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9: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植物營養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創新素質的基本特征
創新素質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特指人的創新活動穩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主要體現在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三個方面,1)創新品質是創新素質的重要條件。以追求創新,旨在鼓勵發現新問題及解決新問題,同時具備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及心理素質。2)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動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機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及變通性。3)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的最終目標。與實際動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敢于運用創新的方法,積極進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進取心,競爭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真正具備為社會服務的獻身精神。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2.1進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當前我國的科技水平還滯后于發達國家,要加快我國的科技發展,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2.2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增強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那些個人能力發展全面,尤其創新素質突出的大學生卻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受到社會、企業的青睞與重視。近幾年來,我校凡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英語演講、機械創新設計、“挑戰杯”、廣告創意、力學競賽等競賽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畢業之際即能被用人單位聘任。因為他們參與此類競賽或培訓后,其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明顯高于其他學生。事實證明,創新素質是大學生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誤區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與重點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存在明顯差異,如全國各類競賽、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認識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誤區表現在:
3.1對創新素質認識不足,放松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有部分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天賦”、與生俱來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備的,從而不注重對大多數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訓和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人覺得大學生經常參與創新活動會減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撿了芝麻丟掉西瓜”的結果。因此對大學生的創新活動開展不是積極支持,而是進行推辭、限制。也有的人認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的各種科技活動或競賽活動,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效果并不明顯;特別是進行指導、培訓的部分教師,認為花費這些時間、精力,還不如自己去搞教學、科研,在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極情緒。
3.2忽視創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高等學校的專業教育趨向細化現象,新專業設置不斷出現,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專業設置中仍存在規定課程多,選修課程少,課時比例不恰當等現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擴展,不利于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特別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學生當作“滿堂灌”的對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缺乏求異精神、創新思維,使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無法實現。
3.3創新實踐活動減少,獲取創新能力降低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大學生親身參加實踐來實現。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運用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有組織的深入社會生產實際,去了解社會,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優勢和位置,去發展改變自己,這樣對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現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視不夠,或只作為常規性或階段性的實踐活動來應付,由于大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視情感教育,造成大學生綜合素質滑坡
大學生創新素質是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綜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綜合,創新素質的大學生一定首先要具備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能力的條件。目前在高校擴招、網絡普及等新形勢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還未落到實處,有些大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導致學習缺乏動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和綜合素質整體滑坡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四、對策
4.1樹立科學的創新素質觀,充分激發高校和師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創新意識,要激發起高校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高校作為傳播和創造知識的中心,理應肩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興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理應是具備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理應盡可能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給予政策、財政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創新素質觀,真正實現高校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4.2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必須強調“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課程體系上,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引導創新的課程和教學模式,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開設比例,注重改革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寬口徑的專業層面上打好知識基礎,在柔性的專業方向上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培訓上提高綜合素質。
近幾年來,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嘗試。如2007年修訂本科人才方案時,對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進行適當整合,突出專業主干課程和主要實踐環節培養,突出專業應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自學與實踐給出時間和空間。特別是要求學生至少選修8學分的跨專業文化素質課程,即理工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文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自然科學類課程,其余5學分按照學校創新學分和技能學分管理條例,通過參加課外創新實驗項目、教學競賽、發表學術論文作品、考取各類資格證書來獲取學分。從2009屆畢業生開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意見》,要求非藝術類專業本科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選修1門公共藝術類限定課程。通過這些改革,促進了大學生文理知識滲透和融通,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確保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3建立科學管理方法,激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首先必須要對舊的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大學生素質培養管理方法,確保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同時,把學生各項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的良好環境。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地方高校理應把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并作為重要課題來建設,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勇于進取、積極探索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人才,為他們步入社會、自我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家才.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創新,2004(9).
《植物營養學》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課。它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的規律及植物與外界環境之間營養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科學,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施肥手段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創造良好的營養環境,或通過改良植物遺傳特性的手段調節植物體的代謝,提高營養效率,從而達到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的目的[1,2]。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體系的內容之一[3],通過實驗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理論教學形象的描述案例。實驗教學環節應在嚴格按照實驗教學大綱的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在理論教學一起的作用下培養學生發現課程問題、提出有關問題、分析具體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可以結合學科人才培養方案,讓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在實際操作中辨證統一[4]。然而,在《植物營養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原有的實驗內容存在較多問題,學生積極性不高,需要不斷修改和完善。
1《植物營養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驗課課時少。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植物營養學》課程的教學大綱中,總學時為6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占50學時,實驗學時僅有10學時。對于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來說,10學時的實驗課太少,應適當增加實驗課時,充分調動學生動手能力,不斷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原有的實驗教學大綱安排實驗內容以驗證性為主,只要按照實驗步驟做下去,就可以得到結果,沒有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3)實驗課成績評定不合理。原有實驗課成績評定主要通過實驗結果進行,只要結果正確,成績為滿分。這樣造成一些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不認真,抄襲別的同學的實驗結果,還可以得到高分,無法公正評判學生的真正能力。
2《植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改革
針對本課程原有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對實驗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具體如下:
(1)增加了實驗教學課時。本門課程原有的實驗課時是10學時,通過改革,實驗學時變為20學時,理論課時由原來的50學時降低為40學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動手的機會。
(2)調整了實驗內容。在原有實驗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如氮肥對油菜苗期葉綠素含量及養分吸收影響的設計性實驗。每個班級按人數分成3-5組,作為1個團隊,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10-15篇,并結合理論課的知識,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處理、實驗方法,取樣時間、測定指標及方法等。方案設計好后,小組長代表整個團隊把實驗方案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其他小組的同學對沒有講清楚或者不理解的部分提出問題,也可以對該小組實驗方案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最后,指導老師提出各小組實驗方案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并分析他們在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驗設計完成后,同學們自己進行油菜苗的繁育、肥料稱量及裝盆、管理等工作,由小組長負責安排組內同學定期觀察、記載,并取樣完成實驗指標的測試,實驗報告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小論文后上交,并進行評分。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增加,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充分發揮了他們團隊協作的能力,另外,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還促進了植物營養學、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作物栽培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只有把這些知識綜合應用才能解決生產實際中面臨的問題。
(3)細化了實驗課成績的評定。實驗課成績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學生本門課程的綜合成績,公正合理的考核方法能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公正的評判也是學生對老師認可的一個因素。因此,在驗證性實驗中,摒棄以往只是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成績評定,主要考察學的實驗技能,如簡單儀器是否能正確操作等,占實驗成績的35%,學生對實驗的態度、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等占實驗成績的15%。綜合性實驗主要考察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占總成績的50%。如果學生2次不參加實驗課,總成績記為零分。
3改革后的教學效果評價
為了對改革后的教學效果做出合理的評估,我們在2013級86名學生中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實驗學時和實驗內容的設置是否合理、實驗課成績評定是否合理、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態度等,其中80%左右的同學認為20學時的實驗學時比較合理,15%左右的同學認為還可以再增加一些,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在實驗內容設置上,95%以上的同學認為合理,明確提出綜合設計性實驗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對實驗課成績的評定,98%的同學認為合理,2%同學認為無所謂。從實驗課分數來看,沒有出現原來的成績基本差不多的現象,改革后的實驗課成績有高有低,基本符合實際情況。
4結束語
實驗課教學是課堂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動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調整實驗課教學內容、細化實驗課成績評定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陸景陵.植物營養學(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2]武美燕.一村一大《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廣州化工,2012,40(18):166-167.
植物營養學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的規律及肥料合理施用的原理與技術的科學。對植物營養科學理論的探索,最早是從西歐開始的。為了更好地闡述植物營養學的一些基本理論,使學生能及時跟蹤該學科在國際上的發展動態,在植物營養學教學中開展雙語教學(漢語和英語)是十分必要的。雙語教學有利于在增加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其外語的應用能力,便于學生查閱外文文獻和撰寫論文,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滿足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接受國際先進科技水平的速度,與國際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幾年的雙語教學實踐中,針對教材選擇、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等問題進行了不懈探討。
一、目前,國內尚無統編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教材,教師要選擇恰當的中、英文教材
選擇適合課堂講授和學生學習的教材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目前,全國仍沒有出版的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教材,導致任課教師備課難,制作植物營養雙語教學課件更難。教師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挑選適合的英文原版教材,反復閱讀。并結合中文教材和教學大綱中教學時數和授課內容的要求精心選擇中英文表述,制作出適合教學的植物營養雙語課件。選擇恰當的中、英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單純用英文原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勢必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理解上產生歧義與偏差。如果自行將中文教材翻譯成英語,難免會產生不規范的語言結構。這樣教學不但不能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甚至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進行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時必須將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采用分層教學方式
雙語教學開創了以英、漢兩種語言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授課和學習方式,其中還包含著學科特殊的專業表述。這就形成了學生英語能力與學科目標要求之間的落差。這有可能影響學習者學科目標的達成。而且,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很大,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造成一些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授課內容。因此,要針對實際英語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以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進行授課。指導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除掌握授課內容外,讓他們廣泛查閱高水平的英語專業文獻閱讀。多輔導英語水平較差的同學用雙語掌握授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分層次教學方式,使英語水平差異很大的學生都在不同程度掌握了授課內容和提高了專業外語水平。
2.采用各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專業課授課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剛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生來說難免有畏難情緒,所以在授課時教師必須靈活采用各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講授方式是教學方法中的大忌。應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課堂提問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植物營養學雙語教學開課后,我把全班同學每4~5人分在一個組中,以后的課堂討論都以組為單位進行商討。每次課先用英語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回顧和提問,并鼓勵同學用英語回答。課后留復習題,讓學生以每小組為單位用雙語進行討論,最后每小組將復習題做完上交給任課教師。講完每一章內容后,都抽出一定時間將這一章的內容分組討論,各組之間要進行比賽,勝出組將獎勵給有小禮物。這樣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識,在學中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在課余,我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是否喜歡我采用的雙語教學方法。同時,也通過調查問卷來了解學生的心聲,不斷改進授課方法。
在授課時采用多媒體技術將預先精心制作的植物營養雙語課件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尤其是專業名詞和基本原理都采用英漢雙語表述,并利用圖片和影音資料等輔助解釋,這樣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的優勢,就可以利用雙語深入淺出地將較難的授課內容傳授給學生。但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往往造成授課進度快,學生思路跟不上,或者學生走馬觀花,只顧看熱鬧,卻沒有把該學的知識掌握。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和接受情況,并及時調整授課進度。
三、學生應大量閱讀英文專業文獻,課內外大膽講英語
在進行植物營養學雙語教學時,不能只依靠授課教師閱讀英文原版教材,還應指導學生大量查閱英文專業文獻。因為國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如《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對植物營養原理部分闡述較多,而對肥料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肥料的性質和施用技術闡述較少。另外,水稻和大豆是中國及亞洲地區的主要作物,而歐、美教材中很少以水稻和大豆為例。所以,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查閱英文專業文獻。教師在授課前,應提前將授課教案和復印的英文原版教材內容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將學習的內容,并查閱和欲講授內容有關的英文文獻,將閱讀的文獻做摘要和總結。學生通過提前閱讀相關文獻,熟悉了相關的專業詞匯并了解了該領域的國際發展前沿。這些授課前的準備工作有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授課內容,課堂上與授課教師形成互動,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
另外,國內的學生學習專業課時,沒有無處不在的外語環境。農業院校的學生多數只在普通大學英語課中才講幾句英語,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更難有人大膽、流利地說專業英語。所以,學生在植物營養學雙語學習中應大膽說英語,搜集一些關于專業知識的英文影音資料,這樣,學生能夠欣賞到用地道的英語講授的專業知識。學生還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組用雙語討論專業知識或成立“英語角”,大家將各階段學習的專業知識,用雙語自由討論。這樣許多學生都努力說英語,其他“難于啟齒”的同學在多數同學講英語的氣氛影響下也能說上幾句專業英語。
盡管利用雙語教學模式進行植物營養學教學還是一個“新生兒”,雙語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許不足,但通過教師教和學生學雙方互動的努力,勢必能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專業課程采取雙語教學模式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是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麗,陳根才,賀蓓.推進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J].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2005,(1):36-38.
[2]周力.雙語教學的實踐和對策建議[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105-107.
TIPS :看看SCI 期刊怎么說
S C I 是“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它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學、物理、醫學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 700 多種,S C I 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將介紹一些國外的SCI 期刊所刊登的類黃酮相關文章,看看SCI 期刊是如何關注類黃酮的。本文所涉及的SC I 期刊包括:《美國臨床營養雜志》《歐洲更年期雜志》《植物療法研究》《臨床眼科學》和《英國營養學雜志》。
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攝入富含類黃酮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類黃酮的心血管保護機制包括:有助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上調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餐后核轉錄因子的活化,維持血漿抗氧化防御能力,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風險。此外,類黃酮還能減少血管平滑肌的病理性改變,有助減少血管粥樣斑塊的形成以及血管內皮增生。2008 年,《美國臨床營養雜志》刊文顯示:長期攝入類黃酮及富含類黃酮的食物,能幫助收縮壓下降1.15 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0.9 毫米汞柱。其中大豆分離蛋白有助降低舒張壓達1.99 毫米汞柱,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19 毫摩/ 升,綠茶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23毫摩/ 升。2010 年,《歐洲更年期雜志》刊文指出:來自大豆、葡萄籽、堅果等食物的類黃酮成分可幫助降低血壓和血脂,并延緩血糖的升高,同時對改善代謝綜合征和減少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都有幫助。類黃酮作用機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內臟血液運送,阻礙脂肪酸釋放及合成,以及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等。
改善認知能力
類黃酮對認知能力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若干臨床研究的支持,特別是在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和其他記憶功能,以及諸如處理速度等方面。類黃酮的神經保護作用機制包括:減少由神經毒素導致的損傷,抑制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以及調節促進存活的轉錄因子和基因的表達。因此,類黃酮有助抵御因正常衰老引起的記憶缺失和由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和帕金森病導致的神經退化。2008 年,英國《精神藥理學雜志》刊登的一項關于攝入類黃酮提取物的研究,101 位60 ?85 歲的老年人被分成2組,在3 個月內,一組每天攝入150 毫克類黃酮提取物,另一組服用外觀相同的安慰劑,結果服用類黃酮提取物的老年人的空間工作記憶相比對照組得到了改善,且工作記憶質量指數也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該組老年人體內過氧化產物的濃度也低于對照組老年人。2008 年,英國《植物療法研究》雜志刊登了另一項人群研究,42 位50 ?65 歲的男性分2 組,一組攝入含有類黃酮的提取物加維生素C,另一組只攝入維生素C,療程為5 個星期,結果顯示,相比只攝入維生素C,攝入含有類黃酮提取物加維生素C 的受試者,在空間工作記憶以及即時識別測試中都有更好的表現。
改善眼睛健康
2010 年,英國《臨床眼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臨床研究,79 位無明顯癥狀的眼內壓過高的患者被分為3 組,一組服用越橘等植物的提取物(富含類黃酮),另一組只使用眼藥水,第三組使用提取物加眼藥水,共24 周。結果表明,同時使用植物提取物及眼藥水的受試者在4 周時眼內壓由38.0 毫米汞柱下降至27.3 毫米汞柱,并在6 周及24 周時進一步下降至24.2 毫米汞柱和23.0 毫米汞柱。
降低癌癥風險的潛在作用
中圖分類號:X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078-02
1引言
氮元素是土壤中植物及農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也是植物生長最重要的養分限制因子,但由于天然降水和不適當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徑流,將農田氮素、磷素轉移帶入到地表水體,不但造成土壤氮、磷的大量流失,還造成了河道的水體中營養元素過高,藻類的大量繁殖形成富營養化。因此,深入研究氮素在耕作層土壤環境體系中的行為去向,對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水體富營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遼河全長1430km,流域面積22.94萬km2,主要流經內蒙古、遼寧兩省區。東、西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匯合后始稱遼河。遼河地區主要的土壤類型為山地暗灰色森林土、黑鈣土型沙土、栗鈣土及褐色土。本論文是針對該流域內的砂土的研究,所以選擇林地土、草地土、水田土和菜地土等多種典型的土地利用類型的風沙土進行土壤樣品的采集。
2氮素的遷移轉化機理
農業非點源污染的遷移機制是模擬、評價、監測、治理的基礎,其遷移過程包括降雨徑流過程、土壤侵蝕過程、地表溶質溶出過程和地表溶質滲漏過程。這4個過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其遷移方式按形態劃分主要有以下兩種:①懸浮態流失,即污染物結合在懸浮顆粒上隨土壤流失進入水體;②淋溶流失,即水溶性較強的污染物被淋溶而進入徑流。遷移途徑主要包括氮素隨水在坡面土壤的養分流失、土壤剖面淋溶和壤中溶質運移等過程在量和形態上的變化。
NH4+的遷移主要機理是擴散。對不同擴散時間、不同距離的NH4+濃度變化的數據進行處理,結果表明NH4HCO3粒肥施入土體中,其離子呈球形擴散。而NO3-—N主要以質流方式遷移。最典型的描述土壤硝態氮淋洗過程的確定性模型是對流—擴散模型。因土壤帶負電荷,對NO3-—N的吸附甚微,故NO3-易遭受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進入地下水或通過徑流、侵蝕等匯入地表水中。而土壤顆粒和土壤膠體對NH4+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使得大部分可交換態銨得以保存在土壤中,但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可能存在質流或在土壤剖面中隨水下滲而遷移。
3實驗部分
3.1吸附試驗
(1)將每個樣品稱取50g各10份于50mL注射器中,分別加入含氨量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600mg/L、700mg/L、800mg/L、900mg/L、1000mg/L的NH4CL溶液500mL放入淋溶瓶中,通過醫用的軟管對土壤樣品做動態的吸附實驗,直到使土壤中的銨態氮飽和停止滴定,根據淋溶液的濃度來判斷是否達到飽和,并測定出土壤的最大吸附量。
(2)氨氮的滴定液用氯化銨來制備,制備成10000mg/L的標準貯藏液。
(3)濾出液用納氏試劑比色法來測定。
3.2淋溶試驗
淋溶試驗是將上述的加入NH4CL標準液的土柱,繼續滴入去離子水(注意控制流速要保持一致),并且檢測其淋溶液中氨氮的含量,到淋溶液中氨氮的含量很少的時候,停止滴入去離子水,計算出淋溶液中氨氮的總的含量,其氨氮的含量測定與吸附試驗的氨氮的測定方法一致。
3.3其他輔助試驗
(1)比重計法測定風沙土的顆粒組成。
(2)重鉻酸鉀法測定風沙土的有機質含量。
3.4等溫吸附曲線的繪制
4結果及討論
4.1不同類型風沙土的等溫吸附曲線結果及分析
風沙土分為固定風沙土、流動風沙土和半流動風沙土。
4.2不同土壤樣品進行飽和吸附量的計算結果
對不同土壤樣品進行了飽和吸附量的計算,結果見表1。
5實驗結論
(1)耕地吸附氨氮的能力要比喬木林地和灌木林地所吸附的氨氮量高,吸附氨氮的能力比較強。
(2)耕地吸附氨氮的效果明顯要比流動和半流動的吸附量大得多,和土壤的顆粒組成成負相關,流動沙的土壤顆粒較大所以相對的比表面積較小吸附的能力自然不會很強,動態實驗,流動砂土顆粒較大,密度大所以同等質量的土柱,流動沙土和半流動砂土的土柱的空隙也很大,且要比農耕地和林地等細顆粒土壤的土柱短一些,更加縮短了標準液在土柱中的吸附時間。
(3)植被覆蓋率高一些有機質的含量要大些,有機質的含量是影響土壤吸附氨氮的另一個原因,流動和半流動的沙土的植被覆蓋得較少,所以對于氨氮的吸附量較小。
參考文獻:
初中生畢業離校后,因缺乏勞動致富的本領而苦惱。因此,在近幾年教學工作中,我在初中著重開展生物實踐教學,堅持把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為振興本地經濟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更新理念,大膽嘗試,積累了點滴做法。
一、加強實踐教學、適應本地經濟發展
(一)突出與本地經濟相關內容,拓展延伸課本內容
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在完成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前提下,深入挖掘教材,突出與本地農村養殖業發展需求密切相關的內容,補充以下內容:
1.初中生物《植物類群》增加藻類植物的培養、鑒別,提供魚蝦餌料植物。增加介紹海生植物營養學方面的知識,有利于開發當地經濟品種。
2.增加魚類分類,感受當地豐富資源,為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我增加了“混合放養”的知識,使學生感受祖國養殖業歷史源遠流長,激發愛國之情。
3.結合《生態系統》中食物鏈、食物網及能量關系,增加魚、蝦、蟹及當地名特優海水養殖品種的生物習性和餌料關系,提高養殖品種的經濟效益。
(二)開發校本課程、開設實用技術選修課
我們通過對學校外部情況和內部情況分析,從家長態度、班主任態度、學生三個方面,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發放試卷1700余份,座談36次。校本課程開境分析調查材料如下:
1.家長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1)家長愿望與需求:
(2)家長態度調查
2.班主任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3.學生意愿調查(選擇你特別喜歡的項目打“√”)
調查結果:
①85%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養殖技術。
②30%學科成績中等以上學生和80%學科成績偏低的學生喜歡與生物學相關的技術課程。
③65%的班主任持支持態度。
結果使用:
我們根據家長和學生愿望,增設《魚類養殖技術》《對蝦養殖問答》《河蟹育苗》《對蝦育苗》《實用海水養殖技術》、《魚蝦病防治》《名特優養殖》《網具制作》等多種選修課,供學生有選擇地學習,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增強技術的實效性
初中生在每年6月22日中考結束后,按照學生的能力和愿望,重新編班。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其基本程序是
通過上述措施增強了學生職業化意識,讓學生在踏上社會之前,便學得一技之長,增強其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本領。
幾年的嘗試,初見成效:
①貼近了學生生活,縮短了教學與科技的距離,使學生掌握了一定勞動就業的本領,許多學生成了養殖能手。
②樹立了科技興農的觀點,增強了科研的自信心,認同科學研究就在身邊,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
③增強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報考農業技術學校的人數逐年增多。
④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肯于吃苦的科學品質。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與肥料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土壤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如何在農業生產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學施肥,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因此,《土壤肥料學》是包括園藝學專業在內的植物生產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而園藝專業學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樹等方向,都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園藝作物生產高產、穩產、優質的目標,而土壤與肥料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知識[2]。因此,園藝專業學生學習《土壤肥料學》要結合專業實際情況,重點要學會認土、評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營養的基本知識和主要肥料的性質及科學施用方法。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08年開始招收園藝專業本科,每年1-2個班。作為一個地方二本院校,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養一線工程師為主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園藝專業則相應要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能較快適應并服務園藝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人才。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國內園藝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外資企業也大量進入中國,這些企業對就業人員的英語素質有較高要求。因此,雙語教學是培養既有豐富專業知識,又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復合型一線園藝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我校自2010年開始,進行《土壤肥料學》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為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對三年的實踐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教材、參考書選擇和教學內容調整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載體,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選擇要堅持適用性原則。在雙語教學中,一般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優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專業詞匯,充分把握專業教學思路[3]。然而,國外原版教材引進成本過高,我們選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與肥料:養分管理導論(第7版)》作為配套英語教材。該教材經過多次修改再版,內容新穎,結構合理,深入淺出,英文語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適合。同時,我們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學通論》作為中文教材,該教材簡明扼要,內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內容及結構編排與中文教材差異較大。英文教材重點在于土壤肥力和養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現的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我國的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等方面內容較少。就園藝專業而言,目的是讓學生在園藝生產中能夠更好利用土壤、科學施用肥料進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內容編排更加適用。但基于二本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且差異較大,難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們在征訂教材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僅有34%的同學愿意購買英文教材,采用英文為主的教學。因此,我們仍以中文教材為主教學,英文教材自愿購買,教學內容也以中文教材為主。為適應園藝專業特點,拓寬學生知識面,我們還選擇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兩本書籍供學生選讀,而這兩本書可以通過學校圖書館獲得電子版,不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
在教學內容方面,盡量緊扣園藝生產實際,以園藝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關案例和圖表。如在植物營養學內容中,各元素的失調癥舉例說明時,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樹等園藝作物的圖片形象展示,加強學生的專業結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課內實驗的雙語教學
《土壤肥料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素質[4]。針對園藝專業特點和實驗室實際情況制定實驗教學大綱,開設了土壤顆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測定、土壤pH和電導率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測定、有機肥消化和總氮測定共8個實驗。在中文實驗指導書的基礎上,我參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書,編寫了英文的實驗指導書供學生參考。由于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所用英文語句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學生接受度較高。通過中英文對照,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本術語及分析測試步驟的英文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同時,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撰寫實驗報告,這對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學生今后進行科研論文寫作有較大幫助。
三、教學措施和教學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課程在大學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開設,地方二本院校學生英語成績良莠不齊,開課時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只有25%左右,難以開展英文授課。我們在上課前進行問卷調查,只有38%的同學愿意采用英文授課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點農業院校,也是基本通過四級英語考試的學生選修雙語教學課程,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在采用英文講課和英文板書時,也發現效果不理想,學生掌握的專業詞匯還沒有達到聽課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形式,在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采用不同的語言[5]。而作為非農業地方院校,涉農專業少,必修《土壤肥料學》課程的學生人數有限,無法開展根據學生英語水平進行中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分班。考慮到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應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使學生掌握英語專業術語,具有專業閱讀、理解與交流能力[6]。因此,我們以中文授課為主,在幻燈片中將重要術語用中英文雙語解釋,對于案例中出現的圖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圖出現于幻燈片,配以中文分析講解。對常用專業詞匯,在授課中不斷提及,以達到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的目的。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負擔雖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學習積極性,避免了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因英語理解能力不夠而出現變為以學習英語為主,卻忽視了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況,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件制作時重點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眾多的彩色圖片、數據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當前的一些生產實際和科研進展,引入大量圖表數據進行分析講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對雙語教學的考試方式也進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結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詞解釋部分直接使用英語術語,考查學生專業詞匯的掌握情況,其余題目仍以中文形式。對于二本地方院校學生來說,學習和掌握學科專業知識仍是第一位的。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科研,我鼓勵學生申請一些與土壤肥料相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項目申請和參與教師科研過程中,鼓勵他們閱讀一些科技文獻,對學生理解不了的地方,進行課外一對一輔導,提升他們的外語文獻閱讀能力和專業外語的學習興趣。同時,借助網絡,建立聊天群等,及時利用網絡通訊工具掌握學生的學習動向,對學生及時答疑,共享一些電子版英文書籍和科技論文等,提高教學效果。
綜合而言,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學生今后從事科研工作的相對較少,《土壤肥料學》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為主,雙語教學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手段。在開展雙語教學之前,必須要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對英語授課的接受度等方面進行調研,采用循序漸進、難易適中的雙語教學方法,避免學生聽不懂或跟不上教師授課的節奏,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專業知識沒有理解,英語水平也沒有提高的局面。老師和學生都應牢記土壤肥料學的專業知識是學習的重點,英語只是幫助更好掌握這些專業知識的工具,這樣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些英語專業詞匯,在今后工作中能夠在涉及專業的外文資料或國際交流中應用,這樣就達到了雙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其榮.土壤肥料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軼飛,韓曉日.園藝專業土壤肥料學課程的教學體會[J].中國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劉玲,孫向陽,查同剛.“土壤學”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03):42-45.
[4]常連生,韓志卿,張電學,朱曉萍.《土壤肥料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21(04):66-69.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46-04
Influence of Different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on Growth,Yield and Quality of Honghuadajinyuan Variety
Wang Quanming et al.
(Yunnan Provincial Tobacco Company,Honghe Company,Mile 652300,China)
Abstract:Zinc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in tobacco's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suspension zinc fertilizer sprayed on the leaf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upplement zinc nutrient quickly,and benefits the growth,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To explore the best level of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of Honghuadajinyuan in Honghe tobacco-planted area,the contrast test research of different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supply levels in typical tobacco-planted are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reatment of zinc foliar fertilization 16mL dissolved evenly in 15kg water applied at sunset in sunny day in rosette stag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such an low rates of disease,slight disease index and good economic characters
Key words:Zinc;Honghuadajinyuan;Honghe;Spraying
Zn作為色氨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煙株新陳代謝過程中一些酶的激活劑,研究表明,鋅元素參與生長素的合成,影響葉片碳水化合物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在煙株內含量雖低,但能對200多種酶起調節、穩定或催化作用,是煙株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此外,恰當地施用鋅肥對產量、煙葉外觀質量的改善等均具有良好效果,特別是上等煙的產量與鋅肥用量呈極顯著相關。云南煙區多為喀斯特地貌,土壤表層微量元素的流失很高,農業栽培措施,特別是施肥量的多少和營養元素之間的搭配對煙葉品質特色有很大的影響。適量的鋅肥供給能增加作物的產量和改善品質,缺鋅會導致細胞內的氧化還原過程發生紊亂,上部葉片變得暗綠肥厚,下部葉片出現大而不規則的枯斑,煙株生產緩慢或停止;當土壤有效鋅含量適宜時,能夠調節和促進烤煙光合產物的合成、代謝和運轉,煙株長勢健壯,分層落黃好,煙葉易烘烤,能夠明顯改善煙葉的香氣質、香氣量、雜氣和余味;當土壤有效鋅含量過量時,會傷害烤煙的根系,使根系生長受阻,煙葉有褐色斑點和壞死。本研究通過對紅河煙區特色品種紅花大金元鋅肥供給水平的研究,摸清適合當地的鋅肥施用水平,為進一步完善特色品種的生產栽培方案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于2015年4月至9月,在紅河州彌勒市西一鎮進行,供試品種為紅花大金元(以下簡稱紅大),供試鋅肥為康樸懸浮鋅,前茬作物為大麥。試驗地的土壤質地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態為pH6.58,有機質42.78g/kg,堿解氮172.85mg/kg,有效磷20.06mg/kg,速效鉀181.51mg/kg,有效鋅0.2mg/kg。當地常規種植肥料為有機無機復合肥(N∶P2O5∶K2O=10∶5∶22,有機質含量≥15%,50kg/667m2),提苗肥、追肥使用煙草專用復合肥(N∶P2O5∶K2O=12∶6∶26,10kg/667m2)、硫酸鉀(K2SO4含量≥50%,20kg/667m2),采用環狀施肥。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根據不同移栽期設置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4mL兌水15kg鋅肥溶液;處理2: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8mL兌水15kg鋅肥溶液;處理3: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16mL兌水15kg鋅肥溶液;處理4: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32mL兌水15kg鋅肥溶液;處理5: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64mL兌水15kg鋅肥溶液;處理6:團棵期選擇晴天傍晚葉面噴施清水15kg,當做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用同田對比方法劃分為18個小區,每小區種煙2行60株,各處理小區隨機排列,每個小區面積為40m2。統一在煙苗4葉1心時移栽,采用膜下小苗移栽,移栽深度距上面10cm,距離薄膜10cm,行株距為1.1m×0.6m,待心葉即將接觸薄膜時掏苗并施提苗肥,團棵前培土,墑高35cm,旺長前施追肥,人工打頂,噴淋除芽通抑芽。除試驗處理不同外,其余田間管理同優質煙生產規范。
1.3 檢測指標
1.3.1 移栽成活率調查 掏苗后10d調查各處理全部煙苗成活情況。
1.3.2 烤煙大田生育期記錄 對各個處理移栽期、破口時間、掏苗時間、團棵期、旺長期、現蕾期、中心花開放期、打頂期、第一次采烤時間、最后一次采烤時間及大田生育期天數進行記錄。
1.3.3 農藝性狀調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行業標準YC/T142-2010煙草農藝性狀調查方法對烤煙進行農藝性狀測定和記載。各處理煙株于封頂后7d內(打頂后至采收前)定株(每重復調查10株)測量株高、莖圍、葉數、最大葉長和葉寬、統計葉面積系數等。
1.3.4 經濟性狀調查 煙葉烘烤后對每個處理原煙外觀質量進行觀察記載,并按GB2635-92烤煙國家標準進行分級、稱重,分小區計產計值,最后折算出每hm2產量、產值、均價、上等煙比例及級值。
1.3.5 主要病害發生調查 于移栽后10d根據《GB/T 23222-2008煙草病蟲害分級及調查方法》每月逢10日、20日、30日進行調查根黑腐病、黑脛病、根結線蟲病(采烤結束后拔根調查)、病毒病,直至煙株采烤結束。調查各處理小區全部煙株,對固定煙株(若固定煙株生長不正常或其它病蟲害較重的煙株,則更換固定煙株;若固定煙株鄰近有其它重病煙株則將其鏟除)進行調查。每次調查時均采取以株為單位的方法進行分級調查,記錄每株煙根結線蟲病的危害嚴重度。
1.3.6 外觀質量 包括顏色、成熟度、葉片結構、身份、油分、色度等指標,參照GB2635-1992、YC/T142-1998等方法進行。
1.4 數據分析 利用SPSS19.0等軟件進行數據的差異性分析,差異性比較采用Duncan法。其中:級指=均價/C1F價格;產指=級指×單位面積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煙苗移栽成活率的影響 不同鋅肥供給水平對煙苗移栽成活率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表2):處理4移栽成活率最高,達99.44%,處理6、處理5、處理2移栽成活率居中,處理1、處理3移栽成活率低。顯著性分析表明各處理移栽成活率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生育期的影響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煙株生育期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表2):各處理生育期進村基本一致,移栽后5d破口,移栽后10d掏苗,移栽后43d團棵,移栽后54d旺長,移栽后59d現蕾,移栽后67d打頂,移栽后移栽后89d初采,移栽后141d采收結束,大田生育期共141d。
2.3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表3):下部葉、中部葉葉長、葉寬各處理間無明顯差異,下部葉處理5葉長、葉寬大于其他處理,其次為對照;中部葉對照處理葉長、葉寬大于其他處理,其次為處理1。上部葉處理5葉長顯著大于對照處理,處理2葉寬極顯著大于對照處理,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株高、葉片數對照處理最高、最多,但差異不顯著。莖圍對照處理顯著高于處理2~5,但達不到極顯著差異。節距同樣以對照處理最長,極顯著高于處理2~5。
2.4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病害的影響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病害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表3):病蟲害調查結果表明,不同鋅肥葉面噴施處理主要病害是黑脛病與番茄斑萎病。處理3沒有感染黑脛病,其他4個處理最高的是處理1,顯著高于處理3,其余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番茄斑萎病發病程度較輕,處理1、2、4、ck沒有發病,處理5發病率、病情指數高于處理3,但差異不顯著。整體來看,處理9、ck表現最好,處理4、5表現較好。
2.5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不同鋅肥噴施供給水平對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表5):由于各處理生育期基本一致,因此統一進行采烤。結果表明,各處理在主要經濟性狀的表現上差異不顯著。667m2產量上處理3最高,其次為處理4;均價上已處理5最高,其次是處理3;級指同均價,最高為處理5,其次為處理3;667m2產值上表現同產量,最高為處理3,其次為處理4;單葉重以對照處理為最重,其次為處理4;產指的表現同產量、產值,以處理3為最高,其次為處理4;上等煙、上中等煙表現一致,均已處理5為最高,其次為處理3。整體來看,處理3在產量、產值、產指上表現最好,為最佳處理。其次為處理5,在均價、級指、上等煙、上中等煙等指標上表現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本次鋅肥葉面施試驗地塊初測鋅含量為0.25mg/kg,種煙土壤適宜鋅含量為0.5~1.0mg/kg,因此試驗地塊的選擇符合試驗要求。由于鋅肥在烤煙生長發育上屬于微量元素,公司近年來扶持的微肥中有大量的鋅肥,因此鋅肥在當前的種煙土壤中并不匱乏。加之鋅元素在土壤中與磷元素有拮抗作用,西一鎮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較高,普遍在20mg/kg以上,超過10~20mg/kg的適宜含量,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對鋅元素的吸收。本次試驗采用的鋅肥為康樸懸浮鋅,在晴天傍晚兌水噴施,由于氣溫較高,部分鋅肥可能在水分蒸發完畢后仍未被煙株吸收,部分肥料可能隨溶液浸入土壤,造成肥料流失,達不到試驗效果。整體來看,處理9在主要農藝性狀上表現適宜,在病害調查中表現出低發病率、低病情指數,生育期一致,在產量、產值上表現較好,為最佳處理。
參考文獻
[1]李明德,肖漢乾,余崇祥,等.湖南煙區土壤中、微量元素狀況及施肥效應研究[J].中國煙草科學,2005(1):25-27.
[2]陶曉秋,夏林,黃玫.四川省植煙土壤有效態微量元素含量評價及施肥探討[J].煙草科技,2003(11):43-45.
[3]丁偉.貴州植煙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狀況與微肥施用[J].煙草科技,2002,11:35-38.
[4]潘文杰,SimonX.Yang,唐遠駒,等.烤煙鋅含量的預測模型研究[C].中國煙草學會2006 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5]陶曉秋.四川西南煙區土壤有效態微量元素含量評價[J].土壤,2004,36(4):438-441.
[6]陳江華,劉建利,龍懷玉,等.中國煙葉礦質營養及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特征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04,10(5):20 -27.
[7]胡國松,楊林波,魏巍,等.海拔高度、品種和某些栽培措施對烤煙香吃味的影響[J].中國煙草科學,2003(3):9-13.
[8]王暉,邢小軍,許自成.攀西煙區紫色土pH與土壤養分的相關分析[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7(6):19-22.
[9]李春儉.高級植物營養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68-71.
[10]李酉開.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1]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9-56.
[12]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云南省土壤肥料測試中心.云南煙草中微肥營養與土坡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527-534.
[13]陳江華,李志宏,劉建利,等.全國主要煙區土壤養分豐缺狀況評價.中國煙草學報,2004,10(3):14-18.
[14]曹志洪.優質烤煙生產的土壤與施肥[M].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15]胡國松,鄭偉,王展東,等.烤煙營養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1-61.
[16]查錄云,鄭勁民,謝德平,等.硫與烤煙質相關性試驗研究[J].煙草科技,1993(4):40-42.
[17]王照林,張曉海,王平華,等.烤煙對硫素的田間吸收利用規律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19(l):105-112.
[18]許自成,王林,肖漢乾.湖南煙區烤煙鋅含量與土壤有效鋅的分布特點及關系分析[J].生態環境,2007,l6(1):180-185.
[19]劉國順.煙草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0]周毓華.微肥施用對煙葉產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煙草科學,2000(4):29-31.
[21]常青,殷中意,李宏,等.重慶市郊土壤中鋅的調查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l(3):226-228.
[22]劉國順,習向銀,時向東.鋅對烤煙漂浮育苗中煙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36(1):l8-22.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083—03
[第一作者簡介]劉占柱,吉林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吉林長春 130118)
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礎教育之上的專業教育。專業作為一種建制,一種知識生產、傳播與分配制度,一種人才培養與管理的制度,規定著知識范圍的邊界、教育資源的分配、人力資源的結構與流向,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專門人才的種類、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根本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適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專業結構調整步伐,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體系,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已經成為新世紀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緊迫任務。
一、地方農業院校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專業布局不合理。2002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大幅度增加。為了支撐招生規模,各高校急于增設新專業,部分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多數原來的以農為主的單科性院校逐步向多科性或綜合方向發展,專業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義辦學傾向,不考慮辦學條件,只追求種類多、規模大,專業設置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專業結構趨同現象和專業布局不合理現象。一些專業招生規模過大而另一些專業招生規模過小,畢業生既供大于求又不能滿足需要,造成了人才培養結構性短缺和結構性浪費、結構性失業共存的現象。
2.專業特色不突出。多數農業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缺乏特色,定位不明,不同學校的相同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差別甚微,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和人才規格趨同。多數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研究方向偏多、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導致研究資源分散,特色不夠鮮明,與國家和各省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逐漸喪失原有的發展優勢、特色和在同一領域的影響力。
3.專業內涵不完善。一些農業高校只重視專業設置,不重視專業建設,或者是只求改名,新瓶裝老酒,與專業調整的方向南轅北轍。農業高等教育基礎還比較薄弱,很多專業水平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還處于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許多學科專業,尤其是新興學科專業,只解決了“有”和填補空白的問題,基本談不上提高質量和水平。這不僅表現在學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建設上,也表現在課程教材、師資、教學模式等的完善上。不少農業高校教師過分重視理論教育和知識傳授,忽視專業實踐教學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封閉于學校、課堂和教室。對前沿問題關注少、基礎理論陳舊、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歷、教育觀念保守、教學內容狹窄空洞、教學方法封閉死板、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不合理、培養模式單一等,這些都是各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共性問題。
4.專業建設經費不足。一些專業儀器設備老化陳舊,高精尖儀器設備少,缺乏多功能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實驗室面積不足,缺少學生實踐、學習、交流場所。實驗條件以及圖書資料欠缺,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少、不配套、共享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專業建設需求,嚴重影響了專業發展。
5.專業審批不嚴格。許多新增專業不經充分論證。不考慮資源盲目上馬、“一哄而起”,使這些專業在師資、設備、場地、用房等方面出現嚴重短缺不足,很多學校出現一套人馬辦兩個專業現象,甚至有一個教師辦一個專業的現象。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6.人才培養機制不靈活。不少農業院校按統一的要求設置課程、組織教學,與專業對應的有專業教研室、專業實驗室和固定的專業教師,學生經錄取后一般固定在某個專業學習,沒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的權力。在這種機制下,農業高校難以建立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我調節機制,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脫節的情況時常出現。專業的存在與否跟該專業教師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學校對一些傳統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非常困難,甚至出現因人設專業的怪現象。教師不愁沒書教,安于現狀,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缺乏動力。同一學校內院與院、系與系、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分割,使資源重復配置,難以共享,制約了跨院系、跨學科的專業發展,使學科專業難以適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需要。專業固化制約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限制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造成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相脫節,這種專業設置體制已遠遠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二、專業結構調整對策
1.確立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原則。農業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及其調整應當遵循以下原則: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數量與質量,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形成合理的專業結構和布局;有利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與層次,形成與國家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結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充分考慮畢業生就業因素和辦學資源的有限性,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拓寬專業口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堅持優先發展優勢專業以及體現學校特色的專業,大力發展面向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專業,適應我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立足于加強傳統專業的改革和改造,鼓勵充分利用現有學科和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建立有交叉學科的專業,體現其專業發展的綜合性和先進性。
2.科學調整專業結構,使專業群與地方農業經濟產業鏈形成良好對接。地方農業院校應按照地方農業農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要求,依托純農專業生產技術向農業產前、產后拓展延伸,構建與農村產業調整相適應的專業群。在改造老專業,培植其新的增長點,提高傳統專業活力的基礎上,改變原來的單純面向農業生產技術培養人才的狀況,將專業設置向農業生產鏈條的前后雙向延伸。要依托本省資源優勢,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大力培植涉農專業,面向區域發展打造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如古林農業大學可以圍繞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及長白山區域特產資源、黃金玉米帶的優勢和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實際,著力打造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預防獸醫學、食品科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植物病理學、土壤學、果樹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營養學、中藥學、應用化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并針對吉林省支柱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學科研究方向,在作物優質高產栽培、動物比較營養學、生物技術育種、生物反應器與藥物開發、菌物研究與開發、長白山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土壤改良培肥、玉米大豆和畜產品深加工、生物防治、中藥現代化、動物生產及疫病防治、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選育與快繁、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等方面的特色更加明顯,優勢更加突出,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3.完善專業論證與評估制度,保證專業設置和建設的科學性。設立專業建設指導與評估組織機構,對專業設置嚴格把關,科學規劃學校的學科和專業結構體系,要拓寬本科專業口徑、擴大々業基礎,主干學科或主要學科基礎相同的專業應盡可能合并,增強學生適應性。完善評估制度,要定期對學校專業進行評估,尤其是新建專業,對達不到標準的要限期整改,停招直至撤銷,形成專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檢查和診斷專業建設的不足之處,明確投人方向,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
4.遴選專業帶頭人,保證專業建設有專人負責。每個專業設立專業帶頭人,明確其崗位職責,給予其應有的權力與利益。專業帶頭人的職責包括:全面負責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組織制定和落實專業建設規劃,努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及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能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服務面向進行準確定位,負責組織制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及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工作;按要求配備學生指導教師;組織專業人才需求狀況調研,了解畢業生就業及工作情況,為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積極組織開展專業教學改革研究,探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專業教學管理,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負責制定和落實本專業師資隊伍培養計劃;負責組織本專業的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校內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制定專業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計劃,負責學生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積極組織本專業學生的入學專業教育、選課指導、考研咨詢、就業教育與指導;每年總結其履行職責情況,提出下一年的專業建設計劃。
5.加強政府對專業建設的宏觀指導,克服專業“同質化”傾向。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限制學校規模擴張和貪大求全的強烈沖動,對一些學校片面強調專業設置的自,盲目發展熱門或投入少的新學科專業的做法加以引導和協調,解決政府宏觀調控與學校局部利益的矛盾問題。要求學校在新專業設置前必須召開由教育廳、行業協會、相關用人單位參加的人才需求與辦學條件論證會,對擬增設專業的定位、人才培養方案、社會需求、學校辦學條件和現有學科支撐等進行充分的論證,使設置的專業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并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克服“同質化”現象。要求學校減少盲目性,加強民主、科學決策,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熱門專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
6.打破專業固化,建立以課程組合為特征的專業教育模式。各農業院校應打破專業固化,建立課程組合專業教育模式。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的需求,構建各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設立大專業平臺、建立模塊課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確定各種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構建專業所必須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規定專業的核心和主干課程以及其他必要的教學環節,擴大選修課的比例,通過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三個平臺課程的科學設置,促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突出核心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學生根據學校的規定和要求,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課程和任課教師,通過對專業方向和模塊進行選擇和組合達到不同的專業教育要求,甚至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新專業,這就達到了以學生為本,以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根本出發點,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
7.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專業體系。各地方農業院校應加強專業建設,發揮本校優勢,辦出特色,努力形成特色優勢專業與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對接。為優勢和特色專業制定優惠政策,通過穩定、培養和引進等措施,使人才隊伍的實力大幅提升,增加資金投入,對重點優勢學科專業強化硬件設施配置,增強這些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如吉林農業大學針對吉林省建設糧食大省、牧業大省、林業大省、北方特產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的農業經濟特色,對一些相關的省部級重點學科車和優勢特色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每次進行專業調整和增設新專業時,都充分地考慮到學校資源的共亭和整體辦學效益的提高,使學校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與資源配置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科學、協調的關系。使新辦專業所需的資源與其他一些已有專業可實現高度共享,這樣既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功能,又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效率,取得了較好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高校實踐教學,是指為了實現高校教育培養目標,在高校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各門學科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一類課程[1]。實踐教學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的各種實踐環節,具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包括課程設計、實驗、畢業論文設計、認知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2]。
《農業生產實習》是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必修課之一。作為重要實踐課,通過課程的學習及實踐可使學生掌握農業中玉米栽培的整個環節,重點了解種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壟、播種方法、種肥的選擇和施用、間苗、除草、中耕、追肥、收獲記產、考種等農業生產環節,使學生將課本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親自動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農作物種植、管理等方法,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針對此實習課程的開設,各大院校差異較大。例如中國農業大學實踐環節中僅僅設置了兩門專業實習:資源環境野外大實習和專業認識實習。兩門課雖然包含了所有農資專業所涉及的專業課實習,但實習周數為4周,時間略短,難以覆蓋所有專業課所學知識。縱觀其他高校,如西北農林、華中農業大學等,他們多數將專業課程實習整合在一起,卻沒有專門的《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程。
《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為沈陽農業大學農資專業自主設置的實習課程,此課程主要針對玉米種植整個環節進行系統講解和動手操作。可以說本校開設的實踐課針對性較強,通過實習可以使學生系統了解玉米栽培過程,掌握農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確農業生產中計產的方法。目前國內各農業高校盡管實習課程開設的門類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實習多為“坐車前往―下車參觀―坐車回校”模式,總體上學生實習熱情不高,體會不到實習的意義。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教學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課題。在眾多建議和措施中,實習教學中增加學生親自參與機會、提高學生主動性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多所大專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已經對如何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對理論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開展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變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成為目前至關重要的課題。
本文針對目前農業生產實習的現狀,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教學工作情況,從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學的、體現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學以致用,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者。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混亂化”。農業生產實習以往沒有固定的課程組和任課教師,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隨機安排,導致課程缺乏連續性和持久性,沒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師團隊。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組建了完整的課程組和教師梯隊。其次授課教師到國內其他高水平院校進修的機會幾乎沒有,多年的教學僅局限于本學校,發展較慢。
2.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實踐教學一直延續教師講解,學生照搬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很難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為被動教學方式。通過近幾年與學生交流,學生戲稱實踐課程為“種地”,只能片面理解實踐課程設置的意義,導致學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學效果甚微。
3.授課對象實習成果的“大鍋飯化”。由于一直以來采用“大鍋飯”的方式,所有學生統一進行農業生產實踐,導致“干多干少一樣,干好干壞一樣”現象嚴重。學生實踐熱情較低,成果較差。另外,由于沒有進行實踐任務的細化,導致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踐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的“單調化”。一直以來農業生產實踐考核主要是以最終實習報告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了“重結果,輕實踐”。在多年的實習報告評閱中,發現部分同學存在抄襲現象。目前的實踐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整體實力,建立良好的課程組。選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優秀教師擔任實踐課的技術指導,以保證實踐課程的主導方向不偏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總體規劃。重點培養中青年教師,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充實實踐課程組師資力量。注重教師隊伍業務能力培養,建立定期進修制度,加強實踐教師與其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鼓勵教師將自身科研經歷和經驗傳授給本科生。
2.改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為“啟發式”。具體為:(1)生產資料的購置(種子、化肥等)由教師購買,然后教師將玉米品種、肥料品種等提供給學生,由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及結合以往學過的“作物栽培學”、“植物營養學”和“施肥原理與技術”等理論知識,自己設計播種量、施肥量等技術指標,寫出計算依據。(2)田間操作的實施――對比操作。每個小組實習操作分為個人實踐區和教師指導區。個人實踐區針對玉米生產的每個環節(播種除外),各實踐(施肥、間苗、除草、追肥、記產、收獲等)全部由學生自主安排。每個環節學生都要自行決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項等,并寫出操作方案。教師指導區為每組對照操作區,由教師講授,學生進行第二次操作,與個人實踐區進行對比,查找錯誤的地方,撰寫對比報告。
3.提高學生的實踐主動性――責任制度。改變傳統的大鍋飯做法,在開學初對不同人員進行分組。每4~5人一組,自由選擇。整個專業分成15~20組,每個小組劃分不同地塊,整個生產實踐過程中各小組只負責自己地塊的各項工作,做到“分田到戶,責任到人”。開展生產評比活動,每個小組間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樣,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異。最后針對產量進行評比,分別設置狀元、榜眼、探花,對產量最高的前三名進行獎勵(獎金和證書)。
4.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現場評分與實踐效果相結合。改變單一的實習報告評分機制,建立一套圍繞預案的撰寫―實踐環節執行―各環節實踐效果―田間管理―產量等環節評分機制。(1)預案撰寫。每個實踐環節操作前都要進行預案的撰寫,寫出實踐所需用具(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任課教師根據方案的內容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10%。(2)實踐環節的執行及對比報告撰寫。針對玉米種植中不同的生產環節,考察每個小組時間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總成績的10%。(3)實踐效果。此部分為重點,主要對每個小組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實踐效果進行考核。例如播種環節,考察播種方法的正確與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間苗環節考察是否有遺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計產方法等。每個環節都要在現場進行評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扣分。無差錯不扣分,出現1處錯誤扣除1~2分。此部分占總成績40%。(4)計產方法和產量高低評比。在實踐最后環節考察每個小組采取的產量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與產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組間產量的高低也決定整個實踐環節的。此部分占總成績的30%。(5)田間管理及實習報告的撰寫。此部分考察學生整個田間管理情況,如雜草等。最后撰寫實習報告,此部分占總成績10%。
四、預期效果
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2]。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操作能力。重點變“填鴨式”為“啟發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通過整個實踐環節的改革,從而引發學生對實踐課程的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總之,實踐教學的改革必將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