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9: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區經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Alongwiththeincreasingworseningofurbanenvironment,landscapedesignismoreandmorevaluedbypeople.Inthispaper,theconceptoflandscapedesignwasreviewed.Thesubstance,feasibilityandmethodofecologicaldesignandhumanizeddesignwere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design;Ecologicaldesign;Humanizeddesign;Trend
景觀,猶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裝點著人類的環境。它們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細琢的人為創造,煥發出不同的奇光異彩,成為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
所謂景觀,簡言之,就是具有觀賞審美價值的景物。它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圣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于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的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對古希臘和羅馬貴族奢侈與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了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隨后的巴洛克廣場及景觀設計,甚至于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1]。
近幾十年來,人炸,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這些癥候已使人類認識到其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隨著新世紀和新時代的來臨,人類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謀求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以圖重建已遭破壞的家園;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來臨使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當下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綜合的理想生存環境空間,這是新時代賦予景觀設計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1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藝術、建筑學、當代科技、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自然、地理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并且相互交叉滲透。景觀設計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廣義上講,從古至今人類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環境改造都可稱之為景觀設計。它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它隨著時展而發展。每個時代都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個創造和積累的過程[2]。
何謂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3]。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4]。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5]。
2生態化設計
2.1生態化設計概念
近年來,“生態化設計”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也是疑惑之點。生態設計在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一般包含兩個方面:⑴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設計;⑵使設計的結果在對環境友好的同時又滿足人類需求。參照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n)[6]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筆者認為:“生態化設計就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景觀設計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關聯的新秩序,使其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統一,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景觀環境。”
而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于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2.2生態化設計原則
2.2.1地方性原則
首先,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景觀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當地人依賴于其生活環境獲得日常生活和物質資料和精神寄托,他們關于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設計應考慮當地人和其文化傳統給予的啟示[1]。
其次,應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場地外的生態要素對基址有直接影響與作用,所以應該設計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紅線以內;另外任何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征,呈現空間異質性,在設計時應根據基址特征進行具體的對待;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征,盡量避免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
第三,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要避免單純地追求宏大的氣勢和英雄氣概,要因地制宜,將原有景觀要素加以利用。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觀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景觀生態學強調生態斑塊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狀態的斑塊本來就有一種無序之美,只要我們在設計中能尊重它,加以適當的改造,完全能創造出充滿生態之美的景觀。
2.2.2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原則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規模的景觀設計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尤顯重要,如城區和城郊濕地的保護、自然林地的保護;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觀設計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節約能源;利用廢棄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中,把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后變成市民的休閑地已成為一種潮流。
景觀對能源和物質的耗費體現在整個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選擇、施工建設、使用管理和廢棄過程。為此,材料選用原則應以能循環使用,能降解再生為主,而且應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
2.2.3整體性原則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7]。
現代景觀設計絕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體,與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廣場、街景、園林綠化,從城市到牧野都寄托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體驗、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棲居之所。美好的景觀環境既是未來生活的憧憬,也是歷史生活場景的記憶,更是現代生活的空間和系統。景觀設計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8]。
2.2.4多學科綜合原則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的景觀。
3人性化設計
3.1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性化設計是人類在改造世界過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標,是設計發展的更高階段,是人們對設計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為軸心,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動態設計哲學。在以人為中心的問題上,人性化的考慮也是有層次的,以人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慮個體的人,而是綜合的考慮群體的人,社會的人,考慮群體的局部與社會的整體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使社會的發展與更為長遠的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因此,人性化設計應該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設計方向,以綜合協調景觀設計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3.2人性化設計理念體系
3.2.1物理層次的關懷
物理層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是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設計時要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設計更大程度地體現在設計細節上,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是否完善,尺度問題,材質的選擇等。近年來,我們可喜的看到,為方便殘疾人的輪椅車上下行走及盲人行走,很多城市廣場、街心花園都進行了無障礙設計。但目前我國景觀設計在這方面仍不夠成熟,如有一些過街天橋臺階寬度的設計缺乏合理性,邁一步太小,邁兩步不夠,不論多大年齡的人走起來都非常費力。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險的地方所設的防護攔過低,遇到有大型活動人多相互擁擠時,容易發生危險和不測。
3.2.2心理層次的關懷
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像物理層次上的滿足那樣直觀,它往往難以言說和察覺,甚至連許多使用者也無法說明為什么會對它情有獨鐘。
人們對景觀的心理感知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才能作出由視覺觀察得到的對景觀的評價,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觀感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按思維形式可將其分為推理和聯想兩部分: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斷,人們可根據以往的經驗由整體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體,有利于從整體到細部系統地感知景觀;聯想是由前事物觸發想起其它有關的事物的心理過程。對景觀的心理感知過程正是人與景觀統一的過程。無論是夕陽、清泉、急雨、蟬鳴、竹影、花香,都會引起人的思緒變遷。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成為感情上的升華,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4結語
目前,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城市環境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景觀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提高和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生態設計是直接關系到景觀設計成敗以及環境質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創造更好的環境、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的景觀的有效途徑。但現階段在景觀設計領域內,生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環境生態效應、生態工程技術、人的環境心理行為分析等方面都比較薄弱,沒有適用于它的生態學原理作為其生態設計的理論基礎,把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匯到景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因此,我國景觀的生態建設還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就可操作性的方法還需進一步探索。
現代景觀環境中要充分考慮景觀環境的屬性,要體現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人性化設計。在設計概念上要強調整體設計觀,這樣的現代景觀環境才不至于成為東拼西湊的雜亂無章之物。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應始終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每一個細部的規劃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只局限在當前的規劃,服務于當代的人類,而且應是長遠的、尊重自然的、維護生態的、切實為人類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3-10
[2]魏晗.淺談現代景觀設計的形式表現[J].小城鎮建設,2003(8):52-53
[3]劉蔓.景觀藝術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
[4]Newton,N.T.DesignontheLand:TheDevelop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Cambridge.MA.1971
[5]西蒙茲著,俞孔堅等譯.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作為一個設計者,想必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怎樣更合理、客觀、全面、科學地完成一個設計。一般來說,設計過程的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存在著多方面的相關因素,例如:施工業主(目的、資金力、信用力的綜合判斷),利用者(積極參與、要求、合理性),出資者(依賴要領書、關心度),設計者(價值觀,要求的滿足、目標的達成),專家(交流、行動分析、綜合評價),經營業主(財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數理統計模型進行最合理最優化選擇的方法已經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應用了,最常見的方法有線性規劃(Linear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HierachgProcess)。前者的優點在于其精度高,但設定的范圍狹,后者的優點在于設定范圍廣,但精度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設計者怎樣去達成設計過程的最終目標上。然而,隨著人們對自己周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環境設計的趨勢和方向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以設計者的決策為主導的設計過程已經在消弱,人們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愿望,因為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活、工作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或稱利用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就是說為每位利用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正因為如此,環境設計的服務對象就是利用者,設計的全過程都應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以公眾參與為主的環境設計,并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為擁有13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無論從利用者人數還是國土面積來說,“公眾參與”設計具有其絕對廣泛的應用前景。本文將簡要介紹日本在“公眾參與”方面的概況。
2、“公眾參與”的概念和發展過程
“公眾參與”一詞的英文原意為“Workshop”,日本把它譯為“住民參加”,作者在譯成中文時,曾經征求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認為還是“公眾參與”最為貼切,故筆者就引用“公眾參與”作為本文標題。
“公眾參與”最初是由美國建筑師HenrySanoff(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部教授)提出的DESIGNGAMES一詞演變過來的,那是在70年代后期,HenrySanoff教授花了5年時間,利用DESIGNGAMES的概念和理論,與地區居民一起嘗試共同完成設計過程中的每一階段,并把它寫成書,于1984年出版,同時又先后出版了《SeeingtheEnvironment》、《MethodofArchitecturalPrograming》、《DesigningwithCommunityParticipation》等書。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開始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義先生的規劃技術研究所成績十分顯著,日本建筑學會、城市規劃學會、造園學會、農村規劃學會、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等的論文集上有很多與“公眾參與”有關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應地成立了“公眾參與”的組織和機構,其中世田谷市街創造中心就是其中一個歷史較長的機構,并在機構的所在地: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嘗試,在1993年編寫出版《參加設計的工具箱》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公眾參與”的手法和應用實例。最近幾年有關“公眾參與”的書已經非常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設計事務所,特別是景觀設計方面的事務所已經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應用這種方法。日本造園學會也在每年的全國大會上專題研討這方面的研究應用成果。并且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和書,其中評價較高的有延藤安弘的《環境創造的讀本──理想中的市街》。書中通過日本國內12個城市及海外2個城市的市民利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和創造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環境;羽根本playpark會編寫的《冒險的游樂場》,書中詳細地介紹、分析了在東京都中心地帶的住宅區中建立戶外游樂空間的經過及地區住民12年間“公眾參與”的全過程。總而言之,“公眾參與”作為設計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已經被廣泛地得到應用。
3、“公眾參與”的過程(以日本的參與方法為例)
(1)準備活動
將參加者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問答測試,通過個人回答和分組討論得出結論,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2)自我介紹
通過自我介紹可以增進理解,并為下一步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和環境。
(3)暢談理想中的風景
讓參加者回想童年時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風景,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場景并記錄下來。
(4)新場景的描述
從反映某個景點的20余幅圖片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及最不喜歡的場景,然后對喜歡的場景進行再加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場景的描述。再選擇一個公園,請參與者對該公園一天24小時的活動提出建議和描述。并進行小組交流。
(5)實地采訪
準備幾臺一次性照相機,貼上調查用標志,請參與者以小組為單位外出進行實地采訪。并進行包括采訪記錄、照片、素描畫等內容的整理工作。
(6)討論
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討論,然后歸納出爭論的要點。
(7)問卷及投票調查
根據討論的要點歸納出簡練易懂的問卷,請參與者書面回答,然后再進行投票,請參與者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答案。
(8)體驗
請參與者在1:2000的規劃地上觀察水路、河流、道路、鐵道的現狀及十幾年前或幾十年前的情況,討論那里變化的原因。到現場體驗觀察,回來后,進行小組交流。
(9)模擬預算分配
首先確定預算總金額,然后讓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預算項目自行選擇,每人一項。討論無人選擇的項目未被選中的原因。
(10)統計(kj法)
針對某個主題,請參與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組織者進行整理,最后根據各種類型的卡片歸納出此次環境設計的內容、要點和設計目標。
(11)設計圖面上的體驗
請參與者在預先準備好的圖紙上,根據平面圖上的位置設想具體使用的方式、時間。把圖中不合適的地方標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的具體對策。
(12)設計方案的評價
在介紹設計方案后,請參與者展開討論。把討論意見綜合后做成模型,讓設計者、行政管理者、居民、專家等進行充分討論以尋求一個比較完美的方案。
(13)現場確認
到現場去確認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選擇方案中幾個比較重要的場所,實地說明設計意圖和預期效果,并請大家展開討論。以期得出最終的確認和決策。
環境設計往往根據建筑的形式和特點來進行,現今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大多關注環境的設計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劃分的局限性,環境設計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設計迫于客觀條件,很難真正地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進行合理的環境規劃。在環境的設計上以滿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為基礎,忽視了空間設計的人性化需求。小區的規劃設計十分單一,在環境的規劃上過分地追求形式感,即與建筑物的外觀樣式,顏色相符合,與地塊劃分相吻合,卻缺少本質上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設計。某些小區由于趕工期,對于建筑周圍的規劃設計也草草了事,并沒有從居民的長期居住出發。就設計師本身來說也缺乏合理化的創新性思維,缺少將“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設計背景來進行環境的規劃設計。
1.2居住區環境設計缺少獨特性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區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開發商不僅要關注地域的開發建設,更要注重樓盤建成后,相應的環境規劃以及怎樣與相關配套設施相結合,從而打造出具有獨特性的精品居住區。現在小區設計的多樣性,使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伴隨著新興樓盤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也為人們所關注,這就要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在滿足基本生活的同時也要滿足精神生活,必須具備新的適應性和獨特性,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選擇的空間。
1.3居住區環境設計缺少環保理念
在大多數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中,環保這一理念雖被人所熟知,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高檔的居住區在處理垃圾回收這一問題上,能夠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數的居住區在環境設計的初期卻忽略了這一點,而憑借垃圾箱不能夠真正實現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個居住區中設計出具有環保特色的景觀,提供給人們環保信號,在享受環境帶來的舒適與愜意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2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設計
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們生活環境的延續性,那么更要適應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區環境的設計上,要多方面考慮怎樣適應人們的生活習慣,為他們提供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在環境設計中要重視和突出人性化的特點。例如,殘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動區域。要加強與業主之間的溝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視功能分區的規劃
許多居住小區為了標新立異,夾雜了許多形式上的設計。而作為居住區本身,首先要滿足功能上的需求,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實際的設計應用于環境當中,在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的同時,要有更深層次的環境需求,環境設計中可根據居住區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設計出相應的功能活動區域,關懷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層次劃分功能,著重規劃居住區內各個功能分區,提高使用率,豐富居住區的生活環境。
2.3重視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要重視可開發能源的再利用。太陽能是清潔能源,可利用的范圍廣泛。例如可以將太陽能應用到居住區的環境設計當中,利用太陽能調節地下車庫的溫度,不必使用暖氣或是地熱。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中要重視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觀設計處理循環使用水資源,一方面可節省用水,另一方面還可作為環境設計中景觀的一部分。
2.4保護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區的綠化種植應該以改善環境為中心,并結合特定的主題風格[2]。要保護并且利用好居住區開發前的原有植被,這些植被生長的年限很長,有了較深的根基,不宜破壞它的生長環境。小區綠化可以根據現有的情況設計出與之匹配的植被景觀,從而形成新的景觀,結合地貌特征,適當種植高低灌木與喬木,既保護了原有物質資源,又合理地開發利用新的資源。
2.5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從古代中國的風景園林倡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即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當中,而自然的物質資源又給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人的設計行為對自然界的干擾有正負之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生產與生態協調的設計是一種正干擾。現實生活中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就是對環境的真實寫照,人們被周圍的環境所籠罩,愜意的環境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當中顯得尤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態設計
在以往的環境設計當中,注重人工的修飾及裝飾設計,這僅僅是形式感的表現,這些設計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設計中,除了要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為設計加工時要注重對空間布局進行嚴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破壞,很難進行保護與補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改變原有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對自然的破壞。盡可能做到對場地干擾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態保留的最大化。
2地域文化的景觀藝術
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由于景觀元素的多元化,需要設計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挖掘場所的深層文脈和地域特征,展現藝術的創造力。例如,陜西西安曾經歷了十三個朝代的更替,留有了大量的古代建筑。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在地域留有它的痕跡。那么各個城市的景觀也應該體現各自的文化特色。當今在住宅區的建設過程當中,除了要注重質量以外,而且要融入文化,可以在景觀中能夠捕捉到文化的影子,這樣才有永恒的生命力,有文化的住宅區景觀才是有靈魂的,才能作為文化精品屹立不倒。但是現在一些房地產環境設計過于盲目地“崇洋”,趨于向歐美等西方園林形式靠攏,一味追求“洋”化的景觀文化,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而遺棄了幾千年來中國所固有的深厚的傳統居住文化底蘊。我們應該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打造適宜中國人居住的庭園。
3回歸自然的景觀趨勢
1、水體的特性
1.1人對水的親水性
人一般都喜歡水,和水保持著較近的距離。當距離很近的時候人可以接觸到水,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水的親切,水的氣味、水霧、水溫都直接刺激著人,讓人感到興奮。當距離較遠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邊,實現近距離接觸;有時候,水景設置得較為隱蔽,但是可以通過水聲來吸引人。
由于人的親水性,在居住區里,應該縮短人和水面的距離,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讓人融入到水景中。人們喜歡立于水面,直接接觸到水,小孩子喜歡在淺水中嬉水,涉足水中盡情玩樂。在特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潛入水中,身臨其境,欣賞水下環境的魅力等。見圖(1)
圖(1)
1.2水的環境特性
在常溫下是一種液體。本身并無固定的形狀,其觀賞的效果決定于:盛水物體的形狀、水質、周圍的環境。水的各種形狀、水姿,都和盛器相關。盛器設計好了,所要達到的水姿就出來了。水體周圍環境的風、溫度、光線等自然因素,也會影響水體觀賞效果。例如刮了大風。波濤洶涌,哪來欣賞水面倒影?溫度下降,水結成冰,波光瀲滟的湖面,變成光滑耀眼的冰場,觀賞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
園林水體賴以依靠的盛器,有兩種主要的分別:
(1)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2)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2、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與海、河、江、湖、溪相關聯。這類水景設計必須服從原有自然生態景觀,自然水景線與局部環境水體的空間關系,正確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形成的縱向景觀、橫向景觀和鳥瞰景觀,應能融和居住區內部和外部的景觀元素,創造出新的親水居住型態。
2.1自然水景的構成元素如下表(1)
景觀元素內容
水體水體流向,水體色彩,水體倒影,溪流,水源
沿水駁岸沿水道路,沿岸建筑(碼頭、古建筑等),沙灘,雕石
水上跨越結構橋梁,棧橋,索道
水邊山體樹木(遠景)山岳,丘陵,峭壁,林木
水生動植物(近景)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魚鳥類
水面天光映襯光線折射漫射,水霧,云彩
景觀元素內容:
水體水體流向,水體色彩,水體倒影,溪流,水源
沿水駁岸沿水道路,沿岸建筑(碼頭、古建筑等),沙灘,雕石
水上跨越結構橋梁,棧橋,索道
水邊山體樹木(遠景)
山岳,丘陵,峭壁,林木
水生動植物(近景)
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魚鳥類
水面天光映襯光線折射漫射,水霧,云彩
2.2居住區中的沿水駁岸(池岸)
駁岸是親水景觀中應重點處理的部位。駁岸與水線形成的連續景觀線能否與環境相協調,直接關系到水景效果的獨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居住區中,駁岸的形式可以分為規則式和不規則式。規則幾何式池岸一般處理成人們坐的平臺,它的高度應該以人們的坐為標準,池面距離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觸摸到水為好。這種規則式的池岸構圖比較嚴謹,限制了人和水面的關系,在一般的情況下,人是不會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規則的池岸與人比較接近,高低隨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較自由,設計得很自然。岸邊的石頭可以供人們乘坐,樹木可以供人們納涼,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時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卻不能阻隔人和水的親近,反而縮短了人和水的距離,有利于滿足人的親水性需求。
3、庭院水景
庭院水景通常為人工化水景為多。根據庭院空間的不同,采取多種手法進行引水造景(如疊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場地中有自然水體的景觀要保留利用,進行綜合設計,使自然水景與人工水景融為一體。庭院水景設計要借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1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院水景設計要借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2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以改善小區的景觀。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關園林營造的書《作庭記》把瀑布分為“向落、片落、傳落、離落、棱落、絲落、左右落、橫落”等十種形式。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感情。人在瀑布前,不僅希望欣賞到優美的落水形象,而且還喜歡聽落水的聲音。見圖(2)
圖(2)
人工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為滑落式、階梯式、幕布式、絲帶式等多種,并模仿自然景觀,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設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導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慮到觀賞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飾面的白色花崗石作為落水墻體。為了確保瀑布沿墻體、山體平穩滑落,應對落水口處山石作卷邊處理,或對墻面作坡面處理。人工瀑布因其水量不同,會產生不同視覺、聽覺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為設計的關鍵參數,居住區內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跌水是呈階梯式的多級跌落瀑布,其梯級寬高比宜3:2-1:1之間,梯面寬度宜在0.3-1.0m之間。見圖(3)
圖(3)
3.3溪流
溪流是提取了山水園林中溪澗景色的精華,再現于城市園林之中,居住區里的溪澗是回歸自然的真實寫照。小徑曲折多次,溪水忽隱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聲音,丁冬做響,人達到了仿佛親臨自然的境界。見圖(4)
圖(4)
(1)為了使居住區內環境景觀在視覺上更為開闊,可適當增大寬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塊石,并與水生或濕地植物的配置相結合,減少人工造景的痕跡。溪流的形態應根據環境條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寬和所用材料進行合理的設計。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兩種。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應小于0.3m,以防止兒童溺水,同時水底應做防滑處理。可供兒童嬉水的溪流,應安裝水循環和過濾裝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種養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水生動植物,增強觀賞性和趣味性。
溪流的坡度應根據地理條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為0.5%,急流處為3%左右,緩流處不超過1%.溪流寬度宜在1-2m,水深一般為0.3-1m左右,超過0.4m時,應在溪流邊采取防護措施(如石欄、木欄、矮墻等)。
3.4生態水池
生態水池是適于水下動植物生長,又能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供人觀賞的水景。在居住區里的生態水池多飼養觀賞魚蟲和習水性植物(如魚草、蘆葦、荷花、蓮花等),營造動物和植物互生互養的生態環境。水池的深度應根據飼養魚的種類、數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確定。一般在0.3-1.5m,為了防止陸上動物的侵擾,池邊平面與水面需保證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與池底需平整以免傷魚。池壁與池底以深色為佳。不足0.3m的淺水池,池底可做藝術處理,顯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與池畔宜設隔水層,池底隔水層上覆蓋0.3-0.5m厚土,種植水草。
4、泳池水景
泳池水景以靜為主,營造一個讓居住者在心理和體能上的放松環境,同時突出人的參與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樂園、海濱浴場等)。居住區內設置的露天泳池不僅是鍛煉身體和游樂的場所,也是鄰里之間的重要交往場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極具觀賞價值。
4.1游泳池
居住區泳池設計必須符合游泳池設計的相關規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規比賽用池,池邊盡可能采用優美的曲線,以加強水的動感。泳池根據功能需要盡可能分為兒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兒童泳池深度為0.6-0.9m為宜,成人泳池為1.2-2m.兒童池與成人池可統一考慮設計,一般將兒童池放在較高位置,水經階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證了安全又可豐富泳池的造型。
池岸必須作圓角處理,鋪設軟質滲水地面或防滑地磚。泳池周圍多種灌木和喬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陽設施,有條件的小區可設計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設備及區域。
4.2涉水池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兩種。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兒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過0.3m,池底必須進行防滑處理,不能種植苔藻類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應設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臺和踏步石(汀步),面積不小于0.4×0.4m,并滿足連續跨越的要求。上述兩種涉水方式應設水質過濾裝置,保持水的清潔,以防兒童誤飲池水。
5、裝飾水景
裝飾水景不附帶其他功能,起到賞心悅目,烘托環境的作用,這種水景往往構成環境景觀的中心。裝飾水景是通過人工對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細、高低、大小、時間差等)達到藝術效果,并借助音樂和燈光的變化產生視覺上的沖擊,進一步展示水體的活力和動態美,滿足人的親水要求。
5.1噴泉
噴泉是西方園林中常見的景觀。主要是以人工形式在園林中運用,利用動力驅動水流,根據噴射的速度、方向、水花等創造出不同的噴泉狀態。因此控制水的流量,對水的射流控制是關鍵環節。
5.2倒影池
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觀的精華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擴大視覺空間,豐富景物的空間層次,增加景觀的美感。倒影池極具裝飾性,可做的十分精致,無論水池大小都能產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樹木、小品、巖石前都可設置倒影池。
倒影池的設計首先要保證池水一直處于平靜狀態,盡可能避免風的干擾。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綠色材料鋪裝(如黑色塑料、瀝青膠泥、黑色面磚等),以增強水的鏡面效果。
參考文獻:
[1]城市居住區外環境設計,姚時章、王江萍,重慶大學出版社
[2]建筑小環境,劉文軍、韓寂,同濟大學出版社
[3]園林構成要素事例解析——水體,張志金、王艷紅等著,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4]中國園林美學,金學智,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中國園林鑒賞辭典,陳從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文獻研究
要深入研究和解決一個問題,必須要有深厚的理論支撐、科學的實證分析和有力的政策回應。本文分別選擇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和《交往與空間》兩部著述及情境主義的相關理論,作為本設計研究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參考。
2.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動機的發展和需要的滿足有密切的關系,需要的層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它的特征是對某一事業的忘我獻身,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對于老年群體來說,社會保障以及福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滿足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這便要求新型社區情境式養老環境通過一定的設計手法滿足老年群體更深層次的需求。在養老環境中要注重老年人價值體現,在老年人晚年退休之后得失落心理,在養老環境中能夠使老年人參與到環境中去,為老年人提供景觀場所,滿足老年人心理空虛的需求。
2.2《交往與空間》
丹麥建筑理論家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研究和評價城市與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在從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間層次上詳盡地分析了吸引人們到公共空間中散步、小憩、駐足、游戲,從而促成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方法。根據人的需求以及景觀和人的關系去設計空間的節點,通過環境的設定,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場所,創建趣味性、療養性空間,能使老年人在賞玩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3情境主義
情境主義是二十世紀中后期歐洲重要的社會文化思潮。其最初闡述了“建構情境”的概念:“由一個統一性的環境和事件的游戲的集體性組織所具體的精心建構的藝術性生活瞬間。”該理論啟示了我們,從老年群體的感受出發反推到環境塑造本身。老年人社會參與是“參與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通過對各種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會層面上實現資源共享,滿足自身需要并因應社會期待”。
2.4結論
新型社區養老環境的設計,不但能夠解決老年人居住的問題,更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滿足老年人更高、更深層次的需求。這種養老環境在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上得到重視,在養老環境以及養老模式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當今社會,將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場所。
3新型社區情境式養老環境設計
3.1概念生成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群體本身對生活的基礎期望值、基本要求降低,更加容易滿足,卻也更加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情境的構建在于其創造了生活的瞬間,[5]通過改變日常事物來影響人的情緒,迎合人的情感。任何人活著都離不開身邊的事物,每一種建構的情境能自主引發新的行為。根據國內養老環境現狀模式單一、行為被動等問題,結合老年群體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我們希望從老年參與者的角度為他們創造不一樣的情境,滲透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主動養老的目的。
3.2概念闡釋
建立“新型社區情境式”養老模式,通過微縮版城市情境、街巷情境、農業情境的設計,實現體驗、歸屬、價值實現三大不同層次的主題目標,涉及老年人飲食、消費、休閑、學習、娛樂、休憩、交流,行走、勞作等多方面的需求。通過設計的微縮版城市情境,結合外界養老制度、養老機構的輔助,可以滿足老年群體最為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有一定識別性的街巷情境有助于增強老年群體對于社區的歸屬感,沿街布置的休憩空間有助于幫助老年群體建立穩定的社交圈。而農業的情境再現則給老年群體提供了繼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回歸社會角色,并且在其中得到認可。
3.3場地分析
3.3.1場地現狀杭州下沙江灣社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緊臨錢塘江邊沿江大道,由高層景觀公寓、別墅(排屋)、星級酒店及高尚商業等組成,周邊配有住宅區、幼兒園、小學、中學,商業街,臨近地鐵和公交總站。區域內環境相對安靜,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適宜養生。
3.3.2面臨問題社區缺少養老宜老的區塊;單調乏味,缺少對老年人的關懷設計;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缺少垃圾桶、休息座椅、斑馬線設置不合理;下沙新城缺少歷史文化積淀,人員構成以新杭州人居多。
3.3.3設計要求要深入開展對設計基地的勘察、調研等活動,分析與歸納基址與學習案例的關聯性以及可操性等問題。要求創意構思要體現前沿的設計理念,明確的市場定位,能做到和市場產業、社會發展背景緊密結合。能對研究城鄉結合部養老環境設計具有示范性作用。
3.4設計實施
3.4.1城市情境——體驗盡管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事物的好奇心并未減弱,老年群體仍然需要體驗大千世界,參與購物、娛樂休閑,甚至學習新知識等各種活動。基于老年人對參與勞動促進消費、傳授經驗交流學習、放松身心休閑娛樂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區中營造一個以城市景觀為主的情境來滿足老年人對消費、學習、娛樂需求的愿望。在城市情境中設計了情境發生的三種場所,即夕陽集市,老年學堂與養樂園。分別構建了老年人體驗集市買賣、參與商業活動的日常交流情景;老年學堂中老年群體體驗、學習、思考的情景和養樂中體驗養樂健身、休閑生活的情景。
3.4.2街巷情境——歸屬情感需求對老年群體來說尤為重要。隨著生理的老化,老年人會有意地縮小他們的社會網絡,但維持更親密和更滿意的社會關系。[6]所以他們需要更加穩定、精簡的社交圈——即在社區范圍內營造一種安全、安心的家園感的情境,增進交流溝通的可能性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持續性。而家園感的情境又要求老年人在社區里有強烈的安全感、歸屬感。街巷是城市最具特征的識別標志,布局合理的街巷更是能給人帶來安全感。[7]這個原理同樣可以運用到社區內的道路環境設計。基于老年人對體驗自然養生休憩、多變空間愉快交流、放松身心舒適行走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區中營造一個以街道景觀為主的情境來滿足老年人對休憩、交流、行走需求的愿景。在街巷情境中同樣主要設計了三種場所,生態,老體驗館、城市沙發與樂活步行街。分別體現了老年人在行走過程中休憩和交流的情景。讓老年人通過短距離的行走便能找到這樣一個放松身心遠離喧囂的場所進行體驗休憩。同時,特色的、模式化的休憩場所與道路空間的可識別度增加了他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
導言
近年來,房地產發展方興未艾。上世紀90年代開始風靡一時的“歐陸風格”逐漸失去的昔日的光環。以我國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中式樓盤越來越得到人們期待。同時房地產營銷從單純的賣樓盤轉向更多地關注環境和文化,倡導社區新的生活方式。縱觀樓市的風云變幻,我們發現居住區景觀設計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景觀設計是發展商、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動的過程
在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開始時,就把握住景觀的設計要點。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不應像以前一樣先規劃好房子,再做景觀規劃設計。二是,四方互動,甚至先規劃好整體環境,再把房子像種樹的一樣種進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圍合空間,使建筑和景觀能融化在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同時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則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
強調環境景觀的文化性,體現地方特征原則
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近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但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升溫,開發商和設計師們開始不再機械地搬用西方式園林模式。甚至開始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規劃和策劃。他們根據各地方區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過建筑與景觀設計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地域特色。如青島,“碧水藍天白墻紅瓦”體現了濱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風海韻”則是一派南國風情;重慶,錯落有致那應是山地城市的特點;而蘇州,“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的韻致了。這些案例無一不是在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從而開發出兼具歷史感和時尚感的純正的中國風格的作品。同時居住區景觀還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創造居住區微地形的起伏變化,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強調環境景觀的藝術性
90年代以前,“歐陸風格”影響到居住區的設計與建設時,曾盛行過歐陸風情式的環境景觀。如大面積的觀賞草坪、模紋花壇、規則對稱的路網、羅馬柱廊、歐式線腳、噴泉、歐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區環境景觀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回歸歷史的發展趨勢,提倡現代造園手法與古典園林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歷史文化又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
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與均好性
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應使每套住房都獲得良好的景觀環境效果,首先要強調居住區環境資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規劃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所有的住戶能均勻享受這些優美環境;其次要強化圍合功能強、形態各異、環境要素豐富、安全安靜的院落空間,達到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從而創造溫馨、樸素、祥和的居家環境。
使用現代材料
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盡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幾種趨勢,(1)非標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復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螢光漆、PVC材料,(4)注意發揮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視色彩的表現,(6)DIY(DoIt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組合的兒童游戲材料等。當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業主的需求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環境景觀的設計還必須注意運行維護的方便。常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好的設計在建成后因維護不方便而逐漸遭到破壞,因此,設計中要考慮維護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證高品質的環境日久彌新。
結語
居住區景觀設計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宏觀上,居住區景觀設計要體現出我國歷史及現階段發展的趨勢。微觀上,景觀設計要結合地方特色與地域特征,更多的采用節能、環保新材料充分利用二次利用建筑垃圾,創造出既具有歷史文化又地方特色的優秀景觀。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5
[2]俞孔堅《“反規劃”途徑》2005
[3]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2000
[4]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1998
[5]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
[6]顧姚雙.姚堅.虞金龍.《住宅綠地空間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1
[7]趙錫惟.梅慧敏.江南鶴《花園設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
[8]美.馬斯洛(A.Maslow)《動機與個性》1954
1.2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的創造設計圍繞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第三層次的設計方法是體現旅游風景區的自然與文化特色,體現地方“文脈”特點的設計過程。它更多的體現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師在對旅游風景區所在地區的社會結構、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關注,體現了對游客和本地居民心理需求的關注及人性的關愛。設計師通過大量的調研和提煉,將屬于本地區特有的設計語言和設計元素在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中體現出來,使得新建景區的景觀建筑與舊環境之間能產生一種呼應關系,更能使游客和居民產生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如在廬山風景區近年來所新建的如全國供銷社療養院新樓等建筑中,融入了大量廬山近代別墅景觀中所常用的如拱券、外廊、雨淋板等元素,取得了較好的視覺效果。景觀空間的所在區域特點和使用者說明其具有反映當地文化特色和以人為主體的空間的基本屬性和特征,這種空間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最高境界。因此,一個優秀的景觀空間環境的形成取決是否實現了“人性化”設計的功能需求,是否體現了本地區所特有的文化內涵。第三層次設計方法需要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師通過對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任務的分析,對本地區設計歷史的考察、環境的考察、文化元素的提煉和把握等,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任務中的各種設計元素,并將其恰如其分的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將創造性的設計反映在景觀建筑設計的實踐過程之中。
2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體系構建
從大量的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實踐中,尤其是象廬山風景區一類的山岳型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設計者在設計實踐中,在設計方法上的著眼點與研究角度。其設計方法的體系構成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偏重于理性的研究方法,它比較適用于目標及條件相對比較明確的問題;二是偏重于感性的具有某種特定導向性的設計方法,適用于設計目標及條件不確定的問題;第三類是兼有兩種類型的特點。
2.1旅游風景區理性化景觀建筑設計方法首先,作為偏重于理性的設計方法,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它嚴格按照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范,將設計環境中的各種困難及限制性因素進行反復論證與修訂。在實踐中從理性的思考中展開設計,用相對比較合理的角度去尋找一種最佳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通過調研、論證、收集、分析各種與設計有關的信息;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對各種設計方案進行模擬和預演,通過反復論證得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最終方案。這類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它使設計者通過系統對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考察、資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與甲方溝通協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符合環境要求的最理性的設計方案。
2.2旅游風景區文化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文化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是一種偏重于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要求的具有導向性和指示性的設計方法。它是在對設計地點進行大量的實際調研后在設計師腦海里產生的一種對于本地區地方文化設計元素的提煉與概括。在文化性景觀方法的應用之中,更多地體現了時代特征和文化、氣息。這種設計把尊重人性、尊重地方傳統文化和體現時代特點等作為設計的最高準則。如廬山風景區建于民國初年的朱植圃的別墅,其中式的窗花和“小橋流水”的庭院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其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色,更是近代廬山別墅民族性與時代融的深刻反映。文化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更能夠顯示出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
2.3旅游風景區綜合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將“理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方法就是綜合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它要求將感性的理念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研究。在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實踐中,綜合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要求把理性的規范設計和感性的優化設計相結合,從而能在實際中產生動態交替互補作用,能夠揚長避短地處理各種實際性的問題。如在20世紀60年代所設計和建造的“蘆林一號別墅”,也就是今天的廬山博物館,就是典型的綜合設計的例子,其設計方案階段是在充分調研地形地貌特點、與周邊的建筑與環境充分的比對、充分尊重建筑、景觀、園林等設計規范的基礎上,以及與甲方充分協商和調研的基礎上所應運而生的。此外,設計方案也融入了設計團隊在廬山大量調研和考察的智慧結晶,設計者將明代廬山賜經亭石斗符號運用到別墅外廊休息座的凳足上。基于以上諸多緣由也使得“蘆林一號別墅”成為近代廬山優秀景觀建筑的代表作。綜上所述,在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過程中,無論是功能層次的研究,還是設計方法的研究,還是設計元素的提煉,設計文化的總結,其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既設計出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作品不僅能夠滿足基本的堅固、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功能需求,同時又能夠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強烈的民族文化個性。
3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時代演變特征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變得尤為明顯和突出。作為與旅游事業最為密切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需要運用科學的設計觀和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來指導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研究與實踐。根據對國內外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成果的追蹤與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未來的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將會呈現出很強的時代演變特征。其學科間的相互交叉和知識結構變化更加頻繁和密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從業人員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加豐富等。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時代演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科群力量的壯大與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群體的擴大。時代的發展使得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綜合了各學科的優勢。逐步形成了依托于地理、地質、園林、環境、建筑等眾多學科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學科群的產生和研究隊伍的壯大。在這個研究領域里,積聚了一大批規劃師、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園林設計師、景觀建筑設計師、工藝美術設計師等走向有機的分工協作與設計研究聯合之路。研究隊伍的壯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無疑對提高我國整體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社會化的分工協作使得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得到全面優化。社會化的分工協作使得圍繞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從項目的調研、論證、方案形成和完善等各個過程與環節及設計方法本身得到全面的優化與升級。在嚴格的設計規范與各項指標的指引下,設計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最好的貫徹與執行,設計的每次分工都能找到最佳的設計人員。這樣,設計師的個人勞動和價值將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最大程度的發揮,景觀建筑設計工作的創造性亦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和反映。
(3)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新的設計手段與設計方法不斷更新。時代的發展促使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新的設計手段與設計方法的不斷更新,這對景觀建筑設計師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唯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自己的技術手段才能贏得設計競爭的主動權。
關鍵字:居住區,水景,景觀設計
1、水體的特性
1.1人對水的親水性
人一般都喜歡水,和水保持著較近的距離。當距離很近的時候人可以接觸到水,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水的親切,水的氣味、水霧、水溫都直接刺激著人,讓人感到興奮。當距離較遠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邊,實現近距離接觸;有時候,水景設置得較為隱蔽,但是可以通過水聲來吸引人。
由于人的親水性,在居住區里,應該縮短人和水面的距離,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讓人融入到水景中。人們喜歡立于水面,直接接觸到水,小孩子喜歡在淺水中嬉水,涉足水中盡情玩樂。在特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潛入水中,身臨其境,欣賞水下環境的魅力等。
1.2水的環境特性
在常溫下是一種液體。本身并無固定的形狀,其觀賞的效果決定于:盛水物體的形狀、水質、周圍的環境。水的各種形狀、水姿,都和盛器相關。盛器設計好了,所要達到的水姿就出來了。水體周圍環境的風、溫度、光線等自然因素,也會影響水體觀賞效果。例如刮了大風。波濤洶涌,哪來欣賞水面倒影?溫度下降,水結成冰,波光瀲滟的湖面,變成光滑耀眼的冰場,觀賞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
園林水體賴以依靠的盛器,有兩種主要的分別:
(1)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2)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2、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與海、河、江、湖、溪相關聯。這類水景設計必須服從原有自然生態景觀,自然水景線與局部環境水體的空間關系,正確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形成的縱向景觀、橫向景觀和鳥瞰景觀,應能融和居住區內部和外部的景觀元素,創造出新的親水居住型態。
景觀元素內容:
水體水體流向,水體色彩,水體倒影,溪流,水源
沿水駁岸沿水道路,沿岸建筑(碼頭、古建筑等),沙灘,雕石
水上跨越結構橋梁,棧橋,索道
水邊山體樹木(遠景)
山岳,丘陵,峭壁,林木
水生動植物(近景)
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魚鳥類
水面天光映襯光線折射漫射,水霧,云彩
2.2居住區中的沿水駁岸(池岸)
駁岸是親水景觀中應重點處理的部位。駁岸與水線形成的連續景觀線能否與環境相協調,直接關系到水景效果的獨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居住區中,駁岸的形式可以分為規則式和不規則式。規則幾何式池岸一般處理成人們坐的平臺,它的高度應該以人們的坐為標準,池面距離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觸摸到水為好。這種規則式的池岸構圖比較嚴謹,限制了人和水面的關系,在一般的情況下,人是不會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規則的池岸與人比較接近,高低隨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較自由,設計得很自然。岸邊的石頭可以供人們乘坐,樹木可以供人們納涼,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時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卻不能阻隔人和水的親近,反而縮短了人和水的距離,有利于滿足人的親水性需求。
3、庭院水景
庭院水景通常為人工化水景為多。根據庭院空間的不同,采取多種手法進行引水造景(如疊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場地中有自然水體的景觀要保留利用,進行綜合設計,使自然水景與人工水景融為一體。庭院水景設計要借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1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院水景設計要借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2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以改善小區的景觀。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關園林營造的書《作庭記》把瀑布分為“向落、片落、傳落、離落、棱落、絲落、左右落、橫落”等十種形式。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感情。人在瀑布前,不僅希望欣賞到優美的落水形象,而且還喜歡聽落水的聲音。
人工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為滑落式、階梯式、幕布式、絲帶式等多種,并模仿自然景觀,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設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導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慮到觀賞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飾面的白色花崗石作為落水墻體。為了確保瀑布沿墻體、山體平穩滑落,應對落水口處山石作卷邊處理,或對墻面作坡面處理。人工瀑布因其水量不同,會產生不同視覺、聽覺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為設計的關鍵參數,居住區內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跌水是呈階梯式的多級跌落瀑布,其梯級寬高比宜3:2-1:1之間,梯面寬度宜在0.3-1.0m之間。
3.3溪流
溪流是提取了山水園林中溪澗景色的精華,再現于城市園林之中,居住區里的溪澗是回歸自然的真實寫照。小徑曲折多次,溪水忽隱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聲音,丁冬做響,人達到了仿佛親臨自然的境界。
(1)為了使居住區內環境景觀在視覺上更為開闊,可適當增大寬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塊石,并與水生或濕地植物的配置相結合,減少人工造景的痕跡。溪流的形態應根據環境條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寬和所用材料進行合理的設計。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兩種。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應小于0.3m,以防止兒童溺水,同時水底應做防滑處理。可供兒童嬉水的溪流,應安裝水循環和過濾裝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種養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水生動植物,增強觀賞性和趣味性。
溪流的坡度應根據地理條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為0.5%,急流處為3%左右,緩流處不超過1%.溪流寬度宜在1-2m,水深一般為0.3-1m左右,超過0.4m時,應在溪流邊采取防護措施(如石欄、木欄、矮墻等)。
3.4生態水池
生態水池是適于水下動植物生長,又能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供人觀賞的水景。在居住區里的生態水池多飼養觀賞魚蟲和習水性植物(如魚草、蘆葦、荷花、蓮花等),營造動物和植物互生互養的生態環境。水池的深度應根據飼養魚的種類、數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確定。一般在0.3-1.5m,為了防止陸上動物的侵擾,池邊平面與水面需保證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與池底需平整以免傷魚。池壁與池底以深色為佳。不足0.3m的淺水池,池底可做藝術處理,顯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與池畔宜設隔水層,池底隔水層上覆蓋0.3-0.5m厚土,種植水草。
4、泳池水景
泳池水景以靜為主,營造一個讓居住者在心理和體能上的放松環境,同時突出人的參與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樂園、海濱浴場等)。居住區內設置的露天泳池不僅是鍛煉身體和游樂的場所,也是鄰里之間的重要交往場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極具觀賞價值。
4.1游泳池
居住區泳池設計必須符合游泳池設計的相關規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規比賽用池,池邊盡可能采用優美的曲線,以加強水的動感。泳池根據功能需要盡可能分為兒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兒童泳池深度為0.6-0.9m為宜,成人泳池為1.2-2m.兒童池與成人池可統一考慮設計,一般將兒童池放在較高位置,水經階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證了安全又可豐富泳池的造型。
池岸必須作圓角處理,鋪設軟質滲水地面或防滑地磚。泳池周圍多種灌木和喬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陽設施,有條件的小區可設計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設備及區域。
4.2涉水池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兩種。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兒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過0.3m,池底必須進行防滑處理,不能種植苔藻類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應設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臺和踏步石(汀步),面積不小于0.4×0.4m,并滿足連續跨越的要求。上述兩種涉水方式應設水質過濾裝置,保持水的清潔,以防兒童誤飲池水。
5、裝飾水景
裝飾水景不附帶其他功能,起到賞心悅目,烘托環境的作用,這種水景往往構成環境景觀的中心。裝飾水景是通過人工對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細、高低、大小、時間差等)達到藝術效果,并借助音樂和燈光的變化產生視覺上的沖擊,進一步展示水體的活力和動態美,滿足人的親水要求。
5.1噴泉
噴泉是西方園林中常見的景觀。主要是以人工形式在園林中運用,利用動力驅動水流,根據噴射的速度、方向、水花等創造出不同的噴泉狀態。因此控制水的流量,對水的射流控制是關鍵環節。
生態功能休閑住區是現代城市住區的一種形式,具有郊區和生態兩層概念,在大景觀的營造上與都市景觀的最大差異,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為景觀的第一要素或表現者,而休閑住區應堅決貫徹以植物及自然地貌為第一要素或表現者的原則。這不但是在美學手法和美學效果上顯示與城市的不同,體現出更高層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還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功能,使區內的環境變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為了實現這種以自然物為第一要素的住區景觀,我們認為應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十一項原則: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閑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緊張和喧囂,是對大自然的回歸,故而園林景觀的影響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來說,休閑地景觀和園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體現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體現出田園風光,避免過分人工雕琢的痕跡。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態系統已嚴重破壞的廢棄地上,也應盡量恢復當地原生態系統的面貌或向與當地大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田園風光的方向營造。植物是景觀園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選擇上,應多使用當地的鄉土樹種,生長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維護成本又低。
1.2人心趨靜
休閑地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應立足于引導人們心情趨于舒緩平靜,一入區就有一種絕塵脫俗的感覺,覺得和外面緊張的世界就是不一樣,整個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來。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積的簡單而又緊張的幾何構成,要有線條引導,當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亂。水景的安排也應該安靜多于喧鬧。小品和雕塑要寧靜溫馨,不要張狂。引入動物要溫和美麗的而不要丑陋嚇人的。當然,不要理解為把休閑住區里搞得到處都靜悄悄。局部熱鬧的地方也還是需要的,比如俱樂部、沙灘、碼頭、零售商業區等。
2.美學的要求
2.1主題原則
任何園林規劃都應有其主題,包括總主題和各分片、分項主題,它是景觀園林規劃的控制和導引,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區規劃中,主題往往被取消,而滿足于一張毫無思想性、科學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標注、指鹿為馬的所謂“漂亮”的畫。和城市住區比起來,休閑住區檔次更高,規劃水準也理應更高,更體現功力,只有選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主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觀園林規劃。
2.3點-線-面的原則
所謂面,是指整個小區或小區的某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是從事景觀園林建設的空間。但整個小區平面的均質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為其綱,分割空間、強調差別、引導或阻隔視線。線和線會有交叉,太長的線因易引起視覺模糊也需要間斷,就會有點的存在。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景觀園林就走不了大樣。如果把握不住,細部做得再多,圖紙畫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觀來。
2.4收放的原則
一個好的休閑住區景觀園林規劃,應把放開視線和隱蔽景物盡量結合起來。開放式大空間給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無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都應該給出適當的大空間來,如成片的綠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隱蔽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把有礙觀瞻的東起來,如垃圾站、園藝堆肥場、管線井、過濾池、擋土墻等,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把景觀有層次地布局,在最佳時機展現(就像說相聲的“解包袱”),是一種主動的造景。當然還有半隱半現的,如山地的休閑別墅,在景觀上處理成若隱若現于樹林中的很好的選擇。
2.5均衡原則
和城市住區建設中常見的大面積推平場地的做法不同,休閑住區在總體布局中貫徹“盡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則,這是一種維護和強調差別的作法。但這不等于說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的地段,也要盡量使各部分、各主題、各細部有所響應,避免偏沉和雜亂感。當然,也不是追求絕對化的幾何或力學對稱,從而給人一種活潑而不是死板的感覺。實現這條原則難度很大,對規劃師素質的要求極高。
.6節點的原則
節點是由線的交叉而產生的,是網絡中聚合視線和輻散視線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應竭力處理好節點。節點是屬于不同層次的,如有的節點是整個小區這個層次上的,有的節點則是住宅組團這個層次上的。但在相應的層次上,都應著意強調它們,使之在整個面上凸顯出來。
3.生態功能考慮
3.1環境舒適的原則
人居小區的設計,當然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關懷,休閑住區尤其如此。應主動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種的作用,把生態因子向著使人感覺更舒適的方向調整。為此,應考慮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行道樹的選擇既考慮造就人行道的林蔭效果,又考慮快車道適當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氣上升擴散;在華南,建筑物北側的樹木選擇高大濃蔭的常綠樹,以阻擋冬季北風和攔阻夏日北曬,現時南側主要選用冠形聳立的針葉樹種或枝葉較稀、冬季落葉的闊葉樹種,使房間內冬季陽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當的墻面和屋頂綠化,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穿插能釋放較多負氧離子的針葉樹種或既殺菌又有清香氣味的桉樹類樹種,從而使空氣清新,等等。
3.2污染防治的原則
一方面是細致而周到地考慮植物可能的環保作用,一方面使這種作用盡可能發揮到極至。如利用高大喬木葉量大、初級生產力高的特點,能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釋放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面對交通干線的地方設立濃密的起隔音降塵作用的高綠籬;利用針葉樹和桉類樹種分泌的抗生性物質殺菌凈化空氣;利用厭氧微生物處理中水和下水,再選用生長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過濾經厭氧發酵處理過的廢水中的懸浮物和能導致富營養化污染的營養離子;在水體中放養食孑孓魚類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等等。
3.3系統穩定的原則
休閑住區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這些地方地處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天然景觀雖好,但地質、水文、氣象、生物諸因子間的平衡比較脆弱,更易發生自然力導致的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臺風等。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規劃的時候就著手考慮環境穩定性的問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環境穩定性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規劃中盡量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現狀,因為這是千萬年來各種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結果,如果你強行把它破壞了,就可能引起生態系統連鎖性的退行性變化,或它又向原來的狀態恢復,把你花了投資構筑的東西和安排的景觀部分或全部地毀壞掉。其二,在維護和加強系統穩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應是首選的,因為這些活的東西可以通過適應和調節而和其它生態因子達成平衡,雖然從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從長期看卻是最穩定的。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護坡、生物固堤等。
這里特別提一下海岸防風林:我國1960-1970年代曾比較認真地執行了線以上30米內種植海岸防護林的政策,華南地區的樹種主要是木麻黃,許多大樹的胸徑都長到了60厘米以上,對防治風害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同時在林下開辟沙灘休憩場地也很好。但現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區都把防風林砍掉,要么裸一片沙地,要么種一些并不適合海岸栽植的棕櫚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費了錢,又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極不合理的做法。搞休閑住區可千萬不能按著這種思路做。
3.4適生樹種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則
生態學之要旨,和生物和環境的統一。許多植物雖漂亮,不適應開發地的環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動物能否生長良好從而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態服務功能,除了和大環境有關外,過涉及到各種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環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開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選用的草種不同,透光喬木下和濃蔭喬木下選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產生相尅性物質的樹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層開敞的野營地;池塘中大魚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這方面的考慮。
3.5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態學界以及廣大公眾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在休閑住區規劃中對此的考慮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園林的突出重點。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須多樣化以外,為了達到景觀園林層次的提升,應力爭多安排動物措施,如鳥類招引、小獸放養、家魚野化、昆蟲飼養、野生動物保育等。當然,這不要被理解為動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給居民帶來煩擾、不便甚至傷害。為此,管理和調節、控制動物種群的密度就是至關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