弘揚和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成立社會實踐團”,暑假期間深入企業、社區、農村開展“見證輝煌成就,踐行北京精神”首都城鄉社會體驗日活動。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代表、中央和市屬媒體代表共1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年教師張祖群副教授與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參加了上述活動,2014年下半年補充進行調研與電話訪談,重新補錄文獻分析,本文主要圍繞“十二五”、“十三五”的轉型時期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要目標是如何探索出一種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新模式這一問題。
一、科普教育綜述:如何提升大學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國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顯著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重要目標,要求進一步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因此,我國高校急需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早已經開始了。王曉紅(2001)[1]提出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投身科學實踐活動,營造校園的科學氛圍,重塑大學生科學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應開設科普創新課程;廖洪元(2002)[3]等認為,通過建立現代科普理念、弘揚科學精神,來引導大學生參加科學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楊東銘(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現狀存在一定的盲區;王歐(2003)以2002年統計年鑒數據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部分國家農業園區效益進行綜合性評價[5];葉華松 (2005) [6]認為,應使科學精神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題;趙大中(2006) [7]針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及弘揚科學精神,應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普活動,并建立科普活動的長效機制;許志峰(2007)[8]認為應借鑒國外成熟科學素質理論和先進經驗,建立大學生綜合性科學素質評價體系和培養體系;王宇良,沈瑤琴,戚敏(2008)[9]認為高校科普人才嚴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視,并思考“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科普的受眾體,還是科普的傳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術創新-中介平臺-技術受體”之間關系為研究框架,分析了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系統、動力機制、主要類型。
近年來很多高校啟動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達到傳播科學思想、培養大學生科學意識、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活動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業與之合作,成立了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服務站、實習基地等,在全國高校建立大學科普櫥窗,因地制宜開展各類高校大學生科普活動。對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應僅僅限于從高校的視角來研究,更應拓寬研究視角,在兼顧多種效益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綜上所述,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就應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大學科技園就是發揮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大學科技園與科普教育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平臺,大學科技園實際運作中的基礎設施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務,大學科技園的專家學者大多是高校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軟件服務,大學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軟件的平臺下,將會發揮更好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國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需要高校的支撐,高校為大學科技園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術人才,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進了科技園的發展。因此,大學科技園建設完善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間有緊密聯系。
二、北農科技園的運作與科普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功能分區
北農科技園位于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亭自莊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學校總投資5000余萬元,已初步建成了一個水電路暖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科技園總占地面積1023畝,其中1號地373畝主要是設施種植、設施養殖、農產品加工、綜合服務,2號地186畝包括主要是設施果樹、蔬菜園藝種植,3號地234畝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種子實驗區,4號地230畝主要是特色園林花卉植物苗圃種植區。
北農科技園通過對功能區的劃分,一是便于對園區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實踐研究,增加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在專業領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農科技園的園區功能分工明確,不但有種植區、養殖區,還有農產品加工區、綜合服務區。科技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現代科技中的農產品加工的教學實踐環節。科技園功能區包括設施種植、露地種植、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等,對提高學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園區發展環境
北農科技園具有極強的教育職能,它不但在基礎設施上滿足了大學生進入到實踐活動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術指導和實驗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師和專家、企業也可以滿足大學生實踐的軟件要求。因為農業技術屬于準公共產品,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分為公益型、市場型和兩者混合型三種類型。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屬于公益與市場混合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類型[11]。管理部門對入駐北農科技園的企業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駐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同時身兼教學廠長(主任)、項目經理、項目研發合作伙伴三個職位,體現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角色扮演[12],為北農科技園在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技術孵化、發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輻射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等創造了條件。
一個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是科技園區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外部保證,而能否理順管理體制、兼顧各個利益主體、融合現代政府治理與現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園區能否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內部保證。北農科技園目前入駐企業平均畝產值只有3000-4000元,與國內同類園區企業相比處于中游水平,發展潛力、目標與創新空間還很大(從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和園區金融環境等直接影響到園區的績效創新,并間接影響園區創新能力[13]。只有以現代政府治理方法與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為引領,培育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才能為農業生態科技創新提供體制動力,從而創造一流的農業生態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14]。
以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為對比,它作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從總部經濟的視角來對小湯山農業科技園進行分析,將加大吸引企業入駐的力度作為解決轉型發展問題的突破口[15]。8年過去了,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的轉型取得了可喜成績,而北農科技園的輻射還不夠,要輻射全國,需要從北京市級大學科技園躍升到國家級平臺,積極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2014年12月,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使聯盟成為國家農業科研聯合攻關的核心平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網絡以及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16]。作為一個北京市屬的農業科技園,北農科技園應該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園區科普旅游開展
北農科技園因為區位相對優越,除接待北京市內農業高校學生在此實習以外,也歡迎其他非農業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學生到北農科技園參觀體驗。例如北京大學團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組織學生參觀了北農科技園日光節能異型溫室、靈芝蟲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機奶牛和家禽養殖場、葡萄酒和牛奶生產加工車間、特色蔬菜種植、生態雞場和生態奶牛養殖場等典型園區,了解生態農業,體會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相關專業大學生下基層,到北農科技園進行社會服務實踐。
以科技園、公園、植物園等為依托開展科普旅游已逐漸成為都市人追求的一種時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塢公園、海淀公園和上莊鎮舉行“樂活農耕,播種希望”主題的京西御稻插秧節,開展京西稻文化推廣和市民農耕體驗大型活動,該活動深受家長與孩子們的歡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園為拓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建立農耕科普園,向學生展示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區別,展示農業輪作、間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學機理,從農作物展示和農耕體驗兩方面開展農耕科普旅游,達到了極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較而言,北農科技園做得更出色。北農科技園還積極開展針對小學生、兒童的親子農耕體驗,推出農耕類、創意手工類、廚藝類、游戲拓展類、科普實踐類等40多項體驗活動,不同數量家長與孩子的組合可選擇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歡樂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長與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學習農業知識,享受田園綠色生活。北農科技園還與旅行社合作,推出親子科普旅游產品。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一家三口一天體驗特價326元,若加一名兒童一家四口則是480元,每5個家庭就成團。主要活動包括:參觀蘑菇基地、牛奶養殖場、有機餐廳、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蕩秋等,在家長、孩子與泥土親近活動中,增加了孩子對泥土的自然情感、對父母的親情以及與其他小伙伴的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親子農耕體驗推廣了古老農耕文明,普及了農業科技,啟發了兒童的科學探索精神,倡導了綠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極大成功。當前主要有“下鄉體驗式農耕”和“農業進城的都市農耕”兩種農耕體驗方式,前者更親近泥土,后者因為交通通達性較好、來回時間可受控,更受家長與孩子歡迎。總之,城市家長帶著孩子的農耕體驗不僅拉近了市民和農民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和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這實際上是踐行一種“人本、生態、和諧”的生活方式,具有統籌城鄉、追尋綠色田園生活方式的重大意義[19] [20]。
三、結論與建議
北農科技園以種植、養殖、加工、循環四個產業平臺為基礎,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結合,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一種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科普教育職能、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之在中國諸多農業科技園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北農科技園良性運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礎
北農科技園對生態豬場、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生態養雞教學示范場、農業種植、園林果藝等生態養殖和培育技術的運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殖技術的輻射作用。科技園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優勢指導生態養殖及農業種植,運用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及種植技術增加產品的產量,提高產品的品質,為專門從事養殖和種植的人員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雞的教學示范場,雞場以“生態農業、健康綠色”為出發點,建立了統一品牌、統一育雛、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產體系的現代化雞場,對養殖區、種植區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創造性地把現代化雞舍建設和農業設施相結合,在保障雞蛋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有機雞蛋的現代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生產。生態養雞,是指在動物福利思想指導下,把雞放養在果園、山林和菜園,讓雞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環境中生活、生產。雞群能夠享受到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水,有廣闊的活動場地,符合雞的喜好,有利于雞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養殖出的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食性雜、耐粗飼、節省糧食、易于管理、體型清秀、黃羽或黑黃相間羽色、柴雞特征顯著,雞蛋品質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牧場的占地面積是50畝,最大容量是120頭牛,牛的品種主要是荷蘭牛和本地牛,學名叫荷斯坦牛,俗稱黑白花牛。牛場設計風格采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建筑風格,在牛棚內部安裝了風扇、噴淋、自動噴射系統、TMR的日糧攪拌機等基礎設施,并裝有阿拉伯擠奶系統,牧場采用的是科學養殖技術,整個養殖過程都是機械化的。整個牛場只有兩個管理人員,并且管理比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運動場,而且配有音樂和自動撓癢的設配,牛用過餐后可以出來散散步、聽聽音樂。北農科技園對牛奶質量也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只要掃描牛奶包裝上的二維碼,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追溯每個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從哪一頭牛身上擠出來的、這頭牛吃的草生長在哪里、擠奶工人是誰、配送員是誰、牛奶的營養價值多少等多重信息。這種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對專門從事養殖業的人員起了模范作用。這種生態養殖的產量很高,每頭牛每天平均產量大約是四十公斤,產下來的奶被直接運送到乳制品加工車間進行加工生產。這種集養殖、加工的一體化生產模式是一種示范的典型。
(二)對擴大科教職能的建議
北農科技園科普的輻射作用未來將表現在三方面。
1.北農科技園將高科技的科研成果與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科研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大學學生的科普能力,實現高校“產、學、研”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2.科技園內的企業及其員工的企業輻射功能。科技園實現了將其科技成果和運作模式輻射給科技園里的企業,提高企業對科技應用的觀念和科學的運作模式的思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提升企業員工的科學觀念和科技思維,進而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普能力。
3.北農科技園可以將其與運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職能輻射給周邊的企業、高校及中小學。從事養殖、種植的企事業,可以參照北農科技園的運作模式,應用科學技術從事生態養殖及種植,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科普能力。周邊的高校中小學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北農科技園參觀實習實踐,增加科普見識,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價值體系當中,提升學生的科普觀念,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普素質。
所以從國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質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把北農科技園的這種運作模式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的載體[21]。未來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農耕旅游體驗活動將開展得更加精彩。
四、結束語
北農科技園后期發展應該在高層次研究平臺上下功夫,重點增強其科普教育的輻射功能。在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對自己未來轉型發展正確定位,揚長避短,與北京其他科技園區保持良好“競合”關系。北農科技園在區域經濟發展、企業的科技運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輻射作用還比較小,在以后的運作與發展中,應加強高校、政府與科技園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更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22]。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匱缺與重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開設科普創作課程鄒議[J].福建師范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華,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學院,2002(3):48-49.
[4]楊東銘.高校科普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J].宜春師專學報, 1998,(4):86-88.
[5]王歐.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研究 ――理論、模式與評價[D].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吳文良,2003:1-127.
[6]葉松華.論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J].理論月刊,2005,(6):169-170.
[7]趙大中.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報學院(社會工程版),2006,(3):45-48.
[8]許志峰.論高校大學生的高級科普內容與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瑤琴,戚敏.高校大學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的機制與模式研究――以楊凌示范區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劉戰平.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機制與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蔣和平,2007:1-174.
[12]程桔華.北農科技園:全產業鏈突圍[J].中關村,2014,(1):38-39.
[13]鄭寶華,王志華,劉曉秋.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12):103-109.
[14]翟文華,周志太.農業生態科技園區發展路徑分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發展總部經濟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張新偉、陳建成,2007:1-158.
[16]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農機,2015,(1):6.
[17]何健勇.樂活農耕 播種希望 海淀區舉辦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節[J].綠化與生活,2012,(6):2.
[18]高瞻,譚遠軍,莫亞鷹,等.農耕科普園的建設與效果評估[J].北方園藝,2013,(3):197-200.
[19]王秀艷.人本、生態、和諧――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北京農業,2013,(23):26-29.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辦學層次多樣、學科門類齊全和體系化,成人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確立了成人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成人高等教育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依托市場經濟而發展,同時,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但是,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成人高等教育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如結構不靈活、運行效率低、市場意識缺乏等,這就需要我們對其不斷地改革和完善,促使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
1.當前成人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1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存在誤區。
當前,很多人沒有充分認識到成人高等教育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意義,在認識和行動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層面,對普及“大眾教育”“繼續教育”不屑一顧,對滿足社會需求的新趨勢、新熱點反應遲鈍,在深化成教教學改革上步履遲緩,缺乏與其他成人繼續教育方式間的有效溝通,沒有形成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互為依托、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面對普通高等教育擴招及其他各種教育方式的不斷擠壓,不是想方設法、突出重圍,而是悲觀失望、坐以待斃,認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經走到盡頭,沒有發展前途。在許多普通本科院校中,成人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學校“創收”的重要途徑,只講產出不講投入,影響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后勁。
1.2只注重辦學規模,輕視教育質量。
近年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擴招和放寬入學年齡等政策影響,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急劇萎縮,招生規模不斷縮減,這對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在這個挑戰面前,更多的是關注辦學規模,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競爭市場,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宣傳和招生,力求通過招生保住辦學規模抑或擴大辦學規模,把規模等同于效益,而無暇顧及辦學質量的提高。正是因為不注重教學質量,造成一方面目前社會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知識面寬、創新能力強的新型人才嚴重匱乏,另一方面,規模龐大的成人高等教育仍在大量培養知識老化、動手能力差、創新意識弱的“傳統”人才。
1.3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缺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機構在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機制,在招生、教學、收費、師資等方面尚存許多問題;二是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尚不健全,在專業設置、教學改革、教材選用、教學質量評估、教師工作考核等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監督機制;三是課程考試流于形式,不夠嚴格,考前“重點輔導”,上課率很低而考試通過率很高,考試成績的可信度不高;四是普通高校紛紛在各地建函授站,有的函授站并不具備相應的條件,有的函授站只關心經濟效益,疏于管理,教學質量不能保證。上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管理混亂、教學質量偏低等一系列問題,為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
2.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為適應社會變化,滿足“學習型社會”對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需要進行大膽開拓和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2.1創新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作為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體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教育的理解,應深化對成人高等教育的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認識到實施成人高等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是引導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型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成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學歷教育基礎上的高層次教育,它既不脫離文化程度這一根基,又十分講究教育培訓的方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它比學歷教育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更加注重個性化培訓。因此,要把成人高等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加以重視,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加以落實。應鼓勵舉辦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廣開思路,與社會各種職業培訓機構、團體、行業、系統和社區等進行合作,采取多形式、多方式,形成新的辦學體系。
2.2創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享”的原則,合理調整成人高等院校的設置和布局,通過合理分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辦學效益。普通本科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與獨立設置的成人高等學校、普通專科學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要協調發展,盡量避免辦學層次、專業設置的重復與交叉。普通本科院校舉辦的學歷教育應以本科為主,獨立設置的成人高等學校和普通專科學校舉辦的學歷教育應以專科為主。支持成人高等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之間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成人高等教育的應屆專科優秀畢業生,通過一定的選拔途徑,可以直接升入專科起點的本科班接受繼續教育。根據社會需求,積極發展中專或高中起點的本科教育和專科起點的本科教育,試辦第二本科專業學歷學位教育。依托普通高等學校,進一步拓寬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渠道。
2.3瞄準市場,按社會需求辦學。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人高等教育不應辦成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瞄準市場辦學,是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比如,在專業設置上,應在市場調查和內部分析的基礎上,增設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實習培訓和實訓場地的建設,多開設一些有價值的專題講座,多增加技能操作的指導;在教學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照搬普教傳統的精耕細作的“滿堂灌”授課方式,不能照本宣科,結合社會生產實踐,結合學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啟發引導學員積極探討;在辦學形式上,客觀分析殘酷的市場競爭形勢,體諒學員的工學矛盾,盡可能在不影響他們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好學習時間和學習形式。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好壞,是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能否發展壯大的關鍵。成人教育師資聘任除了要求高學歷外,還要兼顧成人教育特點。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要經常性地組織教師研討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強化教學效果。同時,還要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規程和各種規章制度,對教師提出規范化的素質要求和工作要求。此外,在教師培訓方面,除了要加強對成人教育教師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外,還必須加強成人教育學等成人教育基本理論的了解和掌握,切實提高教師素質。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實行開放式教學,既有學生到校內來學習、接受普通高教的方式,又有可以讓老師走出校門、走上社會、深入企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在進行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同時,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進行遠程教學。學生可以隨時登陸學校的教學網站,點播授課視頻,提交作業,與教師互動答疑。
2.5引入市場評估機制。
教學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學校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必須按照市場化的運作規律,嚴肅認真地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教學評估要根據所獲得的市場信息,對成教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即對成人教育的教學目的、教學計劃、教學設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確定指標進行量化積分,從而判斷其市場價值,促進其提高,為做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依據,以促使成人教育自身不斷完善和發展。
積極發展各類成人高等教育,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過渡的重要舉措,是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步驟,推動著我國學習型社會的進程,對于我國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國力競爭力、促進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偉大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更新了人們的教育觀念,并為成人高等教育指明了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更加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孫中偉.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J].繼續教育研究,2009,(10).
[2]李振波.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校成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
[3]莫灼英,劉春江.試論中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及改革措施[J].科教前沿,2008,(24).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日臻完善,普通高校在教育現代化、終身化的推動下,體育教育思想、體育教育目標、體育課程體系也經歷了多次變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通過認真研究分析,發現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目標不完整
高等學校體育先后經歷了競技體育、身體素質、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教育觀念,這些都強調了學生體質的增強,更多關注了運動技術的傳授和運動競技水平的提高、運動量的大小,忽視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品德健全的影響,最終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因此,高等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長期局限于突出增強體質,影響了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制訂不完整,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就會出現操作偏頗現象。
二、課程結構單一,教學內容過于傳統,層次不清
體育課通常被理解為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競賽被視為群體工作,沒能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體育教學內容大都是傳統的競技項目,從小學到大學重復學習,男女生同步教學,體育課只注重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教學,強調動作技術的規范性、連貫性,很少考慮運動項目的難易性和本身的遞進性,由此引發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結構單一化,教學內容缺少層次性。
三、教學方法手段陳舊,體育專業化明顯
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鍛煉效果和課程目標達成的直觀表現,而現行的體育教學方法明顯地表現出“體育專業化”的傾向。教學中多采用直觀傳授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忽視了學生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大多數學生雖然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
四、教學效果評價目標化,缺少多元性個體評價
現行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多采用目標評判,而未能體現鼓勵性,“技評與達標”按統一動作、統一標準,忽視了學生個體原有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心理、生理上的差異,沒有對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鍛煉意識、鍛煉行為、團隊精神、競爭力等發展要素進行綜合評判,評價結果自然不客觀、不全面。
五、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培養目標要求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關鍵在于建設一支科學教育教師隊伍。我校著重從以下“三個重視”編織隊伍建設之網:
1.重視機構建設。學校建立了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并率先在惠安縣成立學校科學技術協會。由校長親自掛帥、分管副校長負責日常工作,教科室、教務處和科技教育骨干教師代表等人員組成,同時聘請縣科協、科技局、教育局和關工委等有關部門領導擔任顧問,在時空、經驗、智慧、財力等方面取得他們的支持。學校還建立科技教育工作例會制,定期召開領導組成員會議,加強學習研討,注重溝通交流,強化科技意識,增強協調能力。
2.重視師資培訓。科技教育成效的關鍵在于“人”。為適應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采用“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邀請泉州市水土辦、知識產權局專家、領導分別到學校給全體師生作“水土保持”和“知識產權進校園”專題科普講座,學校還先后組織部分科技輔導員到廈門、福州等地觀摩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派多位教師參加了在上海、三明、泉州等地舉辦的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培訓班包括機器人培訓班,從而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大大提高了學校教師的科學素養。
3.重視激勵機制。為促進科技教育活動更富有成效地開展,學校重視建立激勵機制,結合實際制定了科技教育評估考核和表彰制度。一是納入教師工作量化考核,作為績效考核、評先評優和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二是設立“育才獎”和“科研獎”,獎勵在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中指導學生獲獎的科技教育輔導員。三是設立“金鑰匙獎”,獎勵在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傳播行動中獲獎的學生。四是評選表彰校科技教育先進班級。
二、創設科教文化環境,著力營造濃郁的科技教育氛圍
陶行知先生說:“教科學,有錢便做有錢的布置,無錢便做無錢的事業。還有,我們可以利用現成的東西,玩我們科學的把戲。”學校充分挖掘資源,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實現了科技教育環境的“三個化”。
1.物質裝備科學化。學校在校外利用周邊的惠安縣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北社區科學工作室作為學生參觀學習和科技實踐活動的基地。在校內設有“五室”即科技活動室(96平方米)、科技制作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科技圖書室、計算機網絡教室,配備科普刊物供學生閱讀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讓學生動手操作。依托物理、化學、生物、勞技等學科實驗室作為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實習、實驗之用,為學校創建科技教育特色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
2.校園布局教育化。學校拓展宣傳空間,利用校舍墻壁建起多處“科技櫥窗”、科普園地;利用教室走廊建立“班級科技作品展示臺”、“年段科技角”;在校園醒目位置懸掛偉人、科學家、名人名言畫像和學生自己的書畫作品。定期張貼、更新科技創新活動成果以及環境保護等資料內容,并讓學生參與設計、編輯、制作,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的熏陶。
3.宣教載體人文化。學校在螺聲廣播臺開辟“科技之聲”欄目,每周宣傳科普知識、傳達創新信息;制作和完善學校“科普天地”網頁,使之成為特色教育成果展示的窗口;利用多媒體教室定期播放科普影視片,如《動物世界》、《科普常識》等,介紹世界科技發展最新動態;每逢重要科普節日,如水日、地球日、環境日、讀書日等,組織開展制作精美的宣傳海報進行展示,大大增強了全校師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普意識。
三、拓寬科技教育渠道,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活動的實效
1.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課堂”這塊肥沃的土壤,學校將科技教育真正納入整體教學計劃,要求各學科教師在備課時尋找學科知識與科技教育的結合點,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從學科特點出發,深化科學道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以課外活動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的整體水平。陶行知先生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學校以普及性的課外活動為抓手,在開展學生科技教育活動方面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全體教師和學生參與的“三條航線”的運行模式。
(1)堅持辦好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全員參與,感受到科技無處不在的魅力。如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別成功舉辦了以“節約、創新、高雅”為主題和以“體驗、創新、成才”為主題的第八屆、第九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
(2)立足日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因地制宜積極組建各類科技興趣小組,由普及型的課內向擴展型的課外延伸,深化科技教育內涵。如建立機器人、氣象、農藝、信息技術、環保等科普興趣小組,并結合重大節日開展科幻畫創作、科普小論文比賽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科普讀物、觀看有科技教育頻道的電視、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科普網站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動手實踐能力。
(3)積極組織參加各類科技創新大賽和科技實踐活動。如2008年6-8月開展“節糧在我身邊――2008年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學生在快樂游戲的同時,學習糧食知識,體驗活動的樂趣;2009年4-5月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和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動周期間,學校分別圍繞“文化、戰略、發展”和“海西建設、科技先行”兩大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傳播行動,各班出版專刊、召開主題班會,舉行“知識產權進校園”知識競賽;2009年4月和2010年5月,泉州市知識產權局、惠安縣科技局到我校舉辦知識產權宣傳座談會,開展知識產權普及讀本進校園贈送活動,舉行“知識產權進校園”專題講座,增強了師生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3.以教育科研為依托,提升科技教育特色的品味。學校特色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教育科研作支撐。學校著眼于建立科技教育活動的長效機制,積極向福建省教育學會和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申報“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項課題――《新課程實驗下的科學素質教育》和《實踐行知教育思想與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研究》。目前,學校圍繞科技教育研究課題已重點開發出“科學與生活”、“科技教育與德育”、“科技英語”等校本課程,并組織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認真的實施。以教育科研為依托,抓好與科技教育相關的課題研究,有效地推動了學校科技教育活動深入、扎實、持續地展開。
四、彰顯科技教育成果,聚力增強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信心
首先是促進學校辦學整體效益和水平的提升,科教引航、全面發展。五年來我校獲得“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校”、“泉州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泉州市“科技活動周”組織工作先進單位、泉州市青少年“十百千萬”水土保持科技傳播行動優秀組織獎、首屆泉州市青少年創意大賽團體銅獎,泉州市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等50余項集體榮譽;2006――2010年學校連續四年被縣教育局、縣科協評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
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強調“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 提出了 “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任務。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 。
社區教育的開展滿足了市民對教育的選擇,滿足了市民終身學習的需求。社區教育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人群在本區域內所接受的,旨在發展社區和提高其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綜合體。它不僅為市民提供學習的場所,也為市民提供學習的內容。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是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在國內,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把建立了社區學習網。這些學習網的使用情況到底如何呢。本文主要通過對鄞州區、江東區仇畢、東郊、中山、黃鸝、史家、寧豐七個社區的調查了解社區學習網的具體使用情況和社區居民學習需求情況,同時又通過登陸寧波市各縣市區社區教育網站,詳細瀏覽相關網頁,通過文獻查詢的方式再了解寧波社區學習網的具體使用情況和社區居民學習需求情況,以求資料準確客觀。
一、寧波社區教育現狀
1、社區教育管理網絡建成,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和師資建設逐步完善。
寧波社區教育一般采用三級辦學陣地建設。確立以區(縣)社區教育中心或社區學院為龍頭,以街道(鄉鎮)的社區學校為骨干,居委(村)社區教育教學點為基礎的社區教育網絡。各個縣市區發揮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作用,依托社區學院和數字化圖書一卡通網絡設施等,拓展市民學習空間。如鄞州區就建成了以鄞州社區學院為龍頭,以鎮(鄉)、街道成校為骨干,輻射所有社區和村莊的三級社區數字化學習網絡體系。鄞州社區學院為社區數字化學習中心建設與運行主責單位。主要負責管理社區數字化學習中心網絡平臺;組織骨干培訓;社區數字化學習的信息和動態;建設、組織和傳輸社區數字化學習資源;營造良好社區數字化學習環境。鄞州社區學院建設了鄞州區社區教育網站――鄞州終身學習網,依托鄞州電大現有網絡資源,構建鄞州區全民終身學習服務平臺。平臺可實現百萬級用戶注冊管理、10萬人在線學習、5萬人在線課程學習,1萬人視頻學習。各鎮(鄉、街道)社區學校(成校)為鄞州社區數字化學習中心建設與運行骨干單位。負責本地網絡學習環境建設和管理;組織人員積極參與各類社區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輔導與幫助;及時向區學習中心反饋本地學習情況與成效。各社區和村莊是鄞州社區數字化學習基本力量,主要負責本社區居民數字化學習的發動和組織。
寧波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和師資建設也在逐步完善。各區縣就通過各種方式強化隊伍建設來提高社區教育工作者素質。江東區就利用與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法律與傳媒學院合作契機,組織全區社區教育干部走進高校,接受新聞采編業務專項培訓,提升信息采編能力。請專家給社區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場如何做課題研究的專題講座,提升他們的科研能力。同時江東區還請民政局舉辦各類社區項目培訓,如選舉知識培訓、社區負責人培訓、社會工作主題培訓、社工職業文化培訓等,培訓人數達16417人次。同時出臺《江東區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管理辦法(修訂稿)》,對社區教育兼職輔導員進行年度考核,充實區社區教育師資庫成員,吸收長期活躍在社區,熱心社區教育服務,有特長的“平民教師”來做社區輔導員。
2、重視社區學習網站資源建設,社區教育資源豐富。
為更好地指導社區教育工作,寧波各個縣市積極建設數字化學習社區,對社區網站進行更新改版升級建設,并不斷充實網站內容。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江東社區教育網實現各類信息投放1300多條,其中18條信息被寧波市成人教育網轉載、15條信息被浙江省社區教育網轉載、5條信息被中國社區教育網轉載。同時引進杭州精英在線公司,致力打造集學習、管理、統計、查詢、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市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江東365樂學網。學習網站上共設早期教育、少兒社區、人文修養、科普生活、安全常識、養身保健、文學藝術、法律維權、家庭教育、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特色課程等12類學習版塊,共有500多門課程。
3、強化載體培育,社區教育多元化發展
傳統社區教育的載體多以活動、講座等比較單一的形式,但真正吸引廣大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就必須創新教學載體、豐富教學手段。寧波各個社區在不斷延伸、拓展社區三級網絡,展開傳統社區教育培訓同時,不斷變革社區教育培訓載體,加強網上平臺建設,將優質的社區教育資源信息化、網絡化,使之成為“24小時”在線課堂,全方位、寬領域、多受眾的遠程教育網上學習平臺。以江東區為例,去年該區完成“市民大課堂”活動11次和“區假日教育培訓超市”1600多條培訓信息工作。“市民大課堂”內容有家庭花卉養殖、優質早教資源共享等生活課程,市民反映良好。其中優質早教資源共享送教到大榭開發區,受到當地市民的極大歡迎。《寧波晚報》對每場活動都做了專題報導。在充分整合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所有成員單位每月開設的教育培訓活動的基礎上,每月初在江東區社區教育網上本月假日教育培訓超市開設的課程,共了1600多條各類培訓菜單。
4、注重專題教育培訓,滿足市民多元學習需求
社區教育公益性的特點體現在它對社區成員的人文關懷,為社區中那些需要學習、愿意學習,而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到社會培訓機構參加學習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務。寧波社區能針對不同的需求人員開展不同的教育培訓。
(1)早教培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早期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寧波早教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社區加強早教教育。如江東區實施0-3歲嬰幼兒“金色搖籃”工程。江東社區學院除在社區網上開設早期教育專欄外,還組織部分早教師資開展“育嬰師暑期繼續教育培訓”活動,以團隊建設為主導,將教師業務培訓與團隊建設培訓相結合。
(2)青少年培訓。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社會轉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中小學生的寒、暑假和雙休日全年累計長達150天左右,如何讓孩子度過健康、快樂的節假日是寧波廣大家長、學校、社會共同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北侖區社區通過舉辦“假日學校”等形式,從北侖本地實際出發,設計和開展了形形的教育活動,對孩子思想的轉變、動手能力的提高、多元興趣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春曉鎮昆亭“假日學校”20幾名學生,利用海邊沙灘天然的鵝卵石,充分發揮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在一塊塊石頭上畫出精美的圖案。孩子們面對著形態各異的石頭,激發了石藝創作的靈感,豐富了藝術教育的內涵,陶冶了孩子們的思想情操。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浙江日報、寧波日報等媒體都報道過北侖“假日學校”的辦學歷程和成果。
(3)成人培訓。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應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積極探索適合社區成員學習特點、滿足個性化學習和職業人才市場需求的資源建設途徑,構建以更新知識、提升能力、促進職業發展和人的發展為目標的終身學習體系。而隨著寧波城市化的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讓失地農民擁有一技之長,有再創業的基礎,是社區教育的重要任務。許多社區教育網站開設了符合社會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各種課程,如財會、創業小老板、面點制作、電工、編制工藝、服裝制作等,提升了他們在市場的競爭力。在鄞州區東吳鎮,有一家日月集團,是當地著名的民營企業,該企業通過參加社區數字化學習,進一步了解和熟悉了鄞州電大開放教育的辦學特色和遠程學習方式,輸送了50名企業職工來鄞州社區學院參加開放教育學習。
(4)老年人培訓。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是一個深刻影響人類發展的長期問題。據寧波市人口和計生委有關專家提供的數據和測算表明,近年來,我市老年人口絕對量繼續增長,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2007年的60.56萬人上升到2010年的68.52萬人,2020年將達到121.64萬人,2030年將達到187.05萬人。寧波老人晚年生活雖然大都可以得到子女經濟上的幫助,但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卻相當缺乏。多樣性的社區文化生活及文化設施已經成為老年社區服務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寧波社區依托區委老干部局和各街道,充分發揮區老年大學和各類老年學習團隊作用,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社區實際,不斷開發遠程培訓項目。江東史家社區老年電大從1998年成立至今,已有13個年頭,該讀書小組根據老人年不太會上網的特點采用電視教育的方式,每星期五上午集中學習,通過聽、看電大課程,為中老年人提供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的學習內容。老年電大充實了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知識,今年老年電大學員還喜獲畢業證書。
(5)特色品牌教育
秉承“源自社區、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的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理念,寧波社區教育堅持引進和開發并重,強化社區教育課程開發建設,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培育一批實用化、地方化的社區教育特色課程。
如“黨員e課堂”。江東黃鸝社區開辦“黨員e課堂””,實現“在線學習”來增強學習效果。日常推出的一些政策法規點播節目,也深受黨員們的歡迎。社區的青年黨員將遠教片制作成學習課件,上門送到高齡黨員家中,以方便老少黨員一起“充電”。青年黨員們還利用郵件、論壇等方式將資料傳遞在職黨員,讓他們體會到遠程教育平臺的精彩,更加認識到建設和諧社區的意義和內涵,為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新寧波人教育”。江東仇畢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者多而雜,就在社區展開“新寧波人教育”活動。在社區推廣學英語、學電腦、學科技、說普遍話等活動,通過開設社區教育論壇,建立社區師資庫,舉辦學習研討會等形式,不斷充實學習內容,引導社區成員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衛生、家政、生活等各類知識,不斷提高學習和生活質量。為讓更多外來人員了解寧波傳統文化,社區定期請專業社團為居民免費演出唱寧波走書、越劇等,彰顯社區教育特色。
如“小小新市民”。海曙區現有的外來務工人員已占全區總人數約30%左右,該區對自己區域內民工子弟中小學校約1萬余戶家庭進行問卷調查,發現79.03%的家庭認為學習重要或非常重要,迫切要求通過教育培訓,提高素質,掌握技能,改變命運。為堅持教育公平,讓“小小新市民”也能免費享受教育培訓,海曙區總結和推廣了五種模式來改善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即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實現新市民教育經費、基地、師資三方面基本保障的“部門聯動模式”;在新市民相對較為集中的社區成立“新居民聯誼會模式”;開展民工子弟學校創建學習型家庭的“家校聯手模式”;充分發揮多年在外務工有一定信譽和影響力的能人的作用,選樹先進典型的“典型推動模式”;對有一技之長的、參加過培訓的新市民進行跟蹤服務的“跟蹤拉動模式”。 教育界專家在現場考察了寧波市海曙社區學院新市民學習培訓工程后高度評價說:“這真是小學校辦出了大教育,辦出了高效益!”
5、實施市民終身學習學分認證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為充分利用各級社區教育資源,營造濃厚的社區學習氛圍,寧波社區部門利用區內中小學教育資源優勢,發放各種類型的免費學習卡,實行“市民終身學習銀行”制度,對市民的學習情況實行學分認定、積累以及轉換等,初步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鄞州區在在區教育局團工委支持和號召下,在全區中、小學生中開展“普網天使”、“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中、小學生向家長發放“鄞州終身學習VIP卡”,向家長普及計算機網絡知識,引導家長在“鄞州終身學習網(省略)”上進行注冊學習;在社區數字化學習網絡平臺建立學員學習激勵機制,社區居民登陸終身學習網和參加網上學習后,可獲得一些學習幣,而學習幣累積到一定數量后,可在網上商城兌換實物,得到獎勵;針對社區居民的特點,增強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實用性,并根據網絡資源點擊學習情況,及時對資源進行充實、調整,實行網上資源的動態管理。“鄞州終身學習網”開通以來,據網上管理平臺數據統計,截止2012年3月,鄞州區已注冊并參加學習的家庭達25936戶,初步形成了社區居民數字化學習的氛圍,并涌現了一批社區居民數字化學習的典型家庭和個人。
二、寧波社區教育存在問題
1、社區教育由“上而下”進行著,居民主動參與性不強。
隨著寧波社區教育向縱深推進,寧波對社區教育是總體重視的。但不可否認各級領導對社區教育的認識水平不一致,認為社區教育可有可無的、被動應付的、開展社區教育只是為了評選造聲勢、爭政績的領導還有相當數量,重視程度不夠,社區教育宣傳力度不足,社區教育管理水平和師資水平都有待提高。而許多社區居民由于就業、競爭乃至生存的壓力,無瑕享受社區教育對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好處,還沒有意識社區教育的價值,導致目前寧波社區教育由“上而下”進行著,居民主動參與性不強。據我校王秀芳老師等以鄞州社區為樣本完成的《社區家庭教育數字化實證研究》課題資料顯示,鄞州區有75%以上的人“經常”或“偶爾”上網,只有不足25%的人從來不上網,可見大部分鄞州社區居民都有上網的習慣或者說上網的意識;但關注社區網絡平臺的卻很少,經常瀏覽鄞州社區網站的居民僅占樣本人數的4.29%,“偶爾登陸社區網絡平臺”的占近30%,而從來“不登陸社區網絡平臺”的占被調查人數的2/3。社區居民為什么不關注社區網站呢?根據王秀芳老師等的調查顯示,近1/2的人“在社區網站上不能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2/5的人“偶爾”能找到,可見社區網站還不能達到社區居民上網的需求;對社區網站表示“不滿意”的接近40%,“一般”的占一半以上,兩項加起來達到90%以上。可見近9層居民對社區網上教育不熟悉或不太滿意。很多人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還局限在拉幾條橫幅、開幾場講座、搞幾次活動上,認識水平還有待提高,社區教育宣傳工作迫在眉睫。
2、社區教育網內容豐富卻少特色,與居民貼近度較低,點擊率較低。
從寧波多數社區網站的知識建構來講,側重于政策法規的,基層社區行政信息的公示,適用技術的培訓,便民措施等,而且大多數網站辦的呆板,沒有生氣。在對寧波市鄞州社區的調查中發現,鄞州居民在社區網站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僅有13.30%,能解決社區服務問題的占9.87%。很多社區網站甚至沒有開設社區論壇,與居民貼近度較低,互動性差,點擊率自然較低。在對鄞州區社區調查中,我們發現社區的文體活動、民俗民風、衛生服務及物業情況參與的居民達到20%以上或接近20%,其他諸如培訓、家庭教育、治安、解決鄰里關系和參與社區管理都在20%以下;有80%左右的居民不參與或偶爾參與上述活動。社區網站公共服務平臺幾乎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沒有得到廣大居民的認同和積極參與,這是需要我們做大量工作的。
3、社區教育管理缺乏激勵機制,教學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和開放。
寧波社區教育雖然確立了以區(縣)社區教育中心或社區學院為龍頭,以街道(鄉鎮)的社區學校為骨干,居委(村)社區教育教學點為基礎的三級教育模式。但管理體制還需要進一步理順,許多社區教育學院只搭空架子,體制并沒有跟上,不能盡全力抓社區教育工作。社區部門既無稅收功能,又無自身產業支撐,在多元投資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的現在,社區教育經費僅靠政府投入,經費尚不足,還無法滿足社區敬愛哦與各項活動需要,造成有些教育培訓工作無法開展。有些市民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比較差或無法落實,造成工作越多,補貼越多狀況,不利于積極性調動。同時由于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單位制”結構多造成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給社區教育資源共享設置重重障礙。目前社區教育資源還缺乏有效整合,有的社區內的學校、文化機構等社會資源還未向社區開放,教學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和開放。
三、推動寧波社區教育發展建議
1、提高認識,加強社區教育宣傳力度
政府要把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社區教育工作領導機構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形成“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要緊密圍繞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切實做好社區建設各方面工作的溝通和銜接,形成合力和有機整體;進一步健全社區三級教育網絡,建立起符合各地實際、具有時代特色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落實相應的管理機構、人員和經費,推動本地區社區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加強社區各類教育文化資源的統籌,充分利用、拓展和開發社區現有教育資源,推動各類教育資源面向社區居民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宣傳推廣發展社區教育的經驗和做法,營造有利于社區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利用各種類型的社區教育專刊和社區教育、創建學習型組織等宣傳資料,向社區居民宣傳推廣社區教育資源。重視在社區三級網絡平臺及時社區教育培訓“菜單”,讓居民“學有所知”、“學有所選”。
2、面向社區,合理設置專業與課程
社區教育課程是社區教育的核心,是實現社區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社區教育的課程設計要體現社區教育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要打破傳統課程的設計模式,突出特色、靈活和方便。在注重通用性,突出針對性、實效性的基礎上,又要充分考慮教育的系統性和學科性。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整合社會各類教育資源,加大加快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有選擇、有重點地組織或參與具有現實意義的,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訓活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和開放,使社區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A、教育對象“泛中求精”
社區教育應該為社區中那些需要學習、愿意學習,而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到社會培訓機構參加學習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務。在社區教育中,尤其關注弱勢群體,如空巢老人,入園前兒童等。鄞州區對已參加“鄞州終身學習網”注冊和學習的25524戶家庭成份統計分析,學習中青少年人數占69.86%、中年人人數占29.32%,而老年人人數僅占0.82%,充分反映出老年人既缺少數字化學習能力,又缺少數字化學習條件。另一方面,從各地老年大學辦學興旺、學習名額緊俏來看,老年朋友參加學習的熱情是高漲的,老年人學習的過程也是結識朋友、以解寂寞的過程。因此,在社區教育中,要充分關注老年人這一群體。
同時還注意專題教育,在江東調查發現,社區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課程非常受歡迎,遠程教育成了社區基層黨員“心理加油站”。 而輔導老人上網學習的“老網蟲”學習班更是受到七個調查社區老人們的歡迎。
B、教育形式“新中求活”
服務社區是社區教育的宗旨,因此社區教育在教學的形式上應該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課程安排應多元化并且進修的自由度也應該比較大,以滿足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的多種需要。學制、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都要靈活實用。把社區傳統活動教育方式和遠程教育方式結合起來,用面授和網上課堂相結合方式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既可以在課堂里集中上課,也可以在家里遠程上課;既可以白天課,也可以晚上上課;學生一次可以選一門課,也可以選數門課;根據個人實際可以隨時來讀或隨時停讀,因人而宜,因地設課。實行學分制,學分積累到要求就為合格,向其頒發相應文憑證書、資格證書、結業證書等,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居民學習需要。并通過公告欄、社區論壇、社區QQ群,社區“e”博客等方式進行互動,創設多領域、多形式的教學素材和模式,造就有鮮明特色的社區教育風格。
C、教育內容“廣中求特”
社區教育在教學形式上應突出靈活實用的特色外,教育內容上更應獨具特色。除把社區學習網建成社區信息點,傳遞社區社會發展新資訊。同時針對社區自己特點,打造自己社區教育品牌。比如北侖區為擺脫社區教育活動低層次、休閑性、娛樂性為主的狀況,真正做到滿足全體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各種需求,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學院采用需求調查和需求引導相結合的工作方式編寫一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本土性的北侖特色社區教育課程,如《法律知識讀本》,如《市民禮儀手冊》等,這些教材送到社區居民手中后反響良好。北侖社區教育學院還積極支持下兩級社區教育單位編寫社區教育特色教材,內容涉及“新北侖人”教育培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成為北侖社區教育特色課程的“主力軍”。
3、理順體制,整合資源,提升人員整體素質。
政府部門要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區縣社區教育委員會組成,擴展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社區教育學院要注意很好理順外部和內部管理體制,在外部領導管理體制上實行政府統籌管理,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學院自主辦學模式,在內部領導管理體制上,由區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業務指導監督,院長負責,實現分級管理、部門負責的管理體制。通過重組優化區域內教育資源,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實現經費來源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