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會計準則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摘要: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15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是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準則目前僅在我國上市公司執行,其他企業及其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準則了解甚少。為此,本文就新準則的框架結構、特點、意義略陳管見,試圖再大力渲染它。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 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由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構成。
1. 基本準則
基本準則由11章50條構成。基本準則處于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一層次。基本準則涉及整個會計工作和整個會計準則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對38個具體準則起統馭和指導作用,各具體準則的基本原則均來自基本準則,不得違反基本準則的精神。
(1) 繼續堅持我國基本準則的定位。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中《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內容與我國的基本準則有相似之處,但該框架不作為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導準則制定機構的制定工作。我國已經有了基本準則,十多年來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所接受。所以,這次修訂基本準則,沒有將原來的基本準則改為類似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仍沿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形式,只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做出修改。
(2) 對會計目標進行修改。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在國外,也稱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根據會計的本質和國內外會計實踐,修訂后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企業會計應當如實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面對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基本準則根據這些新情況對會計目標有關內容作出了相應的修改。
(4) 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這次重大調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重新定義,取代了原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基本準則修訂后的這部分內容完全是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進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例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
(5) 對財務報告進行修改。本次修改刪除了財務情況說明書的提法,將第九章財務報告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在語言表述上做到中國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執行。
2.具體準則
具體準則共有38項,其中,新制定的會計準則22項,以前制定、現在修訂的16項。這38項具體準則基本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用來指導企業各類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
具體會計準則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
(1)一般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會計政策等具體準則項目。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與計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生物資產等準則項目。
(3)報告準則。主要規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等準則項目。
3.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三個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指導會計實務的操作性指南。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主要解決在運用準則處理經濟業務時所涉及的會計科目、賬務處理、會計報表及其格式,類似于以前的會計制度。鑒于這次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業自行設計科目報表可能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財政部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二、 會計準則體系頒布和實施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會計作為商業通用語言,必須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有相當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減少或消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充分協調,可以提高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國企業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進我國當前實施的企業“走出去”戰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充分協調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是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沒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貫徹了先進科學的會計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使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了制度保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和實施必將對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從整體看,與我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對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會計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的職業水平,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成為我國會計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一靠培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以新會計準則體系培訓為契機,將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念和先進的會計方法傳授給會計人員,將有利于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提高;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將使會計人員有機會在會計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新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國更快地實現制定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目標,促進全球會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我國在國際會計領域的影響力,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
三、 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新會計準則體系較好地處理了借鑒國際慣例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科學規范與便于理解和操作執行的關系。所以,與以前頒布類似的會計規范相比,新會計準則體系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 科學性。首先,科學性體現在其會計理念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資產負債日的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其次,科學性體現在其體系結構和表述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既有一般的原則指導,又有實務的操作指南,既體現了國際協調性,又密切結合中國實際。新會計準則體系體例合理、表述清晰、定義科學,是一套質量較高的會計準則體系。最后,科學性還體現在其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保留了在我國行之有效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等),引進了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新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引入實體理論等)。
第二, 全面性。縱向上看,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是一個有機整體;橫向上看,38項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這些業務不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規業務,而且包括了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業務(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將來出現具體準則沒有涵蓋的新經濟業務,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基本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第三, 可操作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不僅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應用指南以會計人員喜聞樂見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作出了規范,避免了會計人員在具體運用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避免了在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時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
第四, 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充分協調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實情的內容,絕大部分會計政策與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是一致的。從總體上看,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保持了高度的協調性(或趨同性),但同時,新會計準則與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關聯方的披露;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第五, 層次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基本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它是制定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實務的規則。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對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應用指南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的、指導企業進行會計實務的操作指南。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各有分工。
第六, 動態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實務中出現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時,可以對應用指南進行修訂,使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體現實務出現的新的、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
一、新會計準則制定的原則導向理念
1.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遵循的理念
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制定遵循了“原則導向理念”,而舊準則遵循的則是“規則導向理念”。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運用“原則導向理念”,將理念基礎、指導思想、體系設計、內容安排、技術標準等融為一體,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二部分:一是基本準則。二是具體準則。
2.原則導向理念優勢及影響
“原則導向說”是就某一對象或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財務報告提出應遵循的原則。其并不力圖回答所有問題或對每種可能情況提供詳細的規則,從而避免“規則導向說”的諸多缺陷,給我國的會計工作帶來了重大影響。
(1)奠定了我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平臺,用一套公認、一致、科學的會計標準來規范。(2)有利于國際間的會計協調,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3)在原則導向理念下,每個企業對相同會計事項可能會基于不同的職業判斷而選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因此,要求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
二、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理念
1.“國際趨同”理念在新準則中的運用
按照國際通行規則,新準則體系嚴格界定了會計要素的定義,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既堅持了歷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價值;新準則中的會計核算原則,保留了重要性原則、明晰性等原則,謹慎性原則作用趨減,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作用趨增,強調了相關性的重要,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因此,會計核算原則的變化與國際準則是趨同的。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已簽署了“聯合聲明”,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事實給予了確認和肯定。在會計核算原則、會計計量屬性和會計政策選擇等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但是,趨同不等于等同,在關聯方交易的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上,新會計準則保持了“中國特色”。
2.趨同理念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里程碑。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也實現了我國會計國際化由被動接軌轉向主動趨同、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新局面,體現了趨同既是方向、又是互動的基本思想,打通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有關國際組織之間平等對話、交流磋商的渠道。使投資者更加信任中國的資本市場和財務報告,將吸引越來越廣泛的投資者投資中國企業。提高我國經濟國際影響力,有助于我國企業的海外上市。擴大我國企業的國際經濟貿易活動。
三、資產負債觀理念
1.“資產負債觀理念”及其在新準則中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對收益的確定、會計要素的定義及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重要性的認識上采用“資產負債觀”:即在制定規范某類交易或事項的準則時,首先規范由此類交易或事項產生的有關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計量,然后再根據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收益,資產負債表重于收益表。我國新會計準則在會計要素的定義等方面已由舊準則下的“收入費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觀”。《新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第4條規定,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應當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正是資產負債觀的體現。
2.資產負債觀理念的優勢及影響
(1)會計信息更能滿足相關決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關性
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資產負債表對財務狀況的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營運效率,而不僅是經營結果。資產負債觀理念的確立有助于企業管理層對企業未來的發展,企業將對面臨的機會和風險做出正確判斷,有助于提高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營運效率。企業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滿足相關決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關性。
(2)提高企業決策水平、減少企業利潤操縱行為、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新會計準則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觀的核心地位,提升資產負債信息質量,及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限制企業的短期行為,突破了傳統的單純的利潤考核概念,避免了一些企業側重于利潤表,只追逐短期利益。要求企業只有在所有者權益(凈資產)增加的情況下,才表明企業價值增加了。
四、公允價值計量理念
1.公允價值計量的實質及其在新準則中的運用
在新準則的基本準則中,特別增加并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相比以初始成本來計量的成本計量法來說,公允價值計量強調的是對資產的計價要堅持客觀的計量,以反映資產的真正價值。資產的實際價值總是隨著時間等因素而變動,相比成本計價的靜態性,公允價值堅持動態的價值反映,這是新準則的一大突破和亮點。“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主要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準則中得到了運用。
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影響
第一,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現階段,在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學歷層次高低不同,有一部分工作人員是非專業出身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還沒有弄明白會計科目、賬本以及會計報表之間的聯系,從而會對會計基礎工作的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在實際工作中就會出現隨意記賬以及手續不清等問題。再加上內部管理較為懶散、記賬的原始依據與財務整理制度不相符合、不健全的手續,最終使得財務數據失真。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違反了職業道德,沒有行使會計監督的職權,在實際工作中隨意記賬,并且還有違法亂紀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不注重繼續教育,也不注重新的業務以及學習新的知識,不重視國家新出臺的各項法律法規,這就會對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以及會計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這就開始對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財務人員來說,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而且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才能夠在新的會計準則環境下滿足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要求。第二,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規范會計基礎工作。一方面,新的會計準則與社會、經濟以及金融等方面的迅速發展相適應。另一方面,通過頒布以及實施新的會計準則,這就使得會計憑證、賬表的格式以及審核的方式與方法的改革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不斷規范會計憑證的填制。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對會計憑證不認真審核以及填制,還有就是在沒有任何原始憑證的情況下來進行財務處理的工作。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不斷規范會計憑證的填制,會計從業人員要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換句話來說要按照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來填制記賬憑證,其他記賬憑證必須要附上原始憑證,從而可以將新會計準則的科學性體現出來,最終也能夠滿足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其次,不斷規范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科目主要是指按照經濟內容對各個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會計科目主要是以客觀存在的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為基礎,并且在設置過程中藥按照核算以及管理的需要來進行。在新的會計準則中,要對投資性房地產以及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新業務來進行增加,通過設置相關的會計科目,從而可以將新的會計準則的全面性體現出來。最后,不斷規范記賬以及結賬。各個單位在發生經濟業務事項的時候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設置會計賬簿,并且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定期結賬,在結賬之前,要將企業本期所發生的經濟業務記入到賬簿中。第三,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不斷完善會計制度。會計制度就是指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要按照自身的特點來滿足會計目標的內在要求以及外部要求,與此同時還要不斷規范會計程序以及方法標準。通過制定以及實施新的會計制度,從而可以促使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
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信息有了更直觀、更有效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財務管理以及決策方面的有效性。
2.著眼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利潤表現”在我國會計規范體系當中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資產負債表現的確立,也就意味著新企業會計準則將規范重心向“資產負債表現”方面轉化,是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做出的重要貢獻。它促進了企業健康、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資產負債表現”通過引導企業提升資產負債質量,熱切關注企業財務狀況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中的表現。研發費用資本化制度的開始引入,是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如何加強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貢獻。變更研發支出有條件的資本化制度,有利于體現國家對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政策扶持、體現企業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高企業進行投資研發項目的積極性、為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和條件。
3.重視企業資產經營質量
收益和風險是企業資產質量評價的關鍵性因素與核心指標。新企業會計準則要對資產的收益性和風險性進行重新界定,就需要從資產要素的定義以及確認標準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資產要素上,新企業會計準則將繼續使用以經濟利益為主要核心的定義,為了區別于舊的會計制度,新企業會計準則強調預期經濟收益的流入、資產的收益,最終經濟利益將會反應未來的現金流。另一個方面,在資產要素確認標準上,與舊的會計準則不同,新企業會計準則傾向于使用風險理念,對所擁有的全部資產做好計提減值的準備是每一個企業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樣不僅能夠保全資本,防止企業出現實虧虛盈的現象,還能夠從客觀方面反應企業的資產價值。
4.關注企業真實價值觀
企業的真實價值最好的反應就是新企業會計準則適時、穩健的將公允價值引入進來,從而將資產更好地反應出來。同時,負債的預期經濟利益以及會計要素定義都更加的符合標準。引入貨幣時間價值觀念是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價值計量上的又一個創新。比如:確認分期收款方式下的收入、規定超過正常信用期限將延長支付購買固定資產的時間等都讓貨幣時間的價值概念得到了體現。實際上,完美地實現資產定義中定性和定量在時間和維度的統一,正是因為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貨幣時間價值的引入。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新的計量理念將會使多數隱形財產漸漸地顯露出來,使企業資產能夠更加合理地將其真實的價值表現出來,從而實現信息的有用性。
二、鐵路運輸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現狀
由于鐵路行業擁有公益性、企業性等多重屬性,使得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而經營方式的多樣化使得鐵路運輸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定位受到影響。鐵路運輸企業的財務狀況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在企業中,長期可持續價值增長的目標,在管理實踐中并不被重視。人們把運輸企業的目標一直定性為利潤第一。在生產經營上,只講投入不看產出的粗放式經營模式沒有得到徹底地改變。在資金管理上,不重視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能力,只是一味地向銀行舉債,導致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閑置與沉淀資金不能夠得到有效地使用。第二,鐵路運輸企業系統內部的每一層、每一級別、每一個系統方面的財務資源缺乏統籌,財務目標協調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自身利益的驅使。首先,在投資方面,盲目的跟風,不考慮其真實的利潤狀況,就爭項目、進行投資,缺乏項目論證以及可行性的研究。其次,項目建設管理與運營管理完全脫節,以至于線路、設備、房屋等固定資產投產之后,導致運營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維修費用。
三、新會計準則對鐵路運輸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國家統一會計準則體系的要求,能夠為其他交通運輸企業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加入的新的財務管理理念也將對鐵路運輸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平衡了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最大化的目標就是如何處理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力求其利益平衡的同時,處理好企業、投資者、債權人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真實需求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之間融合的目標是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對“受托責任觀”和“決策責任觀”的有著重要作用。生存、發展、利潤是企業的目標,鐵路運輸企業同樣是如此。為了使企業資源最優化,必須要經受住利潤最大化帶來的短期效益的誘惑,切忌以局部利益為中心,要將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作為重心,著眼于鐵路運輸企業的長期發展,突破傳統、單一的利潤考核概念,從根本上推動鐵路運輸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
四、新會計準則對鐵路運輸企業提出的新要求和對策
企業會計準則涵蓋了每一個行業的全部業務,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所以修訂企業內部的財務會計制度是重中之重。鐵路運輸企業,有自己獨特的業務范圍,鐵路票據的結算與設備的管理就是其中一項。鐵路運輸行業必須在遵循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細化新企業會計準則制度,制定最適合企業內部發展的財務會計制度。對經濟業務的計量與確認、會計報表項目以及其他的排量,新企業會計準則都和舊的會計制度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必須要重新對財務信息系統進行維護,快速適應新企業會計準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要規范會計核算,讓企業適應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第二,重新維護企業的財務系統,制作適應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新報表,設定報表項目與會計科目之間的關系。對財務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加強會計人員對新會計準則的認識和了解,使得他們不斷地掌握新的會計知識。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了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與國際核算準則趨同,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新舊會計準則體系的主要差別
按照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新會計準則體系會上的說法,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其中,“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基本準則原則要求對有關業務或報告做出的具體規定;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和舊的會計準則體系相比,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中無論是基本準則還是具體準則,都作了非常大的改動和修訂。
(一)新舊基本準則主要差異的比較
在新基本準則中,首先對適應范圍進行了修改;其次對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修改,使其語言表述更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再次是引入了多樣化的計量屬性,這是最引人注目的變化。相對于舊的基本準則中“只允許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新的基本原則列出了五種可以使用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尤其是公允價值的引入更是備受關注。同時,為了防范公允價值被濫用,新準則中也作了相應的規定,即:“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當然,在這次新準則中還有一項最重要最核心的修訂,就是對會計要素定義的修訂,糾正了舊的準則中關于相關內容的循環定義、含糊等問題。
(二)新舊會計具體準則主要差異的比較
在具體準則方面,本次的38項準則,除了對原有16項具體準則進行了修訂外,其余22項均為新增部分。舊的具體準則偏重于工商企業,而本次新準則中則擴展到了金融業、保險業、石油天然氣行業、農業等公眾特殊的行業領域,并增添了許多新的業務類型,如:套期保值、年金、股份支付等等,填補了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經濟業務核算的空白。
在修訂方面,最值得關注的是債務重組和資產減值計提相關規定的變化。舊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重組利得不得確定收益,應計入“資本公積”,而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是債務重組利得應記入當期損益(這恰恰是舊準則禁止的)。在資產減值跌價準備計提方面。舊準則允許企業沖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跌價準備、在建工程跌價準備和無形資產跌價準備,因此部分企業(主要是上市公司)屢屢通過這四項計提來調節利潤,造成企業會計信息的不真實。而新準則規定,“資產減值跌價準備一經確定,在以后會計期間內不得轉回”,從而有效地遏制了利用計提跌價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還有一些問題,如借款費用資本化,商譽和不確定使用期限的無形資產的攤銷,政府補助歸屬等等,在新具體準則中都有了較大的修訂。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重大意義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和企業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要做了較大的規定的修改,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從而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情況做出客觀的評價或預測。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外資本市場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會計準則全球化趨同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而且最近幾年趨勢越來越明顯。截止2005年,已經有97個國家表示將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IASB)制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活躍在國際貿易和境外資本市場的中國企業更需要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從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財務信息,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正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戴維·泰巴爵士在2月15日新準則會上的致辭所說:“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吸納了國際投資者所熟悉的會計原則,這將使投資者更加信任中國資本市場和財務報告,也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和國際資本投資。對于正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會計準則獲得國際認可有助于降低企業在海外經營時遵循不同國家和地區會計標準的成本。”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規范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核算,促進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
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一直是國際會計準則中比較復雜的內容。如何有效地對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完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體系,一直以來是各國政策制訂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準則體系中,第22、23、24、37號準則是針對金融工具的計量與披露問題制定的。這四項準則之間各有側重,彼此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些相關規定標志著我國金融工具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全面接軌,有利于規范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的社會性預警系統,從而引導衍生工具的有效運作,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四)新會計準則體系建立,能促進財務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一項好的政策制度的出臺,不僅需要有完善配套的實施,更需要領導的重視及廣大從業人員的深刻領會和貫徹執行。本次新準則的出臺,涉及的面廣、內容多,相關標準與國際準則具有實質性的趨同,這對于學習準則、應用準則的人員來講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此,在學習新準則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深入領會新準則的精神實質
新準則通過進一步規范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列報與披露,以提供對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相關各方有用的、高質量的信息,進而引導企業從關注當前利益向重視長遠利益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轉化,限制企業短期行為。因此,要求企業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樹立資產負債表觀,提升資產負債表信息質量,企業只有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即凈資產增加了才能表明企業的價值增加了,突破了傳統的單純利潤考核;其次,新準則著眼向投資者提供更加與價值相關的信息,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強調了會計信息應當真實與公允兼具,使企業的財務報表反映企業所有重大交易與事項,以有助于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出科學的評價和合理的預測;為了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新準則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則,要求企業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附注,附注應當提供充分、詳細、及時的補充信息等。
二、與原準則對比學習,掌握新準則的相應變化
新準則不僅有原準則相關內容的延用,更有許多新的突破點。筆者認為,學習中采用與原準則對比學習的方法,把握新舊準則之間的差異,會加深對新準則內容的理解,并從中感受到新準則創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一)基本準則的主要變化
第一,對會計目標進行了修改。原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為“企業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新準則強調會計的目標是通過財務會計報告“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同時新準則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與原準則相比,新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更加明確,而且將會計服務的對象由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需求向主要為企業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轉化。
第二,完善了會計一般原則。將原來的基本準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的12項原則修訂為新準則第二章的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符合近年來國際慣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會計計量屬性。原有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主要使用歷史成本(也稱實際成本),并且是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提出的,沒有對其他計量屬性做出相應規范要求。新準則在基本準則第九章明確規定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等5項內容,同時強調指出,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既體現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實質性進展,也滿足了我國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計量屬性多樣化的現實需求,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日益成熟,更是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中發揮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對會計要素的定義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取代了原來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基本準則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進行了修訂,這也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重要內容。新準則對各會計要素定義集中強調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利益。每一項要素都強調定義、確認、列報等問題。而原準則主要強調的是分類。除修改了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之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比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的概念。
第五,對財務報告的名稱和內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準則第九章為“財務報告”,其中規定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構成。本次修訂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將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表述為“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
(二)具體準則的主要變化
具體準則與原企業會計準則相比,其變化體現在1—38號準則中。對于廣大的會計從業人員來講,首先從中提煉出其主要變化內容,并與原準則進行對比,理解新準則變化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才有助于真正貫徹落實新準則。具體準則與原準則相比,變化較大的主要有:
第一,在第一號存貨準則中,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并將預計經過長時間生產經營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的借款費用計入存貨成本,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
第二,在第四號固定資產準則中,重新定義了預計凈殘值;規定了特殊行業棄置費的處理;取消了后續支出的確認原則;取消了固定資產的減值轉回。
第三,在第六號無形資產準則中,修訂了無形資產的定義及適用范圍,排除了商譽;對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作了規定;資產減值一旦提取便不允許轉回。
第四,在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新準則借鑒國際準則的經驗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
第五,在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中,新準則的變化較大。與原準則相比,實施范圍有所不同,新準則適用于第8號的主要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的長期股權投資等;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與原準則不同;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不同;部分資產的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并規定對商譽“減值測試”。
第六,在第12號準則債務重組中,在定義中,縮小了債務重組的范圍;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進而產生資產轉讓收益。
第七,在第18號準則所得稅中,會計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利潤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表觀。
第八,在第20號企業合并準則中,引入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與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并規定了不同的會計處理。
第九,第22、23、24及37號相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報告準則,是新準則新增內容,對金融企業會計處理具有較大影響。
第十,在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中,新準則的合并范圍以控制為基礎,納入合并報表的不僅以控股比例為標準,而且運用了實體理論更關注“實質性”控制,將企業的少數股權也納入了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
三、整體把握新準則體系,規范施行并及時總結經驗
新準則體系是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及其相關應用指南構成的完整體系。基本準則是“綱”,是基礎,是具體準則的“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方法、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具體準則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38項準則,主要規范企業發生的具體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為企業處理會計實務問題提供具體而統一的標準,38項具體準則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應用指南是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對會計實務中的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的規范說明,屬于操作范圍的規定,旨在對會計準則進行全面、系統的詮釋,為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提供操作性規范。以上準則體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統一體。因此,在學習中,應整體把握,從全局出發,樹立全新的觀念,因為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與我國目前的會計規定和實務有很大差異,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有許多的會計處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準則中進行規范,如果僅從一個準則去判斷處理,就難以體現新準則的精神實質。因此,上市公司要在一年之內實施所有新準則,確實需要企業上下協力,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盡快全面理解并掌握新準則的相關內容。
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并規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實施。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價值的引入更是吸引了許多業內人士討論與分析,這也是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最大變化。
一、公允價值的涵義
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定義,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躍和流動的市場上交易,其標明的市價(需經實際交易發生的交易費用調整)提供了公允價值的最好依據。
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與I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大體一致。公允價值最大的特點是來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場,參與市場交易理性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所達成的共識,這種共識后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中的運用回顧
公允價值是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會計準則體系中最重要的計量屬性之一。
在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起步比較晚,公允價值最早運用是在1998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準則中允許債務人將重組債務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并在利潤表中反映。此后,公允價值又出現在投資和非貨幣易準則里。然而,這三項準則中剛剛使用這種計量屬性不到兩年內,公允價值的使用就發生了很大變動。這主要是基于當時我國相關的公允價值難以真正地顯現出“公允”,證券市場不夠發達,且流動性不強,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占較大比重,還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有較為完善的會計和證券監管體系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公允。2001年1月,財政部對這幾項準則都進行了修訂,對于有關經濟業務事項的處理盡可能的回避了按公允價值計價,而改按賬面價值入賬。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再次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這次重新應用公允價值是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此次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應用十分謹慎,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更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
三、公允價值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此次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主要體現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資產減值、租賃和套期保值等方面,其中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套期保值三大領域公允價值的應用尤為明顯:
1.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中規范的投資性房地產,是指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企業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產,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等該準則為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提供了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兩種可選擇的計量模式。
在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比照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準則計提折舊或攤銷,并在期末進行減值測試,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在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企業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折舊、減值或土地使用權攤銷價值直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中,并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企業利潤產生影響,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另外,期末應將投資性房地產按公允價值進行估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已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
在目前房地產價格處于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如果一個企業購買商品房進行房地產投資,在原有會計制度下此房地產應按歷史成本記入企業的固定資產,并按其估計使用年限提取折舊。顯然,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房地產的市場價值,扭曲了企業投資的真實含義,不利于會計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極大地損害了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利益。
2.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和披露中公允價值的應用
隨著近兩年我國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其在金融企業內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初始確認和計量、后續計量、期末估價及減值等問題變得不可回避。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在市場中價值變化比較大的屬性,所以采用歷史成本等其他計量方法是不能正確反映市場價值的,而用公允價值計量則能更好地反映其市場價值。
遠期合同、期貨合同、互換和期權等被列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其報告價值即為市場價值,且其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也意味著,如果企業能夠較好地把握市場行情和動向,其業績即會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業的投資策略與市場行情相左,其當期利潤就會因此受損。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可以被認為是一把“雙刃劍”,與舊準則使金融工具報告價值經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3.企業合并中公允價值的運用
“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的影響還體現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中。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業合并,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對被并購方資產負債的記錄,以“公允價值”體現,不影響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則,所得稅方面,也沒有處理上的很大爭議。因為在并購交易的過程中,實現“當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實現,其金額也有限。
企業合并中,“公允價值”是必須采用的方法,主并方公司支付的并購溢價,分配為兩部分:(1)資產負債按照“公允價值”入賬,(2)支付對價超過“公允價值”的部分,記錄為“商譽”,主并方公司未來資產折舊的基數,將超過合并各方企業的簡單加總,因而產生所得稅遞延的效果,這是產業整合的結構性利好。
除了以上幾項以外,在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收入、政府補助、套期保值、金融資產轉移和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一系列其他準則里,公允價值計量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共計17項。此次在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中擴大了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提高了會計報表信息的相關性,使我國和國際通行的會計處理慣例又近了一步。
四、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公允價值的獲取和使用問題
由于采用公允價值的價值波動是通過損益表反映的,它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的各項指標和財務信息的正確性,因此公允價值的確定辦法有待于進一步規范。但是有許多會計要素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可供觀察的交易價格,將未來現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計量,往往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
公允價值本身是合理的,我們不能因為公允價值難以計量就放棄其在新準則中的運用,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為公允價值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優化其存在的基礎。
2.大力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公允價值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內容相對比較復雜。由于公允價值主要是市場價格,在沒有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要由交易雙方自己來確定,公允價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躍的交易市場,以及會計人員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手段,公允價值可能再次成為會計造假的工具。因此,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勢在必行。
3.正確處理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的關系
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兩種計量屬性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采用是基于會計的可靠性,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則是基于會計的決策相關性和有用性。在現階段是兩種計量屬性并存的事實,即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公允價值,以求得會計信息有用、相關和可靠,并且在外界經濟環境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由歷史成本計量逐步向公允價值計量過渡。
總之,從發展的眼光看,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必然趨勢,而不能僅僅看到公允價值容易縱的局限性。公允價值能夠不斷滿足外部投資者對公司價值信息的需求,我們應該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對公允價值研究的力度并促進研究成果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方式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合并方應當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新準則明確強調,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是指“在最終控制方合并財務報表中的賬面價值”。在確定最終控制方合并財務報表中的賬面價值時,要求合并前合并方與被合并方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期間一致。如果合并前合并方與被合并方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期間不一致,應當首先按照合并方的會計政策、會計期間對被合并方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并以調整后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為基礎,按合并方的持股比例計算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二、后續計量
1.成本法下投資方投資收益的確認。新準則將原《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中有關規定納入準則正文進行規范,明確規定投資企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當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現金股利或利潤時,投資企業應當確認為當期的投資收益,取消了以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為限確認投資收益的規定。2.不同計量單元的處理。新準則引入了《國際會計準則第28號———聯營和合營企業中的投資》中不同計量單元分別按不同方法進行會計處理的理念。投資方對聯營企業的權益性投資,對于通過風險投資機構、共同基金、信托公司或包括投連險基金在內的類似主體間接持有的投資部分,可以單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進行核算,直接持有的權益性投資部分,按照權益法核算。
三、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
對于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新準則將原企業會計準則解釋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整合,引入準則正文,包括分步實現合并、分步處置子公司時個別財務報表中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理、成本法和權益法轉換中的“跨越會計處理界線”理念。投資企業因追加投資或減少投資等原因導致對被投資單位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發生變化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需要隨著持股比例變化相應在成本法、權益法之間進行轉換,具體會計核算要與新準則在前述初始計量、適用范圍及后續計量方面的相應變化保持一致。同時還要與《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有關具體規定相互銜接。
一般來說,工程施工企業普遍存在著工程項目分散、下屬項目經理部財務網點較多、資金管理不規范、大都存在多頭開戶現象、沒有形成集中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資金的制度等問題。加之許多工程施工企業總部機關和項目經理部,對于資金集中管理各有一套管理制度,而制度的差異,對施工企業的資金管理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致使項目資金管理比較分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上級機關對資金的調控力度。同時,當前雖然一些施工企業建立了一套較嚴格的資金使用和管理制度,但因各工程項目的施工要結合具體施工狀況與建筑材料的價格波動情況來對資金進行管理,很難完全落實各項條例,而且部分建筑工程企業,在制定資金管理制度上,本身就缺乏嚴格的約束力,企業內部資金管理混亂,有規不依、有章不循現象普遍,故資金很難有效的集中使用、業主下撥的計價款不能及時進入企業的資金池進行集中管理、挪用占用資金、資金閑置、周轉緩慢等現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模式。
部分企業的財務監管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監管的程度也多在表面的資金賬目上,對其監督沒有嚴格按照收支兩條線進行,對于資金流向、工程進度都缺乏一個動態的跟蹤,無法對工程資金進行全過程的管理。比如,在收款環節上,沒有嚴格按照合同中約定的付款額度進行結算;在付款環節,時常出現資金被挪用的情況,沒有做到專款專用;或是在應收賬款中,大多數都為流動資金,不利于企業資金的周轉。同時,部分施工企業在獲得項目的下撥資金后,盲目購置固定資產、大型設備等,缺乏對資金的有效管控;而一些企業迫于生存發展的需要,為承攬“高、難、精”的工程項目,不顧企業實際購置精良的專用設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資金管理風險。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工程企業管理的指導與資金管理要求
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正逐步走向國家化與市場化,而為了更為準確地為各債權人、投資者與公眾提供精確、可靠的會計信息,以便于市場經濟環節下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財政部就頒布并實施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為此,高質量、高標準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合理配置資本市場資源上作用重大。加之,新時期,會計信息的動態公布,可有力保障投資者與公眾的知情權,而在新《企業會計準則》指導下構建一完善的企業財務報表,將能大大提升會計信息公布的透明度,明確了會計信息公布的時間、范圍與內容,從而更加有利于公正、公平市場氛圍的形成。同時,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對工程企業的資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工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首先,在財務報表結構上,明確了資產負債表所具有的核心地位,突出了資產負債表在企業資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予以了“資金時間價值”作用高度的重視,如對分期付款所取得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與分期付款方式下相關收入的確定進行了明確要求等。
三、基于新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工程企業的資金管理對策
(一)樹立新理念,強化人員素質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指出企業的負責人必須承擔其企業內部會計核算與資金管理的職能,為此,負責人必須及努力貫徹并實施新準則,加強自身的法制觀念與責任感,逐步形成效益與成本的觀念,切實考慮到風險與企業收益的關系,實現對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控制好各項目成本開支,實現資金的高效運用。同時,貫徹并落實新準則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全面把握準則的實質與內容,為此,新時期,企業內部復雜資金管理的人員必須學會利用新方法、新觀念來逐步提升自我業務能力,以應對現實中各個管理問題,提高企業資金管理效率。
(二)實施資金全面預算管理
因建設工程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故在新《企業會計準則》引導下,其要想實現對資金的全面預算管理,就需遵循以下幾個要求:其一,由上而下、逐層逐級地進行資金預算規劃的編制,并通過展開相應會議對該規劃進行有效審批。如企業內部的相關職能部門在對其下屬單位進行預算規劃編制時,就需全面收集相關資料以明確企業下個月在財務上的預算,從而實現“用后算”向“算后用”的轉變;其二,構建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從本質上說,資金管理,其實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環節資金的流動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和控制,即對工程企業在工程招標、購置設備與具體施工、基礎工程建設投資等各環節的現金流動情況進行全面的預算管理與定額考核,實施動態監控與量化的開支標準,以明確各項資金的流向,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如在新《企業會計標準》中,就將“建造承包商臨時設施(比如臨時作業棚、材料庫與休息室、臨時簡易的周轉房等),與企業購置計算機硬件所附帶的且未單獨計價的軟件費用核算劃入到固定資產核算中,而且固定資產的原價中也需考慮到棄置費用內容”,并在“工程物資中取消了‘預付大型設備款’的明細科目,并未明確該預付款項的具體處理措施”。同時,在進行資金預算編制的時候,需遵循“輕重緩急”的原則,把企業的應運資金劃分成“生產經營資金”與“非生產經營資金”,并要求前者需遵循企業內部各所屬單位的年度計劃與月度計劃進行合理調配,以確保該部分資金的合理應用,而后者則需本著適度、適量的原則進行管理,力求最大限度減少資金開支。
(三)創新風險防控措施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應用到工程企業的資金管理工作過程中,企業必須加大對各項資金使用風險的有效控制,提高對其的認識,切實將資金管理強化工作看成是推動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的關鍵手段,并將其貫徹到企業的各個部門管理工作中。比如對于專項的建設資金,只能用于一些基本項目施工建設中,倘若進行二次使用,必將致使工程施工受到資金的制約,加大了企業資金風險,故針對該問題,工程企業需專門設立一個資金審批程序,而對于大額建設資金,則采取監管部門同財務部門聯合審查的形式來對其流動使用進行有效監控,以逐步完善企業建設款項的撥付審批制度。同時,工程企業還必須逐步構建并完善對財產物資的管理,并對其全面實施內部控制,強化對設備購置與應收賬款的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減少材料購置開支,并加強施工中對相關設備的合理調度,必要的時候可采取施工設備租賃的形式來滿足現場施工的生產需求,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來確保施工中各項資金的合理應用,適當減少總量資金占用量,相對緩解施工企業普遍出現的資金不足問題,從整體上提升建設資金的有效利用率。
二、對供水企業帶來的重要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計量進行了系統規定,重點強調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這也是會計改革的一大內容,公允價值的應用和計量是準則修改的一大環節,公允價值模式順應發展的趨勢,對反映供水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市場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會計準則采用后進先出法及移動加權平均法的規定,取消了發出存貨計價法,更好的反映企業長期經營的狀況;新債務重組,改變了一刀切的規定,并將債務重組收益納入營業外收入,對于用實物抵債的狀況,可以將公允價值引進,作為計量的屬性;新會計準則將原先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較為徹底的修改,直接得出遞延所得稅資產等,可以有效反映出其對未來的影響;新會計準則中《企業合并》準則改革的內容:合并報表的基本理論,其合并理論發生了變化,從母公司理論轉向實體理論,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變化,中國的供水企業都是統一控制的合并企業,不代表公允價值,新準則的出臺,對供水企業合并報表利潤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阻止個別供水企業利用若干分離子公司,將持股比例縮小,將經營不好的業務從合并中去除,進而粉飾企業集團的業績的行為,阻斷一些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伎倆。
三、供水企業會計核算方法
1.分類核算成本費用項目。
現階段的相關制度規定了供水單位的成本核算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經營,另一類是公益服務,供水企業的成本費用項目不能包括供水單位發生的所有成本,即不能將和供水經營不相關的費用納入供水成本中,進行企業經營成本核算,要將成本項目費用和期間費用進行合理的劃分,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要將真實且完整的原始成本資料作為依據,將發生的費用計入成本,應該計入的成本不能遺漏,不該計入的成本一定不允許計入,例如:固定資產折舊應該計入,而供水企業超編人員的費用則不應計入;會計核算人員要結合各種成本核算原則,進行嚴格成本核算,將供水企業生產成本費用進行歸集,劃分為制水成本、稅金及期間費用三大項目,制水成本是合理的支出,一般分為直接工資、福利費、材料、修理費等六類明細項目;期間費用成本是合理的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稅金是供水運行成本的稅金,上述各供水項目之間不能混淆;公益服務成本采取一定方法進行合理分攤。綜上所述,只有通過項目分類核算,才會獲得準確的會計數據,進而總結財務管理經驗,掌握水價成本費用的組成,形成完善的供水成本核算體系。
2.進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要積極建立供水成本控制體系,并加強監督、分析和考核制度的建立。對供水成本開支要做到預測、控制和分析,分析出核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糾正偏差,對成本控制目標的業績進行評價,并結合企業的實際,制定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案,管理人員要制定科學的考評獎懲制度,并將考核內容進行細化,例如:對于供水成本的分攤、單項工程的結束等要有明確的規定;制定的獎懲制度要結合企業實際,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據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像電話費、辦公費等,要適當調整;對于企業內的維修材料、物資領料卡等的控制要計入本月月度考核中去,同時還要將財務評價指標納入考核中,財務分析要遵循科學、實用、可比、全面性原則,憑借科學的分析方法,運用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動態、靜態財務指標,反應供水企業的經營狀況。
3.建立責任成本中心。
現階段,我國供水企業的總成本呈上升趨勢,因此,企業要想保證自身的發展和運營,就要從成本中收回運營成本,從利潤中獲得投資成本,所以,要以成本控制為中心,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人員要立足實際,建立責任成本中心,確定成本控制總目標,健全水價成本費用組成,做好企業總體規劃,培訓員工,提高員工成本核算意識,實現全員控制成本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