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眾心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完善規章制度,強化實驗室建設
規章制度是大學物理實驗中心運行的基本保障。為保證實驗室各項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運行[3],大學物理實驗室建立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大學物理實驗室應對突發安全事件處置預案》《大學物理實驗室設備的監測、檢測和維護制度》等一系列實驗室制度,并利用教研會、班會、上課等時間對教師、學生進行全面培訓,同時還增加了一些新的規章制度,比如在《實驗室儀器借還制度》中,為突出強調實驗室在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的作用,制度中說明了借還儀器的相關規定、程序及歸還日期;在《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中細化了在實驗室管理上的一些具體操作流程及細則,包括實驗教師、實驗室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職責。為充分調動實驗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熱情,營造一種積極的、和諧的、良性競爭的工作環境,更好地利用實驗室資源,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特別推出了《實驗室環境衛生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使各實驗室的使用人認真負責,各間實驗室的面貌煥然一新。為了充分發揮實驗室的資源共享優勢,增設了開放實驗室,同時出臺了《大學物理實驗室開放方案》和《實驗室學生守則》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實驗,使學生自主選擇時間和實驗項目來做感興趣的實驗。
2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和方法
2.1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開放性實驗
對于無專業依托公共基礎課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而言,開設的項目如果以基礎類的驗證性實驗為主.不但學生覺得枯燥無趣,而且也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為這類實驗雖然可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但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簡單地測量就能獲得實驗結果,學生認為實驗課老套死板,同時也缺乏挑戰性。為了使學生積極踴躍地進行動手實踐,筆者學校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實行開放式的管理模式,通過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一些常用儀器的操作實驗,學生可以在實驗室與實踐教學綜合服務平臺網上預約開放實驗項目,通過實驗過程管理,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相關儀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逐漸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期間學生積極主動申請去實驗室進行實驗,同時根據學生的層次、特點、實驗基礎、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實驗內容,學生主動通過教材、網絡教學平臺、網上查閱資料等參考資源來進行實驗的預習,真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用開放式教學,實現了實驗項目、實驗時間、實驗教師、實驗資源等方面的開放,真正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專業特點的教學模式。全面開放式的實驗教學管理模式,從實驗內容和實驗時間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選擇實驗項目、預約實驗時間,并按照所選擇時間去做實驗,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2注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
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在實驗項目的選擇上更注重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的開展與研究,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我設計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實驗儀器、選擇實驗方法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學生根據所選實驗項目進行自我選材設計實驗,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改進完善實驗,最終完成大學物理實驗的設計與研究。學生通過實驗知識的掌握進一步鞏固大學物理理論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此同時,理論知識的理解也進一步提升了實驗技能,形成理論實驗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3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實踐能力的考核
一、微博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歷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網絡文化浪潮沖擊下越發顯得力不從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快速發揮發展的社會節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來越多。面對當前這種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勢發展,微博的介人應用成功為其拓展溝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徑。微博作為近年來新興網絡載體平臺,已經被眾多學者論證其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多重積極作用和巨大的潛在能量,可以說,微博的出現和微博文化的流行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對于當前稍顯落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積極應用微博這種平臺工具進行教育探索與改革,已經成為必然。應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了當前教育事業發展高目標、多元化趨勢的必然。這種新型教育輔助工具的出現與傳統單一的、平面的、封閉的教育模式形成對比,通過將當前微博平臺上所能調動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形成立體化的教育網絡,從多個角度、多個途徑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響。這也是未來很長時間內教育領域所可能應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當前的中國社會處于經濟、社會、文化的激烈轉型與動蕩時期,無論從近些年來國內外國際環境變化還是國內政經社探索、改革來看,我們國家無疑都經歷著異常劇烈的思想動蕩,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碰撞,大學生作為處在學校與社會思想碰撞最為頻繁領域的重要群體,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來越巨大的壓力[2]。縱觀近些年有關新聞報道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因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問題等走上了錯誤的道路,這些狀況的出現無疑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正確的思考引導,是確保他們正確看待各種問題、處理各種事件的保障,是他們重要人生階段的啟明星,所以,應用微博這種當前最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擁有強大影響力的社交工具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須也是必然。大學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帶有不少弊端,與學生心理脫節、與社會現實契合度低,學生不感興趣充滿抗拒,都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當前教學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種更加優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學生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思想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微博介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與重要價值。微博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能夠在當前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的情況下,抵御各種消極網絡文化和信息對學生們思想的消極影響,讓他們在充滿困惑、矛盾的時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過經營微博賬號對關注學生推送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更好地促進資料的共享,通過介紹相關的心理論壇、網站或優秀電視電影作品等提升學生接受度,讓學生自主動手尋找和應用,通過總結學生們時常在微博上發表的各類心情、牢騷和壓力來源等組織相關心理專題,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變化并給予專業化的建議,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微博作為大學生表達自己觀念的新載體,越來越多的與他們的生活狀況掛鉤,他們在這個平臺上能夠自由發揮,在內心出現問題時有可供發泄的途徑、可供求助的渠道,對于高校來說也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加強交流,更好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高校師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嘗試途徑3]。
二、微博應用價值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揮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突破了傳統教育空間與時間上的局限性,不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局限,通過分析這些問題與局限從多種途徑強化微博積極作用的發揮、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當前主要實踐方向。微博介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間還較短,從目前實踐實踐情況來看,其具體存在以下三個問題,分別是內容狹窄、互動交流頻率低、更新速度緩慢。以內容來說,不少高校的微博平臺直接被作為學校官方網站的延伸,在運作模式上還偏向新聞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顯得僵化落后,內容上也較為狹窄,多數為一些專業的心理測試,學生們簡單看過就算,很少能夠保持長期興趣進行關注,可以說得不償失,并未充分發揮微博平臺的功用。互動交流頻繁帶來的樂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眾多用戶群的一大優勢特點,微博平臺溝通中各種圖文并茂充滿樂趣的語言是高校的融化劑,對于高校經營微博來說,以風趣生動充滿幽默的語言來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運營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這方面的嘗試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為信息更新節奏更快的平臺來說,對信息的更新有著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無論內容還是與時下新鮮新聞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無法吸引眼球,使得學生失去興趣,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都會影響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發揮4。針對當前微博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應用的局限性,應該多策并舉以應對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專門展開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務平臺,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與時俱進,應用高超的微博管理、運行技巧,打造充滿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學生們的關注度和參與興趣。針對大學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點,在內容上進行精選,比如自我認知方面的知識、情緒的調控、人際關系的經營、心理健康測試等,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滲透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微博上學生們反饋的心理健康測試信息來完成學生資料的收集,以此為基礎展開相應專題教育指導。針對多數大學生不喜歡面對面心理溝通交流的情況提供微博私信溝通渠道,讓他們敢于積極抒發內心問題,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各類問題進行專業解答,并且不斷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虛擬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決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共同問題過程中減少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消耗,對于特殊個案展開特殊幫扶。微博作為特殊的運營服務平臺,經營團隊工作人員的選拔也要具有微時代意識,能夠做到對微博資源的物盡其用,配合微博經營需求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工作人員,經常與在校師生展開趣味互動,提升辨識度和親和力,強化對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運用,并配合校內心理健康講座、課程與專業咨詢中心服務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校方要積極重視微博上信息的監督與管理,在做好日常維護的基礎上,避免出現誤導性信息或者不當信息引發學生反感或抗議等,以一種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廣與專業化服務閻。針對學生們的留言與反饋及時在微博經營方面進行靈活調整,滿足學生們心理需求的同時針對互聯網上大量流行信息進行針對性鑒別和普及,在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兼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負面信息嚴禁傳播的同時也可參與辟謠等活動,充分體現高校文化的包容性與進步性,以獲得學生認同與喜愛。總之,微博作為當前流行的網絡交流服務工具與平臺已經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用微博的這種影響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開各項工作,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同度,以一種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為學生們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作者:王小寧工作單位:平頂山學院
貴陽中醫學院2012-2014級學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齡17-22歲間。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訂的大學生人格量表“UPI”對入校不同時長的大學生集體使用電腦施測,該問卷由64個問題構成,涵蓋了身體健康狀況、情緒反映、自我認識等方面,可分類解釋也可按總分評價,能較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身心狀況。
1.3統計分析工具
所得數據全部在SPSS19.0軟件處理。
2.結果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和綜合性的教育活動, 應充分依據教育規律并結合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 大學生在心理發展和塑造方面呈現出許多新的問題, 這也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依據大學生特有的心理活動和形成特點, 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問題和新趨勢, 開展更為深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問題, 并據此進行更為有效的教育和教學活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公共課程, 雖然該課程能夠按照教育部的規劃要求有序開展, 但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一) 針對性教育不足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針對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動主要是使大學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把握心理學的認知規律, 懂得心理學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 大學生能夠利用心理學的一般知識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以及由心理活動引發的行為結果。同時, 也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方式, 從而更好地與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動在規范大學生行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幫助其建立是非觀念和行為規范。對此, 針對性教育可以有效彌補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夠針對大學生心理活動的具體問題提供思想引導, 并為其指明具體的行為方式。更為重要的是, 針對性教育能夠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 避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的惡果。
(二) 社會實踐體驗缺乏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著重課堂教學, 而缺少社會實踐體驗。[1]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優點是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將本學科的主要知識傳授給學生們, 便于學生們快速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然而, 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不能幫助學生們熟練地使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調節方法, 也不能幫助學生們客觀體驗因心理問題給他人和社會造成惡果后的感受。對此, 社會實踐體驗環節能夠更好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有利于幫助學生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其本人和社會的重要性, 促進學生們更加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掌握心理學實用技能。同時, 社會實踐體驗環節的教學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們采用社會視角看問題和分析問題, 從而結合課本知識進一步矯正自己的思想觀點和行為方式。
(三) 學科交叉式教學缺失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強調心理學知識的講授, 而缺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式教學。[2]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 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提升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員。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導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對于學生們的偏激心理和異常行為也多采取疏導和緩解的方式。由于其勸導力和約束力不強, 因而不能對心理異常并可能采取過激行為的學生起到強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彌補。法制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使學生們懂得自身權利和義務的范圍, 了解自身行為的合理邊界, 知曉錯誤行為可能遭受的懲罰后果, 從而理性地調整思想意識并規范自身行為。因此, 法制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 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穩步推進, 社會變化日益加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 并已超出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范圍。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造成的社會惡劣影響已經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所能獨立解決和應對的。為此, 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養思維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識的高層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法制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增強理性思維
法制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理性思考問題, 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當前,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較強, 遇到問題時往往個人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理性的思維與判斷, 不能客觀地認識問題的本質并且理性地處理問題。對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和宣傳, 使大學生在面對疑難問題和思想困惑時能夠理性分析問題, 并借助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定推測自身行為可能導致的行為后果, 從而增強大學生遵紀守法和依法辦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夠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意識, 能夠降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 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 加強行為規范
法制教育能夠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 有效緩解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當前, 大學生的違法違紀行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會惡劣影響也在逐漸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漠, 缺乏對國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對社會道德的尊重之感。對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幫助大學生構建思想理論體系的同時確立法律信仰, 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要求的行為準則。通過法律知識的講授使大學生知曉個人權利的邊界, 和對國家和社會應承擔的義務范圍。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 沒有絕對的權利, 也沒有不受規范的行為。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素質人才, 應當更好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個人的權利。
(三) 提升綜合素養
法制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較大提高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當前, 大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學生們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 而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樣的培養環境下, 學生們雖然有可能成為某方面的專業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識的欠缺很可能導致其對社會的貢獻降低, 甚至成為社會發展的負能量。尤其是當學生們錯誤地將學到的一技之長用于違法犯罪時, 不僅對其個人會造成難以承受的后果, 對于社會來說也會造成較大的人才損失。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較大程度地將專業人才引導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通過強化法制思想和規范行為的手段, 為大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 使學生們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達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在教學育人方面各有側重, 兩者的交叉研究與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心理健康素質和培養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根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新變化, 積極主動地轉變教學思路,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
(一) 思想感悟與行為規則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促進學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行為規則意識, 兩者結合有利于由內而外地培養大學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導和輔導。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的方案, 從而使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幫助下能夠正確面對自身心理問題, 從而在外界干預下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學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從內心深處進行思想的轉變, 而不涉及對學生外在行為的指導和改變。與此相對應, 法制教育能夠在法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行為規則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法制思想的傳播和法律規范的學習, 進而指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行為規則。基于上述分析,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思想健全和行為規范的優秀人才。
(二) 內在調節與外在約束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想的內在調節, 而法制教育強調對學生行為的外在約束, 兩者結合有利于由內而外的調節和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過心理學來分析大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尋影響心理疾病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進而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內在調節。對于有心理異常傾向的學生來說,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能夠幫助其提高整體心理素質, 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但對其異常行為的約束力度則略顯不足。與此相對應, 法制教育不僅能夠告訴學生們如何理性地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懾作用, 即如果學生們不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規則行事, 則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這種警示和威懾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按照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為。因此,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們不僅應重視對大學生心理的內在調節, 還應重視對大學生行為的外在約束。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 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三) 自我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和個人發展, 而法制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行為規范和社會和諧, 兩者結合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導和心理調節方法, 使大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心理問題, 在心理健康知識的輔助下排除心理障礙, 重塑健康心理狀態。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大學生通常能夠實現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夠正確地面對和理解所遇到的問題或挫折, 從而實現自我超越和良性發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強調個體的心理狀態分析和心理健康發展, 而在個體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方式和規則方面略有不足。對此, 法制教育能夠更好地彌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這是因為, 法制教育通過法律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則的確立, 為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處事原則。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上, 大學生通過自我心理調整, 并在法律規范的指導和約束下, 完全能夠做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外在行為, 從而真正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完美結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應注重系統化和體系化, 在明確兩者之間差異的同時加強兩者之間的內在銜接和外在配合, 最終實現二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協調一致。
(一) 教學理念和目標的重構
基于上文分析, 單純地通過教授心理健康知識并不能完全培養出心理健康并且行為規范的人才。為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首先對當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進行重新構建。具體的講, 就是在整體教學思想和原則的構建方面強調由內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為教育, 同時將預防和消除心理問題與確立行為規則的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只有在此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大學生對自我情緒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為的規范。
(二) 教學體系和內容的制定
為更好地貫徹新型教學理念和實現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體系和內容的制定方面, 應將心理健康培養與法制思維培養的教學重點有機結合。科學合理設計的教學體系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和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可安排在前期階段講授, 使學生們能夠在理解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也有利于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法制教育方面的內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學生們在正確的心理意識下能夠采取符合法律的行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問題也能夠在法律思想和原則的要求下放棄實施異常行為或者是反社會行為。當然, 教學內容安排也可以結合具體知識點進行更為合理的制定。
(三) 實踐規劃和環節的設計
單純的課堂教學和簡單的書本知識講授永遠是單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講解, 才真正能夠使學生們理解知識的含義和問題的重要性。[5]因此, 在課堂教學之外應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為學生們增添更多的具體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從而實現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大學生的目標。在實踐規劃和環節的設計上, 教學工作者應將心理健康體驗和依法行事鍛煉的教學重點有機結合。在實踐地點的選擇上, 可將醫院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心理治療診所、法律咨詢中心、律師事務所、人民法院等列為教學實踐基地。學生們通過在這些地方學習和鍛煉, 應當能夠切身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夠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導致的違法事件給當事人及社會造成的危害后果的嚴重性。在教學時間的設計方面, 教學工作者可在每一個重點章節講完之后, 組織學生們就相關問題進行實踐體驗和調查。當然, 教學工作者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 靈活安排實踐體驗和調查活動。
(四) 師資結構和配置的安排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 由于其專業背景的局限性致使這種師資配置很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這是因為, 法制教育并非是單純的介紹書本知識, 而應理論聯系實際, 結合具體案例講解法律專業知識, 使學生們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則的內涵。因此, 只有法律專業的教師才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其中的知識, 解讀法律規范的深意。所以, 在師資結構建設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應將心理健康專業和法學專業的教學人員進行科學搭配, 并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規劃合理安排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教學活動。同時, 不同專業的教師應當積極配合, 相互協調, 更好地將教學計劃落實到實處, 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五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勢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將兩者結合才能夠真正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規范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 高校需要真正認識到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調整教學方法, 從而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將兩個專業的書本知識簡單地融合, 并在課堂上通過灌輸式的方法予以講授。兩者的整合應是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使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具體實踐經驗進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時, 兩者的結合還應注意心理疏導與外在約束的配合, 使學生們由內而外地調整心理狀態和規范自身行為。只有如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真正實現促進學生自身發展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江立成, 魏婷.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 21 (3) :1-6.
[2]張元洪, 孔慶娜.論新形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陳新星.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5, (4) :152-156.
一、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因素在情緒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情緒是環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認知三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認識是決定情緒性質的關鍵性因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諾德認為,刺激環境并不是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而必須通過認知認定才能引發一定情緒。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環境-評估-情緒,也就是說,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定是產生情緒的關鍵。免費論文參考網。
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 是一種以認知重建為核心內容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是基于這樣的一種原理:認知,也即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緒(憤像怒、焦慮、抑郁、自責和自卑等)都是由于自我挫敗、不切實際的認知造成的。艾利斯提出的著名的產生心理障礙的“ABC”理論 可用于解釋這一心理現象,他用“A” 代表“前因”,指是引緒情感有關的激發事件,,“B”代表觀念, 指個體對激發事件的觀點,“C”代表結果指對激發事件的反應結果,即情緒和行為 。艾利斯用“非理性觀念”來形容那些造成情緒不安的認知活動,艾利斯認為,來自外界的刺激事件,是否會引起情緒后果? 引起什么樣的情緒后果?在這里, 起決定作用的是認識與信念系統是否符合現實與理性 。對于情緒障礙的發生來說 ,起決定作用的是非理性非現實的認識系統。非理性信念可能是“妄下結論” 和 “個人引申 ”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武斷的下結論;另一方面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把外界事物聯系到自己身上。心理治療的要義就在于抓住認識與信念這個關鍵有的放矢進行說服教育,變非理性信念為理性信念艾里斯進一步提出所有的心理問題是由“ 非理性 ”想法引起的。解決心理問題便需要改變思想 由 “非理性” 轉為 “理性”。
二、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的情緒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心理變化過程,體現在認知心理、情緒心理和社會心理等不同的維度。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以最好的競技狀態,才能取得擇業的成功,進行職業生涯的開始。從情緒的維度看,普遍體現為悲觀情緒心理、不滿情緒心理、焦慮情緒心理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會破壞人的心理平衡,損害人的認知功能,使得無法正確的評價和反應周遭的環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發身體、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干預的自殺等危機事件的出現。
基于情緒感染理論,處在社會互動中的人與人,尤其是近距離接觸中的人與人,會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緒和行為,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緒感染的重點,而且會使得被感染者產生相應的情緒。情緒感染不僅包括正向的過程,即正面情緒對對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負向感染即負向情緒對近距離接觸的互動雙方的情緒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往往以宿舍、班級等組織形式相互影響,在畢業生中存在的悲觀情緒心理、不滿情緒心理和焦慮情緒心理等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妥當的管理,在群體中肆意蔓延,也將極大的影響到整個群體的健康成長。
三、合理情緒療法在大學生就業情緒調適中的實施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的所關注的焦點是形成實事求是的認識,從而盡量減少我們的不安情緒。質疑那些是大學生在就業中感到難受的想法和觀念是直接的途徑;也可以通過改變某些影響和強化消極認知的行為的作為間接途徑。合理情緒療法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緒,而是幫助我們對可能引起的痛苦的情緒做出適當的反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安德爾說過:“人類最奇妙的特質之一就是,能把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我們的某種缺陷往往也可以變成我們的優勢。
(一)引導個體矯正自我的認知偏差
情緒性質主要取決于個體的認知,認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緒也不同。這就啟示我們,情緒問題或者認知障礙可能是由個體的認知錯誤造成的。治療情緒問題的關鍵是改變個體的認知錯誤,而要改變認知錯誤,主要是依賴于個體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論中引入“D”,“D”代表辯駁,埃利斯用“辯駁”一詞描述我們自己質疑自己思維方式的過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難過的想法和觀念,下一步就是辯駁它們。例如為了辯駁我們“我應該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業面試中屢戰屢敗”的現實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覺得焦慮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雖然好像都是失敗,但是大部分就業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敗中能發現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斷積累經驗,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雖然面試都失敗,但是沒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這種方式來辯駁我們的觀念,有助于體驗到更恰當的情緒:放松,而非高度的焦慮。這種辯駁還會使得我們行為得當,比如在這個避免面試焦慮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極不作為。對于無益的想法和觀念進行辯駁,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學會辯駁,從而最終改變使得我們感到難受的認知,是避免和釋放很多不安情緒關鍵。然而,這樣做之前,我們的需要識別那些在我們的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制造不安情緒的觀念和思維模式。
埃利斯觀察到,人們天生就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敗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如果我們的思考違背了我們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內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應該提供我需要的東西。生活過的舒舒服服。我不應該遭罪,不應該遇到麻煩”、“事情如果沒有按照我喜歡的方式發展,就太糟糕”、“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還不如逃避問題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決定的;當事情進展的不順利,我就不可能開心。”
不合理信念,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是專制的,是絕對的。認為事情“應該這樣”或者“必須那樣”,而不僅僅希望或者是傾向于事情怎么樣。“我的生活應該無憂無慮。”、“我是受到的待遇應該是公平的。”、“我應該有一份好工作”等絕對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情糟糕的觀念。把事情的某個方面絕對化,以致產生心理或行為問題。
(二)恰當的進行歸因和認知訓練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癥的病人作了這樣一個實驗說明了可利用歸因來治療某些心理和行為問題,典型的就是適應性情緒問題。正如上述實驗所說明的,我們可以恰當利用個體的歸因或重新歸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療自卑問題時,可以引導個體把成功歸因于能力等內因,而把失敗和挫折歸因于運氣不佳、條件惡劣等外因,以增強其信心。
蒙田說:“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協奏曲,由不同的音調組成,夾雜著不和諧音。這些音調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緩的;既有輕柔的,也有舒緩的。如果音樂家只喜歡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譜寫出最好的樂曲?”事物和事情都有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塞翁失馬”作為中國很著名的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費論文參考網。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時,既要看到其消極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積極的方面,這樣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態,遇到失敗與挫折時不氣餒不懊悔,獲得成功時不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因此預防心理與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進行積極歸因,必要時不免用一些調節,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來自我安慰。
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要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對待之,客觀的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首先,在市場經濟背景的就業市場化、金融危機形勢下的需求形勢不佳,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高學歷畢業生比例劇增的就業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出現求職的失敗是難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職都是成功的。求職失敗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絕對的原因,還有選擇的求職意向不適合自己,企業的文化與自我的價值觀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確分析自己的額原因,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策略。
著名的心理學家安德爾說過:“人類最奇妙的特質之一就是,能把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免費論文參考網。”我們的某種缺陷往往也可以變成我們的優勢。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積極的自我肯定和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等都是進行就業心理調適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為例:用肯定的陳述來幫助自己鞏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試一份工作,可惜沒有發揮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實可以這樣自我安慰自己:“這算不上一場災難”,“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次都是學習的經歷”,“羅馬不是一天完工的”。類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會對自我的良好情緒的持續有極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1)(澳)埃德爾曼著;黃志強,殷明譯.思維改變生活[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14.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在世界教育教學改革中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對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1]。對于我們來說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責無旁貸,毋庸置疑。
那么探索全新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刻不容緩。迎面襲來的多元智能理論與信息技術潮流帶來更多可拓展的空間。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學生的多元智能,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及重視程度大勢所趨。最終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時代的主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當務之急。深入思考、探索,最終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二、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剛剛勝利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了傳統文化明確的定義:“一個國家的歷史、形象和尊嚴的代言是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的根蒂是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必須以領悟、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條件。近年來國家大力度進行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一直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著力點,從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與國家的大力號召相反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卻受到了“冷遇”,在教育中遭遇了“瓶頸”。全面分析當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問題:
(一)忽略傳統文化教育
1.家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斷層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長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淡薄,子女受其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消極和抵觸情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導致了當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缺失和斷層。
2.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建設不完善
2012年,某教育機構對全國100家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置進行統計,僅有30家高校開設了傳統文化教育選修課程,其中配備對口專業教師的僅有20%。就學生學習情況來看,課程出席率小于35%。
(二)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過度的課程化,任務化,教育推廣面狹窄單一。
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理解。使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
(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情景式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適應性,產生于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反作用于生活環境,與環境共融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其脫離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成為無本之木,無根之水,空中樓閣,成為了書本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四、多元智能理論與計算機網絡支持下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
在計算機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新興事物、外來文化迅速占領市場,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除了關注這些“異”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面前,我們不能只是愛么能助,望洋興嘆,更應該看到的是他們帶來的活力與生機。那么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結合信息技術實施多元多維、情景性、發展性的教育模式,正適合傳統文化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互連網走入千家萬戶,我們進入了“全城一家零距離,珠穆朗瑪在身邊”開放、虛擬的網絡時代。那么,讓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是下一步應該探索的問題。
(一)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為傳統文化安個“家”。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虛擬仿真出全世界的旅游勝地,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世界的風采,是經濟旅游的新潮流。那么基于網絡虛擬現實技術顯著的技術特點為中國傳統文化安個“家”,是初步探索的方向。
(二)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多元智能原理與游戲化學習的“臉對臉”。
讓網絡游戲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同時讓傳統文化為網絡游戲填加豐富的內涵。網絡游戲的虛擬環境成為傳統文化教育賴以生存的土地。
網絡游戲是網絡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一種,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網絡游戲也成了新興產業。正引發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事件層出不窮。網絡游戲設計的暴力,不規范占絕大部分因素。從網絡游戲設計中入手改善網絡游戲的不足,并在網絡游戲設計中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網絡游戲之中,賦予傳統文化騰飛的羽翼,同時也賜予網絡游戲以圣潔的靈魂,實現游戲化學習。
根據眾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游戲化學習的難點主要在于游戲與學習之間相互融合的問題,游戲與學習之間的比重問題。
五、小結
根據游戲化學習的意義我們用情理的精神,利用傳統的文化改造虛擬游戲的不足,填補虛擬游戲的漏洞。
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使學生能無意識的在網絡游戲中領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相反傳統文化也在游戲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抑制其弊端,避免沉迷的現象。有機的將傳統文化,網絡環境,學生的意識結合到一起。三維一體的立體式隱性學習模式。
改變“填鴨式”教學,使學習成為一場有趣的游戲,從學習中感受快樂,使人們不再是對游戲成“癮”,而是對學習成“癮”。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文化逐漸成為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加復雜,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挑戰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眾文化以商業性、媒介性、娛樂性、世俗性、流行性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體系產生了消解作用,從而威脅到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權。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文化可以以資本的形式贖取和轉化為經濟價值,語言符號也成為可供消費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資本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于價值理性的道德話語體系帶來挑戰,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色彩,資本本位取代價值本位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主導邏輯。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訴求的是感官經驗的視覺形象,而非書面性概念意義的文本修辭效果。由于大眾文化的影像、模擬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論課中過度再生產,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將感性層面的本能欲望滿足所獲得的消遣愉悅作為賣點,而不是深層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就此造成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眾文化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持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戲的形式消解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意識形態宜教色彩。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反映的是大眾日常生活的平凡敘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價值理性的宏大敘事,也就造就了大眾文化的日常化、瑣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眾文化以現實的關懷和當下的感受為切入點,彌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學話語體系的深度結構轉為喪失深度的平面結構。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立足于感性層面形象的審美化,而不是精神層面信仰的審美化。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導致的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使教學話語體系喪失對思想內容的形式分類、抽象概括和邏輯論證能力,最終導致語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虛無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以純粹欲望的滿足構建自我價值體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靈的震撼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經典文化。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學話語體系的語言符號不再反映現實,而是遮蔽現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技術化的批量生產,顯然是對教學話語體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具有創造性作用
誠然,大眾文化本身蘊涵著能動的解碼力量。大眾不是單質的一元化群體,而是復雜的多元化組合;大眾文化的受眾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著生命活力的自由創造者。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文化的內涵,并對既有的文化格局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人類文化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路徑。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等級化向民主化的轉變、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轉變。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促使教學話語體系從控制支配轉化為對話交流。正是在這種主體間性的語言交往中達到相互理解,進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系統。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廣泛性、普及性和開放性,從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中的差異性、等級性和壟斷性,這對于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媒介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擴展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空間,進而促進教學話語體系形成有效的理論自覺。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以其溫馨、輕松、休閑、歡樂、回憶等手法,使在緊張疲憊、超荷壓力生活下的大眾放松心理狀態,彌補生活的單調性、片面性和孤獨性。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以風趣幽默的話語風格表達嚴肅莊重的思想內涵,使大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傳遞高尚深刻的核心價值理念,使大學生與教師達到價值的視域融合。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交互式體系的轉變,達成對核心價值理念的普遍認同。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眾文化的世俗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能夠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之內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間,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政治上的公民權,也會塑造大學生文化上的公民權。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新穎性、動態性和獨特性。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維的意識形態話語霸權的重建,而是要將觸角伸向身體領域、消費領域和符號領域,在無意識世界中探尋大學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現形式。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效率性、活躍性和創新性,大眾文化從其審美趣味的普泛化出發,緊緊把握時代流行的脈動,吸納廣泛的接受者,力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灌輸者,學生不再是純粹的接受者,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現實需求。商品的交換價值原則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對意識形態語言符號的消費,維持與現實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三、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實現路徑
大眾文化由于對感性層面物質欲望的執著,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功利化、標準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眾文化對教學話語體系的創造性作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要實現從教學理念、教學機制、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的全方位創新,筆者認為,的基于實踐的語言交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轉變的實現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語言交往不僅涉及互為主體的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語言交往作為內在的環節實現了價值和意義的生成。這種語言交往實踐規避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可能導致的灌輸化、控制化和同質化等消極影響,倡揚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產生的平等化、現實化和效率化等積極意義。
(一)語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構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語言交往,開辟充滿意義的語言交往的公共空間,意味著揚棄教師抽象的獨語,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往中達到普遍性共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生活話語轉化消解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極影響,強化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生發的親民化、平實化和風趣化等積極意義。
(二)語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另一方向。在大眾文化視域下,語言形式還有朝著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性質、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決定了其語言交往形式不應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體化層面,而應該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層面,通過精神層面的語言交往觀念地建構起意義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對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癡迷低俗的物質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應盡可能地創造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構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價值共識,進而將價值共識引向實踐過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學術話語性質定位避免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引起的膚淺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極影響,提升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引動的開放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積極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方向要求語言交往具備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等特點。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科學技術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交往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的助推器。現代科學科技使語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語言的局限性,構建出純粹形式的科學語言,通過語言的邏輯化實現對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確把握。在大眾視域下,科學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交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創造了語言符號的新形式,創新了交往主體的新觀念,創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樣式,最終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活動的交際能力獲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技術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論方法的創新動力。
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實現創新,就必須回到交往實踐中去。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語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親近生活世界;通過語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富有意義;通過交往語言的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生成—以科學發展觀為視域[J].東南大學學報,2010(4):117
華中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申凡教授認為,我國對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主要以新聞心理研究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雖然研究方法單一,但是它研究的傳者(記者、編輯)心理、受眾心理,研究的采訪、寫作、編輯活動中的心理規律,在當時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對新聞學研究起到補充、拓展領域的作用;第二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直接以傳播心理學的形式展開的,雖然研究方法日益嚴密與科學,但是內容要么與傳播學理論重復、重疊,要么是對傳播中的心理術語簡單解釋,這些研究尚不能達到補充傳播學與拓展傳播學研究空間的作用。申凡教授建議,可以從對傳播學研究拾缺補漏的地方入手,開拓自己的領域;也可以把傳播學中已有的心理研究作為起點,再向縱深方向研究。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再逐步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與理論框架。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林之達研究員發表了對傳播心理學建構革新的想法。他認為:用普通心理學理論框架中的原理來觀察、解釋傳播(包括傳播的各外延)領域中的心理現象,結果把這些領域中有機聯系的心理系統切割成互不聯系的零碎心理現象。本研究采取另一種思路:第一步,考察、揭示了傳播系統與心理系統原來是人類精神生產流水線上緊緊相扣、不可分離的工序,傳播的天職就是為心理系統輸送精神能源材料,心理系統的使命就是把傳播系統送來的信息,通過一系列心理反應,轉化成與信息異質的心理能,心理能外化為人的行為,行為做功,便產生了傳播的社會效果;第二步,沿著傳播領域各心理系統本來有機聯系著的脈絡建構傳播心理學(包括新聞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宣傳心理學在內的各分支學科)的理論框架。
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陳衛星教授的發言,從帕洛?阿爾托學派的基本原理出發,探討傳播心理的建構過程。帕洛?阿爾托學派的語用學理論是要把傳播作為一個被整合的社會現象來考察,把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結合起來考慮,從元傳播入手,從非傳播的模態找出傳播的可能性。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周慶元教授認為,整個20世紀,對于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對象的認知歷程可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孕育期,可稱為“采訪對象說”,這是20世紀初期關于新聞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基本認識,代表人物是邵飄萍等;第二階段是萌生期,可稱為“受眾心理說”,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新聞學者提出要對受眾心理進行研究,代表人物是安崗、陳朗等;第三階段是草創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張駿德、劉海貴合著的《新聞心理學》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新聞心理學專著,盡管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它初步提出了新聞心理學的框架結構,開創了新聞心理學研究的嶄新時代。這一時期的汪新源先生提出了“記者為主說”;第四階段是發展期,可稱為“認識主體說”,醞釀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成熟于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主要代表有劉京林等。
對于傳播心理學與新聞心理學的關系問題,與會代表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傳播心理學包括、涵蓋了新聞心理學,目前是新聞心理學向傳播心理學方向發展;另一種認為兩者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不存在種屬關系。北京廣播學院劉京林教授過去認為傳播心理學涵蓋新聞心理學,現在則認為兩者不存在種屬關系,而是并列關系。她解釋說:“按照完形理論的觀點,被整合之后的對象不能再分解為構成它的最基本的元素。同理,雖然新聞學、心理學等學科曾經是傳播學的前身與源頭,但是傳播學一旦形成獨立的學科之后,便可以與新聞學、心理學平起平坐,相互之間不存在歸屬關系。以此類推,傳播心理學和新聞心理學也不存在歸屬關系,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又各自獨立的學科。”
2.我國運動心理學目前發展現狀
2.1研究重心長期囿于競技體育運動,造成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不平衡
運動心理學的產生是與體育運動學科的發展及需求是分不開的。體育運動不僅包含民眾所熟知的競技體育運動領域,更包括體育教育領域和大眾健身領域,是一個多領域、綜合性的科學,因此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不能脫離這三大領域的平衡發展,而偏重于某一領域的發展。由于我國在建國之初經濟建設任務與競技體育強國任務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競技體育運動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頭戲,人民對經濟建設的需求與認知也大大壓抑了對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科無論在研究重心還是在學科發展定位上都長期囿于競技體育運動,從總體上講,我國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對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的專業運動員的運動動機、運動情緒、心理技能、運動員自我運動認知等方面進行深入科學研究與理論探討,并將運動員心理實驗干預、心理指導作為運動心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內容來進行,造成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不平衡。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是主流,體育教育和大眾體育鍛煉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關注度過低,甚至被長期邊緣化,體育運動中的社會心理學問題、體育鍛煉的心理學問題等社會體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雖有涉及,但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落后。運動員個性特征、心理選材、心理技能訓練等是中國運動心理學的重點研究方向。
2.2 研究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整體研究實驗科學驗證,影響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
通過文獻檢索目前在運動心理學學科發展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三個權威性學術雜志——《國際運動心理學雜志》、《運動心理學家》和《運動與鍛煉心理學雜志》所發表的近幾年的論文,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實驗法仍然是當前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流,當前的國際運動心理學研究更注重實驗操作與情境的結合,注重研究的生態學效度。但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現出上升趨勢,實驗法和測量法占居主導地位,仍然停留在實驗描述階段,且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分散狀發展,缺乏統一的、系統性的研究定向。盡管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及研究員在心理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數研究成果尚屬于經驗的論證而缺乏科學的實驗,使得我國的運動心理學無論就研究層次還是學科發展水平都遠遠不能適應體育教育實踐及群眾健身體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3.我國運動心理學發展趨勢研究
3.1積極擺脫單方向畸形發展模式,尋求三個領域全面發展,增強系統化、整體性平衡發展
雖然我國目前的運動心理學科學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學科發展和理論研究等方面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該學科在我國引進時間和起步時間較晚,仍然有可圈可點的優點。我國運動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必須要依存于本國的研究力量積極從內部尋求發展突破,因此在未來發展趨勢上勢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競技體育領域單方向畸形發展模式,尋求三個領域全面發展,增強系統化、整體性平衡發展。
就我國當前的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競技運動心理學已經不能完全涵蓋體育教育心理學和大眾健身心理學,三大領域的研究要求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針對性越來越強,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日趨明朗化,不同的“受眾”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及“終身體育”體育教育理念的日漸深入,群眾健身意識及保健意識原來越強,對自身的運動心理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社區體育健身必須要加強群眾健身時的體育鍛煉方法與心態的指導,幫助群眾建立并培養正確的健身興趣與健身習慣,因此.我們應該看到體育教育和大眾健身兩個領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們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盡管我國在這三個研究方向上仍然沒有形成適合本國發展情況的完整的、獨立、系統的理論體系,也未將競技體育、體育教育、群眾健身體育三個方向做完整區分,交叉重疊較為明顯,但由于三個研究方向各自擁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明確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務,滿足各自的社會發展對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發展我國運動心理學三個領域系統化、獨立化的理論體系勢在必行。
《拖延心理學: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癥宣戰》(美)博克 著,蔣永強 陸正芳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9.80
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秘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銷售員,拖延的問題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個人。作者基于他的備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咨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做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通過鑒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沖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扎實的基礎工作。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他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并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本書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力缺失紊亂癥、執行功能障礙癥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本書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愛尚書庫:
《心理操控術》
(法)勒龐 著,周婷 譯 新世界出版社 ¥28.00
這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大眾心理讀物。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甘愿成為潮流的忠實追隨者,去買那些奢侈但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東西;為什么會成為泡沫經濟的犧牲品,去投資一直不被看好的股票,那么不妨閱讀一下本書。它會讓你開闊自身的視野,豐富思考的路徑。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后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龐早年在巴黎學醫并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周游列國,晚年開始研究心理學,并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寫下了一系列心理學著作。
《影響力》
(美)西奧迪尼 著,閭佳 譯 萬卷出版公司 ¥45.00
如果你是營銷、銷售工作從事者,《影響力》是你應該從頭到尾仔細閱讀的第一本書;如果你是新聞媒體工作者,請先讀第4章,了解社會大眾受媒體報道的影響所做出的模仿舉動,為你以后再次報道此類事件提供三思而后行的參考;如果你是普通人,請你一定仔細閱讀并牢記第4章中的一些內容,學會在緊急情況下如何呼救,不要因為不確定性而成為犧牲品。
自出版以來,《影響力》就一直是最暢銷的圖書。由于它的影響,勸說得以成為一門科學。在這本書中,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隱藏在沖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這一切的根源。
《本色: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