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9: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內控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Asabusinessmanagementsystem''''sinsub-system---internalcontrol,producesfromituntilnow,hasexperiencedhasdevelopedandconsummatestwostages.Byitshistoricaldevelopment,maydiscoverthattheinternalcontroltheproductionandthedevelopmenthaveitsprofoundroot,namely:Economicalrootandsocialroot.
keyword:Inenterprise;Internalcontrol;Controltheory;Control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
一、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回溯
20世紀4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實踐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突飛猛進的發展,內部控制完成了其主體內容的構建,其各項構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見,散布于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實務中,但未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把內部控制當作管理的附屬。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超越了與財務部門直接相關的事項。1958年10月,該委員會的第29號審計程序公告《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范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重新進行了表述,將內部控制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研究時,亦已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聯系性,但重點逐步從一般含義向具體內容深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該公告的頒布和實施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代替原有的“內部控制”。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并明確解釋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要素,即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及它們的具體內容。20世紀90年代后,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簡稱為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全面接受COSO報告的內容,并從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公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等目標提供保證。將內部控制結構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5個要素。
縱觀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軌跡,其理論和概念的演變就本質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形成階段和發展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源于內部牽制的理論假設,這一階段的特點為: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業務處理程序化、業務分工標準化、企業員工間協作與制約制度化,以及與經營目標關聯化的理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在于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重點集中在如何防弊糾錯上,使內部控制在面對企業管理實際時顯得過于消極和狹窄。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影響,以及90年代信息產業和高風險行業興起的沖擊,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的研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兩種觀點。雖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一階段的理論特點則反映了人們對內部控制研究重點的轉移,即逐步從一般向具體深化,并將內部控制“要素化”,體現了內部控制源于管理階層的經營方式與管理過程相結合的特點。
二、內部控制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根源
(一)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是企業內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論
20世紀40年代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生產技術的空前提高,其結果導致了生產迅速增長。一方面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經濟壟斷集團;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規模擴大,內部職能部門增加,更需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協調,以達到節約資源、防止差錯和舞弊、提高經營效率等經營目標。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包括組織機構、業務程序等在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機制。而此時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形成恰好為內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支持。就控制論而言,它是一種研究由各種耦合元素組成的系統的調節和控制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尤其是以研究系統和經濟過程如何發揮其功能、如何控制經濟過程為目的的經濟控制論,成為內部控制的理論依據之一。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理論在研究每個具體組織的內部經營管理過程,研究每個單位如何發揮它們應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對管理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和控制時所設立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機制和控制的方法與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論的一般原理。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信息論也是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控制實質上就是一個通過收集、篩選、加工、傳輸的信息反饋的過程,以指導物流和資金流,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有效調控機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據。它的真實性、及時性是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系統論的誕生,不僅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而且給人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變化。依照這一理論觀點,把企業當作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組成的系統,而內部控制則是這一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二)審計方法的改變和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增強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推進器
在審計發展的初期,審計方法主要采取詳細審查,詳細檢查企業全部會計憑證,計算復核所有賬戶余額,進行賬證、賬賬核對。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業務活動日趨繁雜,無疑于對傳統的審計方法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抽樣審計的方法便應運而生。抽樣審計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益增加的審計任務帶來的難以進行詳細審計的問題,但卻帶來了由于審計人員主觀判斷而形成的審計結論可信度下降的現實情況。另外,如前所述,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凈資產的擁有者(投資者和債權人)迫切要求企業管理階層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為此,許多國家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上來督促企業外部審計人員更加注重內部控制的審查,一系列案件的發生和有關法令的頒布,在增強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同時,也使企業注重自身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以盡量避免注冊會計師拒絕接受委托審計或提出保留性的審計意見。
(三)委托理論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和完善的內在根源
按委托理論涉及的領域來分析,它主要研究企業內部的一種契約關系。在這種契約下,人根據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權范圍內,以人的名義進行相應的活動。從這一理論形成的現實背景可以看出,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企業從個體業主形式轉向合伙制,最后變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這一問題產生的源頭;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資本高度聚集和經營職能的高度專業化為其產生創造了條件;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是該理論最終形成的內在原因。從企業總體發展的趨勢及實際運行的效果來看,公司制企業是一種最高的企業組織形式,即,投資人或股東將企業資產的經營活動權交由經營管理階層承擔,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特別是它們與控制權的分離,使委托———關系存在成為必然。可見,企業作為一張由各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契約組織,是多種委托———關系的集合,為使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建立健全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是解決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內部機理。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實踐也證實了委托理論是其發展和完善的內在根源。
(四)政府是內部控制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從內部控制發展的實際情況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業內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動其發展的一種主要外部力量。20世紀70至80年代,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內部控制的實施。如1977年的《反國外行賄法案》中規定了每個企業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針對80年代美國出現的一些舞弊性財務報告和企業“突發”破產事件,招致了國會一些議員對財務報告制度提出了質疑,其中所關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恰當性。為此,成立了“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增加內部控制標準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報告。從報告的內容來看,既對以往內部控制定義進行了修正,又為設計更廣泛的內部控制系統提供了指南。我國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財政部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以及199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等一系列規定和通知,在推動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實踐的同時,也大大地推動了內部控制理論發展和完善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建兵。委托關系與會計控制權淺論[J].財會月刊,2000(4)。
[2]馬崇明,賈成。論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完善[J].當代財經,2000(12)。
[3]史金平。現代企業的委托[J].經濟史,2000(2)。
[4]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論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J].會計研究,2000(9)。
[5]李風鳴,韓曉梅。內部控制理論的歷史演進與未來展望[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1(7)。
20世紀末,我國分別頒布了《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國家審計基本準則》等有關內部控制的法律和法規,可是我國這些法律法規缺少內在聯系,不能指導高校的實際情況,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理論作為指導,導致高校內部控制不能完全發揮作用。
1.2高校缺乏完善的內控會計制度
高校缺乏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重視會計制度設計,財務的主要職責是核算、監督以及管理。大部分高校財務只履行基本的核算職能,缺乏內部控制制度或者存在滯后的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約束相關人員和適應時代的發展,導致高校經常發生經濟糾紛,嚴重損害了高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影響了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以及黨風廉政建設等。
1.3高校缺乏良好的內部審計
高校傳統的內部審計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高校沒有認清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職責定位模糊、工作制度不規范、審計觀念落后、審計方法單一、人員素質不高等方面。有些人認為高校并非生產經營性單位,內部審計并不重要,且和其他部門的職能產生沖突。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校在現代社會的發展。
1.4高校缺乏風險管理
風險指的是某一行動具有不確定的結果。高校過去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中,由國家統一安排教育經費、招生計劃,學生事業支出不要求核算培養成本,也不用考慮辦學效益,所以高校缺乏較高的風險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可是最近幾年,高校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其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國內外高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招生和就業壓力不斷增加,高校面臨很大的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所以高校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
2高校內部控制管理的完善措施
2.1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我國既要不斷總結國內內部控制理論,還要廣泛研究國外內部控制理論的實際執行情況,以目前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為基礎,不斷完善其他具體操作規范,構建一個完整的內部控制規范和法律體系,指導和規范組織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2.2加強內部控制意識
高校領導者要樹立內部控制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加強管理。首先,高校要成立專門的財經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和審核學校重大經濟事項,規范財務管理活動;其次,高校要重視財務管理崗位,將財務管理崗位作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崗位,提升財務人員業務水平。
2.3健全高校內部審計
高校要創設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高校應重視審計工作,關心和支持審計工作,加強宣傳內部審計工作,提高每一個職工的內部審計意識。不斷完善內部審計規章制度,依照有關法律進行審計和開展高校的各項活動;同時,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的激勵和責任機制,使內部審計工作更加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此外,高校要拓展內部審計的領域。高校內部審計以后勤管理、教學管理為中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此外,還要加強離任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績效審計,提高審計效果,有效發揮預防、引導、監督以及服務職能,不斷深化改革,切實提高辦學效果。
2.4加強高校的風險管理
為了有效發揮內部控制對高校的推動作用,使高校發展更加健康和快速,高校自身要加強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有效控制財務風險的重點在于維持一個相對合理的負債水平。第一,高校為了拓展自身的規模和增加辦學投入,可以充分利用舉債發展這個辦法;第二,避免高校因為過度負債而面臨巨大風險。因此,高校有必要提高外籌決策機制的規范性,加強對籌資項目立項、評估、決策以及實施等環節的控制,降低財務風險。而高校在控制其他內部風險時可以采取各種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有效管理風險。此外,高校還要不斷建設財務人才隊伍,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由人來執行。高校要有計劃地聘用和選擇財務人員,也要加強對這些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確保高校可以有效執行各種內控制度。
(二)醫院內部控制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在醫院的內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一些關鍵性的控制活動效果較差,尤其是對于醫院的資產管理、貨幣資金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預算控制及財務風險控制管理等活動未能真正地實施,一些重要的內部控制約束管理制度得不到全面的貫徹,因而造成了醫院的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無法真正起到規范醫院經營管理的作用。
(三)內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落實實施,確保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必須依靠全面的內部控制監督來實現。但是,現階段由于醫院對于內部控制重視不足,也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尤其是內部審計工作水平不高,造成了內部控制工作缺乏全面的評價管理,內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改進和完善。
二、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的優化策略
(一)理清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關系流程在醫院開展內部控制管理,首先應該理順內部控制管理的關鍵關系流程,進而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內部控制管理工作。首先,應該處理好內部牽制與協調關系,依靠不相容職務分離等制度達到上下牽制、左右制約的效果,同時在內部控制中應該強調部門崗位之間的橫向聯合、縱向貫通,確保業務活動的連續性與有效性,進而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其次,應該處理好成本與效益的關系,確保開展內部控制管理的代價要低于收益,將成本與效益控制在合理的比例關系內,提高成本效率。最后,要處理好程式定位與動態管理的關系,要通過程式定位確保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任務分工及職責權限,動態管理則需要根據醫院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內部控制管理工作。通過把握好這幾方面的關系,確保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對醫院的內部控制管理環境進行優化良好的內部環境是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工作實施開展的基礎,也是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首要環節。首先,醫院管理部門應該根據國家醫療衛生改革的要求,對醫院的戰略發展目標進行定位,以指導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實施開展。其次,應當結合現代醫院管理模式,對醫院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進,增加內部審計部門,合理設置財務管理、收費管理等經營管理科室,增強內部控制管理的執行力。最后,還應對醫院的人力資源政策進行優化,合理設置醫院不同科室的崗位,明確崗位權限及責任,完善績效考核管理,調動員工參加內部控制管理的積極性。
2企業內控管理的現狀分析
2.1內部控制認識不到位
當前,部分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都沒有真正理解內控管理工作的內涵,有的管理人員認為僅憑個人經驗來進行內部管理便已經足夠了,并不需要依賴現代管理方法來監督企業經營;有的管理人員沒有認識到內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僅僅看到眼前利益,很多時候為了降低成本而不設置內控管理機構,更不用說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還有部分管理者認為,企業內控管理工作就是對企業財務會計進行管理,僅僅局限于對企業會計的管控。
2.2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雖然現階段有部分企業已經建立了內控管理制度,但是其范圍和內容并不全面,并未覆蓋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也未落實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整個流程中來,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要求。部分中小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相對混亂,會計核算工作不落實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嚴重;部分企業沒有嚴格落實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內部控制,內部各部門各崗位不能有效的制衡。因為內控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了企業中經常出現私設小金庫、隱瞞收入以及惡意逃稅等現象。
2.3內部組織機構不健全
在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并未完全分離的狀態下,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建立企業內控管理組織機構。部分企業雖然在形式上設置了董事會及監事會,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卻有所缺失,董事會與企業經營層幾乎是同樣的人,內控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業從成本效益出發,內部組織機構設置不完善,或者由同一機構擔任多項職責內容,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導致了內控管理制度無法真正建立和完善。
2.4內部監督機制薄弱
部分企業并未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未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導致內控管理監督處于真空狀態;部分內部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無法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準確評價;只關注程序與流程的監督,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對高管層無法有效監督;集體審批機制不科學,沒有建立相應的民主程序;部分企業工會、職代會以及職工監事沒有發揮出自身職能。
3企業內控制度建設與完善的對策建議
3.1強化經營者內控意識
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應當正確認識到內控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對內控管理制度有正確的認識,積極更新觀念,不斷強化內控意識,利用現代管理理念來實施經營管理。要按照內控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科學設置內控組織機構,建立全面的內控管理機制。企業內控管理關系到內部各部門、各崗位,同時與企業各項經營業務相關,要動員企業全體職工的力量來做好內控管理工作。
3.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第一,企業應當為職工創設一個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的良好環境,構建一個執行力強的內部管理系統;第二,要積極培養一批工作責任心強、對企業盡職盡責的優秀員工,強化員工思想政治教育與團隊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對重要崗位實行輪崗換崗制度,堅持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填補管理漏洞,消除管理缺陷,避免存在舞弊行為,不斷完善監督機制,確保企業資產的安全,建立一個完善的內控管理體系。
3.3企業組織機構建設
企業組織機構的建設是內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我們應當努力提高經營管理人員對企業組織機構建設的認識。科學的組織機構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實施經營管理活動,同時也有助于內控制度的建設,為企業管理人員實施有效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能夠解決管理人員個人經驗、知識不足而帶來的問題,是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應強化溝通,相互促進相互合作,從而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
3.4建立審計監督機制
內部審計屬于企業內控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監督的再監督,同時也是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強化內部審計職能,將內審部門的主要職責從過去的差錯防弊逐漸轉變為對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分析上來,對企業內控管理制度進行科學的評價,對企業組織結構提出合理建議。外部控制是對企業內部的再控制,我們不但要建立有效的內部審計制度,同時還應當依靠必要的外部審計監督,進而有效改善企業會計環境,避免存在、暗箱操作等問題。
3.5內控管理的信息化
企業應當努力提升信息化經營管理水平,把經營業務的控制管理需求和信息管理系統結合起來,通過強化信息化建設來實現企業內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強化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監管來實現企業會計信息的統一管理,保證財務報表系統和其他財務監管系統的整合統一,進而確保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以及財務會計信息監督能夠有機結合,形成相互匹配的口徑和原則,避免企業會計工作人員因為人為主觀失誤而造成財務會計信息混亂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一、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回溯
20世紀4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實踐與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突飛猛進的發展,內部控制完成了其主體內容的構建,其各項構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見,散布于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和實務中,但未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把內部控制當作管理的附屬。1949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的特別報告中,承認內部控制超越了與財務部門直接相關的事項。1958年10月,該委員會的第29號審計程序公告《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范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重新進行了表述,將內部控制劃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控制理論進行研究時,亦已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聯系性,但重點逐步從一般含義向具體內容深化。這一變化的標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1號》。該公告的頒布和實施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代替原有的“內部控制”。指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提供企業特定目標的合理保證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并明確解釋了內部控制結構的三要素,即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制程序及它們的具體內容。20世紀90年代后,由美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內部審計人員協會等組織參與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簡稱為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全面接受COSO報告的內容,并從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公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董事會、管理階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等目標提供保證。將內部控制結構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5個要素。
縱觀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歷史軌跡,其理論和概念的演變就本質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形成階段和發展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人們對內部控制的認識源于內部牽制的理論假設,這一階段的特點為:在企業內部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業務處理程序化、業務分工標準化、企業員工間協作與制約制度化,以及與經營目標關聯化的理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在于以內部會計控制為主,重點集中在如何防弊糾錯上,使內部控制在面對企業管理實際時顯得過于消極和狹窄。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影響,以及90年代信息產業和高風險行業興起的沖擊,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的研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結構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兩種觀點。雖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一階段的理論特點則反映了人們對內部控制研究重點的轉移,即逐步從一般向具體深化,并將內部控制“要素化”,體現了內部控制源于管理階層的經營方式與管理過程相結合的特點。
二、內部控制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根源
(一)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是企業內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論
20世紀40年代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生產技術的空前提高,其結果導致了生產迅速增長。一方面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經濟壟斷集團;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規模擴大,內部職能部門增加,更需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協調,以達到節約資源、防止差錯和舞弊、提高經營效率等經營目標。因此,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包括組織機構、業務程序等在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機制。而此時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形成恰好為內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支持。就控制論而言,它是一種研究由各種耦合元素組成的系統的調節和控制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尤其是以研究系統和經濟過程如何發揮其功能、如何控制經濟過程為目的的經濟控制論,成為內部控制的理論依據之一。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理論在研究每個具體組織的內部經營管理過程,研究每個單位如何發揮它們應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對管理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和控制時所設立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機制和控制的方法與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論的一般原理。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信息論也是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控制實質上就是一個通過收集、篩選、加工、傳輸的信息反饋的過程,以指導物流和資金流,按預定目標運行的有效調控機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據。它的真實性、及時性是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系統論的誕生,不僅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而且給人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變化。依照這一理論觀點,把企業當作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組成的系統,而內部控制則是這一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二)委托理論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和完善的內在根源
按委托理論涉及的領域來分析,它主要研究企業內部的一種契約關系。在這種契約下,人根據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權范圍內,以人的名義進行相應的活動。從這一理論形成的現實背景可以看出,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企業從個體業主形式轉向合伙制,最后變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這一問題產生的源頭;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資本高度聚集和經營職能的高度專業化為其產生創造了條件;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是該理論最終形成的內在原因。從企業總體發展的趨勢及實際運行的效果來看,公司制企業是一種最高的企業組織形式,即,投資人或股東將企業資產的經營活動權交由經營管理階層承擔,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特別是它們與控制權的分離,使委托———關系存在成為必然。可見,企業作為一張由各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契約組織,是多種委托———關系的集合,為使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建立健全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是解決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內部機理。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實踐也證實了委托理論是其發展和完善的內在根源。
(三)審計方法的改變和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增強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推進器
在審計發展的初期,審計方法主要采取詳細審查,詳細檢查企業全部會計憑證,計算復核所有賬戶余額,進行賬證、賬賬核對。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業務活動日趨繁雜,無疑于對傳統的審計方法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抽樣審計的方法便應運而生。抽樣審計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益增加的審計任務帶來的難以進行詳細審計的問題,但卻帶來了由于審計人員主觀判斷而形成的審計結論可信度下降的現實情況。另外,如前所述,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凈資產的擁有者(投資者和債權人)迫切要求企業管理階層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為此,許多國家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上來督促企業外部審計人員更加注重內部控制的審查,一系列案件的發生和有關法令的頒布,在增強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同時,也使企業注重自身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以盡量避免注冊會計師拒絕接受委托審計或提出保留性的審計意見。
(四)政府是內部控制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從內部控制發展的實際情況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業內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動其發展的一種主要外部力量。20世紀70至80年代,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內部控制的實施。如1977年的《反國外行賄法案》中規定了每個企業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針對80年代美國出現的一些舞弊性財務報告和企業“突發”破產事件,招致了國會一些議員對財務報告制度提出了質疑,其中所關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恰當性。為此,成立了“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增加內部控制標準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報告。從報告的內容來看,既對以往內部控制定義進行了修正,又為設計更廣泛的內部控制系統提供了指南。我國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財政部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以及199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的指導原則》等一系列規定和通知,在推動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實踐的同時,也大大地推動了內部控制理論發展和完善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建兵。委托關系與會計控制權淺論[J].財會月刊,2000(4)。
[2]馬崇明,賈成。論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完善[J].當代財經,2000(12)。
[3]史金平。現代企業的委托[J].經濟史,2000(2)。
[4]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論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J].會計研究,2000(9)。
[5]李風鳴,韓曉梅。內部控制理論的歷史演進與未來展望[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1(7)。
[6]周曉蓉。我國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探討[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7)。
財務報告控制:
1.財務報告中用傳統的“資金平衡表”代替會計準則中的“資產負債表”,“資金平衡表”實際上是會計科目余額平衡表,且資產、支出、負債、收入、結余五大類項目勾稽關系不明顯;報告體系中沒有“現金流量表”,不利于資金營運和統一調度,使許多能反映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現金流量預測性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告之外。
2.財務管理工作重點還是財務數據的核算,財務報表附注缺少說明資料,財務情況說明書羅列數據,重點不突出,建議不具體、不務實,時效滯后,對重大決策忽視從財務管理的角度提供積極建議,不利于財務預算和對外披露。
3.財務電腦配備落后,軟件更新不及時,會計軟件停留在記賬、查詢的初始階段,與其他行業、部門間不能信息共享,造成會計人員重復作業,單位決策遲緩或坐失良機。
績效考評結果可以為管理層決策提供依據,引導和規范員工行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然而實際工作中,績效目標指向不明,沒有具體化;指標評價體系不完善,沒有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沒有根據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法;相應的獎懲措施沒有真正落實執行。
內部控制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并在過程中相互監督與制約。而現實中會計內部監督走入了兩個極端,一是走過場,管理失控,會計人員只管本部門的日常核算工作,不愿得罪人,對其他部門的錯誤和缺陷視而不見;二是把財務部門的作用夸大,甚至把內部審計當成財務部門的事,認為應該由財務部門負總責,對錯誤也是財務部門事后調賬就行了。
針對公路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中的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及建議。
(一)人力資源
建立員工培訓長效機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與使用相結合,促進人才在實踐中不斷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激勵約束機制,以此作為確定員工薪酬、職級調整的依據,制定與業績考核掛鉤的薪酬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此吸引外界的優秀人才;建立健全干部委派相關制度法規,明確委派干部的職權范圍,完善利益脫鉤與定期輪換、考核制度,協調好部門、單位與委派人員三者利益;不相容職務分離的核心是“內部牽制”,要明確規定各個機構的崗位職責權限,使不相容崗位和職務間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加強會計工作崗位人員的配比,不論是年齡的配比,還是學歷、工作經驗等,都要盡量地完成優化配置。
(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的依據,財務風險評估是針對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和財務危機進行預測并進行超前的管理和控制,用以避免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從而保證單位獲得持續發展。財務風險是風險的源頭,極可能引發其他風險,所以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要勇于挑戰與創新,提高目標定位層次,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評估體系。建立財務風險評估系統是需要較大成本的,所以單位在考慮這方面問題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好自己的規模、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人員總體配置情況。具體操作中財務人員要將現代網絡技術與財務管理技術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迅速掌握并利用內外部信息,密切關注并把握與財務活動相關的環境因素、目標因素、制度因素等變化和發展趨勢,通過動態分析,預測風險,把握機遇,做出決策。常用措施有: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提取壞賬準備和各種資產減值準備,用以彌補風險損失;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周轉率,增加短期償債能力;開展籌資、投資、研究開發、工程項目等重大業務前,提出方案或立項申請后再集體決策審批;一般來說,長期投資的風險大于短期投資的風險,對外投資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
(三)資金活動控制
1.營運活動控制:財務人員在對收入審核時應注意是否違反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是否不及時解繳入庫、挪用、截留收入;公路工程結算中心的收入應納入單位賬內,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嚴禁改變資金性質,設賬外賬;加強經費開支的事前監督,會計人員要嚴格審核各類票據,確保票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使用正確;嚴格經費支出管理,杜絕揮霍浪費現象,對超過報銷范圍的開支或不符合審批手續的費用有權拒絕付款并及時向單位負責人報告,對剩余輔料要虛擬入庫,加強會計核算,保證合理利用,堅持用最少的資金消耗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2.籌資活動控制:注意適度利用財務杠桿,合理安排資本結構,根據單位目標資本結構選擇相應的籌資方式,并進一步確定各種籌資方式下的籌資渠道和籌資比例,實現成本最低化;可采用多種籌資方式相結合,如內部資產銷售融資,或銀行貸款受限時使用融資租賃間接融資方式等;為了提高短期償債能力,可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特別是加強流動資產管理,增強資產變現能力;為降低財務風險,長期資產要使用長期籌資,短期資產要使用短期籌資。
(四)固定資產管理控制
把能單獨入賬的土地作為無形資產及時入賬,以利于國有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議提高固定資產金額標準,易損易壞更換頻繁的物品,即使價值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也不列入固定資產而列入“低值易耗品”,單獨設置臺賬對其進行管理;固定資產維修費應在單位“專用基金——修購基金”有余額的情況下,在修購基金中列支;建議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閑置的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對于確無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按法定程序申請報廢,將處置凈收入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減少維修費用、倉儲費用和清查工作量;事業單位對外出租、出借固定資產的租金收入應納入單位賬內,統一核算,統一管理,記入“其他收入”。
(五)財務報告控制
1.建議將“資金平衡表”改為事業單位通用的“資產負債表”,相應改變和調整原報表科目與內容,使報表中的五大類項目勾稽關系明顯;與企業會計接軌,建議增加動態的現金流量表,清楚了解現金收入、支出、盈余、不足及融資,預測未來的現金流量變化發展趨勢,強化資金集中管理,統一籌劃,總體平衡。
2.建議在編制財務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前,先編制財務分析報告。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結合:關注重要事項,勤于做筆記;關注日常運行,爭取多參加相關會議,聽取各方面意見,這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徑;定期收集報表,其它相關部門(如養護、機料、工程等)的報表數據可以成為財務數據的支撐和依據。最終發現并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議和解決方案,為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3.淘汰老式電腦,更新會計軟件,建立與日常管理相適應的會計系統和信息系統,實現對業務和事項的自動控制。
(六)績效考評控制
完善績效考評控制,將達到預期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必需的資源作為養護部門的績效評價目標,將預期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作為工程部門的績效評價目標,將支出的預期效果作為行政管理部門的績效評價目標;建立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例如:對養護部門采用好路率、年公里成本降低率、公眾滿意度等進行評價,對工程部門采用投資報酬率、工程進度與完成率、工程交付使用的時間等進行評價,對行政管理部門采用經費節約率、員工滿意度、文化建設、發展創新能力等進行評價;評價方法的選擇應堅持定量優先、簡便有效的原則,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進行績效評價,如用最低成本法或比較法對養護部門進行評價,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對工程部門進行評價,用公眾評判法對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評價;建立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績效考核機制,對內部會計控制考核機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對出現的明顯有效的舉措及時表揚,通過激勵和負激勵措施來提高會計內部控制的效率。
(七)內部監督
二、我國醫院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醫院的內部控制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從內部控制框架的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1.內部控制環境方面
內部控制環境是一種氛圍,可以通過塑造醫院文化,影響員工的控制意識,影響內部各成員實施控制的自覺性,決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內部控制環境方面醫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權責劃分不清
在很多醫院,存在著各科室之間權責不清的現象。由于沒有明確的職務說明書,各崗位人員責任不清,日常工作不是唯上司之命是從,就是跟著感覺走,規劃性不強。而各級主管向下多采取口頭授權的方式,并且主管對于所授予下級的工作,缺乏監督和評價。
(2)職業操守以及價值觀的偏離
有的醫院過分重視經濟利益和個人利益,內部會計人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等現象屢見不鮮;很少對員工進行價值觀教育,缺乏書面的行為守則,對違反制度的行為不能及時予以懲戒。
(3)人力資源政策存在弊端
有些醫院不實行公開招聘,人員進入憑關系,導致人員素質低,結構失調;沒有建立員工績效考評系統,難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不注重員工培訓,不鼓勵員工學習與發展,沒有建立完備的用人機制。
2.風險評估方面
每個醫院都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風險,這些風險都必須加以評估。醫院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盲目投資
醫院對于市場沒有仔細分析,對項目未經充分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盲目購進大批設備,設備購進后相關人員培訓和宣傳工作有沒跟上,導致設備長期閑置,利用率率低,回收緩慢。造成占用大量資金,增大財務風險。
(2)信用管理欠缺
病人記賬,結算等環節控制不嚴,出現病人逃帳卻無人追究的現象,不能及時清理應收帳款,造成大量呆賬、壞賬,使醫院遭受重大損失。
3.控制活動方面
控制活動是醫院內部控制的主體部分,也是醫院內部控制存在問題最多的部分。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貨幣資金管理不嚴
貨幣資金管理是一個極易出現問題的環節,貨幣資金流動性強,易被貪污和挪用,尤其是醫院,貨幣資金種類多、經辦人員多、現金交易量大、發生次數頻繁、內容復雜、涉及環節多,所以管理難度大,如果內部控制不嚴格,極易發生舞弊行為,使單位財產造成損失。
(2)固定資產閑置
醫院在購進固定資產時,毫無計劃和預算可言,購進大型設備不進行可行性論證,盲目購進,造成某些設備長期閑置,開機率低。此外,有些醫院甚至沒有專職的固定資產核算人員,在固定資產購買和驗收時,不能進行及時的質量檢驗和會計控制,固定資產流失嚴重。
(3)預算控制不夠科學
預算編制的依據往往是簡單根據上年預算,并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編制,編制的方法也是靠財務部門的主觀估計。因此,這樣形成的預算不能反應環境的變化和滿足管理的要求,對經營活動沒有指導意義。此外,預算執行力不夠且缺乏控制,預算調整隨意,沒有實行集體決策,預算得不到執行。
4.信息與溝通方面
一個良好的信息系統有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有的醫院雖然已建立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其功能,很多事情依賴非正式溝通渠道,導致各種非正式組織形成,影響員工的士氣和工作效率。
5.監督方面
醫院的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大量的制度和活動來實現的,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且執行的效果好,就必須進行監督。很多醫院的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很少受到監督,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得不到認真的執行,內部審計也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
三、規范醫院內部控制的思考
針對以上醫院內部控制框架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改善建議。
1.完善和健全醫院的內控環境
(1)要增強醫院員工尤其是醫院領導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
通過學習教育提高醫院領導、員工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最重要的是領導對醫院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領導的管理理念、領導方式改變提升,才能使醫院內部形成依靠制度管理的新風氣,才能形成良好的人事管理氛圍,使內部控制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2)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框架
即明確的職責劃分,使各個部門、崗位和員工都各自負責、相互制約。在橫向上做到權力制衡,各部門之間在合理分工、職責分明的基礎上做到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牽制;在縱向上做到精簡辦事程序,明確工作目標。使員工按照規定的標準正確處理各項事務,實現既定的目標。此外,還要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醫院應建立崗前培訓,在職人員定期不定期進行再教育制度,以確保會計工作規范,正確;加大業績考評力度,對不能勝任者堅決更換。
2.加強醫院的風險評估
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必須建立風險評估系統,以識別醫院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對經營管理構成的風險程度。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必須對影響醫院內部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進行連續的評估,以便及時的防范和化解這些風險。醫院應根據科室制定相應的制度,以降低經營風險,如采購控制程序,藥房管理程序等,并對控制程序中反映的主要問題匯總分析,及時防范和化解其中的風險。如醫院在進行新設備投資時,要綜合醫院的市場環境,地域等因素,以及業務科室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做出投資分析可行性報告,降低投資風險。
3.強化控制活動,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包括:
(1)相互牽制原則。
(2)協調配合原則。
(3)程式定位原則。
(4)成本效益原則。
(5)整體結構原則。
醫院必須根據以上原則,建立各項控制活動的控制制度。例如,預算管理控制系統建立醫院預算管理制度和收入、支出、投資和薪酬預算管理制度;信息處理控制系統建立信息安全與維護制度、信息傳遞制度、信息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等;資金控制系統建立貨幣資金結算制度、貨幣資金管理報告制度、費用報銷制度、貨幣資金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等。
4.充分利用信息,完善溝通渠道
二、高校財務內部控制的優化策略
1.形成嚴格明確的財務內部控制環境。高校在加強自身財務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逐步優化基礎的財務管理機制,并形成較為嚴格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辦法,尤其是對于財務內部控制環境的形成,需要財務管理人員有良好的職責和職業道德,并且要設計相應的財務控制內部流程,逐步健全和完善當前的財務管理制度。通常而言,為了確保財務人員有著明確的責任意識,還會相應的設置崗位責任制度,進而將不同的財務管理崗位職責落實到工作人員的身上。同時,高校還需要加強對現有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使得財務管理人員有著較為專業的素質,能夠順應當前時代的變化,不斷進行制度的轉換和變革。對于財務流程的變化,還需要及時對員工進行相應的培訓,使得他們能夠適應全新的工作流程,使得不同的財務工作人員能夠銜接上,進而全面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內部控制能力。對于財務工作當中的一些特殊管理環節,需要加以額外的重視,逐步加以優化和拓展,使得財務管理控制能夠保持較高的效率。在財務內部控制當中,人是主要的行為主體,因而財務人員需要努力提升專業素質和財務內部控制能力,將相關的財務知識進行實時的普及,進而形成良好的財務內部控制環境。2.著重強化風險控制能力。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的經濟活動開展已然變得十分頻繁,而這些活動的開展,統一需要財務資金的支出,因而會產生一定的財務管理風險。在面對財務風險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加強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在現金流量的生成當中,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是十分基礎的內容,而其所涉及到的資金活動都有著相當高的風險性。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風險評估屬于十分重要的內容,在運用財務報告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而在籌資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進行風險評估,接著將評估得到的結果作為最終籌資的依據。由于當前的高校,開始不斷涌現出全新的經濟活動,因而財務內部控制機制成為了亟待完善的體制內容。不同的高校應當在發展的過程中,根據自身存在的問題,樹立較為全面的財務風險意識,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對于一些可能突發的風險類型,需要建立一定的風險預警機制,一旦出現風險問題,應當迅速加以應對和處理,進而保證高校財務運行處于穩定的狀態。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財務管理的關注,積極找尋一些全新的財務管理措施,并且要優化其內部的財務管理控制機制,使得最終的財務管理能夠處于較為完善的狀態。
作者:李靜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財務處
參考文獻:
[1]新形勢下對高校內部審計的思考[J].楊惠.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
(二)財務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難以有效的進行資金監管道路運輸業是國民經濟中一項重要的產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道路運輸要比其他運輸方式具有較大的優勢。如果在東路運輸管理機構中存在財務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那么將就不能建立相關的職責與權限的制衡機制,這樣一來將難以促進財務控制和相關的監督制度化、規范化、合理化發展,甚至導致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內部控制形同虛設一般。
二、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財務內部提出的有效合理解決方案
(一)在道路運輸的內部財務上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一旦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財務內控的管理理念出現偏差,則會嚴重影響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內部財務控制的發展,阻礙道路運輸管理財政工作的有效進行。因此要建立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內部財控機制,確保財政人員樹立正確的道路運輸管理管理理念,促進財務人員自動接受外界的監督,促進財務管理的透明化發展。并通過強化內部制約的方法,提高內部財務的工作效率,減少財政失誤現象的出現。
(二)逐漸完善相關的財務內控的道路運輸管理監督機制監督管理機制是任何企業和機構發展離不開的職能之一,想要保證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財務控制和監督職能,首先應該充分的了解財政內部的結構現狀,這樣才能針對財政的內部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監督管理機制。其次要進一步了解財務人員的工作情況,為了確保財務人員處于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則需要建立監督人員工作獨立的工作環境,減少外界不必要的干擾,以便于提高監督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最后監督管理人員的選拔要嚴格的按照選拔機制進行選拔,保證監督管理人員有效的工作,確保選拔的監督人員不為其他名利誘惑而動搖,以便于保障監督管理機構的公正廉潔。
(三)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促進財務內控的規范化發展任何機構和組織都離不開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一項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是保證及機構和組織正常運行的基礎,因此針對目前我國道路管理機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必須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這就需要管理機構財務內部監管的實施者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來加強對道路運輸中流動資金的管理,合理的對財務人員進行調配,以便于形成良好的相互制約的工作方式,提高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形成道路運輸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3]。
高速公路的發展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積累了一定的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然而,隨著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的迅速發展,其原有的內控制度內容較為陳舊、設計不全面、操作性較差,從而使得很多財務內控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很難適應當前高速公路發展的新形勢以及新環境的根本要求。
2.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內部會計制度認識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長久以來,高速公路經營企業一般只注重公路的建設管理以及經營期的養護管理,而忽略了財務管理。他們總認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屬于企業會計部門的職責,與其他部門沒有任何關系。殊不知,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僅僅只有每個部門相互牽制,共同協作,才可以真正地發揮其作用。
3.工作人員基本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十幾年之前,高速公路較其他行業而言,還是新興的。加上其工作環境處于人煙稀少的地方。所以,企業在組件初期工作人員結構較為復雜:某些人員從社會上招聘而來,有的則從別的行業轉過來的,還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從大中專院校畢業分配而來的,那么這就使得會計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職工受到傳統思想及陳舊觀念所影響,這些因素都嚴重地阻礙了內部會計制度的創新。
4.賬款收支長久以來失去科學化管理。
絕大多數的公路建設公司均存在著一段時間的往來賬款掛賬,其中包括重大項目的支出與收入,而且該部分賬務掛賬的時間一般較長,而且在賬務結算轉移的時候未對確切的時間進行記錄,也未對該部分賬務準確相應的查賬簿。因此,會導致大量呆賬及壞賬的出現。
二、加強高速公路財務內控管理的具體策略
基于上述關于高速公路財務內控管理的重要性及當前時期下高速公路財務內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或策略:
1.轉變觀念,加強創新意識。
針對當前時期下高速公路財務內控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根源在于觀念和意識為創新。樹立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的觀念,特別是企業領導應該懂得財務管理的重要作用。公路經營企業的各項管理均要服務以及服從于企業的價值目標。通過構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真正地將預算資金落實到實處,使得有限的資金發揮至極致,并取得最大的社會收益。
2.完善規章制度,創新內控機制。
規章制度指的是各項業務應該遵循的標準以及程序的總和,同時它也是檢查及糾正一切違規問題的基本依據與參考。高速公路的內控制度的構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單位經營管理活動以及外部環境的發展與變化而不斷發生改變,那么這就需要每一個高速公路管理部門隨時都要對會計內控制度的構建加以重視與關注,及時發現內控制度構建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辦法與對策。
3.發展高速公路會計電算化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進步,加強高速公路會計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會計系統是高速公路公司信息化系統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公司內部進行信息傳遞及溝通的重要途徑。高速公路公司會計電算化管理系統軟件不僅屬于財務核算軟件的范疇,而且也屬于財務管理軟件的范疇。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設計就是面向國際、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的設計給高速公路公司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帶來了非常深刻的思考與啟發。高速公路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重點從原來的記賬及對賬等機械工作逐漸轉向更偏重于財務管理方面。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系統規范了財務管理的業務操作,構建了高速公路建設高效的報告體系。而信息化的財務管理,更能真正做到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以及準確性。財務報表的集中存放,則有效減少了信息之間的傳遞和交付,同時簡化了采集過程。財務管理系統極大地滿足了高速公路建設公司信息披露所需求的及時性以及準確性,還極大適應了各方面業務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平臺的需求,同時增強了建設公司的管控能力,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建設公司內部控制的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水平,同時為建設公司的信息化科技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達到提升高速公路建設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
4.注重對財務預算進行管理控制。
主要策略為:(1)加強預算管理,對超支以及浪費的現象進行嚴格地控制與管理。特別地,應加強對高速公路管理單位的車輛燃油費、維護費、參加會議費、培訓費以及招待費等進行嚴格地控制,嚴禁超支情況發生,以更好地維護高速公路管理單位的社會形象。(2)清晰地界定高速公路管理單位項目資金使用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實際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用項目支出來填補基本支出空缺,以實現專款專用,對各個項目之間的支出進行清除地界定,嚴禁發生經費互相擠占挪用、費用支出不符合相關規范等方面的問題。
5.完善財務監督及加強投資管理。
高速公路投資項目的成功與失敗會對高速公路建設部門的整體經營狀況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應該適當地加強高速公路項目的各項管理以及控制。與此同時,在投放資金之前,應該選擇專業的人員參與對項目可行性的分析以及探討之中,在某種程度上對高速公路的投資額度以及未來的交通量進行充分地科學分析與預測,且對比投資項目之間存在的風險度以及報酬,旨在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在高速公路工程項目建設初期,應該對概算分析進行仔細的研究,同時將總概算進行科學化的分塊處理,且進行嚴謹地計算,以對設計變更進行嚴格地控制。其次,在高速公路工程項目正式竣工之后,還應該組織各個管理部門以及施工單位完善賬務處理流程,且注意加強對動態投資進行有效地控制,確保資金高效、安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