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2: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語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全英教學目前存在的難點
2.1語言障礙造成的信息量不夠
目前中國關于英語的教育,更多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而不重視聽、說等實用性。長久以來我們為了應試教育,過度學習語法、句法。忽略了英語的工具性。長期以往英語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所學專業脫節。由于匱乏的英語語言環境,造成口頭、書面表達能力欠佳,與人進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這種語言障礙,阻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所傳授的知識表達,降低了課程內容在語言方面的生動、豐富程度,信息量就會相對減少,對學生學習有著直接影響。因而語言障礙是全英語課程的難點。為了保障和提高全英教學質量,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具有較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及國際化教學背景。從國外引進有著醫學教學和臨床經驗的教師和醫生作為主講人,他們不僅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思維習慣而且還帶來一些國外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建立全英教學師資培養制度,借鑒國外醫學院校模式規范化教師培養標準。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美國、英國等知名高校參加語言和教學培訓;定期聘請外籍專家對教研室的教師進行醫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培訓與指導。保證教師長期穩定的接受再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的英語教學水平,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
2.2可選擇英文教材有限
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英文醫學專業教材、教學大綱,教師們的教學大多自行查閱資料,編寫相應的PPT,甚至直接使用英文講解中文教材。個別院校會選擇英文原版教材,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在此基礎上我們從大量的英文原版中選取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與具體的專業學科做整合。以英文原版教材為主流,加入我國臨床特色,取長補短的編寫教案,使得我們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既貼近我國臨床現狀又能直接進入地道的英文學習氛圍,緊跟世界領先的潮流信息。
2.3教學方式的單一
在醫學教育模式上,中西方之間存在明顯差別。我們的教育模式通常將思維習慣及教學內容限制在專業領域中,對專業方面的知識講解面面俱到,學科間的知識欠缺融合。這往往使學生在學習上得不到較好的啟發。傳統的教學方式傾向于知識傳授型教學,單一的是由教師講解,學生傾聽。這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汲取缺乏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而西方醫學教育在教學內容設置及授課方式上,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針對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活躍的課堂氣氛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啟發式教學;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采用討論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堂課程講述采取臨床案例+理論知識解析、病例討論和實驗實踐等方法。臨床病例選取強調基礎與臨床知識、醫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以及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等的融合,在專業領域減少信息過載,停止學習不必要的細節。這樣易于學生發散思維,減輕負擔,在處理案例過程中學習如何做一名醫生而不是醫學生。理論知識解析采用適當的圖像、錄像、圖片由淺入深的知識講解,使授課內容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全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在全英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對學生分組討論的病例應當給予啟發和指導。通過討論可以培養學生思維邏輯,促進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實踐教學更是全英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學生在實驗、實踐中是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更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3改進目前難點需采取的措施
3.1英語網站的建設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方向。英語網站的建設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相融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方便、靈活、個性的學習環境。在這一信息教育平臺上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首先,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課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英語網站的建設可以彌補這一不足。網站上設立的答疑組、討論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網上提交或批改課后作業,督促了學生課后對學習的總結和問題的反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其次,對于部分理解較慢的同學,課下仍可以查詢課程筆記、回顧課程知識,更充分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消化。最后,留學生可以密切關注網站上的科研信息,鼓勵留學生以科研小助手的形式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開拓學生眼界,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英語網站上的資源共享使得學習資源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可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在網站上學習時間更加不受約束,學生可隨時隨地的學習,增強其學習興趣。因此加強課程英語網站的建設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非常重要。
3.2全英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全英教學考核方式應該不同與傳統教學的終結性評價。針對留學生的特點,完善管理制度。本課程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留學生的出勤、小組討論、平時作業、實驗課、科研助手、臨床實踐等也算作成績的一部分。對出勤情況評估,可以督促學生按時上課,加強留學生的紀律觀念;對課堂討論、發言評估,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們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更好的增加師生互動,從而易于同學們的學習和理解。對作業完成情況評估,有效的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時的反饋信息,較好的解決學習中的盲點、疑點。對業余科研活動評估,既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又對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有所幫助。改革終結性評價為形成性評價后,更加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表面水平的死記硬背為深層次水平的知識建構,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全英文授課的目的除了講授專業知識外,專業英語在聽說讀寫各方面也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因此評價全英授課的效果不僅以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判定,同時也要對專業外語水平的進行評估,標準化全英教學質量評價。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語類分析
語類分析是篇章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語類是為實現某一交際目標,得到特定交際社團公認的語言交際類型(葛冬梅、楊瑞英,2005;龐繼賢、葉寧,2009)。語類分析主要在語篇層面結合功能進行,目的是闡釋學術文體的語篇推進結構和語言特征,體現了學術文體寫作的規范要求。
語類分析學說認為,每個學科的語類都有自己的特點,都遵循該學科的寫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驟安排結構和語言形式,學術論文作者通過適當的語步構建學術空間,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得到所在交際社團的承認(Swales,1990)。當前有許多論文對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分析(如劉勝蓮、魏萬德,2009;余莉、梁永剛,2006等),但學位論文摘要和期刊論文摘要在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上不盡相同(Hyland,2005b),需要認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評
學位論文摘要是位于學位論文正文之前對論文整體內容進行概述的獨立學術語類。《MLA格式指南與學術出版準則》(1998)對論文摘要的要求是長度不超過350字,內容包括該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結論。英語摘要,在中醫藥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除標題外,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整體質量,是評判研究生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目前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論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認為引言的組織結構與整個論文的結構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四個語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導言部分,Swales(1990)有詳盡的語步分析,如下表1(改動自黃婷婷、許明武,2003)。目前對于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三個語步的語步分析較少。
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已經成為學術論文體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為學術界所公認。而國內大多數對學術論文體裁的研究,也沿襲Swales的CARS語篇模式,對論文的引言部分進行體裁分析,而鮮有用此模式對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分析。實際上,摘要和引言屬于不同的體裁,Graetz(1985)認為論文摘要由四語步構成,即問題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結果(result)―結論(conclusion)。Bhatia(1993)認為,摘要由以下語步構成:(1)介紹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總結研究結果;(4)討論研究結論。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區別于引言,一則在于摘要由于字數限制,較少涉及研究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側重點在于提出問題和介紹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須從文獻綜述入手,否則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究領域,無法開展下一步的討論(徐有志等,2007)。二則摘要語篇較之于引言語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結論,而不宜占用過多篇幅展開討論。因此,一方面,鑒于國內對于學術論文摘要部分研究較少,而另一方面,學術論文摘要區別于引言,在第一語步和第四語步有其獨特特點,所以,有必要借鑒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國際上對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對機械工程、西醫外科學、應用語言學文、社會學的研究,當前對中醫藥英語摘要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偏誤分析(如段平、顧維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沒有對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研究,也沒有在更高層次上對中醫藥期刊論文摘要的語類特點進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的語料是中醫藥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500字左右)、中醫藥博士論文英語摘要(500―1000字)、中醫藥期刊論文英語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論文從中國知網期刊論文庫和碩博士論文庫中隨機抽樣。論文上傳的時間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為了保證本項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結合中醫藥類學術論文實際,在對論文進行編號后我對語料進行預分類,分類標準如下。
(一)理論研究類
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中醫藥類某一專題,對中醫理論進行分析梳理,或者對大量前人經驗、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如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
(二)實驗研究類
在實驗室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實驗動物。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三)臨床研究類
在臨床研究中,或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進行較為嚴格的變量控制,觀察假設中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從中探索中醫藥作用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受試往往為患者。如觀察某經典方對受試的治療效果。
同時,根據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鑒黃婷婷、許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對論文摘要進行四大語步的分類:導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判斷摘要的文字的語步范圍,來自于該文字使用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型。
三、研究結果和討論
(一)語步及體裁分類
通過對語料進行初步分類。分類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傳統的論文英語摘要寫作模式。首先,理論研究類是區別于其他學科領域論文的特有類型。由于中醫藥研究重視對傳統醫學知識的集成和積累,因此文獻綜述、醫案研究、名家經驗總結是不可或缺的論文體裁,而其他學科領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醫學術論文中,除期刊論文可以有文獻綜述的體裁,一般不允許碩士學位論文和博士論文以純理論研究的形式出現,因而在摘要中也不會出現理論研究的類型。
其次,通過實際分類發現,在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況,即介紹和討論理論背景后,通過實驗室或者臨床應用證明理論指導下對受試進行實驗,或者對患者進行施治的情況。而期刊論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選擇省略對理論背景的討論,使用直接描述實驗或者臨床應用的寫作策略。同時,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討論的情況,只對實驗過程或者臨床作用進行討論。
最后,可以發現,在類型分布上,碩士學位論文學位摘要的種類數量比較平均,以理論研究稍多;而博士學位論文明顯以理論研究加實驗室研究的混合研究類較多,可以推斷,博士論文在理論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工作,故而此類較多。同樣,因為大多數博士論文的摘要中會包含理論背景,臨床研究類的論文數量較少。期刊論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分布平均。這可能和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有關,側重點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語步分析
1.理論研究語步分析。
通過對理論研究的基本語步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論研究類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導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雖然長度不同,均涵蓋導言部分的三大語步,即M1: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據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碩士學位論文A7每段開頭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論文全文中有相似語步,以C2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分析。
在具體語步分析中,我們發現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語步極為相似。碩博士學位論文均采用IMRC的結構,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結構。有兩點值得注意:(1)與表1進行對照,論文作者在摘要的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闡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達到占據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導言部分的其他語步。(2)IMRC結構與Swales(1990)的IMRD結構略有不同,討論部分(discussion)為結論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實際上印證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觀點,可見摘要語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選擇突出研究方法、步驟和結果的策略,而省略導言語步和討論語步。
3.混合研究語步分析。
首先,在三種英語論文摘要中,在期刊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數量為零。我認為,并非期刊論文的實驗過程和臨床應用沒有結合理論,而是在語步中理論并沒有體現。
同時,博士學位論文英語摘要的語步特點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語步推進模式,對理論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論文B9為例,有清晰的元語篇標記(meta-discourse)完成語步轉換: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語篇標記在碩博士學位論文中都十分明顯。在博士論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紹感染性肺炎的定義和分類,提到此病“一般屬于中醫風溫、咳嗽等范疇”。第二段的元語篇結構為:
“本文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理論研究方面,運用溫病學理論、認識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重點探討中醫與現代現代醫學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認識上的契合點。”
第四段出現對應的元語篇結構:
“臨床研究方面,根據癥狀表現,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總結臨床用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臨床常見證型為痰熱壅肺與風熱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氣以透邪的中藥屬解表、清熱、怯濕、止咳、化痰等類。”
在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原作者的表述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對比后可發現,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對感染性肺炎的分類代替了對本文結構的闡述。而臨床研究部分合并縮短至理論研究之后。我檢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對研究意義的闡述,而沒有對臨床研究中更詳細的闡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數、所在醫院情況,都沒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雖然對中文摘要的語步和元語篇功能具有有效應用,然而該意識沒有順利轉移到英文摘要中,導致英文摘要內容空泛,語步不清晰。
最后,我們發現,和實驗研究、臨床研類的語步不同的是,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語步更多出現討論部分,或者討論和結論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語步推進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夠進行討論,以及論文評審的要求。
四、結論與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語類分析從兩個方面體現復雜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黃婷婷、許明武,2003),也發現類似的語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沒有對論文進行分類,中醫藥論文類型復雜,除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長度不同造成內容取舍外,中醫藥論文本身也有理論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類,劉勝蓮、魏萬德(2010)指出,國外論文摘要的IMRD語步出現頻率很高,而國內論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語步,或者將方法語步和引言或結果語步并合,而我們發現,在中醫藥論文摘要中,理論研究甚至會省略方法、結果、討論等多語步,實驗研究部分有獨立式的結論語步。此外,在論文抽樣中沒有出現混合研究的期刊論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無法展開導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語步推進。因此,中醫藥學術論文英語摘要除IMRD語步推進模式,還有I及IMRC語步推進模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文對中醫藥學術論文摘要的語類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歸類,對中醫藥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規范學生對論文寫作語篇規范和論文分類的意識。同時,由于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抽樣樣本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進行交流,不能了解論文摘要建構過程。最后,論文作者可能的中醫藥文化背景和教育經歷可能對語篇建構產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劉勝蓮,魏萬德.英文摘要方法語步中體裁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中國翻譯,2002,23,(4):47-55.
[12]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論文摘要英譯的語用失誤――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項調查[J].中國科翻譯,2002,15,(2):44-46.
[14]黃婷婷,許明武.中外經濟類期刊英文摘要語步結構分析[J].外語教育,2003:34-38.
[15]龐繼賢,葉寧.語類意識與英語研究論文寫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34-36.
[16]王高生.論文摘要的撰寫及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47-51.
這些詞語經常出現在普通英語和醫學英語中,醫學涵義是普通詞義的引申。如下面兩組例子:比較positive和vessel的普通詞義和醫學詞義。Trytobemorepositiveindealingwiththeproblem.(正面的,積極的)Theathletereceivedatwo-yearsuspensionfollowingapositivedrugtest.(陽性)TheBritishnavyboardedthevesselandtowedittoNewYork.(船,艦)Thecirculatorysystemisdividedintothreemajorparts:heart,bloodandbloodvessels.(血管)
2.專有醫學名詞
這類詞并非由醫學詞素合成的,它們只出現在醫學類文章中,并且詞義單一。如insomnia(失眠)、gallbladder(膽囊)、platelet(血小板)、jaundice(黃疸)、embryo(胚胎)。許多藥品名、疾病名、醫學技術名稱是以發現者、開發者的名字命名,如Parkinson's(帕金森氏綜合征)。
3.醫學派生詞
醫學英語詞匯吸納了大量外來語,其中大部分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豐富的拉丁語和希臘語語素構成浩瀚龐大的醫學術語。雖然這些詞晦澀難懂、發音難,但卻是有規律可循的,即由詞根、前綴、后綴、連接元音按一定的構詞規律合成的。前綴改變詞義而不改變詞性,如anti-(反、抗)、endo-(內)、peri-(周圍)、hyper-(多的)、trans(超越)等。詞根通常代表身體的某一部分,如pulmon-(肺)、rect-(直腸)、cardi-(心)、gastric(胃)等。與普通詞語后綴不同,醫學詞語后綴通常改變詞義,如-ectomy(切除)、-itis(炎癥)、-stasis(抑制)、-algia(疼痛)等。連接元音是連接兩個詞根、詞根和后綴的元音,多數用“o”,有時也用“e”或“a”。連接元音只起到連接作用,沒有改變詞義。據統計只要掌握500個醫學語素,就能通過分析構成部分的意思推測大量派生詞詞義。如cardi-(心臟的)分別和后綴-logy(學科)、前綴tachy-(快的)、brady-(慢)構成三個意思完全不同的派生詞cardiology(心臟學)、tachycardia(心動過速)、bradycardia(心動過緩)。Cardi-與詞根pulmon(肺)和后綴-ary(有……相關的)共同組成cardiopulmonary(心肺的,與心肺有關的)。cardi-與詞根myo-(肌肉的)、后綴-itis(炎癥)共同組成myocarditis(心肌炎)。
二、高職高專醫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
高職高專生源來源多元化,含普通高考考生、高職單招考生、自主招生考生,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多數學生缺乏詞匯學習策略,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核心單詞都無法牢固記憶,更不用說掌握難度更大的醫學英語詞匯了,他們的自信心因此受到打擊,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學生如果無法掌握基本的醫學英語詞匯,將無法獲取國內外最新的醫學資訊,直接制約著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激發高職學生學習醫學詞匯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醫學詞匯,能夠理解較為專業的醫學類文章,為今后參加工作進修學習打好英語基礎。國內眾多教育工作者對如何掌握醫學英語詞匯做了廣泛的研究,但多從“建構主義理論”、CBI(內容型教學理念)、TBI(任務型教學法)等教學模式上探討。由于詞匯量過大,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還是講解生詞表或課文中遇到的生詞,按照英漢對譯解析和構詞法分析。學生大都是機械性地記憶單詞,這種孤立式地強化記憶不僅使語言學習枯燥無味,而且學習效率低下。
三、語義場理論的內涵
語義場理論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結構語義學最有價值的研究方法之一。1934年德國語言學家特里爾(J.Trier)進一步確立和發展了語義場理論,認為語言系統的詞匯在語義上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詞匯系統。在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中,各個詞項可以按意義聚合成若干語義場。小詞語義場又是大詞語義場的子系統,從而構成整個詞匯系統。根據這一理論,學者分析劃分了親屬語義場、植物語義場、動物語義場等等,并詳細分析了詞與詞之間的同義、反義、多義、上義、下義等多種語義關。同一個語義場里的詞項意義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每個詞的意義取決于同一個語義場中其他詞的意義;詞只有在語義場里與其他詞匯形成一定的關系時才有“意義”。當某個詞的語義發生變化后,與之相關的詞在語義上也會隨之調整和變化。位于上位關系能起到概括意義的詞叫做上義詞,居于下位的詞叫下義詞。同時,語義場中的上下義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某個詞是一個語義場中的下義詞,又是另一個語義場的上義詞。如doctor(醫生)與teacher(老師)、soldier(士兵)、editor(編輯)等詞組成occupation(職業)這個語義場,又是physician(內科醫生)、surgeon(外科醫生)、dentis(t牙醫)等構成的“醫生”語義場的上義詞。
四、語義場理論在高職醫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語義場理論,醫學英語詞匯并非雜亂無章,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醫學英語詞匯劃分為不同的語義場,使原本孤立、復雜的詞匯產生某種聯系。
1.設立上下義義場(hyponymy)
上義義場是語義場中最常見的一類,由表示共同概念的“上義詞”和一組受“上義詞”支配的表示具體概念的“下義詞”組成。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歸類、分析、整理所講授的單詞,課堂上借助板書、多媒體等輔助設備展示不同的語義場。如以下幾個例子:①結合化學元素周期表掌握常用化學元素及化學物質。②借助語音視頻材料中醫患關系的情景對話學習關于疼痛不適的各類詞匯。③結合常用詞根記憶醫學常見病。如關于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各種疾病、各類流行病。④借助語音視頻材料中醫患關系的情景對話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醫院常用術語。如“醫務工作者”這個語義場下醫院各種工作人員的稱謂、各機構名稱及常見醫學技術的專有名詞。
2.設立同義關系語義場(synonymy)
同義場是指一種詞義基本相同,并在一定程度可以替換,而在發音、拼寫、內涵、搭配等方面不同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如onset、attack、paroxysm、morbidity、invasion、pathogeny等詞語同屬于“疾病發作”這個語義聚合體。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大量吸收外來語,醫學英語詞匯量非常大,對同義事物有多種語言表達形式,如表示“皮下”的醫學詞匯有endermic,hypodermic,hypodermal,subdermic,subcutaneous。教師在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需求,不需要把所有的同義詞都列入語義場內,可以僅列出常用的核心詞匯。部分同義詞在中心意義上相近,但在感彩、語言風格、搭配關系上存在細微差別,加強這類同義詞之間的辨析有助于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如seam、suture、raphe作名詞都有“縫合”的意思。seam是普通常用詞;suture側重指手術后傷口的縫線、縫口;rephe是解剖學通用術語,指各種對稱部分的兩半結合線。
3.設立反義關系語義場(antonymy)
反義義場是按意思相反、相對或相矛盾的屬于同一詞性和同一范疇的詞組成的語義場。如aerobic(有氧的)和anaerobic(無氧的),acute(急性的)和chronic(慢性的)。學習常用的前綴及其所組成的醫學派生詞,可以引出相應的反義前綴及其組成的醫學派生詞。如hyper-(超過的)、hypertension(高血壓)就可以聯想到hype-(低于)、hypetension(低血壓)。再如學到anto-(前)、antepartum(產前)就可以順帶講授post-(后)、postpartum(產后)
(一)外部問題1.CET4和CET6指揮棒的作用。四六級考試出現翻譯題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難度較小,因此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9]久而久之,在四六級考試指揮棒的誤導下,教師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教翻譯,學生也缺乏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進行了改革,首次將段落翻譯作為一個專門的題型進行考查,翻譯材料選材廣泛,牽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確了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必將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和發展。2.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未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訂購專門的翻譯教材。非英語專業學生多數只有讀寫和聽說教材,教材很少對翻譯理論和技巧進行系統的講解,翻譯部分基本以課后題的形式出現,且多是簡單機械地鞏固已學的詞匯,因而并不能稱之為翻譯。
(二)內部問題1.教師方面。一是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欠缺。他們未系統學習過翻譯理論知識,而且畢業就從事教學工作,實戰經驗不足,因此翻譯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二是教學方法陳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但教師很少給予理論指導,而是偏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講授。課堂上,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做口頭翻譯,或給出譯文讓學生自己檢測,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較大提高。此外,課后翻譯作業也往往強調無語法和詞匯錯誤,很少關注語篇連貫、邏輯清晰等因素。2.學生方面。一是對翻譯不夠重視。很多學生認為聽說讀寫是關鍵,翻譯無關緊要。因此,在翻譯學習中,部分學生缺乏興趣,處于被動地位,從不主動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語用意識。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翻譯就是字對字、詞對詞的轉換,因此只要掌握語法和詞匯就足夠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如果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對應,翻譯出來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需要學生多積累、勤思考,才能譯出準確的譯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之處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從理論高度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體系刻不容緩。
二、語用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解釋力
作為一種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論,語用學不僅關注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還關注受話者對信息的理解和轉化。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既關注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也關注譯者在譯文中表達原文意義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兩者具有共同的關注對象。[10]正如呂俊所說,語用學與翻譯結合,讓譯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翻譯中的問題,從而為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11]將語用學理論,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引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各種不足。
(一)指示語與翻譯教學言語交際涉及兩個過程,說話者對信息的傳達和聽話者對信息的理解,指示語在這兩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境、說話者、受話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稱與所指的關系,同時注意文化、社交的適當性。例如,ShortlybeforeCongressmanJamesLangevincasthisvotelastmonthtorelaxfederalrulesonfundingofstemcellre-search,theRhodeIslandDemocratstoldhiscolleges…。原文中的theRhodeIslandDemocrats根據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Langevin,翻譯時若將其作為他人處理,譯文將與原文相悖。指示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啟發學生關注語境的意識,切不可過分注重字面意義而造成譯文對原文的偏離。
(二)語用預設與翻譯教學語用預設對翻譯過程有重要影響。從翻譯角度看,預設對語境具有敏感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堅守以前實踐中形成的預設,而應該考慮到當前的語境因素,形成恰當的譯文。例如看到game這個詞,譯者首先會利用之前形成的預設將其翻譯為“游戲、比賽”,但是在新的語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從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theoryisthescienceofstrategy”,應當譯為“博弈論是有關策略的科學”。
(三)會話含義理論與翻譯教學會話含義理論要求翻譯時,譯者始終忠實于原文的會話含義。具體說來,合作原則對翻譯規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準則規定譯者不得毫無根據擴充或節減原作內容;質的準則表明譯者應忠實傳達原作信息,切忌錯譯、亂譯;關聯準則強調譯者應注重兩方面的關聯:原文上下文的關聯和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聯;方式準則規定譯者用精煉清晰的語言傳達原文內容,不允許隱晦難懂。[2]但是,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說話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離合作原則,從而產生言外之意。在此情況下,如果原文背離了合作原則,譯者翻譯時也需要相應地背離,至于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譯者無需代勞。如: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B:就吃了些東西。B的回答明顯背離了“量的準則”,因為其傳遞的信息顯然不足,語用意義是B不愿意告知A相關信息。翻譯此對話時,譯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應把乙的話直譯過來,切不可畫蛇添足。
(四)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言語行為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透視一定語境下的言外之力,進而用明晰或隱晦的方式構造表達同樣言外之力的譯文。例如:“Saturdaymeantmostadultswereathomeontheroute.Sowereschool-agedchildren.IthoughtthismightmeanmoreexchangesasImadetheroundstoday.”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動,從上下文信息可知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樂的美好想象。“madetherounds”、“moreexchanges”可分別翻譯為“挨家挨戶收垃圾”、“搭上幾句話”,從而將原文的意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五)禮貌原則與翻譯教學禮貌原則提出了交際者應遵循的六條小的規則。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們對禮貌的領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中國人被夸獎時,很自然地會回答:“慚愧,慚愧!”如果直譯成“Ifeelashamed”,英美讀者將稀里糊涂;如選用歸化策略意譯為“Thankyou!”,則變得規范地道。禮貌原則對翻譯教學的借鑒意義為:教師課堂上應適時引導學生弄清中外表達禮貌方式的差異。分清哪些禮貌信息是原文的重點,因而譯文中必須很好地體現出來;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選用異化策略,而后者多選用歸化策略。
(六)關聯理論與翻譯教學假設S是譯者對原文的解讀,T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根據關聯理論,成功的翻譯應是T=S,但是實際翻譯中譯者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12]翻譯要考慮兩個層面關聯性的對應:原文和譯文的關聯以及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關聯,尤其后者是譯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譯文讀者付出較少的努力獲取與原文讀者一樣的語境效果。為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當成認知過程,還要鼓勵學生尋找關聯,并把此當做學習的目標。[13]例如,翻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譯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義———化詞匯的形象與語用含義關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傳達出來,將讓讀者無法理解。所以,譯文應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譯出來,即,“Asyousow,youwillreap.”
(七)順應理論與翻譯教學從順應理論出發,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釋翻譯過程,即譯語要順應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翻譯的動態過程,且這一過程是有意識的。[2]語境關系順應強調,譯文讀者有著與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規范等,因此翻譯時要選擇順應譯文讀者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的表達。語言結構順應強調,譯語與原語在語碼、語體、詞匯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要選擇符合譯語語言結構的表達。動態順應強調,譯語不能只順應語境關系或語言結構,而應實現二者之間的動態順應。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體系是當務之急。結合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在語用學翻譯理論指導下,現提出如下教學體系。
(一)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傳統重詞匯、語法和翻譯技巧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刻板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更好地駕馭翻譯課堂,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即扎實的翻譯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水平缺一不可。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成立翻譯研討小組,每周至少開一次研討會,互相交流翻譯教學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論修養。其次,積極尋找機會,從事翻譯實踐工作,豐富實踐經驗。
(二)傳授語用知識,增強語用能力語用學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脫離了語境,翻譯這種輸出型活動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就無法實現。所以,教師在翻譯課堂上應有意識教授學生語用知識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說,語用能力或知識是可教的。[14]首先,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有意識培養他們的語用能力,鼓勵他們在翻譯中自覺掌握和運用指示語、語用預設、會話含義理論、關聯理論等語用翻譯理論,避免產生誤讀和交際失敗。例如,公司每年生產10萬只玩具。譯文1:Thecompanyturnsout100,000toyseveryyear.譯文2:Theannualoutputofthecompanyis100,000toys.此例教師可啟發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根據順應翻譯理論,為了得體,譯文需要追求語境關系順應。如果是日常語境,譯文1較為合適,但如果是商務場合等正式語境,譯文2則更合適。其次,創造合適語境,組織互動式活動,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這個單詞可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創設語境,如在等車的場合,“Imissthebus”,表達的是“錯過”的意思。
(三)輸入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意識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不容忽視。在運用禮貌原則、關聯論、順應論等理論指導翻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合理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首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知識,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其次,鼓勵學生課下看一些英文讀物或電影,要求以讀書報告的形式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最后,啟發學生用目的語思考,發展學生的移情,引導他們主動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從而避免母語的干擾。例如,“望子成龍”,直譯過來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這一譯文無法為外國人接受,因為龍雖在中國是吉祥物,在國外卻被視為兇惡殘暴之物。根據關聯翻譯理論,譯文要能使譯文讀者在付出較少的努力的情況下得到一樣的語境效果。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歸化的方法翻譯此句,即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四)檢測語用文化知識,規范評價尺度測試形式和內容易影響包括翻譯教學在內的語言教學,但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等很少出現在外語測試中。為了更好的評價學生的翻譯水平,并用評價結果來指導翻譯教學,在考試中應加入語用社交等方面的內容,檢測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給出原文,讓學生在各種語境中選出或給出準確的譯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題,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沖突。
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在整體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弱勢,很多學生由于從未接受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指導,在翻譯實踐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和語言障礙。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強調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大學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指導思想在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上并未給予足夠重視,“譯”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在課程設置上,翻譯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基本上是作為補充課程來講授的,沒有正式開設翻譯課程。《大綱》規定基礎階段四個學期的英語課均為必修課。英語寫作、翻譯技巧、英語口譯等為選修課,安排在四個學期基礎英語課程后。但由于我國絕大部分高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的不足,在基礎階段之后,很少有學校能夠開出面向所有學生的應用技能選修課。加上近幾年的擴大招生,師資緊缺情況更為嚴重,能夠開選修課的,不過寥寥幾門,只是起了點綴門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學中造成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上課的學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學生沒有機會上課。
1.2翻譯教材缺乏質量
在教材方面,大學翻譯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缺乏高質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師,也缺少研究機構。目前公共外語采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系統全面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的獨立單元,大多只是在課后練習中有一些漢譯英單句練習或零星穿插的英譯漢練習。這些翻譯實際上是一種造句練習,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課文中的句型和詞匯,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同時,如果過分強調這樣的翻譯練習,會使學生誤以為只能有一種譯文,語言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從而形成死譯、硬譯的毛病。近年來盡管出現了不少翻譯教材,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教師仍以舊的翻譯教材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師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練習,教學安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傾向,教學效果不理想。就考試項目設置來看,近年來,各類英語考試試卷的主觀題的比重逐步加大,這一變化不僅涉及英語專業學生的各類考試,如英語專業4、8級考試(TEM4/TEM8),同時也涉及大學公共外語考試,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CET4/CET6);不僅涉及全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同時也涉及各種出國留學考試。翻譯題型,特別是英譯漢題型在主觀題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從試卷整體來看,翻譯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試題也缺乏規范,題型單一,測試目的不明確,覆蓋面較窄,試題內容往往局限于對學生詞匯和某些固定結構的測試,很少能夠涉及到需要檢查的知識和翻譯技能,難以有效地與相應的教學階段接軌;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把重點放到了追求通過率和應付考試上,客觀上降低了對學生實用英語能力的要求,其結果就像有的學生說的那樣,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
2應用英語翻譯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實用翻譯為支持科學研究,溝通地緣政治談判,幫助跨國公司尋求海外市場,促進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的告訴發展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與合作。翻譯---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政策的推進,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為減少“走出去,請進來”的絆腳石,社會各界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越來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國外開展銷會時把“可供合作出版書目”譯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據說后來無人找他們合作,也許與翻譯錯誤有很大關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現一些“中國速度”、“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名詞,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產生濃厚的興趣,近而來到中國了解中國。然而因翻譯卻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一位美國游客在一個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譯為“MountThreeSisters”,覺得好笑,因為mount可作為動詞,在美國俚語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賓語又是threesisters。因此應該為Three-sisterMountain為妥。因此,社會對外語教育給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的翻譯人才,促進對外經濟合作、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成功達到“為中國與世界對話”,展現中華民族的強大與魅力。另外,聽、說、讀、寫、譯是相互貫通,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欲“聽懂”需要在頭腦里有“譯”的思維和意識,“聽懂”就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欲“說明白”也許要把母語思維,文化內涵轉換成受話者能接受理解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實用的翻譯能力與時下受寵的聽說能力不但不沖突,還是提高聽說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譯領域中,交際能力亦即翻譯能力。
3提出對翻譯教學的建議
3.1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方法
但必須讓學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使用何種技巧,翻譯時應遵循一條原則---必須符合原意。為了使學生在將來工作中具備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文體的譯法,包括調查報告、新聞、合同、通知和啟事及各類信函。另外社會急需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人才,所以還要培養學生科技文章的譯法,要求勤查專業詞典,切忌不懂裝懂,做到科學準確嚴謹。
3.2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語言教學觀認為,行為致使對外界刺激的習慣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種單純的由心理機制支配的行為,而人的語言行為是通過他的內在認識和情感力量而發生的行為,言語不是簡單空洞的符號,而是在特定場景中表達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譯做到“傳情,傳意”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帶入交際環境。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學過程必須交際化。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翻譯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教學目標,組織課堂活動。教師根據翻譯的目的給學生提供交際場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語際轉換,安排模仿練習,互譯練習,情景活動等,訓練翻譯思維,提高翻譯意識。
4提高英語翻譯教學的策略
4.1提升英語翻譯教學的比重
針對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各個高校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教學聯合并重。并且還要適當的課堂上的翻譯教學,提升翻譯教學在整個教學任務中的比重。翻譯應該和聽、說和課文學習一樣在課堂上有相對一定的時間安排。其次,教材應該系統性的增加翻譯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譯的原則,(不拘泥于嚴復的“信、達、雅”之說)、翻譯的方法(例如增減詞,詞類轉換,選擇詞義等)、翻譯的技巧(例如重構,修潤,轉換等)、翻譯的忌諱(例如“字譯字,句譯句”)等。然而大學英語教師也應該自覺的給課堂更多的引進一些翻譯只是的了解和練習。
4.2適當的結合翻譯教學以及交際法的教學
目前的英語交際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口語教學”十分的正確,但是這并不是說傳統的翻譯教學已經沒有作用。相反的,適當的使用翻譯法可以有效的幫助教學。已經有專家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得出“學生的母語基礎在他的英語學習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帶來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語基礎,化阻力為助力,就能切實減少他的學習英語的困難”的結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講解課文中的一些長句、難句時,教師可以把翻譯練習與閱讀理解相結合,并同時告訴學生一些相應的翻譯知識,例如如何進行選詞用字、改變詞類、調整詞序、增詞減字、省略重復等等。再輔以相應的練習,加以復習概括。在翻譯時,學生也很難將其正確完成。主要問題是:(1)對狀語的位置排列不當;(2)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使用不夠靈活;(3)“invoke”“root”翻譯不準確,不知道用增減變字法。學生會翻譯為:“約翰納什西弗吉尼亞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證明,在普林斯頓,或在麻省理工學院,那兒他在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的書,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老師可以給出正確翻譯““在普林斯頓,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點出句子里靈活翻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減詞變字(出身的背景)之處。如此經常在講解閱讀理解時,結合解釋翻譯技巧與訓練,再配以一定練習鞏固,定能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4.3加強翻譯練習,培養翻譯技巧
目前,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多數由公共英語教師擔任。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在課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無法與學生深入交流。由于教師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在備課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壓力。也有少數院校聘用醫學教師從事醫學英語教學,但其在語法、口語方面又有所欠缺[3]。
1.2缺乏權威、統一的醫學英語教材
目前市面上正規出版的優秀的基礎英語教材及配套的光碟、磁帶及電子版教材品種繁多,相關的輔導資料也很豐富。相比之下,醫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明顯滯后,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為選擇合適的教材而感到頭疼。部分院校自行編寫校本教材,但在權威性和全面性方面還有待提高,難以保證教材的高質量[4]。另外,醫學英語口語方面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1.3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醫學英語口語評價主體主要是任課教師,沒有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中。對于專門開設醫學英語口語課程的院校,教師一般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于沒有開設英語口語課程的院校,教師一般僅僅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如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學生的口語學習進行評價,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沒有將口語納入醫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另外,許多教師只關注學習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態度和方法則很少進行評價。由于醫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工作量比較大,執行起來也比較復雜和麻煩,所以許多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為了節省時間,常常忽視評價的質量,甚至仍沿用基礎英語口語的評價標準,無法反映學生醫護、醫患溝通能力,缺乏專業特色[5]。
2理論基礎
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首次提出案例教學法,這種采用真實案例的授課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案例教學法進行研究。國內對案例教學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劉新榮[6]在對案例教學法內涵、原則及優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研究生公共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及教學設計。方平、錢放等[7-8]研究者以某一單元案例教學為例,通過問卷評價案例教學的效果,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方式研究案例教學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效果,并總結其優勢。相比之下,案例教學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鳳毛麟角,僅有唐娟、袁月紅[9-10]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醫學英語中的應用效果。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在醫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研究和實踐是必要的、可行的。但目前國內缺乏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醫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方面的研究,而且對于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的整體設計和實施效果評價方面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單一層面上。
3實踐探索
3.1課程設置
我院在第一學期72課時的公共英語和第二學期36課時的醫學英語之后,于第三學期專門開設了36課時的醫學英語口語課程,具體英語課程設置及目標見圖1。在學生具備了扎實的公共英語基礎和掌握了一些醫學英語術語和語法知識之后,再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符合學習英語的規律。根據課時安排,學習內容共設置12個單元。教師通過認真備課、精挑細選,建立了案例素材庫,并征得多方專家意見,在反復論證后,最終確定了12個案例,涵蓋了職業道德、醫學前沿、傳染病、職業理想、公共衛生等方面。遴選案例時應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案例選取的數量要大、范圍要廣,并且要與時俱進;(2)應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意義的案例;(3)案例的深度要有層次感,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4)案例呈現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如既有文字、圖片等傳統的形式,又有課件、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醫學英語口語課程案例庫中的一些案例素材見表1。
3.2課堂教學
以其中一個單元“人類克隆”為例,呈現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大體將這一單元的教學分為3個階段。(1)課前準備階段。從學生性別、口語水平、交際能力、性格等方面考慮,以自愿為原則,均衡地將實驗班分為5組(A、B、C、D、E),每組由7名組員組成,每名組員課前準備階段的分工不同,獲得的分數也不同,組員根據自愿、協商的原則自由挑選任務并獲得相應的分數。這一模式不僅確保了課前準備時小成員較高的參與度,也為教師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要求學生課前搜集并自學相關醫學英語術語、句型和語法。因為口語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需要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練習,所以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較精讀課少很多。而且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積極地參與討論、流利自如地表達觀點,才能得到有效訓練。(2)課堂教學階段。根據案例教學法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通過對醫學英語教師的訪談,結合本校教學實際和本門課程課時的安排,筆者制訂了每個單元的課時分配,見表2。課時的分配只是為了指導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教學,保證學生口語訓練的時間,而不是要求教師死板地照做。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活動實際開展情況和對課堂的掌控,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需要強調的是,在學生30分鐘的討論和自由辯論時,教師不能作為旁觀者,要扮演好“引導員”的角色。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課,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討論話題,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鞏固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醫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3)課后復習階段。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案例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撰寫500字的報告。教師批閱后,選出最佳的報告并對其小組給予平時成績的額外加分,計入最終期末成績,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將案例討論時涉及的醫學英語術語、主要語法、句型、交際技巧以及教師本人對案例的評述報告用英文以書面的形式(即講義)分發給學生,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有學生反映口語課就是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發言,下課時知識點就全忘了。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測試鞏固。所以筆者在授課計劃中除了期中、期末測試外,又加了兩次階段性測試。
3.3評價體系
醫學英語口語課程采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不僅強調學生的評價主體性,還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要求教師明確評價目的,認真實施評價措施,充分利用對評價結果的分析來改進教學方法。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進行相關文獻研究、向兄弟院校借鑒先進的經驗,還在校內開展研討,主要研究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如何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合理融合;(2)如何避免人為的主觀偏倚,特別在學生互評時如何避免受人際關系的影響;(3)如何合理分配各個評價內容在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權重。最終制訂出如下的課程評價體系:期末口語測試占20%;期中口語測試占20%;學生自評占5%;學生互評占5%;課堂表現占20%(主動回答問題、活動參與度、PPT演示及匯報);兩次階段性測試占10%;課外作業(課前任務、課后撰寫總結報告)占10%;出勤率占10%。
3.4第二課堂
在課堂上,由于班級人數多,每位學生口語訓練的機會很少。在其他學生面前,有些口語能力差的學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開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參與課堂口語訓練的積極性[11]。而在第二課堂中,醫務劇表演比賽、實訓基地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英語角、英文醫務劇欣賞等系列活動,創造了真實的、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的路徑
目前,我校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三版。根據教材及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我們的英語教學分為聽、說、讀、寫、文化拓展等板塊。現以我校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如何實施國際禮儀教育。
(一)讀寫方面
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注意到了各個單元的重難點,比如語言知識面,語法結構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其中滲透出的禮儀知識,那么我們該怎樣具體實施呢?教學內容Unit5講的是李娜,關于網球運動的。我們在引入課文時肯定會提到大滿貫四大賽事,那么為什么參加溫網的運動員都要穿上白色網球服?為什么運動員在進入或是離開球場時,男運動員要行鞠躬禮,女運動員要行屈膝禮呢?簡而言之這是溫網一百三十七年發展歷程中一直堅持的傳統及其英國傳統的皇家禮儀。對這些內容的介紹讓我們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國際禮儀知識,促進相互了解。再以為例,該單元主要內容為肢體語言。我們根據SectionB的三個小故事引出不同文化背景里不同的肢體語言,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大拇指和食指構成一個圈,其他三個手指伸直或微微彎曲的手勢(OK手勢)。在日本人看來這是“錢”的意思;而法國人認為是“毫無價值或是零”的意思;突尼斯人則認為是“傻瓜”。再比如:我們在交談中是否都是“點頭Yes,搖頭No”,目光是否應該一直注視著對方,談話時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因此我們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才能在國際交往中遵循國際禮儀,體現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那在實用寫作教學中,我們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融入禮儀知識呢?比如Unit2SectionCBusinessCard,我們需要學習名片的構成,中英文名片的區別及使用。其實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掌握名片的使用對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更加有用,所以在基本掌握名片之后,跟學生們談談名片禮儀是非常好有必要的。比如我們應該怎樣接收和遞送名片,在接收和遞送名片時該說什么樣的客套話,遞送的順序該是怎樣,接到名片后讀名片時應該重讀哪些部分的單詞……如果將在學習英語名片的過程中同時了解這一系列的禮儀知識,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今后也會更加實用,符合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指導原則。
(二)聽說方面
在聽說教學中,以第一單元說的部分“問候”為例。在課堂上,我們首先要掌握的是禮貌的問候用語及其回答方式,在學習了英語語言表達之后,我們還應該給學生補充我們見面問候時會肢體語言上應注意的禮儀問題。例如我們的握手禮,時間一般應控制在3-5秒鐘,特別要注意的是誰先伸出手來:如果對方是長者,領導或是女士則應該等到對方伸出手時再與之握手。除握手禮外,通常還有鞠躬禮,拱手理,吻手禮,合十禮,揮手禮及貼面禮。不同的國家習慣不同,禁忌也不同,如果違背了當地社會風俗習慣,也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三)文化拓展方面
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入文化拓展相關知識是我們學校英語課程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高職高專大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途徑。按照教學計劃,本期文化拓展內容包括:茶文化、中國菜系、感恩節、萬圣節及圣誕節。那么在介紹茶文化本身時,如果能對比講講中國人喝茶與英國人喝下午茶相關的禮儀知識,相信在茶文化的教學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紹西方節日時,如果能順便介紹一下西方國家在過該節日時的相關禮俗和禁忌,那么我們的文化拓展就能“拓展”得更加全面一些。
和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演變、發展都和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語音、句法、語義以及在不同場合的具體運用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語言系統的每一個角落,影響甚至制約著語言的結構、修辭、交際模式等。在外語教學中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對加深學生對外語的領悟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把外語教學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很難甚至無法做到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人類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的知識體系。
我們習慣于用東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盡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離,常常形成難過的關口,所以抓住英漢區別,了解背景知識,應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公共英語教學已成為整個英語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有的大學生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但英語口筆頭的交際能力卻很差,說起話寫起文章來往往詞不達意,這里面原因很多,如過分重視語言的輸入積累而忽視了輸出創造,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但教學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不夠重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大學英語老師只熱衷于給學生講授語言點,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傳授和解釋語言知識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文化構成了我們“語言的底座”(Sapir,Edward. 1972. Language Defined),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效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知道,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必須具備兩類知識,一類是有關該語言本身的結構體系方面的知識,也即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的實際知識;一類是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實際知識,包括各種“語言的”或“非語言的”交際知識、交際規則,這兩類知識的融合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對母語和外語都是如此。學生只有在熟知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準確的使用英語,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大學英語》精讀的編寫在內容安排上由淺入深,融知識性、利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課文的詞匯解釋簡明扼要,練習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交際能力,這是這套教材的特點和優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教學目的和具體要求,考慮到課堂教學中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首先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 關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這里所說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地理、風土民情、倫理道德、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影響、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一些宏觀因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非常必要,因為他們不象英語專業的學生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語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時間相對也少。所以在課時最多的精讀課教學中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大學英語》精讀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歷史、科技、人物、風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個方面的內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獵,課后的注釋也不可能詳盡,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給學生提供一些更直觀、更豐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冊有兩個單元都是描寫發生在圣誕節期間的故事Unit5: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Unit7:The Sampler,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就圣誕節的起源、它的慶祝方式、它在西方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提問、組織課堂討論而導入課文教學。
2 對英語習語的討論
習語是指在意義和結構兩方面都相對穩定的詞組和句子,包括諺語、格言、固定表達法等。習語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等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盡管英漢語言中部分習語很相近,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如 “walls have ears”和“隔墻有耳”,還有一些英語中的習語已成為漢語習語的一部分,但大多數英語習語在漢語中是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補充一些解釋和說明,比如介紹它們的起源,和漢語習語進行比較,引入相關的習語,等等,這樣學生既獲得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大學英語》精讀中出現的習語都很常見且具有代表性,在課堂上花一些時間進行討論是很必要的,這里僅舉一例加以說明。
二、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策略
1.認識作品的體裁,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文學的翻譯與其文學體裁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針對不同體裁的獨有特點,根據源語言與翻譯目的語言特點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熟練的運用這些語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更加完美,體現出不同體裁作品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也要明確文學體裁的差異不等于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元素也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如針對科技內容英語文章的翻譯,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對較少,因此,對這一類文章的翻譯,就很少考慮文化的差異,而針對小說、話劇的英語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果不考慮其文化的元素而進行翻譯,其作品翻譯出來一定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其文體的差異,根據不同文體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異,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文學作品。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可見,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校勘、考辨,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音直接聯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實際上,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學詞綴通過構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說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氣”在甲骨文中作“氣”,象空中流動的氣流,蒸發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含義的“氣”。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經》時代,“氣”不僅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內經》的全部理論與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脈之氣;等等。此時。“氣”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現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 中醫學術語、西醫學術語與中醫英譯
現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術語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 。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 gate、三焦譯成triple 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 vessel。關于西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者并無法以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然“嚴謹專業性的”第二類西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學概念H 。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 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 。
3 醫古文、醫學英語與中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美。中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經》問世以來,中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學術之爭。因此,中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象— — 校勘、訓詁或注釋中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至今,從而體現出中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時,尤其是中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概念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中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 夏征農.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 — 中西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學與哲學2001;22(7):51—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