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6: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學核心素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而在國外,作業研究方面一直是比較活躍的。美國學者庫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英國對中小學生課程作業形式進行了改革,主要有實踐作業、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等四種類型,很受學生歡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主張“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認為,作業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也不僅僅作為提高學業質量的重要手段和保證,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和途徑之一,完成作業的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發展自我、提升素養的重要過程。
因此,我們在“和愛”課程文化的引領下,指向一附學子五大核心素養,以兒童觀為指導,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索了數學作業校本化的路徑。
一、從“乏味”走向“趣味”――體驗快樂
說到數學作業,學生腦子里最先蹦出來的詞語就是“做題”。的確,傳統的數學作業幾乎都是單調的做題訓練,而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往往“味同嚼蠟”。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設計研究,首先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作業形式的基礎上,著力研究作業形式的豐富多樣,讓兒童完成作業如同享受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讓傳統“乏味”的數學作業多一些兒童關照,多一些“趣味”。為此,我們探索了游戲式、調研式和情境式等豐富的作業形式:
(一)游戲式作業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式作業即是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寓涵于游戲中,使學生玩中有學,這是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形式之一。比如,學生學習了一年級上冊《分一分》后,我們布置學生把積木按照顏色、形狀等多種不同的標準分類;再比如,二年級上冊學習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后,布置學生與小伙伴或父母一起玩算“二十四”比賽等等。實踐證明,游戲式作I不但讓學生輕松地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帶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
(二)實踐式作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數學作業中安排實踐性作業,為書本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機會,是培養應用意識、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作業形式。數學實踐性作業可分為:操作性、探究性和應用性等實踐作業。比如五年級學生學過“折線統計圖”后,布置學生調查家庭近6個月的電費使用情況并繪制成折線統計圖,并提出家庭節省電費支出的建設性建議;六年級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后,布置學生用長30厘米、寬20厘米長方形硬紙板,制作一個高5厘米的無蓋長方體紙盒,再讓學生畫出設計展開圖并計算盒子容積;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布置學生給家里空調、洗衣機等家電設計防塵布罩等等。實踐證明,這樣的實踐式作業遠比靜態的作業形式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三)情境式作業
把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設計成一系列的數學情境主題實踐活動,可以讓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題目充滿趣味,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和探索欲望。
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棱長、表面積等題目變化豐富、具有一定難度,容易讓學生心生煩躁而致放棄,而將這一類作業巧妙置于“中秋”這一主題情境之中,充滿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學生自然興趣盎然,積極探究解答,有利于培養學生樂學勤思等核心素養(見圖1)。
二、從“封閉”走向“開放”――激發創新
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傳統數學作業中,往往提供給學生練習的問題大多是封閉的、定型化的,這樣的作業嚴重束縛思維、限制了學生的眼界。作為教師,要樹立大教育觀,努力打破作業內容的封閉性,創新作業形式,積極發揮數學作業對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作用。
(一)開放性數學題
開放性數學題包括條件和問題的開放、解題策略、思路的開放和解答結果的開放。比如,六年級學完“長方體與正方體”單元教學后,我們布置的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在一個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5厘米的長方體木塊上,挖去一個棱長為5厘米的正方體,剩下物體的表面積是多少?這道題需要討論在頂點處、棱上和面上挖三種不同情況,需要學生綜合運用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及其變化的知識。不難看出,開放的數學題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能充分激發起學習潛能,促進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等品質的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成為課程建設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建立起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作為新建地方院校的廣西財經學院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結合該校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一、圍繞應用型人才類型定位,科學制定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結合廣西財經學院實際,我校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素養,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思想,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經濟管理類專門人才。具體表現為“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寬口徑”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廣泛的適應性,既是統計人才又是經濟管理人才,其知識結構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礎”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扎實的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統計學基礎、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基礎,增強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重應用”指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應用型經濟管理統計人才,要著重培養學生應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包括調查研究、分析和預測和參與政策咨詢和決策的能力等,體現了作為方法論、管理工具的統計學學科性質;“高素質”是指所培養的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較強的獲取知識、更新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
2.以“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按照知識、素質、能力一體化教育的思想,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學分,夯實專業基礎;二是給足統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學時、學分,力求專業主干課能講深講透;三是強化實踐教學,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四是突出統計學專業“市場調查與定量分析”核心競爭能力培養要求;五是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適應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從2006級統計學專業開始,我們按照學校的統一架框要求,按照“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框架構建了應用型統計學專業課程體系。“雙體系”是指在人才培養中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構建教學與科研互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選修課,其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數學、計算機和經濟學、管理學等重在夯實專業基礎;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兩個模塊:模塊一為學校各專業統一規定的軍訓、就業指導等實踐課程,模塊二則是根據統計學專業要求設置的獨立實踐實驗模塊。“雙平臺”是指加強通識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精神和修養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平臺,以及幫助學生拓寬口徑、加厚基礎,以適應專業和人生發展的統計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多元統計分析等8門,約占理論課程總學分的25%,該模塊作為統計學專業核心內容,既保證了統計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教學,也突出了統計學專業的核心知識、能力培養。“多模塊”是以“雙體系”、“雙平臺”為基礎支撐,按照統計學科專業的服務方向和人才規格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特長、人生志向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設計多個不同的學習模塊,即“社會經濟統計”、“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風險管理與精算”三個專業方向,讓學生自主選擇,因材施教。三個方向的課程設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識、能力要求,也考慮到了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
1.整合、優化實踐課程體系設計,突出統計應用主線
從2005級到2009級,我們每年都在不斷總結、逐步完善實踐課程體系設置,到2008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實踐實驗課程學分超過總學分的26%。實踐實驗課程包括兩方面:一是獨立實驗實踐課。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為平臺,構建以統計核算、分析為主,會計核算、業務核算相互支持的企業實踐課程群,使學生了解、把握企業的創辦與整體運作,用數據解讀企業經營,此課程群包括ERP沙盤模擬對抗、創業計劃實訓等。同時,結合統計工作過程,設置了SPSS軟件應用、統計分析綜合實訓等獨立實訓課程,從應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數據到分析報告撰寫進行強化,加強統計學專業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主要包括專業主干課程的課內同步實驗實踐課,如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等課程的課內實驗,一般安排本課程總課時的1/4課時,主要實訓內容為EXCEL、SPSS應用、課程論文等。
2.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為學生提供實戰型實訓平臺
實踐教學的基礎建設重點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校內實驗室建設。這幾年來,我校重點建設了一批專業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室,并努力使其成為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統計學專業建成了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實驗室――財經科學實驗中心分室的統計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以及目前廣西高校唯一的市場調查與數據挖掘中心,配備了SPSS、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等先進統計教學軟件。二是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建成了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實踐教學基地等多個實踐實訓基地,每年安排統計學專業學生到基地實習,參與實習單位研究項目的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等工作。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我們一方面吸引和聘請基地依托單位的專家和相關人員一起參與實習教學計劃的制定與管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校作為廣西高校唯一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幫助基地依托單位開展職工統計業務及軟件應用培訓等,合作開展項目研究與開發,使實習基地同時成為人才培訓和師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課外實踐創新平臺,課外實踐創新活動納入本科教學全過程
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需要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等第一課堂,還需要結合統計學專業特點,積極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學術講座、創業大賽、市場調查和數學建模等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外實踐活動成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這對于促進統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明確統計學專業學習目標,學會如何做人做事、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等具有積極意義。這幾年來,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主要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有:一是開展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研究。二是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三是組織學生參與廣西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實習單位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等統計工作,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了實際工作能力。四是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如會計從業資格、統計職稱等,邀請政府部門、企業高管或相關業務專家到校開展專題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此外,為了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指導學生學習和成才,我們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學業和就業等各方面進行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
4.改革畢業實習方式,強化畢業論文(設計)的現實性和專業特色
針對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畢業實習難、分散形式效果較差的現實,我們在加大實踐基地建設力度的同時,逐步改革畢業實習方式,變“放羊式”畢業實習為集中實習為主、集中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切實提高實習效果。對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一是改革畢業論文指導方式,將社會實踐、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學生平時的一些競賽活動與畢業論文緊密結合,使學生較早了解畢業論文的有關要求及素材積累;二是向實習單位或用人單位征集部分畢業論文(設計)現實問題選題,并且適當邀請實踐基地部分專家或業務骨干參與學生畢業論文指導,通過畢業論文撰寫為實際工作部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三是進一步強調統計學的專業特色,要求論文必須用數據說話,以檢驗學生綜合統計分析能力,減少抄襲現象的發生。
三、整合教學內容,加強課程建設,突出實踐應用
根據統計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要求,以打破“學科本位”,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我們對課程體系的各知識點進行合理梳理、歸類,特別是對統計專業課程中內容交叉重復部分進行整合,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內容歸屬,合理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不重不漏,課程內容更科學適用。之后,將各門課程按照內在聯系和教學要求歸并成若干個課程模塊,分塊建設。制定分階段課程建設規劃,重點是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具體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案、電子課件、參考材料、試題庫、課程網站等內容,進而形成了每一門課程完整的課程檔案。
在教材的選用與建設方面,對于專業課程,選用理論內容體系較完整、豐富,與經濟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實踐性強,面向21世紀的優秀新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或國外優秀教材;對于實踐課程,目前部分選用兄弟院校現成教材、實驗指導書,部分實訓教材通過自編完成。下一步,我們計劃用1-2年時間完成本專業完整的實踐教材體系建設,形成本專業特色系列實踐教材,如統計學案例教程、商務研究方法與應用等。這些實驗(實訓)教材可作為一些專業主干課程的同步實驗教材,也可作為統計學專業獨立實驗教材。
四、以人為本,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確定后,如何教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我們鼓勵教師探索不同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嘗試對《統計學》課程內容進行分模塊、與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進行教學,即將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課程分解為“統計學基礎理論和方法”、“統計理論與方法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兩大模塊,前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上課,后一部分內容由統計專業教師和非統計專業的專業教師合作上課,將統計方法教學與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分析結合起來。在《統計學》(或《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試行“讀(閱讀)寫(寫作)議(討論)講(講課)”教學模式改革。“讀”是指在課外閱讀統計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讀好書、會讀書,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數據意識;“寫”是指學生在閱讀基礎上,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撰寫讀書筆記、調查報告、課程小論文等;“議”是組織學生開展案例討論、課堂辯論,實施交互式教學;“講”是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就統計教材或現實某一問題進行講解,之后教師進行評議。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統計理論方法與非統計學專業的專業學習、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分模塊教學、“讀寫議講”教學方式改革得到了學生普遍好評,教學效果顯著。《多元統計分析》、《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專業主干課程也借鑒此思路進行了教學改革,采取“課堂講授+實驗(實踐)教學+課程論文”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寫”(分析)的能力,強調統計理論方法在社會實踐和現代經濟管理中的運用。目前,我們正在針對不同課程特點,分別制定各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方案,將“重思想、重應用”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每一門主干課程教學過程中。經過上述訓練,學生應用統計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相成.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的改革發展思路[J].統計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以合肥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08,(6).
實變函數在數學專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培養本科生數學素養不可缺少的一門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院數學專業的高分比較低,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學生的接受能力差,教學內容較多,課時有限,結果學生認為實變函數難學,教師感覺難教,因此實變函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精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考核方式的改變,四個方面進行了實變函數教學的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精選
近幾十年來,出現了很多實變函數的新教材,其內容,體系和風格截然不同,對于數學專業的學生只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這門課,面對實變函數知識體系龐大,內容抽象,難理解,學時有限的實際情況,不論選擇哪一本書進行教學,都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如果講授的內容過多,有限的時間,學生掌握不了,如果講授內容太少,會對學生繼續求學深造造成不利的影響。基于以上考慮,筆者通過對幾種教材的比較,最后制定出了以下授課內容:(1)對等與基數,可數集,不可數集,集合的概念和運算,讓學生利用自習時間自學。(2)度量空間,聚點,內點,開集,閉集,完備集,直線上的開集,閉集,完備集的構造。(3)外測度,可測集,可測集類,不可測集留給學生自學。(4)可測函數的性質及構造,葉果洛夫定理,依測度收斂。(5)勒貝格積分的定義,勒貝格積分的性質,勒貝格積分的幾何意義,一般可積函數,積分的極限定理,有界變差函數,單調函數的可微性。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1、課堂上注重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講授基本概念時,要注意創建有趣味性的實際問題引入,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運用數學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講授勒貝格積分時,要注意和數學分析中的黎曼積分聯系起來。例如定義在閉區間這里是一個圖片的狄利克雷函數,在數學分析中是不可積,這個問題要讓學生自己推導,要讓同學們明白不可積的原因,這樣很自然就引出了勒貝格積分,同學們也明白了勒貝格積分不是漫無目的產生的,它是為了克服黎曼積分的缺陷產生的,這樣同學們也就明白了實變函數是數學分析后續課的原因。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問題引入自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改進課堂講解方法
實變函數中有很多重要定理的證明,證起來很困難,過程也很長,如果按部就班的證明,學生一時很難理解和接受,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時教師應該先介紹此題中應用到的一些概念,再分解出若干個引理,并加以證明,然后利用引理來證明該題的結論,例如葉果洛夫定理的證明過程就是如此。這種以論文形式的證明方法,使證明過程和數學思想一目了然,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很好的理解,對證明思想方法有很好的把握。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閱一些關于葉果洛夫定理的證明的資料,通過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初步接觸科研訓練,為以后的畢業論文打下基礎。
3、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由于學生的基礎,智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適宜從事理論研究,繼續攻讀學位。有些學生統籌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較強,適宜從事教學工作。因此在實變函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確定分層培養目標為A層和B層。
A層教學目標:通過實變函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對數學各個專業方向有一個比較健全的認識,是為了培養中學教師的現代數學素養,以便適應21世紀數學的飛速發展。由于我院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愿意從事中學教師的占多數,因此A層教學班級的人數建議為40人,課時為48。
B層教學目標:重點放在數學理論和邏輯推理上面,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專業課程和數學思想方法,掌握應用數學知識,具有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掌握近代分析的基本思想,為進一步學習和鉆研現代數學理論打下基礎。B層教學考慮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要求學生愿意從事理論研究,因此B層教學班級的人數建議為30人,課時為68。
三、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變函數課程建設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近幾年來,有很多學者對實變函數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對于主講實變函數的老師也應該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進行業務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1)定期組織實變函數研討會,討論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加強交流。(2)利用一切機會,參加實變函數專題報告會,如黎曼積分的局限性,勒貝格積分思想等專題報告會。(3)外出訪學,進修學習,攻讀博士學位等。
四、考核方式的改變
傳統實變函數通常采用閉卷的形式,面對這種考核方式,學生為了及格,常采用死記硬背,套公式的方法,學生考完試就忘光,這種考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非常不利,因此必須改變或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為采用平時成績占10%,,閉卷考核占40%,專題小論文占50%的考核方式進行。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積累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學生以后畢業論文撰寫也有很大的好處。在撰寫專題小論文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查找資料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考文獻:
[1]程其襄.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民強.實變函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江澤堅,吳智家,紀友清.實變函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耕.實變函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夏道行,吳卓人,嚴紹宗等.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4-0070-02
【作者簡介】葉紅,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初級中學(江蘇常熟,215500)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給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學會“三用”(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深化“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提高“四能”(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蘇州市“初中生多元智能發展綜合實踐課程基地”,我們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注重活動的探究趣味,努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操作的樂趣和探究的成功。
一、回歸現實情境
建構主義者認為,數學教師的最基本職責就是學會如何通過社會的互動去引起兒童獨立的數學活動,以及如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數學地交流。數學教師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要創造出他認為有利于兒童學習活動的學習環境。因此,我認為,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應努力引導學生將學校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把自己放回到實際情景中去。也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數學地去看待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培養他們能從現實的角度去看待數學、運用數學。
例如,初三年級在教學弧、扇形、弓形時,就結合學校校園建設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如例題:新教學樓前有一個半徑為6米的圓形花壇,準備種植三種不同顏色的花卉,要求每種花卉種植的面積相等,并且相對集中,以便管理。請同學們幫助學校設計幾種種植方案。
活動中,僅10余分鐘內,42位學生各自設計出了自己的圖案(如圖1),形態各異,其中許多圖案設計得相當漂亮,有許多是教師所沒有預料到的,一些學生還說出了他們的設計意圖,并說明了設計的合理性。
二、走進數學實驗
數學實驗是通過動手動腦“做”數學的一種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運用有關工具(如紙張、剪刀、模型、測量工具、作圖工具以及計算機等),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參與下進行的,一種人人參與的、以實際操作為特征的數學驗證、理解或探究活動。因此,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利用“數學實驗”這種學習方式。
通過數學實驗、課題學習等吸引學生“做”數學;學生在“做”中嘗試尋找策略、提出新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索,積累活動經驗。
例如,許瓦茲(H. A. Schwarz)三角形問題是一個著名的極值問題,但其原理卻與“將軍飲馬”問題相通。教師就可以從“將軍飲馬”問題出發,設計數學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畫圖、列表、測量、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等過程,探究“許瓦茲三角形問題”的答案。
三、采用先進技術
數學具有抽象性。這種抽象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阻礙。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局限于抽象的思維活動,應當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將原本抽象的思維活動可視化,為學習的遷移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例如,如圖2,取兩枚大小相同的硬幣,將其中一枚固定在桌上,另一枚沿著固定硬幣的邊緣滾動一周,那么滾動的硬幣自身轉了多少圈?
這樣的問題,以往需要學生將硬幣的運動過程想象出來,而恰恰很多學生就不能夠在腦海中模擬出其情境。但借助幾何畫板這一工具后,就可以將滾動的軌跡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非常形象直觀。甚至還可以將問題的情境擴展,分別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上滾動圓(如圖3、4、5),求滾動的圈數;或者取一大一小兩個圓,大圓的半徑為2r,小圓的半徑為r,小圓沿著大圓的邊緣滾動一周,求小圓滾動的圈數。
四、撰寫數學小論文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準確表達各自的想法;需要學生互相鼓舞,共同完成任務,會將給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結合活動的探究與思考,將自己的收獲與想法寫成小論文。以課上的動腦思考、動手探究、動流等數學活動為主線,細致而獨到地闡釋自己的思考和收獲。讓學生在這樣的探索與反思中,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學活動經驗,使得自己的知識網絡建構得愈加完善,對數學的熱愛更進一步。
總之,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在于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創設基于學生數學學習需要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促進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經歷、參與、內化、反思……讓他們在活動中動手動腦,積極交流,在活動中積極探究、深化認識,在活動中獲得創造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湯炳興,葉紅.把學生帶回到現實中去[J].數學通報,2002(06).
[2]董林偉.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J].江蘇教育研究,2009(11).
高中數學所傳授的不僅僅是單一的課本知識,還傳授給學生對事物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在積積極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分析邏輯能力已經變得很重要,它在深刻地影響著課堂學習的教學模式。只有順應時代的需求,規避傳統“單向式”的教學方式,以每個學生的自身發展為目標,才能真正地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效率的高低與學生的成績密切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回歸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更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捷徑。而問題的設置也必須是具備有效性的,只有問題選擇的有新穎性、趣味性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去思考,把自己看做課堂上的主力軍,真正收獲知識,鍛煉能力,提升數學素質。
一、提升數學素養需從課堂提問開始
1.數學課堂的提問要注重質量
在素質教育普及化之后,很多教師都紛紛更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漸漸注重起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都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放到第一位。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就直接導致了一種教學的盲區,許多教師開始把課堂提出問題的數量作為衡量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或是教和學的標準。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便象征性地多了起來,而作為學生來說,對問題窮于應對,看似學習討論氛圍很激烈,但實質上問題的核心卻不明確,學生沒經過消化吸收就一看而過,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對總體知識的把握還是不完整,教師想在課堂完成知識傳授也就變得不太理想。
因此,在積極提倡素質教育的同時,不但要注重效率,還得考慮成果,并經常性地關注學生的耐心與信心,重視課堂的效率質量,只有這樣課堂提問才能發揮出它的巨大優勢,實現教學目標。
2.數學課堂提問更要重視問后反饋
課堂提問的質量決定課堂效率,而課后對問題反饋是鞏固已學知識的最好方法。但是有時候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總會有目的地精心準備疑難問題,可在學生回答時,總會通過對答案的補充緊接學生一講到底。時間越長,學生越習慣這種授課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會漸漸脫離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也不能在第一時間把問題的疑難處反饋給教師,這既不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更會導致學生懶于思考,對教師的答案產生過度的依賴性。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課題的關鍵核心問題設置引導,但不要說破,要給學生留下一種朦朧的風景,讓學生自己去搜尋、去發現、去欣賞,并從中享受思考的快樂。比如,在講雙曲線這一課中,通過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雙曲線的定義:在一平面內,與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等于一個常數(小于|F1F2|)的點形成的軌跡叫做雙曲線,就此定義提出論點:動點的軌跡是雙曲線,那么其滿足哪些條件?然后引導學生從各方面思考問題,當學生思考出結論||PF1|-|PF2||=常數(小于|F1F2|)后,再通過修改之前的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的一系列引導之后,學生自然而然會對相關課題產生聯想,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記憶,融會貫通。
二、高中數學課堂中的素質培養
1.首先,數學意識的培養是前提
當前的教育形式指出了:素質教育的滲透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并且是面向全體、主動發展的,這已經成為了國際數學教育的主流。高中數學的教學綱要是面對全體學生,以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為基點出發,雙向兼顧優秀生和較差生,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學習要求,并在有限的學習空間內盡可能地無限提高。而當前的教育形式要求的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人為本”,也就是說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有效的結合起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之間在知識、能力、特長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區別對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他之前的基礎上得到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由差轉中、由中轉優的發展目標,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起始點和最終點。
作為教師來說,課堂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最直接的傳授主陣地。在這里,教師應該盡量地激勵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探索,樹立學生對知識的自信心,準確無誤地向學生傳遞數學思想、數學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甚至會用數學思想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例如,在學習函數時,能把其與銷售問題聯系起來思考,這不但能培養學生函數意識,還能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學生邏輯思維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
高中數學不僅要重視數學知識的發現形成過程,更要重視在形成過程中邏輯思維的加強與運用。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帶著演繹性質的學科,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接收能力不同,所以教材系統課程的編排不可能滿足全體學習者的要求,只能對公式、概念等結論進行完整的闡述。
這就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熟悉,對課前的備課精心準備,深研課題,合理組織利用“題型+方法”的教育方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克服被動學習的心理障礙,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素質。具體來說,就是利用課本給出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種典型例題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延展性思維;從學習所得的經驗和問題中,矯正學生思維的方向性,培養他們邏輯的連續性。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需求已經從各個方面滲入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只要能把握課堂效率,在課堂中積極滲透數學素養就能在時展中不被思維的潮流所淘汰。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繼續做好新教師培訓工作。近幾年來,分配到我鎮工作的新教師相對較多,為了使這些青年教師盡快成熟于講臺,我們對這些青年教師進行了“教材與教法”及“教學常規工作”等方面的培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駱駝山小學鄒新麗老師走上講臺一年的時間,參加今年縣青年教師數學課堂大賽榮獲三等獎。
(二)舉行教學設計、論文專題講座。為了進一步提高我鎮數學教師撰寫教學設計、論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學舉行了“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及教學論文專題講座”活動,我鎮各所學校的數學科組長和各校青年教師共50多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講座,重點對我鎮近兩年獲得市、縣一、二等獎的優秀教學設計、論文進行案例剖析,從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論文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鎮數學老師對教學設計和論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認識,并進一步明確了今后撰寫教學設計和論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強教師對數學課標的理解,提高教學理論水平。針對當前教師隊伍對《數學課程標準》并沒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狀況,小學數學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數學教師要精讀《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強化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深入領會《標準》的精神,提高數學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能力和數學教學的專業理論水平。為檢查這次閱讀活動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們開展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測試活動,從測試成績的反饋情況分析,絕大部分教師對《課標》的掌握情況良好,并能熟練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四)組織數學科組長及教師開展專題研究活動。3月1日組織全鎮小學數學教師觀看了山東省第小學數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十五屆年會的錄像課,大大提升了全鎮小學數學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數學素養。9月27日,為提高各校數學科組長的評課水平,在中心小學舉行了一次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活動先由中心小學的杜界飛和駱駝山小學的李艷玲兩位老師分別展示了“乘除法(一)”和“運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兩節研討課,接著在會議室進行了數學科組長評課的活動,活動中先后有7位數學科組長對這兩節課進行了點評和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會后,我們對“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范疇進行了專題總結,對促進全鎮的小學數學技能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成績與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績
1.李艷玲老師榮獲縣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能手。
2、鄒新麗老師參加縣青年教師教學課堂大賽榮獲三等獎。
3.李義堂、李艷玲老師榮獲縣小學數學技能比賽優秀輔導教師。
4.李明軍等四位老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分獲縣一、二等獎。
(二)不足與反思
常微分方程是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任務是建立數學模型,尋求各種求解方法、進行理論分析,從而達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在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專業開設常微分方程課程旨在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求解方法,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今天,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知識缺乏融會貫通;同時在課堂教學時數縮減的情況下,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只注重講授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解法,而略講或不講常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方程的實際意義,這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對常微分方程的教學進行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我們每一位授課教師都必須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1.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取決于對所學課程的濃厚興趣,當然這是建立在對這門課程的內容與性質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應充分向學生說明常微分方程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介紹常微分方程課程與其他學科聯系和作用,常微分方程課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要講清楚所學內容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從常微分方程對于許多實際問題的解決是一種極有效的數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適當地介紹常微分方程的歷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與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了解常微分方程的重要性、歷史以及其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學習的自主性。
2.突出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先自學,讓學生自己挖掘各種問題并將之帶入課堂,同時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課堂上的互動可以按以下方式進行,一是講授中允許學生提問,二是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三是課堂上分配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
3.強化體現數學的應用性。常微分方程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之一。自然界許多純數學理論對其他學科的應用都是通過微分方程來實現的,眾所周知的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市場價格的變化等都可以歸結為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數學模型。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盡可能地從事物的實際問題背景出發來建立相應的微分方程,選取能用微分方程模型來解決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建立微分方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方程,對模型做出合理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的目的。教師在習題布置時也應注意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學數學的最好方式是做數學,所以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引入數學模型的同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一些實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拓展思維和探索創新的空間。可以靈活采用完成的方式,如,學生可以和同學合作交流,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互相協助的精神,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期待,把數學課作為他們展示才能的舞臺。另外,以科研立項為平臺,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立項項目研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常微分方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4.重視教學手段的利用。①將多媒體教學引入課程教學中。教學中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圖文和音頻共同作用,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各種感官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課件可以拓寬課堂知識信息量,使課堂知識能夠形象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但注意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必須與傳統教學方法完美結合,才能取長補短。教師在授課時要做到講解與課件相融合、演示與板書相融合,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開發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利用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交互性,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由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轉化為平等討論、互相促進的關系,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培養自覺學習的主動性。③課外探究撰寫小論文,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課后探究,撰寫小論文。如在處理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時均采用了經典分析的方法(Picard逼近法),在學生理解了此方法后,提出問題:可否有其他更簡便的方法?提示學生課外閱讀泛函分析中的不動點定理,并嘗試用這一定理來解決問題。又如在講解全微分方程這一節積分因子的內容時,向學生闡明只要有解的一階顯式微分方程都存在積分因子,那么變量可分離方程、齊次方程、一階線性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的積分因子能否求出來?如果能求出,用積分因子解此類方程與原有的方法之間又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再如給學生一些實例來構造常微分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提出思路讓學生動手撰寫小論文,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的研究,創造條件使學生參與科學探索、研究和創新活動,目的就是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科研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研究能力。
5.注意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進行考核。當前課程的考試命題一般都是課本上的理論部分,缺乏開放性的應用題以及考查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不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必須要在考試命題和考試方式上做一些改革,改變以前的考試模式。如,試題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考核課本的基礎知識,可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另一部分是一些實用性和開放性的應用題,要求學生按數學建模的方法去完成。此外,還可以把學生平時撰寫的小論文和作業等作為評定的依據。考核方式重在平時,重在積累,重在對知識的應用。這樣不但能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全面考核,而且能從中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6.加強教學團隊的建設。教師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必須有一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求、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師德優良而且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常微分方程教學團隊。對于教學團隊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任課教師的思想教育,使得每一位教師具有熱愛本職工作的責任心和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要為人師表,在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標準;提高青年教師上課水平,包括教學拜師結對、集體備課、教學示范與教學觀摩等。開展青年教師和教學新人講課比賽,選拔教學能手;完善監督機制,提高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樹立教學工作的責任心;鼓勵并資助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各級教學課題,對教學方法與內容進行研究,參與教材教參的編寫,發表教學論文;加強任課教師的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使得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能精通本學科理論,全面精通和準確理解基本理論,在教學中要做到不斷補充新知識,及時掌握和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最新動態,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兢兢業業教好每一堂課,認真耐心準確地解答學生的每一個疑難問題;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及教學法研究活動,要求任課教師提前備課,并撰寫出教案綱要,備課以教學大綱為主要依據,同時要參考教材外的其他參考資料,使教學內容豐富起來,加大授課內容,備課中要突出講授中的重點和難點。
實際上,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共同參與的過程,只有在教與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提升常微分方程課程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如何通過常微分方程教學改革更有效地培養應用型人才,仍然是我們數學教育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將更加努力地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參考文獻:
[1]王高雄,周之銘,等.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會民,那文忠,等.“常微分方程”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數學教育學報,2006,(1).
[3]葛渭高.關于常微分方程教學內容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6).
[4]張少華,王思聰.《常微分方程》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初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7,(6).
[5]徐亞蘭,盛曉娜.新形勢下《常微分方程》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8,(31).
[6]胡秀林,陳秀,等.“常微分方程”分層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合肥學院學報,2010,(1).
[7]夏利民,李長江.常微分方程基本定理與線性理論教學[J].高師理學刊,2008,(2).
[8]魏章志,寧群,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常微分方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10,(2).
聽了老師的報告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同樣是人民教師,她卻在這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許多不平凡的業績,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尋找到了人生的真正的樂趣。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因此,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二、在讀書中反思。
本次培訓學習,讓我充分領略到專家與名師那份獨特的魅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專家與名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讀書,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于他們讀書。讀書,可以讓自己從不同層面得到豐厚;讀書,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蘊,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幾乎每個專家在講座結束之前都向我們推薦了幾本好書,讓我覺得自身知識的貧乏的可憐。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讀書,只要堅持,哪怕讀一點點都是好的。在讀書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學會思考,在思考中進步。
一、數學課堂教學――建構以數學小課題研究為主的學習模式
傳統的數學優勢是所傳授的知識比較系統,知識點分散,學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識分得比較零碎,學生在建構知識鏈的困難較大。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能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應用數學意識。
比如小課題:繪制我們的校園,就是以比例尺知識為主工具的實踐活動。活動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確定方位,測量長、寬。第二板塊:繪制平面圖。第三板塊:制作模型。這個板塊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生成出來的,在繪制平面圖后,學生想制作立體模型圖,陳列到學校的門口。于是數學老師和美術老師同上一節課,數學老師解決測量中高的問題,美術老師解決制作立體模型的問題。
再比如二年級的“我們去春游”小課題研究,綜合了活動策劃、購買物品、購票策略等等,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加減乘除的知識;“今天我當家”小課題研究,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一天時間里的買菜、燒飯等活動的統籌安排,在這過程中學生對克、千克、秤的知識有了了解;還有“包裝的問題”、“我愛學校”等小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學習與人交往、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等人文的東西。學科之間還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課程――把豐富的數學資源引進學習領域
進行數學文化建設,開發校本課程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數學校本課程建設,可以把豐富的數學文化資源引進到數學學習過程中。
由于每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師在完成知識教學的任務后,很少有時間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發展的歷史。在當代國際數學教育視野中,數學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數學的一種途徑。數學史對于揭示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應用,對于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創造一種探索與研究數學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揭示數學在文化史和科學進步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進而揭示其人文價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數學文化史涉及的數學史知識包括:
1.數學知識的來源和背景;2.數學思想方法;3.數學欣賞;4.數學家的成長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數學的理性品格應成為重要的數學文化內涵,許多大數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挫折,不少著名數學家都犯過今天看來相當可笑的錯誤。這些史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數學方法上從反面獲得全新的體會,對學生正確看待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僅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是科學研究的工具,更有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
三、數學專題網站――學生更自由而廣闊的數學學習世界
在當今知識外儲化的時代,學生的學習時空不應該局限于學校,數學教育應該隨時隨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網絡,就能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我們學校建設的數學網站就是動態傳播數學文化的平臺。該網站由6個板塊組成:闖關GOGOGO,學生可以在這里進行智力沖浪,解決問題,獲得積分,體驗成功和競爭;數學小游戲,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之余放松身心;數學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一個個精彩故事中感受數學的好玩;數學小論文,讓學生把自己的數學學習心得體會發表在網站上與同學共享;數學人物,讓學生在網上與數學家“親密接觸”;數學思考,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等等。
書香能致遠。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這種癡迷的狀態,常常讓他想得更深、更細、更高遠、更有創意。往往看似平常的教學現象,他總能在其中琢磨出一些門道來。而良好的思考習慣,也讓他的觀察角度愈加獨特,思維觸角愈加敏銳。他主持的課題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全國、省級評比中獲獎,50多篇文章發表于各級刊物,其中7篇被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癡迷課堂。如果你去辦公室找徐老師,十有八九會撲空,因為大部分的工作時間,他會穿梭在一線的課堂中。2016年,他竟有323節的聽課記錄,40多場大大小小的教學研討與交流,這還不算,他還經常冒出這樣的想法:最近對某個內容的教學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想去學校試一試,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學習的,與老師們研討一下。 于是不經意間,很多學校都留下了他“下水教研”的身影。帶著新的思考和實踐,他的身影遍及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地,積極與同行研討交流……
從問題出發進行研究,堅守“數學本質”和“兒童立場”,在兒童已有知識經驗和數學教學目標之間架起通道和橋梁。教學實踐與研究中,他總是努力地理解學生的話語系統,傾聽學生的學習感受,剖析學生的思維特點,把研究學生、認識學生、發現學生放在最核心的地位,把存在的問題與自己的教學主張結合起來,深入解剖,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找到教W主張與教改實驗的最佳結合點。一堂堂不同場合展示的研究課,是他癡迷課堂、潛心研究所結出的碩果。