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程思政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4探究問題的大小與數量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為學生設置的探究問題一定要有時間來完成,數量要做好控制,問題太多就會流于形式,無法做到廣度與深度探究,學生也只能疲于應付。同時還應該把握住問題的大與小,如果給學生設置的問題太大,學生感覺到不知如何入手,無法找到問題的切入點,課堂探究所設置的問題要做到大小合適,有質有量。
2中專思想政治開展探究性課堂的對策研究
2.1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首先,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的教書向育人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呆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相關知識,學生機械地模仿,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式教學給學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為學生設置適合他們發展的問題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進探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感知自主學習所得到的收獲與滿足,嘗到探究性學習的甜頭,就會對思想政治學習充滿興趣。
2.2構建有序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課教學效率的關鍵,學生只有在較為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才能夠放松思想,才能夠激活思維,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相關問題的探究當中去。教師應該構建較為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民主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思考,大膽質疑,勇于表達。同時,教師需要做好組織和引導,防止陷入無序和失控狀態。中專思想政治新課程的課堂探究需要教師營造有序而又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通過和諧的氣氛讓學生大膽探索,通過有序的引導讓學生按照既定的目標開展相關的探究活動,做到有效深入高效。
2.3思想政治開展探究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開展思想政治探究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放任。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就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實踐當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置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選擇話題,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討論,通過生動有趣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去。當學生探究陷入困境時,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做好有效的評價和總結,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探究效果進行積極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集中出現的問題加以重點解決,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優勢加以肯定和表揚,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課的教學效果。
2.4對教材進行靈活取舍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舍,有重點地探討和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對于一些較為基礎和簡單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便能解決;對于一些不符合時展的教學內容應該大膽的舍棄,對于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促進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境界提升的教學內容應該精心選擇,并且在教學內容上加以豐富,同時設置的問題應該更有廣度和深度。教師就需要對教材系統研究,結合一般的認知規律,將探究的內容更加具體化,讓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實際,課堂探究更加高效。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相結合就是以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去。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補優勢,提高教學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運用。但是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采取相應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目標定為不準,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實現數學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突出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而不顧是否有利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將各類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影片等一股腦地加進去,結果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教學目標不明確。如,有位教師為了上好“采松果(兩位數加一位數)”課,精心制作了一幅細致的動畫——“動物園的一角”,把教學融入到游戲中,并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上面所說的各種信息資源,又是動畫、又是聲音、又是圖像。上課時,學生發現連連:“我發現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動”,“小河里還有魚兒游”,“小雞的頭一動一動,它們是在啄米還是在啄蟲子”……課堂氣氛異常激烈,但一堂課下來連聽課老師都搞不清這節課主要講了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
2、忽略學科特點,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數學學科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會應用,學會創新。但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是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技術改革的“全權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術”就不是好課,用了“信息技術”就是全優課,因而導致許多老師盲目地,不切實際地,花大力氣把工作重點放在課件的制作上,而放棄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數學學科特點。如,有位教師上“角的度量”,課前把“角的度量”的有關知識精心的制作在網頁中,上課時基本照網頁設計,單純的介紹了有關角的度量的理論知識,而沒有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怎樣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個角的大小,課后有許多學生不能正確進行角的度量,因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設計不當,影響學生思維的拓展。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轉換,有經驗的老師總會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許多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卻大大減少了學生這種“思考——發現”過程,教師變成了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學生按預先設定的模式,進行學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只能順應教師的思維方式簡單作答,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式”教學,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學,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多媒體顯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問題“等式的哪邊是要分解的多項式?它的各項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體顯示公因式概念。(3)教師歸納并用多媒體顯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課件設計的模式,機械地學習。
4、課件制作粗糙,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有些數學課件制作過程過于簡單,只是幾張簡單的幻燈片,缺乏交互性,上課時學生當“觀眾”,只能被動觀看,教師當“導演”,只能按順序播放;有些則過于復雜,其課件往往是畫面背景雜亂,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導致學生上課時,一味看課件中的圖案和動畫效果,而不關心教師的講解和畫面上的知識點,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強,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上課時用的課件、網頁不是自己親自做的,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的技術問題無法處理,如,局域電子教室學生機突然黑屏,教師就無計可施,只好“助教”上陣;有些學生打字速度慢,電子郵件不會發,這些均會造成課堂教學組織不嚴密,張弛度把握不好,影響教學效果。
二、采取的對策
我們提倡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解決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賓奪主。
信息技術集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談的信息環境。但是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優越,都應是為了教學服務,即一堂課中學生應永遠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優勢。如,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較之屏幕更具親和力,適當的板書,板畫可以給學生一個短暫思考、回味、休息的時間。
這里是三位教師對“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
A教師教“圓的認識”時,把教學內容按照預設方案悉數設計在課件中,在頻頻點擊下,按照“既定方針”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板書,因為這些都已經在課件中“閃亮登場”了。
B教師教“圓的認識”時,課件與板書雙管齊下,“該出手時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師的板書整齊、清楚、明白。
C教師教“圓的認識”時,也把課件與板書“聯姻”,不同的是教師的板書亂七八糟,最后在學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議”下,“麻煩”學生動一番腦筋,重新整理,“刷新”記錄。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互相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才能真正得以發揮,因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遵循適時,適用,適度的原則,即應在某些需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題中,在恰當的時候,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而不能濫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取代數學教學。上面三位教師:A教師不管什么,都用課件當作萬能工具。B教師雖然在運用課件的同時,注意了與板書結合,但是教師又包辦了一切。C教師對課件適而用之,把課件看作點化的工具,同時適當的運用板書,板書故意寫的亂七八糟,讓學生去整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2、圍繞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目標制作教學課件,優化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應該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數學課程的教學時間里實際整合,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數學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又借助數學載體學習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因而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整合,要打破常規教學中,學科界線,不僅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圍繞學習主題,適當綜合各方面的知識,豐富數學學習的內涵,建立起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平臺。同時還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達到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
知識的整合不是知識的雜燴與羅列棵,教師在備課時,要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篩選信息,巧妙安排,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有利于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如,“勾股定理”的導入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在校園資源庫進行本課的自學,學生可以通過對“勾股定理”的知識的來源、證明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出不同問題,引入教學。這個導入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網絡資源學習有關“勾股定理”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運用、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有效地優化了教學設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3、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師和學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師生是共同的學習伙伴。針對部分教師及學生計算機知識相對貧乏的問題,首先,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比如必須學會用信息數據來處理各種教育信息、能運用CMC環境下的各種傳播或交流工具、會使用必要的軟件制作工具、能用先進的工具軟件設計或集成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等等。此外,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還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惟有現代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實現教學的優化。其次,要學生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學會使用與學習和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件,并能熟練操作計算機進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它有一個全面的、清醒的認識,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總能“守得云開見明月”。
參考文獻:
2存在的問題
目前網絡工程課程實驗教學都是圍繞教材選用一些內容,由于教材內容比較零散,并且沒有很好的和當前市場需求相結合,與主流的網絡認證內容也有一些偏差,鑒于市場上都對網絡廠商的認證很看重,因此有必要將網絡工程實驗課程內容與網絡廠商認證的實驗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使用一套與網絡廠商認證的實驗內容相結合的上機實驗指導書,將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就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高校在制定《網絡工程》實驗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網絡系列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教學內容,比如一些網絡實驗在《計算機網絡》中設置過,在《網絡工程》課程中仍然設置,這樣就使課程內容重復,因此各門課程的實驗內容一定要進行統籌安排,最好形成網絡方向的一個課程體系。在網絡工程課程教材的選擇上,目前出版的網絡工程教材數量有限,且內容各異,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所以課程內容也就有所區別,而實驗所用教材適合的就更少了,因此好多高校都是自編實驗內容。各個高校的實驗內容和實驗環境也都不一樣,實驗形式基本都是老師給出實驗步驟后,學生進行一些驗證性的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沒有考慮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和鞭策,定期進行實驗測試等環節。
3實驗教學內容設計
通過分析現有實驗教學現狀及其優缺點,將對本系《網絡工程》課程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一些改革,編寫適應當前市場需求與網絡廠商緊密結合的實驗內容,設計檢驗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定期測試的環節,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最終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3.1將思科CCNA課程體系內容引入網絡工程實驗教學內容中,緊貼行業發展前沿,與市場緊密結合,使學生學有所用,增強就業競爭力。思科認證是由網絡領域著名的廠商思科公司推出的,是互聯網領域的國際權威認證,思科公司推出認證的目的是檢驗網絡技術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同時為確保合作伙伴和專業服務伙伴有足夠的技術實力,思科廠商已經占據了市場相當大的份額,因此可以按照CCNA實驗內容進行實驗課程安排。
3.2以CCNA認證內容為基礎,修訂和完善實驗指導書,由于網絡工程實驗課程共32學時,因此應該對CCNA實驗內容進行選擇與調整,建立適合于網絡工程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體系,而近年來市場上沒有合適的教材對口本校網絡工程實驗內容,因此有必要根據本校網絡工程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自己編寫一本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書最好遵循循序漸進"模塊化原則,劃分為網絡基礎"網絡交換"網絡路由等部分。
3.3建立一種對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反饋的教學模式,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學生完成基本的驗證性實驗內容后,通過設計相關知識點的實驗測試案例庫,來檢測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實驗拓撲文件,該文件可包含部分配置,然后讓學生完成剩下配置;也可以包括所有配置,但是配置文件有錯誤,讓學生去排查出其中的錯誤。每一個實驗內容都要設計反饋測試文件對學生相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通過這樣一種新的實驗教學內容設置,培養學生學習網絡方向的興趣,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教師主導作用方法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當然,隨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又會遇到新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解決傳統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弊端和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一、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長期以來,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不感興趣,甚至有學生把政治課看作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政治課上大多數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課堂教學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狀況的形成固然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法陳舊單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教師就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各種教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設情境
新課程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新課程模塊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應注意情境的內容必須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常識《價值規律》一課時,我受《老漢殺雞》漫畫的啟示進行了《蛋市》情境創設,我讓一名同學扮演養雞場的老板,部分同學扮演成賣雞蛋的,另外一些同學扮演成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變動及時作出是擴大規模多養雞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殺雞以減少損失的決策,并要求大家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結果,“老板”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書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濃厚的興趣支配下,每個同學都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2、時事簡評
新課程理念堅持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的統一,時政教育不僅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互相補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在對高三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我最喜歡的選修課”調查中發現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對“時事點評”這門課感興趣,這使我意識到加強時政教育是激發學生學習政治學科興趣的重要途徑,并且在時政教育中學生主體作用應該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我結合高三政治課堂教學特點,在每節政治課開始的前五分鐘進行“時事簡評”,讓同學們對近年來發生的時事進行簡要評述。例如,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美軍很快攻占巴格達,不久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也被捉,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學的震驚。于是我便要求大家關注事態的發展,并要求同學們做好準備對伊拉克戰爭進行簡評。上課了,幾位同學拿著事先準備好的講稿輪流上臺發言。使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能用國際關系的理論來闡述伊拉克戰爭的必然性,而不是簡單的情況通報或情緒發泄,也有同學試著從國家制度、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分析美伊沖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學指出了這場戰爭對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借鑒意義。他們的發言都不長,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經過了精心準備,這個準備過程必然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必然會隨著這樣的思考而不斷得到提高。更為可貴的是他們發言中所流露出來的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感,這種精神和情感又豈是僅憑教師的單純灌輸就能培養得起來的呢?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正符合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發展性”原則嗎?
3、組織討論
討論教學方法已被廣泛使用,它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探究學習習慣,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如果能適當組織學生對一些現實問題進行討論,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高二哲學《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一課時,我有意識地組織了一次關于價值取向的討論。我讓同學們在課前對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形成觀點,然后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上課了,我讓同學們自由交流,分組討論,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觀點的同學集聚在了一起,幾個討論小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們在小組內通過討論把各自的思想迅速進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組的鮮明觀點。十五分鐘后,科代表作為主持人宣布全班討論開始,各小組分別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陳述了他們各自的觀點,然后大家開始對這些觀點進行討論。有趣的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并不是拜金主義或享樂主義價值取向,而是一個小組提出的“利他而無回報的活動是無意義的”這樣一個觀點。為什么這個觀點會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討論熱情?我想,正是因為這個觀點就來自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并且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會現象給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帶來的困惑,因此必然會引起大家的思考。討論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學會想問題、辦事情,這樣的討論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僅僅把討論當作是一種形式的話,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變成死的教條,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純粹是應試的需要,那么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呢?
4、開展研究性學習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該能夠和研究性學習課進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多次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了研究性學習,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常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課的時候,我發現許多同學對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并不了解,所以他們對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現代農業之路等知識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決定組織同學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我讓學生按自愿原則分成幾個課題小組,讓他們圍繞家鄉農業發展的問題確立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有的小組以《家鄉農村教育與農業發展的關系》為課題,有的小組以《家鄉農業資源利用狀況研究及對策》為課題,也有的小組利用有同學家長開面粉廠的有利條件,確立了《小麥的生產、加工與市場》這樣的課題。因為當時正值入冬,加上這些課題在短期內不可能研究出象樣的成果來,所以我就決定讓他們利用放假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詳細記錄研究過程,在第二年國慶節期間完成研究課題,然后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并進行討論和評價。結果在第二年講授高二哲學常識《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一課時,我要求各課題小組展示成果。以《小麥的生產、加工與市場》為研究課題的小組展示了他們的成果:從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到對小麥進行加工的各個環節,一直到小麥、面粉市場行情變化及其對小麥生產、加工的影響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并且還對農村小面粉廠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這使我備感興奮,因為同學們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堅持完成課題研究學習任務并取得良好結果,說明學生一旦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就會迸發出強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極高的創造熱情。當然,由于研究學習的時間太長以及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他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都不盡人意,然而與他們的研究過程比起來,研究結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為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獲得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不可能獲得的能力,這將對他們今后終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也許這才是我們新的課堂教學取得的最大收獲吧。
二、合理組織,及時引導,正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
伴隨著學生興趣的提高和主體意識的增強,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如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怎么辦?學生的思維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現偏差怎么辦?這些問題不解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要解決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就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正確發揮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1、營造氛圍要適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并加以制止。例如在我前面提到的《蛋市》情境教學中,當“老板”發現雞蛋價格下跌時,突然大喊一聲“殺!”,并且做了一個夸張的下砍動作,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隨即就有不少男生學做下砍動作,并準備喊“殺!”,見此情形我趕緊叫停,用眼神制止了這些同學,同時引導大家回到主題。我想,阻止他們肯定會掃了他們的興,但如果不阻止,這次情境教學就可能失敗,并且會對今后的教學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高中生誠信現狀及表現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誠信或道德問題,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專家學者甚至政府官員,當然學生本身、家長以及教師對這個問題也都尤為關注,由此凸顯出學生誠信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人們對學生誠信或道德問題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業中的誠信問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高考的壓力迫使學生不得不注重對學習成績的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自身的各項利益都有著緊密關聯。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得到比較積極的評價或反饋;而成績不好的學生所得到的評價或反饋中則以消極的居多。這些也迫使學生不得不重視自己的學習成績,也促使他們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從而能夠得到更多正向的評價或反饋。一些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每到作業和考試的時候只有試圖去抄襲別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較重要的考試時,作弊現象可謂是屢禁不止,一些學生為了得到較好的成績,采取夾帶、偷看、收買別人的答案甚至偷盜試卷等不誠實的手段這不僅會影響到他們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還會妨礙整個青少年群體的健康發展。
(二)日常行為中的誠信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誠信與否,也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做到誠信就可以了,但事實恰好與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誠信水平,需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時還要持之以恒。“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從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誠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誠信水平。但在實際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學生在經濟、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表現也不盡人意。不少學生為了獲取較多的零用錢,不惜欺騙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師和同學。在人際關系上,主要是同學彼此之間不很信任,不愿意說真話。學業誠信確實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誠信也不容忽視,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讓人在德智體等各個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誠信問題。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年輕一代要在揚棄的基礎上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觀。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強調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敢于奉獻的精神和作風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學生都不完全具備或養成上述優秀的品質。在學校,鋪張浪費的現象比比皆是。至于艱苦樸素的作風,更是很少學生能夠養成了。
二、高中生誠信問題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點。高中生一般處于16-19的年齡階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邁進,因而思想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朝氣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觸的社會面不斷拓寬,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很感興趣,心理上呈現一種社會化趨勢。同時又受自身學識和社會閱歷所限,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極端化,感情容易沖動,如果不能用正確的認識去指導自己的行動,也可能因一時的沖動而導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為,因而需要及時的引導。
2、思想政治課教學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教師在誠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責任重大。由于升學率的壓力和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對思想政治課的文化功能情有獨鐘,而忽視誠信教育,特別是自從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綜合,思想政治課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長、學校、學生本人都越來越不重視思想政治課,這使得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積極性大大受挫,他們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關心的是本學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績。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其結果必然損壞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乃至整個學校德育的運轉。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強化誠信教育的主要對策
1、挖掘教材中有關誠信教育的內容,強化誠信教育。教材是學習誠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實誠信教育的基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中心任務就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國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學文化知識在教育行為中的表現,它包括了教師教育過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師與學生開展誠信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知識源,可以說,教材是教育過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途徑
[作者簡介]曹小軍(1963-),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宮春艷(1971-),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吉林長春13 011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0-0049-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應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通過教學使大學生懂得積極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同時,我們也要根據時代實踐發展的需要,廣泛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深刻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實價值,才能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而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正確引導大學生們主動接觸、了解傳統文化,有效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將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課程改革增添活力,對大學生良好品質和修養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富有普世價值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突出普遍真理和普世價值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創新精神等良好的思想品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應只是知識方法的傳授,而應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要求我們善于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把握大學生情感脈搏,不僅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更要引導他們追求崇高健康的人生觀,通過明理、動情、導行來幫助大學生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以實際行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人文培養與情感培養的過程
加強人文培養與情感培養是大學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要求。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走向成熟和穩定的關鍵時期,確立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培養大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要求高校教師以育人為本,立足于大學生思想實際,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讓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尊重大學生樹立自我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情感體驗,以及道德修養與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既能掌握知識和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成為既會工作又懂生活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他們走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人文教育問題
(一)忽視人文教育
忽視人文教育、追求功利目標已成為教育的世界性問題。當代中國,同樣存在強調知識學習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將政治價值與經濟價值作為教育的主要價值,尤其在經濟實用主義氛圍下,以金錢為中心,信息成為商品,教育變成產業,大學生成了消費者。在一些高校,由于受到原有教育體制和機制的影響,認為人文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由社會大環境來制約。高校和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專業教育與教學工作,而把參與人文教育實踐活動視為時間和精力上的一種浪費,常常忽視人文教育,甚至把人文教育邊緣化,這是造成當今大學生人文精神貧乏的直接原因。
(二)課程設置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
課程設置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是現代大學人文教育匱乏的主要原因。傳統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最主要是依靠自然科學的發展進步,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文科是藝術,“重理輕文”的觀點一度影響了一代人。具體反映到當前大學傳統的課程設置上,在課程門類、學時數、學習要求、課程建設等方面,就是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由于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觀已被打破,新的適合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尚未建立,在相應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種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乘虛而人,對缺乏成熟理性思辨能力的大學生必然會造成消極影響。
(三)泛政治化思維方式突出
泛政治化思維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泛政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常常把教學內容、理論、目的都抹上政治色彩。如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很多內容陳舊僵化,更多意義上是理論的說教,缺乏實證支撐。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過分突出說教價值,必然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及受教育者個人發展價值的實現。這些問題的出現,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缺乏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離開人文精神談人文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社會本位遮蔽人文關懷
傳統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本位的價值定位,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所內含的人文關懷價值,是教育實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教育的社會本位要求我們在制訂和實施教育目標時,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把滿足社會需要作為現代教育的最終目的,并通過教育,把社會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傳遞給大學生,使受教育者能夠盡快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種社會本位教育思想認為,作為成人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以大學生行為規范和教學活動中的權力秩序形態來約束大學生言行的,我們一方面明明知道給大學生過多過嚴的約束不利于大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卻總是擔心放松了管束會使大學生無法無天,因而仍舊抱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訓不放,上課時教師依然要不茍言笑,舉止嚴謹,大學生必須得正襟危坐,不可亂說亂動。這嚴重壓抑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束縛了大學生的自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人文教育的路徑
(一)挖掘人文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和主課堂。從教學內容看,它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和多個領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就必須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使之成為影響大學生自律的行為,促進大學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質的提高,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等人文態度。不過,接受了這種教育,不等于大學生就具有人文精神,就形成了人文素養。從教育實踐看,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中還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教材,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實際,努力回答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通過人情入理的分析,讓教學真正深入人心,并通過自學自講、對話教學等形式,尊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讓大學生有“說話”的權利和自由,真正洞悉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引導大學生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從而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實施教學任務的基本保證。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知識灌輸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大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自然容易使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速,必然使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產生重大變化,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內容,打破了以往以老師為主導傳授知識、大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育模式,變教師的“教”和大學生的“學”為師生互教互學,即師生共同參與教育,從而使教育的教學指向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趨于一致,變大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達到經濟、快捷的教育效果,使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展現自我,超越自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內化教育,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開展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不斷深入觀察和體驗真實社會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環節。為此,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要強化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還應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參與社會,參與實踐,才能使大學生走出自身狹隘的認知世界,才能培養大學生身居校園、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和社會責任感。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不斷地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讓他們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大學生能在更深層面上認同和社會主義,并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和時代的要求努力充實自己,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四)創設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
創設合理的以人為本評價機制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和制度保障。而當前我們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把大學生獲得的各科分數作為評價判斷一個大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從而忽視了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必然造成高分低能的情況,知行嚴重脫節。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對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提升,更可能使其缺失做人應有的誠實、忠誠等品德,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應創設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把考試只作為了解大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側面,評價不僅要看結果也要側重過程,既注意大學生的課堂表現,又參考大學生的課外實踐,讓大學生在過程中體驗探究的艱辛、合作的快樂、成功的樂趣,逐步達到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發揮大學生特長、培養大學生高尚情操、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有責任為大學生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具體可以通過加強校園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方面來實現:一方面,加強硬件環境建設,使大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耳濡目染,形成美好的、內蘊豐富的道德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強軟件環境建設,各高校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的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打造出具有符合本校實際和特點的校園文化,如“為人師表,勤奮創新”等,使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直指大學生的內在情感,給予大學生日復一日的熏陶,不斷提升校園軟實力建設。
[
參考文獻]
[1]杜時忠.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借鑒早期新課改實驗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提問藝術”的重要性
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可見,這種“問題教學法”具有三大鮮明而獨特的基本教學特征: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重視“問題的設置”,通過運用“問題教學法”和“提問藝術”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問藝術”的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問題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和開放性。有效性提問方式多種多樣,如檢查式、固設懸念式、拋磚引玉式、引導式、創設情境式、反問式、擴展式、層遞式、聯想啟智式。有效性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度性原則
提問的適度性大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問題難度要適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應注意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所差別,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提問時機要適度。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多用疏導性、鋪墊性提問,注意知識的梳理性,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每一框都有它的邏輯思路。再次,問題數量要適度,提問要適量,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抓住知識關鍵點、學生的興趣點,注重突破重點難點,擊破考點疑點,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問題戰”“滿堂問”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就是說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向后進生提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多向尖子生提一些發展思維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四)鼓勵性評價原則
鼓勵,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一個學生的積極成長,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鼓勵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實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對那種“你真棒”“你太聰明了”之類的廉價而空泛的表揚并不領情,他們更想要的是充滿真誠的、藝術化的鼓勵。
(五)生活性原則
教學提問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教學要求教育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人,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領悟生活,進人社會,感受現實,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
三、“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建活躍的答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意味著教師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感悟。課堂提問貼近生活,有利于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回答教師們的提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說的: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國古代哲人所說:實踐出真知。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重新體會到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體驗性學習使教學效果因體驗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創新,及時關注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借題發揮做“文章”,調整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當前在判斷是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一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用啟發提問實現“撐桿跳”
孔子的“不憤發不啟,不徘不發”告訴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瓤一在上個學期必修4第七課第二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先是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學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結構出現優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必須做到三點: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強化。
(四)“金口”少開,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化問題意識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創新始于問題,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發現與突破。所以強化教師新的問題意識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成功問題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教師要保護、引導并激發學生對新情況、新變化的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要容忍學生對既有的、權威的觀點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由質疑進而求異,由繼承然后創新。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如果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備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徒勞無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決避免“果子”掛得太高或太低,或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減少“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適時轉到以學生發現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羞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要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為與上課內容聯系不緊密,建議在課外幫助他解決;第二類,與教學內容有關,但沒有切中要害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請同學幫助解答;第三類,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甚至可以把問題公布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作為學習的重點。
(二)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習心理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感覺一思維一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二是感受、情緒一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感情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而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和他們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體現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的發言權,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人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達欲望。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同時,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不少學者對于模式的創新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如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形式上的創新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提高了教學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輕理論、重表象等種種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沒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與靈魂,是主要方面,教學形式和手段則是次要方面,無論如何變化都要以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為主。如果不能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例如,課堂上講笑話或播放視頻,如果教師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這些形式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但是,如果一味地濫用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故事或笑話連篇以博得學生的注意,或大段時間播放長篇視頻,有的教師的故事、笑話或視頻與教學內容相關性不大、針對性不強或過多,就可能會沖淡教學內容的主題,看起來課堂上笑場不斷,非常熱鬧,但久而久之反而會讓學生生厭,或者是一堂課下來還無從抓住教學中心內容,出現心理學上的后攝抑制負效應,這樣會使這些教學手段適得其反,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各種教學形式無論如何花樣翻新都應當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如故事或笑話應當圍繞教學內容而安排設計,而不僅僅是讓學生一笑了之,而應當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學的主題進而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多媒體視頻的選取應當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這樣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反之,過長或過多的視頻內容不僅容易使人分心,還無法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最終會失敗。關于內容和形式關系上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輕視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教學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點,成功的理論教學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有的教師輕視基本概念、原理這些理論基礎中重要的內容,片面地強調案例教學的作用,認為只有案例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幾乎拋棄了理論教學,代之以案例教學。沒有一定的理論儲備,任何創造性思維都將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對理論的透徹學習,那么,案例教學中學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論武器,這對案例教學是有害無益的。在開放式學習和案例討論學習等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將分析推進到一定的邏輯深度,否則雖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勝,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引起學生關注的是案例本身,學生參與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而就事論事,而無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更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也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學形式的創新必須為促進教學內容的掌握服務,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學改革的意義。
二、“放”與“收”的關系
教學模式的創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單向輸出模式,不斷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開拓他們的思維,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思維模式,變集中思維為發散思維,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培養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維。批判思維是創新的先導,如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為主動搜集和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并對搜集到的各種素材進行綜合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講解,學生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討論教學則讓學生們展開頭腦風暴,針對某個案例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各種思想的碰撞、交匯與融合促進了他們對于案例及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上的“放”無疑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這其中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多元化趨勢,文化沖突不斷,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都容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擾,加之由于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價值觀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學生可能會在認識上走入誤區,出現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作為以為指導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錯誤思想采用適當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確地引導,而不應當縱容錯誤思想的滋長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讓他們擁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為之奮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師生配合,教學相長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過程,傳播理論,為學生答疑解惑等幾個方面。但當前一些高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精心指導,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討論課上讓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或點評,指出發言中的優點和缺點甚至是錯誤觀點,這樣會削弱討論課的實效,精彩的點評能對討論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問題上容易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一包到底”的現象,即從主題確立、計劃制定、活動開展、實踐總結、成果匯報,都由教師主持進行,沒有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角色定位,這種問題在實踐教學中尤為突出,這種教師大包大攬的作法會導致學生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一項關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的主體性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做法還沒有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可;大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還不強,與大學生主體性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主體能力還不完全具備。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就應當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給全體學生足夠的思維和練習時間,學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享受當學習的主人的樂趣,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其次要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只有引發學生思考的活動才能稱為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要啟發引導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探討索取知識,獲得成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與形式,與學生展開互動,積極合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各個環節中來,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和活動空間,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學習與理解并能在實踐中具體地靈活地加以運用,使理論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逐步地滲透到他們的頭腦中去。
綜上所述,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放”與“收”的關系以及教學中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中規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者,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自覺地不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修養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論的傳播者,大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吳九占(1964- ),男,河北任丘人,廣州大學學院,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廣東 廣州 510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創新探索”(課題編號:BKYB2011072)和2012年廣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邏輯’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2-XH3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0-0130-02
基于問題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指以問題意識為前提,以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熱點問題和社會現實為切入口,同時圍繞課程主線和教學目標,把問題進行梳理和整合,建立起具有邏輯結構的問題系統,并以解析問題為主題的教學方式方法,對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作用突出,應該努力探索科學的教學程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實施“問題解析式”教學
基于問題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人本主義教育學派和系統論的教育理論為思想基礎,對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基于問題解析的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課堂講授,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方法缺乏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知識為本位,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違背了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問題解析式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情感實際。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學生感受到以主體身份參與教學過程的愉悅,從而提升了學習自主性。
2.基于問題解析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意識是創新的先導。沒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就不可能有發明和創造。基于問題解析的“思政課”教學,就是以問題意識為先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新思維訓練過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問題體系蘊涵著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很好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不僅要梳理知識,更要首先檢視自己的知識缺環,探尋未知。因此,提出一個好的問題,不僅意味著學生在知識上的豐富和補充,而且也是在理解知識、重構知識的同時,對創新思維的最好訓練。當然,在老師和學生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新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并且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發現新的問題,形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的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邏輯進程。
3.基于問題解析的教學有利于提升教學整體水平。第一,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由于問題主要來源于學生,而這些問題的解析又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因此,在教學中成果供所有教師使用和參考,這就能夠實現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從而提升課程教學的整體水平。第二,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學的規范化管理。基于問題解析的“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相比,無論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無論是提出的核心問題還是對問題的解答,都需要規范化管理。這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夠有利于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三,這種教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的知識問題、現實問題和個人問題,使老師可以發現一些原本不曾思索的或不夠清晰的問題,從而拓展教師的視野,給教師帶來極大的啟發。這種直面學生問題的教學環境,能夠敦促老師擴大知識面,提升教學水平。
4.基于問題解析的教學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解析式教學法以問題抓人、以理服人,教師可以運用多種采集學生問題的方法,然后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問題,這樣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的雙向傳遞,教學的互動性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和學生學習、生活成長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把課程教學中的理論觀點,恰當地運用于闡述提出的現實問題之中,使教學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本身,而且關注于培養人、教育人的終極目標,滿足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體現“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息交流多元化 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 整合的思想、理念、觀念
信息技術進入數學教學是國際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這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英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供適當機會來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形象的接受更多的知識。法國提出:信息技術要真正整合到數學中去,并聲明這種整合是必要的;德國提到用計算機表示曲線族,用計算機模擬概率,建立程序考察序列等,并開設“信息學”的必修課程。
在我國的教學提綱和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作為科學的發展產物。我們必須盡快的加大利用其功能,有效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手段。而對于傳統教學手段來說,無論是物質形態的手段,還是智能形態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續至今,是因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術不可能簡單地、完全地取代傳統教學手段。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我們注意兩者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充分的融合。把兩者融合在 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思想和理念。有了正確的思想理念和觀念作為前提。它的整合才能發生真正的效率。否則變成了華而不實的產物。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
現代 信息時代是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需要 ,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它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通過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課件等來豐富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改革的傳統教學形式,構建高度交互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媒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與和諧的教學環境下獲取知識,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與教學中的實踐,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要求。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想存在這幾點。1、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于中學數學教學過程是時代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它將使數學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生動、多樣化;使數學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 2、使數學教學過程的信息交流多元化,認知方式多元化;為實現數學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最優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3、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它包括基本思想、目標、原則、策略、方式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數學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模式。4.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充分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之中,實現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養的綜合教育目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研究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理念。
加強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聯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的特點,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能滿足個體的需要,使學習具有個性化 ;學習方式要以問題為中心的,以任務來驅動 ;學習過程要有充分的討論交流,協商合作的機會 ;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學生主動探尋,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充分突出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習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課程整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數學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同時信息技術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開放的性格、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把握未來變化的能力等,要把學生的學習與其今后謀生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在教學結構中,現代信息技術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注意現代技術手段對落實教學目的要求所起到的作用.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何數學的“教”與“學”,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好的情境對于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激情煥發,這是數學課件所不能代替的。既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的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它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和廣闊的空間,改變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認知程序,從根本上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觀念。
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又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前提。一些教師對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習領會不夠,對于這項改革缺乏積極性,有的教師雖然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技術,但是舊的教育思想沒變,“穿新鞋,走老路”,很難真正地做到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一些雖然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但是由于高考、中考指揮棒的約束,給教學改革帶上了枷鎖,使這項教學改革缺乏內動力。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數學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及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教學設計具有超鏈接功能,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索同一專題,有利于實現認知的靈活性。同時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學習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學習,可以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實現了真正的個別化學習。
接受知識的方式跟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育的內涵和功能都要做相對應的轉變,教育要從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向“知識的繼承、傳播、使用與創新等”的轉變;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從前臺走到了后臺。教師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可能被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所取代,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惟一選擇是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絡化的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制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