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保險學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對金融保險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確定目標崗位(群)及工作任務。在構建新教學模式前,深入江泰及其他25家金融保險行業企業、12所金融保險及相關專業的高校開展系統化調研,通過考察、座談、研討等,確定金融保險(保險經紀方向)專業崗位群如下:保險經紀公司:市場開發、保險方案、設計、保險銷售、保險采購、客戶服務、風險管理、項目管理(主要職責任務包括:客戶信息收集,保險方案設計,保險采購招投標,協助投保、出單,協助查勘定損、索賠,保險經紀營銷管理,客戶服務,單證案件管理、風險管理咨詢、保險經紀項目管理、理財規劃);保險及保險中介公司:相關專業技術崗位(主要職責任務:相關專業崗位);社會保障部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主要職責任務:社會保險基本業務開展)。
(二)保險經紀職業及工作過程描述。保險經紀是指受投保人委托,基于投保人利益,為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提供中介服務,并依法收取傭金的單位。保險經紀的服務總流程及主要工作流程如下:走進客戶,收集信息;風險管理,防災防損;擬定投保方案,進行保險采購,協助辦理投保手續;協助客戶索賠。
1.保險安排工作流程。投保人委托保險經紀投保———保險經紀為投保人進行風險評估———設計保險方案———確認保險方案———保險經紀向保險人詢價———投保。
2.協助索賠工作流程。投保人出險通知保險經紀———保險經紀迅速通知保險人———保險經紀協助保險人現場查勘———保險經紀索賠———保險人最終賠款。
3.保險經紀其他服務。調查分析風險———提出防災防損建議———密切關注風險變化———風險轉移、化解的建議。(三)根據保險經紀公司工作流程要求,提煉出保險經紀需掌握的知識內容及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保險經紀工作總流程同上;知識目標:保險基礎知識,保險營銷知識,客戶管理方法———風險管理知識———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各險種知識———保險采購知識、保險理賠知識;教學目標:掌握保險基礎知識,能進行客戶開拓———掌握風險管理知識,能進行風險分析,提出保障方案;與客戶溝通能力———掌握財產險、人身險各險種知識,能夠制定投保方案并進行保險采購;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金融保險專業教改實踐
從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江泰及行業崗位(群)核心能力素質標準,融行業企業職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為一體,設計金融保險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以就業導向、職業能力為依據進行金融保險專業教學整體改造;以專業核心課程為切入點,實施項目化任務驅動式教改。
(一)將提高職業技能定為金融保險教改核心,制定本專業教學標準。將校企合作,教科研一體,工學結合的教改思路落到實處,提出與江泰公司目標共定、課程共建、學生共育、基地共建、師資共培、就業共導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針對學生特性,將關鍵專業技能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循環訓練。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精講重點、難點、疑點;同時滲透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養的有關內容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二)開發“基于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協同江泰公司精選基于工作過程9門主干核心課程(《保險市場》、《保險產品解讀》、《保險銷售實務》、《保險采購實務》、《保險經紀服務》、《風險識別》、《合規與道德》、《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管理》、《保險項目管理》)和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等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新經濟新常態社會發展及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本專業課程體系。為拓展學生專業方向,特聘請校內外企業行業及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融于工作過程。
(三)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運用項目化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將基于工作過程的金融保險專業教學改革設計落到實處。為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采用項目化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性。任務驅動是基于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間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兼咨詢顧問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師生角色轉換有利于將職業課程核心知識轉變為學生想要得到的生動有趣的學習內容,是一種有效激發學生內心強力學習動機,利于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激情和動手能力,增強青年學生獨立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現代教學方法,尤其適用于基于工作過程、實踐性強的核心專業課程教學。為了培養學生本專業實際操作能力,一改傳統滿堂灌少互動的授課方式,同時創新性地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是“拉動”和“推動”學生學習的有機整合,目前效果較好。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入本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采取“邊用邊學邊練”的方式將核心理論融于實踐教學,通過“展示項目任務”、“解構項目任務”、“練習項目任務”,使學生在教師設置的“保險經紀服務”“保險安排”“協助索賠”等虛擬情境和任務項目中接受實訓。教師將所要學習的本專業核心知識點隱含在經紀服務、核保制單、索賠等工作任務中,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分組討論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構建。這里所指的任務是指在經紀服務、核保制單、索賠等高度仿真工作環境下,通過運用金融保險專業的各種知識及操作技能來完成特定目標的過程。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特設金融保險學科帶頭人和雙班主任(專職班主任和專業班主任),為有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奠定了基礎。如課前三分鐘演講、教學園地設計、每月金融保險大廳展板設計、課后實訓、校際交流、公司考察見習、頂崗實習、技能競賽等,有效將學生課堂活動與核心課程、選修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江泰班”涵蓋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整體課程體系和教學新模式。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五)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將單純以理論考試成績為主改為融綜合測評、多方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全程評價方式;嘗試推行以賽代考、強化實訓實習考核;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運用全程評價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提升自信心。綜上所述,基于工作過程的金融保險專業教學改革設計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實踐、修正的過程,校企雙方密切合作,及時溝通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企業要求與學院學生學情,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滿足金融保險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高級人才的人才培養和教學目標,實現校、業、生和社會多方共贏。
作者:徐誠 周玉芬 李海霞 單位:北京經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設立銀行及保險學門。當時,大學堂設八個分科大學(注:“分科大學”相當于今天大學下設的“學院”):經學科大學、政法科大學、文學科大學、醫科大學、格致科大學、農科大學、工科大學、商科大學。其中,在商科大學之下,設有銀行及保險學門(注:“門”相當于今天大學學院下設的“系”)、貿易及販運學門、關稅學門。根據當時的課程安排,在銀行及保險學門的主課中,有一門課程是“保險業要義”,它是所有課程中對學時要求最多的三門課程(注:這三門課程是外國語、銀行業要義、保險業要義)之一:第一年每周3學時,第二年每周4學時,第三年每周2學時,三年共18學時。從學時要求看,“保險業要義”這一門課程相當于今天大學里六門課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間,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籌辦工作緊鑼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不過,鑒于師資和經費限制,《奏定大學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門的宏大計劃被迫大幅縮減為七科13門,它們分別是:經科大學(毛詩學門、周禮學門、春秋左傳學門)、法政科大學(法律門、政治門)、文科大學(中國文學門、外國文學門)、格致科大學(化學門、地質學門)、農科大學(農學門)、工科大學(土木工學門、采礦及冶金學門)、商科大學(銀行保險學門)。商科大學原計劃開設三門,大幅縮減之后,銀行保險學門成為僅存的碩果。
關于這一籌辦和開學過程,北京大學史料有較為詳細的記載。1909年《學部奏籌辦分科大學情形折》記載,“除醫科,須俟監督屈永秋到堂,再行妥籌辦理,計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分門擇要先設”。1909年《學部奏籌辦京師分科大學并現辦大概情形折》記載,“商科原分三門,現擬先設銀行保險學一門”。1910年《學部奏分科大學開學日期片》記載,“京師分科大學,迭經臣部商同大學堂總監督劉廷琛籌劃開辦事宜。…… 現在中外各科教員均已到堂,應行升學各生,業經詳加考驗,分別錄取。茲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開學禮”。經查,該“本月二十一日”為當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即公歷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險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據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記載,大學商科共設六門:銀行學門、保險學門、外國貿易學門、領事學門、稅關倉庫學門、交通學門。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對此亦作同樣規定。有學者認為,從學科設置看,商科專業比清末多了三門,保險學從銀行保險學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門,這不僅意味著保險學本身的發展,也反映了民國初年保險業的興盛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張亞光,2011:《中國近代金融學教育考探》,《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當時,保險學門的課程包括:經濟原論、商業數學、商業地理、商業簿記學、商業各論、財政原論、商業史、商品學、商業通論、商業經濟學、保險通論、生命保險、損害保險、決疑數學、應用統計學、商業政策、統計學、民法概論、商法、破產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會計學、英語、第二外國語、實地研究。其中,“保險通論”相當于今天大學課程里的“保險學原理”,“生命保險”相當于“人壽保險”,“損害保險”相當于“財產保險”。
不僅保險學門開設保險課程,經濟學門也開設“保險學”課程。1912年《民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和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規程令》均規定,大學法科之經濟學門開設“保險學”課程。據《國立北京大學學科課程一覽》記載,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本科課程設有一門“保險學”,主講教師為教授(注:曾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據1922年《國立北京大學職員錄》記載,經濟系教授講授銀行論、貨幣論、保險學、國際金融論等課程。
除了保險學門和經濟學門,法律學門和政治學門也開設過與保險有關的課程。據《政治學系課程沿革說明書》記載,1917-1918年度,北京大學法科之政治學門開設“保險統計算學”課程。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記載,北京大學法科研究所法律門設有“保險法”這一研究科目,擔任教員是左德敏教授。《法學院法律學系課程一覽》和《法學院政治學系課程一覽》記載,1935-1936年度,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法律學系和政治學系均開設“保險法”課程,主講教師均為戴修瓚教授。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講解,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在案例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各種各樣的案例,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拓寬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保險學》是金融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同時,它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相應的實踐性教學主要是案例教學。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案例教學是保險學講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在保險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保險學課程主要介紹基本的保險理論、保險合同的基本原則以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方法等內容,其專業術語和基本原理比較繁雜,而且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應用課程。雖然保險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對于在校學生而言,保險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在授課過程中僅憑教師課堂上進行理論講解,學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這些概念,更談不上能夠將保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案例教學把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并讓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分析,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講到近因原則時,如何在眾多的原因中判定近因在理論上是非常枯燥的實務問題。筆者在近因原則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了許多案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一原則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再比如,講人身保險的有關內容時,給學生提供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比如人身意外傷害險案例、健康保險案例等,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案例教學法可以促進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不利于師生的交流,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分析、老師點評的方式使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并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另外,教師通過學生提出的觀點可以發現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在今后的教學中制訂更為細致的授課方案和計劃。
案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相關的原理,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自己思考和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思維和判斷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討論中逐步得到提高。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學生可以鍛煉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講解保險學基本原理或內容時,結合案例分析,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保險學的基本原理,加深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保險學教學中應當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保險學教學中的案例選擇
1.案例應當具有針對性。教師首先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案例,巧妙設計問題。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學的術語、原理或內容緊密相關,有利于學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和鞏固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保險利益”這個概念的時候,案例應當直接與之相聯系,并能讓學生區分“保險利益”和“保險金”這兩個概念。案例的針對性還表現在案例應當直接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相聯系,而不宜涉及過多的知識點,否則會擾亂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維上的混亂。
2.案例應當具有代表性。案例應當能代表某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同類案例的共性;或者對于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存有不同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往往代表一部分人的觀念和看法。一個恰當的案例,不僅應當有利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還應當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分析現實當中的類似問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的結論在很多情況下是開放性的,這樣能夠引發學生在課下做更深刻的思考。
3.案例應當具有生動性。案例應當來源于現實生活中與大學生聯系緊密的一些案例,以便開展深入的討論。比如,在講解人身保險時,可選擇與大學生人身風險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了解人身保險的各個種類;再比如,在講授保險合同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分別從自身和保險公司兩種角度展開討論,有助于學生全方位學習和理解保險合同的主體、客體以及保險條款等諸多細節內容。
4.案例應當具有時效性。在保險學教材或案例匯編資料中都給出了保險課程的很多案例,但由于更新速度較慢,很多案例缺乏時效性,甚至得出的結論也存在問題。自2009年10月1日起,中國施行修訂之后的新《保險法》,相比于原《保險法》,新《保險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大的修訂。比如,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和被保險人往往不是同一人,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二者的利益不無沖突。如果受益人謀求個人私利,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保險公司該不該賠?原有《保險法》規定,此類情況下保險公司不承擔賠付責任。這對于無辜的被保險人顯然有失公平。新《保險法》進行修改完善,規定此種情形下,實施非法行為的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但保險公司不因此免除保險責任,被保險人的利益仍然受到保護。如果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簡單地借用以前的案例,又沒有根據新《保險法》對原有的分析結論作出解釋或補充,很容易誤導學生。
5.案例應當具有導向性。中國保險市場主體的無序競爭仍然較嚴重,國民的保險意識也還不強,關于保險的各種糾紛大量存在。在案例教學中,一些老師往往選擇反面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從幫助學生理解的角度來說,這無可厚非,然而,過多地采用反面案例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事實上,中國保險業由于起步較晚,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還有待進一步規范,保險業的誠信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再加上社會公眾對保險的認知比較欠缺,很多人對于保險還存在偏見甚至是反感。在案例教學中,反面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對保險業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見,進而影響學生對保險業的認識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幫助學生理解保險學的基本原理,還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幫助他們理解保險的本質。
三、案例教學組織與實施的應用心得
1.教學準備。教師在教學前的充分準備是案例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對于教學案例的內容以及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有充分的把握,對保險實務的發展變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對于信息量豐富或者比較復雜的案例,教師應把選擇好的案例在課前發給每一個學生,要求他們熟悉案例內容,并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發言要點,為教學討論做好鋪墊。
2.教學方式。對于保險學課程,教師應當強調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強調案例教學,并不意味著放松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學有利于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重在突出教學的目的與應用,而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不掌握理論就無法開展案例教學。保險學課程必須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概念和方法,然后才能進行實務性的學習。例如在講述保險的基本原則時,案例中必然會涉及到保險利益、近因、推定全損等基本概念,如果學生對這些概念都不理解,教師很難組織案例分析。
3.教學討論。案例教學的實質是開放、互動,強調學生的高度參與。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是保證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討論主要在學生中進行,但教師絕不是旁觀者,教師始終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圍繞教學內容,做到少而精。問題過于寬泛則學生的討論比較散亂,不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也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掌握。考慮到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案例提問還要有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漸深入。第二,教師和學生要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討論氣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并結合分組討論、角色模擬等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結合一些案例講解保險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時,就可以采用角色模擬的形式。第三,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開放式的討論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第四,教師應當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討論,力保討論沿預期的方向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點問題,并對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修正,把討論引導到正確認識的軌道上來。對于學生爭論較大的問題,即使是一些社會敏感問題,教師也應認真分析,不能避重就輕,更不能不回答。第五,教師要把學生從對案例本身的討論引導到對一般性問題的討論,并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觀點或結論,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總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要點。闡明案例分析討論中所運用的理論知識,總結討論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在此基礎上指出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完成一份書面的案例分析報告,通過重新審視案例的討論過程和解決方案,學生對于課堂的教學內容能夠加深理解。教師自身也應當總結本次討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何宏慶.保險學案例教學模式初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0,(1).
一、引言
自從1980年我國保險業恢復至今,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初具規模。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331家。伴隨著業務的穩步發展,專業中介機構的盈利能力也不斷提高。2007年,全國專業中介機構共計實現盈利19496.2萬元,同比增長96.22%。特別是保險經紀機構,全年實現盈利22053萬元,同比增長104.74%,為歷史最好水平。
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從1959年商業保險停辦到1980年恢復,20年一直沒有保險專業教育。1983年被認為是新時期保險教育的開端,當時,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分別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320萬元資助而成立保險專業,與此同時,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也有了保險教育。但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開辦保險學專業的學校數量較少。截至2005年年底,國內設有保險專業的院校共85所,在校的博士、碩士、學士及大專生共計20759人。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保險業對人才的需要。
二、保險學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國內外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從根本上講還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那就是培養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有機統一。所謂培養怎樣的人就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色所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怎樣培養人也就是人才培養的措施,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目的而確定的培養目標并采取的一系列人才培養措施,這其中包括了人才培養內容、培養手段、培養制度與培養評價等內容。
1.人才培養目標
保險學本科專業主要分為保險理論與實務和保險精算兩個方向,各自的培養目標不大相同。
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與改革,保險學專業培養目標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觀。不再是以前空泛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是更加切合實際的通才教育,主要體現在:
⑴ 以市場為導向,適應保險業的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保險學是知識應用型學科,近年來,各高校為了適應保險人才市場的需求,紛紛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強化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并且按照崗位能力要求和市場人才需求進行課程開發、設計、整合,以實現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踐脫離的問題。
⑵ 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調整,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過去“專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日漸凸顯出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各高校逐漸走向“通識教育”,通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和全面的教育教學,不斷強化學科基礎與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多種能力的人才。
⑶ 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大力推動人才培養的國際化
中外合作辦學是21世紀我國保險教育的有益補充。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各種中外合作保險教育的試驗形式就已經在我國初見端倪。其中,由中國保險學會、中國金融學院和美國通用科隆再保險公司聯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美高級保險培訓與信息中心”,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這以后,更多的外國商業保險集團來到我國,在一些主要城市與當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了各類保險研究中心、培訓中心等。如南開大學2005年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保險金融學會簽署了“南開大學(保險專業)畢業生獲得澳新保險金融學會職業會員資格認可協議書”。中外合作的保險教育將大大促進我國保險教育事業與國際慣例的接軌,從而將我國保險教育的質量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
2.人才培養措施
人才培養措施是為實現各高校所設置的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人才培養內容、人才培養手段、人才培養制度和人才培養評價四個方面的內容:
⑴ 人才培養內容
是培養者用來作用于培養對象的影響物,主要以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
① 課程內容陳舊,很少涉及國內外熱點問題。比如福建省05年遭受強臺風“龍王”襲擊,很多地下車庫被淹,保險公司理賠金額激增,許多保險公司現金流出現嚴重不足。04年發生的海嘯,災情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但對于全球保險商來說,整體影響并不大,因為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將這些風險已轉嫁給再保險公司或是特殊災難基金。那么,這類不可抗力帶來的損失,保險公司究竟如何設計才是比較合理的,完全可以做為案例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集思廣益。
② 課程內容涉及面太窄,雖然目前國內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已開始提出要改“專才教育”為“通識教育”,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但事實上教學計劃中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擴大知識面的選修課并不是很多,遠沒有達到通識教育的水平。
③ 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有待加強。一方面是英語教學有待加強,很少有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二是國際保險及國際保險法務方面的教學內容不多。面臨目前的全球化趨勢,高校保險學人才的培養必須面向國際市場,加強這類課程的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國際市場“游戲規則”,應對國際事物才能得心應手。
④ 寫作能力培養薄弱。國內高校教學內容中很少涉及專業寫作能力訓練,使得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經常無從下筆,學術文章寫作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⑵ 人才培養手段
是指在培養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①填鴨式教學。在保險學本科教學中,除教學內容的上述問題外,教學方式過于傳統也阻礙著教學效果的實現。當今各大高校保險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和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上學生有效參與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實現。而近來所提倡的教學創新也僅是在教學工具上有所改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一些高科技電子設備。不可否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觸及到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填鴨式教學、應試性教學等手段仍根深蒂固。
②過分強調課本講授,忽視知識應用。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到保險學更具有實證和實用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該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
③案例教學匱乏。鑒于保險學自身的應用型特點,在教學手段上,西方各國保險專業教學的通行做法是強調實踐環節,采用案例教育與模擬教育,以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最為經典。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⑶ 人才培養制度
是有關人才培養的重要規定、程序及其實施體系。
① 學分要求偏高,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通識教育比較薄弱,通識教育的課程比重不足。國內高校開設保險專業的總學分一般都在170分以上,扣除我國高校教學計劃中所特有的政治性課程和外語課程,我們的學分總數要求還是偏高。再加上目前國內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等級考試的壓力,學生課余進行思考的時間很少,個性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
② 學分制實施效果欠佳。我國許多高校已經在借鑒國際經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革教學制度,探索如何培養創新型、個性化人才。比如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但由于約束很多,實際操作中,多數學生并未能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去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通常要按照統一的規定進行選課,這就造成了名義上的學分制與實際上的學年制并存的現象,使得學分制的實施并為達到預想的效果。
③ 社會實踐部分的學分量和學時數不足。保險學專業的應用性要求學生必須加強社會實踐,而這部分的學分量與學時數目前嚴重不足。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弱,到了工作崗位適應速度慢等問題。
⑷ 人才培養評價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評估措施,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人才培養評價方面主要表現在考核方式上。目前國內高校保險學專業教學的考核主要還是通過期中、期末考試再加平時作業的成績,以確定學生某一科目的成績。這種考核評價方法過于呆板,明顯偏重單純記憶成分,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抑制了創新。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1.保險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由于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從過去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通識教育轉變,所以保險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一改以前空泛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切合實際地定位于培養“寬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的復合型及應用型人才。
保險學本科層次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是要為就業做準備,二是要為進一步深造預留接口。因此目標在于培養出復合型保險學人才,通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科基礎知識,培養出具有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保險學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應用型保險人才,是指能夠將所學保險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保險服務業的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基礎性,即強化基礎,拓寬知識面。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集中的本科低年級層次,在這一階段的培養目標上,應把知識面盡可能地拓寬,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意見,引導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進行批判性思考。應用性,即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強調“學以致用”,在目標制定上注重培養高年級同學的創造、創新和開發能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實際,設計新的險種。實踐性,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培養目標制定上就要突出實踐性,通過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訓練學生應用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保險學人才培養措施改革
為了實現培養“寬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的復合型及應用型保險學人才的目標,有必要改革現存的保險人才培養措施:
⑴ 豐富人才培養內容
① 在課程內容上應當注重將保險市場反映出來的新問題和新個案引入課堂,啟發學生展開專題討論,以激發學生多思考,多聯想。任課教師則可以通過參閱報刊雜志,網上搜索瀏覽,有選擇性地搜集投保案例、合同爭議、保險事故處理和保險理賠個案等方面的資料,進行分類剪輯,作為保險學教學的輔助材料。要求學生討論,從案例分析中深入學習保險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如何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并輔助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完成部分保險學知識的學習。
②借鑒哈佛商學院的做法,邀請校內外相關專業人士系統闡述一些前沿問題,采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熱點問題以及與這些學者交流的機會。
③借鑒國外很多高校跨學科選課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礎性教育階段,多選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學、寫作、數學等學科。到了高年級再進入到比較精專的保險領域。同時要加強法學和寫作等學科的基礎教育,加大數學課程的安排,為學生向保險精算方向發展打好基礎。
④在培養內容上注重與國際接軌,加強英文原版教材的引進,尤其是保險精算方向,最好參考英文原版北美精算師考試教材,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以適應全球化趨勢。同時,重視國際保險及國際保險法務方面的教學,使學校培養出的保險學人才能夠面向國際市場,掌握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
⑵ 變化人才培養手段
①調整教與學的關系,改變原有的填鴨式培養手段,把訓練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在將來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小部分,而這小部分知識學生僅僅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還沒學會如何運用。因而在保險學人才的培養手段上,應該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變單向教學為雙向互動教學。
②對不同的課程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基礎理論課程可以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授的過程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核心課程,可以在著重教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專業課程,加強案例教學,增強學生對于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③與國際接軌,廣泛推行案例教學。保險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尤為重要。通過案例教學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廣泛地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同時,這一做法可以使教學更加的形象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案例教學的實質在于帶學生深入“現場”,充當“角色”。
④提倡雙語教學,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當前的國際形勢。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知識很有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搜索、閱讀專業外文文獻的能力。
⑶ 靈活人才培養制度
①降低學分要求,加大通識教育比重。由于保險專業本身多學科融合統一的特點,所以在基礎教育環節應加大對數學,行為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教育。給學生創造更多個性發展的空間。
②適當增加專業課課程的開設,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雖然我們已經在借鑒國際經驗,實施學分制,但在實際選課操作中限制較多,導致學分制成為了現實意義中的學年制,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太小。所以應當放寬選課過程中的限制,開設更多的專業課課程,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在未來幾年逐步由學年學分制過渡到課程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
③提高社會實踐的學分比重,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靠攏。有必要與保險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加強動手能力。還可以建立模擬實驗室,在實驗室中模擬保險受理、理賠過程,模擬制定新的險種,并在實驗室或是實習基地加以推廣以檢驗設計及定價的合理性。
⑷ 改革人才培養評價
①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建立考察與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適當降低期中期末成績的比重,增加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的比重。考試形式也可以采取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方式,變“死學”為“活學”。
②實行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于特定課程,比如壽險營銷,增加口試環節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
③允許學生開闊思維,對于同一問題有多種答案,多種解釋。
參考文獻
[1] 葉曉凌、黃衛華.論我國高校保險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6
[2] 翟書斌.金融學本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6.9
[3] 邵宇.論中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6
一、保險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保險專業起步普遍較晚,且開設保險專業的高等院校和科班出身的高學歷保險專業教師數量有限,故在保險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有待改進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
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和綜合性較強,對任課教師的整體要求較高。為確保在投保、核保和理賠等實務性較強環節的授課更接地氣,教師理應具備一定時期的業內從業經驗或掛職鍛煉經歷,然而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有很大一部分高學歷教師從校園進校園,盡管理論知識淵博,但對保險學實務篇的認知有待加深。
(二)授課內容與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存在一定的交叉
保險學課程是保險專業學生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該課程也是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保險營銷學、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的先導課程,因此在保險學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上不可避免會與其他課程出現一定的重復,對于任課教師而言,如何適當把握對后續相關課程的鋪墊程度也是教學的一大難點所在。
(三)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法為主,過于單一
近年來,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教學方法改革的最終執行者是教師,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自己的求學生涯和教學工作中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加之高校教師面臨的科研壓力較大和事務性工作較多,缺乏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思考和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多采用滿堂灌的授課模式,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看和記筆記,尚未完全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均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四)部分學生對保險專業的認知有誤
我國保險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在保險業發展歷程中存在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如保險人在高傭金的誘導下對客戶進行銷售誤導,保險公司投保理賠兩張臉等,導致人們對保險存在些許微詞。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部分學生被動被調劑到保險專業,一旦達到學校規定的轉專業條件,立即從保險專業轉出,而留下的學生中仍然有一部分認為自己畢業后的工作就是保險銷售,對專業認知和職涯發展認知的偏差導致了學習的熱情不高。
(五)考核方式以卷試為主,重結果輕過程
保險學課程學生總評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占比分別在30%、70%左右,且考核方式一般為閉卷考試。期末卷面成績占比較高,即使學生平時表現平平,通過考前突擊取得高分的卷面成績亦可收獲較高的總評成績。此種考核方式不能很直觀地反映學生平時的聽課狀態和課堂參與程度,無法全方位評價一個學生的總體表現。
二、提升保險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多渠道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保險學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師,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學校應加大對教師掛職鍛煉的支持力度,如定期安排保險學任課教師到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公司頂崗實習,在教師掛職鍛煉期間,不應為教師安排授課任務,同時要定期去掛職單位進行監督檢查,掌握教師在其單位的工作表現,避免實踐鍛煉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鼓勵業界精英通過專題講座、合作交流等形式進入保險學課堂,讓師生共同感受保險市場發展的最新動態。
(二)教師定期進行集體備課
為避免保險學和后續課程授課內容上的交叉,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保險專業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上要細化,嚴格規定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的授課內容以實現有效銜接,同時授課計劃、教案等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執行,此外還要鼓勵教師進行集中備課,特別是同一專業的不同專業課授課教師要定期溝通授課內容和進度,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情況。
(三)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
根據保險學不同模塊課程內容,可采用傳統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核心業務仿真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案例教學法。改變傳統先講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引入某個具體案例的授課方法,采用先對基本內容進行整體概括介紹,然后緊接著給出帶有若干個問題的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尤其在保險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變更、終止和保險基本原則的講解中,若不能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覺得枯燥乏味和難以理解。(2)分組討論法。根據課程學習內容,提出學習討論的課題,比如“保險真的保險嗎”、“有了社保是否還需要商業保險”等等,按團隊或者學習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討論做出答案,由各組代表上臺匯報,各小組之間可以進行辯論,最后由教師對各組表現進行總體點評,此方法亦可鍛煉同學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有效的分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3)核心業務仿真模擬法。傳統講授法的授課地點局限于教室,針對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可考慮將保險費率厘定、核保與理賠等模塊的授課延伸到保險實訓室完成,借助于軟件系統,模擬保險公司不同業務的工作流程,讓學生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其中,切身感受保險業務的場景、工作流程及其各崗位的工作職責,以加深學生對保險實務環節的認知。(4)角色扮演法。在保險公司晨會、保險產品說明會、保險產品計劃書、核保的四次風險選擇等教學模塊,教師協同學生可以在教室設置具體場景,最大限度模擬保險從業環境,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角色扮演,使其身臨其境感受保險職場氛圍,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完成相應模塊的教學。
(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最大限度消除專業偏見
二、保險學課程簡介
保險學是金融學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課程圍繞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損失補償或給付的中心問題,比較系統地介紹和講授保險基礎理論、保險實務、保險經營等內容。根據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結合對這門課的理解,選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保險學》[1]。本書主要有五篇,包括基礎理論篇、保險實務篇、保險經營篇、保險市場篇及保險監管篇,內容豐富,層次清楚,因此被許多高等院校作為金融、管理類的專業教材。為了能夠符合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培養應用型、服務區域型人才的目標,對本書所編內容有所刪選,選擇的內容基本上與保險行業崗位培訓內容相一致,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很快地適應并勝任保險行業的工作。由于目前中國保險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保險從業人員,而高校正可以滿足這一要求,而且可以為學生開拓一條就業渠道。從這一角度說,保險學應該是一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三、引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實例——《應該如何明確保險合同中的受益人》
保險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社會實踐性,但由于保險的經營、糾紛的處理,都必須遵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內容枯燥、乏味、難掌握,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如果在授課時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其中,建立“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就可以使教學成為一種整體性的、師生交互作用的動態實踐過程,能夠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準備
為了更有效地應用案例教學法,教師要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選取、編排與保險內容相關的國內外案例,并將這些案例及背景資料適時地通過有效途徑分發給學生研讀,使學生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案例情況;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復習和預習相關理論知識及班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將他們進行均衡分組。此外,有時還把案例可能會產生的觀點陳述給學生,引導他們的思考。
(二)課堂過程
1.導入案例、引出課題
王某,男,45歲,2008年6月投保了15年定期死亡保險,保險金額為80000元。在簽訂保險合同時,他在[HJ*2]投保單“受益人”一欄填寫的是“妻子”,并未寫清楚其姓名。2012年7月13日,投保人林某在出差途中發生車禍,王某當場死亡[2]。事件發生后,王某的前妻(王某投保時的妻子)和現任妻子就這份定期死亡保險的保險金由誰領取發生了爭執。這事件源于在2008年6月王某投保時,其妻子為張某,兩年后王某與張某離婚,又于2011年2月與楊某結為夫婦,再婚后并未更改保險合同受益人一欄“妻子”。通過案情,明確一下此案中誰是受益人?在確定受益人時應注意什么?
2.分析案例
在該環節,首先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案例中涉及到的個別知識點是學生提前學習過的,比如投保人、被保險人,王某在保險合同中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險人[3];其次,由于案例是提前發放的,理論知識點提前預習,這就使每個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在此案例中,雖然只涉及到了受益人的相關問題,但實際上可以進一步擴展,比如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及關系人、受益人的指定、對“妻子”一詞的理解、受益人能否以“妻子”這一法律關系來確定、投保人的權利和義務等。
3.討論案例
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得以發揮作用的最重要、最激烈、最完整的一個環節,可以將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靈活應用,比如先由各個小組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看法和處理意見,并接受其他小組或個人的訊問,小組代表及其成員做解答;各小組陳述解答完后,可以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學生們可以各抒己見,開闊視野。
在聽取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先不告知最終的解決方案,而是針對這一案例及涉及的問題,歸納總結學生對此案例的看法。有同學認為,在保險合同中,受益人指的應該是確定的人,而并非一種特定的關系。所以,本案中的保險金應該給王某的前妻——張某。有同學認為,“妻子”這個概念體現的是一種特定關系,而非確定的人。所以,本案中的受益人——“妻子”當然是指死亡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的妻子,即現任妻子楊某,保險公司應該向楊某支付保險金。還有同學認為,這份定期保險合同視為被保險人指定數人為受益人,而張某和楊某都符合該特定條件,因此應該按照相等的份額享有保險金。教師要求學生再根據歸納總結的三種看法進行新一輪的討論,得出結論并提出事實或法律依據。
4.歸納總結
本案例中主要涉及的是確定受益人是誰的問題。《保險法》對受益人的資格沒有規定限制條件,自然人、法人均可以作為受益人。自然人之中的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都可以作為受益人。受益人可以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存在血緣或親屬關系,也可以沒有血緣或親屬關系。因此,張某和楊某在法律資格上沒有問題,都可以作為該保險合同的受益人。但《保險法》中并未規定在合同中以何種明確的方式指定受益人[4]。因此,對于保險案中某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個知識點,而應將學過的和將要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所以除了根據《保險法》中關于受益人的相關規定外,還可以從簽訂保險合同的目的和出發點來解釋,即按照基本的合同目的解釋原則來對案例重新做出判定。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妻子”在法律上,從實質上來說是一種特定的關系,并不適合作為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指定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本案例中保險合同可以視為是無指定受益人的保險合同,而按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本案中的保險金應該按照遺產分配的順序,由張某和楊某的子女、父母分享。
5.作業布置
案例教學的最后環節是總結述評,這是案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寫一個案例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作以總結,并通過反思加深對案例的認識[5]。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受益人指定、保險合同的爭議處理等理論知識點,向學生發放與此相關的新的案例。
四、小結
很明顯,在案例教學法中,如果只傳授學生保險合同、保險基本原則等知識,而不能應用這些知識,就會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面臨復雜多變的情況時將無法勝任。通過視覺材料,經過分析討論,將書本的理論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加深和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此案例中雖涉及受益人的問題,根據案情又會引出繼承人的相關知識,使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找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保險出現爭議時,如何處理等知識,學生借此彌補自己知識中的缺漏。與此同時,應隨著高等教育評價機制的改革,教師根據學校的規定和具體情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即學習成績的評價與考核,加大平時及中期的考核并進行量化,比如案例分析、隨機提問、課堂表現等;在終期考核中減少識記性試題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試題的比重,側重于考核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杜絕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到期末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使學生對所學的課程內容真正做到靈活應用[6]。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是保險學授課過程中重要的、比較成熟的方法之一,我們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的經驗,加大案例教學在保險學中的比重,通過對國內外及本土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參考文獻:
[1]朱曉慧.旅游管理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王昌輝.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李琴英.案例教學法在《保險學》教學中的應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采訪路的上,在北京工商大學校園里,又一次驗證了朱志忠教授的觀點。問道學生,眾口一詞:“校園里的名師,保險圈的名人,風趣幽默,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但是他很嚴格,對教學和學生要求很高。他的研究生不好考,競爭太激烈。”
“說得沒錯,我對自己弟子的要求較高,這是為了專業的長期發展。”王緒瑾直言,選弟子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德、才、貌一個都不能少。
“保險行業有自己的行業特點,加上我希望培養的人才是在保險行業能夠有所作為的人才,所以定了三個條件:第一是德,品質要好,基本要求是以善為人;第二是才,專業基礎過硬,包括筆頭能力和口頭能力兩方面;第三是貌,強調氣質,長相是父母給的,氣質是自己培養出來的。”讓王緒瑾由衷寬慰的是,畢業進入保險界的弟子就業較好、多居重要崗位,口碑業績都不錯,在海內外大學做研究的也是喜訊頻傳、成果不斷。
說到教書,王緒瑾最初并不想教書,大學畢業時,校長和書記認為他學習認真、成績好,讓他當大學老師,北京商學院屬于商業部直屬的院校,要分給他們一個可靠的老師。
說實在的,大學畢業,誰都想到商業部去工作,但那個時代講服從組織分配,王緒瑾也就無可奈何地干上了這一行。他是個干一行愛一行的人,慢慢地也就找到教書育人的樂趣了。從1983年開始,經過多年努力,他與同事一道,于1994年在北京工商大學創辦了保險專業,2003年增設了保險精算學方向,并使該專業成學校專業亮點之一。
學者的觀點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他認為專業的發展是眾多保險學界與業界同行支持、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許多事情他放手給得力的兩個副主任,兩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不負眾望給保險系帶來一片活力。最近一例即是2007年底,由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和教務處主辦、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社承辦、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贊助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保險模擬法庭大賽”。來自北大、人民大學、中央財大、對外經貿大、南開、復旦、武大、上海財大、中山大學等全國10所保險名校的代表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由北京工商大學代表隊獲得亞軍,該校代表隊胡虹獲得最佳辯手獎。
“這幫孩子素質好,能吃苦,有潛力。”學者經常稱自己的學生為孩子,盡管欣賞愛護有加,仍嚴格要求他們。在他眼里,年輕人聰明、有潛力,但也需要引導。
2007年底,王緒瑾教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平安精英大學生勵志計劃”論文頒獎活動,讓他高興的是系里五位學生的論文在全國50多所參賽高校的110多篇參選學術文章中脫穎而出,占總獲獎數30篇的六分之一,在2006年該系保險專業學生獲獎6篇,也是占總獲獎數37篇的六分之一,連續四年來,該系學生每年都獲獎。這個活動一大特點是對論文質量要求嚴,論文要求具有較強的學術含金量。該系研究生2007年獲獎的論文均曾在《保險研究》上發表。
研究成果較多對一個教授來說也是價值的體現。這算不上什么成果!王緒瑾不滿意自己的成績:做學問不應該是簡單地為了發多少論文、出多少書,而是要論證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也就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觀點,若干年后大家看來還是值得讀的文章,但要做到這點太難了。這取決于自身的理論水平、研究方法,還有保險市場的實踐。
尋找中國保險市場理想模式
壟斷競爭型是中國保險業的理想模式
《保險家》:最近學界一個討論的熱點是您提的關于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問題,你認為中國保險市場模式是一個什么模式?
王緒瑾教授(以下簡稱“王”):在封閉經濟環境條件,寡頭壟斷型模式是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理想選擇,它既能夠促進競爭又能夠保障市場的穩定;而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中國保險市場的理想模式將是壟斷競爭型模式。
《保險家》:有最危險的可能選擇?王:在我國目前而言,那就是自由競爭型危險模式,因為它也可能帶來中國保險市場的不穩定,從而引發金融危機。
《保險家》:中國保險市場的理想模式將是壟斷競爭型模式,您得出該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王: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選擇是基于以下依據:
第一,保險公司自身特點需要一定的壟斷。由于保險公司是風險管理企業,只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保險公司,才能在其它小型保險公司破產時有大型保險公司接管,從而使被保險人得到保險保障。1997年到2002年日本8家壽險公司破產,被大型保險公司接管,就是較好的先例。
第二,規模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壟斷。由于一定經濟規模可以降低費用率,因此,由于規模經濟的要求,促使保險公司向一定的規模化經營。
第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需要打造保險“航空母艦”。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保險公司之間的國際競爭,各國為了提高本國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在產業組織上將會注重打造民族保險業的“航空母艦”。
第四,入世承諾。中國的保險入世承諾中,只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條件做出了規定,而加入時營業許可的發放不設經濟需求測試或執照數量限制。這就決定了將會有大量的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
第五,中國國情。據統計,2006年,財產保險最為發達的為廣東,市場份額為第一位占13%,其次為江蘇占7.98%;人身保險最為發達的為廣東,為9.96%,其次為江蘇9.25%和北京7.92%。保險業落后的5省區保費收入的市場份額僅僅為1.72%, 不及中部地區一個中等省的份額。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因而政府一方面加快東部發展,另一方面扶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開發保源。
《保險家》:如何實現這個模式,有何建議?
王:主要是一些宏觀政策建議。
第一,加速保險市場主體的培育。尤其是加速保險中介市場主體的培育,發揮保險人、保險經紀人和保險公估人在市場上的傳導作用;完善再保險市場主體,構架以再保險集團為主的、多主體的再保險市場體系。
第二,打造保險航空母艦。國有保險公司進一步進行深化股份制改造;對原有的股份公司應當逐步增資擴股,并且逐步引入民營資本,以提高其償付能力和競爭能力;在股份制企業制度下逐步打造民族保險業的保險“航空母艦”以提高保險業抗風險的能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保險法律法規,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完善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建立以《保險法》為核心的配套法律和法規;另一方面,結合本國國情,進一步修訂《保險法》。
第四,實現保險監管職能和方式轉變。保險監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保險監管職能轉變在于發揮監管部門應當發揮的職能,并增加監管的透明度;在監管方式方面,應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建立組織機構和監管制度。
第五,完善行業自律和企業內控制度。行業自律的目的在于使保險公司的市場行為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保險行業的利益。要讓中國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真正成為中國保險行業利益的代表。
第六,要進行保險營銷渠道的創新,充分發揮保險中介的作用。一方面,推進有關保險公司產品的交叉銷售;另一方面,通過允許利用中介展業降低成本,同時設立理賠服務部控制風險,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
創新是主題
《保險家》:您剛才提到完善保險法律,意味著法律修訂?
王:是的。
《保險家》:具體說《保險法》應該在哪些條目上進行完善?
王:保險業法待研究的問題中,可概括為保險業法和保險合同法,兩方面都需要修改。從保險業法看,主要為保險組織形式和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從保險組織形式看,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保險需求的多層次性,各種保險組織形式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目前中國保險法規定的保險組織形式為: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及其他組織形式。而在國外,相互保險公司和保險合作社也是保險組織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相互保險公司,在1999年全球500強中的53家保險公司中,占有21家;在2000年全球500強中的49家保險公司中,占有17家,這是因為相互保險公司有投保人與保險人利益一致性的重要優勢。因此,中國的保險組織形式應當有: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國有獨資公司、保險合作社,以及其他保險組織。從資金運用監管看,應當放松投資方式、控制投資比例。
從保險合同法的修訂看,在不可抗辯條款、受益人條款等均有待完善。
當然,也有金融一體化問題。目前在中國存在銀行保險,有銀行保險業務,也有控股公司,也存在購并,但金融控股公司法尚未頒布,適應銀保融通的金融控股公司法亟待制定和頒布。
《保險家》:說到組織形式的創新,有觀點認為大量的保險中介組織生存已經困難,還有必要提保險組織多樣化?
王:組織形式創新是需要的,應該多樣化。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保險需求的多樣性;保險組織功能的差異性;同時,有利于構架中國壟斷競爭型保險市場模式。一方面具有大量的公司存在,利于促進競爭;另一方面少數公司所占市場份額較高,利于保證保險市場的穩定,從而,使被保險人得到保險保障。為此,應當打造中國的“保險航空母艦”,通過國有獨資公司股份制改革、股份公司的增資擴股,以及一定程度的購并來實現。
保險組織如何創新?要多元化。由于已經入世,為了保護民族保險業,應當適當發展一些相互保險公司,在有些地區或行業,發展保險合作社,如農村、漁船業。同時,國有獨資公司,將面臨逐步股份化,以提高其融資能力和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形成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國有獨資公司、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自保公司為補充的多樣保險組織。優秀的中介忙著跑馬圈地以期上市,大量的中介為生存而戰,這里涉及的是保險服務創新的問題。
《保險家》:保險服務創新有哪些內容?
王:保險服務創新方向是服務的綜合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金融業發展的趨勢是,銀行、證券、保險融為一體經營,跨業經營在所難免。短期內,從銀行窗口銷售保險商品,對保險業只是多了一個代為促銷的機構,但長期而言,保險及銀行的結合,已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保險業應有所準備。
銀保業務的融通目前在中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銀行已經保險業務,但規模較小,主要是人身保險業務。在近期內還會擴大,主要是保險業務。目前在國外銀行保險在壽險業務比例在逐年提高,從1994年到2004年,法國從55%上升到62.5%,英國從12%上升到17.2%;意大利從12%上升到59.1%;德國從8%上升到23.5%;西班牙從21%上升到73.7%。
逐步與國際接軌也是必然,一方面保險消費者消費需求的綜合化,要求我國保險公司提供“保險套餐”或“保險超市”,甚至“金融超市”;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僅要在承保方便、及時理賠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做好基本服務,而且要在承保后和理賠中提供附加服務。
《保險家》:保險營銷渠道的創新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
王:要充分發揮保險中介的作用。
一方面,推進有關保險公司產品的交叉銷售;另一方面,通過允許利用中介展業降低成本,同時設立理賠服務部控制風險,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具體講,在目前條件下,展業要創新,即網絡銷售、電話銷售、柜臺銷售和陌生拜訪相結合;保險公司直接展業與保險人展業、保險經紀人展業相結合,并以保險人和保險經紀人展業為主。
目前中國電腦和網絡發展非常迅速,相應地,網絡在保險業的運用也將較為廣泛,主要表現在公司的管理和銷售方面。國民保險意識和網絡的發展狀況,網絡銷售近期發展將較為緩慢。現在網絡銷售主要應用在人壽保險和部分財產保險中的簡易險種;然而,從長期來看,網上交易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監管路徑
《保險家》:保險投資是現代保險業存在與發展的關鍵,保險投資監管如何與時俱進?
王:保險投資監管的方向是,放松投資方式,控制投資比例。在立法上,放松投資方式的同時,控制投資比例。從法律監管的角度看,在放松投資方式規定的同時,如允許投資于有價證券、不動產、抵押貸款、銀行存款等,同時應規定投資比例。前者是為了提高保險投資的盈利能力;后者則為控制投資風險提供了條件。保險業的穩健發展,一方面要求保險投資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另一方面要求保險投資的盈利性。顯然,協調是十分重要的,法律應當為保險投資監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在注重投資方式多樣化的同時,也規定了投資比例。如美國紐約州、日本、德國、我國臺灣等均有這方面的規定。這些法律規定不僅涉及了風險比較大的投資方式所占總投資的比例,而且規定了某一投資方式投資與有關每一籌資主體的比例。
當然,加強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立法是需要的。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愈大,表明保險公司可自由運用的資金愈多,則保險投資方式上可選擇盈利性大、風險高的方式。由于保險監管的核心在于確保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所以,對保險投資監管的核心在于提高其償付能力。
《保險家》:剛才談到了對保險公司的風險問題,如何看待?
王:自從1980年我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所限,如內控制度不十分完善、人才儲備的緊缺以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變化等,都可能增加保險公司的風險,從而使保險公司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因此,需要嚴控保險公司的風險。但這都是發展中的風險,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完善,將會逐步解決。
《保險家》:對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的對策有何建議?
王:對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從兩個基本途徑入手,一是保險公司自身內部的風險管理;二是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風險的預防與監管。保險公司自身進行風險管理的對策,第一,加快人才培養、加大技術開發與引進力度;第二,加快自身組織機構建設、強化內部相互監督、制約機制;第三,樹立科學的市場經營理念。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要加強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只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進行及時地了解、監控,才能及時地發現保險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進行及時的風險管控。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66-05
通過十余年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我們逐步探索了適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1234模式: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即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教學主線;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兩大教學體系, 即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安排上,重點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人才培養的三個教育階段,即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四項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實踐證明,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條教學主線: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
為了把學校辦成讓學生、 家長、 社會滿意的學校,我們把“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 并將其貫穿于各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因此,金融學專業從招生伊始,就開始探索如何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金融職業素質的養成。
金融學專業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銀行、保險、證券這三個方向的專業知識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金融學專業都是不分方向的,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內容多而雜, 最終培養出的是一批批“樣樣通、樣樣松”的人才。雖有個別學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將金融學專業改為保險專業、國際金融等若干專業,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學生對某一個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導致專業口徑太窄,使學生就業時面臨困難。針對這種狀況,我校金融系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動手能力強, 基礎扎實的金融領域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就金融學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臺上,將符合市場需要的銀行、保險、證券行業某些崗位作為專業方向,構建出“一個專業多個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最終把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市場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研和專業論證, 我們認為在大金融學的平臺上開設投資理財方向、證券期貨方向、保險營銷方向是比較適時的,可作為目前首選的三個方向。
在這一大背景下, 我們進一步提煉了金融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認為金融學專業學生通過4年大學生活, 應該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應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專業業務、文化素質、身體心理四大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提高。詳見表1、表2。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 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業務的養成是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中之重,而且,應該根據學生所選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二、兩大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安排上, 我們重點突出了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體系。從理論教學體系來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時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側重。同時,必須加大選修課比重,這既包括公共基礎課, 也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如前所述,金融領域寬泛,涵蓋知識較多,因此,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要改變“重課堂、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 [3] ,所以,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 保證實踐學時至少占到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具體說來,除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外,還采取了課外學時和專用周的形式。如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這類課程需要利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進行實際操作, 可以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而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市場營銷學、金融英語這類課程安排一定的課外學時,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效果更佳。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應該采取專業周的形式加大實踐學時,如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等課程可以通過開設證券投資模擬實訓、 外匯模擬交易實訓等實踐課程。部分實踐課程安排如表3所示。
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方向實踐技能, 我們增加了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周, 如根據前面提到的專業方向,我們讓學生在理財規劃綜合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保險營銷綜合實訓中選擇一個。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們增設了創新實踐周。創新實踐包括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實踐、學術講座、實驗室開放研究項目、專業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創新能力培訓等,該項學分由學生在校期間取得。 學校可集中開設社會實踐與調查、 學年論文、創業專用周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可以獲得部分創新實踐學分。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有意識地自己參加其他創新實踐, 并根據上報的材料獲得一定的創新學分。如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公開發表專業性論文;參加證券協會、信貸協會、保險協會等表現突出; 在各個層次的點鈔技能比賽、 證券模擬交易大賽、外匯模擬交易大賽等專業性比賽中獲獎;取得理財規劃師、證券、銀行、保險從業資格證,等等,都可以獲得創新學分,并且,規定學生大學期間至少要取得創新實踐學分10個,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實踐環節學分。見表4。
三、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專業強化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 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專業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可以這樣說:沒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這8門全國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支撐,金融學專業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所以,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是后續強化、提高專業技能的關鍵。在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證券投資學等專業課程是學習的重點。在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方向的理論課程、專業方向的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等。
如理財規劃方向理論課程我們設置了財務分析、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理財規劃原理、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投資經理實訓、理財規劃綜合實訓課程等; 信貸管理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銀行會計學、個人理財、風險管理、銀行信貸管理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銀行前臺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課程等; 保險營銷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學、保險營銷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保單設計與銷售、 保險營銷綜合實訓課程等。最后,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實現金融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綜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學專業還應該加強畢業實習前的職業入門指導,所以,我們還增設了學科前沿專題講座、創業指導、應用文寫作、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成效的一個綜合考核, 所以最好將其貫穿于整個大學三個教育階段中。建議采取課題驅動項目教學模式,即通過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形式來驅使學生分階段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4] 。張五常教授認為,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帶著明確的要解決的問題去學。所以,如果讓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 帶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課題)去學,分階段地解決各個階段性小問題,并分階段檢驗其學習效果,要比單純地靠畢業設計(論文) 檢驗更具有現實意義。 課題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論證階段,可設在大二第二學期期末實施, 因為這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能夠較好地完成課題的論證,同時, 也有利于下一步帶著問題開始專業課的學習。 第二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中期檢查階段,可設在大三第二學期末完成。經過大三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理論課基本學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專業課),具備了專業基礎知識, 且經過長達一年的資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這同時也是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綜合檢驗。 但由于這一年學生還沒有經過實習,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還不強,所以還不適宜讓所有的學生在大三期間直接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在大三第二學期,必須開展課題中期檢查,我們主要采取學年論文的形式。學年論文的撰寫內容為學生所做的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綜述, 這對于提升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很重要。 第三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結題階段。經過大三的充分準備,學生應該在大四一年時間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結題報告。通過結題的學生除可以得到畢業設計(論文)學分外,還可以得到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課題結項證書,證明其本人(或所在團隊)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四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 加強四項結合是培養高素質金融專業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 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1. 理論與實踐結合。陸游曾在《冬夜讀書示子律》一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學中干”、“干中學”,是實現金融學專業素質提升的必要路徑。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強調實踐教學體系要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設置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外, 為了保證學生關注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我們還創辦了《金融快訊》刊物。該期刊每周發行一期,由指定教師負責指導、終審,由學生證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證券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信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銀行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保險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保險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這樣,既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也使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重要保證。從目前來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有較強的與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起與金融企業深度合作的雙贏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我校除了經常與金融企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之外, 還成立了一個以教師指導為輔、學生自己管理為主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按行業(也可以是按專業方向)設置服務中心,如設證券服務中心、銀行服務中心、保險服務中心等。其中,證券服務中心可以幫助證券公司進行股票開戶等服務,銀行服務中心可以幫助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業務、第三方存管等,保險服務中心可以進行保單推銷、講師培訓等。
3. 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金融行業既要與錢打交道,也要與人打交道。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就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金融企業的從業要求,我們特別開設了禮儀實訓、演講與口才、團隊拓展訓練、職業教育等課程。此外,每個學期還安排專業性的辯論比賽、點鈔技能大賽、證券交易模擬大賽、外匯交易模擬大賽。這些比賽,由學生負責籌劃、組織、主持,老師負責指導、評判,較好地促進了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結合。
第四,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的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很強, 且在入職時往往要求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以,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強調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和專業指導使學生適時拿到職業資格證。如理財規劃師、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證券職業資格證等。以證券職業資格證為例,該證有效期為兩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級時組織學生考證,相應地,證券投資學等相關課程就應該在此之前開設。在考證過程中,我們還注重發揮學生團體的傳、幫、帶作用,并專門組織輔導。
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我們的實踐證明,“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建立兩大教學體系、 強調三個教育階段、 加強四項結合”的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都紅雯,金月華,高國慶.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J].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4):12-14.
該階段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內蒙古財經大學招收第一屆保險學專業(專科)學生,1995年《人身保險學》課程作為保險專業主干課程開設。在此期間,該課程同時作為金融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開設。當時只有一名主講教師、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課程建設開始起步。
(二)不斷完善階段
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內蒙古財經學院成立保險學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以此為開端,課程建設迎來了不斷完善階段。經過課程組多年的探索,該課程的建設得到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規劃情況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
1.組織人員,形成團隊自2004年設立保險本科專業以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險學》課程組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學隊伍。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險學、經濟學、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各成員均具有較深的保險專業及相關學科理論功底、洞悉保險理論和應用的發展前沿知識,具備承擔人身保險學授課任務和科研課題的能力。《人身保險學》課程教學小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碩士3人,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梯隊。從學緣結構上,課程組教師分別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有較好的專業背景。從年齡結構上,課程組成員年齡結構為30-40歲4人、40-45歲1人,是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的教學隊伍。
2.緊跟政策和形勢,完善教學內容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更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證。所以,課程組在選取教材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所選教材的權威性、針對性和時代性,優先采用國家規劃教材(教育部、保監會推薦教材)張洪濤、莊作瑾主編的《人身保險》。同時,選擇國外經典教材作為補充材料推薦給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組每學年都會根據政策與形式變化對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例如,當前延遲退休年齡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課程組在教學內容中增加《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險》專題來探討。
3.完善課程要件《人身保險學》課程在開課初期只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經過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該課程有教學大綱、配套教學課件、教案、教學案例庫、系列專題、習題庫和無紙化試題庫等課程要件齊備。
4.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練結合、學用結合,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等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教師講授中大量運用啟發式方法。實踐性問題主要運用案例式方法。這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感性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例如,保險的基本原則、人壽保險理賠可以通過案例加以說明。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來講都非常關鍵。根據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
5.加強校際交流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師赴中央財經大學做訪問學者。2006年、2008年分別派一名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目前他們均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到金融學院的教學與科研第一線。通過青年教師在國內知名高校學習和深造,課程組與這些學校建立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6.搭建實踐橋梁,建立實習基地2014年5月,金融學院保險系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內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壽內蒙古分公司草擬了《保險行業產學研合作試點方案》,達成了合作意向。兩家保險公司不僅可以為學生、教師提供調研和實習的便利,同時也可以選派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壽險營銷、保險經營管理等實務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與上述兩家保險公司的合作,不僅解決了畢業生實習問題,通過實踐環節可以進一步檢驗所學知識,而且也為培養年輕教師的實踐經驗提供了平臺。總之,《人身保險學》課程的教學與研究起步較早,經過20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研究與管理、學生培養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課程優勢與特色。本課程側重人身保險領域,專業性強,同時兼顧職業化特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理論性與實務操作性。本課程在區內同類課程中無論是開設時間還是從師資力量、社會影響來講都是處于領先水平;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學生就業后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已有一批畢業生在保險公司管理層嶄露頭角。
二、《人身保險學》課程今后建設方向及思路
內蒙古財經大學以自治區區內生源為主,以少數民族教育為特色。因此,《人身保險學》課程立足實際,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人身風險及人壽保險經營活動的原理和規律,同時注重蒙漢雙語教學,為地方經濟培養能夠適應現代保險市場的風險管理與保險類民族人才。今后的課程建設緊緊圍繞上述定位,同時結合保險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本課程教學體系,突出課程特色,力爭將本課程建設成為具有較高的教學水準、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課程。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團隊整體水平
今后進一步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在教學梯隊人員學歷水平、職稱結構等方面全面加強,強化青年教師培養,提升整體教學團隊的業務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師進修和出國訪問長效機制通過國內或國外、短期或長期培訓與進修提升本團隊的教學水平,特別是科研實力。國內進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教學科研后備人才到國內名牌學校進行期限長短不同(三個月至一年)的專題或系統學習,爭取利用這種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備人才的教學與科研素養。國外訪問機制方面,鼓勵青年科研骨干到國外做訪問學者,緊跟國際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斷提升教學科研整體水平。
2.引進優秀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保險業競爭的加劇,保險業的發展無論是業務結構還是服務對象,都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全球化,適應變化的復合型保險類人才已經顯得日趨稀缺化。為此,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引進能夠給課程教學團隊帶來新的范式沖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強化教學梯隊的人才建設。
(二)注重課程建設,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
隨著我國保險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商業保險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險學》課程的開課率會越來越高,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圍繞保險學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國際保險市場發展趨勢,體現現代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科學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三)加大實踐教學和創新教學的力度
今后進一步強化實訓教學環節,擴展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根據《人身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與《人身保險學》同一學期開設《保險實務》實驗課,來配合講授壽險公司業務經營流程。同時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同時將不斷追蹤學科前沿,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實驗、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四)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和承擔教改項目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與創新,著力打造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精品課程、雙語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等教改項目。注重教材建設,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及時更新、提高教材編寫內容和編寫質量;同時開放性引進國內外優秀教材和課程,逐步實現教材建設標準的國際化。
保險學課程一般以保險基礎知識、保險市場、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保險公司經營與管理等五部分作為知識體系構建的主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如果以這五部分作為課程的構建可以使理論體系介紹比較清晰,但不足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課程設計在以保險職業崗位基礎,遵循保險工作流程,以保險工作任務為驅動,對上述五部分知識體系加以整合,完成課程設計的項目化、任務化,可以更好的與實際工作緊密聯系,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體涉及四方面內容: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明確專業定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以課證融合為途徑推進雙證制度。通過對保險實務工作過程的分析以及歸納,轉換為五大專業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以崗位為導向,工作任務為驅動,形成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一致性的任務驅動。每一項目講解完成后,學生除了必須掌握課堂上老師講授的理論知識以外,還需進行相應的仿真操作任務,這一操作任務與項目課程內容密切聯系。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及利用所學知識的具體運用,可以使其熟悉業務知識及流程,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性。
(二)課證融合
保險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涉及有多個種類:初級職業資格證書有保險人從業資格證、保險公估人從業資格證;高級的有保險精算師、理財規劃師等證書。在課程具體教授過程中可以把相關考試的知識考核點與課程講授內容相融合,有針對性進行重點解讀,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考試內容的掌握,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水平及崗位興趣選擇報名考取合適的證書。并且可以在資格證書考試前組織相關培訓,提高學生通過率。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學習、邊思考、邊提問,最后進行實際操練,實現知識與技能相融合,使學生較快理解、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
(一)實地考查法
讓學生分組,分別組織參觀壽險公司、財險公司、經紀公司、公估公司。了解整個保險行業的運作模式及類型、通過實地的參觀訪問學習,可以實際了解保險行業工作環境及業務流程,使學生有更為直觀的印象。考察完成后可以和行業從業人員進行交流,了解行業動態,公司發展目標,進一步接觸行業企業文化。整個考察過程中可以要求組員完成多項任務:如考察前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了解需要考察參觀的企業網站,搜集該企業的產品品種介紹及相關條款規定,利用考察或者交流的時間對其進行重點學習。這種實地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到課程學習的準備及實踐過程中來,學習效果得以提升。
(二)角色扮演法
模擬保險公司的崗位,讓學生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學習與訓練,熟悉保險業務管理部門的相應工作職責。包括:(1)規范新契約承保和客戶服務各項管理流程、操作細則;(2)規范核保、理賠人員的管理及培訓,規范核保理賠業務流程;(3)初審收銀、保單錄入;(4)根據核保部室要求,對客戶進行身體檢查服務;(5)個險保全、團險保全的受理及操作、批單打印;(6)疑難案件的勘查與確認;(7)對客戶的任何疑問,提供解答和轉接相關部門;(8)承保、核保、保全、理賠業務的統計和分析,并報送相關業務和財務部門;(9)負責與分公司相關部門聯絡和溝通。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一系列業務流程的操作,學生們能夠清晰的掌握保險業務各個環節的具體運作,能夠親自參與到模擬業務流程的辦理過程中去,從而實現我們教學目的,達到設定的教學效果。
(三)情景模擬法
要求分組學生獨立策劃保險營銷方案,進行保險營銷的實踐,可以結合保險公司展業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鍛煉。或者在實踐課程中,設置具體的任務對象讓學生進行營銷訓練,使學生在“訓練”中掌握營銷技巧,在“情景”中積累處理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將系統的知識體系轉變為專業性的技能技巧,是學生自身對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構建運用于具體工作的轉變。通過特定情景的設定,完成相應的保險任務,從而提高其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綜合實訓教學
按照各項目的不同需要設計相應的技能訓練項目。在教學實施中以各模塊的主要知識點為線索,利用校內保險實訓軟件,將課程核心知識高度濃縮、有機串聯,組成系統的“知識鏈”。學生通過軟件角色設定不同角色,分別是客戶、人、經紀公司、保險公司。進行保險具體業務的辦理、一系列流程是需要不同角色相互配合,并且完全按照實際業務流程進行。通過綜合實訓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將實際工作中涉及到的有關業務知識納入其中,還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五)專題講座及暑期社會實踐及調查
聘請保險公司從業人員、保險行業研究學者舉行報告會、專題講座,介紹保險市場發展動態及其業務操作的實際情況。我院與安徽省多家保險從業機構建立了實習合作基地,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等機會進行實踐學習,可以通過社會調研的方式了解保險實際問題,不斷開闊學生視野,增進學生對保險行業的了解,讓學生在社會環境里接受鍛煉,實現從學校到社會“零距離”的教學目標。
(六)指導畢業生實習及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是學生在畢業之前最重要的一門課程,論文是對于保險專業某一方面的重點剖析。教師根據學生專業方向的選擇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確立論文選題、提出寫作目的與要求、提供相關參考書目和資料,并對論文進行相應的修改等工作。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對于自己所要闡述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學習,通過這種方法實現專業理解和掌握。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對整體知識體系進行重新的模塊化構建,然后針對不同的模塊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展現;又給予學生更大的主動性、靈活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專業興趣,調動了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保險學課程的感知能力及解讀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通過新的教學方法的實踐,實現“能力培養”和“創新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教學手段
(一)多媒體教學
《保險學》教學課件含有大量信息,理論體系條例清晰,教學案例豐富。多媒體教學實現文字、圖片、音頻、圖像多元化資料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良好的教與學互動。
(二)電腦軟件模擬教學
實訓室裝備了相關保險實務模擬操作軟件,該軟件可以模擬進行承保、核保、風險評估、出單、接受報案、理算、核賠、批單、到期通知等業務流程,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使其掌握保險公司業務操作流程及具體操作方法。
(三)考核方式改革
大多經管類課程考試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作為課程的評價方式。很多學生在期末考試前采取強化記憶的方式也會取得很高的分數,但是實際知識體系及技能的掌握并不理想,針對這一特點對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有其必然性。項目化的教學有理論部分也有實踐操作部分,把實踐操作部分的得分設立權重納入考核,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學生的知識學習及運用水平,同時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也納入考核范圍,可以根據證書獲取的難易程度設立等級,對應不同的分值。這樣多元化的考核能夠使其更為全面的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更好的督促其對保險學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