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護士創新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2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03-03
[本刊網址] http://hbxh.net
文化是什么?簡單理解,文化是經過人們勞動、創造、實踐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這可以看成一種歷史現象。它包含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個部分,前者如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后者如文字和語言,自然科學和科技等。傳統文化也是所謂的文化遺產,指歷代存在過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實體和意識。例如說民族的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了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和道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的熏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許多高校也把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科技與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移動互聯時代,在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影響下,筆者認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在已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這是以下幾個關鍵因素決定的:
第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存在著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各種文化、各種思想、和各種精神觀念形態的匯總。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文化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近年來,中國高等院校對傳統文化教學非常重視。2014年,國家教育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調查,結果是不太滿意的,有幾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范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絡、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
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第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人互聯網的用戶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接近30億。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化的主力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快速膨脹,接人設備迅速增加,移動互聯網滲透進度加速,網絡視頻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
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設備將產生500億的連接。具體到中國,GSMA數據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接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范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能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
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后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于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
《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個特征,幾乎每個特征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絡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后”心態進行創新,采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移動互聯網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互聯網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絡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絡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
移動互聯網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術周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
另外,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
隨著云時代的來臨,“大數據”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數據,處理和提純數據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數據是數據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信息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數據和資料,通過互聯網讓大家共享,并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視頻、圖片、聲音、數據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絡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第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關于學習過程的七階段,今天需要結合時代注入新的內容。
(一)立志
激發學習動機,下決心探求學問,一心要搞好學習。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讓學生明確移動互聯時代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網絡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形成科學的分析判斷。
(二)博學
通過多聞多見,廣泛地獲取各種知識――移動互聯時代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是僅僅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獲取在學習和生活上有益的知識。
(三)審問
在多聞多見的過程中,有問題不能解決時,要“不恥下問”,開動腦筋,展開思維――對于所能接觸的信息和數據,不明確的要多問,多查找資料,知其然并且知道其所以然。
(四)慎思
在學與問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過表象,讓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發現后面的原理,如果只學習不思考,也不會有收獲,反之如果只思不學,滿腹問題得不到解決,自己也無法進步:
(五)明辨
要形成明確的概念掌握確切的知識――在這個網絡信息泛濫,多元價值觀的年代,具備非常明確的辨別能力,不主觀,不猜測,不絕對,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不人云亦云。
(六)時習
“學而時習之”――要經常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判斷,使之能夠鞏固。
(七)篤行
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數據中。
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
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